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0 13:24:53
导语:在小学科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教会学生学会观察
与城市相比,农村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田园小河、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鳖虾蟹……这一切无不给科学教学提供了优势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以玩促学、寓教于乐,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从身边的事物引发兴趣。比如教学生观察,可以从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开始、可以观察我们周围的小动物、可以观察各种不同的天气、可以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还可以观察我们吃的食物等,边观察边做好观察记录。学生能自主选择方法,自己去主动观察,用心体会,天性好动的特点自然会让他们情趣盎然。
在教学《根和茎》这课前,我发动和组织学生到田间采取了竹子、桃树枝,梨树枝、蒲公英等各种各样的茎。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把各自采集的茎放在一起,让学生逐个观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学生在观察中区分,在讨论中形成认识,异口同声得出茎的共同特征“茎上都有节,节上长有叶和芽”。又如,在《七色光》教学中,我组织儿童到校门前的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拨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地发现了与影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因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移虹形成的奥秘。平时我总是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到田里去考察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状态情况;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斗蟠蚌、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这样的科学课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二、教会学生因地制宜设计实验
要实验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具或仪器,而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只配备了部分仪器和教具,加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改,使相当一部分实验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科学课的教学质量。于是,我根据各册科学教材,把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此箱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操作方便,能缩大自然于箱内,形象直观地展示自然现象,效果明显。
教会学生养成精心准备实验材料的习惯。实验材料是一节高效课堂的基本物质保障,但实验材料未必是实验室都有,有些可能是来自日常生活的常见物品,需要学生课前精心准备,课前组织科学课代表和小组长检查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表扬准备的同学,让他们在课堂上示范给没准备的同学看,让没准备材料的同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当然,材料准备需要适当的指导工作,比如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到哪里找,小组同学怎么分工,如何注意自身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其次是养成观察和记录的习惯。科学发现无不源于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只有认真观察,才能有所发现,让学生明白科学讲究实事求是,必须真实记录。
三、教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
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
例如在《七色光》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地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再如在《研究透镜》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收集事实、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推广应用”等多种方法的组合,从而使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凸透镜距离,可以成缩小清晰的像,凸透镜距离,可以成放大模糊的像,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在《照镜子》的教学中,我采用“对比法”让学生认识平面镜是由玻璃和一层银粉构成的,再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使学生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与像的大小相同物与镜和像与镜的之间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左右方向相反,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作潜望镜。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效果很好。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提问 实验 教学设计
科学课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教会充满好奇心、求知欲极高的孩子怎样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影响孩子一生的学科。《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
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并且注意信息的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相对稳定。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讲课与实验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布置好课后作业,作业不要求多,但要抓住重点,不一定是书面作业,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设计某个实验。
二、选择好提问的角度
课堂提问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力求新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水的三态变化”这部分教学中,关于蒸发的概念,我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生硬的概念,而是让学生把水和酒精分别涂在手背上,让学生亲自感受蒸发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蒸发就有了感性认识。然后我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描述,学生对蒸发有了理性的了解。这时我问同学们:你们能总结一下什么是蒸发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死记老师总结的概念效果要好得多。
三、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一)实验前的指导是保证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教师要检查好学生的预习情况,说明实验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过程中要适当引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注意操作顺序,观察产生的现象,记录产生的数据,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控实验进程。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同学,要及时指导。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感到困难,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这些挫折和失误可能会打击他们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面对这些挫折和失误,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设计的优化
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充满趣味性、生活性和活动性。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证小学科学课堂组织有序进行。教学目标的优化: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如果课堂没有控制好,教学组织将陷入无序状态,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要做到可操作性和全面性,既包括知识性目标,又包括非知识共有目标。教学流程的优化:科学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生活性,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实物教具等展示。例如,“月相变化”一课中,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月相变化的图片、3D动画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课堂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创造条件,使课堂更贴近生活,开展科学探究时更要注意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六、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
1. 实验中加强指导、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时,根据小学生的已有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说一说、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课的教材设计的十分的灵活,给教师有充分挖掘和创新的空间,因此,教师不要为教教材而教,而要在充分理解教材思路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践出发,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亲历”的环境。如在《电磁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1)上课前,我把大头针放入透明的玻璃杯中,然后用铁钉将大头针吸取,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2)出示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电磁铁,实验中还有什么发现?(3)学生分小组设计探究“电能产生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探索的环境,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主动、积极去探索新知。
2. 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1)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及观察任务。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也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明确观察任务。学生都有好奇心,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是,学生又不知该如何去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特别是用眼睛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
关键词:农村 科学 课程资源 实践活动 科学探究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知识的学习活动。农村孩子的特点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存经验,熟知植物动物的成长过程。做事比较勤快,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教室外才是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
一、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学内容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据农村孩子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例如,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头脑中把一个压扁的塑料球复原成圆球,也即借助想象对一个简单过程进行逆向思维。又如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用数据来检验某种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即使低年级学生也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基础。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1、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
学校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注意校藏书刊的结构(增添科技藏书),更新科学教育设备;2.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地(如百草园、气象站、饲养园地等);3.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如太阳钟、风力发电机、科技雕塑等);4.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积极开发有关的校本课程。
2、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
家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2.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3.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
3、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农技站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社区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开展改善社区环境的科技活动;2.与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3.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4.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
农村各地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依据当地具体环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更适当的方式组织教学,自然的将科学探究与认识家乡,关注家乡的生产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有效统一。
显然,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不加选择的统统拿来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利用。
二、充分利用农村孩子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放假时农村孩子会帮父母收割小麦。放学后农村孩子会帮父母洗衣做饭,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有实践性的项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给农村孩子创设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
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有观察、实验、考察、饲养、种植、制作等,有在课内进行的,有在课后进行的,还有更主要的课内外结合进行的。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组织、鼓励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活动研究,使课内、课外相结合,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通过学生开展的各种科学研究活动,如制作指南针、种向日葵,布置生物角等,还要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能源开发、航模制作等专项辅导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培养他们爱好科学的兴趣,研究科学的习惯,使学生的潜在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增强。
三、充分利用农村孩子经历较丰富的特点——拓宽科学探究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何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我们科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关键,教师要大胆放手,营造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一个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总之,农村虽远离都市,没有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农村的孩子天天与大自然相伴,生活的内容比城市的学生还多了一份精彩。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一、科学教师素养的提高
科学的性质是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的一门科学,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学习科学的条件得天独厚,学生的日常生活、居住环境更贴近于自然,这正为我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实践科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时机。我在科学教学中把握时机,拓宽思路,走出课堂,亲身经历,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中观察科学现象,学习科学知识,锻炼科学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学生日后乃至终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把自己在农村学校科学教学中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以丰富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科学入门教育
三年级初学科学,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生活经验较低,但他们此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科学课报以极大的热情,同时也是形成科学学习方法的启蒙阶段。结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亲历自然,实地观察、亲自栽培、饲养等活动,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如,在学习水生植物这一单元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附近的池塘进行寻访,找到了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水域,考察了路线和池塘周边的安全因素后,带领学生去池塘实地观察水葫芦、水花生、浮萍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学生兴致勃勃,十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池塘边,学生惊奇地发现了生长在池塘内的各种植物,在教材中图片的比较下,大家很快就认识了水葫芦和浮萍,还有水花生。大家通过对比观察明确了这几种植株的外形结构特点,认识较深刻。这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问:“老师,为什么水葫芦漂浮在水面,而水花生部分在水下,部分在水上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课堂顺势进入下一个探究环节。师:“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亲自动手揭开谜底。”每小组领取水葫芦、水花生、小刀等材料,这时小组开始剖开水葫芦膨大的叶柄,呈现在眼前的是较大的海绵体气囊,又拿起茎细叶薄的水花生,不约而同举起手:“我们找到了它浮在水面的原因了。”有的学生甚至提出水葫芦是带了“游泳圈”。但大家也不要小瞧水花生,它的茎也是中空的,也会有部分露出水面。学生还观察到芦苇、莲、菱等不知名的水生植物。
通过本次野外观察活动,学生懂得了,他们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亲自观察、实验答疑解惑。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愿意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善于观察的优良品质。
三、建立开放性的科学课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科学课程要打破纯应试教育,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广泛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多途径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这部分内容与农村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我就和家长沟通得到帮助,选择到农户庭院中找寻科学的“印迹”。(1)安排小组进行起铁钉、螺丝钉、大头钉比赛。这时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工具选择科学,动作熟练,也有部分学生工具使用不当,动作笨拙。完成后优胜组介绍经验,落后组查找原因。这一环节中正确使用工具很关键。(2)师:谁的力气大,能掐断6号铁丝?同学们面露难色,可瘦弱的张同学不知在哪拿了一把管钳,自信满满的,难不倒我,不仅轻松掐断了铁丝,还说明了原理:省力杠杆帮了我。赢得了大家的掌声。(3)找寻简单机械活动。在农用拖拉机上找到了轮轴类工具:摇把,后箱安装了定滑轮;还发现了墙角边的木梯;不甘示弱的同学干脆在台阶上搭木板推独轮车;还撬动大石头;牛棚内还用上了铡草刀。用压杆井打水。大家可为是各显神通。最后同学们还一一说明了每种工具包含的原理。一堂大家动起来的科学课在普通的农户院内结束了。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要简便易行,贴近学生生活,目标要小而实际,实验材料要简单易得,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教给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设备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分析总结实验结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倡素质教育,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关注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强化动态生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取自由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构建轻松和谐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发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动力,通过实验扩散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科学学科中的一些概念和规律大都是通过实验研究而获得,生动形象的演示实验,赋予学生直观的感性知识,通过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例如,“光学”的教学,教师让学生观察肥皂泡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现象,演示三棱镜下太阳光分解成绚丽的七色光实验,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感受神奇的太阳光,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彩色光产生的原理是是什么?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究现象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2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的方法策略
2.1调动多种感官,培养观察力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方法,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会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实验现象稍纵即逝,认真观察,及时捕捉实验现象,发现实验中的变化和特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探究科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科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产生条件,发生的过程和特征。例如,《水果》的教学,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梨和苹果的袋子,让学生用手摸出这两种水果,经过观察描述水果的形状、颜色、气味等特点,然后就两种水果做全方面的比较,调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观察苹果和梨外观特征,教师将苹果和梨分别切开,让学生继续观察它们的内部组成,让学生品尝水果的味道,指出它们的区别,将学习变成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学生的眼舌口鼻等各种感官协同参与,告诉学生观察事物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培养耐心观察的习惯。
2.2边做边学,传授科学方法
“做中学”是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包含思考的环节,在动手之前要先动脑,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说:“动手能力实际上就是动脑能力。”小学科学实验不仅要教会学生动手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动脑,小学科学课实践性很强,蕴藏着丰富的探究科学的方法,教师要重视实验方法的渗透,把握实验的关键点,有效控制实验节奏,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做实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的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探究实验原理,教给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把教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经验,建构知识,思维得到有效地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植物的生长》教学,植物的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要求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数据信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究精神。
2.3走进大自然,激发探究意识
科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都有具体的反映,生活处处有科学,小学科学课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科学问题,服务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最终作用,许多科学知识有着浓厚生活趣味,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小学科学课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科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的导入,科学例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熟悉生活出发,分析与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生物的多样性》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寻找、观察各种动植物,很多学生对昆虫感兴趣,碧绿的草坪,灿烂的花朵,翩翩飞舞的蝴蝶,婆娑的柳树都是学生的观察对象,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安排学生观察各种昆虫,让学捕捉,用瓶子装起来,采集植物制作标本,认真观察分析,找出各种生物的特征,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分析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探寻它们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理解生物不同的形态结构,都是为了适应环境,广阔的大自然是科学课教学的资源库,发掘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实验设计,创设探究情景,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经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3结语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导入方式,巧妙的安排新异有趣的小实验、小魔术、小故事等,创设“寓教于乐”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情境。其次,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本地实际,把知识与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的事物紧密联系,让他们在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中发现问题,对知识产生兴趣,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2改变模式,亲历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的学习方式。以往的科学教学,往往采用的是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觉得既枯燥又乏味,学生靠死记硬背就能蒙混过关,考试拿到高分,但是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关联,不用说提高科学素养了。在探究的框架下,“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的新教学模式脱颖而出。在这个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亲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记录结果并分析整理得出结论、小组间表达交流等过程。全程参与手脑并用,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培养和提升。
3立足实际,开发资源
科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科学课程资源不是简单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器材,它还包括针对教学内容开发的标本、阅读材料、网络资源以及围绕教学内容所进行的动植物养殖、种植和社会调查等。但是,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学校的科学课程资源还很匮乏,甚至根本无法支撑正常的科学课堂教学。要想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立足本地实际的资源开发就成了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除了要积极开发教学素材,如实验材料、实验方案、阅读材料、课件、图片、视频等,使之形成校内资源库。还要敢于走出课堂,建立校外课程资源库,包括建立本地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农场、田地、各种动植物档案,校园周边的社区活动中心、街道、工厂等情况。校内和校外资源库建立后,要在校内共享,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利用这些资源,为探究新知识做准备。而且,开发这些资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为学生今后真正的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强化自身,提升专业
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科学教师承担的是综合的教学任务,除了必要的科学知识外,教师还要具有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理等科学领域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曾经在教育界一度非常的流行。意思是只有比学生懂得更多有更丰富的知识,才有资格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曾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到能否上好课,能否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所以,身为科学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要不停地学习,通过学习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学生越来越广泛的知识需求。要通过“国培”、“省培”和校本培训等各种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拓宽自己的视野,积累丰富的学识。只有教师掌握本学科专业技能,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它们,从而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去影响学生。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
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探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按照 《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 猜想结果、 制订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科学探究活动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大致归纳如下。
1 几种常用的探究活动
1.1 观测
观测是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观察、测量、记录的过程。观测分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如对植物、动物、人体观测大多进行定性描述。如对环境的温度或湿度的观测就必须进行定量的描述。如:1)温度与雏鸡的体温调节、活动、采食和饲料的消化吸收等都有密切关系。2)湿度的大小对与小鸡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雏鸡应保持在 60%~70%的湿度,中雏应保持在 50%~60%的湿度。
1.2 实验
实验借助器材对假说进行检验。通过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控制,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观测。如教孩子做生态瓶。田螺、小鱼、小虾,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很难获得,我们可以用水蜗牛来替代。一般一个20升的瓶子中放一两只水蜗牛就可以了。水蜗牛的繁殖速度也很快,不久你就会发现瓶壁上或水面上有胶质状的卵,两周内学生就会观察到卵开始孵化成小蜗牛。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 绿藻就是生长在瓶壁上的那层绿色的薄膜状物质。注意,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 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有了这个生态瓶后,同学们就可以根据它们的观察记录进行讨论,对所观察到的变化原因进行猜测,或预测一下这个水生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1.3 游戏
游戏是借特殊模型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加深体验,提高认识。如传话游戏(利用纸杯做的电话模型进行传话)。
游戏过程:
①交代规则。
先由教师把传话内容悄悄地口传给每一行的第一个学生,然后按座位顺序以最快速度往下传。最后一个学生接到话后,立即上台汇报,又快又准为优胜。
②游戏竞赛。
教师将三项传话内容分三次往下传。每一次游戏完后,分小组总结本组传话的情况,从听、 记、说三个方面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利于下次改进。
③评比总结。
在学生传、评、议后评出优胜小组。教师总结传话要领:听得准、记得牢、说得明。活动结束,给优胜组颁奖。通过游戏,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4 分类
分类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与特定的科学问题结合起来,注意对分类结果的解释、分类结果所揭示的问题结合。如对 “我们吃什么” 进行分类
①淀粉类:碳水化合物。
②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类。
③油脂类:脂肪。
④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水果类。
通过分类学生知道:
①食物的营养有多种。
②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不一样。
③一种食物不能含有身体必需的全部营养对人体生长发育、更新细胞、修补组织、调节机能而言,食物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热量、保持体温、进行体力活动的能量来源。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可以满足人体多方面需要。
④注意摄取食物的多样化,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5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克服困难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能力。问题解决步骤:
①弄清问题。
②考虑周到。
③权衡利弊。
④不断学习。
2 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科学探究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如关于水你想研究什么?可以从水的性质、作用以及与社会、人文的关系提问。
2.2 让学生自己从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
如关于岩石的性质,通过实验活动后, 问:“岩石变化了吗?”
2.3 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出示两张大小相同的纸, 一张展开, 另一张捏成团。明确提问:“这两张纸会以同样的方式落下吗?”
而小学科学课中的教学难点是指重要、难懂的概念、规律。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突破教学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自制教具、自编实验和改进实验突破教学难点。这些方法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自制教具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中的实验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自制科学教具具有很强的学科特色,趣味性强、实验性强、理论性强,制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经验。教学中,笔者希望把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用形象逼真的自制教具来演示知识,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2 自编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有些科学知识很抽象,很难懂,学生缺乏直观的认识。因此,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这种难点,教师就要尽可能地把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教师可自己设计实验来展示教学内容。
3 改进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实验课的改进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实验更高效地突破难点,因此教师在改进实验时的作用十分重要。
通过以上的科学探究活动和注意事项,我们所要努力追求的,不过是促使学生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从一个小孩想知道蚯蚓如何在地下生活,到一组科学家探究新的纳米材料,只不过是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的漫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阶段。而处于这之间的恰恰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为得意和引以为豪的那个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正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促成了学生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 走向科学的探究。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 教育起了关键性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实验与孩子生活密切联系
科学来源于生活,知识又是生活的指南。只有让科学实验渗透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科学,才能调动起孩子探究的兴趣。例如,在进行“热传导”实验时,我找来钢勺、搪瓷勺、塑料勺各一把,黄豆三粒,蜡烛和玻璃杯。在三把勺的同等高度上用蜡烛粘上黄豆,在玻璃杯中倒入开水,勺子同时放进去,观察黄豆掉下去的次序,从而总结出:金属的传热性能比搪瓷和塑料要好,因此生活中用的锅一般都是金属的,而手把一般是塑料的等等。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在小学阶段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要想让孩子热爱科学,就必须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做风向标实验时,我和孩子们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制作好以后拿到室外,发现:(1)风向标来回晃,不稳定;(2)摩擦力大,风小时,风向标不动;(3)在野外孩子们容易迷失方向,风向标指示方向的功能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让孩子分成小组进行改进,他们把针尖朝上高粱秆中,把注射器的针头剪下一节,插入针尖中,剪下的部分封上口,里边加入油,插入横杆中,同时在底座上加上指南针,这样三大问题迎刃而解了。孩子们通过探究,收获了知识,享受了快乐。
三、优化实验操作过程
在科学教学中,我对一些实验操作进行了改进,对传统的实验操作进行了简化与优化,使其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例如,在进行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时,我对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使实验更有趣味,需要的材料有:漏斗、塑料瓶子、水、橡皮泥、吸管。将漏斗插入瓶口,瓶界处用橡皮泥密封好,将水倒入漏斗中,我们会发现,水不会流进瓶中。想让水流进漏斗,在漏斗里放入吸管,再倒水时,水就会顺利地流进瓶子里,这时如果用手堵住吸管口,水又会停止,不会流下去。这样设计的实验既有趣,又调动了孩子的求知欲。探究其原理:当有吸管插入时,瓶中的空气会顺利地排出来,水就顺利地流了下去。当用手堵住管口时,空气又会无法排出,水就会停止向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