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助理工程师工作报告

时间:2023-01-17 07:08:37

导语:在助理工程师工作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助理工程师工作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淮南矿业;“五小”竞赛;探析

中图分类号: C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4-2

1 基本概况

2002-2015年,全集团公司累计上报“五小”成果15691项,参与评审的11179项,在集团公司获奖的2338项(其中,一等奖214项;二等奖670项;三等奖1453项)。有42638人次,参与“五小”竞赛活动,7346人次受到集团公司表彰奖励,221人被授予集团公司“青年带头人”称号;成功申报国家专利产品1134项,其中发明专利产品405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729项。在集团公司13年大发展,也是“五小”竞赛活动贴近安全生产中心工作,发展最迅速、取得成果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深远的井喷期。参与单位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2002年17家递增到2015年25家,数量从2002年的269项递增至2015年1042项;成果来源、种类趋于多元化,呈现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从2002年单一的矿井到2015年的矿井、电力、选煤、房地产等主产业与新产业并存,从2002年单一的煤矿安全生产成果到2015年的煤矿安全生产、信息管理、企业管理、选煤管理、社会和谐等创新成果。这些成果都是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尽心尽力、心系企业、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结果,体现了“人人都是管理者”的企业主人翁精神,很多成果在安全生产、瓦斯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据估算,13年来累计为集团公司创造经济价值超过30亿元。

2 主要做法

2.1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规范活动程序

①从集团公司层面上来讲。

由仅作为团委的一个单项活动上升到集团公司重要工作之一, 2011年上升到经理层工作报告。从原来开会口头通知到下发指导性文件,并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6月修改管理办法,不断规范,成立由工会主席、总工程师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各单位总工程师亲自抓活动落实;从以单一精神激励到精神与物质双奖励,标准特等奖高达10000元,最低的三等奖1000元;申报材料必须齐全,数据真实,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归档要求,包括研究总结报告、技术指标测试报告、有关设计图表、安全与经济效益分析、维修及操作性等。必须经单位总工程师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汇总上报,凡是未签字确认的一律退回,实现三级(基层科区、矿处级、集团公司)评审。

②基层层面来讲。

一是组织领导机构逐步健全。各单位均成立以单位工会主席、总工程师为组长,各专业副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各职能科室为成员单位的活动领导小组。

二是评审、申报程序进一步规范。改变各单位每季度、半年、年度评审等各自不同周期,统一为一季度一申报;申报材料、表格等格式由原来的杂乱无章逐一规范制式表格和材料格式;申报程序进步规范,如勘探工程处规定,凡推荐上报的“五小”成果,一律由基层工区技术副区长、技术主管把关,报矿处团委汇总整理,由生产技术部门初审。再由总工程师牵头逐项评审,对质量不高、不具备应用推广条件的坚决不予以申报。

三是问责力度进一步加大。如顾北矿实行总工程师例会通报制度,分别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总工程师例会上通报上季度各专业组“五小”成果完成情况。安装分公司加强垂直监管责任,把“五小”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分管、副总以及基层单位党政正职和机关职能科室领导和负责人年度综合考核范围内,对专业口、基层单位、机关有关安全技术职能科室活动开展不力的,追究责任,并给予年度内“五小”活动开展无成效的单位或个人的相关领导、技术人员相应经济罚款。

2.2 加码成果收益,强化宣传引导,紧盯基层一线

①上下两级单位,不断加码获奖成果奖励标准。

从集团来讲,奖励力度加大,如《青工“五小”竞赛活动管理办法》(集政〔2010〕128号文)明确:每年对获奖项目和优秀组织单位进行一次奖励,特等级奖励10000元,一等奖奖励3000元,二等奖奖励2000元,三等奖奖励1000元,“五小”带头人奖励3000元,优秀组织单位奖励10000元。未取得技术员专业技术资格,但具有专科相关专业学历,且在管技岗位连续工作3年以上,获得集团公司及以上自主创新成果奖或获得集团公司青年“五小”带头人称号的,可破格申报助理工程师专业资格。基层单位也是如此。如谢桥矿、顾桥矿、潘三矿、电力公司、选煤分公司等单位给予优秀“五小”活动参与者、带头人给予500-5000元不等的物质奖励;潘一矿、顾北矿给予每项1-3万元奖励,张集矿特等奖奖励高达10万元。

②强化宣传引导力度,加大选树先进典型力度,形成浓厚氛围。

上下两级充分利用表彰会、网络、电视、报纸等对“五小”竞赛活动进行泛深入宣传,深挖典型的人与事,使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名,激发了广大员工提合理化建议的热情,激发了广大员工善于动脑、勤于动脑、不断创新的激情。如谢桥矿坚持每年年初召开一次“青年知识分子座谈会”, 选取部分“五小”带头人代表发言,传授好经验,好做法。

③始终紧盯基层一线,突出大学生和一线能工巧匠。

创新的目的在发展,发展靠的是活力,而活力的源泉则在基层。“五小”活动的开展始终盯基层一线,尤其是2002年以来大学生和经验丰富的熟练工。各单位纷纷结合实际,采取了有效形式,如潘二矿成立抽排区、机电工区、西风井工区、通风区4个“五小”竞赛兴趣小组,采取年初定、季度促、年终报的方式进行重点攻关。

2.3 重点明确,广泛征集,纠偏认识,有序延伸

首先,明确申报范围及重点,夯实内涵基础。如新修订管理办法明确申报范围除运用先进技术、特殊工艺、精巧设计填补集团公司在该项目上空白的成果;改进生产工艺,改进劳动工具,提高设备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及节能降耗的成果;优化系统设计,增强安全系数的成果;促进技术更新换代及开发新工艺的成果;将被有关部门或单位采纳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安全效益的其他成果作为有效扩展。

其次,纠偏认识,拓展外延。打破专业界限,纠偏“五小”仅是技术小改小革的片面认识,经营、管理、政工等专业等都可参加。如集团公司《关于加强生产矿井下专业化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建设的通知》(集人资〔2011〕146号)规定,教师自行开发的培训教材或教案、课件,被集团公司推广使用的,可参加技术创新成果、“五小”成果评选等,由原来单一的技术革新不断延伸、拓展到现在经营、管理等。倡导哪怕只是一条小小的管理建议都可以,在青工中培养自觉、自主的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人人可为”的良好氛围。

2.4 创新推广,推广创新,着重推进成果应用最大化

创新的要义在于应用,不具备推广的成果是没有生命力的。从调研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获奖“五小”成果在推广应用上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集团来讲,不断缩短评审会周期,在过程中实施,规定每季度对各单位申报的“五小”竞赛成果逐项进行评审,初评出具备推广应用的项目,经总工程师审定具备推广条件的,以现场会的形式在全矿区进行及时推广。

从基层单位来看,不断创新推广形式,多措并举,见缝插针。利用各种平台、资源,尽最大力量推广应用新成果。

如张集矿开展为“五小”找婆家,潘二矿、勘探工程处、谢桥矿、丁集矿等单位每季度召开“五小”成果评审推介会,顾北、丁集把历年获奖“五小”成果印刷成册进行推广等。促成多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2.5 严格质量,重视培养,成果与成才有效集成

13年磨砺,品质递增。13年来一大批优秀“五小”成果在矿区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每年节约成本、创造经济效益达5000多万元,淮南矿业也是近13年未发生过瓦斯重大事故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在瓦斯治理、利用,薄煤层开采,环境修复等都走在行业前列,甚至很多标准上升到行业标准,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五小”竞赛活动。

如谢桥矿综采一队的《采煤机液压油冷却系统》、张集矿的《半自动皮带切割机》、潘三矿的《尾悬挂装置的改进及应用》、矿业公司的《负荷电缆自动移位装置》、潘二矿的《煤巷锚网及U型棚支护可移式激光架》、顾北矿的《提升斜井挡车装置安全联锁设计》等近1500多项优秀“五小”成果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有的也已被同行业应用,受到一致好评。

13年坚持,人才成长。“五小”竞赛活动作为青工发挥自身智力优势、增强创新能力、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的重要途径。培养了一批如陈军(集团公司十佳青年,淮南市青年五四奖章等)、杜雷(“十佳青年”、地质勘探工程处技术创新先进个人)、朱亮(集团公司授予第一轮大发展“功臣”,技术拔尖人才,安徽青年五四奖章)、高艳忠、武斌、何礼品、陈斌优秀青年才俊。

3 问题及建议

3.1 “五小”竞赛活动氛围还不够浓厚

虽经历多年培育,但氛围仍不是很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下一步需从增强创新意识入手,营造浓厚的创新范围。重点从消除两个误区:

一是认为“五小”竞赛活动是各级团组织的事,没有形成各职能科室齐抓共管的机制;

二是认为“五小”竞赛活动高深知识,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事,望尘莫及与自己无关,从“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人人可为”的理念氛围等出发,见缝插针,积极发动各级部门和人员,通过会议、活动不断加强宣讲,同时通过选树先进典型、表彰等树榜样,做表率,引导青年。

3.2 单位之间、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如张集矿、谢桥矿、潘一矿等单位活动开展规范、起步早、效果较好,电力公司、地产公司、物流公司等活动起步晚、相对较弱,需迎头赶上。采煤、机电运输、一通三防专业“五小”成果多,掘进、开拓、修护、经营管理专业相对较弱;主体矿井专业开展较好,新产业相对较弱。采取小型活动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先进带后进,加快步伐;督促新产业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强推,稳步提升。

3.3 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数量轻质量等不良现象

随着集团公司加大“五小”竞赛活动的奖惩、通报力度,一些单位为取得较好成绩,只追求申报数量,不对成果质量进行严格评审、把关,造成历年重复申报、语句不通、叙述不明现象时常发生,甚至未经过实践检验、纯理论性成果也进行申报,不仅给集团公司评审委员会带来重复无用评审,重要的是起不到指导安全生产作用,造成巨大浪费。

第2篇

【关键词】激电(中间梯度法);激电测深(对称四极);矽卡岩型矿体;异常效果;区域找矿

1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对于能量资源的需求量也是逐进的增加。地质工作程度相应比较高,已知露头矿、浅部矿渐趋枯竭。找矿难度也越来越大。江西位于我国的华东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的腹地。地质构造介于华南区,构造相当复杂,地层发育比较好,是我国地学研究较早的重要地区之一。该地区矿产资源比较齐全,分布相对集中,优势矿产和特殊矿产明显,利用资源潜力大的特点。但是有近70%-80%都是第四系覆盖区,这也成为了地质工作者找盲矿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找矿难点之一[1]。

众所周知,岩石的种类、成分、结构、湿度和温度等因数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电性差异。电法勘探是利用这种电性差异来解决某些工程地质问题的物探方法。同时电法是应用地球物理学中方法种类最多, 应用面最广、适应性最强的一门分支学科。实践证明,它在深部构造、固体矿产、能源和水文、工程、环境等各地质领域的勘测调查中,已经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该方法已成为地质找矿技术方法之一,越来越受到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青睐,并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2]。

2 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出露地层有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大冶组和嘉陵江组及第四系。长兴组及大冶组出露于矿区北部,嘉陵江组广泛分布于矿区中南部,第四系分布于山间沟谷地带。岩性以灰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等。矿区主要断层多为东西方向,次为北西方向,分别为F1、F2、F3。矿区主要变质岩石有矽卡岩和大理岩。矿体均围绕主岩体接触带附近分布,主岩体――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于嘉陵江组所组成的向斜轴部,围绕侵入体接触带周围及其内侧,有小型矽卡岩体分布,北部以透辉石矽长岩为主,南部以石榴石矽长岩为主。所有矽卡岩矿物组分均较简单,矿化均较微弱。矿区内的东南侧有已知的武山金、铜、铅锌矿。区内主要岩(矿)石电性参数如下表1[3]。

表1 某矿区部分岩石电性参数

顺序号 岩石名称 视极化率(ηs)% 视电阻率(ρs)Ω.m

1 中厚层灰岩 1.28 562

2 矿化矽卡岩 2.88 502

3 褐铁矿化 6.18 66

3 工作技术方法[4]-[7]

3.1 激电(中间梯度法)

激发极化(激电) 法是50 年代末和60 年代初,在我国开始试验研究和推广的。实践证明,它是应用最广和效果最好的一类电法勘探方法,早期是以直流( 时间域) 激电法为主,通过长期应用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如激电中梯装置短导线测量。

中间梯度(简称中梯)的供电电极AB是固定的,测量电极MN在中部1/3-2/3的范围内沿测线逐点移动,观测相邻两点电位差。此外,MN还可以在AB距离(AB/5)范围之内与之平行的旁测线进行观测。这种排列实用于观测地表一定深度的电阻率变化。

3.2 激电测深(对称四极法)

对称四极电测深法的工作原理不同岩层或同一岩层由于成分或者结构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电阻率,通过接地电极将直流电供入地下,建立稳定的人工电场在地表观测某个点在垂直方向的电阻率变化,从而了解岩层的分布特点。对称四极电测深法装置:AMNB四个电极分布在同一条直线上,测量电极分布在AB中间,测量时MN不动(当AB增加到一定值后,MN按照一定的要求增大),对称式增大AB,每移动一次AB时,可取到参数ρs(Ω.m)值和ηs(%)值。

激电中梯装置的时间域激发极化方法与激电测深具有经济、快速、方便等优点,是快速评价成矿靶区内是否存在金属硫化矿体的有效手段。可以根据需要开展面积普查或剖面测量,快速查明极化率异常,确定其在平面上的位置,依据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异常形态,分析勘查区是否存在矿体的可能性,确定下一步找矿工作的开展。

4 成果解释

矿区视极化率(ηs)在0.39%~8.72%之间,其平均值为2.36%。视电阻率(ρs)在74~3322欧姆米之间,平均值为775.82欧姆米。从矿区视极化率(ηs)、视电阻率(ρs)等值线图上看,矿区不同区域视极化率(ηs)、视电阻率(ρs)的强弱分布上差异较大。总的趋势表现为视极化率(ηs)在矿区南部和西部强度大,而东北和南西部强度弱;视电阻率(ρs)则在矿区南部和东部主要为低阻分布区,而在西部则主要为高阻分布区。

以极化率(ηs)异常为主进行异常的划分与编号,以视极化率值3%作为异常下限,矿区内共圈定出6个激电异常区(图1)。

依据从北往南、由西至东的顺序,依次将其编为D1、D2、D3、D4、D5和D6激电异常。

下面结合它们与视电阻率(ρs)间的组合关系和已知的地质资料对它们的地质意义作出解释。

D1:位于矿区西端,视极化率极大值为4.68%,视电阻率从260Ω.m到1063Ω.m间变化,异常的走向近东西向,长约300米,宽约140米左右。异常的连续性较差。从视极化率与视电阻率二者组合关系看,可视为低阻高极化异常区。异常所处地质部位在三叠系上统嘉陵江组下段(T2j1)中层―巨厚层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中,灰岩均已成大理岩,异常区外之西侧与东侧有花岗闪长斑岩以及花岗闪长岩岩脉出露。该异常通过地质钻孔验证为隐伏的铜矿体引起。

图1 激电异常位置及编号图

D2:位于D1异常之南、D3异常之北。视极化率的极大值为4.49%,视电阻率从368Ω.m到2341Ω.m间变化。异常的走向近似东西方向。已控制长约300米,宽120米左右。异常区低阻高极化特征不是很明显,有个别点的视电阻率偏高。异常位于三叠系上统嘉陵江组下段(T2j1)中层―巨厚层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中,灰岩均已成大理岩,异常区西端有煌斑岩脉穿插。此异常为以往深部地质勘查程度较低的一个未知异常,经地质资料、异常特征以及通过此异常区的14线14个激电测深点资料的分析,推测此异常可能是由黄铜矿化引起的,从14线测深断面等值线图可见,剖面北端深部异常较好(图2):其一,异常并没有尖灭的趋势,其二,异常值在3%-5.5%之间,比地表异常值4.49%略高。此特征我们认为可能反映了此处矿化的增强或富集。

D3:位于D2异常之南。视极化率的极大值为4.45%,视电阻率从278Ω.m到1061Ω.m间变化。异常似呈北西西向走向。此处异常分布比较零散,最长的控制在300米左右,宽约60米。此异常呈低阻高极化的特征。异常位于三叠系上统嘉陵江组下段(T2j1)中层―巨厚层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中,灰岩均已成大理岩。此异常区北东端有石榴子石矽卡岩出露,西南端紧邻FA5构造破碎带,构造破碎带及大理岩中有石英闪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岩脉穿插。推测此异常是大理岩中硫化物矿化引起。

D4:位于矿区中心部位,D3异常之东。视极化率的极大值为6.88%,视电阻率从285Ω.m到985Ω.m间变化。异常呈近东西向的椭圆状,长、宽约300米、140米。视极化率与视电阻率之间呈低阻高极化的特征。异常主要位于矿区主岩体花岗闪长斑岩中,异常北端有三叠系上统嘉陵江组中段(T2j2)灰岩捕虏体,灰岩均已大理岩化,已成大理岩,异常区内有赤铁矿、透辉石矽卡岩或矽卡岩脉穿插,通过露头观察有明显的褐铁矿化现象,矿井资料显示已开采出铁矿,推测该异常与此密切相关。

D5:位于D4异常之南,D6异常之北。视极化率极大值为5.63%,视电阻率从374Ω.m到942Ω.m间变化。异常呈近等轴状,长宽均为130米左右。此异常低阻高极化特征不明显。异常位于矿区主岩体花岗闪长斑岩之中。此异常也是以往深部地质勘查程度较低的一个未知异常,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此异常可能是花岗闪长斑岩体内局部的硫化物金属矿化引起。经通过异常区的24线10个激电测深资料分析,虽然从断面视极化率等值线图看(图3),深部异常并没有尖灭的趋势,但是其视极化率值仅2.5%-3.13%,异常值比地表还偏低,说明深部硫化物金属矿化并没有加强的趋势。

图2 14线ρs、ηs等值线断面图

图3 24线ρs、ηs等值线断面图

D6:位于矿区的南边,异常的视极化率极大值为8.72%,视电阻率从117Ω.m到1449Ω.m间变化。此激电异常以3.5%的等值线圈定之,异常形态呈近东西走向的条带状。已控制长度约500米,宽度约160米,但南端由于受到探矿权范围的限制,明显没有追索完毕。从视极化率与视电阻率组合特征看,此异常有较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特征。异常主要位于矿区东南端花岗闪长斑岩、花岗闪长岩与三叠系上统嘉陵江组上至下段(T2j1-3)灰岩接触带上,灰岩都已成大理岩,异常区石榴子石矽卡岩、构造破碎带非常发育,此异常区是矿区采矿的最主要地段之一。根据地质提供的钻孔资料以及矿井的资料分析,此异常是黄铜矿、黄铁矿、钼等金属矿综合引起。异常区北端出现的高值孤点异常,推测是由堆积的富含硫化物矿化的废矿石、尾砂或尾砂塘引起的。

5 结论

(1)通过本次激电中梯剖面和激电测深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发现并圈定了区内6处激电异常,并结合地质资料以及前人的工作成果对异常进行了推断解释,其中D3、D4、D6异常区基本上穿插在矽卡岩型中,而矽卡岩(体)成矿条件较好,从而为下一步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探资料依据。

(2)根据本次激电资料,对矿区D2和D1号激电异常,建议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引起重视,因为它们所处地质部位较好,地质勘查程度也没有像D6号等激电异常区那样高。特别是通过D2号激电异常区的14线激电测深剖面北端深部还发现一个向北仍有延伸趋势的高极化率异常。鉴于受本次激电方法技术条件的限制,本次所能达到的最大勘探深度估计为400米左右,如果对400米以下的地质与矿产分布情况有兴趣的话,则建议选择矿区最有利的地段投入一些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或频谱激电测量(CR)工作,以利查明深部的地质与矿产分布情况[3]。

参考文献:

[1]周晓明.朱亚军.江卫宁.综合物化探方法在江苏某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J].2010.

[2]李金铭.电法勘探方法发展概况[J].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6

[3]江西省某矿区激电与地面高精度磁测工作报告.2011

[4]付良魁.电法勘探与应用 [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5]李金铭,罗延钟主编. 电法勘探新进展[M]. 地质出版社. 1996 .

[6]张前进.杨进. 综合电法在深部隐伏矿体勘查中的应用实例[J].2010.

[7]关键.大功率激电在吉林某铜矿新一轮找矿中的应用[J].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