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4 05:13:00
导语:在新闻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师德表现
两位新教师能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撰写学习心得,同时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二、班主任工作
为了使两位新教师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尽快的熟悉班级管理业务,在班主任工作的指导中,我校安排黄锦栋为林晨老师班级事务指导,薛可熙为柯颖老师的班级事务指导,在指导过程中不但要求两位教师过程管理做到严和爱相结合,而且要求两位老师积极地与学生及家庭沟通,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同时在工作中引导两位新教师注意: 1.对于班级管理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班规,培养班委自主管理的能力。鼓励干部大胆工作,
指点他们工作方法,通过严格要求使班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要充分利用课间谈话和班会课。抓住和学生们沟通的时间,了解班级情况和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解决问题。或讲座、或讨论、或给他们讲充满人生哲理的故事的班会 3.关怀后进生、行为偏差生。拿出了工作的耐心,通过家访和谈话等形式逐步使他们有所转变。
一个学年下来,这两位新教师所带的班级,班级面貌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级充满团结向上风气。
三、教学工作
对于教学工作学校要求两位新教师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特征因材施教,着重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要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资料,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教案编写做到祥案,并不断归纳总结教学中得不足何成功以提高教学水平。本学年两位教师均对自己的教学预案作到课前有斟酌课后有反思。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快乐求知,轻松学习。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认真记录,积极参与评课,学习各组教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抓住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取长补短。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四、结合学校培训计划,完成工作情况
1、两位教师听课每人都达到60节。
2、本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两位新教师均开了两场的家长会,并经常性的家访促进家校沟通。
3、在自身教学中能注重情景创设,并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主动,教学成绩有所进步。柯颖老师在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监控中所带的班级数学成绩学区第二名,林晨老师在毕业班学区英语成绩摸底中教学成绩名列前矛。
4、能积极地进入学校课题研究,有课题论文并且质量较高。德育论文、学科论文进入学校汇编。其中林晨老师的《浅谈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收入马尾区汇篇。
5、熟悉了班级管理工作,所带的班级面貌有所改进。
6、两位教师均开了两节的教学研讨课,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校外实训 双师型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高职院校必须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也唯有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消除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是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合格人才。针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现“产学研结合”教育,需要做到:
一、实践课程与校内实训的紧密结合
当今的高职院校,并不缺乏校内实训实验室,缺乏的是专业课程与校内实训的有机结合。目前,新闻采编专业的校内实训实验室、模拟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广播站等几种形式,但有效利用率并不高。例如,非线性编辑室,目前其主要使用功能是编辑和制作音、视频资料,也就是新闻摄像课和非线性编辑课的实践内容的实验室,并没有发挥其校内实训的作用。其功能也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开辟和使用。非线性编辑室实际上还可以与广播电视概论、网络媒体概论、新闻报纸编辑等课程联系起来,成为新闻专业校内实训的一块主要阵地。譬如,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可以成为模拟网站工作室。将网络传媒概论和新闻编辑、非线性编辑等课程融合起来,将建立网站所需的各项职业技能,例如,新闻摄影、新闻摄像、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技能综合起来。模拟网站工作室可以以模拟公司的形式经营和运作,设立新闻部、专题部、行政部等,学生在各个部门轮职,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和掌握各种新闻编辑类实践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又例如,《报纸编辑》这门课可以和系刊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往报纸编辑这门课程只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和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并没有形成整体的校内实训体系,如果成立系刊报社,学生可以随时关注身边的新闻,以增强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工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报纸的发行,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的整体流程,总之,校内实训是学生增强对岗位所需职业技能与责任的认识的窗口,是高职院校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课程中的实训内容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校内实训体系,是有效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最佳方式。
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紧密结合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逐步重视,以及职业院校在社会中的认可度的逐年提升,高职院校在社会生活中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另外,新媒体行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发展空间大,急需掌握新闻信息采编与制作技能的人才。如果说,校内实训是将专业理论转化成实践能力的过程,那么校外实训则是将实践能力转化成岗位实需能力的过程。而在媒体行业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学生实践能力与岗位所需的实际能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新闻采访案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新闻获奖作品,而获奖作品都已经是经过时间积淀下来的,所以从新闻的发生到教师的讲授已经至少有一年的时间差,而教材中理论部分的教授则更加滞后,教材从编者的撰写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再到出版社发行,最后到达学生手里,则与当代行业发展情况相距了至少两年。因为校内实践能力培养的滞后性,所以,校外实训更突显了他的重要性。校外实训还担负着一个大学生从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使命,即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具备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合作思维和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校外实训基地得到一个人生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渡。
三、校外实训基地与双师型教师的紧密结合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深知自身职业技能的精湛是对学生最有益的言传身教,而随着中国经济在快车道上的高速运行,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教师身在学院,很难不断的深入实践岗位去提升自己。而学院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深度合作,会促使教师第一时间参与职业岗位的需求。校外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课程设置的基础,为教师提供检验教材理论的途径,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的内容。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密切跟随行业的发展,熟悉行业的硬件软件建设,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院掌握最为现代的理念,掌握最为符合社会和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教师一定得掌握最为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校外实训基地能够解决教师的这一难题和困惑。教师与学生所用的教材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多种原因也不能与时俱进,因为一种技术从开发到成熟,需要一定的积淀过程,升华为理论也需要专家的提炼与总结,这又需要不短的时间。从理论到变成印刷体,从印刷体再到学生与教师的手中,那么这一门技术至少已经过时一到两年的时间了。所以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传授技能在技术迅速更新的今天,是较为滞后的。那么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可以及时跟进技术的改良、岗位需求的变化,让教师的教学更贴合时代的发展,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综上所述,“产学研结合”教育在高职教育领域是符合时展的必然趋势,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必须从双师型素质教师、实践课程设置、校内实训以及校外实训等环节,进行有效的互动式上升循环,才能更好的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而如何实现这一良性循环,如何在学院与实训基地展开有效的合作,真正达到产、学、研的统一,是较为难以操作和实现的,尤其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前沿性强,技能操作性强,所以要充分考虑各种过程因素,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教育。
参考文献:
[1]于凌宇,李利珍.产学研结合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科学模式[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12期).
[2]陈四海.产学研结合培养职业教育创新人才[J].中国科技财富,2009,(第18期).
【关键词】校媒联盟;全媒型;人才培养
从2011年开始,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与江苏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展开合作,校媒结成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其中,以三江学院现代快报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专门安排三个或两个学期,离开课堂,到江苏现代快报社实习实训。迄今为止,已有五届共计99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现代快报实习。现代快报班创办5年来,在培养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涌现了一批新闻业务能力很强的优秀学生,如2011届现代快报班学生许哲在实习期间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第二作者)。校媒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模式,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和兴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校媒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模式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笔者连续4年担任现代快报班校内指导老师,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运作情况有长期、系统的观察。兹就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改进的必要性
在目前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中,属于新媒体方面的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约为40%,属于传统报纸采编业务的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约为60%。从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的分布来看,这种强调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已含有“全媒型”胚芽。但由于种种原因,新媒体方面的实习实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欠佳。对校媒联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改进,更加强调新媒体、“全媒型”,这既是顺应党的新闻政策最新精神的必然要求,顺应社会与市场的迫切需要,也是这种模式自身完善、补强短板的需要。
仍以《现代快报》为例,该报虽属传统媒体,但近年来报社的官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一应俱全。现代快报班的学生,在该报5个工作岗位上实习实训,其中3个岗位属于传统的采访、编辑、发行部门,实习时间约为6个月,岗位数及实习时间均约为60%(总实习时间约近10个月,寒暑假大多数学生是不实习的);另外2个岗位则在新媒体部门,实习时间约为4个月,在新媒体部门实习的岗位数及实习时间均为40%左右。
从实习实训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学生不仅在传统的报纸采编岗位表现优秀,在新媒体部门也很活跃,2009届现代快报班学生毕霄杰,现已担任网易房产频道南京站主编,业务能力在同行圈子中深受好评。但从现代快报班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在新媒体部门实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往往抱怨每天的工作只是机械呆板地复制粘贴,自嘲为“搬运工”。能够独立地提出选题并完成内容采编的学生为数极少,发表点击率过千的新媒体作品屈指可数,这与他们在采访或编辑部门的表现落差巨大。
反过来说,强调培养“全媒型”人才,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应用型”,而是在强调应用型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能力范围,使之具备适应所有媒体的业务能力。历时5年、颇见成效的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向“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应当是渐进的微调。完全地推倒,重起炉灶,花费比较高。当然,新闻学专业的其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改进,则另当别论。
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认真阅读理解的讲话,可以发现,“全媒型”人才这个提法,是在实际岗位上勤学苦练、岗位成才的语境下提出的,当然,的讲话精神也为我国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规格,指出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新闻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沉迷于理论、封闭于课堂,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新闻媒体需要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更遑论“全媒型”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从方向上来说,应用型与“全媒型”是一致的,应用型新闻人才不一定是“全媒型”人才,“全媒型”人才则一定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全媒型”这个提法更具统摄、涵盖、引领的力量。
二、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改进要点
笔者以为,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拓展合作媒体的类型
校媒联盟从2011年开始形成,至今仍以传统报刊为主,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数量过少;几乎全部是事业属性的媒体,商业属性的媒体极少;几乎全部是校外的媒体,缺乏校内的媒体,校内筹建媒体机构(校园电视台、学校自办影视制作公司)早有动议,迄今尚无动静。总之,目前已选定的合作媒体,其类型过于单一,对于培养“全媒型”人才造成很大的限制。
如现代快报班,缺乏广播电视类的实习岗位。现代快报虽有新媒体部门,但其新媒体部门只能说是整个报社的短板弱项,真正强的还是报社的采编部门。国内由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部门大多也是如此,其新媒体部门比较弱。前几年国内做手机报的为数虽不少,但没有一家传统媒体做手机报是做得好的,这在业界早有公论。当然,《现代快报》这类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部门,在规范性方面还是比较强的,对学生不无教益。
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来说,不同类型的合作媒体各有所长。即使是校园内部的媒体,也有地利的优势,学生在其中实习实训,相对来说,便于管理、校内的专业教师也容易介入,发挥指导作用。
合作媒体的类型充分拓展开来,才能真正实现“全媒型”,培养出规范性与专业性均强的“全媒型”人才,培养出适应不同属性的媒体需要的“全媒型”人才。此外,类型多样化也意味着深度合作的媒体数量的增加,这有利于校媒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定。
(二)严肃纪律、端正态度、转变观念、强化竞争
名师未必出高徒,只要勤学苦练,自学亦可成才。校媒联盟培养新闻人才,其教学管理高度复杂化,学生从事实习实训的时间长度(相当于课时数)的管理很复杂很难办,实习实训的教学现场难以监控,对于实习实训的师资认定与师资培养,高校方面有心介入,但在实际运作中却难以介入,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在实习过程中的作用。
笔者与现代快报班的学生长期接触,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思想状况,有较为系统的跟踪观察。总结起来说,现代快报班的学生关于实习实训存在着一系列错误的思想观念,这些错误观念可以概括为三重三轻:重采访轻编辑、重传统媒体的采编业务轻新媒体的复制粘贴、重新闻业务轻社会活动。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于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负面影响较大,需要及时引导,尽可能减少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实习实训的各个岗位上,均应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需要效法传统媒体每天评好稿、挑错字的做法,公布出来,激励、刺激记者编辑多发好稿、少写错字。尤其是在新媒体岗位上,需要特别加强竞争意识,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往在考核评价学生时,更多重视报纸上发表的稿件,所占权重最高,对于新媒体作品比较轻视,所占权重较小。这种做法需要彻底改变,新媒体作品的权重应大幅度提高,并且增加媒体方面的主观评价、客观的点击率以及是否独立提出选题构思等,均应作为评分的依据。
总之,高校方面在充分信任合作媒体的前提条件下,在人才培养的“教”与“学”两端,应更多侧重于学生、学习的管理与引导。在文科各个专业,不论是否采用校媒联盟这种形式,但凡强调实习实训、强调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工作都必须更多地重视对学生、对学习的管理与引导。理工类专业的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其成果形态可以标准化、可以量化,管住结果、实际上也就管住了过程。人文学科则不然,仅从成果、结果方面,并不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必须更多地重视学习过程的管控。
(三)培养能做特殊内容的“全媒型”人才
民办高校的学生起点较低,民办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不可以与公办院校面对面地对垒,需要走小路、出奇招,需要寻找适合的媒体,获得一个可以练习做特殊内容的平台,培养能做特殊内容的“全媒型”人才。这里所谓的特殊内容,有四个特征:(1)以新媒体作为传播介质;(2)篇幅或节目时长短小,以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碎片化阅读为度;(3)内容的形式新,文本形式有所突破;(4)在新的规则下传播。做鸿篇巨制、做思想内涵深厚的东西,不是民办高校的学生所长。中国接入互联网20余年,手机用作大众传播媒介,不足20年。新媒体仍处在孩提时代,不同形态的内容后面的社交规则、言论规则刚刚起步。依据宪法与法律的规则不能破,具体细微的规则,未来势必广泛地、不断地受到冲击突破。从总体上说,本三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逊于本一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应鼓励、扶持他们在不断突破中、在不断试错中有所创造。
使用擅长写小说来设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那是书报刊时代的正确做法。使用擅长纪录片编导来设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那是电影电视时代的正确做法。进入媒介融合时代,需要根据媒介融合时代、根据“全媒型”的现状以及发展潮流,从全新的维度,来描述一个人的内容生产能力,并以内容生产能力为准绳,来设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
本文主要论述三江学院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改进,转化或者说升级成“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文中一些粗浅的思考及不成熟的想法,对三江学院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其他高校类似办学模式,或者有些参考价值。本文更多地依据笔者与现代快报班的长期接触,对于教育教学方面欠缺系统研究、系统思考,区区愚见,就教于识者方家。
[关键词]媒介融合 地方院校 新闻传播教育 地方优势
[作者简介]姚建惠(1984-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吴海涛(1965- ),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传播学;张文婷(1985-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分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河北 衡水 05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水平提升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0327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12-02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技术也在进一步地革新,这不仅推进了媒介发展的步伐,还加强了媒介间界限的进一步模糊,网络、内容、终端的融合,促发了新闻传播的新形态,这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的地方院校,为地方培养输送人才,有助于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所以地方院校在新媒介形式下,更要认清形势,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媒介环境的变化,深化改革,提升新闻传播教育水平。
一、加宽培养路径,更新专业方向
地方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特点,所以应该实时了解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也要实时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在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方面,应根据实际的市场变化和需求,加宽培养的路径,在专业方向上进行更新,结合媒介的发展,设置更能与行业、市场接轨的专业方向,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同时,还应该以短小的课程或独立的项目的方式,补充专业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设置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甚至以媒介融合为背景,设置相关的专业方向,让学生能够精专于这方面的知识。然而地方院校也不能仅是就媒介环境进行闭门造车,而应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传媒行业及社会的互动,打造开放式的平台,进行传媒方面的教育。
但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空间毕竟有限,更新专业方向后还要进行必要的改进。首先,强化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内容和实操业务流程之间的逻辑关联,整合部分课程,尤其是相似相仿的课程尽可能地合并,比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广告策划、广告创意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合并,同时相关的课程还可以进行重组。其次,适当删减不适于本科教育的研究性强、层次过高的课程,去除课程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冲突。比如可以设置一些媒介应用类的课程,尽量减少媒介研究等课程的比例。再次,结合媒介融合的现状,开设一些媒体融合、新媒体发展和技术应用等业务课程,加强与行业的对接。最后,从本地的企事业单位、传媒单位中汲取意见、搜集资料,了解地方的媒介技术应用和发展情况,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让企业走进学校,让学生走进企业。总之,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方面,地方院校要清楚认识媒介发展的现状,及时转变观念,胆大心细地改革,从自身已有的教育模式出发,结合地方资源展开全方位的改革。
二、结合区域资源,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在新媒介形式下,地方院校欲提升教育水平,首先要形成自身的个性特色,这不仅需要在学科方面有精准的定位,还要避免简单复制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教育模式,一味追求大、全的教学方式。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社会与行业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有了变化,尤其是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变强,这便要求地方院校充分分析市场需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改变思路,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培养出有差异竞争力的人才。
地方院校应及时发掘和搜集本地区的现有及潜在资源,尤其是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创新力的企事业单位、传媒单位,一方面寻求合作教育的方式,培养订单式的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发现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本校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前,地方院校应该根据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以体现自身人才培养的差异性的目标,进行精准定位,而不是照搬其他学校的教育模式。在充分分析自身发展形势之后,地方院校需要做适当的调研,发掘当地可以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开设专业的情况,进行分类分级;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和运行情况,发掘合作的方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既满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应予以就业推荐。地方院校可以订单的方式,根据地方相关单位提出的明确的规格需求,培养定向的人才。比如与各类媒体、广告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沟通,确定他们紧缺的人才类型,在现有培养方案允许的基础上,调整培养的重点,以小班、精优班为单位,培养专门人才。此类人才不仅能适应当地的企业,还能在同类城市中相似企业进行就业。同时,邀请当地经验丰富的传媒行业从业人员走进学校和课堂,将市场的变化、需求以及从业技能及时地带给学生。地方院校与传媒单位合作,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还应从实践中总结分析工作经验,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突出地域性的差异,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就业率高,较之其他同等院校的学生也更有竞争力,院校的培养模式也将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促成自身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类人才应在理论知识体系完善的基础上,还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向着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强,多方向、宽口径的方向发展。而媒介融合的推进,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转化到教学中,各院校则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加强,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创新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很多地方院校都面临着财政、师资、生源以及设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局限了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设备方面的欠缺,使得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的开展遇到很多阻碍。这便要求地方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的创新,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校内的实验实训课程更应该进行革新。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首先促发了观念的变化,所以在进行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时,不仅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还要先传输给学生在新闻、传播、媒体方面的全新理念,让学生对自己学、做的事情有全新的认识,再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创新。在以往的实验实训教学中,也已经在使用项目式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做专练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项目式教学应该更多地结合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的变化展开,采用模拟式与实操式相结合的方式,渐进式地推进,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到创造,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训练。在实验实训的内容方面,还应根据地方院校的地域特色,适当结合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模拟演练及深度创造。比如,可以根据当地媒体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其设计并制作相关的产品,并进行相关的数据调研和可行性调查,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2.充分发挥实习、见习基地的作用。高校的人才培养一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毕业生很少能迅速地接手业务工作,并做出良好的成绩,这不仅仅是学校培养的责任,还需要与社会沟通互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习、见习基地的开发,不仅能补充在校内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行业一线工作的深入了解。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媒介环境的快速转型期,媒介环境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实习、见习基地的建设和应用,一方面能解决地方院校由于经济等原因而面临的硬件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中体验学习,有助于日后就业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地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习、见习基地,定期定量地向实习、见习基地输送学生。初期以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技术、理解行业的经营理念为主,下一阶段则应由学校牵头,以专业资深的教师带队,配合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的合作,将实习、见习转化为行业生产力,真正地为企事业单位做出产品,体现成效,这样才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四、提升教研转化力,服务地方经济
新闻传播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还要求教师以及学校都具有前卫的实践意识。作为教学单位,高校要做好教学和科研,更要重视教研的转化。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实现科研转化,服务地方经济,更能体现其本身的应用型特征。在教研转化的实践中,地方院校可以结合研究所的方式展开。首先,研究所的建立能够促进学科及专业科研队伍的完善,形成科研梯队,从而有助于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研究;其次,研究所形成科研效益之后,不仅能够服务于地方企业的发展,还有助于学校的品牌推广,让地方企事业单位对学校有更多的了解;最后,研究所可以切实承担政府、企事业单位、传媒行业相关的新闻传播方面的科研项目和应用型研究课题,以研从用,以用养研,从而充分地结合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做到产学研的良性发展。在具体项目建设上,可以根据本地的自然、文化、历史资源,展开品牌传播、宣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地方的传媒、广告行业的具体运作需求,打造适合本地企业发展的具体方案等。地方院校的研究所不仅能够搭建起学校、企业和传媒的桥梁,还能为本地经济的品牌化发展做出贡献。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院校更需要充分运用其自身的地方优势和机遇,紧抓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从应用型本科教育出发,形成更具合理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出更多适应时展,具有更强专业思维、技能和实践力的专门型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操慧.从“大教育观”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走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2]单波,陆阳.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J].新闻记者,2010(3).
[3]高山冰.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贾菁.论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J].中国报业,2012(3).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U高校媒体是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分支,在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具有深远影响。一些学者就高校媒体媒介融合的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对媒介融合和内涵与外延的认知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归纳了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
陶喜红进一步指出,“融合”这一概念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研究发现,“媒介融合”属于互联网兴起之初所产生的取代论和共存共荣论相互争论时期。这里所说的融合,是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和平共处,联合发展,显然它与现在舶来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属于不同的概念。
(二)认识的深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闻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学术界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认知已不再停留于表面上的理解。吴海荣从研究个案出发,认为媒介融合既可指宏观的产业、人力层面的相对集中,又可指微观的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的资源共享。⑴李红祥认为媒介融合的界定要从技术/软件融合、产业/市场融合、内容/服务三个层面加以界定。m蔡雯则认为媒介融合的深层次含义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推动下的通过新介质形成的各类型媒介的汇聚融合。
在表现形式上,媒介融合应该既包括硬的新闻实体的融合,又表现为软的媒介技术、管理体制的融合。王闻俊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出发,认为媒介融合包括组织结合、收购合并、传播手段、媒介形态等四个阶段,孟建、赵元珂认为,媒介融合既包括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并购,并借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
二、高校媒体融合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学界对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相当薄弱。当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宏观媒介融合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
(一)宏观高校媒体融合研究
张文莉研究指出,高校媒体的媒介融合主要体现在内容、终端、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作者认为,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从内容重整和组织重构两方面人手。在内容重整上,重视整体策划,注重互动。在组织重构上,组建全校统一的新闻管理机构,建设一支专业化、全能型的采编队伍。娄雷认为,高校的校园媒体资源融合,既包括不同新闻主体、经营主体的融合,也包括不同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在组织构成、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等方面相互协调,优势互补。
°高校传媒整合既符合高校媒体的发展诉求,又是当代高校宣传工作的发展需要。梁燕燕认为,高校传媒可探索构建“新闻中心——实训基地”模式,将新闻中心开放为高校新闻学科的实践教学平台,将校园宣传任务分解为高校新闻学课程的实训作业。此举既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传媒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同时又极大改善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困境。
(二)高校报网融合研究
高校“报网融合”是不同新闻主体、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实现立体化的新闻报道、捆绑化的客户服务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李秀芹认为,高校报网互动有利于校报与网络的“快”与“慢”、“容量大”与“容量小”、“交互性”与“单向性”的优势互补,是高校校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工作理念上,张碧红认为应该实现媒体的重心从报纸转移到网络,搭建读者网友的互动社区,通过打造“新式在线编辑部”、注重校园网事“深加工”、整合校园宣传资源等方面,推进高校“报网融合”创新发展。
赵立兵,杨宝珠研究了高校校报与微博的融合发展,认为微博等新媒体的及时性、现场性、互动性等优势,能够与高校平面媒体的权威性、深度性、全面性进行有效互补。在具体融合路径上,主要表现为“微新闻”、“微专题”、“微采访”、“微活动”、“微服务”等形态,推动高校校报的新发展。"
(°三)媒介管理融合研究
在媒介经营管理层面,高校校园媒介融合,有利于实现新闻业务上的资源共享,增强校园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赵明认为,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应该从新闻媒体从业者及新闻工作体制人手,在新闻工作体制方面,整合校园媒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宣传部门在体制上保证组织运作。
王世华认为,从传播内容、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来看,高校的媒体融合远没有成功,作者指出,应明确现有媒体的主从关系,不同媒体形成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同时还要实现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与从业人员的有机融合,从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从业人员等多方面全力打造多媒体融合的髙校“全媒体”。
三、结语
媒介融合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从一开始被引人的舶来品,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本土化研究,学界都有较为深人的分析,研究视角也十分丰富多元。相比较而言,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过于薄弱,这与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匹配,而且与高校新闻媒体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符。媒介融合是包括高校新闻媒体在内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该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对髙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融合研究等内容,呈现纵深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数量不多,力度和深度均不足,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界对于高校的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领域不够重视。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巳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工程。而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的实践发展,是这一战略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和学术研究。
关键词:工学结合 应用文写作 课程开发
一、“工学结合”的概念及其由来
所谓“工学结合”,指的是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学”指的是学校的课堂学习,“工”指的是在企业或行业的具体工作。工学结合就是将职业教育放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学校或企业来进行。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概括过工学结合的三大好处:一是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可以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学业上的经济负担,以及在毕业后能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三是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先后被介绍到中国,给中国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活力。因此,“工学结合”这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成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潮流。2006年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第五部分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至此,一股工学结合的热潮在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兴起,特别是全国优秀和示范学校评估工作的推动,使工学结合及其背景下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与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契合点
毫无疑问,“工学结合”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早已被西方许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起步较早学校的实践所证明。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规模、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和评价机制,特别是在教学与课程开发上更是处在摸索与尝试阶段。
那么,如何来开发适合工学结合的课程呢?源于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所谓“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就是根据实践专家研讨会对与某项工作过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方法,简称为BAG(Berufiche Arbeitsaufgabenr的缩写)课程开发法。此法的两个核心要件是“实践专家研讨会”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实践专家(Expert work),是指那些具有较高职业能力水平,拥有足够的某个职业领域的工作经验,并在工作中不间断地继续学习,或者以其他方式继续发展自己的能力,达到技术工作先进水平的优秀技术工人或技师等。典型工作任务(Professional tasks),指的是用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和反映本质的综合化工作关系来描述的具体工作。每一典型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作业过程,所期望的结果是特定的,这个结果反映了任务的本质意义。在实践专家研讨会中,可以确定一定数量的典型工作任务,它不受某一特定岗位或某一具体个人的制约,也不仅仅是将工作任务分解成几个独立的能力点、知识点和技能点,而是更加关注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BAG课程开发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方法在实践性强、工序性明显、技艺含量高的工科类和工艺类专业的课程开发中已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成功的案例屡见不鲜。但到目前为止,BAG法在文经管类专业领域的运用才刚刚开始,成功的范例更是罕见。但这并不意味着BAG课程开发法在文经管类专业领域就没有用武之地。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它必须注重实践性、职业性和技能性,否则就难以适应我国迅猛发展的经济建设和新兴行业与职业的要求。为此,我们试图运用BAG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对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材进行改革,使之更切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也更符合他们的实际水平。从大处着眼,任何写作活动都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行为过程,不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就无法获得写作的能力,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更强,实战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是它可以运用BAG法的逻辑基点。从小处看,应用文写作具有较强的工作程序性,虽然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具体写作要求,但从整体来看它们都有大致相同或相似的程序性,即都要求遵循写作的基本程序:立意―选材―构思―行文―修改,五道程序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与行动合一的工作过程,这就使得BAG法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开发上有了用武之地。
三、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策略:与教学同步的“四步渐进法”
根据行动导向的教育理念,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人民版的“全国高等院校就业能力训练课程系列教材”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与教学过程同步的“五步训练法”: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与此相仿,我们根据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程自身的特点,将其改装成“目标―准备―行动―评估”四步渐进法:
目标(Object):就是按照每一文种的特定要求设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任务和行动目的。例如,在设定“网络新闻”的目标时就这样表述: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媒体播发的新闻,在新闻传播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年轻受众的影响也最广。通过本节的学习,一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新闻这一传播文体的性质、种类和特点;二是要让学生学会采写文稿并制作网络新闻。
准备(Prepare):就是做好行动前的知识准备,对一些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点进行简要的介绍,并要求理解和掌握。如对某一文种的概念、特点、作用等知识进行概述性介绍,使学习者对该文种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例如,“总结”的准备内容就包括总结的含义、种类、特点,总结写作的基本要求特别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要求等,以此作为总结写作前的知识准备。
行动(Action):就是以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实训活动,做到立足写作活动过程,抓住重点环节,边学边练,采取任务驱动、案件解析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不断强化能力点的示范与实训,通过行为过程获得某种文体写作的知识和能力。例如计划写作实训,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本市的厂矿生产部门采集生产方案,并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工作方案实施的基本思路;第二,在结构上至少具备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内容;第三,按照计划的完整结构来写作;第四,语言上要求准确无误,简洁明快。
评估(Evaluate):就是对某一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者如何评估自己学习收获的一个指引。通过教师、同学和本人的自我监控,及时了解学习成果,获得反馈。例如,在评估网络新闻写作是否符合要求时是这样写的:第一,学生自我评估。首先让采写者回顾网络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进行自我评估,指出优点和不足。然后,请同学进行评估,看看两者有何不同。发生不同意见,可以,不必强求一致。第二,教师评估。教师应在学生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肯定其成功之处,指出其不足。对于同学间的不同意见,教师要进行细致分析,从各个不同视角进行剖析,要说得有理有据,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当有学生不同意教师的意见时,也不要轻易否定,要保护好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如果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就不要追究下去,而应存疑,让实践来检验,切不可以势压人。教师的另一种评估方式,就是用书面的形式进行,即按传统的做法给学生采写的作业打一个成绩,并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
“四步渐进法”加上每一类文体的任务分析,就构成了大学应用文写作教程的基本框架。这样的编写体例,将以往教材中的练习题都放到了“行动”的实训中,无非是想突出实际操作的重要性,通过动手动脑、手脑并用,使学生掌握应用写作基本程序和要领,真正学会某一文种的写作,并可直接用于实际工作,为就业提供良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吕革新.与人合作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新疆经济报从小变大、由弱到强的15年,是立志改革,勇闯市场的15年。报系在新闻业务、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和改革,既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了报纸的品位和编辑记者的业务水平,又发展了报系经济,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新疆经济报15年所走过的改革之路,对西部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转变观念,大胆进行新闻业务改革
报纸走向市场后,产业经营的趋利性可能会对报纸的意识形态属性产生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新疆经济报首先强调坚持政治家办报,保证报纸的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在此基础上,从市场需求出发,坚持改革创新,在社会效益优先的基础上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为此,新疆经济报进行了一系列新闻改革。
1.采编与经营严格分离
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采编经营分离制度,新疆经济报成立了新疆欣文媒体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不仅承担报系的经营管理职能,还承担了报系所有的经营业务,包括广告经营和媒体扩张等,负责为报系提供较为充足的办报资金。报社编辑记者无须考虑创收,只专注于业务,集中力量办好报纸,从而实现了严格的采编与经营分离,有效禁止了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
2.坚持新闻改革,既提高宣传效果又注重报纸的可读性
根据十多年的新闻改革实践,新疆经济报意识到:在报纸改革的过程中,党报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与报纸的商品属性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只满足市场需求而不讲导向,党报就不能称其为党报,但只注重报纸的宣传引导功能,淡化新闻性和可读性便会失去受众,报纸也达不到好的宣传效果。为此,新疆经济报提出了“用商品性来表现党报的工具性,透过可读性来实现党报的宣传性”的要求。就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注重新闻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报纸内容切合读者需求,引起人的阅读兴趣,最终达到党报的宣传目的。
在具体操作中,新疆经济报注重把政治宣传和新闻区分开来,用新闻的形式去表现政治宣传,将政治宣传寓于新闻之中,用新闻的语言、新闻的手法,选取其中最重要和切合群众需求的新闻事实,来提炼新的主题,不让记者和文秘划等号,更不能把新闻写成工作总结。几年下来,这一要求不仅有效地培养了记者们深入思考和善于挖掘的良好习惯,也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创新新闻形式
由于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新闻素材五光十色,要有效提升党报的影响力,传统的党报新闻采写套路和新闻形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有所创新。几年来,新疆经济报不断吸收和借鉴其它单位的经验,创新新闻形式,目前已经出现在版面上的新闻形式有政论性新闻、解释性新闻、问题性新闻、新闻报告、记者感受、新闻观察、新闻记事、新闻评论、新闻速写、新闻报道、社会心态透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评议等。记者可以运用多种新闻形式采写稿件,用多个视角观察、认识和表现社会的多样性,使报纸版面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
4.重视用新闻评论引导舆论
新疆经济报十分重视新闻评论,提出了“做好新闻评论与社会转型期的启蒙作用”的课题。认为报纸应该在意义层面开拓新闻空间,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报纸不仅要加以报道,还要通过新闻评论加以引导、解释,掌握舆论的话语权,用报纸独立的思考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去影响受众。在新闻评论方面,报社做了不少探索,除了在固定的版面设置新闻评论栏目外,还专门开设了独立的新闻评论版,每周刊出两期。这些评论内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丰富了报纸的理性色彩,有效提升了报纸的品位。
5.报纸改版
按照市场的需求,新疆经济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版,报纸扩充了版面,并采用全彩印刷,代之而起的是厚题薄文、重彩多图的新面貌,使报纸形象焕然一新。改版后的新疆经济报,新闻短了,信息量大了,可读性、服务性也大为增强,读者普遍反映有现代报纸的风格。改版后的报纸还打开了零售市场,实现了新疆历史上党报进入零售市场零的突破
二、从五个方面着手,加快报系发展,搞好经营管理
1.创办子报
新疆经济报一开始只有一份母报,用汉、维吾尔两种文字出版。1999年3月,报社负债经营办起了第一张子报《都市消费晨报》,迈出了报业经营的第一步。《都市消费晨报》大胆采用市场化办报机制,首家在新疆实行送报到户的自办发行,迅速占领市场,仅用两年就成为新疆地区出版量最大的报纸,并在发行量、广告收入等方面创造了新疆新闻界的一系列之最,经济效益也连年攀升,2003年广告收入已占到整个新疆广告总收入的1/4。后来创办的其他子报,进一步扩大了报系的影响,提高了经济效益。
2.与地州联合办报
2003年8月,新疆经济报与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党委联办了《巴音郭勒日报》,与阿克苏地委联办了《阿克苏报》,新疆经济报对两报分别出资850万元,派出百人分赴两地州,用报系先进的办报理念来经营。两张联办的报纸报名不变,地州党报的性质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短短2年,《巴音郭勒日报》发行量便从原来的1万份左右增加到5万份,《阿克苏报》由原来的6000份扩大到2万份,两地州的广告市场很快被打开,新闻报道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受到当地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3.开拓内地市场
带着新疆人民的信息和沟通的愿望,新疆经济报还走进北京,开拓内地市场。除在北京发行《新疆经济报•西部风特刊》外,报系还在北京主办世纪青年快报传媒公司,通过发行报纸,开展经营等形式扩大报系影响,开拓北京市场。
4.走出国门
2004年7月29日,新疆经济报为了扩大报纸自身的影响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了满足周边国家维、汉各民族了解内地信息的需要,分别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开始发行新疆经济报汉文版和维文版共4万份。报社还利用所属“亚心”网站中亚地区信息,向周边国家宣传新疆,宣传中国。
5.产业化经营
报纸参与市场竞争,自觉按照市场化原则经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新疆经济报系的发展战略。为此,新疆经济报坚持走多元化经营方略,建立了自办发行队伍,保证了报纸营销渠道的畅通,在新疆率先实行广告制,迅速打开了广告营销局面,报系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所属各企业进行改造,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激活了企业的经营,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制度建设
1.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新疆经济报根据报社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于2004年12月30日与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新疆经济报系新闻传播学院,其目的是为报系储备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符合实践要求的媒体采编、经营、发行人才。
新疆经济报系新闻传播学院是新闻媒体与学校合作教育的创新,是产学结合办学方针的典型体现。以往报社从各高校招聘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不能适应报社的需求,有的甚至经过三五年的培养仍然不能成为可用之材。报系依据自己的用人标准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合作承担教学工作,选派优秀编辑、记者及经营管理人员前往学院授课。教学工作突出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突出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并开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学院设有模拟编辑部、出版技术部,采写、编辑内部报纸。学院每年的实习实训全部由报系知名编辑、记者指导完成,报系所属报刊成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实训基地,学生毕业后将择优安排在新疆经济报系工作。
2006年5月,新疆经济报系与学院首批签约了40名学生毕业后到报系就业,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目前,该学院学生已有四百多篇作品在《新疆经济报》上发表,学生均能独立完成采编工作,几乎每天的经济报上都能看到学生的作品。新疆经济报系新闻传播学院已成为报系发展的人才储备库。
2.建立新闻督察制度
编辑记者的业务能力要提高,报社经济要搞上去,但管理也不能放松。新疆经济报在1999年便建立了新闻督察制度,目的是树立报纸的诚信形象,与读者沟通,倾听意见,接受批评投诉等,努力防止编辑记者或报社经营人员出现损害报社形象和声誉的行为。新闻督察制度的建立强化了报社与群众的联系,加大了对违规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使报社同志的自律能力得到加强,提升了报社的形象。
按新闻宣传规律搞好党报的宣传报道,按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广告经营活动,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三方面并重又相互促进,这是新疆经济报系改革与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实践证明,新疆经济报的改革符合新疆地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特点,符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适应了形势发展,既达到了宣传效果,也壮大了报系的经济实力,同时也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一点建议
1.以“学得会”为切入点,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任何学习都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将知识向学生进行传递,而是学生自己接受、理解、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中发现快乐,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切实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性。而富有趣味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将会最大限度地点燃学生的口语交际学习热情,例如“三词成篇”,教师出示如“木、泥沙、海洋”一类看似毫无关联的三个词语,让学生据此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或将其扩展为一个小故事,或论述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此类训练对推动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极为有益,再如“名师采访”,教师可以邀请实训车间老师傅进语文课堂,让学生与老师傅零距离接触,进行分组采访、摄影、写实,并刻录成光盘装入学生个人的成长记录袋,使之成为学生参加毕业应聘时的重要佐证……
这样的课堂活动,能使学生乐学、愿学、好学,实现由教师“教得好”、“讲得精”,到学生“学得会”、“练得巧”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口语交际教学改革。
2.以“有价值”为突破点,模拟职业情境对话
口语交际活动是产生于特定的话题情境中的,离开了这一情境,活动就会变质。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交际氛围、激发学生进行交际的愿望。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职场和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不能仅限于校园内,要尽可能结合专业特点创设仿真实的社会情境,尤其要重视对真实职业情境的模拟。例如:当面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时,教师可以模拟一场教学仪器的“展销会”,将学校现有实训设备作为展销的教学仪器,实训中心作为展销的场所。其中个别学生扮演推销员,另外学生扮演参观的嘉宾,在“展销会”上,学生们充分自由推销产品,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推销自已,获得他人肯定与赞赏;当面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时,教师可以模拟一次重要的“商务谈判”,学生所扮演的各企业领导之间会晤面谈、侃侃而谈,而学生“演员”们则积极协调、表现得体,有效处理有用信息,在“谈判”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积极地信息传递和交流,在充分的口语交际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此地模拟职业情境,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规定着和规范着学生言语活动实践的性质、目的、内容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克服口语交际心理障碍;而学生一旦进入模拟职业情境中,他们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特定情境下自然生成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去,让他们在“有价值”的课堂活动中促进专业的成长。
3.以“有活力”为关键点,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古人云:“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组建“有活力”的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在同学中进行交流、争论,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看到真知灼见的熠熠光辉。例如:开展主题辩论赛,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具有一定争议性的主题,组织辩论小组,各小组成员明确观点、确定战略、搜集资料,在辩论中,正反双方小组唇枪舌剑、激烈争锋,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互为犄角,有效培养学生敏捷的思辨能力、快速的论证表达能力以及同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再如开展“每周一播”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一小组负责一周内校园新闻的播报活动,并录制成影像资料,最后在期末时进行评比。新闻播报包括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汇编、播报等环节,小组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大多都能制作出虽然略显粗糙、却凝结集体智慧的“新闻作品”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崇尚合作和竞争的交际氛围中积极地互评互助、取长补短,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中职语文口语交际的课堂也就真正成为“有活力”的课堂,从而有效提高了口语交际教学效果。
总之,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从而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国家、企业、个人所持有的外汇数量和需要进行的外汇交易也越来越多。国际间一切经济交往都与汇率有关,而外汇交易将会成为我们今后工作和生活必须的一种经济活动。国际金融学的课程教学越来越重要,而国际金融学课程涵盖的内容很多都跟各种经济现象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十分重要。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商学院金融系已有的国际金融等课程只是对外汇交易的理论内容有所涉及但没有系统的外汇交易应用方面的学习,为了学生未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课程将外汇实训融入国际金融的教学中。
1 外汇实训的目的
外汇实训就是通过外汇交易的练习使学生们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而外汇交易本身具有全天24 h连续交易、买卖双向交易、巨大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网络和不同市场交易价格趋同等的特点,这都体现了外汇交易的复杂性。因此外汇实训的目的是通过实训使得学生增强国际金融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解读外汇行情、利用分析软件对外汇走势作出合理判断,并顺利实现外汇买卖的即时与委托交易的模拟操作;了解和掌握外汇交易的方法、风险的分析和控制,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那么外汇实训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2 外汇软件应用情况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商学院金融系的国际金融学外汇实训课程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讲授部分,主要是对学生以前学过的《国际金融学》课程中的外汇交易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回顾,并对该实验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进行解释说明;第二部分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上机操作部分。该实训所用数据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证券和上市公司的历史及实时行情,自行选择外汇交易系统的八种外汇进行交易。
该实训在商学院金融系量化金融实验室进行,所用软件为国泰安金融实训软件。国泰安金融实训软件是一套高度仿真的、支持模拟投资交易教学和培训的实训软件。为教学研究提供接近市场运作机制模拟投资环境,通过举办各种规模的模拟投资赛事,达到投资理论与实务操作充分结合训练和提升的平台系统。
通过实训讲解每次实训的主要内容,不同实训内容的注意事项及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对即将要进行的实训有清晰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完成实训内容。在外汇实训的现场指导中设定具体交易环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练习。在教学中阐明外汇交易的活跃时间段,提示学生在这期间可以多关注交易行情,同时对不同的交易货币对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可能的交易风险点以及交易的小技巧。外汇交易相对复杂,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多种不同的问题,现场指导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另外课后学生利用网络在宿舍学习,采用视频会议或邮件联系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并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对已经做的外汇交易实训进行总结。
一个月的实训中教师会定期通过系统公告,公告一些国际市场的新闻,让学生对时事有重点地解读。教师通过对各类财经新闻的筛选,选择比较重要的新闻公告。同时公告中会公布每天的收益率排名,通过公告让大家知道同伴的外汇交易情况,对做的好的同学是表扬,对暂时做的不好的同学是动力。
另外在外汇实训中会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中的问题并进行单独指导。因为每个人的操作习惯和风险偏好的不同,在??训过程中能够比较明显地发现不同的问题。因为伦敦、纽约两个市场交易时间的重叠区,是各国银行外汇交易的密集区,因此是每天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最频繁,市场波动最大的时段。所以在非上课时间跟学生进行线上交流,比如短信、微信群等方式沟通也是最及时有效的。通过跟学生的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明显优于原有的理论课堂教学。
3 外汇实训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3.1 课堂实时指导时间有限
作为国际金融课程改革内容,外汇实训是用了3次课的课堂时间进行软件操作的教学及实战。虽然在课后我们也采取了网络沟通交流的教学方式,但是跟面授的效果还是有差别。如果能够更多地进行实地教学应该能够发现在外汇实际交易中的更多的问题。
3.2 外汇交易影响因素复杂
学生基本都是在外汇理论教学后第一次接触实际操作,所以在课堂上各种问题不断。有很多问题是教材里都没有涉及到的,因为交易中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同时影响外汇走势的因素非常多,虽然课堂都讲过,但要在短时间内让所有学生都能根据因素的变化做出判断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学生们一边要将外汇交易的理论转化为实践,一边还要加强关注国际时事的变化,注重基本面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3.3 学生操作中心态起伏较大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市场稍微有点起伏,心情就随之波动很大,从而影响其对交易时点的把握。特别是在发现账户中市值发生亏损时就手忙脚乱。有些胆大的才操作没几分钟就爆仓,把所有的初始资金全仓只买一种货币,加之高杠杆的特点,很快就听到懊悔的声音。有些同学过于保守,稍微看到价格跌了就立马平仓,完全不考虑其它因素,经过几次的沟通交流才能够有所改善,心态有所调整。交易过程中也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一看同学买了某个外汇大涨也跟风下单,而不认真进行实际分析。
3.4 参与人数不多
该次实训只在本专业小范围进行,同学们相互之间进行竞争,但是参与人数并不多。人数的限制使得竞赛的竞争就没有那么激烈,从而也会影响学生们的交易热情。如果能够在更大范围内竞争应该能使得他们更加重视比赛。
4 外汇实训应用建议
4.1 增加实训课时
为了更好地发现实训中的问题以及学生们的实践状态,在教学课程中增加实训课时是比较合理的方式。通过增加课时延长学生的实践课时能够使得外汇交易比较有延续性。目前的设想使能够将外汇实训环节从国际金融课程中独立出来,使其成为一门两学分的课程。这样1次/周,3 h/次,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能?蚪饩龈?多的不同种类的问题。
4.2 开展从业人员讲座
在该次外汇实训中我们请了一次外汇从业人员开展了一次讲座,他结合自身经验给大家做了精彩的演讲。事后学生的反馈非常好,因为他能够把从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剖析,而有些问题正是学生们实践中遇到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打算多开展类似讲座,找不同机构甚至是个人外汇交易者开展讲座。重点是将讲座按照外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这样由从业人员再次对不同因素对交易的影响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加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他们的实践经验也能更好地阐述外汇交易中不同货币交易地较适合的时间段,并对各种实际风险进行相关提示。
4.3 积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
心理因素作为影响投资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实训环节中学生们心态焦躁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因此一定实训教师一定要多和学生沟通,通过实际讲解稳定大家的心态,经常强调基本面和技术分析的重要性。投资需要的是理性分析,而不是跟风,通过不断引导使得学生越来越认识到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4.4 扩大外汇比赛范围
既然是外汇交易实训,而且我们是以外汇竞赛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如果能够加大宣传,增加参赛人数,提升外汇交易实训在同学们中的影响力就能最终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得比赛范围更广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