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15:47:20
导语: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育
引言
为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应全面分析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并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培养全面的计算机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因此,笔者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研究,展望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希望为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作出贡献。
1《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教育中,高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基础性计算机教学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入门课”,也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主要操作方法,为后期学习、工作奠定基础[1]。再者,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会全面、系统地讲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概念、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科学学习期间,获取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在知识内化任务完成后,拥有解决的问题能力,从而满足新时期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互联网技术使各类产业趋于数据化、在线化发展。这类新型经济形态的出现对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基于互联网背景,计算机应用软件呈现多元化特征,高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时,还需改进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序、有效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社会人才培养事业提供助力。
2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需改变传统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科学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模式。但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中,学生个性差异、教学内容滞后等因素,使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较多的现实性问题。(1)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水平差异大,教师授课内容难以统一。据调查,在高校新生中,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信息技术》课程,该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较多的重复性内容。但是由于地区教育、经济差异,部分地区在中学时期并未有效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使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平,增大了教师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难度[2]。比如,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由于其对课程内容较为熟悉,会认为教师讲授内容过于简单,从而对课程教学兴趣不高。而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属于新内容,他们就无法快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这一教学现象,导致教师无法统一授课内容,难以掌控课程进度,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偏低。(2)教学内容滞后,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多选用全省材,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滞后性明显,教学内容应用价值不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此外,高等院校专业繁多,涵盖工、医、文、理等学科,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有着不同要求。但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的是材,并且教材内容着重强调“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与技能,忽视了高校学生的专业特性,进而造成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有效服务于本专业技能学习。由此可见,对于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应用效果,阻碍了各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3)重视计算机考试通过率,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基础》考试采用全省统考标准,将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学位证、毕业证挂钩。因此,为保障学生考试过关率,部分教师在课程讲授期间,仅讲授计算机考试相关内容,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技能。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着重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忽视了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导致后期计算机学习水平、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不高。
3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知识概念不断丰富,为《计算机基础》课增添更多新内容,同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应不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新时期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在全面教育引导中,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经济建设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
3.1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为改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学习条件,教师应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1)针对课程进度难以掌握、教师授课内容不统一等问题,教师可应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分享课程资源,丰富平台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程度,合理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学生重复学习[3]。(2)教师应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在集体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学习诉求。教师需在原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上,以网络学习平台为基础,拓展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渠道,打造个性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3)学生在高等教育时期有着独立思维能力,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时,教师还应以学生性格、兴趣特点为立足点,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课堂活力。在教学引导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协作学生并在优势互补中完成计算机知识学习任务,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在落实差异化教学时,教师应预先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结合学生掌握程度,设计不同教案。同时制作微视频,上传至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督促、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平台资源,必要时可基于平台点击量、观看次数,通过课堂奖励机制给予学生相应鼓励。
3.2科学设置学习模块,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应整合各专业学习计算机技能要求,科学设置学习模块,为学生专业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于计算机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1)各院校应根据本校专业范围、计算机知识学习特点,组建校园教学网站,展示、分享含有新知识、新技术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资源。(2)教师应以学生专业为导向,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并在知识讲授期间,针对不同专业学习设计不同教学案例。(3)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还应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对此,教师需调整计算机教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效融合,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3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
计算机考试用于真实反映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和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对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应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同时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1)《计算机基础》是理论、技能的综合课程,教师在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绩时,应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为方向,判断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知识内化能力。(2)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并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考评。基于此,高校可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立互联网在线考试系统,转变计算机考试形式,展现计算机考试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提供学习思路。(3)教师在改革计算机考试时,还需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灵活调整计算机考试形式、成绩评分比重。此外,为避免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仅用于通过计算机考试,仅注重计算机技能学习,高校可将在成绩评分中,采用多元化考评模式。比如,教师可采用“计算机技能(60%)”+“理论概念学习(25%)”+“日常表现(15%)”的考评比重模式,全面分析学生计算机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4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保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教师应改变课程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机知识内容。(2)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应用互联网平台,搜索自己所学课程资料,锻炼实践能力,促进计算机知识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比如某大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蓝墨云班课”,为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反馈学生学习记录、提醒学生学习时间等。(3)教师应通过微课、慕课、资源分享、课堂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融合至课堂案例中,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趣味性。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 高职 计算机 应用
伴随着现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在社会当中不少行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持续扩大。人们也普遍增强计算机应用意识。高职计算机专业重点是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实用型人才。而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普及化,其招生的生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教学实践当中针对于学生们的不同学习经历以及不同专业基础的特点,可应用分层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应用分层教学可让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都可寻找到与自身学习层级相对应的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可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持续进步,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以此来进一步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一、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教学法较好地体现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可在教学当中让教师按照学生所掌握基础知识情况,来划分学生的不同学习层级,并针对学生所处于的各个不同学习层级来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可较好地创设出适宜所有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应用分层教学法能够为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量身定制的创设出适宜自我实际学习情况的学习方法与目标,使学生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学习的自主性,并借助于学生的刻苦努力学习来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应用层教学法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
二、应用分层教学于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必要性
(一)应用分层次教学适合于高职学生的基础学习状况
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由于学生来源不一,因此具有各不相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依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层级、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应用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指导处于学习层级的学生,准确定位自身在计算机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并采取适合自身学习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倘若教师在教学当中所应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化,就难以应对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就会导致具有较好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的简单化,难以获得较好的提升;另外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则会因为教学内容较难,而感到难以理解与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会挫伤其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在计算机学习方面获得有效地的提升。
(二)应用分层次教学适合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培养实用型的社会人才,高职院校应培养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职业人才,在教学实践当中,应用分层次教学,可依据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职业人才。由于所培养的职业人才具有多元化的定位,因此必须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应用分层次教学法可使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能够获得整体性的提升,同时也可较好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可借助于分层次教学,来适时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可使具有较好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学生获得更高的提升。使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
三、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应用分层教学
(一)按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作为分层
分层教学是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与实际学习情况作为分层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前,应首先了解学生具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掌握技能情况,依据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知识水平去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将学生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学习层级。A层级:处于此层级的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较强,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牢固,技能水平较高。具有较好的学习的主动性。B层级:处于此层级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一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级:处于此层级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较为薄弱,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进行重点指导。以上所划分的这三个不同的层级,仅仅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划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划分形式,教师应按照教学当中出现的变化来适时的进行调整。
(二)按照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都可较好地达成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学生自身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开展教学目标分层的过程当中,应按照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与其知识水平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就需要按照具体的目标来制定出分层次学习计划,以较好的实现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三)按照教学流程作为分层
在进行备课时,教师应进行备课的分层,应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按照教学大纲与分层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设计课堂教学当中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出科学合理的教案。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要求处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在教学当中可将处于中等学习层级的B层级学生作为基准,教师应对于处在A层级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提升其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教师应对于处在C层次的学生,教授基础知识,鼓励与促进其进步。为较好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实际技能,应强化训练学生的上机操作。并在上机操作方面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应安排处在A层级、C层级层学生进行特殊性的操作训练。应安排处在于B层级的学生进行一般性操作训练,由于处在A层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可安排其进行高难度的操作训练,能够让其获得较好的提升;可安排处于B层级的学生进行一般性操作训练,使其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处在C层级的学生,教师应指导端正其学习态度,促进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其能够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努力学习来进行自我提升,进入上一学习层级。
(四)促进不同学习层级学生的交流沟通
在开展分层教育时,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由于学生处在相同的年龄段,彼此之间具有较多的共同话题,因此更容易进行有效地交流与沟通,教师应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使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每个学习小组当中,充分体现出分层教学在学习小组的实践应用,促进学生们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升。应用此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处于各个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获得共同提升。
四、结语
总之,将分层教学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有效地提升算机教学效率与质量。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学习情况,来适时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较好的提升所有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朱莉莉,胡春艳.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3,(05).
[2]马.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科技展望,2014,(21).
[3]周瑾.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才智,2015,(2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关系到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能力。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一)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一个人唱独角戏。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喉干舌苦;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学生就会形成隋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二)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计算机的基础维护等。
二、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我每周抽出两次课后时间,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扩大眼界,增强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 计算机基础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上机时间占70% ,理论课教学时间只占30%。在上机实践中,应使学生感到在玩中学、学中玩。
(二)编写校本教材,因材施教。使用传统的中专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第一不能与社会接轨。第二不能为其它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有的学生抱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达到学生能听懂,会用,能用,实用的效果。
(三)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困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四)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引入BTEC教学法。 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即是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简称,是Edexcel的品牌教育产品。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是通过在教学中进行课业设计,并让学生主动完成任务,来解决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难题。
(五)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技能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有效地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发展平台。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可以进行一些改革创新了。它们当中有些部分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必要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对于学习计算机的人来说,毋庸置疑应当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教师,需要用心挖掘自身的教育潜能,探索优良的教学方法,让“教”与“学”齐头并进,这样就能让学生将自己专业的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8(10)
[2] 刘乃瑞.徐志立.文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研究[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魏立荣.侯英杰.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学资源;模块化教学;题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56-01
在职业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及网络简单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好了这门课程,不仅能掌握计算机的一般基础知识、日常应用操作,还可以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方便。
1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1.1 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中,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操作过程的演示,还需要学生动手上机操作练习。因此,教学中既需要计算机,也需要有投影设备。考虑到本课程属于公共基础类课程,目前一般多采用的是,在有投影机的多媒体教室上课,而在机房进行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
1.2 影响教学效果的学生因素:
(1)学生学习状态不良。据蔚振江等对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情况调查显示:能做到课前预习的学生只有11.9%;课堂上能注意听讲的学生有23.6%;能按要求进行思考并得出正确答案的只有12.1%;而上课开小差,看课外书、听MP3、发短信、玩游戏的占59.7%,聊天的有28.4%;但是,也有61.7%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很好,只是不太努力,可见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乐观!
(2)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学生来源地地分广泛,各地经济条件不同,各地学校对计算机教学的投入及重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有的学生对基本操作非常熟悉,而有的学生则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对教师的教学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1.3 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师因素
教师在学识水平、教学经验及教学态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教学效果也不相同。而其中,最影响教学效果的则是教学态度,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教师对教学缺乏热情,教学工作不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职业院校的学生少有勤奋且少有天才,教师投入少,学生蔫能成才?
2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
(1)学资源。即在采用相同教学大纲、相同教材的前提下,所有任课教师,案,统一讲义、统一上机操作内容。学资源,是要组织相关专家及任课教师一起,集中大家的智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研究确定统一的教案、编写统一的讲义,设计并建立统一的上机实践操作题库,然后由各任课教师分别授课。编写统一的教案、讲义,不仅可以编写出最优秀的教案、讲义,而且还可以使年轻教师少犯知识性错误。统一上机操作内容,是分模块建立起含有大量练习及测试用题的题库,包括各种理论题及上机训练题。“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建立海量的题库,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练习作业落到实处,使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成为“边学边练”,还可以为教学效果测试提供有效手段。将教案、讲义、题库统一起来,不仅可以使每一位同学都尽可能享受到最优秀的、相同的教学资源,减少不同授课教师在教学投入、教学水平上的差异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可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便利,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本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分别组织教学与测试。不同模块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操作演示、案例教学等。上机练习时,则可采用自由练习结合上机题库进行。每一个模块教学完成后,都要随堂利用上机题库组织一次本模块的上机测试,由系统随机出题,学生的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由于上机有明确的任务,可以减少学生上机的盲目性,有利于约束学生在机房的不良行为;由于题库量大,测试题随机抽取,可以减少学生考试舞弊现象,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推动学生学习。对于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的同学,也必须参加模块测试以及期末测试,成绩优秀者,可予以免修。
3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利用计算机学科的资源优势,建立教学网站。该网站不仅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如教案、讲义、题库等,还能提供练习、测试,以及师生互动、网上答疑等功能。笔者曾采用Moodle建立过教学网站,教学效果良好,不过Moodle题库中没有操作题功能。
(2)题库组建的原则:理论知识部分,可建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实践部分,则建立操作题。根据知识点,设计题目,重要知识点的题量要多点,难点的题目最好有简单的题目在前作铺垫。题目在录入前,要仔细检查,特别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题目。题目要分章节进行组织,不可杂乱无章。
(3)资源的更新:一般每个学年,都要根据教学效果、学生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学内容、教案、讲义及题库等进行更新或纠错。
(4)需要结合其他一些教学活动,如知识竞赛、打字比赛、Word排版、演示文稿设计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课程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设置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设计教学大纲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并未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及个性化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比较简单,他们想要学习一些更加先进的新知识及技术;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对计算缺乏机了解和使用过少,觉得教学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复杂。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无法兼顾这些学生不同的需要,会降低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2.有限的教学学时和超大课程容量矛盾问题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其在理论和实践上会影响其他各个学科的发展,大学计算机课程量不断增加。高校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的设置虽然符合要求,然而,很多大学的计算机机房资源比较匮乏,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中进行理论教学,很少在机房进行上机实践。如果只是依靠课堂学习,那么,学生是无法熟练地掌握相应模块及相关应用的,而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大大不利的。
3.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问题
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手段呈多样化发展,然而,高校很少针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等进行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特别是没有针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相关教学设计中,教师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学习有不同的需求,缺乏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4.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与方法问题
目前,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基本上是通过期末测试来进行的,期末测试的结果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也影响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效果。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测试中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多,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反映出的只是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总?w掌握情况,而无法体现出他们对每一个知识模块的了解程度。也就是说,即使两个学生的总分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对不同模块的掌握程度及应用水平很可能有着巨大差别。与此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考评体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他们很可能在日常的学习中不努力,到了期末就突击学习,以顺利通过考试,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丧失日常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
5.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建设智慧校园和数字校园,在很多课程中都建设了自身的网络教学平台,然而,在这一资源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而没有将这一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而且存在多个监管部门,资源建设不够充足,网站的更新也相对较慢。
二、以上现状产生的原因
1.学生基础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受当地教学水平的影响,他们在入学初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存在很大差异。通常情况下,城市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效果良好,而农村的一些中学虽然已经普及了信息技术,但是,其教学成效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新生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难免会参差不齐,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也必然会有所差异,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扰。不仅如此,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的话,还非常有可能导致极端情况的发生。比如,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枯燥、简单和无聊,从而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又可能会让他们感觉到内容、晦涩难惜,教学进度过快,无法很快吸收。
2.师资队伍的建设尚未健全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几乎都设置成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但绝大部分高校在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就导致计算机基础课往往以大班的形式进行教学。而需要说明的是,大班上课不仅学生人数多,而且涉及的专业也多,再加上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差距,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教师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制作教学大纲,而且大量的课后作业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可以说,大班上课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节省一定的人力资源,但却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教学压力,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则是师资队伍不健全。
3.课程的设置相对单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其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革命性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设置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主要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大层次,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可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接触到的第一层级的计算机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但是,与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形成对比的则是,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必然会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再加上教材引进也会有一定的滞后性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评价模式单元化
当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方式仍然以考试为主,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使得分数成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主动性,而且还弱化了教学效果。另外,随着国内就业形势的严峻,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为了提高自己求职找工作的成功率,纷纷报班学习,长期往返于各类培训班、速成班之间,不但未有效提高计算机实践操作水平,而且还极大浪费了教育资源。
5.教学环境十分简陋
尽管当前各高校对计算机教育都比较重视,纷纷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但是,仍然有不少高校受制于资金问题,教学环境十分对简陋。具体来说,高校计算机教学对教学环境有着较高要求,几乎可以称之为“上不封顶”。然而,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却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1.分层次教学法
由于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应该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理论教材;其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划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了解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程度;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还应该定期对他们所在的层次进行调整,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优等生和辅导差等生,增强整体的教学效果。
2.微课程教学法
由于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安排是难以更改的,因此,面对有限的教学学时和超大课程容量矛盾问题,就可以采取微课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问题,并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时间。另外,微课程教学法还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知识点进行细分,并围绕各个知识点设计微教案、微练习和微课件等。与此同时,微课程教学还能够对学生的课前学习产生引导作用,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并将微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评论、反馈等功能。通过微课程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借助网络学到多种知识,让学习不只在传统的课堂当中进行,而且还可以有更多的时?g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以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设计单一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知识点精心进行组织,一环一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便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实践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基于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的问题,可以增加一次期中考试,同时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师应当充分结合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普遍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分析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PPT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演示优秀作品后,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插入图片的方式,动画效果的设置等。从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课堂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还应该分阶段进行,即明确任务――第一次尝试―任务完成―形成技能―任务拓展等。
5.互动式教学法
为了克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不利影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来提高师生之间互动效果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互相进行辅导,鼓励师生共同研究,从而使师生之间发挥取长补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关键词】90后 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
一、90后学生的特点
有人说“90后”学生:任性、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耐挫能力差,表现欲过强,叛逆性格明显,沉迷网络。与此同时,“90后”学生又显出不同以往的优势:创新能力突出,接受新鲜事物、适应社会的能力远超前辈,视野更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多元,心智发展更超前,知识面、早熟度及个人能力的发展都远超前辈。90后学生的具体优缺点分析如下:自私、现实、追求时尚;缺乏责任感,易冲动;学习倦怠,对网络依赖重;创新能力强,表现欲强;知识面开阔,综合素质高。
二、90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计算机知识的普及面也越来越广。90后的学生从小学就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程,初中开设,高中也有开设。因此,进了大学以后,我们要不断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三、如何提高90后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的去雕塑、去帮助每一个学生。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放在心中,给予每一个学生无私的爱。只有师生关系处在这样一种关爱、平等的和谐气氛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不岐视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比如:有些对计算机知识是零基础的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当同学们在做练习时,我都会站在每一个同学的身旁,观察他们做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引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必须耐心反复地讲解几篇才能明白,有的上课不能完全掌握的学生,课后我会通过QQ、E-mail、飞信等方式与学生联系,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2、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
90后的学生喜欢多变的生活,追求视觉冲击,学生对图片、视频等特别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课堂教学要有灵活多变的方式。首先,课件的制作要精美,对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实验的演示等尽量应用图片、动画等,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氛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实际工作理念,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一些任务可以采用请学生进行讲解的方式,90后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采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现力。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为了及时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应该注重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兼并、压缩或者取消重复或陈旧的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90后的学生喜欢接解新鲜事物,因些,我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实训指导》作为教学教材,此套教材内容新颖,案例实用,循序渐进,通俗易懂,适合90后的大学生学习。
4、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我主要担任计算机基础教学,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采用“讲练结合”、“案例教学”和“任务式驱动”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达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
为了达到“讲练结合”、“案例教学”和“任务式驱动”,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采用多媒体机房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相给合进行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校园网、Internet在教学中的作用,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①在用电子教案进行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③演示程序的调试与运行过程,真正实现了“用计算机教计算机”,使教学更具直欢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了授课的速度。④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Internet得到老师的答凝。
5、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生存之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教师在教学操作中出现多次错误,学生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影响,不但不愿意听课,反而具有看不起老师的心态。由于计算机这门课程更新较快,学院应该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①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②积极开展各种教师培训或通过开展“精彩一课”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③安排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④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四、结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80后”成为高校教师“,80后”的年轻教师受教育的程度高,与"90后”学生最易沟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外,还有心理学、社会学等,都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教学相长”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师生之间要逐步建立一种互教互学、平等对话与沟通的关系,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为学好其它专业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0-0145-02
1 背景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社会信息化对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新要求,对于当代高校学生来讲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十分重要,其是高校学生日后立足于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加强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此高校需给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高度重视,促使其存在效用充分地发挥出。当然目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依然存在些许问题,为了保证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制定相关对策至关重要。
2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教育行业开始注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为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并提高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更换计算机设备,丰富教学环境,增强网络建设,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相比诸多方面皆有了明显提升。许多高校都开始重新修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课程知识建构不断去陈推新,具体体现在程序设计方法上,包含C语言、Visual Basic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等,还适当了添加了一些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等知识。并且诸多高校了除了设置必修课以外,还针对了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发展分别设立了辅修专业,设置了诸多选修课程,比如,办公自动化、课件制作、图像处理以及信息检索等,十分受学生喜爱。
3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问题
3.1 教学内容落后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更新相对缓慢。当前,各个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皆利用同一教学教材及内容,一些实践操作同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相脱离,与社会实际应用也不符,导致学生觉得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没有太大关联,无法满足自身需求。
3.2 教学对象良莠不齐
高校学生入学时具备的计算机水平有所差异,因此高校计算机教室所面对的教学对象良莠不齐。在城市中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同学的计算机水平明显优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这是因为城市地区的中学所具备的教学条件较好,并且学生家庭条件也相对优越,使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多,因此他们计算机基础较好,但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这便使高校计算机教学面临巨大挑战,若是教学起点太低,会导致基础较好的学生受影响,如果教学起点较高,会使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计算机教学质量下降。
3.3 教学模式不佳
高校计算机教育主要分为实践课与理论课这两种。对于理论课,教师所利用的教案大都是复制粘贴过来的,十分枯燥,欠缺新意,另外教案更新速度慢,导致教学质量受影响,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听讲,时常做一些同课堂无关的事。而对于实践课,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上机自行操作,欠缺任务驱使,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点,并且还会使实践的实效性无法发挥出,诸多学生在实践课上看电影、打游戏等同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致使计算机实践课成为活动类课程。
3.4 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性
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而各个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单单靠一张试卷,并且所测得内容多半为死记硬背的知识,缺少上机操作,只注重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优化具体问题的能力。外加当前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导致学生只注重等级证书考试内容,对其他知识概不理会,甚至部分同学还没有上完计算机课程便已经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了计算机等级证书。
4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问题的优化对策
4.1 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计算机教师需加大对学生学习状况与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分析力度,重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基础性,在保证基本技术、方法及概念清晰阐述的同时,确保其实效性与先进性,让学生学到完整且先进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但要包含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硬件知识,还需要包括各种程序设计的编程知识,有静态图形处理、数据处理、文本处理、动态图形处理以及数据库管理等各类软件知识。并且计算机教师需根据学生与专业制定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内容同学生专业知识相贴合,进而满足学生自身实质需求。
4.2 展开分层教学
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讲合理应用分层教学十分重要,其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也是加强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计算机教师只有给予其高度重视,才能确保其存在的效用充分地发挥出。分层教学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条件与实践机会。当学生入学之后,高校需对学生的进行摸底考试,了解各个学生计算机掌握状况,之后再进行分班。对于那些不够了解计算机的学生,需从基础教学开始,争取达到班级平均水平。计算机教师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此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之中,为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做铺垫。
4.3 转变教学模式
受教育改革所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及地位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教师需给予学生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切实转变教学方法与模式,加强小粗而生独立分析问题、优化问题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内的计算机教师需将计算机具备的处理符号、动画、文字、视频、图形等多种性能充分发挥出,从色彩、形象以及声音等方面,为学生创建与当前教学主题有关的情境,制定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带着任务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让学生浏览课件与看书等方式来找到优化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优化问题。
4.4 完善教学评价
由于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巨大转变,传统的评价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人才培养所需。这便需要高校计算机教师完善教学评价,从原本重视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如除了平时作业得分和期末考试之外,计算机教师还需定期组织一些计算机操作比赛,把比赛的成绩加入到学生的期末总评之中,如此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对巩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积极作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需加大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力度,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学生信息素养,为学生日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依据。随着现代化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实际需求发生了一定转变,为了能够推动现代化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高校计算机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与模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江富强.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 15(14): 143-144.
[2] 张艮霞. 慕课背景下地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C]//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上册).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 2015(5).
[3] 黄玲, 王晨. 浅议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6(5): 93-94.
目前计算机教育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完成整个教学任务,重教轻学的思想难以根除。学生不能够发挥主体作用,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主要表现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单一,范围狭隘,内容固定。高校计算机教育应当更加倾向于向大众化、普遍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教学面临着改革和创新问题,这也是一些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2计算机教学的探索和创新
计算机教学应当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面对专业的需求和未来社会的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应用的能力。
2.1创新教学方法
2.1.1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课程中的基本框架结构以及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信息社会和计算机之间有整体的认识。在选择范例进行教学时,应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
2.1.2教师演示法
计算机教学的操作性非常强,教师要做好演示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方法,同时也要加强对实验室及实验教材建设,建立多媒体教学机房,课前做好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等。将讲解、演示和练习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2.1.3模拟训练法
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及合作。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具体的操练,进行反复练习,牢固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及实际应用。
2.1.4问题探究法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为主,因此,教师要注意构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提出问题和提供相关资料之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假设、探索和验证以及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2.1.5层次化教学法
对于新入学的学生应该进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摸底考试,将成绩或者知识结构相似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层次中,分层设计教学。找出重要知识点,并作为基点,对教学内容做好梯度安排,对知识及能力的要求也分出层次,进行针对性教学。
2.2创新计算机教学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互动式教学。利用校园网资源建立教学网站,使得教与学达到一种网络上的互动。在网络教学的平台中,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辅导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灵活学习,教师也可以在课余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校园网络平台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巨大帮助,也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3结语
本门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主要围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划分成了五个情境,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情境属于理论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机房授课,通过极域教室软件将学生机和教师机相连,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各种信息如图片、视频等引入教学中,提供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的时候,给出一组硬件图片,让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通过图片加文字的描述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它们,可以再进一步举些贴近学生的例子如学生喜欢玩的大型网游,计算机硬件配置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游戏的过程,这时学生会对计算机的硬件配置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上网去了解计算机的最新配置及价格,每个人给出一台计算机的配置清单,从而将这部分知识加以巩固、应用。而在讲解计算机硬、软件组装的时候则通过极域教室将两个视频文件传送到学生机上,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内容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在计算机网络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上学生的上网经验进行讲解,学生会更愿意接受,最后达到预期的效果。
讲练一体化
本门课程中的情境二是操作系统部分的知识,重点在于文件及文件夹的操作。这部分知识点的讲授主要依托的是极域教室软件,与投影教室相比,机房的网络环境可以实现教师机控制学生机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观看演示后,教师释放对学生机的控制权,学生自己进行练习,实现讲练一体化,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监控学生机的使用状态,学生也可以在遇到困难时通过电子举手功能向教师请求帮助,大大增强了交互性。
网上自学,分层教学
在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中,办公软件Word文档和Excel电子表格软件是重点内容,实践性较强,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活动主要依托课程的学习网站。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中有课程的立体化资源,包括参考资料、课件教案、习题、课程实践等供学生查阅,在助学模块中有作业这一项,通过课程网站添加相应的作业,学生自己登录网站下载作业并独立完成,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达到基本操作知识掌握的目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意识的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网上辅导、答疑
学生通过课程网站下载作业并完成后,当场提交自己的作业到课程网站上给教师批阅。在学生作业提交后教师就可以将正确答案在网上公布,方便学生查阅,等到下次课时教师可以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式的讲解,个别问题则个别解答。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助学模块中同时也建有讨论、答疑和师生交流模块,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