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四复习计划

时间:2022-06-10 14:48:08

导语:在高四复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四复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有机化学;复习策略

一、高三有机化学复习特点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布于鲁教版教材《必修2》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中有机化学基础概念多,物质种类繁多,同时有机化学知识规律性强,知识节点间关系复杂,相互交错多。庞大的有机物分子结构式、种类繁多的同分异构体、复杂多变的有机化学反应等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经常会因为缺乏条理,陷入思维混乱。思路不清晰使得学生做题时总是忽略某些要点知识而不能顺利完成,造成学生听听都会,做做都错的局面。

二、高三有机化学复习要素

学生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高三有机化学复习,要对知识模块的总体把握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高三有机化学复习主要包含以下七个专题:有机物组成结构及其研究方法(官能团种类);同分异构体;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和反应类型;根据合成路线等信息推断有机物;有机物合成路线设计;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综合检测。

三、\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三有机化学复习的策略

针对教材中介绍有机物种类繁多、反应复杂、知识点零散。大多数学生在学完有机化学后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当考试过程中遇到有机化学综合题时,有些学生就会无法找到题眼去突破,从而心理感到害怕。每年的高考中的有机化学试题不仅要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有机化学的知识脉络是特别重要的。思维导图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从一个知识点发散出更多相关知识,而且在后续学习中,随时将更多的知识补充到导图中去,这样就形成复杂关联的知识网,使记忆和理解更为深刻和全面,并在此过程中扩展思维广度和深度。学生在学习时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他们把复杂的有机化学知识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理清,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学生的恐惧也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四点教学策略。

(一)独立复习,把握主题核心

在进行高三有机化学复习之前,笔者对什么是思维导图、怎样画思维导图都给学生做了详细的讲解。学生在熟练掌握思维导图之后,每次在复习课之前应该明确自己需要做的工作是通过复习课本及笔记找到要构建的主要知识点。这一步需要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要能宏观的把握知识。实在有困难,可以向教师求助。把找到的核心内容作为主题,以它为中心进行扩散,思考与其他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同时画出思维导图,体会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要做到送些,学生必须在课前做精心的复习和准备,而不再是被动的等着教师来“喂”知识。认真细致的工作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更深刻。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越充分,上课时也就越自信。

(二)小组讨论,完善思维导图

学生在课前针对各自画的思维导图可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发现彼此的不足与长处,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每位同学所用的教材是一样的,由于对知识的理解有差异,使得画出的思维导图各有千秋。这些思维导图各具特色,既包含学生们智慧的结晶,又包含他们对知识点把握的不足和失误。学生们通过讨论,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在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使得自己的知识网络得到不断地扩充。学生们通过讨论取长补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不断提高。

(三)组间展示,补充思维导图

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复习课,而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思维导图。其他学生听完讲解后,根据自己的课前复习和绘制的思维导图给予补充。教师在这里则主要充当龄听者的角色,在适当的时候作出补充。通过课上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给予完善,学生兼收并蓄各家所长,使得各自的知识网络较之课前更加的丰满。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知识框架更加清晰,不再会有凌乱不好记的感觉。

(四)利用导图,复习梳理关系

高三有机化学的复习涉及点多,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网络,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课下需要对自己不够完善的思维导图进行不断地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有机化学知识的再认识。根据教材和笔记找到中也主题后,对它的枝杈进行细化,形成细密的知识网络。学生只有亲身体验这种细化的过程,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知识之间遇辑性,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才能做得更好。从小处着手把握全局,这样就能利用思维导图把琐碎的有机化学知识变简单。零散的知识点变成几幅学生成竹在胸的思维导图,使得学生不再惧怕有机化学的综合题。

总之,运用思维导图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梳理,使得本来在学生也中复杂凌乱的知识变成由几个中心主题组成的知识网,学生复习起来更轻松。这样就可以使原来在学生大脑中堆硕起来的有机化学知识更直观,使知识么间的逻辑关系更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实现了把教科书由厚变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逐渐构建起来,思维能力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茹.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理解力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外语专业现代化;文化转型;复合型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5-0041-0005

中国改革开放所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全球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给高校外语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跨文化能力是进行富有成效的国际交往不可缺少的关键素质。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能力的这一新要求,在兼顾外语学科自身特殊性的前提下,高校外语专业应拓展其专业建设视角,加强对外语目的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度了解,推进高校外语专业文化转型和复合型化,使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外语人才能力的新需求。

此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也使高校外语专业面临转型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新华社,2010:7)。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下,高校外语专业也应进行相应的信息化转型,促进外语教育信息化建设。

1 高校外语专业文化转型:文化性和跨文化性

为使高校外语专业适应时代对外语人才能力的新要求,我们须对目前的外语教学模式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强化外语教学作为文化教学和跨文化教学的学科意识,引进文化和跨文化外语教学新视角,重视外语目的国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促进高校外语专业的文化转向。在实施外语专业文化转向时,不是要放弃原有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而是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视角,使高校外语专业和教学更加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基于这一认知,我们应对现有的外语专业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转型。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应成为文化转型的两个内容层面。

1.1 文化转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互相兼容,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语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外语是语言学习者开启目的国文化的钥匙,也是了解外国文化的媒介。作为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在很多方面同时也是文化教学。基于这一外语和外语教学的认知,外语专业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教学层面,而应增加语言目的国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目的国语言的同时,也了解目的国文化、人们的文化习性和行为方式。在语言内容选择方面,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兼顾反映语言目的国文化价值和行为要求的语言内容层面,如成语、谚语和文化语言表达方式等。在这方面,除语言性外,在教学中引进文化内容,使外语教材内容尽可能兼顾文化性,增加文化背景知识。在传授外语知识时,结合教材题材和课文内容,向学生提供相应的目的国文化背景知识和国情专题,如政治制度、法律文化、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日常文化等(杨盈、庄恩平,2007:13-21,2008:16-21),使外语教材不仅是语言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文化教学内容的载体。

为使外语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拓展外语人才的知识层面。在这方面,除语言性知识外,外语专业学生还需要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层面知识。语言性知识指扎实的语言基本实践能力和语言使用表达能力,构成四个知识层面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是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知识层面。国情性知识是人们理解语言目的国当代社会现实的重要前提;文化性知识是理解语言目的国文化的重要背景知识;跨文化性知识是进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前提。语言性、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构成新形势下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

1.2 跨文化性转向

综观近年来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新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学界备受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冯源源,2005;张红玲,2007,2012;高宝虹,2001;李平,2010等)主要涉及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网络跨文化外语教学。“将跨文化教育融入外语教学不仅能使外语学习本身更有意义、更加有趣,而且能促进外语教学社会人文目标的实现,使外语学习者成为既掌握外语交际能力,又具有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张红玲,2012:4)。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先后将“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列入教学目标之中:“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除英语外,教育部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也要求其他外语专业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2006年通过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新版)》要求德语教学重视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大纲对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要求下,虽然跨文化意识逐渐融入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受到外语专业的重视,但因各外语专业教学大纲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等诸种原因,迄今为止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和外语教学跨文化转向缓慢,一些外语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依然滞后,这方面提出的模式创新依然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外语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为之,高校外语专业应更加重视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就外语专业特性而言,跨文化性是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特有的认知特点。从跨文化诠释学视角看(王志强,2008:47-80),这种认知方式具有互动性,即借助于目的国文化了解本我文化,或借助于本我文化了解目的国文化。在这种互动认知关系中提高针对A和B文化的文化敏锐性和文化互动理解。在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借助语言目的国文化反观本我文化,敏锐中国文化意识,感知和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外语专业学生有着本我文化认知特殊性,将这一文化认知特殊性纳入外语专业教学中,可促进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互动认知,提高其跨文化能力。

基于外语教学这一文化反观认知特点,在以语言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可引进基于互动文化认知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法,使单一的目的国语言教学模式成为具有互动认知性的外语教学模式。如在外语教学中通过对比方式和文化反观提问方式,让学生在了解目的国文化时也了解本我文化,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获得双重文化认知,敏锐本我文化意识和他我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王志强,2006:64-70)。

除语言教学外,外语专业跨文化转向也涉及文学教学。基于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的要求,外语专业文学教学也应由文本语言性转向文本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在这一情况下,跨文化文学教学要更加兼顾中国学生对外国文学特有的诠释方式和文学理解视角,促进外国文学教学双向和互动理解方式(王志强,2006:64-70)。除文本性外,外国文学教学可增加文化性和跨文化性视角,从作品自身和特有的语言目的国社会现实和相应的历史背景角度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和深层次内容,使文学作品成为了解目的国文化、社会和人的思想重要媒介和窗口。基于外国文学教学这一跨文化性认知特点,因自身的文化属性和由此奠定的中国文化视角,学生在解读目的国文学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本我文化视角解读语言目的国文学,在这一文学诠释过程中形成中国学生特有的外国文学认知方式。但是,在现有的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人们更多地按照目的国文学研究者的评论和诠释方向,教授和诠释特定外国文学作品。在这一认知习惯下,中国学生的本我文化认知方式常被忽视。为此,中国外语专业文学教学和研究应拓展跨文化视角,允许从本我视角教授和诠释特定外国文学作品,并通过外国文学反思本我文化,敏锐中国文化意识,这将使中国外语专业文学研究由单行道变成双通道,即:通过文学这一媒介反思本我文化,界定本我文化视角。这种基于跨文化互动认知的外国文学理解方式和教授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外国文学的传统教授方式。这种开放式的文学解读和文学教学方式也是对传统方式和传统视角的拓展和补充。

1.3 高校外语专业文化、跨文化转向对教师的新要求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文化和跨文化转向也对教师提出了教学能力拓展的新要求。为之,外语教师要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加强继续学习,在原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上拓展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知识。在这方面,教师授课不能只是传统知识的重复,而应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教学在于创新研究,在这一外语教学新型理念下,外语教学现代化方可实现。外语专业内现代化转型也要求我们在以语言和文学为主的基础上拓展专业研究视野,增加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研究视角,建立文化和跨文化学术研究平台,贯彻“教学促进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高校办学理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使外语教学和专业模式更加适应时展的新要求。2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化:跨专业性和跨学科性

如果说,外语专业文化和跨文化转向是涉及外语专业内的视角拓展,那么,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化转向则涉及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层面。在这方面,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语言为主的单一性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高校外语专业应由纯语言文学单一学科性向复合型转向(戴炜栋,1999;胡文仲、孙有中,2006;罗世平,2000),推进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的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在这方面,跨专业性、跨学科性被看作是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化的主要特征。

一些高校的外语专业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其复合型化转型,但在教学模式和专业转向方面更多局限于英语专业。一些外语院校相继推出了“专业+外语”或“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开始的外语专业复合型化的发展更多局限于经济、贸易、工商管理、法律、新闻传播和国际政治等学科。在这方面,外语院校建立的非外语专业和学科虽然有其特有的专业特色和外语优势,在这些学科内较大力度地增加外语教学和外语课程,但复合型专业在外语选项上具有单一性,外语以英语为主,较少涉及其他语种。外语专业内没有进行专业复合型化的转向,许多外语专业依然沿用以语言文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为使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对特殊高端外语人才的需要,以语言文学为主的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进一步进行复合型化转向,使外语专业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外语知识和外语能力,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外语专业复合型化转向要兼顾国家和地方对不同外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以此决定其专业复合型化的方向和专业选项,如德语专业可以选择以经济和旅游专业为主的复合型专业,通过德语专业和旅游专业的结合,建立德语文化旅游翻译专业,它旨在培养中国涉外旅游市场所需的,拥有扎实的德语功底、并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知识的德语旅游翻译专业人才。

此外,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方面也应推出有利于外语专业复合型化的相应措施:实施外语专业和非外语类专业的学位互认制度、校内学分互认,开设开放式课程,引进跨院系和跨学科、跨专业课程选修机制,推出“专业+外语”双学位、“双外语+专业”、“专业+外语1+外语2”等人才培养方式。

3 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

除了上述文化转型和复合型化外,高校外语专业也应推进其信息化转型,使之更加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推进外语教育信息化建设。

3.1 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技术运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以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对中国外语教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胡加圣,2011)。”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力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要保障,对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了战略部署(新华社,2010:7)。“现代教育技术所带来的方法手段的变化将成为外语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张正勇,2010:145)。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外语专业也应作出相应的信息化转型。

3.2 关于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的几点建议

3.2.1 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营造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是信息化时代下外语学习的新要求。在这方面,外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化的外语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外语。如,通过建设同声传译教学实验室,创建将口译、外语听、说技能培养融为一体的外语学习环境,促进口译教学的专业化、技能化、实战化。

3.2.2 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

在创建信息化外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应大力建设信息化的外语学习资源,包括:加强优质外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外语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外语学习课程等,如,通过建设数字教学音像资源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卫星电视资源以及音视频外语教学素材等教育电子资源进行网络化存储和一体化整合,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外语学习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在这方面,通过信息化媒介和平台,推出传授外语语言性、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层面知识的新型学习方式。

3.2.3 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

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水平。因此,外语教师应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等信息化学习资源和手段开展外语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对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能力。

3.2.4 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思路

为推进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高校应从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四个层面建设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朝着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教育部,2007)。

如图1所示,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思路主要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四个层面:一是在学校层面,主要为外语教学信息化提供资源、技术和环境支撑。学校可使用WebCT、Blackboard、Moodle等较为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工具建设网络外语学习平台,同时,通过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库、语音实验室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二是在教师层面,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整合,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备课方式等的信息化,以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三是在学生层面,着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培养学生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四是在社会层面,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在外语教育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建设外语类的开放课程、外语教育资源库等,搭建外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外语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4 结语

第3篇

初三英语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021

新的学期即将到来,按照市教研室工作重点和学校工作安排,本学期我科组将继续以课改为中心,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英语教学模式,努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狠抓教学常规,落实“备、教、改、导、考、析”各个教学环节,加强初三毕业班的工作研究,积极备战“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争取在后面的竞赛和中考中创佳绩。

以下是我科组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妥当安排时间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开展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努力在本科组里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探讨新时期的适合初中生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本科组教师教学水平。积极参加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二、狠抓教研组建设和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组要一如既往狠抓“备、教、改、导、考、析”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做好常规教学管理。落实新老教师结对子帮扶工作。加强集体备课,提倡同年级教师互相听课,努力营造积极参与、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氛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

认真落实本年度“xx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优质教学”叁赛工作。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围绕相应的研究专题,组织相应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并认真组织相应的公开课,研究课前的备课、说课和公开课后的评课和归纳总结工作,通过研讨,观摩,评议等形式,使本教研组老师们都有所获益,全面推动本科组教学工作,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积极备战,确保能力竞赛、中考、会考、稳中有进

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初三毕业班的工作研究,加强对三考的研究,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加强与周边学校的沟通,确保本学年的中考、会考成绩稳中有进。

本学期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将参加全国英语能力竞赛,我们将吸取上一学年的教训,加强竞赛辅导,努力做到抓早、抓紧、抓实,力争比去年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学期我们将利用下午第四节课组织学生展开讲故事比赛、表演比赛、唱歌比赛、书法比赛等课外活动,让学生的英语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1.第1周:学习市教研室和学校工作计划,征求本科组教师的意见。

2.第2周:订出科组工作计划,备课组工作计划,新老教师“一帮一”计划和个人工作计划。

3.第3周:订出英语能力竞赛辅导计划并着手实施。

4.第4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第一次研讨会及落实参加市竞赛教师名单。

5.第5周:第1次教学常规检查。“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第二次研讨会,开展参加市竞赛教师说课,上研究课及教师评课活动。

6.第6周:参加全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优质教学评比活动。

7.第7周:初一年级书法比赛。初三毕业班工作研究。

8.第8周:以备课组为单位分析学情研讨中段考的复习计划。

9.第9周:各备课组加强复习工作检查。

10.第10周:第二次教学常规检查。

11.第11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12.第12周: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中段考情况分析并订出后面工作措施。

13.第13周:初二讲英语故事比赛。第三次教学常规检查。

14.第14周:初三毕业班老师参加市__年中考试卷分析及九年级教学研讨会。

15.第15周:本校初三毕业班工作研讨。

16.第16周:“一帮一”结对子工作汇报。

17.第17周:期末工作研讨及第四次教学常规检查。

初三英语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021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英语知识,训练英语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英语”,向“会用英语”。为此,特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x班共有学生x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能力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应用能力十分薄弱,特别是听力题,很大一部分学生听起来都很吃力。

二、本学期教育教学具体工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但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更要做个“教育者”,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各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及时适度的处理,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课前准备,备好课。

每一次备课都很认真,遇到没有把握讲好的课时立即提出,请其它英语老师参谋,综合考虑各种方案。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大家讨论,如有问题立即更正、改进。

2.多听课,学习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于努力学习、积累经验,还需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尽量多深入课堂听课,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听课的同时,认真做好记录,并进行评课。听完课后写听课心得,哪些地方是自己不具备的,哪些地方可以怎样讲可能有更好的效果等等。务求每听一节课都要有最大的收获,必要时,还可与讲课教师进行讨论,以了解其讲课安排的依据。

3.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认真钻研教材,把握住知识点,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讲授本课程的内容,学生学习才会有依据,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时可以参考教材重新整理思路,跟上老师的思路,所以应该重视教材的钻研。

在备课过程中,在不离开教材的原则下,可以参考其他教科书,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寻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法,有了这些教法后,上课之前应与有经验的老师多交流讨论是否行得通,总之单兵作战很容易钻牛角尖,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应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4.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生动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课堂上说练结合,布置好课外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5.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多做思想工作,从生活上关心他。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6.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工作中,要努力提高自己对学生的亲和力,与学生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我信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跟学生做朋友,心心相通,学生才会愿意接近你、亲近你,才会乐意地去学习你所任教的科目

7.尽量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要尽量去了解每一个学生,摸准他们的心理脾气,在教学中尊重他们,关心体贴他们,及时鼓励他们。对那些双差生,我满怀热情地关心爱护他们,决不嫌弃、歧视,而是不厌其烦地说理教育。在学习中尽量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尽力鼓励他们,尽量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从思想上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

8.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有了目标、有了计划,我相信成功的彼岸将不会离我们太遥远,本学年的教育教学成绩将会更辉煌。

初三英语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021

本学期由我教九x班的英语,我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努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严格规范课前准备,立足提高课堂效率,重视课后反思,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争做研究型的教师。下面就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及复习计划做如下安排:

一、教学目标

参照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通过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寓教于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教材为载体,密切结合教材,在课堂上努力创设各种情景夯实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观察、思维及想象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时安排

本教材共有六单元,包括复习课。周课时量为_课时。在一学期(约x周)内完成。第x周到第x周,每周一个新课。后五周进行复习。

三、具体实施

1.课堂上随堂安排口头练习。课前进行复习提问及听写,记录成绩,分期汇总。每两周进行一次单元测试,每学期安排单元检查两次,期中检查,期末检查各一次。

2.第x周到第x周,讲解课文;第x周开始进行复习。将每课出现的单词、词组、语法、句型结构及交际功能用语进行一周一次的专项练习。

3.复习计划:

(1)在讲解新课时,向45分钟要质量。以课文内容(talk like this、look and say)为基础,运用情景教学法及多种教学形式,如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两人一组活动等形式,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环境,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反复强化每课所学的句型及交际功能用语,鼓励学生在积极使用已学的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略有发挥性的交际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及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在用中学,在用中练。

(2)每单元给学生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阅读文章。增加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3)对单词、词组、句型的复习。

(4)了解并掌握基本构词法,如派生词、合成词、前缀、后缀等。掌握构词法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从而掌握背词技巧,减少背词压力。

(5)运用选择、判断及对话等多种形式,将各课的词组、句型归纳起来,做专项练习。将单词融入词组、句型中。在复习词组、句型的同时,也复习了单词,使这三项练习融会贯通,融为一体。

(6)对语法的复习

首先掌握6种词类(名词、代词、动词、数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性变化及基本用法。复习本教材中出现的语法项目,如动词不定式、过去完成时、宾语从句、过去将来时。

(7)介绍每种语法的基本概念及用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