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习成功经验总结

时间:2022-05-23 02:36:29

导语:在学习成功经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习成功经验总结

第1篇

自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引进第一套MRPII软件以来,中国ERP市场已历经了1990-1997年的ERP导入时代、1997-2004年的ERP成长时代和2004年以后的ERP普及时代。在推进中国ERP普及过程中,用友公司提炼50多万家企业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中国企业ERP成功应用模式――“标准:先进管理思想;行业:最佳业务实践;个性:自主管理创新”。业内专家指出,这一模式的提出,不仅揭示了企业管理进阶与ERP应用模式的关系,还为应用企业有效规避信息化实施风险、提高IT投入产出提供了最具价值的参考模式。

作为中国ERP普及的旗舰产品,用友ERP-U8企业应用套件已经在中国企业中得到普遍成功,并由此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信息化实践专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验证了中国ERP的成功应用模式,并成为ERP应用成功典范。为了使中国ERP成功应用模式,以及信息化实践专家的信息化建设经验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复制和传播,用友公司携手30多家成功应用ERP的行业标杆共同推出“标准、行业、个性――中国ERP成功应用模式客户体验之旅”,希望借助ERP应用现场体验、ERP体验中心体验、客户专家讲堂等一系列体验活动,让更多中国企业感受到“标准、行业、个性”,这一中国企业ERP成功应用模式所带来的真实价值。

作为ERP体验式营销的发起者,早在2005年,用友公司就通过ERP体验中心开展了整体应用体验、沙盘经营体验、流程应用体验、角色管理体验、标杆应用体验等一系列体验活动,打破了ERP的神秘,降低学习和应用难度,推动了ERP的普及化。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用友发现,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ERP产品的体验,他们更加希望体验到成功者们在使用ERP过程中的实战经验。因此,此次用友与成功应用ERP行业标杆们在7月联合发起的、历时3个月的“客户体验之旅”活动,在不断完善“ERP,我体验”的基础上,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再掀ERP市场体验:

首先,这是中国ERP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客户体验。从分布区域上,遍及全国各地;在行业上,涉及电子、机械、汽配、服装、食品、制药、化工等细分领域;数量上,30多家成功企业,在3个月内的集中展现,使得众多还在信息化门槛边徘徊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和行业要求,选择适合本企业借鉴学习的、ERP成功应用现场进行体验。

其次,最真实的ERP现场体验。与以往体验活动最大的区别,正是此次客户体验之旅,将使广大企业亲身体验到大冶摩托、南孚电池、江奎集团、华鹏集团、万年青运动器材、高丝化妆品、曼妮芬、剑南春、黄山金马等30多家行业标杆的ERP现场应用。来自这些企业的优秀信息化实践专家也将与体验者们面对面,交流ERP建设的成功经验,并透彻分析IT投资的真正效益来源。

第三,最丰富的企业ERP应用体验。为了详尽地展现ERP的成功应用,标杆企业们还与用友公司联合制作了一批涵盖企业内部管理问题解决、业务人员操作ERP、ERP应用效果等内容的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使企业在体验ERP应用现场的同时,全方位地了解该企业的管理信息化。

作为客户体验之旅的又一重头戏,十多位来自成功客户的信息化专家和用友公司专家还将共同组成专家组。他们将通过网上交流、现场讲堂、邮件咨询等形式搭建一个信息化交流平台,为在ERP建设过程中尚有疑问的企业答疑解难,以帮助更多企业取得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专家组中的客户专家,都亲身经历过企业ERP建设并取得成功,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非常形象地解答其他企业所碰到的问题。

第2篇

一、健全管理机制是校本教研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

1.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成立了“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理论学习组”与“实践指导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结构充分考虑到职务、年龄、学科之间的优化,保证领导力量和教科研水平。

2.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大马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大马小学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制度》《教研组成员学期工作要求》等相关

的制度。校本教研活动校长负总责,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具体抓,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使教研活动有章可循,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二、教师间互助与个人反思相结合是

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1.反思――将文本理论和专家理念内化为个体的理论素养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语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也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还可以促使教师有效地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为此,我们强调教师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记录课堂意外收获,做好课后“备课”。教后反思书写形式上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有实效性。就这样,教师们在学习着、思考着,总结着,隐性的教育思想得以充分激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李莉娟、杜月霞两位教师的教学随笔曾获市一、二等奖。

2.加强教师间互助,实行教师间优势互补

教师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等。

(1)信息交换:我校把每个单周的周二放学后定为教研组同伴互助交流时间。教师把个体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带到集体来解决、讨论。教师们在讨论中分析教学现象,交流教育教学方法,并把自己的或和他人的观点对比、提炼、内化。

(2)经验分享: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切实把握好新教师的“入门”关、青年教师的提高关、骨干教师的发展关。为了扎实开展这一活动,学校为青年教师找“师傅”,并签定师徒结对协议,规定学艺内容和要求。听课要求:每学期徒弟听师傅的课不得少于4节,师傅听课不得少于8节,听后共同探讨教学得失,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总之,积极探索以校为本的教研新思路、新方法,是一条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可发展之路。“路漫漫其修远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文献;研究;综述

产学研合作在发达国家有良好的传统,相关研究已很丰富。但人们真正开始熟知产学研合作,日益意识到产学研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则是源于“硅谷”经济奇迹的出现。世界各国纷纷仿效美国建立产学研合作组织,产学研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日益重要的课题。我国引入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概念把握不妥,认识不清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推进和深入研究。有学者极力主张将产学研合作分成两层意义来研究,即第一,合作开发科研。其核心是经济,主体是科技人员,主要目的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如美国的“硅谷”。第二,合作培养人才。其核心是教学,主体是学生,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这一区分,使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更加细化和科学化,学者们约定俗成将第二种类型的产学研合作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从产学研合作研究这一母体中独立出来后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就此进行了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缘起

1906年,深受杜威实用主义影响的美国工程师赫尔曼·施奈德首先在辛辛那提大学提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概念。施奈德大力推崇大学与当地企业合作,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劳动中获得与实践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从工厂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补贴学习之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成立发展和推广合作教育的社会团体。1983 年,由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菲律宾、英国和美国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界合作教育协会”。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一模式的优势和特色,以便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推广,2003年 8月世界合作教育协会通过理事会和全体会议表决,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德国联邦政府更是颁布《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和职业学院实施“双元制”教育管理模式。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则是采用“三明治”学制的工读交替运行机制取得了良好收效。

2.发展

国外产学研结合在大学、职业教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但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之初也遇到了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产学研结合实施早期,不少企业很难不去计较眼前的利益损失而与学校一起开展产学研结合。针对这些问题,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应对策,Joseph A. Raelin对国际合作教育的一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预测未来一百年合作教育的可能发展趋势,其中提出采取“三重螺旋”的运行模式来加强学校—产业界—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出现“双赢”甚至“三赢”。而“双赢”的观点已在西方达成共识,人们认为企业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好处:(l)取得高素质的科技研发人员;(2)接触较前端研究或技术知识;(3)寻找特殊问题的知识来源;(4)使用学校的特殊设备等等。而学校也有利可图:(l)由于政府经费的紧缩,产业界于是代表另一种研发经费的来源;(2)“产业界的”经费在运用上没有像“政府的”限制那么多;(3)与产业界的合作提供了师生接触实务、实际问题的机会等等。因而,不仅政府有意愿促成产学研合作,而且企业与学校同样有合作的强烈动机。

3.重要经验

国际上成功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启示我们: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察美、英、德、日四个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可以发现四个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时有以下共同做法:(1)委派或组织专门机构;(2)政策性立法;(3)以科技计划对产、学、研予支持;(4)设立基金,拔出专款;(5)开辟多种信息渠道,鼓励科技人员交流。

由此可见,政府有意并从实际上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产、学、研合作予以保证和支持是西方国家成功实施产学研合作的关键举措。但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时间较长,国家、学校和企业能体验到这种合作对各自发展的收益远远超过了给其带来的损失,在共同利益驱使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的达成了空前一致的认识。所以,合作不仅成了学校和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更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这与我国国情是有较大区别的。我们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国情差异,意识到我国实施产学研合作必须经过多方努力,必须经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涉及产学研合作领域的研究还比较早,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在政府的控制下曾成功地组织了一些重大的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项目,例如两弹一星的研制开发,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技术的影响,一些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逐渐自发地进行合作。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政府正式在我国推行产学研合作。十多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理论研究也日渐丰富。以中国知网期刊收录的文献为例,截止到2011年5月,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含学术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重要报纸及国家标准等文献数据库)中以“产学研合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了10851项检索结果;以“产学研合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得到了3343项检索结果。而用另一个相关概念“产学研结合”为主题进行检索,亦可得到4930项检索结果;再以“产学研结合”为题名进行检索,仍得到1942项检索结果。成果数目之众令人欣喜。

将学术期刊、硕博士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认真梳理、高度概括后发现,研究成果基本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学者普遍赞同产学研结合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体现为:(1)发展需要;(2)生存压力;(3)已有合作关系等等。以发展需要具体来说,就包括国际发展趋势需要、社会工业化、科技化发展需要、学校提升需要、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需要等。

2.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类型

目前已有的产学研合作众多形式中并没有一种权威的分类方式,许多学者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各式各样的分类方式,最多的达二十多种模式。纵观下来,比较普适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十种左右,分别是:(1)N+X顶岗实习式;(2)三明治工学结合式;(3)企业委托办学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4)企业指导办学式;(5)企业资助办学式;(6)合作培养“双师”式;(7)承接企业项目式;(8)校办产业式;(9)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式;(10)企业办学式。

3.产学研合作的机制

(1)动力机制;(2)调控机制;(3)利益分配机制;(4)保障机制等等。以动力机制为例,具体来说主要指政府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文件等明确引导、支持产学研合作,如修改《企业法》,增加明确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对参与了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予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同样,学校也要明确把开展产学研结合视为必由之路,在管理和决策上制定鼓励学生、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措施。企业方面也需提高认识,将人才培养视为己任,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企业发展计划中。

4.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者们认为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问题;(2)技术供给问题;(3)利益分配问题;(4)风险问题;(5)政策环境问题;(6)信息交流问题等等。以主体问题为例来说,学者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政府、学校、企业3个主体在实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指出从政府,到学校和企业都未真正理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质涵义及合作主体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企业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或企业家们的短期行为导致很多项目昙花一现,浪费了资源。

5.产学研合作个案经验的总结

第4篇

一、   学习型党支部创建工作目标:

通过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建立反思、反馈、共享的工作模式,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深化有效发挥支部堡垒作用的运行机制,以“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企业经营工作中心,要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和问题,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   学习型党支部创建工作要求:

1、运用创建方法,丰富党内学习机制

(1)健全组织学习机制。从党员、干部、职工三个层面制定学习目标、实施方法和制度保证。支部要创造和完善一系列软硬件环境和条件,以保证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够顺利开展。按照企业2004年培训工作计划,对企业理念,名牌战略管理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认真组织实施。

(2)丰富支部活动内容。认真落实“”、干部学习、民主生活会及党员队伍季度分析、职工思想动态季度分析等制度,并借鉴一些好的创建方法,运用反思、反馈同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学习、共享与干部学习制度相结合。讲解案例、使命故事和党课教育融会贯通的有机形式,为支部活动注入新内容。

(3)长期坚持学习与共享。班子成员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实施“五项修炼”(即:不断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目标,弘扬团队精神,立足系统思考),成为各项工作的教练员。在工作过程中学习与钻研,在班子中讨论与讲评,并能对党支部各班组、部门和党小组进行辅导。

(4)注重学习能力的运用。坚持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现场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创新提高相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积极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促进班组、部门和党小组通过学习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建立创建模式,促进支部工作改进

(1)支部工作“五步法”:对于支部重点工作,建立 “分析策划、计划实施、控制反馈、考核奖惩、反思共享”五步程序,做到事前分析问题、策划方案;事中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过程、反馈信息;事后落实考核、奖优罚劣、反思不足、经验共享,以模式规范支部重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 “一事三问”制度。在班组、部门、党小组中倡导每做一件事都自问:“我这项工作效果如何?是否可以改进?如何进行改进?”通过不断反思不足,付诸行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

(3)工作讲评制度。由党小组组织党员对现场工作进行讲评,指出差距,推广经验;由党支部对党员的学习情况定期在支部大会上进行讲评,交流体会,知识共享。

(4)党员议事制度。倡导党员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经济分配等重大问题决策前的讨论,其共同意见作为决策必须尊重的重要依据;引导职工运用系统理论,超前思考问题,积极提合理化建议,为“围绕经营,舆论先行”的宣传工作奠定基础。

(5)谈心走访制度。落实党支部谈心制度;坚持走访制度;完善民主接待日制度。杜绝重大集访事件,群众中的矛盾和热点问题能够通过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予以及时化解,职工队伍保持稳定。

3、围绕经营中心,解决发展问题

(1)建立共同目标。制定具有共同价值理念和使命感的支部奋斗目标,用大目标激励党员和职工。围绕党支部目标,党员、职工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建立阶段分解目标,用分解目标的一步步实现,确保支部目标实现。

(2)有诊断机制。支部不断地检查自己哪些方面有问题和将发生问题,坚持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通过反馈、反思、共享制度,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有创新机制。积极实施制度创新,能够结合本单位实际围绕经营中心制定出台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各深层次问题的办法,有利于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激励机制和评选机制,且运行正常,产生显著效果。

第5篇

【关键词】 语感培养;阅读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国家教委在199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初中阶段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这样的明确要求——“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中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语言文字积累着手。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语言文字积累作为语感训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一忌“造”。“造”即闭门造车。有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教学研究人员或者学校领导,出去考察观摩了一两次,就从几篇外地教改经验总结和一两本教改专著中取其精华而“集大成”,“优化”出一套“完美”的教育教学理论,形成课题并急不可待地在本地区推广。结果,教学一线的教师是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措,且又得不到相关的指导(领导们自己都不知如何操作)。而这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上面硬性规定的,大家还不敢不用,只好这么稀里糊涂地实施着,其效果可想而知。

成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造出来的东西很容易脱离实际(师情校情生情等),操作性不强,容易挫伤教师搞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不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子,不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改革的结果只能是既害了教师又误了学生!

二忌“烦”。“烦”就是麻烦。老师们操心劳力大做无用功,严重挤占了教研教改的时间。

搞教研教改要重实质讲实效,不反对要求教师积累材料,只怕要求准备的材料铺天盖地,除了用以应付领导检查外别无用处。

有的地方,全市(县)教师全部使用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备课纸,领导还特别要求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所有栏目不得漏填(不管有没必要,不管是否切合实际)……对此,教师们虽感困惑却又无可奈何。要知道,上级下来检查业务,见你未按照上级要求备课,后果是要自负的!

可想而知,当领导们检查着这一本本一摞摞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备课本时,他们可知道这课是为谁备的吗?是为领导而备,是为检查而备!真正为自己备的课为学生备的课,大概还没来得及仔细揣摩呢。

还有麻烦之处在于,一任领导搞一项课题,换了领导又换新课题,几任领导下来,几个课题搞过,教师们也不知应使用怎样的备课与教学模式。没办法,他们也被逼来个大杂烩——教案中谁的模式我也有点儿,必要的时候用小括号注明,谁来检查也说不出我的大毛病……

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一定的责任感,你要相信他们会不失时机地将有用的材料积累起来;可现在要教师们做来以应付领导检查的材料太多太滥:各种计划、笔记本、记录本、材料积累卡不下十几种……可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有时学校甚至将某篇文章印发下来,每人一份,让广大教师抄到笔记本上,以应付领导检查。

说是搞教研教改,到了教师那儿,全成了材料大会战,东抄西凑为应付检查;真正研究备课教学的精力,却不足十之二三。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424;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资金、人才、市场等发展基础。同时,信息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工业化向纵深发展,信息化主导着现代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低消耗、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因此,不能孤立地片面强调信息化发展,应从实际出发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共进。

首先,要加大信息产业发展力度,为两化融合奠定坚实基础。要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抓好基础产业发展,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增强信息产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产业中各部门协作,通过产业链发展有效配置资源,注重研发、资本运作、品牌建设和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集团,并发挥其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小企业的配套协调能力。建立完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信息产业良性发展。继续落实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和首购制度。

其次,将两化融合问题纳入区域发展规划之中,政府各部门协同推进。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的角度出发,把两化融合工作纳入到规划编制中,明确工作重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涉及到的各个部门要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推动有力的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以便于更好地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鼓励两化融合企业,加强财政金融等政策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投资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生产企业发展、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发展。可以建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引导企业利用债券、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获得两化融合项目融资。对于两化融合的重点项目,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对两化融合促进中心等支撑机构,其研发人员的薪酬、培训费用及“五险一金”,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经认定后的软件产品和软件企业,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开展研发设计、物流配送、技术支持等生产外包降低税负等。继续落实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政府采购方面对两化融合企业给予倾斜。

第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工业大国,在工业行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信息化不仅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提升工业化的动力。可以选择关系传统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切入点,深化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加强关键信息化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重点项目的示范作用,鼓励企业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模式、新途径。加快制定和完善共性技术标准和关键产品标准,建立信息技术应用效益评价标准与体系,指导和规范信息技术应用。

第五,加强试点工作,大力推广试点成功经验。已有试点的地区,在继续深入发展的同时,抓好应用效果好的典型企业和优秀应用方案,做好试点的经验总结,通过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经验,提炼出一批典型的发展模式并加以推广,为其他地区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没有试点的地区,可根据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情况选准能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帮助、可结合的信息技术作为发展重点,在吸取成功经验的同时,根据实际条件,加大项目的支持、辅导和帮助力度。

第7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中新比较 借鉴建议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24-01

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集流利英语和丰富专业知识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这里需对双语教学做出系统定义。“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 ,在我国主要是指采用国外原版专业教材,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 作为课堂主要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然而,我国双语教学起步较晚起点又设置的相对较高,不少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的轰轰烈烈却收效甚微,付出的时间努力却与结果形成鲜明对比。因此,笔者试图从同处亚洲地区的新加坡吸取成功的双语教学经验,同时结合自身近一两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分析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并提出适当的借鉴建议。

一、新加坡双语教学概况和特点

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国家。英语是其官方语言,而由于华人占总人口近八成的绝对优势,汉语成为国民母语。当局政府从实际出发,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双语教学体系。

新加坡政府明文规定,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贯穿个人一身的教育历程,母语作为第二语言,实施双语教学。其教学一个重要特点是分流制度,学校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能力和考试成绩,把他们划分不同的班次,进行针对性强的培养教育。此外,学生不是一考定终身,在受教育过程中可根据个人能力、成绩的提高灵活转流,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课程与他们的能力相适应。

新加坡政府将教育提到战略地位,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双语教学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目前新加坡教师的待遇仅次于国防军,极大激励了大批顶尖海内外人才的加入。基于双语课程 性质决定,双语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因此新加坡教育部也很重视在职教师参加持续的培训,比如 1998 年新加坡教育部实施了专业化发展脱产计划(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eave , PDL), 使更多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参加专业化学习与培训。同时新加坡也重金聘请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学者和教授来本国任教。例如,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师将近50%为外国教师。而在教材编写方面,新加坡主要是引进国外先进教材, 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都请外国专家指导,即使是国内自编教材也要请国外专家协作进行修订。

二、以新为鉴、对我国双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1. 新加坡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分流教育。我国高校也可进行有意义的尝试。在入学之初,通过语言测试对学生进行分流,进入双语教学的普通班和高起点班。两种班级都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前者全英授课,后者英语为主、汉语为辅,依据学科具体情况进行双语比例的有效调整。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根据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选择转班。当然慢班也并非一成不变,应该循序渐进的加大课堂使用英语的比例,实现可行的过渡。比如我校外语系07级的口译班也属于高起点班的一个范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口译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思维方式都与其他班级大为不同。他们需要的是老师为辅学生为主的互动式课堂; 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有限知识而更需要学科前沿的最新发展和大量海内外最新案例的填充;他们不需要对于专业词汇做过多的解释而更需要给予他们实际操作运用的空间;如若把他们放置于其他班的讲授为主、中英文结合的课堂设置下,恐怕会冲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新加坡经验告诉我们,双语教学师资水平是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 我国的双语教师主要由三大类人员组成。一类是各学科中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 另一类是英语教师跨学科担任双语教师。这两类都存在母语、外语和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要么懂外语而无法胜任学科,要么懂学科但外语水平不尽人意。第三类则是专业和外语具备的教师但缺乏系统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对此,本人一些浅薄的个人建议如下:首先,双语教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模式,各院校应该加强教师这方面的系统专业的培训,鼓励任课老师外出进行与双语教学相关的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各大高校间开展双语教学研讨交流会,分享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案例。从而全方位提高双语教师的技能和素质,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其次, 条件允许的情况,为双语教师提供出国学习访问的进修机会,让他们在沉浸式的英语环境中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引进国外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校的双语教育与国际接轨;再次, 采取“传、帮、带”的途径, 组织教师相互交流,借鉴经验,资源共享。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可以定期组织或者是鼓励本土教师私底下与外教共同探讨如何更好的利用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考题设计、如何选取更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等。

3. 教材选择与编排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我校外语系双语教学主要采取英文原版教材。这些原版教材的优势在于语言表达贴近生活,知识更新快,可以分享到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术前沿知识,可读性和实用性强,教辅资料配套齐全。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原版教材的自身局限性。国外教材都是建立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主要针对西方国家的国情展开讨论,具体内容与中国现实脱节。如若直接照搬,有可能造成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和中国本土意识的淡薄。于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平衡中外案例的比例,大致达成1:1。比如在介绍欧洲国家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时,也不忘借助一些辅助材料介绍我国企业比如华为公司“狼性”文化的“羊性”转变;在讲营销本土化概念时,笔者也着重让同学们分析了e-bay在中国遭遇滑铁卢,被马云执掌的淘宝网彻底击溃的主要原因。对此,学生反映很好,他们都表示这些公司都是他们耳熟能详的事物,这样的案例可以做到理论与现实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改变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运用教材 课堂效率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要能胜任这项工作,应更新观念, 全面理解物理课程目标,加强学习,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应站在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角度,理解科学教育的目标和物理教学工作的内容。对照自己平时教育教学的学生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等方面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注重教学设计,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以前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从物理学科知识体系和思维着手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出的是物理知识的特性和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习惯入手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为重点,以学习的知识为主线,以讲引导学生思考,以练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上老师的指导,真正得到提高。例如审题,不只是强调认真审题,主要是教会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找到信息点,并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条件;从题目给出的具体情境中如何找出解决问题的物理过程,进而转化成解题结果。

二、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新课改后,需要学生接触学习很多的信息,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信息量、实现学科渗透乃至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搜集生动的素材,让学生感受,降低教学难度。当然,在备课这个环节上更要下足功夫,适当调整内容,酌情删减教材内容。

三、怎样做才是有效的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我们应当重视;而思维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加以重视,并体现到教学设计中,使之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更大的作用。比如在一些理论性很强的章节设计一组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学、去体验,使学生逐步养成仔细读题、认真分析、建立模型、严密解题的习惯。

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首先得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常说有怎样的老师就会有怎样的学生,我们平常强调学生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搞好学习,而如果老师对所教的学科和学生没有好奇心,对新知识缺乏求知欲,老拿陈旧、过时、与学生的经验没有任何联系的例子去讲,学生能对你教的学科有兴趣吗?长期下去学生能喜欢你上的课吗?能学好你教的学科吗?因此做好一个与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老师,首先要对有关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掌握相关知识,以鲜活的例子去进行有关知识的教学,学生定会有兴趣。例如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一节,就可以拿天宫一号的相关报道进行教学。

五、高中教师对学生养成教育的作用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语言习惯的培养、思维习惯的培养等。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的影响,高中学生都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其中有些行为习惯是良好的,但也有一些行为习惯很差,比如懒惰、语言粗俗、不爱学习等。而作为基础教育后期的高中阶段,老师对学生教育要“有知有识有耐心”,要教在今天,想到学生的明天,教育活动以师德为先去影响学生、以学生为本去感化学生、以能力为重去引导学生、以终身学习去接近学生。最终通过高中阶段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有责任心、有知识、有良好的与人相处能力的人。

六、注重反思,不断进步

要注重教育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找到不足,再通过学习不断改进,使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反思教学过程,把各章节教学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用;把各章节教学的失败教训总结出来,使以后的教学不再犯错;把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好问题、好想法总结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引用。反思教育过程,把教育学生时的成功案例归纳出来,在以后的工作中借鉴;把失败的案例归纳出来,找出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决避免。

总之,实施新课程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行为上转变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千万不能让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山水画;“三远法”;取景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34-01

中国山水画经隋唐两代至五代、北宋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兴盛时期,为了尽善尽美地描绘自然景色,创造不同的意境,山水画家们在空间景象体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远法”的提出,就是郭熙对前人和他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阐明了观者在不同试点所形成的构图变化规律。“高远”适于表现近视、仰视山势的突兀高耸;“深远”适于表现渐高、渐远山势的重叠连绵;“平远”适于表现纵深山势的一望无际。“三远法”的提出,使我们对山水画几种基本取景方法有了明确的理论认识。

构成中国山水画的要素是山、树、云、水,而中心课题则是大自然空间处理问题。中、西画空间处理构图的方法不同。中国画的构图方法,一般地讲都采用“散点透视法”,就是不把视点固定在一定的位置,根据画面需要移动视线以表现广阔深远的境界。中国画的这种观察方法是和其强调神似的艺术要求完全一致的。只有从不同角度去深入感受,形成整体的形象概念,在对对象的结构、特征、神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取景构图、下笔作画,才能抓住对象本质特征和精神气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到如何以不同角度和方法画花、画竹的例子,他说“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他强调画山水要观察对象“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也就是不是取一个固定的角度,而是边走边看的意思。他不但体验山的形势、结构,不同季节气候的自然变化,而且研究根据艺术表现需要运用不同的构图方法。因不同的透视现象而产生不同的艺术境界,这正是“三远法”产生和立论的生活基础。犹如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游记那样,以“峰回路转”的笔法,按游踪的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回环曲折,引人入胜,使写景和抒情十分自然地结合起来。也和我国山水画家往往是先游山,记录游踪,而后组织画面的道理是一样的。

中唐、晚唐之间水墨画的兴起,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绘画有重大影响的绘画形式,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色,特别是山水画方面。依据中唐水墨画而生发的写意画,要求在现实感受的基础上写画家“胸中山”,而不是摹写眼前所见的表面现象。不过胸中之山是理想的,往往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如取景方面,现实生活中我们站在固定视点,常常比较局限,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以移动的视点,即在一个画面上,设有数个视点,试行把握对象,平、仰、俯视结合得自然、巧妙,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山水画的取景方法,应给予人以高远、深远、平远的感觉,以体现不同的意境,而不是表面景象的精确说明。传统山水画中常利用各种手法,表现高、深、平的感受,所谓“欲其高当以泉高之,雁荡千寻,匡庐三叠,非高远而何?”“欲其深,当以云深之,玉女青迷,明星翠锁,非深远而何?”“欲其平,当以烟平之,冈明华子,谷冷愚公,非平远而何?”就是指利用泉、烟、云的烘托,增强“三远”的感觉,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情调。这些都是利用取景变化来为作者表达意图,深化意境的成功经验。

中国画在取景上对“三远法”的运用很灵活,如北宋写实山水的“千岩万壑”,从生活中来,然后予以“经营位置”,重新组织画面。往往巧妙地综合“三远法”在一幅画面上,将相隔千百里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使画面内容表现得很充实,这样就突破了空间的局限,表现出不同地点,不同方位或不同时间所见的景物使之能更完整地表现山景的全貌,显示客观事物存在的真实性。综合“三远法”的运用,是传统山水画创作在取景、构图方面的经验总结。但并不排斥“焦点透视”的办法,要根据“立意”的需要,使构图透视的手法从属于构思意图。一切事物都在发展中,借鉴传统取景、构图的法则有助于表现新事物的需要,而不能成为束缚手脚的程式。

郭熙之后,韩拙在论画中,又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的“三远论”,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空间处理的问题,不完全是郭熙“三远法”所能概括的,而是表现辽阔、迷茫、幽深之景的一种空间关系的处理。

对郭熙的“三远法”,历代的论著尽管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解释,说法也不一致,但从探索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更好地指导山水画的创作实践,这一方面是一致的。因此,认真地学习、理解中国画取景、构图的法则,认真地研究“三远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