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3 20:38:11
导语:在证券公司年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化妆品成为了当代女性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2013年中国化妆品市场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市场。据统计局显示,2018年中国化妆品零售额为达2375亿元,增长率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网络经济的盛行和中国移动支付的日益完善,线上化妆品市场也逐渐扩大,2018年化妆品网络零售额占零售总额74.2%,网络营销成为化妆品企业不可忽视的营销渠道,在化妆品行业中,有许多企业线上投入已超过线下的投入。化妆品作为受主观感受影响较大快消品,企业是很有必要去制定一个精准的网络营销策略。
1.1.2 研究意义
欧莱雅在中国建立了许多线上营销渠道例如官网和在电商平台上的旗舰店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如今化妆品行业竞争激烈和网络营销发展迅速,化妆品企业要想在行业中有取得一席之地,必然要采取线上营销这一方式作为企业推广方式之一。因此本文对欧莱雅在华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完善其策略,探索一条帮助欧莱雅线上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为同行业提供参考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相关理论和现状进行阐述;第三章以欧莱雅中国公司为对象,讲述发展现状,运用PEST方法和SWOT方法分析企业环境;第四章对欧莱雅网络营销策略的问题分析;第五章结合STP分析法基于4P营销策略制定适合欧莱雅网络营销的策略;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全文。
1.2.2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搜化妆品网络市场和营销策略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国内外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解,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同行网络营销发展较好的企业,借鉴参考优秀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外对于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充足,虽然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市场环境与国外的市场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国外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仍然可以提供有力的参考。
2.1.1 关于证券公司产品价格方面的研究
Pamela A(2013)认为,价格对所有企业都特别重要,证券公司也是如此。要科学合理运用定价策略,全面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促进证券公司获得更多效益,从而为企业在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赢得优质客户和客户。
Ali yakhlef(2014)认为,想使证券公司有一批忠实的顾客,就得使证券公司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样对于证券公司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都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Matt elbeck(2014)有效优化了企业的行业定位,将促进区域经济转型,降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
Jirasek trimetsoontorn(2016)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准确定位市场客户,有效集中证券公司的优势资源,才能有效实现预期营销活动的基本战略方针。
Luis Filipe Rodrigues(2017)认为,美国一些城市证券公司在实施业务营销时,未能有效树立科学的品牌建设理念,导致出现恶意降低资本价格以迎合客户的情况,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美国城市证券公司需要树立科学高效的品牌营销理念,在发展和运营过程中展现自身优势。
2.1.2证券业务推进研究
Luiz Moutinho(2012)对证券公司产品的基本看法是,要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通过顾客不同的需求对产品进行不断地升级优化,而这项工作能顺利完成的基本保证就是让业务营销活动顺利进行。
阿德里亚娜·科索娃(2017)认为,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就是业务创新的能力,通过业务创新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深入贯彻以顾客为中心的业务发展基础。
2.2 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证券公司的营销与其他大不相同,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也进行了很大重大研究,对于证券市场的各种变化也非常重视,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总结这些研究成果,使本研究的起点又高了一层。
2.2.1 关于证券业务营销理念方面的研究
张克勇(2010)认为,国内证券公司在发展经营过程中,应以客户为中心,贯彻营销理念,从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专业业务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发展,科学发展专业的业务标准,从而促进客户满意度的全面提高。
罗饶(2010)认为,近年来,许多证券公司的营销理念不科学、不健全,证券公司领导层对营销活动关注不够深入,营销渠道与时展的实际需要不协调。研究表明,国内证券公司要想进一步提升营销水平,需要通过专业的营销理念来促进营销渠道的全面拓展。
方飞、肖文(2011)认为,如果按照证券公司的属性对其整体市场进行深度划分,那么子市场的客户群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促进证券公司根据客户群实施科学的营销策略。
孙苏民(2011)认为,在新营销理念的大力支持下,纽约证券公司营业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在证券公司的产品和专业服务管理上投入足够的资源,从而有效地促进新产品的开发,为公司客户全方位创造高市场价值。
2.2.2 关于证券公司营销组合策略方面的研究
邹日新(2014)通过长期实践发现,乌鲁木齐营业部市场定位不够明确,营销效率低下,证券公司产品创新和专业服务存在诸多漏洞,营销模式相对被动;而营销团队在发展和运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差。在研究过程中,全面分析了中信证券乌鲁木齐营业部的内外部营销环境,有效把握了该行的营销组合管理策略,在此基础上,将具体的营销策略在研究过程中全面实施,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和营销激励体系,提升业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技能,使银行信息管理水平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丁世杰(2014)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指出,证券公司的营销需要在几个综合的过程中实施,如对市场的各个细节进行全面审查、专业产品的研发、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交换、明确定价等市场推广,专业的售后服务。
王永斌(2015)认为,证券公司的市场应作为证券公司营销的基础,因为证券公司目前正在不断发展,所以可以通过证券公司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来满足顾客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知晓了证券公司的胜利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证券公司应该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完善的概念。
程晓娟(2015)提出,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变也应该和证券公司营销相适应,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的制定符合市场发展的证券产品,并根据市场环境进行科学定价。此外,学者还结合专业知识理论对信息时代的网络证券公司及其营销方法进行了研究。
第三章 欧莱雅在中国网络营销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
化妆品和其他消费品一样都受中国相关法律的约束管控。针对化妆品行业,2019年我国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化妆品注册和备案检验工作规范》、《化妆品检验验测机构能力建设指导原则》、《关于实施特殊用途化妆品行政许可延续承诺制审批有关事宜的公告》、《化妆品监管条例》、《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指导原则》、《化妆品分类规范》、《化妆品风险监测工作规程》、《化妆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等,其中《化妆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中开展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专项活动,打击非法添加、制假和网上售假的化妆品企业。政府还制定相关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企业往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减少资源的浪费,爱护环境等。
3.1.2 经济
经济实力到达一定的程度上,人们就会追求高质量的生活。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国民消费水平提升,人们经济消费不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更多地追求个人美好形象,国民会注重皮肤管理和提高化妆品消费。根据图表显示中国2018年化妆品零售交易统计总额为2619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9.6%,相比2012年零售额翻了一倍,若保持增长趋势,2020化妆品零售总额很有可能买入3千亿元大关。
来源2018年中国化妆品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随着消费主流的变化,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变化,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更愿意体验线上消费,化妆品线上消费渠道的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化妆品线上交易总额为842.53,增长率为线下交易的11倍,化妆品网络交易取得一个较大的飞跃。
虽然我国化妆品线上线下的渠道交易取得较大的进步有很大上升空间,但我国化妆品人均消费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图一显示的,随着消费者的增加,企业要做好消费者体验服务。
根据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化妆品消费群体主要是年收入3万元以上20岁以上女性人群,未来五年这类消费群体将以10%-15%复合增长;二三线城市为主力消费地区;移动端为主要购物渠道,有37.7%人群会选择PC端。报告显示中国有3亿女性是化妆品稳定消费者,每个月有固定化妆品消费,这类群体是化妆品业繁荣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面对男性市场的空白,许多企业也朝这方向突破,未来中国化妆品行业特别是线上市场需求会大幅度增加。
3.1.3 社会
我国化妆品行业与其他行业发展类似,不是一开始就是成熟的市场,国家也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该行业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消费者的化妆品购物观念也从盲从消费向理性消费靠齐,消费者选择化妆品时有自己独特的购物想法,不再是单一地依靠产品功效、热度来选择商品,例如部分消费者逐渐会受环保观念影响选择绿色环保的商品,也有消费者选择有机商品和排斥购买动物提取或那动物做实验的商品。随着国产商品质量的提高、性价比高和人们的爱国情怀,消费者也越来越选择购买雀羚佰草集等国内品牌。社会节奏的加快,起效慢的化妆品已经不能满足部分消费者,日渐兴起的医美类产品更能满足这些群体。网络销售主要依靠官网或像淘宝、京东等其他电商平台,网络营销受众群体为年轻消费者,年纪较大的消费群体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慢所以年纪较大的消费者大多都不会使用手机终端,并且对网购这种线上消费抱有不信任的偏见,难以真正接纳这种购物方式。要促使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接纳这种新型购物方式,首先要形成全民网购消费观。现代男性也更加注重生活品质,许多品牌意识到男性市场的潜力纷纷推出男性化妆品线,利用明星效应聘请流量男星代言系列产品,引领一种男性也要注重品质生活的观念。企业根据这些市场变化挖掘消费者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它,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
来源2019尼尔森的《中国大陆个人护理品和化妆品专营店购物者趋势研究》
3.1.4 技术
化妆品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化妆品阶段,古人用动植物的油脂进行皮肤护理;第二阶段是矿物油阶段,利用水乳提炼技术将矿物油和其他物质混合制成化妆品,但这个阶段的技术有限,长期使用矿物油合成的化妆品会对皮肤造成伤害;第三阶段是天然成分阶段,在水乳炼化基础上结合天然萃取分离技术,制造含天然成分化妆品;第四个阶段是无添加化妆品,着重攻克反复难题,该阶段的产品特点是不添加色素、香精防腐剂等化学添加物;第五个阶段是细胞护理阶段,科学家研究证实人体细胞能有效作用于人体皮肤,研究人员使用生物科技从人体细胞提炼出新型高科技护肤品,是未来一个趋势。根据2020《化妆品周刊》公布的全球化妆品专利数据,近五年的化妆品专利数量增长明显,2019年专利数量达10421,同比增长4.865 ,而中国的化妆品专利数量也是排全球之首,其中欧莱雅集团凭借1368个专利位居企业专利数榜首,排在第二的花王集团专利数为841。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化妆品迭代速度也越来越快,专利数量走势也可看出企业加大了对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是企业制胜的关键法宝。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也利用技术创新完善着网购平台,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高效安全的交易平台。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
3.2 欧莱雅在华网络营销现状
欧莱雅是全球十大化妆品公司之一。1996年欧莱雅进军中国市场,在香港地区建立经销商办事处,同年欧莱雅与苏州医学院合作建立欧莱雅在华公司,随后欧莱雅先后收购中国品牌小护士和羽西进军中国市场。欧莱雅逐步意识到互联网可能会对未来的营销拓展有利,所以自2002年起欧莱雅开始与网站合作。2007年欧莱雅开始发展网络营销,推出兰蔻进行试水,兰蔻与百度联手采取搜索引擎营销,销售额得到了提高。
现在欧莱雅拥有自己的网站平台、官方微博、小红书账号等,欧莱雅利用这些社交媒体与流量明星、网络红人合作宣传产品,在微博上建立话题热度,吸引消费者购买,还能建立客户的依赖性。2012年欧莱雅率先推出首款男士化妆品“巴黎欧莱雅男士”,在网络上进行一系列的营销包括在微博上建立男性化妆品有关的话题来获得热度,其次又邀请符合品牌气质当红男星“阮经天”代言,还有在微博平台发放试用品等,这次营销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巴黎欧莱雅男士”在男性市场中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也拉近欧莱雅集团与消费者的距离。除此之外欧莱雅其他品牌在线上营销方面也获得不错的成果,拓宽了许多线上营销渠道,其中包括天猫、淘宝、京东、唯品会等。
根据欧莱雅CEO指出,2019年中国市场中接近4成消费都是在线上进行交易,同比增长52.4%,是欧莱雅所有市场中占比最大的,法国仅占4%。根据数据表明,欧莱雅中国电商业务还将保持稳速增长。
欧莱雅中国公司尽管在高端市场占有很大的优势和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在低端市场的发力度欠缺,应加大低端市场的渗透力。除此之外,马太效应也在欧莱雅集团中逐渐显现,将会面临一些产品被市场淘汰。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1)欧莱雅集团拥有较硬的品牌知名度,旗下子品牌兰蔻、巴黎欧莱雅、美宝莲、薇姿等在大众消费市场、奢华产品市场和活性产品市场都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除此之外,理肤泉、修丽可是中国药妆领先品牌,巴黎欧莱雅男士更是中国第一男士护肤品牌。在2018年淘宝双十一活动期间,欧莱雅集团是销量第一的化妆品集团。由此可见,欧莱雅集团打下了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顾客忠诚度,保证了其线上销售平台的浏览量和销量。
(2)欧莱雅集团拥有庞大的资金链和完整的线上营销系统。线上平台的搭建和维护完善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物流系统的支持和技术人员支持等多方面支持,这些支持都需要欧莱雅集团资金来保障实施。
(3)欧莱雅集团注重护肤彩妆的研发。2017年该企业在全球投入研发的资金约70亿人名币。欧莱雅在中国市场建立了两个研发中心,其中一个是亚太规模最大的。欧莱雅集团专门针对中国人种的皮肤发色等进行研究分析,先后收购中国本土品牌羽西、小护士,结合本土品牌和集团的技术,重塑本土品牌。
(4)欧莱雅拥有庞大的营销团队。2005年后,欧莱雅集团把亚太区的培训中心迁往中国,并针对中国设立品牌研究推广部。通过公司的内部专业培训为线上线下营销部输出训练有素的营销人才和美容顾问,欧莱雅集团现如今取得的销售成绩及地位都离不开优秀的营销团队。
(5)注重线上运营。2018年欧莱雅中国35%的销售额是来自线上营销,欧莱雅注重自己线上营销的运营。在各个线上端口官网、微信公众号、淘宝旗舰店都进行页面设计排版,将各种产品进行分类和对每个产品都详细描述还附上产品测评为消费者提供参考,也加入有奖问卷调查,吸引新的顾客会员。除此自外集团赋予每个品牌人文情怀故事,提升顾客忠诚度。
3.3.2 劣势分析
(1)低线市场覆盖不足。欧莱雅集团主要以高端化妆品兰蔻、阿玛尼、科颜氏、圣罗兰来拉动消费增长,然而这些品牌价格偏高导致流失低端潜在消费者。
(2)产品品种单一。宝洁不仅在护肤化妆品行业取得成就还在日化行业也取得非常高的知名度;花王旗下洗涤、纸尿裤等日化业务在市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欧莱雅在其他市场空白。
(3)三四线城市开发力度不足。三四线城市的欧莱雅专柜体验店少,还有一部分城市没设有专柜,不能为三线四城市的消费者提供面对面的美容专业服务。
3.3.3 机会分析
(1)产品质量的提高。随着欧莱雅集团不断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研发更优质的产品,从而通过优质产品来俘获消费者。
(2)消费者不断增加。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从原来的重视价格到重视产品的质量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高质量的产品,且注重护肤化妆不再局限于女性,男性护肤化妆也逐渐流行如带货博主李佳琪。
(3)物流系统的不断完善。随着对传统物流的整体升级,新物流的逐渐发展,整个智能物流体系帮助网购提高了效率。新物流能增加包裹的运送速度、减少包裹的丢失和采用环保包裹减少污染浪费。优质的物流服务能扩大线上消费者。
(4)移动支付升级。越来越多的支付平台出现除了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还有云闪付、HUAWEI PAY、APPLE PAY等,这些都增加消费者的交易便捷性。除此之外,支付端不断升级,扫脸支付、声波支付、贴屏支付等也增加了极大的便利性。
(5)网络交易市场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随着线上交易地兴起,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交易市场,营造公平规范的交易市场。各大平台不断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其交易的售后和举报系统,消除网民对网络交易的不确定性。
(6)进口化妆品关税降低。国家实施降税措施,洗护产品的税率由8.4%降至2.9%,化妆品价格下降而刺激消费。
3.3.4 威胁分析
竞争对手增加。欧莱雅的竞争对手除了宝洁、资生堂等世界著名化妆品公司还有不断涌现的国货,国民都非常愿意尝试性价比高的国货;药妆产品比普通产品的功能性强安全性高,且医美概念的流行,人们更加信赖药妆产品。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药妆品牌与欧莱雅竞争。
竞争,思变,是市场生存的基本规则。在风起云涌的国际金融市场上,证券行业一度是串联银行、信托等金融类业务无所不能的角色。风险,即成为与之俱来的矛盾,于是各种监管措施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市场秩序。在竞争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旋律下,证券公司在遵守监管秩序的情况下,逐步探索新的利润来源。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道路,与西方证券市场的发展颇为相似。 无独有偶,在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乃至全球大部分国家也都经历了由电子信息技术起步的疯狂推广,到网络泡沫激增导致风险而面临行业危机。以电子商务为例,经过市场反复论证,其重心由“电子”转向“商务”,从而进入新运行轨道为市场带来新的业务平台。我们利用新的业务平台的运营模式作为一个着手点,将证券市场的“创新业务”规范化后引入其中,探索一条综合创新之路。 业务平台的拓展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过程。就证券行业而言,在近 10 年的监管制度的约束下,证券公司的业务像是束了足一样简化的只有传统型经纪业务是主体业务。在激烈的竞争形式下,开拓创新的口号越来越响亮,实践越来越多,为行业在宽度上延伸做了积极的准备。从我们证券业发展来看,证券市场初建的目的,就是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完善化、社会资源配置优良化,最终达到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在这近三十年的路途中也是风雨兼程,并没有一条坦途的大道来引领我国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针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几经波折,国家“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及相关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在此办法的指导下,近年来证券公司提出“创新”业务,在“创新”过程中将金融界各行业多种业务实现了有效的串联与融合,典型的银行票据业务、国际性业务,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相结合,建立各种形式的“创新业务”。DBY 证券分公司在近年中,完成数单该类项目,同时公司各分公司及营业部都在借创新项目来补充经纪业务的不足,创造额外收益。 所以,面对证券行业的长足发展与推行创新的契机,笔者尝试以《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 DBY 证券分公司创新业务实现研究》为题,以所在公司——DBY 证券分公司为主要业务平台,为主营的传统经纪业务与正在推广的“创新业务”,归纳业务模式,尝试引入凌志软件公司的 MOT 系统,通过该信息系统平台推广、销售传统业务、创新业务。 在外部环境成熟基础上,该 MOT 系统平台建设的也有一定的内部优势: (1)目前证券业监管机构推行的网上开户项目已经启动,该系统上线汇集企业客户基本信息数据,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奠定基础。
第 2 章 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与互联网金融
2.1 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目前,在我国与证券行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加以简要总结。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当前已成为各行业的公用技术,因为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信息的信赖。信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基于此高速发展的态势,网络的扩张、电子商务的涌现,各行各业已不满足于信息技术化的工具与业务流程。 所以,各种信息系统平台、网络平台及电子商务成为行业内与行业间的必备元素。金融业也呼之欲出的抛出“金融电商”概念。 从功能的视角对证券行业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在其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支付清算、融通资金、管理风险、处理信息、公司治理等的作用机制,是一个金融企业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功能。对于我国证券行业乃至整个世界的证券行业,IT 都是不可剥离的生命线。 短短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深刻变化对证券信息技术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行业的发展和变革使得信息技术与证券公司的业务无缝融合突显重要。
证券公司作为一个特许行业,面临着来自股东、客户及监管部门等方面的盈利压力,上市证券公司还面临着再融资规则、退市规则的盈利压力。会计年度的人为划分,还使证券公司面临着年度盈利目标和长期盈利目标的平衡问题。财务预算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具有控制企业财务收支、评价经营绩效的作用,但实务中证券公司一年一定、最多年中调整一次的财务收支预算(以下简称财务预算或预算),与现实相差甚多,常流于形式,财务预算往往蜕化为20%左右的营业费用预算,大大弱化了预算功能。本文在总结证券公司预算编制、执行中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和营业收支特点及部分证券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提出一种用于财务控制的财务预算方法――“以市场交易量为基础的滚动目标利润预算法”(以下简称“交易量预算法”)。
现阶段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收入中,自营投资业务收入波动性最大,客户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小,经纪业务收入及与之相关的客户保证金利差收入占比最大且相较于自营收入而言波动性相对较小。交易量预算法根据证券公司收入结构的这一特点,以经纪业务收入及与之相关的客户保证金利差收入的预测为核心,在预计利润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利润,从而确定自营业务的亏损容忍上限,并结合设定的止损率据以计算自营业务投资规模,即锁定自营投资风险,以确保最低盈利目标的实现。根据交易量预算法建立的预算模型还可以用于盈亏平衡分析和利润敏感性分析。
二、交易量预算法的主要内容与核心思想
在我国现阶段,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同质化状态尚未根本改观,证券公司“靠天吃饭”的行业特征明显,股票指数和交易量的跌宕起伏使得证券公司的收入及与收入相关的支出具有极大的波动性,特别是以股票投资为主的自营业务收入,且其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如全行业06、07年平均分别为36.45%和31.82%,08年因大部分公司自营业务亏损而使这一比重骤降至很低的水平。因而财务预算很难编制,预算与实际往往相差甚远。基于我国证券公司现阶段的业务特点和收入结构,传统的预算方法对证券公司并不适用。
随着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及稳健经营的需要,借鉴海外券商的收入结构,特别是在我国证券市场目前没有风险对冲机制的情况下,部分公司已开始逐步减少对股票自营投资的过度依赖,以减少经营风险和经营业绩的波动性。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调整收入结构的必然趋势。全行业06-08年度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4.57%、56.56%、65.6%(自营亏损抬高了08年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经纪业务收入目前是多数证券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相较于股票投资业务,经纪业务收入相对易于预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交易量预算法这一适合于证券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法。
从财务角度看,证券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可划分为卖方业务收入和买方业务收入。卖方业务收入包括经纪业务收入及衍生的客户保证金利差收入、资产管理业务收入、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等,即除了自营业务收入外,证券公司的其他业务收入基本都可归类为卖方业务收入。
交易量预算法的核心是首先预测预算年度的以经纪业务收入为主的卖方业务收入和主要营业支出,并据以计算预计利润,然后将一定比例的预计利润作为预算年度的目标利润,预计利润与目标利润的差额作为公司可以承受的自营业务损失上限,以此结合止损率来确定自营业务规模,在预算年度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及假设条件的变化按月或随时调整预计利润、目标利润和自营业务规模。为了确保目标利润的完成,自营业务的规模可以因为看空而不断减少,但不能因为看多而无限度增加,自营业务的风险敞口应以预计利润与目标利润的差额为限。举例来说,不含自营业务利润的预计利润假定为10亿元,确定目标利润为8亿元,则自营业务的风险敞口上限为2亿元;再假设自营业务的整体止损率为20%,则自营业务的上限规模为10亿元(2/20%)。那么即使再看多,自营业务规模也不能超过10亿元,除非调整止损率,比如将止损率调整为15%,则规模可扩大至13.33亿元(2/15%)。
这一预算方法不将自营业务收入作为预算收入的组成部分,而是在编制预算时,根据利润预测结果确定一个自营业务的亏损上限,并在预算年度内根据预算执行情况按月或随时予以调整。这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利润控制方法,在市场繁荣、业绩好的情况下自营规模可随预计利润的增加而增加,反之亦然。这样既能在股市上涨时增加利润,又能在下跌时控制风险,是一种稳健的经营策略。回顾我国股票市场的历史,几乎是“一轮牛市消灭一批证券公司”。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公司在牛市时不能根据自己的损失承担能力控制自营规模,当熊市来临时又不能及时止损。2000年的牛市,很多证券公司通过保本保底的资产管理业务的无限度扩张变相扩大了自营规模,结果导致损失惨重,相当一部分公司因此陷入困境或破产,很多公司为了做到当年帐面盈利而不惜出售基金公司股权、上市公司法人股等优质资产。综合治理完成后,证券公司合规经营日益走上正轨,未来证券公司最大的经营风险将是来自于投资规模的失控。08年以来股市的大幅下跌又使个别未能根据自身盈利承受能力控制自营规模的公司发生年度亏损。《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中以净资本规模约束自营规模的规定是一种侧重于资产负债表风险控制的监管要求,它与公司自身更侧重于利润表风险控制的目标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以此作为证券公司从盈利角度控制自营规模的依据。交易量预算法提出的以预计利润与目标利润的差额即预计利润的一定比例作为自营业务亏损上限从而决定自营业务规模这一思路是控制自营业务风险和公司业绩风险的有效方法。
三、交易量预算法的主要步骤
第一,主要业务收入的预测。
(1)经纪业务佣金净收入预测。经纪业务佣金净收入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市场交易量、市场份额、平均净佣金费率。佣金净收入=市场交易量×市场份额×平均净佣金费率。股票交易量取决于换手率和流通市值两个因素,即:股票交易量=换手率×流通市值。对股票交易量的预测应综合主要研究机构对市场的预测,建议取主要证券公司研究机构对交易量预测的平均值。基金、权证等其他品种的交易量或佣金净收入,可根据前一年其占股票交易量或佣金净收入的比例并结合可能的变化进行估算。
在确定用于预测的市场份额和净佣金费率时需考虑以下因素:经纪业务买卖的证券品种包括A股、B股、基金、权证、国债现券、企业债及可转债、国债回购等,每一品种交易量占交易总量的比重不同,不同品种的市场份额和佣金费率也不同。各公司应根据自身市场份额和净佣金费率的品种结构,以及预算年度交易品种结构的可能变化等因素,确定是使用综合还是分品种的市场份额和净佣金费率。佣金净收入是佣金收入减去经手费、证管费、银行第三方存管费等手续费支出后的差额。经手费和证管费与佣金收入的比例关系不同,银行第三方存管费与佣金收入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客户保证金规模相关。公司应根据重要性原则确定直接使用净佣金费率单一指标,还是在分别预测佣金收入、经手费、证管费、银行第三方存管费的基础上计算佣金净收入。市场份额应结合公司市场份额的变化趋势、市场竞争形势、公司应对竞争的策略等因素进行预测。另外,预测时应充分考虑佣金费率逐年下降的现实,结合公司的竞争策略确定预算时采用的佣金费率。
(2)客户保证金利差收入。首先预测客户保证金规模。统计研究表明,客户保证金规模与股票指数、交易量及市场份额呈正相关,可以根据统计规律预测客户保证金的平均规模。预测时应剔除新股申购前后保证金的波动。客户保证金利差收入=客户保证金预计平均规模×利差率。
(3)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主要指集合理财产品收入,包括管理费收入、交易佣金收入和自有资金分红收入。如有其他资产管理业务,可根据实际情况预测。分产品按预计平均规模和管理费率预计管理费收入。交易佣金收入按预计平均规模、换手率和佣金费率计算。自有资金分红收入按各产品的净值、自有资金参与规模、预计分红比例计算。
(4)投资银行业务收入。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可以根据证券发行和并购市场情况及公司的项目贮备情况预测。
(5)自有资金利息收入。首先根据公司目前的自有资金规模、预算年度内重大投资和筹资项目情况等预测自有资金平均流入流出情况,预计自有资金平均规模,然后乘以预计的存款利率。
(6)长期股权投资收入。为预测方便起见,纳入合并的子公司可仅预测其净利润,按控股比例计算投资收入。未纳入合并范围的长期股权投资根据历史数据预计分红收入。
第二,营业费用分类及与营业税金的预测。
在参考管理会计对费用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证券公司营业费用的特点我们将证券公司的营业费用根据性质划分为固定性费用、可预算控制性费用、变动性费用三大类。具体如下:
(1)固定性费用。是指发生额相对稳定或标准确定后发生额可较为准确预计的费用。包括:固定性工资及与之有固定比例关系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房屋租赁费及与房屋拥有或使用相关的房产税、物业管理费、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及房屋装修、交易席位等摊销费用;社会保险费用及住房公积金;审计费等。固定性费用主要根据上年度实际发生情况及基础数据或标准的预计变动情况进行预测。
(2)可预算控制性费用。是指发生额具有较大弹性但可通过预算的形式加以控制的费用。包括: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广告及宣传费、办公费、会议费等。可预算控制性费用是各相关部门费用控制的重点,以公司核定的预算作为预测值。
(3)变动性费用。是指发生额与相关业务指标或其他财务指标之间存在固定或相对固定的比例,随相关业务指标或其他财务指标的变动而变动的费用。包括:与经营业绩相关的奖金及与之相关的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与经纪业务佣金收入相关的经纪人佣金和交易单元流量费、与营业收入相关的投资者保护基金。变动性费用预测的基础是寻找各项变动性费用与相关业务指标或其他财务指标的函数关系,通过建立模型来预测。
营业税金及附加的预测较为简单,根据收入的预测结果,剔除非营业税应税收入(如金融同业利息收入、长期股权投资分红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收入等)和营业费用中的投资者保护基金等营业税应税收入抵减项目,然后乘以营业税税率及附加费率。
第三,根据以上结果预测税前利润,进而确定目标税前利润,目标税前利润可按预测税前利润的一定比例来确定,比如75-90%。不考虑汇兑损益、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资产减值损失等不重要或无法预测项目对利润的影响,除非影响较大且易于预计。
第四,将自营业务收入作为确保目标税前利润完成前提下的调节性收入,即将预测利润超过目标利润的部分(预测利润-目标利润)作为公司可承受的自营业务损失上限,设定止损率,并据以计算自营业务的最大规模。
第五,预算年度内,每月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及影响收支的关键因素和初次编制预算时设定的假设条件的变动情况预测剩余月份的营业收支及利润,从而滚动调整年度预测利润、目标利润及自营业务规模。由于离预算年度结束时间越远预算的准确度越差,所以为了保证预算控制的灵活性,年初时自营业务的规模应低于按上述方法计算的上限,比如控制在上限的50%以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逐步提高。当然,实际的投资规模还应根据对市场的判断来决定,但不应超过按以上方法计算的规模上限。
四、预算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为了预测不同因素组合下利润预测值的变动情况,及通过收支项目的平衡与调整以实现预算目标,为预算的编制、分析与调整建立基础,在上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通过EXCEL表格建立预算模型如表1所示。
通过该模型可以看出,任何影响财务收支项目的因素及影响其他财务收支项目的收支项目的变动都可以通过模型自动计算出各财务收支项目和净利润的结果。这一模型还可以用来进行盈利敏感性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财务分析工具。
交易量预算法是一种用于财务控制的预算方法,所以任何预算基础的变动都要通过模型的调整来重新计算利润预测值,以便随时因应这些因素的变化来进行财务控制。一般来说,在每月初根据截止上月末财务收支的实际情况及各种预算因素的变化情况重新编制年度预算,并据以计算预测利润、目标利润、自营业务规模等,所以,建立在交易量预算法基础上的用于财务控制的预算是一种滚动预算。需要说明的是,实际的财务收支预算模型要比以上模型复杂得多,还应有与之相关的营业费用预算模型相配套。各公司应根据自身的业务及费用特点建立合适的财务收支预算和营业费用预算模型。
五、财务预算的层次及相互衔接
根据作用不同,财务预算可分为三个层面,即:用于财务控制的预算、用于内部业绩考核的预算、用于董事会对管理层考核的预算。根据交易量预算法编制的预算更具预测的性质,属于用于财务控制的预算,但它没有考虑公司对各业务线的业绩增长要求,因而不适用于内部业绩考核。用于内部业绩考核的预算应体现对各业务线的业绩增长要求和成本控制要求,它源于预测但应高于预测。而用于董事会对管理层考核的预算是董事会对公司及管理层进行业绩考核的依据,它是管理层和董事会博弈的结果,一般介于用于财务控制和用于内部业绩考核预算之间。这三个层面的预算侧重点不同,但用于财务控制的预算是基础,根据交易量预算法编制的预算属于用于财务控制的预算。
今年是我在证券公司信息技术部工作的第四个年头,而我所在的部门又是证券公司的核心部门,我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公司的形象。我的工作中更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和放松,稍一出小差错可铸成重大灾难性后果。众所周知,证券公司的信息技术部门是最忙的部门之一,而我所在的岗位更是不能有一丝的空闲,每一次新系统的投产和建设让我每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进步!在信息技术部工作的时间里,使我感觉到了自己每天都在进步!而除了日常维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工作需要处理,因此,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就迫使我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在工作中认真认真再认真,严格按照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来进行实际操作。一年中始终如一的要求自己,在我和部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年我个人没有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对待业务技能,我心里有一条给自己规定的要求: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千方百计的把自己不会的学会,不懂的弄懂,争取做到新时期证券行业的一名合格技术工作者。
下面我对这一年来所做的工作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1、恒生内控平台和数据中心系统建设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要求,证券公司必需建立净资本报送系统、异常交易监控和大小非减持监控系统。由于我公司原有独立存管系统为福建新意公司所开发,数据库平台是基于SQLSERVER2000,而新意公司的净资本报送系统、异常交易监控和大小非减持监控系统是基于数据库TERADATA,因此,对数据库的投入将会增加很大一笔费用,软硬件费用算下来一共需要投入一百多万,而在系统的稳定性和易操作性方面不是太理想。后又咨询到金仕达公司的该系统,费用也在一百多万以上,相对于我公司原有新意独立存管系统而言,增加了重复投入费用。而结合公司的实际业务情况,所以在选择开发商和价格方面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和考虑。恒生公司愿意无条件移植我公司原有独立存管系统和反洗钱系统,给的报价也是在充分保护原有系统的基础上给出的价格,而且还有一个专门的维护团队,有很强的实力。从公司实际业务情况出发,最终选择了价格适当的恒生公司内控平台和数据中心系统。
2、恒生内控平台和数据中心系统建设的后期维护
在三个多月的紧张建设和测试中,我公司的证券公司反洗钱监控报送系统、内控平台、净资本监控系统、异常交易和大小非减持监控系统顺利建设完成,并正常接管以前新意独立存管系统的运行。从系统的需求探讨到筹建和正式上线运行,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各项目组成员的大力支持,因此,在建设和测试过程中都很顺利。在后期的维护中主要是针对一些新需求的解决和证监会的新报表报送需求,目前恒生公司工程师正在我公司现场解决中,估计月底可全部解决完成。
3、三方存管系统建设和后期维护
“券商托管证券,银行监管资金”这是三方存管总的思想,目的是充分保护投资者,也让资金更安全,投资者更放心。
从三方存管的提出到建设以及正式上线,我们部门都是走在了最前面。从联系通讯线路,联系银行到测试和正式上线,我部门的所有员工都在默默的为这一新业务的学习和开展而努力。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新增上线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目前招商银行准生产测试已完成,现正进行到实盘测试阶段,估计明年年初可正式上线运行。
3、公司净资本监控系统新报表报送规则
根据证监会要求,证券公司需要执行新报表报送规则,并于年12月1日正式报送。由于我公司已上线运行的净资本监控系统还是老的报表,需要联系恒生公司对原有净资本系统进行升级,满足证监会的新报表报送要求。在了解公司的需求后,和恒生公司联系升级事宜且进展顺利,目前恒生公司工程师正在现场解决中,本月即可正式报送新报表。
4、制作公司三方存管系统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汇总,对原有经纪人营销系统的移植工程,配合中心机房新增网上交易AS、AR四台。
5、对中心机房B股外币转帐、清算机器、行情分发系统机器、咨询接收和转发机器的更换工作。
6、对各营业部及服务部新意开户证书的升级,联系升级三方存管许可证和相关系统的授权事宜,给财务部解决资金存管不能重复导出凭证的问题。
7、制作关于网上交易系统登陆不上行情和委托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汇总,制作公司风控系统评级表。由于公司各分支机构需要上传图像扫描资料和清算中心的统一刻录光盘,开通FTP用户和网络连接配置事宜。制作中心机房系统应急计划和设备标签并张贴事宜。
8、配合公司机房改造工程,库房卫生打扫和机器卫生整理等工作。
9、配合恒生工程师对中心机房报盘系统升级,以减轻报盘风险和压力问题,配合恒生工程师对三方存管系统版本和接口的升级,配合恒生工程师对公司OIW报盘库结构的升级,配合恒生公司对我公司信息系统的评估工作。
10、配合公司合规管理部和人民银行对我公司反洗钱数据报送核查工作,配合公司合规管理部反洗钱数据报送工作。配合贵州证监局对中心机房的检查,一些文档的准备工作。
11、安装开放式基金系统,测试及清算,发邮件数据等事宜,配合中北营业部切换NOVELL系统和网络隔离。
12、合并原汉唐和华创席位后,报盘统一测试。配合北京路营业部,新华路营业部及各服务部工行三方存管批量上线工作。
13、配合德阳灾备中心系统建设及制作应急切换方案。
14、配合公司帐户规范工作。
15、机房日常维护和巡视,日志填写、数据备份、值班等工作。
我有渴望学习新知识和不断探索的热忱,在每一次公司发展新业务和组织活动的时候。我都会第一个站出来,不论加班到几点,我都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我知道,我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也会积极的利用好每一次学习新业务的机会,做好各项新业务的测试工作,不给整个部门的工作拖后腿。在这种想法下,我很好的完成了部门领导交给的每一项任务。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证券业务还有待深入全面了解。
2、对网络方面知识和动手能力有待加强。
3、在维护或工程实施中,对要害问题总结,并形成文档的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更便于大家来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
4、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不断地学习新业务,新知识,做到知识的不断更新。
改进措施:
1、平时注重知识技能积累,刻苦钻研,在边学习边实践中成长。
2、加强网络方面和数据库方面的学习,有机会多参加相关方面的培训。
3、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对典型、要害问题解决注重整理,形成文档,希望部门加强这方面的交流、监督。
4、主动争取新业务工程测试和实施机会,在实践中学习。
5、加强和各营业部以及服务部的沟通。
2011年工作安排:
1、配合公司开放式基金系统建设,测试及上线。
2、配合公司招商银行实盘测试及正式上线工作。
3、反洗钱监控系统、净资本监控系统、异常交易和大小非减持监控系统、内控系统的维护和相关升级事宜。
4、服务部升级为营业部后,对财务系统的相关备份工作,新增财务登陆站点后的相关维护工作。
5、柜台系统和三方存管系统维护及相关升级事宜。
6、配合公司中心机房网络改造工程及网络管理工作。
本文从债务型、权益型、混合型三个方面对中美两国企业并购融资工具进行比较。
一、债务型并购融资工具比较
在美国,债务型并购融资工具主要有:贷款、债券、票据。
银行贷款是企业取得并购资金的主要融资工具,但是由于企业取得银行贷款需要向银行提供财务、经营方面的信息,约束相对严格,为了保障债务的安全性,商业银行还通过股权参与的形式,对并购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对并购实施持续的影响。企业若想取得银行贷款并非易事,投资银行为企业所提供的过桥贷款恰恰弥补了这个缺陷。过桥贷款是指为了促使并购活动的实现,由投资银行向主并购方提供的高利率的过渡性质贷款,这笔贷款日后由并购企业公开发行新的高利率、高风险债券所得款项,或以并购完成后主并购方以较高的股利政策进行偿还。
在美国,企业并购中常用的债券融资方式包括各种企业债券和垃圾债券,由于用于并购而发行的债券潜在的风险非常大,因而其利率也比较高。“垃圾债券”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创新融资工具(Junk bond),它是指那些被认为偿付能力较低而支付较高收益的债券,主要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收益。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些实力薄弱的小公司正是通过发行垃圾债券获得资金完成对资本实力强过自己几倍的公司的收购,从而一举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巨头企业,正是垃圾债券同杠杆收购技术的结合推动了当时的美国企业间的并购浪潮。
票据融资也是美国企业并购常用的工具之一。这里的票据主要指的是向较大的企业或机构出售的商业票据,它产生于19世纪初,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发展比较缓慢,80年代后商业票据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才成为主要的融资工具。在当前美国商业票据市场上,主要的发行人是大型企业集团下属金融公司,占总量的75%,其他发行人还有银行持股公司、投资银行、市政当局以及外国发行人。由于其在周转信贷融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而在杠杆收购中较为常见。
我国《贷款通则》中第4章第3款规定: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的通知》明确提出企业不得占用贷款买卖股票,《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规定我国银行只对证券公司进行股票抵押贷款。在我国现阶段制度环境下,针对并购的银行短期信贷是难以获得的。而银行长期信贷在企业并购中主要用于并购完成后主并购方对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这些规定无疑为企业取得银行贷款设置了诸多障碍。
至于债券融资方面,迄今为止,境内上市公司并购交易中采用发债(不含可转债)形式融资的尚无先例。我国《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的第20条规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所筹集资金应当按照审批机关批准的用途,用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并购利用发行债券融资还面临着《公司法》、《证券法》关于发债额度、债券利率、资金投向等多种约束。而像在美国运用得非常成熟的高风险的垃圾债券融资工具在我国更是无法实施。
上市公司并购交易中通过票据融资在我国目前仍没有先例。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对于票据要式条件的规定较为狭窄,在票据定位上强调了票据的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关系,因而我国商业票据的融资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二、权益型并购融资工具比较
公开发行股票融资,主要指首次公开发行(IPO)和股权再融资(包括增发和配股)。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美国的证券市场具有多层次性,除了纽约证券交易所(NewYork Stock Exchange,NYSE)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rican StockExchange,AMEX)两个证券交易所之外,还有纳斯达克(NASDAQ)这个世界最大的电子交易市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并购融资需求选择某个市场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换股并购是指收购公司将目标公司的股权按一定比例换成本公司的股权,目标公司被终止,或成为收购公司的子公司的购并方式,换股视具体情况可分为增资换股、库存股换股、母子公司交叉换股等。在美国,现金支付比重由1976年的52%下降到1995年的27%;相应地,股票支付方式所占比重则由26%上升到37%;1996年,美国企业并购交易的支付结构为现金33%,股票支付39%,混合支付28%;2000年,美国以股票或股票加现金方式支付的部分占到了72%。因而换股并购是在美国乃至大多数西方国家所采用的主要并购融资工具。
我国证券市场建立后,在股票发行方式、发行定价、信息披露制度方面不断的进行改革以适应我国市场环境。我国公开发行股票融资在2000年以前则是审批制,目前过渡到核准制,但需要通过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核准,效率较低,一般需将此方式与其他融资工具相结合并使用才能适用于企业的并购活动。
我国资本市场上真正意义的换股并购开始于清华同方与山东鲁颖电子的合并,目前市场上的换股并购多发生在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由于我国尚未出台针对定向发行、换股方面的相关法规,而仅有《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规予以约束,以及由于此前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等诸多因素在内,使得换股并购这一国际主流并购融资工具未能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随着股权分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换股并购将会在企业并购中充当主要角色。
三、混合型并购融资工具比较
这里混合型融资工具主要指的是:资产证券化、可转换证券、认股权证。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项重大金融创新,是世界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之一。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收入的资产组建资产池,并以其所产生的现金流收入为支撑发行证券的过程和技术。运用资产证券化融资进行并购在美国运用得较为成熟。
早在1843年美国的New York Erie铁道公司就发行了全世界第一例可转换债券,自此之后,可转换债券这种融资工具逐步遍及全球资本市场。运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工具进行并购是指主并购方发行转券用以交换被并购方的股票而将其并购。采用该融资工具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既有低资本成本的特点,并且能够使并购后企业每股盈余显著提高,有利于提升股价。
认股权证(Warrants),是一种赋予其持有者以某一预定价格、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内购买证券的权利的证书。认股权证最早产生于美国,由美国电灯和能源公司(American Light & Power)于1911年首次发行,1970年4月,认股权证首次在美国的纽约证交所上市交易。初期,认股权证在筹资、对冲风险及套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后认股权证融资也逐渐应用到企业并购活动中。
使用资产证券化这种融资工具在我国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自从2000年中集集团应收账款的证券化首开国内先河,其后的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东莞控股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莞深高速公路收费收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等的推出见证了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工具在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并购案例以2002年青岛啤酒向美国AB公司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为典型,此次融得的资金主要用于未来收购啤酒厂、收购有形资产以及建设新的啤酒酿造厂。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政策上给与的支持,可转换债券融资工具在中国的并购市场会越来越被重视的。
在90年代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沪深两个市场均曾推出过配股权证,但由于产品设计方面的原因均不成功,时下权证更多地成为了投资者投机的工具,失去了其本来的作用。2003年,花旗集团对浦发银行的收购让人们对认股权证融资有了初步认识。当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时,运用认股权证这一融资工具实施并购也会被上市公司所了解。
四、总结及建议
并购融资工具是企业实现并购融资的媒介手段,也是保证企业并购成功实施的关键。并购融资工具只有在适应资本市场状态和法制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成熟市场的融资工具,着眼于我国本土企业并购环境,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并购融资模式及方案。
(一)逐步放松金融管制
与美国相比较,有些融资工具在我国很难被推广甚至根本无法使用。这主要是由于金融管制比较严格,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很快,但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发展相对滞后。为此,国家应当从政策上给予企业并购有更多的选择融资工具的空间。
(二)重视金融中介
并不是大多数企业都能够通过自有资金完成并购。因此,我国开展企业并购应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充分运用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人才优势、资本实力、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并购开创多样的融资渠道。相信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改后的不久,上市公司将迎来一次新的并购浪潮,而在这次并购浪潮中金融中介必将扮演重要角色。
(三)积极开展金融工具创新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中的主要问题
1、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利差倒挂
保险资金一般是指保险公司的资本金、保证金、营运资金、各种准备金、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盈余、保险保障基金及国家规定的其他资金。成熟保险业的经营是依靠保险和投资两个轮子共同驱动和协调发展,通过保险融资,投资创利的方式来实现保险公司总体收益。投资是保险业的核心业务,没有投资等于是没有保险行业。保险行业的主要存在目标是风险的转移。保费是风险转移的价格,但由于市场的竞争,使得这个价格往往不够支付转移的成本,承保亏损己成为保险公司的普遍现象。所以,没有保险投资,没有投资绩效的提高,整个保险行业的经营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
近年来,我国保险融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保险资金的运用却不理想。首先是运用渠道过窄。1995年10月1日实施的《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该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实际上,在1998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1998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保险公司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从事债券买卖业务。这一举措,为保险资金运用无疑开辟了一条安全、高效的新渠道,但是这一市场目前虽有9000亿的存量,但交易不够活跃,限制了保险公司大规模进入。从全国几大保险公司的情况来看,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40%一60%是现金和银行存款。1996年,中保708亿元总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为389亿元,占498%,太保83.9亿元的总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为436亿元,占4095%,平保7618亿元总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为3772亿元,占3872%。其次,在过去银行利率水平较高时,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还不足于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构成较大威胁,但随着央行连续七次降息,利差倒挂的问题凸现了出来。经过七次降息,一年存款利率从1996年的1078%降至目前的225%,这使保险公司在1998年以前预定利率75%水平以上的长期业务出现利差倒挂,面临的利差损失将在未来几年中滚动增加。国债收益也随即大幅下调,资金市场总体收益率偏低,使得具有长期负债特点的寿险资金回报率过低。尽管国内各家保险公司为防范风险,于1998年8月以后纷纷推出了“利差返还型保单”,但准备金不足仍是不少保险公司将面临的问题。
2、不公平竞争问题。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加深,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必须开放金融服务业-10-外资保险公司看好中国市场潜力,纷纷抢滩国内保险市场。在资金运用上外资保险公司有明显优势,如《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外资保险资金除可以人民币和外币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外,还可购买企业债券(不可超过投资总额的10%)、境内外汇委托放款以及股权投资(不超过可投资总额的15%)。显然,外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明显比内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广得多,从而导致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国内保险业的发展。
二、拓宽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险资人市
1、西方国家保险资金入市情况
从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实践看,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分类,即房地产、抵押贷款、股份、固定收益债券、抵押贷款以外的贷款和其他投资方式等六类,OECD国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以固定收益债券(包括国债、企业债、金融债券等)为主,比例一般在20%-40%之间,很少有超过70%的;股份投资(包括股票和实业投资等)一般在10%-30%之间,产险投资于股份的比例相对于寿险要高一些。以美、日、英三国为例:美国寿险投资于股票的比重97年达到233%,日本94年为266%,英国96年为435%;各国保险公司持上市公司股票占整个股票市场市值比重为:美国294%,欧洲40%,日本50%。以上数据表明,由于股票和债券具有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保险资金入市是提高保险资金投资绩效的必要途径。
2、我国保险资金入市的可行性
根据以上分析,成熟保险业的保险资金主要运用于债券和股票。而我国证券市场却对保险资金关上了大门,这正是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我国能不能借鉴国际经验,扫除这一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障碍呢?保险资金运用,应坚持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多样性的国际通行原则。以此为标准,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收益性和流动性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安全性。股市是高风险的市场,这是人们所公认的。然而,任何投资,风险和收益总是共存的,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视高风险,也不能因为有风险而放弃大好的投资机会。在认清风险的基础上,理性投资股市,进行合理的投资组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提高收益。中国股市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还难以总结出其运行的长期规律,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即使在1997、1998年的调整年中,每年也有一至两波较为象样的行情。以安全为第一的保险资金,每年只做一波行情,实现10%的收益并不难,有节制的选择时机入市,稳健操作,风险并不大。另外,寿险保单的责任期常常在5年、10年、15年甚至更长,完全有时间调整投资战略,达到在保单责任期满时较好的收益率。因此,在我国,保险资金入市是完全可以尝试的。
3、我国保险资金入市的具体方式
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解决保险公司资金投资渠道的一个主要运作方式,这一方式能在最大限度内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性。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让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行,涉及诸多相关问题,下面笔者提出一些构想。(1)保险基金的募集。正式运行三年以上,无重大违规行为的中资保险公司都可以发起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保险基金的募集采取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的形式,保险基金可以向某一家保险公司定向募集,也可以向数家保险公司定向募集。保险基金设立以后,也不公开上市。(2)募集资金的比例。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用于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资金数额,以其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来确定。根据目前的情况,这一比例应在10%左右,允许上下浮动2%是比较合适的,同时要根据保险公司的类型、运行的时间、资本金实力、资产柿俊⒆什赫室约肮咀市哦鹊纫蛩?作适当调整。(3)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的选择和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管理人可以选择现有的、规范化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由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发起设立新的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有3-5家证券公司和(或)信托投资公司共同发起设立。(4)保险基金形式。保险基金可以采取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形式。如果采取封闭式基金形式,存续时间不得少于5年,有人寿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的保险基金的存续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如15-30年;由非人寿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的保险基金的存续时间可以相对短一些,如5-15年。(5)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和投资组合。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包括股票、国债、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保险基金的投资组合应当符合:投资于股票,债券的比重不得低于基金资产总值的80%;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6)保险基金的信息披露。保险基金必须定期在指定的报刊上披露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以供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对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同时也便于投保的消费者在选择保险公司时参考。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尽快实施。笔者认为,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发展。随着证券市场和保险业规模的扩大,各项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再加上保险基金所募集的资金只占保险公司资金总量的较小份额,因此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将是安全的,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是切实可行的。
2、尽快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为了使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设立、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须尽快出台与之相配套的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的起草可以参照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结合保险基金的特点。另外,正在起草的《投资基金法》也应将有关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内容包括进去。
中国金融体系如果爆发整体性或局部性危机,那么诱因一定在内部,而非外部。
国有银行系统:风险严重,暂时可控
国有银行系统盈利模式不够清晰
根据1999~2001年度四大银行的损益平衡表,我们概括出,国有银行体系的收入来源依次是:利息收入(69%),金融机构往来收入(17%),国债收益(10%),手续费收入(2%),汇兑和其他营业收入(2%)。而支出则依次是:利息支出(57%),营业费用(22%),各项准备计提(10%),金融机构往来支出(6%),固定资产折旧(3%),其他营业支出(2%)。可见,中国国有银行体系高度依赖于存贷款的利率差,而金融机构往来的收入和支出实际上可以视做国有银行利润虚夸部分。鉴于国债收益不断下降,中间业务界定不清,国有银行体系盈利能力持续弱化。根据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的披露,在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资产利润率仅0.13%,中国农业银行为0.01%,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0.14%。而同年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分别达到1.50%和1.77%。
国有银行系统的资本金已经接近枯竭
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不佳,他们基本上丧失了依赖自身积累补充资本金的可能性。以工商银行为例,在2001年全年工行提取呆账准备金174.6亿元,核销历年各种财务损失106亿元,实现账面利润58.88亿元。假定其不良资产状况今后不再恶化,再假定新增的银行资产不带来新的资本金要求,那么为静态地补充资本金,工商银行至少需要200亿美元,靠工商银行自身的利润积累约需要20年。因此,中国国有银行系统补充资本金只能依赖外部注资。
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仍然偏高
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估算有多种结果。从1994~2001年的多项研究来看,这个比率从24%到50%不等,其中,穆迪氏在1999年和摩根大通在2002年的研究均显示,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重组成本可能高达GDP的18%,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目前国有银行的“四大”不仅与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和未提供数据的银行)3.27%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去甚远,而且也远远高于亚洲金融危机前东南亚各国银行的水平(不超过6%)。
在2002年第一季度,戴相龙多次指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为25.37%。在2002年7月,戴进一步指出,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又下降了2.25个百分点,总结来说,官方披露目前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比率为23%左右,但未对促降不良资产的途径作披露。应该注意的是,23%这个数据具有不可比性。一是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没有包括已经转移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15688亿不良资产,如果加上这一块,估计不良贷款率就需修正为35%;二是中国国有银行对贷款仍沿用“一逾二呆”的办法,而非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办法,这也使得名义上的不良资产比率较低。
总地看,目前国有银行系统缺乏较好的盈利模式,资本金严重匮乏,深受不良资产困扰。因此,银行体系的风险相当大,如果以中央银行的广义负债指标M2/GDP来观察的话,则中国央行名列全球首位。
化解这些问题,只有以下渠道:一是撤并营业网点和裁员,这目前已在进行;二是通过政府财政来注资,鉴于中央财政隐性债务压力巨大,财政注资几乎不可能;三是通过银行上市来补充资本金,中国资本市场的容量决定了国有银行可能需要分拆而不是整体上市;四是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来注资,这需要等待《大中型国有企业吸收外国资金并购管理条例》的出台;五是对银行业的准入进行放松,引入私人部门的注资;六是以直接的通货膨胀税强行稀释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假定在未来10年内国内产出总值的真实增长率保持8%,通货膨胀率也保持在8%;再假定在基年GDP为10万亿元,银行不良贷款2.5万亿,占GDP的25%。在维持“双八”目标的情况下,不良贷款占GDP的比率在5年后从25%下降为13%,10年后下降为6%。国有银行业的现状决定了,从长期看,中国金融业承受的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如何阻止高通货膨胀发展为恶性通货膨胀,是未来的重要命题。
证券业:风险严重,随时可能失控
证券机构存在突发性破产的严重风险
证监会机构监管部主任李小雪称,截至2002年5月底,118家证券公司净资产额为917亿元,不良资产却高达460亿元,不良资产率超过50%。仅就数据而言,中国证券业的状况较之国有银行尚且不如。在2001年度对87家证券公司的审计中,审计意见不干净的占55.17%,其中带解释性说明的占14.94%、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占12.64%,无法表示意见的有1家。
造成证券公司不良资产十分严重的原因大体可以归纳为:一是早期债务继承。早期的证券公司脱胎于银行和信托公司,当时银行和信托资金投资于房地产损失严重,在证券公司成立时,被直接划转到证券公司账上。二是资本市场近年来出现剧烈波动,尤其是2001年,中国证券公司的投资和经营损失十分严重。三是以固定回报承诺的方式进行代客理财导致严重损失。在2001年7月之前,大多数代客理财和委托投资的承诺保底收益率均锁定在10%左右。鉴于2000年中国国债市场的总体收益率从3.5%一路下滑,因此大部分委托投资资金都进入了股票市场,并遭受严重亏损。四是证券公司自身经营管理状况不容乐观。
证券公司获得外部注资的可能性也不大。第一,目前中国各证券公司已经陆续进行了增资扩股工作,不太可能进一步募集股本。第二,外国投资银行对中国券商合资兴趣不大。虽然中国已经加入WTO并允许设立中外合作基金公司,但迄今为止,外国投资银行既不清楚中国券商真实的财务状况,也不清楚合资后的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有何业务可做。因此,中国券商补充资本金的渠道不多。
中国券商得以继续维持下去,在于通过两个渠道补充流动性:一是隐蔽的银行信贷资金和来自上市公司的委托资金;二是挪用客户保证金。据李小雪称,到2002年5月止,仍有18家证券公司在挪用客户保证金。114家证券公司中,有10家超过了10亿元,达到其资产总额的42%。目前沪深两市新增投资者速度已经明显下降,上市公司仍然基本上没有希望赢得投资者的尊重,所以券商破产的事件随时有可能发生。例如,2002年6月7日,中经开已破产,其不良资产据称达到300亿(此数字没有得到中经开清算组的证实)。8月9日,证监会宣布撤消鞍山证券公司。南方证券等公司财务状况也不佳,已经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压力。
不能否认个别证券公司遭受挤兑而立即破产,以及通过证券公司之间的兼并来延缓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由于90%以上的券商均为国有,这将迫使地方政府为挽救券商,而使自身财政赤字急剧增加。
保险机构:目前风险极重,但未来有望缓解
中国保险机构在今后5~10年内,处于最为艰难的求生阶段。目前保险机构的基本财务状况非常糟糕。这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中国保险机构盈利能力非常低,靠自身的积累化解资本金不足和不良资产的可能性不大。过去的3年间,中国保险企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只有1.19%,而根据Loma《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in 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 Companies》披露,国际行业平均水准则为2.1%。中国保险企业的净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只有9.99%,而国际同行业平均水准为15%,盈利能力不足和资本不足问题已经凸现。
第二,中国保险机构的不良资产比率难以估计。据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在2001年10月份表示,中国各保险企业的不良资产总计为114亿人民币,2000年减少6亿。如此看来,中国保险机构的不良资产比率仅为4%左右,而事实则可能大相径庭。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市场的寿险产品多为固定利率的传统型产品,缺乏抵御利率变动风险的能力。不幸的是,自从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调降利率,原有已售出的固定利率保险产品的预定回报利率曾一度高达8%复利,但自1996年以来连续7次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由9.18%下调到2.25%(不计算利息税),低于目前保险产品2.5%的预定利率,而过去已经售出的高预定利率保单将仍须按照原有的高利率给付,导致利差倒挂严重,偿付能力恶化。这意味着中国保险企业在2000年以前所获得几乎全部寿险保单,基本上出现了巨额利差损失。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中国保险机构的真实不良资产比率和披露值无关。
第三,中国保险公司也很难具有资金运用能力。由于政府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限制非常严格,导致中国保险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非常低下。目前中国保险机构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券,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1998年10月,国家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但只可从事债券现券交易;1999年7月,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可以购买信用评级在AA+以上的中央企业债券;1999年8月12日,国家将保险投资范围放宽到可以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办理债券回购业务;1999年10月底,国家允许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但2001年,中国保险机构推出的投资连接产品和万能寿险等变相分红产品,因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基本上陷入亏损状态。
如何判断中国保险业的风险状况?这取决于如下一些因素,未来5~10年是中国保险机构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以及艰难克服现存危机的关键时段。
第一,保险展业是否顺利?这决定了中国保险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和快速成长的市场,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用健康的增量来化解存量的问题。估计中国保险市场未来5年发展速度将会平均在20%左右,与此业务规模相应的资本金需求累计将达500亿元人民币以上,再加上过去7年利差损失导致的500亿资本需求,总资本需求将达1000亿。目前保险业的资本总和只有250亿元人民币,可以测算出中国保险业未来5年的资本缺口将达到750亿元人民币左右。假定未来5~10年以保费收入2000亿为基点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并且增量是健康的,那么到2010年前后,中国保险业的风险状况可以逐步纾缓。
第二,政府管制是否有可能放松?这体现在以下方面:允许通过组建保险基金的形式进入股市;允许保险公司参与一级市场认购新股,并适当直接参与证券二级市场交易;中央财政为保险公司发行20~30年的长期国债;鼓励保险资金投向有长期稳定回报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放松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进入保险业的准入限制;上市。保险公司上市的冲动已非常强烈,这也是补充资金最快的渠道。上述方式可以促使保险机构补充资本金和增强盈利能力。
地下金融体系:风险值得关注少数应予警惕
地下金融规模约为地上金融的1/3
中国地下金融规模在1997年之前相对较小,而在近5年有了较长足的发展。其直接原因在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直接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中国国民经济构成迅速改变,以产业分类,农业基本上仍处于以农户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初级状态。在大规模撤并农村基层金融机构之后,对农业的金融支持迅速萎缩,而从农村流出的年资金规模约在2000亿左右,导致中国农村高利贷活动的抬头。工业构成中,国有、民营和三资企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大约各为1/3,但民营企业从股市上直接融资极其有限(民营公司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6%),从国有银行间接融资也十分困难。以服务业而言,民营企业较之国有企业更处于绝对优势。可以说国有金融体系服务于国有经济,而和国民经济构成的变迁相割裂,迫使地下金融超常发育。
迄今为止,地下金融的间接规模仍难以估计。
据农行温州市支行调查,约有83.3%的农户都曾经有过民间借贷活动,温州市民间借贷的“盘子”占到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1/3,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占一半左右。据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02年3月,温州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650.4亿,企业存款381.76亿(温州工业企业96%以上为民营性质),外汇存款余额16.1亿美元,即处于国有银行体系的民间资金约为1000亿人民币。另据人行温州支行在2002年1月的调查,2001年温州中小企业的总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借款的比例约为6∶2.4∶1.6。按2001年末温州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00亿元计算,中小企业借入的民间信用约为170亿。同时,在企业创业资本中,以业主个人名义借入的民间借款约占总资产的7.5%,即125亿元。此外还有个人之间的消费性,互借贷等,合计民间信用规模约300至350亿元。这显示出,温州民间资金中约1/3是通过地下金融进行拆借的;
国家外汇管理局曾经消息说,目前中国地下钱庄每年的洗钱规模为2000亿人民币,北京安邦信息集团的分析是,其中走私收入洗钱约为700亿,腐败收入洗钱约为300亿人民币(而根据胡鞍钢的估计,官员权力腐败的情况较这个数据远为严重)。外资企业进行非法的利润转移1000亿。
我们初步的直观判断是:在广东、福建和浙江这些私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地下金融的间接融资规模,大约相当于国有银行系统融资规模的1/3左右。总体估计,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地下金融为地上金融规模的1/3稍弱。
中国地下金融的直接融资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目前,中国私募基金业作为庞大的灰色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保守估计其资金量在2000亿元左右,乐观估计则可能高达50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在200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是6500亿,这个估计可能偏高。据说,一个靠做贸易起家转型的私募基金有150亿元的规模,其可动用头寸高达700多亿元,在全国有20多个分支机构。另一家上海的著名私募基金的规模也已突破百亿。因此,中国地下金融在直接融资中的活跃程度,较之间接融资更高。
地下金融活动兼具创新性和毁灭性
地下金融活动的活跃是否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脱媒”的风险日益增长?这需要从两方面来观察。
一方面,部分地下金融活动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并且和社会黑恶势力结合密切。根据《人民日报》2002年1月18日的披露,沿海发达地区民间资金相当充裕,其流动量也相当惊人,各种形式的地下钱庄、“标会”等不仅屡禁不止,且日益活跃。例如洗钱活动。广东潮阳市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地下钱庄,将骗来的税款通过地下钱庄汇到新疆伊犁,再到乌鲁木齐市场换成外汇,用飞机运抵广州,辗转深圳、汕头、香港等地,形成一条完整的洗黑钱链条。仅去年一年,从潮阳汇到新疆的钱就超过上百亿元人民币。“标会”形式的高利贷在浙江省温州、台州地区从来没有停止。在台州市境内,20世纪80年代主要活跃在玉环、黄岩一带,90年代则活跃在椒江区、温岭市。福建的“标会”也十分活跃。目前仅福建沙县民间标会“体外”循环的资金就达5.2~5.8亿元。部分“标会”带有诈骗性质,福建省长乐市曾经出现专门以妇女为诈骗对象的“标会”,聚敛近亿元资金后宣布“倒会”。这些地下金融,和融资已几乎没有关系,也不是目前中国地下金融的主体。其给中国带来的并非金融冲击,而是对社会稳定的冲击。
另一方面,以突破金融管制、满足私营企业融资为特征的地下金融则相对健康。在浙江,私营企业主通过地下金融拆借资金已相对规范,自然人往往被作为借款担保人(此一做法已经为国有银行所借鉴)。在证券市场,私募基金大体形成了基金持有人与管理人的激励兼容机制;基金持有人和管理人的风险分摊机制;私募基金管理层整体素质也较高。值得关注的是,与全球金融市场上私募基金向公募基金演变的基金市场一般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基金业由政府推动的公募基金向市场自发推动的私募基金演进,私募基金平稳发展并且令人惊讶地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因此,中国地下金融也呈现出现典型的“二元性”,一些用于突发性消费(疾病、灾难和教育)、赌博等地下金融活动,其表现形态越来越粗糙和原始,活动区域越贫困化,受地方黑恶势力影响日深,已经危害社会稳定。另一些用于生产性投资和逃避政府管制的地下金融活动,其表现形态越来越接近自发状态下的金融创新,其存在已成为地方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持,这块游离于国有金融之外的地下金融,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并未爆发过大规模的挤兑或者破产事件。
总之,中国金融已经出现地上和地下双轨运行的现状,这是金融改革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派生效应。中国地下金融兼具创新性和毁灭性,其存在说明中国金融“脱媒”已较为严重。鉴于国有银行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外资银行和地下金融的涌现,反而说明中国金融已出现外资、国有和地下三大块支撑点。国有金融体系一旦发生振荡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较之不考虑外资和地下金融时可能产生的振荡反而要小。
资本账户自由化:风险值得关注
迄今中国是资金净输入还是输出国尚存在争议
迄今尚不清楚中国到底是处于资本净输入还是净输出的地位,这显示资本管制其实基本失效。关于资本逃避方面较为典型的研究结果有以下一些:第一,国家外汇管理局就资本外逃做了一项专题,他们估计1997~1999年累计资本外逃530亿美元,平均每年177亿美元,平均每年占GDP比重2%。1998年逃骗汇100多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第二,财政部办公厅“积极财政政策”课题组的专题研究资料表明,1997和1998年资本外逃分别为365亿和388亿美元。1999年之后资本外逃有所遏制,但仍然达到了238亿美元。第三,我们曾经进行过较为仔细的测算,使用了国际收支表的余额法、世界银行法、卡廷顿法、摩根公司法等多种测算方式,如果取不同测算口径的中位数,则在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资本外逃每年在200~300亿美元之间。因此,资本管制对于未来中国而言,仅仅是影响资本逃避或内流的成本高昂或者便捷问题,而非能与不能的问题。
中国目前对外资企业的利润转移几乎难以监管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转移是比较明显且难以控制的资本外逃渠道。从国际收支表看,目前利用外国资本的企业存在每年170亿美元左右的收益转移,此部分大体为FDI的投资收益汇出。但是从利用外国资本的企业的投资效益看,似乎不应有如此巨额的利润汇出。以1998年为例,处于亏损状态的“三资企业”达52250家,亏损面为61.11%,企业亏损总额达到1055亿人民币,“三资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1.35%,总资产报酬率仅为2.08%,资本收益率仅为0.64%,“三资企业”上缴国家财政1171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2%。可见从财务报表上看,“三资企业”的亏损状况竟比国有企业更为严重!可见外资企业收益转移和总体亏损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三资企业”作为总体处于亏损状态,那就不应该有规模达170亿美元/年左右的投资收益汇出,这和中国国际收支统计相矛盾。
如果考虑到中国每年FDI的流入规模,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收益转移也相当于中国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时至少支付了年利率30%左右的用资成本,这尚且不包括对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和对中国市场的分食等其他影响。对上述矛盾现象的可能解释有三种:第一种解释是税务、财政和外汇管理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不够完善,导致了外资企业在整体账面亏损的同时,却又存在大量投资收益转移的现象;第二种解释是目前国际收支表中投资收益存在较大程度的失真,使收益转移逆差过于高估;第三种解释是中国统计体系对服务业的规模存在系统性低估,结果导致在服务贸易项下的收益转移被相对高估。但无论哪种解释,都仅仅能影响对外资企业利润转移相对规模而非绝对规模的估算。
中国资本流动的其他渠道也没有明显障碍
中国还存在其他一系列资本流动的渠道。一是中国居民持有现汇款和电子货币监管真空问题。中国居民很早就允许持有外币现钞和储蓄,加之对电子货币(例如信用卡)不监管,因此携带现钞出入境;或者携带外国信用卡入境,在利用国际信用卡上汇入现汇出境基本没有障碍,这也是中国留学人员最常用的携汇出境手段。
二是地下汇兑渠道比较隐蔽多样,例如近年来两岸经济往来急速升温,台湾与内地间资金流动也迅疾放大。根据台湾《投资中国》杂志的估计,截止到去年年底,台商投资内地超过4万家,投资金额逾600亿美元。两地私人汇兑每年达数十亿美元。
三是中国边贸中,人民币的输出和外币的流入也几乎不受管制,例如定位模糊的“中英街”,每年流出的外汇大约在40亿港币左右。
四是禁止中国境内企业在境外收付汇的管制基本已虚置,大量企业集团直接进行境外收付汇。
五是香港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目前外汇管理办法允许居民携带6000元出入境,因此理论上人民币被允许向境外输出。这些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的250多家汇兑店和20多家银行进行汇兑,还可以通过无本金人民币远期交易、货币互换等方式兑换为其他硬通货。据统计,在1996~2001年之间,香港共接待了中国内地1890万游客,如果这些游客仅仅将6000元中的一半花在香港,则目前香港市场上就应当至少有570亿元人民币。瑞银华宝公司的测算表明,假定2002年内地游客增长50%,随后假定每年增长15%,如果内地游客将6000元中的3000元花在香港,香港市场上在2005年的人民币规模会达到1570亿元。加之周边经济体的人民币也向香港聚流,因此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事实已难以扭转。
六是混入经常项目的资本账逐渐增多且难以控制,其中包括企业以合资为名借入外币,以合资为名将外汇转移入境并投资于证券市场等。
【关键词】 融资融券 流动性 波动性 股票市场
一、引言
融资融券这一交易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发达国家通行的交易制度。1993年、1994年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已经出现为客户提供透支服务的业务模式,上海交易所在1992年12月24日至1994年12月31日,深圳交易所在1993年11月22日至1994年12月31日期间,都曾执行过回转交易,之后为了控制股市风险,停止回转交易至今。由于法律的不健全以及监管力度不足,频频出现不规范的现象,1996年为了防范市场波动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证监会明令禁止了信用交易。在中国,从2006年6月开始,经过将近四年的积极筹备,中国证监会2010年3月31日审慎推出了融资融券业务。融资融券业务推出三年以来,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投资者风险控制渠道更加灵活,投资者对融资融券的熟知程度得到拓展,其合法权益也得到更好的保护。
融资融券不仅推动了券商行业从依赖传统经纪业务向创新业务转型,还能够为以后期权交易和回转交易的推出提供政策和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引。从证监会推出融资融券业务开始,国内外学者对融资融券的研究诸多,其中对融资融券对证
券市场的流动性和波动性的实证研究结论呈现百家争鸣之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数据样本,实证结果都有差别,这种状态正好见证了融资融券的发展历程,随着融资融券业务和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两融业务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会呈现倒U型,在开始推出阶段,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证券市场交易的活跃度,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其影响也逐渐减小。证券市场的波动性的受影响因素诸多,在推出融资融券和两融业务制度出现变化的节点,市场在理论上会对其作出反应,但是实际情况需要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进行检验。
融资融券市场业务的逐步发展引发了学者的关注,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研究。对融券业务是否会加大股价波动进行研究。Diether et al.(2009)研究认为,融券业务并不会使股价加速下跌,反而会降低股价的波动;Charoenrook and Daouk(2005)、Joyce Hsieh et al.(2010)的研究也发现,融券业务不仅会降低股价的波动,还能提高流动性。但是相反地,Chang et al.(2007)的研究却发现融券业务会加速股价波动。从卖空机制的理论逻辑上看融资融券交易一定会对标的证券的价格形成过程产生影响,这一影响是提高了标的股票的定价效率还是仅仅滋生了投机行为、加剧了市场波动?实务界可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证券市场,纷纷效仿欧美成熟证券市场陆续推出了卖空机制。学者们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大部分研究,如Miller(1977)、Hong and Stein(2003)、Saffi and Sigurdsson(2011)等认为,卖空机制导致了证券价格无法及时或充分反应异质信念者的悲观信息,从而导致证券市场价格的低效率。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研究,如Allen and Gale(1991)、Charoenrook and Daouk(2005)、廖士光和杨朝军(2011)等认为,由于证券市场发展阶段的不同,卖空机制并不总能提高定价效率,相反,可能促进投机,导致价格大幅波动,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杨德勇和吴琼(2011)利用事件分析法研究表明在上海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机制与整个市场的波动性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与市场流动性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顾海峰和孙赞赞(2013)以沪深股市的经验数据作为样本,通过OLS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融资融券与沪深股市波动性和流动性的长期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股市处于不同行情时,融资融券与沪深股市波动性和流动性的长期关系呈现出不同特点。
2013年1月25日,深沪交易所分别《关于调整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范围的通知》。按照“从严到宽、从少到多、逐步扩大”的原则,两市进一步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范围。其中深市标的股票数量将由目前98只扩展为200只,沪市标的股票从180只扩大至300只。调整后的标的证券名单将于2013年1月31日起正式实施。2013年9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将正式实施融资融券业务标的证券范围的第三次扩容,标的股票数量将由原有的494只增加至700只。具体看,沪市标的股票数量由296只增加至400只。深市标的股票数量由198只增加至300只。2013年3月以来,新增融资融券客户近40万人,客户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宽、结构日趋合理,融资融券已成为投资者重要的基础易方式。市场相关人士表示,从前两次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范围扩大的经验来看,每次扩大标的股票范围,客观上会起到增加融资买入的效果,有利于增加市场增量资金流入。因此,本文以上证180指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013年1月25日―2014年4月30日的融资融券交易量、交易金额、A股交易量等数据,对2013年9月16日第三次扩容之后,融资融券交易对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随着业务的不断成熟,研究结论也会有变化,追踪两融业务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对融资融券乃至今后期权业务、回转交易的推出都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本文其它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回顾融资融券制度变迁过程的基础上,分析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和流动性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实证设计:建立计量模型和对数据进行说明,第四部分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政策启示。
二、融资融券的制度变迁以及对市场的影响
1、我国融资融券的制度变迁
证券信用交易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绝大多建立了信用交易制度。在中国,证券信用交易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在证券市场建立之初,地下融资融券暗流涌动。为了向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证券营业部不得不挪用投资者保证金和证券,带来了非常大的市场隐患。所以,1998年通过的《证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证券交易以现货进行交易”第三十六条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从事向客户融资或融券的证券交易活动”。
信用交易作为证券交易不断发展的趋势,2000年证监会颁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信用交易可以合法范围内展开。2004年该办法开始实施,诸多综合类大券商可以利用自有证券和基金作为抵押向银行借款,不仅盘活了证券公司的证券资产,增强了证券公司的资金流动性,也为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开拓了道路。《证券法》实施以后,地下融资融券又以“三方委托理财”等形式出现,更大程度上刺激了券商挪用保证金和证券。面对客观存在的旺盛需求,堵不如疏。2005年10月27日通过的修订后的《证券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证券公司为客户买卖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必须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并经国务院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这就从法律上为证券信用交易的开展打开了空间。2006年2月6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贯彻实施修订后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有关部门“适时推出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有关方案,为资金合规入市创造条件”。2006年8月1日实施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融资融券业务正式启动。同年8月21日,沪深证交所分别并实施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与《深圳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8月29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并实施了《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登记结算业务实施细则》,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实施使得融资融券业务的法律体系基本构建。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融资融券业务规则体系,但也还是因欠缺融资融券所须的金融政策和市场基础而使之不能正式运行我国现行的金融经营模式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因为如此,银行提供借款必须借款人抵押相应的物,事实上融资融券需要一个必选基础是银行可以发放股票抵押贷款,即一个可选基础是银行实行金融混业,两融制度的变迁过程见表1所示。
2、融资融券对市场的流动性的影响
系统化、规范化的信用交易可以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融资融券可以放大证券供求,增加证券交易量,起到放大资金的使用效果,对于增加股市流通性和市场活跃性有明显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流动性风险。证券市场要求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维持一定的交易活跃程度是前提,证券信用交易通过场内存量资金的放大效应不仅能够增加证券市场的供需量,还能活跃市场沉淀的资金,保持股市的活跃。
从1992年12月沪市实施回转交易前后的交易量变化分析,回转交易对交易量的刺激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成交量和成交金额都有超出200%以上的增长,股价和成交量都迅速上升。同样在1993年11月的深市,由于此时市场已有了前阶段沪市带动的回升,此时回转交易的效果已经无法再现沪市的情况,但对成交量和成交金额的推进作用仍达到了50%左右。从沪深两市的数据来看,回转交易对成交的促进作用是可以肯定的。融资融券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回转交易的效果,因此从理论上讲,能够对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有正向作用。
现在的A股市场,蓝筹股长期在谷底徘徊,T+0可以有效地提升市场成交量;有助于券商经纪业务向健康方向发展。尽管其会小幅增加市场波动性,但整体来看收益大于风险,因此,T+0是缓解目前市场面对的主要矛盾的方案之一。通过证券信用账户的融资融券操作,也可以实现变相的T+0功能。例如,投资者判断X股在当日会上涨,但对下一个交易日走势不确定,需要在当日锁定利润,他可以在当日先买入股票,在上涨后融券卖出相同数量的股票,从而锁定利润,之后将先前买入的股票用于归还融券负债。或者投资者判断X股在当日会下跌,他可以先融券卖出,下跌后在较低价位使用资金买回股票,结算后用买回股票偿还融券负债。通过融资融券实现T+0,与通常意义上通过回转交易实现的T+0 的区别在于融资融券受到诸多的限制。比如参与者资格的限制、标的物的限制、保证金的限制,并且会发生一定的费用,存在无券可融的风险。当股市出现单边市场,投资意见趋于统一时,可能会出现无券可融的情况,此时对于T+0型投资者来说,在买入股票后,券商没有相应的股票供其融券卖出。因此,融资融券可以在各类限制下的范围内实现T+0功能,尽管它不如现金账户回转交易那样自由,但大部分的投资者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出T+0的效果。
3、融资融券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融资融券有助于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有利于证券市场稳定性。证券信用交易可以改变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单边交易状况,由于中国没有做空机制,单边做多的交易规则使得股市只有上涨时候才能赚钱,而股市一旦下跌,交易量就会萎缩,这又导致股市的进一步下跌,而股市一旦下跌,从而引发十分大的市场系统性风险。信用交易所引致的买空和卖空机制,将扭转中国的单边式交易格局,这是证券市场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证券信用交易有助于完善股价形成机制,发挥市场缓冲器的作用。在完善的证券信用交易制度之下,当市场存在过度投机造成某一股票价格暴涨的同时,投资者可以通过融券卖出这一股票,从而造成这一股票回落;相反,当某一股票被市场过度低估的时候,投资者还能通过融资买入该股票,从而促使股价回升。综上所述,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思路,我们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设:融资融券标标的证券的的第三次扩容提高了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同时扩容对上海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这些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三、计量模型和数据
1、数据说明
上证成份指数(简称上证180指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原上证30指数进行了调整并更名而成的,其样本股是在所有A股股票中抽取最具市场代表性的180种样本股票,自2002年7月1日起正式。作为上证指数系列核心的上证180指数的编制方案,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反映上海证券市场的概貌和运行状况、具有可操作性和投资性、能够作为投资评价尺度及金融衍生产品基础的基准指数,本文将选取两个样本数据,样本一为第三次融资融券标的扩容之前2013年4月22日―2013年9月16日的数据,样本二为第三次融资融券标的扩容之后2013年9月17日―2014年4月30日的数据。主要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
由图1―3可知,每日融资融券额围绕着均值呈现波动状态,融资融券存量逐渐增多。新选取的股票大部分具有较大的流通市值、较好的流动性和活跃度,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数量分别增加57只和28只,进一步丰富了标的股票的多层次架构。此次标的股票扩大,对吸引增量资金入市,进一步满足市场发展和投资者交易需要,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今年以来,融资融券业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前8个月累计融资买入1.8万亿元,同比增长332%,占到A股普通交易额的6.2%;累计融券卖出3600亿元,同比增长317%。融资融券余额增加1630亿元,较去年底增长182%。从图表可以看出,自此次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范围扩容之后,市场上融资余额提高,融券余额没有明显提升。以下将分别对总体样本、样本1和样本2进行回归分析,分析两融第三次扩容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方面的具体影响。
2、计量模型和变量
(1)计量模型的设定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思路,参考杨德勇和吴琼(2011)和顾海峰和孙赞赞(2013)的研究思路,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VOL=C1+?茁1×D+?茁2×MP+?茁3×SP+?着1 (1)
LIQ=C2+?准1×D+?准2×MP+?准3×SP+?着2 (2)
(2)变量说明
首先,分析计量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主要有两类。
其一,流动性指标(LIQ):反映单位资产换手率给价格带来的影响,或价格产生单位变动所需要的交易量(换手率)。
LIQ=■,其中,L是流动性指标,P1是指数收盘价, 是前一日指数收盘价,AM是指数成交金额,ATM是指数所有成份的流通市值之和。市场换手率(TR)等于市场总成交金额(AM)与总流通市值之比,所以流动性指标L的分子代表换手率。
其二,波动性指标的选择:股票波动性(VOL)以最近一年年化波动率(日收益率的标准差)作为衡量指标(上市不满一年的,自其上市首日起计算)。
年化波动率=期间收益率标准差×■其中,计算周期为日,n为250。
期间收益率标准差:?着n=■,其中,■为期间平均收益率■=■,xi为区间内收益率。
然后,分析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扩容政策变量:采用虚拟变量表示,政策出台之前定义为0,政策出台之后定义为1,具体表示为,
虚拟变量D=0 t?缀(2013.4.22-2013.9.16) 1 t?缀(2013.9.17-2014.4.30) t表示时间。
融资余量金额:融资交易余额(MP)指市场中累计的融资总金额;
当日融资金额:融资当日金额(MPP)是指市场中当日的融资金额;
融券余额:融券余额(SP)是指市场中累计的融券余额;
当日融券卖出额:当日融券卖出额(SPP)是指市场中当日的融券数额。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融资融券扩容前后流动性和波动性的比较
由下表3可见,在标的证券扩容之前,市场流动性均值为约为1,扩容之后流动性均值为1.1,数据显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扩容之后,上证180成份股证券市场流动性提高。
2、融资融券扩容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见表5,可知,对总体样本进行回归分析,虚拟变量D的系数为正,并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第三次扩容之后,市场对其作出了合理反应,融资融券需求得到释放,更多标的证券进入两融市场,对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为研究假说提供了证据支持。在分样本的估计结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容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逐步增加,体现为样本2中D的系数无论是显著水平还是数量上均大于样本1的系数。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均符合预期,融资额和融券额度变量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3、融资融券扩容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在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第三次扩容之前,上证180指数的日波动性均值为2,在扩容之后,市场波动性为2.1,在融资融券退出至今,融资融券标的也不断扩大,市场信息不断公开,市场机制发展越来越成熟,市场的波动性有减小的趋势,融资融券交易在抑制市场波动性方面有一定的功效。上述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并没有考虑市场自身影响和其他因素,所以不能说明这个结论存在是肯定的。因此,有必要使用其他方法来探求融资融券交易对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见表5,可知,对总体样本进行回归分析,虚拟变量D的系数为正,并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第三次扩容之后,市场对其作出了合理反应,融资融券需求得到释放,更多标的证券进入两融市场,对市场的波动性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为研究假说提供了证据支持。在分样本的估计结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容对市场波动性的抑制效果逐步减弱,体现为样本2中D的系数无论是显著水平还是数量上均小于样本1的系数。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均符合预期,融资额和融券额度变量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五、结论和政策启示
本文以上证180指数为研究对象,在回顾融资融券制度变迁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2013年1月25日―2014年4月30日的融资融券交易量、交易金额、交易量等数据,对2013年9月16日第三次扩容之后,融资融券交易对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随着融资融券投资者数量的增多,券商业务逐渐从传统的经纪业务走出来,向创新型业务拓展,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等类贷款业务成为各大券商新的收入支柱。
融资融券的杠杆效用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大量被股市套牢的投资者盘活了证券资产,可以利用证券市值套出资金,用以申购新股等,可以大大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证券市场逐渐走出低谷。
融资融券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也逐渐完善,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波动性,为T+0交易的推出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虽然融资融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T+0回转交易的效果,能够较好地稳定市场,并提高了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但是它也有诸多限制,不能与T+0回转交易等同视之,为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融资融券的股票范围可以逐渐放宽至全部股票,至少是大部分股票,在目前的股市这一条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变通实现。例如,投资者当日已买入某只股票,该股票不在正常的融券名单内,但由于投资者已成交买入该股票,券商可以为其提供融券服务,此时不受融券名单的限制;而在其他投资策略情况下,例如先融券卖出再买券归还的策略,则执行正常的融券名单;第二,完善转融通机制,盘活券商证券资产的流动性,更好解决融券不足的问题,更大程度提高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第三,规定当出现融不到券的情况时,可以逐渐先买后卖功能。例如投资者先购买了股票,过后想融券卖出时,发现券商无法满足他的需要,融不到券,此时至少应准许他之前买入的股票在当日划转至信用账户卖出。
【参考文献】
[1] 谷文林、孔祥忠:融资融券业务对市场资本流动性的短期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2010(7).
[2] 刘中文、李军:拓展融资融券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7(2).
[3] 杨德勇、吴琼:融资融券对上海证券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流动性和波动性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5).
[4] 廖士光:融资融券交易价格发现功能研究――基于标的证券确定与调整的视角[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1).
[5] 廖士光、杨朝军:卖空交易机制对股价的影响.来自台湾股市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5(10).
[6] 廖士光、张宗新:新兴市场引入卖空机制对股市的冲击效应――来自香港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5(10).
[7] 刘中文、李军:融资融券业务风险与控制研究[J].经济纵横,2007(6).
[8] 中国证券业协会:融资融券业务知识手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9] 袁怀宇、张宗成:卖空限制对股票市场收益非对称性的影响――基于上海和香港的实证比较研究[J].管理学报,2009(8).
[10] 陈淼鑫、郑振龙:融券保证金成数调整对证券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来自台湾的证据[J].财经问题研究,2008(3).
[11] 陈淼鑫、郑振龙:推出卖空机制对证券市场波动率的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2008(2).
[12] 袁华涛、付新刚:卖空机制、分散原理与股市稳定[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3).
[13] 廖士光、张宗新:新兴市场引入卖空机制对股市的冲击效应――来自香港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5(10).
[14] 郑振龙、俞琳、张睿:卖空约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兼论中国能否引入卖空机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6).
[15] 刘阳:交易机制对我国证券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4).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资本市场;美国经验;法律体系;市场参与者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4-0033-03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实践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美国,当时住房抵押贷款(residential mortgage)被打包起来用于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付证券。在短短30年中,资产证券化市场已经发展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一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在资产证券化初期,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只有住房抵押贷款一种,而现在几乎任何金融资产,只要具有可预测和可回收的未来现金流,都可以用作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以不同的资产为基础,美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种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及衍生品。正如1997年,美国投资银行家瑞尼尔(Lewis S.Ranieri)在一次同《华尔街》杂志的记者讨论抵押贷款转手证券时所说:“只要一种资产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投资银行家就可以将之证券化。”
一、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动。利率和汇率的急剧变化给世界各大银行带来的冲击,加之石油价格上涨,加重了国际债务危机,这就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起步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大量的基础资产;此时,国际金融市场高速发展起来,金融管制逐渐放松,外汇管制逐渐放宽、利率趋向自由化,银行业多被允许混业经营,这又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兴起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电讯业的发展,也成为资产证券化得以实现的重要技术保证。
此时,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就在这样的历史和经济环境中迅速的发展起来,并首先发源于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建立。其中,联邦国民抵押协会和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就是我们在本次美国次代危机中所说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在70年代,GNMAs和FHLMC PCs的总体发行额是比较小的,从没有超过每年300亿美元的规模。然而从1981年开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速度大幅加快,当时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和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annie Mae)成为了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的担保人。有了政府信誉作为担保,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先头兵迅速发展起来。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信用卡、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以及制造业房屋贷款的发起人也参照RMBS市场的模式,将其新增贷款进行打包用于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在大约相同的时期内,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也被打包起来用于发行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而在最近创造的资产支持证券通常被称为抵押债务债券(CDOs)更成为较新的、受投资者欢迎的资产证券化证券品种,其基础资产本身就是资产证券化证券。总的来说,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市场不断对各类资产进行证券化尝试。经过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4个主要的资产证券化市场:RMBS,CMBS,ABS以及 CDOs。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还不成熟,仍待发展
目前国内学者们的共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在极不发达阶段,企业和个人的融资和投资途径相对较少,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十分有限,起步远远落后于美国,而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更是十分不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二级市场流动性不高
因受分业监管体制的限制,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现在主要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银行系统内展开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这部分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在人民银行主管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另一个是证券系统展开的企业资产证券化,这部分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在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大宗交易系统挂牌交易,其二级市场交易情况不容乐观,市场流动性很低,严重制约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比如,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的建行和国开行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信达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重整资产支持证券,交易一直极不活跃。根据可获数据显示,四支资产证券化产品全年交易笔数仅为14笔,成交量为5.6亿元,占银行间市场全年交易量只有0.01%。而沪、深证券交易所交易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同样较差。2006年仅成交260笔,成交产品种类23只,总额62.17亿元,仅占总发行额的23.60%。
(二)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投资者权利保障无法可依
虽然我国的信贷资产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法律框架已经形成,初步解决了信贷资产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和实际运营所要涉及的产权登记、会计结算、信息披露、税收管理等问题。但是专门针对资产证券化统一立法尚未出台,而已有的相关法律层级相对较低、适用范围较窄,如遇特殊事件,容易产生争议和冲突,一旦出现纠纷,投资者则有可能面临很大的风险而得不到法律保护。目前,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仍然被认为是一种金融创新,所以对资产证券化业务操作的规范和管理还仅停留在使用行政手段。而且,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都是按个案由主管机关推出的,没有形成系统的制度化发行。这样,在产品设计、破产隔离、资产担保、信托财产登记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和券商基本上都处在无法可依的境地,如果这一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则无法顺利发展。
(三)缺少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重大障碍
资产证券化市场得以实现的一个最基本前提是资本市场上存在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而这一问题恰恰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资信评级机构整体信誉不佳、独立性差,都将导致评级结果难以得到投资者认同,尤其是对于不良资产这种投资风险较大、信息不对称性强的资产。如果资产的信用情况不能通过信用评级机构被准确评定,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则很难定价,对之后的承销和发行也十分不利,也就是说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信用级别的评定。而目前我国的信用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商业信用环境尚不理想。如果信用评级机构不能发挥作用,则会导致投资者很难对已有产品进行选择和投资,从而制约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我国还缺乏合格的评级机构。
三、借鉴美国经验教训,推动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一)建立健全专门针对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必要前提。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的SPV、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等重要核心环节均须得到法律的支持。此外免税和会计制度上的一些安排也必不可少。受托机构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必须做到有法可依,相关各个机构也要做到权责明确,借鉴国外案例的同时根据我国的实践情况制定相应条款。法律制度的建设应与试点工作齐头并进,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尽早出台专门法律,如此方能为资产证券化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避免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生难以解决的纠纷,保证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平稳有序和规范的运行。
(二)建立权威公正的信用评级机构,保证评级结果的可靠性
信用评级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不仅要在证券发行时对基础资产、产品本身进行风险评估,还要在发行后对证券的表现进行持续跟踪,直至证券得到完全偿付之后。其作用就在于以独立第三方的角度对交易的风险发表意见,增强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维系市场信心。尤其是对于不良资产这种投资风险较大、信息不对称性强的资产,评级机构的资信对于定价和投资者信心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本土的信用评级机构,但知名度和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国际知名的大型信用评级公司的信誉扫地,我国这些本土信用评级公司应抓住机遇,注重加强本土品牌的树立,创造良好的信誉和口碑,为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提供可靠的信用评级。
(三)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扩大主要参与者和基础资产的范围
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大力培育资产证券化产品合格发起人,扩大投资者和基础资产的范围,并积极鼓励中介机构的参与,为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提供优质服务。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复杂的金融交易,需要许多中介机构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比如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和保险公司等等。在美国市场,投资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负责证券的设计、发行,还要在证券上市后担当做市商,提供市场流动性。国内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分别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交易,两个市场没有联通,加之没有做市商制度,证券流动性和市场交易活跃程度受到限制。所以,想要减低这种束缚的限制,必须培养和扩大主要参与者的范围,提高中介机构的素质。
同时,我们可以逐步放开对中小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限制,特别应鼓励中小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以满足中小商业银行资本扩张的目的;扩大合格投资者范围,允许保险公司及社保基金等机构甚至一定范围的个人投资者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投资者培养力度,提高投资者对各类证券化产品进行分析和风险定价的能力,积极扩大证券化基础资产品种,正如本文开始引用美国投资银行家瑞尼尔所说 :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可以将它证券化。
此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来说,资产证券化仍然属于相对较新的概念。参与者未必能充分意识到资产证券化的诸多好处。在新的概念应用于实际的初期阶段,教育和培训非常关键。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此时需要我们的企业和银行对资产证券化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危机而对资产证券化这一事物更加敬而远之。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和美国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有很大差距,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有张有驰的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资产证券化市场必然可以在我国得到平稳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扈企平,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穆郁,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8。
[3]陈游,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08,11。
[4]王刚,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J].金融观察,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