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师培训研修总结

时间:2022-03-07 21:50:43

导语:在教师培训研修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培训研修总结

第1篇

1.培训目的:强化科技教师的科学素养,开拓教师的发展视野,转变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辅导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为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更加蓬勃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培训方式和内容:专家讲座、模拟学习、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培训方法交叉使用,培训重在创设情境,促使教师在与他人充分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界定、分析与解决。按以下七个学科:数学、物理与工程、化学、生物、计算机、地球与空间、环境科学来设立班,一个学科一个班,共计七个班,每班参训学员30人左右。

3.项目支持:《中国科协“科教合作”共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科协、华东师范大学和全国60所项目实验学校共同实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从精英转向大众的当代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研究》的子项目。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承办的此次培训活动是该项目开展的“项目孵化”的相关工作。

4.参与此次培训的相关人员:

二、本人学习体会

首先,我最大的收获是跟黄教授系统地学习了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包括:设计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撰写研究报告、准备答辩等,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案例讨论和实战练习。通过学习,我发现了以前工作中的一些不规范之处,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其次,通过黄教授的讲授我知道了很多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尤其是植物生理学和细胞工程方面的,这些资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和科研都是很有用的。生物学科发展很快,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知识结构才不会陈旧。

此外,生物班只有我一个学员是来自安徽的,我认识了多位四川的同仁以及三位宁夏的同仁,从他们那,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第2篇

一、何谓教师研修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译为 “社区”,可解释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1887年滕尼斯将“共同体”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共同体”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教师培训中的研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训者与参培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它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探究、反思性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双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及参培教师所在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见解与经验的共享,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的良好机制,进而实现共进共赢与和谐发展。教师研修共同体具有如下特点:共同的价值追求、生态化的研修场景、任务型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忽视参培教师的自身经验,导致训研分离、学用脱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师研修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强调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尊重与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强调走进教育现场,强调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强调训研一体与学用结合,推动着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大一统式走向自主式、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培训与参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接纳,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还将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和更有力的专业引领,实现城乡教师共享研修成果,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与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三、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研修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大培训观”。所谓“大培训观”,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是以研究为纽带,将培训活动从学院课堂延伸到中小学一线的办学实践、从培训期间的研究与学习延伸到培训结束后更长期的研究与交流,追求的是培训的生长性、生根性与生态化。

1.构建愿景、确立目标,做激活主体动力的培训

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所有成员自愿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理想的总和的抽象,反映了组织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及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依据不同项目、不同参培对象构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实现由保姆型向引领促进型、由权威型向民主对话型、由经验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转变”;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经验,形成教学专长,提炼教学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实现由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的成长飞跃!”由此来激活主体意识、唤醒发展内需、导航发展方向。通过精心设计《研修日志》、精心策划“破冰活动”,让学员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规范,促进感情相容与沟通,培养学员的团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2.因需而变、因求而立,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是基于问题、关注需求的培训,其培训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真实而科学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为此,学院提出了“培训基于调研、调研先于培训”的项目策划要求。强调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议、实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论学习等多形式专业性地开展训前调研,以获取准确而真实的需求信息。如,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我们通过“训前调研问题单”(如下表)来收集与问诊参培教师的现实需求。

训前调研问题单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培训的需求调研与诊断分析贯彻培训始终。通过“破冰活动”中的“问题征集”、学员的研修日志、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调查等来方式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需求来灵活地调整培训内容、设计论坛主题与研究课题。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项目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把每次培训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作为下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的起始环节,形成循环机制。

3.聚焦主题、实践取向,做紧接“地气”的培训

培训课程作为培训目标的载体,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培训的实效高低与质量优劣。“十二五”以来,长沙教育学院遵循基于教学实践、凸显情境需求、体现目标导向、注重互动生成、强化应用反馈的课程研发理念,培训课程设计由“模块拼盘式”走向“主题聚焦式”,由“理论取向”走向“实践取向”,围绕研修目标与主题,逐步建构了以“实践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强调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感悟。如语文教师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员,近三年来,我们研发了如下培训主题: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文本解读与现代文教学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学决策创新与教学实施、读写一体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围绕培训主题,集中用力,聚点深挖,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专家理论引领、一线名师或学科培训专家示范引领、学员反思性实践、小组研讨交流、总结提升后再改进行动的培训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学”(听中学、做中学)、“思”(经验提升、实践反思)、“做”(情境体验、任务驱动下的校本实践)、“研”(“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结合。

4.多元互补,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应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往往采用多元主体协同培训、多形式互补混合式培训。将院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与学员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远程培训与岗位反思性实践结合起来,将专题讲座与微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各形式间的相互联通、优势互补与同步生长,扩展教师研修的时空,延伸研修的效果,进而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其教学形式除专题讲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题研讨、世界咖啡汇谈、工作坊活动(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实践操作)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岗位实践,促进学用结合,使培训突破了即时效应,具有了生根性与生长性,进而产生带动与孵化效应。

5.跟进指导,训研一体,做专业支持服务的培训

研修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骨干的带动,需要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作为研培机构,在打造研修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培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这里说的“服务”不仅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专业支持服务。可以是远程网络跟进,通过建立QQ群、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体,定期发起活动与话题,引导学员横向交流与深度研讨;可以实施导师制的跟进服务,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老师,对学员的岗位实践进行全程跟进与跟踪;可以采用项目组定点式跟进,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确立具体目标与研修内容,进行定点式跟进,真正将学习与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动自我实现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培训不仅在于铺路子、架梯子,更要搭台子,给学员作为发挥的平台、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员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自我实现的幸福。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学院特别重视“精彩展示”的环节,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或主题论坛,或“送教下乡”,或研究成果答辩,或结合中心工作、培训主题在学员所在学校举办现场会,全方位、多形式、大力度地展示研修收获与成果,以放大培训效益,发挥“再培训”的功能;在培训中注重发现学员,聘请优秀学员在以后的培训项目中承担专题讲座、经验分享、观摩课教学等培训任务;或将学员研修成果编印出版。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研修成果的固化与应用,强化学员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推动他们不断地走向可持续发展。

第3篇

[关键词]陕西省旬阳县;中小学教师;县域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75-03

县域教师培训是指由县教师培训机构承担的对全县中小学教师实施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是教师岗位培训。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开始,笔者就参与师训工作,迄今已逾25载,在亲历中见证了国家对教师培训的重视程度可谓“与时俱增”,也见证了培训对教师素质提升的积极贡献。但在实践中,笔者却感觉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增强,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教育实践改进意识不强、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能力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教师培训工作。于是,笔者在“十一五”教师培训期间,在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培训方式、培训之后的研修方式等方面,系统进行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改进实践、专题深化、训研一体、联片研修”的教师培训新模式,开始显现出“教师专业成长明显”的实际效果。

一、培训理念:提高素质――改进实践

培训理念是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师资培训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及工作机理的理论概括而内化于培训者的思想观念,因此,培训理念深刻影响着培训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决定着师资培训的方向和培训成效。长期以来,从教育部到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师资培训的目的要求都是“提高素质”。诚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问题是教师素质提高的平台在哪儿?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人,改进教育实践是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不二法门,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教师素质,无论是教育思想、职业道德素质,还是文化知识、能力技术素质,主要都是在教育实践这个平台上,在不断改进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持续地、综合地提升发展的。因此,教师培训的关键理念,不应该是“先提高素质再改进实践”,而应该是“在改进实践中提高素质”。

在“提高素质”培训理念指导下的培训实践中,我们以理想化的教师素质为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追求整体性综合化,生怕遗漏教师素质中重要的内容,一次40学时的培训,内容就要涉及教育思想、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教材教法、教育技术等诸多方面。这种培训时间有限、内容庞杂、方式单一,既难以帮助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也难以在提高教师素质中产生实际效果,更难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反而造成培训工作与教师履职两张皮现象,结果是培训工作效率低下,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日益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在实践中我们不得不放弃“提高素质”的培训理念,转而确立“改进实践”的培训理念。因为教师培训的核心价值是引领和帮助教师改进教育实践,教师只有不停地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专业成长、提升素质,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使命,所以,“改进实践”理应成为教师培训的核心价值,也是教师培训的永恒目标追求。“改进实践”,首先要弄清当下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的实践现状,分析实践的性质与水平,明确哪些实践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然后,据此设计系统化的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组织、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否则,将会顾此失彼,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产生“捡到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

培训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到培训组织、教学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实质是教师培训模式的重建。

二、培训内容:整体全面――专题深化

培训内容是培训理念的外化成果之一,在不同培训理念的制约下,就有不同的内容设计。

在“提高素质”培训理念指导下的培训实践中,由于是以理想化的教师素质为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追求“整体全面”,设计安排的课程主要有:现代教育思想、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科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学科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基础等,一次80学时的培训(陕西省规定,教师晋升职务必须先参加不少于80学时的继续教育),课程至少有8门,最多时超过10门;教学方式是集中讲授单向传递;学习成绩评定是复述式纸笔考试。这种培训成本高、收效低,很难满足教师专业需求,更难帮助教师改进教育实践,因此“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也难以实现。

2005年以后,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经过调研发现,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能力不足、改进教育实践的意识不强,在反思以往培训理念的基础上,边实践边探索,逐步将教师培训理念确定为“改进教育实践,促进专业成长”。笔者秉持“改进实践”的理念,依据培训对象,设计实施系统化的针对性强的“板块化”课程,使培训内容转向“专题深化”。旬阳县小学教师岗位培训,就按专题设计实施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板块课程。

“专题深化”式的“板块化”课程内容设计,主要源于对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的实践现状的调研分析和理论概括,同时还要吃透国家对于教师培训的新要求。在深化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新时期,国家提出教师培训的内容为“三新一德”,即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师德教育,我们还为学校管理者培训增加了一项“规范化管理”的内容。在我们的培训课程内容设计中,国家要求的内容与当地实践改进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培训组织:训研分司――训研一体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岗位培训(即非学历继续教育),实行的是分级培训制度,即省、市、县三级培训机构对应的是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培训,在三级师训机构中县级师资培训的力量是最薄弱的。20世纪末,旬阳县虽然还有一支重要力量――县教研室的教研员,他们熟悉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有能力承担教师培训工作,却因机构分设而没有教师培训职责;承担教师培训职责的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主要精力用于教师学历教育(先是学历达标,再是学历提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在“提高教师素质”的教师培训理念指导下的培训,课程主要是书本知识、理论知识,而且追求的是整体全面,培训者上课时只需按课程进度照本宣科,无需掌握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这时,教师培训机构只管培训,教研机构只管教研,两机构分设,各司其职,即“训研分司”。长期以来的训研分离,一线教师觉得

参加培训与个人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是互不搭界的两码事,实践中我们也深感“训而不研则浅,研而不训则空”。于是在县机构改革时,旬阳县将两机构合并为“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合并机构是为了功能的整合,但在还没确立“改进实践”的教师培训理念之前,机构虽然合二为一,可功能仍然是教师培训与教研两分离。

2005年之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力度的加大,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步确立了“改进实践”的教师培训理念,让教师培训人员与教研人员紧密结合,一起走进课改、走进学校、走进教师、走进课堂,在实践中提炼培训专题,深入研究之后实施培训,培训之后再深入课堂指导教师通过教研改进实践。这样,工作人员的职责是教师培训与教研一肩挑,培训者先研后训、训后再研,“训研一体”;参训者也要培训之后做研究,在不断的研究中持续改进实践,从而增强改进实践的意识,真正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能力,这也表现为“训研一体”。我们组织的“课程改革”培训,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部分,其组织方式就是“训研一体”。实施这样的培训,既不能照本宣科(无本可照),也不能满堂灌,必须深入研究,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才能走上培训讲台,而且必须与参训者互动共享。可见,研究是培训的基础,培训是研究的深化。

“训研一体”的组织形式,不仅是整合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力量的有效方式,而且深刻影响着培训目标的确定和培训内容的选择,因为教师培训和教研的工作对象同一,都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其研究能力。只有持续“研究”才能持续“改进”,研究水平决定改进水平,实践改进需要的研究能力,既是培训应确定的目标,也是培训内容选择的依据。实践证明,

“训研一体”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指导教师改进教育实践,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分有效的教师培训组织形式。

四、培训方式:全县集中――联片研修

“全县集中”式培训是长期以来县域教师培训中普遍使用的也是旬阳县主要的培训组织方式,就是将全县的参训教师集中于县教师进修学校,由主讲教师进行灌输式教学;参训教师忙于笔记应付笔试,没有互动,没有经验的参与;培训之后的研修应用是以学校为单位各自为政,校际之间没有交流,校长重视的有一定实效,校长重视不够的则流于形式或仅限于完成作业任务。究其原因,一是受培训理念的制约,在“提高素质”培训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设置追求“整体全面”,课程门类多而杂,培训时间有限,全县集中灌输式教学的培训方式,就成为必然选择。二是受固有的成人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培训者的潜意识里,成人培训等同于上课,给成人上课就是传授,于是培训课堂上就充斥着“填鸭式、满堂灌”现象;培训者还有参训教师就是学生的潜意识,认为学生参加培训只需带上纸笔和耳朵,无需使用嘴巴,故而,参训教师的实践经验、主动参与被排斥,培训课堂上也就没有了互动共享。三是对参训教师的需求不了解,片面以为“提高素质”就是教师的第一需求,讲授的所有课程都是教师提高素质所必需的,据此误以为参训者对门门课程都能专心致志地学习领会,于是培训之后的研修就纯粹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与学校发展无关,因而对培训后的教师研究缺乏管理、指导和支持。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县集中灌输式教学”的培训方式显然不被看好,产生培训学习与改进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就在所难免。

2005年之后,我们改变“全县集中灌输式教学”的培训方式,采用“联片研修”的培训方式,实施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受到教师、校长的普遍欢迎,收到了教师专业成长显著的实际效果。旬阳县2009年的“阳光师训”项目培训(陕西省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方式之一)使用的就是“联片研修”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联片设点,分期安排。在全县28个乡镇(当年的培训对象是14个乡镇的小学教师),相对集中分设4个培训基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科分期安排培训课程。

二是送教下乡,参与式培训。从教学一线选拔学科骨干,与教师培训和教研人员一起,组成师资培训讲师团,送教下乡,在乡镇的培训基地轮流实施培训。通过教学展示、观摩研讨、课例辅导、归类总结等参与式、互动共享式培训活动,初步构建起“课类教学”的基本模式和“课例研究”的基本方式。

三是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相结合,延伸后效。送教下乡活动结束后,各乡镇校先在校内再在片区(相邻的几个乡镇联成片区,教师培训、教育研究人员联系片区指导培训与研究,是为“联片研修”),开展“一课两上”(集体备课、一人主上、同伴评课、研讨改进、二次上课、再次研讨、撰写课例)主题研修活动,进行课例研究,延伸、辐射培训功效。校本研修是基础,帮助参训教师完成“课例研究”和“教学经验总结”两项研究性书面作业。联片研修是为了解决校本研修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增加交流与研讨的机会,以开阔思维,加之有师训教研人员的指导,避免了“萝卜炒萝卜”的现象。从校内到片区不仅仅是地点的不同,也不仅是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而是要研究解决难度更大、层次更深的问题。

第4篇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现就2009年高校教师培训工作通知如下:

一、出国培训

今年计划安排高校教师出国培训250人,具体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200人,其中数控35人、机电43人、电子39人、软件(动漫)40人、商贸(财经)43人;管理干部50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院(校)长30人、高校人事处处长20人。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创新意识较强,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际动手能力;(3)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能力。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青年教师,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管理干部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3)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有关高校出国培训名额以及各培训团组派往国家和派出时间见附件1。为确保出国培训的顺利进行,培训学员所在学校应与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签订培训协议,培训学员按协议要求参加培训。因今年出国培训全部要求办理因公护照,请各校务必于4月15日前将《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学员推荐表》、《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推荐人选汇总表》和《*省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协议书》报我厅师资处,联系电话:025-83335527,电子邮箱:fuzhy@。

其他未尽事宜按《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10年教师国际合作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3号)执行。

二、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

1.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组建由院士领衔、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培训团队,举办6个左右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研修班,计划培训400人。培训对象以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为主,培训内容侧重拓宽专业领域知识,和专家面对面研讨。

2.青年教师培训。通过进修班、单科培训等形式,计划培训500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侧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兼顾学术研究。继续做好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访问学者工作,组织并资助部分教师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培训。

3.“双师型”教师培训。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高校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计划培训200人。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苏教师〔20*〕15号)要求,继续开展访问工程师培训,组织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

以上项目由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三、五年制高师教师和管理者培训

1.骨干教师研修。在高等师范学校中遴选一批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教师,采取高校访学、专家指导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

2.管理者研修。培训对象为高等师范学校校级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研修、实践考察、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等。

以上项目由*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四、培训工作要求

1.各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认真落实省级培训任务,用足我厅下达的培训指标,并根据本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培训年度计划,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5篇

过去的一学年,我区紧紧抓住师资队伍建设不松手,致力于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教师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年中,我区共培训在职教师4826人,其中高中教师486人,职高教师241人,初中教师1263人,小学教师2265人,幼儿园教师465人,幼儿园园长71人,小学校长35人,全员培训任务~完成。此外,我们还对191名新教师进行了为期10天的岗前培训,对225农村教师进行了学历提高培训,完成了市级骨干115人、省级骨干25人的送培任务。

一、初步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

为实现我区基础教育二圈层第一,成都市一流和职业教育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发展目标,我们在学年初明确提出了我区教师培训的工作思路,即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立足校本,覆盖全员,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师把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这样的工作思路下,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深刻认识到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实现我区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各校以行事历的形式落实校本研修工作,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在我区已初步确立,有效地规避了校本研修的风险,教师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建立健全了培训机制,完善了评价制度

1、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前几年的培训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为培训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区教育局近年来每年都以文件的形式对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出台了《xx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细则》、《xx区中小学校本研修考核细则》等工作规范,要求学校做好五个方面的保障:第一,机构保障。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校长牵头,教导处或教科室主管并由专人负责;第二,制度保障。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出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月考、期总评,并与评优评先晋级挂钩;第三,文化保障。学校以校长为首带头学习带头举办讲座,创设共生的校园文化,让每位教师都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其不断反思更新自我;第四,经费保障。学校每年都把教师培训经费列入预算。龙泉实验小学、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初中部还对教师培训经费进行了分类使用,只要教师外出学习都极力支持。学校也千方百计为老师寻找和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航天中学、龙泉中学、同安中学、洛带中学一年利用暑假送教师外出培训或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题研究培训就达数万元。大兴小学一年为教师订阅学习用书达4000元以上。各学校都投入了资金加大了培训力度;第五,技术保证。利用校内外的一切可能调动的技术资源,加强与校外有关专业机构的合作,为教师上网交流提供便利。由于学校努力做好了这方面的保障,使得校本研修得以有效开展。

2、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机制

过去,我们对教师培训的考评过于刻板,影响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我们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和学校三个层面对教师教育评价机制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让教师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内的组织文化、结构和领导角色,实现文化重构,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狠抓过程管理,突出培训实效

1、确定了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现行的师资培训忽视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软肋,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悟出基于学校实际,基于教师实践才是师资培训走出效果不彰的必由之路。为突出培训实效,我们确定了我区师资培训抓校本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两个工作重点,初步实现了区教育局组织领导、区教研室专业引领和教师研修学习的教师教育实施策略。

第一、区教育局组织领导。区教育局建立了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宁旺成同志为组长的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推进校本研修制度的有关文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狠抓过程管理,把师培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奖励先进,从评价激励、督促协调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强化对教师教育的组织领导。

第二、区教研室专业引领。区教研室紧紧围绕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核心制订了相应的操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整合力量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融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于一体,把区教研室建成资料资源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

第三、学校行动跟进,教师主动发展。我们要求各校从校情出发,从教师培训需求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针对本校亟需解决的教育教学具体问题,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并借助外脑开展以教育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研究课程的有效实施,营造研究氛围,关注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运行机制。

(二)充分发挥教师自主学习能动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把教师继续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解决好教师的学习问题上。区教育局在本学年度教师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六个一活动,引导教师在学习培训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二,变革学习方式。一是要主动学习,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更是一份责任,把它作为所从事的事业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二是学有特色。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掌握已有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创新知识,更新技能。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观察和思考问题。三是要求结合实践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对原有知识进行再认识,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行为,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四是一定要带着问题学。要求教师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去对待。善于将所遇到的问题整理归类,去分析,去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三,不断改进学习手段。《龙泉教育》网的建立为教师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建立起了教研员与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互动的全新机制。教师通过《龙泉教育》网进行合作学习的氛围正在一步步形成。

四、进一步完善了校本教师培训的操作办法

1、充分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学校和教师确定目标。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找准培训的切入口。在校本培训中,以学员的需要为中心,力求解决被培训者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使教师知道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是重要的,是能够用于他们实际工作的。教师则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确立自己的侧重点,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内容体系。

2、转变角色,关注个体,重视教师的能动性。

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活动中要求培训者成为引领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催化者,关注学员的需要和期望,正视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允许他们在培训过程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校制定培训规划、计划时,既规定学校培训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又给教师富有较为宽泛的自我发展空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3、预设有效的问题,注重培训的实践性

在上一学年度培训结束后,我们要求各校进行对教师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找出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设想。同时,区教研室每周两天深入学校了解教育教学情况,了解教师培训的问题和需求。在本年度制定规划时,我们要求培训者要不断地向教师提出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教师处于激活状态,进行独自思考和反思。在培训中运用互动式的问题,注重调动参与教师的热情,进行了有效的双向沟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学习状态。我们在工作中还特别注意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意识,帮助教师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通过自我评价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4、创设共生愿景,共享教育资源。

在各级培训中我们十分强调为教师的学习创设一种相互尊重、合作的氛围。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始终处于一个平台,培训者作为平等之中的首席发言人,与教师充分交流,实现经验共享。为充分挖掘教师在学习中的集体智慧,培训者总是充当激发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给教师贴是与否的标签,让教师在培训中享受着自我评价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校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将集体研究成果上传到《龙泉教育》网与全区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并以文字的形式推荐到龙泉《课改在线》上进行刊登。

第6篇

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互联网+培训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以教育技术信息化为基础,以走向校本服务为目标,研修内容涵盖义务教育阶段各科目,研修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之久,是一种迥异于以往的国培项目,是教育部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它将网络研修的优势与校本研修的优势进行整合,既强化双方优势,又避免两种研修模式独立运行所存在的劣势,使1+1产生远大于2的效果。

一、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培训目标大致经历了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等阶段。培训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能力知识和公共课程。如教材教法过关、聚焦课堂、师德师风、心理健康、公共安全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有短期集中面授、校本培训以及新世纪以来的远程培训。从总体上看,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两者的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要高于远程培训,但亦非令人十分满意。集中培训需耗费较多的经济投入与时间成本,培训经费是集中培训组织者面临的第一道问题,工学矛盾则会压抑培训参与者的积极性。校本培训立足学校,志于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问题,较为有效节约培训成本和解决工学矛盾问题,是一种参与式、同伴互助式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局限在于它是相对封闭的,是小团体之间智慧火花碰撞,该培训模式存在教育理念更新缓慢、专家引领不足、课程资源稀缺等不足。远程培训模式是互联网+培训的有益尝试,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专家讲座、视频等生成性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学员通过网络跨越时空与地域限制,可重复研习,在网络上完成作业和开展教研活动,受众量大和经济性是其最大优势,其劣势在于它是一种“空”对“空”的培训形式,对学习欲望不强的学员约束力不足,容易“出现学习资源打开着,人却不在电脑前”的现象。在培训工作推进困难境况下,既要考虑培训承受能力,扩大培训数量,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培训与校本培训的对接成为培训模式创新的探索方向,其创新路径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该整合旨在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这也是教师培训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情况

2013年,教育部启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建设网络社区,从各省选出50000名左右教师,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培训学科共22个学科。其中小学品德与生活等9个学科,初中思想品德等13个学科。本次研修采取分阶段的形式进行:第一阶段为培训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培训方案的细化和完善、培训平台功能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整理等。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集中和线下的培训方式对该项目的培训者进行培训,旨在提高各地区培训者对整合培训模式的了解和运用,以指导本地区学员开展研修活动。第三阶段为全员远程培训。由学员组建群组在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学习、在线研讨、在线问答等活动;围绕网络上的研修心得在线下进行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的备课、团队互助的协同备课和课后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并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和分工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第四阶段为项目总结反思阶段。各地区各学校做好培训总结,研究此类研修模式之弊益,深入探索培训模式创新之道。2014年,教育部完善和创新网络研修,依托网络社区,从相关省份选出50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线上线下培训(80学时线上学习+40学时线下学习),重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创新远程培训模式,形成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促进教师学用结合,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2015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该项目,拟通过建设示范性网络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对80000万名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培养400名工作坊主持人,引领40000名各地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首先,培训理念创新。培训理念在培训系统中起方向性指引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培训效果。一方面,传统的培训大多采取单一的集中、远程或校本的培训模式,割裂了这三种培训模式的关联,在发挥这些单纯培训模式的优势时也难以避免的陷入自身局限性的困扰,无法克服培训模式本身携带的矛盾。网络与校本的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困扰网络培训的质量不高和校本培训的引领性不足的问题,它是一种新的理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持续性。另一方面,以往的培训更加注重“培训”,或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或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课题科研技能等强调教育技术技能为主的培训,即“授之以鱼”或“授之以渔”。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更加注重“研修”而非“培训”,即以学员自我体悟为主的 “内生式的研修”,强调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下,学员自我修炼、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培训方式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的形式,将研修教师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构建起学习共同体。通过大力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现场实践结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直接将最新知识理念、学科前沿知识传给一线教师,又通过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打开校本培训封闭之门。

再次,培训实效的突破。培训实效是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生命。教师能够通过参加培训使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使教学技能更加丰富,使自身更加专业化成长,这样的培训才是有实效的,才能够持续发展。没有实效的培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投入的财政经费和参训教师的时间精力常沉没在这些无效的培训之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具有较强的培训实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模式。问题是事物的矛盾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将这些教学问题提出来,向共同研修伙伴或者专家请教,也可以通过网络研究优秀专家的视频课例,认真学习,认真反思,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一种聚散灵活现学现用的研修模式,易于达到理论学习探讨与教学实践互动相结合,教师需求差异与个性化专题研究相匹配,培训学习与教学应用无缝对接的效果;更加注重理论渗透、注重实践过程、注重针对性、注重应用、注重后续跟踪指导。参加研修的教师表示,以往校本教研,大都属于“粗放式”“草根式”的教研,缺少规范和打磨,收效甚微。而参与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教师必须经历结构化、规范化的研修打磨过程,强化校本、师本、生本问题的筛选,聚焦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提高了研修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修教师得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研修效果。

最后,培训团队的壮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作为新的培训模式,其试行和推广必然仰赖于强有力的组织力量。该模式主要由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等三个并行并进的模块组成。最重要是学科模块,该模块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落脚点。学科模块中包含指导专家组、学科指导组和研修组。这些组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专家、指导教师和学员融汇在一起,开展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分享经验、同伴互助、表达困难、获取指导和网下实践、反思、自主学习、行为跟进等活动。随着研修活动的开展,研修团队也随着参与研修人员的增加而不断壮大,从而引领和带动更多的新手参与研修。

当然,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因经费充足,项目实施较为顺畅,欠发达地区则进展缓慢。城市设备充足,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也较好,开展有声有色,农村教师受限于设备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动力等因素,进展缓慢。2.工学矛盾依然突出。参加研修的教师大都是各个学科骨干,都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在教学与研修的冲突中常因无法分身而顾此失彼,导致学员积极性不高。3.研修平台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如浏览器版本过低或过高导致平台无法打开、视频不能观看、作业评论不能提交、上课录像无法上传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研修平台管理功能也需优化,研修平台因功能不完善,无法督促学员学习,学情统计困难,需大力改进平台的相关技术。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积极创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改善生存状态,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公平不只是针对学生,对教师同样不可或缺,教师需要通过培训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来促进专业发展。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而言,接受培训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会。贫困地区教师的调训率和参训率明显低于城市发达地区,许多城市教师一年内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多达数次,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从业多年依然未参加过培训,造成城市地区教师培训“倦怠感”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饥饿感”的困境。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培训经费投入,改善当地培训硬件条件,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在边远地区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其“普惠性”,让培训事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这正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培训机制创新,激发研修团队活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内驱力与外驱力相结合的培训。校本研修推动整个研修团队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提升,通过研修团队内部唤醒推动个体研修活力。网络研修则为研修团队提供丰富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方式,为校本研修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宽广的视野,从外部引导和推动教师研修向更高水平发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能否有机整合关系到该培训模式的成败。这就需要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过程中完善制度安排和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基层首创精神,将基层首创之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并使之制度化以进一步促进研修方式整合。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的各部分是互相关联协调,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一模块的缺失都会影响培训效果。专家指导组、学科指导组、研修组和学员之间必须构建有一套相互协调、灵活高效和良性向上的运行机制,确保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科指导的传帮带作用。研修团队中各个角色的定位要进一步清晰,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保证研修进展顺利。此外,在培训中需要建立管理员、指导老师、学员的评优评先体系,通过激励措施,激活研修个体的正能量,让个体研修活力竞相迸发,让培训的正能量充分涌流。

(三)完善教师考核评定标准,缓解工学矛盾。教师工作量是衡量教师工作情况的重要尺度。教师工作量除了应该包括常规的教学、备课、作业批改、自习辅导、行政事务等方面的外,可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纳入工作量统计,教研活动是对日常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探讨、研究、反思和提升。有效的教研活动能够诱发教师研究兴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学校改进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大有裨益。反之,教师只能依靠个体力量支撑其成长,整个学科乃至学校都会因为缺少研究团队和教学实践研究而难以得到质的提高。通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工作量统计,赋予教师有更多的空档时间用于研修,才能有效减少工学矛盾,提高教师研修积极性,提高研修质量。

(四)是升级平台技术,提升研修质量。网络平台是开展网络研修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的聚集场所。网络平台的用户使用体验直接关系到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快平台改进升级,破解平台兼容性、便捷性、实用性、交互性不足的问题,提升网络平台使用的满意度。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改变教师的研修理念,提升教师的应用操作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增加平台使用兴趣感和愉悦感。通过平台技术的完善与学员自身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促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提升教师研修质量。

(五)加快研修成果研究,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互联网+培训是培训的发展趋势,它既改变培训者的教学模式,也推动学习者学习模式的转变,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研究,总结研修模式利弊,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一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聘、考核、晋升和奖励相挂钩,从政策上为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通过整合研修示范课评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成果比赛和优秀课程征集等活动,大力宣传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优势。三是加快本地研修资源库建设,搭建优质资源库服务共享平台,鼓励研修教师上传自制课例持续充实校本研修资源,为研修教师提供贴近实际的研修案例。探索建立若干个研修整合创新实验区、网络研修社区和实验校,不断推进研修整合模式深入发展。

第7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2

2012年起,安徽省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本轮培训采用校本研修、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或送培送教)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推进混合学习。如何整合几种培训方式实施混合式培训,如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无为县教师培训工作首先面对的问题。

一、“十一五”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无为县教师培训工作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探索符合本地实施的教师培训模式。“十一五”期间,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人数多(近万人)、地域广、难以在暑期完成集中培训的难题,无为县采用“校本+远程”培训模式。围绕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和命好题,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无为县的“校本+远程”培训模式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肯定。但是,总结“十一五”教师培训实施和管理,不难发现还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

1.远程培训监管不到位

参训教师的远程学习往往只重视完成规定的在线学习时间和作业,忽视对视频讲座的内容理解和掌握。为了完成任务,出现了一些应付培训的现象,如人机分离、挂网攒时间,青年教师代学代做作业,交流研讨、在线答疑的参与率较低。尽管采用了自动掉线或随机问题应答等监控学习的技术手段,但仍难以监管到位。由于监管不到位,影响了培训效果。

2.校本研修指导不到位

“校本+远程”培训模式下的校本研修旨在发挥学习共同体优势,改变校本研修局限于本校教师和资源的难题。由于没有建立校本研修指导的长效机制,网上指导难以有效实施。一是仅靠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者、县教研员和少数骨干教师,力量明显不足;二是没有将网上指导作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工作量,并与业务考核挂钩,致使他们缺乏高度的责任感。

3.培训指导方式比较单一

无论是视频讲座,还是在线答疑,培训者主要以讲授和灌输为主,多为空洞无物、脱离实际的长篇大论,而不是示范、展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教师直观地了解教育思想与教学技能。在线的校本研修指导方式,因参训教师参与度不高,也基本上是浮在表面,无法针对学科教学现实问题答疑解惑,切实帮助教师提高技能,提升能力,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4.培训管理考核难有作为

对参训教师远程学习的管理,除了技术手段之外,几乎靠自觉性。尽管设置了网络班级管理指导教师,但管理指导教师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难以实施学习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使得远程培训考核依据网上数据,校本研修考核依赖检查过程资料。

总之,无为县“校本+远程”培训模式的四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成效,有待进一步完善,做到监管到位、指导到位、方式重实效、考核提实效。

二、“十二五”教师培训采取的主要对策

无为县“十二五”教师培训针对“十一五”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培训管理机制创新、培训团队建设、网络平台优化和培训模式完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以解决上述四个主要问题,有效实施混合式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层级管理,整合资源,建立片区管理机制

1.1构建层级管理架构。成立以县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无为县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管理部门设在县教育局职成股。成立以县教育局分管局长为组长的教师培训业务指导组,业务管理机构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各中心校和县直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业务管理组织机构。各中小学校长为本单位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

1.2整合多方培训资源。在县教师培训业务指导组统筹下,整合师训、教研、电教等部门机构和优质中小学的师资、场地、设备、设施、图书等资源,由县教师进修学校牵头,教研、电教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协作,共建教师培训团队、开发课程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实施教师培训、指导校本研修,切实推进混合式学习,实现研训一体化。

1.3建立片区管理机制。将全县24个中心校和18个完职中划成7个片,进行分片管理。每个片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片管理员,负责片内培训的具体事项。

2.更新理念,创新思路,组建多元培训团队

2.1树立“互为人师”培训理念。根据成人学习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教师培训需要突出教师实践性知识,通过专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凝练为个体的学科教学知识和个人理论,在与同伴的专业对话和智慧分享中实现专业发展。“互为人师”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专家在进行专业指导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被指导教师的“反哺”;二是教师之间的深度专业对话能够促进彼此的深刻反思和专业性思考。基于这个理念建构的教师培训,“师生”同台,同伴献艺,使参与式培训落在实处。

2.2创新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无为县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分层遴选、分步培养。

(1)分层遴选。从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星和骨干教师中层层遴选兼职培训者,与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专职教师、县教研室教研员一起,成为县教师培训师资库成员。这些兼职培训者在知识和技能上都必须具有较高的水准,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强。

(2)分步培养。培训师资库成员不同于一般教师,他们不仅能上好自己的课,而且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一个能上好课的学科教师向一个专业的培训者转变;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介绍给其他老师,从而推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所以对他们需要进行教师培训的专业培养。

3.基于合作,立足实效,优化网络培训平台

无为县“十一五”期间的“校本+远程”培训,培训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于2004年自主开发的培训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远程学习工具日益多样,仅靠进修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很难支撑“云平台”环境的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

3.1合作建设培训平台。县教师进修学校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打造了全新的教师培训平台。县教师进修学校提供开发思路和具体实现功能,科大讯飞公司负责开发并进行日常维护。因为有强有力的技术后盾,所以县教师进修学校可以专门研究如何让网络平台在功能上更进一步贴近具体的培训,如何让远程平台更高效、有序地承担远程培训工作。

3.2多功能一体化环境。新的教师培训平台根据“十二五”教师混合式学习、研训一体化要求,以“网络班级”为载体,实现了集网上学习、网上活动、网上评论、网上交流、网上考试和网上考核等全方位多功能一体化,成为全县教师网上学习和活动的家园。

4.统整方式,形成合力,有效实施全员

“十二五”教师全员培训采用“集中+校本+远程”研训一体化混合培训模式。无为县在2012-2013年中小学教师“有效学习内容”主题全员培训中,有机整合集中、校本、远程三种方式,做真远程培训、做实集中培训、做细校本培训。该县的做法如下:

4.1远程培训。首先通过训前指导,让参训教师知道年度培训主要学什么,如何进行,怎样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接着,在网上安排了师德、现代知识观、新课标解读等5个专题的学习,帮助教师掌握远程学习方法、校本研修内容,更新理念和知识。参训教师必须看完规定的视频课程,并要对视频进行评论和评分,发表规定数目的交流文章,参与网下研讨交流,通过网上考试,参加网上活动才能顺利结业。

4.2集中面授。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分学科、小班化集中面授,主要是进行专题内容(新课标)的指导,并安排学员进行参与式讨论。二是进行同课异构活动,通过不同的教师,为不同的学生上相同的课,让参加活动的参训教师进行比较,看他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4.3校本研修。集中面授结束后,开展“研课标、说教材”校本研修活动。主要以校为单位,教师少的学校需联合几个学校开展活动。制定了活动主题、开展流程、评分标准,印发了研训手册。通过层层开展活动,巩固了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运用了新课标理念,培养了一批拨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方.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箱[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10.

第8篇

1. 实践取向培训模式的内涵

实践取向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施,既是教师培训主动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律与成人学习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我国传统教师培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甚至轻视教育实践环节与教师自身经验等问题,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知与行分离困境的现实需要。

实践性教师培训模式,是指以“丰富和完善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和发展教师实践性能力,形成和提升教师实践智慧”为宗旨的教师培训组织实施模式。此模式下,教师培训不再是“去情境化”的单向“授―受”过程,而是培训者与参培者共同参与、彼此共生共创的过程。实践取向培训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培训资源”,培训应立足教师的直接经验,关注教师的亲身实践,回归教师的职业生活。

2. 实践取向培训的模式的特点

(1)走进教育现场。与“以培训机构(高校)为中心”的传统培训模式不同,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模式是一种以中小学为基地,走进教育现场与真实情境,辅之以理论课程学习,培训机构(高校)与中小学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培训任务的培训方式。以中小学为培训基地,走进教育现场,能够为培训提供最充分的情境化的培训资源,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思考问题,在行动中解决问题。

(2)关注实践反思。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所倡导的教育实践是反思性实践,教育实践不只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获得,而是通过在行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反思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形成对策、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主张中小学教师应是反思型实践者,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剖析,进而学会解释和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并不否认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要打破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相互脱离的培训模式,以“嵌入式”的方式开设理论课程,将理论学习融入到教育实践过程中。只有教育理论在复杂的情境和特定的案例中被重新解读,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并转化为教师的内在认识,使教师在“先行后知”“知而再行”的不断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

二、实践取向培训模式的行动策略

1. 项目设计的起点:务实需求调研

把需求调研作为项目策划的逻辑起点,并贯穿培训全过程,训前摸清需求,训中跟进需求,训后问效需求。精准地把握启动教师学习动因的现实困惑、瓶颈问题与真实需求,确保项目设计能引领学员由“用以致学”走向“学以致用”。

2. 培训主题的策划:强化“六性”“六有”

综合考虑项目的学术前沿、政策导向、实践问题、学员需求、培训资源等因素,从教育教学难点、教师关注焦点、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热点、教师专业发展盲点、教师培训关键点中梳理、提炼培训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做目标指向明确的主题式培训。培训主题力求聚焦聚焦再聚焦,力求 “小题大做” “以点带面”。培训主题策划应强化“六性六有”:职场性,基于实践有问题;操作性,问题聚焦有指向;专题性,同类问题有概括;系列性,同一主题有细目;成果性,指导实践有改变;可持续性,反思成果有表达。

附表1

3. 培训内容的设计:突出实践取向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围绕培训主题,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按照课程设计“四实”要求――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体悟,设置专家理论引领、真实课堂现场观摩、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教研成果的提炼与推广应用、问题解决的行动引领、微型主题的应用研究等类型多样、形式丰富的实践性课程,形成“理论引领―实践体验―问题研究―行为改进”的“主题式课程套餐”,力求“据点深挖”,避免“东一榔头西一锄”的浅尝辄止。

4. 培训形式设计:凸显互动性与参与性

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倡导混合式研修,以“基于网络,立足校本”为出发点和着力点,采用“集中+远程/校本+集中”三段式混合培训模式。集中研修重点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突出问题,提升专业技能、展示研修成果,强化情景式、参与式培训;网络学习重点解决知识更新、转念转变的问题,注重案例式学习;校本岗位研修重在保证实践,促进行为改变与经验提炼。“三段式”混合培训应主题贯通、整体设计,而非互不关联、各自为阵。

培训的教学组织形式应以参与式、案例式、合作式为基本方式,着力推进讲授式的改革创新。在保持高站位、大信息量的同时,瞄准解决问题,引导学员互动,不断创新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突出参与互动、实践观摩、生成分享;强化现场性、实践性的培训环节;注重案例研讨、问题研修、角色扮演、磨课辩课、情境体验、工作坊活动等多种培训方式的综合应用,促进“训研一体”“学用结合”。

5. 培训资源建设:彰显开放性与生成性

注重把教研成果转换为实践性培训资源,围绕研修主题,从知网中精选典型研究论文、课题成果作为培训的辅学习资源,使学员深度了解本主题下教研教改的最新成果与研究动态。同时,将本土名师成功经验加工为实践性培训资源,把典型教学课例和学员培训期间生成的物化成果迁移为实践性培训资源,把现场真实课堂引用为实践性培训资源。

更重要的是,每个参培教师都是重要的培训资源,要特别重视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师既成为自己经验的贡献者,又成为别人经验的分享者。在培训前,布置参培教师准备经验交流的}目与内容,培训过程中依据教师们准备的经验主题分组交流,又集体共同分享,同时也进行现场答疑;可以根据培训过程中教师们反映的难点、焦点问题,开展主题论坛,借助于同伴的经验和力量解决问题;与学员共建《学习简报》、共享培训生成资源。

6. 训后跟进服务: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第9篇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研修的重要性

为做好暑期语数外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研修管理。

1、抓研修前准备工作。为确保所有研修学员顺利进入研修状态,我校组织开好管理人员会、指导教师会、参训教师动员会,明确要求,同时要求网管人员在假期内熟悉操作规程、做好网络调试等,做实做细研修前准备工作。

2、注重过程管理。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做到两个“结合”:远程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研修培训和平时教学相结合。针对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部分老师只重视关注度,忽视作业质量的现象,学校召开了指导教师会议,要求各学科明确研修目的,在推出精品作业上下工夫,确保教师有所学必有所得。

3、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完善三个制度:一是责任制度,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培训的全面工作,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直接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考勤制度,要求考勤人员认真做好考勤记录,研修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按正常上班对待,不得迟到、早退、旷班;三是考评制度,学校制定了量化考核措施,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专家交流,给教师思想的洗礼

教师认真研修,热情高涨。每天早早来到计算机室,坐在电脑前看视频、做作业、发评论,该休息了还迟迟不肯离去。室内空气燥热,可是老师们不叫苦,不喊累,为期10天的研修无一人旷班、迟到早退,老师们都想抓住这次很好的提高充电机会,好好学习,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视频里专家们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理论水平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堂堂精彩的报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给予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老师们普遍认为每一次的专家报告对每一位培训的教师都是思想的洗礼、灵魂的撞击、理论的引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教学艺术、实践经验对我们教师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线教师的现场讲课也给老师们很多的启迪,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他们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育教学细致地研究,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了榜样。

三、收获希望,让培训教师受益匪浅

这次全员培训活动安排有序,内容丰富,方式便捷实用,实效性强,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全体学员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参与培训,主动学习,勤于总结反思,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达到了预期目的。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收获很大,每每听完专家的讨论点评,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次面对面讨论,都是一次真诚的交流;每次作业,都是新的感悟与思考,全体参训学员都对模块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新学期的选课走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月27日—8月7日集中研修期间,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能够认真观看视频、浏览资源、提交作业,积极参加在线研讨,每天集中学习6个多小时。经培训点负责人、班主任和全体学员共同评选,评出了26名同志为优秀学员,由教委颁发证书予以表彰。对于非全勤学员全市进行了通报,要求各学校将学员考勤情况纳入下一学年的年度考核之中,凡迟到(早退)达二次以上、事假达一天以上、病假达二天以上或旷课半天以上的学员其全部午餐补助费学校不予报销。

通过2012年语数外三科培训,各科教师知识面加宽,与专家交流及时的解决教学中的疑惑,极大地促进了我办中学的教育教学。

四、几点建议

1、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培训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常态。

2、拓展研修平台效能。研修平台不能仅仅用于暑期培训,放大其功效,用于日常教学教研,可以通过累计积分、增加教师学分等措施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