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12:09:20
导语:在自动化监测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GPS建筑变形,监控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在形体和结构上显得日益复杂,加之施工工艺不断改进,这就对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由于高层建筑物有很多不利的监测环境,而施工工艺的改进又对形变监测工作提出了快速、高精度的要求,这些都让传统监测方法工作时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新的监测方法尤显重要。GPS系统由卫星星座、接受机和地面控制站三大部分组成。作为20世纪一项高新技术,它因速度快、全天候、自动化、测站间无需通视、可同时测定点的三维坐标及精度高等优点,而获得了广泛应用。
1 GPS与传统测定方法的比较
1.1传统方法测定高层建筑动态变形的特点
在测定高层建筑变形量时,传统的测定方法有加速度传感器法、激光铅直仪法、全站仪法、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论文写作,GPS建筑变形。
加速度传感器法所测得的位移误差较大。激光铅直仪法只能提供建筑物局部的、相对的变形信息,测量精度较低,易受气候、风等因素影响。对较低的建筑物较为适用,对于高大建筑物(高度300 m以上),精度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全站仪法测定的是建筑物的绝对变形信息,可用于各类建筑物,但在恶劣气候条件(如台风、大雨等)下,因激光跟踪目标困难,所以使用受到限制。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由于摄影距离不能过远,大多数的测量部门不具备摄影测量所需的仪器设备,因此,尚不能普及应用。
所以不难看出,加速度传感器法、激光铅直仪法、全站仪法、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观测技术,在精确度、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已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的动态监测要求。
1.2 GPS测定高层建筑动态变形的优势
随着军用技术转民用的限制逐渐降低和高速发展的硬件和软件技术,GPS技术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1)可以全天候观测。实时动态(简称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RTD GPS)测量技术。可通过实时计算定位结果,便可监测基准站与用户站观测成果的质量和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从而可实时地判定解算结果是否成功。
(2)仪器精度高。GPS相对定位精度在50 km内达; 100~500 km达,1000km以上可达。且独立布点不会有误差积累,测量过程自动进行,不会有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测量数据稳定可靠。
(3)自动化程度高。用GPS接收机进行测量时,仅需一人将天线准确地安置在测站上,量测天线高,接通电源,启动接收机,仪器即自动开始工作。在结束测量时,只需关闭电源,收起接收机,便完成野外数据采集。
(4)可减少误差。在变形监测中,只要天线在监测过程中能保持固定不动,接收机天线的对中误差、整平误差、定向误差、量取天线高的误差等并不会影响变形监测的结果。
(5) 操作方便。仪器体积小,重量轻,容易携带搬运,劳动强度小,外业工作量小。
(6)应用前景广。GPS技术具有全球、无误差积累等优点。使观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GPS变形监测技术
2.1 GPS变形监测模式
GPS用于变形监测的作业模式可概括为周期性和连续性两种。当变形体的变形速率相当缓慢,在局部时间域和空间域内可以认为稳定不动时,可利用GPS进行周期性变形监测,监测频率可为数月、一年或甚至更长时间。连续性变形监测采用固定监测仪器进行长时间的数据采集,获得变形数据系列,此时监测数据是连续的,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周期性监测模式一般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方法。论文写作,GPS建筑变形。连续性监测模式,适用于对自动化要求高,数据采集周期短的监测项目。在数据处理方法上,可选择静态相对定位和动态相对定位两种方法。在一些高层建筑物等工程的动态监测中,可运用GPS连续监测模式。论文写作,GPS建筑变形。该模式实现24小时的连续观测,使监测、监控、决策实现远距离控制,但该模式要求GPS接受设备必须永久固定在变形点上成本较高。
2.2 GPS在变形监测中的测量方法
按监测对象及要求不同,GPS在变形监测中可选择静态测量法,快速静态测量法和动态测量法三种。
1)静态测量法:静态测量法,就是把多于3台GPS接收机同时安置在观测点上同步观测一定时段,一般为1小时至2小时不等,用边连接方法构网,用后处理软件解算基线,经平差计算求定观测点三维坐标。这种方法定位精度高,适用于长边,测边相对精度可达。论文写作,GPS建筑变形。论文写作,GPS建筑变形。
2)快速静态测量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对监测点的观测。其工作原理是:把两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基准点上固定不动连续观测,另1~4台接收机在监测点上移动,每次观测5~10分钟(采样间隔为2秒),经事后处理,解算出各监测点的三维坐标。
3)动态测量法:该方法又分准动态测量方法和实时动态测量法。实时动态测量方法原理是: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在各监测点上移动观测(1~3秒钟)的GPS接收机,移动GPS接收机在接收GPS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基准的观测数据,再根据差分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监测点三维坐标及精度。
一般基准网应采用静态测量方法,当基准网的边长超过10 km,要考虑基准网的起算点与国际IGS站联测,基线向量解算时采用精密星历,保证基线解算的精度。对监测点进行测量时,可采用快速静态测量法。在桥梁监测时,可选择实时动态测量,如果距离近,基准点与监测点有5颗以上共视GPS卫星时,精度可达1~2 cm。
3 GPS测量数据处理
GPS数据处理过程可划分为基线解算和网平差两个阶段。
GPS基准网的基线解算,应采用GAMIT或Bernese软件和IGS精密星历。平差计算应采用PowerADJ科研办软件。对高精度GPS的数据处理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对GPS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同步观测网的基线解;二是对各同步网进行整体平差和分析,获得GPS网的整体解。这些软件数据处理的重点都在于同步网的基线处理,而在网平差分析方面,特别是多个子网的系统误差分析、粗差分析及随机误差处理方面,暂无好的处理方法。
4 结语
GPS这种全新的定位手段,在工程实践中已逐步得到认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的发展时期,各种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使建筑工程这一传统产业呈现勃勃生机。论文写作,GPS建筑变形。随着GPS技术的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有关高层建筑施工领域的应用技术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实践方法的探索、信号接受手段的更新、信号处理方法和软件的开发等的发展,再加上若干工程的应用、积累和提高,GPS技术将成为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方面广泛使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大杰等.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数据处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40-55.
[2]余绍铨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60-65.
[3]罗志才等.GPS用于监测高层建筑物动态特征的模拟研究[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7(8):20-22.
【关键词】隔河岩大坝 自动化监测 系统
1 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结构
由于当前我国隔河岩大坝运用自动化监测系统是根据综合有线传输网络、无线传输网络以及光纤通讯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送和采集。而GPS自动化的结构通常有数据采集、相关信息传输,最后经过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关于数据采集通常是根据7台双频GPS接收器来完成的,先是将2台接收器放置在大坝下游的相关设施上面,通过接收相应的信息,对隔河岩大坝的外形变形进行水平勘测。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通常采用扩频无线通讯技术,对于数据的采集通常由两个GPS接收器作为基准站,再通过其他五个GPS自动化接收器进行大坝外部的外观监测并同时采集数据。对于GPS自动化系统数据传输方面主要来说就是根据基准点收集的各种数据利用无线登陆网点的设施进行传输,除了两个GPS基准点,其他五台接收器都是可以通过智能多串口卡和光隔离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有序的输送,并且将所有数据全部输送至大坝结构管理系统。最后,将所有的数据信息全部传送至控制中心,把所有的接收器和基准点设施都应该安装监控进行勘测,把收集的全部信息集合整理、分析,通过控制中心进行处理。
2 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特点
关于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拥有时性,能够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监控和自动工作;
(2)系统软件的类型虽然很多,但是操作简单易懂,能够让监测人员上手较快,精度高,错误率小;
(3)控制中心能够快速的了解7个GPS接收器的工作状况和接收信息的情况。
(4)能够在GPS系统出现任何状况的情况下快速做出反应,提供报警任务,对于显示的故障自动进行记录。
(5)对于突发性的状况比如停电,自动化监测的内部系统仍然可以继续运作,因为有足够的备用电量继续工作。
(6)在重大水灾出现的情况下,泄洪任务的出现时,合格解比例仍然在96%。
3 系统精度和系统响应速度
根据我国2016年某月进行的隔河岩大坝相关系统输出变形量的精度进行数据的检查,监测系统的相关数据表明,根据客观的评价水平位移的输出数据是满足我国大坝安全的相应规范的精度范围的。我们可以将相同的一段时间内关于系统的精度进行测试,右拱座点和拱冠点精密水准所测垂直向位移与GPS自动化监测系统进行结果的对比,两者的测试结果分别计算,并且得出两者之间的差额。根据两种结果的结局对比图可以看出,两者的精度对比几乎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看出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精度高。另外对于系统的响应速度也是非常快的,隔河岩大坝在勘测的地区都会根据相应的地形而设置接收器,并且通过整体系统的不断自动化,而且数据的传播是根据光纤通讯等手段进行的,对于部分的局域网络的实时性要求很高,通常七个监测站都是能够全天监测,并把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在10分钟内完成,在其他领域比如:坐标转换的分析、警报的处理问题上都是可以在5分钟内解决。
4 GPS自动化监测系统造价和性能
对于GPS的自动化监测系统的造价,关于采用高精度处理合成数据的GPS接收器,按照我国2012年的制造相应的系统报价是4780万元人民币,然而98年的时候,是我国第一次将GPS自动化的检测系统用于实际项目,虽然在建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费用。但是根据相应的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性能来看,这笔金额花的非常值得。根据GPS自动化检测系统的性能在没有突发性的断点情况出现时,用综合有线传输网络、无线传输网络以及光纤通讯方式以及其他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送和采集,可以每年连续工作8497.2个小时,占全年总比的97%。在这段时间内,接收器和基准点设施都应该安装监控进行勘测,把收集的全部信息集合整理、分析,通过控制中心的管理进行处理。
5 关于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问题和建议
5.1 关于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问题
关于GPS自动化的监测系统的建议,首先就是GPS自动化监测系统要经过定期的电量检查,对于发生的突然状况和相关的断电事项要给予充分的鉴定,隔河岩大坝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保障我国的泄洪水灾的防护,更重要的是在发生灾难面前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减少人们财产损失,保护人们的安全生活。所以对于这种现象一定不能只根据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相关紧急应用成分而减少戒心,很多工作人员在隔河岩大坝的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态度轻慢,并且对发生的现象显得非常淡定,认为隔河岩大坝有紧急的防护措施应该没什么问题,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
5.2 关于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相关的建议
首先,应该定期的对大坝的外观变形情况进行适当的检测,测试整体系统的灵敏度,并且根据技术人员的建议,对整体的GPS自动化监测系统进行定期的更新。其次,与当地的政府有所沟通,一旦隔河岩大坝内部系统发生问题,请妥善的及时处理,并且对隔河岩大坝的相应设备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在建设隔河岩大坝的自动化监测上才能更好的传输和处理相应的数据。虽然目前隔河岩大坝的超高速度以及超高效率上,能够24小时不停运作,并且快速处理相关的数据应用,但是如何进行防范隔河岩大坝的GPS应用系统的管理措施确是必不可少,只有对自动化监测系统不断的完善和更新,才能更好的保障我国人民在水灾泄洪安全的问题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6 结论
我国近年来运用大坝外观变形的勘测技术越来越成熟,本文以隔河岩大坝的勘测系统规模庞建设为研究对象,根据隔河岩大坝的GPS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用,可以看出隔河岩大坝的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能够24小时不停运作,为大坝的外形变形的现象进行勘测。从GPS自动化监测系统整体的结构规模入手,对数据采集的情况进行分析处理流程进行阐述,针对隔河岩大坝目前的相关作用和GPS自动化监测系统进行合理解释,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社会建设和安全防范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绍铨,程温鸣,李征航.GPS在大坝和滑坡安全监测中应用的研究[J].水力发电,2003(01):61-64.
[2]王永弟.GPS多天线阵列变形监测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王利.公路边坡监测理论与GPS一机多天线系统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6.
[4]李征航.GPS定位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全球定位系统,2001(02):18-25.
[5]何金平,施玉群,廖文来,唐敏.基于GPS技术的大坝位移监测系统[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4:3.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机械自动化是指将机械制造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进而在利用机械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实现自动化生产。从而有效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作业效率。随着机械制造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现阶段机械制造产业技术升级与改造的主要内容。实现机械制造领域的自动化技术,也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1、我国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以来,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的高度集成化,开始采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大大加快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但我国仍处于初级操作阶段的自动化。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准除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外,大多数还处于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低。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财力、生产力水准、国民素质等,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两千多万,且今后每年的就业人数还会增加。机械自动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过剩和分工的转移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2、机械自动化技术优势分析
(1)提高机械生产的能力与产品质量。通过自动化以及信息化的控制系统,保证了生产加工过程中全自动化流水作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此外机械设备的自动处理以及自动控制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有利于控制质量。
(2)机械设备工作状态下的安全性得到保障。由于机械自动化技术通常具有自动监视、保护以及问题分析诊断功能,因此对于由于电力、操作失误等造成的故障可以采取自动保护措施,避免故障的发生对于设备以及机械操作管理人员造成威胁。
(3)节约原材料以及能耗。机械自动化技术可以在较低的能耗状态下调整机械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同时将机械设备的工作条件自动调整,因而有助于节约原材料的投入,具有较好的节能原材料的效果。
(4)机械自动化技术适用范围较广。将机械自动化技术与数控技术等有效整合,可以全面的提高生产加工的自动化水平。同时具有集控制、监测、调节以及诊断于一体的功能,适用范围较广,对于工业、农业以及国防军用等领域,均可以适用。
3、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系统构成
机械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项繁琐的系统工程,融合了多门学科多种技术。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生产加工,通常需要以下几个单元协调工作:
(1)自动化程序设定单元。程序设定单元主要是通过写入程序,决定机械的自动工作步骤以及工作方法。
(2)作用施加单元。这主要是对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能量,并进行工作状态的准确定位。
(3)传感传递单元。传感单元主要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机械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及时将各项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
4、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自动化技术相比发达国家仍处于落后水平。由于受到我国基础工业的限制,我国的机械自动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在关键部件与核心控制元件等,仍处于传统落后的单机自动化,用户对于自动化水平进行提升的要求非常迫切。
(2)机械制造加工方法落后。制造工艺粗糙,新兴技术推广应用不到位,传统低产能工艺仍在使用,产品质量水平低是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加工方法,提升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重点。
(3)机械设计未能实现自动化。发达国家已经在机械设计等领域采取计算机辅助系统,大幅提高了机械设计的自动化水平,改善机械设计方法,推动工业生产进步这也是我国机械自动化水平面临的问题
(4)机械生产加工自动化控制实现程度较低。我国大部分机械自动化控制仍未能落实,只有少数企业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对于机械控制管理技术的革新认识不足。
5、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发展应用技术研究
对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应结合机械设备的具体情况以及生产与技术条件,制定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才能保证自动化技术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机械制造业正逐步向集成化以及智能化不断发展,并将自动化技术与信息集成、辅助控制技术等结合使用,为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提供动力。
(1)智能化的机械制造控制
随着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已经与系统工程、智能系统控制等相互交织,形成了综合性较强的机械制造技术产业。智能化的机械制造技术,作为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分支,通过将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渗透到机械制造系统中的各个部分,通过智能系统模拟专家的分析判断,对于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工作状态进行监视,并及时发现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对自身工作参数的及时调整适应工作环境或者是自动采取纠正措施,保持工作状态的稳定。
(2)柔性化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变能力强,反应快速的柔性化机械制造加工技术已经成为市场需要,对机械制造进行优化设计调整,实现柔性化的自动系统控制,也成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柔性化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指在保证生产柔性化基础上,通过对于机械控制系统人机界面的合理调整,并建立完善可靠的信息控制系统,实现计算机全程管理。柔性化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在于,将自动设备与普通的机械同时配置,在允许自动化生产加工的前提下,允许人工对于其工作状态进行外部调整,以及时更改工作状态或者工作参数,达到机械控制内部组织方式的改良优化。
(3)虚拟化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虚拟化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指将现代花的机械制造技术与仿真技术相联系,结合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控技术以及计算机建模技术,对机械加工制造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仿真,进而可以及时预测实际工作状态下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通过仿真过程不断调整各个控制系统及工作参数。进而实现原材料以及能耗较低、加工制造能力高的机械制造状态,最终实现降低机械加工制造成本,加快机械产品研发周期的目的。
(4)集成化技术
实现机械加工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升级改造,必须通过对于整个系统的集成化改造。由于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能够改善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新技术不断发展,这对于提高机械加工制造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集成化技术主要是集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控制以及智能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以系统工程作为整体的理论指导,对于机械自动化系统进行必要的重组与升级,将影响机械加工工作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最终实现自动化水平高、生产能力强的有机整体。
(5)微型化的机械自动化产品
在军事、通讯、信息以及医药等领域,需要机械产品具有规格小、能耗低、易于控制、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因此对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革新升级,应侧重于自动化产品的微型化处理方面,实现微型化的机械自动化产品。对于促进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
机械自动化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加工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实现接卸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意义重大,同时对于国民经济、国防军事等也有重要的影响。发展生机机械自动化技术,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现阶段技术缺陷,并独立自主的开展技术研究,不断构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主导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忠山,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期刊论文]一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2010(14),
[2] 孙志学,机械制造业中事故原因的分析与控制[期刊论文]一工业安全
与环保2oo6(08),
关键词:数字电视;自动化;TCP/IP协议;实时监控
随着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我国将全面的构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各地将广泛采用越来越多的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为了确保整个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必须构建一个数字电视自动化监控系统,对所有的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实现实时、有效地管理。
在过去的工作中,值班人员对发射机进行监控,需要定时在发射机房内通过巡机来检查发射机的工作状态,对发射机进行操作时需要在机房内对发射机的控制面板手动操作。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工作效率,必须要有一套自动化远程控制和监测发射机的系统,替代传统的人力手动操作。
目前,国内包括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监控系统在内的广播电视发射机监控系统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各发射台站的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型号各异,各类型号的发射机硬件接口各不相同,相互之间又难以兼容,很难实现统一监控。第二,大多数发射台站发射机监控系统是专门为过去模拟电视广播发射机设计使用的,无法实现对新一代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的监控,并且监控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比较低,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
1 数字电视自动化监控系统需求及目标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并提高节目播出的可靠性,地面数字电视播出系统必须是一套集自动开关机、节目监控、功率告警、故障设备自动监测和切换于一体的自动化监控系统。该系统详细需求如下:(1)实时接收显示发射机的状态信息,可随时查询处理接收到的相关监测数据。(2)实时的声光报警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突发状况,自设定报警提示值班人员。(3)系统应具有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有记录操作任务的功能,能对发射机状态变化进行查询、统计。
2 数字电视自动化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基于上述需求及目标,我们通过采用统一数据传输协议设计了一种地面数字电视自动化监控系统,同时保证了该系统的通用性和未来的可扩展性。目前,TCP/IP是一种应用成熟的双向通信协议,而且基于此协议的各种应用设备和技术可供选择的很多,最终我们选择TCP/IP协议作为我们设计数字电视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协议。
基于TCP/IP协议的数字电视自动化监控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我们首先通过接口协议转换器将不同的硬件协议接口统一转换为支持TCP/IP协议的以太网接口,然后通过基于TCP/IP协议开发的软件实现对所有发射机统一的监控,在一个监控终端下实现对多个不同类型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的集中控制,并最终形成高集成度的自动化监控系统。
3 数字电视自动化监控系统组成
发射机监控系统是发射机日常工作中的核心系统。它必须具备实时监测发射机各部件工作状态,数据指标,具备简单的远程操作功能,可以自动或者手动的开关机,切换主备机,切换主备信号源,切换发射机主备激励器,调节输出功率,对故障状态可以有效报警和记录等。由图1可知,基于TCP/IP协议的地面数字电视自动化监控系统主要包括:被监控的数字电视发射机、监控接口、接口协议转换器、网络交换机和监控终端等。
3.1 被监控设备
发射机是地面数字电视自动化监控系统的主要监控对象。通常情况下,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和远程监控终端是通过相应的监控接口来通信的,双方实时传输监控数据。
3.2 接口协议转换器
地面数字电视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目标是通过统一的监控终端实现对所有发射机的监控。可是监控终端的接口有限,通常还采用了不同的网络交换协议,很难保证通讯接口能够直接连接所有发射机。为此我们在地面数字电视自动化监控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利用接口协议转换器将不同的硬件协议接口统一转换为支持TCP/IP协议的以太网接口。
3.3 网络交换机
地面数字电视自动化监控系统采用了TCP/IP协议,该系统把以太网集线器作为整个远程监控系统的网络交换机,这样就可以方便地把监控终端与各发射机连接起来,同时实现了远程监控系统的可扩展性。
3.4 监控终端
为了提高系统的兼容性、便利性,通常采用计算机或服务器作为地面数字电视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监控终端。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监控终端观察分析系统反馈的发射机状态信息,随时掌握发射机工作情况,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并且可以通过监控终端对地面数字电视系统进行远程控制。
数字电视发射系统硬件结构复杂,设备型号繁多,不同通讯协议的指令、数据很难兼容,为此首先需要通过集成监控系统软件解析各种通信协议,将各种不同的数据传输协议重新包装在TCP/IP协议之上,这个过程又叫作协议包装,从而把不同发射机的监控数据统一用以太网网络进行传输。
当今数字电视发射机本身都具备遥控遥测接口,用于远程或本地模式下对发射机工作模式进行设置、控制、实时状态监测。通过网络,操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测发射设备的工作状态,通过接收到的功率、驻波比、反射功率、工作温度等数据判断设备运行情况,并可以设计参数报警门限;可以访问设备的控制器来远程操作发射机,发出开关机、复位、切换等指令;可以访问记录数据,掌握发射机故障信息,操作日志,自动抄表等。
此外,为了保障地面数字电视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可扩展性,可以预留一些可扩展的协议实现接口。当需要接入新的发射机时,通过监控系统软件的扩展接口解析新的通信协议,就可以实现对新接入的发射机进行监控。该系统的投入使用将以往以人为主的监听监测管理方式转变为以技术为主,以人为辅,人机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值班过程中应对电视节目出现停播等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了安全播出,不断地把安全播出工作推向前进。
该系统通过对发射机的实时监控,极大地提高了发射台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工作中应对发射机故障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了安全播出。该系统可以供各个发射台站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文开,刘远航.地面广播数字电视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2.
[2]杨知行.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与系统[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周春来.广播电视自动监控技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4]毕爱波.基于TCP/IP协议的嵌入式Internet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组成、技术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1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配电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在线数据和离线数据、配电网数据和用户数据、电网结构和地理图形进行信息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实现配电网及其设备正常运行及事故状态下的监测、保护、控制、用电和配电管理的现代化。配电自动化系统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指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或自动装置代替人工对变电站进行监控、测量和运行操作的一种自动化系统。
10kV馈线自动化系统:完成10kV馈电线路的监测、控制、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网络重构。
配电管理系统:是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及通信等技术,并在GIS平台支持下对配电网的运行进行监视、管理和控制。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和监控(SCADA)、配电网运行管理、用户管理和控制、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
用户自动化系统:用户自动化即需求侧管理,主要包括负荷管理、用电管理、需方发电管理等。
2 配电自动化系统现状分析
2.1 配电自动化技术现状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于自动化开关设备相互配合的配电自动化阶段,主要设备为重合器和分段器等,不需要建设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在故障时通过自动化开关设备相互配合实现故障隔离和健全区域恢复供电。这一阶段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局限在自动重合器和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自动化程度较低,具体表现在:①仅在故障时起作用,正常运行时不能起监控作用,不能优化运行方式;②调整运行方式后,需要到现场修改定值;③恢复健全区域供电时,无法采取安全和最佳措施;④隔离故障时需要经过多次重合,对设备冲击很大。这些系统目前仍大量应用。
第二阶段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基于通信网络、馈线终端单元和后台计算机网络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也能起到监视配电网运行状况和遥控改变运行方式的作用,故障时能及时察觉。并由调度员通过遥控隔离故障区域和恢复健全区域供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第三阶段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它在第二阶段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控制功能。形成了集配电网SCADA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需方管理(DSM)、调度员仿真调度、故障呼叫服务系统和工作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形成了集变电所自动化、馈线分段开关测控、电容器组调节控制、用户负荷控制和远方抄表等系统于一体的配电网管理系统(DMS),功能多达140余种。现阶段的配电自动化以此为目标建设和完善。
2.2 配电自动化面临的问题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和改进。
高度可靠和快速反应的变电站、馈线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为了保障终端用户的供电可靠性,自动化系统不仅要求能够正确判断故障、隔离及恢复故障,而且要求加大对自动化系统的投资,增加快速、可靠的开关及控制装置,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同时,因配电网故障必须中断部分负荷供电时,应能快速自动识别重要用户,优先保障其供电。
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竞争需要,SCADA(系统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应该是强大的,特别是对重要用户的监控更应该作到准确、可靠、灵敏。否则会给配电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对用户的真接停电和造成社会影响的间接损失。 转贴于
实现SCADA与GIS(配电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设计,达到SCADA和GIS数据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界面;体化,实现从GIS中自动提取SCADA需要的网络结构和属性数据及由SCADA系统向GIS提供配电实时运行数据。
采用可扩展综合型的配电自动化终端(CDAU)。为满足电力市场对电能质量的监测及实时电价信息的要求,实现综合信息的采集及控制,尽可能减少现场终端的数量及降低系的复杂性,应考虑采用可扩展功能的综合型配电自动化终端。该终端除了具有通常的功能外,还具有电能质量监测、实时电价信息、故障录波及部分仪表功能。
3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展望
3.1 现代配电自动化系统
采用分层集结策略大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分四个层,第一层为现场设备层。主要由馈线终端单元(FTU)、配变终端单元(TYU)、远动终端单元(RTU)和电量集抄器等构成,统称为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第二层为区域集结层。以110kV变电站或重要配电开闭所为中心,将配电网划分成若干区域,在各区域中心设置配电子站,又称“区域工作站”,用于集结所在区域内大量分散的配电终端设备,如馈线终端单元(Fru)、配变终端单元(TI’U)和电量采集器。第三层为配电自动化子控制中心层。建设在城市的区域供电分局,一般配备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中档配电自动化后台系统。往往还包括配电地理信息系统、需方管理和客户呼叫服务系统等功能。用于管理供电分局范围内的配电网。第四层为配电自动化总控制中心层。建设在城市的供电局,一般配备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高档配电自动化后台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用于管理整个城市范围内的配电网。中小型城市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只有前三层设备,不需要第四层。
3.2 集成化、智能化和综合化是发展趋势
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包含众多的设备和子系统,各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其本身及其所用技术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这就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全面解决的方案,走系统集成之路,使得各种应用之间可共享投资和运行费用,最大限度保护用户原有的投资。
在馈线自动化方面,现有馈线终端设备不仅具有常规的遥测、遥信和遥控功能,且还集成了自动重合闸、馈线故障检测和电能质量的一些参数的检测功能,甚至集成了断路器的监视功能,且有进一步与断路器相结合,机电一体化,发展成为智能化开关的趋势。显著地降低了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综合成本,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电压无功控制方面,国内已经提出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无功预测和优化决策相结合的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策略,该策略以无功变化趋势为指导,充分发挥了电容器的经济技术效益,能在无功基本平衡和保证电压合格的前提下,使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次数降至最小,消除了盲目调节,降低了变压器故障几率和减少了维护量。
3.3 配电自动化新技术
配电线路载波通信技术。对低压配电网,由于终端设备数量非常多,采用光纤通信无论从成本或可行性看均不现实,为实现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实时电价信息及远程读表功能,研究具有较高可靠性和通信速率的配电线路载波通信技术,不仅可作为实现上述功能的通信手段,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其他的综合通信月盼。
用户电力技术。用户电力技术是将电力电子技术、微处理机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运用于中、低压配、用电系统,以减少谐波畸变,消除电压波动和闪变、各相电压的不对称和供电的短时中断,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新型综合技术。用户电力技术独立工作时可满足特殊负荷对供电量的严格要求,与配网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时,将实现无瞬时停电、实时控制的柔性化配电、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更高层次的要求。
智能分布式FA。在该体系中,将要研究建立智能体(agent)与区域协调器的协调机制。为了考虑全网的运行方式以及拓扑结构的变化影响,需要研究在配单自动化主站建立协调服务器,通过定义智能体之间的通信与规范构成完整的智能分布式FA实现方式。
参考文献
[1]董军.浅谈我国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发展,2008年2期.
[2]谢华.配电自动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水利科技,2007年1期.
【关键词】变压器;故障诊断;核向量机;检测
1.引言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重要是设备,其运行状态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而历史数据显示变压器是容易出故障的设备,基于此,对变压器的故障进行合理而准确的诊断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文章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2.算法介绍
文章采用分层贝叶斯模型结构,通过引入多项概率似然函数(Multinomial Probit Likelihood)[1-4],实现了非同构的多信息数据或多特征信息的有机融合以及多分类问题,MKL-RVM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中S为信息数据的种类,为组合核参数。
图1 MKL-RVM原理示意图
Fig.1 MKL-RVM schematic diagram
设信息数据(一类信息数据或多类信息数据)经特征提取获得个特征空间。来自特征空间的样本数据集记为,,,,其中为样本数,为特征向量的维数,为类别数。当给定核函数时,可得基核矩阵,,定义组合核矩阵,组合核矩阵的元素可由式(1)得到。
(1)
其中:——核函数;
——组合核函数。
引入辅助回归目标变量和权重参数,可得标准噪音回归模型如式(2)。
(2)
其中:——的第行列的元素;
——的第的列;
——的第行;
——代表服从均值为方差为的正态分布。
引入多项概率联系函数如式(3),将回归目标转化为类别标签。
(3)
由此可以得到多项概率似然函数如式(4)。
(4)
其中:——标准正态分布的期望;
——高斯累计分布函数。
为了确保模型的稀疏性,为权重向量引入零均值[5],方差为标准正态先验分布。为先验参数矩阵中的元素,服从超参数为,的Gamma分布。
由此可见MKL-RVM同样采用的是分层贝叶斯模型结构,模型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分层贝叶斯模型
Fig.4-2 Hierarchical Bayesian model
图3 CV数据集划分示意图
3.算法改进
鉴于K折交叉验证可以确保所有的样本数据都参与模型的训练和验证[6-8],而遗传算法则具有较好的全局寻优能力,提出了基于K折交叉验证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核函数参数优化方法,以提高MKL-RVM的性能。该方法采用K折交叉验证来评估待选择的核函数参数,采用遗传算法选取核函数参数。
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中,关键任务是在获取的数据集上进行模型学习、模型性能评估和模型选择,该模型可能是回归模型或分类器模型。交叉验证(Cross Validation,CV)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起初仅是用于模型性能评估,20世纪70年代Stone and Geisser将其用于模型参数选择,现今CV已成为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中模型性能评估和模型选择的有效方法[9]。
常见CV的方法有:Hold-Out Method,K-fold Cross Validation(记为:K-CV)和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记为:LOO-CV)。
(1)Hold-Out Method
Hold-Out Method:是将样本数据按一定的比例随机地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用于模型学习,验证集用于模型的验证。
(2)K-fold Cross Validation
K-CV方法:设样本数据集为,,X为输入向量空间,Y为类别向量空间。K-CV方法首先将数据集D随机地分成元素个数近似相等的K个相互独立的子集。然后用D-Dt(“-”为集合差运算,)对模型进行训练,用Dt对模型进行验证,数据集划分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将得到K个模型,可以通过计算K个模型的平均正判率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Model Performance Estimation)。Duan等人建议采用5-CV。
4.结论
(1)该方法采用K个MKL-RVM分类器模型的平均正判率评估模型性能,作为选择MKL-RVM分类器核函数参数的标准,可以使优化得到的MKL-RVM分类器参数具有很好的推广性;
(2)K-CV方法可以确保所有的样本数据都参与MKL-RVM分类器模型的训练和验证,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样本数据;
(3)MKL-RVM分类器核函数参数选取过程中,训练集与验证集也是不断改变的,可以在整个样本空间寻优。
参考文献
[1]彭席汉.变压器DGA智能在线监测仪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1-5.
[2]郑含博.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12.
[3]程鹏,佟来生,吴广宁等.大型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技术进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24(11): 90-93.
[4]邓敏.变压器在线监测技术的新突破[J].电网技术, 2001,25(9):81-83.
[5]李娟,蔡晖,丁晓群.电力变压器状态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新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2,22(12):60-63.
[6]肖燕彩,朱衡君,张霄元等.基于溶解气体分析的电力变压器在线监测与诊断技术[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6,26(6):93-96.
[7]李中,苑津莎,张利伟.基于自组织抗体网络的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J].电工技术学报,2010,25(10):200-206.
关键词: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发电厂装机容量受热负荷大小、性质等制约,机组规模要比目前火电厂的主力机组小很多,但是其生产原理及系统组成与火电厂是一致的。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电厂的电力自动化控制水平也随之提高。所谓电气自动化,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及管理于一身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旨在改进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运行和管理费用,是电力投资的重点。
1.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确定火电厂电气系统使用接人DCS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由人工监控到计算机自动化的监控的过渡,这就是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开端。接入DCS系统的电厂系统设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研究方案、成果也较多。其中分为集中式和分层式的两种不同技术实现方式。集中式是通过硬接线方式,模拟电气量和开关量信号,并通过硬接线电缆各自分别接人DCS系统的输入、输出通道。分层式则是采用数字通信的总线技术,在DCS系统内接入各微机型智能保护测控装置来实现,这种方法是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总趋势,设备都采用分层式的实现方式,因其真正实现了电气系统监控自动化的功能。下面分别对集中式设计电气自动化方式与分层式自动化设计方式作个阐述。
1.1集中式电气自动化设计分析。集中式是通过硬接线的方式,相对较为传统、落后。通过转化了强电信号为弱电信号,在空接点和直流信号下,模拟电气量和开关量在硬接线电缆下,与DSC系统的输入、输出设备相连接,由此可发挥DCS系统监控电气设备的功能。DCS系统的输入、输出设备的连接又可分为两种方式,即直接接入方式和远程接人方式。直接接入方式通过电缆连接电子间集中阻屏,远程接入方式则通过现场设远程采集柜实现数据集中处和设备相距较远情况下的连接,DCS控制系统的连接是在通信方式下完成。也就是,直接接人方式、远程接入方式是两种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的连接方式。
1.2集中式的特点。电气量的的采集集中组屏,易于管理,设备运行环境好,硬接线方式简易,响应速度快等。但同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由于通过电缆硬接线连接,电缆使用量较大,所占空间较大,长电缆容易相互干扰、电能损耗量大,又影响DCS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DCS系统的费用高,投资成本高,限制了接入DCS系统的设备数量,仅有几个重要的设备是连接DCS系统,而其他设备没能
实现自动化,实际电厂内电气综合自动化的水平较低。再加上所有信息采集量都基于DCS系统下进行处理,工作量大会影响系统的风险系数,系统使用的可靠程度也随之降低。并且,DCS系统的调试环节靠后,而根据集中式的技术实现方式,难以满足倒送厂用电要求。缺少电气监控的主设备系统,稍微复杂的电气系统运行的管理较难把握,综合自动化监控技术尚未达到。
1.3分层式电气自动化设计分析。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分层式技术使用,由3层组成,分别是站级监控层、通信层、间隔层。其中,站级监控层则是在通信技术,实现对间隔层的数据管理及信息交换。信管理机、光纤或电缆网络构成网络层,在现场总线技术下实现了各种功能,如数据汇总、规约转换、转送数据及传控制命令等。终端保护测控单元组成间隔层,设计时使用电气一次回路或电气间隔方法完成,在各个开关柜或其他一次设备附近分布安装各测控单元和保护单元。
1.4分层式技术的特点。就地安装间隔层测控终端,在较少的占地面上,提高各装置的独立性、灵活性、可靠性。交流采样的方式得到的模拟量数据,节约电缆使用,从而减少了成本支出。又由于分层技术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使得采集数据的精确性上升。这样,有较广的空间采集更多数据,监测的分析数据较为完善,远距离修改保护定值和复归信号得以实现,检修维护工作较为简单。分层式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体现在对系统的扩展和维护上。依据分层式技术特点,单个故障不影响周边设备的运行,维修成本降低。电气监控主站的设立,能独立的进行调试和投运工作,就能实现倒送电,同时还具备其他的有利条件,提高了系统的监测规模和水平。
1.5分层式技术的关键。(1)间隔层终端测控保护单元。以间隔层一次设备为单位,分层式技术得以发挥,设立配置测控保护单元。配置测控保护单元是用于保障电厂的用电系统发挥的关键技术,该单元有较高的灵敏性、可靠性、速动性和选择性要求,而集中式所使用的DCS系统操作不适用,而一般采用专用保护装置。电厂用电系统的保护装置由线路、电厂中的电动机综合保护测控装置和其他装置构成。能提高实时数据采集、计算机保护、远程数据控制和故障的记录功能。(2)通信网络。基于ECS系统的操作环境较差,所以通信网络是一项关键技术,能直接影响电气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整体发挥。现阶段使用较多仍是电缆现场总线网络方式,而光纤通信则逐渐被使用。通信网络通过通信管理机双机热备用或双通道备用原则配置,一旦数据通信网络有问题出现,系统能自动切换至冗余装置或通道,增强系统的可靠性。(3)设立监控主站。监控主站能监控和管理将电厂用电
系统,配置成单机或双机或多机系统,由发电机机组的容量和运行管理要求而定。配置的软件有前置机软件、实时数据库软件、人机界面软件和图形建模软件等组成,实现了监控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数据、应用及分析等功能。
1.6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太网能快速传输数据、成本低廉、容量大、网络技术灵活等优势成为电气综合自动化的网络通信技术的最佳选择。嵌入式技术实现工业化的以太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嵌入式以太网是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络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
2 对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改造的几点意见
第一,事先要规划好发电厂电气自动化的改造,把握科学、合理,节约的原则,提前准备好需要改造和更新的设备。同时,要综合考虑诸如继电保护装置,断路器、五防系统等设备在型号、盘位布置、预留接口方面将来接入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问题。只有这样,对电气自动化的改造才能合理又节省了人力物力。
第二,在设计电气自动化的过程中要把握实用的原则。由于发电厂现有的监控、远动、五防、保护等设备装置其原理和性能的不同,在进行改造时要整体上把握,综合考虑,避免出现功能重复的设备并列运行。
第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发电厂将来更好的高效运行,因此,电气自动化改造要
注重远期目标。比如,有的发电厂由于老化或厂房实际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监控设备都可以纳入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改造中。就需要在改造时,把这些不具备改造的设备考虑到,在整体框架下,预留接口,便于后期的改造。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发电厂电气部分的综合自动化是一种趋势,对于它的成功改造,将会大大的提高发电厂的自动化水平。同时,采用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能够节约大量的成本,提高电气系统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武成龙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探讨[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
[2]王海东.杨楠.张国龙发电厂直流系统浅析[期刊论文]-山东煤炭科技2008(4)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开发,Matlab/Stateflow/RTW,系统建模,自动代码生成,代码测试
0 本文意义
传统的手写代码式嵌入式系统开发方法不够直观,开发周期长,测试和维护困难。图形化编程和自动代码生成技术将成为本世纪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趋势和主流。科技论文。本文结合车载智能能源分配器的开发,利用Matlab/Stateflow/RTW工具包完成系统建模和代码生成。完成测试后自动烧录到微型控制器中,从而起到降低成本和缩短开发周期的作用。
1 系统建模及代码生成
根据厂方要求编辑技术规范并划分子系统,使其成为通用的两种模式:真值表(TrueTable),有限状态机(StateMachine)。子系统独立建模可以使得单个模型容易测试和维护,通常完成建模后应该有自动生成的以下4个文件作为分析备份:
1)测试通过报告(SubSystem_Report.txt)
2)MCDC测试报告(SubSystem_cov.html)
3)Test Case VS Requirment报告(SubSystem_tseq.xls)
4)系统模型 (SubSystem_Report.mdl)
所有的模型都使用模型库进行维护,TLC将保证生成子系统代码只包含.h和.c文件(脚本和TLC只对库进行操作,不对模型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保证代码的唯一性和方便管理。所有模型完成后必须通过功能整合测试。
以下是能源分配器中短路监测中的一个模块为例子:
短路监测功能是输出处理(Output Process)库中的一个子模块,针对不同的控制功能对应不同的监测方案,控制功能包括:前后灯,转向灯,中央控制锁,喇叭,顶棚折叠,座椅折叠等。
Figure 1 RETRY/NO_RETRY Controller State Transition Diagram
如果考虑到大量短路检测和继电器控制,短路检控就变得非常困难。RETRY/NO_RETRY模块将自动控制是否继续对晶闸管进行供电,如果仅依赖硬件过载自动复位将严重影响硬件的寿命。软件控制的原理是短时间内连续检测其短路次数(FETShort_Cnt[n]),如果在极短时间内达到伐值就判断系统确实短路,不再供电。
一旦一个晶闸管达到短路次数达到其寿命的1/3,2/3或者3/3伐值,控制器也将永久关闭对它的供电(NO_RETRY),只有测试工具才能再将其激活。RETRY/NO_RETRY模块的执行顺序永远在Short DetectionController 模块之前。
Figure 2 Short Detection Controller State Transition Diagram
Short DetectionController内部是两个平行的状态机,执行顺序为AàB。科技论文。A状态机用来追踪是否有电流输出及读取晶闸管的反馈以判断是否存在一个短路。B状态机则追踪A状态机的状态并与A前一状态的比对。在算法上A状态机会将短路次数累加Intergrate[n]直到255(不同模块配置不同的累加速率),然后B状态机立刻捕捉到短路情况并终止电流输出。
Figure 3 Short Detect Process Integration
值得一提的是Matlab/Stateflow中提供的计时函数编译完成后有一个机器时钟的延时,对高速信号处理状态机有影响。必须手写嵌入式代码并在编译目标中内嵌手写代码。
Figure 4 Configure Embed Code forComplier Target
自动代码生成脚本中应该注意:
1) 自动脚本的编写应该先验证所有模型变量和数据字典的兼容性并自动生成错误报告;
2) 自动修改模型中的变量类型并选择适合的芯片类型及相关时钟配置设置;
3) TLC的编写和引用并设置代码类型(GRT或者ERT);
4 )数据类型别名的定义应该和代码测试中所用到的一致。
2 代码测试
由于数据截断和可能存在的实际代码和行为模型的不一致将导致自动生成的代码在实际运行中发生错误。如何才能有效地检测自动生成代码,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给出了在VC++2005编译环境下使用MxVDev作为测试工具的嵌入式系统高效测试机制。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将要测试的模型在Matlab中完成系统整合并通过测试,在Signal Builder中保留所有的Test Case。这一步至关重要,开发人员必须保证Test Case的质量,否则将直接影响软件在环测试,硬件在环测试以及最后代码的质量。
2) 完成之后通过Matlab脚本自动将所有的Test Case转化为.xmc文件供测试工具调用(通用机器建模语言)。自动化脚本转换工具可以避免手写代码的失误并大大减少开发时间,特别对于包含大量Test Case的系统开发非常有益。
Figure 5 M-Script Convert tool and VC++ Environment Setup
3) 把驱动层代码,应用层代码,任务调用函数,自动生成的代码,数据流定义(DFA)等文件(所有的代码除了驱动层以外都均可通过Matlab操作API函数完成)在VC++2005环境下配置好,并将调试器设置为MxVDev而不是VC++2005。完成编译后系统会自动启动MxVDev。
4) 启动MxVDev后导入已经完成的.xmc文件,就可以进行软件在环测试,代码级测试非常严格,所有潜在问题均可以显现出来。科技论文。如果测试不通过MxVDev会自动生成测试报告,用于问题分析和方案修改。如果测试通过就可以导出.asv文件进行硬件在环测试。
Figure 6 Software In Loop and HardwareIn Loop Test
3 结束语
本文介绍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和测试机制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有利于整个项目可以有序,分阶段地开展,独创的代码测试机制并使代码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整套开发机制依靠Matlab为核心,过程严谨缜密,为实现嵌入式系统的自动化开发提供了一条新方案。
参考文献:
[1] Robert Bosch GmbH. Autoelektrik, Autoelektronik [M].Braun-schweig: Vieweg Verlag, 2002.
[2] 杨涤.系统实时仿真开发环境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 苏涛,等.DSP 实用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论文摘要]分析电力系统中故障数据分析系统的功能、现状和特点,提出故障数据分析平台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介绍平台的主要特点,给出平台设计的整体架构,并说明各组成模块的功能划分,还对模块间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一、引言
电力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能源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用事业。但日益复杂的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几率也在不断增加,某些扰动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和稳定性问题尖锐化,严重时系统可能失去稳定。
目前电力系统中的常用的故障分析系统有故障录波系统、输电线路行波测距系统、小电流接地选线系统和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等,这些系统为分析电网故障、确定电力系统在特定情况下的运行状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一类应用的共同点是都要对某些模拟量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和计算,从而实现不同故障分析系统的功能。但目前处理录波数据的系统一般只针对具体的应用而开发,相互之间尽管在数据处理方面有许多共性,却是由不同公司各自开发的,系统的开放性差,只适用于某一种特定的应用,缺少平台化的设计思想。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自动化孤岛”现象。
二、故障数据分析平台的功能分析
目前电力系统中常用的故障数据分析系统有以下几种:
(一)故障录波分析系统
故障录波系统是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及振荡时能自动记录的一种系统,它可以记录因短路故障、系统振荡、频率崩溃、电压崩溃等大扰动引起的系统电流、电压及其导出量,如有功、无功及系统频率的全过程变化现象。主要用于检测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动作行为,了解系统暂态过程中系统各电参量的变化规律,校核电力系统计算程序及模型参数的正确性,故障录波已成为分析系统故障的重要依据。
系统主要由电流(电压)智能监视模块、通信链路、监视微机和分析软件四部分组成,该系统将多个智能监视模块统一编址,通过通信网与分析主机相连,组成故障录波系统。每一个智能监视模块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微型故障录波器,在线监视一条线路的运行状况,连续采集数据。当该线路发生异常时,相应模块连续采集一段设定时间段的线路运行数据,然后,将异常出现时刻前后各一段设定时间的数据作为故障录波信息保存,并上传给分析主机;分析主机将模块上传的数据加以保存、远传和处理,并可将异常波形显示并打印出来。
(二)输电线路行波测距系统
当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后,必须通过寻线找出故障点,并根据故障造成的损坏程度判断线路能否继续运行还是须停电检修。行波测距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测距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在故障点将产生向两端运行的暂态行波,暂态行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均匀介质时,将发生折射和反射,因此在故障点和母线检测处暂态行波会发生反射和透射,这样就可以利用两个波头之间的时间差来完成故障定位。
行波采集与处理系统安装在厂站端,采用集中组屏式结构,一般包括行波采集装置、T-GPS电力系统同步时钟以及当地处理机三部分。行波采集装置主要负责暂态电流信号的采集、缓存以及暂态启动,并生成启动报告;T-GPS负责提供精确同步脉冲信号及全球统一时间信息;当地处理机由一台工控机构成,负责接收、存储来自装置的暂态启动报告,并与安装在线路对端所在变电所内的行波采集与处理系统交换启动数据,从而自动给出双端行波故障测距结果。
(三)小电流接地选线系统
电力系统配电网故障中绝大部分是单相接地故障。由于故障电流小,系统可带故障继续运行一定时间,小电流接地方式可显著提高供电可靠性,同时也具有提高对设备和人身安全性、降低对通讯系统电磁干扰等优点。但长时间带故障运行,特别是间歇性弧光接地故障时,过电压容易使电力设备出现新的接地点使事故扩大;同时故障电流可能使故障点永久烧坏,最终引短路故障。因此故障后快速选择故障线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发生故障时须准确选出故障线路,以便及时切除故障。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故障处理系统的共性:首先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再由数据处理模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算及各种特征的提取等操作,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保存、显示和打印等。但目前不同的故障处理系统只针对具体应用开发,缺少通用平台的概念。
三、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与工作流程
参数设置模块可以对平台运行的参数进行设置,使平台在合适的状态下运行。前置机通过规约处理模块与站端装置进行通信,接收不同监测装置上传的各种录波数据,包括对不同通信规约传输数据的打包与解规约。数据通讯模块负责与后台机交换信息,若从装置收到的录波数据格式不符合Comtrade标准则先调用数据格式转换模块然后再将转换后的数据交给数据通讯模块。
故障处理模块负责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数据分析后通过数据库管理模块送入数据库服务器中,故障处理模块还提供与高级应用程序的接口。报表管理模块从数据库中取得数据生成各种报表,装置参数整定模块在后台机上发送参数整定命令,通过前置机发到装置以调整装置的运行状态。装置运行监控模块实现监测与控制装置运行状况的功能,告警模块处理装置上报或是系统操作所产生的各种告警信息。
当用户要查看录波数据曲线时调用录波查询模块查找到满足要求的数据,再通过录波曲线显示模块对要分析的数据进行查看。用户权限设置模块设定用户的使用权限,以提高平台的安全性。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电力系统故障数据分析平台,遵循标准化、模块化、分布式、分层次的设计原则,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为开发故障录波系统、行波测距、小电流接地故障监测和电能质量监测等以处理录波数据为主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全面的底层支持。平台的使用可以提高软件的重复利用率,避免重复开发,减少电力企业的投资,有利于提高电网的运行和管理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念、谢驰、滕福生,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问题研究[J].四川电力技术. 2004.(1):1-6.
[2]王洪涛、王剑、朱诚,电力系统信息管理自动化的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1.21(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