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帮扶总结

时间:2023-01-18 08:28:52

导语:在大学生帮扶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帮扶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 日常管理 排查帮扶

一、排查帮扶工作的对象

本文中的“排查帮扶”的对象是指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缺乏自觉性;在高中阶段由于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疾病者;人际交往适应性差,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沉迷于游戏;恋爱心理困惑,情绪起伏很大,情绪和情感不稳定;特殊家庭学生,意志力不坚定学生。

二、排查帮扶工作的对象的分类

(一)心理危机型学生

大学生在刚经历了高中时期的学习紧张、压力重大、背负全家人的期望的压力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很容易被周围的各种因素所影响产生适应不良,导致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很不稳定,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二)家庭问题学生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帕森斯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大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各种行为活动都会反映出家庭影响的印迹。

1.贫困家庭学生。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宁夏大学对在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撼:73.27%的经济困难学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经济困难学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抑郁状态或者抑郁倾向。

2.家庭关系不良。这类大学生在情感上无法与家庭正常的沟通,家不再是心灵停靠的港湾,不能满足爱的需要,容易造成自卑、自闭、叛逆、痛苦、拘谨内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较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3.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教育有溺爱型、过渡保护型、严厉型。溺爱型家庭通常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人际关系。过渡保护型会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与社会脱离等内心倾向。严厉型会导致孩子胆怯、懦弱、不自信、不灵活和对家庭社会的冷漠。

(三)恋爱学生

目前大学生恋爱在高校中越来越普遍,而且呈低年级化,大一新生进校,恋爱率一般就已达到30%左右,其中有50%为异地恋。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恋爱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思想单纯,社会阅历浅,大学生首先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规划。

(四)游戏学生

由于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达与普遍性,游戏成为了缺乏自制力大学生最大的诱惑。据统计在大学生中大概有3%的人是沉迷于游戏的。

(五)学习困难学生

大学的学习方式主观能动性很大,更具有研究和探索的性质,面对这些自由广阔的天地,学生缺乏自制力,懒惰、逃课、游戏、睡觉成为了大学生活的主题,这导致大学生无法完成一些学科, 甚至不能完成学业。

(六)突然的变故与不幸

当代大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当变故与不幸突如其来时,他们束手无策。心理负担过于沉重,表现出焦虑、烦恼、自卑、痛苦等不良心理。

三、排查帮扶工作的策略

(一)排查阶段

1.辅导员。辅导员在大一新生刚进校时,需要抓住时机多调查多预测多预防,及时掌握学生状态,勤于走访学生寝室,多参与学生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沉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情况爱好、特长、生活习惯、对大学的适应性,以及和同学的相处情况,对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谈心对话、劝诫、情感交流等方法进行启发,引起学生的共鸣,防患于未然。

2.依靠班级干部的力量。依靠各班级寝室长、班长、团支书、党员对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进行及时的了解与关注,每周进行辅导员与班干部“一对一”谈心对话,将班上每个同学近期的情况都向辅导员仔细描述。辅导员通过班干部的描述,认真分析同学的情况作出有效的判断。

(二)帮扶阶段

1.用“三心”去关怀学生。这里的“三心”主要是指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在排查出需要重点关注和帮扶的对象后,对待这类型学生,辅导员就扮演了知心朋友的角色,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获取学生的信任,这就需要辅导员必须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去与学生交朋友。生活上关心学生,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与学生建立互信关系,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

2.遵循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辅导员要能总结规律,不同时期的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比如大一刚入学的学生,主要是刚离开了家,对陌生环境的不满,或者感觉到成绩落差大的压力等问题结合在一起,学生就会产生压抑的情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待这类学生,辅导员的主要作用就是让新生感觉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可能更加对就业、情感等问题感到焦虑,辅导员需要激励他们,同时可以为他们组织一些指导未来的讲座,使他们能有个明确的方向。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问题 帮扶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69-03

近几年来,为缓解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服务的重点,结合龙岗实际,推出了以“关爱大学生,真情助就业”为主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帮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铺开了帮扶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格局。

一、“一帮一”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龙岗区“一帮一”工作由区委、区政府主导,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局(原劳动、人事部门)共同行文实施。自2009年9月份推出以来,已累计将252名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户籍大学毕业生列为帮扶对象,由区五套班子成员、街道及区属各单位班子成员负责结对帮扶。据统计,除因入学深造、报名入伍、就业观问题等原因放弃帮扶资格外,有222人实现就业,其中5人自主创业。2011—2012年,未列入帮扶对象但仍然提供帮扶服务的98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

二、开展“一帮一”工作主要措施

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重要工作,解决一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是为一个家庭送去温暖和希望,对于维护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培养龙岗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龙岗区在“一帮一”工作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1.帮好重点,以困难家庭毕业生为帮扶主体。一是明确重点。将毕业两年内仍未就业的户籍高校毕业生作为帮扶对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列为重点帮扶对象:(1)属“零就业家庭”的;(2)家庭成员虽有就业,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我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3)父母一方属就业困难人员且目前仍未就业的;(4)家庭成员中患有重大疾病致贫的(重大疾病标准参照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中所述标准界定);(5)其他生活确实困难并经批准的。二是全面调查。充分发挥社区就业协理员队伍作用,按照上述标准对辖区高校毕业生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一帮一”援助档案,做到不漏一户不遗一人。三是合理配对。按照“三个结合”的原则,对帮扶对象和帮扶干部进行人员配对。在匹配中主要贯彻三条原则:帮扶对象户籍所在地尽量与区领导干部包点联系街道相结合、区直单位尽量与挂点联系街道相结合、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尽量与帮扶单位管理职能相结合。四是目标管理。帮扶配对名单确定后,责任单位和街道均就帮扶任务专门召开了帮扶工作布置会议,认真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并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范畴;不少单位专门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帮扶工作小组,建立了目标责任制,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组织保证。

2.帮转观念,以推行“一、二、三”为主要手段。在当前岗位较为丰富的情况下,就业观问题实际上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转变择业观、加强就业观的辅导和矫正是促进上岗、稳定就业的前提:一是落实“一、二、三”要求。即帮扶干部要对帮扶对象谈一次心,上门走访两次,帮助推荐三个以上就业岗位。实践证明,这“一、二、三”方式对于转变帮扶对象就业观念、规范帮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区检察院在接到帮扶配对名单后,在第一时间与其负责的帮扶大学生取得联系,当时该学生在东莞,区检察院相关领导详细了解了其具体情况及就业愿望,并几次面谈帮助其确定职业目标,最终将其安排到区检察院工作,并对其工作表现予以关心。区城管局负责的帮扶对象共5名,根据对帮扶对象掌握的情况,该局领导带领责任科室多次深入街道、社区协助解决就业,同时结合该局的职能特点,推荐他们到有用人意向的生产经营单位应聘,并要求下属单位安排专业骨干对其实行“一对一”传帮带,使其迅速适应新岗位的要求。目前,5名帮扶对象已全部实现就业或创业。二是注重多形式教育。近年来,龙岗区抓住“课堂、家庭、社会”三个集中点,采取多形式的就业观辅导教育。例如,区人力资源局以“开创崭新人生”为主题,以座谈会的形式,向100多名帮扶高校毕业生进行了生动的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区财政局也组织帮扶对象进行了专题座谈,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区总商会采取个别辅导、谈心等方式,引导帮扶对象不挑不拣就业,并提出就业“三要”目标,即要敢于从事基础性工作,要到基层就业,要深入基层、服务基层。许多单位和干部不仅在寻找岗位上对帮扶高校毕业生给予扶助,更注意从思想上进行帮扶。帮扶活动中,不少干部抽出时间对帮扶对象进行约访谈心,对其进行就业辅导并协助物色对口用人单位。统计局领导负责的3名帮扶对象分别属于坪地、横岗、龙城户籍,该局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对帮扶就业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之后三位领导分别行动,多次与街道社区和大学生本人沟通,根据帮扶对象的专业特点和个人意愿,积极向街道统计办和我区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推荐就业。目前,该项工作已得到稳步落实。此外,“一帮一”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帮扶干部都定期与帮扶对象进行电话沟通和谈心,了解其就业进展情况及思想动态,在其迈向职场的道路上切实帮扶解困。不少区领导和部门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热心进行就业辅导和协助物色对口用人单位,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高度评价。

3.帮拓渠道,以实现人岗匹配为根本目标。在当前市场就业条件下,帮助毕业生寻找岗位不难,但要实现稳定就业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为此,龙岗区人力资源局把“人岗匹配”作为“一帮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想方设法拓展岗位渠道。在继续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职介机构提供社会岗位的同时,仍然把公益性职介机构作为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二是群策群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为促进辖区内毕业生就业,很多街道主动配合区相关责任单位及区领导,在推荐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挖掘街道社区公益性岗位方面不遗余力。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龙岗区各街道办积极配合各责任单位及区领导,把“一帮一”帮扶活动作为一件力促民生的好事实事来抓,在推荐本街道户籍大学生就业、挖掘街道社区公益性岗位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单位及领导也充分利用街道组织部门的作用,加强与帮扶对象所在街道办的协作力度,统一思想,密切合作,想帮扶对象之所想,急帮扶对象之所急,群策群力帮扶大学生就业,确保“一帮一”帮扶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例如,在首批帮扶对象中,龙岗街道户籍的高校毕业生有24名,全部来自困难家庭,多为低保户、父母就业困难或零就业家庭,为此,街道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力促用人单位提供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的同时,经过多方探讨协调,拿出了一批协管、协理类岗位采取劳务派遣的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有21名帮扶对象被安排到该街道市政服务中心或街道执法队(其余3名主动放弃推荐),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旅途。三是千方百计匹配安置岗位。深龙组通[2009]58号文件在人员配对原则上,要求尽量考虑帮扶对象所学专业与区属单位管理职能相结合,但由于目前大学学科的丰富程度远远大于区属单位的业务职能范围,所以有很多帮扶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其责任帮扶单位所需的专业不相匹配,给岗位安排工作带来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帮扶干部在认真了解帮扶对象所学专业之后,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想帮扶对象之所想,急帮扶对象之所急,努力克服困难,多方协调,在推荐岗位方面既注意帮扶对象个人兴趣,又注重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尽可能达到岗位、专业、兴趣三统一。例如,区直机关工委充分利用挂点联系坂田街道的优势,在充分了解帮扶对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与该社区领导就帮扶工作进行沟通、协商,从全面了解该街道辖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空缺情况和工作类型性质,到具体分析帮扶对象的专业、特长、就业意向及职业规划,形成了初步的就业帮扶方案和就业定位。有些单位与企业接触较少,岗位开发有一定难度。但帮扶干部仍然努力克服困难,密切结合帮扶对象的自身特长,积极关注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尽可能促进其早日就业。旅游局负责的帮扶对象是大鹏街道的两名毕业生,其专业与旅游局职能毫无关联,在与其进行了亲切交谈之后,该局领导根据其就业意向初步选定了几家用人单位,带着他们先后上门走访并极力推荐,最终两名大学生分别被鹏城社区及金沙湾旅游度假区招用。区职业训练中心注重提升帮扶学生职业技能,根据3名帮扶对象的专业特长和自身技能对其加强就业指导,推荐其参加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实践证明,列入“一帮一”的帮扶对象,目前在岗情况较为稳定,没有出现群进群出的现象,使高校毕业生在迈向职场的道路上迈出了踏实和稳定的第一步。

4.帮扶创业,以引导建功立业为提升方向。在实施“一帮一”过程当中,帮扶干部发现有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创业条件的好苗子就积极引导帮扶对象走自主创业之路,并提供尽可能的创业帮助。一是延伸“一帮一”新链接。帮扶干部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推荐热心的成功企业家作为青年创业的带路人,悉心指导青年创业。例如,一些街道组织举办创业青年和企业家联谊活动,增强友谊,加强信息互动,帮扶解决青年创业者的实际困难。二是探索“一帮一”新办法。近年来,龙岗区通过举办创业大讲堂、培训讲座、创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不仅在激发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热情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创业帮扶“一条龙”扶持机制,在区、街、社区建立创业服务窗口。尤其是去年推开的“创业加油站”建设,将政策指导、创业指导、项目服务作为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力支持体系。仅2011年,龙岗区就扶持了308名户籍人员实现创业,其中高校毕业生72人。三是构建“一帮一”新平台。开展“一帮一”工作中,注重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构筑新平台。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和产业升级,引导和协助创业高校毕业生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投入新型产业,并给予创业青年优惠的入驻条件。目前,龙岗区已认定了8家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参与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三、“一帮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一帮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但在帮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是就业期望太高。很多户籍毕业生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及公益性岗位作为首要就业目标,图舒适贪安逸,情愿呆在家里也不愿意投身民营企业,如果要去民营企业也必须有较高的薪酬。

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很多大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不愿主动寻找就业、创业机遇,而一味依靠父母帮助或等待政府安排,对现实缺乏了解。

三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不完全匹配。不少企业过分注重实用性, 喜欢招聘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能够直接给单位作出贡献的人才,而不愿意招用应届毕业生进行锻炼实习,这样就减少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四是帮扶工作对口就业难度大。帮扶单位所能解决的就业岗位与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很难一致,给帮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五是个别单位对帮扶工作的重视不够。某些干部因工作忙碌等因素,对帮扶对象缺乏关注和主动交流,影响了帮扶工作的进度。

四、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抓好大学毕业生促进就业工作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重要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龙岗新一代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回顾和总结一年来的“一帮一”工作,特就今后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提高各级党政组织领导的思想认识。龙岗区是一个工作岗位十分丰富的地区,理论上讲不应该成为几百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地方,之所以存在户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明区内的一些基层党政组织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较为忽视,认为在市场就业机制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帮扶就业没有必要。因此,继续强调和督促党政领导加强和重视这项工作势在必行,这是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前提条件。

2.大力落实相关的高校毕业生扶持政策。2009年4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粤府办[2009]34号),该文件就岗位开发、就业扶持、补贴发放等工作作了一系列原则性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也于2011年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的通知》(深府办[2011]33号)文件。为此,建议区政府结合龙岗实际,在全面落实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就全区近三年户籍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定特殊措施,采取“促、扶、补”等措施,力促消化沉积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

3.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力度。就业观教育是当前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项基础工作,尤其是择业观的辅导和矫正是稳定就业的前提。为此。从现在开始,区、街道、社区及相关单位要建立一种常态协作机制,着力抓好“课堂、家庭、社会”三个点的多形式就业观辅导教育,为今后顺利促进就业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4.把扶持创业作为当前促进大学毕业生成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建区以来,龙岗区40~60岁劳动年龄段当中涌现了一大批工作骨干和民营企业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大批民营企业迫切需要新生代的参与或接班,而新生代普遍对创业感兴趣,有一批已经跳入商海。为此,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创业措施,建立各类大学毕业生创业基地,是通过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一项重要捷径,应认真研究和大胆探索。

5.加强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和置换力度。目前,龙岗区的公益性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单位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原则尚未得到充分贯彻。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的申报和审批工作,拓宽岗位覆盖面,对有条件安置户籍居民的公益性岗位坚决腾岗清岗,安置岗位向户籍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困难家庭大学生倾斜。通过区、街道两级的联动和配合,形成一个优先解决本户籍人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氛围,力求“安置一名毕业生,稳定一个小家庭”。

6.加大毕业生见习基地建设,通过专业实践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近年来,龙岗区人力资源部门推出了青年见习活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个体验就业、积累经验、增长技能的良好平台。各部门及街道、社区应当更有效地运用好这批见习基地资源,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扶持重点企业与建立见习基地相结合,加大见习基地建设,着力开发有利于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的见习岗位,并鼓励见习基地接收优秀见学生就业,把服务大学毕业生落到实处。

第3篇

关键词: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0-02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也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已从计划经济体制和半市场体系的就业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就业现象、问题和措施,特别是针心理、生理、经济、家族及能力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的就业帮扶措施,进而健全人格魄力,群策群力,帮助他们实现完好就业,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构建和谐社会。

一、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当作大事来抓,长期来抓,时刻关注就业。其次,应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主要领导、老师及学生共同参与,明确责任,细化管理,有的放矢。最后,把就业帮扶工作纳入主要领导、老师的绩效考核,以评促改,以评促教,全面发展。

二、建立制度,细化管理

1.建立档案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困难学生”的个人档案和信息卡,并做好记载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2.建立责任制度。学校与老师签订责任书,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成为“困难学生”的“家长”,通过经常与他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3.建立交心制度。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召开“留守学生”会议,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感受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要建立困难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联系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重点困难学生实行了“一带一”帮扶。

5.建立心理档案。我校每年都为新入学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全校目前已建立了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科学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软件技术,科学地分析与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档案梳理,为科学实施心理呵护与心理援助提供依据。

6.建立资助制度。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困难学生。第一,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委会、乡镇、县区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第二,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所在村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后,学校将资助名单,公示情况上报上级资助小组审核确定。第三,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审批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辅导员签字确认。第四、资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三、加强交流,情感管理

根据各学校毕业生工作流程安排,区分就业困难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实现一对一的帮扶和援助,通过电话、邮件、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和学生加强交流,多方寻找就业单位,提供就业机会。不得讽刺、挖苦有困难的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丰富主题,科学管理

爱心育人,在倡导“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困难学生喊出了“爱心育人”的口号。如在生日到来时,为他们送上写满祝福与鼓励的贺卡;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心灵上感到困惑时,为他们解除困境,解开心结;在同学中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让他们与其他同学相互帮助,携手共进。德育为首,加强了对“困难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如聘请心理咨询室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建立心声信箱、开设心声倾诉室等为“困难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由各班心理委员组成“心灵小天使”,在老师的指导下向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与辅导。赏识教育,注重对“困难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如召开困难学生“我独立、我成功、我成材”主题班会,营造大家庭的氛围。开展培训,利用课内、课外二个阵地,不断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就业知识培训,结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关注“困难学生”。

五、拓展平台,延伸管理

通过QQ、短信、电话、面谈、微博等方式,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免因方式不当引起学生反感),详细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业情况、就业意向、实习情况、家庭情况等,并对导致其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找准问题,尽一切能力帮助其解决就业难题;采取多种助困形式,建立起了由国家资助、社会爱心捐助、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生活困难学生的机制与体制;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寻求社会对生活困难学生的资助;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就业联络员以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为主,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由于心理问题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多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大胆尝试,勇敢选择,主动出击,尽快找到工作单位,实现就业;针对存在生理缺陷的毕业生,要实现一对一的援助和帮扶,提高自信,勇敢就业;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资源,协助他们找到合适岗位,尽快帮助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

六、积极总结,完善管理

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帮扶工作体系。定期召开困难学生转化研讨交流会,及时掌握全校帮扶教育对象的动态,研究教育手段和方法,做细帮扶工作,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建立困难学生转化情况记载表,及时鼓励与引导学生,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帮扶计划,不断总结帮扶经验,同时,将好的经验及时交流推广。

学生工作无小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把困难学生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采取人本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为他们做实事、做好事,在经济上扶持、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上帮助、在心理上疏导,全方位关爱困难学生,让受助学生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建立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生活困难学生度过生活难关,帮助心理困惑学生消除心理阴影,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学习难题,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插上理想的翅膀,立志成才,接受祖国与人民的挑选。

参考文献:

[1]龙银成,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成因初探[J].出国与就业,2009,(5).

[2]孙世平,等.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1).

[3]龙银成,等.“创先争优”活动背景下对毕业生党员人格魅力塑造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4]马涛.学生工作无小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3).

第4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案例

一、指导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现代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大学生已经从以往的社会精英逐渐成为广大劳动团体的一部分,大学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新时代城市的主要劳动力团体,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和劳动价值观方面的特点尤其值得辅导员老师们研究和探讨。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了解他们,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确立其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和劳动价值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案例概述

本着上述指导思想,我院以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为依托以系志愿者部为平台,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一年来,通过电子信息系广大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志愿者部共组织支援者参与志愿服务23次,服务总时长达247小时。在实践中,我们建立起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彩色粉笔支教组织”,参与了支教、环保、敬老等活动,成为我校志愿者的先锋队伍。其中,以“彩色粉笔组织”为主的支教实践活动尤其具有教育意义。

三、案例分析

1.理论依据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掌握和学习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个人责任意识、对社会的奉献意识和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方面欠缺具体的认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缺乏参与社会,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民情的机会。因此,如何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科学合理的为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条件,是亟待大学解决的问题。

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由于长期处于学习状态,大学生对劳动、金钱、劳动力、责任、奉献等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他们对于劳动的了解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并没有实践机会了解社会个体劳动对于整个社会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意义所在。因此,为他们创造适当的劳动参与机会,让他们深入到广大劳动者当中,能够逐渐培养起他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组织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在大学生中搜集其对于劳动、个人价值、公民意识等方面的资料,并向其征集实践活动的方式、地点等,然后综合分析其心理特点,初步确定活动形式。

(1)结合上述问卷中所反应出的大学生思想状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2)利用走访调查、网络搜索等方式确定实践活动的地点。

(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4)收集来自于实践地的信息反馈、组织学生进行座谈、撰写实践心得,总结活动成果,以确定今后活动目标。

3.活动内容

深入农村,实地考察希望小学。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查以及网络搜索等方式,找到了九门口希望小学。通过实地考察,我们看到了九门口希望小学的艰苦环境以及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当看到一双双饱含对知识渴望的眼睛时,我们决定对他们进行长期帮扶活动。

开展支教活动,落实帮扶计划。在确定地点之后,我们制定了一套支教方案,并开始着手准备。在不到两学期的时间里,以“彩色粉笔”爱心支教组织名义先后进行了5次支教活动,分别教授了体育、音乐、美术、社科等课程。同时,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拉近距离,深切了解了他们对支教活动的内心感受。

筹集活动资金,延续支教活动。为了能够长期对九门口希望小学支教,完成帮扶计划,我们通过在校内外收集废品、呼吁社会爱心人士等方式来筹集我们的活动资金。同时,也会定期在市中心等地进行宣传,呼吁爱心人士捐书。至今,已筹集教育帮扶活动资金5512.7元,书籍213本。

广泛宣传,吸引各大媒体关注。在对小学支教期间,得到了秦皇岛市电视台、秦皇岛日报、长城网等媒体的跟踪报道。同时,在太平洋保险公司庆典活动上,也受邀前去宣读倡议,吸引社会的关注,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去帮助希望小学。

爱心支教,永不停歇。我们的支教活动,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同时,来自台湾的林珍珠老师捐赠给我们2000元的活动资金,以表示对我们的支持,支教活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四、经验与启示

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培育和发展。学校在道德教育上的目标就是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引向社会,把丰富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纳入他们的视野。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就失去了道德教育的目标。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从事自己的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之在社会实践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生活世界形成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满足社会道德的需求。只有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大学生才能了解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与公民意识。此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于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法制规范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个人劳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明确了劳动不只是获取金钱和个人生存的一种手段,更是为社会服务和做出贡献的一种方式,从而逐渐建立了作为一个社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世浩,张海清,谢明凤.论本科生的定型提高期[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2]刘妍君,李昀.理工科新生大学适应性调查及其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04).

[3]张颖,宋翌铎.在创先争优中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1,(13).

[4]邱淑岩,岳道刚.教育孩子应在不经意间[J].基础教育,2005,(02).

[5]王蕾.爱的力量[J].基础教育,2005,(11).

第5篇

5月的成都,夏意微醺。2013宝马西区“诺行梦想・伯乐之悦――大学生创业、就业帮扶行动”在这里正式启动。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车主携手宝马经销商,为即将毕业的学子们开展就业前的咨询和辅导,为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们做了可行的就业定位及心理建设。

唐凯,作为BMW武汉鄂宝的爱心车主受邀出席了本次活动。这是他第一次以“爱心伯乐”的身份参加2013宝马西区“诺行梦想・伯乐之悦”――大学生创业、就业帮扶行动。

活动首日,唐凯一抵达项目说明会现场,就与结对的“千里马”学生进行亲切的深刻交谈,为第二天的比赛出谋划策直至凌晨。唐凯首先了解了学生们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思路,他记录下好的想法,并时不时的激发学生产生新的创意。

第二天一大早,他带领着本组学生参加在平乐古镇举行的“黑马赛程”商业实践训练。商场实战经验丰富的唐凯作为本组选手的智囊伯乐,从编写鼓舞人气的口号,到突破传统的营销方案的制定,每一个环节,他都倾心而出,耐心引导学生通过实战演练,体验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在执行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向他们提供意见和指导。

通过此次宝马爱心活动,唐凯与他带领的“千里马”团队中的大四学生胡冬梅签订了“伯乐之约”,建立起1+1的伯乐帮扶关系。在今后一年的时间里,唐凯将为胡冬梅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并为胡冬梅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后期还将跟进了解她的工作情况,帮助她完成职业生涯的基本定位,为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坚实基础。

最后一天,活动圆满落幕后,唐凯坦言被大学生们的青春朝气所感染,拉着爱心大使张燕的手,急切的想要将这样的活动带到自己所在的城市――武汉,让爱永续相承。

追梦人的驾驭之道

与许多成功人士不同,唐凯喜欢的运动,不是骑马,不是高尔夫,而是台球。

“我是业余级别里的专业球手,专业球手里的业余玩家”,他戏虐地说道。在唐凯看来,台球是一项充满智慧和内涵的运动。从球杆撞击母球,母球接触目标球,直至目标球进入球袋,其中的细微之道,需要用心去体验。台球的魅力还在于机遇,有机会可以上手了,去不去抓,抓不抓得住,抓住后会不会云开雾现,整个过程需要不断判断,作出抉择,才有可能峰回路转。

唐凯学校毕业后,当过学徒,也经历过自主创业。面对种种机遇,在一次又一次的抉择后,唐凯迎来了属于他的峰回路转――遇到了现在的企业领导,一起打拼出今日的成就。

在参加完“梦想之门”环节后,唐凯谈到,正是因为当初怀着一个“一定要买一辆宝马”的梦想,才促使了他对工作全情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唐凯的“宝马梦”已经变成了现实。和众多事业成功的宝马7系爱心车主一样,唐凯身上有着强烈的回馈社会与热心公益的意识。“可能是自己命好”,他这样归结道,他始终认为,创业过程中的辛酸和苦难都是财富,对自己不足的反思和对他人的感恩才是永远。

第6篇

【关键词】新学力 大学生 学习指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4.012

近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大学生学力培养正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通过学力培养提高学习质量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①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教育界提出了“新学力”的概念,随后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教育界,“其内涵经历了由‘知识掌握’‘素质培养’向‘思维拓展’的不断演变”,②现在已经发展为“学会创造性学习”,即创造性学力,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而学习指导是提高大学生学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大学生学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因而,在新学力培养视域下通过构建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来提高学习质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方向、目标和运行管理模式

当前大学生学力培养的重点已经从“习得内容”转向了“习得能力”,即“学会学习”。在当前这个提倡创新创造的时代,强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③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中坚力量,是最应该培养和塑造的群体,因而当前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应该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来实施构建。同时,目前国外高校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工作基本上都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总的来说体系成熟、成效显著。而我国高校“虽然自2009年以后越来越多的‘985工程’院校设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学习指导制度建设,但学习指导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④因而,我们必须以培养大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为方向,在借鉴国外体系构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高校实际的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

“系统引导、咨询指导、监控督导、心理疏导”四位一体的校、院、班三级综合分工式运行管理模式能实现学习创新与教学创新相互促进、学生工作与教务工作有效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学力的显著提升。

“四位一体功能”:“系统引导”功能,专家学者根据创造性学力培养的要求,系统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制定学业规划;“咨询指导”功能,教育主体根据学生在学习适应、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提供针对性咨询或指导;“监控督导”功能,教育主体为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课堂管理、自学情况等进行监督、预警和指导;“心理疏导”功能,心理咨询专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心理辅导。

“三级综合分工式”:即“学校”一级设立学习指导中心,由学工部主管、教务处协管,从全校学生的思想引导、行为管理、学业指导、学习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工作;“院系”一级设立学习促进工作室,由院系学团办主管、教务办协管,就院系学生的学习适应、学业帮扶、学习预警、学习实践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工作;“班级”一级设立学习互助小组,由班级班长主管、学习委员协管,就同学间学业帮扶、学习监督、班风学风营造等方面开展工作。

实施内容

新学力培养视域下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包含十个维度的实施内容,具体如下:“以导促学”,为学生班级配备学业导师,由学业导师负责组织开展专业导读、指导学生专业选课、组织参与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职业规划等;“以考促学”,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学生考证考研;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考试教育并加大考试作弊的治理力度;“以赛促学”,设立校级学科赛事、院级专业竞赛、班级竞赛兴趣小组的三级学科专业竞赛平台,并加大竞赛奖励额度;“以用促学”,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如组织专业调查调研实践、建立健全学生创业实训实践基地等;“以评促学”,指导学生从教师关爱学生、教学方法、教师品行、学生学习收获等方面科学“评教”,组织任课老师、教学督导、管理人员认真“评学”,并及时总结、反馈、改进;“以督促学”,成立班级学风动态反馈小组和学习预警教育小组,就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情况进行统计、督促和提醒,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监督、预警;“以帮促学”,开展各种学业帮扶活动,如举办优秀毕业生宣讲会、提供免费学业培训等;“以奖促学”,校、院、班分别建立比较完善的“奖学”体系;“以研促学”,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对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造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并对学生科研成果予以奖励,支持开展各级各类学生学术研究活动;“以情促学”: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加强师生对话,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优化学业指导团队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教育主体队伍的培训培养。

操作平台

新学力培养视域下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将依托“课程教学平台、实践活动平台、学习预警平台、学习扶助平台、网络指导平台”来开展学习指导工作。

“课程教学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为目标,开设学习指导课程、举办各种学习讲座、开办各类资格培训班等。“实践活动平台”:利用学校、优秀校友、企业、社会等各种实践实训培养资源,开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学习预警平台”:开展评教、评学,发现课堂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介入预警。“学习扶助平台”:设立由专家学者、知名校友等组建的学业扶助团队,从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技巧、创新创业资金等方面给予学生支持与帮助;设立由学院领导、专业导师、辅导员等组建的学院学业帮扶队伍,对学生进行结对帮扶;设立由班委、学生党员等组建的班级朋辈帮扶小组,建立和完善考察、跟踪、激励机制。“网络指导平台”:打造集学习资源共享、学业导航辅导、学习心得分享、学业指导微博、名师在线答疑为一体的大学生学习指导网络平台。

效果评价

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构建的实施效果应该由学生、专业教师、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教学教辅工作人员、社会人员代表、优秀校友及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成员等按照不同权重考核打分来共同实施监督评价。同时,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构建要积极开展“试点”建设,然后在具体实施效果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评价激励体系,以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学力培养视域下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3081)

注释

吴庆华、钟云华:《重视学力培养,提高学习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王欣瑜:《知识・能力・思维――现代学力观的嬗变与反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10期。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13年5月5日。

第7篇

1.注重三个联系,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基础工作

1.1与政治进步相联系。

我院在党员发展工作中积极吸收优秀民族大学生入党,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层次,形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带动一片;带动一片,示范全体”的良好局面,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1.2与情感教育相联系。

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原则下,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一方面在全体师生中宣传民族政策和民族风俗,让全体学生了解学校对民族生的管理规定。另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中淡化民族身份,强化学生身份,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各民族同学做到互相尊重各自民族文化,促进民汉同学之间的融合。

1.3与文化教育相联系。

民族教育与文化教育相辅相成。我院以“促文化、共交流、强认同”为目标,每逢新疆民族传统节日及毕业季,学院领导老师都会进行节日慰问,举行专场欢送会,让民族生深刻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集体感和归属感。组织开展诸如尊重民俗民风的“雪域风情文化展”,在校园文化生活中不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使其与汉族文化水融、相互渗透。根据民族生文艺特长引导他们参加各类文艺演出,如迎新、送旧晚会等增强民族生自信心,激励民族生不断进取,同时增进民族生和汉族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2.坚持三个关怀,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指导工作

2.1关怀民族学生,融入思想特点。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集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为一体,开展各类培养必须因势利导。我院以微博、Q群、年级博客及校内新闻等电子通讯工具为平台,宣传国家、学校和学院关于少数民族生的管理政策,宣扬优秀少数民族学生的优秀事迹,使网络平台成为一种少数民族生“随即课堂”,有效引导少数民族生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同时使汉族同学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认知少数民族文化,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我院系列报道“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在广工大的日子”陆续记录了我院历届毕业的优秀少数民族学子,在校内引起多方广泛好评。

2.2关怀民族学生,实现现实需求。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困难,如何帮助贫困学生减轻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我院在民族学生扶贫中形成了以助困为主、育人为辅的助贷模式。以年级为界限进行扶贫,实行“以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相辅相成”的助困原则,顺利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后在大一全面摸底,建立民族贫困生档案;大二重点谈话,了解各民族生的困难具体情况;大三逐个复查,明确民族贫困生动态情况;大四进行诚信教育,培养贫困生的诚信精神。

2.3关怀民族学生,展现民族特色。

我院通过成立民族生管理工作学工团队,抽调专人负责民族生工作的管理,加强管理力量;同时,高度重视辅导员及助理团队对民族风俗等知识的全面掌握,把握基本民族内涵,力求在一线工作中勤沟通、力深入,在各方面加强民族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贴近民族生的民族特色。

3.定位三个时期,有效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提升工作

3.1定位民族学生入学时期的环境适应指导。

入学教育是走好大学之路的第一步,我校充分运用“民族朋辈引导、大学启蒙讲座”等平台,通过“班助谈话、班主任进班级、辅导员探访”等多项措施帮助民族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实现顺利过渡的目标。

3.2定位民族学生过程教育的综合发展指导。

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基础下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及时做好民族学生特定时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国内外突发事件和应激事件的安全稳定工作,是民族生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我院逐步总结出少数民族学生特殊时期维稳工作应急机制,形成了信息通报制、辅导员座谈、民族生骨干引领等方式方法。在特定时期合理利用各种应对预案,能有效消除突发事件对民族生的不良影响。

3.3定位民族学生毕业时期的就业技能指导。

民族生毕业时期的就业技能指导是民族生培养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我院民族生毕业时期的就业指导形成了“就业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三大指导体系,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展开诚信感恩教育座谈会、优秀民族毕业生民族之星报告等行动,确保民族学生顺利就业。

4.构建两个维度,稳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核心工作

4.1构建师生联动、互助合作的助学模式。

我院在民族生助学工作方面,以师生联动的助学模式为载体导向;开展“一带五和两帮一”的帮扶活动,即一个汉族老师和五个民族生结队,实行责任到人,专门指导民族生学习;两个宿舍学生和一个民族生交友,互相学习,在辅导民族生功课之余,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解决生活上的难题。

4.2构建导引结合的帮扶模式。

积极重视、充分定位“思想困难、学习困难和生活困难”的特殊少数民族大学生,力争实现特殊学生结对帮扶制度。做到关注及时,预防及时,处理及时,评估及时。通过同民族的朋辈心理疏导及寝室、班级关系适应指引,解除民族学生的心理戒备,强化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学峰,蔡文伯.公平与效率视角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1).

第8篇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Experiential Teaching),是指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通过设定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亲历的情境过程中构建并理解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形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重视以往的心理知识的传授,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体验等问题,通过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由课堂的老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间传统的单向交流变为多向交流,通过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引入互动体验式教学和演练体验式教学,从而达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辅导员兼任,由于受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体验式教学培训,对体验式教学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对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式教学,转变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理念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构建体验式教学教师的帮扶教育机制。派遣部分教师走出校门通过学习相关的体验式教学的先进理念,然后进一步把学习的已有的先进的体验式教学理念传送到在校老师们的教学理念中,通过构建教师的体验式教学的帮扶教育机制,让高职院校教师转变传统的重理论轻体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理念,着眼于大学生的能力需要,立足于课程的实效性目标。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推进体验式教学改革,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课堂的教学效果。

2.由“我讲你听”转为“你做我听”,引入互动体验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心理健康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我讲你听”转为“你做我听”,引入互动体验式教学,教与学形成一种积极地互动,通过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统一。(1)案例互动法。通过教师根据课前设定好的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鼓励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互动,让学生在思考、学习、报告、分析、讨论及总结的过程中,通过案例互动法来学习心理知识,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同学们面对问题时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授“大学生恋爱”这一章节内容,教师可插入学生因恋爱而导致自杀的极端案例,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杀的原因和如何规避恋爱自杀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学会如何处理恋爱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感问题。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各类案例的深入思考现实的各种问题,从而教会学生乐观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挫折,克服消极行为所引发的消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活动互动法。在关于第七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这一环节内容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同舟共济”“心有千千结”“相亲相爱一家人”等体验式活动互动法,通过互动、尝试改变、探寻自我、学习成长,学生们逐渐产生了情绪性和认知性的理解,这些活动中的切身体验,对学生深入理解人际关系中集体、团结的力量和作用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3.由“我讲你听”转为“你演我看”,引入演练体验式教学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由“我讲你听”转为“你演我看”,引入演练体验式教学。演练体验式教学即教师通过联系现实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或仿真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相应的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进行演练。通过自己的角色扮演和演练,获得心理体验,并总结分享体验,分析角色行为,纠正大学生自身现有的错误,以形成特定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在角色扮演中,大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可以显露当事人个性上的弱点与矛盾,给当事人宣泄压抑的情绪提供了机会,让大学生能够理解角色的处境,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和猜疑,学会换位思考,使其从中学会合理而有效的行为方式。而作为观众的学生虽不扮演角色,也可能对扮演者发生认同和自检作用。例如在讲授第五章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ABC合理情绪疗法”,了解到不合理信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来访者”“咨询师”,进行不合理信念的咨询对话,体会案例中“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来自何方,通过扮演双方的角色纠正认知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举一反三地认识合理情绪疗法,即通过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通过由“我讲你听”转为“你演我看”,引入演练体验式教学,促进课堂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楚永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1):29-31.

[2]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3):64-68.

[3]仲稳山.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0,(10):103-105.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村两委等组织的功能,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第一步、建立关爱档案。通过三个月的走访串户,我对本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爱好、家庭情况、家长务工地点、联系电话、监护人等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在争取到了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对“问题留守儿童”、“困难留守儿童”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进行关爱。

第二步、构建关爱网络。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积极发挥自身示范带动作用,组织村两委、党员、以村民组为单位,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初步形成以乡党委政府为带头,大学生村官为主体,村干部、党员群众主动参与的结对帮扶关爱网络。

第三步、搭建关爱平台。一是以村级网络为平台,做一名“联络员”,开通“亲情视频”,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周进行一次视频交流,接受亲情关爱;二是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为平台,做一名“播放员”,每月组织一次留守儿童观看励志教育专题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做一名“管理员”,全天候为留守儿童开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是以留守儿童活动室为平台,做一名“组织员”,利用节假日,组织各种有益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文体娱乐活动。

第四步、开展关爱活动。通过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资助,积极开展“家长”、“爱心妈妈”、“临时爸爸”等关爱活动,由妇联、共青团牵头,为留守儿童购买书包、文具、衣服、食品等学习生活用品,尽力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让留守儿童在帮扶和关爱下快乐健康成长。

四、工作安排

八月份:

1、成立村级领导组、对全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摸底。

2、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档案。

3、开展“爱心妈妈”等结对活动。

九月份:

1、留守儿童信息更新

2、与学校配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领导专班。

十月份:

1、开展留守儿童庆国庆活动

2、完善结对活动、档案信息更新。

3、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有条件开展亲情视频。

十一月份:

1、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家长会。

2、继续开展结对活动。

十二月份:

1、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