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教育

时间:2022-08-14 03:04:22

导语:在高中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教育

第1篇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现阶段,高中教育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数量和质量,将严重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影响国家人才培养和现代化建设,全社会都应当对此给予足够关注。当前高中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问题

多年来在高中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方面,我国一直采用整齐划一的做法,尤其是普通高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完全趋同,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学生没有自主发展的选择和可能,拔尖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没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因为“有教无类”只是形式上的公平,而“因材施教”才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基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和教育环境,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我们首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借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大力改进学校教育评价模式,引导学校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要把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还给学校。第二,在保障公民基本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应提倡和鼓励精英教育、特色教育,让具有不同天赋和不同志向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把人生发展的选择权还给学生。第三,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制度,给具备特殊天赋的学生以特殊教育,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国家对高中培养目标的政策应当是:下有底线,上不封顶。第四,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入高中课堂,让学生及早学会选择、学会把握,并勇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二、高中教育结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将高中教育划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未尝试将二者融合。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日益加快,未来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手段将更加多元,在职业生涯规划、人生目标选择等重大问题上,人们不得不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学生只有具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学会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选择,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我国传统的“非普即职”的办学方式已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面与自主发展,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需求。为此,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摒弃“非普即职”的思维模式,逐步模糊普高和职高界限,积极发展融普教和职教于一体的综合高中。第二,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搭建普通高中、综合高中、职业高中之间互通的立交桥。第三,在淡化普高、职高界限的同时,还要鼓励各校依据自身实际兴办特色高中,如以文科、理科或其他技术类教育见长的特色高中。

三、高考制度改革问题

高考制度改革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现存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必须得到解决。但高考改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也不是教育系统内部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下一步改革的关键词是:综合、配套、决心、力度,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考改革要与国家人事管理、职称晋升、学校评价、招生考试、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配套进行,必须依靠多系统、多部门的协调联动,这需要中央的决心和强力支持。第二,有必要制订高考改革的时间表以及切合实际的阶段目标和实施步骤。第三,积极尝试并推行高考报名社会化,让与高考有关的各种统计和评比与高中彻底脱钩。第四,以高等职业学院招生作为突破口,在先行试点基础上实施宽进严出政策,凡成绩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均可入学,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决定毕业。当前,此项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四、课程改革问题

当前,课程改革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进行研究,比如,要进一步解决当前中学课程门类太多、分量过重的问题,科学界定高中必修课究竟要学什么、学多少?与此相对应,新课标在规定课程内容范围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基本的课时分配;教育改革要继续聚焦于课堂,这一点始终不能偏离,因为课堂不改变,教育就不会改变。国家对新课改不仅要有政策引导,而且要有专项经费保障,唯有如此,新课改才能真正有效推进,当前应当组织专项财力和人力认真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验研究。

第2篇

第一,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普九”后,基础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大力发展普通高中。对此,我县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有清醒的认识,千方百计加大对普通高中的投入,加快普通高中发展的步伐。博中、王中、三中、实中等城区学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送子女读优质学校的愿望,千方百计挖掘潜力,扩大招生。龙中、文中等学校通过举办校庆的形式,多方筹措资金,硬化、美化了校园,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启德中学、光明中学等民办学校,自筹资金,不断完善校园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水平,为我县高中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二,大力弘扬博白教育人艰苦拼搏的精神。近几年来,我县高中困难比较多,如师资紧缺,办学经费不足,教师待遇不高,但我们的高考成绩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市先进行列,有些项目还进入全区先进行列。我们这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是靠不甘人后、艰苦拼搏的精神。博中、王中、三中、实中等城区学校由于这几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严重不足,许多教师都是超负荷地工作。乡下高中的许多教师在艰苦、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虽然没有取得过什么骄人的成绩和荣誉,但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因此,我县普通高中的快速发展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样有他们一份功劳。

第三,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在这方面,博中、王中、三中做比较好,做到校本培训有制度,有成效,有特色。博中以“科研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以科研处牵头,通过优秀课评比、课题研究、学科沙龙等形式,全面加强对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仅今年一年,博中就有9个课题立项,其中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7个。王别重视对班主任队伍的培养。他们坚持王力师道,大力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培养目标是四个“转变”:一是从“保姆”型向“导师”型转变;二是从“威严”型向“民主”型转变;三是从“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四是从“专业”型向“全才”型转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建立健全班主任考核评估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了给校本培训工作提供有办的保障,提高校本培训工作成效,三中建立健全了校本培训的三管理制度:一是校长直接领导下的教务处为主导的校本培训制度;二是科组长带领下的校本培训制度;三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校本培训制度。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第四,面向全体,狠抓基础,夺取大面积丰收。我县近几年来高考的亮点就是大面积丰收。从县来说,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校,做到公办、民办学校一起抓,强校、弱校一起抓,城区学校、乡下学校一起抓。从学校来说,重点班、普通班一起抓;尖子生、后进生一起抓;文化学科、体艺学科一起抓。同时,在教学上,坚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由于我们坚持了面向全体、狠抓基础的思想,三年来本科上线人数逐年增加:XX年3132人,XX年3870人,2011年4111人。

第3篇

2、 班主任工作。在日常方面,按照要求每天7:20按时到班,检查班级情况。午间操跟操。每周一、二、四的午自习到班进行个别答疑。平时,注意和同学们的交流,观看了全校运动会。并与高二1班的另外两位实习班主任一起,在原班主任和各位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一次主题班会——《life story——大小孩的故事会》。

3、 其他。我们的教育调查对象是师大二附的高一高二学生。高一7个班,高二6个班,文理均衡。大约收回500份左右的有效数据。调查内容与中学物理课现状有关。问卷由我初步草拟,经过全组评议,带队老师评议最终定稿。具体完成情况将在调查报告中提交。

实习网志是由郝雪,黄孝吉和我共同建设的。作为我们实习教师与同学交流的平台。同时普及一些物理、天文的科学知识,解答一些课堂上的问题,提供与教学相关的链接,也作为实习成果的小小展示。

为期四周的教育实习,不但使我在物理教学与班级管理上学到了很多,也增进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实习的班级是二附高二年级的理科实验班。同学们聪颖、独立、有创新精神。开始与他们接触我还有些紧张,常被他们的提问难住,无所适从。但他们却反过来安慰我,鼓励我慢慢来。在他们的宽容与鼓励下,我进步了不少。尽量作到每次答疑都有备而来,每次批改作业前都把作业自己先做一遍。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几周下来,我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就越来越少了。在他们中间,我才深刻的体会到大学老师常常提醒我们的一句话:

第4篇

在高中学习时期对学生来说是最关键的时期,而高中的物理学科更是所有学科别重要的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本文首先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探讨,将师生共建的机制进行研究,之后对物理教师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师;新课程课改;物理教师教育

理科生对于物理学科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物理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重,各大学校的重视度也是相当高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新课程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在于两点: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材注重理论与实例的并行,这两点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加大,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加强。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主要对新课程的课程探讨以及教育模式的探析。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课程探讨

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和三个选修系列,其中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需求,挖掘学生自己的兴趣,为物理学深入学习打基础。选修的目标是分项实现对物理学的深层次探讨,掌握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师生共建机制,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将教材的话题拓展开,以探讨和活动的方式将物理知识转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师生间的互动更轻松,课堂氛围更融洽。师生共建机制使高中物理课堂内容更丰富,不仅包括人类文明、科技成果,还包括社会发展和经验分享,让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更强。

二、新课程改革下物理课本以及物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后,物理学科的课本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改动,添加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调动起来,在学习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难看出课本的内容变化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往小了说,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人们的点点滴滴。往大了说物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物理结果“转化”成物理过程可以说是物理文化的延伸,可见,物理学教育必然是重中之重。而高中物理教师在“新课本”的影响下,对他们必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必不可少,这是在物理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点。第二,既然在物理课本中很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确实可以将学生的兴趣进行吸引,但是物理教师也要有一定的能力对这些实例进行讲解完成知识的梳理。第三,教师控制物理教学中的“指导”地位,指导学生扩大思维模式、以及问题的研究角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等。第四,如果可以跨学科课进行物理知识的交互这是最好的,能够让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虽说新课程改革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毕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就像是灯塔,是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学习中的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对教师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要求教师拥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教师的品行、素质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够只强调“师范性”,又不能够一味地突出所谓的“学术性”,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维持它们之间必要的张力,真正去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完成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教学与技术实验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般师范院校的优势是教育学科发展比较完善,对中小学物理教育实际比较熟悉,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基础物理教育实践研究的传统;一般综合大学的优势是物理学科的“高学术性”和“有浓厚的物理学研究氛围”,加之综合大学的“多学科性”特点。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对我们国家的高中物理教学有着显著的帮助。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程课程改革下对高中物理教学有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高中物理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从而满足当前的需求。各大师范院校也应该为满足当前的教育现状对物理教师的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强,使在投身到教育事业前的高中物理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许宝月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云山.关于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与物理教师教育的分析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6,73:129.

[2]朱贺.物理教师职前教育中专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

[3]朱丽莉.新课程视野下高中物理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徐龙旭.浅论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

[5]冉显志.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新变化[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5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第5篇

关键词:自身素质;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德育渗透;学科优势;美景育人

第一,高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充分发挥高中教师的表率作用。

高中教师是学生的第一引导者,只有高中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因此,高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除了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能够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精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教师应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经常性地进行政治学习并进行检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通过严格自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拓宽知识面,不断锤炼教学技艺,努力成为教学行家里手,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牢固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立足岗位、忠于职守。高中教师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又是开展德育的主体。高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合格的高中教师,既是高中教师教学的专家,也应该是开展德育工作的行家里手。因此,要善于把高中教师教学与德育有机整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地从小事做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平时要克制不良爱好,用自己对学校高中教师教学执着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教育学生。另外,必须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和能力,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对高中教师的兴趣,为渗透德育因素务实基础。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心灵的沟通,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如果高中教师把学生看作一种纯粹的客体,采用权威式的管理方式和教学形式,那么他的管理将过于严格而且常常不合情理;如果高中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既看作是学生的需要,又看作是自身价值的体现。那么,他和学生都是幸福的。

第二,高中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向,利用学科教学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渗透。

德育的针对性,就是要求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具体环境中具体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例如,针对那些没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生,我在上课时就特别注重加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在《斑羚飞渡》一文,当说到一群斑羚面对后有猎人的追赶,当有挡住去路的山涧,它们自然地分成两部分,年纪大的斑羚为了年轻一代甘愿牺牲自己时,我放低了声调,语重心长地说:“老年斑羚为保护下一代不惜粉身碎骨,它们的整体精神,群体意识,是多么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啊!”学生们听完后,都若有所思,那些平日里不屑,或不愿为集体做出贡献的学生更是感到惭愧不已。再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上不肯下功夫去刻苦钻研,总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资质低,生性愚笨,不是读书的料。针对这种情况,在上《为学》一文时,我就特别指出,人的天资等各方面条件有好有差,学问也有深有浅,但是只要“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肯学不肯学,主观努力不同,难易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刻苦学习,困难就可以克服,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达到。通过这番话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从而痛下决心,不再自暴自弃,努力去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第三,以高中教师课堂为根基,使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的同时,获得思想教育。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教师 学生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对学生另一种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可以说,语文教育是审美化的素质教育。由于语文学科本身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结合使得其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富有多样的美学因素,所以语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心理学称美感为“审美智慧”,认为美感能引发人的探索欲望,激发人的创造激情,从而使思维展示出活力运作,继而迸发出崭新的思想火花。高中语文作为人文教育与美学教育的载体,担负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从而教会学生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理解美继而创造美和表现美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文章中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与想像

因为文学是通过形象化手段来反映生活的语言艺术,所以语文更是一门语言艺术,人们可以凭借作者借助美的语言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我生活经验,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活化于自己脑里,获得具体的形象感知。由此可知,语文教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美的语言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登高》的教学为例,作者通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清冷文字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那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猴哀啸、水清沙白、鸟儿低徊的悲凉景象,产生对杜甫所处境遇的哀伤情感。又如,鲁迅通过对祥林嫂乌裙、蓝袄、月白背心、脸上的表情等的变化描写,对其抗婚磕头与捐门槛的行为描写,以及后来的“我真傻”、“人死后,到地有没有魂灵”等的语言描写,引发学生对其的深深同情,并由此生发出对造成祥林嫂不幸的社会的憎恶的美学意义。因此,教师应学会引导学生从文学教材中所提供的美的语言中产生美的感受。

(二)借助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学生对美的体验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现美的一个良好途径就是朗读。因此,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当学生听着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时,自然会去感受到教师语言中所含的美好情感,当有感情的朗读与美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时,学生便会从中体会到一种鲜明而亲切的美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适时地训练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入情入境中激起他们的审美体验。于漪老师就说:“人生最快意的事之一是用家乡音调引吭朗诵诗词……尤其是读起诗歌来具有歌曲的意味。我永远也忘不了高中的赵老师在课堂上大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李后主的《虞美人》等诗词的情景,朗读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摇摆着,读得出神入化。音调十分感人。一室寂静无声,我们的全班同学都深深感动了,他读完,我们也都能流畅地背诵了。”可见有感情的朗读结合美的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美的体验,这也说明“美读”可以使学生“耳醉其音”并“心醉其情”。因为“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力将得到真正的激发与升华。”

(三)借助感性情感下的理性分析引导学生对美的鉴赏与理解

在学生具备对美的感知能力时,他们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会进而提出对美的鉴赏和理解的迫切要求,而鉴赏是在感知形象的前提下进行的思索和分析,从而达到对美的含义的理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层层的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如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作者为什么要五次写到老人与鲨鱼的斗争?同是与鲨鱼的斗争为何不写四次、甚至三次?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反复的描写对塑造老人的形象有哪些作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老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的艰难与顽强,体会到老人打不败的硬汉精神。在此学生已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质的飞跃。

(四)借助审美判断引导学生对美的创造和表现

在语文教学中,一旦学生经过美的感知、美的想像、美的体验、美的鉴赏与美的理解之后,他们对美的认识已能产生强烈情感,在这种强烈情感的驱动下会使学生的心理由于情绪的激动而处于冲突而又急迫需得解决的状态,极易碰撞出思维创新的火花,进而产生出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某些感悟,使自我的精神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产生创造、表达美的强烈欲望。教师不失时机地再进行引导、提问、讨论、生发,学生便能从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并辨别美,为创造美和表达美作好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终极意义。

(五)教师还要通过美的言行强化学生美的感受与行动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是理论的传授者,同时还应是行为的标榜者。所以,一个合格的高中语文应以自己美的德行去强化和影响学生。正如罗.阿谢姆所说:“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 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身作责,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境界,用正影响正,用美感化美。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阶段,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学会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知,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会发现美、想象美、体验美、鉴赏美、理解美继而创造美和表现美。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靳健.《语文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5] 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第7篇

语文是知识传承的桥梁,联系文化的纽带。语文让我们结识朋友,让我们了解自己。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在不断提高,我们也越来越追求美,更追求教育的发展。展开论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奥妙和精华。

关键词:

高中语文;精神时空;审美教育

一、高中语文的重要性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接触到了语文。经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语文从来都没有离开。渐渐地,有些人不像以前那般重视语文,但是高中语文的重要性一直不容忽视。高中语文是升华,更是生活的体验。我们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将我们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语文让我们将物品分门别类,语文沟通人类的爱情、友情、亲情,让人类的各种感情得以维系,语言让我们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让人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处,另外语言让我们欣赏到优美的文章、精彩的剧情,使我们得到精神食粮。语文让我们回忆过去、了解现在、展望未来。语文纪录人生的点滴,让我们明白一些大道理,让我们了解人生活的意义。语文激励我,让我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没有语文,什么事也做不成。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能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将制约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学习语文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位,使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二、对语文教学的探索和了解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语文教学,只有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语文教学,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将语文融入生活,追求美好。客观来说,语文教学原则是根据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语文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订的对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和行为法则。语文教学方法很重要,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受到枯燥无味,并且产生厌烦的不良情绪。因此,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是必要的,当然,书面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改革;可以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形象地借用幻灯片、视频、游戏、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中,在听教师讲课的同时,能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反之,陈旧、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无法集中思想,使学生容易分神,搞小动作,甚至扰乱课堂。创新的教学方式应该考虑到语文独特性的运用,能结合学生的特点,使师生一起进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也都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考虑到每个人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通过接触、交流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及相似之处,语文教学应该做到更多,以帮助每个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奥妙和精华,并且喜欢上语文。

三、审美教育浅析

其实,在前面所陈述的信息中,无不透露着审美教育。何为审美教育?客观来说,审美教育是以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创新求异的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娱乐性、情感性、创造性和潜移默化性等特点。作为一种完善人生、强化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审美教育传输着独特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它的魅力。审美教育其实更是精神方面的提升,随着世界不断地发展和前进,人类不但要面对现实的物理时空,更要有自己特有的精神时空。所谓精神时空,就是人类借助自己发达的大脑和严密的符号系统,逐渐把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信息积累起来,在心灵中形成一个相似于现实时空,又比现实时空更为博大和丰富的精神天地,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可以以想象的方式在其中展开。在精神时空中,人不但使自己以往的生活得到显示,也可以使自己将要从事的活动得到预演。审美教育就是精神时空的体现。对所有人来说,精神生活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只有人才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没有精神时空的人,就是没有精神生活的人,就是缺乏审美教育的人。审美教育提高了生活的品质,升华了精神。

参考文献:

[1]杨惠麟.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1).

第8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1.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1 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1.2 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2.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2 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2.3 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3.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3.1 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3.2 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第9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课程标准的主要理念,通过提供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尤其在21世纪,频繁发生的巨灾给社会人类造成的危害使防灾减灾成为重点关注话题。而地理学科的特点使其教学在灾害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则主要从各个方面分析灾害教育教学策略,望给予高中地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高中地理;灾害教育;教学策略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灾害成为威胁人类发展不可避免的因素,灾害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国际和国内都很重视灾害教育,运用了多种措施保证灾害教育的有效推进。高中地理教学作为灾害教育的实施主体,研究其教学策略对提高灾害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度挖掘地理教材知识,合理构建灾害教育体系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极力呼吁加强灾害教育,特别是自新课程改革后,教育部新编的《自然灾害与防治》让学校越来越重视灾害教育,该教材主要分为三个章节,其中第二章讲述中国主要自然灾害时给出了点位图和成灾人口示意图以及中国因灾难死亡牲畜图和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图。而在教材第30页讲解地震灾害中只单独标识了地震在中国某些区域多发图,并没有标识世界地震多发区域图。本文研究认为如果要提升学生生存和能力和学习地理能力,就必须深度挖掘地理教材内容。首先在教材第81页中有关洪水和地震自救、互救方法中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讲解,但教材只单纯描述了灾害情况,还可增加自然灾后逃生器材如何使用、逃生方法、逃生路线、逃生措施等。其次教师还要对地理教材中隐含的灾害教育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联系实际情况合理扩充。例如在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时,内容涉及到地震波,此时教师就可以恰当的引入地震灾害使学生思考,设置问题时多偏向“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震会造成什么危害”、“地震发生前有哪些预兆?”、“地震后应注意哪些事情?”借助问题延伸给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地震灾害病掌握相应的救助措施,提升学生灾害素养。

二、优化灾害教育教学设计,提高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高中地理教师应科学合理设计灾害教学,提高灾害教育在地理课堂中的实施效果。一般灾害教育教学设计内容包括灾害情感教育、灾害知识教育以及灾害技能教育,其教学设计载体素材要和学生实际生活相接近,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地震灾害与防御》一课时,某高中地理教师就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首先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上地震带分布,在学习此章节内容后能准确口述地震灾害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及列举相应的应急措施。教学目标为通过查看地图寻找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了解地震特点和地震灾害监测与防御,从而掌握有效的避震方法。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活动促使学生讲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开放性思维,梳理正确的灾害观。具体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方式创设情境并播放一段汶川大地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制作小实验,用手掰断木头感受断裂时的声音和震动,尝试总结发生地震原因。最后通过观察地震带分布,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说出这堂课的知识脉络,进一步提高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三、加强灾害教育综合实践,提高学生应对灾害能力

一般灾害都有突发性,灾害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料到,因此预防是防灾减灾的关键。根据国际通行的规则得到,一旦发生灾害就要按照事先制定的灾害预案进入应急状态。灾害应急预案是为了降低突发性意外事件建立的响应机制,主要包括装备、人员、组织、器材等。其内容有:①基本要求;②应急事故预防、应急危险辨识、应急风险评价;③应急控制与指挥;④应急反应机构;⑤疏散与警戒;⑥应急关闭程序等。为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当应急预案出来后要进行相应的演练,加强学生掌握。同时教师可在地球日、消防日、世界水日、交通安全日等节日组织演讲比赛或知识讲座,请亲身经历过灾害的人讲述实际感受或邀请交通、消防部门的专家向学生介绍知识,进一步渗透灾害意识。必要时还可进入当前普遍应用的信息技术,例如某高中就建立了相应的网站宣传防灾知识,其中包括地震、火山爆发等一系列灾害信息和气象信息,便于学生查阅。

四、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已高度重视地理灾害教育,并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已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模。但在具体教学中仍缺乏灾害演习实践及系统的灾害教育体系,影响灾害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深度挖掘教材知识,不断优化灾害教育教学设计,加强灾害教育综合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应对灾害能力和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作者:李尊宝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慧婷.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灾害教育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