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9 03:30:36
导语:在网络环境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境互动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对事物都存在着好奇心理,学生对知识也较为渴望。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分析讲解课文时,利用网络这一技术手段,通过投影方式、音乐方式、视频方式等向学生展示课文内容,进而实现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目标。比如,教师在讲解《草原的早晨》这篇文章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找一些与草原有关的视频资料,再配上音乐,草原上的景象是马在奔腾。让学生通过所找的资料体会草原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山区学生,他们没见过草原或者是电视上也不曾见过。所以,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若是让学生直接去感受文章,他们往往无法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但是,在视频播放之后,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草原的魅力所在,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又如,教师在讲解《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向学生播放一些动漫材料,接着再找两名学生做角色扮演工作,分别扮演“乌鸦”和“狐狸”。扮演“狐狸”的那名同学应当想尽办法让“乌鸦”说话,如果“乌鸦”说话了,“狐狸”就成功。“狐狸”可向“乌鸦”提出问题、说好笑的事情使它开口。而“乌鸦”要做的就是不上“狐狸”的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借助投影这一技术手段向学生讲解文章意思,而学生的角色扮演更有助于他们理解文章内容。
二、借助网络实现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模式强调同学间的激励以及评价学习,在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并且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讨论中。同时,借助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进行经验的分享交流,激发学生争论的本能,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获得自身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在分析《谁的本领大》这篇课文时,可以事先找有关太阳能、台风、龙卷风的图片以及视频。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这些资料,感受各自威力,在看完视频后,询问学生哪个本领更大。这样,学生之间就会产生不同意见,进行激烈争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课文学习,课文讲解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同情景下太阳和风的各自的优势。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太阳和风的各自的“本领”,在争论环节中实现同学间互动,促进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三、借助网络实现师生互动
(1)教师应树立起网络教学的时念
为适应网络时代的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网络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不断深入了解网络技术对教学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关注网络教学资源。只有与时俱进的教师,才能真正胜任网络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
(2)教师以提高大学英语教育质量为根本
主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首先应体现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适应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实现多元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目前各大高校对社会发展形势、学校办学实际以及学生发展要求进行了全面分析,掌握其中的规律,重新安排了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方案,使其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师应认真履行新的教学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能够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强化英语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在英语相关职位的竞争优势。由此可知,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成为大学英语教师工作中的重点事项和根本主题(。刘贵芹,2012)
(3)教师应善于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模式课堂活动的展开,其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固定的知识和理论,同时也在于使学生领会学习的重要性,把握学习的规律和技巧,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应善于创设英语应用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应用意识,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解决。
2)注重语言与文化的传播对于语言的学习,必须同时对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深厚内涵。但大学英语课堂并不具备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因此作为大学教师,应当在语言文化传播方面多加努力,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人文风俗、政治、经济等等。
2.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发展的具体措施
(1)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管理能力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拓宽英语学习的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最为优质、最具时效性的英语学习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大量的学习资讯通过各种类型的平台得以,不同资源所有者之间互通有无。为了能及时掌握更多的学习资源,如实用性强的教学视频,情景对话训练等等,教师应自觉对网络信息进行科学的梳理,有针对性地借鉴其中的内容,提高自身运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的能力。
(2)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及多媒体运用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的优势,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高度重视计算机及多媒体的运用技能,通过有意地学习和强化,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打造视、听、练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将英语知识和语言运用训练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提升自己的教学层次。
(3)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网络与学科的整合能力
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运用技巧和网络信息的运用能力,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将网络使用能力与本学科进行科学有效的衔接,通过网络与学科的整合,达到教学方法上的飞跃。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积极学习网络技术的同时,应善于对网络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鉴别,根据大学英语的学科特点,选取其中适用于本学科的部分,从而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原来教学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弥补原有教学方式中的缺陷,以网络与学科的整合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不仅体现为工作方法的改进,同时更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一大飞跃。
(4)教师应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方法
1)微课教学法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每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而繁杂、教学任务重,因此教师很难对其中某一知识点过分偏重,如果学生未理解透彻,也无法重新回顾课堂内容。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大学教师可将微课教学法应用于课堂之中。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微课教学法的最显著优势在于其针对性较强,能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专门的讲解和说明,既可作为整体知识体系的某一环节,也可单独看作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课堂内容(。胡铁生,2011)如大学英语教师可重点针对某一特殊句型进行微课展示,从而便于学生在清晰的讲述和直观的教学资源的配合下,掌握句型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在多媒体资源提供的情景演练中提高对该句型的实际应用能力。从形式上来看,微课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易于获取、适于传播,克服了传统教学受到时间地点限制的弊端,灵活性较强(。王永婕,2015)
2)“翻转课堂”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音频视频软件及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翻转课堂能够成为普通教学课堂的重要补充,开辟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另一条有效渠道。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只能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也只能单方面听教师讲解课堂内容,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热情,大学英语教师可将“翻转课堂”教学法作为自我发展的方向之一(。张向阳、张富强,2015)通过“翻转课堂”形式的教学活动,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更多地充当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解答学生疑问的咨询者,学生则能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并在互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结论
虽然中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正在逐步接受欧美先进国家的一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符合国际市场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但是,从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基础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大部分仍然沿用传统的“问题解决为学科知识服务”的医学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的学习与问题解决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教育理念陈旧,为学生构筑的知识、能力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在大多数高校的医学研究生三年的教育中,第一学期甚至第一学年仍然是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才开始研究课题的寻找、设计和实施。而在课题设计阶段,由于研究生培养时间相对紧迫,他们参与的科研课题往往是在导师的指定下选定,甚至有些导师把已经设计好的课题、项目标书直接拿给学生,基本不需要学生自己寻找。然后在课题实施阶段,教育教学形式相对单一,过分依赖团队师兄弟之间实验方法的学习,机械按照已设计好的方案执行课题研究,缺少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得研究生在整个课题设计、实施阶段,不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不知道如何提出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最后,在课题成果评价阶段,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以文章为衡量标准,忽视对科研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等“抽象”指标的评价。这样一来,三年的基础研究学习并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自主学习并提高思维能力,而是在完全被动的环境下完成学业,学习积极性不够,科研精神不够,科学信息获取及利用能力不足,无法主动融入课题研究之中,只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这样的学习效果很难使学生去面对今后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所有这些存在的问题都制约着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教学”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为有效改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如何在网络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潜能,成为问题的焦点所在。
2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之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来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其精髓在于通过横向跨学科整合性的主动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科研课题的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对一个个科研问题的探讨、分析、解决的过程。虽然国外有教育学学者对PBL教学方法在本科生中的实施仍然存在疑虑,但是大家一致认为PBL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可行的。多项以医学研究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发现,采用PBL教学方式具有明显优势:①PBL模式可以科研课题的研究相对简单化、系统化和逻辑化;②PBL模式是基于具体的科研问题,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相对抽象枯燥的医学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PBL模式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④顺应国际教育发展的PBL模式更有助于挖掘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随着网络教育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何利用网络优势开展PBL教学成为目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高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资源获得的便利与丰富,为PBL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模式打破了时空局限,大幅度扩大和提高PBL的教学人群、资源和灵活性。
3网络环境下PBL模式
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对于硕士研究生这一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而言,由于网络教学能为他们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提供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可以使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独立性与主动性获得极大提高。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于研究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3.1科研课题选择、设计阶段课题设计是医学研究的关键,也是论文质量的保障。根据本课题团队的经验看,在整个科研课题的选题及设计阶段网络环境下的PBL模式,是文献获得的重要渠道,是加强团队成员间的互相学习的有效手段,是学生课题调研的重要保障;同时,可以让导师获取更多的想法,碰撞出新的科研思维火花。导师在整个课题设计的过程中,要明确研究目的,以研究生为主体,量体裁衣,加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网络环境正是开展相关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用最少的人、物、时间取得高效性科研成果的有力手段。因此,首先导师围绕最初设计的科学假设,提出引导性问题,设置多阶段问题层层深入,或者是给出课题相关的经典文献,并通过网络远程传输问题及文献,让研究生在文献的引导下,进一步收集其他文献及资料,解决课题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经过问题-文献-产生问题-文献-讨论-解决问题的PBL具体模式,让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与即将自主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搭起桥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掌握相关的研究进展。同时,鼓励硕士研究生参与撰写科研立项申请书。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书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更加熟悉问题的选择及设计的全过程,为将来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奠定扎实的基础。
3.2科研课题实施阶段科学问题一旦具体化,就需要设计一系列独立有联系的实验步骤,整个过程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发放之后,导师应该组织学生,通过实时交互(网络聊天室)或非实时交互的方式(BBS站点、QQ等),对于问题解决进行引导、启发和初步探讨,同时有效掌控学习过程,讨论的内容包括问题中涉及的基础概念、实验方法以及学习者自己对于解决该问题的初步假设等。讨论的目的是团队成员通过相互协商确立团队总体及个人的研究目标。为了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以达到最终独立研究的目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网络环境下的PBL利用网络打破时空局限,不再是团队成员之间研究方法的单一传承,而是将研究生参与的人群、资源、学习的灵活性大幅度扩大和提高。针对研究目的和要求,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信息,锻炼学生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共享及协作,形成自己的观点,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
3.3科研课题总结、评价阶段虽然目前尚无针对医学研究生PBL模式教学的统一质量评价体系,但是依照本课题团队的经验,在完成问题的分析后,团队定期召开研讨会,多次反复进行总结和反思。首先,学生带着各自自主学习的结果展开讨论。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网站和获取文献资料的可靠途径,以问题促进思考,以讨论完善思维,并对学生的科研情况适时引导点拨,以确保结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判断讨论是否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其次,可以从研究结果和整个研究过程的知识获取、思维能力、协作技能、研究结论等方面进行评价。网络环境下学生的PBL学习研究过程可以得到准确的记录,因此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可以设计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口头陈述、书面报告、项目论文撰写等多种评价方式。网络工具为教师评价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最后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表扬学习者取得的成绩,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成为自主学习者,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及改进的方向。整个过程中,学生获取信息、收集资料的能力得以锻炼的同时,提高了对研究对象及科研资料的分析、思考、对科研活动的过程及结构的表达能力,论文撰写能力也在该教学模式中得到锻炼。
1.1信息资源丰富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因特网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中。因特网上的信息数量庞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道,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域名总数为1844万个,网站总数为320万个,网页数量为1500亿个;①类型多样,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不仅包括本馆的纸质信息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还应包括因特网上能利用的虚拟信息资源。在虚拟信息资源中还包括众多的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等资源,并且新的信息载体不断涌现,所占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对于它们的收藏极大地改变、扩大和丰富了馆藏信息资源类型,使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内容丰富,网络信息内容涵盖各行各业,涉及到我们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等方面。这么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多处于无序状态,这又为图书馆深化网络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2信息需求多元化、个性化
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可以在网上进行下载、阅读、外借、查询等操作,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已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呈现出跨时空、多样的特点;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也出现多元化趋势,除了寻求专业范围内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新进展、新动向等信息资源外,还需要寻找和查阅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和成就等综合性信息以及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网络环境下用户对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更加趋向于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指针对每一位用户的独特信息需求提供针对。由于网络信息总量急据增加,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无效信息”和“垃圾信息”,正如奈斯比特所说“大量但无序的信息,不但不是资源而是灾难”。②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强于传统环境的读者,更需要得到咨询和指导,更需要交互式的信息咨询服务。
1.3服务范围扩大化
目前,因特网已将世界各地的用户联结在一起,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因此,人们形象的称全世界人民共同工作、生活在“地球村”。因特网为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网络环境,图书馆应以因特网为依托,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同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不只是传统的借借还还和解答用户在利用文献资源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疑难,服务内容已向深层次发展,诸如开展多媒体资料阅读、网络信息检索与传递、情报分析与利用、特色资源的提供和辅导等工作,从而使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大。
1.4服务对象社会化
传统图书馆由于受观念、隶属关系、技术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服务对象只能局限于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读者,社会服务一直是制约信息服务工作的瓶颈。但随着网络环境的产生,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都在积极地实行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网上出现了大量的信息产品,如国内的北京世纪超星公司的数字化图书、中国知网的数字化学术期刊等都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典型代表。这就为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凡是能上网的用户,不管其身在何处,均可通过终端设备上网访问图书馆的网络资源,成为该馆的一位读者,从而享受网上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轻松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
1.5服务模式开放化
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是一个图书馆同时对应于无数个读者,使图书馆经常陷入馆藏资源的不足、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不完善的困境,其服务质量自然难如人意,服务效率低下。而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已突破了各自为范围,纷纷加入因特网,融入网络大环境中,并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国家图书馆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为依托,形成了中国图书馆网络主干,并与世界各地的文献信息机构联为一体,网上图书馆将成为用户获取文献信息的源泉,共同构建全国乃至全球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其功能远大于分散的传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其直接影响可使“大图书馆变小,小图书馆变大”。用户足不出户便可获取各种在线资源,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由以馆藏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从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服务方式更加方便,服务效果更加高效。
1.6服务手段现代化、网络化
图书馆的现代化,使图书馆完成了由手工劳动、机械劳动的传统图书馆向自动化、网络化、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变。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完全依托现代化的网络系统进行,信息服务的手段也应与之相匹配,充分利用电子邮件(E-mail)、电子文件传输(FTP)、信息查询服务和网络化信息检索等手段,实现信息采编、流通管理的现代化;实现索引编制、数据处理、检索的行货和网络化等等。
2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原则
2.1服务至上原则
服务至上原则是每一个图书馆必须树立和坚持的正确服务观念。在浩如烟海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中,图书馆应把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信息服务工作作为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由图书馆自身性质确定的,它是联系用户和各种信息资源的桥梁,是图书馆更好地为生产和科研服务的前提。图书馆只有坚持服务至上原则,在服务上下功夫,才能在不断深化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使图书馆事业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蓬勃发展。
2.2效率原则
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日趋加快,效率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追求。图书馆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追求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大力宣传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效率原则,不断提高广大用户需求的满意度和服务准确率,全面突破传统图书馆服务工作以接待读者的数量、开放时间和图书架的多少为衡量图书馆服务工作水平的标准,而以开展服务项目数量的多少、服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服务的快捷程度作为评价标准。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只有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2.3特色服务原则
图书馆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从适应现代信息资源的角度和层面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它开创了“用户需求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发展道路,并为“广、快、精、准”信息服务目标的实现开拓了广阔而新鲜的思路。图书馆应高度重视用户的特殊信息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开展特色服务、定题服务、专门数据服务等,形成图书馆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格局。如北京市崇文区图书馆的包装资料馆开发和利用包装信息资源,从最初的收集资料、提供简单的咨询服务,发展到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2.4方便原则
图书馆应创造条件,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对于网上图书馆,网站首页要设网络导航,网站要层次清晰,结构明确,网站内容要新颖、充实。图书馆网站要对现有信息进行整合,充分提示传统馆藏、数字化馆藏和网上的虚拟馆藏,争取尽快实现“一站式服务”。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给读者提供极大的方便,节省读者宝贵的时间。
2.5动力原则
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从获取方式、结构、传播范围到传递手段等方面都衍生出新的特点,对军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
1、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理念发生了变化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收藏理念一直是以收藏为中心,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与封闭性;而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的出现,使图书馆不仅需要利用自己的馆藏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且利用网上资源来扩大和补充自己的馆藏,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快的信息服务。因此,网络环境使传统单一收藏观念发生变化,收藏由静态变为动态,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成为各馆追求的目标。
2、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变化图书馆传统的馆藏资源获取方式主要是通过订购、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文献入藏后,便拥有了该文献的永久使用权和所有权。而图书馆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资源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实体,而是它的网络使用权,这里使用权和存取能力将成为比本馆实际拥有文献实体更为重要。因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获取方式除了订购外,还包括入网、联机使用、租用、免费获取等多种方式。
3、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随着网络和信息资源存储等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向图书馆渗透,使图书馆赖以生存的信息资源基础定位在一个更为广阔的信息背景中。因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藏信息资源扩展为两部分,一是现实馆藏(包括印刷型文献、磁带、光盘、软盘等电子文献),二是虚拟馆藏(网络信息资源),而且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是一个整体中不可分割、密切相关的两部分。这样馆藏信息的管理就由印刷型文献物质实体的管理演变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文献信息的有效利用为目标的集成化信息资源的管理,突破了以住“以文献为中心”的束缚,实现了“以信息为工作对象”,这对馆藏发展及管理方式的变化具有积极意义。
4、馆藏质量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馆藏建设强调的是书刊采访的质量,被评价的对象是文献本身,即实际入藏书刊的数量、结构、重点等。而在网络环境下,是评价图书馆在整个信息环境中为用户提供信息的选择能力和存取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提供检索机会,其质量高低实际上反映满足用户需求水平的高低。检索质量成为评价馆藏质量的重要标准。
5、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图书馆以印刷型文献为基础、以馆舍布局为特征、以工作人员为中介,用户与工作人员之间互动式接触的服务关系,在网络环境下,馆藏资源的利用与传播将建立在以网络为依托、以终端用户独立的信息获取能力为特征的基础之上,强调“虚拟馆藏”的存取概念,文献信息利用与传播逐步由“以馆舍为中心”走向“以用户为中心”。
6、文献购置经费预算及其分配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经费预算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购买书刊,而网络环境使图书馆能够便捷利用网上各种信息资源,将有限的购书经费去购买最常用、最有特色的文献资源。同时网络使经费预算的分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将从过去以订购这种单一形式,转变为购买、租借、联机检索等多种形式并举,经费预算中将有一部分用于网络资源的存取以及数据库建设,而且随着电子信息源的增多,这部分经费所占比例将会更大。
二、军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对策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随着2003升级为NM2000的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和2004年升级为全军军事综合信息网的建成开通,拓宽了军校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提高了服务水平。但目前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经费不足,导致文献入藏量锐减,严重削弱了文献信息保障能力;二是数字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馆际间差距较大,形不成规模生产、服务能力;三是专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存在着严重的知识结构老化、缺乏既懂专业又懂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对此,我认为,要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应当创新军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服务。
1、增强开放意识和合作观念现代图书馆的开放意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图书馆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摒弃传统的“自给自足、各自为战”,“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观念,树立全军“大信息馆”的思想和现代图书馆的开放意识,把本馆的信息资源放到全军信息网建设这个大局中去考虑,充分发挥本馆信息资源的最大潜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需要合作观念的支持,不仅仅是军队院校图书馆系统内部的合作,还包括图书馆与技术单位的密切合作,与地方院校类似项目的合作,扩大横向联系,加强协作协调,加快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步伐。
2、加强馆藏文献特色化建设根据本院校的专业特点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方向,以需求为导向,确定本馆馆藏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文献采集。文献采集要求采访人员了解重点学科文献入藏的情况,征询学科带头人的意见,对重要学术文献的采购要力求全面并保持连续性,特别是要补齐重点学科的核心期刊,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题数据库以及全文特色数据库的开发上网。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丰富网络信息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特色文献资源的利用价值。这也是网络环境下军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一环。
3、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仅仅是本馆所拥有的现实馆藏资源,更大部分是网上的信息,这就有必要对其进行选择、加工、组织成方便用户使用的本馆网络资源。网络信息要成为本馆的虚拟馆藏,必须经过技术处理,即用专业指引库技术、将网上信息进行集中、分类、整理,再以主题树的形式指引用户查找,把用户指引到特定的地址去获取信息。由网上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的虚拟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物质源泉,也是衡量一个图书馆网络地位的重要信息资源。
4、更加合理的使用配置经费网络环境下的购书经费,应当看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它由购买书刊、光盘等电子出版物,购买数字化数据以及自建数据库等几部分组成。因此在充分利用文献信息网络和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要合理配置用于文献订购、网络租用、馆际互借或复制等各种方式获取信息的经费比例,加大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尽可能利用有限的经费满足用户最大的信息需求。
5、加强用户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对用户的信息意识教育,积极宣传开展图书馆网上服务,也是军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网络环境下,用户获取军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手段和方式以及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都同传统图书馆有了巨大变化,用户的信息意识是提高图书馆地位,发挥图书馆职能作用的前提条件。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评价能力和信息捕获能力。在信息海洋里,能够准确搜集到符合馆藏的信息能力,这是在网络环境下做好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最基本保障。
三、总结
(一)我国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许可的有关规定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在网络环境下,使用他人作品原则上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许可,但是对于法定许可的规定是十分有限的。在目前复杂多变的信息网络环境下,网络作品的数量及其繁杂,而我国现行立法又没有关于著作权公示制度的相关规定,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许可模式,尤其是进一步明确法定许可的有关规定,是非常迫切并十分必要的。论及法定许可在网络环境下的适用时,上海大学的陶鑫良教授曾乐观预言,法定许可应当成为网上传播一般作品的新的国际惯例,但是在西南政法大学举办的著作权法基础理论研讨会上,国家版权局法规司于慈珂司长在介绍我国著作权法修改的进展时指出,著作权法定许可已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可见对于法定许可在网络环境中的适用问题,无论是学界还是实务部门,都有着很大的争议与分歧。
(二)我国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许可模式的完善
1.建立并应用数字权利管理技术。数字权利管理技术是通过数字内容加密、用户身份认证、数字内容解析3个步骤完成全套加密、解析工作的。网络环境下,数字化的作品有着不同于传统作品的特点,基于此,某些发达国家便致力于开发、应用数字权利管理技术。《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4条明确规定,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在这项新型数字化科学技术之下,内容提供者可以自行决定对其作品进行加密保护。只有获得著作权人的合法授权之后的用户,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具体到授权的内容,可以细化为是否允许用户复制、打印或者设定复制、打印限度的程度。
2.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的许可途径。第一,数字化集体管理的建设。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数字化科技技术的发展,整个著作权市场上,呈现出传播网络化、需求多样化的局面,因而给著作权的使用、限制以及保护方面都带来了挑战。在数字化时代,为了更好地保障权利人的利益,世界发达国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数字化改革。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就注意到了数字时代著作权的保护问题。我国目前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数字化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必须加快数字化集体管理的建设。第二,会员制度与非会员制度的合理共存。“对于集体管理组织的会员,要加强管理,比如按照国际集体管理组织的技术标准…对会员信息进行严格保密等。”而对于非会员,则可以借鉴北欧国家的延伸性集体管理,使得在全国范围内有代表性的集体管理组织和使用者达成的协议对非会员权利人也具有拘束力,使用者签约后即可使用相关方面的全部作品而不受非会员权利人单独权利主张的干扰。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条件下,非会员权利人有权拒绝受领使用费,禁止他人对其作品的使用。第三,构建多样化的许可模式。首先补偿金制度是一种折衷的方案,是衡量各方利益之后不得已的办法,最早建立版权补偿金的国家是德国。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网络作品的复制问题层出不穷,而根据“法不责众”的原则,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对权利人进行补偿便成为可行之策。其次知识共享机制的探索。有研究者指出知识共享在博客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将逐渐成为博客在保护自己权利并许可他人使用以传播思想时的首选。由于目前知识共享机制并没有广泛应用,因此有待于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摸索建立。
二、结语
关键词: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空前提高;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目前,进入国际互联网络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已经拥有了一个更加先进的交互网络“www系统(WorldWideWeb)”。它是Internet上提供的一种高级浏览服务。借助这个系统,即使不懂计算机的人也可以享受计算机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Internet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90年代以来更呈现指数性发展的趋势,每年都有几百万个新的站点加入。现在联入Internet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60个,与之相连的站点也由最初的几千个增加到9000多万个。
人们利用Internet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种各样信息,包括最新科技、金融动态和商品供求信息等等,而且可以利用Internet各种功能为商业拓展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Internet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美国在20世纪末创造的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和低赤字”的新经济奇迹,便是对这种变革的最有力、最生动的证明。
目前,在人类的商务活动中因特网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二、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新千年之际,美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了10个年头以后,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并由此引发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速下降,给网络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失去发展网络经济的信心。美国经济经过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作出一些调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这不过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起作用的正常表现而已。
我们说网络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是因为它创造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高增长奇迹。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为现实经济增长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一种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的高效工具,营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最小化;人们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从而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经营决策服务,并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把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资源;人们通过由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的全球化市场,可以实施真正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优化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可见,网络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能够立即产生多少有形财富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所有产业都构建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使企业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积聚和跳跃式发展。
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生产、跨国经营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经济发展的最为直观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运用Internet来进行采购和销售。这不仅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大量增加,而且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新兴市场”的诞生。任何公司要想不断扩大其市场影响,增加其市场份额,保持其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加入Internet。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应运而生及其快速增长,必然使其影响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并对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和营销观念等多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它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起快速、机动、灵活、高效的生产组织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
三、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思考
在全球网络革命如火如荼、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中国的网络业也不甘居人之后。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便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在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背景下,我国的一批信息技术专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我们自己的“高速信息网计划(CHINA)”,1993年10月15日,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通信光缆,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汉广通信“大动脉”全线开通,拉开了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我国企业从1994年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998年是世界电子商务年,中国也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热,我国的“中国商品市场”从当年7月1日起,正式进入Internet。1999年在上海举行的“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又传出消息:到200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市场。由此不难推断,中国经济也必将融入全球网络经济的大潮之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早对即将来临的网络经济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分析,认真研究和总结全球范围内网络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广大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全球网络经济刚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和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广大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民族企业武装起来,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它们是难以同国外的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为此,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和认识,特别是加强对网络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将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同我国经济的现实运行紧密结合起来,探讨我国现实经济与网络经济发展的对接问题。具体讲,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选择网络经济发展战略。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经济运行的机制、规律、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改进和加强我国的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4.积极推进对传统产业或企业的网络化改造。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产业或企业进行网络化改造试点,推动企业上网,指导上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形成安全、高效的网络经济发展技术保证系统。在充分认识国内外网络经济运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网企业特点,研制、开发适应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保障系统,确保网络经济安全。
6.加快制定网络经济发展政策。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网络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上网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实践教学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从而将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体经验的综合教学活动。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方式,从内容上分可分为两种:一是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它侧重于培养胜任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包括基于课程内容的课堂内实践性教学和课堂外能力形成性实践环节,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课程作业(阅读、写作、讨论等)、实验、实习(设计),课堂外能力形成性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各类校外基地实习以及毕业作业(论文或设计)等二是社会策略性知识的实践教学,它侧重于培养在岗位上从事工作直接需要的社会人文素养,包括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实践环节。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需求
在教育“普教化”传统思维下,所有的教育模式趋同化,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教学相对是薄弱环节。在今天,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后,大学教育模式也开始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是研究和发展学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理应走出‘象牙之塔’,建立起一种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树立一种与时展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既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为大学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教育不能仅仅在教育内部,要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里考虑”,汉语言文学作为高等教育核心专业,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已经是时代的共识。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实现从研究向服务社会生活、解决社会人文矛盾的转向,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企业产业转型加速,个人需要不断发展,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才能保证个人专业岗位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的教育中,学生的生存状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价值观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学生有着不同于任何一代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磨砺和职业经验,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呈多样化,有不满足于生活现状的,有的在大学甚至中学就开始创业的,有需要提升自己综合职业能力的,有重新与社会化职业对接的;有的本身就从事着繁忙的工作,渴望更好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总之,社会的要求已经内化为他们自觉自愿的学习需要,因此他们渴望学习目标具体化、职业化,注重相应岗位的实用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比前代学生有更明确的目标,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近年来,社会用人单位一般都要测试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不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就业后会难以适应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不得不另谋出路或待业。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三)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合理化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人文素养的高级适用人才。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它不仅是终身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但是无论是为了满足提升自己能力的求学,还是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只能走向一线工作岗位,而不是进行专业研究。如果在教学中倚重理论教学,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难养成,同时慵懒、浪漫、拖拉的名士气会带到工作中。因此,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紧贴教育培养对象的基础和条件,从实际出发,把教育培养目标的重点始终定位于融理论于实践之中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的坐标系中,它一方面培养了汉语言专业学生严谨、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一方面促使教育目标“实践一理论一实践”最终实现。社会策略性知识的实践教学是基于一定生活场景的精神实践活动,它可以组织学生接触具体社会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这些社会事实进行处理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具体社会问题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从而产生激情、意志、超越、合作、团结等心理正能量,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策略和对人生意义的感悟。(四)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境下,学生已经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实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可以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增加面对面情景交流的机会,老师也有更多的视角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我调整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老师也能根据每个学生在职业选择中面临的困境,提供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真正做到在“以人为本”的视域下,完成教育任务。在实践中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建构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就能实现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实践教育模式的特征
借助网络共享教育资源的学习运动,经历了一个非常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2002年的开放课程(OCW)运动开始,后来又出现了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2012年,“从Udacity、Coursera到edX、Udemy,它们以免费、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为卖点,对学习者提供广泛的在线支持,包括课程任务布置、学习评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甚至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生提供学习证书。这类服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人们将这一类新兴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模式称为MOOC(MassiveOnlineOpenCourse)”目前,世界各地已经掀起MOOC课程学习的风暴,我国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已经推出本校的MOOC课程,上海高校课程联盟也初步实现了上海高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并可获得学校认可学分。因此,MOOC下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两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开放性,由于课程教学在线学习,开放式获取知识,只要注册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参与网络课程学习;二是透明性,以往的精品课程、公开课挂在网上可以供参观学习,但是由于无法检测课程学习者学习效果,因此导致许多课程徒有虚名,实际利用率非常低。MOOC学习环境下,学习过程成为可以随意检测学习者任何一个学习环节的透明过程。由于网络教学环境的变化,因此,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也必须追随它的变化,与时俱进,从而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针对MOOC教学模式开放性的特点,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呈现出学习参与者规模的可伸缩性(scalability)。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多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模式必须通过大量研读作家作品,不同评论家的学术争鸣,以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习者鉴赏、评析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开发他们的无限认知能力,提升他们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话题的设置尽可能地贴近学位教育的结构化课程体系,因为教师提供的话题资源是学习者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如果偏离了学位教育的知识结构,太过于个性化,学习者产生的内容在群体学习路径模式下,就无法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这种境况下,参与实践教学的学习者的规模和课程活动的覆盖面,就无法实现规模的超越性。美国高等教育记事(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在对开展MOOC的103名教授的调查中显示,如果话题设计的贴近学位课程体系,每门课程平均有3300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注册,相当于传统课程授课人数的几百倍。针对MOOC教学模式透明性的特点,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呈现出学习效果的可检测性(testability)。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中,学习者的实践过程指导教师根本无法全程跟踪指导和监督,学习效果的评价只能靠学生的自述或课堂的考核来完成,但是在MOOC教学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阅读材料可以周为单位向前推进,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践内容设置测试内容、讨论版等环节,如果达不到老师设置的分值,学习过程将无法完成纵向推进,指导教师甚至可以随时获悉实践者在线学习的时间,这大大地改变了汉语言文学实践课程考核的随意性和人情化倾向。
三、网络环境下发展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改革
实践教学是以提高学习者能力为目标,因此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能力培养、人才规格等方面,必须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要,制定以岗位需求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专业课程,编写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材,整合并逐步优化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确保它与社会职业岗位能相互衔接和贯通。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以某种符号形式存在的理论知识通常是老师和学生重点讲述、掌握的内容,在网络环境下,熟悉符号系统,并解读符号的意义,都可以由师生通过视频课程、网络互动等方式,轻松完成,因此建立一套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
(二)逐步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考核、监督和反馈机制
在目前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职业能力滞后社会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已经使很多成人教育学校面临生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建立实践教学考核、监督和反馈模块三级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把课程考核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老师、实践单位以及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完善的考核、监督和反馈机制,既能调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比如,通过网络可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控,课程作业、实验和课程设计等都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考核,监督它们进行的全过程;对于课堂外社会策略知识的实践,也可通过视频聊天或QQ群留言、微信和MOOC方式,与学生实践单位、工作单位建立长期的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灵活的互动式信息反馈机制,对于反馈回来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当做学生形成性考核的参考指标,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教学偏离社会岗位需求的情况能迅捷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优化实践教学计划。
(三)挖掘地方资源,构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实训平台
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基地要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建立单项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室等,可以在实验室建立模拟实训场景。但各级学校面临着实际困难:资金投入不足,可利用的实训基地不足,且无法提供“全真化”实践场景。为此,应认真分析、挖掘当地社会的资源,开发具有开放性、丰富性校外实训基地,比如各地的报社、电台、杂志社、各单位的宣传部门等均可提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平台。它们可以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汉语言文学实践性教学更接近于从业实际,教师可引导学生亲历岗位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在流程操作过程中,对于岗位所需的协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产生切身情绪体验,从而避免了专业技能和社会策略技能训练的形式化。校外实训平台的搭建应建立在紧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上,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校外稳定的实训基地。尽力拓展“课程、实习、就业”加校企联合培“3+1”的养模式,缔结校企联盟,让企业参与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开展协同式培养,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逐步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从封闭走向了开发,发展的重点从数量的扩张转向了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关键词:组织再造电子商务组织结构虚拟企业
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传统企业组织结构不能够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顾客要求。因此,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模式的诞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软硬环境,新的组织模式将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信息技术促进着组织创新的进行,而组织又不断进行着自身的改造与创新,去适应电子商务的经营环境,在这种良性的双向互动中企业的发展被推向新的高度。
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
网络经济中企业竞争的中心已向服务竞争转移,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现代企业应树立新的企业营销观念,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信息技术为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使企业的各子系统活动都紧紧围绕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目标来协调与规范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使内部组织的有效市场化成为可能,它打破了的官本位,破除了传统组织信息沟通不畅的弊端,使结构更加精简、扁平,但这种组织结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扁平化,而是根据企业再造的思想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企业间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与整合。
企业内部组织的整合创新
在进行企业再造的过程中,企业的各子系统如生产、营销、研发、财务、后勤服务等业务部门的功能将重新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将因此而改变。
传统组织基本上是按照管理职能的专业分工而进行部门化设计和职能部门设置。进入信息时代,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能智能化地实现大部分的组织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因此组织内部的分工方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由职能分工型的组织结构向任务分工型的组织结构转变。企业组织将是由价值链上的若干“任务系统”集成的组织系统,即每一任务系统功能是实现市场价值的一部分。企业的主要任务系统包括:营销系统、开发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等。
从组织结构看,组织按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多层次、官本位式的等级组织模式,大部分中层管理机构将被分解到各业务系统,彻底地改变了组织的活动流程。通过建立起包括从市场研究、开发与设计、供应、生产到销售等业务流程的面向用户的快速反应组织系统,满足了激烈竞争下的市场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一)加强企业营销组织建设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将面向国际化的大市场进行营销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中间商将逐步向物流机构转变,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营销系统的职能已由大力构建营销网络,转变为重点加强网络营销。通过建立网络营销机构,利用电子商务系统,企业可以在Intranet(企业内部网)上迅速进行市场信息交换、跟踪定单。市场营销人员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可以访问公司负责维护的最新客户资料库。另外通过与客户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企业能够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并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顾客在与企业双向互动的沟通中得到了最大的程度满意,而企业也可根据市场信息随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战略规划。
(二)创新企业的研发系统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不仅为研发系统提供了市场信息、需求信息,而且提供国内外科技方面与新产品方面的资讯,进而为确定研发方向、科研规划、新产品上市计划提供帮助。研发系统的组织可建立以核心能力与科研人员为基础的网络化科研队伍,实施国际化的研发战略和技术开发战略联盟。企业的研发系统通过内部网络与营销系统、生产系统紧密关联,使营销、开发、生产成为一体化的流程组织,避免了传统组织难以协调与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转变企业生产运作方式
在生产系统方面,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将由原来的存货生产方式转变为订货生产方式。通过因特网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自己所需产品的设计,厂家也可以利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向用户展示自己现有的商品,使用户真正实现足不出户的网上购物。一般意义的电子商务与ERP等的紧密结合构成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它的内端使生产计划、控制等生产管理活动全都在企业内部网上实现,管理人员可通过采集各环节的数据对生产能力及生产状态进行实时分析,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管理。
此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财务部门和新兴的信息中心将从企业的一般职能部门晋升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财务核算功能逐步由电子会计取代,而财务管理的负责人将更多地在决策层从事企业投资、融资等分析与资本运作活动。信息管理负责人则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不但对外界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整合后提供给CEO作决策参考,而且使决策信息畅通无阻地传达到各环节员工,并进行双向沟通,使信息这一战略资源发挥其应有作用。企业组织的外部创新
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和概念的出现。超越了传统企业的边界,使企业在利用品牌、网络和资本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取得超常的发展。
虚拟企业是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为实现某种市场机会,将拥有实现该机会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组织。当市场机会不存在时,虚拟企业则自行解体。虚拟公司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连接;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成员企业具有核心能力;随市场机遇而存在;无严格的公司边界。这种企业形式充分整合了面向Intranet的全球资源,达到了及时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但又未改变原成员企业的产权结构。
战略联盟是指多个具有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利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形成的优势互长、风险共控的网络组织。与虚拟企业相比,它更强调一种行业的战略性,着眼于长期的合作与发展,并非某个短期的市场机会;他们可以避免两败俱伤的对抗性竞争,达到动态博弃的协同合作的双赢结果。这样使得每个联盟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的发展,共享各自的资源,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柔性化组织结构模式将是21世纪企业组织的主流。柔性化组织模式则是一个超越组织边界的概念,它是围绕核心企业,融合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网络化组织的基本组织方式,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以适应复杂性、动态性、交叉性的经营环境,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企业组织创新中需解决的问题
企业要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对员工实现观念重建。将现代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观、信念、精神等通过各种方法移植于员工的脑海中,培养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增加对组织创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在总体系统思想指导下进行流程重组,这也是组织再造的核心过程。最后完成组织重建,以达到对组织单元、组织结构、员工角色转换的组织创新的最终目的。
在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组织创新需要信息管理技术的支持。企业应建立用于帮助在新型组织中承担新任务的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持系统,如基于Intranet的MIS、DSS和EIS;用于支持组织单元决策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如专家系统(ES);利用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管理软件;组织之间以及组织间的通信与协调机制等。
企业文化创新。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企业文化的改革和完善是社会整体改革的前奏和量化积累。就企业本身而言,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企业形象。是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理念的集合反映。因此,企业实施组织创新之际,应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打破原有的保护带,建立与新的组织结构相适应的保护带,使得组织的历史文化不会成为企业组织创新的阻碍,而成为企业组织创新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