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商业街景观

时间:2022-11-04 09:50:04

导语:在商业街景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商业街景观

第1篇

[关键词]:陕商;滨水商业街景观设计

1、当前国内滨水商业街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滨水空间与旅游商业的结合也日益加深。通过对城镇滨水区域的景观营造,既能塑造出极具特色的小镇旅游环境,同时能创造本土的特色,提升城镇的旅游风貌。 但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拿来主义只是一味的模仿跟风,一方面我国的滨水商业街设计,忽略了当地城镇形态、地方特色、文脉的延续性等。在许多实际案例中,商业街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趋于雷同,缺乏景观内涵,没有地区的特性,通常只是把水体作为一种制约或有利因素运用到设计中。商业建筑与水域之间存在着空间与心理上的距离感,不能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优势,不能满足人们的亲水性需求。而且设计耗资非常大,而往往只注重了外在形式,忽视功能的滨水商业街景观不受人们的欢迎。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过去的只是单纯的在旅游商业街内观赏风景以及消费购物,远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期望,而能够体现地域自然与化特色,风俗人情的地区以及亲水性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对此。滨水空间需要避免大同小异的现象,研究与当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融合的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尝试把陕西商帮文化融入到滨水空间之中,希望通过努力让滨水空间在符合当地居民要求的同时,也能吸引城镇旅游,从而保护了地域环境以及民族特色,对未来特色自然资源和地域性文化同滨水商业街景观塑造时提供探索性参考。

2、陕西商帮文化概述

商帮,是以省(县)籍乡土亲缘关系为纽带,以会馆为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人集团。这种商人集团化经营模式是明代初年“食盐开中”政策的产物。而以“输粟换引”为主要内容的“开中制”是明政府为陕西量身打造。原因有三:1、陕西是明代边防重点地区。明代的陕西布政使司管辖着西北的广大地区,将陕西的粮食输送边关换取盐引,路近省费,符合交易成本最低化原则;2、陕西是产粮区。八百里秦川自古是中国的精耕农业区,明代陕西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居中上,西安府在明代全国产粮最多的164个府中排在第四位,是西部粮食输出的主要地区;3、陕西是十三朝古都,从秦汉以来陕西商业的趋前发展就使陕西商人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使得陕西商人能够抓住“开中制”所提供的历史机遇,乘势而起,成为明代初年产生最早的输粟换引的商人集团,号称“运粮大军”,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天下第一商帮。

山西商人的特质:1.弃儒从商2.商业意识3.三硬商人。陕商被誉为“人硬、货硬、脾气硬”的“三硬商人”。他们恪守“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这在明清时的商界有口皆碑。4.重名轻利5.优越自负6.不惧风险7.富而思乡8.厚重质直。

3、项目总体概况

本文引用的案例位于以陕西渭南市大荔县皇家沙苑景区内。大荔县古称同州,交通便捷,东滨黄河,南临渭河,西接壤,北靠镰山,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处在陕晋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重要位置,旅游资源丰富,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丰图义仓,陕西省首个村级农业公园――畅家农业公园;福佑古寨景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尊天马术场,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景区“同州湖”景区及沙苑国家沙漠公园。

商业街景观不仅可以依托上述自然和人文资源,而且商业街位于整个皇家沙苑的北侧,水系部分南北走向,东侧为寺院,西邻陕商会馆,建有戏台及休闲广场,形成完整的景观布局。在商业街内各种形式与功能的绿化构成了统一完整的绿化体系。力求通过点、线、面的系统来组织景观空间,在小镇中形成大大小小有主有次的园林群。注重空,间序列的设计,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各个景观之间互相渗透,并形成景观通廊。

4、设计理念构思

在立意构思和景观营建中运用西商帮文化的并运用了部分体现乡土精神的符号,使整个作品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情上的共鸣。应该深入的挖掘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和乡土精神的元素和符号,并且在这些元素和符号的表达过程中,运用多种丰富的手法凸显地域特色,彰显乡土情怀。

主要探索在乡土景观营建过程中历史文化(陕商文化)、造景元素(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走西口等)与造景符号(斗拱飞檐、拴马桩、石雕、砖雕、木雕工艺等)之间的关系,分别从自然环境、乡土历史文化、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挖掘关中地区的乡土景观元素、提取展现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关色),分别从景观雕塑、硬质景观、建筑装饰、植物造景等多种乡土景观元素来表达营建。

5、结语

陕商文化附着于滨水景观,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城镇滨水景观承载着陕西的地域文化,滨水商业街设计需要借鉴更多的学科理论和实践方法,使之更为广义和多元化。滨水空间设计带给小镇空间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滨水空间的

规划设计对旅游小镇乃至城镇的发展都有着关键作用,比如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为城市旅游注入新的活力等等。如何塑造滨水空间,不仅能延续环境生态场所空间,反映文化内涵,成为旅游区的主要观光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此类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重点研究目标。

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对商业街景观设计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遵循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创造人性化的商业街外环境,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与文化背景下,实现历史与未来,生态与人文的共赢,以便设计出地域文化内核的城市商业街区景观,才是创新城市设计、城市个性回归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日本河川治理中心编.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刘云俊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2篇

关键词:室内商业街;城市景观;形态;连续性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总的来说也都是因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各种学科研究的进步。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只关心一件事物的实用性,也开始关心它的美观,它的美学艺术作用的配合。商业街也是这样,随着商业的快速发展开始大量的出现,当我们开始注意到城市的规划发展的时候,也就开始注意这些商业街怎样来和城市的景观相配合的问题。

二、商业街景观设计应该突出的因素

商业街景观设计应该突出其主题化、情境化、游乐化、生态化、动感艺术化。依托自身条件打造游乐、文化、标志性景观、独特建筑景观等,并且结合引入新的休闲旅游项目,将观光与休闲结合,构成游客到访决心最为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商业街(例如休闲步行街),其室内景观和室外景观的配比是不同的,景观基础和性质也是不同的,微观店面景观要与宏观整体景观相互协调呼应。总结起来,城市步行街的景观首先是商业型景观,其打造可运用情趣化、情景化商业景观等,消费型景观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可因地制宜进行打造。

三、谈商业街景观设计要遵循五大原则

1、要遵循人性化原则:步行商业街具有积极的空间性质,它们为城市空间的特殊要素,不仅是表现它的物理形态,而且普遍地被看成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场所,它的服务对象终究是人。街道的尺度、路面的铺装、小品的设备都应具有人情味。

2、要遵循生态化原则:步行商业街中注重绿色环境的营造,通过对绿化的重视,有效地降低噪声和废气污染。

3、要遵循可识别性原则:构成并识别环境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可识别的环境可使人们增强对环境体验的深度,也给人心理上产生安全感。通过步行商业街空间的收放,界面的变化和标志的点缀可加强可识别性。要创造轻松、宜人、舒适的环境氛围。

4、要遵循尊重历史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持自然形态,避免大填大挖,因为自然形态具有促进人类美满生存与发展美学特征。

5、要遵循景观视觉连续性原则:许多商业街都规划在有历史传统的街道中,那些久盛名的老店,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犹如历史的画倦,会使步行商业街增色生辉。在这些地段设商业街时,要注意保护原有风貌,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四、步行商业街景观景观设计视觉连续性设计

1、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内容

步行商业等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居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繁荣,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性味;可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事故。

2、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因素

(一)步行心理

首先,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和时刻,对景观的评价是不同的。不同的使用者由于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对景观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购物者可能会非常关注步行商业街道建筑立面、橱窗、广告店招等;休闲娱乐者主要关注的是游乐设施、休闲场所;旅游者可能更关注标志性景观、街道小品及特殊的艺术表演等。步行时,如果视觉环境和步行感受无变化会使人感到厌倦。而缺乏连续性的景观变化又会使人惊慌失措。在步行商业街设计时,要避免使用过长直线,过长的直线特别是在景观无变化处,易赞成步行单调,步行者易疲乏。因此,景观设计时应考虑其适应性、多样性及复杂性。

(二)色彩及视觉感受

人对色彩有着很明显的心理反应:红、黄、绿、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提高视觉辨识能力,多用于标志、广告店招等,突出步行街的商业气氛。另外,绿色植物可缓解紧张情绪,花卉可带来愉快的感觉。步行街景观是动态的,并且应该具有良好的视觉连续性。一条笔直、单调的步行商业街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弯曲的步行商业街会使步移景异,始终牵着人们的视线而展开。因此,步行商业街要有适宜的空间尺度;设计时,要运用空间的收放、转折、渗透来增加景观的层次、趣味性和连续性。

(三)空间形态

步行等一般为线性带状空间,其长度远远大于宽度,具有视觉的流动性。人在街道中漫步时,会进行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活动,时而漫步前进,时而停留观赏,时而休息静坐。因此它可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运动空间可用于:向某处前进、散步、游戏比赛、列队行进或其他集体活动等。停滞空间可用于:清坐、观察、读书、等侯、议会、讨论、演说、集会、沉思、娱乐、仪式、饮食等。

运动空间应相对平坦,无障碍物,宽阔,并能利用商差巧妙的向停滞空间过渡和联系。停滞空间可相应设置长椅、树木绿荫、获观景台、车站、雨棚等。二者有完全独立的情况,也有浑然一体的情况。停滞空间如果不从运动空间中分离开布置,就不能创造真正的安全环境。运动空间容易给人流动和延续的感觉,而停滞空间往往给人以滞留和安全感,运动空间引导顾客向两个方向流动,不宜使用者停留和汇集。

(四)组织艺术

组景就是把景观要素系统的、艺术的组织起来,而不是简单的相加。景观同文字语言一样,可以用来说、读和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的语言。景观要素是基本词,它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系统科学和艺术是景观的语法。这些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我们不能弧立地设计步行商业街景观要素,而应把它们看作有机联系的整体,将步行商业街与自然美结合起来,使那些具有特殊风景或历史的步行商业街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书――风景步行商业街和文化步行商业等。

五、步行商业街路面铺装景观的设计要点

现代城市的步行商业街与传统的商业街相比较,要求有更多的功能、更丰富的内容。人们除了仍旧依恋于熙熙攘攘的街市之外,还希望有一些供观赏、休息、娱乐的场所和设施以及社交活动的场所。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大体可划分为流动空间、集散空间和停留空间。铺装景观设计是分隔空间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带给人方位感与方向感。流动空间是组成步行环境的主要骨架,是铺装设计的主体部分,应产生一种节奏感来引导人流,而最简单的节奏就是不断重复。集散空间是步行街出入口或大型商业服务、娱乐休憩设施附近处为人流进出、交汇服务的空间。在步行街的出入口可以以地面铺装的方式设置地标,暗示商业街的端头位置(开始或结束)。在大型商业服务、娱乐休憩设施附近处采用不同构形、色彩、材质的铺装,以突出其作为重点购物活动或娱乐活动场所的中心地位,吸引人们的注意。停留空间主要是为人流暂短停留休息而提供的空间。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商业步行街的一些介绍,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探讨,还有连续性的探讨,就像表明,每一件建筑都是艺术品,我们需要注意他们之间的配合。一个步行街,一个建筑设计的再美观,但是与周围的环境不搭配不相符,也是没有意义的,座椅我们应该来更多的注意商业步行街设计与城市景观的连续性,不要太突兀。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城市更美,更加漂亮。

参考文献

[1]李立栋.小商品市场转型发展研究[J].山西建筑.2013(21)

[2]黄亚平,王智勇.簇群式城市工业聚集区特征及布局优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3(12)

第3篇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商业街步行街是城市商业经济和来往人流最为集中的繁华场所,它承担着表达城市经济实力、社会和人文内涵的任务。经过历史的沿袭和文化的积淀,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发展必然与地域文化变迁息息相关,融入了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文化习俗特征,形成了当今商业空间的地域性特征。作为设计师来说,在进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时,既要关注自然条件及地域文化的集合,又注重现代技术和当地材料结合运用的具体表现,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

1目前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地域文化缺失

受到现代商业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一些地区的商业步行街设计缺乏对地域文脉延续的重视,其整体设计注重追求商业效益,缺乏各城市所特有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空间的处理手法单一粗糙、景观设施缺乏人性化设计、景观特色塑造欠缺无新意等。大量仅仅注重商业目的、忽视地域文化特征的商业街道,充斥在城镇的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形成“千城一面”城市形象特色缺失的现象。究其本质,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才是导致问题的关键。

1.2地域特征的生搬硬套

在国内现阶段规划设计中,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不符合地域特征的步行商业街,现代中掺杂传统,中式融合欧式,肆意掺杂称之为地域性设计。不同地域背景下,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同质化严重,过于崇洋,过度模仿抄袭是根本原因;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本身就不是一个工业标准化的产物,每一条商业步行街都不应摒弃自身特有的地域风格。

2地域文化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写道,“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1]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须注重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利用,加强区域的“归属感”和”亲切感”。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会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体现城市特色,成为外地人了解城市的名片。

3地域文化在商业街环境与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3.1利用自然条件

从开天辟地起,自然界就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任何景观空间都必然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它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孕育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自然观,是商业街区等城市环境地域性差异的重要根源。如苏州园林将江南地区独特的阴雨连绵的朦胧意境,太湖石那“皱、漏、瘦、透、”的峻美,结合亭台楼榭、春花秋月的婉约,从而才能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任何城市在进行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时,都应该综合考虑并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尊重自然规律,规范组织步行街的景观空间序列,形成自身的特色。

3.2对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和运用

商业步行街景观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紧紧相连,便形成了商业步行街的地域化特征。以南京夫子庙商业步行街区为例,秦淮河畔滨河绿廊体现出传统江南水景之美,秦淮小游园内的诗碑小品、传统风格的灯具、名人雕塑、传统过街楼桥、亭、阁及各种画舫游船,与疏浚后的秦淮河将附近的乌衣巷、中华门城堡等景观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具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魅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步行街区景观。承载着历史文脉的现代步行商业街,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赋予城市的灵魂,表达着城市特有的语言和符号,指引我们用心去领悟历史文脉的意义所在。

4结语

作为现代城市风貌的窗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是塑造城市形象内涵的重要手段。设计师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须综合分析地域特征,遵循表达地域文化的设计原则,延续地域文化连绵发展的脉络,实现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地域价值,创造出个性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满足环境中的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直长运.史学民:地域文化在老城更新中的延续与生长[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

2王晓.商业步行街地域性设计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石冰.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10(1)

第4篇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因分类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实用功能。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选用多种多样植物,包括高大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们具有遮荫、滞尘、降温、降噪、增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高大乔木那宽大的伞状树冠,把强烈的太阳辐射和热能予与阻隔,在树阴下,街上行人充分领略到植物对人类的人性体贴。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植物,可以调节、缓解和弥补现代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审美功能。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园林植物与人工艺术创造的结合,又是物境与人文的结合,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对城市商业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谐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冰冷单调生硬的直线条,给人以自然、宁静、艺术的享受。

(三)调控功能。人类源于自然,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城市建设的高速现代化,使远离自然的人们产生生理和心理失衡。优美的绿色园林景观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科学已经验证:绿色植物对人的心理有镇静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轻松,并通过它对人的全身起调节作用。经常处在优美、安静的绿色环境中,能使人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1min减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缓,心脏负担减轻,同时人的嗅觉、听觉、思维活动的灵敏性得到增强。此外,花的颜色和花香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如浅蓝色的鲜花对发高烧的病人具镇静作用;红色的鲜花能增加病人的食欲;绿色的花叶能吸收阳光中紫外线,减少对眼睛的刺激;茉莉花的芬香能使人消除疲劳而精神为之一振。“绿视率”的理论认为,如果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25%时,能解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可使人的精神和心理最舒适。

(四)经济功能。优美舒适的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将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气,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销售额,使商家获得更为丰厚的商业利润,从而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商业价值,由此,将吸引更多的地产商、开发商、投资经营户,以致金融、保险、证券、企业总部、外国领事机构等住入,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二、当今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今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多局限,概括起来表现如下:

(一)对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实用功能重视不够。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设计师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实用功能。这一理念又往往影响到对植物的种类选择和植物造景设计上,使其设计难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致使现在很多步行街的园林设计,看上去很美,但在夏季,整条街仍处于暴晒之中,未能很好起到绿色植物的遮荫、调节温度、湿度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植物布局设计不合理。一是非植物景观与植物景观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业步行街非植物景观设计过多,如水景、小桥、石山、楼台亭阁、硬质艺术小品等,使本来就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不堪,然而绿化量却偏少;二是植物布局不合理,多显凌乱,没有主题,体现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搭配和造景设计上。很多植物,尤其是乔木,被低矮灌木围成的栅栏或砖石砌成的护栏大面积圈住,使游人难以亲近到植物,享受树阴的清凉。显然,其设计缺乏真正的人性关怀。商业步行街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其道路本来就狭窄,不宜将植物连片栽种,而圈围太多的游人。其设计应以“点、线”为主,兼以少而小的“面”点缀。以便留出更多的空间供游人活动,使人与植物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天人合一”。

(三)植物配置不合理。一些商业步行街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乔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绿量不足,其生态调节作用降低。且在乔木的品种选择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贵,而缺乏对其实用功能甚至是否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考虑,致使栽种的一些树木要死不活,长势不良,未能体现其在原产地应有的风貌,更难实现其美化和实用功能。如在重庆常见栽种的棕榈树就是如此。时下还流行栽种“光头树”,即花巨资从偏远山区移植古树。为了移栽成活,几乎将其枝叶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级枝干,形成“光头树”,以移栽古树提高园林设计的品位和档次。这种树多数难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难以恢复其在原生长地的雄姿,更难收到枝叶繁茂、绿树成荫的效果,多半只能当个活树雕欣赏,难起生态调节作用。此外,植物种类单调,季相变化小。步行街不宜种植草坪,也不宜种植过多的灌木花草,因在相同单位面积上,栽种乔木获得的绿量比栽种前两种植物获得的绿量多。乔木的制氧量、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均要比草坪强。因此,在人流集中、空间狭窄的城市商业步行街,适宜多栽乔木,向空中发展,立体绿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获得最大的绿量。三、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的建议

面对当下中国掀起的商业步行街建设热潮,本人对其植物景观设计提出以下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议。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配置应以高大乔木为主,灌木和草花为辅,当地树种为主,适当配以外来优良树种,注意不同叶色树种搭配,这样,既能增加绿量,遮荫降温,充分发挥其实用功能,又能丰富植物种类和色彩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树种选择时,应把握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历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脉。选择易栽种成活,阔叶、绿量大、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树种。如在重庆,最理想的当属黄桷树,其特点为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阔叶,叶片大小适中,疏密适度,树下空气通透而不闷湿,树冠展开,遮荫面积大,枝形和冠形优美。随着年代的积淀,逐渐透出古典韵味,仿佛在向人们述说那久远的故事,令人生出别样情,显示出与人巨大的亲和力,被重庆市民推选为市树,作为步行街主打树种,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可选当地一些常绿果树作点缀,如红桔、广柑、柚子、柠檬等芸香科植物,既观叶,又观果,春华秋实,最能体现季相变化。还可选择一些香花树种如桂花、白玉兰等进行点缀。每当香花盛开之际,悠悠兰香、甘甜桂香沁人心脾,使游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至于外来珍稀树种,则只宜作适当点缀,以丰富景观。适当配置灌木和草花,以丰富层次感,增加色彩,赋予动感和变化,同时考虑香化。如在重庆,可选择含笑、小枝栀、香水月季、六月雪、小叶女贞、小叶黄扬、芙蓉、杜鹃、郁金香、太阳花、万寿菊、鸡冠花、凤仙花、三色堇、波斯菊、长寿花、报春花、矮牵牛、百合、彩叶草等作变化搭配。

(二)商业步行街植物设计建议。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首先考虑实用功能,其次考虑美化功能。让行人能与植物亲密接触,尤其是高大乔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区别于交通公路行道树,整齐划一,机械呆板,又应区别于公园的纷繁复杂,因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间面积有限。在设计上应突出“步行街”的特点。可视街道宽窄,在道路中央纵向种植2~4行冠形优美、遮荫覆盖面积大、常绿的高大阔叶乔木树。使其形成林荫道。可多个树种搭配。其树宜稀植,留出足够生长空间,以充分展示其单株个体美,同时也给行人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围绕每棵树设置一圈精制而美观的木条或花岗岩座椅,使座椅掩映在树阴下,以便游人小憩。在高大乔木沿街方向植株间或街两侧,即靠近街边商店门面处,可间或设计灌木草花台,花台的面积和长度不宜过大过长,应以不妨碍游人行走或进出商店为宜。其花台可用砖石砌成,也可用木料制成精美工艺花台。除常用植物外,花台中心还可栽植含笑,花台四周栽植小枝栀等香化植物作矮篱笆。花台中的艳丽草花,最好采用塑料小钵在花圃培植好后放置于花台中,以便随季更替,不留观赏空档,使街头周年呈现五彩缤纷,喜庆热烈之氛围。与街中乔木相互辉映,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尽显其实用及美化功能。

总而言之,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自然景观加以升华,才能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更适合人类生活与栖居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植物造景;商业步行街;人性化设计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一般都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购物街,而是集购物、旅游、商务、展示、文化5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集散地,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流碰撞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今,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反应一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形象窗口。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发展,现代建筑所造成的热岛效应,更使得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更加人们所重视。本文拟就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谈点初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因分类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实用功能。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选用多种多样植物,包括高大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们具有遮荫、滞尘、降温、降噪、增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高大乔木那宽大的伞状树冠,把强烈的太阳辐射和热能予与阻隔,在树阴下,街上行人充分领略到植物对人类的人性体贴。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植物,可以调节、缓解和弥补现代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审美功能。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园林植物与人工艺术创造的结合,又是物境与人文的结合,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对城市商业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谐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冰冷单调生硬的直线条,给人以自然、宁静、艺术的享受。

(三)调控功能。人类源于自然,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城市建设的高速现代化,使远离自然的人们产生生理和心理失衡。优美的绿色园林景观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科学已经验证:绿色植物对人的心理有镇静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轻松,并通过它对人的全身起调节作用。经常处在优美、安静的绿色环境中,能使人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1 min减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缓,心脏负担减轻,同时人的嗅觉、听觉、思维活动的灵敏性得到增强。此外,花的颜色和花香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

(四)经济功能。优美舒适的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将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气,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销售额,使商家获得更为丰厚的商业利润。

二、当今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今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多局限,概括起来表现如下:

(一)对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实用功能重视不够。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设计师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实用功能。这一理念又往往影响到对植物的种类选择和植物造景设计上,使其设计难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二)植物布局设计不合理。一是非植物景观与植物景观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业步行街非植物景观设计过多,绿化量却偏少;二是植物布局不合理,多显凌乱,没有主题,体现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搭配和造景设计上。很多植物,尤其是乔木,被低矮灌木围成的栅栏或砖石砌成的护栏大面积圈住,使游人难以亲近到植物,享受树阴的清凉。显然,其设计缺乏真正的人性关怀。

(三)植物配置不合理。一些商业步行街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乔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绿量不足,其生态调节作用降低。且在乔木的品种选择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贵,而缺乏对其实用功能甚至是否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考虑,致使栽种的一些树木要死不活,长势不良,未能体现其在原产地应有的风貌,更难实现其美化和实用功能。如在重庆常见栽种的棕榈树就是如此。时下还流行栽种“光头树”,即花巨资从偏远山区移植古树。为了移栽成活,几乎将其枝叶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级枝干,形成“光头树”,以移栽古树提高园林设计的品位和档次。这种树多数难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难以恢复其在原生长地的雄姿,更难收到枝叶繁茂、绿树成荫的效果,多半只能当个活树雕欣赏,难起生态调节作用。此外,植物种类单调,季相变化小。

面对当下中国掀起的商业步行街建设热潮,本人对其植物景观设计提出以下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议。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配置应以高大乔木为主,灌木和草花为辅,当地树种为主,适当配以外来优良树种,注意不同叶色树种搭配,这样,既能增加绿量,遮荫降温,充分发挥其实用功能,又能丰富植物种类和色彩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树种选择时,应把握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历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脉。选择易栽种成活,阔叶、绿量大、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树种。如在重庆,最理想的当属黄桷树,其特点为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阔叶,叶片大小适中,疏密适度,树下空气通透而不闷湿,树冠展开,遮荫面积大,枝形和冠形优美。随着年代的积淀,逐渐透出古典韵味,仿佛在向人们述说那久远的故事,令人生出别样情,显示出与人巨大的亲和力,被重庆市民推选为市树,作为步行街主打树种,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可选当地一些常绿果树作点缀,如红桔、广柑、柚子、柠檬等芸香科植物,既观叶,又观果,春华秋实,最能体现季相变化。还可选择一些香花树种如桂花、白玉兰等进行点缀。每当香花盛开之际,悠悠兰香、甘甜桂香沁人心脾,使游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至于外来珍稀树种,则只宜作适当点缀,以丰富景观。适当配置灌木和草花,以丰富层次感,增加色彩,赋予动感和变化,同时考虑香化。

(二)商业步行街植物设计建议。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首先考虑实用功能,其次考虑美化功能。让行人能与植物亲密接触,尤其是高大乔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区别于交通公路行道树,整齐划一,机械呆板,又应区别于公园的纷繁复杂,因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间面积有限。在设计上应突出“步行街”的特点。可视街道宽窄,在道路中央纵向种植2~4行冠形优美、遮荫覆盖面积大、常绿的高大阔叶乔木树。使其形成林荫道。可多个树种搭配。其树宜稀植,留出足够生长空间,以充分展示其单株个体美,同时也给行人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围绕每棵树设置一圈精制而美观的木条或花岗岩座椅,使座椅掩映在树阴下,以便游人小憩。在高大乔木沿街方向植株间或街两侧,即靠近街边商店门面处,可间或设计灌木草花台,花台的面积和长度不宜过大过长,应以不妨碍游人行走或进出商店为宜。其花台可用砖石砌成,也可用木料制成精美工艺花台。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1994

[2]候庆云.浅谈植物造景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J].北方园艺,2002.2

作者简介: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1-0064-05

一、问题的提出

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企业面临的危机主要有信息危机、产品危机、价格危机、商誉危机、财务危机、资产危机和人力资源危机等。

商业银行危机是对银行价值或目标造成的一种威胁和危害,不仅威胁到商业银行基本目标的实现,使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紊乱,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财产上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危机具有巨大的传递效应,而且在当今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速度高速化的情形下,商业银行一旦发生危机会迅速公开,造成的社会影响特别大,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引起公众恐慌和社会动荡。

商业银行危机虽然具有难以预测性,但并不代表危机就无规律可寻。危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从大环境来讲,政局不稳定、物价飞涨、突发性事件的出现,容易使商业银行处于危机状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高负债性及由此引起的银行脆弱性也增加了商业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概括起来说,商业银行危机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威胁和内部控制机制二个方面。外部环境的威胁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运行形势、市场经济要素价格变动等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影响而银行又无从加以控制的宏观、中观因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因素则主要有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文化理念不健全、员工的业务素质低和业务流程不完善、部门间协调和沟通不畅、科技和产品升级重视和投入程度不够等等。[1]

目前关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研究大多是从商业银行内控机制角度进行探讨,而从外部环境角度探讨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文献则较少,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研究比较薄弱的地方。本文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主要从改善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的角度,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战略思路。

二、国外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不断提高国家对商业银行危机的综合管理水平

银行危机一旦发生,单靠一家银行或几家银行是难以控制危机的,因此,不断提高国家对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整体水平是面对危机的一种积极的行为。

1.要准确无误地判断危机的性质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面对商业银行危机,政府对危机的判断、态度和采取措施的不同会使结果不同。亚洲金融风暴初期,新加坡金融当局根据泰国金融体系崩溃前后的信息,立即判断出这是一场国际性危机,立即实施汇率浮动,虽然货币贬值了20%,但却避免了重大的损失。我国台湾金融当局却认为泰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不过是银行缺乏流动性,是一个地区性问题,不至于对台湾产生太大冲击。当突然出现大规模挤兑新台币浪潮的时候,台湾金融当局按照常规释出美金,维持汇率稳定。台湾在坚守汇率14天,抛出17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之后,才宣布放弃固定汇率,新台币贬值19.83%。

2.要以可控的国力资源将商业银行危机一步治理到位。日本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低估了银行不良贷款的数量,只动用了几百亿美元的公共资金,成效不大。1995年9月日本大藏省颁布了三项处理不良贷款的法律,前后再投进去1000多亿美元。投进去之后,还是没有解决银行的流动。到了1998年11月,日本小渊内阁把处理不良贷款作为政务重点,通过《金融重建法案》,下决心投入60万亿日元,相当于5170亿美元的公共资金,试图一举恢复银行正常运作。这个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金融救援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3.要以最快的速度来处理商业银行危机。处理危机的速度将直接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英国经济学家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提出金融危机管理的“48小时法则”,即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必须在48小时之内稳定金融体系,切断金融危机蔓延的渠道。台湾有关部门在1995年8月4日收押了涉嫌使用假本票欺诈的杨瑞仁,媒体当天下午3点就披露了“国票”发生弊案的消息,8月5日星期六上午7点多,“国票”营业厅就发生客户集体提取存款。为稳定人心,“国票”宣布对所有来挤兑的客户一律给予办理。本来星期六只营业半天,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他们宣布无限延长营业时间,一直到午夜12点,当天被挤兑的资金就高达270亿,8月7日星期一挤兑金额则下降到150亿。到下午3点,已经没有前来挤兑的客户,暂时解除了危机。“国票”能够度过这次危机的关键在于能够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采取各种危机管理措施,控制事态。

4.要以最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商业银行的危机。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关闭问题严重的银行,追究金融官员的责任,并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的援助,对外出售韩国第一银行,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制度。由于韩国能针对本国的国情和商业银行危机状态采取系列措施,韩国很快就走出危机,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0.8%,大量外资再度进入韩国。

5.要以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来规范商业银行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冲突的管理行为,要有强有力的指挥中心、快速的反应机制等,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危机一旦发生,机制才能有效的运行。如美国有“紧急状态法”,俄罗斯有“紧急事态法”,日本也有“紧急事态法”,实际上都是危机管理法。因此,要提供金融危机管理的立法保障,一旦遇到紧急状况就可以依法办事。[2]

(二)以多样化方式及时消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存在不良资产带有客观必然性,但其数额超过一定比例就会造成危机。各国都把管理不良资产作为化解商业银行危机的主要措施。

1.成立专门处理不良资产的独立于银行之外的中介机构,架起货币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桥梁。资产管理公司既能经营货币资产,又能经营实物资产,可以使中断的货币资金运动连接起来。成立专门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公司几乎是各国共同的选择,如美国、法国、瑞典、东南亚等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均在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美国1989年8月9日依法成立临时机构―生组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RTC)专门负责管理、处置经营失败的储贷协会及其资产和负债;20世纪80年代,日本162家民间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了共同债权收购公司、共同债权收购公司、“住专”债权管理公司、东京共同银行汇票、债权重组托管银行等,专门收购和处置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日本政府于1999年4月1日按美国RTC模式设立“不良债权清理回收机构”,堪称“日本版RTC”。

2.将好资产与坏资产分离经营、折价出售,尽快消化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好坏资产分离经营,使分离后的好资产采用责任到人的方式经营运作,而坏资产采取折价出售的办法收回资产。美国推行的好银行、坏银行模式即把不良资产从一家问题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分割出来,由另一家特别成立的专门用来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即所谓的“坏银行”)来处理。

3.银行与政府同时通过市场与行政手段“双管齐下”化解不良资产。各国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时,政府、金融监管当局的参与及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成功的重要条件。美国国会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向ATC提供了近2000亿美元用于不良资产的处理;日本为解决银行体系的巨大不良债务,向银行体系注入了60万亿日元的财政资金;北欧四国为银行注资金额,瑞典650亿瑞典克郎,丹麦51亿丹麦克郎,芬兰524亿芬兰马克,挪威249亿挪威克郎。

4.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普遍采用的金融工具,是处理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之一。据统计,近年来韩国资产管理公司(KAMCO)利用证券化手段处置的资产占其全部处置资产的1/3。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商业银行体系改革

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商业银行改革成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则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造成银行业危机。因此,必须处理好商业银行改革与加强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关系。

1.严格控制商业银行机构增长速度,保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金融业对内开放也要贯彻监管优先、金融机构健全优先以及逐步、有序开放的原则。1990年台湾开放民间设立商业银行之后,3年内就设立了16家新银行(老行库仅26家);票券公司在1994年之前只有3家,但开放之后3年内就增设了9家。在金融危机之前的1995至1996年,台湾也曾发生过华侨银行、台东企银被大规模挤提的事件。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台湾曾先后出现了台中地区中小企业银行和板信商银被挤提以及宏福票券公司被重组等一系列金融事件。这些事件都是台湾金融业对内开放速度太快造成的。

2.规范外资银行的准入标准。最近20多年,拉美国家频繁出现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大都与外部因素有关。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对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经济一旦出现波动,国外资金流入突然中止,资金流出量增加,造成资金链断裂就会出现危机。如1998年拉美7个地区大国的资金流入突然中断,造成信贷规模急剧减少,债务链条断裂,经济危机使GDP的增长率由7%下降到-2%。而美国在引进外资银行时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引进,美国法律要求外资金融机构董事会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美国公民,或要求外资金融机构的发起人或组织者为美国公民,限制外国银行通过设立或收购分支机构的办法从其注册州进入另一州进行跨州经营等等。这些规定,对防止由外部因素带来的商业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3]

3.积极稳妥地进行商业银行体系的改革。商业银行体系的重组必然带来经济要素的重新分配,体系变动往往会加剧或诱发经济或商业银行危机。1991-1996年墨西哥银行业开始私有化改革,结果到1996年末,墨西哥银行业公开的不良贷款总额、续期的不良贷款本金总额与承诺期票数额三者之和占到银行总贷款的52.4%,银行体系存在大量风险。1995年12月到1997年9月,墨西哥银行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差为负值,银行无法正常运作,标志着墨西哥银行业私有化改革的失败。1997年后,墨西哥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银行拯救计划。外资银行进入成功地充实了墨西哥银行体系的资本,未进行风险加权的资本与资产比率从1997年开始持续上升,1997年末为9%,1999年末上升到10%,2003年末达到12%;大大降低了银行不良贷款水平。从墨西哥改革实践来看,依靠内资的私有化改革对银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而1997年开始引入外资后,却使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

(四)从加强银行业监管入手保持商业银行稳健运行

商业银行主要依赖高负债率进行经营,以较小的资本经营着较多的资产,也剌激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充当风险爱好者的角色。监管是从外部来约束商业银行的风险冲动行为,监管效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商业银行危机可能发生的概率。因此,国外都把加强商业银行监管作为加强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是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二是实行多元化监管。美国金融监管系统内属于联邦政府一级的机构有四家: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储蓄机构监理室。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计划成立一个新的“联邦银行委员会”以取代四家监管机构的功能。但直到今天,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仍然是多头分立,互相监督。由此可见,多元化监管是取得准确信息、维护金融秩序的必要条件。三是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国外一些监管当局非常注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及培训,如OCC拥有法律、计算机、会计、信贷、反洗钱等各项领域的专家队伍,对监管人员安排了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

(五)建立以存款保险为主体的商业银行危机救助机制

危机的救助机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化解或减轻危机。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被公认为国家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银行破产,由此催生出美国全国性的联邦存款保险制度,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应运而生。从美国联邦存款保制度建立到1993年的近60年时间里,全世界共有48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到2006年6月,全世界共有95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还有20多个国家正在研究、计划或准备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也有弊,但国际实践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抵御金融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极大地减轻银行的压力,是化解商业银行危机中是最有效的、最市场化的渠道。[4]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条件。从宏观经济层面来分析,可能引发商业银行危机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当前我国应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加快外贸政策转型,加大资源节约和环保工作力度,同时还要重点关注与商业银行危机关联度大的几个要素:一是人民币升值。汇率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适度增加弹性应是当前的货币目标。要改善宏观调控,营造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良好经济金融环境,运用多种政策手段,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在适度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利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最终达到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目的。二是外债余额。我国对外短债比重的持续、快速上升,应予以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完善期限结构,严格控制对外借债的时间、金额,要防止发生大量债务集中清偿的挤付现象;严格控制外债流入,保持适度外债规模。三是自由化改革。在我国金融机构的体制还不够健康,监管部门人员缺乏的情况下,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开放度改革应该贯彻逐步、有序、危机可控的原则。四是股市的增长。当一国货币处于升值预期时,大量跨境资金就会持续流入,股市不仅会大幅上涨,还有可能出现泡沫化问题。因此,应加快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对金融市场投资品种的开发研究,避免出现众多投资形式单一化。五是房价水平。房价过高,一旦泡沫破灭,居民资产缩水,就会发生消费需求下降以及银行呆坏账大幅增加的局面。目前商业银行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住房金融体系和良好、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更好地预测各种风险。

(二)加强国家对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要完善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机制框架,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框架至少应包括危机预警机制、危机处置机制、危机善后机制、危机管理辅助机制等功能部分。二要重点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质量预警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危机指标的预警与监督及时发现危机苗头,有效地采取措施。三要制定商业银行危机处理应急预案,通过对各种危机的可能性进行深度分析提出各种有效的治理预案。四要建立商业银行危机处理组织机构,可以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指挥中心,代表国家履行对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职能。五要建立商业银行危机处理资源储备,这些资源包括财政资金、保持流动性资金积累、发展存款保险机构等。六要建立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法律规范,通过法律规范的强制力来推动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有效性。

(三)建立可持续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机制

一要继续发挥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不断探索其发展新思路。二要发挥资产公司在持续地消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中的作用。因此,资产公司要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化解方式,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变化。三要强化商业银行自身消化不良资产能力,实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均衡化解。四要增强商业银行积累能力,通过税收入政策调整鼓励商业银行多提各种拨备,降低“核呆”条件,只要商业银行有能力消化的,应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核呆”政策。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

一是对外资银行要实行有条件的准入。二是不断优化商业银行结构体系,对运行质量差的商业银行坚决实行退出机制。三是在积极探索商业银行的合理分工,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是根椐计划经济体制要求设立的,如今市场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都在耗费国家资源之间进行同质化竞争,因此,对大银行可适当归并,如“四合一”或“四合二”模式,通过改革实现各银行间合理分工、增强竞争实力。

(五)切实加强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

国家银监会在防范银行业危机、促进银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开放、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防范商业银行危机必须实施积极、有效的银行监管。当前,在商业银行的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要坚持监管优先原则。必须先有完备的监管体系,才能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各方面的改革。要加强监管合作,增强监管合力。银监会要与各内外部监管部门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外部中介机构的专业资源优势来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效率。要按监管强度有效配置监管人力资源,建立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监管队伍。[5]

(六)建立市场化为核心的多元化危机救助机制

由于商业银行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十分复杂,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会牵连到其他金融机构,并会影响公众对整个商业银行的信心。但有效的救助机制可以化解或减轻危机造成的危害。我国商业银行危机救度助机制建立应立足于下列原则:一是多元化原则。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庞大,一旦发生危机,单靠某一方面力量是难以成功实现救助,因此,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救助。这些渠道包括:商业银行自我救助渠道,通过计提风险驳备、各种专项驳备、各种准备、各种积累等等,一旦发生危机可以先行自救;社会救助机构,主要有保险机构、各类投资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等;政府救助,政府利用可控资源对商业银行进行救助;国际救助,当危机发生时由国际金融机构实施救助。二是市场化原则。危机救助方式可分为法律、经济、行政、道义救助四类,但经济救助是危机最佳救助的方式,因为商业银行的危机主要是经济危机,经济问题只有用经济手段解决才是最佳的选择。三是以存款保险制度为核心体系原则。构建商业银行危机救助机制要推行以存款保险制度为体系核心,让存款保险机构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危机救助机构的主力军。

总之,国、内外商业银行都面临着危机的威胁,我国应结合国情,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经验,探索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就可能成功的防止、化解和转移商业银行的危机。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九十年代世界经济与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2] 中国人民银行智力引进力公室编.国外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学习与借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 张青松.银行危机的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第7篇

关键词:经济资本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应用

经济资本主要是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损失超出预计损失的那部分,是防止银行倒闭风险的最后防线。经济资本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持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作用。

一、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经济资本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资本的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出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风险,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相对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仅仅依靠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的发展现状,不能体现绩效考核的公正性。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衡量因素,能够科学衡量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既能够对银行的盈利状况行分析,同时又可以分析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二)有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重视风险的定量计算,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密度。经济资本是防止银行倒闭的最后防线,能够直接反映出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发展中由于贷款业务逐渐增加,在经营管理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通过经济资本的管理有助于更好地减少银行发展中的风险,保障银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为商业银行管理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当前银行发展现状以及银行的发展环境,商业银行管理战略制定需要参考经济资本这一因素,充分了解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银行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组合的风险调整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决定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银行可以根据资本收益率判断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对银行的发展制定出相对长远的战略。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经济资本作为一种风险评估标准对于提高银行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商业银行发展中并没有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发展中的风险。一方面银行的经济资本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银行的经济资本风险的控制在于过程,但是大多数银行管理中只重视考核的结果,忽视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导致经济资本的有效性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忽视了经济资本的导向作用。经济资本对于预防银行管理中的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日常管理中经济资本没有发挥其风险预防作用,其在经营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发挥。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重视经济资本的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作用,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完善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的业务逐渐增加,由此引发的商业银行风险也日益增加,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管理中需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性,使收益和风险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商业银行管理者和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充分认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对于减少银行管理中的风险,保障银行工作的有序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践行这一理念,规范自己的日常工作行为。

(二)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并不十分完善,导致银行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日益增加。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逐渐增加和商业银行信贷数量的逐渐增加,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风险也随着增加,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将市场风险以及商业银行工作中的操作风险纳入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及时了解商业银行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和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更好地完善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有助于更好地保障银行的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中需要不断完善考核标准,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的业务制定出相对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体现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另外除了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保障银行工作的发展。作为银行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充分认识经济管理资本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践行这一工作标准和工作理念,减少银行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三、结语

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警作用,有助于减少商业银行业务中的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管理中对于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经济资本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发挥经济资本的重要作用,保障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娟,李艳君.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2)

[2]冯昕.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时代,2010(9)

第8篇

【关键词】大学城 经营管理现状 调查 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不断加快,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因此各个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学城这种全新的模式雨后春笋般出现。依附着大学城,大学城商业街也开始渐露头角。经过发展,它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但是,与此同时,相关的经营管理也开始出现了问题。本文正是针对这些状况做出了调查与分析。

一、大学城及其商业街简介

笔者以西南民族大学的商业街为例进行分析。大学城主要包括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四川文化产业学校等高等院校。大学城商业街位于几所学校的周边,拥有各类餐饮、娱乐、服务、文化用品店等众多门面。此外,在街边还存在着许多固定的和不固定的摊点。其主要消费群体包括了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四川文化产业学校以及成都华夏旅游学校等高校的学生,还有部分附近的居民。

二、调查结果

(1)笔者首先针对商业街的商品以及服务质量进行了考察。数据表明,商业街上共有各类店家180余家,涵盖了包括餐饮、学习、日用品、服务、医学等诸多门类,可以说几乎覆盖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显示,在这其中餐饮类门店占到了大部分,约为56.8%;日用品店约占26.9%,在这其中水果店和理发店所占比重较大,其次是学习的书店或者是打印店,约占到了8.1%,其余的则占到了8.2%左右。

(2)然后笔者针对商业街的消费者属性以及消费的具体时间段进行了问卷调查。笔者一共发出了30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有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2%。调查结果显示,商业街的大部分消费者都是大一或者大二的,比例约为53.7%;然后就是大三或者大四的,比例约为29.8%,其余人群约为16.5%。此外,除了年龄构成上,笔者还对性别构成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当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大约达到了65.7%,而男生仅占34.3%。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商业街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低年级、女性顾客身上。而根据消费时段数据显示,消费的时间则集中在放学时段以及宿舍门禁之前,其余时段则只有零零星星的消费者。

(3)最后笔者利用网络投票的方式请求大学生为商业街的总体服务质量作出评价,对满意度做出了评价。大多数人都认为基本满意,不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占到了少数,投票的结果呈现正态分布。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总结,得出了商业街当前的经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各类店面分布不合理

日常生活用品、餐饮以及服务质量供给过剩,而学习、文化、娱乐等休闲场所消费不足。大学城的商业街不同于其他商业区,其消费群体主要是有着独立思想的大学生们,仅仅提供足够的日常生活用品和餐饮是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的。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及餐饮业已经占到了整个比例的75.3%,而后三者的比例则只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消费者普遍反映,用餐、订餐、购买水果等十分方便,但是对于学习类以及娱乐休闲类的消费,他们则不会考虑在大学城商业街上进行,而是宁愿选择去到更远的商业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大学商业街无法提供给他们充足的学习以及娱乐类的服务。

(二)消费人群单一,经营时间有限

由于大学城位于双流航空港附近,地处郊区,距离市中心相对较远,消费的群体则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而在学生当中,又是以低年级以及女生为主,因此可以说还存在着极大的消费空间和消费能力没有被开发。而商业街的大部分商家,除去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其余几乎全都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居民,因此他们往往在战略上缺乏足够的思考,往往无法充分地吸引到一些高年级的男性顾客。此外,在寒暑假时期,他们也往往选择停业,而没有采取一些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开拓新市场。

(三)卫生环境以及安全隐患堪忧

大学生商业街存在着许多卫生环境以及食品安全上的问题。几乎可以随处见到一些没有经营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的店家和流动摊位,因此存在着诸多的饮食安全隐患。同时,大学城内的自然环境也相对来说不完善,排水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也有许多临时搭建的移动板房、违章加高的楼房,因此环境较为简陋,用水和用电都不是十分方便,存在着较高的隐患。

四、改善建议

大学城商业街上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针对当前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意见和改善建议:

(1)优化结构,多元发展。一方面,学生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小,但是其文化水平又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注定是注重个性化的,且对于产品的质量和款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和品味。这就要求商业街能够仔细地谋划布局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蓝图,优化结果,多元发展,注重产品与服务的精神内核以及思想内涵。譬如可以适当、合理地增加一些文化用品店,譬如琴行、画室、电影院、密室逃脱等,为大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2)受消费群体单一,时间固定的影响,商业应当努力地开拓新的市场。在学校正常运行期间,可以尝试挖掘高年级的、男性顾客;而在寒暑假期间,则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来提升自己产品的服务质量,从而吸引到周边的非学生顾客前来购物,此外还可以考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网店,使得寒暑假也可以保持正常经营。

(3)对于卫生与环境问题,可以请商业街的管理部门专门聘请学生代表,对商业街进行监管,及时地对不合法或者不合理的商家进行检举,并且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这样不仅提升了对其的监管,又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五、结语

大学城商业街对于周边的高校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对其加强管制,从而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服务于平台。

第9篇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在全球银行业危机中导致银行大量破产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我国由于政府干预、内部管理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造成了商业银行明显的信用风险。因此,我国急需加快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改革。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信用风险在银行风险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占据了银行总体风险的60%。在我国,由于存在着较高的不良贷款率,更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高的银行信用风险。从数据上来看,如果按照“一逾两呆”额口径计算,我国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5%;若按照“五级分类”的口径,与银监会不良贷款率不能超过5%的要求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然偏高。过高的不良贷款率带来的银行信用风险势必会严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二)适应《新巴赛尔协议》的需要

《新巴赛尔协议》在信用风险方面增强了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并提出了运用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衡量。这体现了《新巴赛尔协议》能进一步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增强银行的稳健经营,促使银行之间开展公平竞争。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巴赛尔协议》的实施对我国银行来说不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建设已日益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有: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信用风险组织管理体系;在商业银行实现了全面推广使用5级分类法;银监会的一些诸如风险报告制度、贷款发放流程、贷后管理制度等对商业银行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国内众多商业银行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已经逐步实现专业化等。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股份制、地方性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及国家垄断的性质,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仍存在较大缺陷。因而至今仍无法形成内部权力的制衡机制,从而不利于对庞大的分支机构进行分责控制,导致了银行体系内风险管理机构的缺位,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二)尚未建立起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高质量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是银行开展信用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时间较短,相关基础数据的积累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在信息披露及公司治理等方面严重落后,使得不少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收集,即使最后公布出来的数据也存在一定的失真现象。这些都导致了基础数据质量的下降,从而制约了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风险量化管理落后,缺乏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度量和管理的先进技术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仍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国内还没有一家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衍产品金融市场尚未形成,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衍生金融产品由于其具有直接对冲风险的性质,被公认是管理市场风险最有效的市场工具。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到目前为止,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在我国尚未形成。这个市场的缺失以及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极大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多样化资产组合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明显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行集中化风险管理模式。以德国为例,德国商业银行在其银行内部建立了独立的、纵向式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董事会下面设立了独立的信用风险委员会负责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集中化的风险管理模式,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较好地把握、管理银行风险,因而被广泛采用。

(二)建立了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国外大型的商业银行都拥有一套比较成熟和健全的风险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以花旗银行为例,该银行建有自己完善的全球信息系统,它不仅能做到数据的每日更新,而且具有极强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查询功能,能够为各个区域、行业、产品等日常检查及风险评级工作提供全面支持,这些为花旗银行的高水平风险信用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创建了完善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

信息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及早发现隐患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JP摩根银行的有关统计分析表明,在贷款决策前若能实现对贷款风险的预测并采取正确地预控措施,将能有效降低实际损失的50%~60%。因此,西方现代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力求尽早发现风险,将银行损失降到最低。

(四)强调信用风险管理的量化和模型化

西方现代商业银行十分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量化研究。近些年来,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化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和相当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是1994年J.P.摩根提出的信用度量制模型即VAR模型,该模型现已受到金融界的广泛认可,为国际上许多金融机构所采用。此外,国际上最先进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还有Creditmetrics、KMV以及RAPM度量指标量化方法RORAC等。

(五)合理使用信用衍生产品分散信用风险

信用衍生产品的产生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分散和转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因此,近年来,信用衍生产品在国际上的使用呈现爆炸性增长的势头。具体来说,目前西方现代商业银行最常用的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为信用违约期权、信用联系票据和总收益互换三种。以德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为例,使用最多地是信用违约期权,它占据了德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73%的份额,信用衍生产品的使用推动了国外整个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向前发展。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银行体系内部的应对策略

1.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起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应学习建立国际上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纵向架构,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由它来负责建立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同时,要明确各个部门和个人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强化个人责任追究制度。

2.加快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尽快按照巴赛尔协议的要求尽快建立起独立、高质量的数量的数据库,并保持数据信息的及时更新,为国内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和检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建立信息系统及时有效的交流渠道,确保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前瞻性和有效性,使信息系统最终能涵盖银行的所有业务。

3.加快建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

风险量化是今后信用风险管理的大趋势,新巴赛尔协议在信用风险的度量上就大量地引用了数量化的计算模型。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风险量化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库,因此在短期内可能无法构建出符合新协议要求的风险评估系统。但是,只要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建立起系统性的风险性衡量方法,仍然可以达到风险度量的目标。从长期来看,我们的目标仍然是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计量工具。

(二)银行体系外部的应对策略

1.加快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建立和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市场

要加快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加强资本市场建设,从而为信用风险从商业银行向外转移提供可能。同时,在合适的时机,逐步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建立和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市场,从而建立其现代化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2.加强社会信用文化建设,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

要加快社会信用文化建设,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政府要加强和完善信用信息的使用规范和失信处罚机制,特别是要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的失信处罚机制。其次,要建立一个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评级架构,建立社会客户的信用档案,以此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