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德育学期论文

时间:2022-04-20 07:43:59

导语:在德育学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德育学期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61-01

在1983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交往智能、内省能力和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只是它们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由于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组合不同,因此每个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智能差异。人类的各项智能是平等的且相互影响的,并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该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教育观

以传统智力观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存在着极大地缺陷,因为他只注重了人的某一部分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例如口头语言表达、实际动手操作、音乐鉴赏与欣赏、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智力的发展。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多元智能理论指,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多项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人们解决问题时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因此每一种智能对人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确立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发展空间的思想,不能只注重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要要重视学生每一种智能的发展,以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为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发展程度是有所不同的。

人的智能只有强弱不同,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评价哪些人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更突出、更优秀,个体间智力的差异在于智力的不同组合。这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智力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通过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教育,可以更好的促使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八种智能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得早些,具有较高水平,而有些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的较晚,都是初步发展。而且由于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也各异,导致了学生之间学习兴趣的差异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多样化,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应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同一内容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以适应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对老师教学进行及时的反馈。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评价仍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过于片面,只注重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能的考核。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只从单一方面考虑,应该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积极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全面的评价学生。比如在评价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由老师、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和家长来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指出:“课堂教学应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她所阐述的有意义的生命经历不仅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而言,有意义的教学对处于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任何人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语文课成了最没意思的学科代名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教师上课从学期始至学期末基本上是同一模式、同一套路:老师上课缺乏激情,课堂缺乏生气与活力;教学内容单一,重复已知知识的学习,忽视思维与理性的训练……总结一下不难发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忽视学生的需要,忽视语文课上沉闷、压抑的氛围,不积极创造自己有意义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的改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施力。其中教师的改变是基础,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受教育观念才能转变。语文课堂只有有意思、有意义,具有生命活力,学生才能乐于听课,教师才能更加精心打磨自己的教学。这是良性循环,而教师的有意义的教学始终是这一链条中的起点与终点。正如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课堂改变,学校才能改变”,往前一步讨论,课堂怎样才能改变呢?答案就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教师的观念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施,同时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直接参与者与体验者,因此我们可以推论教师改变了,学生才能转变,课堂才能改变,最后学校才能改变。

二、建构生命整体性范畴的意识

那么,教师改变有多难?应该怎么改变?我们结合生命的高度来看看语文教学该如何改变。生命是一个整体性范畴,正如姜赞东在《尼采生命观论析》中分析尼采的生命观:“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本能、理性与感性等二元要素,在生命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命是丰富的,甚至是复杂的。因此,教师不能用静态的、停滞的观点看待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个个体,学生本就不是一个静止的物体,他们的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发展与变化,他们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灵动的个体,教师要抓住其中生理性要素与精神性要素的“体用不二”的关系,不H要了解学生的本能需要,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有吸引力的语文教学,符合学生需要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下功夫研究学情,如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情况,针对具体文章收集学生的困难之处等,这种对症下药的课堂学生更乐于接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性需要,精神性需要是以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现阶段,我们更加弘扬人的个性,强调全面发展,而不再是像机器一样生产出无数的复制品。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渗透精神价值教育,适当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引导,为其精神世界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来说,生命的本质已经给了很好的解释:生命的本质在于增长,生成且是趋强的。因此,语文教学要符合这一发展趋势,要满足学生不断增长、不断发展的需要。那满足这一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需重视的是什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已将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提出。其一,要让学生学会审己,让学生成为自己,不断进行自我超越,让其形成真实的“自我”概念。其二,在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是有局限的,对美的感悟也是浅显的,而语文书中的篇篇文章正好给予了他们媒介,让他们得以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生活,感受到更为丰富的生命体验。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局限于固定而重复的知识层面的学习,局限于模式化的教学流程,学生对美、生命的感受力基本都为机械的知识所掩盖。这就造成了现在的语文课堂缺乏生命的涌动,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动态生成、不断趋强的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真与假、善与恶的辨别能力以及对美的体验与感悟能力、欣赏与评价能力、表现与创新能力。

第3篇

大学新生大部分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异地学生,且多数为第一次离开父母,当初进高校的新鲜感不再后,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生活等方面的诸多不适应问题,能否在适应期内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调整好心态投入到新环境中,对于今后的大学生活至关重要。

在大学新生适应期,首先表现出的是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就意味着远离过去习惯的家庭生活,开始集体生活。而这个集体暂时还是陌生的,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积极的心态去共同适应。95后的大学生,大多表现为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认同感。自我意识过渡强烈,容易导致忽略他人感受、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容忍其他人的缺点甚至是不同点,长此以往会造成自我的孤立与封闭,而与其他同学的格格不入,不能融入集体后,会对集体生活丧失信心,进一步会影响今后的大学生活。这种情况多表现为在寝室生活中作息时间上的冲突、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

其次,大学新生适应期内还表现为学习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首先课表上排课就与中学不同,为了迎接高考,中学的课表安排得很满,而大学课表会有一些时间没有安排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再者,大学很多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而不像高中的基础教学那么细致,因此学生要培养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如果新生无法适应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那么在今后的四年中将会逐步丧失学习兴趣,甚至是学习能力。

最后,大学新生适应期内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心理上的不适应。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感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自尊心强,而另一方面是心理抗压能力弱。当一个班集体中聚集着几十上百个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中学毕业的学生时,一般会出现这么两种自尊心和心理抗压上的考验:一是贫富上的巨大差异,给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自尊心上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再一个是大家进校前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进入高校后,会发现一山比一山高,这也会给众多新生的优越感上沉重一击,遇到高考失利或志愿填报不理想的同学,往往会产生厌学、退学的消极心理。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设计

面对这些来自与环境与心理上的不适应的问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就绝对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的课堂教学。针对目前新生入学教育“重教学内容,轻教育形式”的现状,可以就具体的入学教学内容,采纳不同的教育模式灵活多样展现入学教育,以帮助新生真正实现大学生活的适应。

1、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课堂教学的确承担了大部分的新生入学教育教学内容。在此部分教学中,建议纳入爱国爱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校纪校规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卫生教育等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这部分的知识点,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完成教学。

2、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不同于普通的课堂教学,它要求讲授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不是普通的辅导员班主任所能完成的工作,因此,采用专题讲座的模式,以一学院或多学院为单位,在大型的学术报告厅举行专题讲座,有效解决师资方面的不足。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际关系交往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纳入专题讲座模式之中。

3、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的模式毕竟还是很有限,因为在一个相对安静的教学环境中,必然会缺少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因此,主题班会的召开,给新生入学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首先主题班会时间上可以灵活选择,其次主持班会的同学也不必局限为辅导员班主任。比如晚上,当老师下班后,同学们都呆在寝室闲得发慌时,把新生聚集起来,就一些适应期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既能让同学们尽快熟悉起来,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而这个组织者可以选用助理辅导员,助理辅导员是事先选拔并培训后的高年级学生,学长比师长更能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性,同时也可以让辅导员和班主任在下班时间中得到休息。主题班会的内容不必刻板拘泥,学习上、生活上、认知上等方面的琐碎的事情都可以纳入其中。

4、座谈会。座谈会有别于主题班会,表现为迎新晚会、中秋晚会、师生见面会等,它在形式上更多样更活泼,可以以年级为单位跨班级举行,是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中的一个有力补充。比如每年新生入校,都会迎来人生第一个没有亲人的中秋节,如何组织学生愉快地度过这一天,举行一个小型的中秋晚会,邀请学院领导、教师甚至高年级同学加入,让新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

5、个别谈心。在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中,个别谈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入学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以往发生于高校的一些极端案例中,都是由于对个别特殊同学的关注度不够而造成,因此,辅导员班主任一定要重视个别谈心这个环节,主动与新生进行谈心交流,不要让新生入学教育出现缺陷。

第4篇

【关键词】:启蒙教学, 国学, 创新,课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都得到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之相比,我们的文化领域却日渐受到西方暗潮的腐蚀,正在逐步的丧失我们文化的独立性,我想这必须是一个民族应该警觉的问题,因为我们民族最为根本的东西就凝聚在这种民族共同心理所构成的民族文化之中,这种软实力也同时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性。

最近,我们可能从各方面的信息中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学大师”,“XX大师”的光环和头衔,我想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到了一个繁盛时期,相反,我觉得这正好说明我们的传统正在面临着一个衰落的时期。正是因为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长期冷漠,让我们都丧失了基本的文化判断力,认为只要是读过几本国学典籍的人,有点拙论的就是某某大师了,产生了一种盲目的推崇之风。殊不知,在古代,汉代和清代这两个被认为是经学高度发达的时代,却也没有人提出过什么大师之说,有点也只是那一本本足够可以压断我们现在学人脊梁的骇世之作。因此,我希望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的现实境况,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传统延续这一重大问题。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自己也可以把这种现实思考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为语文本来就是与国学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小学这个特殊时期更是一个建立国学基础的一个黄金时期,纵观古代的大儒和近代的几位大学者,他们都实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国学经典的熏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独成一家之言。这些人往远有郑玄等人,往近有章太炎等人,细数每个人,根本就没有一个“半路出家的和尚”。因此我想我们如果不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有这方面的基础,我们就根本别想在将来有什么大师级的是人物,即使是有,也不过是一种牵强附会而已。

但是,毕竟现在我们的社会还是和以前的那个社会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就是文化语境的一种天壤之别,为此,我们应该结合现在孩子的实际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争取通过我们的引导,让孩子能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国学有个基本认识,可以借此进入国学这扇大门,同时还应该注意要培养孩子们的国学兴趣,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瑰宝,并学会自己去发掘其中蕴藏的丰富宝藏。

另外,这一阶段的启蒙教学一定要让孩子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这一点到具体落实上就应该体现为让孩子多背点古文,多背点诗词,童年和少年应该是一个人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刻,同时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小孩都喜欢贪玩,为此,就需要老师多一点督促,让孩子多一点基础的积累,这对于他将来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而对于国学的培养来说,这应该就是必备之事了。 除了上述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我觉得是每一个小学老师,乃至是每一个老师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上课的45分钟,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堂时间就不重要了,相反,无论什么时候,课堂时间仍然是学生最为主要的学习时间,但是鉴于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以及效率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学会用课外的一些时间来弥补这些不足,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相反,我们首先必须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尽情的玩耍,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更是把这一点作为重要的依据,因为我们不能破坏孩子美好的童年时期,而在童年的玩耍中学到的东西,例如团结,勇敢等都将会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好品质。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情况,这要求我们应该学会把学习融入到孩子的游戏玩耍之中,让孩子玩的更加的有意义,其实历史上有许多文人的小游戏都可以拿来与孩子们的活动结合起来,相信孩子们对于他们陌生的游戏方式也会倍感兴趣的,这样我们就在无形当中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了他在课堂上学不到,或者也是不愿意学的知识。

第5篇

“欧•亨利”式的写作风格,在美国文坛上一度受到人们的喜爱以及追捧。因为他善于利用适度地幽默与夸张,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他的文学作品中大都将思想与艺术进行结合,通过虚与实的双重结合,烘托文章的主旨。欧•亨利用文学的方式描绘了很多种类型的人物,这些人物是生活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他的作品还被认为是美国生活中幽默的百科全书。在欧•亨利十几年的创作时间中,他的作品一共达到三百多篇,比如《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藤叶》等。诙谐幽默、寓悲于喜是他在小说创作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特征,情节上的巧妙构思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局是他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麦琪的礼物》可以说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最优秀、最典型,也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他利用诙谐、幽默、风趣的笔调将这个故事中的人物进行适度地描绘,从而引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麦琪的礼物》文学语言艺术的解读

(一)采用虚实结合、详略结合的表现手法

“一块八毛七分钱。全在这儿了。其中六毛钱还是铜子儿凑起来的德拉数了三遍。数来数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在这部作品中,开篇的时候就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开篇中德拉对所有的钱数来数去这一动作,很简洁干脆地表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现在的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很多人在感情以及生活中抉择。“其中六毛钱还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这句轻描淡写地描述,说明了德拉与吉姆生活上的艰辛与困难。正是因为这种艰辛才导致两个人最终要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为对方换来一件礼物,因为两个人对彼此都是真爱,即使生活贫困,也要向对方表示自己的爱。在对德拉卖头发买表链的描述中,作者用大量的文墨来对德拉的内心世界进行描述,从她没有卖头发之前内心的沮丧和焦虑,到卖头发时内心的不忍与难过,到拿到了钱去给吉姆选礼物时内心的兴奋与激动,再到后来害怕吉姆看见自己把头发卖掉时内心的忐忑不安,这些内心世界的刻画是作者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也可以想象吉姆的形象,尽管文中对吉姆卖掉金表为德拉买发梳这一过程中吉姆的心理变化没有详细的描述,但我们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可以想象吉姆在卖掉手表为德拉选择发梳的过程中,他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对德拉的行为以及心理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对吉姆则进行了略写,同时在描写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夸张和虚写的成分,比如“搜索了所有的铺子”“把所有的商店都搅翻了一遍”,目的是要突出德拉在为吉姆选择礼物的过程中的那份心情,虽然采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是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夸张。在整部小说中,欧•亨利特有的那种漫不经心的创作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时而描写得很细致,时而又说得比较简略,时而虚时而实,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刻画,来揭示文章的本质。(二)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描绘语言是一部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人物心理,还是故事情节,都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通过语言可以将人物形象的心理特征、情感等方面展示出来。个性化的语言是欧•亨利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标志,这部小说体现了欧•亨利幽默风趣的艺术造诣,将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展现出来。吉姆在看到白金表链时眼里都闪着光,但是恼于囊中羞涩,他最终没能买成表链,在这种背景下整个主题的表达更加明确。在个性化语言中,欧•亨利的创作风格可以概括成“含泪的微笑”,即是用一种含蓄但是又十分深刻的表达方式,对主题进行分析和掌握。整个故事情节本来并不复杂,文章通过语言之间的交织,将德拉以及吉姆在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他们在生活中是朴实、艰辛的。金表和那头漂亮的头发是他们的最爱,但是由于现实生活的无奈,他们别无选择,在卖掉头发和手表的时候,德拉与吉姆也是矛盾的,作者通过深厚的文学功底将那种矛盾的心理体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此同时,也引出了一种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两个人相濡以沫的感情,虽然德拉以及吉姆都只是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但是他们两个人都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还有对对方深沉的爱,正是这种感情基础,使得两个人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文章的最后写道:“德拉,”他说,“我们把圣诞节礼物搁在一边,暂且保存起来。它们实在太好啦,现在用了未免可惜。我是卖掉了金表,换了钱去买你的发梳的。现在请你煎肉排吧。”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吉姆没有了金表,虽然德拉没有了靓丽的长发,但是他们得到了彼此的爱,白金表链是德拉头发的延续,发梳也是吉姆的金表的延续,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他们其实并没有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只不过将这种珍贵换成另外一种形式,幻化成为真挚的感情。德拉和吉姆之间的感情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力量。

(三)长短句式的搭配

在《麦琪的礼物》中,语言风格表现得十分明显,尤其是长句和短句之间的结合,通过复杂的表达方式,将故事的内容诠释得十分到位,加上文中还有倒装句、对等句子等句式的使用,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有更好的推动作用。长句主要是情感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方式,而断句则主要是一种思维运用的方式,短小的句子能够让人感受到主人公想要表达的心理以及情感。比如“如果希巴女皇住在气窗对面的公寓,德拉总会让她的头发挂窗外一些天来晾干,只是为了使皇后的珠宝和首饰相形见绌。”这些句子可以表现出德拉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对她的长发的描述,可以为后文她卖掉头发时的矛盾心情的出现做一个很好的铺垫,融入了一些丰富的情感态度,使得小说的语言魅力更加深刻,为小说有一个自然的结尾提供更好的帮助。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期待视野理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期待视野理论的提出是出自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理论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前和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作为接受阅读信息的主体,心理上会在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独特的思维指向和不一样的观念结构。期待视野理论就是指读者的这种特有的阅读心理。以读者角度出发提出的期待视野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效果显著。

一、期待视野理论的传统意义

(一)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

读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素养和文化视野是组成期待视野理论的四要素。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比如,高中教材《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两篇课文分别出自《红楼梦》和《水浒传》,学生在阅读这两篇文章之前,对《红楼梦》和《水浒传》等名著有过影视欣赏或阅读,就已经对名著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有了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引领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发挥学生能动再创造作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文中往往会设置很多空白,空白处之前的语言往往具有跳跃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对空白内容自行补充。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诗中,“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和“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两句中,包含了童子和寻访者的三番问答,正常情况下,三番问答要用六句话表达,但是诗人将三番问答精简为四句,这就要求学生对句与句间的空白自行想象,进而填补。

二、期待视野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学生主观随意地解读文本

一位美学大师提出:把文本的理解牺牲在读者的主观随意性中,这是期待视野理论中的主要缺陷之一。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学生在阅读时,还没有对文本进行阅读时,就已经开始对文本内容进行随意拓展,对文本内容断章取义的理解取代了应该对文本进行整篇感悟的做法。这种不良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习惯以个人的情感去解决问题,从而忽视了理智和科学的认知,对学生的发展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比如,在高中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课文中出现的某个疑点,让学生对这一疑点进行思维上的探究,从而引发学生激烈的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作用。如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以后,中国农村被封建思想观念影响和被封建思想理念束缚的现状这一问题,要带领学生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一现象造成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如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边城》,教师在对此课进行讲解时,要注意以文章中的人情美、民俗美和风景美为重点,不能脱离文章要表述的中心思想,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在阅读过程中,主观随意的解读文本是错误的观念。

(二)正视学生依据新视野的选择接受心理

在接收阅读内容过程中,学生不会对阅读中出现的所有信息都接受。学生会依据自己的需求,对阅读中出现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性地接受。在期待视野理论中,学生的期待视野是决定学生接受阅读信息的标准,学生会结合自己的性格、经验,决定接受阅读信息的对象。

比如,在《雷雨》的课堂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文章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假的,因为周朴园为了挣钱,采取手段,故意使其承包的江桥出现问题,导致危险发生,进而使两千多名工人被淹死,这样的人品质有问题。此外,周朴园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在鲁侍萍生下孩子才三天的大年三十晚上,将鲁侍萍赶出家门,为人恶毒,没有情义,不可能真心怀念鲁侍萍。而有的学生通过鲁侍萍的回忆,仔细观察,用细腻的情感去感受,认为周朴园和鲁侍萍在年轻的时候,不是逢场作戏,而是两情相悦,从而认为周朴园是真心怀念鲁侍萍。由此可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根据其心理、性格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对阅读的信息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接受心理。

三、期待视野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一)科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期待视野理论中,在阅读之前,读者受已经形成的思想理念和曾有过经验的影响,会对阅读的内容产生思维指向,思维指向的形成会对阅读文章的内容产生自己的判断和感受。期待视野理论这一显著的特点,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利用期待视野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科学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随着近几年教学理念的改革,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已经逐渐被认可接受。只有在充分科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运用期待视野理论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教师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安妮日记(节选)》一课中,《安妮日记》是安妮在十三岁生日开始写的,到被纳粹党发现而停止写作,《安妮日记》是一本记录心路历程的书,即安妮的十三岁到十五岁,意在表达战争可以剥夺她的自由,但无法剥夺她的梦想和思想。教材中节选的文章,主要表现出在不幸的战争生活中,安妮对“战争与和平”这一问题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无法对书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人们的悲惨遭遇产生直观的感受,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而期待视野的运用,就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状况。学生在战争常识的指引下,会对阅读内容产生既定的思维指向,由于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思考角度,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每个表现,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形成良好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展开阅读的教学内容。

(二)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阅读者所具备的独特生活经历和特殊思维体系,是期待视野理论形成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一无二的思维体系,导致学生期待视野构成的不同,使学生对同一阅读内容产生不同的思维指向。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差异性时,要对不同学生差异性进行全面关注,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取得收获,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课文《直面苦难(节选)》一文中,作者以其人生经历中遭遇的苦难为例,告诉了读者在苦难面前应有的人生态度。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可以对文章内容适当导入。教师可以列举海伦・凯勒、霍金等遭遇重大苦难的名人,为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铺垫,有利于学生对阅读主旨的把握。此外,由于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导致大多数学生无法对苦难和经历苦难有一样的见解,使学生对在课文上的理解无法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每个学生加深阅读的理解。

(三)灵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发挥期待视野理论的作用,教师就要对如何灵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能动性灵活充分的发挥,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并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提供给学生灵活发挥其能动性的机会。

比如,课文《边城(节选)》,《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十分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边城》描绘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美好的世外桃源,也描绘了一段值得引人深思的爱情故事。傩送和天保两兄弟同时喜欢上女孩翠翠,为了取得女孩的喜欢,两人决定以唱歌的方式公平竞争。但是天保在傩送唱歌以后,深知不如傩送,便退出这场公平竞争,驾船远行,触角身亡。傩送悲痛万分便也乘船而去。女孩在高龄的爷爷长逝后独自一人等待傩送。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问些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的问题,比如,你就是傩送,会选择回到这个世外桃源吗?学生在面对这样自主的问题时,往往思维会立刻活跃起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最后表达自己的意见。阅读教学中的思考过程,在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期待视野理论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期待视野理论的运用中,教师科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灵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做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在期待视野理论的运用基础上,必然会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栾晓慧.期待视野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

[2]闵洁.期待视野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4.

[3]薛琦.期待视野理论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通讯,2014.

[4]朱雨时.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5]徐晓阳.阅读期待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2.

[6]刘云飞.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期待视野”的把握[J].语文知识,2015.

第7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语文课堂教学 问题 民主 快乐

教育作为传承文明、培养素质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有效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声。置于现代性话语体系之下,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研究价值的全新课题。本文借助西方建构主义的学术构架,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就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做一点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困境

我们知道中学生是处在生理渐趋成热,心理渐趋独立,自身知识经验渐趋丰富的阶段,其全面、和谐的身心发展需要生动、系统的学校教学活动为动力和源泉。作为中学教育的基本平台,语文课堂教学承担着学生探索新知、培养人格和积累知识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依赖“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虽然近几年改革幅度较大,但始终未能彻底摆脱旧有教育范式的束缚,确立与当前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符合中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体系,致使语文教育无法真正走出困境,并凸显出一系列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问题

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受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存在并独立于个体之外,因此教学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前人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体系。一直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就采取了这种行为主义方式:在讲授、演示、教导、按指令操作的话语权下,完成教师的“授业解惑”。这里的主体是二维的,只有教师和全体学生之分;交流也是单向的,以教师为信息源,以学生为接收者。这种方式简化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育任务的达标,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活力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教学目标单一问题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强调标准划一的模式,形式上侧重于大班上课、集中朗读、集体作答,内容上偏重于对现有文本的阐释、已有结论的描述和知识存量的再现。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知识积累的最大化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既忽略了学生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过程中对归纳演绎等学习方法的掌握,又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教学隐性歧视问题

就中学语文教育层面来说,教育民主是属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保证教育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但现实的情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互动内容的分配,互动过程的持续及互动关系的建构都明显‘因人而异’。”尤其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一般包括成绩突出或工作能力强等)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一项调查显示,“好学生”与教师互动的频率至少是全班人均水平的3.3倍。这种主观偏好不仅导致教学资源的人为歧视,并有可能给“差生”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借鉴和启示

经过上述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的分析,使我们有必要在课堂这一平台上建立某种特定的机制,以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思想,为我们的课堂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现根据建构主义的有关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作一点尝试和探索。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的运用,必须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的功能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本质性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把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放在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把学习真正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成长、发展、提升的过程。一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要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避免将课堂教学变为生产工业标准的机械化流程。二是要实施平等教育。学生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个性、兴趣、知识面或发展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语文教学具有相对较大的自由度,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中,可在正式上课之前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上台自由演讲,然后由其他学生对其演讲作出评价,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现每个学生的鲜明个性。

2、虚拟真实的情境创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文本到文本,很少与客观的真实生活和场景相联系,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程度较浅。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在真实或虚拟真实的情境下开展教学,可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唤醒潜意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体悟,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形成对知识的长时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创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课中,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虚拟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如在上《雷雨》等剧本课的时候,可运用一些舞台道具,创造一个类似真实的环境,请学生模拟剧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真正投入感情,在情感的交互中完成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创新灵活的教学设计

在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学习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等。可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进行灵活使用。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与建筑行业中使用脚手架建造房屋原理相仿。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已经具有相当语言文学基础的中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基本教学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最临近的“支架”,借助“支架”一步步向上攀升,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更高的水平。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唐宋诗词单元时,因为学生或多或少在学前、小学阶段对唐诗宋词有过一些感性的或者理性的初浅认识,所以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为学生总结、提炼一些诗词流派、格律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自己领会、体悟诗词的意境,掌握诗词的内蕴。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相当广泛的现实操作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有时语文学习不免有些枯燥,教师可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相关事件引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讨论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原有的知识积累,并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讨论达到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如在上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宇宙的未来》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时间简史》这本倍受世界关注的科学巨著或者“黑洞”这一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宇宙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带着极大的认知动机进入课文的学习,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的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但这些主题和知识点在具体的应用中又有一些差别,不能简单地用抽象概念加以机械化地概括,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能从不同角度表现这一学习主题和知识点的情境,使学生能从各个侧面掌握这一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学生较难掌握其用法,教师可从不同的古代文献中选择某些词类活用的例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去比较、领会,从而全面掌握它的用法。

4、协作互动的教学策略

协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学习策略之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只局限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缺乏来自学生层面的反馈,学生学习处于被动之中,不能根据自身已有的基础和特点进行主动地学习。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则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和多向的交流活动,在各种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分析能力和协作能力,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经常组织学生围绕一学习主题开展协作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协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展开学习竞争,通过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学习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断调整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展开。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是什么》这篇课文时,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就“人是什么”这一主题展开分组讨论,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收集相关论据,提炼论点,进行辩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客观多元的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体系的是否合理完善,是当前教学改革能否继续推进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毫无疑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以高考为代表的考核体系依然是我们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能够较为客观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但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体系同样存在着不小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健康成长。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书面考试固然可作为考核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可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设计出更为细化和多样化的效果评价方法,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平时课堂表现情况等有机结合,客观、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科学、合理的评测标准,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避免学生在学习中走入误区。

三.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建构主义是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改革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我把这种建构主义模式的课堂教学简单地概括为“民主课堂”与“快乐教育”。这里所指的“民主课堂”主要凸现了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而“快乐教育”则蕴涵着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潜在性、探索性和娱乐性。

在“民主课堂“的建设中,首先,教师要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探索者,而非主导者或者灌输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建立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互动关系,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讲究批评方式,重视困境化解,并始终给予学生最大的期待;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穿“民主”的学生观,承认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从而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各教所需。

在“快乐教育”建设中,必须以情感为导向,通过塑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情感来增强感染力和感召力,达到教学认同并在动机上促成行为方式的改善。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情感培养为起始点,积极探索增进具有正向功能的情感所需要的活动侧度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真正在快乐的情感熏陶中获得真知。

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式 变革 文化审视

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从整体上把握着实践教学过程,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的总览规划,并内在地规定着教学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许多学者在教学方式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好的见解和措施,取得了拙见的成果。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方式的具体阐述各式各样,在教学方式的定义上主要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从属关系存在分歧,一类是把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方法的属概念;另一类则把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方法的从概念。前者以《教育大辞典》为代表,将“教学方式”界定为“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的实际呈现的形式”。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练习法中的示范、模仿等。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用于同一教学方式中,在同一教学方法中也包含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文化系统中教学方式便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方式的践行者和创新者,文化世界本身就包含着教学世界。“人生存与文化之中[2]。”本文拟从文化的视角审思和剖析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展望体育教学方式发展的文化路径,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一、体育教学方式的内涵解析

根据黑格尔的逻辑学原理分析,使之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应按照其“存在、本质、概念”的逻辑思路逐渐展开,在研究教学方式的内涵时,可以根据“教学主体”,即“教学存在”,作为一个逻辑起点,教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传授与被传授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存在也必然包含了作为理论活动的教学认识活动和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行为活动,由于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的双边实践活动,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而论,人是任何实践活动的主体,而在教学活动这个特殊领域里,人具有双主体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离开其中一个都构成不了教学活动。因此,作为双主体的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应是本文其考察教学方式的逻辑起点。思维方式是指:“师生关于教学存在的思维途径及其致思导向的理论概括,在思维中认识和结构教学活动的经验、只是、观念等要素的综合模式。”

教学思维方式深刻制约着师生对教学存在的选择、整理、评价等过程,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方式包含了师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两个部分内容。

(1)人们的大脑活动作为教学思维方式的内在程式;(2)体育教学方式是体育教学思维的内在程式的外化;(3)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作为其首要关注因素,如要很好把握与明确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必须清晰分辨出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教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区别。“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同时也相应的形成了三种思维方式:体验式思维方式,科学性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方式。就体育教学存在而言,体验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更能有效的把握教学活动的表象以及个别规定性。在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要看其是否适合本学科的教学特色,不能空说理念,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差异以便所有的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在实践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具体在哪种情况下用,不能盲目追风。就体育这个特殊学科来说,学生要形成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就必须依靠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和领悟才能得以获得。就此,结合体育教学现象,存在于本质而言,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内容核心是“体验性思维方式。”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实践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体育教育是通过人的躯体性活动来体验身体的知识,[6]并实现对知识的科学认识和自我反馈。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需要师生亲历的体验性思维活动,如没有这一特性,便失去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性意义,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认知性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其他两种思维方式只是存在的比例不同,也不是不完全存在。

其次,体育教学行为方式是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其包含了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与形式、技术等行为样式。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总是情不自禁的按照自己的教学思维方式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决指引着体育教学行为方式,因此,不同的教学思维方式就有着不同的教学行为方式,并构建不同的关于体育教学存在的图景和表象,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从而决定在教学中师生会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行为方式。正临着新课程改革与实施,进行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由于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要因地制宜地展开体育教学活动,检验和修正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是体育教学的生成性,通过体育教学来促使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改变,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有效性验证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科学性,最终更合理的实现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与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更大程度统一。

二、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文化路径

(一)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

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教师应“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作为体育这门学科主要是以学生的运动实践能力为主线,最终达到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及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如自主、合作、探究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体育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与学生本身就是教学的双主体,缺一不可,只是在体育教学中思维的起始点在于教师还是学生,若以体育教师为思维起点,必然会形成以灌输式为主导的体育教学,若以学生为思维起点,那么我们就必然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与意志等,这些内容正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根本依据,也是传统体育教学常常被忽视的,也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绝对的地位。要切实转变与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着力关注与研究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与集体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思维特点等特点与规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运动技能教学原理。[4]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制约着体育教学行为方式,因此,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体育教学行为方式。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法、直观法、分解完整法、情景法、体验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这些方法都可供体育教师选择,但选择是有目标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与选择体育教学方法过程中必须介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因此,教师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就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就决定了体育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果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那么可选用讲解示范法、直观法、纠错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如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那么他可能选用新的探究法、自主合作学习法等,需要学生之间通过观察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思考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教师的教学思维侧重于发展学习身体素质,那么他就他就可选择各种练习法。

教学手段是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设备等。以体育教学行为方式中的教学手段选择为例,常用的体育教学手段有挂图、口哨、录音机、多媒体、各种器材等,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是由教师的思维方式来决定。如教师的思维方式倾向于传授知识型为主的教学方式,那么他可能选用挂图、多媒体、各种器材等;如果教师的思维方式侧重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师采用的可能是一些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通过课堂学生之间探究合作进行加工组合完成,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体育教学方式应包含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和体育教学行为方式,从文化学视角重新审视体育教学变革,需要对传统教学进行重构,把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合理创生,体育教学方式变革才能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诉求,实现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文化路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以注重知识传授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顾远明.教育大辞典[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7:741

第9篇

青年医学科技人员的特性可通过他们承担的社会角色来体现:在工作中,相当数量的他们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在校求学时间长,工作经历相对简单,大部分工龄在5年左右,就青年人才成才的规律而言,此时的他们大部分还没有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工作成果积累不足,因此在课题立项、经费申请、各类奖项申报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在家庭中,他们即将或刚刚走进三十而立的人生阶段,承担着赡养父母、养育子女、供房供车的生活压力,还不时处于与同学、同行、同龄人收入水平的被动比较之中。此外,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就业流动意愿比较强;有很强的工作自主性,喜欢有较大自由的工作环境;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希望通过有挑战性的工作获得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可以看出,青年医学科技人员身上集合着多种需求,其中心理方面的需求占据显著地位,因此对单位能否满足自我需求的心理期望较高。

二、心理契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家Argyri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contract)来说明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即心理契约是员工和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包括员工对相互责任的期望以及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美国管理心理学家Schein在其《组织心理学》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任一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各种管理者之间及其他人之间,总是有一套非成文的期望在起作用”。因此,与正式有形的经济契约相比,心理契约更多是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但同样对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有利于共同愿景的凝聚,有利于发挥持久有效的激励作用。关于心理契约的维度,学者Shapiro和Kessler以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三个维度:Ⅰ.交易责任:与相同行业员工有相同的报酬、相同的福利,报酬与责任挂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工资等与经济物质有关的组织责任;Ⅱ.培训责任:必要的工作培训,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和组织支持等与员工知识和能力增长有关的责任;Ⅲ.关系责任:长期工作保障和良好职业前景等与员工个人前途有关的责任。

三、青年医学科技人员心理契约的建立与维护

1.打好良好心理契约的建立基础

岗位设置、人员引进是青年医学科技人员与单位之间建立最初的心理契约的重要环节。在岗位设置时,应以科学、合理为原则,充分考虑单位战略发展与员工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明确科研和科技开发岗位的具体职责并适当放权,既有利于二者目标双赢又可以让青年医学科技人员拥有相对自主的工作环境,增强单位和岗位的吸引力。在人员引进时,应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依据人员招聘的相关规定阳光、透明地进行,向参与应聘的优秀人员传递“以实力说话”的单位文化取向,让他们在公平竞争中一比高下,既有助于单位“好中选优”也能让员工增强自信和个人价值感。

2.重视良好心理契约的优化维护

作为一种期望和主观感受,心理契约会随着双方所处的环境和状态而不断变化,呈现动态性,因此单位应重视对心理契约的维护,多措并举优化双方心理契约关系。在绩效考核时,应坚持以考核促进步的初衷和目标设立考核体系,既展示有形的业绩、成果和效益,也展示无形的价值、效率,通过单位内的横向对比,让青年医学科技人员看到自己与优秀人才的差距,有助于调整下一阶段努力方向,也可避免“唯成果”式考核对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挫伤。在分配薪酬时,应看到物质待遇已不再仅仅是满足衣食住行的低层次需求,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声望的标尺之一,收入水平也逐渐成为个人成就感的构成之一,单位应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体现薪酬回报与工作付出的高相关性,让青年医学科技人员没有过多后顾之忧,同时也能获得适当的工作成就感。在职业规划时,应重视青年医学科技人员从校园走进工作面临的知识转化、更新的强烈需求,及早为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组织业务交流、专题培训、选派深造进修等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形式促进其知识更新,在增强员工竞争力的同时也有益于巩固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