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四级复习计划

时间:2022-02-16 21:43:40

导语:在四级复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四级复习计划

第1篇

本班现有学生28人。大部分学生能按老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上课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完成。但也有少数同学不仅基础较差,而且还非常马虎,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毅力。张三等同学,他们是复习阶段重点抓的学生。希望从习惯到最终成绩都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本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初步学会独立识字。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能正确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短文能静下心来认真细读,对文中的词句能有意识地深入的体会和理解,知道抓住关键词句感情其内涵。

二、复习内容和重难点

复习内容:八个单元32篇必学课文、听说训练、习作训练及练习

复习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掌握本册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能根据拼音写出已学的汉字。

2.复习掌握本册所学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复习辨析同音字和形近字,进一步培养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3.复习掌握部首的几种特殊情况,能在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

4.复习掌握本册《词语表》中的词语,懂得意思,能口头或书面运用。

5、复习正确转述别人的话,复习讲述一件完整的事,复习听写一段话的能力。

6、复习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指定的课文。复习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复习课文与课题之间的联系。复习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7.熟读32篇课文,理解内容,并能按要求朗读课文或背诵、默写课文。

8、复习有顺序地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事物的方法,能有条理地记述一件事;复习留言条、信件的书写格式。

复习重、难点

1、从汉语拼音入手,正确认读、默写学过的词语,掌握一部分多音字的读音和组词,掌握拼音的标调规则,能正确区别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2、熟练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以及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和成语。

3、根据每个单元的训练类型进行训练讲解,使学生正确掌握,灵活运用。

4、加强阅读训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5、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认真审题,正确选材,叙事完整,条理清楚。

三、复习措施

1、采取单元复习和各种归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采取结对子、一帮一等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提问、多辅导。

3、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

4、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5、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

6、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语交际实践。

7、加强检查的落实,必要时动用小组长和班干协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过关。

四、复习安排

第一部分:汉语拼音

掌握《字母表》分清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看拼音写词句;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及对话。

第二部分:字词的复习

掌握本册生字260个。继续练习部首两种查字法查字典掌握部首的几种特殊情况,能在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掌握本册《词语表》中的词语,懂得意思,能口头或书面运用。

第三部分:阅读的复习

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借助重点词句,背诵指定的课文。练习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内容;能注意到文章题目与课文的联系;继续练习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四部分:听说训练

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说话,能听懂别人讲话的主要意思。能转述别人的话,并完整地讲述一件事,条理比较清楚,语句比较连贯;能听写一段话。

第五部分:习作的复习

练习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条理比较清楚地记叙一件事,语句通顺连贯;练习给同辈写信,掌握一般的信和信封的写法。

五、复习中注意的问题

1、突出重点。从学生的角度看,我们要特别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一点,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2、讲练结合。在整个复习阶段,要以学生自己的复习为主,要以练习为主,但是老师必须作适当的提示、归纳。在一堂课上学生应该有口头的练习,又有笔头的练习。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要注意标点的使用。

概括主要内容。

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按时间的变化顺序;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按游览的顺序;按由远到近的顺序等。

11、习作

积累好词佳句,利用好本学期的积累本,写生动的片断(人物、场景、见闻、感受)。

规范习作格式,正确、整洁书写。

借助本学期试卷和学生手头上的练习题,多做审题训练。

帮助学生总结同一类型习作的写作方法。多读课文,借鉴方法。

第2篇

一、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1 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液滴外沿棕色铁锈环(b),如图1所示。①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是什么?③如何运用电化学原理设计制备Fe(OH)2?

解析 以现实生活中钢铁生锈的现象为场景,分析得出钢铁发生吸氧腐蚀,出现棕色铁锈环的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运用电化学反应原理可以设计装置制备Fe(OH)2,如图2所示。

图1图2

点评 化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间存在着联系,例1的设置就是将氧化还原反应用到了电化学中,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其关联的内容有机融合,切身感受到知识结构的系统化、立体化,同时从生活实际情景出发,创设了一个钢铁腐蚀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性,有利于激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围绕概念的含义,促进思维发展

例2 在一定温度下,向恒容密闭容器(1L)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气体,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Δn=0),并达到平衡。

(1)再分别向容器中充入1 mol CO或1 mol H2O气体则平衡移动。

(2)若改为再一次性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气体,则平衡移动。

解析 第(1)问很容易回答,根据勒夏特利原理:在恒温、恒容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而第(2)问有的学生往往会借助“等效平衡”的知识进行判断:一次性再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气体,相当于在原平衡基础上加压,但因左右两边Δn(气)=0,压强对该可逆反应的平衡没有影响,或者说所得平衡与原平衡是“等效平衡”,所以平衡不移动。这样借助“等效平衡”来分析“化学平衡”的问题思路是正确的,但是“等效平衡”其实只是探讨“平衡状态”,并不能讨论条件改变下“平衡移动”的过程。事实上,第(2)问,“若改为再一次性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气体”,判断平衡移动的问题,我们仍然应该用“平衡移动原理”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来解决。当同时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气体,v正在原平衡的基础上增大很多,而此瞬间v逆不变,所以,

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只是此时建立起的“新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等效,反应物的转化率相同。以上分析可知,恒温下,向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g)建立了平衡,再向其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与在一定温度下,向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CO和2 mol H2O(g)建立了平衡,再将体积缩小为1 L,

达到的平衡为等效平衡,所以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等都相等但其过程是不同的。

点评 所谓“化学平衡的移动”,就是指外界条件改变,引起了反应速率的变化,使“v正≠v逆”,平衡“向左或向右移动”。“向左移动”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向右移动”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如果平衡“向右移动”则有这样的结果:新平衡状态与改变条件后的瞬间状态相比,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增大,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减小;同理,平衡“向左移动”的结果:新平衡状态与改变条件后的瞬间状态相比,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减小,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增大。那么,若“化学平衡不移动”,则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均不变。在高中习题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概念本身出发,

实现知识内化与思维发展的共同提升。

三、关注学生思维模糊点,提高规律辨析能力

例3 室温条件下,将以下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判断正确的是()。

A. pH等于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pH等于4的醋酸混合,所得溶液呈碱性

B.pH等于11的MOH溶液与0.001mol/L的盐酸混合,所得溶液呈碱性,则MOH为弱碱

C.0.1mol/L的氨水溶液与0.1mol/L的盐酸混合,溶液呈酸性

D.pH等于11的氨水与0.001mol/L的盐酸混合,溶液呈酸性

解析 这个例题涉及到知识点:溶液中只存在强酸弱碱盐,发生水解,水溶液必然呈酸性,反之呈碱性。如果,还同时有其它成分存在于溶液之中,有发生逆转的可能。A选项的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即使有醋酸钠水解呈碱性,不过因为弱电解质部分电离,所以氢氧化钠的浓度将远远小于醋酸的浓度,因此两者等体积混合后是醋酸和醋酸钠的混合溶液呈酸性;反推B选项,如果MOH是弱碱,那么两者混合后,碱将过量,溶液呈碱性,B正确;C选项中的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恰好反应,盐水解呈酸性;D选项中的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氨水过量,所以呈碱性。

点评 纵观近些年各地的高考试题,“盐类水解”备受高考命题者的亲睐,虽然大家都知道是高考的热点,关注度也很高,但从学生做题的实际情况来看,失分率还是很高,为什么呢?学生容易把盐类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混为一谈,思维认识不够清晰,所以导致了错误。不仅仅是盐类水解这一章节,对于高中化学的其他知识点也存在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因此复习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置习题进行复习,

提升能力,发展思维。

四、注重问题设置的层次性,逐渐深化学生思维

例4 HA与HB两种一元酸在25℃时,pH都是2,现等体积地取两图3种酸并加水稀释一定的倍数,忽略体积变化即体积具有加和性,发现它们的pH变化与加水的体积之间满足如图3所示的关系,分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写出HB电离方程式,分析其溶液中可能会有哪些离子和分子?

问题2:两酸在稀释前,哪个电离度比较大?哪个物质的量浓度比较大?

问题3:取0.01 mol/L的HA溶液5 mL,向其中加入V mL水后,溶液的pH如图3,求V的值?

问题4:取等体积的两酸溶液,接着分别加入等足量且大小相同的Zn块,试分析,那种酸容易反应时产生H2速率较大?产生气体又是哪种多?

问题5:若因某一条件改变,使得αHB增大,如下正确的说法有()。

A.cHB一定增大; B. 溶液的酸性一定增强; C. 溶液的温度一定升高;

D. B-总个数一定增多;E.溶液中cH+与cB-的乘积一定不变;F. cB-/cHB可能增大。

第3篇

企业信息化要取得成功很难,集团企业信息化要想取得成功更是难上加难。和单体企业相比,集团企业的信息化问题一般要复杂许多。这些跟集团企业本身的复杂性有关。

集团公司通常分为二大类:一类下属公司业务的同质性很高,主业十分集中,但下属公司的地理位置分散,服务于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客户,如电信集团和银行集团等;另一类是所谓的多元化集团,下属公司的地理分布较为集中,但子公司的业务或是处于价值链的不同位置,称之为相关多元化,或是分布在完全不相干的行业。

本文试图列举出集团企业信息化问题复杂性的具体表现,并探讨解决的方法。

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和层次复杂

单体企业的信息化的实施一般多从直接支持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入手,服务于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支持业务一线的操作人员活动,并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对集团企业来说,信息系统仅仅服务于某一类型业务显然不够;而要支持不同相关和非相关类型的业务,还经常要考虑地理跨度的业务支持问题以及网络基础平台的选择。

从集团管理的角度看,信息系统的价值不光体现在对具体业务过程的支持方面,同时要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来实现控制整体经营风险、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和战略绩效考核等管理要求。集团管理层的首要任务是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实现全集团范围内的快速协调和资源调度,集团需要具备及时获取经营运作信息和外部竞争环境信息的核心能力。

服务的对象和层次不同,信息手段的选择也必然有区别。单体企业往往可以考虑实施一套带有行业特点的解决方案或者ERP产品作为主要的信息平台,但集团企业内部不同业务要求的应用重点常常会不一样,单一平台的确定难度就大多了;此外,集团战略管理层的信息需求与业务层也不一样,更多是依靠灵活性较强的决策支持系统EIS、依靠和外部信息环境大量交换的“知识系统”、和依靠专家系统来满足。

信息化实现的路径选择复杂

在信息化工作中常常听到一句话:位子越高离信息资源越远。还有一句话是:上的应用系统越多,领导要看到关键数据越困难。这是因为以往的信息化建设通常是遵循“自下而上”路径,但一是下面的应用“永远”也建设不完,新的业务需求和新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软件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二是业务上往往强调部署某一特殊应用的快速性,而不是数据的规范性。在集团企业,这些问题更加严重。通过对以往信息工作的反思,人们开始更多考虑“自上而下”或者“上下并行”的实现路径。

路径的复杂还因为集团同时面临管理控制和发展业务两大任务,从而产生了信息化建设策略选择中两种不同侧重的模式:规范控制模式和灵活创新模式。规范控制模式下的信息化理念以整合和集中为核心,配合集团规范业务模式和管理控制的要求。整合的基本形式是用标准化、一致性的关键信息覆盖整个集团的组织与业务;配合整合路径要求,集团一般需要采用大集中的标准财务软件系统和人力资源系统,实施统一的信息管理组织;集团总部和子公司两个层面均采用集成一致的应用架构和同一数据中心。

灵活创新模式的信息化路径强调的是如何支持下属企业的业务创新速度。在关键应用的实现方式和步骤上,通常根据实际需要在集团总部和各子公司部署不同的模块,数据结构也多采用分散的部署架构,以灵活为导向的信息化路径优点是以高实施风险和信息化高投入为代价的。

数据标准化工作的复杂度

大家逐步认识到信息资源也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开发信息资源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但是在中国的集团企业中,由于各个子公司信息化起步不一、应用系统不同而且多数为信息孤岛,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极差,具体表现为:数据冗余混乱、分散,重要的业务信息或是个人所有或成为部门所有,同一数据多次多处输入,系统间的数据接口过多。

要实现信息的快捷流通和共享,要使得数据是面向业务主题的,而不是面向单证报表的,要实现一项数据一次一处输入系统,就要系统建立稳定、规范的数据模型,应用一系列数据标准管理的工具,形成基于主题的高水平数据应用环境。创造这样的数据标准化环境,在集团企业的难度要大于单体企业。

一般来说,财务数据的标准化是整个集团数据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与业务控制需要的管理会计结合层度,通常可在二种不同的财务数据标准化策略中选择。一体化策略:借助于高端财务软件中含有的标准化数据结构实现集团上下一体化的财务和业务数据的标准化,这类财务软件往往带有支持业务的模块或者支持相应的开发;并行建设策略:集团总部保留传统的帐务系统软件,子公司实施支持业务的带有管理会计功能的另外一套业务软件,这样将分别整理帐务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的数据结构,二者之间定义数据接口,二套体系可能有时长期并存。

规划的复杂度

单体企业的信息化规划虽然也要涉及平衡改革目标和现状的问题,但如果企业的经营模式已经确定,规划很快就会落实到系统目标的设计和具体的选型问题上。而大型集团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工作则较复杂,往往涉及到集团战略的配合、各个业务板块的转型、流程再造、和企业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集团各个阶层人员的期望值往往有所差异,利益和角度不同。因此在信息化过程中,往往认识不一、目标和动机不一,这些不一致和矛盾会带来许多内在的风险和困难。

第4篇

关键词:连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及思考

一、连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

近几年来,全区新建、改扩建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4个,村级文化室19个,解决了乡镇、街道文化工作无房和面积不达标问题,形成了“区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三级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实现了阵地、网络和内容的三大覆盖。2010年以来,该区在多点分别建立8个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更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日趋多彩

近年来,连云区坚持以“五大文化”建设、“九大系列活动”的开展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利用城乡共建文化先进村、“三下乡”等活动载体,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为群众演出,使政府对文体事业的投入直接转化为百姓受益。为积极推进“五大”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连云区定期举办夏季海滨广场文化活动、社区艺术节、中老年艺术节、企业文化节、幼儿文化艺术节、全民读书节、全民健身等“九大”文化系列活动。2006年迄今,已组织文化活动400多场。

在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方面,全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农民工、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开放,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区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三)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成果丰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馆、图书馆、各乡街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单位能发挥自身功能,积极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不断完善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服务公示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以《魅力连云港》、《青春云港》为代表的一批反映连云港新面貌、新气象的作品相继问世。涌现出一大批以笛子独奏《渔家春来早》、油画《在路上》、表演唱《走进新家园》、儿童快板《美丽家乡换新颜》等为代表的在省、市名列前茅的精品力作。

(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民间文化得到开发与保护

目前,该区有1人入选省级第三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名录,实现了省级“非遗”项目宿城云雾茶的产业化发展;4人入选市级第二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名录;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对连云古镇实施整体性保护工程,形成民国时期港口古镇风貌。打造板桥中学淮盐文化等集展示、表演、研究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积极探索保护物质遗产与保护非物质遗产相结合、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法,以期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文化市场的“小、散、乱”的状况仍然存在,尚未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资源优化配置,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和资源浪费。特别是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制约了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二)资本结构单一,文化发展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制约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加之连云区文化产业大多为个体和民间资金,投资额小,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或外资进入该区经营文化产业,不能把文化资源变为产业资本。

(三)人才相对匮乏,文化产业缺乏活力支撑。文化经营性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缺乏一批既懂经济、懂文化,又会经营的文化企业家和文化经济人,导致文化资源难以转化成文化产品,文化产品难以进入市场,无法创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品。

(四)公共文化资源缺乏统筹,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由于专业人员数量问题,直接导致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量轻质,社区、村一级的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轻管,进而导致公共文化资源的闲置浪费,利用率偏低。

(五)公共文化产品仍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类别较单一,多数为群文活动,农家书屋图书针对性不强,电影放映跟不上需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率不高,数字化程度低。

三、对于优化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及思考

(一)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工程,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继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抓好已有阵地的管理和使用。

(二)实施文化创新发展工程,增强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整合全区各种旅游资源,科学制定全区文化发展规划,既依托优势又不拘泥优势,合理确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整体布局,探索“文化+科技+旅游+金融”新兴集群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文化娱乐业,加快建设大型多功能科教文化创业中心,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业,重点引进和培育出版印刷、动漫影像、网络文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壮大市场主导力量。积极推进文化娱乐业,以休闲文化为主体,鼓励和扶持发展大型的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电影院等文化娱乐行业,加快发展集娱乐、健身、休闲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设施。积极推进体育健身业,鼓励开办各种类型的球馆、健身馆、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建设机构,大力扶持非营利性的体育健身场馆和设施,促进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用市场手段运作连云区自己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发经营文化娱乐、影视放映、旅游休闲、艺术产品等产业项目。

第5篇

一、时间安排

本期复课时数为14节。具体时间安排为:

基础知识部分: 3学时

课内外阅读部分: 3学时

综合实践活动: 2学时

口语交际训练: 2学时

写作: 4学时

二、复习内容及方法

本学期期末复习采取分类复习的方法进行。从教学目的来看,分为四个版板复习,即:基础知识与技能、课内外阅读、综合实践活动和作文写作。在每一个版板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又分类进行复习。具体安排如下:

(一)、基础知识与技能

1、书写:要求学生写规范字,卷面整洁。17周在本班进行一次书写展示。激发学生写规范字的热情。

2、字音:将课本中的生字、常用字归类,要求学生注音或给生字注音。或每节课前要求学生给其中的字注音。加强训练。

3、生词:要求学生在本期内为生词归类、解释并造句。

4、文学知识:要求学生先归类,识记讲读课文的相关知识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5、古诗词背诵:要求学生背诵教材中所有古诗词和现代诗词,以及优美的时文、美文。加强积累。

6、课外名著阅读:检查学生本期对教材中所列的三部课外名著的阅读情况,指导学生把握知识要点。明确考查方向。

7、语文实践活动:将教材中六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及要求重新整理,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二)、口语交际

利用导学中口语交际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对训练的要点须注意把握。明确能力。

(三)、课内外阅读

课内外阅读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前先要求学生掌握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相关要点。然后根据目标导学的语段对学生进行训练。

(四)综合实践活动

结合现在世界和国内的时事,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要求学生从评价、联想等方面入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时事的评价的能力。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

(五)、作文写作。

从命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训练,强调学生首先要能说清一件事,然后,要求学生能对一件事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有理。言从字顺。

三、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复习中,由于复习较为单调,学生的激情不高,且部分学生长期以来都很不自觉,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顺知识要点,增强技能,复习中一定要注意“严”和“感”。“严”,就是对学生在复习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求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因为知识的识记只有在严格要求下才能完成。“感”,让学生感受到学到知识、养成技能的。从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能较为自觉地学生。但学生的天性是游戏,自觉性本来就差,在复习工作中,又要避免因为自己心急而造成学生厌学或因为部分学生智力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欲速而不达的后果。

第6篇

关键词:客户服务 服务理念 服务内容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61-02

一、引言

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是陕西省人民政府直属的大型供电企业,承担榆林、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汉中、安康和商洛市9个市的66个县(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供电任务,是陕西省电力市场的重要主体和骨干企业。目前集团公司拥有110KV变电站33座,35KV变电站247座,其中形成陕北地区以110KV电网为主构架;关中地区以35KV供电网络主导和部分110KV 电网为补充;陕南地区以35KV供电网络为主的配电系统。陕西地方电力(集团)公司的供电面积达全省总面积的72%,供电人口达全省总人口的51%,陕西省境内电力市场占有率为27.1%,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调度灵活、安全可靠、保障有力的供电网架结构。

二、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客户服务现状分析

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逐步重视并开展客户服务、客户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还不够,仍存在不少问题:

1.服务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受垄断经济影响,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甚至有时无法满足客户需要。

2.整合管理不足,办事程序繁琐。缺乏统一的对外接口和界面,不同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效应较差,客户不同业务往往需与不同部门接洽,办事程序多、效率低。

3.缺乏统一标准。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存在各单位业务规范理解各异,执行方式参差不齐的问题。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入,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往各种形式的内部保护和行业保护将逐渐失效,电力市场的竞争逐步加剧。面对市场竞争,陕西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如何摆脱先前的思维惯性,从习惯于区域垄断转向适应于广域竞争,从生产主导转向客户导向,将是陕西省地方电力公司必须面临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据此,本文根据陕西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客户服务改进措施建议

1.树立客户服务理念。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应秉承“至诚服务,共谋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服务型现代电力企业”的战略转型。在公司内部通过服务文化的营造、服务能力的培训、服务行为的奖惩等,培育出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文化,营造出人人关注服务的良好氛围,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打造“电能最优、服务更优”的“双优电网”品牌,更好地指导员工工作实践。

2.丰富客户服务内容。开拓创新,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沿着企业供电核心业务,向上游的受电方案咨询、中游的用电代管、下游的供电服务等方向拓展,有力促进企业从供电企业向供电服务企业的转型,为电力客户提供“前―中―后”期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个性化的高效快捷的、规范的、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其业务范围可划分为:供电方案设计、受电工程实施、电网调度、电价电费引导制定、客户受电设施运行维护、安全用电、供电增值服务、增(减)容、客户受电设施拆除。九大业务服务,全面推行模块化设计,个性化组合,其中每个服务子模块作为独立产品,向用户提供完整的服务功能,同时可与其他模块自由组合,形成套餐服务,有效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3.深化客户服务内涵与质量。服务质量是客户服务的最直接体现。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要立足其九大服务业务范畴,深化服务内涵,明确服务标准,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4.规范客户服务流程与标准。按照流程再造的思想,系统分析目前公司的组织机构和各部门的设置关系、分析主要业务流程以及各层几个业务部门之间的流程匹配,明确现有流程中职责不清、业务交叉重叠的部分以及流程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流程优化,进行组织机构职责的合理划分、工作业务流程跨部门整合,部门职能的扩大与缩小,以及执行方法等的调整,提出改进建议,对关键业务过程的输入、活动、输出及其工作关键事项(关键业绩指标)等形成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形成一整套的服务方案,更好地指导企业工作实践。本文以供电方案为例,设计如下:

流程输入:客户用电项目与需求 供电方案需求记录单 现场勘查报告与图纸 供电方案设计报告 国家电网建设规划

电网现状及评价

系统活动:客户需求信息收集与受理 现场详细的勘查 分析用电

负荷与需求 方案审查与确定 客户需求的引导与

提出临时和永久供电方案 国家规划项目的跟踪

责任部门:营销部门 设计部门 设计部门 计划处、生产处

流程输出:供电方案需求记录单 现场勘查报告与图纸 供电方案设计报告 供电方案设计合同

关键事项:客户需求受理满意度 现场勘查的准确性 方案合理性

客户设计满意度 客户信息获取及时性 现场勘查的

及时性 方案设计的及时性

图1 供电方案流程图

5.完善客户服务机构。完善96789统一服务热线。统一平台、统一界面,全省范围内开通“96789”客户服务热线,为电力用户免费提供7×24小时的电力业务咨询、电力业务受理、电力故障报修、停电信息自动查询、电量电费查询、用电常识查询、投诉举报等人工与自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服务,使用户足不出户,打个电话就搞定,省时省事;亦可进行客户回访、满意度调查以及调度管理等功能。

实行大客户经理制。对于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新装、增容或用电业务,实行大客户经理制――“一口对外,一站服务”、“内转外不转”,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业扩报装中,客户经理全程“一对一”负责组织、跟踪、协调、监督和验收,保证各环节工作进度与工作质量;用电过程中,客户经理定期走访、定期指导,并做好信息通报与投诉举报全程跟进,及时帮助用电企业解决各种用电难题,更加经济、合理、有效、安全地使用电力。

参考文献:

1.唐义德.电力市场竞争、规制与结构转换[D].湖南大学,2008(10)

2.陈必赤.赤峰供电公司客户工程业务流程再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6(10)

3.肖鹏.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战略转型与流程再造[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12)

(作者单位:陕西省地方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65)

第7篇

一、以社会生活中的故事为素材,创设复习课教学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化学”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通过讲故事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让他们体会生活中的化学。

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反应的现象又涉及溶液颜色的变化、气体的生成,金属与金属盐溶液反应又有金属的置换等内容较繁杂,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难,于是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有一个老农在农活回家时蹲在一个叫龙王泉的潭水边洗手,忽然在潭水中他发现一个金水壶,感到非常惊奇。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他以为是龙王显灵赐福民间。消息不胫而走,有很多人来取水治病,碰巧有一个多年闹眼病的人在用水洗眼后病好了,于是越传越神……(提示:水壶为多年前老农扔的一用坏的铁壶,泉水中含有少量的硫酸铜,硫酸铜有杀菌作用,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请学生分析:故事中你发现哪些和化学有关的问题?能否试着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并写出有关的化学原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水壶在反应前后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过这样创设情境,能将化学知识的复习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思考讨论的热情很高,回答问题跃跃欲试,能很快地投入化学世界的探秘之中。

再如,针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复习我也曾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在2002年,青龙满杖子村有一位农民被骗子用黄铜代替黄金骗走五千元人民币。根据你对黄金和黄铜的了解,想一想,农民为什么会上当?学生: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从颜色、外形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师:根据你对金属物理、化学性质的掌握,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学生:根据黄金和黄铜硬度不同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不同提出各自的方案,并且兴趣盎然的投入探究之中,在亲历中体会化学的奥妙。

通过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又有效激活了已有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整合。

二、结合教材知识,以特殊物质为载体创设复习课教学情境

通过物质创设情境,设计综合性问题,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有序回顾和有效整合,又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合理再现和方法的融会贯通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

例如,在进行盐的复习时,我通过一段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创设情境,同时给出有关亚硝酸钠的小资料:亚硝酸盐是一种工业用盐,有剧毒。如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外观极似食盐且有咸味的白色固体,弱碱性,320℃以上分解放出刺激性气体,与盐酸作用放出红棕色气体,是一种化工产品,也可在肉食品加工中起到发色和防腐作用。食用0.3~0.5克亚硝酸盐就能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随即让学生思考:(1)氯化钠和亚硝酸钠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它们属于什么?(2)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3)亚硝酸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4)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食盐与亚硝酸钠?请设计出你的实验方案。

以上的资料中隐含的信息很多,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存在各种不同的问题,再通过对存在问题的讨论评价,使得学生对酸碱盐的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

这样的情景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将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应用,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要求有更直观的认识和真切的感受。

三、联系社会生活热点,创设复习课教学情境

热点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活化思维。

2011年日本发生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接着我国发生老百姓抢盐事件,针对这些现象,我进行了一节针对性的专题课。主要针对核电站能量的来源(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碘-131、碘-127的产生,哪一种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等进行解释分析。

同时我也提出了基于以上背景的问题:(1)核发电是发生了核裂变还是核聚变?(2)碘-131、碘-127是否为同一种元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碘-131、碘-127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如何?

第8篇

一、《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充斥的思想文化

(一)大胆的颠覆思想

《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大胆的颠覆思想首先体现在对理性至上的颠覆。《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环境背景受到了理性至上思想的极大约束。在当时,在文艺复兴以后,整个社会都被理性至上的思想文化所主宰着。以往对其他外在权威以及神的信仰统统被理性至上所取代。于是,在理性至上的控制下,任何事物都要用理性来衡量。在理性至上思想的约束下,人们失去了思想上的自由,精神也随之扭曲。于是,在小说中,作者艾丽斯・沃克对理性至上思想进行了大胆的颠覆,并积极地利用长期以来都处于理性的对立面的“疯癫”来作为根本基调。例如,在小说中,鲁滨孙便十分大胆地放开对女儿的约束,还给她买了“白色的连衣裙和玛丽珍皮鞋”,甚至还有“精致的方巾”等,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理性至上思想的颠覆。其次,是对白人至上的颠覆。在小说中,白人总是自以为优于其他种族,因此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状态俯视着其他种族。但是,作者却不以为然,反而大胆地对白人至上的思想文化进行着颠覆。而且在小说中,作者还借苏珊娜之口极力地对白人至上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苏珊娜说道,白人自己以为自己很高贵,“从来不研究他们自己”。但是,白人们却十分喜欢利用各种方式和方法来“研究我们”,例如写各种文章来“评论我们如何如何低劣”。但是,可笑的是,白人自己却不肯承认自己是多么的“不合拍”,而且十分恐惧了解到自己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巨大差距”。因此,白人们对其他种族的研究实质上是出于自卑的心理。再次,是对父权制度的颠覆。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整个社会背景是以父权制为中心的,男性在社会中处于高高在上的主体地位并堂而皇之地控制着女性,小说中的女性们深受其害。于是,在苦苦挣扎之后,波琳便爱上了关心她的吉娜,两人建立了同性的恋爱关系。两个人的这一行径在小说中所处的时代显然是惊世骇俗的,也是对父权制度的极大颠覆。但是,也十分积极地给当时饱受父权制度压迫和损害的女性开辟出一条全新的生路。同性恋使女性不再受到父权制度的过多统治,在性方面不必再像之前那样完全依赖于男性,女性具有自己选择伴侣的权利,彻底颠覆了以往的父权制度。

(二)宗教思想

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处于宗教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基督教广泛地向人们宣扬着人类统治地球的思想。但是,作者所描写的孟多族是一个并不存在的民族,作为一个有色人种部落,他们在历经磨难之后却仍然保留着最初的信仰。通过对孟多族的的描写,作者将基督教的虚伪本质完完全全地暴露了出来。《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宗教思想首先体现在作者对种族和性别歧视的极力反对上。基督教认为,上帝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神灵,并将其具体化为一个白人男性。这显然就是将其他种族排斥在外。而且,基督教还认为,男人的肋骨创造了女性,并指明了现实社会中男性是处于主宰地位的,女人只是男性的附属品而已,基督教的这些思想显然具有鲜明的种族和性别倾向。但小说中的孟多族却认为万物有灵并尊重女性,是对基督教思想的极大冲击。其次,作者还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和女性的热爱。基督教认为人类可以随意地统治整个地球,提倡“人类中心主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们便开始大肆地伤害自然,破坏生态,甚至爆发战争。而小说中的孟多族则认为人和世界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并积极地保持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等以及和谐。而且,孟多族还十分尊重女性,不但不像基督教那样认为她们是邪恶的、下贱的,反而认为她们和男人们一样是处于平等地位的,甚至还将女性当做大自然的化身来爱护。作者还提出要重视人的欲望。基督教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苦修来战胜自己的各种欲望,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离上帝更近一些。例如,小说中的鲁滨孙便通过鞭打自己偷尝禁果的女儿来使其摆脱身体上的欲望。但是,孟多族却认为任由欲望是合情合理的,甚至认为,会令人“离上帝更近”。所以说,孟多族从自身的出发,十分重视人的权利,尊重人性。

二、《父亲的微笑之光》迷人的艺术魅力

(一)高超的叙事技巧

《父亲的微笑之光》的艺术魅力首先体现在其高超的叙述技巧上。首先,叙事结构十分新颖。在传统的小说叙事过程中,使用的叙述结构大多是将情节和故事作为核心,并采用统一视角的方式来具体叙述。但是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作者艾丽斯・沃克匠心独运,运用十分新颖的方式来进行叙事。作者抛弃了以往的叙述模式,积极地采用多元化和碎片化的形式来展开叙述,并更好地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表达。于是,通过阅读我们便看到, 《父亲的微笑之光》整体是由多个长短不一但是内在联系却十分紧密的片段组成的,而且不同的片段之间还应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具体的叙述过程中也呈现出场景和视角的不断切换,十分新颖独特。其次,叙事艺术十分独特。在具体的叙事方面,小说也体现出十分独特的叙述艺术,即巧妙地利用了各种叙述声音。叙述声音指的是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利用不同类型的叙述者来对故事情节进行具体的讲述,《父亲的微笑之光》中便应用了三种不同的叙事声音。首先,是集体型叙事声音的广泛应用。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所应用的叙事声音中,集体型叙事声音是运用得最大而且最广泛的一种。具体来讲,集体叙事声音是指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将某个特定的群体作为叙述的主题,并予以叙述的绝对权利。然后,通过这一群体的叙述来实现对整个故事情节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立体的叙述。小说中的孟多人马努列多便是一个叙述全体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亡灵和父亲的亡灵进行交谈的时候,马努列多便说到了“我们”,而不是“我”。其次,小说中还应用了较多的个人型+作者型叙事声音。整体来看,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自我讲述。但是,在以个人型叙述为主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具有作者型叙述的特点。例如,在小说中,亡灵的身份十分特殊,可以自由地进出人物的心理和梦境,不受约束。因此,亡灵编辑具有第一人称的叙述特点,也兼具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功能,即作者型的叙述声音。

(二)生态女性主义特色

作为黑人妇女的“辩护士”,作者在小说中为大家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女性人物,还积极地通过对小说中不同女性的遭遇和思想活动等的描写,使整部小说充满了生态女性主义特色。在小说中,女性和自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尽管生活十分曲折,但最终还是获得了觉醒。而且,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男人与女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应该积极地维持和谐的关系。首先,作者对处于父权制度下的自然和女性的实际境况进行了描写。小说中描写的女性和自然紧密相关,并像自然一样遭到占有和破坏。例如,麦格德琳娜十分热爱自然,开心地奔跑在山间的小溪边。但她的生活却受到父亲的管制和“鞭打”,即体现出“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践踏以及生态女性主义下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其次,小说以大量笔墨描写了女性的觉醒和救赎。小说中描写了女性的挣扎和抗争,集中体现出生态女性主义下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复苏和积极的自我救赎,是十分正面的生态女性主义宣扬。例如,在小说中,麦格德琳娜虽然受到父亲的严格约束,但仍然坚持和小伙伴们玩耍,并大胆地偷吃禁果。最后,作者还大声疾呼,希望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来看,小说通过对生死以及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描写,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只有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并尊重女性、爱护自然,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男人与女人以及人与自然都可以和谐共处,相亲相爱。

三、结 语

作为一剂匡正时弊的良药,作者艾丽斯・沃克利用细致的笔触对不同人物的忏悔和挣扎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向我们展现出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利用各种叙事声音,充分地表达着自己的颠覆思想,也在极力地主张回归非洲文化传统,并以此表达自己鲜明的宗教思想。总之,虽然与之前曾荣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紫色》相比《父亲的微笑之光》并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但其思想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 杨雅婷.沉默的母亲们――浅析《父亲的微笑之光》里的母亲形象[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9,12(03).

[2] 李平.理性与疯癫的对话――《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理性至上主义思想的反思[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0).

[3] 王永丹,王军.不做男权传统樊篱中的他者妇女――探析《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反性别主义主题[J].飞天,2009,15(12).

[4] 张武.双重灵魂的变奏曲――从《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鞭打”意象谈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01).

[5] 杨树芳.爱丽丝・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探究――以《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父亲为例[J].山花,2012,21(08).

[6] 张淑菊.两性理想的回归之路――解读艾利斯・沃克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J].邢台学院学报,2008,6(03).

第9篇

[关键词]公共养老金;私营化;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7-0042-04

公共养老金制度是构成养老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支柱,公共养老金主要根据融资模式的差异,选择政府公共管理(公营化)或私人机构管理(私营化)的运营方式。近年来随着公共养老金制度运行环境的变化,许多原本对公共养老金实行公共管理的国家出现了资金收支困境,从而掀起了公共养老金私营化改革的浪潮。这一变革趋势不仅使制度内部的代际和代内资金平衡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对制度外部的社会经济福利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公共养老金制度融资模式及私营化改革

(一)公共养老金制度及其融资模式

养老社会保险体系从其构成来看,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公共养老金制度、职业养老金制度和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其中公共养老金制度可简单表述为,由政府通过立法强制执行,以工资税或一般财政收入为养老基金来源,规定养老金给付额度,实行公共管理的养老社会保险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公共养老金制度,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公共养老金制度更是养老社会保险体系中最基本和最完善的部分,由于这部分开支已成为政府预算的最大单项计划,因此也被称为“公共支柱”。[1]

公共养老金制度拥有三种融资模式,分别为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及部分积累模式。对于三种融资模式的特点,Lawrence Thompson(1998)认为现收现付模式对出生率的变化非常敏感,即该模式与人口年龄结构关系密切,特别是人口老龄化会对现收现付制造成冲击;对工资增长率和利率的变化则不敏感,这意味在该模式下不必担心由于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等经济原因给养老基金带来冲击。相反的,完全积累模式对利率或工资增长率的变化非常敏感,表明其巨大的资金积累对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十分脆弱,容易遭到养老基金贬值的威胁;另一方面对出生率的变化不敏感,说明该模式能够抵御人口老龄化的冲击。部分积累模式由于兼有现收现付和完全积累二者的特点,因此其对出生率及工资增长率和利率变动的敏感度界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之间,也就是说该模式由于预留了一定的积累资金,使现收现付模式下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沉重资金负担减轻,又由于积累的资金规模比完全积累模式小,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中基金损失的风险也相应降低。[2]

(二)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改革

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是指提供给退休者养老金收入的主要职责由政府部门转移到退休者个人身上,政府一般不再直接负有向退休者支付养老金的义务,而负有这一义务的是接受养老金基金托管的私人部门。

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改革的主要动因来自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人口结构状态。人口老龄化是由60岁~65岁以上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决定的。据预测,在未来40年中,全世界老年人口将增加两倍,接近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由1990年的9%上升到2030年的16%,到2050年全世界只有非洲还是“年轻型”的。显然,在人口老龄化和公共养老金制度公营化前提下,现收现付模式将加重在职者的缴费负担,并有可能使退休者的养老金收入降低;而转型为完全积累模式,由私人机构对养老金基金进行运营,将会规避人口老龄化对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冲击。[3]

公共养老金制度实行私营化改革之后,其养老金计划将出现多方面变化。首先,融资模式将由现收现付模式转变为部分积累模式或完全积累模式;其次,养老金基金的管理将从政府部门转到私人机构;第三,养老金基金的社会统筹将被强制性的个人账户所取代;最后,养老金计划将从给付确定型转向缴费确定型,退休者的养老金领取数额将完全取决于其自身在工作期的缴费和养老金基金的投资收益。[4]

二、公共养老金制度公营化与私营化的经济福利比较

公共养老金制度公营化与私营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融资模式的不同,因此探讨现收现付模式与完全积累模式对经济福利的影响,也就达到了分析公共养老金制度采用公营化或私营化运营方式所导致的经济福利变动的目的。模型建立在Diamond的2时期2世代叠代模型基础上。由于Diamond模型仅涉及工作期和退休期2个时期以及在职者和退休者2个世代,因此难以详细考察现收现付融资模式转换为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对于更多世代的福利、消费、劳动供给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小盐隆士(1998)对Diamond 模型进行修正,构建起包括消费和劳动供给等变量在内的6时期6世代叠代模型。[5]

(一)模型假设

假设各代生存在一个工作期为4个时期,退休期为2个时期共计6个时期的社会中,每个时期假设为10年,在每一时点上都有6代相互重叠,则该模型为6时期6世代叠代模型。这些假设在现实生活意味着劳动者于20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于80岁时死亡。在这一期间内经历了40年工作期和20年退休期。

为计算简便,将效用函数以对数形式表示,设各世代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效用函数为:

工作期效用函数:u = αlogC + (1-α)log(1- L) 退休期效用函数:u = logC

其中u为效用水平;C为消费水平;α为消费权重;L表示劳动时间比率,设其最大值为1。假设工作期效用取决于消费和余暇,退休期的效用取决于消费,工作期的消费与收入的替代弹性为1。各个世代所对应的工资、利率、养老金费率长期保持不变。政府能够承担最后的责任给予退休者足够的养老金。代际间不存在遗产的转移。

(二)6时期6世代叠代模型的建立

首先,对工作期效用的决定进行考察。设t期开始工作的世代在第s期(1≤s≤4)的消费为Cs,t,劳动为Ls,t,则可得到以下的效用最大化函数和其约束条件:

其中,U代表总效用;ρ为贴现率;r为利息率;τ为公共养老金费率;W为工资水平;Z为公共养老金给付额;As , t表示t期开始工作的世代在第s期期首所保有的资产。As+1 , t+1 = (1 + rt)(As , t + WtLs , t - Cs , t - Ps , t - Zs , t) 由于模型假设不存在遗产,所以A1,t为0。在该模型中,最初的利息率r、工资W、公共养老金费率τ用t期的数值表示,而t + 1期以后利息率、工资、养老金费率发生了变化,所以相应的世代需要以t + 1期的数值为基准来计算最大化效用以及消费和劳动的最适水平。养老金给付额Z由政府根据具体的消费计划予以确定并定期向退休者发放。

其次,对退休期效用进行考察。由于退休期(s = 5 , 6)效用仅由消费决定,所以有如下等式:C5,t= C6,t=A6 , t+Z6, t(3)

企业按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事生产活动,假设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则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写成:

y = ka0

其中,y为人均产量;k为资本劳动比率;a为产量对资本投入的弹性。在该条件下,利息率和工资可表示为:

r=aka-1(4)

W=(1-a)ka (5)

t期的资本――劳动比率kt可以表示为:

将kt代入(4)、(5)式中可求得t期的工资Wt及利息率rt。

当公共养老金制度采用现收现付融资模式时,t期的在职者的养老金费率τt为:

(三)现收现付融资模式与完全积累融资模式中各变量的理论值测算

利用构建的6时期6世代叠代模型可以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公营化或私营化运营的若干变量进行测算,其基本前提是各世代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养老金收支平衡。

假设人口增长率、贴现率、产量的资本投入弹性、效用函数中的消费权重,分别为1%、3%、0.3、0.8。(前两个参数是年率,实际值需要通过10年的复利计算得到)。现收现付融资模式下的养老金替代率(平均养老金收入/平均工资)为0.5。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可以看作是现收现付模式终结时的形式,则可得现收现付模式和完全积累模式下各变量的理论值。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之后各代的总效用水平得到了提高,并且伴随着利息率的下降,资本劳动比率得到提高。各代的整体工资水平也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从各代的消费水平的变动来看,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之后各世代的消费水平高于实行现收现付融资模式下的水平,并且各代间消费水平差异减小了。劳动供给总量在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后要比实行现收现付模式下的劳动供给变动幅度更小。另外,以实行现收现付融资模式时的工资、利息率、养老金费率为已知变量,能够测算出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后的以收入为衡量标准的效用水平,将其与实行现收现付模式时的效用水平进行比较,可知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后收入水平增长了20.417%。

三、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改革方案的选择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实行私营化,即采用完全积累融资模式比公营化下现收现付融资模式更有利于经济增长,更能带来社会整体福利的增进。因此,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私营化改革对陷入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各国而言是颇具吸引力的。但是,由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公营化转为私营化存在着转型成本,即公营化下的现收现付融资模式意味着政府对已退休者和当前在职者进行了养老承诺,这一养老承诺构成了公共养老金制度的隐性债务(IPD)。如何消化和处理隐性债务这一转型成本,是决定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政府回避了偿还隐性债务的责任,而将这一债务转嫁给在职者,那么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私营化改革必须采取合适的方式,否则将遭到来自在职者的强大阻力。[6]

如果实行激进的私营化改革,即在改革时点上除了对已退休者仍然提供养老金外,对当前的在职者则完全切断未来的一切养老金供给来源。这种办法将使在职者面临既要将收入的一部分转移支付给退休者,又要为自己进行养老积累的双重负担,而临近退休的在职者则有可能来不及积累足够的养老费用,为此这些在职者不得不通过增加额外的劳动供给或是减少工作期和退休期的消费来应对公共养老金的私营化改革。由于改革明显加重了当前在职者的负担,因此会受到当前在职者的反对和抵制。[7]

渐进式私营化改革是指现收现付融资模式下的养老金公营化规模逐步减小,代之而起的是以个人账户积累为特征的完全积累融资模式。渐进式改革的前提是在开始实施改革时已退休的各代的养老金不受制度改革的影响,即退休第1期和第2期所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不变。在职者所负担的保险费可以由各时点所应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中推算出来,在改革过程中在职者的保险费负担虽然逐渐减轻,但他们必须自己筹集退休后的养老费用。

渐进式改革尽管仍然无法避免增加工作世代负担及降低效用水平等问题,但由于保险费在几个世代之间进行了分散,各工作世代的负担有所减轻,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私营化改革还是可以平稳进行的。表2和图2反映了对渐进式私营化改革的几个方案的效用分析,这几个方案都是以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之前的工资、利息率、保险费率为基础,分析了每个世代的收入变动情况。

其中,方案1是指在退休期的第1期期首开始准备私营化改革,于退休期的第2期完全取消现收现付融资模式。进入退休期第2期的世代为第1代;目前处于退休期第1期的世代为第2代;正在工作期第4期的工作世代为第3代(以下逐一类推)。其中,第1、2代的养老金数额不发生改变,从第3代起养老金降为0。

由表2可知,从第3代至第5代效用出现了大幅下降,甚至第6代(在制度改革时点上开始进入工作期第1期的世代)也未能从较低的效用水平中摆脱出来。能够体验到私营化改革益处的世代是从第7代开始的。方案2假设退休期的第1期期首开始准备改革,于第2期将改革付诸于实践,改革的内容是将养老金数额削减1/3,从第4期开始养老金给付降为0,这表明私营化改革经历了3期,相当于30年的时间完成的。从实施效果看,与方案1相比,由现收现付融资模式转变为完全积累融资模式所带来的转型成本被进一步分散化,但同时私营化改革带来的益处则出现得更迟。方案3、方案4分别假设从退休期的第1期以后将原有养老金数额削减1/4和1/10,则现收现付融资模式向完全积累融资模式的转型期间分别为4时期(40年)和10时期(100年)。

在以上的各方案中,转型期效用水平的最大下降幅度,或称之为各代负担增加的最大幅度,方案1为8.6%,方案2为5.8%,方案3为4.3%,方案4为1.6%。可见公共养老金渐进式私营化改革对各代福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转型的速度。降低改革的速度固然使福利改善的效果发生的较迟,但是却使各代的负担更加分散,因此改革更易于被各代接受。[8]

四、简单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