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3 20:34:55
导语:在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教育;医学;研究生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深化改革以坚持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全面提高质量为主线。结构上突出服务社会发展,培养上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对于医学院来说,培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具备较好的临床实践技能的优秀医学人才,可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就医学来说,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具备较好的临床实践技能的优秀医学人才,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如下:学术学位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花大量时间完成科研论文在国外SCI收录期刊或中华医学类统计源期刊中发表,在有限的培养实践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研究生的临床医学技能和实践操作;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也理解不透,且需要人手去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研究生的临床工作培训,甚至还压缩掉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时间和临床科室轮转,只花很少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下临床这一训练任务。而几乎所有医学研究生的最终选择医生作为职业,目前培训模式导致研究生毕业后临床工作岗位竞争能力欠佳,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后存在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与实践的现状。以上情况与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存在矛盾。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医疗人才,作者采用实验室学习和临床学习并重的方式应用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取得了满意效果,先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三峡大学医学院2012年级医学硕士研究生(已经在医学学习临床理论一年)21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实验组1∶70人)、B(实验组2∶70人)、C(实验组3∶70人)。三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平时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A组采用采用实验室学习和临床学习结合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采用12个月实验室学习,12个月临床转科学习;B组采用24个月实验室学习培养硕士研究生,临床转科学习在实验室剩余时间间断进行;C组采用24个月临床转科学习培养硕士研究生,实验室学习在临床转科剩余时间进行。
1.3教学评价
1.3.1临床能力评价 教学结束后,对三组进行理论知识(占总分的50%)和病例分析(占总分的50%)考试,采用自建题库随机出题、闭卷考试、双盲阅卷。
1.3.2科研能力评价 由学位评定委员会、研究生导师组织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科研能力依据表格计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3次重复实验测定值的(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临床考试总成绩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实验组科研能力比对照组1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具有科研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点[1]。目前,我国医学学位分两种,即学术型学位(科学学位)和临床型学位(专业学位),前者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后者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由于对医学研究生学位理解的片面性,很多医学高校只注重了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而对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将影响专业型医学研究生未来职业生命力,也影响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工作的长期发展[2,3],医学研究生也多倾向于临床,这与长期的医学本科教育有关[4],也与研究生多希望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期望有关,这是造成他们在思想上不重视科研思维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多研究生临床思维比较强,科研思维能力较弱。医学科学学位的研究生进入医院后需进行轮转医师培训,不符合医院短期经济效益,医院倾向选择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造成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就业困难;工作后医院和科室对研究生寄予厚望,希望其加强科室科研实力出文章,但因在读研期间没有培养科研思维科研能力,从而使科研工作变得不顺利。针对以上现实问题,本课题组提出采用实验室学习和临床学习并重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以利用实验室和医院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实现医学基础研究和医学临床学习的无缝链接,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率和医院的满意率,提高医学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研究生学习期间的时间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葛波,熊川,徐勤,等.研究生创新环境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6):400-401.
[2]王海东.加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94-396.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侧重于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其他学科相比,口腔医学所包含的科目繁多、专业性强,这更对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1]。从2002年本专业招收口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教研室提倡培养“以人文素质为体,专业技能为本,创新能力为魂”的创新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不断摸索与总结,现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如下:
1教学模式的创新:临床指导ABC模式与导师负责制相结合
首先,大多数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后要进入医院或诊所从事医疗工作,因此他们必须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具备过硬的临床专业技能,学会治病救人,应对复杂的临床工作。然而,每一个学生的情商水平、学习方法、发展目标等均不尽相同。同时,无论是临床教学还是理论指导,各个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在充分尊重和肯定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本教研室对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培养采取临床指导ABC模式与导师负责制相结合的途径。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不同,将临床指导的教学模式划分为A、B、C三个类型[2-3]。承担A类教学模式的教师主要为高级职称者,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长期从事本专业教学,懂得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专业水平高,并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科研背景,学术水平和专业造诣均比较高。承担B类教学模式的教师为资深中级职称教师,已经从事多年的临床专业课教学,讲课娴熟,运用自如,紧扣前沿进展,注重对概念、原理的扩展及应用。承担C类教学模式的教师主要为青年教师,他们在临床指导中能够将知识讲透,对于难点和重点部分加以解释,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除此以外,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发展目标等不尽相同,根据学生的这些不同点将临床学习模式分为A、B、C三个类型。从研究生进入临床培养阶段后,教研室将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进行测试和分组。通过充分的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培养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精英人才。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要做到全面负责,沟通交流,组织协调。作为研究生的直接导师,其主要任务有四:第一,讲授口腔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以及召开开题报告会和论文汇报会等。第二,与教学管理部门、临床指导教师一起参加和指导学生工作。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第三,参加学生部分活动,面对面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在与学生做有效沟通交流的同时就各种问题发表意见与看法,进行具体指导。第四,适时安排专题报告及读书报告。在研究生导师全面负责的基础上,对教师和学生进行ABC分类,实行临床指导ABC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出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的多元化优秀人才。
2科研氛围的营造:教学与科研基本功培训
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表现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独立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4]。作为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与医疗工作的希望。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科学研究,必须掌握基本的科研技术,形成严谨的科研理念。研究生阶段短短三年时间内,如何统筹安排课程设置、临床轮转、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任务至关重要。针对实际情况,教研室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第一步,营造良好的互动式科教氛围,注重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渗透。将以(研讨会)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始终贯穿于研究生读书报告、病例讨论、开题指导等活动中;第二步,灌输严谨的科研理念,掌握基本的科研技术与科研方法。主要通过导师指导、入室培训、文献阅读、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实现。是美国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重要范式,其核心是充分挖掘学生与教师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5]。国际上通常把针对某一新学科开设的课程称为学科型;而把为改善教学质量,将本以面授形式教学的现有课程或新开课程,以研讨方式开设的称为课程型[6]。本教研室主要开展课程型教学法。为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查阅文献资料,讨论课程每两周一次。具体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①根据本专业要求制定讨论专题。其内容可一部分由教师指定,另一部分从学生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中选出。②依据内容将讨论专题划分为若干子专题,每组负责一个子专题,并根据教师的指导进一步收集查阅相关文献。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进行必要的组内讨论和研究。实施阶段:根据专题内容具体分3次~5次完成,每次约1个小时。流程如下:①学生宣讲报告(约30min):子专题组的每个同学就所查阅的有关文献事先向小组长提交一份书面小结,由小组长制作幻灯片进行汇报;然后,进行讨论与交流(约20min),围绕主讲人的报告,听讲学生和老师自由发问,主讲人做出回答解释,同一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对子专题进行小结(约10min)。每次课完成1个~2个子专题的讨论。②总结:所有子专题学生汇报完毕后,由教师对讨论专题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该讨论专题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③资料整理:在充分讨论,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由各组长负责将教师的总结与各子专题的书面小结及对应的文献资料一起装订成册,撰写研究报告和总结报告。
3人文底蕴的熏陶: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文是中外医学共有的属性。医疗行业是最富有人情味的行业[7]。“夫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口腔医学认识的不断提升,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病人,对待口腔疾病诊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但要治愈病症,还要最大限度减少痛苦;不但要减少痛苦,还要在轻松愉悦中得到治疗。社会呼唤的是既有高超技艺又有崇高医德医风的贴心口腔医生。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口腔医学研究生距离社会的要求充其量只是“半成品”。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始终贯穿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信念、意志和责任感,以积极、非功利的心态投入到科研活动和临床诊疗过程中,是培养口腔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核心所在[8]。教学组借鉴了古代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来培养本专业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首先,以老师为师,定期召开研究生及老师联席座谈会。指导老师利用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经验为年轻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其次,以病人为师,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医患交流制度及回访制度。要求本专业研究生对接诊患者100%做到医患交流不少于3分钟,对接诊患者回访率要求不低于50%,特殊病种要求100%回访。由临床指导老师不定期抽查回访其接诊病人,建立第三方评估考核体系。这种制度的建立保证了研究生与病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促使其对患者建立高度的责任感,在交流过程中也逐渐锻炼了其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社会为师:鼓励研究生走出本专业局限,能够走出去多见世面,多参与课外活动,多参加研讨会、学习班,多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交流,大力提倡并奖励研究生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争取交流发言机会。本教研室自2002年开始招收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毕业生均就职于三甲专科口腔医院或三甲医院口腔科,并在参加工作的五年内成长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其中40%已成为中层管理者甚至于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口腔医学的新兴专业,全体教研室成员不懈努力,致力于培养“以人文素质为体,专业技能为本,创新能力为魂”的高层次创新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口腔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闫翔,苏寒,孙卫斌.标准化临床分级考试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63-66.
[2]丁雪梅,甄良.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10.
[3]井辉.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探析———基于国内几所大学的探索和经验[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23-25.
[4]徐辉,周新文,厉松,等.浅谈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85-486.
[5]陈景文,刘洁.研究生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55-57.
[6]王兴松.课程开课分析与管理[J].教育与现代化,2010(3):44-47.
[7]刘珂.基于SECI模型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时代教育,2011,6(6):74-75.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临床医学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积累,已经建立起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即将走向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今后在临床工作的质量。医务工作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努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培养,才能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将要服务于广大患者,从事专业科学研究,其综合素质的凝聚直接关系到医学事业建设,包括责任心、理论基础、临床能力、创新意识、身心素质都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1.1责任心
医者仁心,作为医生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医德医风,面对患者的求助,医生要保持崇高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患者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健康水平的保障,学生责任心的建立和积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研究生阶段高校应时刻以医生的职业精神为指导,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1.2理论基础
临床医学研究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一系列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开展临床实践的基础。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学生来自不同院校,自身理论功底存在差异,高校更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在从事专业研究和实践操作时具有很好的理论素养支撑。
1.3临床能力
临床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从理论知识的吸收到转化为实践应用,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质变的飞跃。如果学生的专业基础训练较为单一,就会出现临床思维不足的问题,很难驾驭实践工作。所以研究生培养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给予学生广泛接触不同科室的机会,使学生积累案例经验,获得启迪,进而提升临床能力。
1.4创新意识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医学事业每天都在飞速进步,世界范围内无论是药品的研制还是治疗方法的变革,都凝结着创新精神。创新是以大量的临床观察、分析和总结为基础,从中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后因素。因而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应当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范流程,通过选题、规划、收集数据,逐步积蓄科研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临床问题的解决。
1.5身心素质
从临床工作来看,医生需要消耗巨大的体力和精力,门诊接待患者较多,工作节奏紧张,手术过程往往耗时长,必须时刻保持全身心投入。所以医生首先要具备强健的体魄,能够承载工作负荷,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工作压力,理性面对治疗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积极储备这种工作动能,完善人格,以博大的胸怀迎接未来挑战。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的意义
从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剖析可以看出,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育将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岗位胜任,同时也是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医学事业前进的基础。
2.1提高研究生未来的岗位胜任力
临床医学直接关系对患者的治疗,综合素质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从职业精神到临床能力,以及科研素养,都与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领域,仍然存在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或是缺乏科研意识的问题,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教师就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引导学生理解综合素质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自身的能力构建,进一步积累临床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岗位胜任力。
2.2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医患之间发生矛盾的现象并不少见。作为医生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掌握先进的治疗方法,用心服务患者,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树立形象。而这些正是对医生综合素质的诠释,综合素质培育是一个从理念确立到实践表达的过程,学生在学期间就应以服务患者为目标,形成职业认同感,不断研究临床治疗方案,以便在工作中提高患者满意度,塑造良好的社会健康氛围。
2.3推动医学事业发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今后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体各异,影响一个人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异‘u,这就决定了对不同患者的治疗必须保持审慎态度,选择更为科学的方式,才能实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所以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学生今后发挥职业精神、促进医学创新的基础,人才素质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也是医学事事业前进的动力。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的策略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树立职业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临床经验的积累,同时高校应当打造教学与科研平台,并引入其他学科的辅助,从多角度促进学生素质的积淀。
3.1深化對医生职业精神的解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应当以职业精神作为基础,学生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科研实验探索,以及临床实践参与,都需要建立在职业精神与使命认同的前提上,其具体内容包含对患者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健康利益、人格尊严等予以关怀的思想情感,核心可以追溯到医学人道主义伦理精神。这一内涵的诠释应当与模范形象有机关联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广泛搜集感人至深的素材,通过生动的画面、经典的视频、深刻的解说,对医生的职业精神给予深入阐释,引导学生坚定信念,树立职业精神。3.2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偏重理论讲解,学生毕业后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教学体验,包括案例分析、情境模拟、项目实践等,都应当融入现有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选取临床诸多代表性的案例,通过互动教学,向学生讲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拓展学生专业思维;而情境模拟有助于学生感受临床实践环境的熏陶,教师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支持,用丰富的视频资源鼓励学生开展学习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另外教师还可在带教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配学习任务,由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相互讨论研究,提升实践能力。
3.3加强临床经验积累
临床治疗过程中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药物的合理使用到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患者自身病情的评估,都与最终的治疗结果息息相关。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避免更多的风险,实现更显著的治疗效果。例如一项适合的药物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有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一份临床检验结果中相关指标的异常很可能与患者日常习惯有关。而这些都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很多看似偶然的发现都是来源于大量的经验积累。教师在带教活动中要努力增加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向学生传授经验,并严格对学生临床技能的考核。
3.4打造科研与实践平台
信息技术为互动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捷,目前很多高校也在尝试采用学术沙龙、高峰论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学术碰撞的平台和机会,所以高校应建立专业科研与实践平台,吸引学生参与专业互动交流。例如,针对某类疾病组织多学科联合治疗讨论,在微信群平台中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这种多学科交叉讨论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再如高校可以举办研究生创新大赛,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并根据每年研究生创新成果,评估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明确今后的培育发展方向。
3.5引入其他学科的辅助
研究生綜合素质的培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教学本身,相关学科的引入不可或缺,例如体育、文学、美学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造积极心态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多种体育运动,学习体育文化,形成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才能为工作奠定身体素质。同时医学一直都有和人文学科互动的历史,并在互动中进步,包括审美意识、创造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美学的吸收可以激发人的创新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繁忙紧张、充满压力的环境中释放内心,凝聚心理健康要素。
一、培养良好学科环境和导师素质
研究生教育一般建立在学科之上。因此学科环境不仅决定了该学科的发展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个学科所能承载的教育层次和水平[3]。学科外部(学院和大学)和内部(本学科和导师所领导的团队)的各种环境,包括学科的声望、学科点增长、实验室与学术平台、研究团队的目标水平、研究氛围、团队文化、学科学术活动、学术交流等等都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素质和能力培养重要的外部条件。建立良好的学科环境,使研究生为所在的学科环境满意和骄傲是研究生从事创新研究的一大动力。研究生导师是学科专业领域的行家与学者,也应是教育专家,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4]。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的学术素养、研究能力、培养方式、人生态度、道德情操和学术作风等能够正面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5]。同时导师也是研究团队的领导者。导师应该定期的组织研究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计划制定和实施评价。对新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把握课题,保证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新性。更重要的是导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随时追踪最新的文献和研究热点,到科学研究的一线和研究生共同工作,共担风险,与研究生同甘共苦。
二、科研工作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关于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类型,目前认为有3种:第一,学徒式培养模式,其主要思想是重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关系;第二,专业式培养模式,其主要思想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形式化、标准化和专门化;第三,协作式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6]。我们在医学研究生的专业培养中强调专业式培养模式。但是在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素质和能力中,显然专业式培养模式并不适合。因为不同导师团队所做的研究有不同方向和不同的内容,而且有时差别很大。强调形式化、标准化和专门化的教育不易培养出具有不同科研能力和方向的研究生。因此在科学研究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中,我们主张“学徒式”德国培养模式和“小规模、选择性、高质量、提倡研究生与导师互动[7]”的英国模式。我们强调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培养、实验设计、实施,以及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作,均由导师负责和指导。这样,导师对研究生具有明确的责任,使得研究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到不同导师特有的对科学研究的学术态度、学术信念和学术道德等[6]。从而达到“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的目标。这种教育模式有其相对的封闭性,但是当前网络文献的开放和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频繁,研究生能够得到获得巨量学术信息和广泛的学术交流的机会。
三、组会制度
组会制度是我们着重科学研究的研究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组会即以导师为核心研究团队关于本团队科学研究的全体会议。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全体团队人员必须参加科学研究会议。组会的主要发言人是研究生,主要提问人也是研究生。导师起到引导作用。组会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生近期的研究结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展望。如果是新导师领导的新团队,一开始的科研工作没有结果,可以首先报告科学文献。研究生报告近期实验结果的顺序可以轮流制。研究生报告科学文献的顺序使用临时抽签制。这样可以让每一位研究生在每一次组会前都必须有准备,保证研究生的阅读量。由于生物医学的主要发表杂志和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是使用英语表达,因此我们的组会使用英语作为主要语言。导师领导的组会制度必须是定时举行。这是一个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交流的平台。在研究进入到关键时刻时,导师有必要对关键研究技术和关键研究内容进行指导、商榷和探讨。有必要时需要聘请其他专业的专家、教授,甚至国际上的专家到组会一起进行探讨。从而保证科学研究的水平和顺利进展。
四、科学精神、事业心、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为科学事业奋斗的责任感[5]。科学研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获得科学研究思路,到科研设计、再到科学实验、到写成论文、投稿修改,最后发表。这一过程需要花费研究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基础之上,研究生需要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时时刻刻想到创新。作为研究生导师,也必须为研究生的创新提供条件。为研究生创造条件去参加各种研讨会的机会、自己团队组织各种类型的研讨会、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讲学等。增加研究生参与与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研究生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地参与科学研究的交流,阅读大量科学文献,这样才可能增加产生灵感的机会,达到科研上创新的目标。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我们要求研究生能够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发现、有所创造。
五、国内、国际际交流和合作
研究生参加科研交流的机会在国内并不多,但是研究生是处在科学研究第一线的实验人员,当他们完成基本的实验训练,进入课题研究之后,研究生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是相当关注的。同时,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也会对研究生本身所研究的课题的进展带来益处。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培养研究生期间,不但鼓励研究生参加会议,同时带领研究生与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有可能的情况下,在研究生的壁报前或者幻灯下与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直接沟通。这样可以增加研究生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拓宽了研究生研究的视野。同时与国内外相关的实验室建立良好的联系,定期互相拜访实验室,进行合作和交流。我们的研究生已经在发育生物学、生物力学和光电学领域与其他实验室有了良好的合作。
生物医学光子学是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辅助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生物或医学样品为研究对象,以医学、生物学和光学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充分融合为基础,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为生物医学研究或临床应用提供检测或监控仪器和方法,所以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和成功应用除了对生物或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外,对工程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客观上推动和促进了这些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融合[4]。生物医学光子学可分为生物光子学和医学光子学两个部分,分属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但二者的研究内容并无严格界限。也可以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将生物医学光子学划分为光子诊断医学技术和光子治疗医学技术两个领域[5]。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学科跨度大,不能明确界定在某一单一学科领域内,所以并无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而是根据导师隶属单位情况和科研项目需要,在光学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下设置该研究方向,招收并培养研究生。
2当前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需要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两方面多学科知识的交融,需要生物学、医学、药理学、病理学、脑科学、光学、电子学、图形图像学、信号处理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因而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色。这种特点促使我们在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时需要特殊的学术环境,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和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先进的培养模式来保证。目前,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还面临以下问题。
2.1缺乏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知识培养体系亟需完善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都很快,不断有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出现,国家和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具有更强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可以在某一行业领域担当领头人。但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不足,教材内容严重滞后,缺乏让学生开拓视野、跟随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综合交叉性课程。
2.2研究生培养环节缺乏规范性
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其本身的专业背景多属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范围,攻读的研究生学位也多属于此范围等。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这门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博,而导师的科研课题又非常具体,使这种以导师科研课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载体的方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无法兼顾研究生的专业背景、科研兴趣和科研课题几方面的因素,常常是为了完成课题而进行相应的学习,未能在研究生对知识的综合—消化—应用方面下足功夫,在研究生的科研培训和能力培养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3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限于导师的研究课题
当前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生培养大多依托于导师现有科研项目,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以完成特定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课题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对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过程等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无法让学生既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备综合多学科知识的素质和能力;有的导师的研究课题仅是借用了其它学科的名词和概念,而未真正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结果是研究生的理解、认识混乱,甚至出现概念错误等现象;还有研究课题仅仅是生物医学和光学内容的简单叠加,缺乏真正的融合和借鉴,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无法深入下去。以上种种,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反而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阻碍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高。
2.4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难以满足学科交叉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世界各国对交叉学科研究极为重视。英、美等发达国家都相继成立了生物医学相关的交叉研究中心,便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和沟通,为前沿学科建设开辟道路。反观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重点大学或中科院的研究所设立了专门从事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建立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而大部分学校院、系划分都是长时间不变的。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的教师要有确定的学科“归属”才具有所在学科的资源(包括经费和科研设施等)使用权,而研究生也是通过某一特定学科的入学考试内容,遵循其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学习和科研培训[6]。严格的学科界限使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的导师无法合理整合校内资源为交叉学科研究服务,是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直接障碍。
3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建议
完善培养和管理工作是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研究生培养顺利进行的保证,我们需要在人才输入(招生)—人才培养—人才输出(学位授予)这三个方面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完善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
3.1采取灵活的招生政策,鼓励跨学科招生
招生机制是人才培养机制三步曲中的第一步,高质量的生源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第一关。我们的目标是选择合适的人,创造适合的环境,让通过适当的机制选拔进来的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优秀的交叉学科人才[7]。因此,为发展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研究,调动导师在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学校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应采取特殊的政策:首先,对交叉学科的招生名额分配有倾斜政策,以支持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第二,鼓励跨学科招生和报考,例如,光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招生,即可以招生简章中列出欢迎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研究生报考,并增加相应的入学考试可选科目;第三,学校保留部分名额优先录取优秀的跨学科学生或接收跨学科推免生等。
3.2规范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环节
(1)设立跨学科联合指导教师小组。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导师责任制,是一对一的责任关系。但对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而言,应结合科研需要、本单位研究特色以及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合理配置跨学科联合指导老师小组,整合本校内的优势力量,实行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师生关系,如,以生物显微成像为特色的单位,应配备细胞生物学、光学工程和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导师队伍,以光学医疗仪器为特色的单位,应配备光学、测控技术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导师组。来自相关学科的高水平教师共同培养交叉学科的人才,对研究生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和高水平研究课题的选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研究生也可以在导师组的指导下以补修和自学等方式学习欠缺的跨学科知识。
(2)严把培养环节质量关。导师指导小组要对研究生从入学、选课、选题、科研实践、、毕业答辩各个培养环节全面负责,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首先,入学之初,指导小组即对每个研究生的学科背景和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初步确定科研方向,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为学生完成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研究课题储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学生选修具有“新兴、前沿和交叉”特点的课程;其次,安排跨学科的学生补修部分相关学科的本科生课程,以补充知识上的欠缺;第三,指导小组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平台,在未正式进入课题之前,指导学生参与短期(2~3个月)科研轮训,使学生对本学科方向正在进行的科研内容有所了解,进而因势利导明确研究课题;第四,导师指导组应随时跟进研究生的科研进度,在研究生论文选题和中期检查时对所开展科研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整,保证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
(3)构建科研大平台,引导研究生学术成长。良好的科研环境是个人学术成长的关键因素。构建生物医学光子学科研大平台,吸引更多相关学科优秀的科研人员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不同学科学术思想的熏陶,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多学科导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团队精神也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其学术成长;此外,导师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保护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的科研热情,重视研究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只要使用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可以碰撞出很多新的思想火花,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4)多途径培养创新人才,完善知识体系。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适应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研究生从事学术交流,如吸引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科技竞赛、制作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此外,针对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从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实验教学资源全方位的整合。鼓励老师多开设前沿性课程,邀请本领域国外专家为研究生开设讲座类课程;通过汲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结合科研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及与本单位研究特色的相关性,重视学生集成—融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3.3正确把握学位内涵,严格学位授予工作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表明个人学术水平的资格证书,是在某一学科、专业上达到一定标准的凭证。具体到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完成研究生教学环节,达到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研究生学位授予要求的研究生,是表明该研究生在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标志,应具备以下特点: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能够在相应的学术背景之中提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能够论证该课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研究问题的难度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周密的实施计划;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实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将结果整理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尤其是研究生导师组,除在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外,更应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检查与监督,严格课程教学、论文选题、答辩等方面的工作,严审研究生毕业资格,扭转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心态,真正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革新和创造力的生物医学光子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