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19:56:08
导语:在化学实验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学是初中阶段的最新学科,是有着很大吸引力的学科,是化学的启蒙学科。人们对于新鲜事物都是有着充足的兴趣的,学生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更是对一切的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的。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把这一兴趣点变得无限延伸,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叫他们始终保持这种兴趣,激情,为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1.把演示实验放在教学的首位
新的教材中演示实验的数量不少,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兴奋点之一,只有把他们的爱好兴趣激发到位,才能学好。演示实验的实现,是对概念,原理的最好解释,是对知识的验证,是学生观察的最佳途径,完成教给学生操作的教学,我们教师要做到的是操作规范,演示到位,现象明显、分析准确。例如,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教学生认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指导孩子们阅读教材,进一步归纳和总结出红磷燃烧的条件。
2.家庭小小实验的必要性
新教材中的十几个小小的家庭小实验,为教学提供了帮助,孩子们的兴趣也进一步加强,把课内的只是延伸到了课外,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点燃泡沫,观察现象,孩子们动手了,观察了现象,最后都深有体会的说不能燃烧泡沫,要做到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这些小实验的利用,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更加牢固。
3.课余时间开发兴趣小组
对化学有着兴趣的学生不少,我们要利用课余时间把他们组织到一起,开展一些比较好的活动,比如举办专题讲座,搞一些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等。要锻炼孩子们多动手操作,多开动脑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操作好实验,锻炼孩子们的操作能力和技术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形成科学态度的最佳方法。掌握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操作规范、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都是实验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在每一节课都要提醒和帮助学生们做到的,做到严格要求学生。我们在做演示实验时注意自己的操作要规范,实现教师的示范作用,不能糊弄完事。对于学生在实验室中的规范也要时时提醒,做到科学、严谨、严肃。孩子们在做酸的性质的实验的时候,叫他们认真观察现象,认真记录现象,每一个学生都是瞪大了眼睛去观察,用心去观察,及时的做着笔记,对于盐酸过量的反应现象也做了观察和记录,做了比较详尽的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态度,最后教孩子们整理药品、打扫卫生、整洁桌面,为后边的实验者扫清障碍。
对于一些比较常用的操作,我们可以采用简洁的脍炙人口的顺口溜来帮助学生,比如: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要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等等,还有就是酒精灯的使用两查、两不、两禁止。我们在气体制法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教材,给孩子们提出几点要点,一个是实验原理的了解和掌握,二是对整个制取装置中的仪器的了解和操作,三是要有正确的制取方法,四是正确的检验气体的办法。这几点缺一不可,丢失了一点,我们就会前功尽弃,制取不出来我们想要制取的气体,只会看着干着急,干瞪眼。最佳的学习方法适合的是我们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之上的,要做到教材,学生,教学方法三者合一,相辅相成,循序渐进。
一、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边讲边演示。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演示时,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教师再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讲“铵离子的检验”时,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的实验,然后总结得出检验铵离子的一般方法。为此在开始演示实验之前,要突出强调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讲铵盐性质时学过的)。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装有铵盐(氯化铵和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液的试管口时,试纸颜色的变化,能闻到什么气味,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来回答,并由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就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所获得的新知识。
使用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并未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会忽略掉最关键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条件、环节和实验的主要结果(亦即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如何去观察),使学生能看懂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感性阶段。
②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做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前述有关铵盐检验的实验中,当学生观察到“试纸变蓝,有刺激性氨味”时,应启发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理性阶段。
③要注意把实验中所得出的特殊(或个别)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或同类的其它对象)中去,使学生类推地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应把从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中铵离子的鉴定”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铵盐的鉴定中去,总结得出“化学上检验铵盐的一般方法”,这是对这种实验的归纳。
④应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表把实验的结论记录下来,或结合指导学生读书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上记号或摘录下来以巩固知识。
二、验证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教师讲课时,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结合有关氧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原理与收集方法,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具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课堂现场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氧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印象,提高当堂课的巩固率。又如,介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时,先通过复习碱的概念,指出氢氧化钙是一种碱,应具有碱的通性——使指示示剂变色,然后再演示把紫色的石蕊试液及无色的酚酞试液分别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以验证刚刚学习到的事实。
使用这种演示实验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演示实验前,因学生对有关内容已有初步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演示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初步掌握的知识来观察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同时应该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②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外,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收集到的是氧气?
③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敦促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如在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作用时,当学生观察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蓝色,而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红色”后,让其解释该现象,指出该现象所证实的问题。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三、指导性的演示实验
1.1实验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地球化学”课程讲授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元素的量、质、动,即元素在各地质体系中的含量与分布,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以及其行为演化。在以往有关第一章“元素的量”的教学中,仅以课堂讲授为主,无相关实践教学,造成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深化。针对这一问题,本次改革依据本章的知识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了一个课下实习项目,构建了实验教学体系中基础知识训练模块。
1.2实验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办出特色专业核心所在。地球化学的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基本地球化学相图的识别及绘制;微量元素数据的处理及分析;同位素数据的处理以及地质体年龄的计算。此外,为满足地震监测行业的需要,学生还应掌握水质分析以及地下水及土壤中某些元素的测量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因课时及实验设备有限,未能开出相应的实验项目,不利于学生相关技能的培养,也无法满足地震行业对学生的需求。针对这一现状,实验教师先后设计了相关的实验项目,构建了实验教学体系中专业观测技能训练模块。不仅如此,结合实验室新购置的部分仪器,我们还开出了部分与地震监测有关的实验项目,考虑到地球化学学时有限,这些实验项目并不强制开出,而是可让学生自由选做并在课下完成。如此不仅为那些准备投身地震行业的学生提供了实验机会,也适应了地球化学课程目前的学时特点。
1.3实验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搞好实验教学,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阵地,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地球化学”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见微知著”的地球化学思维去分析并解决所遇到的地质问题。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对相关问题或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在综合能力培养环节,单凭课上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借助教师科研带动、学生创新项目申请及毕业设计等环节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目前,已有一批学生参与到我教研室老师的“断裂带气氡、气汞的动态监测”的科研项目中,从实验设计到野外采样再到数据处理,学生在全程参与的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总之,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项目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构建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中综合能力训练模块。
2地球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建设的内容
根据上述实验教学建设思路,在地球化学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项目、优化了实验内容,形成了由基础知识训练、专业观测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三大模块组成的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包含基础理论实验项目、技能操作实验项目和综合分析实验项目。
2.1基础知识训练模块———基础理论实验
该实验教学环节主要的实习内容是地球、地壳或其他地质体中化学元素的分布和分配。实际上反映了元素“量”的概念。要求学生亲自去图书馆查阅和搜集第一手数据和资料,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写出实习报告,最后在课堂上交流与讨论。本项目的实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太阳系、月球及各类陨石的元素丰度,地球、地核、上下地幔及地壳的元素丰度,大洋地壳、大陆地壳、台盾区地壳及褶皱区地壳的元素丰度及岩浆岩、沉积岩、河水及海水的元素丰度等等,并分小组进行了绘图制表和归纳总结。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元素分布量实际上体现了质量作用定律对地质作用过程中元素分布、分配以及演化作用的制约,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2.2专业观测技能训练模块———技能操作实验
该实验教学环节主要由7个实验项目组成,其中有3个实验项目分别针对地球化学课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章节中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余4个实验项目则是针对地震监测能力的培养所开出的可供学生选做的实验项目。“相图绘制、配分模式图绘制及等时线年龄计算”等实验项目,使学生掌握了根据地球化学数据绘制相应图件并进行简要分析的基本技能;“饱和汞蒸气汞量测定”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地震系统广泛使用的数字测汞仪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初步获得了在地震台从事水化学监测项目的基本能力。
2.3综合能力训练模块———综合分析实验
该实验环节是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项目以及毕业设计等开发出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内容也是根据上述项目的内容在不断增加并完善当中。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原始的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并能够结合地质背景,样品描述等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分析,进而阐明相应的地质问题。通过此模块的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地球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建设的方法
比较粒状大理石、碳酸钙粉末分别与0.5mol/L盐酸、1mol/L盐酸在常温下、冰水或沸水中的反应情况.通过以上三组实验,总结归纳出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物的浓度以及是否使用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探究过程,感悟了“规律”“原理”等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科学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化学实验,在新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的呈现凸显科学方法.例如,鲁科版教材必修一在刚开始学习高中化学时,就研究金属钠和氯气的性质为载体,专门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又如,在《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中,设置“有机合成”课题.一方面是将学过的典型有机化合物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和应用;另一方面以这些知识为载体,总结出有机合成的一般方法和原则.为此设计了如下探究性教学实验.
再如:设计以乙烯为基础原料,最终合成目标产物———乙二酸乙二酯.学生动手利用球棍模型模拟:由乙烯生成卤代烃,再转化为乙二醇、乙二酸等中间产物,最终合成目标产物乙二酸乙二酯.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正向合成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的任务,让学生讨论:要合成乙二酸乙二酯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有哪些中间产物?基础原料是什么?经过知识迁移,通过演绎推理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这个实例,又让学生体验到了“逆向合成法”.之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这两个合成的实例,分析在实现有机物的转化时,主要关键是增长或缩短了分子中的碳骨架,或者是引入、转化了官能团.随后采用逆向合成法推断合成苯甲酸苯甲酯的原料和中间产物.由此再引出如何优选反应路线的问题,总结出有机合成的原则.
在上面结合实例分析和总结有机合成的方法和原则时,多次运用了比较、类比、归纳、演绎及模型法等多种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鲁科版《有机化学基础》教材作为课程标准向教学实施转化的媒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有机合成任务,对有机反应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教材在“有机合成的关键———碳骨架的建构和官能团的引入”这一部分专门设计了“交流研讨”“观察思考”“迁移应用”等活动栏目,帮助学生树立和归纳在前面所学的各种具体的有机化学反应,从而为学生能够顺利学习“有机合成设计”奠定必要的基础.
对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建议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
在上述探究性教学实验中,以实验素材为载体,将相关知识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具有相互联系和逻辑关系的问题,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不断思考,唤起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自发进行探究性学习.
2.倡导交流与合作,深化实验探究.
为了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契机,应该从多角度构建课堂实验教学内容,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拓展课堂实验的功能、提升实验教学的品质,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新课程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流畅有序、生动活泼,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改革.
化学实验是一门高度严谨的科学活动,在实验过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差错,轻则造成污染加大,重则会发生安全事故。因此,说到绿色化学实验的开展,首先要从最基础的实验操作技能入手。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规范的操作方式,从实验前药品、实验器具的检查,到实验装置的安装、药品的称量、试剂的取用,再到最后的实验废弃物的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守则的规定,这样既可以节约不必要的药品、试剂、能源的耗费,又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例如,在开始前,要认真检查制备气体装置的密闭性是否合格,以避免在实验操作中由于气体泄漏而造成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在实验过程中,需要闻气体的时候,不能太用力去吸气;选择容器的时候,不能选择敞开的容器口等等。这样,在实验中的每个环节都按规操作,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把污染可能降到最低。
二、尽量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反应物
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释放一些污染环境的物质有时不可避免,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采取“两害取其轻”的方式,尽量选择一些对环境污染比较小的反应物。例如,氯气的制取实验,按照传统的方式,氯气产生的量很大,即使教师用装置把氯气收集起来,但最终还是会释放出去,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污染量尽量减少一些呢?如今,很多教师尝试着用医用高锰酸钾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P片与浓盐酸发生反应来制取氯气,由于PP片的密度很高,即使浸泡几个小时以后,PP片也不会完全溶解,这样作为固体的PP片与浓盐酸发生反应的接触面要远远小于液体与液体的接触面,从而导致反应的强度要明显减弱,而产生的氯气量也会大大减小,使得实验过程变得相对来说更加环保。由此可见,选择恰当的反应物,是实现绿色实验的有效手段。
三、积极推广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了,而在我国,微型实验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所谓微型实验,不仅是在化学实验中简单的减少试剂、药品的用量,而是包括微量药品、微型实验仪器在内的一系列微型化条件下开展的实验活动。在微型条件下,运用远远低于常规用量的药品开展化学实验,不仅可以降低实验成本,同时,反应生成物的量也会大大减小,这样自然提升了实验的绿色性。当然,与常规实验相比,微型实验的反应现象往往不够明显,这就给学生的实验观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等工具对实验现象进行放大处理,这样就可以解决实验可观性的问题了。
四、努力在实验中做到废物利用
循环利用是环保理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和理念。在化学实验中,除了想办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努力做到废物的循环利用也是实现绿色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银镜反应中生成的银,通过Ag和稀HNO3进行加热反应可以得到AgNO3,这样就可以用于下一次的实验。除此以外,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一些废旧物品,经过简单的加工改造,也可以变成化学实验器具,例如,我们可以用一次性针筒来替代量筒,也可以用随处可见的塑料吸管来代替移液管等,利用这些废旧物品自制实验仪器,不仅体现了环保思维,同时,这种随处可见、随处可用的自制仪器还可以增加实验的机会和实验的便利性,并且学生在自制仪器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有效之举。
五、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
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每个学生身上都具有的一笔财富,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产生探索的动力,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懂得如何利用学生身上的这笔财富。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优点,化学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会给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带来强烈的刺激,因此,相较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化学实验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既然化学实验具有这个优势,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利用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对这门新学科的兴趣,就利用化学实验给学生变了几个“小魔术”,像“白纸显字”、“点铜成银”、“清水变牛奶”等。当我变完这些“小魔术”以后,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瞪着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想要从中寻找到答案,这时候我知道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就为以后有效地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科学实验具有验证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作用,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中,很多伟大的化学家正是利用科学的实验来不断推进化学科学的进步。在以往,我们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更多地是强调化学实验的验证功能,而忽略了它的探究功能,因此,我们所开展的化学实验更多地是一些模仿性的实验。在模仿性实验中,一般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按照刚才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只要记住教师之前的步骤,然后机械的重复实验步骤就可以了。这样的化学实验充其量只是让学生熟悉一下实验步骤,让学生变成了实验的操作工,而没有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因此,在如今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之下,我们要加大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比例,让学生多进行一些探究式的实验,这样才能够发挥实验教学真正的作用。例如,我在开展如何鉴别氧气的实验教学时,并没有事先教给学生如何鉴别氧气的方法,而是用了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不同的瓶子里有什么不一样的现象,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如何鉴别氧气的方法,并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的方案,进行实验。当然,在这种具有探究性的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观众,而是要注意从旁指导,以保证实验能够顺利的进行。
重视实验后的反思活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实验态度
当化学实验结束以后并不代表实验教学就结束了,而是要认真做好实验教学的善后工作。在每次实验结束以后,都要让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然后由教师进行批改。当然,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每次的实验都能够取得成功或者完美无缺,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实验教学进行科学的反思,这种反思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验综合能力,而且更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例如,在开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对于空气的气密性和温度往往要求较高,一旦其中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甚至是失败。因此,当学生在做类似这样的实验时,一旦出现了问题,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够听之任之,而是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争取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同样的问题出现。
重视课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 师生互动 大学英语课堂
一、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关于课堂互动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从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从知识获得的哲学高度来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属性,关注互动发生的社会因素,强调语言学习首先发生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国外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二语课堂中师生互动能力的研究课题较广,大致概括为:1.学习者和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的表现;2.协商及反馈在交互活动中的促进作用;3)支架式帮助对学生交互能力培养的影响与作用等。受国外课堂互动话语分析的影响,我国于20世纪末期开始引入社会文化理论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课堂互动能力的培养。一些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运用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关注互动话语的知识共建功能及互动话语语言本身来探索提高师生课堂互动能力的模式,这也成为课堂互动研究的主要力量。我国目前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课堂互动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二语教学课堂互动策略研究;2.二语教学课堂互动模式研究;3.二语教学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社会文化理论的内涵及其启示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是Vygotsky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逐步建立的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性学习的结果,是文化与社会关系发展内化的结果。内化是社会调节的过程,由人际间活动和个体内部共同活动共同构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该理论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后,SAL研究领域对社会文化理论的兴趣日益增强,研究者们对语言习得与社会因素的关系更加关注,纷纷把社会文化理论引入SAL研究领域之中。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学习者通过他人调节,借助支架式帮助,完成学习任务,潜在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发展水平。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用语言与他人互相作用,进行文化与思想的交流。因此,外语教学要充分考虑外语课堂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课堂话语的支架式功能。因此,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发挥其中介者的调节作用,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内化。
三、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策略探究
1.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好的动机。英语课堂教学要提高互动活动水平,增强互动的趣味性。吸引所有学生包括英语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都乐于参加到英语课堂教学中,避免将课堂互动变成教师和英语优秀学生的秀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求学欲。
2.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在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大多被动的接受,教师主导一切,学生机械地听从。在互动课堂上,教师要首先转变其在课堂上的角色和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用爱心耐心真正地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从而有利于课堂上的互动教学。
3.建立积极的互动教学过程。
a.话题活动与引导性提问。在互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给学生一个话题,让他们充分互动讨论。然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与学生互动。针对课堂提问,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提问问题难易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给予学生时间思考,对于难一点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慢慢引导,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面子。
b.分组活动。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人数不少,因此,分组讨论活动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及平等参与的机会。分组的标准可以依不同的活动来定。例如,可以按照座位来分,也可以按照性别来分,也可以按照学习能力来分。每个小组成员在各自小组里与组员共同交流、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从而达到互动学习的目的。
4.课后反馈。反馈可分为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在英语互动课堂中,教师应有效地向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错误,促进下一阶段的学习。学习者的同学即同伴也应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为同学提供相应的反馈,帮助同学共同进步。但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教师反馈还是同伴反馈,均应考虑学生的性格及提供反馈时的场合,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普法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方式等进行了必要的审视与思考,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
全民普法二十多年来,人民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做到与时俱进。一是树立正确的普法观念。普法工作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伟大事业,其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是不言面喻的,尤其是我们这样长期浸透在封建历史长河中的国家,更是如此。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坚忍不拔的思想,克服一切可能的急功近利和悲观情绪,把功夫下在对广大群众的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上。二是树立科学的普法理念。要从侧重普及(来源:文秘站 )法律知识,转到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上来;要从侧重履行法律义务方面教育,转到增强公民积极的法律意识上来,尤其是要用现代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要从侧重法制教育的普及率,转到强化公民自觉自愿参加法治实践活动上来。
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形式必须不断创新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将普法活动有机地融入到公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使普法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惯性思维,进一步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尤其要更加注重法治文化的熏陶。一是加大法制文艺的创作和演出。充分挖掘城市街道、社区民间文化资源,鼓励支持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各具特色的法制文艺节目,让群众在日常文化活动中实实在在感受法律的存在。二是加强与现代媒体联手。法制宣传教育主管部门要全力利用影视、报刊、网络和广告载体等资源,以法制主题词句、动漫图片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还可以尝试市场化运做的方式,组建法制文化艺术传媒公司,编写拍摄播出法制文化艺术影视作品和组织舞台演出活动,编导有关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民生、法律与文化、法制史与社会发展等专题电视记录片,着力解决法制文化节的社会性、参与性。好的影视作品既可以产生社会效益,也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有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可以使法制文化艺术的创作活动产生良性循环,就可以产生更多的有影响力的法制艺术影视作品。
创新性实验是在高校实验课改革下的新生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性实验,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制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
1 师范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高校的扩招,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目的是考上大学,对生物课的学习重理论轻实验,基础实验操作不规范,复杂实验更加难以完成此外为了节省课堂时间,通常都是实验教师配好药品,这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实验课的理解非常不利。另部分学生基础好,将考研作为自己日后的出路,对生物化学研究方向感兴趣,平时注重自己的实验能力的提高,但由于经费有限,部分应用性较强的实验无法开展,极大限制了学生发展。
在师范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计划中开设的实验是基础经典的内容,是与理论课同步,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补充,但其的内容无论是操作还是所采用的方法都较为陈旧,已经远远落后于当前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并且很大一部分为验证实验,实验的结果只是观察实验现象,并没有得到定量的结果,这样的实验结果学生早就知道,使学生丧失了对实验课的兴趣,因此在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只是按照指导书上的步骤操作。
实验课一般都为考查课,缺少了考试制度,就缺少了约束性,有些学生甚至不愿动手操作,草草完成实验,甚至照抄别人的结果,只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此外,实验课老师同学缺少沟通,使得学生认为只要把实验原理掌握牢固就是实验课的目的,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如何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如何解决创新性实验教学条件的不足所带来的困难,对高师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化学创新性实验的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国内实验教材基本上将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演示实验”两部分[1],目前,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能突出师范专业特点的创新实验体系,主要采取利用以下方法:
2.1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首先教师与学生要经常进行沟通,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调整教学计划,对一些验证性实验,以及陈旧实验加以精简,增加综合性实验及1-2个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要求学生和实验教师做好沟通,在有效的时间内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性实验可以在教学计划以外的时间开展选修。首先由教师拟定题目,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再与教师进行探讨修正,具有可行性再进入实验室,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完整的实验记录,对实验药品,低值易耗品的用量估计以及对实验进程的合理安排,并认真做好预习报告,预习报告中要体现出学生对准备工作和实验流程提出的疑问,并由实验教师针对性的回答。本院已经开展的设计性实验,如《卵清蛋白的提取及分离纯化》由06级生物技术同学完成,并参加了校级非师专业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一等奖。《香菇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液多糖的分离纯化》,已经完成菌株筛选工作,并参加了校团委组织的学生科研立项,在省首届生物实验大赛中获得三等奖,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
2.2 制定生物化学实验成绩评定标准
生化实验课作为考查课,要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实验评分标准,要尽量避免实验教师单凭实验观察和实验报告的书写给分,通过创新性实验,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验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评分标准:
实验仪器的使用:设计的实验要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尽可能多的用到实验室现有仪器,加强学生对实验仪器的理解,包括原理,注意事项,适用范围等,能够进行常规的故障排除,而不是简单的按钮操作。
实验操作及记录:实验操作体现着学生的实验态度及实验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能够充分验证实验的合理性和培养学生的科研理念。实验结果与分析是整个实验过程的客观评价与总结,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真实有效的记录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树立科研诚信,培养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按照论文形式,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等步骤,这就需要在课后时间学生能够自觉的查阅大量资料,来论证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多查阅英文文献,有助于学习专业英语,提高英语水平,为以后撰写英文论文打好基础。实验报告要突出讨论部分,着重分析实验
结果,从文献中学习科研论文所用词语的特点。 通过以上评分标准,建立公平,严格的考核体制,尽量克服人为因素对评分的影响。建立学生分组责任制的实验课模式,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3-5人自发分成小组选取实验题目,完成实验前准备工作之后,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本实验的部分内容,互相合作,开展讨论。
2.3 实验室的管理及师资安排
开展创新性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有利,但同时也为实验室管理及师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实验室管理方面如何进行调整,首先实验室必须对学生实行开放制度,管理人员必须进行时刻监督。可实行落实责任制,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自行管理,师资方面可以安排本专业年轻博士教师进行指导,一方面这类教师实验基础较好,此外,对本专业前沿发展了解,能够指导学生具有更广阔的思维模式。
3 创新性实验的实践
生物化学实验室在成立以来,不断的进行创新改革,目前已经基本成熟,从07年开始开展创新性实验,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主要开展如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