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产业价值

时间:2022-12-02 17:41:32

导语:在产业价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产业价值

第1篇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产业并购成为提升企业内在价值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资本市场上的三种并购活动的特点,指出产业并购在价值创造中的独特作用;并根据我国产业活动的特点和金融市场的实际运作情况,从产业并购的关键因素方面提出了创新的思路,并指出了产业并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并购内在价值

并购是企业获得规模效应、进行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价值提升的内在需求迫切。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以产业重组与整合为目的的并购正逐渐演变为并购市场的主流,成为提升企业内在价值和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产业并购的内涵和特点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以上市公司为例,自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以来,并购活动呈现加速趋势。从并购的动机出发,这类活动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借壳上市为目的的股权置换式收购;二是以整体上市为目的的资产注入式并购;三是以产业整合和产业价值提升为目的的资产重组与并购。第三种方式即所谓的产业并购。

与前两类并购活动不同的是,产业并购是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解释并购动因的。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詹森(MichaelJensen)所述,“一个行业产生伊始,由于技术创新等带来的高额回报率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和企业进入,推动行业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最终行业内会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解决行业过剩生产能力需要有一个企业退出机制,而由于退出壁垒的存在,企业不会自行退出,更多的退出是通过兼并收购来实现,其中包括立足于行业内的企业进行的整合性并购和行业外企业的进入性并购。”与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为目的的并购活动相比,产业并购在决策主体、并购目的和并购方式上都区别于前两者,进而在价值创造活动中也体现出其独特的作用。

(一)产业并购的决策主体是非关联方

借壳上市是由于上市资源稀缺而出现的一种收购行为,特别是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这种活动表现为壳公司获得对控股公司注入资产的股权,同时以控股公司增持壳公司股权为代价。全流通之后,大型企业开始通过资产注入的方式实现企业集团整体上市。现阶段,整体上市收购中具有两个明显特征:首先是上市公司收购控股股东(集团公司)的资产;其次,收购通常以上市公司的股份作为支付对价。可以看出,前两类并购活动在经济上属于同一个决策主体。也即是说,并购过程中所发生的资产交易和收购行为都是在关联方或潜在的关联方之间进行的,而关联交易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对等的交易行为,因而不是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同时,由于资产的决策主体和属性没有发生变化,资产还是那块资产,人还是那帮人,这种并购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并不大。相比之下,产业并购是伴随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是在不同企业甚至不同行业之间进行的,原本属于不同决策主体的合并,收购的标的是非关联企业(第三方)的资产或股权,这种交易是对等的商业交易,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并购之后带来的协同效应,即企业在生产、营销和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因此,从长期看,产业并购可以通过财务的协同、管理的协同以及文化的协同等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

(二)产业并购的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在整体上市的并购中,收购方式一般体现为三类:一是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将集团公司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二是集团公司吸收合并所属上市公司,同时发行新股;三是同一实际控制人下的各上市公司通过换股方式进行吸收合并,完成公司的整体上市。不论采用哪种手段,这种并购都是企业集团内部的重新组合,尽管上市企业的规模扩大了,但企业集团的总规模并没有扩大,只是通过整体上市实现了集团资产的全部证券化。当然,整体上市后消除了关联交易,改善了公司治理并使内部组织结构得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但从宏观上看,这种并购不具有产业整合的意义,也通常不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就借壳上市而言,其实质是上市公司与收购方的资产互换,目的是实现收购方资产的证券化,为这些资产提供了一个融资和资本运作的平台。而产业并购的目的是使资源从经营效率低的企业流向经营效率高的企业,从而使资产存量在一个更有效率的用途或生产组织中得到集中,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企业规模结构更趋优化。因此,产业并购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更为深远,是经济内在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价值创造活动的源泉。

产业并购的关键因素

如果说以借壳上市为目的并购是与股改相结合而完成,以整体上市为目的并购是在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引导下进行的,前两种并购都只是阶段性热点,那么,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并购则是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伴而生、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成为并购市场的主流。为此,要顺利完成并购活动,必须从我国产业活动的特点和金融市场的实际运作出发,重点考虑以下关键因素:

(一)产业链的构建

如前所述,产业并购不仅包括行业内企业的整合性并购,还包括行业外企业的进入性并购。但无论选择哪些企业作为并购目标,都必须以价值最大化为前提构建产业链,即首先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价值链,然后由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展开活动。构建产业链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接通产业链是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已经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游延伸或下游拓展。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或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销售环节。

当前,我国的重点产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规模不经济、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上下游产业脱节、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则表现为上市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整体质量也不高。构建产业链就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使产业链得以拓展和延伸,一方面接通产业断环和孤环,使得整条产业链产生原来断环或者孤环所不具备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方面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衍生出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链环,通过形成产业链,进一步增加产业链的附加价值。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行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都已经开始进行一些大规模的并购重组。以当前并购的热点在钢铁、电信和资源行业为例,这些行业并购一般在上下游产业之间,由于并购解决了产业链条上的供给和销售问题,使供应更加及时,成本得到控制,进而创造出更多现金流量,也使风险得到有效下降。

(二)融资工具的创新

企业并购中,融资活动具有核心作用,如果没有便利的融资渠道和工具,并购很难正常进行。从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看,我国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并购融资主要有银行贷款、增发、配股等几种常用工具。而产业并购通常具有资金额度大和用资期限长的特点,同时,在整个并购流程中对资金需求的密度也随时间和进度而变化,相对单一的融资工具难以满足产业并购的资金需求。为此,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融资工具的创新:

发行企业债券。当前,为并购而发行的长期贷款还未允许,同时直接将贷款用于股权投资也难以突破法律界限,因此,银行贷款更多的是一种补充的性质,只能缓解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压力。要解决资金的难题,发行中长期债券将是一个较好的办法。从国外经验看,企业债券已成为并购融资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当前,A股市场颓势和信贷紧缩促使企业越来越多地转向债权融资,同时,证监会对公司债发行的政策支持加速了债券市场的发展。据Wind资讯统计,2008年以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方式再融资规模达3504.6亿元,已远远超过新股发行、增发(含定向增发)、配股等股本融资方式。相对于银行贷款而言,债权融资利息在税前扣除,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发行债券受期限和额度的限制较少,相对于股权融资能获得预期的现金流,也不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但应当注意,发行债券会对企业资本结构带来影响,因此,在选择债券融资工具时必须注意资金的长短期搭配,控制财务风险。

私募股权融资。相对于公募融资而言,私募融资可以灵活地运用于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股份公司以及非上市股份公司之间。私募融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是设立资金信托,将其指定用途为股权投资。信托工具的好处是在融通资金的同时,还为投资者提供了风险隔离制度,能够保障本金不受损失。第二是设立产业并购基金。产业并购基金的募集对象主要是机构投资者,投资对象是非上市企业。第三是引入私募股权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对象主要是富有的家庭或个人,投资对象和资金运用方式十分灵活。近年来,我国私募股权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12月底,中外私募股权基金共对129家中国及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参与投资的私募股权机构数量达到75家,投资总额达到129.73亿美元。

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可转换债券可以看作是普通债券附加一个相关的选择权。在企业并购中,利用可转换债券筹集资金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降低债券融资的资本成本;由于可转换债券规定的转换价格要高于发行时的企业普通股市价,它实际上相当于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以高于当期股价的价格发行普通股的融资;当可转换债券转化为普通股后,债券本金就不需偿还,免除了还本的负担。目前,受政策法规的影响,分离交易的可转债得到了较快发展。它是其由公司债券和认股权证两部分组成,债权和期权可以分离交易,即投资者在行使了认股权利后,其债券依然存在,仍可以持有到期获得债券收益。

固然,并购标的本身决定了资金的整体性质。基于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和对并购进程的有效把握,设计好长短期资金的比例,并且根据各种并购融资工具和方式实现的时间,安排好各种资金到位的优先顺序,也是并购融资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支付方式的选择

根据对2005-2007年上市公司金额超过5000万元的并购统计发现,以上市公司本身为主体发起的并购数量从2005年的71件增加到2007年的499件,其中整体上市或借壳上市的并购交易占到总交易事件的四分之三,而产业并购交易数量只占到四分之一,且交易额较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产业并购通常所涉及规模较大,需要巨额的资金支付,而现金的匮乏是制约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并购的主要原因。2005年,我国颁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鼓励以证券作为支付手段。但到目前为止,这种支付手段也仅用于整体上市及部分借壳上市的并购中,而在产业并购活动中鲜有见到。

研究西方并购的历史,可以发现证券互换已成为产业并购,特别是大型并购普遍采用的支付方式。对于目标公司而言,证券互换可以推迟收益时间,达到合理避税或延迟交税的目的,亦可分享公司价值增值的好处。对并购方而言,换股并购使其免于即付现金的压力,不会挤占营运资金,比现金支付成本要小得多。因此,为促进大规模的产业并购,一个可行的思路就是以证券作为支付手段或以证券加现金为混合手段。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短期交叉持股的现象,借此,可参照西方的经验,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股权互换方式进行并购,特别是涉及非关联方资产的收购中,可以采取向第三方换股并购方式,以实现市场化并购的目的。当然,换股并购也有自身的缺陷,主要在于股价的不确定性加大了被并购方的风险,而对于并购方则会导致原有股东的股权稀释。因此,今后在发展换股并购支付方式时,还应逐步完善以现金、股票、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综合证券收购。

进行产业并购时应注意的问题

注重协同效应的发挥。从企业价值的角度分析,决定并购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资产收购所带来的协同效应,另一个是不考虑协同效应时收购方支付的对价。这两个因素反映了资产收购对企业价值的两种影响机制: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前者是指新资产和原有资产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大于两类资产单独运营所具有的价值之和。此时资产收购的双方可以共享这部分新增的价值,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后者则称之为价值转移,因为无论哪一方获得的利益都来自交易另一方的损失。因此,在产业并购中应注重协同效应的发挥,首先,通过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核心能力的交互延伸,实现范围经济;其次,合并后产品单位成本随着采购、生产、营销等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实现规模经济;最后,通过减少重复的岗位、重复的设备、厂房等实现流程、业务、结构优化和重组。

第2篇

1.1交易价格价值不对等性

据西方经济学中马克思的理论:价值决定价格。但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易中,一件产品的价格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大众、出资方对于该产品的需求。如同“周瑜打黄盖”一般,同一件创意作品,因为完全符合“买家”的需求,可能价值百万或者更高;如果与“买家”需求不匹配,可能一文不值。而该创意产品预期能够创造的价值是一定的,但是最终交易达成的价格却未必确定。所以,在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价格与产品本身的价值未必对等。

1.2版权风险性

文化创意市场的生存,产品的流通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例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定义,更加注重版权的无形资产权利,将独创、新颖、不可模仿作为核心支柱和竞争力。即使在该产业发达的美国,也仅以本地民事合同或者商业秘密的形式对创意加以保护。况且目前中国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使得创意被抄袭、复制的犯罪成本非常低。不法分子很容易就窃取他人的创意成果,“换汤不换药”的“生产”甚至是“批量生产”自己的“创意产品”。在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有些情况下没有办法获得应有的赔偿,例如实践中的《梦想成真》节目,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完全购买国外版权并经过精心策划成功改造成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娱乐节目,当事人在寻求专利、版权保护的过程中却均遭受国家行政部门的拒绝。目前更多的情况是,即使通过法律的手段赢得了官司,也没有办法得到满意的赔偿。

2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现状及问题

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说,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可见,文化创意产品所生产出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09年,“全国版权交易共同市场”在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正式启动。2010年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印发《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并于2011年7月开始实施。针对版权的交易,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条文保障其有序进展,并且针对诸如版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也开始得到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生产与传统的工业生产以切实的实物———厂房、原材料———作为核心完全不同。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生产设备、材料等投入容易价格考量,非常容易估算出产出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而更大程度上依赖“人脑”、“创意”产出的文化创意产品,由于其无形性、知识性、供求关系不定性等问题,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很难获得准确、合理的价值评估。这也就为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流通、投资、融资、让渡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约束。经济学家厉无畏所说:“有些高投入未必能够获得高回报,比如,在中国电影市场中,每年约有100到200部电影能上院线,其中30%赚钱,40%持平,30%赔钱。世界各地电影市场的状况也大致类似。如同投资股市一样,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文化创意产业也一样。”

(1)评估内容复杂。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知识、文化、版权。“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广告设计、大众传播、图书出版、艺术品收藏等多个行业,使得整个产业的无形资产评估衡量的侧重点和价值都存在偏差。”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价值评估是制定一条较为综合的评估方式,还是针对能够有效做出价值评估划分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后再进行价值评估,是值得再深入探讨的话题。

(2)相关理论研究欠缺。一般情况下,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创作的人才对于市场了解甚少,而精通市场运作的人群又较少涉及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所以,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少之又少。通过调研,在cnki中搜集到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无形资产”评估研究文献46篇,其中几乎没有能够真正提出涉及到评估方法或规范的研究。目前比较流行的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

1)成本法,计算生产过程中必要的成本并加和预期取得的保守利润获得价值;

2)现行市价法,从现行市场上寻找与所评估的无形资产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无形资产,以它们的交易价格为基础来推测所评估的无形资产的价值;

3)折现现金流量分析法。通过计算合理的某项无形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风险的折现值,来确定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

4)专家咨询法,通过专家访谈、评估的方式确定价值。以上价值评估方法皆存在一定的不完备性和局限性。成本法,对于思考成分占主导的产品,例如创意策划行业并没有办法很好的估算其价值;现行市场法因为创意产品的独创性,多数情况下无法找到类似的产品作参照系;折现现金流量分析法折现率的确定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专家访谈法主观性太强,受专家主观不定因素影响严重,也很难公正的做出评估。在现存的研究中,尚没有找到一条完全适合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的最佳方案。

(3)相关法律配套尚需完善。目前关于直接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法规尚处于形成阶段。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保护,目前基本归属于“著作权”的范畴,虽然根据现行法律在作品形成之初即形成著作权,但是需经过公开发表、认证之后才能产生具有保护的法律效益。创意产品也会被作为商业秘密来进行保护,但是商业秘密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保护方式尚处于一种模糊的境地。

3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涉及因素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效的进行产品的价值评估,可以保证创意工作者的劳动得到回报,降低投资方的投资风险,更好的获得融资、资金注入,从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在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价值评估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

(1)法律保护与价值评估。法律法规是权利得以保障的有利屏障,法律的强制性必然可以带来约束力。建立健全创意产品的法律保护体系,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交易来说就能够有效地减少抄袭、盗版、不尊重等现象。没有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无形资产就难以做到合理、准确的评估。现阶段,应该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基础条件下,牢牢抓住《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在行业内部确保贯彻落实,培养行业内部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作品登记制度,以确保在发生冲突时拥有有效的法律证据。更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多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交易相关的保证性法规或政策,为投资方与行业内人员提供透明交易的窗口,确保资金能够顺利注入,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平稳发展。

(2)第三方评估要求与准入。目前市场中存在一定量的专业进行资产评估的公司企业,同时一些拍卖行等公司也有从事鉴定、估价工作的专家。资产评估公司大多从事实物资产的价值评估,例如土地、房屋等,涉及到无形资产也已股权、技术居多,而拍卖行业的鉴定估价相对局限于古董、绘画、雕塑等艺术品的鉴别真伪和价格估算,对于其他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例如影视剧本、广告方案等并不涉及。应考虑设置专业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的地方机构,严格执行国家、地方关于价值评估的规范和流程。国家或行业组织还应设立一系列的行业标准及准入制度,设定准入门槛,细化行业内部的运作和操控,尽量大的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估的干扰,定时监督,保证行业规范。并且,针对评估师也设定相应的评估资质准入机制、考察机制、监督机制,使之与评估公司紧密配合。

第3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济价值;内需

一、如何理解体育产业

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体育产业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但是,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目前人们体育产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我国体育产业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总体水平还不高、各个地区的差异也比较大等等。因此,了解体育产业的概念及其经济价值,并致力于其发展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体育产业的概念

纵观体育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中西方不同学者、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有各自 的不同观点,本文认为:“体育产业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体育产业概念的阐述和解释理应从产业角度出发。“体育产业”应属于一个发展性概念,指的是以体育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活动为主的产业主体所从事的经营、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2.体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主要的增长点,并大有渐为支柱产业之势。美国是全球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该国的体育产业年产值已占本国GDP的2%,以健身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时间产业在美国各州的产值排行榜上均占前三名。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产值也大体占本国GDP的1%至3%之间,最高的瑞士占到3.37%。从这些数字中不难发现,体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旺,这就导致了不同所有制的各类经济主体纷纷投资体育产业,并表现出极大的增长潜力、全球化趋势。

3.美国的体育产业

自2000年以来,由于新经济泡沫的破裂,美国经济告别“长期繁荣”,开始步入慢车道。“9.11”事件又让美国经济雪上加霜。但在全球范围内,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据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高达98330亿美元,是排名第二的日本45547亿美元的两倍多,是排名第三的德国17929亿美元的5倍多。仅美国加州的产值也超越名列世界第五的法国。由于体育消费行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体育环境的影响很大,美国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消费市场。八十年代,美国与体育相关的产值略超过全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全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在各大行业排名榜中居第22位。而据美国著名的商业咨询公司凯尔尼公司的统计,美国体育产业的市场价值在90年代中期已经达到了1520亿美元,成为美国的第11大产业,占其GDP的2%。在美国一些州的各行业产值排行榜上,体育产业的产值已跻身前三位。由此可见,在美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一般产业的发展。

二、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体育产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国家的体育产业已位居该目的十大产业之中。

2.体育产业能刺激大众消费和拉动“内需”

在过剩经济时代,国家经济发展必须实行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来扩大内需,以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据有关资料报道,在过去的20年中,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在60%左右,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带动GDP增长约0.5%,体育消费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消道娱乐的认识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产生了有关游戏、娱乐、运动、消遣的理论,终于成为了一种公认的社会文化活动,也形成了一个收入签丰的体台文化市场。

3.体育产业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就业成为社会主要问题时,体育产业在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1995年,美国体育产业提供了230万个直接就业机会、521亿美元的收入,以及233.2万个间接就业机会和750亿美元的家庭收入,美国体育产业所支撑的经济活动在产业活动方面超过4000亿美元.为美国家庭带来1270亿美元的收入(家庭收入增加2.4个百分点),容纳460万就业人口(就业人口增加2个百分点)。1996年澳大利亚在体育行业工作的人员达到95万人,其中44%的入从事的是全职工作。有些国家体育产业为入们提供的就业机会与农业、铁路、管道服务、交通服务业和纺织业相当甚或稍高。”

4.体育产业是吸收社会游资的重要手段

体育产业中的体育彩票业、体育赞助业对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用于繁荣经济,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

三、影响体育产业经济价值因素分析

需要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生存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只有当生存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人们才会去谈及提高生活质量有关的话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成正比关系。

第4篇

关键词:产业升级;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产业价值链

一、引言

经过了三十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经济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企业的实力和水平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提高。2008年以来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很多产业都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和考验,同时暴露出我国产业附加值低的弱点和不足,因此对我国的产业水平进行改进尤其重要,虽然这项工作一直都在进行。本文主要讨论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去摆脱低附加值的现状而转换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上去?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价值是如何创造的,同时又是如何分配的?价值创造和分配是如何促进这种转换的。

二、产业升级的概念、内涵和动力

(一)产业升级的概念

对于产业升级的研究是国内外在产业问题上所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对于产业升级的界定如今仍然说法不一。波特(1990)将产业升级定义为将产业间的要素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使得后者获得充裕的资源以得到发展,从而取得比较的竞争优势。Gereffi(1999)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过程,一个企业或者经济体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这种具有更高获利能力的领域转移的过程。MichaelG.Jacobides(2005)观察到产业演进(Industryevolution)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产业呈现出一种垂直的分解,由中间市场的出现从而将整合的产品过程分解成几组不同的不同的公司。这种同样为产业升级的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产业的变化。

从上面对于产业升级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强调资源的获得还是强调获利能力的提高,又或者是强调整个产业的价值分解分化,那么对于产业升级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关注重点,那就是“价值”。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于价值获得的提升,从从事低价值的生产活动向着从事更高价值生产活动的领域转移。产业升级意味着价值的增加,意味着产业组织获得价值方式的改变,更意味着对于价值创造的主导和价值分配的获取。

(二)产业升级的内涵

Gereffi(1999)在分析亚洲服装商品链的产业升级就提出了产业升级的四个层次:企业层次,企业生产的产品从便宜的转向生产贵的产品,从简单的产品到复杂的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事业网络层次,从标准商品的大量生产到差别化的有弹性的产品生产;本地化或国家的经济层次,从简单的进口输入的装配到更加整合的OEM和OBM的产品;区域层次,从双方的、非对称的、区域内部的贸易转向发展更完全的区域之间的涉及每个商品链阶段的贸易。

Kaplinsky和Morris(2002)更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升级在价值链研究中的四个层次,他们认为产业升级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层次:过程升级,主要是增加内部生产过程的效率;产品升级,通过引进新产品或者改进老产品来提升自己的实力,从而超越竞争对手;功能升级,通过改变企业内的活动联合方式来增加价值;链条升级,通过移动到新的价值链条中去从而获得更高的价值。

以上两种对于升级层次的划分虽然看起来是从不同的两个角度来看待产业升级,同时其所对应的范围也存在差别,但是从实质上来看都是强调了同样的问题。无论是Gereffi从生产范围来划分,还是Kaplinsky等学者从价值链的各个方面来划分,他们都是强调了在该层次的价值创造。价值的创造和增加在产业升级的各个层次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区分每个层次是否较以前有所提高的主要判断标准是依据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创造了更多的新价值。

(三)产业升级的动力

对于产业升级动力机制主要是以Gereffi和Tam(1998)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他将产业升级主要归结为一种组织化的学习以改变企业或者某个产业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位置。升级不会任意的发生在资本或者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是与领头公司组织化的相关的一种结果。在整个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在价值链条的前向和后向的学习同样影响驱动着产业朝着更高价值的方向行进。这种对于组织学习和价值链中前后向的学习来促使产业的升级,其实质就是一种通过学习以创造更高价值,以提升企业或者产业在价值链中的升级。通过组织化的学习以改变产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由产业结构决定的来自创新价值的分配两个合力共同推动着产业的升级。产业升级中必定伴随着价值的创造和增加,通过合理的价值分配来衡量产业升级已经到更高级的水平。

三、价值创造与产业升级

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框架中,价值创造活动处于中心的地位,Yianis和Spyros(2001)把企业看作是通过寻找有利的战略定位来适应产业环境的一束战略活动。如同价值创造对于企业寻求竞争优势中的地位一样,它在推动和促进产业升级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Kaplinsky等(2002)讨论了产业升级的二个关键因素:租金和进入壁垒。他指出了租金和进入壁垒的多种不同形式,他们来源于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技能和市场能力的各个方面。而这些能力是分布在价值链条的各个部分,从设计到产品再到市场,这些能力正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这些“经济租”提升了企业或者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了某一区域的产业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产业来说,其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来自于价值链条各个部分价值的增加。

由于来自于外界各方面竞争压力加剧,从客观上促进了企业对内部各种活动的改进,增加新的知识和能力,以创造更高的价值以应对外界的挑战。而且这种改进的活动是持续进行的,并且企业通过“干中学”,不断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改进,以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由于整个企业内部价值的不断增加,其他的企业也面临同样的压力,于是争相地改进自己的生产,以提升自身的能力,应对来自产业内部的竞争。最后,整个产业的企业都如此进行,导致产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当一个产业所创造出的价值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于是该产业自动的跃迁至下一个产业水平。

(一)来自产品设计创造价值促进产业升级

产品设计在整个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过新产品的设计或者是对老产品的改进设计都会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且这种新创造的价值越多,那么企业所积累的设计创新方面的知识就越多,在整个产业中的知识就相应地有所增加,当这种知识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并且这种知识在产业中被广泛地共享以后,那么整个产业中的创造价值的能力就会相应地增强,从而由此推动了产业的能力和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二)来自生产创造价值促进产业升级

对于生产的优化设计同样成为价值创造一个相当大的部分。对于生产的优化设计更多的是从生产成本方面来考虑,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更加便宜的劳动密集型地区进行集中生产成为生产优化设计的主要形式。虽然如此对于区域的产业会损失一部分价值,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则流出更多的资源用于去做价值更高的活动,如新产品的开发,品牌的运营等。这样通过将资源用于价值更高的活动而创造出高于将资源用于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从而达到价值创造的目的,同样对于产业的升级有想当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来自营销创造价值促进产业升级

营销活动在产业升级到更高水平中扮演了重要作用。通过营销活动来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这种品牌的运作使产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正如那些“没有工厂的生产商”,如LizClaiborne、Nike和Reebok等这些生产商已经不再有实质的生产活动,他们主要是从事品牌的运作,而将其具体的生产外包到全球的各个地方去。虽然他们没有实质的生产,但是他们却创造了一个产品很大部分的价值。

四、总结

产业升级的实质是价值的创造和分配,价值的创造推动着某一区域的产业向着更高水平迈进,同时价值的合理分配同样对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了价值创造怎么去推动和促进产业升级,我们将产业升级的归结于价值创造和分配,认为所有的产业升级都与价值的创造和分配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立了价值创造活动促进产业升级的模型。我们仍然讨论了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对于产业升级的影响,同时还讨论了产业中价值分配对于产业升级的影响,但是没有具体分析价值分配怎么影响产业升级,也并未对价值创造对于产业升级如何推动,其中的机理机制如何并未在讨论范围之内,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但也同样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和进一步的线索。

参考文献:

1、Hines P. Value Stream manag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8(1).

2、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 New York: FreePress,1990.

3、Kogut. B.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5(4).

4、Gereffi, Gary and Miguel Korzeniewicz. 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 Westport, CT, Praeger, 1994.

5、Gereffi, Gary. A commodity chains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global industries [J]. I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

6、Raphael Kaplinsky, Mike Morris. 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 [J]. IDS Bulletin, 2001(3).

7、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1).

8、Humphrey J. and Schmitz 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J]. Regional Studies,2002(9).

第5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价值链;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74-04

文化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文化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要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并向价值链高端演进,必须依托文化资源禀赋,合理配置各种要素,探索高效的赢利模式。

一、文化产业价值链的特征

文化产业价值链以创意为源头,以文化产品为客体,使原创性的文化创意最大程度的衍生与发展,不断实现价值创新、传递和增值。文化产业价值链具有以下特征:

(一)以创意为先导

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创意、智力等可再生资源,如果缺乏创意,再深厚的文化积淀也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只有文化为源、创意作核,才能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提升文化产品的竞争力,继而产生无限放大的效应。创意高度依赖于人的心智能力。因此,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文化企业倾向于在拥有创造力人群集中的地方集聚。

(二)文化消费能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

文化消费同一般物质消费有所差别,能提升消费者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物质需求与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后,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三)文化产品能产生链式反应

文化产品具有可共享、可复制、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传播与使用频率越高,价值增值空间越大。文化产品复制成本低,边际效益递增,一旦掌握了创意源,开发出市场潜力大的核心产品,就能在产业链上衍生出更多的附加值,不断放大核心创意的商业价值。如,迪斯尼公司初始业务为动画制作,之后建造了迪斯尼主题公园,将迪斯尼动画形象立体化、实物化,运作品牌授权和连锁经营,通过迪斯尼动画形象专有权使用与出让、生产销售品牌产品以及出版发行相关书刊、音乐及游戏产品等渠道延伸价值链,打造了包括产品生产、销售、物流、终端消费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据统计,迪斯尼40%的收入来自衍生产品,这种盈利模式被称为“利润乘数”模式。

网络、手机、移动电视、数字杂志等新媒介的出现,使多媒介传播的同一创意成为可能,经过元素分离与萃取,使核心创意通过不同的媒体工具,从不同角度进行延展和表现,形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从单条文化产业链看,链式反应是一种新模式,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效益最大化;从文化产业各形态间的融合看,链式反应可以改变“单兵作战”的旧思维,培育新兴业态。

二、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价值链需要整合创意人才、文化资源、资金、高新技术、商业生态系统等多项要素,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将原创性的文化创意规模化、产业化,最终实现经济效益。这是一个价值不断创新、传递和增值的过程。(见图1)

(一)创意生成

这一环节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源头,也是控制整个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主要增值部分蕴含在原创性知识中。创意源于艺术家与设计者等人的灵感,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通过创意者将文化与创意源源不断地注入文化产业中,才能发掘出新的利润增长点。控制好创意生成环节,就可拥有原创性知识,掌握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定位在产业价值链高端。

(二)文化产品开发与制作

这是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过程,需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与偏好。如,以光盘、网络传输、出版物、视频等为载体传播文化信息,扩大盈利空间。完整的文化产业不仅包括文化产品本身,还包括围绕核心产品衍生出来的产业链。好莱坞著名的“火车头理论”,即电影作为火车头带动电影业的相关发展。投资前,广告、音像、软件、旅游、娱乐、玩具、服装等行业经营者会共同探讨相关产品的开发,票房收入只占全部利润的一部分。如,美国电影《星球大战》三部曲票房收入达18亿美元,衍生产品收入超过45亿美元,衍生产品的价值远远高于核心产品的价值。《哈利波特》、《变形金刚》等依赖于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创造出小说、电影、游戏、主题公园、卡通玩具等多种形态,不断挖掘衍生产品,创造了数十亿的市场价值。

(三)品牌打造与保护知识产权

从消费者角度看,产品的市场价值包括功能价值和观念价值。其中,功能价值是消费者愿意为商品物理属性支付的价格部分,观念价值是人们消费商品物理属性时愿意为商品的内在文化属性、象征意义及因消费所带来的感受体验等方面的差异多支付的价格部分。品牌涵盖产品质量、特征、性能,凝聚企业风格、精神和信誉,能够抵消质量不确定性的影响,帮助消费者识别和选择商品,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品牌支付溢价。品牌实质上是蕴涵特定意义的象征符号,当品牌符号达到一定强度时,可通过品牌授权与延伸等策略扩展到有形产品领域,为品牌所有者带来溢价和增值,提高市场占有率。构建文化产业价值链时必须重视品牌的打造与维护,不断增强品牌渗透度和影响力,提升文化产业品牌核心竞争力。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自己创造性活动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可依法享有依自己创造性活动的智力成果所获得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的权利。二是可要求国家依法保护自己创造性活动的智力成果及其利益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作为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为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商业推广

制作人、品牌授权经营商和商等通过对知识产权整体开发及应用,运用多种营销模式将文化产品让渡给消费者。若缺乏畅通的传播渠道,创意就无法传递给最终消费者。因此,要开拓多媒体、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方式,规避文化产业的高风险,实现预期利润。如,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的传播渠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出版及网络等,不同媒介各具优势,从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方式之一是依托新媒体整合资源、拓展产业链。新媒体以新技术为支撑,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新媒体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新载体,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相互融合,渗透性和辐射性不断增强,通过催生文化新业态,拓展文化产业边界。

(五)消费

消费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最终环节,对整条价值链具有反馈作用。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6100美元,据测算,若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2012年实际消费1万亿元,文化产品供需矛盾与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将呈现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等特点。当前,文化市场上存在大量同质化和仿制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所以,必须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低端同质化困境,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推动文化产业价值链与其他产业链的交叉融合,实现文化产业跨行业、多元化的价值创新。

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能力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应重视顾客价值管理,这也是实现企业价值链之间协调统一的系统方法。顾客价值链以顾客价值为核心,分为交易活动和关系活动。(见图2)然而,顾客并非必须经历每个阶段,购买性质与种类不同决定每个阶段的重要性各不相同,有些价值活动并非很重要,文化企业在构建价值链时要进行取舍,将业务定位在能影响顾客价值感知的重要价值活动上。

在构建文化产业价值链的过程中,人才、资金、高新技术、政府政策、文化资源等要素必不可少。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紧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文化产业筹资渠道单一化、资金短缺已成为困扰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所以,应鼓励民营资本、外资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一方面,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推动优质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融资。传统文化产业借助高新技术,可以促进产品与服务结构升级,开拓新兴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政府政策扶持,纵观多数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具有较为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有些文化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政府干预生产与供给提供理论依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相对而言,虽然美国历史文化积淀并不厚重,文化产业却非常发达,其文化产业产值约占GDP的20%,总体竞争力位居世界首位,这与其文化资源转化能力较高密不可分。美国从世界各地吸收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注入新鲜元素,确保其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的龙头地位。如,2008年,美国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以中国功夫为主题背景,景观、布景、服装乃至道具全部充满了中国元素,获得6亿多美元的全球票房。可见,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拓展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对策

(一)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突出,同多个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具有产业融合的深厚基础和广阔空间。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相关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

传统文化产业借助高新技术,可培育新兴业态,实现升级换代。如,许多演出、场馆展示和大型文化传播活动广泛采用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等高新技术;出版、报业传媒等传统文化行业,通过融合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可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可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载体,为文化交流和传播提供平台,突破产业分立的限制,拓展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创意与理念渗透到相关产业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等高端价值链环节,可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促进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涉及到产业对接问题,应选择适合的合作渠道与发展模式,改变文化产业“小、散、弱”的现状,形成集群效应,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二)文化产业价值链纵向延伸

通过各环节的纵向延伸实现能力扩张,不断实现价值增值。以电影产业为例,基本产业链条包括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院线和影院,电影制作环节完成创意策划、投资、拍摄和后期制作,将电影版权出售给发行公司,发行公司以票房分账的方式与院线公司合作,将电影在合作院线的电影院放映。电影产业价值链纵向延伸,可涵盖电影制作、电影发行渠道、建设和运营电影院线、开发图书、形象(品牌)授权业务、主题公园、广告等衍生产品,实现价值链的最大增值。

(三)文化产业价值链横向拓展

文化产业价值链横向拓展是文化企业在做强自身业务的基础上,与处于产业价值链上的其他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通过业务外包、战略联盟一体化、兼并或收购等模式集中优势资源,降低独立开发成本,分散风险。文化企业的特殊性在于好创意一旦生成,便拥有了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稀缺资源即核心竞争力,占据了竞争优势。文化企业可借助信誉、品牌等无形资产进行文化产业价值链横向拓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芽菜产业;价值链;优化发展;竞争策略

1 价值链及企业价值链概述

从价值形成过程来看,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中,既有各项投入,同时又有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连接成一条活动成本链[1]。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提供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内部价值链由企业内部相互联系的各业务单元组成,外部价值链由与企业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组成。各企业的内部价值链相互链接整合,构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2]。

价值链可以用如下等式来表述,价值链=价值活动;价值链的总价值=价值活动成本+价值增值。

从这个等式可以看出,价值链管理的核心就是价值增值,而价值增值的前提应该是掌握关键的价值活动。

企业价值链是指每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体。企业的业务范围往往只是产业价值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在选择业务范围时,企业首先需要确认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和企业应该进入的价值链环节。任何企业都处于特定的产业链中,产业链使得具有前后业务交替关系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价值叠加和传递关系。鉴于此,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系统及核心增值环节,探讨芽菜产业价值链的科学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参考价值。

2 中国芽菜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芽菜产业经历了由传统芽菜产业向现代芽菜产业的转变,随着科技研发投入的增多,芽菜企业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链也相应更新,表现为企业自身价值链构架的合理定位、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同时实现了高价值、高收益。

2.1 芽菜产业传统价值链的构成与特点

传统芽菜缸罐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大致由原料豆购置、豆芽培育和市场销售3个环节构成,且豆芽培育工艺技术简便、产品单一、规模小、产品市场开拓有很大局限性,因此,传统芽菜产业价值链表现出纵向一体、链条短、结构松散,提高价值链增值空间有极大局限性,这也成为了我国芽菜产业链升级的重大障碍,使得产业链升级的成本大大增加,加重了日后产业链升级的经济负担。

2.2 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

①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形成 芽菜产业价值链是由各个链环上行业内各利益相关企业或组织价值链构成的复杂的、以价值实现为目的的链条。现代芽菜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实现了芽菜生产企业与原料加工企业及原料基地的对接,保证了原料的充实、优质供应;通过政府支持的各级科研项目,实现了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对接,为芽菜产业的原料豆品种选育、芽菜生产环节的各类设备研发与制造、工艺优化及产品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芽菜尤其是苗菜的生产培训及销售推广,扩大了产业链的层次和接触面;通过政府的有力监管,取缔不规范小作坊生产,规范芽菜市场,并通过现代营销手段实现了芽菜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从而逐步形成了价值增值环节更为明晰的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

从图2可以看出,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包括核心价值环节和辅助价值环节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芽菜产品加工为中心,纵向―横向一体化形成的核心价值链,包括芽豆原料生产收购和加工、芽菜生产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芽菜产品新技术研发、芽菜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等环节;二是围绕上述核心价值环节的具有支持辅助作用的辅助价值链,包括芽菜产业企业和产业相关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目标、产品标准与行业规范、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引导芽菜产业发展方向的政府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包括芽菜产业企业的诚信度、公共关系及广告宣传等。

日产60~200 t的规模化芽菜生产企业分布于我国20余个大中城市,使得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中,一个链环有一个或几个产品服务大致相同的企业,前后链环共同构成产业价值链。这些企业间应在行业组织规范市场行为的前提下建立竞合关系,以避免过度竞争对彼此造成伤害,或共同对付一个更强大的竞争对手。

芽菜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层次的增加,意味着芽菜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芽菜产品增值环节的增加。加入芽菜产业链的企业不仅可以得到高端环节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降低市场交易风险,而且可显著提高芽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增加芽豆种植户、芽菜生产商、经销商等的收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芽菜产业价值链理念的树立,有利于打破狭隘的地域概念和单纯的利己观念,树立大市场和分工合作的新理念[3]。同时,也有助于芽菜企业拓展经营思路,在产业价值链条的各环节寻找商机,有能力的企业可控制经营整个产业价值链;芽菜产业价值链形成与延长有利于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研高校的技术产业价值链和终端消费者的对接,构建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实现合作共赢,也有助于芽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实行[6]。

3 芽菜产业企业价值链分析

芽菜企业价值链是指芽菜产业价值链环上行业内各利益相关企业或组织的价值实现与增值的链条。根据其所处芽菜产业链的环位、经营对象、经营目的不同,需要构建企业自身内部价值链,分析各项价值活动。大致包括如下4个

方面。

3.1 原料豆收购与加工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3.2 芽菜机械设备加工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3.3 芽菜产品加工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由图5可以看出,现代芽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价值链向前拓展增加了产品研发环节;不可轻视中间环节产品清洗包装,该环节通过改善产品品质、拓展销售渠道、延长保质期等实现价值链增值;由孵化培育环节拓展的厂房设备与器具及原料、水、电、人力等,由清洗包装拓展的产品规格,由市场销售拓展的贮存运输、营销策略和售后服务等,则直接或间接地在实现产业链增值中发挥作用。

3.4 芽菜产品销售供给链(经销商的价值链)分析

建立新的经销商选择机制和定价机制,选择能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管理的最优经销商,也可从具有多年豆芽作坊加工经验、熟悉豆芽市场需求供给的农民精英中选择合作伙伴,专门培训后建立合作关系。详尽记录每个经销商提过的建议、创造多少销量和价值等,并结合经销商在营销理念、营销策略、定价、盈利能力、盈利水平、管理水平和协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一起作为评估的重要标准。帮助分销商改善价值链,节约其运营成本,降低最终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从维护最终消费者利益出发,促成分销商调整其盈利水平;购销双方采取最经济有效的价值链对接方式;考虑更换分销商,以寻求最低的分销成本;通过价值链整合,对分销商实施兼并,以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4 芽菜产业价值链发展策略

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同行业内其他企业产生竞争。与现代芽菜产业相关的每一个企业,要实现企业内部价值链增值,都需要首先置身于产业价值链中,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做好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定位产品与服务,遵守行业职业道德,做到行业自律,维护产业规范与信誉,与产业价值链的运作发展相协调[4]。

4.1 注重芽菜企业价值链的优化

不断进行芽菜产业业务流程再造,通过改变组织流程的先后次序,缩短工作时间或存货占用时间;利用信息技术等提高顾客需求响应速度,如户外宣传、人际传播、免费享用农业信息手机短信、可视电话、网络视频、电子商务等减少资金周转成本,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进行企业组织再造和文化变革,创新企业文化,坚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营销;宽视觉定位芽菜企业高附加价值环节,逐渐将我国现代芽菜产业链的重心从传统芽菜生产制造转移到功能保健品、生态产品设计,专用芽豆的标准化生产加工,经销商队伍建设以及芽菜终端零售理念和营销策略打造等环节上[5]。

4.2 产、学、研结合,加大自主科研创新力度

国内豆类芽菜行业组织已实现与国际芽菜协会(ISGA)组织对接,持续进行现代芽菜产业发展、包装材料、工艺技术及人才的交流,以远视觉定位我国芽菜产业发展战略。与此同时,芽菜企业也需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通过生物技术优化工艺、创新材料科技、树立现代化营销理念,提升企业与行业经济管理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芽菜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并通过教育和技术推广提高企业员工及经销商的科技文化素质。

4.3 构造绿色、生态安全的芽菜产品供应链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各地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和教育手段规范芽菜产品物流的组织行为,建立芽菜产业供应链体系;新建或在现有的物流设施中开辟一批农产品专用物流设施,实现芽菜产品产后的储存、包装、加工、运输、配送等环节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探索建设大型专用的物流基地,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效率;同时政府也要为芽菜产品的快速流通创造条件,如对销售半径在100~300 km的区域设置专用“绿色通道”等。

4.4 重视品牌和龙头企业的培育

鼓励产品过硬的名牌芽菜企业如宁波五龙潭蔬菜食品有限公司和内蒙古扎鲁特旗正达粮油有限公司等将原料芽豆、豆芽加工设备、规模化芽菜生产技术,甚至芽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加大对名牌产品和企业的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对名牌产品的信心。相关部门要做好名牌的评定工作,以质量保名牌,使其在农业领域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6]。

4.5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好芽菜产业链中的安全问题

从宏观方面考虑,我国现代芽菜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链条明晰,而该产业链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使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出现动荡,进而危及整个产业链的安全性。一方面,因气候变化难测,土地资源量日趋变小,使得芽豆原料的生产与优质供给成为产业发展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如2009-2010年我国绿豆市场囤货提价、有价无货等,让芽菜生产企业无所适从,规模化的芽菜生产难以持续,减量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原料供需问题影响着芽菜产业稳步发展及价值链的升级。因此,应在稳定传统芽豆基地的基础上,多开辟新的基地。另一方面,随着工厂化芽菜生产的不断扩大,用水日益增多,水资源利用的代价将明显加大,尤其是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及污染,将制约芽菜产业发展,危及芽菜产业的发展方向。开展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技术课题。

从微观方面考虑,芽菜脆嫩的特点与其一生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是分不开的。为保证质量,芽菜的安全生产环节一直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芽菜产品生产中不安全因素主要有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等,也有保质保鲜技术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谭力文,余望梅,刘林青.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武汉蔬菜产业竞争力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2):37-45.

[2] 刘永利.基于企业价值链的管理创新[J].商情,2013(1):221-222.

[3] 白刚.企业战略转型的三个方向[J].销售与管理,2013(1):120-121.

[4] 赵文成,赵红.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我国制造业竞争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9):54-59.

第7篇

关键词:生产业;经济发展;制造业;价值链

21世纪,随着人们对节能环保认识的不断提高,各国纷纷开始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迫切要求被提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产业开始异军突起。

1.生产业的兴起

生产行业的兴起是我们研究生产业与价值链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节中,我们将从生产业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对生产业的兴起做详细阐述。

(1)生产业的起源。20世纪40年代经济学家克拉克对全球产业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著名的克拉克定理。在定理中,克拉克对服务业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到六七十年代,许多经济学家在他们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得出了未来经济必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结论。他们最终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收入水平、城市化率等方面探讨了未来隐形生产业发展的因素。

(2)生产业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越来越难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对所有部门进行管理。例如,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越高,企业就越难通过自身的力量对科技部门进行管理。这时,作为企业中间性投入的生产业开始得到了大量的发展机会。

(3)生产业现状。当今,虚拟网络越来越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的兴起极大地影响了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已经不可能完全通过自己的力量对企业实施管理。所以,在当今时代下,生产业仍然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段。特别是依托互联网的生产行业的发展,在未来将会有很高的前景。

2.生产业与价值链的相互作用

生产业的崛起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意义深远,直接促进了全球产业链升级和进一步的优化。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大背景的前提下,生产业在未来必将对全球价值链产生新一轮的影响。在此,我们将生产业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分为两类:

(1)生产业直接影响了全球价值链的细化分类。生产业的加入使全球价值链进一步分化为全球制造链和全球服务链。全球价值链的这两种分支相互依存,互不矛盾。全球制造链沿袭传统制造业,仍然在全球价值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受生产业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全球服务链的产生则直接受到生产业的形象。生产业将全球价值链的中间服务环节分离出来,并进行了大量的扩展。生产业在全球服务链的方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依托企业的自身资源,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更多的、不必要的环节外包,自身只注重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核心环节。可以预见的,在未来,生产业将对全球产业链的细化和深化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生产业的发展受价值链的反向作用。生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全球价值链的进一步优化和分类,而全球价值链的优化和分类反过来又对生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价值链的细化分类越是明确,与生产业相关的部分就越会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对相关的生产业的需求也就越高。当前,全球资源不断减少,以传统的能源消耗为根本方式的制造业已经不能再为全球价值链的优化和升级提供更大的力量。所以,全球价值链的优化要求生产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占到更重要的比重。

3.我国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人口稠密,资源稀缺。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高资源消耗发展以后,单纯依靠制造业和重工业的资源型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再带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以,在这样的契机下,我国应当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政府、企业充分做好准备,排除万难,发展生产业。

(1)政府要高度重视。在我国的“十一五”计划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型制造业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寻找的前提下,生产业的发展更加迫在眉睫。政府的政策支持是生产业在我国大力发展的前提。各级政府应充分认清生产型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优化我国产业价值链带来的好处,大力发展生产业。

(2)企业要认清形势。不管是跨领域、高科技含量的商业巨头,还是组成单一、功能简单的小型企业,在未来,都要认清经济发展的形式和生产业不可阻挡的发展潜力。企业要做好转型准备,依托生产业发展或者直接转变为生产业是企业未来的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在生产业的发展方面,我国企业由于起步晚、技术弱等原因,相关领域的业务一直被国外企业所垄断。企业应当看到其中的商机,同时要认清差距,大力发展生产性制造业,为我国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

总结

全球性的生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生产业直接与全球价值链产生相互作用,影响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由于过去能源消耗性发展对生态的破坏,已经无法支持单纯依靠能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带来的经济增长。此时,生产行业必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通过生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我国价值链的变化,只有这样才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出路。

参考文献:

[1]Herbert Grubel,Michael Walker.Service Industry Growth: Causes and Effects[M].Fraser Institute,1989.

[2]Greenfield,H.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

[3]Browning,C,Singelman,J.The Geographies of Producer Services[J].Urban Geography,2002(21)

第8篇

关于旅游产业价值链,一般认为是旅游产品从供应到最终消费的一系列传递过程,主要由旅游产品供应商、旅游中间商及旅游需求者三部分组成,形成基本的旅游产业价值链[2](如图1)。旅游产品沿着价值链传递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旅游企业通过职能分化和专业优势为旅游产品注入价值,最终实现价值增值。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近30年来,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率达到31%,其中海外游客年均增长29.7%,国内游客年均增长31.7%,而年均旅游收入增长率达到38.9%[3]。随着进藏交通条件逐渐改善、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信息技术发展,再加上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已成为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优化的优势产业,逐渐向着政府主导发展、行业自律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社会力量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靠拢。除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旅行社更多的希望通过网络平台招徕客源;旅游集散中心的成立,统一负责散客市场的操作,旅行社更多的关注团队业务的操作。根据当前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产业价值链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通过为游客提供更具价值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游客获得体验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等价值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提升,最终获得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一是旅游业仍然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与度假类产品不多,游客只是短期停留,难以体现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二是有众多山川、湖泊以及历史遗迹,但除了游客熟知的景区(点)外,很多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宣传不足;三是旅游商品开发能力不足,质量档次偏低,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旅游商品是引自印度和尼泊尔。

(二)旅游中间商服务质量缺乏保证

旅游中间商主要有旅行社、旅游集散中心等。但随着旅行社挂靠社、分社及从事旅行社业务的网站逐渐增多,又缺乏有效管理,为争夺市场,逐渐产生了“零负团费”、“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甚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三)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功能未充分体现

虽然成立了旅行社协会、导游协会、车船协会等众多行业协会,但协会的存在基本上成为政府的附庸,再加上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缺乏自主性和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的能力,更缺乏监督行业、企业,形成行业自律环境的能力,难以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作用。

(四)旅游产业价值链竞争力弱

紧紧围绕“六要素”,旅游产业的关联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藏式传统手工艺品、藏戏、藏药以及藏式茶园、藏餐等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使得旅游产业价值链逐渐横向或纵向延伸。但整条产业链条协同度不高、产品品质有待提升、广告宣传效果不明显,制约了产业链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此外,周边省份及周边的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给旅游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三、旅游产业价值链制约因素

(一)旅游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战略规划思想

虽然经过近30年的发展,旅游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景区、景点众多,但大多参照内地旅游开发模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精品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同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战略规划思想,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特别是对于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上,优势和特色不突出。

(二)旅游监管不到位

自治区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但其协调指导能力不足,很多知名景区由于历史原因分别隶属于文化、宗教、林业等部门进行管理,结果无法形成合力,缺乏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权利有限,行业管理力度不大。由于协调不到位,很多涉旅方面职责划分不清,导致相关部门互相推诿,以致出现无人监管的死角。更重要的是,旅游行业协会无法完全发挥作用,无法进行有效规划和监管。

(三)旅游业人才缺乏,职业素质偏低

总体上讲,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一方面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规划设计以及营销拓展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不足,导致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旅游产品开发能力弱;另一方面旅游专业人才不足,很多旅游从业人员未经过正规旅游服务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达到旅游服务规范的要求,严重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四)旅游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目前对外开放程度偏低,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开放面仅占全区县、市的16%左右,特别是针对外宾而言,很多地方均为未开放区域,旅游开放面过于狭窄,无法形成网络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完善和发展。

四、旅游产业价值链优化建议

(一)突出文化特点,强调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互动,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旅游的魂。当前旅游产品对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旅游就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观光仍是主要活动。只有将特有的文化特点体现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保持旅游产品旺盛生的命力;只有围绕文化来打造旅游,将旅游产业赋予文化内涵、优化产品结构,才能提升旅游产业的层次,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旅游产品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常规旅游产品已经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未来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要向着高端、精品的方向迈进。根据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结合当地的特色,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充分体现雪域高原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彰显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同时,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提升旅游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政府部门特别是旅游 行政管理部门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利用政府部门“有形的手”积极培育成熟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无形的手”的资源配置作用。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要充分发挥产业协调能力和指导作用;旅游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监管职能,促进行业自律和企业自主规范经营,结合各项法律法规和旅游实际,制定相应行业规范,最终形成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企业自主规范经营的旅游市场环境。

(四)大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旅游局、对口省市、内地各大院校的资源优势,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协会相关人员以及旅游经营者、优秀导游等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加强同内地各旅游专业院校的交流合作,定向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特别是旅游经营管理、规划开发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区内绝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牵头,定期进行旅游专业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质量,树立旅游的良好形象。通过不断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结构,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创建区域合作的旅游发展模式

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加强同周边省区、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是必然的出路。青藏铁路的开通、高原机场的建立,使得同外界的联系更密切;由川滇藏三省区联合开发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进一步推动了区域旅游产业联合发展的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同新疆、青海、四川、甘肃等省区,以及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交流合作,横向拓展旅游产业价值链,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进而促进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光伏产业;价值链管理;价值增值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许多新能源被大力推广起来,其中具有安全清洁、广泛分布优点的太阳能倍受关注。我国将光伏产业确定为战略型新兴产业,这对于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和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由于目前主要的硅材料提纯、生产设备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终端市场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解决国内存在着产业链失衡、企业高负债经营等问题,针对光伏产业价值链管理内各个价值链环节进行优化和改善,使得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光伏产业价值链管理是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增值活动为基础,一般可以划分为三部分,上游主要是提炼硅材料和生产硅片,作为产业价值链的起始环节;中游主要为太阳能电池制造和光伏组件生产;下游主要为光伏产品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终端产品的最终价值在这里实现,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一、太阳能光伏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链流转过程较快,但新价值创造能力较弱

1.上游硅材料提纯效益低,增值空间小

上游硅材料提纯技术含量要求较高,且投资规模与能源耗用量都很大,生产周期也很长。我国多晶硅生产工艺落后,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国内众多的多晶硅材料厂商整体生产成本较高,无法满足国内的生产需要,甚至导致国内部分企业开工率不足的情况。

2.中游产品产能过剩,利润微薄

我国在太阳能电池生产上取得了硕大的成绩,由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投资规模较小、效益相对较高,许多企业纷纷进入该环节。当市场需求远远跟不上市场供给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存货滞销问题,因而企业为生存纷纷通过恶性价格战来维持发展。

3.下游产品的终端市场结构过于单一

我国当前电力部门没有正式接受光伏发电上网,加上国内的太阳能应用水平有限,出现了发电成本和装机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导致在国内的应用无法推广开来。中国的光伏产品有95%都销往国外,出口量的年均增长速度都达到40%以上,国内的市场份额占比很小。过于单一的市场结构很容易使产业陷入困境,这种局面没有改善的话,还将影响到上游材料和中游产品生产的进行。

(二)企业价值链管理不系统,财务状况不佳

国内有很多光伏企业直接进入中游产业。前期又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且技术升级很快,每次都要支出大笔资金来改进整条生产线,这样企业很容易进入高负债运营的状态。随着债务越来越多,资金链越拉越长,使得资金链变得异常脆弱。一旦市场供求发生恶化,就会形成产能利用率过低,高额负债最终会将企业拖入破产泥潭。

二、太阳能光伏产业价值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光伏产业链发展失衡

我国的光伏产业链的发展很不平衡。上游硅材料的缺口较大且对外依存度大;中游太阳能电池制造、光伏组件的产能严重过剩;下游产品终端市场对外依存度大。这是由于我国的产业战略并没有充分布局到终端环节,造成了这种我国整个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空缺,中游虚胖”的产业结构特征。

我国光伏产业使用的多晶硅有一半以上是从国外进口的,且生产设备大多是从国外进口,高额的设备进口费用约占企业设备总费用的八成左右。多晶硅材料的供应不足还会导致企业开工率低。以上问题都是因为缺乏自主核心技术。

(二)国际市场环境恶化,整个产业陷入低迷

光伏行业当前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需要依靠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受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美各国开始缩紧开支,削减对清洁能源的补贴,使得中国光伏企业的出口订单锐减。此后,美国有几家太阳能公司指控中国光伏产品的低价竞争,要求政府对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加以限制,并征收超过100%的反倾销关税。最后,迫使中国光伏企业退出美国市场。在这样国际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何况中国光伏企业处在低端的产业链发展环节,更加显得十分被动。

(三)政府越位干涉和银行对行业风险防范意识弱

太阳能光伏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各种“新兴产业、GDP高增长、地方税收、鲜明政绩”多重光环的包围下,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和银行财力的支持。地方政府在项目审批、用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扶植本地光伏企业。商业银行在光伏热潮影响下,热情放宽优惠政策,因此在所欠贷款里很大一部分是无抵押贷款,这也造成了企业自身资产负债率过高的财务风险。

三、太阳能光伏产业价值链管理建议

(一)加强技术创新,整合产业价值链

光伏产业价值链的各个价值链环节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要实现光伏产业价值链的系统发展,就需要资源的整合协调。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重心,与产业价值链上的其他企业形成信息和资源共享;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对上游企业生产产品;产品的整合要以实际需求来生产产品,共同努力提升技术和提高价值含量,实现各环节价值增值的目标。

引进技术,重视技术的自主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研究机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加速高新技术的国际化进程。

(二)发展多元化的光伏产品销售市场

可以将光伏发电列为城镇建筑中节能减排的首要措施,尝试将光伏发电引入城镇化前期的电力供应规划系统中,加强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推动电站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的同时,也要借助政府部门的权力以加强其监管力度。

(三)创建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各地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来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引导光伏企业向系统集成领域拓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各种稳健型资金进入光伏电站的投资领域,为光伏企业电站开拓进行融资,创建新的商业投资模式。

另外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银行要将影响行业发展的相关指标归入信贷风险管理评价体系中,完善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评价和其他方面的指标分析,有针对性地将风险提示出来。适时把握好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还要警惕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尽量综合使用调整贷款期限、变更抵押担保方式等手段,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

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光伏产业在短短几年里经历了从辉煌到低谷的转变。面对当前存在国际市场环境恶化、国内产业链发展失衡及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等问题,应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发展多元化的光伏产品销售市场,创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最终达到达到提高整体产业价值增值力和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哲彰.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窘境与反思[J].产业经济,2013,06.

[2]张路阳,石正方.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光伏产业动态演进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2013,(2).58-64.

[3]王信茂,从无锡尚德的破产思考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能源,2013.(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