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

时间:2022-11-05 19:51:01

导语:在中国教育现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研究现状;评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95-02

1 引言

义务教育以基本的生存技能训练和合格的国民素质培养为目标,是现代社会最根本的需求之一,但由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各方面原因我国义务教育一直存在城乡不均衡问题。对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调查;无论是价值讨论还是政策思考都是学人们对国家事务进行进言献策的责任与贡献所在。目前学术界针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问题上的讨论一直方兴未艾,但笔者在梳理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时发现虽然言者众多,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学人们的继续努力,以更好地为现实的改善服务。

2 研究概况

目前学术界直接针对城乡义务教育的专著很少,相关的研究主要散见在以义务教育研究为主题的著作中,直接针对城乡义务教育的研究主要是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直接以“城乡义务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43篇,其中核心期刊上有10篇,从1980年开始,截止到2008年。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中以“城乡义务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从2006年开始共有8篇,博士论文为0。研究主题主要有: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性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有效供给、义务教育财政机制与问题研究、城市化进程中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等。

1980年城乡义务教育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但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教育公平性等问题的探讨,直接针对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研究并不多。一是,义务教育区域差距问题更为受到学者关注,这从实证研究中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我国衡量义务教育水平的公开统计数据在分城乡统计方面比较缺失,一手资料的不足直接导致研究障碍;再次也可以看出我国学界主流对城乡差异问题关注度并不高,似乎大家已经习惯了建国伊始就开始存在的城乡二元制度。对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的普遍质疑通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情。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梳理目前为数不多直接以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为对象的研究文献,内容主要为:“城乡义务教育现状的实证分析”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这两方面。

3.1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里既有全国性的城乡对比研究,也有关于某个省,县等的个案分析。如:翟博在《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中的城乡分析部分;《2008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及模式创新”。硕士论文:《嘉兴市南湖区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研究》(马正忠,2008);《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袁佩琦,2008);《新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马萍,2007)等。期刊论文:《成都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践》(杨伟,2006);《中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吴春霞,2007)等。

游河和刘小干(2007)对全国各地50所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不公平问题很严重或比较严重。综合研究者的观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现状描述一般选择这些方面:1、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水平衡量一般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事业费等。另外还有学者通过比较各个学段(小学中学大学)国家的财政投资比例,我国义务教育中央财政投入比重,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来进行总量投入上的考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获得的各项政府性资金投人都大大低于城市,两者之比在统计学上呈显著性差异(鲍传友,2005)。(2)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差距(鲍传友,2005),这导致了城乡教师专业素养、综合素质上的差距(张家勇等,2003)。其次,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部分村级小学英语、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严重紧缺(李振国,2006;中国教育绿皮书,2008)。(3)城乡中小学校的物质条件相差较大。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陈回花,2004;徐剑波,2006);在办学条件衡量指标方面,使用最广的是危房面积城乡比重(解建立,2007),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和普及,很多实证研究还选取生均微机数量、生均电子书、生均图书、生均语音室等指标衡量。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还选择音体美教学器材达标校比重来考察。2、城乡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的差距。与城市义务教育相比,低人学率、低升学率、高辍学率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显著特点。而且由于经济困难等因素,农村已入学儿童中途辍学的现象也较为普遍(鲍传友,2005;李波,2005;张鸿,2007;李振国,2006)。3、城乡教育结果差距大。接受义务教育的毕业生在学识和能力方面的参差不齐除了与他们的先天素质有关外,还跟他们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密切关联。“城乡教育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或决定结果的不公平”(朱迎春、周志刚,2006)。在结果衡量指标方面一般选择升学率。

3.2 原因分析

关于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一方面在上述涉及有关城乡义务教育的著作和评论性期刊如《中国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评论》等中有所分析,另一方面在一些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中也有阐述,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樊继达,2008);《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陈昌盛,蔡跃洲,2007);博士论文《中国特色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问题研究》(解建立,2007)等。针对性的讨论主要还是在各种期刊论文中,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内容:(1)、制度因素。这些制度和政策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农村士地制度、农村税收制度、农民会保障制度、重点学校政策、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政策、分级办学体制下的教育投资政策(鲍传友,2005;李振国,2006)、精英或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马佳宏、彭慧,2006)等。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认为“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直接的内部原因。中国多年以来所制定的诸多教育政策并没有发挥消除城乡教育差距的功能。相反,由于这些政策的的精英或者城市取向,教育资源的分配表现出了相当大的不均衡,拉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

(2)经济因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由于教育对经济的依附关系,二元经济结构必然衍生出二元教育结构(陈回花,2004;朱迎春、周志刚,2006),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一原因在于“城乡义务教育的支撑系统不同,支撑城市教育一的是现代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和商业文明,而支撑农村教育的是传统农业社会、乡土社会和农业文明”(任仕君,2005)。在经济因素方面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城乡二元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不合理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制度根源(曲恒昌,2003)。杜育红认为“财政分权化改革以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财政体制使得能够利用多渠道的往往是发达地区、城市以及重点学校,这就使地区间、城乡间以及学校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3)管理因素。学者多从我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以县为主”等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来分析它们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利。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尚存不少弊端,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陈回花,2004;马佳宏、彭慧,2006)。农村教育始终未解决谁负责、应该负什么“责”的问题。在“国家管理教育”的宏观层面,政府对城乡教育差距反应迟钝,对于农村教育中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财物”责任不到位。

(4)法律因素。从法治视角看,我国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落实到位,缺乏强制性,处于弱势的地方农村教育未能享有法律上的真正公平(宁本涛,2006)。

(5)教育因素。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但“我国农村教育缺乏真正教育学的关注而难以按教育规律办学”(宁本涛,2006)。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配套设备等方面得到高度关注,而农村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农村学校盲目追求不合适自身发展的城市教育发展模式(何奕飞,2006)。

4 问题与分析

(1)实证分析还需完善和科学。在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选择方面,已有的文献基本上一致,并且大部分文献认为目前城乡义务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基本已经实现,发展的差异主要在质量方面,也就是过程的不平等。虽然指标选取学界已形成一致意见,然而在数据处理方面,相对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研究已经运用极差、方差等比较科学的统计方式,目前已有的城乡义务教育实证文献对数据的处理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上,缺乏比较和评价(这与我国国家统计资料在这方面的不完善有关),同时引用间接资料,数据陈旧、单调的现象也较多。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学者们一方面尽量从国家公布的权威统计资料上获取第一手数据,数据来源务必系统一致和最新(我国不同的统计资料选取口径不一,若来源不系统一致将使关键数据出现较大出入),另一方面须对数据进行可以量化和比较的处理,如使用“差异系数”来衡量城乡差异等。

(2)原因分析尚待深入与创新。研究者对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比较透彻和全面,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很多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大家对同一个问题的许多不同方面都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彼此间没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尤其是制度或投资体制不合理论,这个观点从制度层面分析了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义务教育产生较大差距的制度原因,这对于探索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它不能很好地回答如下问题:是什么力量在影响着制度安排和决策本身?为什么明显有失公正的制度会一直使用而得不到改善,为什么更加剧城乡不均衡的义务教育政策会一直以合理的面貌从上到下贯彻?为什么相关法律己经对于教育投入做了明确规定(集中体现为“三个增长”的规定),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而在其他行业的投资却出现过热的现象?……这些都是制度或投资体制不合理不能或者没有很好地回答的问题。另外,已有研究大多从教育内部来探讨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问题,如“分级办学,以县为主”体制对于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障碍,国家不合理的财政拨款制度和不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分税制带来的投入不足等。实际上,义务教育的差距己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兼有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复杂性问题。还有学者从义务教育各项政策方面城乡的不公平待遇逐一分析。虽然这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国家在城乡义务教育实践中的公共政策方面的不合理,但这些具体的政策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一个政策而不是另外的政策,对此却缺乏解释。因此,对于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尤其造成制度与政策选择的背后机理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魏宏聚.偏失与匡正: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第2篇

>> 基于NSSE的高校本科生学习情况调研分析 医学本科生大学英语听说学习焦虑分析及应对策略 本科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分析 医学本科生流失现状分析及思考 不同专业本科生医学免疫学学习情况调查与比较研究 英语专业本科生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个案分析 校企合作本科生实习情况调查分析与对策 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学前本科生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研究生与本科生语言学习观念差异分析 地方高校本科生阅读倾向分析及毕业生的回访调查 本科生毕业设计和论文指导建议 对当代艺术本科生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英语专业本科生第二外语学习动机及策略研究 低年级本科生学习效果不佳原因剖析及解决对策 英语专业本科生第二外语学习现状研究及对策 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研究――基于对本科生的比较分析 基于本科生视角的高水平大学的要素构成分析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学习中的问题分析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MOOC能推倒围墙吗[EB/OL].(2014-11-08).

.

[4]李艳,张慕华.国内外代表性MOOCs项目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3).

第3篇

大多以议论文为主。讲述了自己对于许多事物的看法。有些看法与社会现状不同,也许是反对如此现状。比如,中国的教育体系这一件事,就体现出了俞敏洪的思考。

他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但是,中国教育之现状并非他一人可以改变的,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变化期。需要许多先觉者。

还有,他对于人生的见解,人要活到点子上。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定目标,做的时候要沉住气,不要急。悄悄干的效果会更好。

第4篇

彭旭

在2009年宁波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上,企业家与各路专家的纷纷将矛头指向高校科研。中科院政策所的专家说:“高校的科研项目拿到几十万元经费后,干脆直接发几篇论文过关,项目评审几乎是给钱‘走过场’。”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陈盈晖说:“高等院校用占全国16%的研发人力,将近10%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国际论文。”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10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的科研机构以高校为主力军,但观高校科研现状,着实令人堪忧。投入经费,却只换来论文,高校科研机构俨然沦为了论文机器?究其原因,与中国科研体制中投资体系与评价指标有莫大干系。

据悉,在中国,不少人搞科研项目就是为了出SCI论文,有了论文就评教授,评上教授就是人才。国家给高校的科研经费,80%左右投向了应用科学项目。但在申请项目时,第一考量的是数,因为SCI越多,表示你的研究水平就越高。国家的科研经费支出与评价体系将发表国际科研论文作为一项关键指标,多评级容易,获得科研经费也变得简单,难怪各大高校科研机构都对在国际上趋之若鹜。

第5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脑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现代化教学技术才真正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来,为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门学科教育,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教与学的研究与实施。国外英语教学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来发展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英语的能力。随着英语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教学的手段之一。可以预料,现代科学技术无疑将极大地影响英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英语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

我之所以选择本课题是因为多媒体课堂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教育技术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难点,扩展视野,提高了教学质量等等。因此,多媒体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

多媒体英语教学有着传统英语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多媒体英语教学在我国尚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少老师在认识和实践两方面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误区,如只图表面气氛而忽视教学的实效性,过多的依赖多媒体从而忽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等等。我对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和怎样让多媒体英语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两方面进行了研究。教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与学的媒介作用,提高自己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让多媒体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淡化存在的问题,让多媒体更好的为英语教学服务,这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

2.让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出更好效果的方法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图表面热闹而忽视其实效性。

2.盲目追求形象性,限制学生创造力。

3.过多依赖多媒体,从而忽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方法:

1.运用查阅文献、书面调查等各种方法搜集资料;

2.整理分析材料,选择研究问题,确定研究题目;

3.执笔撰写;

4.修改定稿。

措施:

1.到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了解收集有关材料进行分析研究;

3.上网查询;

4.请教导师陈金荣。

四、研究工作进度:

选题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写开题报告;

撰写论文提纲;

修改提纲,撰写论文,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修改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陈阳展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20030828/3089992.shtml

[2]顾佩娅《英特网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1998第1期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4]刘道义《SeniorEnglishforChinaStudent’sBook》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5]励景《网络知识与运用》宁波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6]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7]宋振宇多媒体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的几点注意

/resource/Article_Show.asp?ArticleI

[8]汤燕瑜外语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够建和应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0030404/3081596.shtml

[9]王珠珠《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2001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0]庄宇让多媒体走入课堂[J]外语电化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第6篇

刊名: 教育评论 

educational review 

主办: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省教育学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福建省福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4-1109 

cn: 35-1015/g4 

邮发代号: 34-52 

《教育评论》-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评论 

创刊时间:1985

办刊宗旨

鼓励学术争鸣促进教育改革为宗旨,正确处理刊发理论研究文章和实践研究文章的关系,在注意刊发专家学者文章的同时注意扶持中青年作者,增强刊物可读性和内容多样化。

主要栏目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字校园;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63-03

引言

近些年,部分高职院校率先投入巨资,启动数字校园(或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2012年,教育部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数字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提升、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高职数字校园建设的成果之一,关于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文章也在各类期刊杂志中发表。因此,对高职数字校园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目前各职业院校建设数字校园的主题与内容,将其作为反映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一面镜子,为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合理的导向和建议,促进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在对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力求回答以下问题:(1)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主题与内容主要有哪些;(2)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3)高职数字校园未来将如何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样本

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中以如图1所示方式检索,返回248条记录(检索时间为2013年11月30日,2013年尚不完整)。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1)研究主题与内容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进行各年份发文统计,分析高频关键词、研究主题、引入的新概念及新理论。

(2)研究方法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分析研究所用方法、核心期刊发文分析、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分析

(1)各年份发文数统计分析

如图2所示,按照检索条件,2004年起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才陆续在期刊上发表,以后逐年上升;2011年发文量稍有回落,2012年又大幅跃升。我们注意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是2012年的。

(2)文献中高频关键词分析

一个领域的核心术语一般会被人们反复使用,故可依据关键词的出现频次统计与排名来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作者通过拆分论文信息中的关键词部分,依据普通词汇表清除关键词中普通词汇的部分(如“设计”、“现状”、“应用”等内涵不明确的普通词汇所表达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的文献频次进行统计,按文献频次逆序排列,选取文献频次不低于3次的关键词,共计120个。这些关键词特别是约前10位关键词(频次大于10),如数字化校园(118)、高职院校(78)、数字校园(22)、信息化(22)、校园网(20)、信息化建设(18)、建设(18)、数字化(18)、高职(14)、教育信息化(13)等可直观反映出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研究重点。通过分析前10大关键词发现,它们其实就是三组同义词:其一是高职院校、高职;其二是数字化校园、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网、数字化、教育信息化;最后是信息化建设、建设。组合起来正好体现了当前实践及理论研究的主题:高职数字校园建设。

(3)文献研读与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笔者们发现,高职数字化校园研究的论文主要分为三类:综合论述型、建设案例分析及总结型、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其他研究型。

其中,以综合论述型文章为主,占总数的74.4%。这类文章主要讨论“什么是数字校园”(如数字校园概念、内涵、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等);“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建设数字校园的意义、目标、宗旨等);“如何建设数字校园”(如规划设计、顶层设计、建设方案、建设内容、建设架构、建设原则、建设策略、建设途径、建设方法、建设难点及解决办法、需求分析、建设模式、数据流、保障措施等)。[1][2][3] 笔者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基于上文高频关键词间的共篇关系,绘制以“数字化校园”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图,如图3所示。从图3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围绕数字化校园的各种研究内容,从区域1、区域2、区域3依次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类话题,而区域4则是一些最新技术。

第二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所在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践所做的分析与总结,占总数14%。这类文章大多结合各院校自身的建设经验,描述数字校园建设的背景,总结建设的过程以及具体建设内容,并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可行性建议。[4][5]

第三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数字校园所做的其他研究,如安全防范、学习模式、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资源库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学生信息素养、高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新模式、英语教学设计等。这类文章最少,只占总数的11.6%,说明高职数字校园现阶段以建设为主,推广、应用并对其它领域产生明显影响仍有待时日。[6][7]

(4)引入新概念、新理论分析

部分研究者在研究高职数字校园时,引入了新理论,使高职数字校园理论的研究更加丰富、深入。

2.研究方法分析

(1)研究所用方法分析

通过分析文献,我们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及建设经验总结的文章,这两类的文章占总数的88%以上,所采用的方法均为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

(2)核心期刊发文分析

表中核心期刊、CSSCI、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等分类是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分类方法;其他期刊指的是这四类期刊之外的普通期刊。如表4所示,前四类期刊计50篇,约占总数的20%,比重偏低。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核心期刊、CSSCI中发表的文章是在2008年之后才有刊登。

(3)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如表1所示,获得资金资助的论文计44篇,占总数的18%,基金资助水平也较低。

四、结论与预测

1.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主题集中在高职数字校园建设上,研究者们主要回答什么是数字校园、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何建设数字校园等三方面的问题。这说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校园工作主要在建设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数据中心平台、各类应用系统、数字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的建设。

未来,随着新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的应用以及各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完成,随着数字校园工程的推广应用,对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会有更多的新概念、新理论被引进,基于数字校园应用的研究主题会越来越丰富。

2.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核心期刊中发文较少,资金资助水平较低,说明当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理论研究整体水平不高,仍有待加强。

我们也发现国家政策导向对此项研究影响很大,这从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后,当年的数就达到统计的峰值(如图2所示)。未来,随着国家相应文件的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数字校园建设,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将越来越丰富。

3.未来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将越来越规范化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工程率先实施,有些还获得教育部的认可,这些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明显。其次,2013年9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该规范的实施,必将“规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颂.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43-144.

[2]史玉琢.高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探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6-87.

[3]董菲,谢树晓.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方向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9):11-13.

[4]赵喜林.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7):65-66.

[5]李志奎,姚争儿.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探讨和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62-65.

第8篇

针对当前中国对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总结:

1.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古代文学的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作者生平简介、个体文学的讲授和介绍、代表作品的研究和讲解等,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拘于形式,没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当今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以及教育理念中教师应着重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情绪调适、意志培养、认知纠正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在课外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外任务以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例如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和阅读、读书笔记、写作练习、撰写论文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是以心理健康为题让学生思考并创作论文,从而达到在课外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发展,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会成为中小学教师,这关系到中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因此,一名教师应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

4.正确认识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虽然很值得研究和学习,但也有其消极的内容。每个人在研究其内容时,对其理解和感悟不尽相同。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忧愁伤感、忧国忧民,而古代文人在文字中也透露了自身的性格特点,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使学生无意中开始模仿并形成这种忧患、多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的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教学思路,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此种情况,应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以积极的心态来学习古代文学,客观了解古代文人的写作思想。

二、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中等生;教育公平;潜能挖掘

2010年7月,我国新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十年教育工作的方针做了提纲挈领的规定:“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至此,中国的教育又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各类教育问题也更受社会重视。其中,教育公平问题备受关注。当前的中国教育,在公平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民族差异、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等,都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其中,目前的中国教育对于中等生的忽视问题和由忽视导致的中等生潜能难以被挖掘的问题就是教育公平的重大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对中等生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从教育研究整体来看,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还很低。本篇论文以中等生现状的形成原因为主,对中等生受忽视的问题进行探索,希望对发掘中等生的潜能有所帮助。

一、中等生的生存困境

所谓中等生,通常指那些学习上处于中等水平,而品行等方面又表现平平的学生,一般占学生数的60%左右。这些学生虽然占学生人群的大部分,受到老师的关注却远低于优等生或是学困生。许多中等生都有类似于“老师从来都不关注我,在班级里我就像是个透明人。”的抱怨。的确,由于中等生成绩平平,又不会惹祸闹事,中等生成为了班级里最“安分”的人。他们希望受到老师的关注,却不敢与老师进行沟通;内心希望有所表现,却不敢主动展现自己。所以,在学习上,他们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多是自己苦想或是干脆放在一边不理而不敢向老师提问。在各项活动中,他们虽然很想尝试,但是却总是有许多顾虑,并常常因为这些顾虑最终放弃了这些机会,只能羡慕的看着别的同学展现自我。中等生受忽视、潜能难以发挥的问题已经不是短时间、小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了,它遍布于中国教育系统的基层系统——学校中。而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这种现象属于不容忽视的存在。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接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中国教育对中等生潜能开发的忽视问题也会给更多的学生带来恶劣影响。

二、中等生潜能难以被挖掘的原因

中等生受忽视作为全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它的产生是主客观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中国的考试制度

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教育资源如同其他社会资源一样是一种稀缺资源。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极度不协调,这就导致了中国教育难以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要求。为了保证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开发出更多资源,我国必须将最优秀的文化教育资源分配给最具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考试就是目前选拔人才的最好方法。因为考试不可避免的存在只看重结果而不看重过程的弊端,这就导致了学校通过一次次的考试,不自觉的将成绩稳定在中等水平的学生归为一类,成为竞争力弱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的群体并因此不给予充分重视,正是这种不重视的思想导致教师难以发现中等生潜在的能力,甚至没有意识到发掘中等生的潜能,进而造成中等生的实力难以充分发挥,中等生的存在感日益薄弱的恶性循环。

(二)重点学校的划分

中国的学校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划分。大学分为本科和专科,在本科大学中又依据录取分数线的高低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高中则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高中之分,就连初中乃至小学都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不提倡在义务教育阶段划分重点与非重点,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至于划分重点学校的依据,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自然是以重点率、本科率为依据。因此,为了保证有高重点率以保证学校在固定范围内的影响力与优秀生源,同时为了提升本学校的名气,以便跻身于“重点”之列,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与教学也采取了一定措施。许多学校为抓教育质量,一直号召老师要“关注后进生”要培养“特长生”,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抓两头,带中间。所谓“抓两头”,就是指将教育重点放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上。重点培养优等生无可厚非,是为了保证重点率,而重视对后进生的教育不仅是为了上线率,同时也是为了稳定教学秩序、给学校创造良好的声誉。而“带中间”,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一个理解就是:中等生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状态,教师只需顺其自然的带动中等生发展即可。这种教育方法,只看重学校的升学率和上线率,并以这些数字作为标准不断给老师施加压力,这无疑会使教师的精力集中在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身上,而忽视了对中等生潜能的开发和引导。

(三)父母对子女的忽视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而某些家长对子女缺乏关爱,觉得孩子在学校听话、学习成绩还可以,就万事大吉;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努力学习而成绩却难以提高,就认为是孩子的智力问题,因而放松了对孩子学习的监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父母对子女的忽视则会严重打击子女的自信心,让他们难以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对自我的肯定,继而产生厌恶学习和生活的思想,甚至产生自我放弃的念头,他们的潜能也就自然而然的难以被发现。

(四)中等生的内心障碍

在中国的教育中,孩子从小被灌输着一种思想:“成绩最重要”,因此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他们不满意自己的成绩,却总是无法有所突破,便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人的潜能能否被激发出来,主要看主体的人格状态。中等生长期的自我否定导致他们对自己渐渐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敢和老师交谈,不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他们只能选择默默无闻。而他们的沉默更是让老师难以注意到他们,而老师的忽视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部分学生甚至会表现出心灰意冷,并滋生出甘于平庸、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心态。

科学研究表明,正常人大脑的开发和利用仅占实际资源的3%-5%,还有95%-97%没有被开发利用,这里蕴藏着极大的潜能。美国费城人类潜能开发研究所所长道门说:“每一个正常婴儿在出生时都具有像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那样的天才潜能。”这说明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的差异是微乎其微的,之所以有人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而有些人只能一辈子庸碌无为,是在于他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和对自我能力的挖掘。学生成才的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等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拥有极大的潜能,只要善于挖掘,中等生也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只有重视中等生的教育问题,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才能最大限度的为祖国输送人才,才能为国家的健康快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指导老师:首作帝。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新华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