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时间:2023-01-14 08:01:40

导语:在农田水利建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第1篇

水利工程设施标准过低、老化严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都建成于20世纪50、60年代,经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大多数水利设施已经十分破旧,难以满足现在的农田灌溉需要。随着世界贸易的逐步扩大,大量国外产品进入中国,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越发缓慢,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同样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也迅速降低。

2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出路

2.1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根据水利设施性质的不同,建立起中央、省、县乡、农民4位一体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制。对于一些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应由政府出钱来解决,基本的农田水利实施由省级政府出资,县乡政府负责管理和维护,而一些社区内的基础设施能够直接使农民获益的,可让农民自己投入,政府适当进行补贴。进行多渠道的水利设施筹资方式,改变过去依靠财政投入的单一模式,扩展市场渠道和其他渠道,这是保证资金充足的根本原因。可通过市场发行长期基本建设国家债券,设立农田水利建设的专向发展基金,利用减免税收和给予信贷优惠等政策向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筹资。此外还可通过发行彩票、境外投资、个人投资或者企业家捐赠等方式获得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来源,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构建多元化的机制要求政府积极对农民和社会群众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出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将水利设施直接获益的农民引导到水利设施投入上来,对民间资金的准入门槛降低,增强民间资金来源。

2.2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2.2.1实行水利建设问责制近些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旱灾洪灾,除了气候异常的因素还有政府的原因,这是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政府的责任问题,应当建立起问责制,对地方政府进行问责,从制度上给予农田水利设施足够的重视并加大资金投入。

第2篇

1.1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一直以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管理上有些还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因此,要在加强政府积极管理的基础上,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在综合管理中的效能,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小型农田整修的资金投入,将县级人民政府作为建设的责任主体,形成县级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规划,包括对整个编制情况的整体规划等,形成规范化的的管理机制,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到整体建设之中,根据地方财政的具体情况,分拨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资金,然后安排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基建项目或财政重点建设项目,并根据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综合考评。

1.2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建设水利工程

根据当地的水利建设情况,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其主导地位和财政投入的主体功能,从实践中加大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构建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机制;合理划分中央、省、市以及县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职权,实现资金投入的多层次性;其次,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方式,通过财政以奖代补、奖补结合以及优惠贷款、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的投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在原来面上分散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投入,集中连片配套,以县为单位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相关部门还要针对不同地区、环境实施不同的施工技术方案和要求,对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和控制,对施工过程中,不按照材料要求操作的、偷工减料的或者安全系数不符合要求的,应立即制止甚至责令停工、返工,情节严重的给予一定的处罚等,只有对安全管理做好不同的控制举措,合理控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和运到工地的机械等,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才能发展的更好,农民的生活才能更加的安居乐业。

1.3加大投入安全专项资金的运作

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的问题的关键,对于需要全方面、多角度考虑的水利工程建设而言,安全的投入可以说是企业跟职工的“救命钱”,国家应该根据区域的差异和经济水平,加大投入水利建设的安全专项资金项目,投入大量的安全技术设备以及防护措施,根据当地老百姓的意识和理解能力进行疏导和教育,强化安全的重要性。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在安全施工期间,根据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合理有效的施工,明确划分安全措施费、文明施工费、临时设施费等,其他部门不能随意挪用或者俭省安全开支;另一方面,在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如果出现安全措施不当或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以在责令项目部限期整改未果的情形下,利用项目资金进行安全维护和操作,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开展。

2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水利建设;农业生产。

灌溉之利,田之大本,农业丰收源于引水,成于输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大江大河,人饮,环境等与水直接相关的重视远远重于对农田建设的投入,虽然我们时刻都在讲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推广节水工程,科学用水,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作为非政治任务的农田水利工作在政治口号下显得力不从心。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必须以政府加强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为引导,充分认识地域性变化对水的要求制定适应性的政策、方针,同时改革现有农田水利在市场中所处地位,正确划分市场体制下农田水利公益性性能,再有就是发挥市场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一、菏泽市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菏泽市属鲁西南地区的一部分,全年平均降雨量达1000多mm,但降雨量过于集中,造成春旱夏涝,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于是,菏泽地区建成许多蓄水、引水工程,所有这些水利设施的管理都是依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拥有谁主管的原则进行管理的,一般来说:支渠以上的设施都是由供水单位自行管理,但支斗农毛渠(直接进入农田)却是由乡镇、村、组建设与管理,这里所讲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支渠以下的建设管理。从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和建设效果来讲,新建项目没有一项,毁损却十分严重,使得设施总量不增反减,再者灌区内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加速水利设施完全丧失输水功能。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1、经济利益中下的水利设施完全失去经济的扶植,农民对水利不再用"公益"去认识。

(1)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洙赵新河、东渔河等河流10万多人义务投劳、上工修建的三边工程,兴建于七十年代。其支渠建设也相应配套,但之后,几乎没有更多的配套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冲激下,要想有更完善、更配套的水利建设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每一处建设都关系经济,没有钱寸步难行。在国家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在一些防洪工程上,再加上镇乡财政和农民对水利的狭隘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块,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2)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多年来新建设的调水、分水、提水、排泄设施在疏于管理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为破坏。一些值钱的设备被地方组织变卖,或被人盗窃。这与人们对水利认识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更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3)水质污染,渠系自然损毁严重。在洙赵新河流域,仅有洙赵新河工程为当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但由于渠系途经长,渠系所经之处有群居地、工厂生活垃圾、生产排放物等,甚至农民生产剩余物、畜牧排放物和死尸等,都很自然也方便地污染着洙赵新河水。灌区人饮用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不需处理直接饮用洙赵新河水,中下游人民到了"谈水色变"却又无奈的地步。另外,水利工程发挥的好坏最关键还是要建设。支渠工程年年建年年修,功能却一年不如一年,渠道淤积堵塞,堤毁渠亡。人们对工程建设仅有一点信心更是到了绝忘的极限。

2、管理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1)虽然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边工程,土沟土渠,渗漏十分的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极低。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利建设却没有停止。始终保持着每年的彻底掏沟(渠)、除草、蓄水,呈现的是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状况,基本实现灌溉自流化。可是现在,市场开放了,经济也发展了,原有的划段管理,分级管理、受益管理模式,都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于是,沟渠内杂草从生,淤沙满沟,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把庄稼种在沟渠里的现象。在洙赵新河流域,因为支渠以下管理不善,造成水涝与水旱,于是有上游淹死,下游之说。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利设施呈现分割状态,无法发挥水利工程整体配合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每户人在产业结构上各有不同,造成用水季节和用水量的不同,出现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不同步现象。靠整体发挥效益的水利设施,在独立系统下就失去原有的功能和自身的发展,其结果是水库失修,河渠干涸,工程毁坏。

3、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抑制水利建设的进程。

在水利灌溉区域,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么一种与时不俱进的现象。一是受益户对水利建设不再有义务建设和自觉交纳水费的观念,农村的义务工已成为历史。二是村级基层干部有力无法使,干涸的村级财政无法保证水利建设中的正常开支,招投标的工程建设更是一纸空文。另外,水利建设最根本的保证是水费,而在洙赵新河流域140万的水费,每年收取率不足70%。收取的水费除去管理费、手续费,所乘费用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水利维修与管理,更不用说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三、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经济,靠现有农田水利状况是无法保障的,但一边要发展,一边却又在退化,这不是十分矛盾吗?分析其原因可以为我们改善农田水利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计划经济的思想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得到保证。首先是思想认识发生偏差:

(1)一是国家财政投入比例小。近年来,国家为保证大江大河安全或者环境保护,把资金投入在防洪工程和稳定项目上,极少把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就菏泽市来说,农田水利资金仅限于水毁工程和节水配套工程,争取的资金也因为这样那样地被分割不少。二是地方乡镇与村组对水利建设投入不够、认识狭隘。按分级管理原则,支渠以下一级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由这一级的政府负责,其建设投入也由其承担。但说到投入,无论是乡镇还是村组都是入不敷出,即使能向上级争取资金,地方领导都会为自已建政治功绩,修建一些地方民众最直接最受益的事,如修建公路、建设集镇等。决不会把这些本不够宽余的资金投用于不见功德又不能立马见效益的水利建设,那水利建设怎么办?村组依赖乡镇、乡镇依赖水管单位,水管单位又按分级管理原则,如此循环……。

(2)对原建水利设施保护不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修建的水利设施大都存在不科学与不合理性上,人们对那些不能发挥水利功能的设施进行了最为直接的经济转换。如提灌机械拆卖、水闸门拆除,更有的把认为渠堤上的条石挪作他用。问其原因:最简单也最实在的回答是经济实惠,利益所趋。

(3)水土流失与人为污染丧失了水利设施的功能和降低了人们对水利建设的信心。水法明文禁止向水渠内排放任何有污染水质的物质,同时也规定了渠系的保护与管理范围。但由于农田水利灌溉对象为农民,农民意识在灌区内甚至全国都较为普遍。生产后的农作物垃圾、畜养物排放物、死尸等不费力地去搬运处理,直接进入邻近的渠道内。污染了水质,使得下游居民生活用水水质无法保障。再有,在渠道保护与管理范围内随意种植、开垦、修筑建筑物等,破坏了渠道的运行安全,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加剧了渠道淤积,洪水期,因渠系不畅通,排洪不及时,又造成水了毁。在这种反复建设又不能治根条件之下,谁还愿意建设水利工程呢?

2、从计划向市场机制转换的结果是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存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旧体制已不适应现行体制,但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使得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的主体不清,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水、管水、建设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

(1)水利上的谁受益谁负担,水是商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民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就应该由水利工程单位管理,而水利工程单位最根本的生存来源就是水费。水费价格仅包含由工程单位管理的工程费用,而村组一级的工程管理则不能从水费中支出。市场讲究的是经济,建设更需要经济,水利建设所需经济恰恰是从水费和受益的义务中来。更有在市场面前说不清的就是水是商品,法律赋予了的,既然是商品,我没用水那就不交水费,更无义务可言。然而,水利设施的维护,决不会因为风调雨顺而不会出现水毁,不出现淤积。天旱之时,再说用水,水从那里来,水又怎么来,……?

(2)在用水上,农民对种田也不在再是增收的手段,而是养家糊口的的主要目的。各自为营的用水方式使水利设施疏于管理维护,利用自然降雨和辅助其他设备来解决农田灌溉成为农民普遍做法。如此一来,用水成本的增加,导致用水户对输水设施的管理更为疏远,最终是水利设施无人用也无人管,投入不能产生效益,又限制各方对水利设施的投入,用水、管水、建设矛盾从从,恶性循环。

3、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制约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化开展。

许多水利政策、规范、技术性要求都产生于北方地区,其区域的不同并没有随实际的差别在政策等方面有更大的区别,仅随市场经济的深入而统一。计量收费,按方收费及价差节水等等政策的制定,出发点就是用经济的杠杆使其用水户节约能源,搞活水利经济。这在国外特别是以色列最具代表性,且非常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在我国部分地区实现这一政策,农田用水中的漫灌、跑灌现象实为普遍。按随着市场经济的广泛推进,人们看到的是经济利益的趋使,在同一件议事的比较中,一个人就有一个看法,往往是"一事一个议,决定早过时"。令人忧虑的是,至今为止,我们水利建设似乎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合法性却不合理的危机正在悄然来临,对于整个基层政治权威的冲击就会产生怎样的恶劣后果。

四、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按照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要求,把农业推向市场已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主题。大气候影响下,农田水利也要破除原来那种国家、集体建设和管理,农户无偿或低费用用水的方式,进入市场机制。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并不能完全市场化,而是有规范和政策性偏向的市场化。

1、对于农田水利主体设施应加大投入,加强管理。

首先,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国家应该全力承担。因为自身经济实力有限以及对水利利益的追求使得市场经济条件的各种组织不愿承担这种风险。其次,对社会上其他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只有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主干部分实施配套,水管单位或社会团体才会把对主体部分的重视放入到支斗农毛那些本由受益户自行管理、建设的工程建设中,主、支才能共同发挥作用。

加大投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符的。一是经济实力可以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现在,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却保持了8%左右的增长率,完全有能力支持农田基本建设。二是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基本农田的粮食直补就是有力的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通过这种减和补的方式来保证农民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家对农田建设的投入可以重新树立农民对政府的信心和威望。在农业灌溉区,逐渐发现,多数农民对政府官员、村级领导的不满,两者充满不信任,甚至敌视。更有甚者,政府的工作还需要水管单位人员出面才能得到农员的支持和理解。农民的话说:只有对农业建设投入的部门才是直得信任的。

2、土地制度的改革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

土地制度上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下重新核实土地实有灌面,保证有效灌面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确保农民对按面积收费的信任度。改变原有谁受益谁负担为谁投资谁受益,鼓励农民、集体和社会团体投资。充分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的效益,解决建设和管理在市场机制下的作用,利益就是市场下最原始的动力。菏泽市水利建设正在试行的成立用水户协会来管理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但这种格局的改变其前提是在国家对水利主体工程配套后,剩余的具有独立的区域或独立的灌面下才能得以保证。

3、向市场经济转变应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水利工程投资和农民自主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集体观念不高,管理落后

目前,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的自主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集体观念不高,以至于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很多农民只知道用水,不知道进行管理,有些水利工程用水无人管理,漏洞百出,使水利工程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整,破坏严重,即使有些小型水利工程有人修但无人管理,破坏严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也得到快速开垦,充分利用地下水进行开挖机井,但是由于农业用水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在农村,大部分机井离农田非常近,方便人们灌溉,但开凿量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周围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1.2资金投入较少

因为地方财政的缺乏,使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及有关的配套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扶持和补助力度加大,有些地方使用的“公助民办”的形式,使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国有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根本没有太多的资金用在水利工程建设上,使一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不能按期完成,况且地方政府考虑眼前利益过多,长远利益较少,讲求的是在职期间的直接经济实效,因此,根本没有多少投资驱动力。

1.3农村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工程规模也在加大,但是由于受到以前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水管部门机构臃肿,非工程管理部门人员过多,人浮于事,而真正所需要的低、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却少之又少,这就严重影响着水管部门的发展。

2健全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制度

要真正做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合理规划,有质有量地进行施工,就要有一套完备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并且还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真正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共同管理,使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效率、低消耗地完成。

2.1合理规划,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和建设,必须要合理规划,完善制度,要根据先申请规划,然后审批、施工,最后工程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要大力宣传,提高认识,使农民充分了解水利工程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头等大事,自觉保护水利设施。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施工人员的管理水平,使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能够有章有序的顺利进行。对于经济许可的地方,乡镇或村级部门基本能承担水利工程日常管理的财政需求,有关部门可采取适当形式进行补助,提高他们管理的自觉性,并在施工技术、管理技术方面进行必要的指导,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规范、有序。对于较大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如果没有成立专门机构的条件,也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做法,让村、乡(镇)管理。

2.2健全水利建设规划审批程序

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对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让水利工程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工程建设,要重视对一些小型的水坝、小池塘、小型水库等的建设,充分重视节约水源进行灌溉,积极倡导用管道进行输水,同时使用滴灌和喷灌的方法,在节水的同时,加大灌溉面积,增强抗旱的力度,也要适当增加节约水源、增加抗旱设备的补贴,使水利主管部门能够尽快了解某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等的状况,既能进行合理规划,又能及时进行工程施工,减少成本造价,有利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对于地形复杂的山区,要简化审批过程,有时候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力下放,这样有可能投资很少资金对原有库区进行加固改造,却起到大面积的灌溉效果。也可在下放审批权的同时,简化水资源论证方案和水土保持方案,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水利工程建设。

2.3健全资质认证和工程招投标制度

要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进行严格审批,对设计资质,要健全资质认证制度,以保证招标或聘请的是一些具有较高设计资质、具有一定的水利工程建设经验的专业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对没有任何设计资质的个人或单位,或者经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得水利工程设计方案的,一定要在设计图纸上盖有资质证章才能使用。因此,在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审批过程中,如果在一定数目资金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按照招投标的有关制度进行公开招标,竞争施工,规范管理,接受人民的监督,做到资金透明,从而有效地杜绝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

2.4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人员要与工程监理人员有序配合,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勘测,并及时填写检测记录。尤其是对水利工程建设影响较大的设备、钢材、混凝土等材料的质量,更要严格把关,必要时让某些资质检测部门进行检测并鉴定方可使用,这样不但保证了水利工程建设资料汇总进入施工档案,也为以后工程完工后的质量检测、综合检查验收等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如果有些工程的确规模太小,也要严格遵守工程监理制度,虽然工程监理人员没有必要长期蹲守,也要不定期地对工程质量及各方面的施工环节进行检测,或由受益村的村民代表进行现场监督,充分发挥工程监理的作用,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

2.5严格奖罚制度,及时进行工程完工验收备案

第5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诸多问题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089-02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设施的寿命以及工程的效益。尽管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与新时期“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对外开放”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施工中存在施工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质量监督制度不完善、建设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施工管理中的不正之风等问题,影响工程建设质量。我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勘测、规划、设计仓促,经费不足,配套不全,施工条件简陋,工程质量差,后期又缺乏维修管理,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不少工程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普遍老化损坏,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相对于大型灌区的骨干工程,中小型灌区以及农田水利田间工程的现状更令人担忧,导致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大。因此,我国一方面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是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低。

1.2 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在管理上目前财力投入不足,导致管理经费不足,由于管理机构不健全,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管理粗放,维护管理不足,出现了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由于资金短缺,虽然上级大力扶持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难有较多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管理粗放,建成不到1年时间,引水渠道淤堵,泵站毁坏严重,过早地失去其使用价值,同时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 如何加强小型农田的规范管理

2.1 加强领导和管理

(1)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做好工程规划和技术指导,加强服务和监督。广大农民是小型农田建设的受益主体,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农民投身到农田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中来。在投资机制、建设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选择一些典型,组织试点,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条件成熟时逐步推开。小型农田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各级水务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小型农田建设的行业管理,统筹本行政区域的城乡水资源配置,协调各方面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项目的审批、资金使用、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等办法。在工程建设中,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招标投标和建设监理制,以确保工程质量;工程建成后,要加强行政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认真贯彻为生产建设、为农民服务的方针,既要保证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又要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

(2)管理机构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实行登记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管理,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收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单位的义务工。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用好经费,做好项目建成后期管理工作。

2.2 明确产权归属,实现依法管护

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及时明确工程的产权归属,办理固定资产交接手续,确定工程管理的责任单位。在落实工程管护主体时,一是可以采取工程产权拍卖、承包、股份制、租赁等形式落实管护主体;二是采取分级产权移交,落实管护主体。对较大型的工程产权、跨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设备移交给乡(镇)水利站进行管护。对田间水利工程,由村统一管护或农户分散管护。在农户分散管护中,可采取拍卖、承包、租赁等办法,把工程管护与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挂钩,增强其责任感。

2.3 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涉及建设、监理、设计、施工4方面。建设单位是主体,具有协调其他各方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各方应积极配合,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创造优质工程。

2.4 落实安全责任,加强行政监督

小型农田建设实行县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各乡镇按照隶属关系,逐一落实政府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和管理单位责任人,各类责任人的具体责任要进行明确,并逐级、逐座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辖区内所有小型农田建设安全管理的监督,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小型农田的安全状况并提出建议。

2.5 建立巡查制度,规范工作程序

各小型农田建设必须设立安全管理,管理人员必须按规定定期开展对水利建设项目的安全检查巡查工作,同时,还制订了相应的检查巡查工作程序,包括检查项目、检查方式、检查顺序、检查路线、记录表格、每次巡查的文字材料和检查人员及检查结果报告方式等,整编归入技术档案。

总之,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华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0). (编辑:王平)

On Many Problems i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of Small Farmland

Hu Hua

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建设是其建设的主要内容。而农田水利建设则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当前我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农田水利建设仍处在一个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仍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建设、管理者进行不断的分析和探索,并从不断的实践中找寻必要的解决对策,进一步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促进我国新农村农业建设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

从中国的地理地形方面分析:因为我国位于世界的北部,亚洲的东部。地势走向为东部地势较低、西部地势较高;气候类型南北方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总体来看气候类型主要以季风气候为主。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则表现为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多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年际的变化差异较大。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就使得我国南北方农业发展出现不均衡现象,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中也存在着差异,南方降水较多且集中,北方降水较少且分布不均匀。但是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中南方的农田水利建设相比北方无论是数量还是技术力量方面都要高于北方。

原本我国的人均占有水量不足,伴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造成了巨大的水土资源开发压力。加之近几年我国旱涝灾害频发,特别是我国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存在分布不均的现状,造成我国北方耕地多而水少、南方的水多却耕地少的农业发展走势,使得我国的水土资源进一步流失,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所以,未解决这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困境,必须进行有必要的农田水利建设,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增加农田产量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实力,为我国农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相关资金投入较少

在我国的农业水利建设中相关资金投入较少是从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分析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劳动力来完成。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引进到中国,一些技术也随之应用到农业建设中的农田水利建设中。新技术逐渐应用到疏通河道、加固堤坝、建设垄台和垄沟等。同时,也运用技术进行了农田使用机械的改造。但是,在这种农田水利建设新趋势的发展下,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并没有显著增加,或者经过资金的层层剥削造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减少,这就需要农业水利建设管理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管理,注意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把控,以免出现建设资金的流失,不能按期完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2.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当地的地形地貌

在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当前较多的采用一种机电排灌的方式进行农田灌溉,机电排灌将水进行循环利用,将农田中不需要的水排入河流中,将河流中的水引入到农田中,这样可以保证农田中水资源的灌溉充足。但是吗,在排灌的过程中会将农田中的一些农药、化肥等有毒物质带回到河流中,这样受污染的水体排入河流中会危害农民的生活用水、影响水生物的自然生长,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农业的生产。所以,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工程所采用的水利排灌模式,做到周全考虑,考虑其是否会对农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我国苏南地区的河流,其河段本身的标准还没到Ⅴ类水,而苏北地区河段的水质标准更低,则不适用于这种农田水利排灌模式。

3.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足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能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应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促使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这也使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这种趋势致使农村的劳动力不足。大多数农民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造成农民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性不高,造成农田水利建设程度得不到保证。所以,作为新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者要在进行技术引进的同时注意对农民的宣传,使农民看到农田水利建设带来的收益,促使农民可以积极的投身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提升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4.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中加强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引进

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中加强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引进也是其工程建设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将新技术运用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可以使农田水利建设和节水工程的建设相结合。可以产生投资少、对水压要求低且使用方便、便于管理等的有利结果。例如: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滴灌化模式具有以上优势,现已逐渐被成片开发的农田种植中得到推广。所以,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也要注意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引进,节约建设投资成本、进行节水灌溉、增加农产品产量等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总之,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注意的问题应主要从四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从政府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部门出发加强对各阶层相关农田水利建设部门的监管、资金流入与流出的核实等以免造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不能正常运行工程建设;其次,注意采用正确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注意对周围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的考察,以免造成对当地自然环境或水质的破坏;第三,注意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宣传,调动农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投身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最后,就是要注意农田水利建设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引进,使其节约投资成本和节约水资源、提升农产品产量并行。最终实现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向阳.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 南方论刊, 2005.

[2] 韦风年. 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J]. 中国水利, 2005.

[3]王君,谭玉伟. 关于农村水利建设的科技化进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1) .

第7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原则;管理措施;河南沈丘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关键。

1沈丘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原则

农田水利建设要始终围绕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多方协作,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论文百事通

1.1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田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农田水利综合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把握好“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

1.2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建设管理与改革同步

根据沈丘县农业经济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方论证,科学规划,慎重布局,坚持走“政府组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全民参与”之路;统筹考虑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与供给、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需求,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强化管理能力,保全工程能力,扩展服务能力,促进全县农田水利全面发展。

1.3量力而行,通力协作,稳步发展

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水利、农业、财政、发改委等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稳步推进,使农田水利建设成为全县各部门的共同行动,全面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目标,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管理办法等。切实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确保能按计划、按标准、按质量完成。

2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2.1规范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

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和依据[1]。要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自上而下,齐抓共管,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质量过硬,经得起考验。论文百事通

2.2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沈丘县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众多,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2]。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2.3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

依据审批工程的规模,建立健全资质认证制度,确保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设计。严禁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取从事水利工程设计的权力。设计图纸必须加盖资质证章方能使用;所有审批的水利工程,必须经行政主管部门招标办招标。招投标工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一是尽量采取公开招标,严格把关邀请招标,保证优秀的施工企业中标。二是加强标底编制和评标专家的保密性。三是进一步完善招标程序,制定先进的评标办法,并积极吸取其他行业及县市的先进经验,改进沈丘县现有的招标程序和评标办法,使其更加合理和科学。

2.4着力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我国投资建设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全面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的可靠保证,是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根本前提[4]。落实好项目法人制,一要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目前水利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制,按照项目类别不同组建项目法人。二要严格项目法人资质审查,在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应明确项目法人,没有按规定要求组建项目法人的不进行项目的各项审批工作。三要严格项目法人单位人员配备。新晨

2.5实行工程全面监理、监督制度

建设监理的目的是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强调市场之间的合同关系及监督、制约与协调的机能,以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逐步“实行小业主,大监理”,推行全方位监理[3]。推行“小业主,大监理”除了监理单位自身的努力外,最关键的是业主必须转变观念,充分相信和利用监理单位的工程管理优势和业务专长为工程建设服务,通过监理的有效工作,从而保证投资方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也通过监理的监督,保证承包商的利益不受损害,维护合同的严肃性[5]。

2.6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实行严格奖惩制度

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要以竣工报告形式报请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验收部门根据竣工报告和施工资料,组织有关设计、质监和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工程进行全面验收。通过听取报告、查询资料、检测实体、细查局部的程序对所建工程验收,做出该工程的综合评定意见。所有未经验收的工程不准交付使用和结算工程款项;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按建设程序施工,提高工程质量,还可以对新建工程项目进行评优。

3参考文献

[1]尹利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85.

[2]邓彦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77-78.

[3]吴治蓉.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总是探讨[J].价值工程,2010,29(8):103.

第8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设计 科学合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田水利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中央治水兴水决策部署,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着力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力争在政策支持上有新突破,在组织发动上有新举措,在资金投入上有新增长,在综合效益上有新提高,在惠及民生上有新成效。

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农田水利建设关系社会的稳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农田基础建设之一,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1.2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决定了农业用水不可能大幅增加,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同时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对灌溉的依赖性愈来愈更强,而原有的技术和条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1.3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果我国农业关乎着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可以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成本的降低、效益的提高,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规划过程中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在工程立项时常常忽略可行性研究,常常在立项后才发现诸多问题,在迫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形势下,常常追求急功近利,甚至有时不顾技术规范,违背自然规律,在工程立项问题上搞政绩项目。

2.2立项不规范,对工程了解不周全,致使有些工程今年建,明年坏,后年废,达不到应有的设计使用周期。某些工程设计,对项目的远景发展分析不够充分,在项目方案的分析比较和选择上,项目方案所适应的整体条件和个别条件区分不够严密,常造成顾此失彼,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性能大大减低。

2.3在投资上对项目实行强挤、硬压,明知某些费用严重不足,却要强行开工建设,常常对工程项目缺乏技术经济分析或不搞技术经济分析。在某些设计方案上采用生搬硬套的办法,造价能够节省的方案没被采用,所以,一些工程项目在进行实施建设之前,其方案预算成本就已经失控了。

2.4工程建设前期规划不够深入,相关部门配合意识不强。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

2.5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相当部分是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至今已运行四、五十年,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维修配套没有跟上,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

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

3.1实事求是。在设计建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时,应该充分考虑项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质和地形条件,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3.2申报和建设,要讲实际,权轻重。在制定规划建设方案的时候,不能只搞形象工程而不顾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要严格遵守“经济适用、经久耐用、利于环保”等原则,申报建设项目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可一窝蜂的上,以免给农民群众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

3.3认真做好农民群众的动员工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是农民群众,农民群众也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力量。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前,要把农民群众的工作做通,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3.4坚持筹资筹劳的多样性。根据国家财政投入及地方财力的可能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目标。通过国家投资、地方积极筹资、社会广泛集资、银行贷款融资等方式,积极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来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现象。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时,必须坚持自愿、公开、量力而行的原则,切不可因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对群众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4 科学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措施

4.1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统筹使用农村各类涉水资金,从整体、长远角度重点加强对农民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支持灌溉、储水、排水等农田水利设施的改、扩、新建项目,做到主支衔接、因地制宜,引水、蓄水、灌溉并重,大小水利并进。做到水库、塘坝、水窖等相互补充,建设旱能灌、涝能排,有水存得住、没雨用得上的水利工程体系。

4.2规划设计要结合当地实际。要根据当地水利设施现状,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不断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加强田间工程、末级渠系及涵闸泵站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县域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同时,进一步增加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入,做到完成一批、验收一批、销号一批。积极推进大中型灌溉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在有条件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加强重点涝区治理,不断提高农田灌排骨干工程的配套率和完好率。

4.3突出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通过协调各行业的用水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改造与改革、骨干与田间、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制定适宜的改造方案。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促进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建立节水型用水模式和节水型经济发展与运行体系,突出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4.4技术标准执行要灵活。当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尚不完善,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依据现行的技术标准,但不能片面地追求高标准,不能教条地应用技术指标,可在现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或建立地方性技术标准。

4.5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安案制定要严格。工程施工要严格按施工方案和基建程序运作,项目实施时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项目的前期咨询、设计、招标、施工和监理,建设过程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格按“四制”要求管理。要求材料设备供应商的产品必须要有“一照、三证”,施工队伍要严格按招投标法律法规进行招投标活动,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落实分级管理负责制,切实加强技术指导,严把质量关。项目建设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交付管理。使用过程中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明确管理责任。

5 结束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支撑。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确保建设优质的农田水利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规划设计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防止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保证其成为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文件选编[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席家治.农田水利建设[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第9篇

关键词: 农田水利;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广东省地处亚热带,水资源极为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74mm,为全国均值的2.7倍,地表水资源量为4380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广东省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较低,全省灌溉水利用率平均为39.9%,其中大型灌区平均为 36.1%,中型灌区38.3%,小型灌区为43.5%,井灌区为56.3%[1]。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健全或者无相关设施,现存的设施多为上世纪50-70年代兴建的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不全、施工质量差以及设备和技术落后,工程老化失修多年,致使农业用水过程浪费严重,因此需下大力气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

作为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主要是围绕田、水、路、林方面开展的农田整治活动,包括各类灌排沟渠、山塘、 泵站、堰坝等,具有量大面广、工程条件复杂的特点,同时还受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因地制宜,在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工程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不同部门的工程项目衔接不到位,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规划设计审核不严格,设计质量难以保证,施工管理水平不高,后期管护粗放,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工程使用寿命较短且安全隐患多,难以真正发挥工程效益。

当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保障。根据多年来工作经验及行业专家评审意见,本文对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探讨,以期为今后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规划设计成果的完整性

为了便于项目管理部门和规划设计部门开展项目的监督监管,规划设计文件应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示意图、项目区现状图,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项目的设计成果往往忽视了这两张图。项目区规划图存的主要问题有:无工程特性表,使得工程建设内容不明确;项目区边界无地理坐标标示;水源、取水点及水流方向无标示或标示不明确;项目区内的沟渠与区外沟渠边连接情况不明确;此外对一些渠系建设物未进行标示,例如分水闸的具置等。

水源工程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水源工程方面主要表现为:

(1)项目区内水源论述不清,没有简要说明项目区内各河流、水库、山塘、堰塘、引水灌渠的基本情况(如集雨面积、库容、设计流量等),取水点表达不清,取水方式以及是否满足供水要求不明确;(2)缺少项目区内主要骨干水利工程(山塘水库、小型拦河水陂等)供水灌溉的情况,以及工程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近期工程除险加固情况,对水库、水陂等蓄水建筑物调度运行,满足项目区农田灌溉用水需要的状况应进行分析说明;(3)缺少抽水泵站设置、机电设备型号及主要特征参数介绍,对已建泵站还须描述该泵站历年抽水补充灌溉的情况;(4)新建陂头等设施的设计中缺乏相应计算依据等。

水量平衡分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项目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不严谨,缺项错误严重,应根据项目区水库、山塘库容、河流流量以及其他来水量进行水量平衡分,从水源实际可供水量(应扣除无法利用部分)和从该水源取水的所有需水项目(含本项目)的整体水量进行分析,同时建设对设计水平年灌溉保证率分别为50%、75%和90%的情况下分别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分析。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是农田水利建设最主要的内容,直接关系到项目区灌溉、防洪治涝以及农业生产效益的高低。农田水利灌溉与排水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就是渠道衬砌防渗(本文中主要指砂砖衬砌渠道)、土质沟渠的疏通清淤等,在规划设计阶段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一个环节,主要表现为:

项目区渠道布置不合理,例如部坠毁田块两侧都布置了灌渠,未布置排渠,或两侧均布置了排渠而没有灌渠。田间渠系的布置要做到灌、排分离,可以按各自需要分别进行或灌或排控制。

渠道断面选择无计算依据,缺乏灌溉保证率、排涝标准、防洪标准等计算参数,应明确渠道不冲不淤流速的限值是否满足要求。缺少排涝沟疏浚清淤水力复核设计,采取工程措施缺乏依据。

渠道设计纵向坡降未明确,而渠道纵向坡降直接影响进建成后的渠道灌溉与排水效果。

设计渠道横断面无现状断面线和设计开挖线,无法核实工程量。建议增加必要的工程勘测工作,补充现状渠道断面线和标明设计开挖线,同时需要明确渠道是否需要清淤回填。此外,还应增加渠道开挖工作平台,考虑开挖放坡。

渠顶高程与田面高程存在矛盾,例如部分田面高程低于排沟顶高程,未能说明田间排水如何排到沟内,又如田面高程仅低于灌渠顶高程200mm,除去灌渠水面超高,如何保证可以灌溉到田间没有明确。

同一条渠道全部为同一断面,有些长度较长,需要优化,通过计算,分段进一步优化渠道断面尺寸,以减少投资。例如有个别项目中一条支渠长度达6888米,干渠长度1658米,自渠首至渠尾均采用同一规格断面,不符合实际情况,正确做法是需要分段进一步优化渠道断面尺寸,以节约工程成本。

整条渠道无分缝,建议第20到30m设置伸缩缝一道,可以采用沥青木板或麻丝沥青填充。

渠道地基如不存在特别差软弱土层(如淤泥层),建议取消砂垫层结构。同一项目砂垫层厚度尽量保持一致。

从方便施工以及安全角度考试,在渠道断面选择上,建议如为矩形断面采用砖砌,如为混凝土衬砌采用梯形断面较合理。

渠道涉及的土方开挖和回填土方,为了避免单价偏高,建议结合工程施工条件,尽量采用机械土方开挖与回填,以降低土方工程单价,节省工程投资。

主要材料是否需要二次运输应结合现目区现状,按实际需用确定,如果运距过大需有充分的计取依据。

渠系建筑物工程

渠系建筑物工程主要是指满足渠道正常工作和发挥其各种功能而在渠道上兴建的水工建筑物,主要包括各种桥涵、水闸、倒虹吸管、渡槽、桥梁、陡坡、跌水以及沉砂井等设施。设计中往往仅给出图纸,没有详细的计算过程及参数作为依据,一些建设物没有按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设计。例如,在涵管设计中,涵管所采用何种材料、预制现浇等不明确,部分涵管覆土厚度未满足规范要求;有项目设计水闸没有根据现场取水口来确定,而是直接规定为50m一处,不符合实际需要。在渠系建筑物中,根据现场经验人行桥建议30~40米设置一处较为合理。对于高度>60cm的渠道,渠面应增加钢筋混凝土拉杆结构,规划设计时不仅要绘制拉杆详图,还需给出横撑撑法详图。此外,分水闸还需细化闸板的设计详图。

田间道路

田间道路是为了方便农业生产而设置的道路,可以按规格分为干路、支路、田间道和生产路等几类,不同规格路面结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地,田间道路布置时应结合渠、沟进行,路面宽度布置主要根据交通运输和农业耕作要求,以方便生产运输、少占耕地为原则进行。对于农田水利涉及较多的田间道和生产路,主要采用的是碾压素土路基+泥结碎石路面结构。在规划设计中,需注意的是机耕路面宜高出田面30~50cm,机耕路需要铺设石粉垫层厚度应在5~10cm之间,不宜太薄。此外,机耕路回填土方运距需合理确定。

3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改进措施及对策

高质量的规划设计成果是保证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设计单位、设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设计质量的重要性,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及知识更新,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新的工艺技术并应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现场勘踏时要尽量多集相关资料,认真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做到设计方案经济合理、安全可行,美观且便于施工。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总结经验,不断优先设计方案。同时,项目管理部门、监督部门应就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通过招标投标引入竞争机制,严格落实规划设计审查制度,促使设计单位具有忧患意识,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不断提高设计质量 [3-4]。另外,还要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设计资质认证制度,确保拥有资质的单位和资格的设计人员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小军, 古璇清, 邓岚, 林新明. 广东省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J]. 广东水利水电, 2008,(8):62-66.

[2] 刘海英. 广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问题和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1): 255-262.

[3] 陈丽敏. 关于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问题的探讨[J]. 建筑与工程, 2011,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