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8 06:29:00
导语:在职业教育考察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朱岩、张琼、夏林华
一、农业职业教育:
教学形式十分灵活,主要以二年制的职业培训证书班为主,也有少理的三年制和四年制的学历教育班。同时,也根据行为开雇主的需求,开办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一般来说,接受三年制、四年制学历教育的学生,大多都具有从事农业工作的背景,有农业行业的实践经验。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个人发展计划和行业工作需要,又回到学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而二年制的学生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前来学校接受就业培训,以获取某种技能。二年制学生学业合格可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证书上写明所学技能和专业,是首次就业的“敲门砖”。三年制和四年制学生学业合格可获得本科学历文凭,大多可获得三级绿色资格证收,毕业后大多担任行业部门经理。而二年制学生,可获得一级绿色资格证书,毕业后一般做行业的技术工人。
以行业需求为核心的谭程开发体生活费和以培养学生能力技巧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是这两所农业职业教育学院的共同特征,他们的思路和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行业需求具有重要的地位。每一个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提出、技能图表的设计、培训过程的实施以及技能检测的通过都是由行业承担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只起管理、监督作用,并不直接组织培训活动。衡量培训最终成果的指标,是可检测的行业技能,而不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
“学生管理农场”(Student Manager Farm,以下简称SMF)这门课程是由雷克兰地农学院根据以培养学生能力技巧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而开发出来的,已历时10年,深受学生和行业雇主的欢迎。SMF课程的学习周期为两年,第一年主要学习理论课程,第二年是重点,主要学习农场运作及管理工作实践。课程的开设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而进行的。每一SMF课程周期共有20名学生参加,他们共同经营管理占地720英亩土地的学校农场农场大致被分为5个区,种4-5种作物,每年种什么、种多少,到哪里买种子、买化肥、卖粮食,是进行期货交易还是现贷交易等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20名学生分成4组:生产组、财务组、市场组和人力资源管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组长很重要,在选举中不仅要看其经验、年龄、成线,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团队合作精神,因为最终评价一个小组的表现,不是仅看组长的表现,而是要看整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每星期要召开一次商务会议,集体讨论有关事宜,要完成一份疾风知劲草国报告。指导教师要参与全过程,但他只是听,一般不发言,除非学生所做的决定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SMF课程也就随之结束了。
经过十年的发展和积累,SMF课程已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的考试方法。每名学生都有一份SMF课程学习评估表,分优秀、一般、不合格三个等级,由3位指导教师共同考核,最终签字生效。考核的根据是:1.每个学生每星期上交的工作时间表;2.学生在农场的实际劳动情况,如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收获后的油菜籽堆放是否合乎规格要求等,以及最终的商业表现,是否赚钱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和组员),根据其职能不同,各项工作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
根据SMF课程主管和有关资料介绍,我们了解到开设SMF课程的目的是:1.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和正在学习的知识;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使学生通过评估商业活动的成效,提高决策能力;4.使学生学会在合作共事时,理解和尊重其他成员的意见。
学校为了妥善管理SMF课程,专门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负责监督学生农场的运营过程;确认农场发展的长期目标,以确保农场生产、经济效益和各项政策的可生长性;提供学生农场运营所需要的土地、机械和其他必需设备;接收来自SMF课程的学期总结报告;对重大事故的最终批复权。
此外,学校还派出了3名指导教师具体参与SMF课程的实施。指导教师布置安排SMF课程的活动;确认和限定学生在管理农场时的策略,提供必需的训练场所;为学生做出决策提供委员长中思路,给予反馈,预查学生的报告等;评估学生的表现;向董事全报告和讨论SMF课程的进展。
SMF课程对组长和组员也分别制定了职责。
SMF课程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他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尤其是在大型企业最重视的是团队精神,而不是技术水平。他还列举了跨国公司——卡菲尔肉牛公司之所以招聘他们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的学生学习过SMF课程,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找商家,如何与商家打交道。该公司认为SMF这门课程缩短了学校教育与社会从业之间的距离,招聘这些学生能够很快地为公司带来利益。
二、远程教育:
远距离教育中心是针对阿省地域辽阔,许多孩子生活的地区偏远、入学不方便而由政府提供资助建立的,主要开设初、高中课程,通过电话和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交流。在开展网上教育时,他们加强硬件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网络学习。在开展网上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借鉴同行的经验,培训适宜于网上教学的教师,开发网上课程,使得学生人数每年以10倍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网上教育对他们帮助很大。
在开展网上教育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网上教育行业的发展需求。这不要求教师教材、教学方法都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开发。
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不仅要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技术,要有实践环节。教育中,他们十分注重学生软能力即态度的培养,即如何与人交往,在行业工作中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等。在教学管理上,由阿省教育部统一管理,如教材审查、收费标准等。辛努克学院是教育企业,政府不拨款,也不允许找赞助商,只允许按课程收取费用,一门课的收费标准为350加元。每年有五次学生注册机会,在卡尔加里市共有40个教学区,每个教学区有网上学习课堂。考试分两部分,理论课教师负责考理论部分,实践课教师负责考实践部分。在教师管理上,采取聘用制,一门课聘一位教师,订一份合同。
三、思考与建议:
考察活动结束后,考察团成员针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就,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我国在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方面还很不足。大部分农业职业教育机构(农业中心、农业高职)资金长期缺乏,基础设施落后,教学、实验、实习设备还不很完善。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又呈现减少趋势,社会上对农业职业教育的轻视现象仍十分严重,使得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更为艰难。在农民培训方面,激励政策不完善,虽然采取了免费培训、抵扣义务工等措施,农民参加绿证培训和积极性和主动性仍然不高,大多数农民尚处于“要我学”的状态,培训效果不理想。借鉴加拿大的经验,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增加经费投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政府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支持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妇女的科技培训。
在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中,妇女占52%,有20%以上的农村妇女是文盲。在过去的农民培训工作中,我国在注重女性参与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意识到,注重女性的参与,不单单表现在数据的统计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妇女在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哪些岗位适合女性参与,哪些岗位必须由女性参与;在做培训资金预算时,要考虑向女性学员倾斜;要加大农民培训师资中女教师的比例。
3.要改革农业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的制定方法。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基于社会学角度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北京市草莓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建议
大兴区观光采摘园发展的探讨
北京郊区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探究
“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贵州天龙屯堡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对北京的启示
关于进一步优化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思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基于辽宁省清原县的调研报告
关于昌平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园艺系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14个省市获得推广应用
关于加快推进西集镇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启示
工作过程导向的《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课程设计
高职《果蔬贮运与加工质量监控》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携手企业合作育人建设校企共融文化
白兆秀、侯引绪教授获北京市第七届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稿约
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实现建设一流的高水平职业学院而努力奋斗——在庆祝建党90周年表彰大会暨文艺演出上的讲话
北京郊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京郊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路径选择
工业化中期我国农业多功能的开发与拓展——从经济功能向复合型多功能的转型升级
荷花的离子注入诱变育种技术初探
劳动力要素价值化与农业家庭经营发展的思考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市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制约因素及措施
天津市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考察报告
对通州区市政市容环境管理水平的调查和思考
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探究
荷兰Lentiz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高职生物技术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研究
基于个案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浅议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培育
从学习型组织视角看高职院校机关党支部建设
论点摘编
奶牛养殖和果树生产专家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基于决策视角的比较分析与思考——也谈农村改革与发展30年
关于密云县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路及措施的研究
我国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困境及路径选择——以甘肃省为例
北京跨界水源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官厅水库流域延庆怀来两县为例
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对永宁镇豆制品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
超临界CO_2流体夹带丙酮萃取甜瓜籽油的研究
对国货复进口快速增长现象的思考
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来源研究——以通州区于家务乡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为例
门头沟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赴美国、墨西哥农村考察报告
梨园镇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建设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指导教师的作用
关于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会计课程建设的思考
学院3个项目获准中国职教学会2008-2009年度科研规划项目立项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花卉生产技术课程改革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稿约
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扎根京郊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工教育;融合;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有较长一段时间是被分为了不同的教育类型。以往我国人民将职业教育的概念认定为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是可以得到国家颁发的教育学历。而对技工教育而言,是指劳动行政部门主管的学校,同时技工教育的毕业生也无法得到国家颁发的教育学历。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目前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因此,人事管理制度也需要进行改革,将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之间的接线进行模糊,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融合。文章从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且结合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现状,讨论了如何将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进行融合。
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注重于理论的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因此经过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在理论学习上十分过硬。但是在实践方面,与理论有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而正是由于这样的现象,导致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虽然在理论上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无法很好地进行的。因此为了让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进行,就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不仅不能完全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同,同时也需要加强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以保证职业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同时对于职业教育的考试制度也需要进行改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考试过程中,主要是采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在考试过程中进行体现的方法。而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很好的检测学生对课堂教授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目前职业教育考试让学生以及教师深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无法自拔,在毕业后的知识掌握也无法达到要求。在职业教育的教师方面,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因此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为了较好的进行,就必须与技工教育进行融合,吸收技工教育的特点,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
二、我国技工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技工教育显然要比职业教育更受企业欢迎,这主要是因为技工教育进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技工教育培训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上远远高于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在刚进入到企业后就可以为企业做出贡献,十分适合社会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专业素质培养十分关注。而正是由于这一点,技工教育可以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在通常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是介于技工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方式,经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理论研究的能力上是无法与本科毕业生相比的,在动手能力上是无法与技工教育的毕业生相比的,因此在两方面都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也就无法得到我国企业的青睐。由此可见,为了让我国的职业教育较好的进行,就必须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进行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精进。而如果我国职业教育在进行过程中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就能够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水平以及就业率。
三、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进行融合的实践
如果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进行融合,那么就能够让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进行。而在我国某地的职业教育学院也与技工教育进行了结合,并且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例如我国某地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当地人民政府批准,与当地的技术学院等技工教育学院进行了融合,并且组建成为了专门意义上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实现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进行较好的融合。在融合之前,可以采用许多有效的手段以及措施进行融合。在融合的方法上,主要总结起来有3种方法。
(一)将办学方法进行创新
在办学方法上,可以进行创新,以保证学院较好较快的发展。在这一方面,可以使用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创立方法上,可以将教育的中心确立为“能力”,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主题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且需要建立起教学质量的监督体系,以保证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在融合后能够逐渐提升教学质量。
(二)需要让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全面融合
在这一方面,为了明确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在融合后的教学方向以及教学目标,可以制定出专门的发展纲要,并且可以使用一些竞争招聘的手段,在源头上让学员的管理水平以及师资水平进行提升。
(三)通过迎评创优的方式来推动学院的发展
通过迎评创优的方式,则可以更好的帮助学员的发展。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院多参加省内外的各项评定,并且需要尽力的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提升学院的影响力以及知名度。由于学院的知名度提高了,也就能够吸引更好的师资力量以及生源,帮助学院更好的得到发展。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往往无法达到要求,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而让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进行融合,就能够帮助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也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于晓东.解析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融合的成功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2-2.
[2]李强.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融合的成功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73.
[3]廖茂侦.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以新余市“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为例[J].江西教育,2014,(10):27-28.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 社会化
一、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本质:适应社会需求
1.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社会化。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机关的本质,是十分富于社会性的,所以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是指职业教育着重在社会需要,重点是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即职业教育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相匹配,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具体体现于职业学校的社会化,最要紧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
2.社会化是打通教育与社会。黄炎培认为,要跳出教育来看教育,要着眼于社会来发展职业教育。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他进而提出,办职业教育,办职业学校,要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建立沟通和联络,必须参与整个社会运动。他意识到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开门办学,参加社会的活动,才能真正发展职业教育。
3.社会化是适应社会需求。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社会化,是适应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来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职业学校要围绕社会需求组织教学,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运动的融合。他认为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定位、目标和指导思想方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应当培养什么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二是教学安排和设计方面,专业设置、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办学形式都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考虑社会需要;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职业教育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实现学校与社会共育人才、共管人才培养。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社会化,是基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革新与改造。职业教育只有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根本依据,与行业企业,与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发展保持协调,才能走出中国职业教育的路子,职业教育才能由封闭走向开放,真正形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内涵:学生角色的社会化
1.学生角色的社会化实际是掌握生存本领。就职业教育而言,学生角色的社会化,就是使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行业规范,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介入社会环境,发展自己,获取社会生活的资格的过程。黄炎培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让学生掌握一门社会生存的技能,形成良好的心智,能够较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
2.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学生角色社会化。黄炎培提出了四个层级,即“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学生角色的社会化,首先是“个性”,应尊重并发展和张扬学生个性,这是充分和有效发挥其技能的前提;其次是“求生”,让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谋生的技术和能力,这是学生社会化的根本;再次是“求群”,“孤生不能,生亦寡趣,乃求群”,学生还要具备融入群体、引领团队,服务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才智和综合素养;最后有“大爱”,“天赋我以知,更赋我以爱”,通过教育使学生“广其知以大其爱”,最终促进国家及全球发展,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促进社会太平。
3.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多数人的社会化。黄炎培认为社会上劳工占大多数,职业教育要以平民为主要对象,解决平民问题。职业教育要有教无类,使失学失业人员掌握技能,提高在职在岗中下层务工人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降低费用和标准。面向多数人社会化的职业教育,要着力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但也要关注他们终身发展的问题。即职业教育既注重个人的技能培养和社会需要,也要关注个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潜质,实现人职匹配,让人获得职业和生活的乐趣,促进个性和谐与发展。
三、职业教育社会化的途径:做学合一
1.模仿与强化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模仿,使个人与社会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引导、激励和强化学生的某些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加强了许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则主要通过做学合一,通过在做和学的过程中不断模仿和强化来完成。黄炎培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2.实践是社会化之路。黄炎培强调实践在职业教育社会化中的重要性,批评了“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而轻实习,使得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的现象,看到了教育与生产能力的关系,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学生实践就是要做学合一、手脑并用,要养成实际的、有效的实际生产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为农工商界输送合格的从业人员,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3.做学合一要成为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过程实质上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纪律的养成与教育过程。要让学生养成做学合一的习惯,积极为他们提供条件和环境,让他们更多在实际职业环境里切切实实地做,实实在在地学。因此,职业教育要深入职业环境,适应职业乃至社会。 转贴于
四、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
1.职业规范是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黄炎培重视社会规范教育特别是职业观的指导,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他主张要积极养成学生踏实做事、言行一致、有责任感等品格,让学生“学而安焉,行而乐焉”,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2.道德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既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也包括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养成,所以黄炎培提出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注重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相融合。他提出了“敬业乐群”的道德教育内涵。敬业,即“对所学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让学生认识、理解、尊重并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乐群,指要具有对社会、职业的责任心,有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有勤劳敬业、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美德和良好职业习惯等。
3.完美人格是社会化的最高境界。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没有良好的人格,就没有“敬业乐群”,“人格一经毁坏,其人见弃于群众,哪有功名事业可言。”完美人格,是指学生要高尚纯洁、博爱互助、吃苦耐劳、正义坚强、忠贞献身。职业学校要有“铁的纪律”才能培养学生“金的人格”。培养完善人格,需要在教育过程别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创造性,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树立服务岗位和社会、造福人类的理想和观念,最终成为“良善的社会公民”。
五、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条件
1.职业教育内容的实际化。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社会化,必须以职业内容的实际化为前提,必须保证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务求合于地方状况与来学者志愿”。他为此将职业教育分为农业教育、工业教育、商业教育、家事教育、公职教育和专业教育等六大类,而且教育内容还要因地而异,因地施教,注重实用,“重在因地因人,要非一种或数种标准所能包括的一切”。也正因此,他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在1918—1952年的34年间,共办过铁工科、商科、土木科等16科专业,其中铁工科(后改为机械科)办了34年,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其最大特点就是实用性强,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
2.积极进行社会调研。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需要积极进行社会调研,以保证职业教育内容的社会化,保证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实现。他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职业道德标准的确定上,都提倡并力行周密社会调查,“要问问职业界的想法”,体现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则。黄炎培认为调查研究是“寻病源”、找“良方”的重要手段,在他的努力下,中华职业教育社定期邀请工、农、商、金融、教育各界专家、人士集会,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征求意见。他还以身示范,走遍当时全国24个省,对教育、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认真地考察,形成考察报告,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吉林长春130052)
摘要:本文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综合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认为只有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学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一起努力,形成一股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才能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校企合作;素质提升;职业教育;联合办学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32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75—0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谭俊英(1976—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学校设置的教学内容不甚科学,与社会实际脱节;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全世界采取的一个共同办法就是校企合作。
所谓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合作共赢的模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最为成功的典范当属德国。德国制造之所以被世人青睐,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质量过硬。而这一切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支持,离不开职业教育对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制造环节的核心仍然是人——高素质的职业工人。可以说,正是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就了德国制造,成就了享誉世界的伟大公司和著名品牌。考察过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人都会发现两个70%:只有30%的人进入大学学习,而70%的学生直接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所占用的时间是学业学习时间的30%,而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占学业学习时间的70%。结合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只有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学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形成一股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才能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的核心就是校企合作。
一、学校层面
(一)专业和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设置哪些专业,安排哪些课程,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紧跟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定要把企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作为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依据。因此,
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调研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不仅要着眼于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看到我国的产业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企业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只有牢牢把握企业当下和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还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因此,职业学校培养人才要拓宽视野,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二)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因此,职业学校要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不断地从高等院校引进人才,而且要聘请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特聘教师,两者的比例最好能达到1∶1。
(三)教学方式创新要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整个教学安排上(一般3~4年)让学生用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另一半的时间在企业实地学习,而且要在每个学期内穿行,真正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校应和企业加强联系,在就业信息收集、就业指导、学生推荐等方面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服务,而不是推出去了事。要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求,加快构建以就业服务为主体,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综合性职业指导体系。切实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组织的指导责任,让学生毕业后有一个发挥自身优势和才干的平台。同时,最好能建设一个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在学生已经进入相关企业工作后仍然能持续跟踪,得到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以便学校在后续的人才培养方面能够持续改进。
二、企业层面
(一)用人观念的创新
中国许多企业尤其是产品附加价值比较低的加工制造类企业,把企业的职工当作成本而不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因此,对待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时,在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培养方面都是能省则省,企业的职工长期处于低薪状态,员工的积极性很难真正被调动起来。随着国家保护劳动者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劳动者的收入逐步得到提升,许多企业也在转变用人观念,把职工当作企业的人力资源,加大了在企业职工培训上的投入。
(二)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
很多企业认为接纳学生到工厂实习需要提供场地以及各种机械设备等,存在一定的损坏风险,而且学生的技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现实需求。其实这种观念是短视的,仔细审视后就会发现,对于渴求人才的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主要表现在: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企业接受顶岗实习的学生,使其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企业也可以将员工培训委托给学校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而且实现了无缝对接,学生上岗即能顶岗。
(三)企业培训制度的建立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对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大,一方面需要在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人才需要在企业内部培养。培训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质量、培养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建立起企业自身的人才培训制度极为重要。可以这样说,做得好的企业大多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比较先进的企业培训制度。我国企业想要取得长足进步,就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培养制度。但企业的资源有限,与职业院校、相关的高校建立起联合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培训,企业可以优中选优,择优录用,还可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做到企业人才的“私人订制”,从而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政府层面
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上主要在宏观层面发挥作用,具体表现为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以及对办学资金的投入。政府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框架,为职业教育规范发展指明方向;同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以及引导社会资源一起办学,形成多元化办学、百舸争流的局面。
由此可见,学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一起努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道路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只要我们能在相关方面认真做好工作,再加上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我国职业教育的春天必将很快到来。
[
参考文献]
[1]李学雷.寻求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世界教育信息,2012(8).
[2]李云中.试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校企合作[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3).
[3]刘艳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8).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美术教育;审美能力;职高美术教师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目的的教育。美育又被称为审美教育,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受教育者达到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基本任务是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审美情趣,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长期的不间断的情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育,它不可能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却是促成完整人格的重要基因,比之于社会同步的思想教育更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效益。
一、审美能力之培养与中职美术教育之特殊性
当代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教育政策的变化,导致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审美教育在职业教育里也越来越重要。
1、审美教育在美术职高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和生存方式,审美活动渗透在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审美能力是对美的事物一种判断能力,是对美的感知理解能力。而审美能力由多个层面构成,即“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评价力”等。审美过程是学生调用记忆、知识、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并给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有着丰富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学背景,并且深受学校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的影响,美术职高生需要一个健全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较高的美术专业的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单单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学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前提。美育所陶冶的高尚情操,是道德、人格完美的必备条件。因此审美教育对美术职高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它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这个学生长大以后是否成为有用之才。
美术教育者历来把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作为实施审美教育和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来考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整个学习的内容、环节和过程等也应是审美的过程,培养美术职高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可以提高美术职高生的艺术修养,塑造美术职高生的人格和素质。陶冶美术职高生的情操。培养美术职高生懂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帮美术职高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培养美术职高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2、当前我国美术职高教育审美教育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对审美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美术专业的职高生审美教育的地位,没有涉及到中等职业中学美术专业性的改革思路。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进行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职业技术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教育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城乡劳动者。美术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千万计掌握美术技能以及各门类的设计师。所以当前我国美术职高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就是培养接受美术专业教育的掌握一定美术技能的初、中级技术人员,技工来服务于社会美术专业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职业教育首先应该发展人的个性,其次才是能力。职业教育应该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开始,逐步向人生关怀迈进。否则,职业教育就只能是一种变相的艺徒培训,而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对此,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谆谆告诫我们:“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所以中等职业中学美术专业培养学生不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而是多层次,全方面的为市场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德才兼备,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在专业技能的作用。除了让学生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提高审美等各方面的修养。
二、美术职高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做为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美术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对教材片面理解,遇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或者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了。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了对学生审美观点的树立、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
如何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呢?审美观点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学生在审美社会活动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用什么尺度来衡量,这就是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2、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中,实际制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点之后,应当同时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书本的封页设计、文具盒上的图案设计、书桌椅子的造型设计、家庭的物品陈列、百货商场的货品摆放等,这些平时不被注意的东西,只要你用心发现,就会得到不小的收获。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小手工、小制作如剪纸、贺卡、立体造型等,以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亦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领悟到美的真谛。
3、体会感悟自然界中的美
另外也可让学生走出教室,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凭着感官直觉,看天空中的彩云,听山间小鸟的啼鸣以及潺潺的流水声,就会心旷神怡;欣赏浩淼的湖水、蜿蜒的小路、起伏的山峦以及点缀其间的亭、塔、水榭,可以更好地把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美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学生欣赏自然美对于鉴赏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当我们在欣赏山水画时不容易理解作者运用的笔墨、表现的情意、刻画的境界。倘若用心饱览了名山胜景,就会领悟到境界因地形成,山峦起伏移步换景,青山叠翠千奇万状,从而真正理解到画面上明暗分明的霞映飞泉、点缀胜景的横桥野渡、柳覆长堤的奥秘。在游览中,还可以让学生随时写生,亲自用手中的画笔,把这些所看到的、认为是美的景物画下来,适当地加上自己的一些正确的看法、思想,使其成为一幅既有意境又有思想的好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手、眼、脑并用的能力,又增强了审美能力。
三、美术职高审美教育对美术教师教育的要求
根据以上有关审美能力的问题的论述,我们首先应该肯定,中等职业中学美术专业的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那么对职高美术专业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过硬的美术专业水平还是不够的,以往的师范教育都是专业、教育各不相干。但是能胜任美术职高审美教育的老师,必须是有着丰富知识背景和教育能力的老师,必须是懂得如何将一般审美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联系起来的老师。在职高里任教美术专业班的专业老师还必须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美术是一门个性的学科,没有很明确的好与不好的界限。美术专业老师在教学当中不可以去打击学生的画。一个职高美术专业老师必须有着丰富知识背景、教育能力、临场应变能力。
“美育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美术职高生的审美能力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与德、智、体等一起,关注了学生生存质量,使学生自我完善、自我优化,我们充分利用优秀的美术资源,认识美育在美术职高现代化整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面前展现出的是教育的美好天地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思寰.《审美心理学》[M].人民出版社,1991.9.
[2]高楠.《青年审美心理》[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
[3]聂振斌.《儒学与技术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6.01.
【关键词】台湾;技职教育;南台科技大学;教学品质;学生能力
2011年我校应台湾中华知识产学合作交流协会邀请,组织了台湾技职教育参访培训团赴台湾南台科技大学、侨光科技大学等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交流。参访内容包括聆听“教师专业能力成长”、“学生学识养成”、“产学研发”、“创新育成中心”等专题讲座,实地参观学校图书馆、实训室、课辅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数字虚拟摄影棚、创新育成中心以及创新创业成果展览室等教学研究及学生实习、实验场所,并与相关院系的教师进行深入交流等。通过学习交流,我们深化了对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认识,南台科技大学在教师教学能力强化、产业研发合作、创意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也值得大陆职教同行借鉴。
一、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概况分析
1.台湾的职业教育上下衔接,自成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发展,齐头并进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包括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大学附设技术院系及专科学校等教育机构。1990年以前,高等技职教育的探讨以专科学校教育为主;但在1990年以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都远远超过专科学校,从而成为高等技职教育的重点。
2.台湾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办学体系完整、成果显著。台湾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远比大陆要早,从1950年代逐步推动高职、五专、技术学院,而大陆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约1990年代开始才有职业教育大规模改革,相距达四十年之久。可见台湾职业技术教育(技职教育)由于历史积淀较长,有明确的结构体系、学位体系完整、教学质量高、学生就业率高,办学经验丰富。
二、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注重教学品质、学生能力培养、考核及创新创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南台科技大学位于台南市永康区,以信义诚实为校训,以研究、创新、追求卓越为治校理念,1969年建立时为工艺技术专科学校,1996年改制为南台技术学院,1999年正式升格改名为南台科技大学,同年全面停招专科部新生。随后两年分别成立硕士班和博士班,从而朝人文化、信息化、国际化、产业化、创新化的第一流学府迈进。近几年在台湾教育部门卓越教学计划评比中,连续获得台湾地区科大第一名,并领先台湾所有私立技职校院,连续三年获评为台湾“企业最爱”技职私校第一。
1.精进务实、建教合作,注重强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提升,对教师考核有完善的量化指标。通过南台科技大学教务长和教学发展评价中心的专题讲座,我们了解到学校非常注重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培养,专门设置了教学发展中心,为精进教师之教学质量,从教师专业成长、到教学评量、到教师评鉴的3个阶段,均规划完善的检讨回馈机制与施行策略,给予教师完善的辅导与协助。
①教师成长方面,设立师资培训中心,建有微缩教学演练室、按照专业领域和课程类型以优良教师为代表组成教师社群,通过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②教师评价方面,对教师进行期中、期末的教学能力评价,并在期中及时反馈学生反映信息,以利教师改进。学校对教师社群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③在教师实务教学能力培养上,鼓励和奖励教师考取各类专业证照,这点和国内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相同。④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产业合作,对下企业的教师采取留职留薪的方法要求教师与企业签订30万新台币以上的合同,教师要每周回学校上一次课。实现资助和考核有效结合。
2.注重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课程学程化,建立南台学习人档案,有完善的E-Map体系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
①通过建置[南台人学习档]及[学生就业力指针系统](E-Map),汇集学生在学期间的各项表现信息,及展现学生经由各项学习活动累积就业力之情形,并可用于辅导学生选课。本校同学利用以上机制,建立个人专属学习历程,为日后就业、升学提早作准备。②建立教学助理制度,通过规划了修齐课辅中心(T.A. Corner)的有益形式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协助老师课程教学及与学生互动。通过挑选高年级的学生定期协助课程主讲教师对低段的同学进行答题和相关指导,由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并支付一定的补贴。考核优秀的教学助理由学校颁发校长签字的荣誉证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高年级优秀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增添了砝码。③发展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多元学习学程,培养学识与素养兼具的优质人才,引进产业资源协同教学、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在南台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中,设计了人文、心理抗压、专业发展、人际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要素及所占比重,形成详细的雷达图考核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④成立职涯发展中心,分享毕业校友工作经验、强化学生职场工作能力。职涯发展中心积极为学生就业服务,提供就业辅导讲座,分享校友工作体会,并通过社会、企业及毕业校友等多方面力量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强化学生职场工作能力训练。
3.竞赛与创新。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各项技术、创意和创新竞赛并获得多项佳绩,并有系列创新成果如太阳能赛车、智能健康医生马桶等等,校园内设有创新育成中心,为学生创业和社会上的企业服务。
4.图书馆现代化、智能化,为师生提供的多方位的服务,成为学校的一道人文景观。除了常规的借书和阅书功能,还有先进的多媒体视听阅览区对学生免费开放,设有单人、双人和多人区域,功能齐全。
以上的这些方面,都让我们看到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不仅理念新、设施先进、办学务实、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多地方和我们大陆现在的做法是相同的,但台湾走在前面,并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完善,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三、启示与思考
通过这次学习交流,我们对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办学环境、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产学合作、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尽管台湾和大陆在职业教育体系、办学体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创新。
1.推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台湾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都有研究生教育,都可以培养硕士和博士,而且两类教育互通,可以顺畅衔接,从而为“后觉悟”的学生提供公平竞争和自我发展的机会。目前,大陆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体,在生源方面分为普高生和三校生(职高、中专和技校)两类,普高生的录取在本科之后,而三校生在中考入学时录取也在普高生之后,因而造成社会对高职教育低人一等的片面认识。
2.在教师教学与专业能力成长方面,举措必须务实;教学助理辅助教学可以先行试点后逐步推广。台湾的教学卓越计划中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精进特别重视,微缩教学演练和优秀教师社群对教学团队的建设大有帮助,这些理念和做法对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我校在学生管理上已经实施了班主任助理制度,而教学助理尚未推行。但从目前的教学情况分析,由于教师大多住在市区,除上课时间外,学生很少能见到任课教师,有些学习上的问题就会逐渐累积下来。从上一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协助教师解答问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推广。
3.在产学合作方面,尽管我们学校对教师下企业也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但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教师与企业有更深入的合作,能为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产生经营和管理效益,这样的合作才能长效。
4.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学评教都是在期末结束时进行,而此时教师的授课已经结束,对本学期的教学改善并无裨益。而南台科技大学在期中就进行学生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这种期中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值得借鉴。
5.在办学特色方面,台湾的技职院校教育没有“示范校”评定,而是鼓励各项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各校的优势和特色,将有限的资金安排用以扶持各校的特色发展和品质改善,注重资金的使用效果。这对大陆高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建设都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熊颖.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暨对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2]闽台高职院校师资联合培训(院校长班第一批)赴台考察团考察报告[J].终身教育,2010(6).
关键词:台湾;技职教育;体系;内地;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75-03
台湾技职教育(台湾的职业教育通称技职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独立发展以来,形成了一套体系较为完整、机制较为成熟的教育制度。可以说,20世纪70、80年代台湾经济的起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笔者有幸于2011年暑期随团赴台交流考察台湾技职教育的情况,重点参观和访问了台湾景文科技大学,对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以下拟就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及其对内地高职教育的启示作一些探讨。
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
(一)完备的学制培养多层次人才
与内地的职业教育不同,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及博士教育等五个层次,对应的教育载体分别为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附属研究所(各层次技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台湾的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进入普通学术教育体系或技职教育体系。前者可以升入高级中学(即我们熟知的普通高中)、学术型大学或独立学院,与内地发展较为成熟的学术类高等教育类似;后者则可进入高级职业学校或综合高中(综合高中同时提供学术类课程和技能专门课程),学生可依据其成绩升入四年制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简称四技二技)接受高级技术培养或进入专科学校(简称二专五专)接受中级技术培养,其中,四技二技的毕业生还可报考职业技术类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由此可见,台湾的技职教育形成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双轨并行的机制,上下衔接,体系完整,且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灵活性选择,如图1所示。与内地的高职教育相比,台湾的技职教育不仅定位明确,以培养各层次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而且学程的设置兼顾个人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其科学的定位和完备的学制使职业教育成为与学术型教育并重并立的另一教育体系,逐渐打破了传统的“重学历,轻学力”、“重理论教育、轻应用教育”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多层次人才。
(二)重视教学质量,提升技职人才素质
台湾的技职教育特别重视学校的教学质量,其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是以构建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目标,以建立完备的教学品质保障制度为保证,覆盖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求职的全过程,涉及教师层面、学生层面、课程层面及设备层面的完整体系。台湾技职教育将提升技职人才素质放在统一的框架下,建立合理的机制,多渠道、多角度地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
首先,在教师层面,通过严格的遴选制度,选择兼具丰富实务经验和研究能力的人才担任教师,同时构建提升教学能力的平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建立优秀教师选拔制度。其次,在学生层面,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外语能力,通过一学期(年)的专题制作提升学生在专业上的创造力,通过非正式课程如社团活动、课外实习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参访企业、了解产业结构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使学生具备适应职场的能力。再次,在课程层面,制定严格的教学品质保障制度,在学校、院系制定的教学目标及能力目标的基础上,使各门课程从规划、执行、评估到反馈修订都有严格的步骤及方法,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完整而严谨的课程规划,使学生在入学初始就能为四年后毕业就业树立明确的目标,始终以提升学生的技能素质为宗旨。最后,在设备层面,根据各门专业课程的需要,充分保证实训设施的配备,通过实际操作或模拟方式使学生能充分应用所学技能,同时配备相关仪器及多媒体设施,协助教师进行多媒体教材及网络视频的制作,通过信息化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辅助资料,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空间。
(三)产学研合作进行人才培育与技术研发
产学研合作为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可能,一方面,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产业资源,更新产业资讯,从而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培育适应最新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填补产业界人力资源缺口,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能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专题制作项目获取相关科研成果,协助企业转型和升级。据统计,在2003~2008年间,台湾的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合作金额超过147亿新台币,学生参与人数累计达9380人,技术创新成果累计达2342件,技术转移成果累计达1851件。
以景文科技大学为例,在2009~2010年度,该校的产学合作教学绩效名列全台私立高校首位。学校以高薪吸引优秀的产业界人士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力图将最先进、最务实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邀请相关产业界人士给予指导,并在教学评估时提供意见,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采用校内教师与产业界专家共同授课的方式,使校内资源与产业资源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从育人角度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与内地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一样,台湾的技职教育也重视学生在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上的培养。但与内地不同的是,台湾的技职教育并不是通过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是要求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社会责任,培养优良品质。如景文科技大学校长讲述的一个例子:学校要求学生用一学期的时间参与某个社区的义工活动,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生通过一学期的亲身实践,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从原本的不修边幅、不懂得分享成长为懂得珍惜生活、乐于奉献的青年。学校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项目纳入学生品行考核范畴,同时也将教师的指导工作纳入教学考核内容,通过双向的考核制度保证在具体实践中开展的通识教育的强制性和连续性,有助于从育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五)潜在课程潜移默化教育学生
所谓潜在课程并非通过实质授课方式传授知识,而是一种间接的影响,通过学校的环境、设施、学习环境的改善等缓慢长效地影响学生的心智和处理事务的态度。
例如,合理规划校园布局,在生活区中增加学生讨论区,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注重美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废水回收系统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理念;校园内配备无障碍设施,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怀他人、包容他人的胸怀;提倡师生间的关怀与尊重,同事间的和睦团结,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校园伦理风尚。可以说,潜在课程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良好案例,台湾的技职教育中潜在课程研究内容之细致、理论之完备确实有内地教育值得学习的地方。
台湾技职教育对内地高职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内地的高职教育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但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以及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高职教育仍发展较慢。然而,从最近互动频繁的两岸高职教育交流局面来看,内地的高职教育,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台湾技职教育的先进经验,利用地缘优势,拓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
(一)构建多层次的职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内地的高职教育应借鉴台湾技职教育在学制设计、人才培养上的宝贵经验,完备和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内地的高职教育之发展受限,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受教育者认为接受高职教育属于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之所以有这样的偏见,根源在于内地的职业教育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满足感和成就感,专科层次的职业技能培养使受教育者在看重学历的社会舆论面前备受压力。缺乏完整教育学制和培养机制的职业教育使学生不能获取通畅的上升渠道,职业教育难以形成合理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与学术型高等教育相形见绌。
笔者认为,内地的高职教育应尽可能地为高职学生构建完整和通畅的上升渠道,尽可能突破高职办学的专科层次限制,构成高职教育专科、本科、硕士及博士的培养体系,在招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一套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体系。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尝试建立与台湾技职教育对接的试点,鼓励有条件的闽籍专科高职毕业生到台湾的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深造,获取本科以上的职业文凭,允许两岸的学历互相承认,即借用台湾技职教育的完备体系培养内地高层次创新型技职人才,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台湾就学率较低的状态。
(二)明确教育定位,提高教学质量
内地高职教育在定位上应进行更清晰的界定,在学生培养上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为最终目标,从而构建起保障教学质量的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应在充分进行行业调查、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收集准确数据,并定期追踪和更新,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相关核心课程,使学生在入学初始就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且应通过建立和执行评估机制保证教师的教学目标始终与设定的教学规划一致。
在提高教学质量上,除了教务处的作用以外,还应整合各院系、各专业的资源,不仅要单一地监督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应该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多层面地综合设计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方案、学生职业探索方案,甚至是学生的生活规划方案、基本道德观方案等。通过全方位的教学质量提升方案,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树立教学特色,培养满足社会多层次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内地的高职教育要加强企业与学校的交流合作,主要还应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学校层面进行制度上的改进。
首先,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立法或立项,出资或补助等方式切实减轻企业和学校的负担,引导企业参与到产学合作项目中来。同时还可以设立奖励制度,对成果绩效优秀的合作项目给予资金上的奖励或税收上的减免等,吸引企业界人士和学校的教师学生积极参与产学合作项目。
其次,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应用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宝贵价值及校企合作的共赢性。一方面,应鼓励企业有经验的技术员或研究员参与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配合校外实训基地的创建和扩展,允许学生和教师充分参与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过程。
再次,学校的师资结构应注重具有实务经验教师的比重。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在职教师定期脱产到企业学习深造,提高其实务操作能力;同时应以高薪吸引企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及培养计划的制定等,将先进的行业资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学生;另外还可以效仿台湾技职院校“专题制作”的做法,把学生的毕业实习与“专题制作”结合起来。内地的高职院校某些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实习平台的作用,学校应加强监督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项目中,在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相关专题的制作。
(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潜在教育的作用
台湾的技职教育对潜在教育的研究和应用有很多值得内地高职院校借鉴的地方。虽然我们在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在软件建设上,或者说在人文情境上仍缺乏明显的特色,从而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潜在教育中的作用。学生社团建设应加强活动质量,除了关注校内的活动以外,也应增加对校外公益性活动的关注,可以延长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社团建设成为潜在教育的重要环节。应开展具有校园专属特色的文化活动,如环保宣传、健康教育、社区困难家庭辅助、幼儿学前哺育服务等,可以充分利用各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建设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校园文化氛围,而且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技能。另外,可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潜在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等通识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校外专业辅导等活动纳入通识课程的考勤考核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推动闽台高职教育互访交流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特殊的地缘优势使福建的高职教育在对台交流上处于前沿。闽台之间的高职教育互动交流可以从合作办学、学术互动进一步升级为资源互补、教学质量认定、学分学历通用、灵活就学等。例如,可增加福建的高职院校师生赴台进修的比例;允许闽籍高职学生获得台湾本科以上职业型学历,且两岸学历互认;允许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在闽创立分校或培训点,使学生直接享受台湾技职教育资源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台湾在闽的产业转移特点,使两岸的产业界、学术界联合起来,让台湾的技职院校和企业成为产业研发的智能库,让福建的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具备中高级技能人才的人才库,使在闽的相关台资企业或合资企业成为产业链延伸升级及技能型人才配给的受益者。这样,使人才培养定位与两岸产业布局相配合,不仅可使学生在毕业就业上有对接的可能,同时也可使福建的高职院校建设更具特色。
台湾的技职教育无论在宏观的学制设置还是微观的具体课程管理上,都有很多值得内地高职院校及其主管部门学习借鉴的地方。交流互访有利于增进两岸高职院校间的互信与合作,同时,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新梳理办学思路,构建独立完整的学制体系,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两岸高职教育资源互补,将是今后内地高职教育的发展出路。
参考文献:
[1]林腾蛟.台湾技职教育政策与人力培育发展[Z].新北:台湾景文科技大学,2011.
[2]刘春生,谢勇旗.台湾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4):28-31.
[3]周肖兴.赴台教育考察的思考[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10):1-4.
[4]韩娟.关于闽台技职院校交流合作的若干思考[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2):37-39.
[5]张志华.台湾技职教育对大陆高职学生教育培养的启发[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2):25-27.
[6]王炜波.台湾技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82-85.
[7]民建中央考察团.台湾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0(6):60-65.
[8]林东.我国台湾地区与内地职业教育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7(36):33-35.
[9]林辉亮.加强产学合作提升技职教育品质[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4):31-3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教学效率实践教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强,学校培养人才被赋予新的内涵,中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一定量的知识,更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各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都进行了很大幅度的调整,每一门课程都面临着教学改革,农学专业更是如此,那在农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改革教学,提高农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实用性呢?
一、灵活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它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等特点。但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不应只是教材的执行者,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农学类专业的快速发展,农学专业相关书籍如雨后春笋,许多教材是东拼西凑而成的;有的书内容写了一大堆,有用的东西只有一点点;有的书还会把读者带入误区,许多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用不上。作为职业学校的农学专业教师不应把学校的教材教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应当在拿到新的教材时以专业带头人的形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研究,通读教材,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增加书本上没有却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的内容,进行教学备课。
二、强化知识体系,精心组织教学
如《作物栽培技术》涵盖了我国主要农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而且零碎,课程深讲和细讲一方面受学时限制,另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枯躁乏味。
新时期农业生产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其教育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将深刻地变革,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阐述了农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实现课程体系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进行了探讨。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农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具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具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又丰富的表观力和交互性,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学由平面走向了立体,由静态变成了动态,使抽象变得具体。大大增加了教学容量,并把教学效果化难为易,删繁为简,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可信性。从而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加强现代教育观念,灌输现代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农学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素材丰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教学信息量和改善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不断追求和研究的方向。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进行农学教学,有增加教学信息量,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利于知识的交流、共享等诸多优点。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教学准备和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四、重视实践和实习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缺少或不完善的作物栽培实践教学,就失去了职高专业教学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加强作物栽培课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现、探讨、解决农村作物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服务于农村,使学生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技术型人才。为此,要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通过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实习等多种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合理安排生产实习的时间
农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研究对象是作物,作物生长的周期长,北方地区一年一般只能种植一季作物,所以安排学生生产实习只能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内进行,而一季作物从备耕、春播到秋收,需要近6个月的时间。将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时间定为作物的一个生长周期是最为理想,但是在学制为4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这么长的生产实习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毕业生产实习安排多长时间,什么季节才合适呢?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农业生产最关键的季节,所以我们把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时间安排在春季,春季里土壤的耕翻耙压,作物的布局,品种的选择,播种、育苗,肥料的选择与施用,除草剂的选择与喷施,等等,旱田从备耕、播种到出苗大约需40多天,水田从播种到插秧约需50天,我们安排8周毕业生产实习,可以完成春播生产的全过程。余下的作物生长期的田间管理实习,则安排在学校的试验田中进行,这样就可以完成作物整个生产周期的实习过程。
(二)认识农村
让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农村去考察实际情况,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并要写出社会实践活动的考察报告。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既看到了农村富裕的典型,又看到了农村落后贫穷的一面,使他们对我国农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在座谈中,同学们深有体会地说,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一些偏远的农村还很落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业、农村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增长才干,将来为农业服务,报效祖国和人民。
(三)认识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