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5 23:34:25
导语:在抄核收专业技术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电力行业也逐渐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的电力供应朝着电力营销与供电服务方向发展。为了确保安全供电,维护供电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必要对用电系统进行远程监控,在众多现代网络科技、通讯技术的支持下,远程用电检查技术应运而生,它为电力系统的用电检查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供电服务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并提高了电力营销的工作效率。
1 远程用电检查技术在电力营销中的应用
1.1 GSM网络远程抄表系统的应用
1.1.1 系统结构。根据其功能主要包括如下结构:用户端、管理端与GSM网络。其中用户端又由电能表、通讯模块、数据集中器等构成,具体如图1所示:
通常情况下,电表和数据采集器安装在住宅范围内,住宅住户的用电信息将通过数据采集器进行转化,成为电脉冲,经过累计后,最后形成一个直观的数据界面,供抄表人读取,同时把累计计量的用电量、数据信息等传到数据集中器,该设备能够对这些数据信息实施统一的采集、储存与管理,同时和通讯控制系统建立连接关系,再将这些信息传输至GSM系统,通过此系统媒介,相关信息将进一步被传输到电力营销中心。营销中心再凭借GSM收发器来发出各种控制指令,该指令将传向通讯控制系统,并收到来自于通讯模块中的数据信息,中心部门的信息系统则对用户的用电信息实施统一的储存、归纳、整理、汇总等。
在众多的远程用电检查技术中,GSM网络系统技术发展比较成熟,所用范围也相对广泛,且应用安全、成本相对低廉、维修费用较低。
1.1.2 系统运行原理。在整个系统中,发挥主体传输功能的部分为通讯控制模块,此模块实际运用中体现出大量储存信息,高集成性,能够满足数据、数字、语音、视频等的综合传输。管理端设置了特定的计算机,主要发挥着对整个GSM系统的监控作用,在通讯模块的帮助下,计算机的主控程序系统负责向被控制设备发送各项指令,用电客户借此能收到指令信息,再途经串行口把这些数据传到数据采集设备,该设备能够对各类信息实施统一的处理、归纳与总结,并分析其中的控制命令,再经串行口能够监测用户的电能计量设备,达到电量计量、用电检查等目的。
实际的数据传输大致经历以下过程:
第一,采集数据信息。各个用户住宅区内配置了数据采集设备,该设备的主体功能为对各个用户的电能表内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储存、记录、整合,这其中需要借助RS接口来高效通讯,同时和集中器联系起来,负责收取或发送各类指令信息,再将储存的用户电能表相关的数据、信息、运行状况等反馈到集中器。
第二,数据传输。管理端同用户端之间需要信息数据的不断通讯传输,这其中主要依靠GSM网络系统,这一信息传输模式可以忽略距离的远近,而且也能确保传输数据的精准性、高效性。
1.2 GPRS系统的应用
GPRS系统的全称为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基于GSM网络之间发展形成的新型分组数据承载业务,是一种现代化移动通信技术。各个用电客户能够共同享用多个无线信道,一个信道也能够被众多用户所分享,达到了通信资源的充分运用,与传统的网络通讯技术相比,GPRS网络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实现信息的分组传输,尤其适合少量信息的多次传输,传输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廉。
1.2.1 GPRS系统的结构与原理。依托于GPRS系统的无线通讯系统主要包括如下组成部分:GPRS多功能表、采集终端、主站系统等,其中前两者主要负责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与传输,在通讯网络系统的支持下,传输至主站端。主站则负责有效管控前两者,同时可以对所收录的信息实施统计、计算与分析,主站需要朝着终端发出相关的负荷控制命令,终端则负责给予执行,同时对执行结果给出反馈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主站系统凭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同各个远距离的缴费端相通,这样就达到了远程的用电抄核收统一化管理。具体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1.2.2 GPRS系统的功能。
第一,搜集并掌控用电信息。依靠GPRS系统能够实现信息数据的高效、远距离传输,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从而缩短了抄核收工作时间,同时也能对客观的市场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与分析,从而为市场拓展、电力营销等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从整体上提高了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工作水平。
第二,为线损控制提供依据。依托于GPRS系统能够对网络线损做出精细的计算,从而得出电力系统的主网、配网等是否处于经济运行状态,从中发现线损问题,通过科学的线损单位、线损量计算等,能够综合总结得出线损超标的原因,通过数据总结、分析最终得出线损率,进而查明线损的原因,采取措施来控制线损问题的出现。
第三,远程负荷监控功能。在GPRS系统的远程监测下能够实现对配网系统以及配网变压器负荷情况的监测,从而达到如下检测目的:通过负荷监测来分析配变供电是否安全、可靠,达到对配变与用户间电压的动态监测,能够对配电系统变压器的工作中所形成的数据进行动态采集,也能实现对电力系统多项参数的监测,例如电流值、电压值、有功功率等。
2 远程用电检查技术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要想确保远程用电检查技术在电力营销工作中发挥优势功能,在实际的技术应用过程中就要把握以下关键问题:
2.1 统一用电检查设备
现阶段的供电企业一般根据自身状况创建了独立的远程用电监测系统,虽然能够高效服务本企业的用电检查,然而却无法实现企业间的信息数据传输,供电企业间无法适时、高效地进行信息沟通,从而影响了电力系统用电检查的工作效率,使得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信息失真问题。对此就有必要号召各个供电企业使用统一的用电检查设备,建立起用电检查系统与供电系统之间的联系,面向整个用电系统进行统一的用电检查,从而为电力营销方案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2.2 采用合理的通讯模式
用电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了故障问题,势必要做出及时的处理,这样才能确保供电安全。然而这其中通讯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只有选择科学的通讯技术、通讯方式才能确保用电检查工作效率。当前很多通讯技术会遭遇多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实际的远程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对所服务的环境做出全面的勘察和调研,明确不同环节状态下通讯线路可能遭到的干扰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来选配通讯模式,维护通讯系统安全,确保高效
通讯。
2.3 保护与改进电能表
电能表是用户电费计量的重要设备,对此要做好电能表的保护工作,防止其暴露于室外,预防外界不良因素,例如气候因素、水文因素、温度因素等的干扰和破坏,维护电能表性能的发挥,可以选择电子电能表,利用此电能表做好相关用电数据的计量与统计工作,从而为远程用电检查提供科学的依据。
2.4 培养专业的远程技术人员
远程用电检查技术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项相对专业性的工作,这其中必然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的辅助与支持。对此各大供电企业必须做好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工作,要积极为企业培养一批能够胜任远程监测工作岗位,具备专业的现代化远程技术的人员,企业可以面向社会招收高端人才,也可以挖掘行业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通过技术培训、技能教育等来提高工作人员的远程用电检查技术操作水平,从而为远程用电检查技术的应用做好准备。
关键词:培训方式;过程管理;硬件建设;考核机制;结果应用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公司现场培训随着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专业化管理程度不断加强,对公司技能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构精简后,公司一线员工工学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员工对集中培训重视程度不够,缺课、逃课现象较明显,专业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工作,无法准确掌握员工实操水平等方面。因此,搞好现场培训尤为重要,现场培训是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线员工实现常态化培训的重要手段。
为有效提升技能人员业务水平,应从工作实际出发,坚持统一管理、分级实施、多维考核、结果应用的原则,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办法,努力拓展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打造培训硬件、提升培训效果,注重培训工作计划性、灵活性、多样性相结合,促进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为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2做法及效果
2.1健全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方式,打开现场培训工作新渠道
(1)技能人员持证上岗
制定并下发《武汉供电公司技能人员持证上岗管理办法》、《武汉供电公司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实施方案》、《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考试考核题库》,实施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工作,明确各专业口职责与培训考核流程。开展技能人员持证上岗三年轮训工作,分专业、分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对于人数多、工作任务重、专业分布集中的一线员工,公司采取送教上门、现场培训、现场考核的方式培训考核。既尽量少占用工作时间,又最大限度利用了工作现场,提升技能人员实操能力。
(2)复制模式培训
研究制定《武汉供电公司关于深化现场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复制模式”培训,对一线员工中的新员工,采取“师带徒”的方式进行培训,公司一直以来坚持开展“师带徒”培训,各基层单位举办“师带徒”协议签订仪式,并进行优秀师徒的评选,近3年来,已有约50名新员工优秀出师。对已具备一定工作年限的技能人员,采取结对培训的方式。每年选择上年度国网公司或省公司相关新技术培训送培成绩优秀,员工专业技术等级高、专业素质过硬或竞赛获奖的员工为传授方,原则上与本班组未经培训的员工(接受方)签订结对培训期协议,在协议期内,将规范的工作流程与技能,在工作中传授给接受方,达到工作技能复制传承的目的。协议期结束后,由公司培训中心组织考评。
(3)案例分析式培训
对基层单位“五种人”(即:班长、安全员、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按专业分期分批,由基层单位分管生产的副总负责案例教学,采取案例分析、现场讨论的互动式培训,对安全生产知识进行现场考问,既考查“五种人”安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提高“五种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规范过程管理,分层开展培训,确保现场培训工作落实到位
(1)公司培训
公司层面负责逐步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职责分明、分级实施的培训管理体系。各专业部门掌握本专业人员的能力现状,提出需求,协助人力资源部制定、落实好本专业年度各项培训计划的组织和实施;培训中心配合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实训基地建设、培训设施维护、课程开发、师资储备等工作,组织开展好各项培训工作。
(2)基层单位培训
基层单位负责组织开展本单位现场培训工作,在年初按照本单位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报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批备案。按计划组织培训,做好培训记录,以备公司人资部抽查。按计划督促实施本单位师带徒、结对培训,不定期开展技术问答、现场考问、反事故演习、专业对抗赛等,指导督促本单位班组完成培训任务。
(3)班组培训
班组负责开展日常安全学习、作业前培训、作业演练、师带徒、结对培训的实施,做好培训记录,按要求达到培训目标。
2.3加强硬件建设,加大培训投入,创造现场培训有利条件
(1)建设应急培训基地
以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应急队伍为目的,公司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了应急基地建设工作,经过两年精心打造,建成了占地面积为24750平方米的应急培训基地,开创华中地区“两个一、三个最”:既是华中地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占地面积最广,培训设施最多,培训课程最全。累计实现32个培训项目,开发形成了满足5类人员的7套培训课程方案、10类培训项目的培训大纲。应急培训基地于2012年5月投入使用以来,承担了应急人员现场培训11期,共860人。
(2)做好安全培训
2012年6月13日正式投用的武汉供电公司安全教育基地,建筑面积650平米,设有五大展区、16个安全教育功能模块,是全省目前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安全教育基地,实现了看、学、练、考、体验、互动全过程、流程化培训模式。公司充分发挥安全教育基地的现场培训功能。制订了九种人的详细培训计划和内容,重点进行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的培训。公司各基层单位每年均组织人员分期分批参加安教室的安全培训,目前已培训181期,累计培训6906人。
(3)集中建设
公司培训中心负责集中建设完善投入大、占地广、设施复杂的实训场地。建设完成了配网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对现有的高压配电室、低压配电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9个实训室的设备及场地进行完善,完成抄核收室的设备改造。逐步扩大培训场地,分批次建设输电、配电、变电、供用电4大专业的实训室配套设施,为公司技能人员实操培训提供有利条件。
(4)分散建设
在六个远城区供电公司开展小型实训场地建设,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了建设电力电缆、低压配电、装表接电三个专业的实训室,并提出建设标准,由公司人资部和相关专业部室审核通过后实施。
2.4健全考核机制,强化培训考核,提升现场培训工作质效
(1)分阶段考核
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考核领导小组,建立公司、基层单位、班组三级培训管理网络,全面实行培训考核制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培训考核方案和考核标准。将教育培训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通过年度、季度、分期考核,与其它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形成培训工作闭环管理。
(2)分层、分类考核
对基层单位从培训计划制订、培训组织实施、员工培训成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技能人员进行岗位分类,“五种人”按照公司相关管理办法,公司组织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岗位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对一般技能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新员工进行为期不少于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力发电、变电、配电、营销等核心业务流程,以及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工作规程和基本安全技能并进行考核。对转岗人员进行为期1个月的岗前培训,并组织统一考试,近年来,已组织主多分开、“三集五大”各类转岗人员282人进行了转岗培训。
2.5丰富激励手段,注重结果应用,有效促进员工行为转变
(1)物质激励
对于培训工作优秀单位、班组,给予教育经费补助、提升培训软、硬件设施等奖励。对各种统考、调考、竞赛获得名次者,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班组“师带徒”、结对培训完成较好的,协议双方均给予绩效加分奖励。员工培训考核结果与年度业绩考核挂钩,年度考核按分值进行绩效等级的划分。
(2)精神激励
将培训作为优秀员工的福利和奖励,依据员工绩效情况及贡献大小,确定员工参与培训层次的高低,使员工感到培训是一种荣誉、是一种长远投资,是单位自己工作的肯定、是赢得更多机会的途径。营造“崇尚知识、尊重人才”、“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文化氛围,借助环境产生的驱动力和约束力,促进员工的自我加压。
(3)发展激励
对考核结果优秀的技能人员,符合“五种人”任用条件的,可由单位申报担任“五种人”,享受有关待遇。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五种人”,优先推荐为各类安全生产奖项候选人。公司每年选拔一定比例的“五种人”作为公司培训中心的内训师,作为员工技能培训的师资力量,并享受相关经济待遇。连续担任“五种人”四年及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优秀”者,在公司干部选拔、后备干部培养及本部管理专技岗位招聘中,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和聘用。
3经验总结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员工的思想及工作任务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员工在更熟练的掌握本岗位业务技能的同时,还需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技能。基于岗位的需要,员工必须尽快实现从理论到实操的转变,现场培训能更直接、更快速的达到培训目的。
3.1做实计划
计划是源头,必须在不同层面进行调查、收集,充分了解一线员工不同的培训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需求分析,制定出内容充实、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3.2严格实施
现场培训的实施主要依托班组,公司实行统一管理、分级实施的原则,初步建立培训三级管理体系,严格制定各层面工作职责,严密部署各层面培训任务,严格落实各层级培训工作。
3.3细化考核
面对复杂的培训个体和多变的培训环境,考核机制必须按一定的标准、一定的秩序、一定的规范运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制定考核措施时,应尽量考虑细分考核类别、细化考核内容、细致考核过程,注意各种考核方式的相互渗透、综合运用,以调动每一个员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关键词:供电企业;员工专业素质;提升
作者简介:张黎明(1975-),男,浙江嵊州人,浙江绍兴电力局袍江供电分局党支部副书记,政工师;杜晗晗(1983-),男,江苏泗阳人,浙江绍兴电力局袍江供电分局综合管理部,经济师。(浙江绍兴31200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37-02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是提高企业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强“三个建设”的继续和深化。随着同业对标工作的持续深化,同台竞争的力度越来越大。在浙江省电力公司员工队伍“四个通道”建设征程中,袍江供电分局以员工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员工的技能素质和创新水平。
一、袍江供电分局员工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袍江供电分局成立于2005年11月,共有职工138人,其人力资源具有明显的“三高”特点。
1.青年员工比例较高
分局成立时间较短,业务发展较快,对于人力资源需求一直较大。3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员工63人,占员工总数的46%。
2.员工学历水平较高
新进员工较多,而且新进员工的学历普遍偏高,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使得分局高学历员工比例较高,共有3名研究生、58名本科生和36名大专生,占员工总数的70%。
3.低技能人员比例较高
年轻员工所占比重较大使得员工整体技能素质偏低,低技能人员比例较高。全体员工中,具备高级职称或技能素质的只有2名,中级职称或技能素质的有27人,初级及以下职称或技能素质的有109人,初级及以下职称或技能素质人员比例高达79%。
员工素质“三高”特点说明:一方面,分局员工的技术技能经验相对缺乏,在坚强智能电网推进中,面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员工专业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现有人员结构中以青年员工为主,青工成长成才诉求比较强烈,学习基础扎实,学习接受能力强,专业素质提升空间较大。企业亟需为员工专业素质提升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建设实践
1.搭建一个平台,发挥“发电机”作用
一个平台是指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分局遵循“软硬兼施、建管并举、人企共进”的建设思路,举全局、全员之力,突出技能、创新“双提升”,以抓目标量化、抓制度固化、抓组织强化、抓资源优化等四个方面搭建集约化平台,充分发挥其“发电机”作用,为员工专业素质提升注入动力。
(1)抓目标量化。工作室明确以“提高团队政治素质、文明素质和专业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提升技能素质和创新水平,扩大成果转化,构筑人才高地,推动科学发展”为团队愿景,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创新创效、共进共赢”的团队精神,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思想争先、工作率先、业绩领先”的行动理念,致力于打造“企业科学发展与员工素质提升”的互动共进平台,明确工作室创建目标和员工素质提升目标,使工作室成为聚精英、育人才、树品牌、创效率、促发展的新阵地。
(2)抓制度固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规章制度,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措施成功的重要保证。制订了《创新工作室管理细则》、《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制度》、《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组织机构》、《创新团队学习培训制度》等制度4项,针对青年员工制定了《促进青年职工岗位成才管理办法》,固化了在入厂教育后,必须进综产安装公司见习半年,考核通过后方能二次分配的制度性规定,明确了到岗后的5年内必须年年参加技术比武的规定。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规范了工作室的正常工作流程、明确了管理办法,为搭建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平台夯实了基础。
(3)抓组织强化。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有两级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由党政领导和全体中层干部组成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由专职管理人员、顾问指导和工作室成员组成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小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实行在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创新工作室工作小组和相关职能机构具体管理,各类高技能人才和项目负责人具体实施的管理原则,推行创新课题项目化管理。
(4)抓资源优化。为了保证工作室能够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保证技能和创新的指导水平,优化配置内部优质资源。1)软件方面,配有一支强大的顾问指导和工作室成员队伍。顾问指导主要由分局的省公司劳模、国网技术学院兼职培训师、国家职业技能抄核收鉴定员、省公司内训师、部门级专业技术带头人等组成。工作室成员主要由在企业各岗位尽职履责、取得突出业绩并得到群众公认的各类先进典范、高技能人才、技术比武能手、科技项目负责人等组成。2)硬件方面,企业为工作室单独设置了专用科研室和一个操作训练室。科研室由学习研讨区、成果展示区、研发实验区组成,配备办公桌、电脑等设备;操作训练室有一般操作训练、技能培训等各类必备器材,为开展技术切磋、项目探讨、经验交流、实训操作等提供了条件。
2.推进“两提”建设,发挥“三个”作用
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积极推动“两提”建设,即提高员工技能素质建设和提升员工创新水平建设。技能提高主要是指员工固本强基,掌握工作所必须的各项技能,创新提升是指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能够进行有效地思考和创新。
(1)开展技能培训,做夯实技能基础的“孵化器”。首先对员工进行本专业的技能需求重点测评,对员工现有能力水平进行全面摸底,并建立了完备的技能基础档案,根据各员工的技能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
创新工作室的培训主要分为:顾问指导培训、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外聘专家培训。对顾问指导和工作室高技能人才的先进业务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显性化,明确他们的主要培训方向,让专家顾问各有侧重,特点更突出。顾问指导和高技能人才根据员工技能需求分析,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规定内训师一季一次、一年四次的培训量,注重培训的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适时调整培训计划,加强培训质量管控和考核。为了保证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工作室也有针对性地聘请外部专家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围绕生产、营销、管理等工作方面的难点问题。授课培训注重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在培训中,积极做好培训结果的记录工作,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和反馈工作,并根据培训掌握情况,适时调整培训计划。采用“以点带面”的培训与交流方法,将培训与生产、培训与交流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开设专业技能培训、专题讲座,成为夯实员工业务技能基础的“孵化器”。
(2)开展技术比武,做激发技能素质的“催化剂”。一方面,创新工作室紧密围绕企业总体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目标和培训工作计划,在员工中积极推行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特别针对青年员工开展青年职工技能比武暨“三位一体”竞赛活动,提高青年职工的技能素质,共有45名青年员工得到了锻炼。同时运用好比武结果,实现全面量化分析评估比武水平,建立评价、激励、考核、改进机制。另一方面,对于上级部门组织的竞赛、比武活动,工作室积极做好参赛选手的指导和培训工作。让每位员工都有技能提升空间,激发员工提高技能素质,培养技术业务尖子。
通过技能比武,既检验了培训工作成果,督促员工自我约束,提升培训效果,也让员工看到与别人的差距和自己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员工学技能、比技能的热情,成为促进员工积极主动提高技能素质的“催化剂”。
(3)推进项目研发,做提升创新水平的“推进器”。把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员工科技创新的首要平台,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结合生产、经营、科研创新的实际要求,确定创新项目,并进行明确和要求,围绕创新立项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并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
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实行科技项目自主化、专业化的原则,即各部门、班组自己提出问题、调查了解情况、分析现状、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动手实施、申报立项。科技项目的选题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立足于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及薄弱环节。通过自主化、专业化立项,培养项目团队自主思考能力,分析动手能力、提高员工科技项目立项水平。每个科技项目在完成本身研究工作的同时,持续吸纳新人,通过传、帮、带锻炼培养新人。
科技项目实施期间,各个项目负责人需要进行阶段性工作汇报,包括所做的主要工作、开展的创新活动、项目进展情况、取得的创新成果、工作经验等内容。在此期间,创新工作室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科技项目工作交流会,以促进创新工作室横向交流和经验共享,拓宽项目参与人员的视野和思路,促进其科技创新综合素质的提高。
科技项目完成后,对创新工作室成员和项目负责人的绩效情况、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对于那些优秀科技项目,一方面积极推广运用到生产经营实践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另一方面组织创新成果会,公开表扬,充分调动员工投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在提升创新水平中的“推进器”作用。2011年工作室科技项目立项4个,其中2项已通过上级验收。
三、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建设的实施效果
1.全员化学习创新氛围日趋浓厚
以提高技能素质和提升创新水平为重点,以顾问指导、各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课题项目负责人为带头人,聚全局之力,围绕安全生产、电网建设、营销服务、经营管理等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开展了技术培训、技能比武、科技项目研究与应用等活动,在企业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员工踊跃报名参加工作室开展的各项培训,根据员工学习需求,工作室共开展了12项顾问指导培训、29项高技能人才培训、11项外聘专家培训,1200余人次参与。借助高技能人才工作室这个学习平台,广大员工通过一线锻炼、岗位互助、师徒结对、函授教育等方式充电学习,新进青年员工组成青工技能学堂共同成才。
工作室立项4个科技项目,其中2项被立为浙江省电力公司群众性科技创新项目,农电扁平化管理被列为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咨询项目计划、浙江省电力公司2011年重点调研课题,并有3名职工的科研论文被核心期刊录用。
2.一体化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在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管理,强化组织机构保障,健全工作室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两级组织体系,确保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顺利开展。先后健全了制度体系、运作流程、评价标准、改进机制。对技能培训和技术比武的开展时间、次数、质量、考核、奖惩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对科技项目的立项、研发、报验、验收、成果评审、成果交流与推广等方面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有效指导、规范了具体工作的实施,形成了组织、制度、实施、场所四位一体、协调运作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常态工作体系。
3.专业化技能素质与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发挥创新工作室平台优势,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比武,将规范操作与把握技巧结合,强化本岗位技能与学区其他技能的结合,推进员工技能鉴定、技术比武与考前辅导培训、考后分析相结合,员工在安全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有效提高了员工技能素质。
在引导和激励分局青年职工岗位成才方面,开展青年职工技能比武暨“三位一体”竞赛活动,分专业从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考核,将比赛结果与年度个人评先直接挂钩,与参赛选手所在班组的平均分与年度集体评先直接挂钩,有效地提高了青年职工理论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力。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为目标,促进生产营销管理等部门积极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实践,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提升了员工创新素质和企业创新水平。
创新工作室成员在省公司调度自动化专业“业务培训、技能比武、岗位建功”竞赛中获得先进个人三等奖。研发的绝缘均压罩的原料配方及其生产工艺正在申请发明专利。在绍兴市电力局2011年科技进步奖评选中,创新工作室成员参与的项目,2项获得三等奖,1项获得优秀奖。创新工作室成员参与的供电服务品质测评系统建设与应用项目,被评为“浙江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
四、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建设的两点思考
1.有机缓解“工学矛盾”是关键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种培训、比武和科技项目的开展,使得员工学习时间增多了,相应的工作时间变少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学矛盾”。
在工作室平台的建设中,主要通过效率换时间的方法缓解“工学矛盾”。将培训、比武、科技项目研究和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内在统一起来,紧密围绕安全生产、电网建设、营销服务、经营管理、科技信息等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开展技术培训、技能比武、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技术革新等活动,以学习成果直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工作实践检验学习成果,从而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和学习工作“两促进”。
2.有序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进步”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