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

时间:2022-02-22 00:39:23

导语:在艾青的现代诗短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整个初中阶段,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扮演着十分尴尬的角色。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绘声绘色的朗读总能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产生创作的欲望,然而现代诗歌内容较深广,手法较多样,意境较高远,往往使学生在认知解读上形成一定的难度。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解决问题一味地“就诗论诗”,习惯于照本宣科,层层剖析,“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忽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美的感受”,使得“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完全抹杀了学生原本非常纯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了突破现代诗歌教学这种尴尬的局面,笔者在对整个初中阶段现代诗歌教学的实践中进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条途经以实现突围。

一、让朗读使现代诗歌如出学生之口,如出学生之心

朗读,是基于将相对抽象的文字,经过自己的充分想象,激活成具体的、有情感的形象,之后用声音表达出来。相对于文字来说,它是具体的,形象化的。教学中,紧紧围绕现代诗歌的特点反复诵读,帮助学生进入到艺术氛围中,加强对诗歌美的感受。

笔者在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课时,用了最朴素却又最有效的朗读法。朗读时,形式是多样的:分散读、个别读、教师范读、齐读、齐背。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几分钟,初步感受诗的停顿、节奏、重音。这个时候,学生还不是把握得很准。然后由一两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参与评议。评议也是多种形式,师评生,生评生,生评师。读读议议中,学生逐渐体会到文中的感情。然后齐声朗读。一次次地朗读,学生对语调、语速的快慢、音长音短、节奏、重音也就把握得较好了。这个时候,教师再来一次范读。

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是对文本的推敲,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更深了。而教师的范读则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情的先导。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诗歌,通过教师范读,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意境。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反复而不重复地诵读这些诗句,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响,能使语言更富有活力,更能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出来。

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发现学生完全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握诗人情感的脉搏。有学生说:“我从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贫穷、悲哀、痛苦的希望等词语看到了祖国所遭受的磨难,所以我在读这些诗句的时候要表情沉重,声音舒缓低沉。”还有学生说:“祖国的过去再痛苦,诗人也从来没有悲观失望,我看到了绯红的黎明、雪白的起跑线、含着眼泪的笑脸,所以读这些诗句的时候我的表情是欢欣愉悦的,声音高亢激昂。”都说诗人善于捕捉新的意象,使读者产生新鲜的联想,而我们的学生却能通过他们的朗读,他们的吟诵玩味,进入诗歌高远的意境,领悟深远的意味,感受真实的情感。课堂中,教师没有对诗歌作任何的讲解,但是还有什么比饶有兴致的朗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就像特级教师余漪说的那样:“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二、让意境带领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诗歌,是用意象来思维的,诗人那些简短的文字所传递出的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都要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这一规律决定了诗歌必然有意境。意境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情感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我们知道,现代诗歌往往不对社会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片段努力让学生了解触发诗人抒情的那些因素,找准诗人抒情凭借的对象,感受在这些生活画面和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而逐步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巧妙地将景与情融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景与情中去品味作者所营造的意境。诗歌中出现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由近及远,由微到巨,由浅入深,营造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以及由此延伸的对祖国的思念。四个意象不仅催生出了作者无限遐想的空间,更是给了读者——我们的学生无限品味的空间,从而使学生领会了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主题。

很多时候,现代诗歌呈现出“形象新奇,用语奇特,句法松散,情感跳跃”的特点,要想把握诗歌主旨,品味诗歌意境,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途径来完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诗人江河的作品,其中有不少诗句意境新奇,学生很难理解,如:“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中游动”。为了让学生能体会这几句诗的意境,笔者让学生将这几句诗扩展成一段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缺失的形象补充完整,这样,在他们的头脑中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幅安宁、平静、柔和、温馨的夏夜图。

总的来说,我们所追求的诗歌教学,还是应该引导学生从鉴赏的角度出发,从寻找意象走进诗境,到品味情、景进入诗境,到通过想象、联想感悟诗境,直至推敲词句内化诗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所在,从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让拓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的创作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诗歌就像是个矿藏,开采起来很艰难,但它却蕴藏着最美最晶莹的宝石……”,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向学生推荐课外优秀诗作,不断增加学生诗歌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把自己的想法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

当然,推荐的作品不是无选择的堆积,也不是游离于教材的标新立异、漫无目的,而是既有重点、统一点,又有涉猎广度的点面结合。

比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后,笔者开设了一堂专题诗歌欣赏课。先请学生列举了古代诗歌中与思乡之情有关的诗句,再向学生推荐了德国诗人艾兴多尔夫《思乡》、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我的心儿在高原》等经典外国诗歌,最后在悠扬的《乡愁四韵》歌声中,同时展示余光中、李广田、席慕蓉等诗人的同题《乡愁》,这些诗与歌都深情无限且不难理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意象却能传递出同样的感情,既开阔了视野,也深刻了思想,甚至有学生主动提议也让他们写写乡愁。

语言的精粹——诗歌的学习,就是在“不求甚解”的量的积累中,在不断的熏陶中寻求质的突破,以典型的模糊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对诗境的“感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些拓展性积累和训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领悟到诗歌的神韵,激发他们学习诗歌、学写诗歌的兴趣。

教师抓住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神往”,引导学生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和体味生活,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抓住一些富有特征和意味的形象,传达一种特定的意境,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课后练习在诗歌阅读环节有一首小诗《野草》(范若丁):

——在没有冬天的地方,野草

你会枯亡吗?

——我将枯亡

为了肥沃那生我养我的土壤

——在被火烧过的地方,野草

你会复生吗?

——我定复生

为了抚慰那眷我念我的母亲

这是一首浅显易懂的小诗,更是一首容易模仿的小诗。课后笔者以此为契机要求学生仿照《野草》一问一答的写法,试着写一首短诗。有学生写——《流星》

——如果没有黑夜的陪衬,流星

你还会如此闪光吗?

——我会闪光

因为我燃烧的是一颗纯洁的心

——如果不是机遇的巧合,流星

你会情愿如此牺牲吗?

——我定牺牲

划过星际的那一刻是我生命最幸福的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