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3 17:48:11
导语:在国外科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国外科技期刊的现状
通过观察国外的科技期刊,我们可以得出:目前拥有一百四十多个类别的8825种核心期刊;分布在五十多个国家中,美、英、德、日、荷和前苏联共拥有7301种,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之多。其中美国占有3124种,占总数的35.4%[1];与之相对应的是科技期刊论文产出数量的地区分布,两者保持了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亦是以美、英、日、德、前苏联等国家名列前茅,其中美国作者的论文产出量的比例高达37%[2],诸多数据充分反映出当今美国在世界科技期刊出版业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充分表明美国作者的理论实力和研究水平,这也恰恰是美国出版业致力于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产物。
2国外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
从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出版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外科技期刊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出版模式按组织形式归纳为三类:即出版集团(公司)出版、学术团体或高校、科研机构出版以及期刊社出版[3]。
集团出版是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出版的重要趋势[4]。大众媒体的整合的趋势不断加剧,资本越来越集中的流动,集团出版不仅可以在资源上实现互补,更可以使某一科技期刊实现超大规模的发展;集团化的出版模式,其体制健全,分工细致谨慎,所有的科技期刊都是在相对完善的管理框架内出版发行,有效规避了个别期刊单兵作战的短板。
国外的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某些学术团体组织力量相对偏弱,故而他们采取了和出版界知名大公司合作的经营模式,由学术团体自身的途径获得科技信息并编辑成册,再由出版公司负责出版与发行。
有些期刊社不直接参与期刊的管理,而是委托给相应的理事会,这些理事会是由若干科学家组建的,理事会成员负责刊载的传播内容,具体的编辑事宜则由期刊社内部进行。
另外,发达国家的数字信息技术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网络化、数字化平台来实现其大众传媒及科学传播已成为一种寻常的技术手段和路径。由此不难看出,国外的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产品已经及时地进入受众的日常生活。国外的科技期刊界,充分重视并长期致力于数字化产品的研发工作,以规避对传统出版的冲击,使科技期刊的电子信息化产业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国外的民众早已适应并积极采纳了通过信息平台去涉猎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产品。
这些经营模式揭示了国外科技期刊的主流发展趋势。
二国内科技期刊的现状与趋势
1国内科技期刊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数量已达到4800余种,占据了整个期刊市场的半壁江山,虽然品种门类繁多,数量具大,但是鲜有在国际科技期刊界占有重要位置的优秀权威期刊。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的科技期刊使用的依旧是三十多年前落后的设备与管理方法,这让我们无法与那些具有先进设备与管理的发达国家的同行竞争[5]。
因为在国际科技期刊体系中,权威性排名靠前的都是国外的一些期刊;我国的大部分的杰出科技工作者为了追求自己科技成果的前沿性和威望度,往往把创作的学术论文书稿转投到国外的某些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期刊,致使国内的一些科技期刊团体机构没有上乘质量的学术成果来源,长此以往,发展进入了“没米下锅”的窘态。部分科技期刊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不思改革进取,也使某些科技期刊经营惨淡,入不敷出,想要做大做强更是无从谈起。政府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尚未全面对已成规模的科技期刊团体给予政策倾斜和大力扶持;制约了部分科技期刊发行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导致一些规模较小的科技期刊团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慢慢败下阵来。
2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
2010年,在上海召开了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本届论坛以“出版业变革中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为主题,邀请到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副主席高小玫等领导以及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院院长康乐,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自然》主编菲利普斯?坎贝尔,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科技信息部部长大仓克美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逾400名嘉宾出席”[6]。
参会的各界人士一致认为,科技期刊是我国大众传媒和科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国民的科学普及和科技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国内的科技期刊依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和国际上知名的一些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职能部门管理者和期刊工作者,实事求是,深化改革,锐意探索,使我国的科技期刊发展事业既好又快地稳步提升。
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与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传统期刊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往往新的机遇就蕴含在挑战之中,这同时也亟待科技期刊的决策者瞅准形式,积极探寻如何在这种新型的平台之上大展拳脚。要做到,充分遵守市场规律,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切实做好期刊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实现集团化经营;积极学习并运用好新媒体技术,加紧数字产品的研发和出版工作,有效整合学术资源,推动科技期刊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科技期刊发展方向,依目前情况来看,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国际发展潮流要求,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兼顾传统出版和数字媒体的路子是大势所趋,且相关的实际工作努力开展也迫在眉睫。
三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冲击与应对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如火如荼,伴随着我国的科技文化事业在国际上的参与和
交流日渐增多,在给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预示着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是其前进的总的潮流和趋势。
当今时代,国际间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更是不断加剧;为了使我国的科技期刊在国际期刊界产生重要影响并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要求我们广开言路,审时度势,准确把握自身固有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化体制与观念的双重改革,确保科技期刊出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诸如过分抬高国外科技期刊进而贬低国内科技期刊的片面观点,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科技期刊发展;导致了某些优秀科技工作者将科研成果投稿给国外科技期刊,大量的科学传播内容的外流致使国内的科技期刊很难有前沿性的科技学术论文呈现世人。因为科技信息的来源受到遏制,所以现在大多数科技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都是部分科技工作者为了评晋职称而仓促完成的质量不是很高的文章,进而导致这一部分的科技期刊的权威性大大受挫。
1科技期刊规范化
我国已制定并出台了近50条国家标准和准则,基本上都是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的。
科技期刊的规范化是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只有让科技期刊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去不断前行,才能确保科技期刊的竞争水准。因此,国家需要全面的与实施科技期刊规范化的管理准则。让广大的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按照国家公布的统一化的标准规范去进行规范化地编辑出版工作。这样,不但能够加强我国科技期刊工作人员的编辑工作效率,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更能够让我们的科技期刊尽早地适应激烈的国际化竞争需要。
现阶段,大家对编辑工作曾有的错误观念开始改变,不再认为编辑工作只是一种形式。这种观念的改变证明了我们国家的科技期刊正在步入国际化的正轨。
科技期刊要能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信息传递、学术探讨和资源共享的目的,编辑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坚决执行国家标准,不仅对科技期刊十分必要,对其他出版物也都至关重要。这种做法不但让科技期刊的质量得到了提升,更使得科技知识能得到更加迅速的传播。
科技期刊编辑应明确自身的定位。编辑身为精神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巨大职责。因此,编辑人员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思想观念上不断进步,完善自己。编辑人员所要从事的工作绝不是乏味的重复性劳动,恰恰相反,编辑人员所做的工作是一种创新型工作。因此作为科技期刊的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想要成为出色的编辑,除了要熟练业务,还需要对期刊所在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办出高学术水准、高编辑质量的优秀期刊;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进一步培养开放意识、超前意识、创新意识和信息意识,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2职能部门要大力扶持
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科技期刊工作者的福利待遇相对于其他工种还有待于提高;办刊经费的不足,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争事实。我国现阶段正在努力开拓文化产业,其中大众媒体的科学传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政府部门应当设置专项资金,用来扶植期刊事业发展壮大,以此提高科技工作者发表的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的稿费报酬,在某些职称评审工作中,也要均衡国内与国外科技期刊的砝码,不能顾此失彼,要统筹兼顾,另一方面,要适时适当提高期刊编辑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以激发这一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使之能具有创新性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何荣利,王亚贞.国外科技核心期刊及其学科与地区分布[M].世界图书,1992.
[2]胡小元,曹双云.期刊论文产出与核心期刊地区分布[M].世界图书,1992.
[3]张宏翔.国外科技期刊经营模式及对我国科技期刊经营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5).
第一级-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第二级-A类: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第三级-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四级-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2004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五级-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 ,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第六级-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3)内部刊物发表的论文分为三个级别(类):
内部刊物必须为教育部门主办,以主办单位级别分为:第七级-国家级内刊(中国教育学会及其专委会、教育部等自办刊物),第八级-省级内刊,第九级-区级内刊。
(4)学术会议论文的分类:
①参加国际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四级(C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五级(D类)。
②参加全国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全国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五级(D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六级(E类)。
③参加省级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E类。未发言的确定为区级内刊。
(5)凡收录于教育出版社、书号为“ISBN”类论文专集(或其它刊物)的与教育教学相关论文,凭发表原件按区级内刊折半计分。
(6)非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的认定
各级期刊的“增刊、特刊、专刊、综合版、专辑”等上发表的论文,有期刊号的,包括列入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的刊物,以期刊主办单位确定为相应级别内部刊物折半计分。
(7)下列情况一般不作为学术论文对待: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282;
2.韶关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统计比较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平均引文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28.7%、33.7%、29.2%、121%、14.3%。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1年期刊基金论文比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2013年基金论文比呈下降趋势(0.362~0.338);2009~2013年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平均值排名第一的期刊分别为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经解剖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
关键词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术影响力;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项目: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项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研究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60200005)
学术期刊的评价是期刊质量发展的的“指挥棒”,是期刊工作者和图书情报研究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方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主要以指标评价为主。为探讨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本研究依据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1-5],统计比较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7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并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以期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今后的办刊和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较其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的比较结果见表1.
来源文献量即载文量,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来源文献量越高,期刊的信息越丰富,代表期刊的生产能力越大,但期刊载文量越大并不代表期刊的学术质量就越高,部分期刊发文量少、质量也较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其中2012年最低,平均载文量179,2013年最高,平均载文量229,年均载文量215篇,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无大的变更。
平均引文数即期刊平均每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数,衡量科研工作者对已有科技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情况,反应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单项指标来说,期刊的平均引文数越高说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高,期刊质量越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平均引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3.01,2013年最高为16.74,增加28.7%。提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学术交流程度增加,吸收外界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强。
基金论文比是期刊中受各种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2009~2011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总体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年达最高点后2013年又呈下降趋势(0.362~0.338),提示近年来神经医学领域的科研项目成果在国内发表量降低,可能与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医学研究成果进入到国际交流领域有关。
2.2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情况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比较结果见表2.
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其他所有科研工作者引用的总次数,反应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频次越高,期刊被利用的越充分,学术价值越大。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被引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472,2013年最高为1968,增加33.7%。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学术交流中地位增加。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次数除以其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的值。目前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同类型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稳步上升(0.562~0.726),增加29.2%,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创新性均增加,虽然各刊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但均在各自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
即年指标是期刊在统计当年在来源刊中被引用的次数除以期刊当年的数量,代表期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标越高,期刊产生的学术影响力越快。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即年指标呈上升趋势,而且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了实质性的增加。说明在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研究非常活跃,即时有效地传播了新近的学术成果,反应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
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同时衡量期刊的发文数量和质量(被引量),反应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2009年~2011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H指数无明显变化(7~7),2011~2013年H指数呈上升趋势(7~8)。
2.3 各项评价指标较高期刊的筛选及其评价指标的比较
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结果显示:连续5年来英文刊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平均引文数较高;基础类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基金论文比较高;中华神经科杂志的总被引频次连续排名第一。精神医学领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影响因子较高,神经医学领域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影响因子较高,2009~2011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2011~2013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影响力较大。计算上述重要期刊2009~2013年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2011年版JCR中缺如,所以剔除),具体见表3.
3 讨论
3.1 缩短出版周期,提高载文量
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神经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优秀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量的新论文等待发表,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缩短刊期将是期刊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出版周期是信息传播速度的一个决定因素[6],而且出版周期较短的期刊易获得较高的被引用次数。另外在保证每期论文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缩短出版周期可以增加年载文量,从而获得更高的被引用次数,扩大期刊的影响力。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双月刊很多(20种),可考虑改为月刊,季刊(3种)可考虑改为双月刊,如果不具备变更条件可以考虑出版增刊、专辑或者增页、改版、压缩篇幅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通过缩短审稿周期和编辑处理时间等提高的时效性。
3.2 重视基金论文的筛选,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近年来关于基金论文比的争议较大,俞立平等[7]认为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几乎无关,刘雪立等[8]认为基金论文比与科技期刊实际影响力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建议舍弃此项来源指标,但也有作者证明了基金论文比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9]。笔者认为基金论文比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贡献和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金论文比高的期刊不一定是高水平期刊,但高水平期刊的基金论文比肯定不会低。基金论文仍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不一致,原因可能为:(1)基金论文比仅与统计当年已发表的论文有关。(2)近年来基金论文的挂名现象愈演愈烈,基金名称与论文内容不符的现象使很多基金论文的质量下降,因此被引次数下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下降,从而导致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期刊编辑部一定要重视基金论文比,加大监管和审查力度,严格筛选高质量基金论文,因为只有刊登高被引率的基金论文才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核心。
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基金论文比连续5年均较高,可能与这2本期刊刊载的均为基础类研究,专业特色较强,我国神经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经费来源丰富有关,因此期刊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与其发展密切相关,各期刊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要注重内容的专业化、特色化,定位适合本刊特色的读者;紧密联系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创办特色栏目和策划专题,从而赢得更多的优质基金论文。
3.3 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的平均引文数连续5年较高,一方面说明英文期刊的平均引文数处于优势地位。因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语种,英文稿件可能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群引用。另一方面可能与期刊编辑部正确地引导作者利用文献有关。因此各期刊应鼓励作者刊登全英文文章,提高国外读者群对我国中文期刊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提供英文全文译文,设立英文专栏,引导作者正确的利用文献。2009~2014年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提示其在神经医学界的重要学术地位及广大作者对该刊论文的认可。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总被引频次上升很快(22~417),与其较大的载文量和出版周期短有关;从影响因子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精神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在神经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各刊虽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均在相关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即年指标最高的期刊为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论文被引用的速度最快,反应了该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说明编辑在挑选稿件的时候偏向于学术水平较高和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H指数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多年来积累了非常好的学术声誉,影响力较大。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H指数近3年增长较慢,值得注意。
目前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体影响力还不够,但呈上升趋势。优秀的学术期刊是学术前沿信息的及时者和提供者。学术期刊必须有渠道、有能力及时了解学术前沿信息,除了利用现有的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外,各期刊编辑部还应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或参观访问,交流和学习优秀的办刊经验,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6)高慧芳。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87):92-95.
(7)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6):173-179.
1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存在形式及内容
现有24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见表1),其中14种为综合期刊,8种为专科期刊,2种为文摘类期刊,几乎涵盖了口腔医学的所有领域,其中13种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数字化情况调查结果
2.1版权页调查对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版权页的调查显示,有21本标注了电子信箱,占84%;只有9种期刊建立版权网站;标有2个网址的有1种。分布情况见图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相对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与国外期刊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2CNKI收录全文情况除7种期刊(占总数33.33%)缺失首期或最早数期,《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更新至2007年止,其余13种期刊(占总数61.90%)收录自期刊创刊以来所有全文。
2.3国外数据库收录本研究以PubMed为代表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至2008年9月止,PubMed年收录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只有3种(占收录期刊总数的12%),包括《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其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自1987年1月刊~2008年2月刊共2770篇论著的英文摘要,小部分早期论著的摘要暂缺;《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收录1997年2月至2008年8月共1404篇英文摘要;《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1992年6月~2008年8月2064篇论著,其中1960篇提供全文PDF链接,2008年全部则只提供英文摘要。
2.4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2.4.1主办单位网站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海口腔医学》、《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5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拥有主办单位网站的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依托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网站,提供一般性信息包括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甚至全文PDF文件下载,相关链接较全面,构架完善,并设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的链接网页则仅提供版权页等一般信息,不具备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文献下载等功能,支持网上投稿。
2.4.2版权网站期刊建立版权网站可借助因特网方便、快速的特点,在提供期刊文献服务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新、更快、更广泛的医学信息服务[3]。《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是国内目前拥有版权网站的口腔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以印刷版本期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站,其提供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提供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文献设有HTML和PDF两种链接,但全文未上传,也未见留言信息。
3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的科技期刊数字化绝大部分停留在"拷贝阶段",在形式上是单纯印刷版的重复,甚至是印刷版的简单扫描,出版时间明显滞后,且网页设计过于简单;在观念上认为网络只是给读者一个新窗口,没有对编辑流程进行调整;形式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未通过整合内容形成跨媒体的一体化服务,不能满足编辑部及读者多方面需求[4]。这其中的原因有观念上的,也有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考虑可能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主要负责人对网络了解不深;②缺乏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人才;③网络技术缺乏;④编辑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适应等。
关键词:植物化学;化学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95-02
植物化学是应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植物成分(主要是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理化性质以及主要结构类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物转化等。植物化学是植物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天然有机化学或天然产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奥秘的学科,也是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植物成分不仅是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新药或药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日用化工、食品、染料和化妆品等行业。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许多会从事与植物成分有关的深造学习、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植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对将来的深入学习和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种情况,结合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地域特点,为了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更好地融入社会,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我们于1996年开始为化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植物化学”课。现根据十多年来的教学工作,谈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植物化学课程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由于我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云南,结合云南的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课程定位于培养的学生具有宽广的化学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胜任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而且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与植物成分相关的研究工作和产品开发,或者为进一步的深造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植物化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植物化学的应用领域,了解植物化学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程序及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了解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掌握植物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理解提取分离的原理;掌握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如:糖、苷、萜、甾体、生物碱、芳香族化合物(香豆素、木脂素、黄酮)等的化学结构特征、性质和提取分离的方法。为继续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与植物成分相关的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植物化学实验,锻炼学生在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要求通过植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知识体系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置
与其他化学专业课相比,植物化学课在化学专业中开设较少,无专门的教材。国外有的院校为学生开设“天然产物化学”,课时不多,无专门的教材;国内药学专业、中药专业等有“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等教材。植物化学只有农林院校主编的两本教材,侧重于农林专业。为了编写适合化学专业使用的植物化学教材,我们于1998年编撰印刷“植物化学”讲义,在教学中使用。2004年,我们组织云南高校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又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起编写了《植物化学成分》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既包括了植物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又兼顾学科最新进展。尤其具有中国(包括云南)天然产物的特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紧密,便于学生把握植物化学的研究趋势和发展脉搏。《植物化学》课程由四大知识模块构成。第一部分,植物化学概论。包括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意义、目的、研究程序、研究形势和发展趋势;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第二部分,各类常见植物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纯化精制以及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自主学习。每名同学就自己家乡特色的药用植物1~2种,对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在医药、保健品、染料、色素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查资料后,写成小论文进行讨论。第四部分,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理论课授课共54学时,植物化学实验共36学时。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课外互动及学生课外查阅资料、阅读、归纳总结、报告、课外科技活动等方法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课堂讲授中注重经典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有机结合;注重热点植物化学成分和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的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授课,既有效地利用了课时,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大的知识量,又能将植物图片、复杂的植物成分结构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地表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植物化学课件上网或打印出来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课堂上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思路。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了各类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主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生物活性等知识。
2.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对植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应用的角度综合地去掌握植物化学知识。如生物碱的提取,根据所学生物碱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让学生归纳其提取分离有哪些方法等。学生发言踊跃,对各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3.课外互动。课程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就自己熟悉的药用植物1~2种,自己出题,在课外进行资料查阅、归纳总结、小论文写作和幻灯片制作。这个过程,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弥补了植物化学内容多、课时少、辅导答疑时间有限的缺陷,也有利于学生释放自我,激发潜能,培养综合能力。学生将自己的课后阅读资料做成PPT进行汇报,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其查阅文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其专业交流的水平。
4.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中,紧密结合云南特色药用植物成分或课程组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案例探讨,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有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结构鉴定、黄酮、二苯乙烯、环烯醚萜、二萜、三萜等内容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组教师的工作进行讲解,深受同学欢迎。既让学生对自己老师的工作有所了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了6~10个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对常见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科研课题较多、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方向与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在教师的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实验,或自主申请省、校课外科技活动资助进行探索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每年均有二十多名同学参与植物化学课程组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四、教学效果
植物化学课程由于贴近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资料查阅、综合分析、实验操作、论文或报告写作、科学思维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自主申请学校的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的热情高涨。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取植物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作为人生的进一步追求。一些同学通过自主学习或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发表了学术论文,一些同学的课外科技作品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奖励。
参考文献:
[1]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
[2]Baker DD,Chu M,Oza U et al.Nat. Prod. Rep.2007,24,1225–1244.
[3]Filho RB.Quim.[J].Nova,2010,33(1):229-239.
[4]陈业高.植物化学成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83.
1文献的概念及其分类
文献是通过载体记录的知识,载体是文字语言附着物,是物质形态。从古至今,载体有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科技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总称。其分类包括:①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二次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常称为“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献。通过检索工具(二次文献)收集原始资料(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如综述、述评、年评、指南等。④零次文献。
未成文的口头传递的信息,或手稿之类的资料,即还没有传播载体。
从上可以看出,综述既不同于原始论文,不属一次文献,也不是论文的摘要、索引或书目,不属二次文献,而是一次文献高度浓缩的产物,是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而写成的三次文献。因此,综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学术动态快,是获取信息、促进科研、指导实际工作的有效途径。
2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述包括现状综述——成就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动态性综述和专题争鸣性综述三种。其特点如下:①资料来源是拿别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不是人或动物。③内容涉及面广,信息浓缩、精炼。④叙述性的表现手法,以事实为基础,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论。⑤引文多,有很强的参考性。
3撰写文献综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特点如文献数量多、增长快,内容分散,重复交叉,语种增加,知识老化加速,质量下降,时滞严重等,呼唤着护理综述文章的出现,使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综述是知识再创造的研究(科研分为创造知识、修改知识、综合利用知识),写作综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成熟,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再则,综述提供回溯检索文献线索等,以上说明文献综述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
4写作步骤
4.1选题
①选取护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②选取位于学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或矛盾焦点的问题。③选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题目。④选题要大小适度。⑤希望在杂志发表的综述,应注意期刊的要求。总之,选题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个相符:与个人主观条件相符、与自身客观条件相符、与护理进展现实相符、与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4.2收集文献资料
4.2.1对文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①数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资料最好>100篇。②质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过5年;专业分析,资料来自本专业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论著性文章;国别分析,资料来自本课题研究的先进国家、权威机构、有威望的专家;主题分析,引用资料的主题与自己的选题相同或相近。
4.2.2收集方法:①顺查法。顺年查找,由远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远,从当前开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献。③追溯法。又称篇后文献检索法,是利用已发表综述后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4.2.3检索工具: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类型。①中文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中国医学文摘》和《国外医学》等。②英文工具。美国《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等。③联机与光盘。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联机数据库(MEDLINE)等。④网上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医药信息检索系统网上数据库等。
4.2.4检索途径:①题名途径(主要按书名、刊名检索)。②著者途径(按作者姓名检索)。③分类途径(按文献所属学科类查)。中国图书分类法规定,“R”是医药卫生,如R4为临床医学,R47为护理学,R248为中医护理学,R5为内科学等。④主题途径(按规范化术语即主题词查)。
4.3整理加工文献
①阅读(浏览、粗读、精读;应确定优先阅读的文献)。②整理、分类、筛选。③综合组织(可按主论点、分论点组织论证材料,确定论证方法,安排层次结构)。④拟定提纲,完成全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连贯性;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7-4728-02
Discussion andResearch of Continuity Mode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English
XIAN Min, ZHOU Li-fen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Qujing 655001,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professional Englis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urses in computer,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absorb advanced knowledge in the computer field .Computer Professional English courses which has their specificity, combines computer technology, specialty English and public Englis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education can not adapt to a new era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combinated with the practice, discusses and researches the continuity mode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English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nd methods
Key words: computer professional English; continuity; teaching mode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和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中。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技术已经对世界经济,文化,军事,教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计算机科学发源于欧美国家,近几年,我们国家的计算机科学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最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仍然来自于欧美国家。做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必须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更新较快等特点,一般是一年半就要更新,硬件平均三年半就要提升一档,这样的发展速度也就决定了要及时从国外接受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知识[1]。由于受到语言环境的限制,如果将国外的最新的技术翻译为中文,首先是时间较缓慢,另外由于翻译以及计算机知识的固有特点,引进后的技术和文档会影响技术的理解与应用。于是,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计算机专业英语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在大三年级,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公共英语,而且该课程是一门跨学科课程,它将计算机专业与英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又区别于某一具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或者一般的英语语言课。正是由于该课程的特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有探讨与研究的趋势和必要。保留传统的模式的优点,借鉴新模式,联系实际,让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成为提高学生英语和专业课程的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
1 传统教学模式与连贯性教学模式的区别
计算机专业英语包括英语科技文献的特点与常见表达方式,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述,计算机主干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概论。一般的大学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通过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对知识进行评价这三个教学过程完成基本教学。并且一般的高校在大三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通常只有一学期,这样对整体提高学生对科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能力有限。因此在魏元春,陈伟等人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连贯性教学模式研究》中[2]提及到连贯性模式。受此启发,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对连贯性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
1.1 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不仅有时间短,因为一般都在大三一学期进行,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取课文教学模式。专业英语教材一般课后都有计算机专业词汇,很多老师都花上不少的时间进行单词讲解,然后才回到课文进行课文讲解,包括课文翻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感到课堂枯燥,老师为如何让这门课程上得更生动和精彩感到困惑。学生因为有大一大二的英语基础了,如果再简单地对专业英语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则不合适。
1.2 连贯性教学模式
连贯性教学模式是指专业英语的教学需要贯穿在每个学生的整个大学过程中。连贯性教学模式旨在将专业英语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专业知识中。在此教学模式中,不是简单的大三的一门专业课程,而是许多课程,教学方式的整体融合。
1.2.1 连贯性教学模式过程
在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四个过程是相互连贯相互辅存,一环扣一环。在大一阶段,着重打好公共英语的基础,但是一般公共英语的老师不会在课堂中引入专业英语词汇。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程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引入一些简单的专业英语词汇。例如在大一的《计算机导论课程》中,会涉及到软盘硬盘等词汇,专业基础课老师可以在此时引入floppy disk ,hard disk 简单英语词汇。同时对一词多义的单词进行强调,比如“block”单词,即有“块”的意思,也有“分程序”的意思。另外对专业英语中经常涉及到的缩写词进行引入。比如“CPU”,“AI”等词汇。大二学生在上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专业英语课程,在这门课程中除了系统的介绍计算机专业词汇,语法,特别是要强调科技英语。比如:Table and Graph, Document Conventions, Description and Listing ,Academic papers等,通过引入这些科技英语,让学生知道科技英语的写作与翻译,在此阶段,强调中英科技英语的互译。大三学生即有了专业英语的基础也有了专业知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增设双语课程,原滋原味地吸收英文计算机课程与相关文档,对其能力的提高有个质的飞跃。大四实践阶段,有了前面三年的积累,在这阶段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一些国外会议,国外文章,从毕业实践到毕业答辩尽可能地用全英语进行。
1.2.2 连贯性教学过程实践方法
通过前面的分析,以及传统模式和连贯性教学模式的互相比较,取双方之优点,在具体的连贯性教学过程实践中,把握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实用性,针对性,连贯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质的飞跃。
1) 科技英语
加强科技英语的认识,在连贯模式中,不能忽视科技英语的重要作用,科技英语起到为学生打开世界之窗的作用,学生理解科技英语的知识点和写作,才能看懂国外文章书籍,理解知识。
2) 加强学生中英互译的能力
由于学生有公共英语的基础,对普通的中英互译不感到困难,但是对于计算机英语本身固有的特性,它不仅是计算机词汇与公共英语的融合,更多的是科技英语的渗透。由于其特殊性,所以要特别加强学生中英互译的能力。
3) 教师能力的提高
连贯性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深厚的英语功底,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把专业英语渗透给学生。学校应多提供机会给教师进修英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应当让教师参加更多的计算机国际会议,了解最前沿知识。
4) 教学方法多样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合理有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够教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改善刻板的教学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不能简单地通过词汇介绍,导读翻译,总结内容,布置作业等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因材施教,课堂上讲解中等难度的文章,针对学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布置一些较高难度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4]。适当地引入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查阅国外最新成果的文章[5]。
5) 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
通过在课堂上引入中外科技论文进行对比,让学生比较中外科技论文写作的区别与特点。英文科技论文一般是在文章中先给出推论或者结论,再一步步介绍原因。学生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后,无论是对写科技论文还是阅读外文文献都有帮助。
6) 开设双语课程
在适当的年级开设双语课程,双语课程是以中英文同时为讲授语言,但是教材选用影印版国外文献或原版文献。通过双语课程,让学生不仅学到国外先进的知识,因为这部分知识不需要翻译,直接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同时学会西方思维,进一步加深对科技文章的理解,最后学会自主式学习[6]。
2 结论
保持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借鉴连贯性模式的新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专业英语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连贯性模式贯穿于大学四年,连续性很强,需要学校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以促进该模式更好地被执行。该模式的实践需要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的配合。本文分析了连贯性模式的过程,以及相应过程中应当把握的教学重点,并对教学实践中的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该连贯性模式不仅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也为有能力进一步深造的同学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崔玉宝.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13(4):60-62.
[2] 魏元春,陈伟.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连贯性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9(20):3-3,6.
[3] 姚越.浅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J].福建电脑,2009(5):202.
[4] 喉悦.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12):141.
一、 学术诚信内涵及表现
(一) 学术诚信的内涵
学人对待科学要讲求“诚”,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劳动成果要讲求“信”,学人研究学问时要求“真”——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不媚俗,不空谈,不编造数据,不捏造事实, 对其他研究者及其科研成果要讲求信用+信誉——研究者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学习、团结合作,不能搞学术垄断和学术霸权,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引用了他人的观点和资料就要表明出处,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和讲求信用及信誉。诚实守信是学人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最重要的学术行为准则。
(二) 学术不端的表现
学术诚信缺失所表现的行为即为学术不端,2009年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有对于学术不端的具体描述: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4.伪造注释;5.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7.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 高校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
高校作为学术科研的重要单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术及职称评价等各方面的影响,高校学术诚信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发展与人的惰性的矛盾
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的飞速进步,使整个社会都面临一次洗礼,空前的资源共享,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方便与快捷。使学术界也经历了一次信息化的革命,使原来埋头于各种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档案室及田野调查等无数次采集学术信息与资料的学者们,轻易地点几下鼠标就能替代一切奔波、一切实验及查文献的工作。这种时代的进步无疑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但带给人更大的惰性与侥幸心理也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上确实为学术不诚信的投机提供了便利。
(二)评价标准与学术质量的矛盾
现在更多的高校在评聘职称时采取定量评价的方法,出现重数量轻质量或以数量代质量的现象。有的院校的评职条件中明确要求申报职称教师的论文及著作的数量及字数等。有的院校或部门将成果的被引用频次及转载频次,或是被评价者被引用的字数等来作为评价的标准。这些评价标准将会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不得不以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为目标,并找相关行业的教师、学生多引用、多转载自己的“成果”,不断追求论文及著作的数量,而忽视了学术的质量。这样短平快出来的论文经不起推敲,算不得精品,久而久之,造成学者不能潜心学问,不思进取,粗制滥造,有的甚至为了多发论文而不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三)学术管理与监督机制的矛盾
目前我国对学术进行监督与管理有两种方式:行政方式与非行政方式。行政方式是由政府确定的学术评定委员会对各研究项目、活动及成果进行考核与评审,这种方式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使学术价值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极易产生官僚作风,而造成学术诚信的缺失。非行政方式是科技期刊的监督与审查,科技期刊没有制度与体制的保障,只能处在有心无力的状态下,局限在小范围内对学术失信者给予相应的警告与惩处,无法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学术失信行为。
三、国外学术诚信建设的经验
对于学术诚信,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国外的做法与各项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借鉴。
(一)建立有效的社会诚信机制
在国外,学术信誉是每一位学者的生命,,违背学术诚信的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美国首先从在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下监督每个人的言行。其次,从各种证件的取得上就规定得非常严格。每个人的诚信出现污点在整个系统中都是有记载可以查证的,违背学术诚信的人在美国大学和社会较难容身。再次,美国联邦政府各主管部门以及各基金会在审批科研经费和项目基金时,除考察学术能力外,重点把关的是申请人的学术信誉。
(二)构建完整的学术诚信防治体系
目前许多国家已针对学术诚信问题出台了各自的规章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机构。
1.政策规定。例如韩国科技部出台了《关于国家研发事业中确保研究伦理及真实性的准则》;德国马普学会发表了《关于处理涉嫌学术不诚信行为的规定》;美国颁布了一项纲领性政策《关于科研不诚信行为的联邦政策》,对发现的不正当研究行为各相关机构及职责均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和规定等。
2.监督机构。世界各国均以在大学中防治学术缺失行为作为工作的重点,可见国外对于高校学术诚信的重视程度。例如丹麦成立了官方的丹麦学术不端委员会,主要负责处理非常重要的学术不端事件,拥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其模式已成为其他北欧国家的学习范本。 四、加强高校学术诚信建设的路径
经过对我国高校学术失信原因的分析,以及对国外学术诚信建设体系的借鉴,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的方案,并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建设完善。
(一)搭建网上公开学术成果平台
网络信息时代的快捷与方便虽能导致人不劳而获的惰性,但也可以利用它制约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和完善学人的信用制度和完整的学术诚信档案。从论文到专著到项目,让每个人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使这样一个在线数据库成为管理及审批机构的依据,成为各位学者的展示平台及自我约束平台,实现我国学术诚信体系管理系统和监督的标准化、信息化和数据化。有了这样的平台,每个人的行为都在社会的监督下, 每个学人也将更加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
(二)明确各学科学术规范
要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就要不同学科分别建立学术规范,避免“一刀切”。当务之急就是要出台一个明确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学术规范的制定应与《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等的要求一致,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使制定的学科规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解决中国学术评价的重点,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的规律,把行政权力与学术评价隔离,并把建立起分类评价和质量导向的考核机制作为重中之重。2014年,“科研评价改革”无疑是国内高校科研领域最火的词汇之一。从中央到地方相继研究或出台了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分类评价体系的相关政策,在地方层面,截至2014年10月,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三个试点地区(北京、上海、广东)均提出主要实现以科研质量为导向,分类考核体系和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将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评价方法。高校科研仅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时代有望成为历史。
(四)加大对学术失信行为的管理力度
学术失信之所以会发生,原因之一就是学术失信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当前,要务必加强对学术失信行为的管理力度。让失信者从声誉到利益都付出相应的代价;整个学术界应对学术不端行为保持零容忍,一经查实,绝不姑息。对那些已被证实的影响严重的学术失信行为要进行公开处理,通过正式和透明的制度化程序予以解决
(五)加强学术诚信思想教育
1.法律意识教育。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某些研究者法律意识淡薄,心存侥幸,认为官不举民不究即万事大吉,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强对相关法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通过研究者法律意识的增强,起到了用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力来制止学术失信现象发生的效果。
2.内在约束教育。学术诚信缺失其内在的原因,即研究者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缺乏学术道德造成的。“立言先立德,立文先立人。”为此,研究者要树立对待学术的正确态度,从被动到主动地遵守学术诚信,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重建学术诚信的威严不仅仅是学界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更应该以身作则,以自身言行为世人之规范,成为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唯有建设学术诚信,坚守学术道德,才能以学术诚信夯实中国梦的基础。让学术诚信成为一股强大的道德正能量,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使我们的社会早日成为和谐、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EB/OL].[2013-07-08],http://gov.cn/gzdt/
2009-03/21/content_1264527.htm.
[2]About us[EB/OL].[2013-07-08].http://ukrio.
org/about-us/.
[3]黄文华,吴一迁,张俊彦等.国外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对我
国科技期刊出版诚信体系建设的启示[J].学报编辑论
丛,2013,
[4]杨艳.美国高校学术诚信制度建设研究及启示[D].北
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5]汤曾.浅议学术诚信[J].广西社会科学.2004,(3).
关键词:民办高校 科研成果 转化机制 平台 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45-02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现代中国,要发展社会生产力,需要提高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就一定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1 科研成果转化背景分析
1.1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国外科技发达国家,从事科研的机构,无论是民间机构还是国家研究院所,很多科研项目就是基于应用需求而迅速立项,研究,试制,批量生产,尤其对现代电子技术产品,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特别短,国外这方面,研发阶段周期也有很多相关政策,项目组有长期战略性策划,长线基础准备和短期产品研发合理匹配,一方面有技术人员从事基础研究,进行理论模型研究、材料研究,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实现,各个产品设计环节从事研究的人员、资金都匹配到位,这位短线产品设计,迅速投入市场奠定的雄厚的基础,是国内研发机构无法比拟的。
国外发达国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高、很多人的追求层次也高,对探索自然,追求真理,探求科学,有着极高的兴趣和追求,有些机构和个人,把对进行科学研究作为人生的目标,把对人类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作为判定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尺,所以很多年轻人乐此不疲的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研究成果积极转化为产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种前提下,科学发展,科技发达,技术进步。
国内目前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员主要是科研院所、大学院校的专职人员、教师,从事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国家计划内的项目,科学研究是最为工作来完成,被动性质比例较大,无论是横向基金项目还是纵向合作项目,单纯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奥秘的因素较少,应用价值受限制。另一方面,对于社会需求的,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急需攻克的技术难关,由于利益驱动、技术壁垒的客观存在,科研人员进行具有应用背景和需求的研究的热情有限。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较少。
1.2 民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受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限制,民办大学在初期的教学型运行模式中科研成果在数量和水平上都处于较低水平。仅在近几年来有所改善,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民办高校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扶持政策的支持力度也有所加大。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探求自身发展过程中,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引进了一定数量的高层次教学、科研双师型人才,使得高校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快速开展。但是目前民办大学科研成果的现状是有论文而实际得到的少;而得到一定程度应用的,又少探理,难以提高应用层次,在应用中,遇到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导致应用前景不乐观或难以推广。
2 民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症结分析
目前民办大学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少,主要症结在于:
2.1 科研项目来源有限,项目扶持经费少
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截至2014年吉林省民办院校获批的不超过一位数。能获批省科技部项目,对于民办高校更是一个具有较高荣誉的大事。所以尽管各民办高校出台的科研考核办法规定中对于申报成功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奖励幅度还是较大的,但是能够审批的数量还是少之又少,可见民办高校申报级别较高科研项目的难度之大。
一方面是目前民办高校能够申报获批的国家级基金类项目少之又少,即便是各种省级的科学研究项目能够申报下来的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即使申报成功,给予民办高教的项目经费也是极为有限,很少有超过6万经费的,这有限的资金扶持还需要分批划拨。
2.2 科研成果有限,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建设了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然而这些重点建设的质量工程教学机构,所进行的工作主要还是围绕这课堂教学理论进行,能够通过科学研究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却很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果在一定阶段内无法研究出有影响的成果,重点实验室的存在代表不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只能成为一个招牌。造成这个结果,一是学校需要引进不仅学历高,更要有较高科研能力的人才,使得重点实验室能够在规定的阶段有相应的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产生,起到重点实验室应有的作用。二是民办高校教师中不乏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但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各种流于表面的考核,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科研水平很难有用武之地,更难说水平提高了。
三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中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一部分教师,来自于改制的科研院所、大中型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十几年的项目研发,试制,生产及安装调试,但是转入教学后,主要精力除了要用于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为完成各种考核,把很多精力用于诸如,完成量化指标工作任务。能够用于进行科学研究的精力和时间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进行较高层次和水平的科研工作。
2.3 科研建设内涵流于形式,缺乏成果转化的价值
很多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存在流于表面光鲜,追逐完成量化指标。热衷于教师的科研论文在全国甚至世界核心刊物上发表,但这样只能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理论水平,并不代表其价值和水平,科研工作真正的价值要看科研成果是否得到转化及转化后的实效,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问题在企业中毋庸置疑,但是在高校中,追求的目标和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很多高校的科研项目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成果,最多是实验样机阶段,很难达到量化生产阶段,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缺乏成果转化的价值。实际上科学技术要服务于社会,变成先进的生产力,即使是理论研究,也要为更深入的研究起到基础铺垫作用。
2.4 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科研人才缺乏热忱
目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尤其是适逢民办高校转型转设,各种量化工作细而繁杂,无论是学校管理高层、科研管理层,还是教学单位,对于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量化,都处在被动地完成工作层次上。年轻教师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教学工作。只有在为职称评定积累材料时才拼命申报科研项目,项目结题成果绝大多数是论文形式。量化层次难以划分。
同时民办高校受办学条件所限制,在科研成果转化管理上很难作出与公立大学相近的奖励奖励机制。
3 结语
通^分析国内外科研成果转化现状,研究了国内民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困难的症结所在,在当前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式下,民办高校应该抓住这个契机,研究对策,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落到实处,使学教融合,学思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科研水平提高,为建设一流民办院校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