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9 11:11:51
导语:在八年级历史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年度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年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我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备课—— 周到细致,找准重、难点
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还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同时进行教材分析,争取把第节课都备到完美。复习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总结,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
二、上课——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三、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
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四、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
在课后的辅导中我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在今年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上课进度过慢以致于学生没多少时间复习,这可能跟之前学生搞很多活动冲了一些课影响了教学进度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好复习这个环节。第二:由于经验不足,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关键词]低年级 词语教学 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41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教师对词语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手段单一,形式呆板,远远未能将词语教学真正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更谈不上引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而把握词语教学的时机,是加强词语教学并使其常教常新的有效变革方式之一。
一、开启词语之窗――检查反馈时
最常见的词语教学开展时机,是在导入新课与整体感知两个板块之间,主要是以检查反馈的形式为主。在这个时间进行词语的集中教学,能为后继的整体感知扫清不必要的障碍;同时也对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预习习惯起到了督促和指导的作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检查反馈时要以正面引导为主,挖掘学生在词语学习中的亮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紧扣音、形、义等不同角度,对词语进行梳理和点拨,为学生的词语学习传递一个大致的范式,方便学生掌握词语学习的基本方法。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蚕姑娘》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张画着“蚕”的可爱卡通图片,由此渲染教学气氛,在检查与反馈中开启词语教学――
1.小朋友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新朋友是什么呀?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你是怎样记住这个“蚕”字的呢?
教师讲解:古时候我们也把蚕叫做“天虫”,因为它能吐出神奇的蚕丝,织成各种美丽的衣裳。
3.我们通常亲昵地把它叫做“蚕宝宝”,课文里则把它叫做什么?
(指导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出亲切、喜爱的情感)
在此过程中,教师将音、形、义和情感等融入词语教学中,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为后继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攀起词语之梯――品读感悟时
将词语教学由集中到分散,融入课文的品读阶段,虽然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但在低年级教学中却容易受到学生自控力差、知识储备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只要我们能够让词语教学与品读感悟有机地进行结合,控制好整个教学流程的节奏,并且采用贴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教学形式,同样能够引导学生且读且思,推动学生沿着词语铺设的阶梯不断攀登文本体悟的高峰。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秋游》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为学生呈现了两幅图,一幅为“蓝天白云图”,另一幅为“农田丰收图”。教师用言语引导学生:“这两幅图展现了课文中的美景,但是没有了色彩,所以看上去不够美丽。同学们,你们能为这两幅图添上色彩,让它成为动人的美景图吗?”在学生一边品读一边涂色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出示对应的词语,从图中景物的颜色、形状、动态等方面,适时地引入“白兔、追逐、蓝天、秋风”等词语,在图文结合的品读感悟中完成了词语教学,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搭建词语之台――课终拓展时
在一节课的尾声部分进行词语教学,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合情理,然而在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特殊的文体时却能产生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如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成语故事或者寓言故事等,其中明确主题、寓意的词语,在课终拓展之时再进行教学,会加深学生对于词语的感悟。同时,以这些词语为平台,引导学生将视野从课堂的桎鲋型牙氤隼矗投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领域,使词语教学有着意犹未尽的持久效果,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迁移和延伸。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沉香救母》一课,在学习第四节时,教师再次出示了“日思夜想”一词,引导学生围绕着该词展开思考。
1.当沉香来到华山脚下,仰望着高耸的华山,他会想些什么呢?
2.沉香高举神斧用尽全身力气劈下的那一瞬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3.沉香一头扑进妈妈的怀抱,他会对妈妈说什么?
教师精心选择了“日思夜想”这个词语,将其放到课终,组织学生根据文中描绘的场景进行想象,通过所言、所思、所行,让“日思夜想”这个词语变得鲜活起来,从而使整节课的情感启蒙得到了有效的升华。
一、制定计划,规范进度
凡事依计划而行,学期初我会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教学计划,按照计划,规范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使组内工作扎实开展。
二、坚持听课,抓好教研
每周一下午坚持听课,并开好教研会,认真听、评课,集思广益,集大家之所长,打造精品课程,以教研促上课。每周一周三上午第一节组内认真备课,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备好各种课型,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尽可能备到。此外,我们组只要有问题会随时进行教研,努力将问题解决。
三、根据进度,坚持考试
根据教学实际,我会适时地出试卷考查学生。经常看资料,找一些好的题目印成试卷让学生做,各班考完后,再咨询一下情况,横向比较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四、扎实复习,迎接大考
如何把数学课标理念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粗浅见解:
1.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在教学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与之相应的课堂教学就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首先观念的转变: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有先进的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在观念上都不能转变,从何谈改革课堂教学呢?因为不同的观念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过程也不同,对课堂的评价也不一样。本来我是不想谈这点的,但我发现有的教师观念是如此的陈旧,可怕、可悲。
2.教材的使用(整合化、弹性化)。我们除了用心去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内涵,还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整合教材。有些教材远远落后于教学改革的形式,以前教材编写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其内容是按照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编写的,而课标中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的双边活动,既是教师的教,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我们所要做的是怎样用活我们手中的教材,使静态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活情境,转变成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材料。一是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二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①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改变教材顺序:教材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要做到教材为我所用,不是照搬、照抄教材,不做教材的奴隶,做教材的化身,这样才能“得心应手”的使用教材,才会有说服力,才有吸引力,才会体现“教必有法,教无定法”。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预设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的教法,更应关注学生的学法。学法研究解决如何学的问题,我们的教法不一定适应学生的学法,应“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3.教学过程(生活化、人性化)。我认为既然有“教材弹性化”,教学过程也可以“弹性化”。由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方式不同,有时可能会出现与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不相符合,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是因为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而预设的,没有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我们预设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未必能适应。这时我们也不一定要把计划的内容塞给学生。另外内容的呈现也不一定要按着预设的顺序呈现,可以随着学生思维的生成来呈现。比如我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设计的是先把两个异分母分数通分,再按着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比较,但一位学生按着他的思维方式把分子通分,一下就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因为我还要解译“通分”,只有化成同分母分数才叫通分,这里只能说是把两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这样我又要让学生说说什么是通分?又如,我在教学“圆面积”时,渗透“极限思想”是放在后面一个环节呈现的,谁知在探讨“公式”时,学生就提出来了。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按着我们预设的顺序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这时,我们老师是否能按着学生的思维过程、顺着学生的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向下进行。这也是尊重学生想法,人性化的一种表示方式。因为小学生有一种表现的欲望,他一想到什么、发现什么马上就要说出来,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做到充分预设,同时也要根据课堂上的生成随时改变教学计划。
4.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特别重视“情感”的投入,任何一节课都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设计的。如果学生不喜欢你的课,你设计得再好也没用,他不参与呀!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策略。我认为不论是以前的应试教育还是今天的素质教育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我们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良言意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课堂上我们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用民主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射线和角”这节课时,学生画出“~~曲线”。如果在以前,有的教师就擦去,现在这位教师用商量的口气对学生说:“曲线我们暂时不研究,先擦去可以吗?”“你是怎样思考的,愿意把你的思考告诉全班同学吗?”……对待一些学困生,我们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当同学们纷纷举手之时,我们可以说:“其他同学都说了自己的见解,你不想试着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吗?”即使说错了,仍要表扬他:“你能站起来发言,老师和同学感到很高兴了,没关系的,慢慢来。”或者说:“先想想,再回答好吗?”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至今仍然存在“谁来说给我听听”、“看老师怎么做”、“谁能说得更好”、“看谁更聪明”等不该用的语言。恰当的发挥教师合作者的角色,课堂上需要教师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力求服务与指导相结合。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或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关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西半球
B.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C.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寒带,没有热带
D.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是一个内陆国
2.诗句“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反映了我国()
A.经度跨度大B.东西跨度大C.海域跨度大D.纬度跨度大
读材料1完成第3题
材料1:我国部分省区人口、面积占全国比重比较表
3.材料2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
省(区)粤苏藏新
人口占全国比重(%)7.795.870.221.63
面积占全国比重(%)1.881.0712.7917.29
A.人口分布均匀B.东部稠密,西部稀少
C.西部人口密度大D.沿海人口密度小
4.李宁旅游回来说:“我参观了布达拉宫,喝了酥油茶,还有活佛给我送了哈达”。请你分析李宁去的是我国()族(少数民族)聚居地。
A.汉族B.蒙古族C.壮族D.藏族
5.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下列中的()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D.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6.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B.均匀分布
C.大散居小聚居D.小杂居大聚居
7.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地方时()
A.鄱阳湖平原B.成都平原
C.大兴安岭D.珠江三角洲
8.与我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
A.12个B.13个C.14个D.15个
9.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特点是()
A.夏秋少,冬春多B.夏秋少,冬春少
C.夏秋多,冬春少D.夏秋多,冬春多
10.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四省的简称依次是()
A.鄂、赣、湘、粤B.湘、鄂、赣、苏
C.晋、鲁、豫、苏D.湘、冀、赣、江
11.被称为“聚宝盆”的是()
A.吐鲁番盆地B.四川盆地
C.塔里木盆地D.柴达木盆地
12.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分别是()
A.渤海、东海、黄海、南海B.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C.渤海、黄海、南海、东海D.东海、渤海、黄海、南海
13.我国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分界线是()
A.黑河到腾冲一线B.漠河到腾冲一线
C.秦岭一淮河一线D.大兴安岭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
14.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柴达木盆地D.四川盆地
15.下列城市中,位于非季风区的是()
A.吉林B.乌鲁木齐
C.哈尔滨D.腾冲
16.梅雨、伏旱是下列哪个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
A.长江中下游地区B.珠江流域
C.黄河中下游地区D.海河流域
17.我国的平原是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成都平原
18.关于我国四大高原特征叙述,比较正确的是()
A.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广泛的分布着疏松的黄土
B.黄土高原地表崎岖,岩溶地貌分布广
C.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多大河发源地
D.云贵高原一望无际,多优良草场
19.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总趋势是()
A.西高东低B.西低东高
C.南高北低D.南高北低
20.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A.由西北向东南递减B.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C.由东南向西南逐渐减少D.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1.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
A.台湾的火烧寮B.吐鲁番盆地
C.曾母暗沙D.珠江三角洲
22.“梅雨”的主要特征是()
A.狂风暴雨天气B.强度大,常伴有雷电
C.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D.阴雨连绵,历时长,强度一般不大
23.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A.寒潮B.台风
C.洪涝D.旱灾
24.沙尘暴多发生在中国的()
A.华北地区B.东南地区
C.西南地区D.华南地区
25.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A.东北、华北、西北B.西北、西南、华北
C.华北、华南、华东D.东北、西北、西南
(注:交第二张试卷,第一张自己保管好不能遗失)
二、填空题(试着填一填,你能行。共10分)
26.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个。
27.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亿;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族。
28.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中国东部峰是。
29.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有个。
30.我国的盆地是,四大盆地属于外流盆地的是。
31.我国面积的岛屿是。
32.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高原是高原。
三、连线题(5分)
33.按要求:将下列各项作相应连线
回族火把节
蒙古族开斋节
彝族那达慕大会
傣族晒佛节
藏族泼水节
四、读图分析图。(每空1分,共35分)
34.读下列四幅图,回答问题。(8分)
(1)①是________省,简称________。(2)②是________省,简称________。
(3)③是________省,简称________。(4)④是省,简称。
35.读下图,回答问题。(6分)
(1)A是(山脉)。
(2)C山脉的东侧是平原。
(3)D是(山脉)。
(4)F是(山脉)。
(5)G是世界峰(山峰)。
(6)H山脉是江西省和省之间的山脉。
36.下图中标出的A、B、C三条线是对我国人民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地理分界线,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A线是分界线,A线以西为区,A线以东为区,A线以西降水,A线以东降水。
(2)B线是分界线,在B线以西地形以为主,在B线以东地形以为主。
(3)C线为一月等温线,C线大体与等降水量线一致,C线东段以北耕地类型以为主,以南以为主。
37.填写下表,比较我国东部地区秦岭一淮河线两侧的气候差异。(8分)
秦岭一淮河以北秦岭一淮河以南
一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温度带
干湿地区
38.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3分)
(1)图中西侧山脉和东侧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侧河流是________河。
(2)正常年份A地1月平均气温的是(大于或小于)0℃
一、史料的来源和组成: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为给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配备了大量史料,分别是导言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配合教学内容,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取舍,另外还会搜集其他有用的史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不过,利用好教科书中的史料知识,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功能,这是史料教学的首选。在平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充实课堂,也为了给人新鲜感,选用了很多课外的史料,书本中现成的类似的史料却没用,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我们选择史料教学,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营造学生探究历史的氛围(如课本中的导言框)。(2)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诠释课本中的某些观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探究方法(如课本中的楷体字、图片、图表等)。(3)拓展学生的思维(如课本中的自由阅读卡、动脑筋以及活动课的材料等)。所以,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史料的呈现方式和研读方法:用好典型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史料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PPT、视频、音像、图表等。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呈现史料,可以营造相应的历史场景,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前,先播放电影《》中的视频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间呈现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其思维,帮助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不怕远征难》时,通过播放四渡赤水的相关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意义的理解,使其明白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挽救了中国革命。在课堂小结时呈现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知识体系的能力。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结束时,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测试的过程中,史料的呈现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试题表现出来。如我们南通这几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图文并茂,选择题中的图片总保持在6幅左右,主观题中的材料阅读部分都是史料,均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史方法和思维方式。
研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通读和精读。通读也叫泛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知识、营造历史教学氛围而采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一般放在课后阅读或在一节历史课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要求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基本结构。对课文中的楷体字内容大部分也可以使用通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以加深其对正文中观点的理解。精读一般运用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先由教师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然后教师布置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并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加以提问和点拨,指出关键的信息,直到学生了解或掌握相关知识为止。这种阅读方法一般用于对教材中重大事件、重要观点的处理,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史料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利用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1.充分了解学情。准确选定史料、了解学情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个必备的环节。学情包括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知识经验、能力、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一般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选的史料应是浅显、易懂、比较感性的内容,晦涩难懂的、不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坚决不用。
一、 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洋思杜郎口教学改革经验,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八年:
教学内容是《中国历史》第三册,内容是中国近代史部分从到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发展。共22个课时。中国史线索繁琐,所以主要是要将历史线索向学生讲解清楚。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三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另外,八年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初二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动脑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有考的任务,所以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上学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对八年的历史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把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把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爱好。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什么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只有采取重点详讲,一般的知识点讲的方法。抓重点,带一般的知识点,从知识结构上选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惜花费时间。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学生能够学得好。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1)
查阅更多 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四)在教学环节方面,学校对小班数学教学的备课、上课、练习与辅导、考核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要求。
1.备课要做到“三备”:(1)备教材,要有统一的目标;(2)备学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要有不同要求;(3)备过程,要备分层教学和综合教学。特别注重分层备课,要针对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分别设计不同的课堂提问,分别安排不同的课堂练习和不同的课后作业。
2.上课要做到“三关注”:(1)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2)关注分层施教,注意个别辅导;(3)关注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练习与辅导都要双轨并行。练习要做到分层练习和教师面批这两点,辅导要坚持进行分层辅导和个别辅导。
(2)
查阅更多 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探究;多媒体;实践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存在着死记硬背、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弊端,而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深入推进,传统的历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历史教师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要求,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这是当代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负起的一项教学职责。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一线奋战多年,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从中得出了一些教学感悟和心得,现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和感悟,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一直以来,历史学科都被当做了一门单纯的复述性学科,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都是将书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即只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性,而对于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却不做深入探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性、参与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对广大历史教师所提出的一项教学要求,所以,身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要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参与历史知识的探究。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这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本节内容的知识点,而是将学生4人分为一组,让他们以小组形式,按照以下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和探索:1.这一名词的解释。2.产生的背景和推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3.与顽固派以及他们不同的治国观点分别是什么?4.慈禧太后为什么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态度?5.兴起的原因、代表人物、推行的中央机构、目的和主要内容是什么?6.的性质和破产的原因是什么?7.你如何评价?让学生按照这些问题,对课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学生在初步完成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之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阐述本组得到的答案。这样,我既做到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对的有关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知。
二、实施多媒体教学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身,可以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优势,通过展示历史纪录片、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呈现文物图片、文献资料等,将距离我们年代久远、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能在极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变得高度集中,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充足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这节内容时,单纯的语言讲述和书本文字的描述,无法使学生真正感知当时战争的惨烈,于是,我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多张的图文资料,并播放了《中华历史五千年》《中国国耻大事件》中有关、八国联军侵华的视频资料,如此,八国联军对北京城的劫掠情景便真实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立即进入了当时的情境中,真实感受了帝国主义列强空前野蛮残暴的行为,初步树立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异常浓厚,学习本节内容都显得极其认真,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
三、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将学生拘泥在课堂上,进行课本理论知识的灌输,只能使学生在表面上了解中国的历史,而对于其在人类社会上起到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却不能深入了解和体会。所以,身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还应积极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活生生的历史世界,如此,学生便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下,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历史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这节内容时,在向学生介绍了书本上的知识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为:回家后向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等询问改革开放后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并将调查过程使用文字形式进行记录,而后,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像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这样,通过开展这一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开放性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了改革开放是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培养了学生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对当今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改进和创新,使之符合新课改教学新理念和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根本上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探究式学习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使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小组合作、进行有效指导、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法; 初中历史 ;应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从历史事件中学习和总结经验,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由于历史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都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些知识会感到陌生,从而增加历史学习的难度。为此,教师应加强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式学习法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或幻灯片等现代教学设备“再现”历史,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如在教学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片段。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然后组织学生分析、探究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关于的视频或短片,加深学生对的了解,然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导致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有什么体会?从事件可以给党建工作哪些启示?你怎么看“重走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开展历史教学时,教师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重点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秦始皇,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教师问:“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学生1回答:“秦始皇用了十年时间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对于国家的建立,功不可没。”学生2回答:“秦始皇是一位暴君,焚书坑儒,给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修建宫殿和陵墓,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学生3回答:“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促进了我国传统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封建政权。”学生4回答:“秦始皇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长城,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也导致了老百姓的家破人亡。”学生5回答:“秦始皇是一个既有大功,也有大过的人物,所以我们要客观评价这个人物。”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教师有效的预习指导,加深学生的探究体会
教师的预习指导对学生学习历史非常重要,有效的预习指导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果,加深学生对历史探究学习的体会。但是,就目前的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学意识比较淡薄,历史教学只是简单地陈述教材内容,忽视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学习和反思总结,不利于学生提高历史综合素养。因此,在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预习指导,提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自主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并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的历史背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变法的经过和结果?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有哪些?怎么评价?”使学生通过预习,加深对的了解,然后通过课堂教学及时解决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通过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的探究体会。
五、联系生活情境,加强学生的探究应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历史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将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我国现代的“三农政策”联系起来,让学生谈谈汉朝休养生息政策对我国现代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事情联系起来,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时,教师可以将传统的科举制度与现在的考试制度联系起来,让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种考试制度,并提出应怎样评价传统科举制度等问题,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六、结语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历史经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生活。当前,在经济飞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势下,教师应倡导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呼吁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分析当前社会现象的利弊,并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应对措施,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作者:洑亚珍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洋溪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超.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