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团队管理方法

时间:2022-11-03 17:07:17

导语:在团队管理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团队管理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社区; 全科团队; 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93-02

金泽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常住人群6.1万人,从2006年起组建了覆盖全镇的全科服务团队。2008年始,本中心引导8支团队实行户籍制服务模式,虽然进行了分片包干和项目管理等办法,但离预期目标还是存在一定距离。现将金泽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有的绩效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和中心全科服务团队特点进行分析,并介绍中心2008年开始开展全科团队服务绩效改革的相关方法。

1 绩效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全科服务团队是开展社区卫生工作的主力军,而全科医生及护士等是全科服务团队的顶梁柱。如何提高全科服务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之一,而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是促进全科服务团队成员积极主动进入社区开展工作的重要激励措施。之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服务团队的绩效体系所面临的挑战是:社区服务中心基本上沿用了原卫生院医务人员的绩效与薪酬体系,把社区科、预防科、医务科等单独进行考核,这种体系建立以基本医疗为主体的运行基础上,全科服务团队成员分配主要以医务人员的工作数量为依据,医务人员的收入和当月所看的病人数量相关,提取诊疗费、挂号费、辅助检查提成费等。这种绩效管理体系向医务人员传递了一种信号,即多看病人、多做检查化验就能得到更多的薪酬。但随着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由“疾病需求”向“健康需求”延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已经拓展到“六位一体”,不仅涵盖基本医疗,也包括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1]。原有的绩效体系显然制约了全科服务团队的积极性。

2 中心全科服务团队特点 金泽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理位置相对城市来说偏僻,交通欠发达,居民要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路程才能到达二级以上的医院,这样促使大部分居民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相关医疗。农村不像市区人群居住集中,农村地域面积广大,而人口分布疏松,居民居住以村庄形式一家一户散居为主,这种形式给团队医务人员进入社区服务带来很大不便。随着团队服务内容形式不断改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团队工作。然而中心全科医生人数有限,平均每支团队拥有不到三名医生,而每支团队管辖范围内最少的也要有三个行政村,平均约八千人。因此,居民多,分布广,医护人员少,医疗资源薄弱是我中心团队服务面临的困境。在目前管理体制下,全科医生不仅要满足临床医疗工作,还要满足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每一名全科医生必须在完成相关岗位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或利用休息时间入社区服务,远不能满足户籍制管理的服务需求。综合上述情况,农村相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人口分散、医疗工作量大,造成让医务人员积极主动进入社区开展工作难,然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式服务各项工作相继开展,医务人员工作量更是明显加大,但全科团队成员的收入与现在明显增加的工作量、工作内容、工作强度相比却没有相应的增加[2]。这也是制约全科服务团队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综合这些不利因素,在新的形式下要做好全科服务团队工作,必须通过有限的资金鼓励有限的人力主动进入社区。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绩效改革也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探索了一种全科服务团队绩效管理体系。现将中心开展全科服务团队绩效管理的方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3 方法

3.1 人力资源调整 传统的排班制度是定岗制,八小时工作制度。医疗、护理、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团队单独开展。现在是把这些全部整合到全科团队,每支团队由3名全科医生、3名社区护士、2名预防医生,1名中医医生,1名妇幼保健医生组成。采用是的一个团队一个服务诊室,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午就诊人员集中,下午基本空闲的特点,适当缩减下午坐诊人员,在保证医院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组织其余的全科团队成员进入社区,这样就把有限地人力充分地进行利用,从而来弥补人力上的相对不足。目前中心医疗人力安排是由医务科根据中心患者就诊时段的特点,排出每日上午及下午多少岗位需要多少人,然后具体的上班人员再由团队组长进行安排。例如,全科门诊上午安排四个诊室,需要四个人员,下午因为病人少,安排两个诊室,二个人员,这样下午就节省了两个人力,而非改革前的全员八小时工作制,下午相对多余的人力再由团队组长进行安排。这样在满足医疗的情况下,尽量把多余的人员挤出来再由团队组长安排进入社区,从而达到人力上的有效利用。

3.2 工作量计算的改革 以往工作量的统计是依据诊号量、辅助检查多少、打针数、补液数、住院数等进行医护工作量统计,而预防及辅助科室在平均奖上进行打折计算,现在运用时间服务量来统计,强调工作的时间效率。同时在服务用时设定上加大了社区服务的给予时间力度。服务量的衡量单位:引入标准服务量的概念,以核定团队总标准服务量。

团队总标准服务量=团队总服务用时÷标准服务量;

团队总服务用时:团队所有项目总服务用时的总和;

标准服务量:单独设力的一个统计衡量单位(1个标准服务量=10分钟);

团队单个项目总服务用时=该项目核定用时×服务次数;

核定用时:完成单个此项工作平均大概需要的时间(表1为部分项目核定用时)。

例:表1

4 考核体系

4.1 绩效考核的原则

4.1.1 通过对全科服务团队成员的绩效管理,保障组织的有效运行,组织职责与使命的实现;

4.1.2 通过对全科服务团队成员的工作效果、工作态度及综合能力的客观评价,确定组织人才开发的方向和培训计划,为职工能力的持续提高及组织人才提供保障;

4.1.3 根据职工的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工作潜能的发现,为组织合理利用及配置人才,即为员工换岗及职务升降提供参考或依据;

4.1.4 根据职工贡献给予相应的激励以及公正合理的待遇,体现绩效管理和激励的公开、公平和客观,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提高工作效率;

4.1.5 通过奖优罚劣,及时激励对于组织战略及使命有利的行为的重复出现,对于不利于组织战略及使命的行为进行警告或处罚,以使其降低出现频率。这样,持续努力,促使组织职责的履行及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4.2 绩效考核主客体

4.2.1 绩效考核主体:考核小组(质控考核)、科室负责人/团队组长(专业考核)、第三方机构(满意度评定)。

4.2.2 绩效考核客体:全科服务团队成员。

4.3 考核结果的权重

考核小组(质控考核)0.3

科室负责人/团队组长(专业考核)0.4

第三方机构(满意度评定)0.3

4.4 绩效考核周期及工作安排 1)此绩效考核为金泽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全员考核。2)每季度进行一次。3)分别为3月、6月、9月和12月。

4.5 奖金分配

4.5.1 可分配奖金数=总标准服务量×标准服务量值(元)

4.5.2 质控流程及奖金分配流程:

4.6 系数划定 以团队为中心,根据团队内部各部分生产要素如管理要素、风险要素、劳动强度、技术要素确定岗位基本系数、管理风险系数、职称系数和工龄系数,团队各成员由上述各种系数累加形成个人系数。(见表2)

表2

4.7 分配公式

4.7.1 全科服务系统绩效奖金分配公式:①团队总标准服务量=团队各成员所有服务项目×各服务项目核定用时的总和÷标准服务量②团队绩效奖金总额奖=团队总标准服务量×(团队考核分÷考核总分)③团队各成员奖金=该成员总标准服务量×该成员个人系数×(团队个人考核分÷考核总分)。

4.7.2 未参加全科团队的医疗、护理、预防人员奖金分配公式:该人员总标准服务量×该成员个人系数×(个人考核分÷考核总分)。

5 结果 经过此绩效考核评估中心全科服务团队成员总标准服务量明显高于相对未参加全科团队人员。参加全科服务团队的成员的绩效工资较之前平均提高了20%左右,同时进入社区开展工作越多绩效工资越大;而未参与全科服务团队的人员较改革前基本不变。通过此方法促进了全科服务团队人员主动进入社区,加入全科服务团队的人员也逐步增长;同时社区满意度调查居民满意度明显提高,对中心的知晓率和卫生保健常识普遍提高。

6 讨论

6.1 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下如何提高全科服务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如何解决吃大锅饭的现象? 必须从社区卫生机构的功能定性定位、服务项目设置、定岗定编定酬、绩效考核体系等内容出发,建立和完善了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优质优酬的激励机制,将业绩、贡献与待遇挂钩,能力、才干与岗位职务挂钩,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做到奖罚分明,才能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和效果、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

6.2 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广泛、方便群众,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建立优质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六位一体”的作用,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佳的绩效考核体系必须具备 “社会满意、符合实情、执行有效、发展持续、职工认可”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3]。

6.3 作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面对地区广泛 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因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绩效管理体系,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就会出现作假或者遭遇抵触;目标定得太低,肯定就会养闲人,所以这个度需要进行科学地测量,才能让社区全科团队式服务可持续开展,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将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从而提高全人口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鲍勇.探索收支两条线管理机制完善公益公平中国社区卫生服务模式[J].实用全科医学,2007,2:95-96.

第2篇

目的:探讨基层卫生院团队管理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病防治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5月-2012年8月基层卫生院管理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的要求进行规范化健康管理,并分析干预前与干预后患者的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健康情况。结果: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基层卫生院团队管理模式下,一年后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依从性有显著的提高,并且健康状况良好,干预前与干预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团队管理模式; 原发性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26-02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该病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但是,近年来由于此病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多,并且向低龄化的趋势发展,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高血压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要想提高护理质量,稳定患者的病情,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管理模式。本研究对基层卫生院团队管理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病防治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5月-2012年8月基层卫生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要求,均为原发性高血压。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35-70岁,平均(55.61±5.43)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5.78±2.84)年。所有患者未合并其他慢性疾病。

1.2 方法:

建立团队:首先建立基层卫生院团队(乡镇卫生院负责公卫的1-2名有经验的医生统筹安排,以村为单位,选配1-2名工作责任心强,熟悉村里的人口情况的村医组成团队),分配好任务,对自己所需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建立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与患者保持联系,掌握患者的病情,必要时上门、门诊以及电话随访相结合。给患者开健康处方,指导患者服用药物,另外,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1]。

管理措施:第一,为了让高血压患者了解病情,可以通过健康讲座,播放录像,或者是发宣传册的方式向患者传播健康知识,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有所了解之后,会自觉配合医护人员治疗、随访管理。第二,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可食用胆固醇过高、含钠盐过高食物,在日常饮食中,要多食用豆类和蔬果类食物,控制好体重,定期进行腹围的测量工作。第三,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降压不能操之过急,缓慢降压。因此,医护人员要嘱咐患者根据相关要求服用,不可擅自改药或者是停药等。第四,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户外运动,运动时遵守循序渐进原则,把握好运动时间和运动量[2]。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指导家属正确使用血压表,空余时间帮患者测量血压。第五,做好预防工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高血压急症等意外,因此,患者一旦出现严重的呕吐、头疼以及面色苍白等异常现象时,立即向医生汇报。不在医院的患者,家属应尽量让患者平静,快速送往医院。并定时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病情进展情况,每个团队按时完成自己相应的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干预后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依从性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表1 所示。干预前和干预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老年患自身体质比较弱,该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都比较高,给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医院管理模式是关键[3]。在基层医院中,高血压患者数量较多,加之基层医院人员对护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常常无法良好的控制患者的病情,就目前我国基层医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来看,并不乐观,因此,开展基层卫生院团队健康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在基层医院团队管理模式中,首先要求做好高血压知识的宣传工作,由于高血压病人多为老年人,老年人大多数对高血压知识不了解,会认为只要病情得到控制就不需要服用药物,或者是自行减少药量。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正确,会造成难以控制血压,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其次,重视饮食和运动对患者造成影响,在患者服用药物的过程中,嘱咐患者服用低盐低胆固醇的实物,多食用蔬菜、豆类食品,并进行适量的运动,这样有利于血压的控制。另外,由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心里顾虑,此时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开导,使患者树立信心,以积极态度面对疾病。本研究对基层卫生院团队管理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病防治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进行健康管理干预之后,患者的血压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生活质量和依从性得到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开展基层卫生院团队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稳定病情,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具有重大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卫保林,曾引翠.老年高血压病208例临床特点与治疗观察分析 [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3):371.

第3篇

矩阵管理作为优势非常明显的现代管理方法,在我国许多大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所有管理方法均有一定劣势,虽然矩阵管理属于现代新型管理方法,也无法避免劣势的出现。矩阵管理可以增强企业项目推广及市场渗透的能力,但是在提高控制效果及管理透明度的同时,也会因为便利的信息交流平台导致企业扯皮现象出现。由于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不同,所以在进行决策商讨时,就会出现反复纠结的情况,而且通过矩阵管理,分公司利润定位也会出现变化,导致员工管理环境复杂,使沟通成本上升。产品线存在共享资源压力,而且对产品的要求较高,不仅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还需要产品线可以随时进行变化。

二、矩阵管理应用类别

矩阵管理过程中,根据项目与职能两位经理的具体责权,可以将矩阵结构划分为轻度、平衡、重度三种结构类型。通过实践证明,可以看出绩效最佳的企业举行管理结构就是重度结构,尤其是集团企业之中,由于经常进行跨部门复杂项目,所以需要的协作量非常巨大。但是与传统企业结构不同,重度结构对经理的思想观念转变是一次挑战,必须及时进行观念转变,才能更好的适应矩阵管理结构。重度矩阵可以实现项目横向管理效果的加强,并且对纵向资源建设水平也可以起到加强的作用,从公司整体水平而言,项目与职能部门的经理工作非常重要。

(一)矩阵结构

矩阵结构可以从多个部门挑选负责的专家队伍,并且安排专家到负责领导的项目经理手下,之后由企业专家队伍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矩阵组织的每位员工都有两位直属上司,其所属部门与经理,就是该项目与产品的小组经理,经理的职权相同。在一般情况下,项目经理负责项目小组人员工作相关的各项职权,而职能经理则是负责员工晋升、评价、薪资待遇等方面的调整。为了确保矩阵结构运行效果,职能与项目经理需要定期进行沟通,了解员工遇到的具体问题及工作条件,并且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项目结构

虽然矩阵结构的运行效果优秀,也是许多企业应用的管理结构设计方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大型企业开始研究更加先进的矩阵管理方法,也就是项目结构方法。通过项目结构,员工可以快速变换工作项目,与矩阵结构不同,项目结构无需设置正式职能部门,而是直接到另一个项目之中,发挥出自己本身的技巧与能力。而且,项目结构所有工作均有员工队伍负责,员工了解自己是团队中不可取代的一员。例如丹麦助听器生产商奥蒂肯公司,就采取了不设置职能部门的结构,员工并没有明确的职衔,而是通过项目团队方式进行项目活动。团队的组建、解散、重组,均根据项目要求制定。员工根据个人能力加入团队,为团队提供自身拥有的技巧与能力,在项目完成后,员工就可参加到其它项目之中。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 产品创新管理 产品创新流程 精益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发展环境的逐渐改善,企业面临着全球竞争、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用户需求多样化等不断加剧的挑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难题,迫切需要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切实做好创新管理工作。但是,产品创新对于企业管理的挑战是全面的、深刻的,它在强调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是一个管理模式不断变革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产品创新越来越依赖于管理的创新。因此,企业能否在这一残酷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保住市场,其自身的产品创新能力高低是一个关键的决胜因素。

一、精益管理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丰田公司发展了独特的丰田生产方式,从一个日本的小公司一跃成为世界汽车业巨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沃麦克等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总结了以丰田生产方式为原型的制造模式,第一次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从此,精益生产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生产制造模式。近年来,“精益生产”理论又被延伸至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扩展到服务型企业和非盈利性组织,发展成为“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的战略思想是通过以人为本,以团队为主体,由顾客确定产品价值,实施适时、适量、适物的生产和供应,采用并行工程进行产品开发,最终实现“杜绝浪费”。本文针对企业的产品创新管理,提出了相应的精益管理方式――即将精益的思想融入到产品创新的流程中的一种新的企业产品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在这种方法中,产品创新的价值流是其关注的焦点,如何构建一个全新的没有或者很少浪费的高效创新流程是其主要任务;高价值、无浪费、持续精益是其追求的目标,以人本思想的企业文化为基石,充分利用精益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使产品创新的过程“流动”起来,适应并充分满足客户快速变化的、多样性的、个性化的需求,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各相关方的共赢,营造一种和谐的企业环境并持续改善,以追求完美的境界。

二、面向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优势

纵观国内外企业的产品创新管理和精益管理现状,借鉴精益管理的战略思想,将其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创新领域,开创出适应于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方法,使企业创新精益化,已经成为产品创新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

首先,从战略上来看,精益管理方法强调由客户来定义产品创新的价值,通过客户的想法来选择正确的项目,避免了以前盲目的主观决策,确保了产品的市场。它重视企业的前期战略规划,并且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能有效地计划和实施创新。

其次,从人员和组织上看,精益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尊重、发展及激励公司员工进行创新;鼓励“团队协作”和“创意自由”,运用跨部门的创新团队以提高创新品质与效率,解决困难的技术性问题,以改进流程。

再次,从技术可行性上看,使用精益的价值流图映射工具可以很好的显示整个产品创新的流程,识别浪费的来源。作为精益实施的基础,它是确定一个未来的理想的产品创新状态的最佳工具。

最后,从资源上来看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企业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因此以消灭“浪费”为理念的精益管理方式值得采纳,以便实现资源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中国企业要在这个国际开放的环境之中成功地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自主创新,从而使产品保持领先,获得优势,迫切需要一套立足于自身特点的、系统的产品创新管理方法。本文立足于当前现状和需求,提出了采用精益的原则和方法来构建的面向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方法,制定了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面向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框架,并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实施步骤。

三、面向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框架

1.总体目标

从员工、供应商参与创新的角度和企业开始认识到实施产品创新战略规划或战略管理的实际出发,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框架力求实现以下总体目标:(1)确保产品创新型谱管理的合理实施,在前期规划中就确定项目的优先级,选择正确的产品,降低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2)企业的员工熟悉创新的流程,是参与创新的一份子。尊重、发展并激励企业的员工和团队,培养他们贯彻和实现公司的理念;(3)选择一个最好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是他成为企业的一份子,参与创新,鼓励并帮助他改进;(4)流程是整个创新的重心。用低成本、高安全性和高士气实现最佳流程,最终才能达到期望的结果;(5)深入分析出现的问题,省思、沟通,把所知的知识标准化,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构建一个持续改进和不断学习的创新环境。

2.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实施框架

鉴于精益思想在产品创新中的优势,本文将精益管理和企业的产品创新结合起来,首先提出了基于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框架。

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从它的执行阶段来说,主要可分为前期创新规划、定义创新价值、明确产品创新价值流、构建未来价值流和实施流程五大部分。具体见下图:

图 产品创新精益管理实施框架

如图所示,这五大实施阶段实际上是一个企业产品创新精益化的转变路线。企业通过这五步来重塑自身的产品创新流程,虽然这会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但是这一框架的正确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现在的产品创新低效高耗,高风险的现状。

3.框架的优点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产品创新管理方法是门径流程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方法中,员工无法对企业流程进行全局把握;对每个门径进行判断,效率也较低。而基于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框架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它的不足。精益管理框架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新涉及每个人,包括员工和供应商,企业内的创新强调紧密的团队合作,而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或某个专家的事。

(2)新产品的定义和价值不是由企业高层或者某一部门决定的,而是由客户来定义产品创新的价值。

(3)在产品型谱初期,进行产品选择和产品战略规划时,有客户参与,通过客户的想法来选择正确的项目。

(4)员工熟悉并能全局把握企业的流程,具有创新的敏感度与能力,从中培养能拥护并能实现企业理念的领导者。

(5)专注于企业流程的改进,形成无间断的拉式创新流程,追求减少浪费和增加价值,提高创新效率。

(6)库存的减少不仅有益于降低成本,还能使产品创新过程中的问题易于暴露,在发现并找出、改进问题方面,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7)以企业长期稳定,持续改进的理念为基础而不是仅仅关注短期的财务目标。

4.精益管理的实施步骤

前面已经介绍了精益管理的实施框架,基于这一框架,本文从人员,活动和目标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每一步实施的步骤:

(1)前期创新规划

①人员:(a)获得高层管理认可;(b)成立精益创新实施团队(跨部门组成),选出负责人;(c)解决地域文化问题;(d)培训关键人员;(e)鼓励精益学习。

②活动:(a)创建精益商业案例;(b)在战略计划中引入精益思想;(c)建设精益构想;(d)建立需求;(e)制定实施计划;(f)建立目标(度量)。

③目标:(a)精益创新实施团队成立;(b)关键人员培训成功;(c)企业员工理解精益思想(d)将精益思想成功引入企业的战略计划;(e)精益构想和需求建立;(f)目标建立。

(2)定义创新价值

①人员:(a)企业的销售部人员进行市场调查;(b)创新设计人员与销售人员组成团队,分析客户意见。

②活动:(a)选择初步实施范围;(b)分析市场;创新的性质、目的和环境;(c)定义客户并确定客户的需求;(d)由客户定义产品创新的价值;(e)安排进度;(f)计算目标成本。

③目标:(a)实施范围确定;(b)有清晰的市场调查结果;(c)明确客户对产品的需求;(d)完成价值定义;(e)完成后续进度安排。

(3)明确价值流

①人员:(a)精益实施团队对企业产品创新流程进行全面调查;(b)由负责人负责对团队成员进行分工;(c)明确并涉及关键利益方。

②活动:(a)收集企业数据;(b)记录当前状态产品创新的价值流;(c)整理、分析数据;(d)绘制产品和信息流。

③目标:(a)分工明确;(b)构建当前价值流图。

(4)构建未来价值流

①人员:(a)每位员工均可参与产品的创新;(b)明确并授权创新负责人改变商;(c)创新团队复合制造或采购决策;(d)调整激励机制。

②活动:(a)分析当前的价值流图;(b)消除当前状态中的浪费;(c)明确活动的优先级,规划新布局;(d)集成供应商;(e)估算和落实成本;(f)制定详细计划;(g)开展精益活动。

③目标:(a)消除浪费;(b)建立一个连续的产品创新流程;(c)成本落实。

(5)实施流程

①人员:(a)从每个人-员工、供应商身上吸取知识和创新;(b)给予负责人直接支配创新资源,团队成员的人事调动、任免和考核权;(c)建立评估团队;(d)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②活动:(a)实现过程控制;(b)实施自我检测;(c)执行标准化;(d)持续精炼计划;(e)错误防止过程;(f)实施可视控制;(g)定位和平衡生产流;(h)重新分配资源;(i)建立评价体系。

③目标:(a)实现过程控制和自我检测;(b)持续渐进性提高;(c)努力追求完美;(d)良好的评价度量指标。

5.结论和展望

本文从国内外企业在产品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入手,总结了产品创新管理的理论现状和精益管理方式的理论发展及其实际应用现状,研究了精益管理在产品创新中的应用优势,并将精益的管理思想以及其相应的理论、原则、方法和工具与产品创新管理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的实施框架及实施的具体步骤,并分析了它的潜在实用性,为企业产品创新管理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和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本文中所提出的框架和实施方法,离真正实现在企业中的推广并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而且实施也并不应该是一个全盘照搬的过程,而是需要根据各个企业的创新实践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这也是一个精益的过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针对产品创新和精益管理的研究很多,比如产品精益创新的绩效评价方法,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方法,以及具体在中国企业中的实施的途径等都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成标胡树华:基于产品创新的管理集成初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

[2]Michael N. Kennedy,product development for lean enterprise, first printing,2003.4

[3](美)杰弗里.莱克:丰田汽车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王洪星等:精益管理:让我们做的更好.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5

[5]胡树华:国内外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综述.中国管理科学,1999.3

第5篇

1.企业营销环境在不断变化。首先,新媒体使得企业营销能够从现实营销转为网络营销,不仅企业的广告渠道以及售后服务渠道从电视、售后服务部转到了网络、零售商服务,企业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往按照企业规模和地域划分的营销环境越来越模糊,新媒体的发展使企业营销宣传的空间更广阔,销售渠道更多样化,但是企业的竞争对手也因此增多;其次,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在产品销售中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同时,企业要深入国外市场,就必须受到当地政府经济政策的制约,这使得企业面临的外部营销环境越来越复杂,为企业营销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次,全球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使得市场营销的内部环境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传统营销是,销售员是几乎人人都可以做的职业,但是在现代市场营销中,销售员不但是一个高薪职业,而且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企业销售员工的职业能力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内部营销环境的稳定性和发展空间。由于企业营销管径变得十分复杂,企业必须要采取各种手段来应对营销环境变化,这包括了对企业内部各方面资源的调用,仅仅依靠营销部门是无法做到的,因此,需要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集合企业的整体力量来完成。

2.企业营销管理在不断发展。企业营销管理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管理营销策划或者营销活动、管理参与企业营销行为的员工、管理企业营销的对象——客户。只要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把握住营销规划管理、营销员工管理和客户管理,就能够使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起到绝对的主导地位,进而完全地实现营销目的。企业营销管理是针对营销活动实施的管理行为,可以说是企业管理中的“特殊项目管理”,因此,营销管理本身的发展也受到科学管理发展的影响,这体现在营销管理理念的变更、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方法的创新、营销策略的选择等多个方面。企业营销管理的发展变化意味着企业营销管理不再是简单的“想办法出售产品”的过程的管理,企业在营销管理过程中使用的方法、策略会对企业管理产生反作用、通过营销管理产生的营销行为会影响企业的外部形象建立。为了适应营销管理发展的需要,企业也必须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

3.企业营销创新的需要。企业营销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环节,是销售工作人员展示个人职业能力的途径,这即是企业营销的重要意义,也是企业营销的社会价值之所在,而要实现这些社会价值,企业营销活动就必须有所创新。创新能够使企业营销活动更有活力、更有激情,对某种营销方法进行适时地创新还能够出奇制胜、达到营销目的,而进行企业营销创新的基础是营销问题的产生。在大规模的营销管理中,营销问题的产生通常是依靠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则循例解决的,这并不利于企业营销创新,而项目管理方式是针对特殊问题进行特殊解决方法的讨论,很多营销创新实际上就是项目管理应用的结果。因此,要保持企业营销活动的创新性,就必须以项目管理作为主要的管理方式。

二、在市场营销工作中应用项目管理方式的实践

1.项目管理方式在市场营销策划中的应用。企业在会展营销当中会面临众多的竞争对手,为了实现营销目的,企业要针对竞争策略进行大量的分析,想办法动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不断修订和完善营销计划,还需要考虑到会展期间可能出现的营销风险,这是将企业的整个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综合进行考虑的分析角度。但是,项目管理人为企业事务的管理模式是“专项”的,应用在营销环境分析中,就意味着企业市场环境分析的重点要随之转移,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会展以及参展的其他企业在会展过程中所应用的资源成为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而企业计划委派到会展活动中的员工就成为企业最主要的内部环境因素。经过这两项因素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企业很容易从竞争盲区中寻找市场空白,实现营销目的;其次,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弱势与其他企业在竞争中的弊端后,可以采用联合的战略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通过联合使弱势变为优势,在会展活动中出奇制胜,获得更高的利益。例如,旅行旅游业展销会上,很多旅行社都针对某一旅行线路举办大型的展览,但是展览本身并不能使潜在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几家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举办“展示中的展会”,为了进行云南、贵州茶马古道一线的旅行产品销售,旅行社联合邀请茶叶销售企业共同举办云南茶马古道特色商品展销活动,通过邀请消费者品尝茶、欣赏茶道艺术、感受茶道文化,引发消费者对云南、贵州一带民俗风情的好奇心,进而进行旅行线路服务宣传,达到营销目的。

2.项目管理方式在营销团队组建中的应用。要使项目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发挥作用,企业可以从营销团队管理入手。很多企业都拥有较为高级的营销团队,这些营销团队在屡次营销活动中表现出色,不但业绩额度很高,而且展示了企业优秀的行业形象,得到合作者和客户的好评,但是,营销团队的组建和保持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较为苦难的事件。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讲,营销团队需要有单独的管理方式;从营销管理来讲,营销团队建设和管理又并非营销活动中最重要的事情。项目管理可以有效实现营销团队的组建并且进行营销团队的管理,根据企业的营销目标选择最合适的任选组建团队,进行团队员工职业能力培训,使他们符合营销策划的需要,是项目管理在营销团队组建过程中应用的最简单模式,这种完全按照定岗、定员来组建的营销团队,与营销策划的拟合度非常高,能够完美地执行营销任务;企业还可以直接将营销策划安排给某一固定的营销团队,使这个固定的营销团队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营销策划进行分析,利用团队原有的默契和合作能力,自觉分配和安排任务,实现营销计划,这也是项目管理方法用于营销团队组建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将营销作为一个整体项目交给一个团队去实现,就如同将一份工作交给一个员工去做一样,即节约团队建设的时间,又能够充分实现营销活动的目的。项目管理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营销团队管理,在营销团队风险管理中,项目管理方法的效果最好:企业可以采用“项目合同”的方法规避高绩效营销团队中的员工在营销活动中途的离职行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在营销活动实施之前就与销售员工签订附加合同,约束员工在营销活动中的行为,使他们受合同限制不能选择离职;其次在企业的其他管理方法无法控制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产生“跳槽”行为时,管理者应通过会计数据和财务报告,认真分析员工的离职给企业造成了哪些损失,并收集相关证据,依照员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条款,向离职员工进行索赔,或者向当地劳动部门请求仲裁,尽量减轻企业的损失。

3.项目管理方式在产品宣传中的应用。产品宣传是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重头戏,宣传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上的辨识度,也决定了企业营销活动目的能否实现。大多数企业都为产品宣传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感到头痛,项目管理方式的应用能够大量节约产品宣传资源,并且达到较好的宣传目的。仍以会展营销为例,企业可以将游戏环节引入到营销过程中,请客户参与企业专门设计的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企业的销售服务质量和产品的性。某家电产品企业在参与会展活动过程中,邀请参展的消费者在现在使用多功能厨房烹饪锅进行厨艺比赛,由其他参展的消费者进行试吃和投票公选,给予优胜者产品奖励。这种不仅能够使消费者通过亲身使用和观察对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方式有深刻的了解,还能够通过试吃、品尝对产品的实际价值形成真实的认知,这种认知远比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和空口无凭的产品介绍要来的更深刻,也更能让消费者信服,这实际上就是为企业的产品做宣传。这种宣传结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就是企业将会展产品宣传本身当做一个项目来进行,通过充分分析会展营销环境的特点以及自身产品的特点,寻找到快速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认识和重视的方法,而不是将企业在其他宣传渠道中所做的视频宣传、文字和图片等简单地汇集到一张宣传单或者一本宣传手册上。项目管理在企业产品宣传中的应用还有很多,例如,大型集团企业将旗下某一品牌产品的销售与企业的公益慈善事业同步进行,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产品营销将企业的慈善事业进行结合的特殊企业经营项目管理。

4.项目管理方式的营销方法中的应用。项目管理在营销管理方法中的应用最能体现出该方式的作用。企业中很多营销方式都需要创新,而创新正是项目管理“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营销活动”的管理特殊性的展现形式。以体验式营销为例,消费者通过对消费品的实际应用体验产生对消费品的购买欲,这种购买欲最终会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营销目的,获得销售利润,就是体验式营销的过程。体验式营销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消费者在体验消费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心理方面的好的感觉与消费品的存在和应用是同步的,这是促使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的基础。但是,单一模式的体验式营销并不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要,这一点在奢侈品或者汽车等大宗、极具个人特殊性的产品消费中最为常见。例如,在高级轿车的销售过程中,有消费者有意要购买轿车,但是在试驾之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并不那样强烈,并表示:改天再找几个人来作参考。那么,销售员则应该随后对这名客户的体验意愿进行分析和调查,通过屡次致电客户询问其体验感受等。经过分析,销售员会发现该客户是个很要面子的人,购买高级轿车是他彰显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采用的体验式营销方式就应当有所创新,即从该客户的心理满足入手,邀请客户和多名好友、亲属一同前来观看该客户的试驾并享受体验现场所提供的贵宾服务,这样一来,客户的消费心理得到满足,就更有可能会选择购买高级轿车。

三、项目管理方式的应用对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积极作用

1.项目管理使市场营销策划更精致。项目管理方式在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中的应用,给市场营销带来的第一个积极效果就是使市场营销的策划更精致。项目管理不仅可以在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中应用,还可以在营销方法实现等方面应用,拥有强大的企业资源支持的项目管理,能够使营销策划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尽善尽美,使企业的营销活动在充满创意和活力的基础上展现出很高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说,项目管理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在策划方面实现了进步。

2.项目管理保证市场营销管理的效力。项目管理可以实施在市场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由于对营销活动的问题解决以及单项工作的完成尽了更多努力、工作完成的方法也更加科学、更加专业,因此,企业营销活动达到了细节和整体上的统一。一旦营销活动中的问题能够在项目管理的方式下妥善解决,并且因为有了项目管理的保证,使得营销风险降低,那么,企业就不需要再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营销管理方面;另外,协调性更强的营销活动往往呈现出销售员工、营销策划、营销方法的高度匹配性,能够使一系列管理措施推行的更快。这就意味着,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保证市场营销管理效力的主要因素。

3.项目管理节约营销管理资源。在现代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应用项目管理,虽然是对企业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表面上看来是占用了较多的资源,但是,项目管理所应用的资源是企业本就存在的资源,而不是企业根据营销活动另外准备的资源。甚至,在营销活动中实施项目管理,还能够减少营销活动资源本身的利用。如果企业能够将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分解为单个的项目活动并且分配到企业各个部门的话,那么,企业在营销中投入的资源就会更少。由此可见,实施项目管理,能够推进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的资源使用效率,达到节约营销管理资源的目的。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组织管理;人文管理;人文化;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29-03

面对当前国内外各类组织的快速发展、人的能力的自我再生、组织与个人的联动发展等现状,人文管理模式能真正以“以人为本”、“以人为纲”为价值理念,做到“发现人、尊重人、善待人、激励人、发展人”,从而完整地塑造出健康、和谐的人文化管理文化与组织氛围。通过人文管理模式的运用和实践,组织能发挥出强大的功能和效用,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文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是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所谓人文管理模式,即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适时有序地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以促进人及组织的全面、协调发展。它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方法,也称作为人本的管理。它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本身,是一种软性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讲,人文管理模式的内在涵义包括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是实践人文管理模式的基础

人文管理,必须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从人的本身实际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二)构建人格力量,是人文管理模式运用的核心

人文管理追求的是人格力量的重构。这种组织的管理模式,要求组织员工能达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并在此过程中,组织管理层能够充分地发现人、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激励人。人文管理的一大精髓是发扬人文精神、构建人格力量,它要求激发个体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三)人文氛围,是人文管理要着力营造的氛围

人文管理模式追求的管理目标是人性的自我复苏,实现工作投入、亲情交流、团队打造的有序统一与和谐发展。组织管理层实践“人文管理”模式,须努力营造“和谐、团结、共进、关爱”的人文氛围。

(四)动态适时、灵活机动,是人文管理模式的重要特点

人文管理可在管理过程中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灵活机动,其应变性强,能引导人们对有利因素的利用和对不利因素的筛选,对症下药、适应变化、促其发展。这种动态管理、灵活管理能提高管理的效果,紧跟组织的发展目标。

二、人文管理模式的重要作用

人文管理是人类管理科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是一次了不起的质的飞跃。人文管理是组织建设自身、践行有效管理、提供源源动力的重要方法。人文管理模式的重要作用和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解内部管理矛盾

通过实践人文管理模式,管理层可以与组织中每一个员工建立深入沟通、交流的通道,并用真诚与激情感动员工,用肯定和鼓励激励员工,从而促使员工与管理者消除隔阂,使组织的各个层级之间上下级和谐互动、高低层融洽沟通。

(二)打造出优秀团队

任何一个组织整体,都是由每一个人员分子组成。要打造一支团结、和谐、高效的队伍,就必须首先重视每一个人员分子的作用,只有他们与组织共荣辱、同进退,才能使组织这个整体持续保持活力,形成一支和谐团结、高效合作的团队。

(三)促进组织的发展

组织管理的实质就是充分调动所属人员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人力、物力、财力的效用,提高效率、增强效用、完成组织目标,以获取最大的效果和成绩。人文管理模式的实践和应用,是组织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大趋势,它能够为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

三、“人文管理”模式的实施与应用

采用“人文管理”模式,来对组织实施管理,须做好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员工人文素质,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组织管理层要构建和应用“人文管理”模式,就必须首先培养组织成员的人文素质。管理层组织员工不断地进行培训、培养、学习,目的是要员工具有人生价值、思维能力、工作责任感、奉献精神、人际关系、集体主义思想等现代人文精神要素。具有很高现代人文素质的员工,工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对自身能更好定位,为组织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组织管理层应引导员工提升奋发向上、敬业奉献、协作互助、学习进取等人性美德,使员工无论在组织内里还是社会上,都成为受人欢迎的人,从而赢得人生的成功。

具体在管理中,就是要把握住培养和提升员工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定期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对员工进行有组织、有序地实施教育、培训、学习。

(二)优化组织的和谐环境,营造良好组织氛围

组织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物质条件、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组织文化等构成要素。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只有充分把握人与环境的互动规律、物质与精神的转化规律,以及不同层次员工的不同物质和精神需求规律,才能提高认识,从而构建和谐的组织人文环境。在优化和谐组织人文环境的管理过程中,要做好思想重视、创新管理制度、打造组织文化、凝聚员工人心等工作。

同时,管理者应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员工,始终保持一颗平等的心态,更多强调员工的重要性,强调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在此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方法,营造良好组织环境,使员工气顺心顺、身心愉悦、情绪高涨、态度积极。

(三)创建组织的人文文化,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一个没有整体组织文化的组织,是很难持续和长远发展的。组织管理者要建立“人文管理”模式,还必须深入创建独具特色的组织优秀人文文化,即不断系统地加强组织的人文化管理,从内到外形成日趋坚实的“人文化”组织核心竞争力,在价值观念、管理风格、团队精神、沟通渠道、工作氛围以及组织形象等各个方面发挥出人文管理的效用,从而为整个组织的战略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

组织应该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员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的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全体员工对实现组织目标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倡导组织的团队精神,打造团结高效的团队

人文管理模式,是在传统的管理手段基础上,特别强调集体整合的放大功能的一种创新管理方法。它强调各种管理手段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兼容,以便使管理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优化效应,发挥出集体或团队的整体能量。

组织建立人文管理模式的关键之一,就是对整体团队的建设和团队精神的倡导。人文管理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化解内部管理层和员工层之间的管理、沟通、反馈障碍,达到上下畅通、高低对接、集体团结的理想效果。人文管理模式倡导团队协作和团队精神,通过对团队协作和团队精神有效倡导和极力打造,建立起一支荣辱与共、共同进退的组织团队。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有效地消除组织内耗,从而创造出极大的群体合力。

在经济、文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交叉、融合已成为普遍规律,合作、协作已成为大势所趋,没有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任何组织目标都难以完成。

孟子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组织中,这种“人和”就表现为团队的团结协作和一种“众人划桨行大船”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建设,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必要保障。

(五)注重员工的权益保障,积极实践激励机制

1.保障员工的权益,是组织实施“人文管理”模式的基础性前提。要稳定队伍,先稳定人心。员工人力资源的充分激活,需要组织进行权益的保障。譬如在普惠的福利上,应该尽可能人人平等,这样能够使大家在心理上获得公平感,而公平感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利益。

2.在“人文管理”的模式中,组织要实践人文管理的激励机制,就需要为广大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使员工能充分展示其才华,从而调动他们的热情,高效地完成工作。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因此,各类组织都应该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标结合起来,真正建立起适应组织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

(六)采用良好沟通方式,加强内部上下沟通

进行人文管理,就需要充分了解员工的真实情况,为此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是管理的高境界,许多管理问题多是由于沟通不畅引起。良好而有效的沟通,可以使人际关系和谐,促进工作任务顺利完成,达成组织目标。在沟通工作的开展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要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管理层需要在沟通机制建设的过程中,积极让员工参与进来,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沟通保障机制。

2.要加强对员工日常的关注。当发现员工工作态度有变化、情绪不好或者执行表现有变动的时候,可以主动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员工情况。

3.须采用员工可以接受的沟通方式。组织管理层与员工沟通时,必须把自己放在与员工同等的位置上,采用平等的方式,耐心的态度,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进行沟通。

4.要坚持定期定向沟通。定期完成对员工的沟通,并根据每位员工的个人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管理艺术的精髓。管理与沟通密不可分,有效的沟通意味着良好的管理,成功的管理则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如沟通不良,则会导致组织运行成本在无形中增加。

四、结语

组织管理方法中的“人文管理”模式,所彰显的人文关怀及其传递的内在动力,是其它管理模式所不可企及的。它旨在对不同管理对象给予不同的人文关怀,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为每位员工发挥最充分的潜能和作用建立起了基础平台。它真正能让员工感受和体验到作为组织一份子的荣耀和自豪,激励他们的斗志,与组织一起协同发展。

中国现行的各类组织管理者为了可持续发展,都在努力寻求一种组织持久发展的文化驱动力和人性化组织管理方法,而这就蕴藏在人文管理的模式之中。人文管理模式,期待着更多组织管理者的运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高峰.论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性化走向[J].贵州社会科学,2000:(03).

[2] 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 于省宽.灰色的理性(人文管理丛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 (美国)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六西格玛;应用

前言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基本达到了机械化、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为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作为一种哲学式的管理方式,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外多家企业,如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引入六西格玛理论,提高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一直是我国建筑企业不敢贸然引入的关键原因。基于此,本文便深入探讨了建筑工程引入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的具体策略。

1.六西格玛管理概述

1.1六西格玛管理含义

六西格玛管理具有双重含义,一种是由统计角度出发研究,另一种则是由管理角度出发研究。管理方面,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强调企业应实行完美的质量管理办法。统计方面,六西格玛是一项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方法,数理统计中它表示标准差,用于研究结果离散程度的指标,可以评估建筑工程过程中的特性波动大小,并反映建筑质量的好坏,因此六西格玛主要是以水平为尺度衡量施工过程中的绩效。六西格玛理论中的质量水平是度量顾客满意度的能力尺度,水平越高,满足顾客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目前我国实行的质量指标为三西格玛,很多行业认为合格率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已经十分满意,但三西格玛的合格率约为99.32%,产品的质量要求将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提高,因此,当代社会需要类似六西格玛这样高标准的管理方法来掌控产品生产流程,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

1.2六西格玛管理核心

六西格玛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由提出到现在,六西格玛理论已经由最初的电子行业进入到制造、金融以及冶金等行业。它具有六种管理核心思想,一是在追求完美的同时可以容忍失败,保证实现最佳效益目标;二是预防性的管理,在错误之前采取行动预防,以积极动态的管理替代被动的管理习惯;三是无边界合作,它加强了企业上下级之家的团队合作精神;四是真正关注顾客,做到以顾客为主要关注焦点;五是采取措施应对过程,过程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载体,是向顾客传递价值的主要途径;六是它是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管理方法,重视统计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2.六西格玛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可行性及重要性

2.1重要性

在建筑工程中贯彻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制度在我国实行时间并不长,没有坚实的根基基础,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六西格玛可以将收集的数据作为依据,有效控制建筑工程质量,降低建筑成本,从而保证完成工期;六西格玛管理还可以预控风险,根据风险预测工期结果,并据此做出改进措施;建筑企业在经历项目法施工、全面质量管理、贯彻实施ISO9000等质量标准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推行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的基础条件;与一般管理理论不同,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可以以建筑项目中的具体项目问题作为切入点。

2.2可行性

建筑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工期周期较长、协同涉及部门较多、协助配合单位较多,复杂的施工环境导致企业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存在一定阻碍。但我们通过分解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微软中国1],发现可以实行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的具体分项很多,可以对具体[微软中国2]工程项目进行流程[微软中国3]优化管理,比如,建筑项目的招投标管理、建筑项目的进度控制、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等。在建筑企业中,选择核心竞争力,然后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确定每年的工作目标,然后在工作目标中贯彻实行六西格玛管理方式,提高企业时间、成本、资源的最优配置。建筑工程应采用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实现标准化,房屋的构架形成流水作业,这样才会有助于建筑企业管理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

3. 建筑工程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措施与方法

3.1组织六西格玛管理体系

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管理理念,六西格玛理论需要依靠强大的人才队伍与有效的组织结构。因此建筑企业在实行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时应建立行政推广体系以及六西格玛专业团队两种组织形式,推广组织形式由企业宏观角度出发构造的组织体系,六西格玛团体则是由企业人力资源与技术角度出发构造的组织体系。六西格玛团队的形成主要体现于团队的组织形式与激励方式,选择最佳的领导成员以及赢得团队内的一致共识是团队形成的关键因素。每个建筑工程项目都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大小选择最佳的团队成员组合,形式可以是成员式也可以是教练式。

3.2采用六西格玛管理的项目方法

有效管理可以控制引导企业的组织机构资源,达到预期的收益目标。建筑企业可以将六西格玛理论看作一种内部实施的项目,并采用一定的管理工具与方法进行计划、实施及控制。首先应选择实施六西格玛理论的具体项目,并确认项目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并以目标为核心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将其贯彻于整个项目之中,提高企业的管理操作质量。其次是控制六西格玛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可测的障碍,为此企业应利用六西格玛的管理技术进行监测分析,评估项目实施的可能风险,并制定必要的应急方案,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水平。最后是做好六西格玛项目的风险管理,实施过程的风险可分为技术风险、成本风险以及时间风险三大类,做好风险管理应及时分析预测风险的发生概率,确定应对风险备案,尽可能评估实施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期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

3.3实行六西格玛管理的评价管理系统

项目管理的最后阶段便是项目评价,它主要是评估六西格玛管理项目中的绩效成果,确认是否已达到预期收益目标,然后总结分析项目的实施情况,总结经验,以便为后期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项目评价主要分为经济效益与流程表现两个方面,经济效益主要是评价六西格玛项目是否可以达到既定的经济效益目标;流程表现主要通过收集改善后的流程数据,计算流程能力值,以评测企业实行六西格玛理论的水平,确认改进后的具体效果。六西格玛管理的项目知识较多且复杂,主要包括管理方法、流程、标准以及经验教训等多个方面,因此企业很有必要建立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系统,首先应动员企业全体员工学习六西格玛理论,倡导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次还应完成项目管理记录,记载项目进行时或完成后的具体情况;再次是制定严谨可行的项目报告制度,将项目信息转变为组织知识;最后做好项目档案工作,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结束语

六西格玛理论是一种集创新性与整体性与一体的管理战略,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建筑行业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变守为攻,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才可以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虽然六西格玛理论易于理解,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建筑企业还应做好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应急准备,以保障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呈蔚.浅谈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在复杂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质量.2015(07).

[2]张良魁.六西格玛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4(05).

[3]郭美君.基于精益六西格玛建造的工程项目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3(11).

[4]朱靖伟.六西格玛在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01).

[微软中国1]建议改为:不同阶段

第8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 必要性 措施

一、企业全面预算

企业预算是企业为了实现已经制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资金流动量和可取利润进行预测。

全面预算是企业预算的一种,包括对企业产品生产的财务预测和企业整个经营活动财务预测,企业进行财务资金预算,制定预算报表,并以此作为后续生产、销售和经营过程中资金消耗参考标准。

全面预算区别于传统预算方法,包括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两种,经营预算设计开发预算、销售预算和管理预算,财务预算涉及投资预算、利润预算、资金预算等。

全面预算管理,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消耗和盈利范畴进行预测,对企业的人力和实物资源进行自主灵活的分配,并对其在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消耗过程和增值过长城进行控制,以便于减少消耗成本,取得利益最大化。

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企业整体经济利益的提高为出发点,以价值形式为主的定量描述,全员参与,通过对企业业务预算、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对企业未来进行精确的规划。

二、企业全面预算的必要性

(一)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经过传统的以成本预算为核心的预算管理理念,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实现了预算管理的最初目的,也就是相对增加盈利空间,但是这样的控制方法存在局限性,受各种原料成本和消耗成本价格的影响巨大,盈利空间浮动区间小,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企业要实现长期的盈利,必然会在原有的预算机制基础上进一步追求更好的预算管理办法,实现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因为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性和局部性相互统一的优势,能够从企业整体全面实现对企业的控制,改善企业资金运营系统,提升企业资金运营能力、产品生产能力、销售能力和过程控制能力,从而改善企业的整体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

(二)全面预算已经成为社会企业的主流预算管理方法

全面预算,在上个世界20年代开始启用,现在的通用公司就是全面预算使用的先行者,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型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而市场的主导者则是具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市场经济的变革都是大型企业给带动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全面预算跟随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化,必然成为时代的主流预算管理方法。

(三)企业实行全面预算对企业来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全面预算区别于传统预算方法,对企业来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为全面预算确定定量目标,企业自身的前进确定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的战略规划;其次,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团队之间的协作,增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团队之间的友谊,增强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第三,促使企业做好成本控制,减少成本开支;第四,帮助企业做好投资预算,为企业获取更多的投资渠道和方法;第五,为企业做好资金流动预算,做好企业资金流动控制,实现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最后,帮助企业做好流程规划和控制,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全局控制能力。

三、企业推进全面预算的具体措施

(一)企业管理决策者要转变意识,增加对全面预算的认识和重视

全面预算需要管理决策者的重视,只有管理者重视了,全面预算在企业的实行才有可能。

但是,在我国,企业的管理发展机制偏西方企业相对落后,目前所采用的预算管理方法集中于以成本预算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方法,这个方法经过长远的发展,企业管理者的心中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对于在中国刚刚兴起的全面预算往往缺乏充足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要求管理层加强对全面预算的认识,增强对全面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这样,管理层在进行全面预算的时候才能做到真正的全面控制,做到各个部门的全面控制,做好对整个过程的全面控制,避免管理脱节。

那么,管理决策者应该怎样做,才能够加强自身对全面预算的认识呢?首先,可以参与专业企业培训班,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其次,可以参加大型企业观摩,可以多寻找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发展策略信息,并到大型企业相关工作地点进行参考学习;最后,增加与各类企业管理者的交流、沟通和探讨,做好全面预算的深入学习。

(二)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度是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是做好全面性管理的基石。做好全面管理,重在预算管理的全面性,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预算管理全面性实现的保障。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包括三个部分,预算制度、执行体制和考核制度;预算制度针对企业预算程序管理,执行体制针对预算方案执行管理,考核制度用于预算过程的控制。预算制度规定谁参与财务制定和分配、下达;执行体制规定执行部门、职能部门以及各部门执行的程序、规范和标准;考核制度规定预算方案执行过程中,执行效果的评比、执行人员的奖惩。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一应俱全,将三个方面都纳入制度建设之内,让预算管理制度真正能够面面俱到,成为实实在在的全面性预算管理。也只有这样,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才能够起到作用。

(三)做好财务部门的团队建设

财务部门负责企业的财务核算、报表的制作、固定资产的购买和资金的管理,财务部门是企业全面预算的关键部门。

在企业全面预算的过程中,预算方案的制定包括企业管理部门(通常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各部门总经理、各部门副总)和财务部,企业管理部门的管理决策人员要做好自身的思想认识转变,财务部门参与全面预算的制定,进行预算方案的下达,统管资产报表的整理和上报,责任重大,所以有必要做好财务部门的团队建设。

做好财务部门的团队建设,重在人才,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做好人才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的财务部门团队提高平均素质和能力。但是,在进行财务部门团队建设的时候,要遵循财务团队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而不能要求团队个人效益最大化,这就要做到,财务部门的人才不需要每个都是精英,但是每个岗位所配备的人员一定都是具备专业能力的、对口的人才。在进行人才选择储备的时候,能力虽然很重要,但是绝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四)加强对企业全面预算的过程控制

企业全面预算过程控制,是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的最后保障工作。对全面预算过程进行控制,需要通过财务部门的报表制作和过程中的考核。

首先,财务部门要做好每个季度的实际执行情况报表汇总,定期向管理决策者汇报执行结果,并将执行结果与预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做好报表,进行汇报。通过这样的方式,管理决策者可以及时了解预算执行的进程和结果,并对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

其次,各个部门要做好本部门的考核工作,监督部门内部执行情况;其次,财务部门要根据已经得到的数据对各个部门的执行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并进行汇报。

四、总结

企业全面预算,是企业推进自身发展的武器,要利用好这一武器,企业必须要采取一定措施,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够驾驭自如。做好企业全面预算,需要企业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转变企业预算管理意识,同时也要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的管理制度完善工作,做好财务团队的建设,做好整个过程的控制,只有对战略、意识、团队到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管理,企业全面预算才是真正做到了全面,才会给企业带来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蔚虹 刘立 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 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7(08)

第9篇

关键词: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实践研究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好思想上的导航者和奠基者。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体制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以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树立正确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发扬学校优秀校风的重要表现。思想教育管理与学校的校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为加强校风建起到奠基作用和良好的管理作用,反过来良好的校风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发展进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保证。最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我国进入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国家需要的素质型人才,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是与我国科学化教育体制相适应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困境

1.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负责并以其为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部分学校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强化,导致传统的思想驾驭管理体制僵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无法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思想教育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缺乏有效规划,缺乏专业性的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导,管理体制停滞不前。

2.师资团队缺乏有效建设

思想教育老师在对学生思想教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在思想教育管理团队体系中,老师缺乏有效的共同交流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情况掌握不全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达,对教育信息、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力度不足,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思想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技能和知识点有待提高,学习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的创新能力的不足。

3.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化

思想教育管理方式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任务、目标、效率息息相关。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大多采取上课的方式,老师通过课堂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学生的教学课堂,但是学校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忽视了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模式存在僵硬化现象。

三、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研究

1.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革新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学生具体的思想教育情况,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加强对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涉猎学校的多个管理部门,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学校的各个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能,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合理有效的安排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强化职能发挥到最大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时,要时刻关注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关系和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广度和深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思想教育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性的技能能力,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明确的政治立场。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形成良性的互动沟通机制,在教师的资源配置方面,要合理优化,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一支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师资团队,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保障。

四、总结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持久的工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现实提供综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综上所述,本文论述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师资团队建设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加强管理体制强化、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旨在不断推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加快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作者:徐丹红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