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8 12:59:46
导语:在文化强国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意义;对策
[基金项目] 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言文字研究专项)成果,项目编号:YWZX201340。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243-2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充分体现了党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语言文字工作在我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强调说:“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在教育领域,母语感情和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面临着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体育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新形势下提高体育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迫在眉睫。
一、体育类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师生访谈等方式对所在学校和几所兄弟院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体育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口语表达方面。普通话是全民族口语交际的共同语,准确而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是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表现。体育院校大学生普通话过级率低,日常交谈很多人不使用普通话,语言粗俗化、暴力化现象普遍,不经意间会将国骂带在嘴边。口语表达能力差,苍白、无力,甚至词不达意。
(二)书面语言文字应用情况。从校园海报、普通书信到学生作业和毕业论文来看到处充斥着错别字、病句,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差,思路零乱、文笔生涩,标点符号乱用等现象突出,连最常用的一些应用文如假条、申请书都写得格式不规范,错误百出。
(三)语文文字规范意识淡薄。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合语法规则的现象很普通,社会和网络流行语使用普遍,学生日常生活语言杂用现象严重,除了使用汉语外,还会将各种数字语言、字母、英文、符号与汉语夹杂使用,还自认是时尚语言,如果不用,就好像落伍了,不跟时代合拍了。
二、影响体育类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因素
(一)教育思想偏颇带来的负面效应。首先,英语热导致母语教育缺失。我国很多高校,不过英语四级,不给学位。更为严重的是,在求职应聘中,英语与计算机几乎成了找工作的两把利剑,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前两年主要在学英语,而中国目前的大学校园内,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的教育却处于一种缺失状态。很多高校根本不开设语文等母语课程。
其次,体育院校受专才教育思想影响等因素,不重视人文教育。体育院校大学生有很多从小从事体育,没有受过系统的基础教育,文化基础薄弱,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更令人堪忧。
(二)社会上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的负面影响。现在是信息社会,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社会上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对学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街头牌匾、广告,甚至指示牌错别字现象严重。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错别字,如街头标语,标识牌在营销活动中乱造诸如“衣衣不舍”、“秋水衣人”这样的词语。
网络语言的侵入使得大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越来越随意。体育类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抵抗网络不良影响的能力较差,对网络语言的盲目滥用,在学生中已形成气候。厦门大学教授李如龙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语言,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苗头”。先不论网络语言是否是污染,但网络语言的产生与滥用的确降低了大学生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水平。
报刊、广告、影视屏幕中语言不规范现象也屡见不鲜。每年央视春晚结束后,都会收到观众反映,主持人或演员读错了多少处,字幕出现了多少错别字等。即使中央电视台最具权威性的一些栏目也时有差错,据有关专家统计,2013年10月24日这一天,中国新闻、新闻30分、今日说法、海峡两岸等栏目就出现了11处错误,错误主要集中在字幕和主持人误读上。而电视剧中错字别字的出现率比电视节目更高。
(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在给学生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对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产生不利影响。首先表现在:学生大部分业余时间泡在网上,与同学交流变少,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与人面对面交际产生障碍;另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悄然而至,当键盘输入替代汉字书写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导致提笔忘字现象严重。最后网络信息量大,查阅资料方面,很多学生贪图便捷,不去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导致书面表达能力下降。
三、加强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民族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加强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首先有利于母语的繁荣,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
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我认为对祖国语言的理解、欣赏、热爱,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也提出了类似看法: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两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
近代著名学者龚自珍曾经说过:“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古史钩沉论二》),语言文字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还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象征,最能体现文化软实力。在18世纪中叶,英国政府把掌握英语知识看作是教化属地内有色人种最重要的方式,对英属殖民地普遍实行种族隔离的教育政策。日本和东北期间,也曾强行推行日语教育。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因此我们要增强文字自信,对汉字、汉语抱有敬畏之心。
其次,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可以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语言文字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实现“中国梦”,先从热爱母语,规范使用汉字做起。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他们的语言文字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倡导大学生“用普通话讲述中国梦,用规范字书写中国梦”,共同构筑语言文字中国梦。
(二)有利于提高体育类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首先,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决定了其应用能力的高低关系到职业能力的高低,一个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强弱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成败得失。尤其是体育类大学生,因为大多文化基础薄弱,如果能拥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无疑会增强就业竞争力。
另外语言文字能力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和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字是思想的延伸,“母语教学要培养负责的公民,帮助学生形成国家观念,具备应有的道德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语言文字与人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
四、提高体育类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途径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首先是教育部门与高校领导要更新观念,明确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为大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提供便捷条件。
其次,高校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在语言文字应用上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体育院校的一些教师由于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语言文字不太规范现象比较严重,教师要能够采用普通话教学,板书规范,并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最后,体育大学生应转变轻视语言文字的观念,在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主体性作用。牢记“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就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二)科学设置母语类课程,构建语言文字能力培养体系。若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完善教育内容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主要包含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围绕此目标,开设诸如《大学语文》、《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常用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书法》等母语类课程。在课堂上要求教师传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的感悟,同时加强对母语思想情操的教育,从根本上提升人们对母语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母语的热情。
(三)依托校园文化活动,搭造语言培养实践平台。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内是难以实现的,毕竟课时有限,母语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重视宣传橱窗、条幅、校园网、校广播台等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学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就会自觉地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同时要积极搭建语言实践平台,通过组织书法比赛、汉字书写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并通过组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社团、协会来激发学生爱母语、说母语、用母语的热情,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还能净化校园语言环境,丰富校园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四)阅读经典,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信息社会中,电视与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所受诱惑增多,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大大减少,尤其是体育大学生,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习惯,课余时间用于读书的时间很少,即使阅读也多限于武侠、言情等,呈现出严重的娱乐化倾向。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意思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基础,就没有写和说的“收获”。
要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一个重要途径是引导他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首先,阅读经典,可以从语言大师的作品中扩大词汇量,领悟语言应用技巧,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其次,可以通过经典阅读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激发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语言文字不仅是个人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更是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体育类大学生语言文字基础薄弱,更要将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这样才能培养出文武兼备、德高技精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融入教育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做大做强语言文字工作――访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J].语文建设,2010,(9):4-6.
[2]李斌.调查显示大学语文教育仍在低谷[N].中国青年报,2010 -10-21(7).
[3]查本恩,韩师斯.专家认为:网络语言流行对汉语造成负面影响[EB/OL].新华网,http:///newscenter/2004-12/19/content_2353668.htm.
[4]李行健.吕淑湘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5]盖晓明.汉语言文字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5,(12):107.
[6]胡丽青.提升语言文字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N].太原日报,2013 -11-8(010).
[7]杨海明,毛宇.世界母语教育发展趋势与重庆母语教育现状的考察和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5):71-72.
[8]王蒙.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EB/OL].人民网,http://.2004-09-20.
[9]李宇明.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N].光明日报,2004-07-28(28).
时下,有人写书也是为了赚钱。曾有各类“专家型领导”或“领导型专家”挂名出版的图书,靠行政资源包销来赚取发行费,既解决了个人收入大幅增加问题,又回避了腐败红线的问题。领导纷纷出书,一度成为时尚……
以钱为中心的读书和写书,亦或读书、写书的金融动力,其利弊不用分析,人们也会品头论足切中要害。这里的基本立论是,将金融因素作为读书、写书的基本动力,无疑是将读书、写书这一崇高的追求平庸化和市井化了;没有读书和写书,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国家的实力,读书、写书是国家由大变强的根基!
有许多典型事例可佐证上述立论。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和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这是中国自然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奖,值得庆贺!随即有关媒体群起报道,屠呦呦属于“三无”科学家,即无博士头衔、无留洋背景、无两院院士头衔。屠呦呦在参与中药抗疟制剂研究过程中,初期和研究团队一起,曾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在当年各种实验陷入困境后,屠呦呦最后不得已,遍查古籍,在17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找到线索:“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受此启发,屠呦呦改变实验方法,这才作出了挽救数百万人生命的成果。试想,若屠呦呦不认真细查、研读众多的中医药古籍,或若中国古人不把中草药医治经验写成书籍传世,恐怕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尝试,就会是另外的结果了。
书籍和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靠书籍和文化进行传承。不读书,没有特定的文化水准要求,我们就会失去一些应知未知的东西,就会在蒙昧中蒙受一些损失。十八世纪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在其不朽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注释引用了大量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原文,而欧洲学者以希腊文和拉丁文为必备知识,所以吉本在著述中,对重要的辞句和警语,辄将原文附上,使读者可以发思古之幽情,也可做会心之微笑。但在中译本中,无论是商务印书馆的节选本,还是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的席代岳译本,均考虑到中国国内识拉丁文者仅有天主教神职人员,识希腊文者更是屈指可数,所以对这类注释全部予以删除。要知道,《罗马帝国衰亡史》不仅是作者花了20年完成的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了解了罗马帝国的衰亡过程,也就了解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过程,这是我们研究大国兴衰的必备知识。《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译本注释中,对一些精彩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原文的删除,无疑是一大遗憾,这使当代的国人失去了掌握众多精神财富的机会。
人和普通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具有思考能力。书对思考的重要性犹如空气对人的生命的重要性。书中的文章,无一不是思考的结果。读书,也就是赏析书中的文章。读书应成为社会的主要活动,社会应以书为贵,以读书为气质,以藏书为风尚。对书和书中文章的品味,应该说,古人的境界令今人汗颜。在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中,曹丕的“不朽”不在他的帝王功业,而在于他对文章的认识,他所撰写的《典论》,虽大部分已散佚,但其中仅剩的《论文》等寥寥数篇,至今仍享有“不朽”的盛誉。在传世《论文》的数百字中,有些说法至今仍为人们鲜活地使用着,如“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等,特别是那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个理念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在国外,对书中文章有远见的思想家也不乏其人。比较典型的是十七世纪英国人约翰・弥尔顿发表的《论出版自由》(1644)一文,这是西方历史上为出版自由辩护的主要著作之一。弥尔顿在文中呼吁:“文章,大业也。执笔之际,情为之移,神为之奋,或忧其败,或虑其祸,或切盼成功,或信其说必行……书之生命力,乃作者灵魂所赋予。书,作家智慧之精华,如炼金丹,升华净化,臻于至纯,乃纳玉壶,以为珍藏。”弥尔顿进一步将书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相提并论,在某种意义上,前者甚至重于后者。他说:“人可以错杀,好书也可以错毁。是不可不慎也。杀一人,杀一有理性之生命,杀一上帝之子孙耳。若毁一好书,实毁理性本身,无异毁上帝之目。”
欧洲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如伦敦、巴黎、维也纳、柏林等,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具有共性的三大地标,即教堂、酒吧和咖啡馆。这三大地标性的建筑物里,均藏有不同类型的典籍,且均以不同的方式在当时和当代的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试想,若没有书这个厚重的载体,欧洲的这些名城还有历史文化品味吗?若没有伦敦的咖啡馆,莎士比亚的作品还有那么鲜活吗?反观中国,名城不少,但又有几个是与书有缘并与书结缘的呢?!
没有基础研究,没有思想,没有严谨的系统思考,就写不出书。检索国内图书市场出的书,要么是从国外文献资料中摘编凑起来的大部头,要么是政策文件汇编,要么是工作总结汇集,当时有用,时间一长,垃圾一堆。即使是引进翻译的图书,大多按突击队的组织方式抢译抢出,与同是汉语的港台同种翻译版相比,译文的质量和文采,逊色不少,这严重制约人类先进文化知识的传播。图书数量大增,图书质量渐降,精品难找,传世之作几无。我曾撰文提出我国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没有出大师,这与写不出好书有密切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改革开放中的一大缺憾。
不认真刻苦读书,就写不出好书。就刻苦读书而言,古人早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很好的范例。在中国古代,就有深夜挑灯苦读,“头悬梁、锥刺股”之说。在西方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苏美尔人发明了所谓的楔形文字,并逐步发展成为深奥的文字体系。据史料记载,苏美尔的学校重视语言、文学、会计、司法实践和数学,特别是几何,以及对一些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抽象知识的记忆。苏美尔学生经常抱怨他们的老师不公平,埋怨作业太难,假期太短。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围绕教研组计划和历史学科“一科一案”落实教研活动,现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做一个简单总结。
一、围绕主题,落实常规,突出特色,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研效益
1、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师德建设:开学时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理念和学科素养方面的学习。加强师德教育理论、教育法及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总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
2、注重经验积累,开展专题讲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本学期围绕今年高考高三两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分类别听评课,推进听课效益:以徒弟和师傅为抓手,以备课组长和老师为主体,以教研组长和老师教师为辅助开展了各类听评课活动,有助于教师相互取长补短。
4、注重学情,各有侧重:高一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突破学考;高二一轮复习,构建体系培养历史思维品质;高三抓好复习关键,打造高效课堂,整理好高考真题,高效训练,学法指导。
5、参与远程教研,弥补资源短缺。参与自治区高中历史“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共听了三节优质课和两场专题讲座,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先进学校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睿智和新颖,也感受到了老师自身素质对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6、优化资源库,打造共享模式:完善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突出主题教研,彰显学科特色
1、凝练课堂模式,有效推广示范。在上学期分年级探索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总结提升,通过组内示范课、汇报课进行推广示范。高一:情境导入——情景教学——升华主题——课堂小结——课堂练习。高二:情境导入——基础回顾——主干梳理——高考热身——课堂小结。高三:情境导入——(单元体系构建)——主干梳理——重难点突破(横向、纵向关联)——强化高考真题——小结归纳。
2、研究新教材,构建新体系:为适应新高考,我们在专业方面最大的活动就是提前熟悉部编版课程体系,构建必修2本、选择性必修课程3本的知识体系,开展部编版教材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组内分享了部编版教材电子版,利用教研活动先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然后对整本书进行了单元知识体系构建,对《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本教材整体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3、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科功能。开展“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活动:2021年5月12日我们组在风雨操场开展“铭记党史 筑梦”历史红色经典演绎大赛。本次活动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以经典演绎为形式,分为屈辱篇、探索篇、屹立篇、富国篇、强国篇五个篇章来演绎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丰富学生党史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红色文化意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发挥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和心灵塑造的作用。
4、借力2.0培训,加快技术融合课堂:督促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运用,针对重难点或者党史教育进行制作微课,公开课、钉钉课、录播课教师都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鼓励青年教师使用其他类型的技术教学。比如我组青年教师王妮媛在本次经典演绎就充分使用了格式工厂、迅雷下载等手段帮助我们完成视频剪辑、字幕呈现,消音、去水印等多种需求,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5、收集整理四史,录制党史微课。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优势,收集党史丰富史料,并针对党史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
二、注重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
1、注重业务读书,强化做题:组内老师利用线下休息时间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比如鲁庄阅读《大国崛起·欧洲篇》,李建平阅读《中国大历史》,开阔视野以提高专业知识,以年轻教师参加二模和所有教师参加三模为契机,强化高考真题(2018——2019年)和老师做高考真题的能力,高考结束后我们正对今年高考真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今年文综偏难。
2、针对有效课堂,打造精品课:本组围绕教学模式在组内开展示范课,依托和田地区“智慧云”平台,我组在组内群策群力之下推荐了赵阳和李建平两名教师上了示范课并上传了相关资源。
3、开展“红色活动”,强化育人功能:加强老师红色教育意识,在组内集体学习“学习强国”中的“党史故事”、“红色映象、“文献纪录片”等资源,促进教师红色素材的积累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校为本,提升科研能力:以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突破口,加强校本教研力度;依托自治区教学论文大赛,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5、申报了地区级课题,撰写了申报材料。
三、优化课堂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发挥集体力量,优化备课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落实集体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2、以模式为突破,开展课例研讨:围绕“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结合《我的模式我的课》进行交流讨论并结合总结出来的课堂模式进行高一教学课例的讨论,不断探索国语授课形势下历史学考课堂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3、注重学习过程,落实笔记作业:三个年级的学生都要求做好笔记,养成听课就要动笔做记录、做批注的好习惯。教师按要求跟进学生作业批改和讲解。
4、遵循学科特点,注重学法指导:各位老师给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分别进行了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发挥援疆教师资源优势,引领本地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关键词:自身修为;传承;弘扬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语文教育方向总体概括
1.宏观上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语文作为现代汉语教学的基础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方面的作用不可忽略。在高职语文的教学中,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一种继承和巩固。如书法的学习就是对传统文学艺术继承的最好体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影响下,语文课文的内容也不断更新,许多课文内容都包含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道德伦理。不仅包含了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的学习,也包含了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发展。
2.微观上培养学生基础汉语应用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的开展目的还包括教育学生的会话艺术和独立写作等。交流作为一门艺术其过程凭借对语言词汇的掌握。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偏向词汇释义和礼貌用语的掌握,还包括商务礼仪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准确表述自己思想,说话流畅得体,熟练使用汉语典故的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高职语文教学在写作上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使用,如报告文体、论文、工作总结等,将语文教学结合社会需求,帮助学生奠定社会工作的基础,指导学生写作会话能力的学习。
二、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意义
1.语文课程属性认识意义
语文课程是兼具有“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种身份的特殊课程。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是对语文课程属性认识的一种突破,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呆板、苛刻的教学模式。作为通识课程,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传达常识性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身涵养。充分发挥通识课程“有教无类”的特点,注重教学中文学艺术性、情感思想性和文化性的发挥。作为专业课程教育,语文教学偏重于高职教育中“就业教育”的特点,将教学的内容深化,囊括了学生职业生涯可能运用的各种实用文体,如科研报告、求职简历等。高职语文建设突出
学生自身修为将语文课程的属性内涵丰富,加深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对语文课程属性的认识。
2.课改教程下教育需求意义
新课改大纲下高职教育转向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再只是以技术能力作为学生考核评价的全部。在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教学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需求。教育不应以应试和就业为全部目标,更应该注重学生道德文明的建设,还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弘扬现代社会“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语文课程作为中华文明传播的载体,在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涵学习和学生道德文明培养的重任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3.社会人才培养意义
高职学生是社会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对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社会人才需求导向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方向。社会工作一方面注重团体合作制的运用,这需要每一位工作者都能够具有团体精神和合作精神。高职语文课程教育都能够很好的传达这些精神的精髓,指引学生融入集体,学会合作分工,培养出学生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发展需求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对人才的社会观、价值观等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在职人员能够具有相应的素质,如服从岗位工作安排的意识和以公司整体利益为工作目标的基本素质。语文教育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在教育工作中得到普遍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其教学内容在这些精神传达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将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是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一种改革创新。
4.学生价值观引导意义
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自身修为在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上还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剧烈变动时期,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是非观念的转变由于受到社会各种非正确价值因素的影响,容易形成错误的甚至是低俗的价值观。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需求的落后滋养出一些落后甚至是低俗、恶俗的思想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炫富等。突出自身修为的语文教学能够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辨别事物的正确与否,深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引导学生吸收先进文化思想,摒弃恶俗文化思想观,在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自身修为中的几点建议
1.高职语文教育应该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思想性
《易经》中说道:“刚柔交际,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即文明文化。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毋庸置疑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人对社会对世界的一种思考和认识,文化、文明的学习能够衍生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语文课本中有着大量的人文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情趣熏陶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能够将语文在学生自身修为的培养上的作用最大化。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是学生个人培养上,主张主动性、非限制性的思考,即以学生个人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加以限制阻碍,而是引导熏陶,给予学生自由、开放的思想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反复的思考中获得收获,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在教学内容上,将价值标准尺度和人生方向思考结合社会文化遗产,注重熏陶式培养,将中化民族优良传统融入语文教育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第三要通过语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鼓励学生阅读大量富有人文主义精神思想的文章名著。
2.结合社会实际,把握时代潮流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对世界的认识从天圆地方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对思想与存在的哲学思考也不断的在改变。一切思想认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各种优秀的人文思想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积淀。因此,高职语文建设结合社会实际能够以社会内容为样板,向学生阐释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将高职语文教育结合社会实际,能够将学生对个人素质的思考从抽象化变为生动化,倡导学生吸收主流文化思想内涵,摒弃低俗文化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在结合社会实际的教育上,我们应该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将语文教育结合社会生活,用生动的例子向同学展示思想内涵的魅力,激励学生注重自身修为素质的养成。二是将语文教育结合国家发展的主流思想,教育学生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铭记“八荣八耻”的现代社会荣辱观,向往以“强国梦”“强军梦”等为内容的“中国梦”,并愿意为了这个梦的实现而努力。
结语:在社会劳动力需求转向技术技能方向的发展趋势下,高职教育异军突起,成为现代教育行业的热门行业。而作为高职教育中人才素质内涵培养的主体课程――语文教育,在响应国家素质教育教学的号召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语文教育建设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才能够将语文教育功效最大化,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朱清时.从中外著名科学家身上得到的领悟[J].中国高等教育,1999.
“美育”即用美来培育人。中国是一个富有美育传统的文明古国,在她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美育都以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方法、途径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和文明创造。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和诗篇,都是美育的素材,创造了中国古文明和灿烂的古文化,如: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清之小说,都是具有突出的时代感,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如今,文化娱乐形式多元化,影视仍是当今“新视听”中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影视赏析课是各艺术院校学生的必修课。西方国家极为重视,如美国大部分州立大学,无论文理或其他学科,都为学生开设了戏剧课,用美来培育、启发、熏陶、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使其在日常生活这个“大舞台”中,清醒地认识自我。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调整方向、找准自己角色。我校中、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美育是教书育人中不容忽视、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二、新视听艺术的启蒙作用
“启蒙”即开启、打开蒙昧。学生们在入学前的初中校为了应试教育,根本没开设音乐、美术课,他们对话剧、影视知识更是一无所知。通过上影视赏析课,对古今中外各个时代、各个区域、各种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有了广泛的了解,使他们大开眼界,启迪了他们对艺术的悟性和灵性,帮助他们展开艺术想象力,为专业课教学提供了模板。
1 影视赏析课首先使学生们了解了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古希腊悲剧,产生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结束于公元前160年;印度梵剧,来自于古印度梵语和佛教的梵宫,产生于公元前后,生存了大约1000年,如今也成为化石;只有中国戏曲,到12世纪才形成完整的形态,成熟虽晚,却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如今,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300多个剧种,古今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在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里,都占有独特的地位,如没有中国广东粤剧《黄袍》(又名《黄马褂》)二十年代在美国旧金山白老汇等地长达两年之久的巡回演出,美国歌剧就不一定会形成那么早,代表作《猫》也不一定发展成今天这样,没有中国京剧《打渔杀家》《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等五十年代梅兰芳在前苏联的巡回演出,苏联舞台戏剧会不会那么早从生活流似的现实主义风格中走出来,中国戏曲的“虚拟性”、“程式化”等对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世人瞩目,也是布莱希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可、吸收、并推广的。
2 影视赏析课使学生们认识了国内外当代影视创作的杰出代表作家、作品。
以张艺谋、陈凯歌、吴子牛、田壮壮等为代表的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取得了前无古人,讫今后无来者的骄人成绩,那些现实主义电影作品中,浸透了他们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人文精神颂扬,对社会底层的同情和呼吁,对民族孽根性是否阻碍社会发展的忧患意识,对改革大潮中社会矛盾不断尖锐的拷问。音乐科的学生们在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观赏到了中国戏曲中的锣经“急急风”用于片中的点灯、灭灯、封灯,女音和声交替伴唱,以及休止符运用,还有《活着》一片中,皮影戏的展示和那高亢激昂的唱腔韵味,使学生们对赵季平的创作深为佩服和赞叹。
例:央视专题纪实片《大国崛起》系列,讲述了世界上八个强国的复兴之道、强国之本、惠民之略,每个章节都张弛有道,既有气势宏大的场面,也有细致精巧之处。每一个篇章都是音画结合的经典,很受学生欢迎。《大国之惑》画面中几个身着制服的科研人员站在一个庞大的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前,学生们知道了如今手机中小计算器,和他们深深迷恋的电脑,是这台大机器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意义的结果,明白了科技创新对一个大国崛起的重要性。
《大国之谜》讲述的是英国女王为了给哥伦布筹集旅费,把自己王冠上的宝石卖了,人们感受到了女王的伟大,让学生懂得了有舍才有得,舍与得是大国崛起之谜的答案之一。《大国之路》画面中展示的是一系列体坛资讯,有跑步、游泳、方程式赛车等,这些都是和平年代的战场,也有运动员刘翔在比赛中的镜头,告诉世界每一个国人都拥有征服世界的勇气,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让世界叹服,中国的奥运会已向世人证明了这点。《大国崛起》中当孩子们看到俄罗斯纪念反法西斯胜利的阅兵大仪式,那些二战时苏联老兵们和战车,震撼壮观的画面,解说与画面结合“人类要做的是:让历史照亮人类未来的行程”。同时也播放了1949年和国庆60周年我国天安门大型阅兵仪式以及汶川大地震,使孩子们在我国和8个强国中有了对比,自然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更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特色的理解,更加爱国了,同时也打开了心智。
三、新视听对艺术技能积累的作用
百年前,中国话剧的雏形――“春柳社”成立的初期,是初有阅历的大学生在排演话剧,他们理解分析人物容易,而中专文化水平的学生,影赏课只能补缺、积累艺术技能,了解古今中外各时代、区域、文化的习俗和风土人情,启迪他们对艺术的感悟性,帮助他们培养艺术想象力,为专业课教学提供了范例,最主要的是教会学生用当今的影视美育概念、方法去鉴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以吸其精华,充实自己。如潘金莲这一角色,自古以来都是被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予以唾弃、贬之的毒妇、,而魏明伦笔下的潘金莲和香港近年来电影拍摄中的潘金莲却是值得同情,其形象和行为较合乎情理。创作者是从妇女地位、人性解放的角度去塑造角色、肯定角色的。这样的例子很多。
低年级影视赏析课先以欣赏、模仿为主,分析、评论为辅。高年级则欣赏、分析、评论并行。教学中围绕两个原则来推课。同时配合形、台、声、表等专业技能课原则,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播放教学影像资料片。如毕业班排练《雷雨》《简・爱》,那就播放此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画面感受时代背景、节奏和气息,对照各自的角色,在视觉上更直接更形象化;语言课需要训练韵白和话剧独白、对白,就播放有特色的精典戏曲和影片如:《杜鹃山》《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子复仇记》《蝴蝶梦》《流浪者》等影片;舞蹈课需要排练“斗笠群舞”,就观看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断,学生反复观看,悉心模仿,细细体会,再回到课堂,由专业教师指导、点拨,经过理论――实践,从感性――理性――感性的多次往复,使十几岁的学生们在形、台、声、表专业技能上,对于高难度技巧的掌握有了镜子和坐标,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各课老师的相互交流有机结合,促进了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新视听文化与艺术教育的互动作用
文化知识的掌握与影视表演是密不可分的,通常艺术门类学生一直有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影赏课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例一:结合低年级表演课上的“动物模仿”教学,一次在放《动物世界》时,画面上蓝天白云下一群羊在吃草,我告诉学生这是澳大利亚,学生们很惊奇地问:“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说:“这羊叫‘美利奴羊’,只有澳洲才有,我们穿的澳毛就是这里来的。”学生们知道后纷纷表示要用心学地理课。例二:现在凡是风行世界各地的优秀影视片,几乎都是中、英文对照版,特别是水均益、杨澜、刘欢、章子怡等在影视片中英文水平的展示,赢得了学生们的赞叹和仰慕,激发了求知欲。
五、新视听艺术对品质培养的作用
影视赏析课对于我校学生来说,除了有以上几方面的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广博、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生动活泼、轻松有序的教学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了学生们的思想深处,使他们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品质得以培养,如:影片《中国匣》《安娜与国王》《贫民与富翁》《黄河绝恋》及卓别林、憨豆、赵本山系列作品等,使学生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
六、当今影视艺术新视听的走向
电影艺术是在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之后,由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12月28日用照像机播放了《工厂大门》等十二部短片起,唯一有诞生日“第七艺术”。它创造了人类最具有综合性、观赏性、艺术性、传播性、超现实、超想象、超时空的艺术形式,印记了人类社会辉煌的发展史,直到今天进入了电子社会化的时代。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从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和核心入手,追溯旅游的历史发展,分析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然后探讨旅游文化的发展内涵和功能;最后以西安成阳旅游一体化(旅游同线)为例,回顾所取得的成果,并提出西成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更多浸透了旅游客体的客观历史文化和旅游主体的主观文化以及在旅游过程中与旅游媒介相互作用,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一、中西方文化与旅游
(一)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及核心
1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一词是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而来的。据英国文化史学家威廉斯(Raymmond Williams)考证,在18世纪之前,culture一词主要指“自然成长的倾向以及人的培养过程”。到了19世纪,culture指“各类艺术的总体”和“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将其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ctt Tylor)给文化的定义在西方基本达成共识:“文化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la]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其特征是主体与客体对立,宗教与科学两元。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体现为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的统一。
2.中国文化。在汉语中,文化的意识至少应当推至东周。孔子的《论语·八情》中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里“文”已经有文化的意味。《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词源而言,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由此可见,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偏重精神方面,其精神基础是儒家伦理。进一步的引申认为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于鬼神合其吉凶。”其特征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宗教与伦理的结合,讲究的是人文主义。从渊源上讲,中国文化是一种巫史传统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法等为补充。
(二)文化和旅游的关系
1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遗址,长安古乐等。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轰展性,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文化是旅游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易于满足,但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西安、洛阳两城市争夺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丝绸之路已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品牌。
3.文化是旅游的驱动力。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人的重要驱动力。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按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成为国内旅游的知名品牌。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运用的典型。
4.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据统计,2008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中,文化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二、旅游文化的发展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或旅游目的地)、旅游媒介(直接、间接服务的旅游企业)在旅游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1旅游文化的人文教化与审美功能。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就是感受美,获得美感,而美就蕴藏在旅游文化的客体之中。旅游者通过游览秀丽的自然景色、凭吊历史文物古迹、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品味他乡的饮食文化,提高审美水平。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许多自然景观中包含了伦理道德意义,自然景观的美丑同人的道德情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游览长江三峡的神女峰时,会被神女对待爱情婚姻至死不渝的态度所感动;畅游黄河,除了感受其浊浪滔天的壮阔水势外,更主要的是被黄河的象征意义—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感染和激励,由此提升了思想境界,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在促进消费和增加外汇收人两方面。旅游文化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在旅游媒介中。旅游业经营者、从业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服务观念及经营思想等文化素质越优秀,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就越会得到满足,精神上的享受、心理上愉悦必然会强化消费欲望,从而实现消费行为。另外,旅游资源中文化含量与价值的开发,同样会促使旅游消费的增加。外国游客人境旅游,既要进行商品消费,又要求提供劳务服务,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跨国旅游是给国家增加外汇收人的重要途径。
3.旅游文化的文化交流功能。旅游文化具有文化交流功能。文化交流可以增强旅游地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好往来。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山河壮丽,古迹众多,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旅游者登临泰山,会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豪情;漫游故宫,会发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举世无双之惊叹。旅游文化还可以帮助旅游者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偏见和误解,有力地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以西安咸阳旅游一体化为例
(一)西咸旅游同线的提出
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热点城市和西部核心旅游集散地,年游客接待量占陕西省的90%以上;咸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文物为主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是陕西北线、西线旅游的重要节点。西安的客源优势和咸阳的资源优势为两市的旅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沈抚同城化”、“广佛同城化”、“京津同城化”和“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提出,2003年元月,西安、咸阳两市旅游局在西安共同签订了“旅游同线”协议,提出了“一接四同”的具体思路(即旅游规划相衔接、旅游市场同开发、旅游产品同体系、旅游环境同整治、旅游服务同网络),标志着西咸旅游一体化的正式启动。
(二)西咸旅游同线取得的成果
六年来,两市的旅游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果。比如,建立两市旅游协商机制,即两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间共同研究、确定一定时期内“旅游同线”工作;实现两市旅游规划对接.邀请对方参与规划的研讨,为编制西咸旅游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建立联合促销机制,如联合赴客源市场进行促销、联合举办了“观《贞观长歌》、游盛唐美景”、“持奥运门票到西、咸半价游”等活动;建立了重大旅游项目协商机制,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建立了两市旅游行业单位联系机制,通过信息互通、培训同搞、市场共作等措施,使两市行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等。
(三)西咸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1.打造西咸旅游统一形象。共同协商确定两市共用的旅游形象、旅游标识、旅游口号等,共同对外宣传,使西安与咸阳成为一个统一的旅游目的地,使西咸旅游成为游客普遍认可的统一体,而不仅仅是两市旅游部门内部的认同。
2.构建两市统一的旅游宣传咨询与服务平台。由两市共同建立旅游基金,用于西咸同线旅游宣传咨询与服务平台的构建。如建立两市同台同号的旅游声讯服务平台、旅游网络咨询平台、在两市广电网络中开设共同的旅游栏目、在两市建立统一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整合两市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推出统一的、两市通用的城市旅游卡等等使西咸旅游合作向深层化、具体化、实用化方向发展。
3.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唐、秦文化内涵;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解决现存的整体旅游形象不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摘 要:当今世界,文化的作用日益突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面对现代文化商品化的巨大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的转化过程中,其原生态与本真性受到一定冲击。文章通过分析作为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商品各自的特性,发现其均需要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走传承与发展并行的新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多元发展,从而实现维护国家文化和文化安全的战略需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文化商品;社会责任
“十”政府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冯骥才先生认为,“文化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①尤其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更加不容小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与失真化
(一)作为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我国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遗产资源也随之获得了更加深入且全面的挖掘与开发。文化遗产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全部的文化积淀之所在,同时也是解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显示文化个性的依据,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自尊和自信的精神归宿。它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头活水。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沃土中滋生繁衍的本土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延续古今,传播中外,其涉及的民生、民俗、民习、民艺等文化形态,启示着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脉络,蕴涵着民族情怀和质朴豁达的审美观念。
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②原生态体现自然的形态与生态特征,是民间的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族风俗融为一体的多元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表达了本地域、本民族的纯真感情,这些反映和美化自己生活的民间文化,经过历代相传,集中了无数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研读前辈学术成果,在马克思等思想家、艺术史家的论著中早已多次阐释出:进化观念至少对于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不适用的。并非越是新出现的,就总是越科学的,也并非现在的总是优于过去的。此外,这种社会进化论中所隐含的话语霸权对于艺术的保护发展是极为有害的,历史上的前车之鉴已足以令我们警醒,对此洛秦也做出了确切的描述:“社会进化论不以空间上的文化差异为概念,而是以时间上的先进或落后为标准的结果是以‘帮助’、‘扶贫’的慈善面孔来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利,毁坏他人的社会运作,中断他人的文化延伸。”③总之,从学理的层面而言,传统的一元制的评价体系缺乏存在的合理性。多元的艺术存在需要多元的评价机制。与多元的评价标准相伴随的,应是多元的生存方式。就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它的生存方式就是原生态,即在其生活环境中的自然发生、发展、传承。
(二)文化商品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真化
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物化形态的文化商品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真化。虽然其商品化有助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但在现代商业社会,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行为却相当普遍和严重。为了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经过无度演绎,甚至篡改,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遭到破坏,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民间传统刺绣工艺――苗绣就面临着商品化带来的危机。不同于四大名绣花鸟虫鱼一类的图案,苗绣更侧重展现天地、祖宗、人类、生灵、图腾等,是苗族人生命观、宇宙观的体现。但是近期市场上竟然出现富贵牡丹、龙凤呈祥等图案的苗绣。这种迎合旅游需要赶制的苗绣不仅做工粗糙且缺少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商品化会使苗人失去刺绣时那份对祖先、对神灵顶礼膜拜的心境,将刺绣的性质变为赶活儿。
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行为形态的文化商品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真化。以舞台表演为例,一些学者经常批评认为舞台表演丧失了文化的原真性,特别是在一些人工模拟的民俗村里,缺乏实地背景的依托,完全通过舞台艺术和民族妆扮来展演民族文化。对于表演者来说,会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轻视,似乎本民族传承已久,被祖辈、父辈极为珍视的传统,只是愉悦大众、供游人逗乐的休闲形式,当他回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时,原有的神圣感和作为民族认同的情感会逐渐削弱甚至消失。近年来兴起的实景舞台剧虽然有了实地背景的依托,同样也存在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流失的问题。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
二、文化商品的意识形态性与公共责任性
(一)文化商品的意识形态性
文化商品既具有可供交换的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这就构成了文化商品的双重属性。这两个方面的属性完整地统一在一个对象上,须臾不可分离。它的文化成分,才是真正属于文化商品的本质属性。文化商品之所以是文化商品,就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文化性和意识形态性。④如果仅仅把文化产业看成是经济领域里的一个产业部门,就不可避免地片面强调文化产业的产业功能,从而损害了文化产业的文化功能的发挥。⑤
(二)文化商品的公共责任性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还尚未为消费者充分提供高品质、多种类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因此公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还未得到充分发掘和满足。“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一地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此推测当前中国文化消费总量,应当已经达到4万亿元。事实上,在中国人均产值超过3000美元的2007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仅仅有0.6283万亿元,人均文化消费为476.73元;到2011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也只有1.0126万亿元,人均文化消费为753.36元。即便以2011年来衡量,其间差距约达3万亿元。”
面对如此广阔的文化消费蓝海市场,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是以经济效益优先的产业,它和以社会效益优先的事业不同。更有众多文化生产者只注重“产业”而忽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两者均未意识到文化商品具有其自身的公共责任性。
文化商品就像粮食、空气与水一样,是人们须臾所不可离开的物品,成为人类社会共有的、须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一切为了人生产的物品都有它的公共责任。只要这种物品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无论这种消费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它都必须是有益于、有助于人的生存、发展,并且是健康的生存与发展的。因此,凡是有害于人类社会这一整体性消费需求的物品都将在被禁止之列,而不论这一物品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⑥文化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化商品对消费者及社会在观念层面会产生长久的、深刻的影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符号引入产业化,在为文化产品增加附加的符号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宣传、发展和保护这些文化符号,文化产业的生产模式,如果运用得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命力,从而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三、原真性保护的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与文化商品的公共责任性均要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对其原真性的保护。
中国是首屈一指的文明古国,有着异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点燃文化发展的动力,需要我们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发挥它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有以下两大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多样文化普遍面临着危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和多样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的性质、功能和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或不复存在,文化的标准化发展趋势导致了对文化个性的压制和对文化多样性的破坏,传统文化和多样文化逐渐丧失生存基础并走向消亡。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家族亲缘关系或师徒关系得到传承的,但传承的范围有限,扩散面窄,传承的速度慢,传承实效性差,所以一旦出现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接班人断档,这个项目就有可能失传或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特点加剧了传统文化的生存危机。我们要采取一切积极措施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防止人为破坏,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的关系,保护好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二)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源,而文化遗产又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内容和形式、体制和机制、领导方式、管理模式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这些方面促进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创新。我们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质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来改造、更新传统文化,使之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在自我超越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为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为了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竞争力,为了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我们必须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造性转化。
四、结语
历史上,殖民主义者要消灭一个民族或国家,除了用炮火征服外,更有效的是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因为民间文化具有相对的传承性、乡土性和自足性,是民族精神的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举措,对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敏锐地看到了文化因素在塑造全球政治格局中的核心作用,国家文化安全问题随着软力量理论的提出而进入到国家安全战略的层面。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竞争力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文化建设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中国崛起问题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崛起在最终意义上应当是文化的崛起,是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国历史上的崛起都是和平崛起,主要是通过文化的融合和辐射,这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⑦
在当代社会,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已经到了不能脱离文化产业这样的具体的文化存在方式去抽象地谈论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由于文化产业应成为人类社会把握时机的一种全新的力量和形式,因此,这就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并不是一般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对一种战略资源的掌握,是一种对于新的文化存在主导权的控制,由于这种控制的结果将直接决定一种文化在全球化背景的前途和命运,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开发文化产业,用这样具体的现代文化传媒形态和系统来实现国家文化安全意义,同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使传统文化的振奋精神和高尚品格支撑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既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是国家维护国家文化和文化安全的必不可少的战略需求和战略选择。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注解:
① 冯骥才:《冯骥才自选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
②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5页。
③ 陈宗花:《浅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标准问题的反思》,《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④ 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⑤ 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的公共责任》,《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一、乌克兰的音乐教育体制和模式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乌克兰的音乐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一直贯穿着中小学各个阶段,因此高等音乐教育就有了雄厚的基础。这种音乐教育体制也是靠法律保证的,依靠法律的形式强制幼儿园、中小学实施音乐教育,并且教材和课时设置也都是全国统一的,不得随意改变,如有主管领导不遵从将会追究法律责任。在音乐教育模式上采取了强制性和自主性两种原则,在中小学不但实施普通的音乐教育,而且还有诸多的业余音乐中学利用业余时间培训学生,这些业余音乐中学主要进行中小学生的音乐技能训练。乌克兰的十一年义务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之外,在那些收费的业余音乐中学学习音乐技能,也是有经济能力的,因为他们的收费都非常低廉,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让每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有经济能力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这在中国一些业余音乐培训机构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中国音乐教育却不然,国家一再三令五申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下,很多中小学勉勉强强开启了普通的音乐教育,不过是敷衍上级领导走过场,每周一节所谓的音乐课也不过是教唱流行音乐罢了,更有甚者,这节音乐课往往都被其他课程挤占了。我们国家的音乐基础教育与乌克兰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部分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只能花昂贵的学费去一些音乐培训结构,学习一些声乐或器乐技能,很多普通家庭也是承担不起昂贵的培训费的,真正能够学习音乐基础的学生却不多。这样以来,我国音乐学院的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因而高等音乐学院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没有很好的教育体制作为保障,我国的音乐教育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不妨从乌克兰这种音乐教育体制上得到一定的启发。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乌克兰音乐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就是在教学上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始终坚持把乌克兰、俄罗斯本土音乐做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并重视汲取西欧音乐文化,重视吸引世界各地优秀学生。他们兼收并蓄、固守传统的办学与教学理念,对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世界音乐艺术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国的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音乐教师或演艺人员,高师培育出来的音乐人才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使音乐教育成为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办学理念过于狭隘,应该学习乌克兰不仅要培育出高质量的音乐教师,还要培养音乐大师和著名演艺人才。
乌克兰在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上比较优化,不但注重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学习,还注重人文与社会学科目的教学。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共有六个系:声乐系、钢琴系、管弦乐系、指挥系、作曲系、历史及音乐理论系。他们的教学工作核心就是“人才培养”。这可以从他们课程设置、日常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中看到,甚至从一些辅助课程和手段及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都能体现出来。在课程设置上,乌克兰音乐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强化专业教学的同时,还特别强化历史、文化、哲学、美学等人文与社会学科目方面的教学。这样一种课程设置的理念和原则,可以使学生都深刻感悟到,音乐艺术学习最高境界是文化内涵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和艺术修养,以及对心理、思维活动过程的训练。这种课程设置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会对学生的艺术道路、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
三、乌克兰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启示
乌克兰艺术学院的教学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不但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也注重系统的理论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各大艺术院校中都开设了一定比例的艺术理论课程。如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音乐学院,他们就有音乐史、音乐理论学、乌克兰文化史、歌唱理论、戏剧历史等理论课程。还有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人文与社会学科目就有乌克兰历史、乌克兰文化史、哲学史、美学史、宗教史、乌克兰语、乌克兰文学外国语、体育、政治、基础经济学等。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音乐教育虽然也开设部分理论课程,但是师生都不重视理论的教学和学习,往往注重技能学习,而忽略系统的理论学习,结果只能培养艺匠而不是大师。
乌克兰音乐学院尤其重视强调艺术实践锻炼,他们经常把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学院不但要求教师要有很多的舞台经历,而且要求学生每年都要举办一场音乐会。毕业前夕,除了举办个人音乐会外,还要参加一部歌剧的演出。师生频繁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教学与舞台紧密的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在舞台上能够从容甚至张扬地展现他们的艺术个性,也使学生适应了当今音乐新趋势的全方位专业教育。我国高等音乐学院一般只是强调传统的教育基础和训练,从而忽视了舞台实践。还有一方面,社会也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舞台,让他们把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示出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乌克兰的音乐教师加强学生刻苦的技能训练,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艰苦的训练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例如柴院教学大纲对学习曲目量的要求比较大,考试曲目量、举办的音乐会数量、比赛的曲目量都比较大。学生虽然感觉学习压力很大,但都能通过刻苦的训练和顽强的努力,完成教学要求的学习任务,这也就保证了柴院的教学质量。没有辛勤的汗水就不会得到丰硕的果实。我国的音乐教育这在方面做得还非常欠缺。很多学生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学习怕吃苦不努力,到了高等学府更加懒散,不愿意刻苦学习,把大学学习时光浪费掉了,这与我国宽松的高等教育制度有关。要想保障我们的音乐教学质量,必须学习乌克兰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完成大量的技能训练。
四、高素质音乐专业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乌克兰之所以成为音乐教育强国,因为其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音乐专业教师队伍。例如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就拥有很多杰出的音乐家,如柴科夫斯基、伊万诺夫、伊波利拉夫、罗宾斯坦、格拉祖诺夫等,他们对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之一,与该院拥有一批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密不可分的。乌克兰具有完善的多层次音乐教育培训体系,其初等和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也都是素质很高的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担任,一般都是具备七年以上的音乐学习经历,还必须通过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科目的考试。就连那些业余培训机构的音乐中学老师,也都是由音乐学院的教授或优秀毕业生担任,有着这样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从事音乐基础教育,那么乌克兰音乐学院的生源素质得到了保障。这些优秀教师有着强烈的教学责任心,他们除了教学之外,往往都会有繁重的演出任务,但是他们从不会随意旷学生一节课。他们严谨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功力,诲人不倦的责任心,这种奉献与牺牲精神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崇敬。例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的教授们还是国家乐团、歌院的演员。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参加歌剧院的音乐会演出,他们频繁穿梭于课堂与剧院之间。那些六七十岁的,甚至八十多岁的老教授还在教学第一线进行课堂教学,还在开音乐会。
相比之下,我国的音乐教育缺憾很多。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师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中小学中的一些基础音乐教师一般都是高校毕业的大专或本科生,他们的音乐专业还不是那么扎实,教学态度还不是那么严谨,对待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不是那么热爱,如此以来我们的音乐基础教育很难达到一个很好的水平,输送到音乐学院的学生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为高校音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瓶颈。高校的音乐教师也有很多学历都不达标,本科学历的老师教本科生学生还有很多。可以想象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这些高校音乐老师自己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应该到一些世界级音乐学院深造,为提高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质量作出贡献。
总之,乌克兰是前苏联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乌克兰的教育举世闻名,音乐和艺术院校如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哈尔科夫音乐学院、奥德萨音乐学院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乌克兰高等艺术院校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教育,以及严谨的治学学风,得到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乌克兰的“扬长教育”、注重艺术实践、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云松. 浅谈乌克兰的音乐教育状况[J].大舞台,2010-5.
2、刘云松. 乌克兰基础音乐教育体制的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0-9.
3、金 嫡.?中、乌两国教育理念之比较[J].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4、李树金. 乌克兰普通中等教育现状及问题[J].贵州教育2007-10.
5、刘镇枉. 喻意志. 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展望[J].云梦学刊, 2001-01.
连王宝强都要做导演了,新片叫《大闹天竺》,我们便知道,演员转行当导演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事,很难界定他们属于第六代导演,还是属于跨界导演,他们都是从演员发家出身,按说表演才是本职工作,当导演也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偶尔来客串一下这份工作,解解闷儿,又或者已经有人铁了心在导演这条路上一路狂奔,绝不回头。 代表作:《泰濉 未来新片:《港濉 期待值:
在陈佩斯、葛优之后,少有笑星以光头形象爆红,直到演过猪八戒的徐峥执起了导筒,把“人在逋尽逼放疲做了一番扩张。要论徐氏喜剧,到底有多搞笑,也不算太搞,老老实实讲故事而已,除了与时俱进的网络语言灌入,更多像是周立波式的海派清口,不强化夸张的肢体动作。徐峥的出现只是生逢其时,全国人民对接地气的喜剧太饥渴,国民出国旅游热跟电影联系在一起火了。新作《港濉罚由于内地与香港的微妙关系,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推动阻力,且拭目以待。 代表作:《分手大师》 未来新片:《恶棍天使》 期待值:
邓超的《分手大师》是烂片的战斗机,但是赚钱了,所以他赢了。邓超也许就是电影圈的谢娜,别人批评他们没文化,瞎胡闹,他就越撒欢,人来疯,他们价值观都是一样的:有人气就是明星,有脑残粉买单就是王道,电影就等于卖钱,卖钱就是好电影,有钱就是爷,管他东西南北,反正他们自己觉得是人生的赢家。 代表作:《致青春》 未来新片:暂无 期待值:
不可否认《致青春》的质量保证,一有监制关锦鹏,二有李樯剧本,可是天大票房,难道仅仅因为运气?《致青春》里的女性群像很少见,里面男人要么软弱无担当,要么银样J枪头,还是女性命硬,带着宿命色彩。赵薇用女性视角回顾了部分70后的校园青春,煽情而不失细腻刻画,一定程度上引发心有戚戚。赵薇是保守的,不缺钱的,也许当导演只是过把瘾而已,虽然她引发了国片的青春片跟风潮,执导新片的意象却至今不见动静,也许在期待好本子也难说。 代表作:暂无 未来新片:《一个勺子》 期待值:
陈建斌这几年不再像模板式的电视剧演员,电影感越来越强,出味道了,去年在金马奖收入了最佳男配、最佳男主两个大奖。《军中乐园》里表现真来劲。此前的《二十四城记》《人山人海》也难忘,期待《一个勺子》。多年前陈建斌和廖凡在《像鸡毛一样飞》里演了两个神经病诗人,用写诗软件写诗出名的故事,表演发着光。多年后,两人都成了影帝,发大光了。 代表作:《战狼》 未来新片:《战狼2》 期待值:
华语动作片后继无人,成龙、洪金宝、李连杰、甄子丹一把年纪了还要上蹿下跳,吴京、安志杰这些后生一直起不来,挑不了大梁。吴京不服气,一转身,当了导演,在军方的赞助下,玩起特种兵的游戏,顺带贩卖了一下强国梦与爱国鸡血,打架的理由显得幼稚,故事像是鹰派专家的行文,但是观众买单,卖钱了。可是,品质如何,大家自己判断。总之离崛起还稍显远。 2畅销书作家转行
张嘉佳的《摆渡人》还没上映,但畅销书作家转行导演这事是越来越多了,也许他们只是把电影当成赚钱的另一种方式而已,毕竟写字太累,赚得也太少,电影短平快,自我改编,来钱特别快,让他们赚得不亦乐乎。畅销书作家转行导演,正式形成一种社会现象,事发于九把刀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然后郭敬明效仿起来,粉丝叫好,票房不俗,然后韩寒也按耐不住,眼看张嘉佳也要出来了,安妮宝贝怎么办? 代表作:《后会无期》 未来新片:暂无 期待值:
作为作家的韩寒和作为导演的韩寒都是成功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带着爱女小野、自己的爱狗马达加斯加都功成名就。但是,就像很多人不承认韩寒的文字是严肃的纯文学,有些人在怀疑段子+格言,节奏松垮垮,大众车自驾游的《后会无期》是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光是卖弄段子和小聪明,可以写畅销书,可以拍热闹电影,但是难出经得住考验的精品,韩少加油。 代表作:《小时代》系列 未来新片:《小时代4:灵魂尽头》 期待值:
当我们在谈论郭敬明的时候,在谈论什么,一个三部电影赚了13亿的导演,还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论文字,他是很多青少年的偶像,即便俊男靓女,恍如乡村名媛东施效颦,却都名牌加身,镁光灯包围;论导演,票房不俗。狗血如《小时代》,已经不能算是电影,但是对一些90后就是佳酿。如果粉丝经济是一种宗教一般的洗脑术,那么郭敬明身上一定有很厉害的人格魅力,赢取粉丝赚钱这方面,有其他人难以模仿的天赋。 代表作:《酒国英雄之摆渡人》 未来新片:暂无 期待值:
张嘉佳的鸡汤小故事感动了数以千万的人,畅销百万册,据说连墨镜王都忍不住被打动,一心加持他当导演,并且处女作就有金城武、汤唯、梁朝伟、全智贤、吴秀波这样的男神女神助拳,可谓大阵仗,自然,拖稿王王家卫的监制功夫,以及张嘉佳的用心程度,还有待考量,毕竟拍电影,不是写文章,光靠小技巧与小聪明是不够的,得真有一手功夫。 代表作:《圣诞玫瑰》 未来新片:暂无 期待值:
杨采妮素雅纤弱的外表下面,竟让有一颗女权主义者关注女性权利的强悍心脏,一旦指导电影,上来就是性骚扰题材,既要以法服人,又要以情动人,超难拍。不论案情多曲折人性多复杂,成功的片子,一般都是很理性克制,这个片子太感性,女性视角下面总纠缠于感情的旋涡,故事显平,完成度可能有所缺憾,但是表现力还是值得称道。 3港台新势力
苏有朋的首部电影便晋级了5亿票房俱乐部,而且还是个小成本电影,不由让人惊叹。说起来,港台偶像、明星转行当导演的现象,也正在渐成气候,有人是扎稳本土,小心翼翼,把电影当成事业去经营。有人是觊觎内地市场,趁机浑水摸鱼,好吧,是骡子是马,都来看看战果。 代表作:《盂兰神功》 未来新片:《陀地驱魔人》 期待值:
张家辉当导演,也许只是无心客串。他的处女作《盂兰神功》有一个温煦明朗的开头,粤剧团的传承与复兴的故事很有吸引力,也许能拍成故土情怀散文诗,人鬼和谐共处佳话,浸透粤语方言区的爱与温情;眼界太低,剧本混乱,拍低端了,女鬼复仇的故事音效乍呼特效夸张,人物神经质,沦为只配与《迷离夜》《奇幻夜》系列共舞的二流作品。再拍新片,一定要把好剧本关。 代表作:《我是女王》 未来新片:暂无 期待值:
伊能静也许是活出个性的文艺女神,人生赢家,在演艺圈有自己的专属定位,但是光看《我是女王》不着边际的文艺腔、生硬的说教、断裂的叙事,很难说,这究竟是电影,还是影像片段。很明显这是一部卖颜值,卖鲜肉的电影,所谓女王,干巴巴的无肉;所谓鲜肉,只有颜值没有内涵。伊能静老师还是别忙涉足电影圈,先把秦昊照顾好,培养新一代文艺影帝的诞生吧。 代表作:《僵尸》 未来新片:《风林火山》 期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