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贫困大学生论文

时间:2022-04-03 17:42:22

导语:在贫困大学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贫困大学生论文

第1篇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调查为了研究贫困大学生无法就业的问题作了相关问卷调查,问卷共发出500份,回收472份,最终的有效问卷有460份。经调查数据显示:有18.2%的贫困大学生因为过高的期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而未能就业;有24.8%的贫困大学生不能较理性的看待第一份工作,在选择应聘岗位时,过多注重薪酬、就业环境、舒适度以及工作地点是否方便等,并没有衡量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有21.7%的贫困大学生没能清楚认识到自己错过了就业良机,这类大学生不能清楚认识自己的能力,不能清楚认为自己适合什么职业或者自己喜欢什么工作再或者自己能够胜任何种性质的岗位,而是一味地观望,期待工作“自动”到来;有35.3%的贫困大学生不能承受压力,过于自卑,不敢出门为自己的目标迈出第一步。

(二)自我否定的心理问题当前社会难免存在一些“拜金”现象,时常“拼爹”、“靠山走后门”等行为正慢慢“侵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犹如倾盆大雨,极易浇灭贫困大学生找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他们盲从看待自己,认为自己输了背景,意味着输掉前程,以至于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产生较多的负面想法,也不能自信坚强的去面对、克服一些问题。例如,有的贫困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时会产生顾虑,认为自己怎么能如此简单的就获得了面试机会,是不是有陷阱,于是就放弃面试机会;有的在即将与公司签约时,临阵弃枪,放弃就业机会;还有的在处于岗前培训期时,滋生很多不正确的想法,无法踏实开展工作。上述均是贫困大学生内心不自信的表现,即自我否定的心理问题。

(三)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从幼儿班到大学差不多十六七年,这么多年的努力拼搏就是为了在大学毕业时找份有前途的工作,因为这里面不仅有自己寒窗苦读的心血,更有亲朋好友所寄托的希望。贫困大学生通过奋斗坚持到现在,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大部分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付出的回报,想要快点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常言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迫于现实所需,穷人家的孩子是不得不早当家。富人子弟有父母可以依靠,而穷人家的孩子所能得到的资源却少之又少。在处于人生择业的十字口时,贫困大学生往往认定要靠自己撑起整个家族的未来,容易想得太多,急于获得成功,最终产生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不正确的求职思想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适合一个人,找工作其实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陷入了一些羡慕他人、盲目跟从等误区,这在贫困大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寒窗苦读到城市,总觉得要在城市闯出一番天地而不想回到家乡,然而城市生活水平是很高的,没有一定的工资保障是无法生存的。因此,对薪水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却无法正确考虑自身的能力。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措施

(一)“三位一体”宏观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三位一体”是指国家、社会、高校都积极需要采取相关措施,真正有效的落实到每一处,帮助贫困大学生好就业、就好业。首先,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贫困大学就业津贴的补偿力度,制订切合实际的就业援助方案,在宣导大学生创业时,应切实考虑到贫困大学生“资金缺乏”的实际困难,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其次,社会集合各方资源,不定期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更人性化的就业环境。最后,各大高校首先应做好“双困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通过打好“制定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点对点帮扶”等组合拳,从而尽最大可能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就业;适当延长关注期,从入学伊始,主动提供多样的学习平台,为贫困大学生长远考虑;建立一些专门服务于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体系,多元化地辅导贫困大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改善贫困大学生狭隘的学习圈,开拓他们学习的思路,培养他们自信自强的性格;开设更多相关课程,提升其自我求职素养和正确求职思想,鼓励他们早日接触社会,正确看待、认知社会,磨平他们急于求成、焦躁不安的心理。

(二)自身发展,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社会的援助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本身也需要努力改善不足。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不盲目攀比、羡慕他人。认真列举出个人的能力优势与缺点,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懂得自信、乐观的面对生活和面对困难。通过适时调整心态,坦然面对未来,克服当下的焦躁,勿犯急于求成的错误。应意识到想就业并且就好业,能力与机遇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机遇是可以自己创造的。掌握应聘技巧,任何时候都不要妄自菲薄、骄傲自大,时刻记得言谈举止得体。贫困大学生就业取得好成绩的基本就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身能力的优势。所以说,贫困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努力学好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与成功人士交谈不仅可以学到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还能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援助开展的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积极主动找指导教师,以边训练边模拟的形式使自己早早融入社会竞争压力中,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学生自己也要明白,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自己,如若在大城市不能见到效果,尝试到中小城发展也是不错的选择。也不要过高期望工资,刚踏入社会要有先就业学习经验本领再找自己理想工作的理念。在生活中慢慢去发现自己,客观认识自己,然后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切记眼高手低,有时候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完美效果的。时机的不成熟也会是一个阻碍,要学会抓住机遇,学习成功技巧,时刻培养自己的心里素质。面对考官或者上司还是其他任何人都要礼貌大方,不要遮遮掩掩,自己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实事求是也会为自己加分。

三、结论

第2篇

关键词:贫困生 学生党建 思考

作为培养国家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党的群众基本路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一批学生党员,对巩固和扩大党在高校中的群众基础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高校贫困生在高校大学生中已经拥有着高达20%~30%的比例。因此,正确引导该类学生,提升该类学生的思想水平将对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贫困生的现状

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拥有着许多不可抗拒的消极因素,同时也拥有着他们独有的积极乐观的因素。

消极因素一:经济压力无法保证他们安心的生活、学习。

造成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原因各式各样:1.有些学生来自偏远山区,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收入就来自于农作物微薄的收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已经很苦难,更何况还要负担高额的学习费用;2.有些学生家里丧失了主要劳动力,或单亲,或依靠爷爷奶奶生活,如何解决巨大的学习费用也成了这一类人一个重要的难题;3.有些学生家庭突发意外事故,比如遭遇自然灾害、家人换上大型疾病等,使得暂时性无法支付学习费用……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无法维持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费用,导致他们需要分出一大部分的精力来解决此类问题。

消极因素二:精神生活的空虚、匮乏,无法让他们很好的融入新的生活。

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于各个省份,有的来自发达的大都市,也有的来自贫困小山区,面对绚丽多彩的都市生活、迥异的校园主流文化、激烈的文化碰撞,使得他们需要作出很多新的选择和改变。而脆弱的经济基础,注定他们在改变中会遇到很多不可抗拒的改变。比如手机,作为当今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了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他们无法使用流行的手机,也无法和其他学生那样用手机毫无顾忌的进行交流。再比如穿衣打扮,注定他们买不起昂贵的包包及各式的化妆品。巨大的生活差距,不可避免的在他们心理上产生着影响。

积极因素:积极的生活态度,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据2012年安徽大学的《大学生兼职现象调查报告》显示,有48%的大学生拥有过兼职经历。而兼职学生中,贫困生则占据了绝大部分。丰富的兼职经历既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也为他们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提供了人脉资源及工作经验。他们的积极表现给其他学生如何更好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活教材”。

如何提高积极性的思考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不仅仅要在经济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同时也要在精神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

经济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多年来,国家的助学贷款,国家的各类针对贫困生发放的助学金对贫困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但毕竟僧多粥少,如何更进一步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成了各高校努力的问题。

对于大一新生,我们学校都会让班主任在开学前积极联系学生,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保证其能够顺利入学。对于相对困难的学生发放“爱心大礼包”,包括棉被、军训服、手机、书籍等一系列开学所需用到的物品。开学后,积极联系企业,结合企业的爱心给学生发放企业助学金,解决了他们基本的食宿问题。对于大二、大三老生,给他们发放学校自己的帮困基金、就业帮困基金。还有开展各类临时性补助活动。汶川地震期间,学校给来自于汶川附近等受灾地区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各式的资助,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等各个阶段都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

精神上,发挥他们独有的魅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后,才能让他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发挥出他们独有的魅力。在举办征文活动时,会通知相关学生重点关注贫困生的论文,对他们的论文进行提炼。一方面,他们的文章能提供更好的案例,另一方面,他们的文章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对他们的重视性,能让他们更好得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更快得融入到大学生生活。此外,举办一些贫困生独有的选举、比赛。我校每年举行一次校自强之星的选举,校自强论文的评比。在该类型的比赛活动中,各式的榜样都脱颖而出,一个个从山村飞出凤凰的事例层出不穷。给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很多模范的例子,激励着大量的学生向他们学习。

工作上,积极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大学生拥有着大量的业余时间让他们自己来调配。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曾经拥有过兼职的梦想,最后苦于各类的原因没有实现。而贫困生作为兼职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兼职活动中,以此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现在社会上也存在着,学生参加的兼职比较单一,兼职单位则找不到好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他们建立专门的部门,建立规范的制度,来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平台带动学生去参加兼职。既解决了学生业余活动过于贫乏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还肯定了贫困生的自我价值。贫困生作为兼职的主力军,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带动学生更快实现从大学到社会的过渡,另一方面,无形中就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以此来影响着更多的学生。

总结

以少富带动多富,以贫困生的积极作用带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根本前提下,丰富贫困生的精神生活,树立贫困生的良好榜样作用,以此来带动影响其他学生,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共赢。当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了,我们党建工作的基础就更加扎实,工作也就更加的顺利。

参考文献:

[1]何翠萍. 贫困生基本情况及观念探究.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3月.

第3篇

关键词:贫困生,职业指导,思考

 

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有近20%来自于贫困家庭,贫困生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对象中的弱势群体,在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要系统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努力探究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意义和方法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1]。开展和推动职业指导工作,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指导的推动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系统、全面地考虑就业服务的性质和作用,强调认识上的提高,强调工作策略和方法上的改进和创造,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2]。目前,全国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职业指导工作的技术与方法多种多样,经常运用的技术与方法有:咨询与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帮助实施[3]等。

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形势分析

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来看,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11万人,加上去年未能顺利实现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今年将有700多万毕业生需要就业。这个数据前所未有,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逐步向我国实体经济扩散,部分企业特别是加工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部分行业出现就业需求缩减,对毕业生就业产生较大影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5.5%,这是多年来在第三季度持续增长用工需求的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下滑,而且这种影响还在进一步发展。

三、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是指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残疾人家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们求职过程中,除了会遭遇大学生普遍面对的竞争压力、择业劣势,还会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而面临更加困难的求职问题: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加之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不能不受到影响,就业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担心的第一要务。

2、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偏低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区的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受教育基础比较差,学习成绩一般者较多。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特长欠缺,实践创新能力较差。

3、经济与社会资源匮乏延缓了贫困生就业进程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学生无论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参加人才交流会,到企业面试所支付的费用是越来越高。求职成本的高昂,给贫困毕业生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有些贫困生为考虑费用的支出只能坐失良机,望职兴叹。

4、贫困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有偏差

大多数贫困生由于上学期间已经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迫使他们报着'三大'、'三个一点'的观念,即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要求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生活舒适一点,不愿到基层去,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往往出现其'有业不就'的现象。论文大全。

5、贫困大学生心理有障碍

少数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孤僻内向,缺乏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和沟通,直接影响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择业过程中害怕竞争,急于求成,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偶有所获就裹足不前,不再去尝试和追求。因此,许多就业机会与贫困学生擦肩而过。

四、严峻就业形势下对贫困生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思考

种种现实的情况表明: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论文大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可以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推动贫困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着力构建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体系

开展与推动职业指导工作,首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构建科学的自上而下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包括建立科学的咨询与测评体系和加强职业指导课程的科学建设,以此来解决求职者的困惑,帮助求职者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设计。

2、着力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将会直接影响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要想快速、科学地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就必须要努力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所谓专业化,就是指职业指导人员既具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知识,同时也是职业指导领域中的专家、行家。

3、加大帮贫解困力度,为贫困生创造良好条件。学校要继续加大和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争取将贫困生相关信息网络化,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生搭建就业平台;广泛发动校内干部教师参与就业工作,重点扶持帮助贫困生就业;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使用就业网包括网上远程面试的机会;同时,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资助力度,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就业的资金保障。

4、全面引导贫困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我们要针对贫困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其就业期望值,引导他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新的就业观。论文大全。帮助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这样将有利于他们的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5、整体关注,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买方市场的面前,我们要整体关注,努力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包括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方面系统地对贫困生予以帮助,努力使得他们发展成为德智体能全面发展且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实力。

综上所述,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帮贫解困力度,引导贫困生转变观念,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方法来开展和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和确保取得较好的成效,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繁荣,社会的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005年4月第1版:68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005年4月第1版:72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005年4月第1版:Ⅰ-Ⅳ

第4篇

一、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舞弊现象严重。抄袭别人的论文与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任意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甚至雇佣“”,可谓五花八门,形形,无所不用其极。

2、恶意拖欠学费。部分非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贫困”学生不真正贫困,相当一部分同学拒还助学贷款或挪作他用、拒付学杂费、住宿费等诚信道德问题,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也使学校这项工作因此陷入困境,

3、制造虚假履历。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奖学金、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表里不一,甚至施以欺骗等手段,虚荣心严重。在就业问题上更为突出,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等诚信缺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家庭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1、社会价值体系不和谐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在校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大学生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

3、高校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费心:一些学生巧言令色,八面玲珑,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另有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而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个好成绩,只好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的教育工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工作,认清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因素,开展针对性工作探索,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郁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1、促进大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协调发展。我们在高校诚信教育中,要贴近广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强调用认识来指导行为,用行为来强化认识,通过知与行的统~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通过自我评价、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在实践中成为言行一致的诚信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

2、教师言传身教的和谐统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诚信建设问题上,必须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关系,切实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做到严于律己,并且在是非、苦乐、荣辱、义利等问题上经受住考验,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

第5篇

【论文摘要】当前,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引起了社会关注,感恩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显得相对薄弱,加强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了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和感恩教育缺失原因,并提出加强感恩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受资助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扶贫助困”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但部分受资助大学生表现出的冷漠和忘恩情绪着实令人担忧,折射出高校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因此,加强高校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感恩即知恩图报,感谢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所给予恩惠和帮助,并懂得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施恩的人文教育,使感恩成为不自觉的思维意识、行为习惯,并成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 

感恩教育作为高校践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是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感恩教育和生活世界有机对接,并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实现对世俗生活世界的超越。这是一个长期、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高校辅导员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主动性,引导学生注重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进而养成良好德行,培养感恩意识。 

二、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以“90后”为主,90后学生的价值观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应该讲,高校中许多受资助大学生都能心怀感恩之情,自强不息,乐观积极、勇于担当。但是有部分学生不能正视现实,心存不满和埋怨,并把所获资助视为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更没有有感恩的实践行动。 

1.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体谅。《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但部分学生对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其创造更好的条件,更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劳。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试想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社会的体恤、祖国的培养和自然的赏赐,又怎么称其为一个名合格的大学生,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和高等教育的悲哀。 

2.对他人的援助之意不知感激。高校贫困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但有的受资助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援助和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反而把贫穷当耻辱、把承认自己曾接受过帮助当耻辱。如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丛飞在生前用自己义演所得的钱资助了很多贫困学生。这些学生在丛飞患癌症并被媒体深入报道后,却鲜有人看望,还催促他“快点病好出来赚钱”。甚至一个接受了资助并成为大学教师的学生,得知自己的名字被媒体公布,竟然打电话质问丛飞并声称自己已是一名大学教师,这样的做法让他很丢面子。这些令人费解的现象说明感恩教育的缺失已到了不得不反省的地步。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我们有责任教育他们学会“感恩”,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3.对国家的培养之情不知回报。为了尽可能地帮助贫困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国家出台了相关制度并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如用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来帮助贫困学生,并逐年加大资助力度。各个高校也积极举措保证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最大程度、范围来帮助贫困学生。很多受资助学生品学兼优、努力拼搏,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但这其中不乏一些人觉得自己贫困,受到资助是理所应当,还有些学生相互比较资助金额,认为自己所得太少,甚至质问老师为何“分配不公”,而从未想到他人是否比自己更需要帮助。这样自私自利,毫无感恩之心的表现的确让人心寒。 

三、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观念错位,忽视感恩意识培养。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许多“80后”、“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缺乏的大学生。父母抚养孩子含辛茹苦却不求回报,看似父母之爱无私无边,却恰恰暴露出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和偏差。父母总认为无微不至的疼爱一定能让孩子懂得如何“报得三春晖”,而孩子却认为父母无私付出是天经地义。这样的现状的确反映出家庭感恩意识的培养的忽视甚至缺失。 

2.“德育智育”相对失衡,“扶贫扶志”未成一体。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关注的是升学率和就业率。在此取向的影响下,高校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高校教育教学范围。高校的道德教育忽视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启发和引导,未能从实践上激发学生的精神感悟和生活体验,道德教育成为“空中楼阁”。再者,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很大程度停留在“治标”层面,扶贫和扶志还未真正贯穿融合在一起。国家的资助政策重点是经济资助,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标本兼治的助学育人要扶贫更要扶志,扶志才是“授人以渔”的措施。高校要采取各种途径以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也要加强受资助学生的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以培养他们的顽强意志、乐观心态和感恩情怀。 

3.不良风气负面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偏差。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侵入校园这片净土。人与人的关系呈现出功利化和陌生化的倾向,这对于生理成熟而心理成熟滞后并囊中羞涩的高校贫困生带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的冲击。虽然大部分贫困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在崇尚金钱成功、鄙视贫穷失败的思潮影响下,还是有部分贫困生表现出虚荣攀比、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心无感恩之念等让人心寒的一面。 

4.多种文化思潮冲击,挑战传统道德文明。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造成了较大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传统文化讲求知恩图报,追求内敛的个人修养;另一方面商业文明则讲究追求价值、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人个性的张扬。这种冲击和影响极易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评价体系和取向,导致他们忽略甚至遮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感恩教育色彩。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及措施 

1.以知恩识恩为基础,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首先就要让受资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恩,明白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所有无私的给予都是自然的恩赐、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汇集和凝聚。接受给予的人要心存感激,进而能把这种感恩之情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准则和品质,并积极践行。 

2.以现实生活为情境,激发学生感恩情感。高校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当做实施感恩教育的舞台,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创设各种感恩情境,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感恩人文教育;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构建健康和谐的情境,把生活原生态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打破一味的“润物细无声”的施助方式,激发感恩情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真正做到感恩情境教育和现实生活的贯通交融。 

3.以实践活动为手段,铸就学生感恩品质。感恩教育要真正渗入学生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在与能否真正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学校要及时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等特殊时机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思想上深化感恩意识,在行动中体现回报的愿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和传递感恩情怀,使贫困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才能真正铸就学生的感恩品质,使感恩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4.以尊重宽容为前提,彰显感恩人文关怀。高校和社会的资助都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尊重、理解和宽容为前提。其实绝大多数贫困生的心是孤僻、内向和焦虑的,有着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敏感。不能因为他们接受了资助就低人一等,就失去应有的尊重。即使他们的行为有不当之处,应及时分析事件背后的起因和隐情,而不能上纲上线地妄下定论。社会和他人帮助他们时少一些功利和强求,多一些尊重和理解,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真正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道德的光辉和真情的力量。 

5.以励志树人为目的,增强感恩教育效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目前国家的助学机制多都属于“授人以鱼”的措施,但真正的助学育人不仅要助贫,更要励志树人。比如高校可以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既缓解经济困难,又可实现其自我教育。同时学校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勇气,坚定他们学好本领、回报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感恩教育的效能,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6.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创造良好感恩环境。任何教育要想取得最佳效果,就必须有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制度保障,感恩教育也应当有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比如要通过建立诚信评价机制将贫困生在学习、考试、生活、消费等方面的诚信状况纳入受资助资格审核的体系之中,实现有效的监督。再比如我校针对贫困生的义工制度,就要求贫困生在享受相关待遇和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并以义工时数作为考核贫困生的指标之一,真正实现贫困生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之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 

[2]黄正福.感恩教育——大学生的德育必修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 

[3]郑贤跑.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的缺失与塑造——刘霆现象的思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2).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和原因,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诚信的资助模式,认为通过诚信教育,个人诚信体系的建设等多种方式,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

关于诚信简单的定义就是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外发达国家信守的生活准则。然而,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经过了四年正规教育的贫困大学生中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违背当初的承诺,没有按诚信归还银行的贷款,这是新出现的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值得全社会进行探讨。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先看一个调查结果,据《中国青年》杂志报道,北京市工商银行从1999年9月开始向各高校贫困生发放助学贷款。当时北京市共有43所高校与工行签订了合同,贷款总金额达4·3亿元人民币。根据合同,学生一毕业就需将分配单位地址及时通知工行,毕业后一年内开始持原有贷款存折按季度存钱还款。但是,当这批贷款偿还期到来时,却有119名学生一毕业,各种通讯方式都不通知银行,原来贷款填写的家庭住址、通讯方式也多有变更或不详。这119名学生借了数百万元,占该还钱人数的10%。这个比例相当之高,说明大学生的诚信急待提高。深入分析其他原因,主要的体现形式是国家助学贷款的形式单一,贷款风险大,仅仅注重学生的贫困程度,而忽略学生自身道德品质的考核。另一方面,贷款不还对于无诚信的大学生潜在的风险根本不存在或者较小。据统计,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间以及个人的逾期应收帐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在我国,这一比率却高达5%以上,且呈逐年增长势头。事实上,社会上的失信现象还远不只上面这些,可以说“信用危机”正在向我们逼近已成无可辩驳的事实。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我国在经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年轻人缺乏理想和信仰。有的大学生甚至明确表示其将来的工作就是一切为了钱,追求名利。这可能是创业初期为了生存不得已的想法,但当经济状况发生改变后,大学生应该随时调整自己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到一定程度诚信是至关重要的,即使迫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加入到违背诚信的行列中去。从长远来看,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我们现在的社会诚信制度还不完善,这就造成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认为缺乏诚信也无所谓,不会对他的事业和前途构成威胁。

(二)从法律层面分析。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各种市场交易制度、规则的建立尚处在逐步探索、发展与完善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自然就无法实现社会信息网络的资源共享,对于守信者的保护力度不够,也就使得失信者感觉不到违约的严重后果,事实上,大学生贷款违约后对他本人也确实很少产生影响。这就会造成不少“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守信者走向失信。

(三)从道德层面分析。在我国目前的制度和经济体制及道德框架下,诚信者并不是受益者,有时甚至是受害者,让人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诚信不能当饭吃”也为不少人所认可。这就容易引起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争讨一顿“免费午餐”·而在发达的美国,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他就会真的没有饭吃,无法生活。

二、建设诚信框架的高校学生贷款制度及建议

诚信,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都是一笔可贵的资源。从宏观上讲,诚信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贷款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建立贫困生的诚信档案。当然,目前社会上信用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了。所以也制约着大学生贷款制度的有序实施。在西方社会,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诚信的个人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正所谓“无信则难以自立”,也就是这个道理。为此,笔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基于诚信的贷款制度。

每个人当没有制度约束时都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这是人的本性。要使社会有序发展就需要法律和制度。对于高等学校的大学生,首先要把他的诚信和就业后的单位挂钩,如果违约还贷,企业则不能录用这样的学生或者即使企业录用,我们还可以类似美国社会一样,让违约者将来不能有房贷或晋升的机会。也就是说,通过诚信制度所建立的一系列措施,要让无诚信者在社会上无法生存下去。(二)经济上,要尽快建立起一套个人的信用体系制度

信息经济学告诉我们,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必然的特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与交易的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与交易相关的重要信息之一就是交易相对方的信用状况。应当指出,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套社会系统工程,其具体内容和架构设置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但针对高校贫困生的人群毕竟是少数,所以可以建立他们的数据库,定期评估他们的信用度。

(三)拓展高校贫困生的经济来源

我国贫困生资助资源有限·基本上包括政府,高校,银行等多种形式,但相对高等教育的花费以及贫困生支付能力的缺口来说,贫困生的资助来源还有限。现在很多高校给贫困生提供一些让他们自立的一个机会,如勤工助学等·再者要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实现多种项目相匹配的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模式·这样既实现了贫困生经济来源的多元化,也缓解了国家贫困生资助的压力,还有利于调动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积极性,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基金的长远发展。

三、结束语

新的规则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它本身就是社会系统工程,在许多方面学校不承担风险和责任,但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目前由学校来认定资格,还是比较客观、公正、可行的。学生品行、学习成绩、信誉达到什么程度,学校最清楚。未来制定什么制度,只能在实践中磨合。但基于诚信的高校贫困生贷款应该是解决目前助学贷款困境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孝明·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财会研究,2003,(4)·

第7篇

>> 中国非法移民多干低层次工作 价格战是低层次的吗? 谈谈针对低层次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在中低层次的学生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初中科学课堂中低层次学生形成及对策研究 试论好奇在作文中的低层次反映及其疏导 低层次英语学习者使用词汇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社会工作理论视域下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措施探索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探析 就业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任”的流失及重构 和谐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探索与构建 多元文化视域下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审视 巧实力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研究 试论和谐视域下大学生健康就业观的培育 基于和谐视域下大学生健康就业观的培育 专业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新媒体视域下青年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调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硕博士应聘城管引关注,被指挤压本科生就业岗位[EB/OL]..

[3] 长安大学招保卫要求硕士学历过英语六级[EB/OL]..

[4] 周立新.要对人才高消费行为说“不”[J].中国公务员,2000(3):6-7.

[5] 刘洁,李荃辉.人才高消费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07(9):19-20.

[6] 武毅英.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33.

[7] 武毅英,洪文建.劳动力市场分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流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3):15-26.

[8] 武毅英.高等教育经济学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0.

[9] [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 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l):1-22.

[10] 张洪亚.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32―34.

[11] 刘宏伟,王晓璐.社会分层视角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114―116.

[12] 陈永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不流动[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81―89.

[13] 武毅英,王影.经济增长、高教发展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J].江苏高教,2005(4):118―120.

[14] 郭新华,吴融.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非一致性变动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83―86.

[15] 叶爱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类型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80―104.

[16] 任艳青.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层次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59.

[17] 王小五.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科类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60.

[18] 张凌寒,王宏卫.大学生选择性失业与高校就业指导优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47―49.

[19] 武毅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教育学审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21―124.

[20] 于洪霞.毕业生就业情况与高校专业调整――基于教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59.

Analysis on the “Low-Level Job” Phenomenon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Theory” Sight

WU Yi-ying CHEN Xiao-long

第8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学费的上涨,贫困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加上当前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部分贫困毕业生就业困难,承受着巨大的家庭、社会和心理压力。本文主要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角度出发,剖析了当前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提出了对策和解决办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对家境贫困的大学生来说压力更为突出。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至2005年8月,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量为1561万,其中贫困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而在一些中西部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更是超过了30%。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心理特征有别于其他大学生:一部分贫困生不等不靠,自强自立,主动就业,顺利找到了人生的新起点;也有一部分贫困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市场无所适从,陷入择业误区,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充分就业,甚至社会的稳定。探讨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加强就业心理指导,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1.学习成绩压力。多数贫困生希望以优异的成绩来达到心理平衡。一方面,他们由衷地期望自己通过刻苦学习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报答家庭、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他们也渴望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证实自身的能力,希望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贫困学生的学习压力比其他学生更大,学习更为坎坷艰难。具体表现为:

①基础较薄弱。贫困毕业生大多来自落后地区,文化基础、家庭环境、学习条件等相对来说较薄弱,特别是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许多贫困大学生入学前从未接触过语音室、电子计算机,因此他们要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难度是相当大的。

②经济的贫困。贫困生常常为学费、生活费耗去不少精力,很难全身心扑在学习上。同时,由于经济的拮据,他们在学习和饮食方面的投入相对比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成绩。

③未能正确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学习的关系,本末倒置。有的贫困生在勤工助学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多,以至影响了学习。

由于以上原因一旦在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时,较高的期望值和回报家庭与社会的心理,使他们的内心产生深深的愧疚和自责。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强烈的挫折感,使他们担心前途,自卑情结、焦虑心理油然而生

2.人际关系的冷漠。个别贫困毕业生大学期间不善于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更由于经济困难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因此,知心朋友很少,缺少交流和倾诉的对象,内心思想活动处在一个寂寞、偏僻、孤独的角落里。对同学问感情交流的渴望心理与人际自我封闭的消极状态之间的矛盾给他们带来焦虑和不安,过度自卑与自尊的心理交织,使他们变得既敏感又脆弱,特别容易在人际交往方面受挫。一经受挫,自信心遭到打击后,就长期拒绝与同学交往,远离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致使他们更加缺乏交流,不善言谈。长期的人际环境适应不良造成的忧郁,极易导致人格扭曲。

3.经济上的压力。对贫困生来说家庭拮据是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每学年几千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笔较为沉重的负担。他们因经济困难还受到环境消费的压力。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高等学府不再是宁静的世外桃源,学校周边的餐厅、录像厅、自选商场等,刺激着学生的消费欲望。同时,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如:旅游野炊、老乡聚会、周末舞会、宿舍成员集资买电脑、毕业班学生相互赠礼等,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为此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极为敏感的自我保护意识。怎样获得学费和生活费,自己能否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学习的关系,这样一些问题常常使他们无所适从。

4.择业心理的压力。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下,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其他同学更大。贫困生从进校后就特别关注毕业就业,希望早日工作使自己尽快经济独立,并可以回报父母和家人。由于贫困大学生家境困难,担心自己没门路,没有好的“背景关系”,看到许多地方毕业分配凭关系、照顾职工子弟等,不仅害怕自己找不到好单位、好工作,而且自责、不满的情结也较为强烈: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面对挑战,感到恐惧,择业的心理压力给他们带来了忧虑、恐惧、茫然。

二、解决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和办法

1.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职业指导。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个人职业素质和能力已经成为求职的关键,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才有更多的机会,这一点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贫困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会同教学教务部门,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多方面系统地对贫困生予以帮助。

①针对贫困学生现代技术基础薄弱的现状,有侧重地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促使其掌握应用现代技术的本领。

②针对贫困毕业生交流能力差、竞争心理差、自卑心理较重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个人的优势和不足,树立敢于奋斗的信心。

③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心理辅导员及专职老师,从多方面、多途径进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如通过心理咨询与建立心理档案相结合、心理课程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举办讲座、心理课训练、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种途径,对贫困生进行人格、自我意识、社交行为的辅导。不仅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心理调适技术、特殊心理治疗和训练,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认识观和理性思维,帮助贫困生分析自身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④要营造充满爱心和尊重的环境氛围,教师和其他学生走近贫困生,了解贫困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提供完善的职业指导方案,做好贫困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针对性的跟踪指导服务。首先要从贫困毕业生自身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自我评价。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从他们的智力、知识、兴趣、特长等方面做以全面评估,确定他们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应该干什么等;其次是根据毕业生本身制定的评价目标看是否现实,分析目前与将来的职业类型,把握自己的专业、行业的发展趋势,接下来是定位,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等,结合自己的目标与市场行情,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后是指导其根据需要不断调整目标,以保证目标的有效性、可行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指导贫困大学生结合自身条件来不断完善个人价值观和自我效能感,以此来不断充实自己的职业生涯方案。

3.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针对毕业生包括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如针对毕业后只能当干部、去国企、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观念,要进行树立远大理想,国家利益为先、人民利益至上的教育,引导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教育学生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的现在就业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就业指导,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提高创业意识。对贫困生来说,就业的心情比其他同学更迫切。他们一方面想尽快承担家庭的重担,另一方面想及早地回报所有关爱过自己的人。因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就业情况,同时也要引导、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尤其要对贫困生进行自信心教育,使他们始终认为“我是最棒的”。具体做法有:

①建立贫困生档案,定期分析情况。建立学校、系两级贫困生管理网络,健全贫困生基本情况信息,包括家庭简况、性格类型、心理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记载、组织培养情况等。

②各高校要创造有利条件,加大对贫困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帮扶力度。如开展创业园教育,针对贫困生的特殊情况,高校可放宽入园创业的条件,适当减少或减免入园场地使用费用,对业绩突出的贫困生给予适当补助等政策。

5.以学生为本,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为贫困生择业创造公平竞争的人文环境。①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并完善毕业生就业法律法规,明确规范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及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能、权利和义务,形成比较全面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供给双方利益的配套政策,使毕业生择业有法可依、有序进行。

②进一步完善以高校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统一开放的毕业生择业市场,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壁垒,真正做到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让大学生凭个人才能择业。

第9篇

【关键词】贫困高职生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16-01

当前,高职贫困生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如经济、心理以及就业等等。作为教育者,在实行贫困生资助政策,帮助他们摆脱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该在育人工作上,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他们的心理,构建资助与教育相结合的高职院校育人新格局,让贫困生拥有健康的身心。

一 资助与提升综合素质相结合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摇篮,为此,高职院校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他们的信心。如学院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的同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如对一年级的学生注重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亲情教育;针对二年级的学生教育重点为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基地建设、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职业心理教育、实习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的全面教育和社会实践;针对毕业生教育的重点为毕业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论文评比、就业能力教育;其次,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开展集体活动,并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提高社交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例如学院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先后成功举办了15届校园文化科技艺术节。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不断丰富内涵,已经成为学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着力点和众多品牌活动之一。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竞赛项目,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积极参与,广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同时注重把专业特色和学生活动相结合,将行业文化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这个平台,学生能积极参与各项科技、技能等竞赛活动,如汽车工程系的维修、拆装等技能大赛,完全按照企业工艺标准和规范进行考核,并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担任评委。这些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升了贫困生的自信心,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资助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高校要建立心理健康中心,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帮助心理辅导老师及时发现贫困生心理问题,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早介入心理帮扶。例如,学院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3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建立了QQ群,公布了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电话,对来访的特殊学生都有详细的记录。对于贫困生,每班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对他们的经济情况、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等有详细的记录,每个二级学院的书记、学生干事以及辅导员定期下班级、寝室与他们交流、谈心,主动掌握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同时,心理咨询中心还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每年举办两次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即上学期“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下学期针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手册、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认识自我”团体辅导、现场心理咨询、举办趣味心理运动会及校园心理剧大赛等多项大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释放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三 资助与感恩诚信教育相结合

感恩教育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部分,对于贫困生亦是如此。例如,我院在学生毕业前,学校资助中心安排老师深入到学院做诚信教育,让学生重温贷款合同,播放相关的影音资料,并及时开展“贷款助学,诚信做人”等系列活动,介绍还款付息政策,受理毕业学生提前还款,减低风险;学生毕业后,学院建立贷款学生QQ群,收集学生相关信息,保持与贷款学生的联系,提醒毕业生按时还本息,把学生资助工作与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活动的教育主导性、现实针对性和社会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葛恒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其矫正措施[J].科技传播,2010(Z1)

[2]梁勇、王磊.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7(20)

[3]郑勇.高校贫困生成因与援助方式选择[J].经济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