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1 02:26:11
导语:在生产运作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11-02
收稿日期:2013-06-17
作者简介:李钦(1970―),女,安徽枞阳人,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战略管理研究。
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须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因大多数教师和本科生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企业运作缺乏感性认识,结果是教师觉得这门课程难教,学生也觉得该课程难学。如何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须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从事本科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从最初的纯理论导向逐步调整为基于任务的理论应用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教学效果看,纯理论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产生积极的教学互动。而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通过自主设计任务、体验教学和分享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文将着重比较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教学效果。
本文结构如下,首先是课程定位,其次是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再次是纯理论导向和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比较,最后是结论。
一、课程定位
生产运作管理是对企业生产、交付产品或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作及改进,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顾客。为使企业的内、外部运作系统有效运行,不仅产品设计、流程、生产方式、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各活动要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不同活动之间的联系也要创造价值,所有这些都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常,组织有生产、销售、技术、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和其他职能相比,生产运作管理涉及面最广,牵涉的部门最多。生产运作管理是对整个产品或服务生产和交付系统的管理,运作管理者必须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这一管理过程来协调资源的使用。生产运作管理为企业运作过程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思考方法。因此,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了解现代生产运作管理方法,以及如何才能使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体系高效运行。
二、教材选用及教学内容设计
关于教材,比较有影响的国外教材有蔡斯(Richard B. Chase)[1]等编写的《运营管理》和史蒂文森(William J. Stevenson)[2]编写的《运营管理》,国内使用比较多的教材是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生产运作管理》[3]。本科阶段的教学多以国内教材为主,MBA教学则多选用国外教材。国内教材多选用本土化案例,内容安排、关键术语的阐述都是按照国内企业的管理情境与管理实践规范来写的,因此,选用国内教材可让学生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与方法。笔者坚持使用国内教材,前些年使用过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生产运作管理》(第3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4]出版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第2版)教材,近两年使用过陈志祥、李丽[5]编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材和柯清芳[6]主编的《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教材。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更加突出生产运作管理的系统性,从生产运作系统设计,到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再到生产运作系统的维护与改进,将生产运作管理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各章之间逻辑联系强。而陈志祥等编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材和柯清芳主编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更加突出生产运作管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重点阐述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总的来说,国内教材的主体内容和结构近乎相同。
因教材内容较多,笔者认为教学重点是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具体包括生产运作管理概述、生产运作战略、产品与服务设计、设施选址与布置、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物料需求计划(MRP)与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系统作业计划、服务系统作业计划、准时制和精细生产方式及其他先进生产方式。
在课时安排上,各高校的本科教学学时不同。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本科教学学时有54学时(18周,每周3学时)和36学时(18周,每周2学时)两种,开课专业包括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专业等。和54学时相比,36学时的课程产品与服务设计及其他先进生产方式部分可不讲,库存管理和制造系统作业计划减半课时,只讲解基本模型和方法。
三、纯理论导向与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比较
教学模式创新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心。从国内教学实践看,教学模式正在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偏向学生主导型。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学生更多是“学”,很少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主导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7]。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譬如教师可在课程的某些环节增加交互式教学[8]、讨论式教学[9]和任务驱动式教学[10]或协同式任务导向[11]教学模式。
笔者在从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纯理论导向和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下面将着重介绍这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教学效果。
(一)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
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引导不够。笔者在刚开始从事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时,授课对象是管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考虑到管理科学专业本科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当时采用了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侧重定量分析,重点讲授基本的生产管理技术。譬如在讲解设施选址与布置、库存管理、生产作业计划部分时,更加注重数学模型及其应用,把书中的例题、习题选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管理技术。
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的认识产生一定偏差,学生可能掌握了某些生产管理方法,但不了解这些方法在不同企业中的应用。从教学效果看,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听不懂,纯理论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产生积极的教学互动。
(二)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
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没能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进行了一轮的纯理论导向教学之后,笔者多次尝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减少课堂讲解时间,增加学生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主要是围绕教材各章案例展开,鼓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因本科生没有实践经验,案例讨论难以深入,同时因学生人数较多,且受课时限制,组织案例教学存在一定困难[12]。在积累了学生课堂讨论案例的教学经验之后,笔者开始启动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具体教学内容或知识点为任务,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任务也完全是小组自主设计,只需和教学内容有关即可。首先学生需自定小组,小组成员在3―7人,接着设计任务名称,任务原则上和生产运作管理的某一章节对应,然后小组成员分工,从查阅资料、资料收集和整理、准备汇报资料到课堂讲解及最终的报告。任务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讲解和纸质报告,每个小组在汇报之后,教师进行课堂点评,然后教师和所有其他小组需对汇报小组的表现进行现场评分,现场评分只针对课堂讲解。纸质报告是以科技论文形式对汇报资料进行总结。
从实际的完成情况看,学生设计的任务包括选址、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部分。从受调查对象看,近半学生选择当地企业,便于实地考察,也有不少选择世界500强企业,偏重于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从企业类型方面,学生更偏好服务类企业,很多选择零售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快递公司。从学生反馈结果看,学生对这种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非常满意,通过文献的查阅和梳理,加深对某些知识模块的理解,也提高了合作式学习能力,课堂汇报一方面展示了小组的共同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学生的个人风采。有些学生的发言非常有激情,在声音、语速、节奏、内容熟悉程度、趣味性方面做得非常好。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适合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同时需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参观是比较好的实践教学方式,但需要学校有固定的教学基地。然而企业大多对学生参观不感兴趣,这给学生到企业参观带来很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可行,且具有可操作性。
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和点评者角色,而学生则是设计者、知识传授者和教学主体体验者。任务导向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美]雅各布斯,[美]蔡斯;任建标译.运营管理:第13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美]史蒂文森;马凤才译.运营管理:第11版[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第3版[M].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2009.
[4]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第2版[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陈志祥,李丽.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9.
[6]柯清芳.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出版社,2012.
[7]全良,段奕冰,田国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激励措施及
其效果研究[J].教学研究,2013,(2).
[8]裴春秀,杨春英.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
院学报,2007,(5).
[9]王果.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
业教育,2008,(2).
[10]刘国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
2011,(24).
[11]张俊文,李玉琳,陈海波.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
教师及学生角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
估,2013,(3).
[关键词]经济管理;煤矿企业;生产运作
[DOI]10.13939/ki.zgsc.2015.43.053
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各领域的改革与更新,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煤矿企业来说,经济管理对煤矿企业生产运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制约煤矿企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煤矿企业必须对经济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加强运行成本的控制与管理,让其逐渐适应时展,充分保障煤矿企业的正常运行,采取一定措施来加强经济管理,对不足之处进行完善。本文就经济管理对煤矿企业生产运作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分别从经济管理相关概述、经济管理对我国煤矿企业生产运行的重要作用、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促进煤矿企业生产运作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1 经济管理相关概述
所谓经济管理,实际上是指对企业中的进、销、存一系列过程进行分级处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提高企业利润。经济管理往往贯穿于整个生产运行流程当中,涉及供应商的选择、生产量的预算、原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通过财务的预算,以及对人员的合理配置,确保企业的高效运行。
2 经济管理对我国煤矿企业生产运行的重要作用
2.1 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
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有一定促进作用,首先,它能够促进监控的高效性,对一个工作流程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运行异常的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告知相关人员,充分保障企业生产运行安全;其次,经济管理对于实际作业安全情况也有一定作用,我们在对煤矿企业运行情况进行监控时,必须根据运行特点制定相关经济管理体系,尤其是对井下施工全过程要进行有效检测,一旦发生意外,安全管理系统便会发出警报,相关人员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充分保障煤矿企业的运行安全;最后,必须将责任落实到人,赋予每个员工相应的职责,让他们去履行,明确责任制的本质就是为了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强化安全意识。
2.2 促进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
煤矿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起到重要作用,煤矿企业通过经济管理能够很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经济管理对于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有显著效果,对企业生产程序进行合理规划,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消耗降到最低;此外,还能进行预算管理,科学合理地推算出销售量,为企业人员配置提供相关依据,为企业计划制度及生产策略的制度提供重要保障。
3 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3.1 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当前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助与配合,常常会导致企业人员岗位职责分工不明、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效率,除此之外,煤矿企业还存在着管理人才缺乏与管理思路陈旧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展。
3.2 发展资金的不足
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政策上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缺乏一定科学性、严谨性。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进程相对缓慢,存在明显滞后性,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快速发展。
3.3 企业自身缺乏管理实力
尽管我国煤矿企业在经济管理的发展上比较迅速,但由于部分煤矿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没有足够实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因此,相关企业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去解决这些存在于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的发生,加上各地煤矿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其不能合理地利用有效资源,从而容易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4 促进煤矿企业生产运作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4.1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煤矿企业必须将企业财务管理转变为精细化模式,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降低资金大量浪费,对煤矿企业成本核算制度不断完善。
4.2 充分优化企业经济管理流程
煤矿企业必须对经济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将管理制度落实到企业各项收入、支出中,对每一项经济交易进行严格监督,将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更加严谨有序,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率。
4.3 加强对管理人员相关培训
首先,企业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促进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熟练掌握程度。其次,加强对自身管理行为的监督,增加财务透明度。
4.4 加强预算管理
煤矿企业必须加强对自身经济预测,对于每一笔开支都做好相关记录,采用先进管理手段,使经济管理手段更方便、简洁,更有利于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4.5 加强企业收支管理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成本观念,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为工作重点,降低各种消耗,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以此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各项收支进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流失,对往来账目进行及时清理,促进资金有效使用,充分优化企业经济结构,杜绝浪费。
4.6 政府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必须要加强对管理工作的支持,一方面,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拥有足够资金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同时资金的投入还能对企业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对企业的发展积极扶持,对小型煤矿企业进行引导,促进企业的发展,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煤矿企业经济发展问题的措施之一。
4.7 将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有机结合
为提高煤矿企业运行的安全,我们可以采取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系统监控对于生产流程能够进行全方位监控,包括生产数量、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等,这也是人员监控无法做到的,另外,人员在进行监控管理时,难免会因为个人原因而产生疏漏,例如:身体不适、精神欠佳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带来的疏忽对于整个生产运行会起到严重影响。然而人员监控也是监控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系统监控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难免会产生系统紊乱等状况,这些状况的产生会大大影响生产运行监控管理的高效性,据此,我们必须将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充分结合起来,实现生产运行安全最优化。
5 结 论
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煤矿企业而言,不仅对财务管理有促进作用,还能对整个生产运行进行安全管理。尽管我国目前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但相信随着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相关人员的不断学习,我国煤矿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一定能取得有效进展,为企业的全面发展创造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美英.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方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3(10):41-42.
[2]梁兴德.加强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37-39,43.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 电力企业职能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095-01
一、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简述及其发展轨迹
生产运作活动是一个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或多种形式的变换,使其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的产出提供给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组织通过获取和利用各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用产品的过程,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早期放任管理阶段,即产业革命阶段,生产运作管理仅仅处于萌芽期,当时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劳动价值论”与“分工”理论。第二阶段起源于20世纪衬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泰勒的科学方法使生产与运作管理摆脱了经验管理的束缚,开始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开始由信息技术运作管理去考虑,如何利用新技术重新构建业务流程;改进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动;快速获得外部资源,以加快市场响应速度;如何利用新技术改进企业与供应商、与顾客的关系。这些问题构成了当前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研究热点,新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正在不断形成。
二、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职能要素
生产运作管理是生产运作的计划组织、控制模式和策略的管理活动。理查德・B・蔡斯认为,生产运作管理就是面向生产资源的管理活动,而如何管理就是面向生产资源的管理活动,而如何管理生产资源是关系到企业战役发展而企业竞争的关键。而生产运作管理出现了许多新观念和新趋势。国内外学者对市场全球化、全面质量管理、柔性、缩短时间、技术创新、人工参与、流程再造、环境问题、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等投入极大的研究热情,其研究动态成为当今工商界关注的热点。人们对质量,基于时间的竞争、增值过程、环境保护及全球化竞争观念的需求,充分说明生产运作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三、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基础工作
电力工业的特点(一)是产、运销同时完成。电力工业集产、运、销于一身,从生产电能到送达用户使用是以光速进行,电力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完成,即电能不能直接储存;(二)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现代电力企业是以超高压电网干线为骨架,以发电厂和用户联成电网同步运行的企业,以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为主体,以大量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设备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受控系统,复杂的电力系统必须以高度的自动化加以控制,并逐步发展到适时乃至超前控制;(三)是资金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的资产总额在美、日、法、英等工业化国家的企业中占全国第一位。我国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名列全国各行业之首。
四、发电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
(1)是经济技术指标管理,发电厂一台发电机组主、辅设备及其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超过120个。每一个指标都标志着某设备、某系统、某部分经济性能的优劣。火力发电厂的经济技术指标是指影响火力发电厂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设备及其系统经济性能的全部技术经济指标。热电厂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包括发电(供热)量、发电煤耗、发电(供热)厂用电率、供电(供热)煤耗。技术经济指标管理工作。(2)是可靠性管理。发电厂可靠性管理是采用科学的现代化手段管理和指挥生产、规划设计、设备更新改造的先进模式。根本上讲是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设备潜力,提高可用率,提高生产能力,提高安全、低耗、稳发、满发的经济运作水平。并从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基建安装、生产运行诸环节中制订并执行统一的可靠性规则,监察并分析发电厂系统运作可靠性。可靠性管理是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工作的重点。(3)是设备的全过程管理。发电厂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装置工业,企业内部设备技术状态和组织状态的好坏,对企业本身及社会都有影响。设备管理就是围绕设备从选择购进直到报废全过程而开展的系统管理工作的一种新学科,也是对主要生产设备从设计、制造、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技术反馈到更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4)是生产者队伍建设。电力企业是设备型企业,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技术装备率、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加大等,电力企业的资本构成中不变资本在增加,相对的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在减少。为了管理好用好发电设备,强调人机合一,加强员工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五、生产运营监测的功能内容
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有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综合管理和支撑管理等多种功能,以下分别简要介绍:
(一)全面监测
运营监测信息系统可实现运营监测中心对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情况、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管理五种类型业务进行全面的监测,通过在线24小时的动态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电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并及时预警,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避免损失扩大。
(二)外部环境监测。在电力行业、外部环境监测主要是实现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电力行业的产业政策、电力用户情况等信息的监测。
(三)综合绩效监测。综合绩效监测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电网的分布情况、结构功能、电网设备水平以及电网运行情况的监测来反映电力企业电网的状况;(2)通过对发电服务,客户服务等方面的监测反映企业的服务水平;(3)通过成本、经营效益、工作效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4)通过对资产流通和偿债能力等的监测反映电力企业财务状况;(5)通过对市场前景、创新能力以及资金无保障等方面的监测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运营状况监测。运营状况监测主要是监测人力资源、财务状况、物资情况、营销状况等可以反映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可通过监测得到的信息及时掌握各部门业务的开展情况,将各部门的绩效与企业总绩效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并分析导致差距的原因所在。
(五)核心资源监测。电力企业的核心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固定资产以及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其他资源,通过对这些核心资源的监测有利于了解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六)关键流程监测。企业运转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流程需要做好监测、重点是对跨部门流程节点的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关键流程运行不流畅之处。
六、运营监测能力提升策略
(一)高质量高效的人才队伍是推进落实运营监测业务发展的有力保障,与业务条线的员工比较,运营监测人员要有更加专业的能力,根据运营监测的核心业务内容。
(二)能力建设初期阶段。以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熟练使用信息系统,掌握管理沟通能力为核心内容。
(三)能力建设中期阶段。以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为核心内容。
(四)能力建设提升阶段。以具备定量分析能力和业务洞察能力为核心内容。
由于业务知识面广,专业业务管理经验较难获取,因此必须建立运营监测专家保障机制,利用其它专业的管理专家,开展专业业务培训,快速熟悉业务知识分享业务管理经验方能更好地完成测试。
结束语
电力行业必将打破垄断,走向市场。发电企业全面加强生产运作管理,狠抓电力企业生营监测工作,增强设备运行的可靠性,降低发电供热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是生产运作管理的关键。
[关键词] 生产与运作管理 课程教学 大学生 创业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着较高的关联性,二者可以很好地相互渗透。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就如何渗透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一、通过课程介绍,强调《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学习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
目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明,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就要让他们拥有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强烈的创业意识。《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诸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学习该门课程可以掌握相关的创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了解现实的创业环境,塑造创业者应该具有的心理品质。
《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一堂课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最佳时机,他们急切想了解该门课程的学科内容对自身的意义。因此在课程整体介绍时,着重结合我国和世界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趋势,讲述当今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现状,强调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意义,指出《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对于大学生创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二、发挥课程特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夯实和拓展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之一就是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相应的个人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相关完整的知识结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涉及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与改进的全部知识,其涉及的相关知识都是大学生将来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十分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素质。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维视野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讲授时应该抓住每一个部分的知识结合点,将涉及到的内容充分展开。尤其是重点应放在生产与运作战略、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内容的横向展开,增强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借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三、注重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兴趣,进行初步的创业实践锻炼
创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与途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完全可以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下面就谈一下在教学中常用的实践环节对创业实践的锻炼。
1.参观企业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通过参观企业,可是课堂上讲授的生产与运作系统布置、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和先进的生产模式有更直观地了解,对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掌握创业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2.录像观看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国内外先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经验。比如针对质量管理专题,我们播放美国著名的酒店的全面质量管理录像;讲准时化生产管理,我们播放了一盘有关现场改善的录像;讲到库存管理时,我们播放了自己录制的某企业“仓库的一天”在课堂播放。通过录像观看学生了解了我国生产与运作管理现状,同时也学习到了最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为学生今后自主创业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3.案例讨论
《生产与运作管理》涉及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创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基石,启发思考,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丰富大学生头脑中的实践经验素材,提高创业实践的能力。
四、紧密结合大学生创业形势,以全球范围内的创业热潮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内容更新及时、时代感较强的学科,讲授时要注意与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大学生的创业形势紧密联系。加入WTO后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择业转向创业,由生存转向发展。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还有意识地收集了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资料,给他们讲述大学生创业的历史与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在创业意识方面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创业个性上意志薄弱,情感脆弱,自卑依赖,缺乏社会责任;在基础知识上表现为知识结构单一,与实践脱节等等。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提醒他们要认清形势,发现问题所在,扬长避短,更好地完善和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
五、结束语
在现有的课程中挖掘和增强创业教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迎合了高校必须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需要,而且创业教育也为提高《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自觉性,端正了学习态度,促使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强烈的创业渴望和成才意识,为将来投身到波澜壮阔的知识经济的洪流中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岳锋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现途径的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156~157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负责面向物流行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提供具有高素质以及技能型特点的人才。高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正是专业办学方向、教学资源、以及核心能力的集中体现。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积极为物流管理专业所服务,在全面促进本专业教学教育改革的基础之上,带动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本文基于学生社团,对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望引起重视。
1、实训基地中依托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所展开的各项活动中,多是学生自主进行策划、安排与运作,坚持自主性原则。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协调方面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但同时也使学生社团所策划开展的各项活动仅仅以学生的兴趣为目标,忽略了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学生社团中所展开的活动与实训基地以及社团教师的监督指导相分离,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社团活动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实训指导老师难以对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进而导致了学生社团活动质量受到影响;
第二,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必须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应,同时还需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逐步形成具有梯度性以及一贯性特点的社团活动模式,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更好的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能力需求。但目前学生社团中所开展的活动还相对比较分散,缺乏整体性、层次性,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受阻;
第三,现阶段社团活动的成果主要由校方负责人进行考核与验收,管理部门多是采取查看记录、听总结汇报等方式对社团活动的成果进行验收,虽然考核方式简单可行,但验收成果难免存在片面性,难以对教师的总结评价起到辅助作用,进而也对学生社团下一阶段的活动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具备物流操作的成熟技能,依托于学生社团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善各方面的技能构成,同时促进单向操作技能以及整体职业素养的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①单项操作能力;②综合分析处理能力;③社会成长力;④职业素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对单项操作能力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相关操作的技能性以及重复性水平,满足本专业基层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相对应的实训项目主要是对单项操作技能,如库房理货,填写单证,以及叉车操作等能力的实训;对综合分析处理能力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应对复杂性、综合性问题的处理能力,满足本专业基层主管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相对应的实训项目是以学生社团或小组为单元,展开物流市场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综合实训项目;对社会成长力的培养是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适应性以及对岗位变迁的应对能力。相对应的实训项目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创业设计以及学生社团内部实训岗位轮换等。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有责任新,有团队工作意识,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具备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相对应的实训项目主要是在物流管理行业特定岗位工作中做好对学生社团整体的配合、协调、沟通工作。对实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元化考核指标,包括实训态度,质量监控,以及实训产能三个部分,按照6:1:3的比例计算最终考核成绩。
3、实训基地中依托学生社团的改善措施
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通过社团活动的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必须遵循分阶段、分步骤、以及按专题的基本原则。即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应当以实训基地实训专题为依据,确定不同时间段内的中心活动项目,使社团活动可以从不通侧面确定活动主题,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兴趣提高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对丰富学生社团活动能力,促进实训经验整合有重要影响。
同时,在引入学生社团的背景下,可以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项目的活动成果验收采取双重性的评价方法。即由生产性实训基地现场专家以及校方指导老师分别对社团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也可对学生社团成员的实战技能进行观摩,重点评价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或将实训基地中所开展的社团活动成果与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联系起来,将社团活动与技能考核、验收相结合的同时,鼓励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结束语
为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当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市场发展规律为大前提,基于建设主体多元化为原则,与行业企业形成密切联系关系,对实训基地、实习基地条件进行持续改善,形成校企合作的全新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体到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在本专业建设中应当以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形成过程为前提,构建一套依托于学生社团的实训基地运作模式,以满足对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要求。
作者简介:
关键词:铁路运输管理 生产统计 安全运行
中图分类号:F5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36-01
一般而言,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与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经济网,失去铁路系统的参与,将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物流网络,铁路系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运输市场的竞争也颇为激烈,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铁路系统面临着全面的体制改革,提升服务质量成为许多铁路企业的必然选择。在铁路运输管理的诸多工作领域,铁路运输生产统计工作不可或缺,对铁路系统的顺利运行,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 实施铁路生产统计的重要意义
铁路运输管理中的生产统计工作,涉及到对大量数据的搜集、汇总、计算和统计,并由此来反映出铁路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现阶段,生产统计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需求,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具和手段,生产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的职能,能够实现对铁路运输系统的统计预警、跟踪监测、反馈调控与决策支持,促进铁路运输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生产统计具备两个特征:首先是数量性,通过数字来揭示出事物在特定时间和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人们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乃至定性分析,人们以此为依据做出正确决策;其次是综合性,铁路运输管理包含很多环节,既有宏观层面,也有微观层面,所有环节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生产统计,可以实现对铁路企业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也能实现综合性的分析,通过综合性分析,可以实现各环节间的横向对比,也可以总结企业过往历程,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整个铁路系统而言,将具有如下好处:一是对企业的资产规模、营销规模、盈亏状况、安全状况等都有所反映;二是对运营状态、技术手段应用、财务盈亏等都有所反映;三是还能够对铁路系统的发展速度和经营效益有所反映。
2 现阶段我国铁路生产统计领域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领导认为生产统计工作极为简单,只是对数据的加减或汇总,再填几张报表就能完成工作。即将生产统计工作简单化,也正是因为领导对该项工作重视的程度不够,使得很多生产统计人员被同时委任其他职责,还存在岗位变动频繁、易被精简和下岗的现状。(2)生产统计记录不健全。因为铁路生产统计的台账和原始记录的不健全,使得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被加大,致使生产统计所得数据的质量下降。(3)生产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在铁路运输管理系统中,绝大多数的工作人员素质很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但是也有部分的工作人员,因为责任心不强,工作耐性不够,很难做好实际工作。也有一些生产统计人员,虽然有做好本职工作的构想,在工作中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与加工,但凭借经验来统计分析,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指导,使统计数据存在差错或失误,失去了生产统计的意义。
3 完善铁路运输管理中生产统计工作的策略
现阶段,我国铁路系统正面临着体制改革,涉及到产业结构、企业运营和管理结构几个层面,如铁路系统的经营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等。正因为如此,铁路企业应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以正确指导、科学监管和科学决策为基础,实现铁路系统的现代化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3.1 加强领导层面的重视程度
铁路生产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高质量的数据统计为保障。生产统计工作的实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这是做好生产统计工作的基础,充分认识到生产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为该项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对生产统计人员的工作设备予以及时更新,更换掉不合格或过时的设备。除此之外,还要加强领导干部的统计法制观念,强化干部员工的法律素质,从而形成运用民主法制开展工作、具备依法办事能力的领导干部队伍。铁路干部领导需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遵守国家《统计法》和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促进本部门依法工作局面的形成,这是做好生产统计工作的基础。
3.2 做好信息收集和汇总工作
铁路生产统计工作不是对数字简单的处理,而是通过对铁路运输管理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汇总,从而反映出铁路系统的运营状况,为铁路企业提供决策依据,这是做好生产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首先是注重对信息的收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统计领域出现很多新技术和新手段,新技术和新手段能够获取最全最快的信息资源。正是因为新技术、新手段的采用,从而使铁路系统形成了数据、语言、视频和传真为一体的安全调度信息传输网络,有效发挥信息平台所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了生产统计工作的高效性、科学性与前瞻性。其次是信息收集的过程也是学习积累的过程。生产统计工作的灵魂是分析信息,其生命线是对数据统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是生产统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对收集的信息做科学加工和分析,从而找出铁路运输管理诸环节间联系,总结出铁路系统内部所存在的问题,用来指导铁路运输管理的各项工作,这对企业的未来进行了预测,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3.3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铁路生产统计工作的顺利展开,离不开相关管理制度的规范作用,这能为铁路运输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实现铁路系统安全运营的前提。首先是设立安全生产统计信息体系,这是实现高效生产统计的基础性建设,在信息体系内部,应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有先进可靠的设备,有竭诚服务的工作人员,有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够为生产统计工作的扎实有效进行。其次是加大法律宣传力度,使铁路企业领导和员工都树立起法律意识,坚持实现依法工作,建立生产统计信息档案,对于事故信息的处理,应严格按照处理程序报送和处理,以实现对事故信息的报告、处理、通报和都准确无误。避免工作中出现随意性、无序性和无目的性,从而确保生产统计档案的数有所出,有据可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准确的数据保障。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铁路系统正面临着体制改革,现代化的铁路运输管理,不能缺少生产统计工作,作为该项工作的执行人员,必须顺应时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明确统计职能和责任,以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勇于探索创新,总结原有工作经验,规避工作中的不足,集思广益,形成团结协作的生产统计人员队伍,为我国铁路事业贡献自身应有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娅楠.车载线路全断面检测及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我站的安全工作在市处、县主管局正确指导下开展工作,安全工作做到常抓不懈。1-8月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现将我们具体做法汇报。
一、领导重视,职责明确。我站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年初根据我站实际情况,召开了站长办公会议,全面布置安全工作,成立了以xxx同志为组长,有关队室,养护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领导小组。针对全站点多面广、工程量大、任务重的特点,年初站领导就与各队室、各养护中心签订了“安全责任状”、“驾驶人员安全责任状”等,将安全责任签订到每个职工各个工作岗位。将安全责任明确到队室、养护中心分解到人头,使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专管成线,群管成网,措施到位的管理体系。并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年终考核的重要议事日程,使每个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思想。
二、加大宣传,注重实效。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开展的工作。我们在注重“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同时,认真搞好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周”、“ 夏季安全生产无事故”等活动。1-8月份站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8次。在年初对全站灭火器进行了充装药剂,并购买了新的灭火器材。对全体人员进行了“道路安全法”培训考试,每人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安全员积极配合路政大队抓好道路安全工作,安全人员抓好施工路段安全管理,对险桥、险段及时检查,发现为题明牌警示,确保辖区内道路安全畅通。在弯道、桥梁和危险路段埋设反光标志牌35块,维修了樵夫山大桥等7座危桥,投入资金30万元。205线施工期间,安全人员坚持每天上路巡查,为确保施工地段安全畅通而安排专人执勤,确保不发生半小时以上堵车现象,站安全小组也经常深入到施工现场检查安全。
三、健全制度,狠抓落实。针对点多、面广、线长,人员相对分散,施工路段长,安全生产工作难以管理这一特点。我站建立健全了一套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坚持按章办事,按制度办事。领导能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生产服从于安全。在站“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积极主动的对全站安全行车、安全生产、安全施工进行经常性检查,使机驾人员在出车前、途中、回单位后的安全检查和例保工作规范、严密、周到,为安全行车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今后的的工作中,我们更要严格认真实施《安全生产法》,争取使全站的安全生产工作能有一个进一步的提高。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特点
对该课程特点的分析,需要从该课程的主体结构及其内容组织上入手,真正把握其本质,才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做到有的放矢,确实可行。
1“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主体结构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包括绪论、设计、运行与改进四大结构。
2课程主干内容的特点
在表中展示课程主干内容中,每一部分都与企业的实际运作关系密切,对于大三学生而言,他们对企业实际运作情况尤其对制造性企业的了解甚少,这就对教师的讲课带来很大困难。如果完全按课本的框架讲课,学生很难理解所讲的课本内容,而如何将课本知识和实际企业运作紧密结合,对任课教师来说也是讲授“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无法绕过的坎。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针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点,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必须带有针对性,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学校现有的资源与条件,让学生到企业一线去做实际的体验是不现实的。因此,要使这门课程的讲课效果在目前的基础上能有较大的提升,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收集企业实际运作素材,并结合书本知识将企业运作素材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讲课就能够达到生动、活泼、有趣;其二,对教学方法要进行改革,改变单纯的教师讲授方式。
传统的运营管理学教学方法比较偏重于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团队根据“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课程特点,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创新设计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探索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习教学―设计创新教学”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新模式。
改革具体思路由以下几点构成:
1课本知识讲授,以系统化理论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环节,第一,要讲透理论基础知识;第二,要结合企业实际运作即实际素材来讲,用形象的感觉来理解课本抽象的内容。
2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引入案例教学,就是在每个章节开始讲授之前,首先引入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案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这部分内容,通过此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例如,通过介绍某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经常性出现物料短缺,影响生产进度计划和产品交货期,以及许多物料存量在较长时间远远超过其使用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引出物料需求计划(MRP)这一章的学习内容,也可以介绍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知识。
3图片教学,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企业实际运作的感知能力
利用网络资源,或通过对有关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设备、车间布局、设施布置等用相机拍摄的图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做必要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印象更深刻,也能够弥补学生对企业设施没有感知的不足,由此提高教学效果。
4引入实验教学,运用模拟软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中,如指导学生学习“物料需求计划”这一章,可以充分利用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ERP综合实验室这个教学平台,运用模拟软件,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这部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熟悉ERP的有关知识。
5设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缩短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感
设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实验锻炼,让学生到企业亲身体验生产与运作管理实践,尽可能缩短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1)课外实践性作业。这是指将作业设计成动手实践形式,要求学生以多种方式(比如以分析图表、图片的形式)设计课程讲过的内容,将这种作业布置给学生在课外练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尤其是关于能力训练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实践设计才能得到深入理解和创新技能锻炼。例如,对选址策略,要求学生对其比较熟悉的企业或其它类型的设施进行实际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来说明这些设施或企业选址的依据是否可靠和有效。
(2)邀请企业界成功人士。请他们就本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进行讲解和分析(如企业实施新型生产方式、供应链管理、ERP管理、流程管理、贯彻ISO9000族标准等方面),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3)配合学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依据实习企业的情况,开展生产与运作管理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6改进生产与运作管理考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培养的目标是管理类应用型人才,会背定义、会背基本理论内容,不能说明学生就掌握好了“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
过去“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考试局限于教材,很少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理论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改革考试方法,加大案例分析及设计画图题的比重和难度。现行的考试成绩是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加权平均,平时占20%,期中占20%,期末占60%。平时和期中考核的依据是学生在课堂上所作的案例分析演示表现、参与互动讨论的情况、综合小组评分成绩等;在期末考试中,减少那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增加案例、计算分析的比重和难度。
7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实现与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可以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从根源上提高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管理业务,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方法,又要锻炼学生的管理技能。而学生管理技能的训练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要组织好学生的案例教学,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掌握高深理论又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
以上措施的实施,为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搭建了平台,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总之,“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高度重视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控制,着力培养会思考、能动手、具有较强生产与运作管理能力的本科生。通过课程设计、上机实验、课堂互动、角色扮演等课内实践环节,以及企业观摩与实习,让学生亲临其境,体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理念与原理。
通过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意识被涌泉般地激发出来,其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在各类教学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我专业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在2009年6月,获教育部“金蝶杯”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2010年7月,获教育部“用友杯”第五届创业比赛省级优胜奖;2011年10月,获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二等奖等;2012年11月,获蓝天绿野米业铜奖等。
通过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据我校学生处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我院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多年都保持了较高的学生就业率,一次性就业率一般都在60%以上。这充分证明了我院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良好,为学校赢得了较高的社会赞誉。
关键词:运作管理 实验教学
《生产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运作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地介绍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跟踪先进生产运作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最新发展,提高学生在生产运作管理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工商企业生产运作管理实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基于该课程的性质,各大高校应该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在向学生介绍传统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引进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真正可以真正学会融会贯通,学会分析流程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掌握现代管理的技术与思想。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发散,活跃的眼光来对待这门学科,同时以后应用于自己的工作领域。
一、运作管理的传统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1. 观看影像资料
观看影像的方式比较简单,一般高校的选定教材里都配有相应的影像资料,学生通过观影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国外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当我们讲到生产运作计划与质量控制专题时候,我们会播放英国著名企业的生产计划表以及其严苛的质量要求条例。让学生直观的积累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当我们介绍工时定额与生产能力环节的时候,我们详细展现了现代管理学流派一系列的定额管理方案,让同学们在观影过程中吸收较为难懂的知识。
然而,观影过程中经过同学们的反馈大致有以下问题,首先,教材配定的影像资料大多是全英版本,同学们较难适应语言环境,另外,教材中的影像资料所涉及的知识点都较为全面,缺乏专题性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影像资料。
2. 实地参观企业
实地参观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方式同学在实地参观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积累自己感官的认识。参观企业不比很多,同时参观层次不齐,经验好坏的企业可以给同学带来不同的收获,让同学对企业运作有较为感性的认识,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然而,参观企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般的企业很难跟学校建立将为固定长久的合作,从而为学校生源提供稳定的参观时间和地点。同时由于现在很多学生对于亲历企业不是很感兴趣,导致该种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专家讲座
专家讲座一直以来都是较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由于各个企业的专家老总都亲历企业管理的过程,会给同学带来很多实务性的知识,很多案例也会让学生感同身受,有较好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
然而,邀请专家讲座就必须配合专家学者的时间要求,我们本身的教学计划就很容易被打乱,同时有时候邀请合适的专家学者来讲学也比较困难。
4.案例探讨
探讨案例向来是管理学科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同学们在亲自参与案例的讨论之中可以模拟企业管理环境,从而比较实务化的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然而,一般的教学案例都是综合性案例,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环环相扣,需要同学们有很强很扎实的专业功底,对于其中牵涉到的我们尚未介绍的知识,学生很难准确分析,从而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是案例教学收效甚微,失去了综合分析问题的价值。
二、实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日常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主要发现目前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一是以上分析的四种常用教学方法都是以讲师占有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很低;《生产运作管理》本身课程的要求和课程安排在时间上比较紧凑,学生在课堂上若是不能很好地吸收知识,在课下的知识吸收程度将更加低;其三,教学中很多设计专业数学计算工具的使用,对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比较吃力,使老师单纯讲授,学生学习都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实验教学体系对改善日常教学问题有突破性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理论知识以激发方法,更是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可以积极思考,发挥创造,融会贯通。
三、实验教学模式设计的主体思路
实验教学是对以往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改进,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开放式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的必备条件,不但解决学生能力差异、时间合理安排问题,而且激励学生进行实验积极性、挖掘学生创新能力。利用验证性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为学生参与操作,更加深刻的认识运营的基础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最终建立以企业为基础的实验教学环境,从而可以根本性的提高学生创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在中国高校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及现实意义,学生在课堂与老师的互动以及现实案例的模拟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之中,能够切实学到大量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且能够加深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应对现实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容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祥.MBA/生产运作管理0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教育与现代化,2006,9(3): 3-8.
[2]许志端.生产与运作管理0教学中企业参观的课程设计.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10):144-147.
[3]陈富生,邹国良,汪小平.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8(2):41-44.
[4]陈志成,彭频.信息技术在/生产运作管理0课程的应用.中国教育导刊,2007(14):58-59.
[5]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