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时间:2022-12-01 08:58:03

导语: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1篇

关键词: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体育锻炼

1999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式启动,2001年9月《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进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自基础教育改革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引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把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价值追求,这种基于学生观的课程使得学生从本课程中不断受益[1]。

1.研究方法

1.1问卷调查法。本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眉山市仁寿县的仁寿一中发放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回收181份,回收率90.5%,其中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92.8%。

1.2访谈法。对体育教师及部分领导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观点、态度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情况。

1.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文献资料和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整理,采用国际通用软件Microsoft Excel,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研究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体育教师

3.结果与分析

3.1学校体育教师师资及体育场设施情况

3.1.1学校体育教师师资情况。《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指出: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从访谈中得知,学校体育教师师资比例为1:206,符合学校体育试行的基本标准。80%的体育教师年龄处于30-40岁之间,被调查体育教师学历层次均为本科。

3.1.2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仁寿一中的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学校配有标准田径场2块、足球场2块、篮球场18块、羽毛球场6块、乒乓球台30张、网球场2块以及室内健身馆。

3.1.3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认可情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2]。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学校体育设施情况:非常满意的占45.2%、基本满意的占54.8%、不满意的为0。

3.2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情况。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情况,首先能反应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其次,反映了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一“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还不明确,对于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和掌握,认为自己了解和掌握“一般”的居多,了解的“少”占9.5%,“很少”占2.4%。对于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认为“非常有用”的占28.6%,认为“有用”的占66.7%,认为用处不大的占4.8%。

3.3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上去,在组织比赛和游戏是只有16.7%的学生不太主动。实施新课标以后,认为自己的体能状况比以前提高了的占81.0%,11.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状况没有变化,其余的则认为降低了,这说明新课标实施以后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3.4学生运动参与情况

3.4.1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3]。学生应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达到水平五目标时学生应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每天锻炼一小时。调查结果显示,71.4%的学生每周能参加2次以上的体育锻炼,69.1%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低于三十分钟,每次锻炼时间能达到六十分钟以上的占2.4%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保持体育锻炼,但每次活动的时间较短。

3.4.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课程标准中强调,应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中发现能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只占47.6%,其余的则不能。家长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定影响,调查发现只有23.8%的学生能经常与家人一起参与体育锻炼,有14.3%的学生从不与家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与健康课也有14.3%的家长从不关心。访谈中教师表示,学生能基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部分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中也能积极投身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去,这是一种很好的转变。但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较短,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4.结论

4.1总体来看,体育教师师资、年龄和学历层次基本合理。

4.2体育场地设施基本符合标准,但仍有缺陷。调查中发现仁寿一中并没有《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基本要求的排球场地。

4.3学生对于新课程标准认识程度不够。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一“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还不明确,对于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和掌握不多。这与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贯彻力度有莫大关系。

4.4学生课堂学习积极主动性有所提高。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上去,在组织比赛和游戏也较为主动,体能状况也有所提高。教师也指出新课标实施以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身体素质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整体素质还较弱。

4.5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较短,多数家长不关心学生的体育锻炼。调查发现,虽然71.4%的学生每周能参加2次以上的体育锻炼,但69.1%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低于三十分钟,每次锻炼时间能达到六十分钟以上的只占2.4%。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占47.6%,经常与家人一起参与体育锻炼的占23.8%,14.3%的家长从不关心孩子的体育课。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每次活动的时间是较短的,并不能达到《课程标准》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家长的态度对其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课程内容

1.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的正式启动,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改革过程中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的存疑与争论日渐增多。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组在广泛调研和综合各方面正确建议的基础上,于2010年8月完成了《标准》的修订工作。2011年1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明确指出新修订的《标准》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回顾《标准》,将其与修订版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修订后《标准》的精神与实质,谋划新《标准》的实施策略。

2.新《标准》与实验稿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本文以新《标准》设置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与实验稿水平目标进行相应的比较研究,旨在为新《标准》在课程内容上作出的调整进行直观的阐述。鉴于新《标准》与实验稿的高中《标准》分离,因此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比较上,研究涉及水平一至水平四,即一至九年级的课程内容。

2.1运动参与

新《标准》与实验稿在运动参与这一学习方面的比较,实验稿在水平一至水平四的运动参与上,设置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二是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而新《标准》则强调学生要参与体育学习锻炼,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从表述看,新《标准》适度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运动参与上实验稿强调要积极参与;新《标准》重点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行为,弱化对学生参与运动动作学习和展示的规定;新《标准》的相应调整体现了“以人为本”,认识到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促其具有积极的体育态度与行为是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时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首先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课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体育活动行为,进而产生体育兴趣,体验运动乐趣。另外,实验稿的提出要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及体育教师,从操作层面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新《标准》在这一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强调要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2.2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上,实验稿从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四个方面确定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而2011年版新课标则从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三个方面确定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总体来说,2011年版剔除了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这一课程内容,而转为更针对课内教学。在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上,实验稿在获得运动基础知识上,要求学生知道简单的运动术语和能观看比赛,以及了解运动规则。而2011年版则侧重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尤其将奥林匹克的知识纳入其中,同时要求学生队体育比赛进行分析,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在技能的掌握上,实验稿对学习目标的确定是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和战术,2011年版更强调掌握运动技术的练习方法,并将体育游戏列为重点内容,对运动项目的战术方面没有进一步的要求。在安全教育方面,实验稿在水平一阶段不作要求,课程内容以避险、规避危险的方法、注意运动安全方面提出要求。2011年版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运动常识和规避方法,而且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及日常生活中运动安全意识提出要求,较实验稿有更高的要求。

2.3身体健康

在身体健康学习领域,实验稿从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四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而2011年版则从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四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从设置的内容看实验稿和2011年版都将身体形态和发展体能列为重点内容,不同的是实验稿中强调要让学生建立健康意识,强调营养、环境、不良行为对健康的影响,而2011年版则更关注学生掌握保健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在两版新课标中,身体健康这一学习领域中,在发展体能和关注身体姿势形态没有较大改变,实验稿中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营养与健康、环境和不良行为与健康方面的知识。2011年版在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这一内容上,在水平一和水平二阶段要求发展户外运动能力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水平三和水平四没有相关要求。

2.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上,因2011年版将原实验稿的两个学习领域合并成一个学习领域,在这即按2011年版的学习领域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稿在这一学习领域从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六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而2011年版则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四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从内容设置上看,新课标2011年版较原实验稿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调整,剔除了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作用及认识身心发展的内容要求,以及不再强调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也不对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作出明确要求,更强调培养意志品质、调控情绪、合作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据此来看,新课标2011年版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对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进行的调整,可以看出目的更注重实际,学习目标总体较实验稿有所降低,但更突出重点,更注重解决实际的问题。

3.结语

新《标准》的推出与实施,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迈出坚实的一步,承担基础教育重任的体育教师应着力思考新《标准》推行后的实施方略,准确地把握新《标准》的内容与实质。另外,新《标准》较之原先的实验稿,在各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尤其在课程内容上,新《标准》课程内容的表述方式改变,要求体育教师重新审视实验稿修订后的内容。同时,中小学应针对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和实施新课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与分析(一)[J].中国学校体育,2012(3):14-16.

[2]张允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73-74.

[3]阳剑,刘海元.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6):67-69.

[4]程国栋.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07,19(5):122.

第3篇

1、终身体育、体育意识基本内容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指人在出生至死亡之间的有生之年,应不间断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终身体育应贯穿人一生的主要内容,而中学体育健康新课标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所谓体育意识,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须按照个人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活动,且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的自觉反映。

2、合理运用学校现有条件,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锻炼环境

良好的场地设施和师资水平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必要条件,试想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体育锻炼必要的器材,学生怎么能够搞好日常体育锻炼,又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因此,要充分依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开发学校体育资源,包括器材自制、场地合理规划和使用,使得学校体育资源利用率得到充分。在资金容许的情况下,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学校的体育两个条例工作,筹划款项支持体育器材场地建设,多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并且建立一支优良的体育师资队伍。

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教师的教案设计,组织教法的好坏,直接造成了学生参与运动的态度。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从头到尾贯穿整个中职生涯,学生哪能不厌烦,很多一部分学生喜欢上体育活动课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课堂设计简单,课堂教法一般,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无法因材施教,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在课堂教案的设计上,深入到学生中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设计教案呢?一堂好课,不是因为规范而成为好课,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才是好课。学生喜欢了体育课,才会接受运动,才会自觉地参与终身体育锻炼。而教师只有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上,才能教授学生正确的运动方法,指导学生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

4、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自我锻炼能力都没有,还谈什么自我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因此体育教师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5、体育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是主导方面,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教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充分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质精神,掌握精髓,将之运用到现实的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其次,每个学生对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有所不同,涉及知识面广泛,教师必须拥有一专多能的知识体系。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最后,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观念 更新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在新时期的新举措,新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评价体系,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必须迅速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走进新课程、融入新课程,以此顺利实施新课程标准。本文就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观念应如何更新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旨在与同行共同探讨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以保证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1、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精神,调整教学理念

①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师生中起表率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给学生多一些发展的空间,也给自己多一些发展的空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的同时又必须发挥学生中的帮带作用,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在享受学习的乐趣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③放下“严师”的架子,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④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以前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指挥下练习的教法,同一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法,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体会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效果;体会到合作、互助的学习心情。而教师可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教法,从中有所启发,由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

⑤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好课前准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障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长此下去,教师、学生均疲惫,对上课毫无兴趣。教师应尽快调整教学理念,尝试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新颖、创新、实效、可行的受当前中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改变“一纸”定能力的旧观念,确立“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四年体育本科毕业的专业水平足以胜任中、小学甚至是高校体育普修的上课要求,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的开发,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教师如果再不提高自己的话,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不能再只满足于一张大学毕业证书,而应从学生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更需突出一专多能,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威信。

3、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师观念更新的几点建议

①要有尝试和创新精神,精神是行为的动力,没有精神就没有动力,行为的效果就会受影响。

②体育教师要从多方面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并按精神的要求,不断补充自己的实力,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上课模式的要求。

③上级部门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利用多种方式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参与实践、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为教师更新观念提供各种保证。

第5篇

一、加强了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

成立以主管校长、教务主任、学生处主任、体育骨干教师为主的领导小组,以体育骨干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体育骨干为主的实施小组。同时,明确职责和分工,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起到推动和协调作用。合理确定了课堂教学内容,拟定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和考核体系。依据课标,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对我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进行深入探讨,制定了可行的、丰富多彩“大单元”教学内容。

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和拓展

为此,我校在团学会的组织下,学生自主成立了以“篮球社团”“排球社团”“足球社团”“乒乓球社团”为主体的“青春飞扬体育俱乐部”,并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双休日时间开展社团主题活动。

三、提高对场地器材的投入、使用和开发来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发展需求

近两年来,我校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三十副乒乓球案子,二十组大众健身器材,装修了一间形体教室,铺盖了两千多米人工草皮,并动员学生自制健身器材千余件(毽球、沙包、橡胶跳绳),这些器材对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的物质保证作用。

四、确定社团俱乐部竞赛制度

为使活动发挥广阔的辐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学校规定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2~3次专项运动会;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体育节”盛会(参加人数覆盖率达90%以上);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和兄弟学校的各项邀请赛,并将活动效果纳入学生个人特长档案之中,进而达到育人之目的,使学生的情感、性格、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向良性方向迁移、默化。

五、为张扬学生个性,各年级组不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特长展示活动。

六、与校医室、保健教师密切联系

定期了解学生体质检测情况,建立简单的个人个性、特长发展自评手册,为实验确立方向指标和活动依据。

第6篇

关键词: 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 现状;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103-02

1前言

2001年7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适用本)》及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相继出台,标志着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课程名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及课程目标体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高等师范院校是引领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但事实上许多毕业生形成了只有接受“再教育”(专业培训)才能转换新角色的观念,新入职的体育教师在思想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要密切联系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着力体现新时期对体育师资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专项技能、教学组织及实际操作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教育实习的理论与学科知识储备提供帮助,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适应新课改的需求作准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遵义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情况以及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近些年CNKI中的相关期刊20余篇文献,以及2本相关著作,为文章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

2.2.2 问卷调查法。针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的评价、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向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

2.2.3 访谈法。向贵州省部分分管学校体育的负责人、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负责人及相应教师了解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现状、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访谈交流。

2.2.4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对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研究提供量化参考。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

3.1教学理念的合理化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从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中心转变为“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为主导。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观的整体健康作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不仅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动作,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对技术动作运用能力的养成;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以及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从而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教学内容及方式丰富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单一的、传统的以竞技运动教学内容为主的现状。教学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的现状,使教学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也由原本的单一的灌输―接受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式向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组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转变。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3.3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淡化了以往过分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了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以往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评价、强调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和健康行为的评价;而新课程标准采用的教学评价更加全面,评价的内容体现在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五个方面,评价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既重视教师评价,也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整个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更加多样化,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更客观、更全面。

4 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

4.1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

目前遵义师范学院体教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很低,根据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熟悉情况显示:仅有4.3%的人非常了解;13%的人比较了解;28.3%的人基本了解;46.7%的人不太了解,所占比例最高;7.7%的人完全不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在学习阶段学生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不了解目前的新课程标准,是导致在担任中学体育教师阶段之前的学生较难适应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4.2与新课程标准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

与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有关联的是学校是否开设与新课程标准有关的课程。对遵义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开设与新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的占63%,没有开设与新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的占37%。满意其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的占35.9%;比较满意 50%;而14.1%不满意;综合满意度高达85.9%。

遵义师范学院体教专业在大三之前基本没有开设与新课程标准内容有关的课程,学生在大三、大四时才会对关于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有所接触。四年级的学生要进行一学期的实习,新课程标准是中学体育教师招聘必考的内容,然而只有在最后一学期面临毕业找工作,才开始了解和学习有关新课程标准的知识。

4.3师院体教专业课程设置与新课程改革对接实况

高校体教专业课程设置与新课程改革的对接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满足社会需要以及中小学体育课开展的情况。通过对体教专业实习生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关于体教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接情况的调查,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调查的结果显示:选择吻合的无人、基本吻合的占31.6%、一般的占30.4%、基本不吻合的占30.4%、不吻合的占7.6%。这表明中学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与中小学体育学习联系。

实习生既是学生又扮演着教师的角色,是受调查者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教育实习中能深切感受到自身在大学课程里所学的知识是否够用或者能用于教学中。通过对教育实习后2013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及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是否能与中小学体育课的对接情况,结果统计显示:有13.3%的人选择可以对接上;33.3%的人选择基本对接上;选择一般的最多占总数的43.4%;选择基本对接不上和对接不上的都各占5%。这表明大多数的体教专业实习学生认为自身在大学里所学的体育专业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不能很好的对接。

5 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5.1转变观念,更新培养目标

针对目前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了解不深的现状,应及时转变因陈守旧的教育观念,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设置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课程目标,突出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的体育教师人才。通过新的教学目标转变学生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的认识,加强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成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同时应及时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新教育理念的认识,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更新和改变教育理念。

5.2调整结构,丰富课程内容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优化现有的课程结构。重视对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养,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进行合理划分,把相邻或同一类能合并的课程进行简化和整合,减少类似课程之间的重复现象,为新课程内容的学习引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应使必修课程成为知识面广,内容精简的课程,同时又要能充分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增设一些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的选修课程。

5.3改变教法,倡导多样化教学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变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的活动,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填灌”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入引导式、开放式教学,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施教之功在于诱导;作为学生,要学习中要注意领悟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应注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萍.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课程改革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2] 袁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8.

[3] 马艳红.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 袁野.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教学适应性[J].体育学刊,2002,1.

[5] 李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与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改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3.

第7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学实验

1、 问题的提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01年制订了《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从《大纲教材》的改革,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目标与标准,体育与健康的界定,不同学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水平,身体和心理的同步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体育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如何适应新的变革,是我们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为了跟上时代的要求,尽快掌握和熟悉体育新课程标准工资教学,我们选取《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学初探——新课程标准教学的成效、问题和思考》这一课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

2、 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2.1目的:

本课题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五个领域及目标进行比较系统的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如何通过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体育的基础知识、体育与健康方法、体育与身心、体质与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机地揉和、串连、塑造,营造以身心健康为纲的崭新的体育教学。通过检测、评价、分析达到获取新课程标准教学对提高学生身心综合素质的意义效应;获取新课程标准实践中的认知、问题和今后继续探研的方向。

2.2目标:

(1)研究新课程标准对增强学生体质的效应;(2)研究新课程标准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上的效应;(3)研究新课程标准教学在发展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能力,树立终生体育思想和掌握终身体育能力上的新的教学手段、方法,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教学,从而探索较为适应我校实际的新课程标准教学模式;(4)研究新课程标准教学,体育课的评价方法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测评评价方法。我们把研究目标的重点放在第一第二方面。它们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是新课程标准贯彻素质教育成效的主要依据,也是本课题的研究重心。研究目标之第三、第四点是本课题由此引出的教育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它们是新课程标准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措施、手段和方法,起着保证作用。

3、研究对象及研究时间

本课题以本校2001年度高一级(10个教学班)625名男女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从2002年3月至2003年7月,即三个学期为本课题的研究时段。

4、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使用

4.1文献资料法

4.2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采用心理问卷的方法在实验的前后进行,另外还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践课进行观摩和书面调查。

4.3现场观测法和评价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进行40个课的观摩,其中实践课30个,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论课10个。观察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设计、目标实现、措施、手段;身心发展效应、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效果等十个方面具体量化进行课的评价。

4.4测试对照法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采用实验前后对学生身体形态、功能、素质,心理表现的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和对照。

5、实验过程

5.1、准备阶段:2002年3月至2002年4月

5.1.1、组织有关人员学习;

5.1.2、邀请专家讲课,交流实验设想;

5.1.3、进行有关人员培训,组织参观学习。

5.2、实验阶段

5.2.1、成立课题教学实验组;

5.2.2、设计问卷调查表,完成实验前基础调查;

5.2.3、制定教学计划;

5.2.4、交流实验计划;

5.2.5、开展公开课观摩周活动;

5.2.6、实验反馈调查。

5.3、实验总结阶段

5.3.1、收集统计整理资料;

5.3.2、分析评价,完成总结材料。

转贴于 6、研究结果

6.1、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过程,而且是心理活动、身心相互作用,在学习中获得如何使自己与他人、群体与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由于实验中有效加强教学各要素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发生明显变化,对实验前后各项情感指标进行率的检验均呈显著差异。(表1)

表1 实验前后各项情感指标检验

调查内容

实验前%

实验后%

p

对体育课喜欢或比较喜欢

20.2%

87%

< 0.01

对体育课有快乐体验

12.5%

75.2%

< 0.01

师生关系好或比较好

32.2%

88.3%

< 0.01

个性得到发展或充分发展

11.6%

70.8%

< 0.01

学习潜能发挥或充分发挥

28.6%

78.8%

< 0.01

与伙伴合作或较好合作

25.2%

85.6%

< 0.01

6.2、在实验过程中,加强了课的联系,结合多种新的教学模式,采取相对集中的课时安排,结合体能活动,加强教学的系统性和有序性,使学生情感、认知、技术运动等方面均达到学习目标要求促进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对教学内容的健身价值的认识、运用技能的理解,健身方法手段运用和基本知识的了解等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实验前后学生认识调查率检验

调查内容

实验前%

实验后%

p

教学内容健身认识了解或很了解

26.8%

82.5%

< 0.01

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多或少

15.7%

80.4%

< 0.01

健身方法了解

28.9%

79.3%

< 0.01

基本知识(含竞赛知识)

21.8%

88.5%

< 0.01

6.3、加强对课程目标体系的了解,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学习评价等方面都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和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习主体意识和学生内驱力,使学生学习成为自我表现挑战、团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学习掌握技能,提高体能。在10个实验班625名学生中,运动能力、基本技术、身体素质指标、身体机能(台阶测试)实验前后自身均值比较有显著意义。表3、表4、表5、表6。

表3 耐久跑实验前后运动能力均值检验

项目

人数

实验前

S

实验后

S

P

1000米跑(男) 322

248’’

±13.3

231”

±15.2

< 0.01

800米跑(女) 203

236’’

±15.4

218”

±18.66

< 0.01

表4 掌握排球连续传、垫球次数对比

N

S

P

实验前

210

8.91

1.82

< 0.01

实验后

210

30.2

5.92

< 0.01

表5 掌握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人数对比

抽检人数

掌握

基本掌握

未掌握

P

实验前

210

82

45

83

< 0.01

实验后

210

116

62

27

< 0.01

表6 台阶测验指数前后对比

S

S

P

实验前 男

46.2

4.32

41.8

4.21

< 0.01

实验后 男

55.41

5.82

52.81

5.67

< 0.01

6.4、通过本次实验,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乐学、会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又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健身价值和内在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加了课内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活跃了第二课堂。在30个实践课现场观测中,有抽测的12个实践课中,课练习密度达到48.6%以上,最高达到61.2%,课的负荷指数达到1.48以上,最高达1.92,在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问卷调查中,每周三次锻炼的人数由原来的6.4%提高到56.6%,有些班级学生自觉成立班级球队、锻炼小组,成立毽球俱乐部,开展课余运动、竞赛,有效地促进课内外结合,巩固学习成果,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7、结束语(结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结构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采取按体育功能目标划分学习领域的结构体系;确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

7.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根据学习目标的达成来设计教学方案的,因此,课程方案设计应以学习目标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安排。将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促使教师的终生学习、探索与提高。

7.2、教学内容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从目标角度看,只要能达成目标的手段都是可取的。关键是如何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也即是组织教法。要加强组织教法的改革,确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学练法的指导,针对学生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开发教学资源,采取课内外结合组织教学。

7.3、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体育课程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部分。新的学习方式是要加强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学习目标,并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途径。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提高,其学习效果才能得以巩固与发展,使其终生受益。

7.4、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评价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不可否认,体育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功能作用。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中应强化体育这方面的功能作用。但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面存在一些现实困难。首先是教材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评价,问卷的设计不够严谨,不够科学。学生为了追求较好的评价经常在回答问卷时不客观,长此下去将造成不良的影响;其次,要求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作出客观评价必须采用心理专业问卷,而这些问卷的评价有一套非常的操作程序和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这一点普通的体育教师很难做到。

第8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路径依赖理论

1原有课程体系的路径依赖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困境

1.1参与方守旧的思维惯性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

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路径依赖理论强调“历史是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制度的历史惯性发展,更是因为人们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模式[5]。中国历来重视经验和传统,崇尚权威文化,但却往往排斥变革创新[6],这种保守性固化部分人的守旧思维,弱化自我更新能力。同时,中国文化中的蹈常习故和以不变应万变的伦理道德特性在民间心态中广泛存在[7]。守旧者安于现状,不追求超越,习惯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新课改的接纳与参与,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2011版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在课改多年的经验总结基础上,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和修改颁布实施的,具有方向性、引领性和权威性,理应得到广大学校、教师的坚决支持和认真落实。然而,自实施以来,由于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抱残守缺的惯性思维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保守观念,依然存在对新课程标准认识不准确、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季浏[1]明确指出体育课改存在的两大问题:第一,不少体育教育工作者,包括少数“权威专家”,依然习惯于用教学大纲的思维方式来评价《课程标准》;第二,部分专家还是用指令性文件的思想来要求《课程标准》。这些错误观念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表现有:无端批评新体育课程淡化运动技术甚至不要运动技术,坚持认为体育教学要以传授“三基”为主要任务;不顾《课程标准》指导性而非指令性的特性[8],要求“课程内容”部分列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时数分配;把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目标当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全部,一切围绕体能转等。以上错误的思想反映了部分体育工作者路径依赖的思维定势,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1.2路径变迁中的高转换成本制约

诺思认为引入新制度受到报酬递增的制约显著特点是需要大量的创设成本或固定成本[9]。制度变迁需要产生较高的额外成本,在依赖原制度收益稳定可观的情况下,这一成本无人愿意承担,特别是在路径变迁的收益没有明确的预期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和减少成本的付出,主体不会有意识地行动接受制度变迁,甚至会使用各种办法维护原有制度,抵制制度的变迁[3]。课程改革实行课程的三级管理,《课程标准》只建立目标体系和标准,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课程设计权利下放,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新课程,创造新课程。但目前课程改革缺少将“课程内容”物化成“教材内容”,再到“教学内容”的体育课程教学理论。正如张振华[10]所说:目前国内体育教学研究大多集中于上位概念的“元认识”,有关“如何教学”的中观理论难得一见,“怎样教学”的微观研究较为稀缺,难以满足素质教育实施与学校体育新课程逐步推进的需求,增加课程实施的难度。同时,目前三级课程管理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11],“目标引领教材内容”仅停留在课程理念上,地方课程开发不足,不能提供充足的体育教学范例和方案[12],把具体操作问题留给了一线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要完成好课程实施的工作就必须先承担起课程建设的任务。这相对于过去大纲教学的简单执行,无疑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同时,考虑到高中学生身体水平、运动技能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而且体育兴趣各不相同,新课程在高中阶段主要是选项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并形成终身体育习惯。但由于高中学生人数多、兴趣广的特点,相对于按行政班开展教学,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内容的传统高中体育课程来说,选项教学对学校的场地和师资等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较高的转换成本,这也是高中选项教学在课改初期难以全面铺开的原因之一[13]。此外,本次课程改革实行三维课程目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发展;要求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和注重发展性评价,结合多种评价方法,使得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多元。这比以往只包含身体健康和运动技术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更为合理,但同时也更加复杂。提高体育教师的学习难度和工作量,增加引入新课程的成本,而且完全耦合制度变迁会产生高转换成本的路径依赖特征。

1.3旧课程体系刻画的路径依赖槽产生负效应

路径依赖理论将制度变迁分为4个阶段:给定条件、启动机制、形成状态、退出闭锁[14]。从给定条件开始,参与者即为制度以后的发展设定路径依赖槽,并导致制度逐步锁定在这特定的路径依赖槽上,影响新制度的引入。此次课程改革明确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改变过去体育课堂只注重体育知识传授,学生只是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努力体现培养人的本体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做到“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努力实现三维课程目标。然而,由“运动技术中心论”和“生物体育观”组成的路径依赖槽,却依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负能量,阻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运动技术中心论”认为体育课程主要任务是传授“三基”,课堂教学就是为让学生更好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运动技术中心论”重技术轻情意,在教学中以学科为中心,“目中无人”,即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运动技术教得多、教得细的课就是好课。“生物体育观”的体育课程目标则单纯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学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形态、机能和体能,应付体质健康测试和考试选拔,忽略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发展,没有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元功能。“生物体育观”认为体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纳入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放大了体育课程的功能[15]。“运动技术中心论”和“生物体育观”是大纲思维的突出表现,是原有课程体系刻画的路径依赖槽,把体育学科的部分功能当成全部,只关心技术的教学和学生体质的提高,把体育课上成技术课、训练课、体质课、应试课,最终形成路径锁定,极大阻碍新课程的有效落实。

1.4原有课程体系的自我强化效力依然存在

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在制度的自我强化作用下,制度的组织域内各参与方会发展为一种多方均衡状态,要想实现制度变迁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组织域中参与各方认为,在现有制度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上继续发展利益可期,皆大欢喜,而通过改革打破平衡将存在不确定风险,往往会事与愿违,得不偿失[4]。这种制度的自我强化并不会因为新制度的引入而马上消失,反而会持续发生效力,阻碍新制度的顺利推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曾出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难以落实、学校体育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状况。国家督导团在2007年对华北某省20所中小学学校体育情况进行了抽查,发现存在毕业班取消体育课、体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体育器材只做摆设、体育教材单一等问题[16]。反映出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但仍有学校教育工作以应试为中心,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由于原有课程体系运行多年并不断自我强化,课程体系内各方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多方均衡状态。在此状态下,参与各方认识到只有保持稳定平衡,各自利益才可得到保障,任何改变尝试都不能增加利益,这就使得局中人缺少改变均衡的利益驱动[17]。由于多方均衡牢不可破的稳定性不断强化了原有课程体系的惯性,就像著名的“猴子与香蕉”实验不断强化后来进入笼子的新猴子一样,使得学校、教师达成了共识性的契约“分数决定论”。在以智育为中心、应试成绩主导一切的学校教育环境下,只有成绩好、升学率高才能得到上级部门、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18]。在开展工作时,学校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对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置若罔闻,在新课程实施上只做表面功夫,以应付的态度对待课程改革,穿新鞋走旧路。

2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路径探寻

2.1加强课改政策宣传,增强参与各方课改意识

参与者的意识观念和思维定势使得原有制度按惯性往前发展,不利于制度的引入。在课程改革中,各方主体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的不了解、不理解,缺少制度认同和遵从制度的理性自觉,从而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只有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参与者的课改意识,才能摆脱思维惯性从而消除原制度的自我强化影响,顺利实现制度的变迁。第一,在课程推行过程中,应广泛开展各类课程实施宣传,让课程标准政策的执行者全面深入了解课改的理念、目标和标准等内容。据不完全调查,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有50%左右没有读过《课程标准》,这就使得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中,此部分体育教师只能靠以往经验或者是个人理解来执行课程标准,严重影响新课标实施的效果。因此,进一步加强课改政策宣传仍然是课改推进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广大课程实施者的宣传培训,使其充分理解新课标的目的、意义和与他们自身利益间的密切联系,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和意识,逐步转变为课改的坚定支持者。第二,在加强宣传的过程中,认真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加强互动。季浏[1]总结一线教师缺乏课改意识的表现:《大纲》意识很重、工具意识太强、目标意识薄弱和“专家之上”意识强烈。因此,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育行政人员、专家学者应主动了解、认真倾听来自一线广大课程实施者的想法和反馈,特别是校长和一线体育教师的想法诉求,分析他们的需求,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困惑和误解,使他们早日能够走出误区积极参与新课程建设。

2.2优化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提升体育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由于旧的课程体系实施多年,体育教师对大纲要求驾轻就熟,运用成本较低,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课程三级管理中间层动力不足,上下衔接不畅,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不熟悉,新课程教学能力欠缺,教学工作往往事倍功半,相比较下表现出路径变迁的高成本制约。因此,优化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同时,提高体育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使其尽快适应新课程实施,是降低制度转换成本、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第一,从完善新课程体育课程教学理论和进一步充实地方、校本课程两方面优化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首先通过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教学理论,充分阐释意在立德树人的新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策略与手段,以指导广大体育教师较为系统地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基本规律和实践策略,提高他们开展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进一步充实地方、校本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省市教研员应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充分开发地方课程,制定具体方案,完成将“课程内容”物化成“教材内容”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步骤。学校则应根据国家课程精神和参照地方教学方案,从当地社区和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提供课程实施范例,为教师提供更清晰的指导,加大体育教学的可选择性。第二,通过师资培训和大学引领提升现有体育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优化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培养合格的新教师。首先,师资培训做到全覆盖。因为体育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都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对体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必须做到全覆盖,使所有体育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认识新课程教学。其次,通过大学对中小学的理论引领,提升体育教师能力。大学和中小学开展课题合作、座谈和交流研讨,既可以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各自的体育教学特色,又可以使其快速了解到课程改革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不断丰富理论素养和开拓专业视野。最后,体育院系对本科生的培养应注重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需求。体育院系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到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工作,他们走上岗位后,能否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将会影响课改实施的效果。因此,体育院系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等方面应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这些未来的体育老师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就具备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和课程实施能力,快速适应新课程教学。

2.3建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实施多元主体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发展具有导向规范、诊断鉴定及激励改进等方面的价值。新课程标准虽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但由于以往“学科观”“生物观”和“考试中心论”被广泛运用,评价标准依旧,导致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教学仍然沿着原有路径继续运用,呈现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由此得出,在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要想消除原有制度的自我强化和路径依赖槽牵制等负效应,有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是关键。第一,课程评价者要建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身、心、社”的三维课程价值。由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除正常的体育教学外,还要完成体质测试和体育中考等其它体育工作,而这些工作既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又关系千万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升学等现实利益,这就造成了课程评价往往顾此失彼,以体质优良率、升学率来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际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努力实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三维课程目标[19]。课程评价应该根据课程目标合理选择评价内容[20],体质测试和体育考试反映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体能的发展水平,只是课程评价的内容之一。评价者应秉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评价,力求准确、全面,不能片面追求体质优良率、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用“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评价“素质教育”的体育课程。第二,课程评价主体应进一步扩大,做到多元主体评价。以往的课程评价往往只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活动,体育教师、学生和家长并不参与其中,这虽然可以保证评价的专业性,但却忽视了体育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内容之一,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两种形式,所以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程评价的参与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和社会有关方面特别是家长的评价意见。因此,学生和家长也应该纳入到课程评价中来,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一种对话合作关系,一起促进课程改革的推进。

第9篇

体育新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都是由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我省教学研究室本着这一理念,也编制了适合于当地的教材内容,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体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当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做出明确的体育教学学期、水平计划、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这样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体育教师将新课程标准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的措施。本文就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水平四的篮球单元教学计划的介绍述

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的初一年级篮球单元教学为例,这一计划在书写形式上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力求更贴近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是以表格的设计方式呈现的,点与面相结合,它的分布十分合理,更加突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以目标引领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课时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整体设计理念,加上人性化的评价理念,可以鼓励老师大胆地使用教学方法与组织方法,这样,给老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空间。

二、体育课标理念在单元设计的体现

1.单元学习目标符合于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本篮球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篮球技术的完整学习过程,五个学习领域在本单元教学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根据情况制定出了每个领域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所以本篮球计划的单元教学,非常有利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落实,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能达到师生互动的快乐课堂目的。本计划中的篮球教学是一个系列活动,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蜻蜓点水”的弊病,让学生在篮球教学中学起来和玩起来,有利于学生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活动。

2.同一单元内课时学习目标与内容整合

体育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个体,但又不是孤立的教学行为,在一个单元中体育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特点,教材是课堂的一个部分但不是课堂的统治者,教师不再是教材计划机械的执行者,真正实现体育课堂以学生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

3.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

评价是课堂中的重要部分,它对体育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等的教学评价,是非常繁杂的,课堂中不能没有评价,但是过于追求那种精确的评价也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为课堂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实施体育《课程标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课程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用模糊评价法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预设,如用阴影部分的覆盖,来代表课堂教学评价时需侧重达成的目标维度,课堂教学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较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反馈作适当的调整。

4.在每节课里留出一点点时间进行健康教育

在每节课中渗透健康知识教育不要太多的时间,只要每节能坚持一分钟就足够了,我们要把其称为一分钟健康行动,这一分钟不是无目的的,而是在体育课中,有计划、有目标地来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把体育教学中的健康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一点点的时间教育不可忽视,因为,它也是一种活动,是健康教育活动,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之一,更是对实施体育课程标准的一种实践。一点点的时间是显性的,是从健康目标从隐性的转变而来,它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经过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理论化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不但学生的创造思维被扼杀了,而且还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实践、感悟的健康行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健康的理解更为深刻,课堂效果得到了提高。健康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靠平时的积累与收集,不断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使用单元计划的建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体育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目的的领域,本篮球计划中的单元学习目标就是本着这一理念把五个领域的学习目标相互兼顾进去,并考虑到该目标是水平四中水平目标的一个部分,以及处于水平目标中的位置。课时学习目标不宜贪大求全,依据单元计划中的学习目标,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侧重选择某一、二个学习领域,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课时学习目标,有利于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以便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

2.单元教学计划的课时内容和课时学习目标都没有统得过死,这就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空间,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师自身的优势,机动灵活地调整课时学习目标与内容。如,第一节课可以设计为投篮和运球投篮,第二节课可以设计为多种投篮和传球投篮,当你在第一节课后,发现很多学生对运球投篮还是很感兴趣,运球投篮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体育教师就可以及时调整第二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时机,有利于养成学生自觉的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

3.每节课中运动技能学习的重、难点是单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点,因此,在篮球基本技术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比如,用有意义的篮球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习方式和评价理念,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运动参与能力,重视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在设计课时教学计划时,要将篮球技术的运球与投篮结合起来,将运球与传球不断变换教学,让学生在篮球技术的学习中活动起来。

4.计划的操作性是很重要的,没有操作性的计划是没有意义的。单元学习目标统领学习内容,目标在设计时要模糊一点,做到目标与内容的整体统一设计。教师通过对本篮球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不光为学生做好学习准备,也为自己对体育课标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本计划的制订需要对多种问题进行研讨和预设。另外,老师还要做好每节课的教学反思,这样可以简化对体育课教案的书写,增加教师教学中自我发挥空间,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