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13:40:26
导语:在一体化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出行次数
出行次数是指城市和乡镇居民在一天时间当中的出行总数,出行次数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居民参与各类活动时的出行需求。可以对出行次数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为经济情况和实际的地理条件。经济水平较好,拥有私家车的居民在出行上一般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出行次数相对较高,因此,居民的经济水平与出行次数紧密相连。
2.出行目的
城乡发展水平、消费特点以及人们的经济状况上的不同使得出行的目的存在很大的差别,为了更好的分析出现目的,通常会提出出行目的结构,以此描述出行目的的具体分布,是各种出行目的占据总量的一种比值。由于乡镇居民的实际经济水平较低,所以居民的出行主要以上班或上学为主,少数人则是为了参加各项活动、采购消费而出行。
3.出行方式
城乡居民按照自身的习惯及出行的目的选取最佳的出行方式,出行方式是指居民在达到出行目的时所用的工具或方法,由于个体差异较大,所以选择出现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但绝大多数都是以公共交通设施为主。如今,我国乡镇的总体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居民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很大的改观,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越来越完善,居民拥有更多的出行方式,再选择出行方式时,会切实受到以下几种实际条件的影响。(1)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出行距离会对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产生直接的影响;(2)经济水平与出行方式费用息息相关,所以经济与出行方式具有一定的联系;(3)城乡的布局及形态也会影响到居民对于出行方式的选择。交通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但人们对于交通运输的需求正不断提高。为此,只有尽可能的提高交通线路利用率,整改公共交通设施线路,才能有效缓解居民的出行压力。
二、公交场站建设
1.基本概述
公交场站是公共交通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构成网络的节点,场站可下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中途站、首末站以及枢纽站,这些公交场站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2.中途站
公交中途站按照实际功能能再次分成停靠站、临时站以及中转换乘站。(1)停靠站:通常在乘客较多的位置设立,目的在于确保公交沿线的停车安全。(2)临时站:根据居民的实际要求,在站点间隔较大的区域中设立临时站,从而为居民带来便利,避免不必要的麻烦。(3)中转换乘站:通常在乡镇政府的周边位置设立,目的是满足居民多次中转、换乘。
3.首末站
按照实际规模,可将首末站分为多种形式,由微型到大型,可按照实际需求自行选择。首末站是公交车辆起始点和终点,关系到车辆的维护和管理,同时也是为乘客提供舒适乘车环境的关键位置。(1)大型公交首末站:是公交车辆运营管理的主要场所,面积较大,可容纳多数车辆停靠,数量一般可以达到200辆左右。(2)中型公交首末站:是公交车站准备发车的站点,同样具有一定的停车能力,但要比大型公交首末站差,可容纳50-200辆公交车。(3)小型公交首末站:主要作用是承担公交车辆的出发与到达,通常情况下可对20~50辆公交车进行管理。(4)微型公交首末站:与小型公交首末站基本一致,但可管理的车辆数量为20辆以内。
4.枢纽站
公交枢纽站被广泛定义为交通运输的枢纽主体,是乘客出行、集散以及换乘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城市之间的纽带,通常具有规模宏大、覆盖范围广、方法齐全等实际特点,是我国当前最为常见的客运与公交转换场站。枢纽站是城乡居民的快速集散地,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标准,可分成许多种形式。
三、运营管理
公交场站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居民与公交车进行紧密的连接。然而,就当前形式来看,我国乡镇建设水平的落后使场站建设速度十分缓慢,有许多场站只是理论上存在的,缺乏硬件和设施的支持,这对运营管理而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场站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公交系统建设当中的重难点,所以场站建设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周期性增长,加快了城镇化的进步,城市与乡镇的道路建设逐渐全面,场站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必须在明确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场站建设与运营管理,从而为公交统筹的大范围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
1为了深入了解电力营销工作的需要,进行电力营销管理核心理念的分析是必要的。
在电力企业工作中,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的概念涉及到网络技术及其通信技术的应用,这是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的核心工作,通过对这些环节的协调,更好的提升技术效益。这就需要进行数字化技术用户电力营销体系的健全,保证现有工作的不断优化及其发展,保证电力营销数字服务的不断开展。
2要想深入的认识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就必须进行体系结构的分析。
在当下的电力营销工作中,与客户进行相关的沟通是必要的,客户服务层次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其是客户及其企业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客户问题的解决,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有利于电力企业服务的改善,为客户提供更加符合其自身的服务。在当下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中,客户服务层次需要发挥好自身的优势,通过对网络体系的应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保证网络营销体系的健全。这就需要进行客户服务的营销业务体系及其数据处理体系的健全,更好的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优化,更好的进行相关信息的反馈。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及其处理,更好的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反馈,保证客户需求的抓住,保证相关的针对的开始。在电力营销工作中,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优化是必要的,这也需要数据处理中心配合相关工作,保证监督及其审查工作的协调。保证营销决策层的领导。这就需要进行下属的部门工作的绩效考核工作的优化,进行不同部门的工作情况的收集,从而有利于进行电力营销的决策。针对不同部门的数据信息的提供,进行相关决策的制定,保证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实现不同部门的协调工作。
二、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优化
1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健全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必要的。
这就需要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营销策略,进行客户管理的优化管理,进行客户关系的紧密控制,实现客户需求及其供电企业流程工作的协调。这也考察了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连续性及其协调性。这也需要进行电力企业的营业、电量控制、用电检查等的协调,保证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进行原有业务流程的优化。这可以进行各种在线检测及其营销工作环节的协调,充分的落实好姿势的营销管理工作,保证电子流程化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工厂流水作业式监督环节的协调。比如系统可以针对工作状态及其性质,进行工作单的生成,针对工作单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这就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权限及其时间的处理,保证管理系统的跟踪及其控制环节的协调,这就需要领导做好相关的执行工作。在电力营销工作中,进行多媒体客户服务工作的协调是必要的,这可以进行电话报装、网上报装等方式的协调,更好的协调好供电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联系。为客户的需求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其提供高效化、快捷化、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对客户有用信息的获取,保证企业的管理决策工作的良好开展。
2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数字营销的创新工作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技术的创新,保证服务的创新,保证观念的创新。
可以这样说,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工作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革命,其里面也包含了思想改革。其内部存在不同的营销组合形式,其是当下数字时代的重要营销方式。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有必要进行当下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整合,保证客户服务环节、负荷管理环节及其银行联网收费环节等的协调,实现技术创新及其管理创新的协调。这可以进行负荷管理系统的依靠,进行远方抄表功能的应用,保证用户表数的良好成带去,保证接口程序的良好应用,保证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电费的正确核算。再将其数据信息进行银行数据库及其客户服务系统的传递,从而有利于客户进行电费单据的收取,保证其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良好工作,我们也要进行系统的接口工作优化,保证数字营销网络体系的健全。数字营销要做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革命,通过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的效率,这就需要进行营销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优化,保证电费的良好管理,保证电费站的相关岗位的协调,保证其独立管理性,保证电费管理体系不同环节的协调,保证其集中化的管理,实现其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保证数据信息的良好应用,数据准确度高了,工作量却下降了,电费管理人员压缩了三分之一。目前电费计算中心,一般定编人员4~8人,负责全局所有用户的电量电费计算发行、电费账务的统一管理,相当于过去20~40人的工作量,不仅节约人力,也节约了物力财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增加了企业效益。
三、结语
关键词: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
文档一体化管理,就是由统一的文档管理机构从文件和档案工作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实现文件管理部门由文件形成、收发、登记、编号、存储、检索、利用到档案部门的收集、整理、鉴定、著录、保管、统计、利用等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此种工作模式有利
于改善和保证文件、档案质量,提高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长期以来,由于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实行分散管理的工作体制、相关法规不健全及文档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直接影响了文档一体化进程的实现,进而造成档案服务于社会工作职能的低下。本文旨在对此一问题作以探讨,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启迪。
一、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1.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有助于保证文档质量,确保文档管理、使用的有效衔接
文件是原始记录材料。档案是原始文件的转化物,是文件的特殊部分。文件与档案是同一事物在不同运动阶段上价值形态变化的体现。档案虽是由文件转化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件都能转化为档案,具有保存价值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一个重要条件。国外许多国家的档案法规和档案学论著都认为档案是具有长期或永久价值的文件,我国档案学辞典的解释则认为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国内学术界对档案的定义也强调文件和档案相同的本质属性,认为二者都具有原始记录性。因此文件管理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的质量.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看做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采取统一的工作制度和方法来控制前后各有特点但又互相连续的工作环节和程序。也就是说,要把原来相互独立但又在不少环节上互有影响、联系紧密的两个管理系统,从组织制度到具体工作程序上真正融合在一起。
2.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办公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无纸办公系统已成为现实,文件产生和传递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系统为电子文件从设计、形成、管理、利用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要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必须从文件材料的设计和形成开始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直至完成文件运转全过程和转变为档案的全流程,使文件处理与档案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所产生的一系列烦琐工作,借助信息化技术都将迎刃而解。
目前我国档案部门信息化建设并不乐观,虽然大多数单位都配置了计算机,但大部分档案馆室仅限于目录的输入,很多档案信息还是靠人工检索,难以跨越不同部门、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历史阶段信息库的壁垒,工作效率很低,社会服务效果较差。再加上因客观原因造成的案卷标引不规范等,所以在查找利用过程中有很多麻烦,利用者得到档案信息的标准率、检全率及查找速度都受到检索工具的严重限制。要改变这一现状,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的综合开发水平的同时,引人信息网络技术势在必行。
二、实现文档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过去甚至目前,我们的宣传工作总是超不出档案界本身这一专业狭小的领域,这使得宣传工作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必须提高认识,树立“一体化管理”的新观念;合理协调两个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之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方可实现文件和档案工作全方位的统一控制和管理,以满足且前信息化高速发展及社会多层次需求。
(一)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社会档案意识是指社会公众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了解程度与认识水平的总和,其重要程度几与档案工作成正比。总体上说,社会上各行各业对文件和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和敏感程度,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档案意识。要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必须实现观念上的突破,扩大宣传范围,面向社会,在引导社会公众提高档案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在文件形成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内加强“文档一体化”观念的宣传,使档案工作人员了解文档一体化管理是档案工作的延伸和发展,从综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出发,真正把文件和档案两种资源整合为一体,以发挥两者的整体功能。
(二)加强领导,改文档分散管理为文档统一协调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文档工作基本上处于宏观失控状态,即文件的制作部门不负责管理文件,档案管理部门虽负责管理文件,但对文件质量却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这就使文件和档案工作无法实现全方位的统一协调管理,其质量自然就不能保证。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从系统管理角度出发,尽快理顺文档工作的管理体制,完善机构设置,合理设置工作流程;其次,从中央到地方,为了避免增设新机构或者改变目前文档工作分属不同管理机关的体制,应将现有的文件和档案管理机构合并,明确单位分工,强化统一领导、分层负责的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扩大现有的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责权限;再次,在前两者目标实现后,可进而对全国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宏观、系统地制定文档一体化管理工作方针、政策,确立科学、合理的贯彻措施,以加强对全国文档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的行政管理职能。最终实现将文档工作归于统一的组织管理体制之下,采用合二为一的工作模式,使二者的工作流程相互衔接融合,通过法定程序和规章制度将其合法化。此一措施有利于二者的有机整合,在保证文件质量的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其服务于社会的最高效能。
(四)加强文档学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造就一大批年轻复合型人才
文档管理人员的素质关系到文档工作水平的高低,只有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队伍,才能真正提高文档一体化水平。
信息时代的到来及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产生,使档案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的文档教育只有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修订和完善,培养出高素质的文档从业人员,才能使从业者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要求。高等学校文档教育应以人为本,以学为主,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注重学生学术理论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同时,档案学专业知识和档案学理论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创新,应着力培养和增强未来文档管理人员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技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健全文档法规,把文件的形成、运转、处理、管理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检索、编目、利用等环节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定、管理标准,以实现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尽量消除或减少重复工作,方可最大限
度地发挥文档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戎.文档一体化进程中的文档工作关系新探[J].四川 档案,2000,(5).
[2]宋钦.我国文件档案发展阶段厦其模式[J].档案学研究,2003,(2).
[3]黄霄羽.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科学含义[J].档案学通讯,2002.(3).
关键词:城乡水务;一体化;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一)、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一)、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四)、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改革认识不到位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改革的主动性和深度不够,有些地区改革进展较慢,而在已经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也可能存在着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浮于形式的问题,改革后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二)、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上下不对口、左右不协调的问题。如部分地区上下级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一,带来了行政机构上下不对口、工作协调难的问题。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调整。
(三)、投资渠道不畅,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四)、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滞后,水务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水务国有资产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以及相关经济政策还不配套,使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推动水务市场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水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继续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仍然是许多地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摘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这要求使用新的管理体制进行管理。一是建立新的筹资体制;二是合理调整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扩大补偿范围;三是加大管理监督体制建设;四是建立预警机制;五是建立健全基层医护人员培训体系。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对策建议
广大农民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二元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使他们享有的由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微乎其微,特别是关系到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保障,同城镇居民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只有在农村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体制,特别是医疗保障体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新特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农合实质是一种政府高度补贴的自愿性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2008年已经实现全覆盖。截止2009年第一季度,参保人数达到8.3亿,全国农民累计已有9.24亿人次受益,累计补偿资金达591亿元。新农合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针对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它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一)农民自愿
在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缴纳合作医疗保险费,家庭的所有成员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参保的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交纳10元的保险费并存入个人账户,就能得到国家、省、市、县财政共计40元的补贴,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者大病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就可以按规定的标准得到补偿。这种做法,一方面,扩大了该项制度的覆盖面,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人参保,全家吃药”的不良现象,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筹资范围和基金的整体规模,提高合作医疗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二)政府做保证
在资金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政府投入为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筹资额度占80%.2009年,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达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40元标准补助.对东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区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不低于40元,农民个人缴费增加到不低于20元。东部地区的人均筹资水平应不低于中西部地区。从2010年开始,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相应提高到60元,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兀。
在管理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次要求省、市级人民政府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扶贫等部门组成的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在卫生行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
在分担风险方面,新农合一般采取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或逐步向县(市)统筹过渡,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结合,医疗服务水平和基金的互助共济与抗风险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三)保障重点明确
在以往实行的合作医疗中.农民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是农民受益度小、统筹面窄、抗风险能力差。为此,国家制定了相对较高的保障水平,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50%的地区新农合住院补偿提高了5个百分点。把保障重点放在保大病上,这样可以缓解因病带来的经济损失.避免因患大病而致贫、返贫现象的出现。同时,在保障大病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小病,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吸引更多农民参加。从2008年开始,政府部门积极推进门诊统筹,加大门诊统筹力度,把保障的重点由大病起步逐渐向门诊小病延伸;扩大大病统筹的一些门诊慢性病种。
二、建立健全新的管理体制
(一)建立新的筹资体制
新农合强调政府是筹资的主体,地方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0元,但在实际运作中,政府对新农合的投入比例较低。特别是县乡财政困难,负债过重,无法保证其资金的投入,主要的资金最后还是由农民负担。有些省市规定,参保者在乡、县两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看病,只能得到约20%的医疗费减免,而参保者到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没有任何补偿。可见,新农合的受益人群主要是生大病住院治疗的参保者,这就造成部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一些地方在推行新农合的过程中.筹资成本由政府或卫生部门承担.由此造成一些政府部门工作缺乏主动性。地方政府投入不足,集体经济投入部分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为改变上述现象,首先,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新农合的投入比例,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新农合专项资金制度。按2006年底参保农民4.1亿人,每人每年补偿40元计算,共需164亿元,这约占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08%、国家财政收入的0.4%.即使提高到每人60元,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也有能力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贴。比如,石家庄市政府就单独拿出一部分钱在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制度之外又实行大病补助.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乡镇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将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逐步纳入到医保体系中.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金.解决政府投入不足以及公共医疗设施缺乏的现状。其次,降低新农合运行成本。新农合是以县为单位统一审核报销,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由保险公司派专管员负责对到外地公立医院医疗机构就医的参合人所发生医疗费用的审核和补偿.而农民居住分散,健康状况差异又大,这造成管理成本偏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级单位设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在乡镇也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机构人员和办公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这增加了县乡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减轻财政压力,许多县乡政府将部分费用转嫁给卫生机构,最终又将转嫁给患者,无形中浪费了国家大量资财,也降低了对农民的保障水平,因此,必须降低新农合的运行成本。比如,可以让保险公司参与进来.由保险公司设立结报补偿服务中心,建立起有效的运作机制.同时加强风险管控,降低新农合运行成本。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将基金委托给中国人寿二道江支公司全权管理.从而将“新农合”运行成本降低了90%。
(二)合理调整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扩大补偿范围
从2009年起,河北省新农合年最高报免额度提高到3万元,但由于此制度中的大病补偿不是病种补偿,而是以医疗机构级别来确定补偿标准,乡级住院补偿比例为70%-80%、县级为60%~70%、县级以上为45%-60%。受基层医疗部门医疗条件和手段的限制.部分大病患者不敢到这些医院就医,只能到报销比例低的大医院就医,再加上部分所用药物及检查项目不在报免范围内,直接导致报销基数大大减小,最后拿到手的报销费用也不过总费用的40%。以石家庄市为例.2007年1-6月,石家庄市住院补偿比例为29%.但仍高于全智平均水平28%.这个比例体现不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救助为主”的精神,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特别是困难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即便是北京市这样财力雄厚的城市.住院补偿率也只有2008年的48.4%。
(三)加大管理监督体制建设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大致有3种形式:一是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二是由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局主管,或新组建的一个独立机构(直接隶属于地方政府)来管理;三是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管理。由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管理并没有形成专门体系,管理部门上只是涉及卫生、财政、民政部门,而审计、农业、发改委、教育、人事、编制、人口计生、药品监督和扶贫办等部门还没有完全介入到合作医疗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在宏观上没有形成符合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卫生、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定期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内部及外部审计的监督机制。
一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为参合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遏制农村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比如,陕西省进行了新农合单病种限额支付改革.减轻了农民的医药费用负担。我们认为,一要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二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将定点医疗机构做好新农合工作情况纳入到日常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三要建立由参合农民组成的监督小组与新农合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情况和管理状况进行不定期评议的制度,并完善监督机制。对评议不合格或排名最后的医疗机构,要取消其定点资格。四要对经常违反规定给病人乱开大检查和大处方的医生进行惩处.除了吊销其处方权外,还应该以通告的形式告知参合农民.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来遏制这种不良风气的盛行。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健全社会监督、审计监督等机制。一是彻底管好农民的“保命钱”。合作医疗基金是参合农民的“保命钱”,管好用好是新农合工作的中心环节。基金规模越来越大,监管任务也越来越重。四川省人民检察院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1月-12月,四川省检察机关立案查办涉及“新农合”职务犯罪案件22件52人,涉案金额90余万元,诈骗“新农合”基金的犯罪案件也达到40件82人,这些犯罪案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为此,要严格落实和执行好基金财务管理与政务公开制度.各省、市、县财政、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合作医疗基金监督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严禁以任何理由挤占、截留、挪用合作医疗基金。二是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完善对医疗机构的立体化监督体制。当前的监督主要有审计监督和财务基金管理制度,这些只是技术监督,还要发挥社会力量来进一步强化监督,形成一个立体的监督网。比如,建立医疗报销公示制度和患者回访制度。同时,还要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比如,有些地方定期公布县级医院所用药品报销的比例范围。三是发挥农民参与监管的作用,采取多种监管形式,除公示、举报外,还可以采用不定期抽查、聘请农民作为监察员和信息员等.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监督。
(四)建立预警机制
监察、人事、卫生、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对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行政处罚的有关规定或制度,严格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除了实行药品集中采购或跟踪采购、严格执行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外,还应该建立医药费用警告与通报机制.严格控制参合农民自负医药费用比例,把医药费用控制成效列入新农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重点对药价进行监管,确保定点医疗机构间药价的统一。同时,对不按规定核实参加新农合人员的身份,造成冒名顶替;不严格执行新农合诊疗目录或药品目录:使用自费或贵重药品及进行特殊检查或治疗不告知:不按病情需要收入住院病人,有意过度使用新农合基金:截留病人,不及时转诊延误治疗:“搭车”开药或更换诊疗项目和药品等行为;依法依纪进行处理或处罚。
(五)建立健全基层医护人员培训体系
1.1 档案管理的概念
档案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分为多个步骤和层次,首先要按类别对文件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个类别的文件的重要性进行调整,然后对档案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最后把档案归档到各个区域,定期检查档案的完整性。所以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虽然研究档案馆部门、编辑等活动,但目标是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服务性。文件的形成、传递、处理、管理和档案的收集、整理、标识、保管和使用环节,统筹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的文档管理机制,使档案管理与档案管理有机结合,整合管理。还需要将公文这一文档实体从生成、流转,归档到?N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文件整合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2 文档一体化计算机管理的现状
档案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系;但是,档案管理工作还是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档案管理不平衡。文件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好行使职权。档案管理部门没有专业书籍,没有文件规范操作,没有专业人员。一是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够。在人们的心目中,档案部门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单位,不重要。有领导认为,只要经济建设就行,档案工作质量没关系。由于缺乏领导支持,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2)管理模式陈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记录形式和内容纷繁复杂,档案范围进一步扩大。然而,大多数单位跟不上档案管理的发展。文件管理部门不能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档案管理服务,但一直采用传统的操作模式。
(3)机关档案管理存在问题。一般权限仅限于纸质文件的管理,电子信息统一集中,无需录入,无需电子处理。档案信息的影响,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优势。
(4)企业档案管理存在问题。企业档案工作反映了生产、经营和科研的重大活动,但由于缺乏计算机化,许多企业的内部档案资源无法共享。影响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用。
2 文档一体化计算机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1.时展的要求。新世纪、新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必须努力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等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各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文件保护和利用要求。档案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也要求企业早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由于许多文件存放时间长,除档案保护措施不充分外,造成了纸质档案中一些因长期缺乏保护而出现脱落和模糊现象。同时,它不能同时掌握相关档案,降低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不利于实现工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现代档案管理将带来许多好处,最初,要保存档案完整性的内容,但经常性发生文件被打破或丢失的现象,引进现代管理之后,这种情况将大大改善;其次,文件可以更精细分割,不再需要手工记录文件,而且更多的人不需要整理文件,既降低了工作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3 我国现阶段的文档一体化计算机管理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较差
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规范化。然而,由于中国的经济仍处于发展的转型期,许多行业都在发生变化,许多行业的标准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当然,这个问题也反映在国内企业档案管理问题上。现阶段,在中国很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分工是极其混乱的保密规定,内部管理秩序管理不到位,文件管理和分类不明确,文件没有规定的现象。因此没有规范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给企业本身带来了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给其他部门在企业工作中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3.2 档案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很多公司重视档案管理部门不高,只要文件可以保存,我不知道,这样一个粗略的工作,会带来很多隐患;越来越多的企业档案管理进入了一个资金严重短缺,许多档案管理部门保存文件柜文件已经损坏,许多文件已经发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部门的基本情况,而且档案管理部门对资金投入的成果也较少;现代管理模式要求较高的资金投入,这也是企业规划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不协调的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的发展,制约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有的档案部门在利用计算机的同时,开发和利用了管理模式的改革,不重视软件的新思路指导,人为隔离了文档与信息之间的相互密切联系,由于文件计算机管理自身的发展和应用,它们没有整体的规划、协调、衔接和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计算机文件系统开始从重复的数据输入中脱离尴尬。这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员工的负担,而且大大增加了档案工作的负担和复杂性。
4 文档一体化模式下电子档案管理的注意事项
鉴定工作需要从内容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鉴定。传统档案的鉴定与鉴定内容之一基本上是相同的,即对档案内容进行审查,确定其科学性、历史性和实用价值,进而确定保管期限。
由于电子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使用,安全工作有别于传统档案馆,电子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安全性相同,但泄密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样化,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电子档案的保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网络文件的安全存储在网络计算机上,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在线数字档案网站的文件信息极易泄漏。因此,数字档案馆必须分类归档和公开记录。互联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为了防止计算机黑客窃取和未经授权使用机密文件的信息,我们在计算机网络的档案中做了保密工作。
(2)在传输文件的安全性方面,很多互联网网站都有自己的附加安全机制,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看到这些网站发送和接收邮件。这些站点通常称为"安全岛”。当然,只是选用这一保密措施是远不足的,加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硬件加密:另一种是件加密。硬件加密速度比软件加密快。
(3)使档案管理的建筑和设备达标
从每个房间的湿度、温度、位置等方面考虑,保证文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增加一些可控制温湿度控制的电子信息设备,增加科学档案管理,争取早日实现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目标。
关键词:层级管理、安全文化、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可以说意识就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的高级心理部分。所谓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对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心理状态。一直以来,公司都将安全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每天都在讲安全、抓安全,各级领导在安全管理上也是煞费苦心,可各类安全违章、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还是部分员工始终在安全生产上存在侥幸心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心态根深蒂固。难道我们就真的不能不“湿鞋”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在生产过程中要始终知道自己准备干什么,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应该采取怎样安全措施后再去干。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安全意识,才会有更安全的行为。
一、员工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对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
分析近年来公司所发生的安全违章和安全事故,与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有关的违章、事故占到近70%,无票操作、操作时不检查设备状态、恶性误操作、执行制度刚性不强、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位,未履行现场勘察制度等这些现象所暴露出的问题,实质就是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和欠缺。
(二)对安全责任的重压心理
某供电公司组织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压力、安全生产等4个方面,压力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员工普遍感觉到压力较大,调查中“从来没有”压力的员工只占7%,处于“经常”或“几乎每天”都有压力的员工占到72%,其中40%员工“几乎每天”都“担心所做事情会出差错”。可见,很大一部分员工具有安全责任的重压心理。员工一方面在思想上呈现的是安全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呈现的却是对安全责任的重压心理,这样的一对矛盾就成为了发生违章、引发事故的温床。
二、员工安全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对安全教育的忽视、厌倦心理
一是对安全教育的忽视心理。安全教育对电力从业人员是件必不可少的事,但是有的员工却不在意。认为很多电力生产工作是简单劳动,受不受安全教育不重要。这种心理只要存在就会对做好安全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对安全教育的厌倦心理。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安全教育内容枯燥,教育形式单一,讨论时有时是对人不对事。
(二)对安全活动的应付心理
有的员工认为只要工作中小心一点,事故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参加班组安全活动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内心深处并不想参加安全活动,但不参加安全活动又面临考核,所以在活动中对内容并不关心,抱有应付心理。
(三)对安全管理的逆反心理
员工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员工的“三违”行为处理失当。例如:不能坚持原则,讲关系和讲情面的情况存在,随意性大,对相关责任人处理不平衡等现象,使员工对安全管理产生反感,产生对立情绪。二是对员工的违章行为以罚代教。员工违章了,未对员工进行说服教育或工作方法欠妥,没有使员工从道理上明白为什么要抓好安全,究竟错在哪里,后果有多么严重,只是一罚了事,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
三、提升员工安全意识的措施
员工安全意识的提升要从企业、管理者、员工自身这三个层面着手,明确“三者”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并有机结合,才能逐步实现提升员工安全意识的既定目标。
(一)企业层面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
1.树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在各项安全活动中,要以人身安全为关注焦点,以不断完善保障员工安全与健康的措施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全体员工,通过丰富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员工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是国家法律的衍伸,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必定违章。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安全的根本所在,制度不打折,执行无借口。如果有“规”不遵,有“矩”不守,除了问题要追责,强调法律意识,丰富其 “安全动机”。教育员工注重过程安全把控,强化细节管理,加强自身安全修养,养成不断追求“零错误”、“零误差”的习惯,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充分发挥习惯成自然的正面效应,提升其行为达到不知不觉又很自觉的安全程度。教育员工安全管理须超前预防,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加强工作的计划性,提前做好事故预想,认真执行现场勘察制度,严格执行“两票三制”等都是安全关口前移措施,指导其规范现场作业,开启所从事工作安全预见性,激发员工安全潜意识的培养。
2.完善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刘振亚董事长在2013年6月14日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提到,一般电网事故从2003年的134起下降到2012年的6起,一般设备事故从341起下降到10起,城市、农村用户年均停电时间分别减少7小时和38小时。这组数据说明,近年来公司设备技术技术创新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项安全指标大幅提升。同时,人身事故发生率也逐步下降,这一升一降充分体现了公司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全面提升,有力保障了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那么,在完善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方面,我们还需做哪些工作呢?一是不断改善办公环境,实现员工办公、休息、个人工器具、集中学习等功能的区域划分,营造舒适、明亮、通透、整洁的工作环境,帮助员工文明、快乐、安心的开展工作。二是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人力资源管理要科学分析不同岗位员工劳动保护用品的需求,并明确劳保用品品种、数量和使用周期。要结合维护设备规模的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避免员工超负荷、超强度工作。三是引进新技术,更新安全防范装备。开发区公司的开闭所标准化整治工作,在定置管理、设备标识、操作可视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期将从开闭所运行环境和设备智能监测方面着手,逐步实现开闭所自动恒温、恒湿、防进水、除尘等环境维护功能,实现设备自动测温、跳闸监控、隔离故障区等远程监测和遥控功能,以便员工劳动强度得道缓解,并引导员工接受新科技带来的工作理念和方法。通过减少员工现场维护量,有效降低运维过程中习惯性违章和事故发生的几率,为员工创造智能、和谐、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3.搭建安全教育培训的平台
一是建立安全教育室。2012年6月13日,正式投用的市公司安全教育室,建筑面积650平米,设有五大展区、16个安全教育功能模块,是全省目前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安全教育基地,实现了看、学、练、考、体验、互动全过程、流程化培训模式。目前,安教室已成为省内、甚至省外各单位竞相参观学习的安全教育基地。二是建设应急培训基地。市公司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了应急基地建设工作,经过两年精心打造,建成了占地面积为24750平方米的应急培训基地,开创华中地区“两个一、三个最”:既是华中地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占地面积最广,培训设施最多,培训课程最全。应急培训基地于2012年5月开班以来,成功举办了9期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公司的应急管理人员、应急基干分队共计581人参加了培训。三是公司持续推进“安全课堂进现场活动”,编制修订安全“口袋书”,收集相关事故案例,结合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通过安全警示教育,进一步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二)管理者帮助员工树立安全意识
1.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树立安全规责意识。
各级安全管理部门要督导一线员工严格执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对各类违章行为“零容忍”,敢于碰硬、严抓严管。加强“两票三制”执行情况的监督,建立检查通报机制,持续深化反违章工作,全面开展企业安全管理达标评级工作,指导员工建立安全规则意识。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安全强化措施,构筑起科学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不折不扣地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这样一来,员工的安全意识自然会增强,事故发生的概率必将大大降低。
2.奖惩结合,树立安全荣辱意识。
一是严查事故原因。对待事故要严肃认真,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深入开展调查分析,彻底查清问题根源,举一反三、防微杜渐。二是严肃责任追究。按照“四不放过”要求,进一步加大安全事故查处力度。对于存在问题和隐患没有查出,或查出但没有落实整改的,要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问责。特别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安全考核,因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导致安全事故的,要按照规定严肃追究领导责任。三是选数典型模范。对习惯性遵章的员工,要进行奖励,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三)员工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
1.培养安全自觉能力
安全自觉能力是包括感觉、知觉、思想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体现。“班前会”是安全管理中的一项有效措施,对提高安全自觉能力来讲,“班前会”开得好能产生“定势现象”,其过程表现为:服从同化习惯3个阶段。首先要求员工服从安排、接受指令,可能是表面服从,也可能内心服从;随后,“班前会”的坚持召开会让员工受班组中其他人的思想行为的同化,慢慢从内心接受安全措施;最终,长此以往员工会渐渐形成自觉遵章习惯。
2.培养安全辨识能力
员工要善于借助公司搭建的学习平台,学习《安规》、《运规》、《调规》及各种现场规程等相关知识,提高安全理论水平。通过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将学习过程中的感觉、知觉进一步消化,使之不断上升为概念、判断、推理,并运用逻辑的、理性化的思维活动,形成系统化、高度自觉化的实践行为,正确分析现场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增强对安全隐患的辨识能力,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关键词]文秘工作;文书档案;管理;一体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42
[中图分类号]C93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1 文秘工作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关系
这两种工作是有一定联系的,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在日常的工作任务中,文秘工作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有所不同。但这两种工作的主体都是公文,公文出自文秘工作中,而档案的形成也是从公文中提取的。文书档案就是公文的续集,从这些方面来看这两种工作又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想把档案的工作做全面,就必须从对公文的严格要求做起,公文处理是档案工作的基石,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文书档案的好坏,所以说文秘工作是促成这两种工作走向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档案的管理工作正向着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发展。这种管理模式是从这两种工作的大局出发,在公文的生成、制发、归档、管理等工作中全部使用电脑的管理系统。这就要求各个相关部门对档案的录入和输出都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这样就方便了管理,减少了许多重复工作,节约了时间、财力、人力,使这两种工作更加规范,从而满足现代化的要求。
2 文秘工作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这两种工作的日常运行过程中,都是各自负责自己的工作内容,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两者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文秘工作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不明确,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也不会考虑到文书工作的内容,最终导致在公文的格式及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
2.1 文种使用不清,公文格式、附件不规范
公文是非常规范的一种文体,我国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对其制发、使用等环节进行了规范,起到了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文质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工作人员分不清公文的“请示”和“报告”这两种不同文种。在许多时候混用这两种公文,影响公文的受理和本身作用的发挥。再者就是许多公文附件在制发的过程中,没有在正文中对附件进行标识,出现多个附件时没有对附件进行编号。还有就是在公文的格式上也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这些都影响了公文的受理、传递、规范化和管理等工作。
2.2 版记不全面,办理程序不规范
文书工作和文书档案工作实现连接就是通过版记进行的,但许多文秘工作却对其不加以重视,出现一些公文没有印发部门和时间等现象。另外,文秘工作在选用主题词时,理所应当地把公文标题的一部分作为主题词。再者就是在许多公文办理工作中存在不规范现象,例如,越级签发、没有对公文进行登记就签发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文书档案工作的质量。
2.3 归档资料不完整、编号不规范
在传统的归档工作中,一般都是将公文原稿或者修改稿同最终稿进行装订存档。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使用电脑进行存档工作,这使得存档工作一般只有定稿,缺少原稿、修改稿,造成归档资料不完整。还有就是一些公文因为没有及时登记出现漏编、错编甚至重编的现象,造成公文编号不规范。
2.4 用纸不达标、装订不规范
纸张大小、型号不统一,导致在装订时出现掉页等情况,影响公文的整体美观。另外,对公文的用纸质量控制不严格,一段时间后出现字迹不清晰等情况,严重影响公文质量。
2.5 材料字迹不清晰、存档资料不全面
许多记录资料字迹不清楚,不方便长时间保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工作人员为了一时方便,将自己唯一的资料交给上级,导致部门内部资料减少。
2.6 移交资料不及时
因为日常的公文及其他工作任务比较繁忙,导致移交资料不及时,给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3 实现文秘工作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的措施
3.1 强化文档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
为避免文秘工作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确保档案管理质量,必须提高这两个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在完成本部门工作任务后多了解另一个部门的工作,提高自身工作意识,为实现这两种工作向着一体化发展打下基础,使文档一体化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3.2 强化公文全过程的管理工作,树立质量意识
首先,相关工作人员要有很强的质量意识,在公文的制发、编制、归档等工作中注重其质量。保证公文更加规范。全面详细地了解公文的格式、要求等,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麻烦。
3.3 加强公文的标准化建设
要想实现这两种工作的一体化,就必须注重日常工作的标准化。这会使公文使用、归档、管理等环节更加便捷,不存在标准不一样的麻烦。
3.4 强化文秘工作中的文书立卷工作
文书立卷是文书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档案工作开始的起点。所以说文书立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促进文档一体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霍世清.机关文秘人员素质与文书档案管理[J].攀登,2007(5).
论文关键词: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进展—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调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25]谭本艳,赵晓飞.创新批发市场经营模式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效率[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