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描写中秋节的古诗

时间:2022-05-06 20:11:57

导语:在描写中秋节的古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描写中秋节的古诗

第1篇

2019幼儿园年中秋节活动方案一

活动背景: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幼儿所熟悉、感兴趣的,又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大班幼儿已经有多次中秋节庆祝的体验,对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一定的了解。此次开展中秋节庆祝活动,更注重的是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以及感受现代中秋节所特有的艺术性。

活动时间:20xx年9月29日(星期六)下午3点整

活动目标:

1.通过中秋知识竞答的形式,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基本的文化习俗。

2.通过一起过中秋,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体验。

3.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

活动准备:

1.视频《月亮姑娘做衣裳》、爷爷为我打月饼、中秋月儿圆

2.请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关于中秋节的知识,(中秋节的来历或者古时候的人怎样过中秋节的知识,月亮的大小变化、月亮的故事、月亮的古诗等等)

3.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小问答

4.盘子若干

活动流程:

各位家长好,感谢大家能来参加今天的活动,明天就是中秋节了,今天我们邀请了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陪我们一起欢度中秋,之前也让家长和孩子们了解了相关中秋节的知识,知道了月亮在中秋节这天是最圆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个故事感受月亮形状的变化。

流程一: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看完故事老师总结: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月亮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月亮姑娘的衣服总是穿不上。

流程二:中秋知识问答小比拼

有关中秋节和月亮的知识有很多,下面就来考考我们家长和小朋友,来个“中秋知识问答小比拼”

1.八月十五又称什么节?(B)

A月饼节 B团圆节 C故乡节 D诗人节

2.中秋节又可以称为什么?

(A) A仲秋 B月夕 C秋节 D追月节

3.在哪个朝代中秋节才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

(A) A唐 B宋 C元 D明

4.月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A)

A祭奉月神的祭品 B馈赠亲友的礼物 C节日食品 D地方小吃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谁的佳作?

(A) A王安石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6.在典故中,吴刚伐的是什么树? BA槐树 B桂树 C柳树 D杨树

7.以下哪个不是中秋节传说? D

A嫦娥奔月 B吴刚伐桂 C玉兔捣药 D迎涛神说

8.中秋节在亚洲其他国家也很盛行,在( B ),中秋节也叫感恩节。

A 日本 B 韩国 C 新加坡 D 马来西亚

9.在古代月圆和月缺一般形容什么?(A)

A悲欢离合 B天气的好坏 C凶吉的象征 D身体是否健康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描写中秋节的千古名句,它出自( A )

A 苏轼《水调歌头》 B 苏轼《中秋月》

C 王建《十五夜望月》 D 辛弃疾《太常引》

游戏三 《猜灯谜》

1. 老师提前将若干灯谜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

2. 请宝宝们站在教室中间,告诉宝宝们在教室内去寻找灯谜(并拿一个写有灯谜的卡片,让宝宝进行观察,知道去找什么样子的卡片)

(1)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圆盘,有时像镰刀---月亮

(2)中秋归来---八归

(3)嫦娥下凡---月季

(4)中秋菊开---花好月圆

(5)明月照我还---归有光

(6)举杯邀明月---赏光

(7)举头望明月---当归(药名)

3. 找到后,交到自己的爸爸妈妈的手中,请爸爸妈妈去猜灯谜,用时最短的家庭获胜。

流程四:合唱歌曲《中秋月儿圆》、亲子表演

为了庆祝中秋节,我们小朋友学了一首新歌,一起来唱给爸爸妈妈听。

老师还知道小朋友在家和爸爸妈妈也学习了新的儿歌和歌曲,欢迎大家到前面来表演。 流程四:亲子制作月饼我们中秋节必吃的一样食品就是月饼,下面老师带来了许多颜色形状都很特别很漂亮的月饼,请大家一起欣赏,看到自己喜欢的可以用橡皮泥模仿着做出来,当然也可以发挥想象做出自己想吃的月饼。

流程五:月饼展示

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

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看,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是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小问题:

1.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

2.月亮姑娘为什么三次都没做成衣裳?

3.月亮姑娘她是怎么变的呢? 故事里把月亮姑娘比作什么?

2019幼儿园年中秋节活动方案二

设计意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着许多洋溢着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无不大力弘扬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时值中秋节的来临,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一传统节日,学到科学小知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把礼仪渗透到各个细节处。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活动形式:班级集体活动 环境布置

1. 展示幼儿在节前观察月亮、绘制出的“月亮变化册”。

2. 在语言去投放相关月亮知识的图书。

3. 悬挂灯笼,水果图案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家长工作

1. 家长帮助搜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并提供给大家分享。

2. 为这次主题活动准备一些月饼盒。并与幼儿一起做一个灯笼,最好是共同制作的。

3. 督促幼儿节前节后连续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4. 关注主题活动的进展,及时协助主题活动的展开。

5. 有时间带幼儿在有月亮的夜晚赏月。

主题活动一 :中秋的来历 活动形式 集体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知道为什么要过中秋节,

什么时候开始过中秋节。

2、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资料,并学会分享交流资料。

活动准备: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以及一些中秋节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那些节日吗?

二、向幼儿介绍中秋节,包括时间,来历。

1、教师请幼儿介绍,并请其他幼儿倾听从中知道

了哪些,与别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师介绍自己的材料,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三、扩展幼儿经验,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让幼儿了解更多。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吗? 师:除了吃月饼,我们还干什么呢?

四、教师像幼儿介绍获取资料的方法。

师: “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识,那你是从哪里了

解到的?”

1、幼儿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渠道。

2 、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从哪获取知识:方法及渠道。

主题活动二:制作月饼

1、 活动要求:

(1)在活动中,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做,家长只是起帮助指导的作用。

(2)进入活动室,要小声说话,以不影响他人为原则。

(3)、活动结束后,整理好所有的东西,物归原处。

(4)、准备好制作月饼的材料(擀面杖、面板、模子、月饼馅),油面和水面统一准备。

活动过程:

(1)、孩子和家长一起制作月饼。

(2)、 将做好的月饼放入烤箱中。

(3)、 户外传统游戏——贴膏药、切西瓜,共同参与。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新媒体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75

人们通过文字的书写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他人传递信息。因此,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习作能力,才能保证文字的合理运用和信息的良好传递。小学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字交流能力及文学素养的基础教学,对学生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下,教师也应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小学习作教学中新媒体应用的意义

新媒体的出现和运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人们运用互联网收集、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实现了即时交流,大大提升了工作、学习的效率。目前,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教育领域也开始将其运用在实践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具有提升课堂趣味性的重要意义。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学习意识未能完全形成,其学习动力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兴趣。新媒体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灵活生动。它运用多方面的资源,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全方位地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其注意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有效培养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同时,新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对丰富教学资源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能够将多种素材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如声音、文字、影像等,为小学习作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同时,新媒体主要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而发展,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时,能够通过互联网迅速找到大量所需的资源,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另外,新媒体的运用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运用相应的新媒体平台,实现双方之间的即时沟通,及时解决习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在平台上相互交流写作心得,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小学习作教学中新媒体的具体应用

(一)丰富习作素材

素材是学生创作文章的基础,素材积累不足,学生便会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但是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阅读的资料有限,教师又无法要求他们在习作过程中去重新体验生活。新媒体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例如,在描写“牡丹”的习作中,很多学生都听说过牡丹,甚至知道牡丹是我国的国花,但是对于牡丹的具体种类、形态等并不了解。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关于牡丹的简介、图片、视频等,在习作前先在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上为学生展示所收集的素材,请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在每张图片旁都加上所展示的牡丹种类说明,并添加“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诗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使学生在了解不同种类牡丹颜色和形态的过程中,能够积累一定量的古诗词,并体会到诗词中所描述的牡丹特征及其代表的含义。小学生十分容易被色彩斑斓的图片所吸引,能够认真观察每一幅图片,并尽可能多的记忆上面的信息。在观察后,教师可以再为学生展示与牡丹相关的视频,展示牡丹成长、绽放的过程,使学生为生命的美丽而惊奇。随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写作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便会发现一些学生对牡丹繁多的品种十分感兴趣,还进行了仔细的描写;一些学生则着重描写了牡丹的代表意义,引入了教师提供的诗词;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在习作中感叹大自然和生命的奇妙。由此可见,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同时也实现了其思维的拓展,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为学生建立素材资源库。例如,运用QQ建立“习作资源群”,将每一次习作的素材上传至群文件中,在为学生布置习作题目后,要求学生前往群文件中查找相应的素材,通过素材获得思路的拓展。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优秀写作素材分享给全班同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素材积累习惯,从而将更多的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实现自身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激发写作欲望

一讲到写作文,不少学生会大吐苦水,不是没内容可写,就是写得笼统,不够具体。尽管教师反复引导、提示、启发,学生还是无从下笔,只好通过编造、抄袭来交作文。那怎样突破这种困境呢?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让学生不再感觉生活单调,不再忽略身边的人与事。例如,在进行“写一种小动物”为主题的习作时,教师先提出习作要求,指导学生重点观察小动物的习性,并将小动物以视频的形式拍摄下来,传到班级的微信里,或在朋友圈上。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学生的观察重点明确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发上来的视频达到了二、三十条,有拍小金鱼的,有拍小仓鼠的,有拍小乌龟的……教师选择其中精彩的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多次播放,让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与冲动,等到开始写作时,学生的思绪就会如泉水般涌出,真实而流畅。

(三)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进行习作的主要动力。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进行以“春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在习作前,先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并录制小视频传到微信朋友圈里。教师将优秀的视频集中起来,做成课件。在作文课前,播放给学生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并配以欢快的音乐,如《春天在哪里》等,使学生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知道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便能够立即进行回忆,并主动向教师和同学叙述自己回忆中的春天。在新媒体的运用和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充分融入了教师所创建的情境中,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了用文字描述春天的欲望,激起了自身的写作兴趣。

在习作训练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抽象的题目,学生难以理解这类题目,就无法进行良好的创作。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实现教学情境的创建和拓展,帮助学生理解这类题目。例如,在要求学生以“温暖”为题进行习作时,学生第一个想到的会是身体感知上的温暖,但是无法对其内涵进行拓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创设温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温暖的内在含义。如为学生播放《为妈妈洗脚》的广告片,并询问学生看过广告片的感觉以及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关怀,或是为学生播放具有正能量、传递温暖的视频,使学生充分理解温暖的真正含义。同时,在播放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温暖事件,使学生充分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使其习作内容充实且蕴含丰富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提升习作水平。

(四)指导构思方法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新媒体教给学生习作的构思方法,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文章连贯有序。例如,在描写“中秋节”的习作训练中,若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向学生介绍中秋节,学生便也会在习作中对教师提到过的内容进行简单拼凑。为指导学生进行良好构思,教师可以将PPT分成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中秋节的来源和时间等,其次向学生讲解古代中秋节的习俗,最后描述现代人过中秋节的习惯,并在每一部分设置过渡语,使学生在习作时也能够按照教师引导的思路,将文章写得井然有序,过渡自然。

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新媒体,为学生制作网络概念图。概念图就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教师运用这一手段,将学生每个阶段的写作内容显化出来,并以线段连接思路,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习作内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对习作进行良好构思。

(五)建立交流社区

新媒体能够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甚至家长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建立习作交流社区,为学生、家长提供与教师共同交流的途径。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习作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习作上传至博客、朋友圈、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学生在这些新媒体上看到自己的作品,会立即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获得习作动力,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习作任务。同时,在的习作的最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在获得积极评价后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刺激学生的习作兴趣。在此基础上,家长和学生也能够通过新媒体,对教师的评价进行反馈。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充分激发写作兴趣;家长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能够了解自家孩子的优缺点,明白指导习作的方向;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能够实现彼此的理解包容,进一步实现对孩子习作学习的鼓励与支持;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实现彼此之间思维的碰撞,获得百花争鸣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实现学生写作思路的拓展。

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新媒体的运用也逐渐成为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现有的情况以及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合理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以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指导学生构思方法,从而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陶象胜.教学媒体融入 享受习作快乐――多媒体在习作起步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58-60.

[2] 袁贞宏.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2016(1):134-135.

[3] 邱胜东.多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 (10):149-150.

[4] 张燕.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巧用多媒体策略探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 (1):59-60.

第3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拓展语文教材艺术美感、拓宽语文教学范围,还能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礼仪教育,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目前,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古文学习为主。但学生学习古文也是以背诵为主,缺少鉴赏学习的过程,教师不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优化教材案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材中的案例,在有限的课本资源中渗透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人教版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优美的古诗词,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例如,《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古诗描绘的是雪后清晨破山寺中后禅院的幽静雅致的景象,这首诗展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教师在讲解这首诗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教会学生欣赏这首诗,逐渐学会体味诗歌的意蕴美。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诗文和民间故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传统文化,还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古人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进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力。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成语“礼尚往来”时,很多同学将“尚”写作“上”。对此,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讲成语的深层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礼尚往来的意思是在礼节上有来有往,“尚”表达的是“注重”的含义,而非“上下”之义。这样,学生在记忆成语的过程中还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讲一些古典故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妙处,从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感悟古诗文中的内涵和意蕴,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教学课文《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这条路之所以叫“丝绸之路”,是因为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进行的贸易活动主要以中国的丝绸为代表,还包括铁器、金属制品、甘蔗等,它们途经中亚、西亚,直到罗马。教师讲解具体的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对课堂教学占据绝对领导权,这是错误的做法。教师应尽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比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工具书和互联网的帮助下搜集课文背景资料,尤其涉及传统文化的部分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分享研究成果,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交流,教师最后再进行总结发言。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搜集材料、整合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四、利用民族习俗吸引学生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民族性等特点,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甚至延伸到课外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朗诵和鉴赏古诗词。在人教版教材《元日》这首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提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春节见闻、活动等讨论与春节有关的传统文化,从而在课堂中形成独有的文化氛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节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重视,如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缅怀先人的清明节等。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解释中秋节的来源及风俗习惯,强化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还可以讲解描写清明节的古诗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阐述清明节的文化与内涵。这样做,既帮助学生学习了古诗句,又引导学生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民俗习惯。另外,在新年欢庆的节日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行联欢会,在会上,学生们可以载歌载舞,可以分享小故事,可以开展对对联、猜灯谜等活动,还可以开展手工活动,学生分小组学习编织中国结。这些有意义的活动,都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4篇

一、有助教师研读古诗文教材

一次在年级老师集体备课中,有老师对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句中,“花重”的“重”应该读哪个声调,产生了疑问。课文上没有标明声调,也没有解释,而我自己从读书学习这首诗以来都是读“zhòng”,意思理解为“雨后的花朵上有水,因而显得沉重”,所以自然也是想着教读“zhòng”。但是有老师提出疑问,说这个应读“chóng”,原因是春天花开了很多的意思。我翻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发现没有明确提到这个问题。后来在网上我看到了有关讨论帖子:“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亮了,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吧,娇艳欲滴,整个锦官城已经变成了繁花簇拥的世界。“重”字在这里理解成“重重叠叠”更为恰当,因为只有重重叠叠的花朵才能成就锦官城繁花簇拥的景象。如果读“zhòng”,“花重锦官城”就被解释为锦官城里雨后的花瓣显得格外的湿漉漉、沉甸甸。也就是说“花重”被理解为花的重量很大。而且,从平仄的角度来看,“重”字在这句诗里的位置应该是平声,古人是非常讲究诗歌的平仄的。更重要的是,诗歌讲究意境,杜甫关于春夜“喜”雨的“喜”意不在于花瓣的沉重还是轻盈,而满城鲜花怒放,正是诗人“喜”之所在。由此看来,“重”字在“花重锦官城”里应该念“chóng”,解释为“重重叠叠”更为恰当。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教师可以迅速解决研读文本时产生的疑问,寻求备课中难点问题的答案,直接获取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同时,我们还会看到,网络搜索提供了更丰富更全面的背景资料。

二、丰富古诗文课堂教学方法

开放、交互、自由的网络使基于网络的古诗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在校园网建立主题学习网站,有利于学生健康有效地学习。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古诗《寒食》,这一课是我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一次尝试。在课内的常规教学中,学生很兴奋地表示我们之前还学过表示节日的古诗,如明代唐寅写的关于元宵节的《元宵》,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关于清明节的《清明》,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关于七夕节的《乞巧》等,对古诗中有没有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很感兴趣。根据课文关于中国传统知识性较强,为课外的拓展阅读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这一个特点,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基础制作成主题学习网站,进行了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我把古诗中丰富的描写节日的古诗引入课堂,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尝试自己学习、积累有关的诗句和知识。小学生是各种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四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都已经简单学习过使用电脑上网了,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学习显得非常便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三、拓展古诗文学习的时空

第5篇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为了在这个时期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实施培养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班把“三个一”习惯培养作为学校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终极目标,“三个一”指的是“一手好钢笔字,一副好口才,一身好习惯”;把“七五三”工程作为工作落实的总思路和主要手段,“七五三”指的是七个五分钟,和一个三十分钟。七个五分钟指的是学生到校后的五分钟练字时间,五分钟经典诵读时间,五分钟口语会话时间,五分钟古诗背诵时间,五分钟唱歌时间,五分钟自我演讲时间,放学前五分钟反思总结时间;下午三十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

在练字时间中,不要求学生写字的数量,注重写字的质量和写字时的姿势,如坐姿,执笔姿势,是否能够做到“一肘”“一拳”和“一寸”。希望在这五分钟时间里,同学们首先要保证姿势正确,然后把字写好,最后再提高写字的速度。要求教师要及时的做好点评和指导工作,定期组织写字比赛,激发兴趣,正确引导。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练就一手好字,给予了殷切的期望。

在经典诵读时间中,一二年级可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主要诵读内容,三四五年级则以《论语》二十篇为主要诵读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集体诵读,在集体环境的熏染中,喜欢上国学经典,讨论和理解国粹文化,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在英语口语会话时间中,依照新标准英语教材的编写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说能力,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每天给学生提供口语会话的时间和条件,希望英语会话不再是学生英语学习的短板。因为是集体会话的时间,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对话氛围和条件,降低了难度,保护了同学们的信心和兴趣,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到会话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古诗背诵时间中,参照课程标准中给各个年龄阶段学生规定的必背诗篇,进行集体背诵和理解,定期组织背诗比赛,鼓励先进,带动全班,号召同学们多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背诵古诗,陶冶情操。同时结合季、节时间,搜集整理相关诗词,例如中秋节,收集中秋和描写月亮的诗词;学校展览,搜集关于的诗篇,即增添了活动的文学性、趣味性,丰富了活动的内涵,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然后是5分钟的自由演讲时间,锻炼学生的口才,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说话的胆量和能力。通过正确的引导,以及部分优秀学生的榜样带动作用,同学们开始喜欢这一环节了,踊跃的参与进来,从一开始的无话可说,到现在的条理清晰,慷慨陈词。并且同学们关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广泛,校园内、社区中、以及新闻联播中的国家大事,都成了同学们的演讲题材,一副副好口才正在渐渐展露出来。

下午三十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更是同学们的最爱。学校图书室的借阅制度和“捐五本读百本”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班级图书角的书目。内容都适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而获取了同学们的青睐。同学们日益提高的文学素养,在课堂上、习作中、演讲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各种成绩的取得,又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同时经过阅读时间的开展,同学们的纪律性越来越好了,教室内没有了吵闹,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三十分钟的自由阅读活动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课前一支歌活动,在班主任和音乐教师的指引下,突出了“红”和“童”两个明显的特点,红歌唱响校园比赛,硕果累累,嘹亮的红色歌曲唱响了校园,也红透了孩子们的心灵。爽朗且健康的儿歌是同学们的最爱,唱歌的过程,就是同学们心灵交汇,铸造童年友谊的美好时刻。唱响红歌,也陶冶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自觉地抵制了一些不适合小学生的歌曲,使校园更加健康、和谐。

第6篇

俗话说,长文好做,短文难成。小作文虽“小”,但也“五脏俱全”,而且小作文还有更为严格的篇幅和字数及其他要求限制,要想在考场上取胜,不掌握一些技巧是不行的。

一、明晰要求,突出文体特征。不管是以前宜昌的小作文,还是2014年北京、山西、浙江舟山的“微小作文”,都有文体上的明确要求。如北京的感恩带有浓郁的抒彩,而山西就是景物描写,而浙江舟山则是议论文。

倘若忽视文体要求,即使结构和文字再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写作时,先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对文体的要求。如宜昌小作文给学生三道作文题,“准考证的启示”“准考证的故事”“准考证的联想”。其中,“准考证的启示”偏重于议论,“准考证的故事”偏重于记叙,“准考证的联想”则明显偏重于叙述和抒情。宜昌小作文“我的梦中小屋”要求学生多用描写,恰当运用记叙和抒情。有的省市给的是一段文字,要求写出读后感,读后感属议论;有的是一幅漫画,“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题目限制虽然不甚严,写作时,依然要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或描述、或说明、或议论。请看:

点赞:让孩子接地气

浙江嘉兴一考生

当下城市的孩子,不仅不知道皂角树是什么模样,就连一年四季都常常“错位”。现实让儿童远离了大自然,远离了生活。为了让女儿能体验自然,描绘自然,“甜妈”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包下荒山,栽种桃树,让女儿和其他小孩,接地气,赏桃花,开阔视野,放松身心,此举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点赞一下甜妈:希望有更多的甜妈、甜爸能加入这个行列。

2014年浙江嘉兴中考小作文要求写“短评”,先摆出城市小孩四季错位的现象,然后引述甜妈的做法并展开评论,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表明观点。有理有据,令人驯服。再看北京去年中考小作文:

亲爱的老师:

还记得那一次吗?因为作业“偷懒”,我被到办公室“约见”。

心中有几份忐忑。

到了办公室,您慈祥地对我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不过有点懒。但老师相信你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一定可以提高。你自控能力较差,老师会帮你,督促你。好了,孩子,回教室把作业补起来!”

回到教室,我第一次认真及时地补好作业。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老师对我说的话。我对自己说,要努力了!

正是有了那次单独的“约谈”,才有了以后的“悬崖勒马”与“柳暗花明”!

临近毕业,真诚地对您说:“谢谢您,老师!”

文首,一个问句,巧妙唤起对往事的回忆,重点写老师办公室对“我”满含期待的话语,这句话,唤醒“我”的良知,从此,“我”开始努力;对比鲜明,凸显教育效果。最后满怀感激。山西小作文是片段描写,请看:

春在山民不经意间来到山里。随着绿意的萌动,天蓝了,鸟儿也渐渐地醒了。瞧,漫山遍野都是迎风摇曳的杜鹃花,红的,黄的,白的,走过去,仿佛听见他们在呼唤:“快来啊,忘掉烦恼,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自己也仿佛变成一棵迎风摇曳的杜鹃。

夏天是个急性子,穿梭在树林间,一股清凉之气遍布全身。抬头望,树叶遮住了烈日,点点光斑映在地面上,让你惬意,让你陶醉。那一山山翠绿,令人心旷神怡。

片段景物描写让我们眼睛一亮。先从视角描写春天里迎风摇曳的杜鹃,再夏季山间绿色、山间的红色,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对故乡热爱赞美之情溢之于表,拟人、比喻、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感染力,让读者动情。

二、层次分明,写作思路要明晰。微小作文虽然字数不多,除片段描写外,无论是说明性还是议论性文字,都要求结构完整,要素齐全,中规中矩。说明性的,依然讲究说明顺序――先总后分,灵活运用说明方法;议论性的,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论证分析过程;应用文,格式上马虎不得,应用文术语中规中矩。小作文要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塞上生几何

古诗中的图形真奇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几何图形。

在这如画的构图当中,蕴藏着一些数学图形。大漠是面,长河是线,孤烟是曲线,而落日呢?则是一个美丽的圆。大漠如此广阔,无边无际,是一块无法衡量的面,落日是一轮可以运动的圆,笔直的线,运动的曲线、点、线、面,就这样构成了几何中最基本的元素。

一幅简洁的图画,在数学大师的眼里,同样也可以繁衍成美丽动人的几何图形。在这里,孤烟不再是烟,是直线;落日不再是落日,而是在空中运动可以划着美丽弧线的圆;而长河呢?那是一条绝妙的线,时而是直线,时而是曲线,具有动感的美;大漠呢?在诗人眼里,是毫无生气的充满幽怨的大漠,而在数学家眼里,就成为一个无边无垠的平面。数学这双大手真厉害,一步步将美丽的诗演绎成优美的几何图形。

应该感谢数学大师,将古诗与数字联姻,从此,想象王国了又多了一段佳话。

小作文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主体部分先解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所蕴含的几何图形,后解说这些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也是逻辑顺序。

三、讲究语言,力争简洁优美。从各地小作文答题情况来看,语言上问题最大,考生或拖沓冗长,或平淡无奇。因为微小,在语言上更讲究。叙述要叙述娓娓,如风行水上;描写要几笔勾勒,画出神韵;议论文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分析;语言要简洁,可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用排比句展开,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增添文字魅力。

我们丢了什么?

又是一年春柳绿!世俗喧嚣、红尘滚滚,不少人哼着“我的心太乱,要……”一边叫嚣,一边狂欢。

中国文化慢慢被人淡忘!如今,端午节的龙舟,依旧在划么?清明时节的行人,还依旧断魂么?故乡的社戏,是否还在水乡上演?中秋节的亲人,依旧会团聚吗,会吟着“天涯共此时”吗?会吟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福远方的亲人吗?

或许我们已经淡忘了,而什么渐渐浓了呢?圣诞节的街灯彻夜明亮;情人节的鲜花卡片到处飘香;“麦当劳”这个异族家伙,也在中国安了家,买了上好的新房……

异国文化的魅力的确巨大,但中国人不应当把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吗?吸收国外文化,又怎能以牺牲本国文化为代价?

又是一年春柳绿!但愿少扮些“牛仔”,多穿些唐装;但愿国人少听些摇滚,多看些京剧;但愿孩子少听些“亚当夏娃”,多讲些“牛郎织女”!

由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一连四个委婉含蓄的追问,道出深深忧思;第三段巧用问句,引出令人忧虑的问题,第四段水到渠成表明观点,结尾含蓄表明愿景,启人深思。

四、入题要巧,直接切题不铺陈。为突出中心,大作文可渲染、用力铺陈,好比助跑跳远,通过助跑可跳得更远;可采用插叙,让情节更加曲折。小作文,因字数上要求,不可能铺陈。小作文好比立定跳远,不能助跑,站定就跳。小作文切题要直接,切莫拖泥带水,片段描写更要直接切入描写对象。如《我的梦中小屋》:

斑驳的石板小路,清幽的院落。

典雅,别致,给人“曲径通幽处”的感觉。满目葱茏,花木成群,树影婆娑。翠竹郁郁葱葱,清风拂过,丛叶舞动,刚劲之中又显些柔媚。花丛高低错落,粉红,洁白,鹅黄,淡紫,花儿在寂静的空气中飘散着微微清香。

青灰色格调的两层小阁楼,四周爬满藤条,楼顶太阳能热水器与电视天线给古朴的小楼平添一丝生机。空中的薄云微微流过,暂无“雨打芭蕉点点愁”的味道。正门古朴的青灰色,阁楼左边阳台盆栽的兰花草、蝴蝶兰在微风中摇曳。门前一串风铃在轻风中翩翩起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第7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学校及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古诗词作为体现和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虽然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优良的精神,但如今初中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想要学习和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而在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智慧等总体表征,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了历史上多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具有凝聚性和兼容性的特征,而且其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价值,以期起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学习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诗词内容基本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杜甫、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怀,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爱国主义精神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古诗词及诗人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如诗人陶渊明仕途坎坷,但它所写的诗词却悠然自得,体现了陶渊明乐观的精神。另外很多诗词中都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宣扬,目前学生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少,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2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初中学生由于阅历和年龄的原因,其价值观、道德观还极容易受到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人们最基本的情怀,语文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从众多古诗词中精心选出的优秀作品,很多诗词都表现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诸葛亮在《出师表》描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崇高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杜甫、文天祥、陆游等诗人均纷纷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爱民之情,语文教师加强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及诗人的伟大情怀。另外初中语文古诗词还提倡崇高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如孟子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重视正义的思想和精神,并斥责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群体,同时告诫学生要明确义和利,不要因利而失去本心。

3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3.1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中考制度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仍然会受到考试内容的影响,对于考试内容之外的知识讲解比较少。而一般语文考试中,很少涉及到古代文化相关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较少。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古诗词中对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如作者的名、字、号、籍贯等。语文教师在教学《公输》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公输是字,班是名,而公输班之所以又叫鲁班,则是指“鲁国的班”。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或组织学生自行了解古文中的宗法礼俗、音乐、年龄称谓等古代文化常识。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通过古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引导出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如教师在教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时,可以向学生传统“仁政”治国思想,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治国策略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3.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兴趣:

由于很多古诗词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古诗词产生兴趣,也就无法了解中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传统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兴趣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电视、电影、小说及英雄人物比较感兴趣,而《三国演义》的电视、电影作品较多,教师可以从电视、电影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另外《三国演义》中包含诸葛亮、关羽、吕布等人物,而诸葛亮作为《出师表》的作者,教师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描写文字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兴趣,继而对《出师表》产生兴趣。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蕴含的意境和智慧,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学生在理解诸葛亮的情怀后,会被诸葛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从而投入更对的精力了解相关知识。

3.3把握古诗词精髓,加强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及诗人的精神,还需要学生通过品味古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气息。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语调、语速、节奏、重音等朗读方式,体会和品味古诗词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渔家傲•秋思》时,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词中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表现出来。每一首诗词都有中心思想,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向学生讲解作者在诗词中融入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可以体验到诗词和作者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李清照的词《武陵春》时,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整篇词的忧愁之情,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如何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从而使学生在体会到诗词情感的同时,了解李清照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4加强游戏、竞赛等教学形式的应用:

初中学生古代知识储存薄弱是导致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较少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中国古典读物的任务,如《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当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促使学生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另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接龙、古代文化常识竞赛、对联比赛、经典名言默写等,从而起到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徜徉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海洋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教师可以通过策划成语故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比较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在成语故事接龙过程中,不仅需要及时回答出正确的成语,还需要讲出该成语的涵义及典故由来,从而使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并加强对相关传统文化的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语文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等方式,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庞宪文 单位: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中学

参考文献

[1]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58-160.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3]唐舒敏.品味古典诗词意蕴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2:47-49.

[4]马丽丽.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6,10:138-139.

[5]白丽娜.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127.

第8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乐趣 魅力 意境

在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发展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呢?

一、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优美的语句摘记下来,并且换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作文和说话中加以运用。同时,教师对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得好的句子,要用红色笔标记,并附上自己的赏析,这样能增加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并能增加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而且,学生应该学习一下作者的描法,化为己用。这样长期积累的话就可以出口成章,把摘抄语句和语言归纳变成自己的爱好。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语句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在生活中爱上写作,爱上阅读。

二、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中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

学校应该每天开设阅读课,利于学生收集精美的句子。同时学校应该开设在外写生写作的课程,利于学生阅读中摘录的句子能够得到运用。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是指导作用,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地运用和掌握积累的语言。笔者认为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积累的乐趣,包含以下几种方法。

(一)熟读成诵法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只有了解了摘录的文章的意思,才能出口成章,在实践中更好地去运用。熟成背诵法又包括:主导词背诵法、提纲背诵法、手抄与背诵结合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别介绍了这三种方法的运用。

(二)主导词背诵法

如果文章不是很长,可以找出段落中最主要的部分,然后根据主要意思进行概括归纳,归纳完后再比较一下与原话的不同之处,如果自己归纳的比原文要好的话可以用自己归纳的部分,相反归纳的不好,要找到原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三)提纲背诵法

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要先把文章熟读几遍归纳出文章的大体提纲,根据每段提纲的大义来背诵,这样既能练习学生的记忆力也能练习学生的语言归纳能力。

(四)手抄与背诵结合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些人照读背诵的很慢,但是把要背诵的内容抄一遍却能很快地记住。所以可以让学生试试不同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在此基础上,应该灌输学生巩固的思想,在能刚好背下来的时候要再多读多记几遍,以此巩固发到熟练背诵的程度,达到事倍功半的结果。在刚开始背诵的时候,记住得快但是忘得也比较快,再能熟练背诵后应该适时地复习,这样就不会很快忘记背诵的内容。

(五)摘记法

把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写在纸片上,或者在书中标记下来。学生可以自己随身带一个手抄本,当生活中遇到优美的句子或者感人肺腑的话时可以记在手抄本上。

(六)归类法

对于自己收集优美的语句,可以自己归纳分类。比如描写人外貌的包括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更多时候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表现的更为生动形象,学生可以把自己摘录的侧面描写的语句进行归纳,学习一下侧面描写的方法。

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如何积累语言,就能够在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

三、运用比较法理解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比较法能够看出普通的语句中不同的地方,能看出丰富的哲理。

(一)省略原句原段中的精彩词句与原句原段比较。

例如,“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和“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让学生比一比,这两句有何不同?学生仔细一读,发现第二句多了一个比喻句。再让学生说说有了比喻句好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二句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徐悲鸿不知疲倦学画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比喻句的妙处。

(二)用其他词句替换原文的词句再与原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

例如,“他十分珍爱图书。”句中“珍爱”一词引导学生换词,可换成“爱护、珍惜”,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珍爱”包含有“爱护、珍惜”之意,更能表达出主人对图书的“爱”,可见作者用词多么精妙。

四、运用想象法畅想语言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对意境优美的句段或全文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文中意境之美。例如,《但愿人长久》一文中写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乌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在这里,可引导学生想象人们全家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的情景。第三小节中写到:“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埋怨起来。”可引导学生想象苏轼面对明月,听着外面传来的笑声,他会想些什么呢?古诗《游园不值》的佳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那满园的春色。学生在大胆的想象中,丰富了课文的内涵,领略了语言的意境之美,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总之,在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中,只要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成为一种爱好。

参考文献:

[1]张勇.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J].小学教学参考,2011(22).

[2]杨庆太.小议培养小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J].学周刊,2011(8)期.

[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J].吉林教育,2011(23).

第9篇

我们的孩子自小就在这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成长,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这样满口生香的诗句在孩子稚嫩的童音里传出,不禁令人赞叹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接受了学校教育后,诵读的声音却越来越稀,这种古朴、儒雅的情调越来越淡,让人深感惋惜。学校本是让学生亲密接触经典的环境,可这里的现状更是令人堪忧:埋头做作业的多,读书的少;解经式的分析多,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专注课本的多,放眼课外的少。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远离了经典文化?

让我们回到学校教育的话题,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是啊,诵读经典诗文,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任务,我们不能忽略了除课本以外的经典诗文。许多学者也提出“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诵读经典,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认识,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教师要从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出发,抓好学生经典诗文的积累,让学生沉淀文化的底蕴。

怎样做好学生的诵读经典工作呢?我在教学工作中经过尝试,积累了一些方法,现在提出来,也请同行们指导。

首先是让学生提高对经典诗文的认识,端正学习的态度。

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经典是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土壤,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诵读水平会步步提高,理解、体会也能层层加深,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明确了诵读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想学好语文却苦于没有办法的学生指明了方向。

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可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每节课前五分钟和课余的时间,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诵读。有的学生喜欢唐诗,有的学生喜欢宋词,有的学生喜欢古典散文,我就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进行诵读,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诵读,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文化素养提高了,学生们在古诗词中领略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阔与雄浑、“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清新与纤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智慧与达观。通过诵读活动,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中国文人千百年来传承的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意识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起了远大的人生观。

2.经常开展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平时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诵读经典诗文,丰富诵读的内容;利用校园固定展板、班级板报、校园广播的形式营造诵读经典的气氛;每周在班内评比,每月组织开展全校的诗文诵读活动;同外校的优秀诵读选手搞手拉手活动,切磋、交流诵读技巧和诵读感受,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现在的孩子个性张扬,渴望被肯定,读的越多越好就越有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诵读,学生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学生积累知识之丰富,既让我吃惊,又让我欣喜。

3.结合实际,制定诵读任务。在丰富诵读内容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诵读内容。到了春天,学生感受到了姹紫嫣红、鸟语花香,那就多读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文。秋天,学生观察到了天高云淡、叶落雁飞,此时多读一些描写秋天的诗文,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思索。一提起这样的话题,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诗句,学生们应声而答,不绝于耳。至于到了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同学们就更有热情,不用布置,自己就寻找那些诗文,一决高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让人融入到了读书的那种热烈氛围中。

4.诵读形式灵活多样。可开展学生诵读比赛,以个人、小组、班级为单位参加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诵读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互联网已经走进校园、走入课堂,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魅力。学生不出校门,就聆听了那些名家大师们的诵读作品:“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些带有磁性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让他们既惊奇又喜悦,原来诵读竟有这样大的学问和魅力,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5.家校联合。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鼓励学生回家把学会的经典诗文诵读给家长、亲戚听,让家长和孩子互动,相互交流,相互评比。这样既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见闻,又促进了感情,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