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走月亮课文教案

时间:2022-02-27 23:30:20

导语:在走月亮课文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走月亮课文教案

第1篇

    一、当下师生关系

    在当前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怎么进行优质中职语文教学呢?成功的教学,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功劳,因为当学习者愿意打开耳朵听、愿意敞开胸襟接受时才会知道老师讲得不难听,教学双方才能达到良性互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中职学校教师面对的挑战中,包括:发现自己和一群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在一起。学生进入教室后,书包始终背在身上,桌面却没有任何纸笔、书本;在教室内讲话,随意走动;借故上厕所,实际出去过烟瘾……这些对任何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亟待克服的挑战。面对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经常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规范他们在教室的行为。

    二、当前中职青年教师面临的课堂教学困境

    (一)授课当中缺乏教学特色。

    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参看教师的教案,多数教师还在采取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介绍作者—疏通段落大意—分析文章,那么我们从学生的反应中看到什么了呢?懒散的表情,暗淡的目光,有一搭没一搭地讨论……教学鲜见令人“惊艳”之作。又或者课堂流于浮华,比如一些优质课或示范课,课堂热闹有加,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活动似乎非常精彩,然而,繁华的背后似乎缺少实质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中缺乏创新。

    1.完全雷同的教学结构

    通过听我校的语文教师的课发现,比如同样是教授《我与地坛》,前10分钟内,都是以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为导入,然后带出全篇文段结构及写作技巧;在教授应用文类型的课程时,都是先说明应用文的标准格式,然后按照板书指导学生试写应用文,没有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完还是不明白这类型的应用文对自己有何用处。教授口语交际课,都是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关导学案的问题,希冀提高学生讨论、互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但课堂上往往只有冷场。

    2.全然相同的延伸阅读

    比如几位青年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都不约而同地以《沁园春·雪》作为延伸阅读,而没有思考所选择的延伸阅读材料对学生能否起到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三)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具。

    教师当中,经常使用教学辅具的不到三分之一,当下多媒体辅助设备的大范围使用,让教师往往忽略自己制作和选择教学辅具的重要性。

    三、如何给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上的扶持和指导

    从以上课堂教学存在的情况来看,当前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或缺少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神来之笔,无法令学生豁然受益。在教学中,如何举证补充,如何阐述诠释,都略显拖泥带水。因此在青年教师教学时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对所教授课文内容相当熟悉,方能游刃有余。

    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虽然不足,但并非都语文素养低下。教师专业化水准不足,本身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依赖于网上下载的教案,而对教学内容没有任何透彻研究,学生是很容易看出破绽,进而不信任这位教师的。

    (二)旁征博引,课堂上灵活应变。

    在《促织》一课的听课当中,授课的某教师本想作为知识的拓展内容,提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上有类似之处。学生听后很感兴趣,多问了一句:“老师可否举一个《阅微草堂笔记》的例子?”结果教师自身对《阅微草堂笔记》不够了解,一时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慌张之下又没有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导致课堂上出现冷场。

    (三)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得以大开大合。

    以古诗为例,由于物理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大自然,因此,古诗文中不免出现一些物理现象。具体而言,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光现象、声现象,与经典力学、运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石钟山记》关于声音的考证即为一例。中职语文教师通过广泛课余学习,提升教学水平,或者通过学科的整合,使自己的讲授生动有趣。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下,需要多样化人才,不应限制于框架中。教师对教材教法如能挥洒自如,既不离题,又适度补充,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那么每堂课就好比聆听一首隽永、完整的篇章。

    (四)既能博大又能高、知识面广阔且具深度。

    语文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古往今来,无所不包。语文课本许多内容,尤其古诗文部分,涉及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比如苏轼《赤壁赋》一文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是什么?而当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为什么是“七月既望”的天气?这些问题,授课的教师如果对天文知识有相当的认识,就可以将不易理解的课文化难为易,让学生彻底明白。还能结合古人关于“节气”的常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都是课堂当中可以延伸且灵活教授的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比如,苏轼所指的“赤壁”,今天所属何地?前人对“赤壁”一地的考证、说法又是如何?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讲解自如,才可以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

    中职语文教师虽然愿意奉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终身职业,但如果因为自身专业化程度不足而背离“学高为师”,就无法持续地进行专业进修与发展,也无法肩负“传承与创新”的教育使命,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05(36):07.

    [2]郑成生.浅谈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如何上好课[J].中等职业教育,2010(08):14-15.

第2篇

【关键词】享受;生成;智慧;想象

语文课最没意思――这是学生们的反映。审视时下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或追求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或注重细节,繁繁琐琐搞分析,平庸与枯燥充斥其中,昔日天真烂漫的孩童变成了咬文嚼字的“老夫子”,纯真尽失,令人汗颜 。儿童的心灵洁净、清纯,他们呼吸的应是清新、自然的空气,他们认知的应是朴实、鲜活、明朗的画面,他们的课堂生活也应该是有滋有味的。

这儿,体验生成的精彩

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去寻找心中标准的答案,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就指望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寻到“标准答案”为止。在今天看来,这种对“标准答案”锲而不舍的追求,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就像一个先定的跑道,而学生就是沿着这个先定的轨道去“跑”,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教师演示教案的过程。

如《大海睡了》一课。我点击课件,在大屏幕上放映出星星、月亮倒影在大海中的图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让他们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在朗读中体会画面的意境。就像往常一样,不经意间又有小手举起来。“小问题”张译皱着眉头发问:“老师,您看屏幕上的这幅图,月亮和星星都在大海的怀抱里。说“抱着”明月可以,怎么能说“背着”星星呢?背着星星,说明星星在大海妈妈的背后,那样应该看不见星星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立刻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小声说着:“是呀,就是呀!”这个问题可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些小家伙,思考问题如此细致、敏锐!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可以好好利用,就说:“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真为你骄傲!其他小朋友有没有什么看法呢?”孩子们唧唧喳喳地争相发言,初生牛犊不怕虎,最后他们竟然一致决定把这两句诗给改一下。课文中,作者用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一定有他的道理,可是孩子们的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怎么办?我心里没底,在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后,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我们讨论一下,看这两句怎样改会更恰当些呢?”

孩子们热烈地讨论开来,我看着大屏幕,也在极力思索着。不一会,一只只小手又举起来了。

生:老师,我们小组觉得应该改成“她抱着明月,她搂着星星”。

生:老师,我们换成“她抱着明月。她捧着星星”。我们玩小星星的时候,都是用手捧着的。

生:老师,还是用“拍”好。星星那么小,睡觉时,大海妈妈要轻轻地拍着她的。

对于孩子的聪颖与智慧,我带头给予他们掌声。

课堂中,教师和书本不再是权威,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他们根据生活中的体验,巧妙的把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勇敢地向书本质疑。在教师的细心点拨和引导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浪花,他们产生了灵感,发挥了创造性,畅所欲言,主体意识得到了培养,教师把教真正落到了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实处。

这儿,捕捉智慧的身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节外生枝,意想不到的情境,教师如果能捕捉着那些节外之枝,稍加引导,或许就能使课堂更加充满智慧,从而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就乌云密布了。一天下午,我正上着课,突然,天空一下子暗了下来,不一会儿教室里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了。这时,不少小朋友开始惊慌起来。我让一位小朋友打开了电灯,然后对小朋友说,在我们学的语文课中有描写这种天气的词语,谁知道是哪一课?很快小朋友们都想到了识字5“夏天、台风、雷雨”这一课,大家就兴致勃勃地背诵起来。接着,我对小朋友说,你们想感受一下夏天下雷雨的过程吗?大家都说想。于是,我请一位小朋友关了电灯,请大家在黑漆漆的教室里说说自己的感受。不少小朋友说现在教室里黑乎乎的,黑板上的字都看不清了。“那你们知道,天为什么会这么暗吗?谁能用一个成语告诉老师?”有的小朋友知道天上的乌云遮住了太阳,所以天就暗了,有的小朋友就说现在天上是乌云密布,太阳被厚厚的乌云挡住了,地上就暗了。说话间,轰隆隆的雷声传过来,大雨就下起来了。我请小朋友到窗前去观察下雨的情景。小朋友们还是第一次这么有目的地仔细观察下大雨呢。他们惊讶地发现下大雨时,地上会溅起许许多多美丽的水花。大雨就像是一根根白线从天上挂下来。操场上,眨眼间就变成了一片海洋。一阵大风刮过,地上会飘起一阵阵的白气,就像是风沙飞过一般。不少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随着雨越下越大,天也越变越亮。不一会儿,雨就停了,天也变得更亮了。大雨过后,我请小朋友说说看到的情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说看到的情景,争着说自己的感受。连原本不爱发言的小朋友都举手发言了。思维在亲身感受后变得活跃,语言在不断的表达中变得丰富,智慧也在互相交流中不断闪现。

这儿,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应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学中,可通过师生相互的质疑问难,促进思维,启迪智慧。

课堂教学中的质疑问难,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碰撞, 智慧也在不断地开启。

因此,只有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体验生成的精彩,捕捉智慧的身影,放飞想象的翅膀,他们才能“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口常开,小眼闪亮”,他们才会享受到语文课堂的滋味。

【参考文献】

[1]余柏民《心理学教程》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3篇

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

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