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9 08:09:10
导语:在高校教学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目前的信息可谓是海量,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有着全新的心理过程,自然也有着全新的受教育过程,因而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也将随之变化。但在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却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经验的制约,高校教学管理机制极为僵化,不能灵活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仍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依旧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信息。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教学理念所导致的,在高等教育中,每年教师都有规定的相应课时量,同时也会有相应的教学内容,而这些教学内容又是年底考核的内容,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安排与管理,才导致了高校教育授课模式过于机械化;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教学与其他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在高校教学内容中,最为关键的不是基础内容的涉猎,而是专业内容的设置,因而必须涵盖众多专业内容和相关学者的观点,这些信息必须全面地传递给学生,因而导致教学过程的僵化。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要求相关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众多学者的观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中有着一定的涉猎,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可能的发展方向,保证学生的发展潜力得到满足和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但是,教学过程不应该僵化而是要灵活多变,应该让课堂充满学术辩论气息,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与想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思维能力,从而为今后的科研发展方向做准备。
(二)高校教学管理手段落后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管理却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而是在学校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总结吸收自己的管理经验,并且原封不动地运用在当下的教学管理之中。虽然这是在实践基础上所得出的适合本高校的管理经验,但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化却导致了本质上的机械主义与教条主义,比如,指令性的命令依旧大量地出现在当今高校管理之中,这直接导致了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缺失。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相比中学教育来说,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做到全面的自主。目前的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自主不自主地受到来自校方的干涉。这种干涉不仅是行政命令,更多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评定,尤其是教育部评定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授课内容、教学方式以及选用教材都有给出了相应的硬性规定,而且必须要有详细的教案,这样就给教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羁绊,从而导致教师的自主性缺失。教师自主性的缺失,导致了教师教学创造性的缺失,从而最终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教学管理内容老套
高校管理内容是由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所决定的,因而这是以上两个问题所衍生出来的问题,但却是不能不提的一个问题,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考核方式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呆板不合时宜。在当今高校的管理内容中,尤其是在教师考核的过程中,高校最为关心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水平,尽管也有年底测试,但是阅卷老师其实都是相关教育课程的执行者,因而导致了标准的失衡。主要表现在,考试内容中大量地存在着考试范围的划分,这虽然方便了学生的复习,却也导致了目的性的复习,从而失去了考试与学习的意义。当然这只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当今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监督评价标准不合理。在监督评价标准中,虽然也涉及了教学任务,但是却更多地关注科研成果,尤其是北大与南大的核心期刊论文,这给侧重于教学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与不公,也是当今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的根源,更不用说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二、基于创新视角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措施
(一)基于创新视角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
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是指导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决定着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与管理手段。创新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要求:吸收本校发展历程中的先进管理理念与经验,摒弃其中不合时宜的管理理念,以时展的文化背景为依托,构建合理的符合当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概念群。笔者认为,基于创新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首先,应该紧扣时代的脉搏,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其管理过程与管理内容的核心,充分发挥人的价值与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人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管理能力;其次,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时展机遇,坚持科学的教学管理观,通过制定高校教学发展战略意图,并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使其得以实施,从而促进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结构的合理、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效率的增强相统一,保障高校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再次,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因而应该积极地面对市场的挑战,以发展的眼光设置教学管理内容与管理过程,将高校教学置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着眼人才市场需求,以社会的运行规律指导高校教学,并以此来实行高校教育管理;最后,加强知识的管理,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变为社会财富,以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以加强师资力量整合为手段来适应高校教学大局,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中提升高校教学的核心竞争实力。
(二)基于创新视角的高校教学管理机制
改革开放30多年,也是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的30多年,在这30多年中,我国高校教育有着极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来说,虽然质量有着一定的提高,却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高校教学管理机制,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和教学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发挥两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职能集中化管理,已不适应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因为高度集中的权力使得二级学院丧失了自主性,从而限制了教学的发展。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摒弃这种高度集中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二级教学管理机制,将高度集中的教学管理权力重心下移,使得教学过程能够在二级学院实现分级管理,扩大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权限,从而激活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学管理职能;其次,应该在教学管理机制中,注意发挥教学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他们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实行者,是教学质量发生的主体,只有将教师、学生与教学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全部调动起来,三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监督教学,才能营造全新的教学管理局面。
(三)基于创新视角的高校教学管理手段
1.以信息化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管理手段。
信息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因而也应该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之中。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运用,应该实现全程化、全员化和全面化,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原始的与整理的)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和保存,以供查询和综合利用,并及时地进行信息更新和管理,为高校教学管理方案的制订和新管理策略的确立提供依据。
2.实行“学分制”和“学年制”并行的学籍管理制度。
以学年为单位将高校的学生分类,以学分为标准,记录学生的高校学习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在一定学年内所修习的课程,而且能够指导学生在学分制修满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修相关课程,从而满足学生自由发展兴趣,促使其根据自身的特点,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考核模式。
高校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但是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阻碍到了高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变革以及创新整个系统的构成。而管理模式变革以及整个系统重构的前提条件是转变高校管理观念。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面对基层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原则、它的管理对象是高校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因此,其管理的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激励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与学中。高校教学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出台,都需要以这一目标为先导,只有如此,才能利于高校教师创新发展,而大学生也能够积极努力的学生。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符合时展要求的高校教学管理不仅能够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此外,做到互相尊重。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并不仅仅单纯的是工作关系,还应该讲究人际关系,在处理原则性问题时,一定要讲究工作关系,彼此之间强调的是责任,而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强调人际关系,注重彼此之间的感情。如果管理者能够正确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必然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好高校各项管理事务。同时被管理者首先应该履行责任,才能够谈感情,所以在高校管理者,管理者应该具有“人情味”,而被管理者应该具有自觉性。也就是说,在原则的基础上,适当的灵活调整,而不是死板的固守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强调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学生主体只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认知的主体,换句话说,高校教学的结果最终是要看学生学会了哪些新东西,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其最终衡量标准是学生的素质提高情况,这是教学管理思想发生了最明显的改变,同时也是以人为本高校管理思想最具典型的特征。教学管理体系构成因素如教职员工、其他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资源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变化之中,以往侧重点在于保持规范化条件下教学管理的常规运行,这些已不适应新常态下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改变,同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也难以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和调整。不难看出,以往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阻碍因素。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傲人成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特别是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然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进行的教学水平评估,其中一个方面就涉及到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调整思维方式,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管理环境以及内部其他因素的变化,更好地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和机制。
2处理好严格与宽松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管理模式的革新
高校管理者应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如此,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开辟有序竞争地氛围,进而为其成长成才提供有利的环境。高校学校的教学管理,尤其是原则性事情上的管理,就需要管理者严格、规范按照管理条例去执行,公事公办,没有任何的理由可讲,但是如果要想真正的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又不能过于死板,因此需要适度宽松,采取弹性管理模式,这样学生的潜力以及个性才能够张扬出来,最终脱颖而出。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处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高校教育强调的是采用刚性手段来进行管理,而现代世界各国已经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该时代注重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管理者进行柔性管理。而此种管理方式正是对现如今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挑战,也可以说是一种革新。教师作为学校管理模式变革的推动者,有义务和责任投入到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中来,不要对教学管理模式的革新持有轻视和抵触心理,只有教学管理模式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就跟教师的本职工作有着相同本质的出发点,教师作为接触学生的第一线人员,对于管理模式的合理性有着最敏锐的判断,所以,如果我们积极地进行教学管理改革,那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情况下,鼓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学校在政策、奖励机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撑,目前部分现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推进变革的障碍因素。目前个高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对教师实行了教学工作量达标这一制度,通常是以某教师必须承担具体的课时来计算工作量,这与教师的切身经济利益划上等号。现在,不少高校出台了奖励性文件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研,但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激励性政策和措施却出现了空白,很难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没有工作的热情,并不喜欢与学生交流,同时与管理革新并不感兴趣,高校教学管理革新难以实现。大部分高校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弹性学分制等措施,为复合型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种种原因所限,使得许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为此,学分制的实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带来更多有利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今后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首要任务。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教学管理思路、,通过进一步改革,逐渐形成完整的能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形成一种有别于过去的教学管理模式,这正是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问题所在,也是广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前无法逾越的一个重要任务。
3规范与创新并行、加速管理系统更新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加之我国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社会选人、用人的标准不断提高、教育作为一种消费资源,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培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如教育收费标准的调整、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推广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教育教学不断地的改革和发展,使得高校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者处在社会改革的需求之中。我们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去,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和控制。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方法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这一原则的制定是否符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是否正确处理和协调了师生的关系,是否有利于深化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弄清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支撑点以及如何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如何将这一思想切实运用到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去,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教学参与人员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应该同步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并将教学方式改革放在首位。从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来看,往往要求教师把内容观点是否讲解清楚的同时能够重点突出、课堂上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等作为授课好坏的基本标准,其本质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上述要求显然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抛弃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同时还有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多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交流以及不断探索和提升的途径。
4结语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从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教学管理的手段入手。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一。RFID技术是一项信息标识与自动获取技术,我们借助于教师证与学生证(工作证与学生证就是RFID卡)来标识个人的身份和相关信息,对学生上课与教师教课情况进行统计管理,从后台管理系统中可以实时动态了解全校各班学生的到课情况、教师上课情况,通过这些信息的实时掌握,来及时分析全校师生的教学情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2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RFID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空间电感耦合或者电磁耦合来进行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被标识物体的目的。RFID应用系统一般由电子标签、阅读器、中间件、信息处理系统4部分组成。电子标签又称为射频标签、应答器、数据载体;阅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扫描器、通讯器、读写器(取决于电子标签是否可以无线改写数据)。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无接触)耦合,在耦合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数据的交换。发生在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射频信号的耦合类型有两种:(1)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2)电磁反向散射耦合: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电感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和13.56MHz。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2.45GHz,5.8GHz。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3~l0m.将RFID标签安装在被识别物体上(粘贴、插放、挂佩、植入等),当被标志物体进入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阅读范围时,标签和读写器之间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通信,标签向读写器发送携带信息,读写器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解码,传输给后台计算机处理,完成整个信息处理过程。RFID技术具有如下特性:数据的读写功能;标签容易小型化和多样化;耐环境性;可重复使用;穿透性强;数据的记忆容量大,与传统的条形码相比,条形码识别物品的种类,而RFID技术确定每一个单独的物体对象。
3系统实现可行性
课堂教学是整个高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教学质量是一个高校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领导会高度重视用信息化技术来推动教学管理的智能化,领导的重视是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的RFID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应用,技术的成熟推动了行业的应用,目前高频RFID技术无论从技术性能还是价格等方面都有大幅改善。RFID近距离自动获取信息技术完全能做到在课堂环境下对师生信息的非接触式提取。采用RFID防冲撞技术可以实现同时多标签的识别与读取,达到对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与管理。高校一般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综合性业务网络,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等与教学相关的场所都接入了网络,而且大部分高校也建立了各种无线局域网,各种应用服务器配置比较齐全,这些为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打下了网络与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智能化管理最终还是信息的处理与控制,采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前端自动获取,我们借助于高校已有的应用服务器来搭建后台的信息服务器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动态信息的储存与处理。另外,高校师生大多都采用了电子标签作为师生的身份标识工具,电子标签的应用,方便了对师生课堂教学的智能化管理。
4系统设计及管理过程
4.1总体技术方案在高校各种教学场所如教室、实验室和办公室区域一般都实现了网络化,大多数高校还实现了无线局域网的全面覆盖,我们在本设计中采用无线局域网作为网络传输平台,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管理的智能化,在系统设计上,我们在各教学场所的入口安装一台带有无线网络功能的RFID阅读器,另外也可适量配置移动式RFID阅读器,方便各类管理人员灵活应用。基于RFID的智能化课堂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该系统主要由RFID电子标签与RFID手持或固定式阅读器、RFID课堂信息处理子系统、教学动态管理终端子系统、远程教学动态查询子系统、实时信息系统和教学信息处理系统等组成。其中教学信息处理系统是智能化课堂管理系统的核心.它对以无线方式传递的感知射频标识信息进行处理,并反馈给相应的子系统,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4.2智能化课堂教学管理过程智能化课堂教学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是师生个人信息的数字化标识。利用RFID电子标签给师生制作个人信息及相关的教学信息。在后台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这部分工作在师生开学报到时就能顺利完成。课堂信息的日常获取是整个系统管理过程的关键。师生上下课在特定时间内经过教学场所的入口处,阅读器从师生身上携带的师生卡非接触式近距离获取信息,通过无线局域网的传输,多种信息存储在信息系统服务器上。前端阅读器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对一些特殊情节(如:忘带学生卡、多人同时通过等)进行实时处理。师生上下课的实时信息基本上反映了全校日常教学的一个整体情况,教学动态管理终端子系统用来处理这些信息,经过对全校课堂教学动态信息的分析处理,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呈现给教学管理人员,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师生上课情况。也可以依此分配资源协调各部门做好教学工作。当然可以利用实时信息系统在LED大屏幕上动态课堂教学信息。目前,Internet网络十分普及,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服务功能,做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掌握全校的教学情况,并能及时发出处理指令。
5系统设计关键技术
5.1电子标签与阅读器的设计在介绍RFID工作原理时,已经提到了RFID可以工作在4个频段上,各个频段的RFID系统都有一定应用适应面,针对本系统的设计要求,选取中心频率为13.56MHz高频段RFID系统(视情况可采用900MHz超高频段)。高频电子标签、阅读器目前在国内相当成熟,应用比较广泛,电子标签可以直接选购。RFID系统硬件核心是阅读器。阅读器控制电路采用MFRC522芯片来实现.MFRC522是高度集成的非接触式(13.56MHz)读写卡芯片,支持ISO14443A/MIFARE卡,可实现与各种不同主机的接口功能,如SPI,UART及I2C等,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MFRC522芯片与单片机采用SPI接口,单片机(u78F0451)作为主处理器,MFRC522作为从处理器。单片机引脚P1.1(SCK),P1.2(MISO),P1.3(MOSI),P4.4(NSS)与MFRC522芯片的SPI引脚相连。为了降低系统功耗,电路采用了分时供电的方法:只有当检测到有卡靠近时,控制单片机引脚P2.1输出低电平,导通U7,为MFRC522芯片提供电源,其他情况下不为其提供电源。另外,该电路部分中的RF接口也通过控制单片机引脚P4.3的电平采用分时供电的方法,只有当需要检测是否有卡靠近时才为其提供电源,P1.4用来采样卡的到位信号。目前单片机的主要编程语言有C语言和汇编语言。这两种语言在嵌入式应用开发中可以单独编程,也可以混合编程。由于本系统的主控芯片u78F0451的RAM和FLASH容量相对较小,为节省代码空间,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在PM+开发环境下,本系统采用汇编语言,模块化思想进行设计。系统软件功能分为主程序模块、卡通信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网络接口通信模块和其他处理功能模块5个部分,如图4所示。系统的软件程序固化在u78F0451单片机的FLASH存储器中。另外,在阅读器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高校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做到功能齐备、人机界面友好,目前采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开发。5.2系统网络设计传输网络是本系统应用基础,目前所有的高校都已构建起了基于光纤的高速交换校园网络,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广,一般高校也构建了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局域网。高校的信息服务系统在这些网络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因此本系统设计的网络基础在各高校一般均具备。5.3系统应用软件设计管理系统软件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以下几个模块:RFID阅读器信息处理模块、教学动态管理终端模块、远程教学动态查询模块、实时信息模块和教学信息处理模块。整个应用系统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处理模块。一般作为应用分系统集成到学校原有的应用系统之中,数据库系统依情况而定,常用的可选用微软公司的MSSQLServer2008,开发平台可采用C#或其他开发语言来完成。阅读器信息处理模块主要完成数据的读写、多标签冲突、课堂特情、人机友好界面等功能,并对信息进行适当的前期处理。教学动态终端模块是主要的客户端。可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以B/S方式来实现。主要完成实时数据查询、统计、报表、合并、资源调度、师生标签信息写入等功能。远程教学动态查询模块便于外出人员查询之用,基本与终端模块类似,只是增加了远程网络通信与认证功能。实时信息处理模块完成大型LED屏的显示控制。
6结束语
一是教学管理秩序不规范。学分制的运行比学年制要复杂很多,每个学期都要有上万人要按照课表进行选课,还要接受学生的退选与改选,工作里非常大,在加上选修的课程科目多,学生上课的流动量也大,教学秩序也是很难控制,最终导致了管理的混乱。二是对选修的课程教学效果很一般。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所以说,实施学分制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是从当前来看,有些高校的师资不近人意,对于有助于思想和开拓知识面的课程开设不足,上课不认真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从面放松学习,最终导致了选修课程的质量。
2、我国高校在全面推行学分制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2.1教育思想和观念方面的制约
学分制已在我国历史悠久,这表示学分制的影响不会短期内消失。在这种长期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下,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只按照设计好的途径被加工过关,而忽视创造能力的发挥和修改的发展,缺乏了自主成才的意识和理念,个人的兴趣得不到充分发展,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
2.2社会的相关政策和经济体制方面.高校办学的自太小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造就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对其实行集权管理,在这种体制下,高校失去了自主发展的动和活力。政府指令性约束太多,条条框框太多,对于高校的自由空间太小,给学分制带来了重重阻碍。
2.3缺乏健全的社会调节机制
对于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很难自由选择专业,即便是同意转专业,也往往要求的很高,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如愿。如果我国有了一个健全的社会调节机制,那很就可对一些热门专业或冷门专业进行一下平衡,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专业志趣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大体保持总量的平衡。
2.4高校学校内部环境方面的制约
当前我国教学计划规定着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我国高校并没有建立和健全选课制度,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还不够,整体的功能不是很强,还不能够适应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的要求。
2.5对于专业的选择太过于严格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重视度不够,比如教师对选修课备课不充分,上课不够认真,而学生认为选修课容易考及格,学习也不刻苦努力,导致选修课的质量难以达到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学分制的发展。
2.6师资的需求不能够满足
学分制大力推行,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队伍无论人员结构还是学科知识结构都是按学年制来完成的,显然师资配置偏少,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
3、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的策略分析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全面了解学分制度
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工作,要想创设中国学分制,首先就是要对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理性变革。这主要包括一是加大宣的力度,推行学分制要让高校的每一个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明确推行学分制的目的和意义,向每位学生都要发放选课指南,以方便学生选择。二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推行学分制,从学校领导到学生都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变展开大讨论,为学分制的推行作基础工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提高学生的观念。对于刚走近大学学生,对于新的事物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学校应加大对他们进行学分制的宣传工作,让学生从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探索创新的学习模式。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一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学分制的不断推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不加强学习,自己开的课程不怎么受欢迎,自身的价值也得不到体现,所以,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二是教师要做好宣传工作。对于自己开设的课程,要学会自己进行宣传,比如,天津大学的教师采取挂牌上课,这本身就是一种宣传,不仅把该门的课程内容宣传给了学生,同时把授课教师的专长也宣传给了学生,以让学生对此课程感兴趣,吸引了不少的学生来听课。三是加强对师资的培训。教师要通过自我学习或进修培养等方式,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四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等学校要充分挖掘教师队伍的潜力,建立有效的教师竞争机制和激励政策,促使教师多开课,开质量好的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3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教务处财务处品学工部等多个部门,它方便了学校对信息集中管理,实现了全校信息共享,为师生带来了方便,也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二是建立了学生网上选课系统。这主要包括首先是建立了规范的选课流程,让学生方便地自主选择不同档次的课程;其次是建立了学分的实施条例,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和安排学习的相关进程;最后是建立了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制度,方便了学生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对学习和毕业资格信息\课程和教学内容信息保证公开,使学生在进行自主选课和设计学习进程的过程中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三是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学分制实施后,在教学管理中,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大,所以只有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才能保证高校教学管理有序的进行。
3.4加大对学生各种渠道的培养
一是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社团都为大学生挖掘了很多方面的潜能,也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天地。所以,高等院校应该加强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二是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式是思想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学校应当大力支持学生自己创立的社团,比如舞蹈队\书画协会等等,鼓励学生自己创建,以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三是引入电脑网络教育,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创建一些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搞高校的德育实效性。
4、结论
关键词:教学管理 学生管理 协调 对策
学生工作、教学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头戏,长期以来,教务处与学生处两大职能处室分别代表着学校行使着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职责。在传统的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在实践中经常存在彼此不相协调现象,如何实现两个体系的有效协同,一直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对目前高校管理现状的几点认识
1.1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嬗变等一系列现象,在经济市场化的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也同样经受着市场化的洗礼,市场化的影响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并通过一个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反映出来,形成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直接制约,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使高校的管理环境更加复杂,传统的管理思想及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管理工作的需要。
1.2高校管理的微观现状与教育改革的宏观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改革按照“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的总体思路不断推进;另一方面,高校层面管理变革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教育改革的要求。管理思想、观念、心态及模式一定程度上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高校管理经验管理及例行性管理的特点,对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适应出现明显的滞后性,大量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从高校管理本身来看,显现的特点主要有:经验管理惯性思维,行政化、集权化倾向,不注重管理基础工作,管理创新动力不足等。
1.3职能化的部门设置无法有效避免管理上的“隧道视野”
“隧道视野”是指由职能化部门设置所产生的职能部门只看到本部门工作,只片面强调自已工作的重要性,决策及工作实施过程中很少或不顾及相关方的现象。它产生于职能化的部门设置,使各部门工作之间缺乏天然的协调机制,造成各项管理工作的冲突与矛盾。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多年来进展缓慢,机构设置仍普遍采取适应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化设置方式,行政化的色彩浓厚,机关部门林立,人员膨胀,难以避免“隧道视野”现象,这也是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这两项重要职能经常产生冲突的原因。
1.4学校管理者队伍缺乏持续学习的机制与动力,造成管理上普遍的“不胜任”
由于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的变化,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的学校管理却存在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系统化、制度化的培训体系在多数学校尚未建立,从而使得管理队伍持续学习的能力不足,“维持性管理”特征明显,降低了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制约了管理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协调,必须放在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下思考。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协调,既体现着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也体现着高校内部管理职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
2.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不协调的具体表现
尽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均服务于学生的教育培养,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经常表现出相互不协调。
2.1管理思想上的不协调。教学管理经常强调“教学为中心”,学生管理经常强调“学生第一”,表面上看是不冲突的,实际上隐含着“学不好就什么业?”和“就不了业学了有什么用?”的思想矛盾。这种思想矛盾决定了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工作重心、策略、措施的差异化,是造成两个部门管理职能不能很好协调的思想根源。
2.2决策侧重点的不协调。理论上讲,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都是培养社会有用之才,都有培养“好学生”的要求,但两个部门对“好学生”的内涵认同却存在差异,教学管理部门侧重学生的成绩,学生管理部门侧重学生的素养,表现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教学管理侧重教学体系的稳定运行,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学生管理侧重学生日常生活及活动的有序化,目标是学生的遵章守纪。
2.3职能行使上的不协调。教学管理重在“教”与“学”,关注“教的如何”及“学得如何”,学生管理重在“管”,关注“表现如何”,这就导致在实践中经常存在“教而不管”和“管而不教”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言教”而忽视“身教”,而学生管理人员则普遍秉持“平安就好”的思想,重检查轻服务,重约束轻培养。
2.4评价指标的不协调。教学管理的评价,习惯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侧重“做事”;而学生管理的评价,多以学生的综合表现为主要指标,侧重“做人”。尽管多数高校在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等方面实行综合考评制度,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仍缺乏全面、有效、准确的衡量体系。
当然,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有更多不协调的表现,这些表现导致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在很多方面的错位,对学校的整体管理带来不少问题,也影响着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目标的实现。
3.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协调的对策措施
协调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可持续的高就业率及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实际情况,无论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有一些措施可供选择:
3.1在现有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短期内还难以有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职能化机构设置方式前提下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人员制度化的岗位轮换,尤其是中层教学管理者与学生管理者的岗位轮换,重点推进教务处主要领导与学生处主要领导,系主任与总支书记定期岗位轮换。
3.2坚持教师优先承担班主任的制度,从教师层面促进教学与管理的统一,尤其是要创造机制,鼓励一些优秀的老教师、骨干教师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
3.3变革辅导员制度,改变从大学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学生辅导员的做法,创造条件,建立从三年以上教龄专业教师中选拔辅导员任职特定时限的制度。
3.4强化管理队伍职业意识教育,建立系统的业务培训制度,对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人员实行“补缺式培训”,促进以“禁止”、“要求”为特征的传统管理方式向主动服务式管理方式转变。
3.5着力促进教师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与育人在微观层面的统一。
3.6努力实践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加大学生课外实践任务安排,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性、探究性学习转变,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7建立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的重要事项由联席会议充分讨论后实施。
3.8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推荐制度,确保高质量与高就业率的良性互动。
总之,从高校所承担的责任而言,我们不仅要培养勤奋学习的好学生,也要培养敬业爱岗的好员工,更要培养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知识能力并重,教学育人结合的原则,尤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更应坚持将学生管理及教学管理融于一体,系统设计各项管理制度及政策,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霞,陈鸿,王永利.构造教学与学生工作复合型管理体系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
[2]孔伟.论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互动关系[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周霞.陈鸿,王永利.构建教学与学生工作整合型管理体系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
[4]陈猛.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关键词:高校评估;教学管理;新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也在不断完善高校评估的各项指标和方案,以便能推动高校办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继而继续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新时期,高校评估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教学管理也存有一定的问题。实践工作中应以高校管理为契机,不断完善管理方式和内容,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一、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高校区域位置相对分散,在教学管理工作上,更多的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开展指导和调控。但是具体的关于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依靠院校内部管理人员。教师是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其作为学校中的服务人员之一,教师通常情况下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付出劳动完成授课。调查分析之后发现,当前的管理模式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教学资源不足是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尤其是对部分高校来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的人数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科的发展给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新要求就使具备先进管理经验的教师资源越来越紧缺,但是学生队伍的日益壮大造成了供需的严重不平衡,这个问题是很多高校都普遍面临的问题。受到学校资金的普遍限制,学校内的各类教学资源都不够健全,主要包括学校内的硬件设施配套不够整齐、图书馆的资源比较少、校园内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
2.对教学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首先,错误理解教学管理,将工作重心转移。高校中的某些教学管理相关人员认为教学管理就是一些简单的行政工作,比如调整和排课,保管学籍档案,平时不定时地检查下课程教学,最后做好期末或是结业的考试安排。其次,其他工作分散精力,致使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疏忽。有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在学科和专业建设、行政管理及教学科等方面的重大压力,使得管理人员无法对教学管理投入足够的精力。
3.教学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过于单一
首先,教学管理理念落后陈旧。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理念还未完全成型,存在着较为常见的一方面积极倡导人本管理,一方面却仍然沿用旧的落后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处理问题仍然凭借自己的固有经验,导致管理措施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其次,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过于单一。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方过于简单而且单一,各高校几乎都是在用同一套标准规范在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日常行为。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不管是对任课教师和在校学生,都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高校评估新要求
1.明确学校的定位
不同的高校,办学性质、社会任务、服务行业、科研项目、学科特点都有所差别,而高校评估要求学校自身定位科学合理,只有这样,专家组才能根据学校的定位,选择相应级别的评估标准进行分类评估,才能对学校未来的规划提出参考意见。所以,高校评估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要求就是,高校要对自身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地位。
合理科学的学校定位有助于学校明确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和教学任务,指明今后教学管理的重点和出发点。实践工作中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高校的科学定位:一是根据学校有效的资源制定相应的决策体系,避免好大喜功;二是建立学校的核心价值,使全校教职学员形成共识;三是充分把握学校的优势,建立自身的专业或科研品牌;四是认识到学校面临的不利因素,尽可能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五是在完成上述四步骤后制定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并对发展战略进行分解,把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嵌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或管理环节中;六是根据发展战略调整学校的人事机构,确保各机构之间相关协调配合完成具体的发展战略;七是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高效的反馈机制,督促各学校各机构认真执行学校的发展计划,并对各种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对具体的发展计划和目标进行微调和纠错,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总之,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这既是学校品牌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评估的新要求。
2.完善促进机制
评估体系的实施使得高校的发展有了具体的参考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评估所关注的对象或内容,想要得到更高的评分,仅仅依靠学校的某一组织或机构是远远不行的。对此,应尽快建立完善的促进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学员的潜力为学校评估工作服务。实际工作中,完善促进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建立畅通无阻的参与机制。首先,学校应根据评估的对象或内容向全体教职工进行宣传,使学校的每一份子都能认识到做好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根据学校成员的身份确定具体的参与方式和参与内容,让各成员有任务和目标,发挥学校最大的动员能力和潜力,形成人人有责的创优的迎评氛围。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与目标责任挂钩,建立学校内容的评估机制,根据教职工完成目标责任的情况进行评分,把整体的评估目标分解到教职工的日常工作中,使迎评工作落实到实处,提高教职工参与迎评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职工对迎评工作的重视程度。三是建立科学的问责机制。每个教职工的责任目标一旦下达,就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出现问题就追求目标责任人。如果目标责任人出现了工作的调动,责任人应把相应的责任目标交接给继任者,否者拒绝办理相关手续,做到责任目标始终有人在做,出现问题有人负责。四是加强对教职学员的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全体成员的引导,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奉献精神,为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奋斗。
3.提升迎评支撑材料的真实性
审查学校上报材料的真实性是评估专家组的首要任务,对材料基本要求就是真实,否者一票否决,下面的评估工作也就不会开展。所以说,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做到事实就是,比如在教学评价数据库、教师业务档案、课程档案等材料的管理中,要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避免弄虚作假,确保评估材料真实可靠。此外,光有材料是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综述报告,只有综述报告才能揭示材料的内部联系,使专家组在评估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否者材料就是一些无意义的数据组合。对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材料平台,实现从自评报告至综述报告到支撑材料的平台工作机制,让材料的收集有重点、有方向,确保材料的准确、完备、实用,通过自评报告和综述报告建立各类材料直接的联系,使之更能准确地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总之,报告和材料之间是一个相互支撑的关系,报告使得材料更加完整,材料支撑报告的数据需要,两者共同组成了专家组评估的内容,也是我们教学工作改进和完善的出发点。也就是说,支撑材料和综述报告能很好地揭示学校的优缺点,由此可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4.突出办学特色,建立学校品牌
品牌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最佳体现,是专家组评估的重点。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开始呈现出一个同质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学校在生源、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领域竞争越来越强。而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作为支撑。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应充分把握这次发展机遇,在办学的过程中突出自己的特色,营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成氛围。品牌的建立应遵循一般的办学规律,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步骤、有计划地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功能,改善教学过程,改革管理制度,提高师生素质,培养校园文化,避免标新立异丧失高校应有的情怀。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校特有风貌的集合,具有其他院校不具有的稳定性、特殊性与优越性。实践中,建立学校品牌应分步实施,首先应在省(市)的范围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头者,这种特色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并在后期不断提高这种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在省(市)范围内得到认可后,可与全国内范围内的同类学校进行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然后据此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优势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自己的办学优势领域为出发点,带动其他办学领域不断向前发展。随着学校综合办学能力的提升和学校名片的形成,学校品牌自然就得以建立。
三、结语
高校评估是国家对高校实行监督和考核的重要形式,是评估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学管理是实施高校评估内容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开展迎评工作的主要方式。要想做好迎评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满足高校评估的新要求。实践工作中要认识到高校评估之于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确保高校评估的新要求都能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得到体现,这既是高校评估的要求,也是学校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需要。所以,高校一定要不断调整教学管理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满足高校评估的新要求,确保高校的办学地位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周湘林.本科教学评估中高校行为的制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1):19-20.
[2]祗新生,张君维,周振军.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3):83-84.
[3]池碎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用的再认识和素质要求的几点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79(4):83-84.
[4]谢旭辉,朱旭,胡忠.浅谈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建设[J].高教论坛,2006(2):94-95.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 教学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高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众多高校只有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因此,众多管理者开始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求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目的。但从目前来看,高校教学管理中还没有充分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还缺少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推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的与建设。
1. 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问题
1.1给予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利不够
从本质上说,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高校教学管理中,这就必须要在管理中以学生、教师和相关管理者为中心,要认真考虑他们的真实需求,要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考虑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在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中,管理者并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需求,没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制定相关的制度。
同时,在我国众多高校中,教师仍旧以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片面的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部分高校虽然表面上提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重视学生的能力,但仍旧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选拔优秀学生、评定奖助学金的重要指标。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无法在高校中自由的表现与发挥,也并不拥有自由的选择权。这一点从根本上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阻碍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
1.2教师的地位并不高
同时,以人文本的高校教学管理要求管理者重视教师,需要考虑教师的需求,并充分考虑教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但是,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教师的地位并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以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高校教师作为教研工作者,高校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依据设定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但在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只能够接受高校的安排,其所提出的教学意见通常被管理者忽视。
与此同时,高校教师不但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学术研究者。高校作为教学教研的重要阵地,理应支持教师进行教研工作,应该给予教师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支持,来推动教师的教研工作。但现实中的高校教师更多的履行的是自己的教学职责,高校没有提供给教师相应的教研机会。
此外,在当前众多高校中,教师也没有直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虽然我国已有《教师法》规定了教师应有的权利,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没有得到体现。
1.3教学管理缺乏民主
另一方面,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应有的民主氛围却并不浓厚。管理者要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应该重视教学管理者的权力和需求,需要在教学管理中突出其重要性。
但是,我国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仍然存在行政僵化等问题。具体地说,高校的教学管理严格按照相应的制度进行管理,导致管理者没有足够的自。而在高校的各个领域中,工作职能的区分较为苛刻,导致高校的教学管理存在严重的弊端。与此同时,教师无法参与高校的教学管理,而学生更加不能参与到管理中,这就将高校的教学管理完全交给一个部门,使其缺乏应有的民主性。
2.如何在以人为本理念支撑下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2.1尊重教师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管理者要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教师,并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换言之,管理者需要发挥出高校众多教师的能力,使其参与到民主的高校教学管理中。
首先,教师的地位应该得到提高,高校需要正视教师的地位,需要支持教师进行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并为教师提供教研的场地、人员以及物资。随着教师职能的体现,其才能更好的履行个人的职责,才能够在工作中感受到激情和乐趣,并在不断实现自我需求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其次,教师应该真正参与到教学管理中,特别需要在教学发展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发挥自身的职能。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高校管理者需要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改革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要尊重教师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
2.2将学生的发展当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
从某种意义而言,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最终引导学生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因此,管理者在高校教学管理中需要将学生的发展当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教学管理工作。
一方面,管理者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的选择。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在课程选择、专业选择等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决策权。同时,学生应该能够在不影响正常毕业的情况下更换自己的专业,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方面的。换言之,管理者应该通过更加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并肯定学生的优点与能力,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发展,并将其塑造为自身的优势。这就需要我国众多高校对评价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革,不能再以学生的期末成绩来衡量学生。
2.3在教学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最后,当前的高校需要对现有的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要在教学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首先,对于教学管理者而言,高校应该给予其一定的决策权,而不再是一味地按照死板的制度和规定进行管理。其次,高校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部门和职能的重新划分。例如,在学术研究的领域,高校管理者应该适当地放权,要将决策权交到各个院系,通过专业教师和学者的研究和讨论进行决策。这就在制度的方面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避免大量僵化的程序降低了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
其次,高校需要应该考虑到教学管理者的真实需要,同时需要尊重教学管理者的想法和意识。换言之,高校管理者不但要在教学管理中尊重教师和学生,也需要尊重教学管理者。因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要尊重教学管理者的真实需求,并为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在激励制度的支撑下,教学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得到激发,才能提高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结束语
总的来说,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管理学领域,这已经足以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先进性。因此,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以及高校进一步成长的趋势,管理者应该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对传统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这就需要众多管理者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管理工作不断总结和交流,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使高校能够正常的运作并促进其进一步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义桂.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
(一)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缺乏生机和灵活性
多年以来,整齐划一一直被认为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最佳境界,这虽然有利于保证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教学质量。但这样的高校教学管理僵硬、呆板,缺乏生机和灵活性。
(二)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不能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
当前,高校的教学管理都是基于科学管理的原则制定的,但过于强调集中控制教学活动,而忽视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使学生无法自由地选择或转换专业进行学习,也无法自由地选择学习课程、学习方式以及任课的教师。
(三)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高校的教学工作主要是由教师完成的,因而高校的教学管理应该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来参与教学管理,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但实际的情况是,高校很少会提供机会让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几乎完全浪费了教师这一宝贵的资源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不够合理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从高校教学管理针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定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相关文件中却发现,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多侧重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多少以及知识的难易,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并不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学成长,而是仅当作一种监控的手段,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真正提高。
二、基于以人为本原则进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性
基于以人为本原则进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高校和谐民主教学管理环境的建设
高校基于以人为本原则进行教学管理,就需要围绕着“人”而展开,使“人”拥有教学管理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这不仅有助于构建高校中的和谐人际关系,而且有助于师生积极参与和维护教学管理,进而促进和谐民主教学管理环境的建设。
(二)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校基于以人为本原则进行教学管理,既能充分调动起师生的积极参与,还能最大程度地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三方的积极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有助于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基于以人为本原则进行教学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因为,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而高校基于以人为本原则进行教学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观念及方式,有助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基于以人为本原则的高校教学管理能够更加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真正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基于以人为本原则进行教学管理,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权,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高校基于以人为本原则进行教学管理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以人为本原则进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策略
当前,基于以人为本原则进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其优势也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但仍需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一)切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学生的自
对于高校来说,应将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作为首要的任务,尽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在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同时促使其成才。同时,高校要真正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如放开专业的条件限制和比例限制等来扩大学生的学习自,并积极引导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兴趣等自主地选择、转换专业;扩大学生在选择教师、课程以及学习方式中的自,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教师、课程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由时间弹性,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年限以及学习的进程,或是停学一段时间后再学习,或是提前、延后毕业等。
(二)扩大师生在教学管理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的传统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及模式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通常被当成是教学管理的被动接受者,因而并没有给予得到在教学管理中应有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而高校要基于以人为本原则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这一重要的资源,给予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发言权,并采取一定措施调动起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使其真正参与到高校教学管理之中,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不断完善教学的基本设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校基于以人为本原则进行教学管理,就需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而这需要通过教学基本设施的完善以及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来实现。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大对教学基本设施的投入,以满足因材施教要求和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要求;通过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建立并完善发展性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等措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以适应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总结
【关键词】网络;高校;教学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08-0100-02
1前言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现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是学校内数量最大的教学群体,其教学管理活动是高校日常管理中的核心工作。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管理系统,对教学管理进程进行专门研究,建立合理的数据元体系,优化教学管理活动,可以使教师最大限度的减轻负担,最方便的进行教学资源获取。本系统是在职工管理、科技管理、学科管理等基本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系统采用客户端/浏览器(C/S)和网页端/浏览器(B/S)模式,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前台采用PowerBuilder开发。整个系统分为三层架构: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客户端。
2系统设计方案
2.1系统设计目标
教学管理系统在高校教学教务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系统必须具备功能强大、易于操作、实用性强等特点。教务管理系统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软件。该系统可以使学校教学工作更加高效、科学、规范,同时大幅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使老师和学生可以方便的在网上实现,查看个人信息、教学任务、教学安排、考试安排、网上评测等教学活动。该教务管理系统采用的是C/S和B/S两种架构的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务系统使用的局限性,实现了多终端同时工作访问数据库。因此可以在不同地区、任意时段、多点并发访问数据库,增大了数据的共享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高校可设置教学资源、课程、教学计划、学籍档案、编排课表、学籍管理和考试管理等。高效教学管理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是:基于校园网技术,构建课堂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及教学过程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网络化,实现学生数字化课堂学习。
2.2系统体系结构
用户通过web端和客户端,执行业务操作,如查看任课安排、编排课表等。系统通过数据访问层,访问数据库,进行数据的交互,如图1所示。
2.3系统功能实现
该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管理、教学资源、学生学籍、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考评、考试事务、免修重修、学生成绩、毕业处理、等级考试、教材管理,共十二大模块。其中系统管理主要作用是定义用户、角色、用户角色、角色菜单项,对用户的身份进行定义,根据不同的用户的需求,建立不同的角色,进而分配不同的菜单项,生成不同的用户界面;对数据字典进行设置;创建数据库备份计划及备份数据库。教学资源负责设置学校信息、校区信息、楼房信息、教学场地、院系处室、教师信息、专业信息等系统运作的基本数据。学生学籍管理包括建立班级、建立学籍档案、维护学籍档案、学期注册等管理学生学籍信息的功能模块。教学计划主要是构建课程/环节库,录入理论和时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设置年级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培养方案,复制专业培养计划,复制年级教学计划等。教学安排包括制定学期开课计划、设置理论时间教学任务、编排课表、正选/补选等管理教师教学课程安排的相关功能。教学考评通过该模块对教师/实践教师所对应的班级及学生进行设置,同时制定考评指标、环节、时间等,对教师进行质量评价。考试事务在读取课程结束节序后由承担单位教学秘书网上确定需要排考的课程以及确定考试安排任务;同时对补考设定规则;根据课程需要进行排考及试卷管理。免修重修,教务管理人员通过免修重修设定规则,学生通过网页申请免修重修。学生成绩管理,根据管理人员设定的成绩录入课程、规则、时间节点,教师通过网页端录入成绩,经成绩认定后,学生通过网页端进行查看;毕业论文与主修课程类似。毕业处理的作用是根据学生毕业规则,设定预计毕业环节和预计毕业生,学生通过网上申请毕业,教务管理人员审核通过后,打印证书,予以毕业。等级考试功能是根据在系统管理中设置的等级考试名称,设置等级考试的规则及报名时间等,学生通过网页端进行报名;考试结束后,导入等级考试成绩及查看汇总等级考试成绩。教材管理包括库存管理、收订、采购、入库、出库、调拨、付款、收款等环节。
3系统实现及关键技术应用
3.1系统的实现分析
高校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实现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层实现、业务逻辑层实现和用户表示层实现。其中数据处理层主要完成的操作有插入操作、更新操作、查询处理和删除操作。这些交互的操作都是和事务管理,数据处理相联系的。业务逻辑层连接沟通了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传递及处理数据,包括逻辑描述、数据有效性的考证等问题。
3.2系统中关键技术的应用
采用PowerBuilder开发工具,PowerBuilder是一种可视化图形界面的面相对象的开发工具。它的应用程序是受时间驱动的。所谓事件就是用户发出的动作,即作用在对象上的动作,也就是在对象上可能发生的情况。PowerBuilder提供了一系列的对象:应用程序对象、窗口对象、菜单对象、数据窗口对象等,对象中又包含控件。这些对象有一些优异的特点:继承性、封装性、多态性,因此这些对象可以被程序开发人员重复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软件的可维护性。
4结语
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了高校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实现高校网络化教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根据高校实际需要,从教学管理工作基础出发,提出了基于网络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快速、准确,高效教学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数据冗余度。本系统操作简单,易学习、易理解、易掌握,而且界面友好,系统稳定,速度快。随着教育体质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管理模式不断变化,我校教学管理中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一步扩充与改进,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更高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唐慧珍.信息技术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6).
[2]唐洁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3).
[3]程庆钿.教务管理软件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