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实践本体论

时间:2022-05-19 19:29:59

导语:在实践本体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实践本体论

第1篇

关键词:本体;领域本体;石油本体;业务流程构建本体;微本体

中图分类号: TP302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本体论(Ontology)概念起源于哲学领域;在计算机学科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最终Gruber给出了广泛接受的概念[1-3]: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化说明。

本体作为一种知识共享模式,为特定领域的人和应用系统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正因为如此,本体的研究和应用迅速延伸到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系统、智能信息集成和知识管理、信息交换和软件工程等领域。而如何对这些不同领域内的知识进行抽取和描述并构建出合适的领域本体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4-7]。

所谓领域本体(domainspecific ontology)是对学科概念的一种描述,包括学科中的概念、概念的属性、概念间的关系以及属性和关系的约束。由于知识具有显著的领域特性,所以领域本体能够更为合理而有效的进行知识的表示。领域本体一般用来表示某一特定领域范围内的特定知识,以本文为例即研究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本体库的构建方法为主要内容。

2 本体的构建

2.1 本体的结构

本体的结构(ontology structure)是一个五元组O:={C,R,Hc,Rel,Ao}。作为不同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语义基础,本体由描述某种现实情况的特定术语集,加上一组关于术语内涵意义的显式假定集合所构成。在最简单的情况下,本体只描述概念的分类层次结构:在复杂的情况下,本体可以在概念分类层次的基础上,加入一组合适的关系、公理、规则来表示概念之间的其它关系,约束概念的内涵解释。一个完整的本体应由概念、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五类基本元素构成[8-13]:

1)概念是广义上的概念,除了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以外,也可以是任务、功能行为、策略、推理过程等。本体中的这些概念通常构成一个继承的分类层次。

2)关系是领域中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形式上定义为n维笛卡儿积的子集: R:C1×C2×…×Cn。在语义上关系对应于对象元组的集合。

3)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n元函数中的第n个元素由前面n-1个元素惟一确定,形式化的定义为:F:C1×C2×C3×…×Cn-1Cn。

4)公理是一些永真式的描述。更具体地说,公理是领域中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断言。

5)实例是指概念中的具体例子,特定领域的所有实例构成领域概念在该领域中的值域。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1年9月

第30卷第3期袁国铭等:本体构建理论在石油领域的应用研究

2.2 本体的建立方法

本体是对领域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显式描述。目前,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还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对不同问题的不同认识和解决会得出不同的方法论,但都包含五条规则:

1)明确性和客观性:

用自然语言对术语给出明确、客观的语义┒ㄒ濉

2)完整性:

所给出的定义是完整的,能表达特定术语的┖义。

3)一致性:

知识推理产生的结论与术语本身的含义不会产生矛盾。

4)最大单向可扩展性:

向本体中添加通用或专用的术语时,通常不需要修改已有的内容。

5)最少约束:

对待建模对象应该尽可能少列出限定的约束条件。

常见的本体构建方法:TOVE、骨架法、IDEF5、METHONTOLOGY、KACTUS、SENSUS和七步法。本文探讨以七步法为理论根据,步骤如图1所示:

3 石油本体业务框架模型

建立领域本体模型的关键步骤首先在于建立合适的领域本体框架模型。石油业务模型(Business Model)是一种通过定义组成活动及活动之间逻辑关系来描述石油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模型,它是勘探开发数据模型的基础。

业务领域的划分以某种与石油相关的主题为指导从整体上对油田主要业务进行划分。它不是现有机构部门的照搬,也不是基础业务的整理,而是概括的,总结性的划分[8-13]。

3.1 业务领域方法

按照业务管理形式或油田生命周期组织方式进行划分,例如按照业务管理可划分为“勘探、开发、生产、经营”4大类。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专业划分业务域。某一专业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承担了某一确定领域的业务,具有明晰的业务边界。如“物化探”、“钻井”、“采油”、“分析化验”等,不同专业间具有明显不同的业务范畴和业务特性。其次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生命周期划分业务域。油气田勘探、开发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且有较明显的阶段性标志,如勘探阶段、开发阶段、废弃阶段等,同一阶段内的若干子业务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钻探阶段中的钻、测、录、试等。最后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管理阶段划分管理业务域。针对油气田不同生命周期或阶段,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管理业务。其油气田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都不相同,管理内容也不相同,如勘探规划部署阶段、勘探综合研究阶段、开发部署规划阶段等。管理业务可能集中于勘探、开发一个或几个阶段,也可能贯穿于勘探、开发的全过程。

3.2 业务领域划分

业务域的划分以方法生命周期为主线,将专业业务域与方法管理业务域有机的串接起来,尽量符合油气田勘探、开发管理的约定俗成的管理习惯,做到不同业务域间的业务不重复,并保证能覆盖所有的勘探、开发业务。

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把油气田勘探开发业务划分为“勘探规划与部署”、“物化探”、“井筒工程”、“分析化验”、“综合研究”、“开发规划与开发方案”、“油气生产”、“油气集输”等8大业务域[14-15]。

业务领域中包含独立的一个个业务和更细的子业务。每个业务包含该业务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中包含更细的、小的子业务流程。按照同样的原则,可以将业务逐级细分下去,直至不可细分的业务功能单元为止,称为业务活动。

大的业务包含更小的子业务。按照同样的业务划分原则,可以对业务继续细分。业务的划分要覆盖业务领域中的全部业务。直到将该业务领域中的业务全部细分出来为止。业务域-业务-业务流程-业务活动的层次要大于等于三级,业务域-业务的划分和业务流程的分级都不超过三级;如果确实超过三级,则向上一级压缩,或重新规划分级层次。

以“综合研究”业务划分为例,如图3-1所示,首先,综合研究在整个勘探开发生命周期处于勘探的中后期阶段,也是一个关键性阶段,它的专业特点很突出,产生大量的大块数据和成果文档,因此把“综合研究”作为一个顶级业务域对待。它下面包含五个一级业务:“构造研究”、“资源评价”、“油藏描述与评价”、“剩余油研究”和“油藏数值模拟”;而以其中的“资源评价”为例,它又包含:“盆地评价”、“区带评价”、“探井评价”和“预测储量计算”四个二级业务;其中“区带评价”又包含五个三级业务活动:“烃源岩条件评价”、“运聚条件评价”、“储层条件评价”、“保存条件评价”和“圈闭条件评价”。(注:F/S表明上下位关系)

3.3 业务活动的本体模型

业务活动是业务流程分解后最基本、不可再分解的最小功能单元。一般来说,一个业务流程包括若干个业务活动。业务活动的划分与业务分析的视角有关。

业务活动描述:对业务活动的文字性概要描述,描述按照“6W”的模式进行描述,即活动是由谁(Who)发起的、在什么时间(When)发起的、在哪里(Where)发起的、为什么(Why)要发起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都涉及到了哪些(Which)对象、这些对象的特性是什么(What)。通过这个“6W”过程,可以将某一业务活动中涉及的相关信息完全抽取出来。

6W的核心实质是“对象-活动-关联-特性”,如图3所示。

4 以圈闭活动本体构建为例

4.1 微本体模型

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本体模型给出了在该领域内利用本体组织知识、表示知识、应用知识的逻辑形式[18]。勘探和开发领域本体Pet-On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五元组Pet-On =,其中O是论域,即本体的集合,C是论域E中的领域概念或术语的集合,R是本体之间的关系,At是本体的属性,Ac是本体的活动或操作。具体的微本体模型如图4所示:

O:论域。根据勘探开发领域知识粒度的不同,论域O中的本体分为不同的级别。一级对应领域主题,如勘探井位部署;二级对应构成一级本体的最大粒度的知识,例如烃源岩;其它级别本体划分方法依次类推。

C:概念或术语。根据勘探开发领域知识粒度的不同,概念或术语的粒度也不同。通常情况下,概念或术语也就是相应本体的名称。例如,勘探井位部署是一级本体名称,同时它也是领域概念的名称。但是,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作为本体,勘探井位部署有着自己的属性、活动和与其它本体之间的关系。作为概念,勘探井位部署没有活动,也没有属性,但是有与其它概念之间的联系。

R:本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构成关系,继承关系,也可以是作为其它本体属性的关联关系。

At:本体属性。例如圈闭的等级,烃源岩的岫取

Ac:本体活动或者操作。例如,构造评价就是构造本体的活动。

4.2 圈闭活动的本体模型构建

一个专业领域的本体模型首先必须确定一个业务主题,在相关业务主题的指导下收集和整理该业务范围内的所有的词汇和专业术语,然后按照词汇的等级合理划分词集,以树形的结构模式组织这些词汇之间的关系,在词集整理完善的基础上要建立这些词汇的概念、属性、评价技术和参数、操作流程和识别标准以及词汇之间的关系等,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领域本体模型。

圈闭活动微领域本体的构建模型如图5所示。5 总 结

本体库的构建是一个浩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工程,领域本体的构建与应用又是其中最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方面,本文提供了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一种基于业务流程的多层次本体构建方案探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领域本体库的构建与应用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Thomas R Grube. Ontolingua: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J]. Knowledge Acquisition,1993,5(2):199-200.

[2] Bomt W N.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Ontofogies for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D]. PhD Thesis,Enschede:University of Twente,1997.

[3] Fridman Noy and CD Hafher.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Ontology Design. A Survey and Comparatlve Review[J]. AI Magazine,1997:53-74.

[4] Guoming Yuan,Hongqi Li and Bo Fan.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Oil Exploration an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omain Ontology[C]//Proceedings of ICEOE 2011,the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Dalian,China :V4-397.

[5] 陈刚,陆汝钤,金芝.基于领域知识重用的虚拟领域本体构造[J].软件学报,2003,14(3):350-355.

[6] 冯志勇,李文杰,李晓红.本体论工程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 袁国铭,李洪奇.关于决策支持系统的综述.微型机与应用[J].2010,29(23):5-7.

[8] 陈新发,曾颖,李清辉.数字油田建设与实践-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设[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27.

[9] 汪福勇,李爱国.浅谈中国石油信息标准化[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5,13(1):2-6.

[10]AFridman Noy and CD Hafher.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Ontology Design. A Survey and Comparatlve Review[J].AI Magazine,1997:53-74.

[11]AGuarino N. Formal Ont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l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mal Ontology in Information Systems (FOIS’98)[J].Trento,Italy:IOS Press,1998,3-15.

[12]AQuine W V.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Nine Logicophilosophical Essays,Cambridge, Massachuetts[M]US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13]AGuarino N,Carrara M,Giaretta P.Formalizing Ontological Commitments. In:Proceedings of 12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AAI’94)[J]. Seattle, Washington, USA, 1994,(1):560-568.

[14]A邓志鸿,唐世渭,杨冬青,等.本体内代数系统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7(23):7-8.

[15]APeter Mika. Ontologies are us: A unified model of social networks and semantics [J] .Web Semantics: Science, Services and Agents on the World Wide Web, 2007, 5(1) :5-15 .

[16]A杨义忠,王承勇,林淑凤.石油主题词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第2篇

建筑工程成本从内涵上可以分为广义的建筑成本和狭义的建筑成本。广义的建筑成本是指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获取和完成工程所支付的所有费用总和。我们在项目管理中所说的建筑成本一般指的是狭义的建筑成本,即在项目施工中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及其它管理费用之和。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项目成本控制,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才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积蓄财力,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此,笔者就当前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需抓好的重要因素与环节以及健全完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成本管理的意识落后

 

从成本管理意识角度来看,工程成本管理应该是一个全员参与全过程的管理。从建筑企业与项目经理部管理层面来说,部分企业没有从企业管理层面加以控制,由于建筑工程推行项目法施工,各工程项目分散于不同的施工区域,企业管理层属于利润中心而不是成本中心,无法对工程成本施加影响。对于项目而言,由于深受合同条款的约束,在保证工程生产方面易于达成共识,对工期成本及项目盈亏却无暇顾及。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就会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

 

2 内部成本管理缺乏协调与沟通合作

 

建筑施工内部人员分工、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合作,势必造成一些单位管理粗放、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的现象,不利于工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如为赶工期盲目增加工人和设备,常常会导致窝工浪费;又如材料管理人员现场数据不精确,导致材料过剩或增加二次搬运费等,都会增大工程成本。

 

3 盲目投标,贷款垫资施工加重企业负担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建筑市场招标竞争激烈。面对市场竞争的沉重压力,不少施工企业盲目揽任务,不惜赔血本中标,使建筑施工企业陷入越干越亏的状况;有的企业不计成本盲目铺展,贷款垫资施工,结果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如多处出现的烂尾工程,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需抓好的重要因素与环节

 

1 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招标阶段是企业实现经济利润的基础,该阶段成本控制主要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进行项目成本预测,并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标报价。也就是根据施工图纸分解项目,结合勘探和预测投标成本。该阶段成本控制要精确把握整个项目的施工特点,综合考虑施施工风险,根据利润确定投标报价。报价要突出施工企业竞争优势,既不估计过高的成本,又能实现竞标的目的,为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获得合理的利润。

收集整理

2 施工准备环节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中标后,应立即进行成本计划。这阶段的成本控制更要具体和精细。一是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设计;二是根据工程特点与当地市场行情,科学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并制订详细和具体的成本计划并及时调整和修正。

 

3 施工环节中的成本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施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控制和成本分析。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控制是成本预算目标全面实现的根本保证。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就是要制定措施排除各种影响施工的因素和障碍,将实际的施工成本控制在计划成本内。如对材料的成本控制、劳动力成本控制、机械和设备的成本控制、其它管理费用的控制等。

 

4 工程竣工验收环节的成本控制

 

要处理的工程结算和额外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核算和分析。该项目建成后要及时总结和分析比较,查找成本节省和增加的原因,总结节约成本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努力。工程完工后,不论业主是否搞决算,项目部必须立即对施工队进行决算。

 

三、健全完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1 强化经济观念,树立全员经济意识

 

施工企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员经济意识。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经济效益的教育,提高节约成本增效益的意识;其次是组织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另外,还要通过大幅标语、宣传栏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形成“节约光荣,反对浪费”的氛围,树立“建名牌工程,创最佳效益”意识,使每一位职工都要始终牢记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 建立健全工程成本管理办法

 

我们要根据每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依法制定有针对性的专案成本管理办法,如专案质量成本管理办法、工期成本管理办法、专案招投标管理办法、合同评审管理办法、材料使用控制办法等等。并责任到人,做细做实。

 

3 完善合同文本,避免经济纠纷

 

细致周密的订立严谨的合同条款是防止出现因合同不周全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因为建筑施工前的各种经济活动都要以合同或协定的形式签订,如果合同条款不严谨,容易让对方钻空子,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无论涉及到哪一个建筑工程协议或合同都必须做到细致、周密、严谨和完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相关人员熟练掌握经济合同法规有关知识,必要时应持证上岗;其次是要加强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三是要制定相对固定的合同标准格式;四是各种合同条款在形成之前应由工程、技术、合同、财务、成本等业务部门联合办公,做到疏而不漏。

 

4 处理好平衡效益与质量的关系

 

加强质量成本管理,降低工程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质量成本的综合值达到最低值。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

 

5 加强科技攻关,向科技要效益

 

提高工程效益,降低工程成本是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目前,施工企业依靠内部挖潜降耗增效的空间越来越小,只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吸引科技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联系,共享科技资源,科学制定施工方案,优化施工工艺,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工程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3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单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全面真实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是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体系构建的好坏对科研项目成本管理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体系,为科研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参考。

一、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

实施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是实现科研单位科研成本补偿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科研单位科研节支增收的保证,是增强科研单位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维持科研单位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对科研项目成本指标进行综合合理评价,促进科研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近年来,科研单位加强了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科研单位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成本核算缺乏监督机制、成本核算管理体制不完善、成本核算执行力度不足等,这些问题导致科研项目成本支出过于随意,财务管理漏洞大,造成了科研单位经费资源的严重浪费。加上科研单位科研项目性质特殊,预期科研成果风险性大,科研劳动成果具有非物质性,导致科研项目成本控制和会计核算工作难度大。除此之外,科研单位开展科研项目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还与科研教学等存在复杂的关系,无形之中增加了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难度。

二、完善科研成本核算的新思路

针对科研单位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现状,提出完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新思路,具体为科研费用的全过程管理,全面实施全成本核算管理。

1.全过程控制科研费用

对科研项目成本进行全过程的核算管理是科研单位成本核算的基础,具体来说,包括编制科研预算、申报项目、预算执行与评价。首先,在科研项目立项之前需要对科研项目进行市场调研,详细的了解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从而客观的编制科研项目成本预算。在保证科研项目质量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合理预算科研人员的科研支出,这样就加强了对科研项目成本的控制和约束,从而使科研项目经费德尔使用效益最大化,有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为了更好的对科研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实现科研成本预算的控制目标,单位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加强对科研费用的预算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严格控制科研项目成本费用支出范围,当实际科研经费与科研成本预算不一致时,信息化平_进行提示,并显示两者的差额,科研人员根据显示结果对科研成本预算进行及时的调整,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最后,科研单位需要采用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对科研费用利用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绩效考核对科研费用使用率高的行为进行表彰,同时及时发现科研费用使用率低的原因,从而提高科研人员科研成本管理意识。

2.实施全成本核算管理

进行全成本核算管理是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核心,科研项目成本费用不仅包括与科研项目本身有关的实际成本费用,也包含科研项目相关管理方面的费用。科研单位实施全成本核算管理需要抓住新会计准则的契机,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进行精细化管理,选择出适合科研项目特征的成本核算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科研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记录和归集分类,并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更好的实现科研项目成本核算。

三、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体系建立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体系涉及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制度、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内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科目设置、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监督审核等方面,下面主要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制度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制度是科研单位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只有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在科研单位中树立成本意识才能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为此,应该尽快改革并完善现行会计制度,制定科学而行之有效的科研全成本预算管理办法,健全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的监督审核制度。通过建立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制度培养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对科研全成本预算的重视,对科研项目进行结题结算,并制定详细的核算办法,提高科研项目经费利用效率。

2.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内容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是科研项目,成本核算过程则主要是对科研项目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费进行归集、分类和分配。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体系的内容应该涉及科研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不同的耗费,具体包括设计费、专用费、材料费、外协费、试验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资及劳务费和管理费。因此,科研项目成本核算需要对这些费用进行合理归集与分配。

3.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科目设置

在制定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制度,明确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内容基础上,还需要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科学的设置会计核算体系,确保会计科目合理的使用,从而有效的开展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工作。

科研单位课题经费收入的确认应该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例如,跨年度横向课题经费收入应该计入“预目帐款-横向课题”科目。科研单位专项支出直接费用应该根据支出的性质和经费预算进行分类核算,并按照项目名称进行归集,实现科研项目的独立核算。科研人员经费支出中,绩效工资应该可纳入项目辅助账的核算体系中。

当然,科研项目的研发离不开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的支持。因此,从全成本管理理论的角度上来说,科研项目对应产生的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等也应该按照费用产生的性质纳入到年度各项在科研项目的成本中。

4.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监督审核

加强监督审核是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体系实施的保障。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监督审核需要扩大科研项目审计范围,加强对科研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具体来说,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需要加强前期调查和项目论证审计,确保项目经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时,加强对科研项目预决算的审计,加强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及时发现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纠正解决。此外,还需要建立多层次的信息化监管网络,以科研项目经费为主线,将审计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纳入信息化监管,及时跟踪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审核,让监督审计渗透到项目核算各个环节,发挥审计监督的“预警”作用,并对预警的问题进行解剖,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四、结论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对科研项目成本管理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科研项目成本核算还存在很多问题,造成科研项目经费利用效率低下。为此,应该加强科研费用的全过程管理,全面实施全成本核算管理。并通过构建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体系,建立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制度,明确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内容,完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科目设置,加强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监督审核,从而优化科研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使用效率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曾方平.科研单位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引入作业成本法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7,02:157-160.

[2]王金平.科研成本核算的解读与新思路[J].财经界(学术版),2016,07:52.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成本控制   

 

1 施工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 

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主要包括:(1)直接费:其中包括材料费、人工费以及机械的台班费等。(2) 管理费:如施工管理人员的工资、工程所需的办公费、 招投标费、 其他管理人员的工资等。(3) 进出场费: 指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及有关辅助材料的进出场费。(4) 临建费:工程所需的临时房屋建筑费用或租赁民房的费用等。(5) 业务费: 指工程施工现场所发生现场招待费、治安维护调解费、以及其他协调费等。 

影响施工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1) 外部因素。施工企业要创优质工程,就必须增加相应的劳动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使施工费用增加;随着造价改革发展, 逐渐改为按工程对象取费,使价格构成更接近实际成本;国家安全和环保条例日趋完善,使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的实际发生费用增加;都市化的发展造成的施工场地短缺、运输困难复杂、施工难度增加等原因都造成了施工成本的增加。另外,自然条件, 如气候、 地基、 地下水等不利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成本。(2)内部因素。因施工质量、协调、现场管理等问题造成的施工过程中的返工造成的浪费;因加工或采购出错、材料不合适或不符合规格性能等要求造成的材料费的浪费;技术不熟练、图纸错误等施工队伍业务水平原因带来的费用的提高;对项目法施工的认识不到位和对项目管理的内涵把握不准确,项目承包采取一包了事的简单形式,造成成本加大;由于实行分权制的粗放管理方式,项目管理部被给予了过大的权力, 这种分权制下的项目承包经营责任制, 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形成了公司、分公司、项目经理部等多级利益主体,很容易出现政令不畅、以包代管、以包抗管的局面,导致施工和管理成本增加,企业整体效益流失。 

2 施工成本控制的原则 

施工成本控制,是指通过技术、方法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把控制成本的观念渗透到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的措施中,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和费用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成本支出的偏差,把各项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施工企业在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时,应当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节约的原则。 

成本控制的首要原则就是着力减少施工过程中无谓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健全施工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先关财务制度,在实际中严格执行,加强对各项支出的监督;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加大对浪费行为的处罚力度。 

(2) 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过程阶段成本控制的好坏,对项目经济效益的高低具有关键的作用。要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经常不断地进行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比较,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3)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是管理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提高企业效益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要在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成本决策的六个阶段贯彻实施目标成本管理。 

(4) 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 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明细责、 权、 利,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人人不管的局面。 

3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成本控制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施工成本控制具体可分为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具体控制措施。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反洗钱 监管 研究 

 

随着反洗钱形势的发展,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理念逐渐成为反洗钱领域的共识。人总行在2007年11月召开的反洗钱监管座谈会上,针对“监管资源有限,监管手段不足”的问题,提出了“要树立风险为本的监管思想,采取风险为本的监管方法,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在2008年初全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工作会议上,对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做出安排部署,提出要加强反洗钱非现场监管,逐步推进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建设,建立非现场监管评级机制,确立和完善以洗钱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体系。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研究和实践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性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实施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还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在理论认识层面,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认为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与规则为本反洗钱监管相对立,风险为本是对规则为本的否定;风险为本的优势明显优于规则为本;当前对所有金融机构都应当要求以风险为本开展反洗钱工作。上述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二是在法规制度层面,存在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反洗钱法》颁布实施五年来,人民银行相继建立了一整套反洗钱制度和操作规范。这些制度、规范在反洗钱起步阶段确实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反洗钱工作在金融机构的深入开展,反洗钱合规理念普遍被金融机构接受以后,过多的规定、过细的标准客观上造成了金融机构的过度依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有的制度反而成了金融机构规避责任的依据。目前金融机构存在大量的防御性可疑交易报告就是最为明显的例证。另外,过多的监管要求也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给金融机构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负担。这些都是当前反洗钱法规制度滞后于反洗钱形势发展的现实表现。三是在技术操作层面,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还需加强和改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非现场监管信息资料采集和运用效率不高。风险为本的监管方式是建立在对金融机构的有效评估这一基础之上。要实现有效评估,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信息采集、加工处理、评估判断、现场校验、矫枉评估和做出监管决策等一系列制度和操作程序,疏通数据来源渠道,提高数据采集和运用的电子化水平。但从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硬件建设来看,目前通过网络传输信息数据还仅限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还没有电子化网络传输信息平台,而且2010年推广应用的“反洗钱监管交互平台”也未与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及商业银行电子汇划系统对接,降低了系统的功能。当前,非现场监管部分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工作量大、效率低、差错多,影响了非现场监管的效能。另一方面现场检查的重心还没有转移到以风险管理为目标,还是习惯于合规性检查。比如,在客户身份识别上还是以检查静态的客户身份要素是否合规为主;在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方面习惯于根据现有制度设定的客观标准对报告结果进行检查。这种传统的检查方式与引导金融机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开展反洗钱工作的要求极不适应。 

 鉴于以上问题,要实现反洗钱监管由规则为本向风险为本转变,还需从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上加以改进。 

 一、全面认识和正确运用风险为本监管理论 

 当前重要的是处理好风险为本与规则为本的关系。规则为本的反洗钱监管方式是反洗钱处于起步阶段比较通行的监管模式。其工作重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制定规则和各种规定;二是监督检查各类金融机构执行规定的合规性;三是将不合规处罚作为一种日常机制和主要监管方法。规则为本的监管实际上是一个制定规范—检查执行—调整规范—再检查执行的过程。在一国反洗钱制度的初创期,反洗钱工作的机理及价值还未被金融机构所广泛接受的情况下,以规则为本的监管方式既直接,也富有效率。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贯彻以关注洗钱风险为核心,以原则性监管为导向,以非现场监管为主要手段,以现场检查为必要补充的监管方法。规则为本监管与风险为本监管贯穿着两种不同的监管理念,但两种监管方式并非截然对立,水火不容,而是层次递进,互为补充的关系。强调风险为本的监管,并不意味着放松合规性监管,而是要将着力点放在风险上,注重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控制,尤其注重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注重对其风险管控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当然也包括对违规行为的监测和控制能力。

规则为本监管与风险为本监管的区别仅仅是在监管手段、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等方面侧重点不同而已。为此,在监管实践中,应立足实际,灵活掌握,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和内控机制运行情况确定监管重点,如:对反洗钱基础工作较好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主要实施以原则为导向的风险为本监管;对农村信用社、保险、证券、期货等反洗钱工作基础薄弱的机构则主要实施以合规为导向的规则为本监管。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其内部反洗钱组织架构、内控制度、操作流程等基本达到合规要求后,就应更加注重洗钱风险的防范,建立起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技术支持以及风险管理的方法体系,依据风险的大小来安排相应的资源投入。 

 二、尽快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以适应反洗钱发展形势需要 

 一要进一步扩充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结合我国实际,吸收借鉴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修改《刑法》和《反洗钱法》的相应条款,尽可能地将一切贪利性犯罪包含在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范围之内。二要建立健全特定非金融行业反洗钱制度。在研究、评估各行业洗钱风险的基础上,加快制定特定非金融行业的反洗钱规则并分步启动实施。同时,发挥相关部门和特定非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指导行业自律组织制定反洗钱指引,督促行业加强反洗钱自律。三要制定金融机构岗位设置和内控制度建设指引。按照《反洗钱法》的立法精神,人民银行可以会同其他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依据《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和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金融机构反洗钱岗位设置和内控制度建设指引》及实施细则,指导金融机构合理设置反洗钱工作岗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四要完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对《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配套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客户在办理大额交易业务时应向金融机构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和因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积极采用可疑交易“主观”识别标准 

     faft的《四十项建议》在制定可疑交易识别标准时采用的是主观标准,即规定“如果金融机构怀疑或有理由怀疑某项资金属于犯罪活动的收益或者与恐怖分子筹资有关,应按照法律或法规的要求,立即向金融情报单位报告”。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已具备一定基础,人民银行应逐步减少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强化金融机构的自主识别能力。指导金融机构在客观指标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实现以主观分析为主,辅以客观指标的可疑交易报告形成方法,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情报价值。 

 四、着手建立反洗钱正向激励机制 

 反洗钱补偿与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反洗钱专项基金。该基金有三个主要来源:洗钱罪的罚没收入、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该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主动提供反洗钱情报和线索的社会公众。二是建立政府财政分成奖励制度。对主动提供反洗钱情报和线索的金融机构和工作人员以及积极参与反洗钱侦查、破案工作的有关部门,在破获洗钱案件并追回赃款之后,由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依据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对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的金融机构给予各种政策上扶持和优惠,如市场准入、经营权限、税收减免或优惠等。 

第6篇

关键词:财务预算;物流成本;财务预算体系

财务预算反映了企业预算期间预期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是企业现金收支等各项价值指标的集中体现,包括现金预算、预计现金流量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预算将采购人员的采购计划与企业生产需求整合起来,明确物流成本预算,对物流成本财务控制及基础物流管理都有极强的必要性,做好物流成本预算,不仅能够为企业员工及经理制定运输计划提供基础,还能为财务人员预测销售预算及企业现金需求提供基础资料。对于活跃在物流上的企业――制造业来说,要实现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优化内部管理模式,就必须强化物流成本财务预算体系的建设。

一、基本概念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预算为物流管理服务,能够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事先结算及分配,按照预算方案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因此,我们必须对成本问题进行考量。

(一)物流成本预算内容

1.物流分类成本预算:预算期间内,企业物流成本发生状况,含种类、数据。

2.物流位置成本预算:一定预算时期内,哪些位置变化增加了企业物流成本。

3.物流承担者成本预算:预算期间内物流成本对象明细。

(二)物流成本预算基本流程

物流成本预算是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与反馈物流之间线性发展的,它们之间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供应物流需要把原材料运输到工厂,工厂将原材料加工成成型产品,产品需运输到成品仓库储存,当销售部与顾客一拍即合时,成品这时又要运输到相应的地方。不过偶尔会出现顾客退换货品的时候,这时就又有一批物流费用需要考虑其中。图示如下:

供应物流(原材料到工厂)生产物流(工厂成型到成品仓库)销售物流(成品仓库到顾客)反馈物流(退货、废弃)

(三)物流成本预算方法

首先离不开物流作业的分析和确定。首先,假定企业物流业务全部外包,在确认物流费用的状况下,物流业务基本作业流程大致会按这样的情况开展:以一个购物作业为中心,周边会有客户付款,款经会计,然后发票给予供应商,供应商凭购货单拿到原材料,之后验货作业开始;原料验货报告的呈上,通过就会到收货作业,此时还要有发货报告;再到存货作业,存积仓库等步骤。我们就必需确定各作业所耗费成本,按照成本发生类型,将成本分配至作业库,然后分配至具体对象。一个企业的运作最关键的是资金,资金在这些作业中就显得比较集中于预算中,预算做好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二、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财务预算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够完善,缺乏长远眼光

一个系统的运作离不开制度,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简言之,规矩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制度,制度是我们行事的一把度量尺。这个制度当中会消耗资源较大往往是制度上有着疏漏。如我们凭借着常识与直觉去做一些事情,往往缺乏严谨的数字分析,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存在明显不足。首先,不少制造企业对于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性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在进行财务工作时不进行科学规划,且缺乏主动性及积极性,无法贴合当前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降低了财务机制效能。其次,预算上的编制不合理,分配预算用职沿袭原有的,与实际情况相脱离。再次,预算编制缺乏长远眼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到当前的短期目标,很少考虑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这就使得许多的企业虽有长期发展的目标,却因为资金链的原因而调整企业的战略部署。脚步跟不上战略,战略在许多时候就只如口号,口号再响,却也无计可施。

(二)数据统计不精确

预算编制中,不少企业并不对预算编制进行量化分析及科学论证,细致程度明显不足,预算效用过于狭窄,通常只充当分配机制,实际上对资金的控制与合理利用也不能落实到所需之处,往往资金不能优化配置,有的地方资金冗厚,有的地方资金却往往“入不敷出”,导致预算编制往往偏离财务计划的轨道。长期以来,预算通常由财务部门独立来完成,预算编制人员往往对实际情况缺乏认识,难以准确调整到实际所需。这就又导致许多执行上的问题。

(三)执行控制不严格,监管机制漏洞百出

企业预算的执行和监管一直是管理的薄弱环节,大部分企业的机制都不够完善,物流预算经费下达到部门时,没有好的体制来管理,就会出现一些经费补空的事情,某个部门经费不够,就会拿物流作业来补空,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当的挪用现象。预算资金具体花费何处又难以说清,追加现象也很严重。只是一味追加,而恶性循环下去,这些现象就更严重,更不可收拾。企业预算控制力度不够,执行控制约束不足,预算资金的流向及使用往往得不到切实的管控,预算管控真空出现,预算盲目性较强。

三、影响制造企业物流成本预算体系建设的因素

(一)企业因素

企业因素包括企业作业方式、经营性质及规模特点等,首先,企业如何作业直接影响了物流成本的发生方式,一个企业的作业步骤简单,作业之间距离很近就可以减少考虑因素。企业经营的范围不同竞争力也就不同,但是一些历史原则需要考虑,不能犯一些历史性原则上的错误。管理阶层与执行者都缺乏太多必要条件。

(二)大环境

这个大环境既包括我们的政治形势,也包括我们的经济效用。政治上的一些政策,是企业的敏感神经,企业体系的建设不能脱离政治环境。

四、怎样完善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财务预算体系建设

(一)要设立企业物流成本财务预算体系控制目标

操作中,企业可通过数据收集,获取企业实际物流成本发生额,将实际发生额与预算额做对比,分析各项数据,从而得出差异原因,针对问题找到解决路径。如:

1.督促管理层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明确规划,合理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人员结构,认识问题,预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2.提高决策科学性。如,若公司管理层了解公司无效物流存在,就会提高物流的重视,避免预算落空,以降低预算作业量的方式降低无效作业出现的可能性,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

3.确定标准,提升内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

4.提升企业内部交流效率,强化沟通协调能力

(二)合理制定制造企业物流正常标准成本,是制定物流成本预算的需要

为了确认生产标准成本消耗,就必须制定数量及价格方面的标准,以实现产品成本定额。

1.数量标准的制定。数量标准的制定要结合研究与生产操作人员的建议,不脱离实际并与历史经验相结合,避免一些过度的,无效的物流费用产生。

2.价格标准的制定。价格标准的制定不能单靠某一部门完成,需要采购、生产、会计等部门的合作。争取各方面落实到实处;以便将实际业绩和标准进行比较。这样就以制定最合理的价格来提高成交率。

(三)重视网络与信息

网络与信息化提高了物流信息沟通效率,能够极大降低企业信息传递误差。实现网络与信息化,不仅可以为货主提供通关,还能够为国际物流提供服务,通过这样的物流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将自身产品及品牌推向国际,实现货主与货主、货主与客户之前的高效沟通,提升企业间信任程度。基于物流信息系统,合作水平得到提升,报关企业可以准确地针对客户需求提供信息,这就提高了报关企业与货主之间维持稳定关系的可能性。

五、结语

在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财务预算体系建设中,企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本土化”思想,完善自己的体系建设,真正提高企业管理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全琳琛.物流管理工作细化执行与模版北京[M].北京: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5-27.

[2]张国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第7篇

关键词:餐饮行业;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719.3;F715.5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在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餐饮行业的竞争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面对餐饮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更需要优化行业资源配置,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将行业资源用在改善行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上,鉴于此,我们需要建立全面的成本控制体系,提高餐饮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促进行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一、成本控制体系对于餐饮行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能够让餐饮企业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空间。通过成本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餐饮企业不仅能够降低发展成本,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实现企业盈利的目标,而且能够让企业有更充足的空间和资源去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质量,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因此,从餐饮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健全成本控制体系,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企业发展头等重要的大事。

其次,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符合餐饮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随着市场精分的日益细化,餐饮行业的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其上升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要突破这种困境,就必须要综合行业发展的宏观情况,制定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降低整个行业的发展成本。餐饮业的通过进行成本的控制,可以降低行业内耗和物耗,帮助行业将资源利用到产业升级、服务优化等I域,从而提升餐饮行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餐饮行业建立成本控制体系面临的问题

1.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当前,许多餐饮行业的管理人员过于关注企业的经营业绩和销售业绩,他们将重点放在开源上,而忽视了节流,这就造成了餐饮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高消耗甚至浪费的情况,经过日积月累,餐饮企业发展成本高的问题居高不下,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对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2.没有制定合理的标准成本

企业要想做好成本控制,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成本。餐饮行业发展的情况较为复杂,对于成本控制问题需要区别对待。目前,大部分餐饮企业都已经在财务管理和审计方面有所突破,基本已经实现了前期预算管理,然而,在预算管理中,还没有根据企业的预算成本制定预算标准成本,企业长期以来都是靠着经验摸索,而没有标准的施行,这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不利的。此外,在企业生产运营的全周期过程中,也需要建立全面的成本监测,并形成科学的体系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指导。

3.餐饮行业的人员流动性较大

餐饮行业的人员密度较大,企业的人员众多,这也是企业发展成本中的重头。当前,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尤其是长期工作在一线岗位的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企业在招聘、培训等方面往往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造成了企业资源的虚耗。此外,由于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复杂,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劳动时间,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发展成本。

三、构建餐饮行业成本控制体系的有效措施

1.制定规范合理的标准成本

要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体系,首要条件就是要具备标准成本,以此作为餐饮企业推行成本控制的标杆,才能保证企业在各个环节运营中真正做到控制发展成本。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企业投入生产前期,餐饮企业应按照企业的预算制定预算标准成本,保证企业在源头减少成本的发生。在企业的生产运营中,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成本核算,对每一个成本对象进行科学分析和严密监测,以此为基础制定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正常标准成本。此外,在对企业未来发展预估时,还需要分析企业未来发展的各项数据,并将此作为餐饮企业调整成本,控制成本增长的依据。

2.掌握各个环节的成本消耗情况

企业的成本是企业生产运营中产生的必要费用,要想做好成本控制,需要将成本控制体系运用在生产运营中的各个环节内。企业成本的产生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企业采购生产所需的原料而产生的,而间接成本则是指除去原料成本之外的成本费用,如员工的薪资、福利和厨房设备的折旧和燃料动力等间接费用。在餐饮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时,要严格按照标准成本来对各个环节进行成本监测。在原料采购的过程中,从采购计划、商家甄选、物品验收、库存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测,在食材出品的过程中,从粗加工、细加工、半成品制作及打荷等制作环节进行定标管理,严格监测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偏差,确保企业成本控制在标准成本内,节约企业的发展成本。

3.科学控制人力资源的成本消耗

餐饮行业的劳动力非常密集,人员成本消耗也非常大,所以,要控制餐饮业的发展成本,就必须要科学的控制人员成本的消耗。首先,要科学、合理地配备餐饮企业的人员岗位。在人员配置,必须要保证企业的每一个岗位都要专人专责,同时,还应做好机动人员的调配,保证岗位有人员空缺时,替补人员能及时填补到岗位上。其次,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将成本节约纳入部门评优和员工个人业绩考核中,培养员工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再次,人力成本的节约还需要通过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来实现,通过简化工作流程,规范工作制度及合理使用机械化设备等来减少工作中的无效劳动时间,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减少企业的人力成本。

四、结语

综上所述,餐饮行业的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是节约发展成本,优化配置行业资源,促进整个餐饮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就现实条件而言,餐饮企业要健全成本控制体系,就需要从建立标准成本、加强成本监测及控制人力成本消耗等三个方面着手,全面降低餐饮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这样的措施,在整个餐饮业中形成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促进整个餐饮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旭瑛.酒店餐饮成本控制的问题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13.

第8篇

[关键词] 医患; 和谐;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71-02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不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医患沟通不够、不充分是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减少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增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1]。

1 医患沟通的必要性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患者投诉某知名医院,说主诊医师对他不负责、态度冷漠,并反复强调:“在整个接诊的过程中,医师都没有抬头看过我一眼,居然把处方开出来了”。院方查看病历,发现医师记录了患者的主诉要点,用药非常对症,从诊断病情到处方都是正确的,这说明医师是认真负责的。那么,患者为什么要投诉呢?就是因为主诊医师“没有抬头看过我一眼”。难道“看一眼”就这么重要吗?

几年来,由于社会的变革和媒体的导向,患者的就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对医院长期以来“以医生为中心”的“卖方市场”产生了冲击,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疗纠纷逐年上升。据调查,临床发生的医疗纠纷80%是因为沟通不够造成的[2]。因此,树立现代医患沟通的理念与意识,建立新型医患关系,缓和医患矛盾,已经成了医院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1)医患沟通是规范医疗行为的有效途径。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要求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各项操作规程,特别要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真正落实告知制度。

(2)医患沟通是解决医患矛盾的有效方法。医患沟通为医患之间构筑了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紧张对立的情绪[3]。然而,通过沟通医务人员能更多地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拉近了医患双方的距离,逐步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合作的医患关系。

(3)医患沟通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深入地沟通促使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服务水平,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4)医患沟通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措施。要保证诊疗方案顺利实施,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必须要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理解、支持和配合。通过良好地沟通,使患者或家属认识到诊疗方案的可行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医患沟通很重要,不能只挂在口头上,最重要的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由此才能将沟通落到具体行动,还应注意沟通的方法和效果,确保沟通的效果不打折扣。

2 医患沟通障碍的几种表现形式

(1)医患交流信息量过少。患者到医院看病或住院时,他们的情绪非常焦虑,迫切地想知道有关诊断、用药、治疗、护理安排、愈后保健等情况和主管医生及护士的姓名、业务水平等。那么,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就应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将这些问题交代清楚,并且还应注意患者的感受和信息反馈,如忽视这些交流,容易产生交流障碍,造成误解或不满。

(2)语言使用不当、专业术语过多。患者由于在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理解上存在着差别,在医患沟通中常发生由于专业术语使用过多而产生概念上的误解或不被理解,影响相互的沟通与交流。在被调查的住院患者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的患者都要求在交流时使用他们熟悉的日常用语,否则会给他们带来困扰,产生误解或不满。

(3)专业技术不精湛导致的不信任。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尽管我们态度和蔼,但对患者疑问的解释含糊不清,操作技术不熟练等,均容易引起他们的不信任甚至反感,以致工作的小小不当不能得到谅解,产生不满甚至投诉。比如,在输液过程中,如果操作的动作不够温柔,一次穿刺成功率不高,就很容易让患者不满意。

(4)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这种现象可表现在医患之间,也可表现在与家属的交谈中,更容易发生在非正式场合的交流。如医护人员在查房或做晨间护理时若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考虑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会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误解,甚至会对有些语言断章取义。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的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看作和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据中国医师协会2009年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医患纠纷是由沟通不当所造成,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医生们“不会说话”。医患沟通的最大障碍是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这是医患沟通缺失的本质原因和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医务人员进行人文医学、文明礼仪、语言交流沟通的艺术等培训是当务之急。

3 加强培训,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今天,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转变,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要有高超的服务艺术;药物的生理治疗已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患者更需要享受“人性化”的服务。多数患者不了解生命科学的复杂,不了解现代医学科学不能够包治百病,不少疾病靠药物器械还无法治愈。故言语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之所以说医患沟通关键在于医务人员,主要是因为患者患病时感受的不仅是肉体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患者既想让医生认真治疗疾病,更渴望有机会向医生倾诉心中的忧虑。医务人员一句安慰、一丝微笑、一个轻柔的动作就可以减少患者心中的痛苦;而一句恶语、一副严酷的表情、一个粗鲁的举动则可能会使患者痛心疾首。正谓“好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

从哲学的观点出发,医患之间真正的理解是医务人员必须最大限度、设身处地从社会生活和个人体验的角度与患者之间形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卫生部要求从五个方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即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我们要大力提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让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在医疗实践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医生不仅是治病救人,还要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科学的医患沟通,从“心”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有效化解医患矛盾,在医患之间架起和谐、友谊的桥梁,共同建立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

4 建议

(1)加强了组织领导,应在医院成立“医院推行医患沟通制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医疗、护理两个职能科室主任为副组长,各医疗科室科主任、护士长为组员,三级负责、层层落实。

(2)明确了目的,统一了思想认识。应研究制订下发医院推行医患沟通制度的实施方案,通过职工大会、院周会、党员会议等途径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医患沟通无小事,患者利益是大事”。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应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还可请有关专家来院讲课。目的是通过培训学习使大家在工作中都能遵循操作规程,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注重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整章建制,严格执行包括医患沟通制度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根据《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医院行风建设奖惩条例》,结合医院开展争创“文明科室、满意窗口”和争做“最佳职工”、“最佳医生”、“最佳护士”等活动,每月对科室进行测评,公布患者投诉的典型案例,虚心接受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各类问题并及时整改,消除隐患,提高患者满意度。

(4)将医患沟通落实到医院各个工作环节之中。

①应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高低是患者选择就医最主要标准,医院建立完整的医护质量管理体系,围绕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加强人才建设,确保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②严格收费管理,真正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严禁人情方、大处方;通过电子显示屏,将医疗收费、药品价格及时予以公布;认真落实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首诊负责制”等,当患者对病情、用药及各种检查项目的收费不明白时,在向医院工作人员提出疑问后,工作人员必须耐心地给予解释,直到患者或家属清楚为止。

③提供优质服务。医务人员在接诊或诊治时要认真进行换位思考,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处处理解、时时关心患者,了解患者或家属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并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后勤等各项服务,真正解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各种不便。

④提高医患沟通的技巧。患者在就诊时,特别渴望医护人员的关爱、温馨和体贴,因而对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更为关注、更加敏感。因此,医护人员可以运用安慰性语言、解释性语言、赞美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告知性语言等解开患者的心结,影响患者的感受认知,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同时,也可应用形体语言,如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总之,努力有效化解医患矛盾,用自己真诚的态度和精湛的技术,在医患之间架起和谐、友谊的桥梁,共同建立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真正满意。

[参考文献]

[1] 王琦. 加强医患沟通缓解医患关系[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6:78.

[2] 易学明. 化解纠纷从医方开始[N]. 健康报, 2005,07-21(5).

第9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沙盘教学;模拟实训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是一个年轻而又有前途的专业,其在我国高校开设的历史不到10年。多年来,围绕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所达成的共识是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全国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都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突破口,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过硬实际操作能力的具有竞争力和独特个性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究竟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却莫衷一是,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成熟体系,很多院校几乎照搬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外乎增加一点财务分析。其实,众所周知,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其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一、构建与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迫切性

(一)是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各个高校对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若干不同的定位,但其中都着重强调“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是实务界和学生就业的迫切要求

当前,一方面不少企业找不到熟练、合格的会计,另一方面则存在众多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学生抱怨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应聘时每每因财会经验不足,屡试屡败。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张英明等,2006)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占90%)认为“加强实践教学,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财务管理专业课教学效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此外,76.3%的学生认为应“开展案例教学,增加师生互动”;74%的学生认为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①这些数据均体现了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

(三)财务管理教学现状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脱离实际是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一方面,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高校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从教,以前基本没有理财工作经验,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 课堂教学只能以教材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 使学主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另一方面, 在我国现行招生制度下, 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几乎没有一点实践经验, 从而给学习专业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课堂单项实训、课堂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等环节。

(一)课堂单项实训

课程实训应涵盖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主要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税法》、《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专业主干课等,其实训内容要突出联系性。根据《会计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对该课程组织简单的过程实训,实训的经济业务是最为基本的,涉及的凭证也是最常见的,目的在于突出会计核算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全过程,加强学生对整套会计核算基本过程的感性认识,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其他专业主干课可以是阶段性的分步实训,如对《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实训,不求全过程,根据各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和特征,抓住各自的特点,对技能进行专门的具体化训练,采取分步实训的方式,如《财务会计》主要组织货币资金、存货核算、应收应付往来等分步实训,《税法》各主要税种的申报实训,《财务管理》组织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项目投资等的预测与决策分析实训,《成本管理会计》组织成本核算及预测决策等实训。

(二)课堂综合模拟实训

1.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而言, 会计学属于最基础的专业课程, 财务管理工作也是建立在会计核算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虽然目前很多企业采用了会计电算化, 但手工会计仍然是会计处理的基础。只有了解并熟练掌握企业的业务处理过程, 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进行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 以达到财务管理的目的。另外, 考虑到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和社会认知上存在很多共同性,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绝大多数也是从事会计工作, 其很强的应用性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实践环节,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因此在学生到校外进行毕业实习之前, 组织校内的模拟实训, 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 就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效的模拟实训应设计为“双重模拟实训”,所谓“双重模拟实训”是指利用一套数据,同时采用手工模拟和电算化模拟两种实训手段,并将其紧密结合所进行的一种会计实训模式。

在实训过程中, 必须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发掘财务分析和预测职能。在对核算资料进行了相应的账务处理后, 还应当对其结果进行必要的财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资料中所提供的基础数据以及本期核算结果, 运用《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进行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等; 借助财务软件的相关功能, 对当期成本、资金周转、报表等项目进行分析。为此, 在资料选取和设计上, 最好能够提供必要的财务指标标准、前期数据、同业资料等, 以便学生能够对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和判断, 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给出合理的解决建议或方案。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启发性、针对性等特点,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适应创新教育需求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流程包括提出案例、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和学习评价等四个阶段。提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的案例。学生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充分引导、鼓励学生的分组讨论或集中讨论。教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探讨;另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主题展开讨论, 当偏题时要巧妙引导到被忽视的关键点, 当讨论不够深入时要引导学生视线进入那些尚未深入的关键点。最后,学习评价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

3.财务管理“沙盘”教学

财务管理“沙盘”演示教学法就是以独特直观的“沙盘”来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全过程,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点评等形式,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从事筹资、投资、分配等一系列财务活动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将“沙盘”和“沙盘”演示教学法移植到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领域中来,使其在实训教学环节发挥独特的作用。

财务管理“沙盘”演示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一般包括以下七个步骤:第一步,组建模拟公司;第二步,召开年初财务计划工作会议;第三步,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第四步,开展财务活动;第五步,编制年度财务决算;第六步,召开年末财务工作总结会议;第七步,教师分析点评。

(三)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包括课程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

1.课程认知实习。认知实习主要是指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到企业参观、调查,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感性认识。比如:在讲授《成本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成本核算程序时,学生感觉很复杂、抽象,可安排学生到一些典型的工厂、企业参观其工艺流程及成本核算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专业实习。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和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三、实施实践教学的注意事项

财务管理专业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就要求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必须统筹兼顾,具体地讲,有如下方面需重点关注: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大纲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和保障。无论采用什么实践教学形式,都须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在大纲中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的内容等。

(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建立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理论研究先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所谓“双师”是指要建立一支既是擅长理论传授的优秀教师又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队伍,这样的教师既会教学又会做实务,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从根本上保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说理透彻,指导有方。一方面,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工作能力,及时将社会的需求引入教学。另一方面,可通过聘请一批社会知名度高、理论知识扎实、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事务所、税务财政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院校的总经理、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业务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全过程参与专业改革、教学、专题讲座,指导实训、指导论文写作、参与论文答辩,不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形成一支过硬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

(三)建立专业模拟实训室

通过建立专业模拟实训室,精心设置实训项目,使学生从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到财务分析等每个知识点,都能在一种逼真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专业岗位的模拟训练。

(四)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生在模拟实训室中虽然可以进行一些岗位模拟训练,获得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否有用,还须在实践中予以检验。为此,学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了解、调研企业财务问题,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学年实习与毕业实习,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管理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才干。

(五)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管理

在学生认识性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应组织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查岗与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督促、配合学生实践单位,使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完成会计岗位实践;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与企业会计界的直接沟通和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上岗实践中发现的会计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的要求及建议。

同时,及时取得学生实习反馈,是促进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每年在毕业实习结束后,必须召开“毕业实习交流会”,组织学生与教师参加,让学生畅谈在会计岗位实习、实践中的感受和体会,同时反馈用人单位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通过学生反馈,了解用人单位还需学生加强哪些方面的实务能力,就考虑增加这些方面的相关实务课,同时聘请有关专业人士担任这些课程。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课程建设,使我们开设的课程紧扣职业岗位的会计工作需要。

(六)成绩评定

专业实训(模拟实习) 的成绩,将采用综合测评的方法加以评定。(1) 学生的实习态度(20 %);(2) 案例报告质量(30 %) ;(3) 研讨发言情况(20 %);(4) 现场实习成果的评价(30 %) 。前三项成绩由校内指导老师给出。毕业实习成绩由校外指导老师给出。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同时又有别于会计学专业的应用型学科,应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