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软件项目考察报告

时间:2022-07-09 13:03:51

导语:在软件项目考察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软件项目考察报告

第1篇

文章摘要: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鸠江区第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活动方案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鸠江区第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为在全区中小学中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培养……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鸠江区第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活动方案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鸠江区第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为在全区中小学中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积极响应我区创建省科普示范城区的要求,结合我区中小学科技活动特色,经研究决定举办鸠江区第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活动.一、主办单位:鸠江区教育局二、承办单位:芜湖市第三十二中学三、活动时间:暂定2007年11月22日前后(具体时间根据天气情况确定)四、参加对象:区中小学生、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五、活动方案(一)组织领导1、成立活动组委会组委会负责科技节活动总体方案的设计和活动的组织实施,协助新闻媒体对活动的宣传报道等工作.2、组委会名单主任:赵敬东副主任:杨祥衡李广庆许斌陶承军成员:姚晓虎曹小谋汪文付杨正安邢修林吴云杨国强胡宗品(二)活动要求1、各校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的开展,加强宣传力度,在全校营造良好的重科教氛围,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有力支持.2、报名截止日期为2007年11月15日,请各校将科技节报名表(见附件)通过电子政务报区电教馆.(三)活动项目竞赛项目1、发明创造类:作品内容不限,要求是学生个人运用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制作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意义的实物作品.2、创意设计类:指因原材料、工艺等限制未能做出实物的创新设计,但必须是根据科学原理可以完成的(金点子).3、科学小论文:指中小学生源于科技活动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如:实验报告、考察报告、观察(观测)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4、科技展板评比及展示.5、现场电脑科幻画.6、热气球升空.7、手掷纸质模型滑翔机.(直线距离)展示项目1、机器人展演.2、叶脉画制作演示.3、凤鸣科普站“校园科技接力”活动展示.(四)评审标准1、发明创造、创意设计、科学论文类评审标准“三自”原则和“三性”原则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发现、提出、选择的.自己设计和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的.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自己制作和撰写: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的制作.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科学性:包括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先进性: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技术水平与难易程度.新颖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在申报日以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公开发表过,没有公开使用过,该项研究课题及论文的选题有创意;先进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同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有显著的进步;指课题研究及论文的研究结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实用性: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效果;指课题研究及论文的影响范围、应用意义与推广前景.小学生的项目在依据“三自”和“三性”原则的同时,根据目前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和水平,融入“做中学”科学教育理念,重点考查项目的探究过程,考查在探究过程中小学生初步探究能力和基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掌握.发明创造、创意设计类作品须填写附2“发明创造和创意设计作品说明”表.2、科技展板评比及展示要求:各校按统一规格制作2块科技教育宣传展板,按高170厘米,宽90厘米制作.一块展板介绍本校开展科技活动的情况以及学生的科技小论文等;另一块展板围绕本届科技节主题(节能绿色健康)专门介绍科普常识或最新科技动态,最好以专题形式出现.展板总体要求美观、图文并茂,有科技特色,不得到广告公司统一喷绘.3、现场电脑科幻画比赛形式:现场运用各类绘画软件或图形、图像处理软件(金山画王除外)制作完成的绘画作品;包括主题性单幅画或表达同一主题的组画、连环画.单纯的数字摄影画面不属于此项作品范围.评分标准:(百分制)①主题正确、鲜明、突出.(30分)②构思健康、新颖、有创意.(20分)③绘画方面:用笔细腻、色彩调配等(50分)参赛人数:各代表队参赛人数限定2人以内.比赛分为小学组和中学组两个组别.备注:各校在报名时需标注清楚使用何画图软件,以便赛方提供相应软件.4、热气球升空注意事项:这项比赛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升空要求:参赛者将事先制作好的热气球带入比赛现场,并且贴上编号(在赛前的科技辅导员会议上进行抽签决定),热气球在升空时,下方必须有不少于1m的铁丝相连,在铁丝的下方与绳子相连,热气球升空高度要求达到20米.评分规则:本次比赛以热气球升空的负载多少决定名次(负载为50克的钩码,由大赛组委会发放),若负载相同,以升空时间决定成绩,用时少的获胜.所有选手必须按抽签顺序依次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比赛只进行一轮,要求在15分钟内完成准备、点火升空(达到20米高度)、安全回收和灭火四个程序.遇到下列情况时比赛成绩无效:热气球升空不足20m.热气球没有成功回收的;热气球被烧毁的.总用时超过20分钟.参赛人数:各代表队限定3组,每组3名学生.比赛分为小学组和中学组两个组别.评奖办法(特设)所有拥有有效成绩的小组均有奖,一、二、三等奖分别按20%、30%、50%设置.注:“区e之梦科技营”将组织参赛学校科技辅导员对“热气球升空”进行培训,培训时间另行通知.5、手掷纸质模型滑翔机制作要求:由组织单位提供1张70克的a4纸、在10分钟内现场完成一架飞机折叠.(不得将成品飞机带入场地,机身长度不得低于20厘米,翼面宽度不得少于2厘米)评分规则:在宽8米的道上手掷飞行.以起点至首次落地点的距离为成绩,如落点出8米道宽,成绩为0.按飞行距离长短排列成绩.(制作不评分)参赛人数:各代表队参赛人数限定6人以内.比赛分为小学组和中学组两个组别.附1:鸠江区第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报名表学校: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序号姓名性别参赛项目辅导教师备注附2:发明创造和创意设计作品说明项目名称项目简介设计该项目的目的和基本思路该项目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该项目中申报者的主要贡献(发明点或创新部分)所在学校意见附3:科技节开幕式当天活动具体安排表时间内容地点负责人备注9:00开幕式领导讲话操场主持人32中舞蹈表演操场李嘉9:30热气球升空操场杨国强9:30手掷纸质模型滑翔机.篮球场胡宗品8:30电脑现场科幻画网络教室吴云9:30科技创新优秀作品展示科技室邢承喜9:30科技展板展示操场看台邢修林10:00—11:00机器人展演多媒体室曹小谋10:00—11:00叶脉画制作演示阶梯教师汪文付10:00—11:00凤鸣科普站“校园科技接力”活动展示科技室罗小飞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第2篇

查收查引服务平台指的是由学校技术部门或软件公司开发的在线完成整个查收查引工作流程的服务平台,包括提交申请单、查看工作进度、在线完成文献被收录及被引用、区分他引、自动生成报告等工作,以及实现在线统计本单位被收录文章的数据等功能。本文选取CNKI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以查收查引系统或科技查新系统为主题发表的学术文献调研,并结合对国内“211”高校图书馆网站及中国科学院等代表性文献服务机构网站“查收查引”服务栏目的在线调研,从而把握国内查收查引服务平台(系统)的真实现状,并从功能实现和技术应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1.1 查收查引服务平台功能实现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查收查引服务已投入使用和正在设计中的平台从功能方面大致分为以下4种。①网上查收查引服务申请提交平台。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都为申请单的填写设计了相关的平台并可查看申请处理进度[1-3]。②查收查引报告自动生成系统。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论文查收查引工具软件”可以实现作者数据的收集、比对、下载,自动输出正式的报告[4];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的“查收查引报告自动生成系统”,可以在线完成文献被收录、被引用,辨别自引,自动完成引证报告[5]。③本校或本单位论文被收录统计数据库。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江南大学图书馆开发的本校论文收录统计库。④查收查引检索系统。如山东大学设计的基于JSP的在线查收、查引和查新检索系统[6],具有用户网络委托、查询员业务处理、管理员管理和科研人事处管理等功能;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考虑设计查收查引数据库平台[7],该平台具有自动获取数据信息、专家和馆员判定、归档和生成报告的功能。 

1.2 查收查引服务平台技术应用 

从技术开发的角度来说,国内查收查引平台开发虽然起步较早,但却未能跟上新技术条件下计算机软件开发平台的发展趋势,直到近2年才开始采用B/S的结构并结合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来开发平台。如2013年9月,孔云、资芸等发表的“论文收录证明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基于J2EE平台使用HTML、java Script、VELOCITY、java和开源文件上传组件commons-upload等技术来实现;2014年3月由师晓青、尉江星提出的基于JSP的在线查收、查引和查新检索系统,采用B/S架构,使用java语言、myeclipse9工具和JSP技术,框架采用Struts2和hibernate3.3,后台数据库使用oracle10g;2014年8月,最早在2005年李晓东、卢振波提出综合应用COM、VB、VBA技术来实现论文查收查引工具的单机版管理软件,近2年比较流行基于java的B/S架构系统。由王学勤、郝丹等设计并已正在使用的查收查引报告自动生成系统,采用Apache、MySQL、Tomacat和PHP技术组合结构开发,后台由java程序来执行,用户交互页面操作由PHP实现。 

以上高校和文献服务机构都根据各自的工作实际进行了相关的设计探索和开发实践,技术方面已逐步采用流行技术,但在功能设置方面却还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目前已建的查收查引平台功能多还局限在服务申请单的提交抑或是单一服务进度或论文收录结果的查询,近几年虽开发出查收查引报告的自动生成系统和查收查引的检索系统,但在图书馆网站页面上都处于分散的位置,不方便用户的使用,尚未有一家在设计时提及“综合服务”的理念;另一方面,除清华大学开发的科技查新系统吸纳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外,尚无其他高校或单位在设计时将查收查引服务规范化和业务流程管理优化问题纳入平台开发的需求分析里。 

2 查收查引服务现实需求及存在问题 

笔者以南通大学为例,透视查收查引服务的普遍现实需求。 

2.1 服务量大,用户需求多样 

南通大学图书馆查收查引的接待人数逐年增加,检索篇数也不断攀升,2014年出具的报告数与2011年相比增涨率达到40%。服务量巨增的原因主要有两点。①用户积累,学校科研成果攀升。该校的查收查引服务已经开展近十年,除出具查收查引报告外,还从2009年开始每月定时该校SCIE、CPCI-S、EI收录情况通告,并在图书馆网站上实时推送Web of Science收录信息,因此用户知晓度和利用率相当高。伴随着博士点授予、医学等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等重大学科建设进展,该校的科研成果逐年攀升,从而导致查收查引业务量激增。以三大检索系统进行检索,2004年南通大学组建时发文97篇,而2014年发文共1162篇,翻了10倍,每年科研项目申报、成果奖项评选等申请服务的用户越来越多。②辐射周边,服务覆盖面广。作为所在地区唯一拥有Web of Science和EI检索系统的信息服务机构,该校查收查引的服务对象早已不单是本校师生及附属医院,还包括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通市中医院、南通航运技术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中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等多个医疗、教育、企事业单位用户,近两年来还进一步辐射周边地区,吸引到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阴市人民医院、无锡人民医院、常州儿童医院等单位的用户。 

第3篇

[关键词]超前掌控;物流绿色通道;集中采购国产化制造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008-02

川气东送工程是中国石化21世纪重点战略性工程,也是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工程的建设投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中国石化核心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管道沿线省市天然气供应量增加2910%;70多个城市、数千家企业、近2亿人口从中受益。

川气东送工程国家批复投资62676亿元,是国内第一次规模开发超深高酸气田,包括勘探开发、气田建设、天然气净化、长输管道、天然气利用上下游一体化等复杂系统工程。建成净化厂处理酸气能力100亿方/年,年产净化气758亿方,年产硫黄188万吨。管道工程总长为2170千米,其中干线全长为1635千米;达州、重庆、江西、南京、武汉、上海支线等共计535千米。由于其具备特大型、超复杂、安全高风险、质量高标准、施工高难度等特性,如何确保安全优质高效建成投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1 构建特色体制机制,发挥整体资源配置优势

(1)以“安全供应、资源共享、动态监管”为主线,积极推进“归口管理、集中采购、集中储备、统一配送”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物资安全供应就是确保高含硫气田物资质量可靠,实现工程本质安全;资源共享就是实现物资资源在工区内统一调度调剂;动态监管就是对工区物资供应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督控制。指挥部物资装备部作为川气东送工程物资供应管理归口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督、考核等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同时,组织协调川东北物资供应储备中心按照区域集中采购目录的要求,负责开展区域集中采购、集中储备和统一配送。

(2)建立完善了“计划直线运作、区域协同采购、全面质量监控、统一调度调剂、现场服务协调、采购供应监管”六大协同保供机制。计划直线运作机制:川东北工区各参建企业的物资需求计划统一提报指挥部,进行汇总、平衡、分交;区域协同采购机制:组织各企业联合谈判,确定供应商和价格,由企业实施采购;全面质量监控机制:采取不同检验方式,对进入工区所有物资实施质量控制;统一调度调剂机制:对库存、期货等物资,根据生产需要,统一调度使用;现场服务协调机制:组织各方对物资装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等进行现场服务;采购供应监管机制:制定制度,规范流程,对工区内采购和供应过程予以监督、检查和评价。

2 严控物资质量,确保安全供应

21 严格事前控制,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1)坚持主要工艺设备、材料必须签订技术协议。从防范高温高压超深剧毒和建立安全工程的角度出发,坚持主要设备、材料必须签订技术协议。从规格、材质、工艺流程等方面严格生产技术规范,确保在满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签订采购合同。供应商对照技术协议严格生产工序和原料准备,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技术协议进行验收、安装和调试。在川气东送管道、普光集输、达州化肥等项目中得到了全面的落实。

(2)提高供应商准入标准,控制供应商选择风险。根据中石化总部供应商管理规定,结合工区特殊的地质构造特点,在中石化供应商群体中,优选适应工程工况特殊要求的4批323家供应商,涉及5个专业,16个大类的关键品种。在选择供应商过程中,做到“三个必须、两个结合”,即必须是中国石化资源市场网络成员,保证选择主体相对成熟;必须是业主单位或相关用户推荐,保证经过实践使用验证;必须开展供应商现场考察,形成考察报告。资源紧缺和卖方市场的生产急需物资,结合生产需要予以认定,技术领先和产品独有能满足高含硫气田需要,结合技术需要予以认定。在“三个必须、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了供应商名单,控制供应商选择风险。

(3)合理布局,建立应急保障体系。为应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工程本质安全,构建了物资应急保障体系。按照“贴近现场、合理布点、快速反应”的原则,建立5个应急物资储备库,结合工程情况制定应急物资储备定额,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建立应急保障联动机制,制订应急预案,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实施调度,确保工程建设应急物资供应。应急保障体系的建立,在清溪一井可控性溢流、“5•12”地震灾害、地面工程应急演练和龙八井抢险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严格事中控制,建立质量检验控制体系

(1)建立并完善质量检验控制网络。质量检验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直接影响被检测产品的信誉、质量水平和企业的利益[1],完善质量检验控制网络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设立物资质量组织机构和检验机构。专门设立物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物资质量监督管理,并成立储备中心质量检验站,负责开展物资检测检验工作。二是夯实质检站软硬件基础建设,提升专业检验力量。修建专业质检楼和钢管检验车间,配置检验仪器设备92台(套),检验人员全部取得质量检验资格证,并通过了国家级实验室认可资质,成为中国石化在西南地区集石油专用管和钻井泥浆材料均具有国家级实验室认可的权威检测机构。通过硬件配置、软件提升,以组织体系为载体,用制度流程为支撑,构建了工区质量检验控制网络。

(2)重点关键物资组织开展驻厂监造。按照中石化总部监造目录,对涉酸的设备材料、压力容器等重点关键物资,委托第三方等专业机构进行驻厂监造,并组织开展巡检,及时反馈监造信息,掌控生产制造状态,保证了供货物资质量。

(3)加强物资质量检验控制。建立工区必检物资报检、非必检物资入库验收和使用前检查的物资质量检验控制体系。制定重要物资必检物资目录,实施必检物资报检和集中统一检验。目录外的非必检物资,收货单位根据产品合格证,对物资外观、数量、包装等进行标志标注验收入库。必检物资要求有合格的检验报告,非必检物资要求有验收记录,否则不予使用。

23 严格事后控制,建立质量动态评价机制

(1)严格质量问题反馈制度。一是建立质量问题零报告制度,各参建企业每月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书面报告;二是建立川东北工区范围内物资质量通报制度,并按月质量管理通报,监督物资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督促物资质量问题处理的落实和整改。

(2)坚持用户评价产品质量制度。明确并坚持对工程建设物资实行用户评价产品质量制度,建立用户与采购主体的互动反馈,开展采购主体对用户单位进行物资质量使用情况回访,掌握物资在工程建设生产中应用情况,征求用户单位意见,实现物资供应全过程的互动。

3 创新工作机制,确保及时供应

第4篇

陈教授:全国工程教育认证是为了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在高等教育的本科阶段进行,但与大家熟悉的本科教育评估不同。专业认证是对一个专业进行的,不是对整个学校。而且它是“合格性”认证,而不是评优。

《计算机教育》:那么什么是“合格性”认证呢?

陈教授:专业认证在国外已经有许多的经验。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社会,特别是让用人单位可以对一个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所达到的水准进行评判。因此,工程教育认证需要评判是否全体拿到毕业文凭的同学均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保证认证标准中所规定的要求以外,每个专业应该明确地定义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而是否合格则完全按照这一目标达到与否来判断。因此,制定合理、适当的培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计算机教育》:计算机专业认证有什么特点呢?

陈教授:计算机领域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领域,相应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也迅速的扩展。现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含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的各个方面。因此,国外在计算机专业认证是否在工程教育认证的框架内进行一直有争议。如美国的做法就是将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包含在工程教育认证内,而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特别划在计算学科专业认证中。客观地说,我国目前几乎没有一个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单纯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大部分的毕业生是在产业界与应用部门就业。因此,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包含了计算机专业。正因为如此,在认证标准与实际认证过程中,都十分强调通过实践环节来确保毕业生得到必要的工程能力培养。专业认证特别强调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及自我改进机制等方面的情况。

《计算机教育》:计算机专业认证如何进行?

陈教授:在教育部指导下,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负责实施认证,并组成了由教育界、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参加的计算机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目前是试点工作组)。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家委员会颁布的试行文件规定,任何已有三届以上本科毕业生的计算机类专业均可向该委员会的秘书处提出认证申请,如申请被接受,则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内容要求提交自评报告。计算机专业认证分委员会将指定专家在充分研究自评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考察。考察组向分委员会提交报告以及关于认证结论的建议。分委员会的考察报告在认证委员会大会上通过后即成为正式的认证结果。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合格的有效期有3年与6年两种。判定合格与否的依据是认证标准的有关规定与被认证专业自己制定的培养目标。“合格”是指认证委员会认定给专业能达到上述标准与预定的目标,特别是指全体拿到毕业证书的同学的目标达成性。

《计算机教育》:什么是“国际实质等效”?

陈教授: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国际实质等效”,这是我国加入工程本科学位国际互认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所谓“国际实质等效”是指经我们国内认证合格的专业在国际上也应该被认为是合格的。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的认证标准与认证过程必须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完全按照国外的做法进行专业认证。目前已颁布的相关试点文件就是充分考虑到国际认可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制定的。

《计算机教育》:工程教育认证中所强调的目标导向该如何理解?

陈教授:前面说过,被认证专业自己设定的培养目标是判定其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其实,一个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明确本身也是认证标准中要求关注的重要项目。所谓培养目标明确有三方面的要求,首先,目标要相对具体,而不是一句很空泛的描述,特别是对毕业生状况应该有适当的描述;其次,该目标的可达成性必须是可判断的,比如笼统地说培养“领军人才”或是“创新,创业人才”,其可达成性就难以判断;最后,培养目标必须被全体教师以及学生知道并理解,并能够成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原则。

《计算机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该如何理解?

陈教授:对教育的评价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着重与资源投入与过程的规范性,另一种是看“产出”,即培养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过去的教育评估往往侧重于前者。而专业认证则兼顾两方面,非常重视资源能够被全体学生享用的状况。包括优质的教师资源、场地与设备资源、网络与图书资源被本科生实际使用的状况是认证考察的重点。这里还要特别强调,是“全体”学生利用资源的状况,而不仅仅是少数或部分优秀同学的状况。教学过程是一个“传递”过程,认证特别重视有多少东西实际传递到了学生那里,而不仅仅是学校与教师做了什么。

《计算机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的自我改进机制是什么意思?

陈教授:近年来,各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在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有一套相对规范的做法。认证关注的是这些工作能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使得教育质量监控中得到的信息与数据能够通过一个机制持续地反馈到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学质量处于一个持续提高的过程之中。

《计算机教育》: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有什么要求?

陈教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所有工程专业毕业生提出了统一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总共有八条,分别是: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7.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

8.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计算机教育》:这些要求是挺高的,但是完全没有量化指标,在认证中如何掌握呢?

陈教授:我们特别强调这些要求是对全体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认证中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判断其达成性。一是任何一个要求必须在教学过程的一定环节上得到体现(必须是全体同学参与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其次是通过抽样的办法来考察。由于专业认证是对一个专业进行的,参加认证的专家均长期从事相关工作,试点表明不依赖量化指标是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的。

《计算机教育》:现场考察如何进行?

陈教授:现场考察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确认自评报告的可靠性,并澄清自评报告中没有充分表述清楚的内容。现场考察紧紧围绕认证标准的要求进行。考察活动方式与本科评估类似,但特别体现上面提到的三个强调。考察的重点内容包括:

培养目标:除自评报告以外,是否存在有关培养目标的文件?是否定期对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进行检查?培养目标中是否包括对毕业生的描述,如何检查这些描述是否实现?是否评价结果得到足够的重视?

学生支持方面包括课程是否能有效地实施?学生是否有足够的与专业课教师沟通的机会?学生在选课、就业、顺利完成学业等方面是否能得到足够的指导?学生的成绩是否能反映在毕业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教师方面包括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能胜任课程教学以及课程建设?是否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保证教学的连续与稳定?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虑教师工作量是否包含了学生指导与其他系务工作负担?教师队伍整体氛围如何?

课程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能否覆盖所有的目标点,对不够清楚的课程,需检查课程材料,并询问教师与学生。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伦理相关内容是否能确定包含在课程教学中。

实验条件包括实验设备是否足够?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方便地使用课程所需的实验设备?实验室是否有足够的合格技术支持人员?

另外还包括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利用的状况。与专业负责人、教师、学生、毕业生代表的座谈在考察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座谈会采用指定人回答问题的形式,通常会问具体的问题,很少问很泛的问题,参加人员随机抽取。

《计算机教育》:目前试点的情况如何?

陈教授:按照教育部的部署,计算机专业认证已经在6所学校(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文件得到进一步完善,认证专家与学校对认证工作的认识均得到很大的提高。参加国际学位互认组织的工作由中国科协牵头,也在顺利地进行中。英国工程师协会派遣的认证专家作为观察员参加了最近在华南理工大学进行的计算机专业认证,并对我们的认证标准与过程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第5篇

福建省科技馆福建福州350005

摘要: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教育应该成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正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最主要阵地。

关键词 院科学教育;科学教育项目;科技场馆;青少年;促进

1 科学教育在国外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科学教育在西方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历史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造成一些强国的崛起:如蒸汽机和纺织业之于英国;有机化工和内燃机之于德国和电力、铁路和钢铁业之于美国。西方国家由此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在这个基础上,西方国家将科学教育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冲破了被教会控制的经院教育,实行了科学教育,即在中小学中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素质的教育。

在我国,科学教育进入课堂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1901 年,清政府决定将旧式诵读经书的学校改革为现代化的学校;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全国普遍实行。这是科学教育进入学校的开始;民国初期,中国政府在小学课程中设置了科学教育的内容,自然课和常识课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和国民希望强国的想法;后,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以来,科学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家先后公布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重新编制了小学《自然》课的大纲和教材以及完成了《科学(3耀6 年级)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小学科学教育八套教材的审定。这说明我国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着力把科学教育提高到与传统的语数英物化课程并重的高度上来。

2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20 世纪以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20 世纪以后,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后,当代的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国家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把科学教育当作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渠道。许多国家将科学和语文、数学一样确立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世界经合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测项目(PISA)对15 岁的青少年进行素质评测,以前只评测语文和数学,自本世纪以来增加了对科学素质的评测。2008 年,PISA 把科学素质的评测列为重点,给予很大的重视。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在早期建立的科学概念,掌握的探索技能以及确立的对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对其成年后所具有的科学素质会有决定性的影响。

2.2 科学教育是脑科学、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发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结果都表明:

2.2.1 青少年早期的经历对其认知能力、社会情绪能力、健康、以及脑的组织结构等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影响。早期青少年脑的可塑性最好,是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却也是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

2.2.2 脑的发育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既和基因有关,又和外界的刺激有关。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给青少年创造优良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2.2.3 早期发展对青少年气质和社会情绪能力具有重大的影响。这些都是他们一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对社会来说也是和谐和稳定的基础。

2.2.4 早期发展对于感知和认知能力,对于身体健康,对于预防不良发展倾向等等都有重大的影响。

总之,青少年的早期发展状况会影响他们后来的学习、工作,以至成年后的发展,从整体上说,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实力;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即使某些方面后来可能做些弥补,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3 在科技场馆开展科学教育的意义

根据我国科技部科普统计数据,截至2012 年底,我国建筑面积在500 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735 个,其中含科技馆364 个,科学技术博物馆632 个,青少年科技馆(站)739 个。青少年是科技馆教育活动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受众,科技场馆是开展校外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硬件设施急剧扩张的同时,科技馆要吸引公众、尤其是让青少年“走进来”,并且“留得住”,就要在软件,尤其是科学教育项目的研发上下功夫。科学教育项目研发也是解决目前科技场馆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径。

4 科学教育项目在福建省科技馆的开展情况

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始创于2012 年,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等四家主办单位希望通过展评活动,向社会、中小学校和科技场馆推介这些教育项目,提高人们对科技场馆非正规教育价值的认知。同时,主办单位还希望活动能传播创新的科学教育方法和理念,激励更多的科技场馆研发创新性的科学教育资源。

在2014 年第二届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中,福建省科技馆推荐了两个项目:“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和“闽江口湿地观鸟活动”。这两个项目都极具当地特色,深受参与青少年的喜爱。

4.1“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

寿山石是四大国石之首,其色泽瑰丽雅致,品种丰富多样,目前有160 多种,在石间世界可谓倾国倾城。其中“田黄”价比黄金,几乎是历代皇帝刻制“御玺”的专用石料。“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旨在以福州本地特色自然资源———寿山石为依托,让孩子从欣赏、体验、实验探索、刻制、交流等方面经历对寿山石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

项目流程有:

淤赏石:到“寿山国石馆”参观。

于探石:到“寿山石矿洞景区”探索寿山石挖掘的方式和形成的奥秘。

盂捡石:在景区捡石区捡自己心仪的石头,辨别石头质地。榆磨石:在磨石区打磨石头,形成自己的寿山石毛坯。

虞研石:在福建师范大学地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研究岩石分类和辨别方法,对寿山石的硬度、种类、成分、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和探究,撰写探究报告。

愚刻石:在专家指导下了解篆刻历史,学习篆刻方法,并刻制一枚自己的印章。

舆写石:制作寿山石探索海报,表达自己的体验及收获,传播寿山石文化。余谈石:邀请各界专家和孩子们一起座谈交流。俞挺石:进行网络签名,支持“爱我国石、爱我家乡”活动。本项目的特色有:

4.1.1 深入、系统的探究过程

本活动从考察体验开始、到动手实验研究、到亲手磨石和篆刻,制作海报以及网络签名等,充分考虑到少年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感性认知和体验,到实验及理性分析,最后到情感升华和表达,探究过程系统、深入。相对单一的课堂授课,孩子在其中所收获到的科学知识、方法、态度、精神以及情感体验是极其深入的。4.1.2 与学校科学课程衔接紧密与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程《认识岩石》、《岩石会改变形状吗》等内容契合,很好地实现了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

4.1.3 文化和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

本活动把岩石形成、寿山石形成及成分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寿山石文化艺术体验过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极具文化内涵。4.2“闽江口湿地观鸟活动”

这个科学教育项目方案旨在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生态教育,使参与本项目的中小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做中学(Learningby doing)”的教育理念,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有关生态学的知识,同时启迪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认识到保护闽江口湿地生态资源的重要性,并可结合福州当地的区位优势,开展两岸科普交流活动。

这个活动的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2.1 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技能的培养目标

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对闽江河口湿地鸟类活动的观测,了解认识闽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初步学习鸟类活动的观测技能。4.2.2 青少年的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做和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养成勤于思考、认真探索,努力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4.2.3 青少年的科学态度、兴趣的培养目标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培养遵守社会公德和法规,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等品质。同时也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接近大自然、贴近大自然,增长知识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自项目开展以来,参与的青少年在专家的指导下,观赏鸟类纪录片、参与观测知识讲座,并实地进行了湿地考察。在考察中中青少年们完成了观测、记录、写生、填写考察报告等多项任务。在活动中青少年们深刻感受到湿地、飞鸟、人类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体会到湿地的脆弱,大大增强了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的意识。这比任何一堂青少年只能正正经经坐在教室里,教师讲授,青少年只能被动接受的生物自然课程的效果都要好得多。而且,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参与兴趣,科技馆还组织他们进行湿地写生比赛,制作湿地水鸟书签,深受青少年们的喜爱。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1]。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2]。因而,火灾风险(firerisk)包含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火灾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双重含义[3]。

现在,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与“火灾风险评估”相关的术语有fireriskanalysis,fireriskestimation,fireriskevaluation,firerisk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灾风险评估都是指:在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火灾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所选择的风险抵御措施进行评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结论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与火灾模拟、火灾风险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间有密切关系,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地如消防安全设施检查表,复杂的就会涉及到概率分析,在应用方面针对的风险目标的性质和分析人员的经验有各种变化[4]。

较多的人倾向于从工程角度来定义火灾危害性(firehazard)和火灾风险(firerisk)。火灾危害性指: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认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或是能为火灾的强度增大或蔓延持续提供燃料,即对人员或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情况、工艺过程、材料或形势。火灾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针对性,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可预见性后果。这种设定的条件称为火灾场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间的布局、建材、装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与相关后果有关的各种具体信息。目前在确定后果方面的趋势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火灾模式,辅以专家判断。此时,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构成元素,即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权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5]。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6]。

目前,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小系统。例如,由武警学院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及软件开发研究”,以“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设计了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价也比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周心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集,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评价[8]。

与上述的安全评估不同,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导城市消防系统改造,指导城市消防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即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内所存在的对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况、火灾频率、气候条件、人口统计等因素,进而评价社区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要关注社区从财政及其他方面为消防规划中所要求的总体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在居住区商贸中心、医院、学校、和护理场所增多,评估方法还会相应的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用于保险目的

在火灾保险方面的应用的典型事例为美国保险管理处ISO(InsuranceServicesOffice,ISO)的城市火灾分级法,在美国已经被视为指导社区政府部门对其火灾抵御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自我评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区消防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级最差,1级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统一的指标来对每个社区的客观存在的灭火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该社区的公共消防级别,这套指标来自于由美国消防协会和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所制定的各种国家规范。ISO对城市消防的分级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级表(CommercialFireRatingSchedule,CFRS)”上。CFRS把建筑结构、用途、防火间距与公共消防情况(用公共消防分级数目表达)相关联,再以统计数据加以调节后,来确定相应的火险费用。ISO级别仅被保险公司用作确定火险费用的一个成分。ISO分级系统虽然无法反映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能力,但实际上也常用于各个区域的公共灭火力量的确定。

市政消防分级表从年开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区域的7个指标情况:供水、消防队、火灾报警、建筑法规、电气法规、消防法规、气候条件。随着技术进步,该表也不断改进。年版抽取了CFRS中对公共消防分级的方法,给出了修订后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指标只包括前3项。被删除的指标或者确少区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估时太过于主观,而且74表格中包含许多评估标准是具体的规定,如果某一社区的情况没有满足这些规定,则归属为差额分,规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弹性范围,无法正确评估情况和技术的变化。故而ISO分级表被视为越来越“性能化”[9]。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当今的消防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担负日益加重的安全责任,面对来自公众的对抵御各种风险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调整消防机构人员、设备及其他预算方面的压力,迫切需要确认某一给定辖区内的具体风险和危险的等级。

具体地说,城市区域风险评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2]。因而,火灾风险(firerisk)包含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火灾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双重含义。

现在,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与“火灾风险评估”相关的术语有fireriskanalysis,fireriskestimation,fireriskevaluation,firerisk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灾风险评估都是指:在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火灾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所选择的风险抵御措施进行评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结论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与火灾模拟、火灾风险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间有密切关系,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地如消防安全设施检查表,复杂的就会涉及到概率分析,在应用方面针对的风险目标的性质和分析人员的经验有各种变化。较多的人倾向于从工程角度来定义火灾危害性(firehazard)和火灾风险(firerisk)。火灾危害性指: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认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或是能为火灾的强度增大或蔓延持续提供燃料,即对人员或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情况、工艺过程、材料或形势。火灾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针对性,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可预见性后果。这种设定的条件称为火灾场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间的布局、建材、装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与相关后果有关的各种具体信息。目前在确定后果方面的趋势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火灾模式,辅以专家判断。此时,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构成元素,即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权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

目前,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小系统。例如,由武警学院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及软件开发研究”,以“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设计了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以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价也比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周心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集,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评价。与上述的安全评估不同,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导城市消防系统改造,指导城市消防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即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内所存在的对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况、火灾频率、气候条件、人口统计等因素,进而评价社区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要关注社区从财政及其他方面为消防规划中所要求的总体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在居住区商贸中心、医院、学校、和护理场所增多,评估方法还会相应的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用于保险目的

在火灾保险方面的应用的典型事例为美国保险管理处ISO(InsuranceServicesOffice,ISO)的城市火灾分级法,在美国已经被视为指导社区政府部门对其火灾抵御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自我评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区消防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级最差,1级最好。ISO是按照一套统一的指标来对每个社区的客观存在的灭火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该社区的公共消防级别,这套指标来自于由美国消防协会和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所制定的各种国家规范。ISO对城市消防的分级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级表(CommercialFireRatingSchedule,CFRS)”上。CFRS把建筑结构、用途、防火间距与公共消防情况(用公共消防分级数目表达)相关联,再以统计数据加以调节后,来确定相应的火险费用。ISO级别仅被保险公司用作确定火险费用的一个成分。ISO分级系统虽然无法反映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能力,但实际上也常用于各个区域的公共灭火力量的确定。市政消防分级表从1974年开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区域的7个指标情况:供水、消防队、火灾报警、建筑法规、电气法规、消防法规、气候条件。随着技术进步,该表也不断改进。1980年版抽取了CFRS中对公共消防分级的方法,给出了修订后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指标只包括前3项。被删除的指标或者确少区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估时太过于主观,而且74表格中包含许多评估标准是具体的规定,如果某一社区的情况没有满足这些规定,则归属为差额分,规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弹性范围,无法正确评估情况和技术的变化。故而ISO分级表被视为越来越“性能化”。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当今的消防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担负日益加重的安全责任,面对来自公众的对抵御各种风险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调整消防机构人员、设备及其他预算方面的压力,迫切需要确认某一给定辖区内的具体风险和危险的等级。具体地说,城市区域风险评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

关于火灾风险对于灭火救援力量的影响,美国消防界对此的关注可以说几经反复,其间美国消防学院、NFPA等都做了许多工作。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消防局长协会成立了由15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消防组织资质认定委员会(theCommissionofFireAccreditationInternational,CFAI),经过9年的广泛工作,制定了“消防应急救援自我评估方法”,和制定标准的社区消防安全系统。另外,NFPA最终还制定了NFPA1710和1720两个指导消防力量部署的标准,分别帮助职业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和改进为社区提供的消防救援的水平。根据NFPA最近的调查,NFPA1710将在全美30500个消防机构中的3300~3600个得到正式的应用,也推广到加拿大有些地区。

英国对消防救援力量的部署标准是依据内政部批准的“风险指标”,把消防队的辖区划分为“A”、“B”、“C”、“D”四类区域,名为“风险分级”系统。其目的是对消防队的辖区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辖区内的各种风险区域,进而确定该风险区域发生火灾后应出动的消防车数量和消防响应时间。1995年,英国的审计委员会了一份题为“消防方针”的考察报告,认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建筑设施的占用情况、社区的人口统计情况和社会经济因素,也没有把建筑物内的消防安全设施纳入考核范围。故而由审计委员会报告联合工作组与内政部的消防研究发展办公室一起,设立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开发一套供消防机构划分区域的风险等级,对包括灭火在内的所有应急救援力量进行部署,用于消防安全设施的规划并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风险评估方法,再对开发出的方法进行测试。最后Entec公司开发出了计算软件,并于1999年4月以内政部的名义出台了“风险评估工具箱”测试版。

三、国内外近期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一)国内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张一先等采用指数法对苏州古城区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级,该方法的指标体系考虑了数量危险性,着火危险性,人员财产损失严重度,消防能力这四个因素。1995年李杰等在建立火灾平均发生率与城市人口密度﹑城区面积﹑建筑面积间的统计关系基础上,选取建筑面积为主导参量,建立了以建筑面积为单一因子的城市火灾危险评价公式[12]。李华军[16]等在1995年提出了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中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由危害度﹑危险度和安全度三个指标组成,用以评价现实的风险,不能用来指导城市消防规划。

(二)美国的“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方法

美国国家消防局与CFAI于1999年一起,在“消防局自我评估”及“消防安全标准”的工作的基础上,更突出强调了“火灾科学”的“科学性”,开发出名为“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Risk,HazardandValueEvaluation)”的方法。美国消防局于2001年11月19日了该方案,这是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包含了多种表格、公式、数据库、数据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采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确定和评估辖区内火灾及相关风险情况,供地方公共安全政策决策者使用,有助于消防机构和辖区决策者针对其消防及应急救援部门的需求做出客观的、可量化的决策,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把消防力量布署与社区火灾风险相结合的原则。该方法的要点集中于两个方面:1、各种建筑场所火灾隐患评估。其目的是收集各种数据元素,这些数据能够通过高度认可的量度方法,以便提供客观的、定量的决策指导。其中的分值分配系统共包括6类数据元素:建筑设施、建筑物、生命安全、供水需求、经济价值。2、社区人口统计信息。用于收集辖区年度收集的相关数据元素。包括居住人口、年均火灾损失总值、每1000人口中的消防员数目等数据元素。

该方法已在一些消防局的救援响应规划中得到应用。以苏福尔斯消防局为例,它利用该方法把其社区风险定义为高中低三类区域,进而再考察这些区域的火灾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高风险区域包括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很大的以及可能性低、后果大的区域,主要指人员密集的场所和经济利益较大的场所;中等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大,后果小的区域,如居住区;低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较低的区域,如绿地、水域等,然后再把这些在消防救援响应规划中体现出来。

(三)英国的“风险评估”方法

英国Entec公司研发“消防风险评估工具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方法的现实性,是否在一定的时限内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经过对环境、管理、海事安全等部门所使用的各种风险评估方法的进行广泛考察之后,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对这些方法加以适当转换,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不同紧急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建立了表达社会对生命安全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指标。

Entec的方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各类事故和各类建筑设施进行风险评估,这样得到一组关于灭火力量部署和消防安全设施规划的国家指南。对于各类事故和建筑设施而言,由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数据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国家水平上的风险评估设定了一个包括四个阶段的通用的程序:对生命和/或财产的风险水平进行估算;把风险水平与可接受指标进行对比;确定降低风险的方法,包括相应的预防和灭火力量的部署;对不同层次的灭火和预防工作的作用进行估算,确定能合理、可行地降低风险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国家指南确定后,才能提供一套评估工具,各地消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在国家规划要求范围内,对当地的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并对灭火力量进行相应的部署。该项目要求针对以下四类事故制定风险评估工具:住宅火灾;商场、工厂、多用途建筑和民用塔楼这样人员比较密集的建筑的火灾;道路交通事故一类危及生命安全、需要特种救援的事故;船舶失事、飞机坠落这样的重特大事故。

第三个阶段是对使用上述评估工具的区域进行考查,估算其风险水平,与国家风险规划指南对比,并推荐应具备的消防力量和消防安全设施水平。

参考文献:

1、ThomasF.Barry,P.E.Risk-informed,Performance-basedIndustrialFirerotection.

TennesseeValleyPublishing,2002.

&n2、HB142-1999Abasicintroductiontomanagingrisk:AS/NZS4360:1999

3、ISO8421-1:1987(E/F)

4、RichardW.Vukowski,FireHazardAnalysis,FireProtectionHandbook,18thedition,1995.

5、Brannigan,V.,andMeeks,C.,“ComputerizedFireRiskAssessmentModels”,JournalofFireSciences,No.31995.

6、NFPA101AGuideonAlternativeApproachestoLifeSafety.2000edition.

7、赵敏学,吴立志,商靠定,刘义祥,韩冬.石化企业的消防安全评价,安全与环境学报,第3期,2003年

8、李志宪,杨漫红,周心权.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技术初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年第12卷第2期:30~34.

9、FireSuppressionRatingSchedule,ISOCommercialRiskServices,1998edition.

10、NFPA1710:ADecisionGuid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FireChiefs,Fairfax,Virginia.2001.

11、Entec,ReviewofHighOccupancyRiskAssessmentToolkit.23August2000.

12、李杰等.城市火灾危险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95年第二期:99~103.

13、InformationontheRisk,HazardandValueEvaluation,USFA,1999.

14、MichaelSWright,DwellingRiskAssessmentToolkit:1999.

第8篇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教学策略,已成为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一项与国际接轨的举措。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Polytechnic,以下简称NYP),是新加坡国立的五所理工学院之一,在新加坡及海外国际高等职业教育中享有卓越名校的盛誉。它所传立的办学思想、策略方法,教学与科研成果,大量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表现,吸引了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组团前往学习考察。本文作者也曾多次到NYP学习,进行专业研修及教学考察,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体验,对所见所闻颇有感触,并引发许多思考。

本考察报告试图对NYP的IT专业做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反映,对所获取的大量一手材料及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由表及里、深入分析,探求其办学理念的真谛,人才培养与教学成功的精髓,期望能对我国高职IT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启发,供国内同行借鉴和吸收。

本文将从IT专业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及科研工作成果四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对高职IT教育改革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1NYP的办学理念

1.1建校历程与办学使命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发展脉络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新加坡政府的国家经济发展局为适应当时新加坡技能密集型工业发展状况的需求,建立了所属旗下的四个技术培训中心:即Tata(印度)培训中心(1972)、Rollei(法国)培训中心(1973)、菲利浦(荷兰)培训中心(1975)与日新(日本)培训中心(1979),以期解决新加坡当时外向型经济、以加工工业为支柱的大量技能性人才的需求。经过近10年的建设,学习和引进许多国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策略,积累了职业教育办学的经验。80~90年代,又在上述四个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开拓发展了四个科技学院:即德新学院(德国―新加坡,1982)、法新学院(法国―新加坡,1983)、日新学院(日本―新加坡,1983)与精密工程学院(1989),以适应新加坡在该历史阶段的科技密集型工业发展时代对科技型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新加坡政府将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确立为创新及科研工业时代,由此,1992年,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在上述四个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并于1993年移交新加坡国家教育部隶属。

NYP的办学历史与发展历程表明了与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和战略性发展进程。对于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这样评价:“经发局的宗旨在于推销新加坡是一个高附加值产业与服务的全方位商务中心,而这有赖于行业优质的工作环境和顶尖的劳动队伍”。今天,NYP的办学使命就是为了适应新加坡当前创新及科研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需求,为迎接逐步到来的知识型经济时代而培养新型、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1.2办学基本状况

下面是NYP 2007~2008学年度的有关数据。NYP的学制设定:全日制三年和业余制高级培训两种结构,招生来自新加坡及海外的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毕业生(含外国留学生)、新加坡社会与企业在职人士。目前在校生规模1.5万余人,教职工总数125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950余人(不含校外兼职教师,生师比约16:1),师资数量充足,素质和质量较高。

NYP目前设立工程/信息技术/设计/工业设计/生命科学/化学技术/商业管理/食品科学与健康科学共9个专业咨询委员会。

NYP教学单位设立7个学院(学系),分别是:工程学院、信息学院、设计学院、交互与数字媒体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及健康学院,共开办32个文凭专业及业余制专业课程。

NYP的两级机构设置合理、职能完善、责任明确、协调有致、运行高效,充分发挥了两级组织的作用和职能。从管理运行体制上看,学校一级的组织主要在办学宏观指导、协调与服务方面承担责任,专业学院在专业设立与发展、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策略制定和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负责任,并有较大的办学自和灵活的管理机制。

NYP在所开办的专业中,重点发展和办学规模较大的是在新加坡科技工业中具有创新特征的专业领域,这些专业涵盖和服务于当前乃至今后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都与新加坡当前及未来国家的发展战略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专业涉及工程技术(计算机、通信、机电等)、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等领域。如工程学院与信息学院的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目前在校生达到了4900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2%),开办9个专业文凭课程(约40个专业方向),配备师资460余人,建立了近50个专业教学组织机构和科技中心、实验室。工程学院建有应用研究、生物信息技术、电子系统、电子技术、控制工程中心、嵌入式技术中心、IC设计中心、影像技术中心、无线技术中心、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工程设计中心、制造系统与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与系统集成、精密工程中心、快速原形中心、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中心、训练支持与关联学习、工程数学与科学、交流沟通技能等教学组织与科研机构;信息学院建有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软件方法、软件改进、商业信息、电子商务开发、企业系统、金融信息、互联网技术、电子贸易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服务、应用系统、工程信息、软件应用、系统集成、网络管理、通信与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汇聚、互联网解决方案、互联网移动网等24个教学与科研中心。实验室和科技中心的建设投资巨大,拥有各类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准的技术装备和系统。由此可体现出NYP在办学侧重、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师资力量配备、教学科研装备等方面的真实状况。

NYP实施开放策略与广泛的国际合作,使办学与人才培养的水平具有国际水准,视野开阔、博采众长、借鉴吸收,紧跟世界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潮流,保持和增长师资的专能,为学生建立广泛、畅通的上升通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各类学生个性化成长,非常人性化。开放的办学策略与方针使得NYP能够始终具有良好的声誉、优秀的生源,培养的人才具有高质量,不断注入办学活力,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一流的教育水准。目前,NYP与全球240多所高校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与联合办学,合作方式包括互派师资进修或授课,进行学术与科技方面的交流,互派留学生,毕业生直接升入大学本科深造(接受的院校均认可NYP的专业课程及学分)等多种形式。现在,NYP每年约有18%~25%的毕业生直接升本深造,或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行升学或进修。据介绍,学生毕业5年之后,有50%~60%的学生升入或完成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提升及教育。接受NYP毕业生升学的高校中,英联邦国家院校最多,许多国际著名大学,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悉尼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麦吉尔大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路丁大学、约克大学,美国德福瑞大学、密苏里大学、俄勒冈大学、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都是NYP毕业生的深造目标。

2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2.1NYP的IT专业设置

2.1.1学科专业的设置方向与定位

新加坡政府推行“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的方针,因此把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基本放在了实用(或应用)领域,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不搞小而全,不平均财力,而是发展那些与新加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凡是耗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性学科,即使是像新加坡国立大学,也基本上实行“拿来主义”。NYP这样的理工学院,依照国家这个办学总方针,基本上不搞基础性的学科研究,但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先进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视,如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应用生物科技与信息技术研制成功便携式DNA检测仪,便于远程、实时地采集和传送DNA数据,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刑侦办案、法庭案件审理等诸多领域。

专业设置的方向明确、清晰和定位准确,十分强调专业在行业领域的应用特征,坚持以学科(知识)基础为特征,以掌握技术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应用领域中的具体实现策略及运用为目标的专业特征。因而专业的领域及应用特色非常鲜明,专业适应面适中,而深度方面却很突出。专业设置的另一特色是对应用领域中的背景知识介绍和研究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化与扩展,由此加强了专业领域的应用性和深广度。

为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领域应用而办学和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十分强调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师生创新意识,以Innovation(创新) 一词为主要表达理念的大幅标语和宣传画像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十分抢眼和醒目,起到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树立创新意识。NYP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宣传方面,在办学策略、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过程中处处得以体现。如课程体系的创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并驾齐驱”,分别体现课程内涵,实现课程的整体功效。

2.1.2IT专业(Diploma)设置解析

NYP的IT专业集中设立在信息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工程学院(School ofEngineering)。信息学院设置5个专业: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工程领域信息技术(Engineering Informatics)、商业领域信息技术(Business Informatics)、多媒体与信息通信(Multimedia & Infocomm Technology)、企业领域信息技术(Business Enterprise IT);工程学院开设电子、计算机与通信工程(Electronics Engineering,Computer &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综合性的1个IT类专业。每个专业有开设3~4个专业方向,以培养专业领域人才多样化,突出特色和适用不同职业范围。这里以信息技术专业为例,对专业设置进行分析,以观其貌:

(1) 专业概要

综合学习软件设计技术与创新策略方法,目标为培养现代的IT专业人才,适应和服务于多个工业领域。进行软件的开发与创新,应用并集成软件分析、设计和开发技术,用于工业领域的知识增值与服务,并保持在技术动态变化中的适应性和个置。专业能力培养集中于以下4领域,即4个专业方向:

① 互联网,信息安全和移动计算

② 数字(媒体)娱乐

③ 金融与投资领域中的信息技术

④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信息技术

(2) 课程目标(Course Aims)

① 强有力的程序设计技术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软件开发技能

②IT的广泛技能,从软件设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数据库设计、移动计算到企业应用的软件开发

③ 软件工程和在各类工业企业中的集成技术,包括电子商务、银行和财务服务、数字娱乐、生命科学和系统集成的领域

(3) 专业(职业)前景(Career Prospects)

具有信息技术专业文凭资质,在软件开发和创新方面具备高素质和多技能。在工业界具有广泛的职业前景,可承担软件开发工程师、Web开发技术专家、项目管理职责。毕业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开始在工商业界和在IT技术方面建立业绩,并通过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升继续新的职业定位,或获得在当地及海外大学的深造机会。

2.2专业课程体系

2.2.1课程结构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设置核心课程(Core module)、规定选修课程(Prescribed Electives)课程和补充学习内容(Complementary Studies)。在第一、二、三学年均设置核心课程,二、三学年则增设规定选修科目,从一、二学年就开设专业应用方向的背景知识等补充学习内容。表1是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开设的全部课程与学期进程安排)。

2.2.2专业课程特点

专业方向课程的方向性十分明确,强调技术在行业的应用特征,专业设置以应用为方向、以学科和技术为基础。专业领域的特色鲜明,深度显著,广度适合,所需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掌握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化与扩展。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并驾齐驱”,分别体现课程的内涵,实现课程教学的整体功效。

NYP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具有同一结构和特征,即:不设置公共基础学科,如外语、文化基础、政治类别方面的课程,体育素质训练及活动以俱乐部方式在课余开展。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就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课程门数设置约50门,课程时数基本分为30/60/120(个别课程45/90学时),总教学课时达到2700小时以上。专业课程的学科基础性较强、内容多、形成模块系列,学科知识与实践衔接性好。如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52门,但针对每个学生则只有32门。在该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课程10门,技术基础/技术应用课程7门,专业方向课程20门(每人选5门),应用项目实践课程12门,职业素质课程3门。课程体系中单独设立实践环节课时数为480小时+24周的实习或毕业项目,各12周。实践环节所占学时比例很高。在NYP课程体系中,基本不安排软件工具及操作使用类的课程,这些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教学过程及实践环节由学生自学掌握,课时利用率高。

NTP的课程体系既有较强专业(方向)针对性,又具有基础理论的相对深入与宽广特色,并认为学科基础和技术理论的奠基特征与专业能力形成的根本,同时设置不同的专业领域主流应用方向课程,引导学生向专业个性发展和发掘学生潜力,同时,也使学生未来就业和升学的通路多样化,对职业的选择性强、职业岗位覆盖面广。

NYP的课堂教学全部精力集中在知识传播、技术方法理论的分析与技术掌握上,或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思路和实现的策略方法方面的引导和实践,教学启发和创新意识十分突出,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得到较好的优化,教学的实效性很高。

我们注意到,NYP的教学改革注重的是内涵,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理论课程依然采用传统大课堂讲授方式上,传承高等教育经典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作为教学目标的先导和基础,重视专业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学科知识、技术要领、工程规范、项目经验)的必备和掌握,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模式、综合运用模式。

NYP的一般课程(非项目课程)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理论讲授、实践环节和辅导课。课程聘请课程经理,负责课程的设计、教学大纲制定、师资配备、教学内容及材料的准备。通常课程经理将组成教学团队,配备3~5名教师,理论课程由主讲教师担纲,实践课和辅导课配备团队其他教师实施教学,即课程的教学是由整个教学团队进行运作。在实践课和辅导课中实施小班授课,师生比通常为1∶22~25,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得到保证。实践教学与辅导教学活动完全要求配合、消化、巩固和补充融合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解决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完整实现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教学活动是一个团队协作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是NYP的教学特色。在一般课程教学期间,实践项目(内容)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并不强调项目的综合性(实际上这个时期也难于做到),项目的实际带有层次性和递进特征,综合性的项目实践通常设计为12周。

2.2.3学术管理及课程开发

NYP的学术管理架构为专业课程开发、学术评估两部分,它们的关系为循环机制,不断实施改进和调整,专业课程开发组成与过程如图3所示。

专业课程开发分为六个阶段,也设计成循环改进的机制,如图4所示。

2.2.4课程的教学大纲

第9篇

[关键词] 保障房;新型工业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41

1.保障性住房的新型工业化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每年GDP递增10%的高速增长,再加上婴儿潮、 投资投机需求剧增等因素,使得中国的房价暴涨,导致大部分工薪阶层买不起房。为了抑制过热的房地产需求和增加住房供给,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涉及收缩信贷、改变税收状况、公共住房体系等多项内容。特别是2 0 0 7年末,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多层次住房市场化体系,尤其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000套保障性住房。但是,由于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如果以传统的建造方式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目标很难达到。通过保障性住房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政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济,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提高住房质量,改善住居环境。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由政府主持,建设标准比较固定,建造规模很大,它正好是实施工业化保障房的绝好对象。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主导型产业,在推行其建造体系时要考虑环保因素,工业化保障房可以节约社会资源、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当前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分析。

2.1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紧迫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约0.95%,随着新一届城镇化大幕已经开启,预计未来1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仍将达到1个百分点左右,每年会有1000多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低收入者、棚户区居住者、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自农村的城市务工人员都梦想在城市里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然而,鉴于目前中国大部分人收入低下,城市房价高企,许多人即使不吃不喝几十年也买不起房。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大规模地建造保障性住房已经迫在眉睫。

2.2 当前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行性

2.2.1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空间

保障房建设需求巨大。保障房建设规模越大,标准化程度就越高,用户个性化需求较低,为其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保障房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易于形成标准化的特点恰好符合工业化的要求。从今后发展保障房情况看,发展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的保障房是政府的战略目标,保障房建设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实现保障房建设目标,离不开工业化的发展。

2.2.2.个别地方已经出台了推进保障房工业化的政策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河北、江苏、宁夏等个别省市通过了推进保障房工业化的一些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例如,北京在2012年8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五个部门联合《关于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保障房产业化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全面推进保障房工业化和产业化,到2015年产业化建造方式的保障房达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的30%以上,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

2.2.3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已经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为进一步全面推广保障房工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经过多年来试点示范工程的实践探索,各个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工业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积累了良好的经验。比如.深圳万科龙华保障房项目,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项目设计总户数4002套,分为35平方米、50平方米、70平方米三种户型。该项目采用了工业化建造技术,为今后全面开展保障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4 保障房工业化目前已经具备较好的技术支撑

我国目前通过“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保障房性能认定制度”的实施,建设了很多“节能节材节地型”保障房,这使得房地产开发商以提高保障房品质为出发点,有力的促进了保障房质量和性能的的提升。通过已经批准的27个“国家保障房工业化和产业化基地”,逐步形成了支撑保障房工业化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规模化实施能力。这些现有的技术体系包括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钢结构房屋工业化结构体系、木结构房屋工业化结构体系、CSI保障房建筑体系。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保障房工业化集成技术和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它们都为保障性住房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奠定了实践基础。

2.2.5 建材等相关产业的保障,为保障房工业化推进提供了动力

在保障房工业化建造中,选择性价比合适的预制构件材料非常关键。2011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关于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材料、部品采购信息平台的通知》。通过信息平台,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便宜的建材产品。

3.当前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行工业化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保障房建设中,推进工业化的建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对保障房工业现代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扶持和激励政策不够、标准制定落后于实际施工等。

3.1 对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从各地方进行保障房建设实际情况看,很多保障房建设管理部门对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重视不够,缺乏推动其发展的良好机制。因为保障房建设是否节能环保、是否技术先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不是保障房建设管理部门的考核重点,绝大多数保障房相关机构总是忙于为应付各种检查准备报告,忙于在短时间内以较短工期完成建设任务量,忙于保障房建设资金筹措,很少有地方政府意识到保障房建设工业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缺乏推动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的激励政策

由于我国目前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还没有做到规模化,保障房建设工业化建造方式的造价高于传统建造方式,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利润很低,大部分大资金不愿意承担采用工业化建造所增加的成本。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等)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但是全国范围缺乏全局性激励政策。这些激励政策包括财政3.3 保障房工业化标准、规范滞后于标准、规范的制定严重滞后于3.4缺乏与保障房工业化匹配的技术人员

当前,参与保障房建设利益主体,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保障房工业化不了解和不熟悉,导致在实际工程上出现一些问题。同时,保障房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技术人员在保障房工业化相关技术储备上不足也严重不利于建设保障房,代建企业及其建设人员不熟悉预制结构体系,设计及建造过程中难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

3.3 保障房工业化科技攻关工作资金支持不足

保障房工业化建造方式目前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发展的初期缺乏政府科技攻关投入,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会导致前期阶段的工作举步维艰,比如无法请专家制定标准、规范,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保障房工业化建设。

3.4 推进保障房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与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是矛盾的。

目前在保障房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是最低价招标,建筑施工模式已经实现了对成本的最优控制,而保障房工业化则需要大量前期的建设投入,在竞价中并不存在优势。

4.新型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的建议和措施

4.1 积极引进、推广适合我国保障房工业化建造的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技术、构建产品工厂化生产技术、构建安装和管理技术。在对这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按照中国不同地域的特点,开发适合各个地区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和成套技术。

4.2建立与模数相协调的标准化体系,不断推进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设计标准和相关规范的建设,特别是预制装配式结构节点设计规范及其相配套的设计标准图集和计算软件,不断完善工业化建造保障房建筑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

4.3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以优秀的工业化建造保障房工程项目作为示范基地建设。根据目前中国工业化建造保障房的现状,优先选择一批量大面广的保障房建设项目作为推动其工业化的示范工程,特别是

成片建设的廉租房项目和经济适用房项目,引导工业化建造保障房按计划有序的发展。鼓励构建产品生产企业、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单位、构建安装企业在建设示范基地过程中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广自己的成果,引领行业发展。

4.4大力发展钢结构的保障房工业化建筑。

钢结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安全、低碳环保符合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建筑用钢量只占全国钢产量的3.5 %~4%,其中钢结构用钢量只占总用钢量的1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钢结构用钢量占建筑用钢量的30 %~40%,占钢产量的 1 5 %~ 2 5 %。当前我国的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可以利用工业化建造保障房的发展契机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

4.5 推行结构装修一体化的节能保障房。新建保障房必须达到建筑节能标准,并积极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节能、节材、节水的新型材料和部品,鼓励利用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杜绝建筑毛坯房的销售,推动精装修保障房建设,在形成保障房工业化的同时提高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

4.6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保障房工业化研究中心,组织科研院校、高等院校、企业单位进行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加强保障房工业化技术标准、管理模式、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另外,将保障房工业化建造的内容纳入到注册建造师、注册建筑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考核、教育培训中,建立保障房工业化建造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认证和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纪颍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7.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保障性住房产业化成套技术集成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54~56.

[3]刘长发.日本建筑工业化考察报告(节选一)[J].二十一世纪建筑材料,2011(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