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时间:2022-05-16 09:13:23

导语:在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普通话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而用上海话教学,又削弱语文语感教学的功能。另一方面,6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故乡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安塞腰鼓”,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第2篇

一、少—多—少

梅兰芳先生曾说:“演戏,初演时东西少,越演越多,再演下去,又越演越少了,也正是到这时,戏才演好了。”[1]这是梅兰芳大师多年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简单的几句话却饱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其实,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个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新教师初上讲台,一般都会认真钻研教材,参考教学资料,认真编写教案,他们满以为只要这样充分准备,就能把课讲足讲好,但事实是,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课刚上到一半,教师准备的内容就已经讲光了,只好临时拼凑一些课外材料来弥补课堂空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练之后,这些教师有了变化,他们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常常讲到下课铃响了也依然讲不完。这时他们会认为自己在教学上进步了,成熟了,但听了老教师的课,才发现老教师讲得并不多,留给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却比较多。这时再反思自己的教学,就觉得“多而杂”,而只有再经过长年累月不间断的积累和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向“少而精”“实而活”的目标前进一步。由此,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少—多—少”是一个教师职业成长的表现。第一,前后两个“少”内涵不同,前一个“少”是知识贫乏的表现,而后一个“少”则是认识并掌握了教学规律的表现,是少中有多,以少胜多。第二,由少到多易,由多到少难,这是因为由少到多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由多到少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第三,每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学习情况、思考能力各不相同,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不完全一样,有的量变过程长些,有的质变过程长些,但不管长短,大致都有这个过程。

二、无—有—无

日前,读《齐白石谈艺录》,其中有一首题画诗:“深耻临摹夸世人,闲花野草写来真。能将有法为无法,方许龙眠作替人。”[2]这首诗体现了大师齐白石对绘画的理解,大意是他对那些以临摹夸世的人是深以为耻的,他认为,只有在“有法”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创作方法,不泥前人之法,从“有法”变为“无法”,才能在能人休眠之后来代替他。齐白石的艺术理论之一就是以师法古人、师法自然的无法到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独特创作方法,再到否定自己、不断变法的“无法”,这个“无—有—无”的过程是他在创造性劳动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结晶。语文教学其实也一样,教师大学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一开始只是学习、模仿别人的教学方法,自己还没有从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经验,有的也只是一些模糊的认识和知之不深的教学理念。只有经过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实践,才能把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把模糊的认知变为清晰的教学理念。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理念,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产生一些新的困惑,有的教师甚至觉得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了,觉得教学无法了,需要“变法”了。这正说明,从无到有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从有到无则是一个变革的过程。只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从被动转为主动,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进入一个新境界。所有的教师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无—有—无”,前一个“无”是没有的意思,从无到有是一个量变与质变交叉的过程,从有到无则是一个质的飞跃。面对新挑战,有些教师感到无所适从,而对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却是一种新的变革的开始,是一种新的境界,是成熟的标志。著名作家巴金在《我和文学》中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3]同样,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没有技巧的。教师们在讲台上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其教学方法一定是不固定的,一定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不同教龄、不同层次的教师来说,都要重视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更要重视从有到无的变革过程。

三、生—熟—生

清代书画家郑燮在《题画竹》一诗中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4]这是他对自己多年画竹的艺术总结,即就学习绘画而言,除删繁就简之外,还有一个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的过程。世界万物尽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相通的。就语文教学而言,也有一个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的过程。这里说的“生”,是生疏的意思,“熟”是熟练的意思。年轻教师对教学有生疏感是正常现象,但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就会由“生”变“熟”。而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又特别善于学习的教师来讲,他们感受到的“生”与经验不足的教师不同,这是在“熟悉”之后再次产生的“生”,这也将是他们再次走向“成熟”的一个起点和标志。笔者认为,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育教学的规律。那么,教师应该怎么面对这一变化呢?首先,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验,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领会语文教育新理念,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其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自身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常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多沟通,做到教学相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力争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最大程度地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时常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要尽快改正,并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次,教师要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要多看一些好的教育理论书籍,掌握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在学习的时候,不要盲目地崇拜,而要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地吸收对自己有益的经验,并能刻苦钻研,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了辩证法,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并从中取得进步,教师才能真正获得职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俞伟忠.浅谈语文课上的讲多与讲少[J].成才之路,2010(26).

[2]敖晋.齐白石谈艺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

[3]巴金.探索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第3篇

关键词: 方法论 语文 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一门学科的方法论水平,可以成为衡量这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而方法论的发展也必将成为促进学科成熟度提高的最根本手段。”语文作为学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教育改革的宏大背景之下自然要将方法论的研究纳入到当前的学术视野中来,以求与文学课本身的完善与成熟,这是语文教育之繁荣与创新的最佳突破口。

1.新课程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欠缺

1.1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指导下的研究目标定位有失偏颇。“从哲学的文化类型上说,现今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认识论哲学,一种主要是存在论哲学。”传统语文教育研究倡导注疏,而现代及当下语文教育则进行本质主义的研究。众所周知,二元对立是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本质主义则是一种典型的主客二分的唯科学认识论模式。相对而言,存在主义抵制二元对立,推崇以人为本。本质主义研究务实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关乎人本身的历史文化过程的实践生成性与意义可塑性,将语文教育物化,从而割断了语文教育作为人的活动与世界整体性的关系,其结果就是语文教育很难达到相应的哲学理论高度。

1.2语文教学研究方法论缺乏历史延续性。语文教育研究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其中并不存在一条连贯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轨迹。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二元对立,加之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几经断档,并未自成系统。换个角度来讲,传统与现代应该是一脉相承的。美国学者希尔斯教授在其经过二十五年潜心研究而撰成的专著《论传统》中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他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以表意象征的方式使人类的代与代之间、历史阶段与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连续性和统一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1.3缺乏具体研究的理论高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语文教育研究以政策解读、经验总结、工作汇报为主要方式,无理论性可言。研究者很少到实践中作研究,是典型的书斋式研究,缺乏实证精神,理论建构缺乏现实依据,只能从宏观上进行泛泛的“完全正确”的大理论论述。按照形式逻辑规则,内涵越大则外延越小,外延越大则内涵越小,因此其理论缺乏可信性与可操作性。

1.4具体研究方法缺乏系统,导致研究方法选择上的主观性。目前,我国教育研究使用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方法、试验方法、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比较方法、因素分析方法及个案分析方法等。这些基本方法作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但研究者从未在理论上深入领会这些方法的真正内涵。

2.新课程语文教学研究方法的欠缺原因

2.1概念范畴混乱。任何学术研究首先要理清所据概念范畴之含义,然后研究才有可能,语文教育研究尤应如此。传统语文教育研究讲求意会领悟,现代语文教育中简单的经验主义或主观臆测使语文教育研究所使用的一些感念范畴始终飘忽不定。仅“语文”二字就让研究界争论不休,无法在学术的层面上达成共识,研究者各自遵循自己的思路,无法在同一概念范畴内进行平等对话,从而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2.2非逻辑的理论体系。逻辑性是衡量一种理论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不足,语文教育研究虽多点开花,但却始终无法形成逻辑性的理论体系。虽然语文教育学(或语文教学法)改名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但从其深层实质来看,整个语文教育研究尚未真正自成一体,依然是各研究小领域各自为战,如阅读研究、协作研究等等,而没有立足于人,将语文教育作为文化整体加以逻辑性的理论架构。

2.3语文价值与意义的沦丧。在一定程度上,价值与意义是某件事物存在的唯一理由。语文教育研究作为一项学术事业,所追求的是语文教育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传统的注疏、“文以载道”是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并为其服务的;现代教育则是从政治思想教育立场和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即使如今对语文教育价值与意义的反思也只是将语文功利主义工具观与人本(文)主义进行调和,其结果是刻意抛弃功利主义,同时却无法找到通达人文价值的路径,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暂时处于真空状态。

2.4学科地位的动摇。语文教育由于其研究方法论的不足,以及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由地令人担心其学科地位的存在,或许是杞人忧天,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语文教育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目前都还处在变化的边缘,作为一个交叉型学科,研究方法论的不足将会动摇其学科的地位。

3.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方法论的运用策略

3.1关注与其他相邻学科的联系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广度都增强了,逐步从语文教学方法层面深入到语文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文化学层面,研究的视角也从单一的经验与思辨的研究发展到了从众多相邻学科的角度来分析、阐述语文教育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末由《北京文学》发起的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世纪大讨论是对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次较为全面彻底的总结与反思,似乎达到了语文教育研究理论的历史最高度。

3.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语文教育研究多方借鉴,从西方的文学理论、系统科学、文化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阅读学、写作学、问题学、现代教学理论等学科汲取理论营养,在语文教育研究界已经掀起一股新的争鸣繁荣之风。

第4篇

一、提高心理研究能力,有效分析学生

教师与其他行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最突出的一点,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而不是机械的物品,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熟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面对的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教师除了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之外,还要潜心研究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自己所任教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共性心理特点。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析,只有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特点做到准确把握,才能够保证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更具针对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存在着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自己学得非常扎实,在课堂上表现出三心二意的情况。

在分析了这一类学生的骄傲自满情绪后,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份试卷,针对这一批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检测,试卷难度较大,学生无一例外地遭受到了“滑铁卢”。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发现自身还存在的不足,这样的教育活动成效非常明显。

再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着自卑与自弃的心态,不利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实施分层要求,对于后进生适当降低教学要求,缓解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基础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信心。

二、提高借鉴吸收能力,优化教学模式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充分了解语文教学改革最前沿的信息,广泛搜集各种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并且在自身的教学工作中,结合实际进行本土化吸收,变他山之石为己使用,促进自身教学成效的提高。

笔者在教学中,广泛搜集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在吸收小组合作、分层教学、质疑探究等多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汇总探究出适合自身教学实际的“一二三”教学法。

“一”就是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主线,始终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出来,让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能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发挥引导与启发作用。“二”就是抓好课堂质疑探究、课后拓展训练两条主线,在课堂上以探究题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深度研究分析,在课后,延伸教学环节,注重体现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要求。“三”就是延伸课前预习、抓好当堂探究、指导课后科学记忆。

这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给予预习技巧指导,让课前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并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各种先进记忆方法的指导,通过将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与自身的教学实际相结合,融会贯通,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

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堂效果

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走进了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信息化手段已经不再遥不可及。但是,在硬件设施普及的基础上,教师的操作与设计能力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部分教师不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也有的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机械生硬,不能够融会贯通、自主创新,这也影响了教学成效的提高。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强化对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学习,做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在运用中体现自主和创新,不仅运用出版社设计好的教学课件,同时也能够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将各种视频画面文字通过电脑软件进行整合、删减、设计。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运用的针对性更为明显。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理念的创新,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能力作为基础性技能,不断学习与研究。通过提高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的方式,能够让让初中语文课堂融入更多的教学信息,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同时也能够深化对教学要点的理解。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升教学效果明显。

四、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延伸教学环节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拓展眼光,不能将目光局限于45分钟之内,尤其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要将各种有助于教学活动开展,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延伸、课外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将教学环节进行延伸,提高教学成效。

教师可以通过撰写读后感、续写课文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成效。教师也可以借助于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如通过形象化记忆兴趣小组活动,帮助学生运用联想比对等科学的记忆方法进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体会真实的生活。在增强感悟的过程中积累作文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许多成功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谈及自己教学经验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在当今素质化教育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教师尤其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这种研究将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有助于资源作用的发挥延伸和拓展,提高教学成效。

五、提高梳理归纳能力,实现拾遗补缺

初中语文教师在工作中要努力做研究者与设计者,而不能单纯做教书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有心人,要具有研判的思维,一方面要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一方面要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回顾、梳理、总结,审视自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思考怎样去化解,突破和提升。在梳理归纳的过程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并将其拓展延伸,通过这样的梳理归纳活动,既实现了对薄弱环节的弥补,同时也能够将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发扬光大,对教学活动实现拾遗补缺的效果。教师只有不断回顾总结、分析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在实践中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胜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每一位成功的初中语文教师,都不是闭门造车成长起来的,都是在不断汲取经验、消化吸收以及总结回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教师应当不断提高梳理总结与归纳能力,为更好地履职尽责奠定良好基础。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验

时间虽悄无声息地流逝,但却在我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无论是面色的逐渐苍老,还是内在修养的逐步攀升。当我拟下这个题目时,往日的教学经历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眼前闪过,在这7年有余的教学生涯中,我坚信,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反思、改进,才能不断地完善、强大。以下就是我的些许教学经验总结,抛砖引玉,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添活力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主要围绕知识目标展开,旨在继承和存储前人积累留下的知识和经验,却严重忽略学生的自主认识和创新。顺应新课标对于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潜心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细心了解学生,明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精心地设计教学,积极地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单元重点课文,我一般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质疑反思―延伸拓展”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二、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提效率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语文课堂要与时俱进,仅仅改变教学模式是不够的,还要注重教学手段的选择。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才是叩开学生思维之门和语文知识之门的真正的钥匙。顺应新课程,对于以更新的教学手段为重点的要求,我深入地研究、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利弊。一方面,可以借助无所不在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体验和感受的机会,扩展课堂教学领域和内容,增加知识获取的渠道,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听觉、视觉和感觉上的三重刺激,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用扎实多样的教学训练为学生增实力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 学习热情 语文 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覆盖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学好语文不仅是当代青少年肩负的一项重任,更对他们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就目前初中语文的教学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偏理科的学生,他们认为语文很枯燥乏味,因此对语文成绩持着一种不屑的态度。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去思考如何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发出来,使他们在改变对语文的偏见的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一、学习语文有何意义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中国的历史故事,而且一些语文资料还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习语文课本知识的时候,学生可以认识到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学习语文的意义是深远的。比如,在《郑人买履》的故事中,郑人宁愿相信度量好的尺码,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脚。学生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做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切不可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当然,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由此可见,学好语文是很重要的,它有利于学生正确逻辑思维的形成,是其它科目无法取代的。

二、为什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内心是比较叛逆的,他们追求所谓的自由,不愿意被其他人所束缚,而且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偏师偏科”的现象,即如果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对这个教师有好感,那么他就会喜欢这门学科,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兴趣。相反,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失去了兴趣,那么坚持的动力也就随之减弱了,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这对学生学好语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的语文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思维,从新的角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增强学习兴趣的途径

(一)课外活动是一种成效不错的教学方式

长期在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下,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产生了厌倦情绪。所以,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来获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幼时记趣》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调查班里其他学生幼时的趣闻趣事,然后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调查结果和经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热情被提高了,学习动力也更大了。

(二)分层教学,逐层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树立差异意识,努力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在教学手段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学习自觉性比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对于学习自觉性较低的学生,教师则要布置一定的作业和任务,并要求这些学生认真完成。这样做有效避免了“一刀切”现象的出现。

(三)适当给予鼓励,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适当地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认可。如果学生做得对,教师要及时赞扬和鼓舞;如果学生犯了错,教师则要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在学《端午日》这篇文章时,教师提问在端午节学生都会做什么,有学生抢答说划龙舟、吃粽子,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并适当地赞扬学生的积极抢答,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但是,如果学生回答说吃汤圆,教师也不能急于否定,而应对他进行引导,进而让学生明白在元宵节人们才吃汤圆。这样一来,教师既维护了学生成功的满足感,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可谓一举两得。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树立着严师的形象,让学生感觉很难靠近并且有距离感,这非常不利于教学。所以,教师为了使学生喜欢语文,可以和学生建立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师生关系。比如,和学生一起朗读,通过这些方式,教师把自己当成了学生中的一员,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很好地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慢慢地增加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五)引导学生写学习日记,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个星期写一个学习语文的总结和心得,然后在课堂上和其它学生分享。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到学习的经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乐于去开拓语文学习的新途径,从而帮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学好语文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很多有用的语文知识,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尤其是那些包含着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教学材料,更加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我爱学习,学习爱我”的心态,帮助学生全方位地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发掘语文教学的新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以一种快乐轻松的心情来学习语文,从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滕建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调节[J].文理导航(上旬),2011(06).

[2]李志鑫.培养英语兴趣 快乐自主学习[J].新课程(教师), 2010(01).

[3]韩随心.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学教育,2008(01).

第7篇

为了迎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语文教师在教育方面发生了必要的转型。在此次转型的过程中,教师们需接受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在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今天,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不断的适应其改变;另一方面,语文老师作为整个教学中具体的实施者,此次改革正是对语文教育者一个新的挑战。

【关键词】

语文教师;教育;当代转型

师范教育正在不断的转向教师教育,语文教师的转型不仅是教育发展道路上的应然,而且还是其发展的必然,更重要的一点它还是重塑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此次转型的意义在于相关的教育制度上、教育教学理念上、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结构等很多方面的转型。而此次转型,不仅是为了语文老师在其专业道路上开辟更广阔的天地,更是为了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1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的转型

1.1加强本位意识

首先,语文这门课程的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其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其教育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们“懂”,更是要他们“会”,通俗说来就是要让学生们在平常生活中运用起来,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新课标会提出让学生们进行体验的原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读、说、听、写是需要让学生来亲身体验才能够体会完成的。不管是写作还是阅读都是需借学生们的想象、理解、感悟、阐述、觉悟等在很多方面进行体验才能完成的;在整个口语交流中,需要靠学生的察言观色、自身经验来达到和谐交流的目的。非常多的语言为了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只能借助于体验,必须要学生根据其经验的积累来进行体验,这样才可以达到情感与认知的共同升华。其次,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本位意识。在其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把“以学生为本”作为理念,应该把教学的重心从关注其本身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们的“学”。教师看上去每天似乎都在教授新的课程,在教授学生新的知识内容,可是实质上,它们只是原先教过的知识在全新的一课中换了一副面貌而已,在例子或者语句当中出现了变化,但实质上的内容可能根本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也许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这些知识中,也许大部分的学生已掌握了许多,却不断的进行老生常谈,也许交了很多遍,但没有哪一次是比较透彻的讲解,而且学生们真正的困惑、问题是哪些呢?一部分老师是不在意的、一部分老师是根本不知道的,而也有一部分老师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了解学生所想的、所困惑的地方,他们所讲解的不过是在不停地重复。长时间以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缺失学生本位意识的情况,可能会有不少的一线老师在不断呼吁试图改变此状态,但是从大局上看,收获甚小。如果要从跟本来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从根本上来重视并贯彻学生为本。

1.2实践的取向

语文教育教学的生成性必须强化语文教师的实际意识。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对其它学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载体,但是,作为载体这一角色,它仍然有着自身的教育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语文老师经常要承担起教育教学内容的开发,经常被课程中基础性的其他内容所干扰,其原本的教育教学内容反而被架空。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语文老师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以及教育教学经验进行选择和判断。而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教学中,两种价值如果选择的问题,学生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呈现出很多新的教育教学内容。而在其中有一些会归属为“阅读价值”,有一些会归属为“教学价值”,但是这些内容都不是“预设”好的设计教学,而是老师与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过两者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的。换了新的班级,新的语文老师,甚者是同一个老师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都有可能会有其他的教育教学内容生成,语文老师教学的魅力就在这里,这也就是教学中会经常偏离“语文”这一轨道的原因。所以语文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内容生成的一个过程。

1.3终身的学习

首先,语文教师是否需要继续不断的学习是由学科状况所决定的。语文教育是我们的母语教育,因此有许多的教师认为,它应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而汉语和其他的语言还是有很大程度上的区别,所以并不用去借鉴他国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是当他国的教育经验、教育理论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国内,对其的了解也在不断的深入。渐渐发现,国外在母语教育教学中会有很多的经验总结,很多比较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当其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全面性学习、写作教学已经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可是,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教学是否可利用这些做法或者经验呢?我们的教育该如何去学习借鉴?该怎么进行改造进而变通?该怎么样将那些经验和研究成果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们去探讨、学习、实践的,教师也将会在这整个过程中扩宽自己的视野。当然,我们国家的语文教师们也应该为全世界的母语教育教学研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就需要他们不断的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在提高的过程中得出母语的普遍学习规律。在这期间,不仅需要这方面的课程专家在理论上不断研究和探讨,更需要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参与其中,而且“用教材教、参与到课程的研制过程中、为了所有学生的未来发展”,这将作为语文老师专业性发展的三大标准。”这样说来,如果只是靠语文课程的专家,而没有教师们的全程参与,这个工作将会旷日持久,所以,语文教师应加强提高自身学习,这不仅是为了学术,也是为了自身工作的更好开展。其次,语文教师应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尽力形成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教育教学风格,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育教学是特别重视情感活动的,必须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大家可以从这些特级教师身上发现,虽然他们都是教学中的佼佼者,可是他们在教育教学风格上却截然不同。会有诸多因素导致教育教学风格的产生,但其最根本要素就是要教师们进行长时间的练习与揣摩,需要他们自身的不断反思与总结,同时,需要结合自身的特质,多向别人学习,多向书本学习。

2语文教师在教育课程方面的转型

2.1进行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造

现存的语文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中,要凸显、加强可以转换成课程知识的那部分,而剩余部分内容可以淡化。比如涉及到《现代汉语》中的课程内容,需要大规模的充实以及扩展语言知识的内容,就好比在言语过程中的方法策略以及基本的规律、还有在言语产品中所得到的经验等方面的内容。比起过去我们只是单纯的重视那些陈述性的知识,这对教师帮助学生提高言语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学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中口语交际、课文分析、写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些都要归功于语言知识中所重视的策略性知识以及程序性方面的知识。又比如《文学理论》这门课程,由于学生以后在上阅读这门课时,必须细致的解读课文,这就凸显了他们的硬底子,所以要特别的强调使用解读法。当学生们夯实了文本解读法,他们就得到了非常可靠的技能。再比如文学史这门课程,就要淡化“史”,只用大概了解其发展状况就可以了,要把力气花费在细读作品上,不但会使学生自己文学方面的素养得到深厚沉淀,更会在整个实践中获得解读作品的方法性以及得到策略性的知识。而作为语文教育行业的一员,要认识到,不管是哪门课,必须强化树立一种意识:应多给学生讲授对其未来职业有好处的。

2.2进行已存在语文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想要知道教育教学的素养是否有根本性的帮助,就得重新建立语文教学体系。将那些没有什么内涵的课程去掉,比如众多的选修课,仅仅将上课老师的学术兴趣和专业研究方向体现出来了,但是这些理论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根本用不上,所以就得忍痛割爱。比如非常典型的一门课《西方语言研究》,在很多的高等学校就会显得特别有学术性,可是对教学的用处就非常的局限。另一方面,语文课辩论学、演讲学、解读学、考场上的写作知识等很多的领域却被视为儿戏,被认为在学术性方面很匮乏,所以它很少被人所关注。其实这些不被关注的恰恰是很重要的,必须要开设很多相关的课程,要当作核心的课程理论让学生进行学习,他们一旦掌握了最有用的课程知识时,当他们登上更高的语文讲台时才能得心应手。当然了,必须要提出的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有些本来就被视为并没有什么实质作用的课程,就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这些还是要学生修的。

3结语

语文教师为了迎合时展的趋势,在教育教学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要转变教育理念,教师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时,要认准实践取向,并要不断的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在教育课程内容以及体系上进行改变。这样,才能符合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也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陈然 单位: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利敏.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12).

第8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一个生动鲜活的导入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其重要。导入是一节课的敲门砖,学生对本节课是否感兴趣,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导入,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浓厚的好奇心及特有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个既适合小学生,又能带动小学生情绪的导入,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如寓言、传说、神话等)故事性强,感染力大,适合少年儿童口味,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以演助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西门豹》时,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准备有关资料,再分小组讨论编排课文剧,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潜能,引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课文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得投入。

最后,在现代教学条件下,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提供视频、动画、音响等多种非文字语言素材,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功效,能创设出逼真的情境,使学习者犹如身临其境,心领神会,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去体会,兴趣更浓,感悟也更深,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互动交流,活跃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想要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就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首先,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兴趣高涨,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其次,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提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3开展活动,增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开展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它们形象思维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事务,激发儿童的参与愿望,使之乐于投身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作文课《春天》时,可以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色记述下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评价激励,巩固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个力量。”小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正是学生的自尊心使之希望展示自己,都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激励学生,巩固学生对语文课已有的兴趣。不吝啬一句轻轻的赞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赏识的动作。这样,成功的喜悦会化作一种动力,使学生增强自信,更爱老师,更爱听老师的话、老师的课。他们会感到老师的课趣味无穷。

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小学生心理的这一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的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

第9篇

以小课题研究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目标:(1)有效落实课改理念;(2)提高教育教学效率;(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有效凝聚集体智慧;(5)促进学校全面发展;(6)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7)努力寻求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 我校现状及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校现状:我校6个语文教师,5个第一学历是中专,1个是大专,为了学历达标,通过自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等形式达标,现我校语文教师6个中,有2个是中文系毕业,占30%;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占60%。由此可见,科班生少,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具体问题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小课题的主题比较具体,它深入到学科工作领域内部,是指教学的某一具体问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面对许多问题,具体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做为一个从教17年的语文教师,我以为,放眼语文教学要研究的方方面面实在很多,语文教学艺术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范围,专之愈深愈有趣,亦愈艰难。就比如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的积累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关系;怎样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中的三维目标怎样确立;怎样实现;怎样处理教材;怎样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等等,涉及的范围之广之多,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应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网络,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沉浮,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目的。而老师们也会以研究的心志工作学习,享受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走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小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研究起来收山实实在在,有方向,有条件,以小见大,小题大做,既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又可以使教学成果很快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难题,一举多得。因此,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有选择的发展小课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正是我校语文老师迫切解决的问题,我校的语文老师们忙于备课,改作业等常规工作,缺乏教研氛围,工作处于低效状态。我深切地希望通过小课题研究不但能使这种现象得到改善,而且能使我校的语文老师以研究的心态工作学习,享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享受的乐趣!

2.小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反思过去,课题研究往往存在着“大、空”等不良现象,效果自然不理想。中学语文教育科研工作必须结合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自我发展。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小课题;有自己结合实践工作的反思和记录,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需。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要选好课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研究,也就是选题有没有价值.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小课题“课堂小测的意义”的研究,就符合三个贴近的原则。“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学习研究。随着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谐高效课堂”建设活动的开展,区域推进差异教育实验)使我们的教学面临许多新问题,教育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相比较于5年一个周期的规划课题,小课题研究更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所以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小课题研究的作用:

(一)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小课题研究的问题都是与个人的工作紧密相连的,也是我们有切身体验的事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身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直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在明确一点说,小课题研究就是“自己研究,研究‘自己’,最后在创造新的自己”。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我们有着潜藏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有利于积累研究经验

小课题研究者可以在“做”中学习并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逐步学会通过规范地做课题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得科研的归属感。教师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增强科研信心、积累科研经验、感受科研的能量,为将来进行省、地、市(县)级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三)有助于提高科研能力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使自己养成“用科研的眼光看问题、用科研的思维想问题、用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个性化教育教学风格,使自己成为“科研型”的教师。

三、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选择一个问题,建立一个课题,确立一个目标,实施一项研究,形成一个成果(经验、规律或具体操作方法),研究者选题时要考虑到小课题的选择,强调“以我为本”,也就是直接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立足于“小而精”,选择那些自己有能力驾驭,能搞得了,搞得好的具体实在的题目。

四、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小课题主要采用基本的、教师易于把握和实施的经验总结、叙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最常见,最适用的小课题研究方法有:

1.经验总结。通俗讲就是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梳理、归纳、提炼出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

2.叙事研究。“叙”就是叙述,“事”就是事件,它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追述还原自己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表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理论的感悟,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的“经验性教学”往往就转变成了“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

3.调查研究,又称实地调查研究法,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上午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4.个案研究,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