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4 11:11:00
导语:在职业卫生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位论文质量;实现途径;研究生教育
2009年,我国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各招收院校对于两年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尚无成熟经验,大多摸着石头过河,在培养过程中不免存在许多问题。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当前的教育制度存在改革缓慢、人才培养的规格等不能真正满足现状的需要,造成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现今社会的需要,许多研究生毕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造成人才浪费。因此,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培养目标与现代教育的偏差及原因分析
教育部教研【2009】年1号文件中指出,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成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一项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任务, 它关系到培养单位的教学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当前的专业学位教育处在个快速发展膨胀时期, 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是对高校的一个重要考验。通过学位论文工作,使研究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培养其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由于宣传、培养工程等并不是非常完善,造成研究生数量报考数量少,而且大多应届本科生,缺乏实验、论文撰写等实践经历,对社会各行业、工作程序方法和基本要求都缺乏了解,尤其作为研究生应对理论分析、运算能力、试验手段、设计技能等应有必要的掌握,二年制专业学位硕士,大多学习时间是一年,除去毕业实习、找工作等时间,实际实验和论文撰写的时间大概半年左右,要想达到论文工作的目的,是无法实现的。
(一)大多高校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认识不足。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存在不合理性,有的未突出实践性,过于注重理论或理论课学时数偏多。学科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安排无认真研讨,没有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人才培养规格等要求落到实处。
(二)培养时间问题。相对于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学生上课时间1年,其中有一年半的时间可以做实验、撰写论文等,而专业硕士上课时间也同样安排1年,除学生毕业前找工作的时间,则专业实践、实验及撰写论文时间仅半年多一点的时间,明显在时间分配上不合乎学生培养要求,两年时间这样安排的确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冲突和矛盾,影响培养目标。
(三)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教师对于学制两年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会延续三年制课程的教学方法,或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不能突出学制减少造成的课程教学方法的转变,照本宣科、空谈理论,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职业或行业的具体要求。
(四)学生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有的学生有混文凭的想法,难以踏踏实实做好学位论文。目前考取专业硕士的学生,有些是因为成绩等原因考不上学术型研究生或调剂来的,本身对专业学位认同度就不高,而且学校各院系专业硕士人数很少,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
(五)论文评价体系不完善。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价,还大多延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标准,没有针对专业学位注重的是专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方法。
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性
重视学位论文工作,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有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利于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结合。首先课程学习中应开设《科技论文写作》、并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增强科研课题的筛选、文献查找分析、实验(设计)方案步骤制定以及实施操作等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提高还能提高组织协调、社交、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于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教育部【2009】1号文件明确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这就要求学科、课题组、指导教师通过深度调研、实证等研究方法,解决生产等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实践经历和经验,学位论文密切联系实际,使学位论文起到实际应用价值。
学校直接从实践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和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同时学校派出一些教师到实践单位交流和合作,从而大大加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全面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应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
(三)通过学位论文工作,为未来职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定位。能够培养学生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创新性,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应用的潜能性,在研究和未来工作的基础上具有前期积累性,提早接触社会,为未来的继续深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目标的思考
(一)必须让学生明确目标。学校及指导教师应学习相关规定,明确学位论文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完成后,便能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前提工作在授课期间就安排落实,突出操作性和可控性,顺利完成学位论文各项工作目标。
(二)时间安排合理。理论课程学习时间安排科学合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尽可能从第二学期开学即结合学位论文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科学实验等工作。
(三)完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条件。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是做好学位论文的有效载体。有针对性选择水平和条件较高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实践锻炼及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四)论文要求。(1)做好论文开题报告。明确研究目的、选题准确、文献查阅、编写方案等。(2)实施研究方案。首先制定实施方案日程表、做好实验记录、阶段性总结分析、完成实验设计。(3)总结。分析整理数据、按照相关规定规范撰写论文。(4)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整个过程要进行不定期或定期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
四、加强论文质量的方法途径的思考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指导教师、研究生本人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高校既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也是质量管理的主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发挥着实质性影响。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论文工作的规定,对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选题、时间安排及各项程序等各个环节做好宣传和落实。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对于各个环节的时间要求非常严格,阶段性工作都必须有机会完成,否则会影响其他工作。同时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做好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为企业等提供实习生,在企业税收、信贷、科研项目申报等给予更多优惠和便利,提高企业和高校联合的积极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指导教师重视学位论文质量。建立双导师制,将学校导师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导师在实践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校企导师双管齐抓, 才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指导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学术水平、道德水平和教育水平,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优先选择经常到企业挂职锻炼、兼职或担任顾问的教师及科研研究人员担任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连贯和稳定地把更多精力、时间放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身上,让其学有所成。指导教师懂得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激发学生的对专业的热爱及学习热情。
(三)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著《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手册》,为学生构建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专题讨论会、企业发展论坛等,开阔研究生视野,结合学位论文工作,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校内外导师的管理力度。选择和聘请学术含量高、有职业背景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外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课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定期对校内外导师进行回访交流,强化并提升导师的职业素养,做好工作程序管理记录,切实落实学生实践及专业技术等教学内容,指导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田中文.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
[2] 王方艳.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01).
[3] 胡颖,杨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
科技论文作为科技活动产出的重要形式之一,从侧面反映国家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水平[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可以为学科影响力分析提供依据,在评价科技发展水平、趋势预测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2]。
文献计量学就是基于定量数据,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从宏观的层面上研究社会的科学能力、科学前沿等,对宏观科技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3]。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及方法已在国内外科研影响力分析中广泛应用[4]。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06年-2015年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相关领域的发文量变化、研究力分布并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从侧面揭示该学科的研究动态。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以科学引文检索扩展版(Web of Science Expended)为数据来源,对近十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发文量、期刊分布等使用数据分析工具TDA;机构、关键词等共现网络分析,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及其内嵌的可视化软件NetDraw。
2 研究结果
2.1 论文年度分布
本研究检索到2006-2015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SCI数据6995条①。由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该学科SCI论文发文量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95%,与该学科同时段全球SCI发文量增速(5.86%)相比,增幅显著。
2.2 论文机构分布
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SCI发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包括香港大学、中国CDC、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等。这10所研究机构共发表SCI论文3373篇,占2006年-2015年国内劳环学科SCI发文总量的48.22%(3373/6995)。从地区分布来看,上述10个机构中,香港研究机构2家,北京4家,上海2家,湖北和浙江各1家。
为进一步展示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机构合作现状,选择发文量≥50的机构共46家,根据SCI文献的机构分布情况构建论文合著网络(图3),并使用UCINET 软件将之可视化。为使图谱呈现的更为清晰,在进行可视化时,将节点间的链接数量(links)下限设置为5,节点的点度中心度(degree)下限设置为5。
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图2)显示,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及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等几个合作关系较密切的研究机构。
2.3 学科主题分析
论文的关键词是其研究内容的直接体现,本部分将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单元,从更小的粒度上分析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图3表明,国内该学科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职业暴露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特征和现状
围绕各种职业或环境暴露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职业暴露相关的疾病在不同人群、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
2)特高发疾病与营养研究
通过对人群的运动、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行为、BMI指数、等因素的研究,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研究,分析环境、饮食等环境因素对健康或疾病的影响及其防治。
3)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
针对特殊人群或者人群的特殊阶段,如少年儿童、孕妇和老龄人口等,研究生命不同时期保护健康和预防疾病等问题。
4)重金属污染与健康
环境中接触的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汞、锰、镉、铬、砷和硒等。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并通过食物链富集从多种途径进入体内,长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
5)大气污染与疾病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公众更加关注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5]。如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关联研究。
6)职业紧张与倦怠
通过评估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工作压力等职业暴露,开展与职业紧张相关的生活质量、心血管疾病、肿瘤发生率的研究。
3 讨论
通过分析2006年-2015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领域公开发表的SCI论文,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状况及国际影响力,但我国目前的研究内容和机构规模与国际整体水平仍有差距。然而,我国的人群特点和现场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发掘,从而使中国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学乃至整个公共卫生学独有其潜在的发展契机[5]。同时,从国内科研成果的机构分布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6]。因此,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科研能力较弱的研究机构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雷会珠.基于期刊论文产出科学计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07): 159-161.
[2]邱均平,段宇锋,陈敬全,等.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3(02):143-148.
[3]戴维民.20世纪图书馆情报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王煜.我国部分高校2008-2012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D].2014.
[5]郑玉新.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进展[J].科学观察,2015(05):39-43.
[6]莫顿.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一些综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中有着巨大的竞争力。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企业在招聘职员时除了关注人才的专业技能,更希望能够招到具有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卫生学校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卫生学校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学任务和目标决定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
卫生学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始前,就应该确立好语文教学任务及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规划。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及目标的确立时,应该积极寻找语文教学与就业之间的共通点,以就业为导向,将语文学科与就业进行紧密结合,突出语文中的职业性、专业性,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更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二)学生学习能力决定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就业导向
目前,我国卫生学校学生存在认知能力差、理解能力差等多方面的问题,语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从而阻碍了专业课的学习。而且在平时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对语文教学并不重视,无心为语文学科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很多学生心中只要学习好专业技能,就能具备就业竞争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这些都导致卫生学校学生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基础素质需求。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将语文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卫生学校语文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语文教师水平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答疑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卫生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懂得引导学生参与到各个教育环节中,不断开拓眼界和认知水准。要完成这些工作,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及参加培训等方式,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具备专业的教学修养。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卫生学校应该定期邀请专家,安排教师参加定点培训,以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学校学生存在教学环节中参与度不高、学习被动等问题,语文教师理应正视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具体来讲,语文教师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激发出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和好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帮助锻炼学生的探索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创设场景,模拟实际职场环境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医院中的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让不同学生按照角色模拟工作中的日常沟通以及遇到的突发事件,通过模拟场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发展需求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在对专业素质的硬要求之外,还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从专业实践性来讲,卫生学校是专科学校比一般高校更具实践优势,但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下的问题也是事实,尤其部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点学校必须下功夫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机会。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可通过朗诵、演讲提高学生的口语清晰度。定期选择题目召开班级辩论赛,教师拟定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新闻为辩题,让学生通过选择立场进行辩论,在辩论赛中不仅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对社会事件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也得到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变能力都将得到锻炼。此外,还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用神农尝百草、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等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初步建立医学思维。
(四)整合教学材料,多元化教学
医院机构在招聘学生时,对其理论要求不是很高,而是更看重其实践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面对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应整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材料,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语文知识。例如可利用多媒体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写作为例,学生在创作时常常遇到思路阻塞,缺乏灵感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结合多媒体选择优秀的文案、启事、议论文等应用文进行播放,并进行分解分析,让学生归纳所播放的应用文都蕴含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然后再对比播放一些形式单一、无新意的文体,让学生通过直观观看来感受二者区别,了解两篇文章的特点等,进而进行模拟创作。通过这样不断的练习,就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三、结语
卫生学校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语文教育对培养综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就业的硬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卫生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只有将语文知识和就业实践相结合,以贴近职业发展需求为教学目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入手,才能加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美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36.
[2]许娜.探究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4,22:7.
>> 浅谈中职酒店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食品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对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思考 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改革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探析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基于社会需求前提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中外动物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严雅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营养与食品卫生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由于开设时间比较晚、相关的配套教材不够完善、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加之学生的营养学和卫生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学很难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本课程的迫切之需。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 营养与食品卫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60-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吃”。中国人经历了吃的变迁,从“肚子吃”――解决温饱、求生存到“嘴巴吃”――追求口味鲜美,享受美食,到今天“用脑吃”――讲究合理营养,促进健康。而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制作理想的美食,这就把责任交给了从事餐饮业的人士。如何让客人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呢?这也就对酒店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理论课,在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这门课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符合当前人们对餐饮的需求。
一 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目前来说,专门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设置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不仅教材很少而且内容陈旧,已经与当前社会的需要不符,而且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相关食品卫生标准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课本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我国颁布的新的《食品卫生法》,教材中也没有详细介绍。
2.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案例
教材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了食品卫生的定义、食品卫生学发展的历史沿革、食品污染的特点、食品安全性的定义、我国食品安全性管理体系标准等枯燥的理论内容,这些理论知识与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不容易记住,课本中也缺乏案例说明,学生更难理解,不能学以致用,在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的兴趣不高。
3.教材针对酒店的专业性不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主要是为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现行的教材虽然介绍了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但对宴会配餐和菜单设计方面的内容却极少提及、也无相关的案例说明,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将之灵活地运用到餐饮业当中去。
4.教材中缺乏图片和表格
现有教材以文字为主,版面较紧凑,缺乏图片、表格和案例说明,所以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现有教材注重概念、定义的解释,缺乏让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图片和相关的知识点。
5.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的缺陷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相比,素质相对偏低,表现为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式学习,即缺乏学习兴趣。教师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成绩。所谓“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失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营养与食品卫生这门课的教学应该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但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讲授,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顾及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个体上的差异性,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6.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
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考核,大多数采用学生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的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如定义、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这样一来,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灵活掌握和运用,这种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已不适应高职院校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 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1.立足专业发展需要,优选教学内容
营养与食品卫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对营养学和卫生学相关的专业知识鲜有接触。要想让其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讲课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地修改、补充,加以优化,选择那些学生看得到、感兴趣、能激发求知欲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还要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确保内容正确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最好适时穿插部分相关的趣味性内容,如解释、提问、讲习题等。老师应广博众采,有理论、有实践、能归纳趣味性内容。
例如,我讲维生素的作用及生理功能时,由一个故事引入正题,讲解有关知识,然后顺水推舟,完成教学任务。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1498年,俄国一支由160人组成的探险队,乘船远航到印度。在旅途中由于长期吃不到蔬菜,致使体内维生素缺乏,从而使很多人牙龈出血,也有很多人患坏血病死亡。等船靠岸了以后,这些症状又莫名其妙的不治而愈。后来有个医生发现,水手们长期在海上航行,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于是让水手们天天吃些柑橘,奇迹出现了,这些症状很快消失了。柑橘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科学家们从水果和蔬菜中提取出了维生素C,并且证实,坏血病就是维生素C缺乏症。由此可见,维生素虽然不是构成我们机体的主要成分,在我们人体里面存在的量很少,但是维生素对我们人体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学生们这才知道自己原来对维生素的了解太肤浅,而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更广泛、更有用的知识,自然就想听老师的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学完膳食营养核算及编制营养食谱之后,可给学生添加关于如何设计宴会菜单等内容。让学生为同学聚会设计一份菜单,或者为一场婚宴进行菜单设计。通过优选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今后的工作联系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活学活用,使理论结合到实际当中去,为今后的就业铺垫。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讲授与引导相结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过程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中,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结论式教学法逐渐转变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学习。该教学方法始终把启发诱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由来的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做法是:首先寻找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向学生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例如,在上蛋白质这一章之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上食物中毒及预防这章时,提出“为避免中毒,四季豆应该如何加工”、“发芽的土豆能不能吃”、“蘑菇怎么识别是否有毒”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收集资料;在讲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这一章节时,让学生预习并收集资料“昨天所吃的食物有哪些,是否含有所有的营养素?”;在讲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时,提出“吃蔬菜要三多一全一新鲜,颜色、数量、品种多,要吃全,要吃新鲜的蔬菜”等。在这些专题中,学生可以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更广泛多样的具体问题,使他们的思维活跃,主体性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初露端倪,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课题需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并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专题综述作业。这一过程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上台演讲,能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加强了师生互动,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以上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其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课件,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矿物质这一章节,讲到缺乏导致疾病时,收集了很多相关的图片,缺铁会导致贫血凹甲、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缺锌会导致异食癖等,这些图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缺乏症状的印象,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营养不平衡的严重性、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我还采用了相关视频教学,通过视频播放案例,让学生通过视频,加深对内容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食品卫生时,讲了2008年震惊中外的“三聚氰胺”事例,有毒食品添加剂“瘦肉精”“苏丹红”事例,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恪守职业道德。
3.注重培养职业能力,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下,应该考哪些、怎么考、如何评价考试结果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这门课做了诸多尝试,分别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总体来说,开卷考试虽能提高学生的课程通过率,但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层面上看有明显的弊端,尤其是对将来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来说更是收获不大。
此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很难真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目前平时的考核多注重在出勤、作业及课堂表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考核力度不够。因此,我最终采用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课后作业、出勤率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课堂表现占10%,考勤占10%,课后作业20%,期末考试占60%,培养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小论文的撰写,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期末考试中,一部分试题采用无标准答案的方式出现,以便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总结
1案例教学的使用
案例教学是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规律的重要体现。通过大量查阅医药卫生期刊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献。这些文献一般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且大多没有固定答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常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分组讨论,具体有小型讨论会、分组集体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课堂上主要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辨析文献中的方法是否正确,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讨论是否存在其他可行的方法来处理该资料。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职业中毒事件,通过对职业中毒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们了解到发生职业中毒事件的作用条件包括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强度、接触时间和个体防护水平等方面,并根据该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例如,工业生产中发生急性铅中毒的机会较少,但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由于设备差,炼铅工艺落后,无通风防尘设备,个人防护差,以及在岗劳动强度大,又不注意自我防护,近几年来,铅中毒屡有报道。在实际生产劳动过程中从事铅作业的人群主要的接触机会包括铅矿的开采及冶炼(方铅矿);蓄电池(氧化铅);熔铅作业(制造含铅耐腐蚀的化工设备、管道、构件等);颜料工业(铅白、铅丹);汽油防爆剂(四乙基铅)。这些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铅大多以铅尘、铅烟和铅蒸气的形式经呼吸道途径被吸入人体,对人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是通过消化道的途径进入人体。通常,铅不能经完整的皮肤进入机体,患有湿疹和皮肤损伤的作业人员除外。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发生的铅中毒案例,提出预防铅中毒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工艺改革和通风工程;控制熔铅温度;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铅,降低车间铅浓度,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加强个体防护和遵守卫生操作制度等多个方面。
2充分应用视听教学设备
教育的目的即是将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又要使学生在学习现有知识的同时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其原有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此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就不失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极好工具,它可以地帮助教师完成创设情景、画龙点睛、激发动机、提出问题、建立图景、引导讨论等多种功能。职业卫生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课程,因经费、场地、人员等因素制约不能实施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配备必要的器材,模拟相应的实习环境,使学生从病因、临床状况、实验室测定、治疗措施及预防方法上系列操作、预防观念、理论知识、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增强,学习积极性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3课程考核方法多样化
生产实习(亦称毕业实习)是预防医学生向预防医学工作者转变的过渡阶段,是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实习效果优劣将直接影响医学生将来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
呼市疾控中心作为包头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和内蒙古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的实习基地,已带教了五年的医学本科生的生产实习,我们在带教学生生产实习的半年时间里,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预防医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产实习了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组成形式、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本文就来疾控中心生产实习的本科生开设的实习生专题讲座、实习生的实习内容、实习生的论文撰写、实习生实习效果评价四个方面作总结和探讨。
1 专题讲座
几年来,我们尝试为进入我疾控中心进行生产实习的预防医学本科学生举办有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与控制、职业暴露、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等方面内容的系列讲座,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案例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训练同学们的正确思维,培养同学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为实习生授课的教师全部是呼市疾控中心各学科专家,在疾控中心工作多年,做出显著成绩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每人授课2-3小时,共12次,授课的内容是专家们在工作中积累的现场工作的宝贵经验为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听这样的讲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如何处理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和暴发疫情,有了更具体思路,特别是有关职业暴露、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内容,更是非常有用。专家们在授课的过程中,改变学生们在学校已习惯的教师照本宣读的教学方式,在授课的过程中专家们结合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丰富的学科知识使授课内容生动、形象,突破教材限制,补充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新知识,专家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发展的新情况、新动态介绍给学生,并介绍一些重要的学科发展前沿知识,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意义。
2 实习内容
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有资料报道,有人对某校近5届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显现了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预防医学发展的步伐。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重论文成绩轻业务技能,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参加工作后一切从头学起。
如何确定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内容、实习的模式,把握好半年的实习机会,把有限的半年的实习机会充分利用好。几年来,呼市疾控中心教学基地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创新和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规范的预防医学大学本科生实习带教工作,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和熟悉掌握相关的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流行病学科、公共卫生学科、检验学科、卫生监督学科、卫生应急学科这五个学科领域,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学生参加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可增强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老师们在带教学生的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场工作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实际技能,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现场教学实习基地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与学校共同培养出大批具有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 论文撰写
在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按照过去理想的实习模式设计,学生在实习中要完成查阅文献、课题设计、试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的全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综合、温习在学校所学过的所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内容,同时,在数据收集和案例总结中又经历较深入的工作实践。这样写出的论文就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理论是否扎实、在毕业实习中是否用心、刻苦。但在目前的现实中,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理论上的想法,这种理想的模式在当今现实社会中早已变味。一些学生在网上下载论文、把实习基地过去的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稍加改动作为的论文的现象屡见不鲜,早已不是秘密。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来我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采用学生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4 实习效果评价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实习分为临床实习和专业实习两个阶段。
临床实习已经建立了较为统一的模式和实习技能的评价方法。而预防医学的毕业实习因缺乏统一的内容、方法及场所,对毕业生实习成绩的评价内容不尽相同,毕业实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我教学基地对学生的考核首先是对学生开设的专题讲座进行考核,给实习生授课的教师均是呼市疾控中心各学科的专家,在疾控中心工作多年,在工作中积累宝贵经验的专家,专家们经过12次授课后,专家们各自选出所授内容的试题,由呼市疾控中心科研教育宣传科统一出试题,对实习生进行考核。
实习生在我教学基地实习内容包括流行病学科、公共卫生学科、检验学科、卫生监督学科、卫生应急学科这五个学科领域,把实习生安排在涉及到这五大学科的科室,带教老师在带教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场工作能力、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技能,最后在出科的考评中,由带教老师对其测评。
学生的论文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课题设计、实验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学生在撰写论文时由带教老师给与指导,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进行答辩。
参考文献
[1] 舒为群,等.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75-76
[2] 杨莉,等.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62-63
[3] 任涛,等.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对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3):70-72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法从分析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入手,阐明当前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结果中专生就业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结论增强中专生就业竞争意识,做好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校园一社会协奏曲的主旋律。目前,中专生就业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以致很多中专学校招生困难。那么学校应正确分析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卫校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卫生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 1从基础教育看一些学校把教育重心和培养目标都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社会、学校、家庭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检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以分数排名次,教师以学生考分分优劣,学校以升学率作为等级。教学中完全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果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只学书本,不问社会。
1.2从中专教育看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丰富扎实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一个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个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1.3从医学类就业趋势看医学类专业初次毕业生就业率一般在90%以上,如基础医学、护理、检验、临床药学、中药学等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5%以上,而公卫医学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足50%。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个别医院甚至人满为患,导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
1.4从医学教育结构看去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规定医学教育今后的发展方针是: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本科一教育,面向农村发展医学高等专利一教育,使现有大量中专或中专以下卫生人员的县、乡卫生机构医学人才学历水平达到专科一以上,逐步减少中等医学教育的规模,取消中等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类专业纲要颁布后,卫生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严竣的考验。
1.5从医学专业结构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等医学教育中有些专业明显老化而失去生命力,已不适应医学了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导致就亚面很窄。同时,学生毕业后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这也是卫校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1. 6从学生的择业观看:当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统分统包”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自立择业”的就业制度转轨时,大中专毕业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困难的选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学生家长也为子女的就业而焦虑不安。仍然固守着“先国有,后集体,死活不去干个体”,“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招技术吃一生”等旧观念,更缺乏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对于自主择业很多人不能适应。
2中等卫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各地中等卫校在实践中虽然普遍感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就业指导的理解还不全面,开展就业指导的情况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和学校把就业指导仅理解为单纯的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忽视对学生进行就业理想、就业观、创业意识教育,在如何开展就业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因此,要加强中等卫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 1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面对这种变化,学校在职能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全面提高就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活动。既不能试图恢复历史上“国家包分配”的做法,也不能将学生向社会一推了之,而应该及早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2. 2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帮助学生走好人生道路的需要,著名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学生毕业时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以致在众多的职业面前眼花缭乱,左顾右盼,无所适从,见异思迁面临就业选择,怎样分析自己的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如何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陡会生活,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思虑的焦.氛。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指导和帮助。
论文摘 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发挥,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必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同时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知识信息,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有意识的对学员传授的各种素材和有用信息。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适应教学目标的提高,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营养、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员获取本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训练学员发现和处理常见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要求必须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学员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本文探讨和总结本科室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如何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以促进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
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应该合理,信息量要充足,知识点要求能系统的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全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个部分,前者应包括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膳食、营养状况评价、特殊营养保障、营养与疾病6大内容,涵盖营养学学科领域的各主要分支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普通人群营养学框架之上,着重强调了高原、寒冷、湿热、低照度、电子对抗、航天、航海等特殊作业条件下的营养保障,以及野外供膳、营养教育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合理。食品卫生学部分主要介绍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应包括食品污染、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与处理、食品法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和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检测等。我们在保证以上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特别对重大活动或战时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卫生的快速检验方法与制式装备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进一步充实了课程的知识信息量。
二、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水平先进性的前提和保障。教员在教学工作中,应及时把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成果引入教学,体现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理念教学。要密切关注本学科发展动态,紧扣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各章节原则上安排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研究优势和背景的教员授课,保证其教学内容与科研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尽力追踪国际研究前沿,及时总结和撰写本学科相关热点领域的进展综述和研发动态,并实时将本科室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行必要的介绍,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在营养学基础部分,对近期研究热点植物化学物及其生物学效应,特别是其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活性及机制,我们做了最新综述和讲解;在特殊人群营养部分对高寒、湿热、低照度等特殊作业人员营养保障问题做了最新国内外研究概述;同时注重对本学科在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将本室长期从事的科研及取得的优秀成果恰当地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如脂肪酸与乳腺癌、牛磺酸与视觉保护、植物化学物的生物学效应、特殊环境(高原低氧、低照度作业等)下的营养保障措施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教学的先进性,也增强了教学的特色性。
三、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优化组合,各知识点要顺序展开,符合学员的学习规律,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但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组。如在讲授各种营养素的内容时,对于教材中的营养素代谢内容可以舍去,因为学员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已经学习,而有关营养素摄入量标准的内容又可以并入到后面专门讲授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这一节当中。其次是要正确处理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新内容的关系,在注重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前沿性,充分反映当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与学关系,运用启发式课堂教学,形成有利于培养学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坚持发挥教员作为课程教学主讲人的作用,要求教员从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和生动讲解,启迪学员的思维,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与日常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与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学员的关注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种种事例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竭力避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力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着重于启发式教学。在每章节授课前应设置“导课”环节,以近期热点问题或生活中鲜明的事例为引线,引发学员对本次课程内容的关注和相关问题的思考;在讲授各知识点过程中尽量引导学员发现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以现实存在的问题为主,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员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例如,在讲蛋白质含量测定时,我们以三鹿奶粉掺假三聚氰胺事件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员来分析讨论这种化工试剂为何添加进了奶粉里?传统的凯式定氮法检测蛋白质含量的弊端在哪里?现实中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讲授各类食物营养价值时,抛出曾经叫嚣一时的“牛奶有毒”、“红薯排毒”、“绿豆治病”论等,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和判断,批判盲从和无主见,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争论,引导学员课下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并提出合理的证据支持,教员只作为其中平等一员参与讨论,不做是非判断,引导学员学会辩证的、批判的思考问题,能够从正反两面看问题,对同一事物能够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避免片面的、极端的思维观。在学习平衡膳食内容时,要求学员在课外时间开展实践应用,在周围同学中开展平衡膳食的健康宣教活动和膳食营养调查工作。这些措施都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向萍, 李革, 杨德海, 等.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9): 947-948.
[2]杨立军. 从十大名校看美国式精英教育[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3; 33.
[3]贾建丽.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模式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0(2): 102-105.
[4]谢和平.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开创高校教育教学新局面[J].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5(1): 1-3.
关键词: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检测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90
0 引言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通过机械方式,带给人们更加适宜的生活环境,在很多大中型的公共场所中,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它也产生了很多卫生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注意到。因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工作方式,它就自然会产生很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甚至在其中进行繁殖。这些污染,会导致一些过敏性疾病,以及“不良建筑综合征”,还有,比较容易产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进行导致比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产生很大的危害。所以,一定要好好监管和控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情况,营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如此做,公众的健康才能有保障。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学评价在卫生监管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措施,以下进行详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四十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包括酒店和商场各二十处,又在每套通风系统中把5处通风口随机抽取出来,收集200份积尘样品,做最终的卫生检测。
1.2 方法
采集四十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样本,分别检测积尘量、真菌总数和细菌总数等指标,然而利用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
1.3 评定标准
这个评定合格标准,主要是根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准则》来进行的,评定标准做了详细的要求,对于沉积量,不能超过20g/平方米,对于真菌总数,不能超过100菌落数/平方厘米,对于细菌总量,不能超过100菌落数/平方厘米。
1.4 统计学方法
在这里,选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来对所有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的计数资料根据x2检验,用(%)的形式进行表示。
2 结果
根据统计,在所有的40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通过检测积尘量,有22例为合格,有55%的合格率;在真菌总数检测中,有32例合格,合格率是80%;在细菌检测中,有30例合格,合格率是75%。对不同的公共场所而言,在20处酒店中,有14例合格,合格率是70%,在20处商场中,有10例合格,合格率仅是50%。
可以得出来,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除尘除菌手段还要进行加强,特别是在在大型商场中,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更是如此。
3 讨论
有没有一个好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情况,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进行影响公众的健康。所以,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一定要切实加强。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使用集中空调的公共场所,都不是很重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工作,只有比较少数的公共场所会定期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做清洗和消毒工作。同时,少数的清洗工作,只是暂时能够对集中空调送风质量差的问题进行缓解。然而,对于大多数的公共场所来说,集中空调系统总是在不停歇的运转中,使得要对其风管内的积尘进行清洗在操作上不是那么简单,这就使得污染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根据现在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国内每年由于室内空气的污染而染呼吸道疾病的超过10万人,在这当中,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产生的病菌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对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因素,基于此,一定要加大力度,加强重视,做好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检测和防治工作。
要做好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学评价工作,这在卫生监管中都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方法,要做好这个工作,就要仔细分析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的独有性和针对性,通过各种方法,比如类比法、风险评估法和检查表分析法等,做好卫生评价的工作,在我们这篇论文里面,就是采用了检查表分析法。此方法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门的有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同时遵照行业内的规范标准进行操作,要仔细检测好每一个项目,分析好调查结果,然后,编制成表,把检查结果中的项目、环节、标准、内容和结论等写进表里面来,最后要在表中进行一项一项地检查,把合格和不合格的因素都检查出来,有针对性地对不合格的地方进行改善。
按照以上的检测结果显示,我们还应当大力加强公共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除尘除菌手段和力度,相关的部门要不时地进行卫生评价,要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在运行时,评价其清洗效果,要做好相关的卫生调查检测。除此以外,要大力加大日常的监测工作,在这个监测时,我们可以把检测步骤进行合理地简化。
总之,目前在我国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卫生问题,这就对我们的有关监督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加强卫生检测和相关执法的力度,如果发现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检测不合格的,要责令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洗消毒,切实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
参考文献:
[1]卢雯晶,谈逸云,宦成荣.上海空港口岸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4(04):268-271+282.
[2]金鑫,韩旭,朱文玲,耿莉,孙波,王艳,姚孝元.我国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Meta分析的初步探讨[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4(06):538-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