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2 00:34:23
导语:在颅脑损伤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颅脑损伤是外科常见的外伤。患者往往病情危重。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通过对78例颅脑外伤病人实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救治,对于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颅脑损伤;围手术期;护理
颅脑损伤是只头部因遭受钝击、穿透伤、爆炸或下坠后简介伤害等所造成的损伤。往往伤情危重,死亡率及伤残率高。收集我院2008年01月至2010年8月露奶损伤患者7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先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78例颅脑患者中男59例,女1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40岁; 车祸伤62例,打击上9例,坠落伤7例。所有患者入院是均由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头痛、呕吐、视水肿、癫痫发作等症状。
病例?如颅内水肿,脑内血肿2例,脑干损伤2例
格拉斯评分情况?
按颅脑损伤格拉斯预后评分:(1)良好2 例?(2)中度致残2例(3)重度致残2例(4)持续植物生存状态2例 (5)死亡2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情观察及处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等,及时判断患者有无出现脑疝、休克、昏迷。同时,讯速建立静脉通道。深昏迷者,及频繁呕吐者,需行气管插管,以防呼吸道窒息。出现脑疝患者立即快速静脉滴注脱水剂(20%甘露醇250ML,30分钟滴完),以降低颅内压。其它药物则要控制速度,以防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而加重脑水肿。
2.1.2 病人的准备:配合医生尽快完成各项检查:如头颅CT扫描等;常规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四项、交叉配血等。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头部备皮(额部手术时需剃眉毛),颅后窝手术准备颈部机肩部皮肤,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戴无菌帽。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注意不要将污水流入伤口,以免加重感染。留置尿管。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病人回监护室后应及时了解术中情况。和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进行床边交接工作,严密检测生命体征,注意颅内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血管契压的动态监测;密切注意观察瞳孔的变化:包括大小、对称、对光反射灯情况并做好记录。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以排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出现,并注意肢体偏瘫情况。
2.2.2 术后:首先要考虑病情需要来选择适合。清醒患者可自行翻身,但注意幅度不宜过大;患者处于全麻醉未清醒或昏迷时,可采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一侧,以防舌后坠和误吸;对于有意识障碍或肢体瘫痪者,应当定时翻身。为了有利控制颅内压和脑水肿,可太高床头15~30°,使患者处于头高脚低位;为防止褥疮的发生,必须定时变换和头位。但注意任何开颅手术均应避免手术切口直接受压。
2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经常检查通气道是否通畅,及时清除气管导管和口腔内的分泌物。定时于吸痰,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秒,对痰液粘稠者给予持续气管湿化,经常叩击背部,以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统计持续昏迷较深,且时间较长者,需行气管切开术。持续低流量吸氧,以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同时做好口腔护理,3~4次每天,每次用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呼吸系统感染。
2.2.4 切口及引流管的护理:切口感染一般发生在术后3~5天内,患者感切口疼痛难忍,局部出现明显的红肿、压痛及脓性分泌物;颅内感染表现为外科术后吸收热消失后再次出现高热后体温持续升高,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抽搐等。腰穿见红糜浑浊液引出。枕上应垫无菌巾,随时更换浸湿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无污染。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渗液等情况。注意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并及时登记。各种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防止脱出;翻身时注意不要扭曲、打折,交接班是做好标记,不可随意调节引流管的高度,但脑积水行行脑室外引流时,引流管的高度需高过脑室平面10~15cm,防止过度引流。
2.2.5 营养问题:由于手术创伤、失血、发热或意识障碍、不能进食等因素的影响使机体耗能增加,应当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和高营养液体,如脂肪乳和氨基酸等。肠鸣音恢复可经鼻饲维持营养者,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物质,如混合奶或要素饮食等。鼻饲后切记立即搬动患者,以免引起呕吐。
3 讨论
颅脑外伤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他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重型患者可高达30~60%(3),及时有效的救治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的关键。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处于昏迷状态,因呼吸道阻塞可导致缺氧加重脑组织损害甚至死亡,因此,在观察呼吸情况下及时开放气道,可以提高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减轻脑水肿,降低脑内压,提高生存率(1)。
4 小结
颅脑损伤的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快而复杂,通过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密切配合医生进行诊治,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改善预后。
参考献文
[1] 夏炜颅脑外伤和并复合伤的早期急救及护理,2010•1(26)
[2] 于雪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及时间的探讨,2010•2 (183~184)
[3] 刘春华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护理体会,2010•5(147~148)
作者单位:511340 广州增城市新塘医院外二科
(上接第156页)
严重影响生活[2]。疼痛评级0级、Ⅰ级者认为疼痛控制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当P<0.05说明有差异。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实验组44名患者疼痛控制有效,观察组32名患者疼痛控制有效,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观察行全胃肠外营养患者的生存时间,实验组平均为121天,对照组平均为64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根据文献报道,引起肠梗阻的病因中肿瘤占据首要地位[3],可能的病因包括:肿块直接引起梗阻,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化疗药物等引起胃肠道蠕动能力减弱,胃肠道菌群失调,粪便嵌顿等。典型症状为阵发性的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胀等[4]。胃癌合并肠梗阻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如何缓解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治疗引起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疼痛由认知、感知两部分共同构成,总是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而癌症病人更为敏感,表现尤甚。肿瘤患者常有孤独、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将影响患者感知疼痛,老年患者由于迷信思想以及对该病的错误认识,表现得更为明显。护理过程中,在赢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我们主动向患者讲解该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及预后,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识并重建战胜疾病的自信,从心理上缓解患者的疼痛。对于终末期且经治疗不能缓解的患者,我们在各项操作中尽量保持其良好形象,维护其自尊,为其营造舒适的环境,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痛苦。胃癌合并肠梗阻患者长期处于慢性消耗状态,由于肠梗阻以及情绪方面的原因,常不能正常进食,因此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患者将很快衰竭而死,因此,营养支持对终末期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在全胃肠外营养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基础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一般状况与患者的生存期无相关性[5],由于长期胃管介入,易引起静脉及全身感染,可影响营养支持的效果。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冲管并更换贴膜,彻底冲洗导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水、电解质监测,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及早发现潜在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同时,我们向患者及家属讲明该治疗只对减缓体重丢失有效,对于肌肉萎缩及功能减退基本无效且无法消除患者的饥饿感;该治疗可导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通过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完整的信息,以供他们做治疗选择,避免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缓解胃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在该病的护理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现代腹部外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8-139.
[2] 郭丽芬.疼痛分级第五生命体征的评估[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3):132.
[3] 唐•苏雅拉图,张连阳.肠梗阻599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8):492.
[4] 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4.
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 重庆市巫山县 404700
【摘 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 年10 月至2014 年9 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60 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经临床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6.7%vs80.0%),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采取优质临床护理干预,可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颅脑损伤;护理;效果
颅脑损伤属一种脑外科较常见的损伤,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手术治疗后患者出现的手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因此,颅脑损伤除了要进行及时诊断治疗外,还需配合有效的临床护理,减少患者的致残率。为探讨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效果,本文选取2013 年10 月至2014 年9 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 年10 月至2014 年9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60 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 例,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11-68 岁,平均(49.5±2.3)岁,其中硬脑膜外出现血肿的患者有9 例,硬脑膜下出现血肿的患者有7 例,患者脑挫裂伤并伴有颅内血肿的为8 例,出现颅骨骨折及颅内出血的患者有6 例。对照组30 例,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龄13-67 岁,平均(51.6±2.5)岁,其中硬脑膜外出现血肿的患者有10 例,硬脑膜下出现血肿的患者有6 例,患者脑挫裂伤并伴有颅内血肿的为9 例,出现颅骨骨折以及颅内出血的患者有5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提供优质的基础护理
医院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和保持病房内的温度及湿度的适宜,定时对病房进行开窗通风。抬高床头15-30度,利于脑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合理保持患者床铺整洁卫生,对卧床病人按时协助翻身变换和使用气垫床等,避免局部受压过久,以确保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对留置导尿患者按时进行会阴护理,及时更换尿管,指导患者进行膀胱练习训练,尽量缩短导尿管留置的实际时间。对气管切开的病人,要保持切口敷料干净完整,每天按时对内导管进行消毒处理,并加强翻身拍背和及时吸痰,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
1.2.2 做好心理护理
患者受伤后,患者及家属都容易出现焦虑、恐慌及急躁等不良心理表现,医护人员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的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缓解其紧张情绪,最大限度消除患者心理压力。轻型颅脑损伤病人应嘱其尽早自理生活,对有头痛、耳鸣、记忆减退的病人应适当解释和宽慰,对恢复期的患者要进行运动锻炼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增加活动量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意义,协助病人制定康复计划尽量争取患者及患者家属的配合,确保患者可以顺利康复。
1.2.3 饮食护理干预
营养支持是颅脑损伤病人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脑组织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医院护理人员必须重视患者的饮食护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饮食均衡的重要性,并告知其每天摄入的营养成分种类及数量,若患者不能自己进食,护理人员要及早给于肠内外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能量,定期评定病人的营养状况以便调整营养的供给量和配方。
1.2.4 改变排班模式
颅脑外伤病人病情变化快,在排班中要根据病人的数量和工作量,及护士的工作能力合理排班,将病情危重一些的病人集中到一个病房,安排高年资护士担任责任护士,便于病情观察等管理,其他病床的管床护士也固定,责任护士所管床位固定, 对病人的所有情况也就了如指掌,便于病情变化的观察和同医生的交流。使服务和沟通更加流畅,便于给病人提供无缝隙的、连续性的、安全的、优质的及满意的护理服务。
1.3 观察项目
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满意(90 分以上)、基本满意(80-90 分)、不满意(80 分以下)。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8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因受到疾病折磨及手术治疗带来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因此,医院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是必要的,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实际生活质量水平,还能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3] 医院护理人员对患者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者病房的干净卫生,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健康指导,对出现不良情绪患者进行适当心理护理,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消极情绪,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有效提高了满意度。
本研究中,经过临床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颅脑损伤患者采取优质临床护理干预,能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林华. 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2,27(3):252-253.
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1]。Lida等[2]报道约有1/3的颈椎或颈髓损伤的患者可合并有颅脑损伤。颈部损伤存在潜在的危险,处理不当,延误诊治均可引起和加重颈髓损伤,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加强并提高颅颈复合伤的护理意识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2008年8月-2011年5月收治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患者38例,治疗护理效果显著,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8~74岁,平均年龄38.2岁。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情况: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颈椎骨折14例,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脱位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合并颈髓损伤4例;闭合性颅脑损伤合并颈椎骨折6例,闭合性颅脑损伤合并脱位3例,闭合性颅脑损伤合并颈髓损伤2例。手术治疗25例,非手术治疗13例。预后:死亡5例,其中4例死于脑干功能严重受损所致的中枢性衰竭,1例死于颈椎损伤合并呼吸衰竭;痊愈18例;好转10例;并发颅脑后遗症4例;截瘫1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患者入院后予以气垫床,搬动病人时保持头与躯体成为轴位,避免颈椎伸屈或扭转[3],平抬平放。遵医嘱予以氧气吸入,根据呼吸和血氧饱和度,调节氧流量,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心电监护,每30分钟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偏低者(排除其他并发症)使用升压药以维持血压。每隔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在患者受伤后6小时内给予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第1小时前15分钟内推注甲强龙30mg/kg,间隔45分钟后输液泵持续滴注甲强龙5.4mg/kg ,23小时内完成。同时防止应激性溃疡。尿失禁者予以保留导尿。使用颈托固定患者颈部。
2.2 呼吸道护理 颈椎损伤极易引起颈髓损伤,由于呼吸肌麻痹、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不张等因素的存在,可以出现肺功能障碍,这是导致颈椎损伤病人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导致加重缺氧脑损伤,且颅脑损伤症状的掩盖容易导致颈椎骨折诊断及治疗的延误[4],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症颅脑损伤的重要环节,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及生存率[5]。意识清醒者可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和咳痰。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吸痰或建立人工气道。对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定时翻身拍背,每隔8小时行超声雾化吸入,以湿润气道,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预防呼吸道感染。在气管切开的护理中,须注意以下几点:(1)妥善固定气管套管,每天2次更换内管套;(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手法轻柔、娴熟,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时,可在气管内滴入3~5ml生理盐水以稀释痰液,再进行抽吸,抽吸时间不超过15秒,抽吸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3)保持气道湿化,每8小时行超声雾化吸入,气道滴液每10分钟滴入1~2ml,用单层盐水敷料覆盖管口,并及时更换;(4)给予氧气雾化持续气道湿化,有利于气管切开的护理[6]。(5)做好气管切口的护理,注意切口周围有无渗出、出血及皮下气肿,保持切口处的干燥,定时更换伤口敷料,按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避免感染,观察分泌物的颜色、气味和量。
2.3 牵引护理 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必须颈部制动。患者中采用颈托固定者21例,颌枕带牵引者10例,颅骨牵引者7例。特别是采用颅骨牵引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协助医生做好物品准备、剃头、做普鲁卡因皮试;(2)抬高床头25-30cm,伸展性骨折者保持颈部中立位,屈曲型骨折者保持颈部过伸位,头部及枕部垫以棉垫;(3)固定头部,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在牵引过程中发生意外;(4)骨牵引针眼每日用75%酒精消毒2次,针孔两旁的牵引针上可各绕一块酒精纱布,防止局部感染,牵引针孔处的血痂有保护创口的作用,因此不能除去;(5)定时按摩枕后部,以防枕疮,必要时枕部可垫气垫。
2.4 皮肤护理 由于长期卧床,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褥疮。可垫气垫床,并对患者每1~2 小时进行一次翻身,协助翻身时,一定要使头部、颈椎、身体保持在一轴线上,切忌扭曲,以免损伤脊髓。侧卧时垫高枕,平卧时去枕平卧。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局部受刺激。保持床单位的平整、干燥、无杂屑。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按摩受压部位。
2.5 泌尿系统护理 保留导尿者应妥善固定导尿管,防止逆流,受伤后前两周持续引流,以后每2~4小时倾倒1次尿液,并记录。每日饮水不少于4000ml,遵医嘱每日使用生理盐水250ml进行膀胱冲洗两次,这有利于防止尿路感染的发生,同时每日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每日更换无菌引流袋,观察患者的尿道口黏膜、尿液的颜色、尿量及性状并做好记录。定期的尿常规检查是检测有无尿路感染最简捷有效的手段。保持会清洁卫生,大便后及时擦洗。
2.6 腹胀、便秘护理 腹胀、便秘是牵引后常见的并发症。除神经系统损伤外,还因长时间卧床肠蠕动减慢,不习惯床上排便所致。便秘时,用力排便增加腹内压,可使血压及颅内压增高,因此要鼓励患者多进食水果、蔬菜、多饮水及纤维食物,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指导患者在饭后1~2 小时进行腹部环形按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开塞露通便,绝对禁忌大剂量高压灌肠,以免增加腹压,发生脑疝。
3 体会
护理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患者,特别是高位颈椎损伤的患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由于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情危重,护理任务繁重,并且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7]。脊髓损伤可致使患者损伤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自理能力,对身心健康都有极大影响,还会继发并发症,因此护士应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护理的意识和水平,加强护理,多与患者沟通,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认真履行各项治疗措施,通过切实有效的护理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还必须要多观察病人,感受患者,才能帮助患者积极战胜疾病。
参考文献
[1]强华,贾连顺.上颈椎损伤的诊断和进展[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1):73-74.
[2]Lida H,Tachibana S,et al. Association of head trauma with cervical spine injury spinal cord injury or both[J].J Trauma,1999,46(3):450-452.
[3]耿传霞.颈椎损伤的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1995,19(1):26.
[4]陈小贞,梅卫婷.32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骨折的早期观察与护理[J].浙江创伤外科,2011(03)77.
[5] 朱敏,宣浩,等.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的临床意义[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03(09).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9月来本院住院治疗的66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参照组33例。其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31.5±3.5)岁。纳入标准:①符合颅脑外伤的诊断标准;②年龄不限、男女不限。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有肝肾、心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②患者具有意识障碍;③患者或家属拒绝治疗;④患者具有精神异常的情况。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采用标准的急救措施和优质护理,具体包括:①治疗初期:加强脑内血流灌注压力和颅内压监测,早期每15~30分钟评估1次,以确定有无颅内压升高和升高程度;通过神经系统评估,确定患者的病情变化;分析监测数据并比较原始基数;神经系统评估项目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眼球活动、感觉功能、活动功能等;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及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的监测。②治疗中期:依据病情采取合适;要确保患者胃肠道的营养供给,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流质食物;观察伤口敷料有无血性液体渗出,并及时更换;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护角膜;做好脑脊液鼻漏、耳漏的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每日做好口腔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窒息、肺部感染;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需求,消除因病情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鼓励家人和亲友给予支持。③治疗后期(护理阶段):经常耐心的帮助患者进行语言和肢体的功能训练,要求患者模仿发音和简单的言语沟通。面对患者易怒、烦躁、悲观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导,并同时给予精神类药物的治疗。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颅脑损伤的患者出院后要对其进行为期3~6个月的出院指导。
1.2.2参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及时手术治疗和正常的护理措施。
1.2.3满意度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等多个选项,根据患者的治疗过程和护理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保证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采用匿名问卷形式,要求患者单独并独立的完成调查问卷。满意度=(很满意+满意)/总例数×100%。疗效判定标准;满意度达到90%以上为有效,低于40%为无效,60%以上为好转。总有效率=(有效+好转)/总例数×1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最终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好转的患者为28例,参照组中得到有效治疗的为19例。两组对比治疗患者中,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达84.8%,参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
2.2满意度调查结果
治疗组患者中有24例很满意、6例满意、3例一般、0例不满意;参照组的患者中有4例很满意、9例满意、10例一般、10例不满意。治疗组患者满意度90.9%(30/33)明显高于参照组39.4%(13/33),(P<0.05)。
3讨论
3.1对颅脑损伤的患者采取合理科学的急救措施尤为重要
必须要详细的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特殊情况,全面检查患者的病理症状,做好一切抢救准备,以免对患者造成继发性脑损害。医护人员保证认真负责的态度,要求患者积极配合,视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急救措施,使颅脑损伤的救治率达到最高。
3.2“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自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强规范、重内涵”一直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题,通过优质护理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此次对比治疗中经优质护理的患者满意度高达90.9%。通过推行优质护理,增加了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患者的自我需要为根本,加强患者的整体护理,使患者具备良好正常的心态,促进自身身体的恢复。
4结语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呼吸道;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因中枢直接或者间接损伤而导致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若不及时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极易并发肺部感染,诱发或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以及其他脏器功能的衰竭[2],因此加强呼吸道护理,预防控制肺部感染,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意义重大。我们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 58 例重度颅脑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呼吸道进行重点护理,为成功救治患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其中男34例,女24例;致伤原因:车祸25例(34.1%),坠落13例(22.4%),其他伤20例(43.5%)。入院后其昏迷程度按照格拉斯哥(GCS)评分标准,6~8分为26例(44.8%),3~5分为32例(55.2%)。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急症手术治疗的35例,采取保守治疗的23例;气管切开的15例,气管插管的43例;机械通气的50例。
1.2.2呼吸道护理
1.2.2.1及时畅通呼吸道 快速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异物、血块等;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管,病情严重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将患者置于斜坡卧位,以防止误吸并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1.2.2.2加强早期气道湿化 采用氨溴索(商品名:沐舒坦30 mg、特布他林和布地奈德各 1 mg 加 2 mL 生理盐水雾化吸入、以及运用泵注连续湿化法。
1.2.2.3排痰方法 物理排痰法如加强翻身叩背,引流等使患者肺部及气管内积存的痰液流入大气管而排出,叩背时应手背屈起,四指并拢,叩背时由下向上由周围向肺门叩。采用正确的吸痰方法:为保证无菌操作,避免加重病人缺氧, 吸痰时最好由两人配合同时进行, 吸痰前先用简易呼吸气囊手控过度通气5~10 次(咳嗽反射弱者,可使用此方法4次/d), 然后再向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3~5 mL,最后用简呼吸气囊做几次过度通气,使生理盐水尽可能分散到终末细支气管。吸痰前后要结合翻身、叩背,使痰液从周边肺野向中心集中,便于吸出。吸痰时要轻、提、转、快,及时给氧,保持导管无菌。在吸引时,如1.2.2.4人工气道护理 妥善固定面罩,以防面罩与连接管道的滑脱,防止人工气道的移位、脱开和阻塞。对于面罩通气患者防止面部皮肤的压迫和受损。为防止气管插管移位,在每次改变患者时用手固定患者的气管插管,以防止滑脱。护士每班应至少检查一次气管插管气囊的充气情况及气管插管置入的长度,听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防止气管插管移位而造成单肺通气。
1.2.2.5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使用低压高容气囊,充气方法用最小漏气技术和最小闭合技术。放气囊前要吸净口鼻、咽部及囊上分泌物,放气囊时行气道深部吸痰,并根据病情进行气囊放气和位置的调整。
1.2.2.6呼吸机的早期使用 初始采用控制机械通气(CMV)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CMV的潮气量10~13 mL/Kg,呼吸频率14~16次/min,呼吸之比1∶1~1∶2,FiO2 40%~60%,湿化瓶温度32℃~34℃。使用呼吸机15~30 min查血气相关指标,根据测试结果酌情调整呼吸机参数。必要时加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或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模式。
1.2.2.7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控制肺部感染 严格做好手卫生,注意呼吸机清洁与消毒。加强营养,以提高抵抗力,创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采用胃肠营养与静脉营养相结合的方式,尽早供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定期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及时合理选用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
2结果
58例患者中,未并发肺部感染28例(48.6%),并发肺部感染30例(51.4%),其中感染控制的18例(60.0%),其余为合并呼吸衰竭、心衰各3例、脑疝死亡3例。随访6个月,依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判断疗效,22例(37.9%)恢复良好,4例(6.8%)有功能障碍,2例(3.4%)呈植物生存状态,10例(17.2%)自动放弃治疗,死亡20例(34.5%)。
所有患者中行气管插管43例(74.1%)、气管切开15例(25.9%);人工机械通气52例(89.7%),未出现气管内出血、套管阻塞、脱落等并发症;通过有效的呼吸道护理,患者病程明显缩短,其肺部感染发生率控制在51.4%,显著低于国内平均感染率[3]。
3讨论
重型颅脑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而且常因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而导致肺部感染。有研究表明[4],肺部感染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和加强患者肺部抗感染治疗及护理尤为重要。
我们研究中发现:及时畅通呼吸道是抢救的前提,且注意避免胃内容物返流与误吸,在危重情况下要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黄艳等发现早期气管切开能减少由误吸导致的呼吸功能不全,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气道阻力和呼吸道死腔,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5]。本组15例行气管切开者,存在呼吸道内有呕吐物、呼吸障碍及氧饱和度下降等危机现象,通过气切机控呼吸后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使患者转危为安。我们运用不同排痰方法的结合,早期气道湿化管理,正确的吸痰措施,以及正确有效的人工气道护理等措施后,能够有利于患者呼吸道通畅,对缩短拔管时间有积极的意义。机械通气能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是治疗颅脑损伤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尚未出现呼吸衰竭前即给予机械通气 , 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6]。所以,呼吸机的早期使用和精心护理在这类患者的抢救中非常重要。
通过对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精心护理,我们认为及时畅通呼吸道、加强早期气道湿化、采用多种排痰方法排痰,以及人工气道护理和呼吸机的早期使用能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率、改善脑缺氧,减少各种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谭翱.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5):317-319.
[2]朱进,杨平来,周立田.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院内肺部感染80例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0(01):51-52
[3]陈治标,陈谦学,魏婕,等.112例老年人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特征与救治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1):16-18.
[4]林江凯.颅内压增高与呼吸功能不全[J].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2003,22(6): 286
【关键词】脑外伤;呼吸道;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01-0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意识障碍、咳嗽反射消失、咽及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被自行清除,易坠积于肺部,造成气道阻塞,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呼吸道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2007年5月-2008年7月,我院脑外科收治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18例,女2例,平均年龄35岁,GCS 3~5分者10例,GCS 5~8分者10例,手术治疗15例,气管切开15例。
2 护理干预
2.1 病情观察:患者入院后立即给氧吸入,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呼吸道阻塞情况,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变化、有无呼吸困难及咳嗽反射,监测血氧饱和度。
2.2 病室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流通。室内通风早晚各一次。室温18℃~22℃为宜。相对湿度50%~60%。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床单位和地面用84消毒液每日2~3次,严格探视制度。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床头抬高15°~30°。有活动性假牙取下,舌后坠影响呼吸者,采取侧卧位并托起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和呕吐物、凝血块,加强口腔护理,每日3~4次,每1~2h翻身拍背一次,每次1~2min。对于张口呼吸患者,口唇覆盖无菌湿纱布,起湿化、过滤空气作用。对留置胃管患者鼻饲后不予及时翻身拍背,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最好翻身拍背后进行鼻饲。
2.4 提高机体抵抗力:重型脑外伤病人昏迷时间长,处于高代谢和负氮平衡,应尽早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1]。在无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情况下,一般伤后或术后48h可置胃管,抽取胃液无异常可先予温开水注入,每次100~200ml。24h后再注入鼻饲液,鼻饲液以牛奶、果汁、蔬菜水为宜,一般不超过200ml。
2.5 气管切开后的护理
2.5.1 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排痰功能差,应及时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洗手、戴口罩,以防交叉感染,一般30min至1h吸痰1次,视分泌物多少而定。吸痰时,要左右扭动,上下牵拉,不可停留在一处。导管用生理盐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快速准确。在气管内滞留时间不超过15s。在吸痰前后要充分给氧,防止低氧血症[2],每次要换一根吸痰管。
2.5.2 湿化呼吸道:首先每2~6h行超声雾化吸入,药物α-糜蛋白酶 、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药量为全身用药的1/5~1/2,雾化液的温度30℃~40℃,过高可引起喉痉挛及烫伤,过低可抑制纤毛运动。雾化器喷口不应直接接近气管口,一般离开6~10cm为宜。其次,间隙气管内滴注湿化药液同超声雾化,每隔10~15min滴注1次,每次在1~2ml[3]。
2.5.3 防止切口感染:气管内套管每日取出清洗消毒2次,每日更换气管切口处敷料2次,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同时做好口腔护理。如患者意识逐渐恢复,能自行咳嗽,分泌物减少,无肺部感染及呼吸困难时,可试堵管24~48h,患者无呼吸困难或发绀现象者,与医生配合拔出气管套管。
3 总结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多变,死亡率高,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每个护理环节,及时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肺部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尽早给予鼻饲,加强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对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均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卫素琴,冯蕊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呼吸道护理 [J].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6,(4)
[2] 李晓燕,李凤君,冯丽鸿.开胸手术后呼吸道护理进展 [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2):1077-1077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急救;护理
急性颅脑损伤无论和平时期和战时皆占全身各部位损伤总数的20%左右。其发病率仅次于四肢损伤, 但病死率却居于首位[1]。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 目前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严密细致的观察护理,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 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2010年8月~2013年2月对河南省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收治的11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总结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 闭合性颅脑损伤81例, 开放性33例;男86例, 女28例;年龄3~71岁;就诊时间均在受伤后25 min~48 h;入院时昏迷41例。受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打击。
2 结果
经积极抢救、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 11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113例临床治愈出院, 1例手术后死于并发症。
3 护理
3. 1 观察病情
3. 1. 1 意识的观察 患者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要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如意识逐渐恢复是病情好转的征象;如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 则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如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 提示颅内血肿持续增大或脑水肿严重, 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 1. 2 瞳孔的观察 瞳孔变化是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需要密切观察、详细记录。如双侧瞳孔散大, 光反射消失, 常为死亡先兆, 应做好抢救准备;如双侧瞳孔不等大, 则提示有颅内血肿发生, 应积极进行术前准备。
3. 1. 3 生命体征的观察 伤后15~30 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如呼吸深慢、脉搏缓慢、血压高, 提示脑疝的发生;如呼吸浅促、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 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3. 2 急救护理
3. 2. 1 呼吸支持 清理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充分给氧。可将床头抬高15~30°, 以利脑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昏迷患者如有舌后坠, 可用舌钳将舌拉出。及时吸引气道分泌物。如呼吸困难、吸痰效果不好、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气分析提示有低氧血症, 可早期行气管切开。吸痰应轻快, 以免因刺激产生剧咳, 使颅内压增高。深昏迷患者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 以利于口腔分泌物排出。
3. 2. 2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早期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颅脑损伤患者来诊后, 不可被血压无变化的假象所迷惑, 仍要积极抗休克治疗[2]。即使在血压正常的情况下也应有治疗休克的防范措施。每5 min测量血压一次。在急性期, 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水钠潴留, 为减轻脑水肿, 应限制钠盐摄入量。成人每日补液2000 ml左右, 以预防脑水肿。
3. 2. 3 脑脊液漏的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常合并脑脊液漏。如护理不当又可导致颅内感染, 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脑脊液漏的护理。①头部抬高。保持外耳道、鼻腔、口腔清洁。每日两次清洁消毒。注意棉球不可过湿, 以免液体逆流入颅。于前鼻庭、外耳道口松松的放置干棉球, 随湿随换, 记录24 h湿棉球数, 估计脑脊液外漏量。②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及用力排便。以防突然用力使颅内压增高, 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严禁为脑脊液鼻漏者从鼻腔吸痰或放置胃管。禁止耳鼻内滴药、冲洗和填塞, 禁做腰穿。
4 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理的目的是为脑功能的恢复创造最优良的条件,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以期保全生命, 争取最完全的康复。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抢救的最佳时间一般在30 min以内。各项护理措施和诊断治疗尽量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不但为患者的下一步治疗节省了时间, 也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3]。脑组织损伤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决定性因素[4]。如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处理, 将在短时间内发生颅内压增高, 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 脑脊液循环障碍, 引起脑积水, 形成脑疝, 导致死亡。因此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除了尽早完善各项检查, 明确诊断外, 严密的病情观察尤为重要。患者的意识、瞳孔变化可直接反映脑组织病变程度。患者有无头痛、呕吐及头痛的性质, 呕吐的形状是颅内压有无增高的表现。而脑脊液漏的正确护理也对并发症的预防有决定性意义。本研究通过对11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和护理, 除1例手术后死亡, 其余113例均痊愈出院, 随访一年无重要并发症。
综上所述, 急性颅脑损伤的转归和预后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严密细致的观察和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和降低病死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红章,周伟.急性颅脑损伤932例外科治疗分析.临床医学, 2012,32(2):55.
[2] 程艳爽,皮红英.颅脑损伤的护理.急诊护理学, 2007:282-283.
关键词:并发症;生存率;生存质量;早期护理干预
颅脑损伤是由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颅造成头部的损伤,其中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快、治疗困难、护理复杂、手术成功率较低,在抢救中有效的措施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出现,促进患者的康复。
1 临床资料
本文中满足脑外伤诊断标准的患者59例,入院时间从2005年~2006年,男39例,女20例,年龄7个月~82岁,平均35.6岁。颅脑损伤的病因多是交通意外伤。
2 结果
经手术治疗,治愈(包括留有不同程度脑外伤后遗症)50例,死亡9例。
3 讨论
经过对上述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得出以下的体会。
3.1 随时关注患者病情:由于重型颅脑外伤病情变化迅速、病情复杂等特点,对其进行护理时要随时关注患者病情,及时捕捉其有意义的阳性体征,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3.1.1 患者的意识状态[1]:患者产生意识障碍,容易发生昏迷。意识障碍主要与脑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有关。其主要症状是先昏迷清醒再昏迷,伤后昏迷,昏迷逐渐加深,或无昏迷后转为昏迷,多是由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引起。伤后昏迷是严重原发生脑损伤,出现去皮质状态表明广泛脑损伤或脑缺氧,意识逐渐恢复清醒是病情开始转好,但观察意识状态变化时还要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合各种身体反射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出现精神状态的异常时可能会发生意识障碍,出现躁动或嗜睡加深时,可能会发生颅内血肿。
3.1.2 观察患者的眼部征象[2]: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往往要对眼部瞳孔和眼球的运动进行观察,眼部瞳孔的大小能反应颅脑损伤的程度,同时也对估计病情有重要意义。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伴意识恶化可能是发生颅内血肿。双侧瞳孔扩大可能是双侧埃-魏二氏核损伤、原发严重颅脑损伤或合并颅内血肿。一侧瞳孔缩小可能是小脑幕疝早期动眼神经受到刺激或交感神经损伤。双侧瞳孔缩小可能是珠网膜下腔出血刺激双侧动眼神经或脑桥损伤引起的交感神经在脑干下行通路阻滞。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眼球的运动情况。因为当发生严重脑损伤时有可能导致两个眼球位置不正或者不能移动。
3.1.3 生命体征:医护人员每间隔0.5~1 h的时间内对患者各测定T、P、R、Bp一次。脑损伤后身体体征会迅速发生变化,如下丘脑损伤会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后颅凹血肿会出现呼吸抑制和节律紊乱。
3.1.4 观察脑受压的早期征象:如头痛、呕吐、躁动,瞳孔变大、呼吸降低、脉搏降低、血压升高、体温也升高、发生意识不清,产生意识障碍、有时会出现癫痫等。
3.2 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护理[3]:重型颅脑损伤在急性期护理要及早进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做好气管切开及开颅手术前的准备和术后护理,积极防治脑水肿;经过急性期救治患者病情稳定下来,要关注引起的并发症现象,这时除了要继续对患者进行基本的护理外还要注意防治并发症,特别是肺部并发症;等到进入恢复期后,重点是进行康复和心理治疗。
3.2.1 呼吸道的护理:呼吸道呼吸不畅的原因主要有呕吐物吸入、舌后坠、肺水肿等。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可导致血管扩张,加重颅内出血,解除呼吸道梗阻,二氧化碳分压会下降改善病情。呼吸道护理的重点是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昏迷中要取侧卧位,及时将口腔中、鼻咽部位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清除干净,每间隔1~2 h翻身、叩背及吸痰一次。
3.2.2 胃肠道的护理:颅脑损伤会引起神经损伤,造成应激性溃疡及频繁腹泻。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观察患者呕吐物及粪便的次数、颜色、性状。进行鼻饲要定时定量,避免对消化道有刺激食物。如发现有出血患者应及时报告给医生,进行治疗。
3.2.3 脱水疗法的护理:脱水疗法常用于颅脑损伤中,它能降低脑内压,减缓病情,延缓脑疝的形成。使用脱水疗法治疗之前要先对患者的心、肾、肝功能进行检查,然后在进行治疗。护理时随时注意水电平衡,摄水量一般成年人限制在1 500~2 000 ml/d,每天对体内的电解质进行分析,观察注意有无低钾血症出血,记录出入量,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脱水原则,可以是“边补边脱”“补脱结合”,也可以是“快脱快补”或“慢补慢脱”。
4 参考文献
[1] 陈玉梅,苏嫦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6,16(4):199.
【关键词】颅脑损伤;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危重、变化快,护理工作难度大。笔者对62例该病术后患者进行了护理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ICU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男39例、女23例,年龄22~65岁;其中闭合性损伤18例,开放性损伤44例。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行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在精心护理下,好转57例(91.9%),死亡5例(8.1%)。
2 护 理
2.1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瞳孔、意识变化、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瞳孔变化是并发脑病及继发性颅内出血的标志,每15min~30min 观察1 次。意识程度的加深预示病情的加重,通过观察和对各种刺激的防御反应和各种病理、生理反射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如果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呼吸变浅而不规则是脑干功能衰竭的表现;当患者出现体温上升则提示有中枢性或感染性高热;脉搏浅快则提示血容量不足,脉搏慢而有力提示颅内压升高;当患者出现血压上升则提示颅内高压,血压下降则病情加重。仔细观察患者头部伤口的渗血及渗液情况,随时记录,并注意保持敷料干燥、固定,及时行伤口换。
2.2 基础护理患者术后取头高(15°~30°)脚低,健侧卧位,维持24~48小时,禁止取患侧卧位。翻身前及翻身后注意将患者颈部处于中线位,以维持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在长期卧床期间要保持被褥干燥,昏迷及危重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对于头枕部、足跟部、肘关节等经常与床垫摩擦处垫上糜子垫;对背、臀部受压部位进行有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热患者早期应用有效的降温措施,做好口腔护理及泌尿系统的护理。
患者病情较稳定后可遵医嘱给予流质饮食,意识不清者给予鼻饲,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发生误吸。定时翻身、叩背,使痰液及时排除,必要时行超声雾化吸入[1]。呼吸困难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以便及时使用机械通气以辅助呼吸。
2.4 人工气道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一般均使用呼吸机,故应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注意无菌操作,防止肺部感染,若痰液黏稠应加大湿化量,湿化温度为32℃~35℃,因温度太低易诱发气道痉挛,太高则灼伤呼吸道。
2.5 引流管的护理术后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准确记录,发现引流液增多时及时报告医生。防止引流管扭曲、脱落外,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一般均放置颅内血肿腔引流管,患者应绝对卧床,抬高床头15°~30°;复查头颅CT需搬动患者时,暂时夹闭引流管,保持头部与躯体成一直线;单纯血肿引流时采用低引流方式,若血肿破入脑室,应将引流管的最高点放在比穿刺点高15cm处,每日更换引流袋和敷料,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逆行感染。
2.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躁动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脑组织受损,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多数患者行为自控能力丧失,在昏迷期过渡到清醒期或继发颅内出血、脑疝等病情变化时,容易出现躁动。在患者麻醉苏醒期,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看护,正确系上约束带,妥善放置各种引流、输液装置。患者一旦发生躁动,应首先明确去除诱因,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从而避免坠床、拔除气管插管、各种引流管、输液装置和尿管等意外的发生。
综上所述,及时有效的护理对于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痛苦都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