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教育信息化

时间:2022-02-19 16:51:03

导语:在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教育信息化

第1篇

1.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1)信息的内涵表明信息的普遍性。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对自己学生合适的信息:从书本里、从校园内、从社会上、从媒体中,特别是从网络中等等。不是缺少信息,而是缺少发现,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课堂上、书本中,学生当然会信息不足。

(2)信息的内涵同时表明信息的重要性。由于信息是事物运动规律与状态的表征,所以任何一个系统(如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在信息中诞生和成长的。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认识、掌握与利用事物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也就是说必须掌握与利用信息,系统掌握的信息越多,其发展与进化的速度就越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对一个民族、一个学校、一个学生的重要性。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接触对他生存与发展有利的信息,与社会合作、与学生父母协作,把学校与家庭创造成一个有利于个体发展的信息的海洋。信息不足的学生会营养不良,信息营养不良的一代学生必将导致一个民族的衰弱,中国过去的历史足够说明这一点。

(3)信息的内涵表明信息只是事物的表征,并不是事物本身,它可以独立存在,能被人们提取、传递、加工和处理。所以,我们的教师不仅要精心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信息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提取获得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交换信息的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信息社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获得、处理、利用信息能力的竞争,一个人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使置身于信息的海洋,要不是对信息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就是望洋兴叹,葬身于此。

(4)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信息的共享性使它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正增值现象和负增值现象,负增值即信息损耗。教育教学过程即是信息传递与分享的过程,我们的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确保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减少损耗,实现最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的最大效率。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结果是信息技术日益多媒体化、网络化。全球正在成为一个信息共享的网络村。在这个村庄里,不会支取别人的信息、不会破译别人的信息、不会保护自己绝密信息安全的民族都必将被信息化的浪潮抛向知识经济的新一代殖民地。因此,知识经济对中华民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是高速公路又是深深的陷阱,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

2.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动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江总书记说:“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生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刚处于起始阶段,我们耳闻目睹了很多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中把教育信息化仅仅界定为“多媒体化和计算机网络化”。多媒体与网络理所当然是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先锋,但学校教育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决不能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远比这大,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可能走进一个误区。

一般理解的教育信息化,即指在教育与教学中,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环境。根据教育信息化理论,广义理解的教育信息化如上所说,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能使教育者和学习者方便地获得信息和交换信息的环境,特别应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中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是指围绕学校教学活动周围的一切事物,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内外条件的总和。其内容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学校内部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校园建设、学习风气、文化氛围、师生关系和外部的社会网络,包括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经济、科技、文化、风俗习惯等,对教学活动都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都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都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只是用信息技术装备中小学校。

二、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根据信息理论,学校教学环境中的学生获得教育教学信息有三个途径:直接与教学有关的事物接触,去了解认识客观事物而获得信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把他本人已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信息变成教学信息;教学媒体(或称教学信息体)是现代教育信息决不可缺少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现代新型媒体。从以上教育教学信息的来源看,学校教育信息化实质上就是要从教学实践(客观事物)、教师、教育教学媒体(即教学信息体)三个方面着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应该是一个这样的信息环境:

1.具有比较固定的按培养目标应提供的客观实践事物与客观实践环境,包括实验室、技能训练室、劳动技能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一些社会上的科研机构、文化机构、活动场所建立固定的联系,为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提供服务基地。

2.具有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教室物质环境和教室文化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小学生学习、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健康发展与否,上述因素关系极其重大。

3.优良的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首先应从教师的培训开始,而且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导者。教师如果不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容、目的,不经常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不精通教育传播技巧,不熟练掌握现代媒体的开发与利用,不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或者不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改革传统教学,那么教育信息化则常常是表面弄得很热闹,实际上形式主义为多。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有目标地装备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的基础上,开发和建立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及各种各样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为教师和学生获取更新更多的信息提供渠道。

三、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育部及地方教育机构应尽快以立法形式加强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信息化意识。“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其次是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计划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如1991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信息教育指南》中规定在初中阶段开设《信息基础》,以普及信息科学。

2.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切实重视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要重视教学实践的作用,要与社会各部门横向联合建立实践基地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信息,发展自我能力。信息理论告诉我们,社会越发达,越要牢记:实践与参观,调查与访问,包括参加社会实践和参与各种实验活动、参观自然界和调查社会活动的各种现象,永远是学生教育信息最基础的来源,这也是著名的戴尔经验之塔所要告诉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内容。中国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严重与实践脱节与社会脱节与学生今后的谋生脱节,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高分低能,走上工作岗位眼高手低。皮亚杰在儿童早期认知理论研究中发现,结合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对儿童具有实战感、形象性、感染力,创设日常生活情景与实践环境,引导学生从中接受教学信息,积极探索并与同学老师协作交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这样的教学对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发展特别有利。我们积极倡导把学校的教学、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的利用三者结合起来,如把气象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动植物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废物利用研究所等部门中一部分容易的课题交给学校,组织学生编成小组到社会中对课题相关的内容进行走访、调查、测量、统计,同时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搜索相关信息、整理信息并在整理中进行创造。这样既节约了研究机构的精力与物力,又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另外在社会与自然界里进行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与研究强化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学习的必要,而且要学好的必要。记住:孩子们在社会与大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天生有无穷的创造力。我们再次呼吁:注意多媒体和网络的浪潮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汹涌澎湃时,切不可忘记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能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在协作中学习的环境,这是当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也正是我们民族教育体制中长期最缺乏的。

3.要切实重视校园社会心理环境的建设。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环境明显表现出很多的病态,而且又面临一个又一个更深刻的挑战,如资源危机、环境危机、黄色文化的泛滥、与疾病、与信仰危机、战争与饥饿、贫穷与失业等。他们这一代将来能否以一个健康成熟的心理走进社会,面对竞争与压力、成功与失败、邪恶与正义,关系到他们是把现代化带入黑暗的陷阱还是明媚的未来。中小学生正是个性心理品质成长与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多媒体与网络的开放环境进入中小学校后,教育信息化中的校园心理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去努力建设,一旦形成,就会以比较稳定的形式传递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值得我们花时间花精力去建设。校园心理环境常常包括学术风尚、文艺气氛、社会意识、集体观念、协作精神、人际关系、务实精神、文明习惯等,还有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的能力。

4.多媒体与网络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两大技术杠杆,网络特别是INTERNET作为第五大信息体(媒体),刚刚兴起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的主角。网络信息体具有与其它媒体不同的特点:无穷的信息容量、即时的传输信息速度、超越空间的信息协作与交互、随心所欲地信息浏览与下载。我们要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在扩大完善文字书籍图书馆、视听资料图书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校园网,尽早与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相连,逐步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系统,进入信息世界,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以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巨大信息容量克服教材的局限。

5.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近期目标应明确是向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宣战,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为基础教育的素质化服务。中小学教师要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其他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演示播放工具,要通过教学设计,运用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改革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令人忧虑的是,在当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很有一些学校和教育现代信息技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为应试教育服务,为题海战术服务,为强化巩固传统教学模式效力,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就成了“电灌加人灌”,成了改革的阻力,“口里喊的是素质教育,实际做的是应试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珠江三角洲在教育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在华南师大电教系众位教育技术专家的主持指导下,就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总课题明确列入这一地区教育信息化总体计划中。我们在近期的珠江三角洲教育信息化程度的调查中很高兴地发现:在这一总课题下,很多中小学校正在进行各种子课题的实验与探索,并已出版了不少课例录像带与专著,其成果是显著的,这一经验值得全国各地借鉴学习。各地区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教育信息化的成果进行新型模式的探索。否则,教育信息化只能成为孩子们美丽的陷阱。

6.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进程中大力推广行动研究。各中小学校在利用教育信息化现有成果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很多新问题需要研究。传统的教育实验研究对研究人员要求较高,实验过程严密,实验条件严密,一般中小学教师无力承担,且实验过程封闭,不能随条件改变而作出调整,这种研究很容易脱离学校的教学实际。行动研究是学校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的理论或科研人员指导下制定计划,当场进行实验研究,以求在短期内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强调在行动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研究方案,强调不断对研究进行形成性评价,并立即把肯定的部分反馈到教学实际中去,从而弥散性影响教育教学过程。

7.分阶段、分层、分地区地推进教育信息化。

(1)卫星教育电视依然是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最有效的手段,其特点是覆盖范围广、信息容量大、收视点容易录制保存重放、速度快、经济实惠。尽快改造卫星教育电视网只能单向播出模拟电视的系统,使之能提供数字电视和多媒体数据,并与CERNET网和地面通讯网相连,提供实时或非实时交互方式教学的环境,进行师生间广阔领域内的亲切交流互动,让广大农村边远地区感受数字化生存。

(2)刚刚脱贫的广大农村地区以普及光学投影媒体为主,投入音像技术媒体,深入开展以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优化组合课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在以音像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外,逐步考虑把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电视技术引进课堂,并运用认知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设计双主模式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媒体的作用由作为教师的演示或辅助演讲的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3)发达地区应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实现校园环境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继续深入探索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选择试点,开展互联网环境在学校中的教学应用,并将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科的信息化水平,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模式。

(4)每一类地区,每一个层次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都要建立信息教育示范学校,实施试点项目,总结一定的经验教训以后再推广,切记蜂拥而上。这实际上也是新加坡、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8.重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应用与评价研究。

(1)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应用,而且要充分地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才能显示出价值。现代教育信息体闲置不用是巨大的浪费,不充分应用也是浪费。当今,我们很不情愿地看到,不少中小学校建起了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100M甚至1000M校园网,但只在有人参观或上公开课时使用,很少运用信息化的技术环境作改革传统教学、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这是教育信息化大潮中一种可怕的形式主义。

(2)由于以上形式主义并不少见,我们深切感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实施评价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联手将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开发、应用、管理,特别是应用与管理,纳入中小学及其校长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有关部门不仅只负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拨款,还应密切监督其应用与管理情况。这样,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才能免于形式、免于浪费,真正落到实处。

9.要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自己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小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这样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让他们深知信息化的校园环境来之不易,理当充分珍惜。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学生实践基地。

(1)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基地的开发与管理利用。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美化与管理

(3)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主持、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4)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5)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10.重视学校教育信息系统的开发性、扩展性与防范性。学校教育信息系统应该是个开放系统,才有可能不断更新信息内容,封闭的教育信息系统必然走向死亡。

(1)学校教育信息系统应通过各种渠道,与社会环境的各部门及学生的家庭环境构成一个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自己动手开发急需而实用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网上资源。

(2)通过INTERNET和CERNET,学校教育信息系统应与国内外其他学校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渗透、交流与协作,丰富自我信息资源,扩大与完善自我信息系统。

第2篇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息化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加快教育信息化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我省农牧区中小学现已基本配备了“班班通”设备及计算机网络教室,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提高,截止2014年年底,青海省对8个地区 26个市、县496所中小学校实施了班班通项目建设10509个班级,建设计算机教室868个,配备语音设备3461套,对355个教学点实施了数字化教学建设全覆盖,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基本得到完善,各学科老师教学方法也逐步向信息化教学融合。青海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卫星接收系统下载的资源覆盖初中6个学科和小学3个学科,共2000多个学时。视频资源覆盖初中11个学科和小学7个学科,另外还有专题教育(安全教育、少先队活动、远离等)、科学人生、世纪讲坛和学科实验等资源,近1000小时。尤其是在班班通项目上,各项目学校能通过电子白板的运用,对公司平台教学资源进一步的学习使用,大大加强改观了青海省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

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问题在于硬件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以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升教育与教学质量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1)学校领导、教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青海省农牧区中小学分布偏远,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学校、教师间互动少、学校领导、教师素质层次不齐,对信息化教学不够重视,一些领导、教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没有起到引领作用,没有指定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已有信息化设备管理缺失、没有充分使用。加之能够胜任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少,其又担任教学工作,辐射面较小,不利于骨干作用发挥,不利于引领全体教师共同进步,信息化教育发展不均衡。目前农牧区大部分一线教师任不能熟练使用信息技设备,对下发信息设备缺乏利用,没有信息化教学经验,比如刚刚使用的电子白板教学,许多教师还在了解,摸索阶段。

(2)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发展快,产生的教育资源不能有效整合。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教育改革,对信息化教学的逐步深入与研究,各中小学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甚至各学科,教研组、教师都收集、整理了一定的素材和资源储备。各地区、学校虽然建立了教学资源平台,但只起到储存的作用,教师要应用资源还需要登陆不同的平台,寻找、下载、修改,费时费力。怎样把分散的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规范性管理,是教师科学、有效的使用是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

(3)面对教育信息化改革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一些教师缺乏接受新事物的勇气,更缺乏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创新意识,教学手段按部就班,完全搬照内地教学模式,没有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思路。教师缺少网络互动交流,信息教学不够大胆创新,不能很好运用信息资源进行课题教研,探讨教学方法。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1)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意识,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广大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要实施信息化,教师信息化是关健。要使教育技术装备发挥出真正效益,需要一支稳定的、有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培养出拥有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对于当前信息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了广泛推广信息化教学应用,各地区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教师的信息技术需要和应用能力,有针对性的举办信息技术教学培训班,培养教学骨干,成立信息技术教学团队,并定期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辅导或者集中培训。教学管理部门和学校多安排“电子白板授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课程等活动比赛,让信息技术有效参与课程建设,达到教学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

(2)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管理,创建一流资源服务平台,优化信息资源库,丰富广大教师视野。

教育管理部门与各地区中小学,紧紧围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水平,积极创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环境,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创建一流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置,使之与应用成动态发展态势。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共享网络渠道,对分散的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整理,整合,合理化建设中小学教学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试题、案例、试卷、课件、重难点问题、资源目录、多媒体素材、网络课程、优质课、示范讲座等内容。让信息资源平台能够更加方便地给广大师生提供服务,让教师在授课时能及时在资源库中挑选,稍加改造即可投入使用,很大程度上满足教学的信息资源质的要求与量的要求,以此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广泛使用,更高展现信息化教学意义。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建设 发展

在过去的十多年当中,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深化了教育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深水区”,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开始呈现,如何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如何发挥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如何整合信息化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为教师所共享,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育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

一、加大投入,提升装备水平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部分行政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适当增加政府投入,建立薄弱学校补偿机制,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样既能缓解学校之间为争夺资金设备而进行的恶性竞争,又可以满足农村学校和欠发达地区学校发展信息化的需求,弥补由于教育信息化投入不公而产生的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防止过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从而导致的“过度市场化”现象。

二、加强规划,规范信息化建设

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涵,理清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制定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建设规划,克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原发性、局部性、随意性现象。在教育行政方面,要结合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加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规划设计,规划与建设要立足当前的实际应用,着眼长远的发展,在区域范围内创建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保障条件,有效防止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一哄而上”导致“装备时髦,建而不用”现象的发生,有效避免资金和设备的浪费。要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构建学校之间衔接的数字空间,形成统一的教育教学业务系统,方便学校、教师使用。在学校方面,规划要以师生的应用为核心,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的质和量,增加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支持。

三、沟通协商,促进资源共享

现阶段,各学校均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库,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校内部资源的共享,高效优化学校教育教学。但学校之间各自为政,一味强调竞争,迫使学校“闭关锁国”,导致教师人力和优质信息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管理,通过制度建设,促使学校之间建立沟通协商机制,使各学校信息化资源库对区域内全部学校开放,全面实现学校之间信息化资源库的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才能实现学校之间竞争状态的良性循环。

四、培训“充电”,提高应用能力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必须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培训重点落实在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操作能力上,目的明确在提高教师课程整合水平上,目标定位在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上。

(一)加强校长的培训

教育信息化,校长必须首先走在前列,才能示范引领广大教师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教师全员培训和考试达标,校长必须首先培训和考试达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长信息化意识,提高校长信息化行政能力、治学能力、治教能力,从而带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抓好管理员队伍建设

学校信息技术管理员队伍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承担着学校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教师培训、资源库建设等职能。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管理员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应用技能、软硬件故障处理、网络维护等方面系统的培训,并保持信息技术管理员队伍的稳定,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高效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实施全员培训

一是教师培训要本着边培训边应用、边应用边提高的原则,促使广大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技能,提高教师课件制作、网络学习和资源应用的水平,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达标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使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做到“人人会,课课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二是抓好校本培训。学校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对教师进行了各种应用软件的培训,提高教师软件应用能力与水平,使教师真真切切感受到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的便捷与实惠。三是以研代训。要通过各类教学竞赛观摩、优质课展评等活动,有效提升教师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四是边建边训。对装备电子白板等新信息技术产品的学校,要分批次、分层次进行新设备操作系统的培训。通过培训,大面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解决教师“不敢用”“不会用”“用不好”“用不精”的问题。

五、加强管理发挥使用效益

效益的发挥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它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发挥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使用效益。

(一)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针对学校设备使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好的现状,要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办法、管理使用考核方案、管理使用评价细则等评价制度,要明确考核内容,制定考核目标,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要严格落实使用登记制度,鼓励教师树立“宁可用坏,不可放坏”的理念,纠正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管理不规范、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不稳定等突出问题,促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加强督查考核

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界理应对影响其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做出反应,自觉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式。对教育行业而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其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新一代,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他们的学习还是对他们性格的塑造。新世纪的小学生理应紧跟时代步伐,了解世界的变化,才不至于被整个时代所淘汰。

 

一、基本情况

 

这所寄宿制中心小学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古城镇上庄村,学生多来自上庄村委会管辖的各村落,十几年前学生多是在村落上完一至三年级,然后移至该中心校完成四至六年级的学习。近年来由于撤点并校的缘故,其周边所有村落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到该校上学。上庄村管辖的人数共 1800 人,分为16个小分队。位于上庄东边的一个村落即东岭村,从孩子们的家到学校常常需要翻过一个大沟才能到,下雨的时候孩子们都是赤脚爬上坡的,平时到学校需要1个多小时。

 

据观察,在硬件设施方面,该校就只有一栋二层的教学楼,教学楼对面那个巴掌大的地方就是孩子们所有的娱乐场所。五间教室内部的布置极其简陋,一块黑板,几张桌子,墙壁上没有张贴任何的名言警句以及学生作业展等,只在教室讲台的左前方摆着两三张桌子上面放着孩子们的作业本,练习册。

 

学生所住的宿舍是近两年刚兴建起来,共有两间,站在宿舍门口就可以闻到那股刺鼻的味道,宿舍里摆放了几张高低床,床下放的是孩子们的洗漱用品,进去宿舍的时候,正巧有几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在梳头,因为头发太长,怎么也梳不顺。与她们交谈的过程中发现有好多孩子其实连怎么正确刷牙洗脸都不会,更别说自己洗衣服了。在与教师和校长交谈的过程中,观察到教师的办公室也即教职工宿舍仅有一台电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校长的办公室除此之外还多了一台电脑。一眼望去,食堂门口摆放了几张桌子,是供老师们吃饭用的,老师和孩子们吃的都是大锅饭。平时孩子们是自己打到饭端到教室或是宿舍或者直接蹲到校园的一角去吃,吃完了就把各自的碗筷放到食堂的橱柜里。饭菜是家常的面条外加馒头,还有几碟子榨菜。孩子们说,平时在学校,食堂的大爷总是萝卜和白菜,基本上没变过样。

 

与校长交谈中了解到该校现共有学生60名,在校住宿的学生30名。另外,在师资配备方面共有教职工9人,年龄多在近50岁。该校教师平时要顾及家里的农活,又要顾及教学,一个老师身兼数职。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1.硬件设施不健全

 

据观察,仅在校长的办公室里有一台电脑,全校共有3台电视都放在教职工宿舍,没有可以供学生与家里联系的固定电话。在与教师交谈的中,有一位三年级的数学老师表示“学生想看电视,就只好让他们进宿舍来看,大家身体挨着身体坐着,显得特别拥挤,要是有条件为每个教室安装一台电视就好了” 。校长表示“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限,学校规模不大,没法向教育局提要求” 。教师上课基本沿用传统教学方式,一本课本、一块黑板构成了整个教学。在谈及学生的管理问题时,一致认为电话对解决学生的安全问题、家校间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当问到为什么不接通“班班通”“校校通”移动电话时,郭校长非常无奈的表示受学校资金的限制。硬件设施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信息化的教学资源的难以利用,同时使得学校的管理工作变得艰难。

 

2.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

 

该校有一台移动多媒体,具有投影的作用,还有一台语音机,使用语音机自身携带的语音笔及语音读本便可以有选择的听诗文朗诵及英语单词。通过看说明书把它们安装好,在教室试放时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事后校长有感触地说:“要是学校能有几位年轻老师就好了”。

 

3.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

 

集视觉与听觉为一体的电视是目前农村地区最普遍的大众媒体,某些精心选择的电视栏目同样可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作用。多媒体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对增强知识的理解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该校教师备课的资料仅仅来源于学校指定的教学课本,再无其他的参考资料,所教内容较陈旧,很难激发学习积极性。

 

4.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浪费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种多样的网络课程资源可以丰富学习内容,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郭校长说:“学校的老师年龄较大,不会使用网络资源,学校的电脑就是个摆设,我也是打打字而已。”而该校仅有的一台移动多媒体设备多年来一直未被启用,这是对信息化的教学资源造成的极大浪费。

 

三、原因分析

 

1.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讲

 

(1)教育行政部门忽视了信息化手段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教职工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要求培养孩子们搜集、识别及整理信息的能力。硬件设施配备的不完善使得这些要求成为一纸空文。

 

(2)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虽然国家教育政策中多次提到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做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但由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多是流于形式或是根本没有进行此项工作。在与该校校长交谈中,了解到该校教师没有一人曾接受专门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2.对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来讲

 

(1)缺乏专门的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对教学设备进行维修。懂教育技术的人员能够更好地针对问题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并充分利用好对校内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发网络资源。同时能够对校内教职工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诊断,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调查显示该校根本没有信息技术管理人员。

 

(2)缺乏相应的措施激发教职工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影响教职工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积极性的因素主要在于培训费用及观念的转变上,学校管理部门可以先采取有效措施从外部对教职工进行激励,进而在培训的过程中激发教职工自身对教育技术培训的内部动机。

 

3.对教职工自身来讲

 

(1)教育思想陈旧,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部分老教师没有危机意识,不愿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而去接受新的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认识到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相结合,引进现代化的教育内容、手段及方式。

 

(2)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我国正处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阶段,“活到老,学到老”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应该树立的基本理念,尤其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教师群体。据了解,部分教师仍为打破以往认为只要做了教师就是拿到了“铁饭碗”的想法。

 

(3)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动力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是涉及到培训费用的问题,如果有教育行政部门做补贴,他们倒是很愿意参加。

 

四、对策

 

1.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

 

(1)加大农村教育设施配备力度。教育行政部门理应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学对教育质量的提升而产生的积极影响,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对促进师生学习观的转变有着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同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2)下派专门的电教人员对教职工群体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开展对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一方面是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教育自身改革的诉求。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对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费予以支持,在减轻教职工的经济负担的基础上,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3)加速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综观国内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成为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题,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平衡、动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对学校内部管理来讲

 

(1)采取奖励措施,鼓励教职工自觉参加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比如可以在职称问题上优先评定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教职工,让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教职工进行全校公开课并予以物质上的奖励等等,促使教职工学会操作现代教学设备,并达到熟练程度。

 

(2)鼓励教职工充分利用网络中的有效资源进行教学,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对学校管理机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完善。比如对在校的师生进行档案的记录,对个别学生进行跟踪性调查,探究解决其问题的办法,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对教职工的教学情况进行登记,开展研讨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3)做好维修工作。引进专门的教育技术人员对教学设备进行管理,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有效运行。

 

3.对教师自身来说

 

(1)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紧随时展,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教职工务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打破以往的“铁饭碗”意识,积极参加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

 

(3)走出去,加强与校外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校内形成“学习型”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树立榜样。

 

教育信息化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它是目前社会信息化这一突出特征在教育领域内的体现。衡量教育是否公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广大受教育者是否能够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由于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发展步步落后于城区教育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教育信息化使得对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成为可能。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的支持和努力,这一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一个过程。

第5篇

    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对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目纠工作总体情况

开学初,按照天秦教函[2019]16文件精神,认真开展了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情况自查自纠工作,成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情况自查自纠领导小组,校长安晓斌亲自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自查自纠工作,为学校教育装备第一责任人,副校长马瑞瑞和教导处主任贾丽娜分别担任副组长,协助校长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自查自纠工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其他相关功能教室管理员为成员,具体负责各功能教室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的自查自纠工作,为各级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自查自纠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员职责等规章制度,制定了《秦州区中梁镇杨家河小学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自查自纠实施方案》、《天水市秦州区中梁镇杨家河小学教师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天水市秦州区中梁镇杨家河小学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天水市秦州区中梁镇杨家河小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天水市秦州区中梁镇杨家河小学录播室管理制度》。因此,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自查自纠工作组织机构健全,职责任务明确,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密切配合,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自查自纠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一)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功能教室设备维修不及时,给设备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部分任课教师对有关设备的使用不熟悉,操作有困难,使部分设备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时还会因操作失误对有些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坏。

    (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没有专职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对部分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不规范,甚至存在只负责使用,无法进行保养的问题。

2.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对部分信息化设备的保养维修不到位,个别计算机损坏后不能将及时维修,影响了正常使用。

    三、设备闲置情况

    (一)闲置设备名称

学校没有闲置的信息化设备

    (二)闲置原因

四、整改情况

(一)在自查自纠的过程中,

1.对个别损坏不太严重的计算机已进行了维修,恢复了正常使用,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了管理责任,严格了使用办法,规范了使用和操作要求。

3.对学校所有的信息化设备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检查,能维修的进行了维修,不能维修的向上级部门申请,在国家改薄项目中添置更新。

3.学校积极和电教馆协调,争取对学校各功能机教室的管理员和教师进行一次专业培训,提高学校信息化化设备的使用管理效益。

  (二)整改考虑。

建立健全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及时督察,强化管理员职责,明确责任,提高管理员业务素质,实行专人专管,确保各类信息化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

五、工作建议

1.及时对管理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管理员素质,确保管理质量。

2.加大资金投入,及时维修、更新信息化设备,确保各来信息化设备的正常使用。

3.上级部门给学校安排专职管理员,提高信息化设备的管理效益。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07-03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工程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础设施逐渐走向完善,但与我国高等院校以及中学的教育信息化程度相比,小学的教育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 教育观念落后,创新能力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教育水平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缓慢,教师对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足,重视力度不够。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仍然采取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全新的素质教育体制下,通过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从而使得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处于低层次状态。

2. 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复合型教师

我国大部分小学没有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学校所制定的发展规划,仅仅是技术层面出发,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定位。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对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不清晰,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度不够,以至于出现校园信息化建设落后、水平较低的现状。另外,学校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缺少教学经验丰富和信息素养高的复合型教师。学校注重对小学教师硬件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等软件知识的培训,以致无法实现现代教育和高新科技的对接。

3. 缺乏教育信息资源,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软件环境建设滞后,教育信息资源匮乏,硬件和件设施不配套等一系列问题,很多学校的信息化设施仅仅局限于上网,缺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资源信息库,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对硬件设施投资比例过大,轻视软件设施的建设,硬软件发展不平衡,造成先进科学技术无法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得先进的网络设施,变成上级领导参观和考核的对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现代化的摆设。

4. 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完善,信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较多,工作关系不协调,应有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工作得不到科学的监督和合理的指导,职责范围不明确,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工作绩效得不到科学的量化。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挫伤了工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另外,随着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网络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良信息,这给小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由于小学生缺乏辨别能力,极易导致小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另一方面,我国小学教育网络缺少安全防范措施,极易遭受病毒感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新课改为契机,运用现代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逐渐走向信息化时代,高新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在当前的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应该贴近社会实际,走进时代前沿,运用好现代高新科技,大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有效地进行各种交流和信息处理,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1. 努力规范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我国各地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创造条件。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规范教育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注重培育学生信息素养。

2. 加强课程整合,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高新教育技术与学科建设之间的整合力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合作活动,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制定出高水平的教学方案。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人们获取资源的途径增多,信息量增大,小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投入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信息化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有的个性。

3. 继续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教育培训逐渐走向网络化、信息化。以前那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知识探索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现代的网络使得学习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需求出发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求知识,最终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从而学生可以自主地决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充分地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管理化水平

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教育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立足实际,解决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高新教育技术也使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嗜方行定位

在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转变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提升教育管理化水平,对教师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培训,让他们了解和熟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有所侧重。学校教师也应该正确认识学校信息化水平,适当地进行定位,提高自己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能力,使自己从“基层教师”向“教育信息化规划师”转化,不断提升自身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层次。

2. 协调各项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

学校在推进教育资源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各项潜能,多渠道调动各项教育信息化资源,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投入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加大对软件设施的投入,实现均衡发展。同时,学校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份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应立足实际,获取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

3.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

我国小学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教师能否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关系到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应一进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健全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保证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1)加强科研能力,大力整合信息化资源。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关系到我国国家信息化的进程,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学校应格外注重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了提高我国小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学校的各级科研机构应该大力加强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创造出全新的教育成果,建立完整的一套教育信息化体系,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寻求政策支持,积极转换角色。要使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需要政府部门从制度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不断健全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增加配套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不断满足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小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利用好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准确定位,不断对课程进行开发和创新;转变角色,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国提升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3)拓宽教育资源渠道,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优化教育管理方式和培养方法,这对广大管理者和教育者提出了一项新的能力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尝试把信息化课程与探究性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传统固有课程设置,拓宽教育资源渠道,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烦人教学信息化模式。小学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应该要树立创新的观念,完善教育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层次。

四、完善配套制度建设,构建教育管理新模式

小学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一环,是面向网络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特点是: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主体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各项教育信息技术,给传统的教育方式灌输变革的强大动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整合,迈向教育现代化。伴随着高新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管理信息化相关的课题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为适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要进一步地完善教育信息化配套制度建设,构建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新模式,推动我们新课改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1.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评价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来估量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成果。因此,应该根据小学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教育信息化评价体制,规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行为,从而有效地推动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法律法规可以为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立足实践,不断完善相应的教育信息管理政策和法规,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益,为我国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 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提高学生鉴别能力

伴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校园网初步建成,我国小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有了一些发展,但是学校资源库建设相对滞后。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对开发教育资源,建立一套完整的园校网络资源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信息,小学生的识别能力不强,抵制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因此,学校应建立网络“防火墙”,并且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增强事物的鉴别能力。

3.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加快校园网络建设

伴随着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要科学定位管理机构的职责,转变传统观念和教育方式,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体制,使其成为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推动者和实施者,确保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共同向前发展。我国很多小学的信息化设施薄弱,特别是西部贫困山区,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阻碍了素质教育和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应加大校园网络设施的投入,全面提升教育管理化水平。

五、结束语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漫长,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小学管理者应该从全局出发,立足当下实际,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方案,指导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教育者,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准确定位,大力整合信息化资源,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网络资源,丰富校园网络资源库。小学生也应该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自觉维护校园网络安全,做到健康绿色上网。总之,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趋势,我们应该立足长远,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以及务实的行动,参与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上来,切实将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全面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终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雍潜,李龙.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2] 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问题调研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5-28.

[3] 黄荣怀.关于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及应用的策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

[4] 余胜泉.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6,(9):4-8.

[5] 管志毅.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生存状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6] 张敬涛.中国教育技术调查报告[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7] 曾祥翊,等.我国小学网络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

[8] 张玲,等.西部回族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3,(7).

[9] 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以淄博市北门里小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10] 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3,(21).

[11]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12,(1):9-13.

[12] 易凌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11上):55-57.

[13] 余胜泉.城域教育网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技术通讯,2012,(6).

[14]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5] 黄荣怀,等.教育软件的发展[J].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2012-2013年度),2013,(4).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化 ; 教学

今天,信息化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数学教育也面临着信息时代严峻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逐渐暴露出许多弱点,比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一道困难。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育,将是新世纪数学教育的重大课题,乃至成为数学教育的一项基本原理。伴随着互联网信息的联通,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丰富的学生的视野。

一、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史上转折点,把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前提是对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有充分客观的认识。而小学教育的信息化与中学及大学教育的信息化也存在着区别,从教育层面上看,小学教育信息化有如下特征:1.内容多媒体化。教学内容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多媒体化的教学内容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图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是教学的内容从传统的板书、课本扩充到声音、动画等形式,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的感官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并被其吸引;2.资源全球化。网络上有着“海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利用网上的教育专题网站、教育书刊、虚拟图书馆、数据库、时事新闻等寻找有价值的资源运用到课堂当中,充实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3.教学个性化。由于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到大量相关教学资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进行授课,使得教学风格摆脱了传统时期过于死板、僵化的教学方式,将教师个人特点融入教学中,教学风格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4.管理自动化。学校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网上办公平台实现对教师的评估和管理,及时检验教师的备课情况、出勤情况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对比和评价,对于完善学校教师的绩效评估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利用信息化激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对数学的认识

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是的,时代进步了,教学课堂也在不断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动性、情趣性、直观性、快速性代替教师的讲和写的教学手段。如《找规律》这节课因为有生动、真实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从开课就对这节课很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思考规律并操作发现的规律,从而创造新的规律。正是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学生才能始终保持兴奋、愉悦,对知识保持高度渴求的状态,在无意识间吸收了大量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变听课为主人,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优化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学生的学习不该是一个被动、传统、说教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前提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时,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践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例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第一课时属三年级教材中较难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常常使学生丈二和尚DD摸不着头脑,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人民币的“元、角、分”学生比较熟悉,我先让学生复习一下它们的进率,大屏幕显示一下人民币之间的进率,学生一目了然,这就节约了教学时间,加快了教学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重量单位“千克、克”,我用计算机显示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原来对这个问题,教师只能靠说,有时还说不清楚,板书又要花费较长时间,教师太累。现在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这个问题很清楚地放在了学生面前,很快得到解决,而且学生也记忆很深,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复习完这两个知识点,再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活动。为此,我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分小组到超市去购物,再根据学生的报告,营造一个虚拟的超市: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超市里的各种商品的价格,让学生进行“购物”,学生兴奋不已,大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于是迫不及待地想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随意购买各种物品,教师课前准备一个电子秤,学生购买各种物品后,然后拿到电子秤上去称,教师协助学生称秤,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生学习热情达到,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接触了生活知识,促使每个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得到发扬。

四、利用信息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兴趣。因此,为了让学生观察、理解、掌握、巩固新知识的同时,拓宽他们的思维,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制作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的有深度、有层次的练习题课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尝试解答,同时通过网络计算机不断从学生那里得到及时反馈,更好地进行对知识的巩固与思维上的创新。创新的意义就是创造性,它应该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和方法上得以改进,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拓宽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变间接为直接,变枯燥为有趣,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提供了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16―05

一 问题的提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学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国外很多研究已经把校长领导力作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在信息时代,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技术设施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能否引领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有效应用,这是学校信息化获得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此,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等方面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并,从而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二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

领导力本是管理领域的一个概念,“领导”(Lead)和“领导者”(Leader)这两个词汇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它们通常仅仅指权威人物。“领导力” (Leadership)这一词汇却是在19 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它的诞生和演化非常复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领导者。领导力有两个取向的内涵,特质取向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过程取向把领导力定义为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1]这两者内在统一于领导者的素质及其所驱动的行为当中,而在各种领导素质中影响校长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为提高校长的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在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方面,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技术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2002年制定的面向学校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和为管理者准备的绩效指标。[2]英国也在《校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3]是评价英国校长的重要指标。我国制定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的基本框架中也给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

具体到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方面,教育领导力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但是关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国际上,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提出教育技术领导力维度包括:[4]领导力在教育技术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区域;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学习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参与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

国内研究也日益兴起,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4个方面内涵,即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5]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问题[6][7][8],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张奕华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五项教育技术领导的内涵层面,亦即:愿景、计划与管理;人员发展与训练;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评价与研究以及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9]。上述成果对教育技术领导力或者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和内涵的讨论非常深刻,但在互动关系的实证及模型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探求更详实的依据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支持。

本文认为,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又称校长的技术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群体作为学校的技术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并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使用。[10]本研究将此概念细化为操作性定义,认为教育技术领导力包括:作为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令人满意;校长能否领导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是否能够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相关问题;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减轻自己和教师对技术的恐惧;领会“面向学校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和积极参与学习以及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等。根据这一界定,本研究从不同维度探究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些维度包括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校长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等。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内容与目标

在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互动分析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联,探求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

2 研究工具

本课题自行设计《中小学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研究量表》,整个问卷包含学校基本情况、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校长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主观访谈题四部分构成。问卷中采用以李克特5点式量表形式设计。最终对数据进行均值统计,分别计算不同样本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指标和信息化对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的影响,并在SPSS13.0中进行信效度统计和定量分析。

3 研究组织

在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方面,温州是一个典型的多样化发展的区域,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处学校归属学校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几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的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入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量表信效度分析

在进行量表分析前必须对量表进行信效度的分析。量表的信度通过计算Alpha信度系数的具体数值,参考判断标准,对信度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可知,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值均大于0.9,说明各项目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其所在维度。并且整个量表的Alpha值达到0.9680,认为量表的信度很高。

效度分析是衡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进行效度分析是对问卷的准确性即有效性进行研究,也就是检验问卷是否能够既简洁又准确地描述抽样数据的属性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主要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分析。

①内容效度: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量表各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算各题与总分之积差相关,相关系数越大表示该题越有鉴别度,一般在0.3以上,达到统计显著水平。通过数据分析,量表的每一项相关系数值都大于0.3(第五题除外,予以删除),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说明量表的其余项都能较准确的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

②结构效度: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所使用的因素抽取法为主成分分析,并采取正交因素转轴,以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为取决。KMO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通过对各维度KMO值的统计,其中KMO值为0.608,取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但其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 互动关系分析

(1)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

目前,基础教育中校长自身的教育技术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合理,技术掌握程度比较低。这与我国偏重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有关,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情况。为了掌握校长对自身教育技术领导力的感知情况,本研究首先设置了相关题项。从表1的数据中得知,校长对于自身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比较支持的,平均值达到了4.00。但是校长能够腾出时间作为技术训练之用,得分都较低,众数为3,这也许国内比较关注校长的行政事务有关。

(2)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

一般认为,如果校长自身素养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势必影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校长对学校成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发展计划的支持和规划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在个案访谈中很多校长也谈到,在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的情况下,要尽其所能为教师创设硬件和软件资源,加强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校长的责任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表2表明了校长在助推教师和学生教育技术技能提升方面的管理思维和认知。

(3)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校长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说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具有关键作用的,这一点也是得到了一致认同,认同值达到了100%。但是有些校长并不认为是决定作用,这在个案访谈中也有提到,比如说资金问题,很多公立学校被这一因素阻碍了信息化建设。

(4)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在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有效的技术领导将会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表4所示,在调查中校长们都表示能使用技术来评价自身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资金方面,也从成本效益来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但是这几项的众数都只为3,表明校长对于应用技术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还是有问题。只有28.2%被调查者能够非常有效的积极寻求外部基金和技术资源的支持。虽然在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校长寻求外部帮助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状况。

(5)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将较大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反过来,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将会推动校长的自身发展。本研究以校长的角度来看其关联度到底有多大,如表5所示。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均值、标准差等特征分析得知:在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发展影响程度有关命题中,总平均分=4.062,众数都为4,表明大家都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素养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

(6)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

在信息时代,校长必须具有信息技术领导力,这一点已勿庸质疑。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促进校长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校长的革新领导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表6中的数据分析中得知,仅有5%的被调查者不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绝大多数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从表格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确实提高了校长的行政和管理效率,众数为4,表明认同度还是很高的。

五 结论与问题

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领导力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他们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通过本研究发现,校长通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领导力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反过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竞争力提升则进一步促进校长的个体发展和革新领导。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从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促进技术在学校的有效应用和教育变革,同时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当然,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或者其信息素养水平,其中还有很多影响因子。同时,本次研究是针对某个特点地区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了校长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互动,虽然是校长负责制,但是如果系统考虑领导团队,将更能获得可靠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Peter Q.Northouse.王力行,王怀英,李凯静,吴纪明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力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

[2]ISTE.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 (NETS*A) [EB/OL].

[3]董辉文编译.英国校长的国家标准[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37-40.

[4]金崇潮.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4, (4):19-21.

[5]祝智庭,顾小清. 突破应用瓶颈,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6/03/06.

[6]杨蓉,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2):47-48.

[7]化方,杨晓宏.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2):7-10.

[8]谢忠新,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 (4):73-77.

第9篇

论文摘要:21世纪人类已进入一个信息时代?怎样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将有效信息得到很好地使用将成为人们所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文章主要结合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特点?阐述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创建校园良好的信息化培训环境?转变教师教育信息化学习的观念?采用适合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法?使学校信息技术培训得到更好的开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提高?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实现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是青海省教育厅对青海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1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因此?对我校全体教师来说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如何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2.1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良好环境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环境?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新型师资队伍创造物质条件。根据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环境的初步统计?学校自1997年建校以来每年都注重信息环境的建设。如今我校已有五间多功能多媒体教室.两间学生上机操作机房?共76台计算机?一间教师电子备课机房?总计105台计算机。预计我校在2006年底将使各办公室及学生教室完成网络布控使学校校园网络环境得到更好地完善;这为我校教师能够在今后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网和卫星电视网?以及计算机多媒体和多媒体优化组合等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创造了良好地环境。

2.2信息化教学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所谓硬件就是教学中的一些辅助工具学校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购买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但是就算学校有着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如果没有人去使用它?发挥它的作用?并且不能把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师自己的教学中?那么这些教学工具也就失去了它所应该发挥的潜能?失去它们的价值。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教师都不懂多媒体计算机、没有教育信息化的观念?不能把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当中?在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源头就很难有机会直接学习应用计算机的相关技能?教育就会影响一代人。

2.3转变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观念

我校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首先是教师信息技术学习观念的转变?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自我学习和学习的实践者。比如?在我校教学过程中一些运用传统教学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或教学质量很好?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根本没有运用信息化教育观念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观念?认为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所以转变教师信息化学习观念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教学改革不只是改革传统的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信息技术自我学习的观念。

2.4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

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教会教师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教师培养成为“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信息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自身视野。目前?我校教师很少能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在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因此?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环境的物质基础之上?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能使教师自觉能动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本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3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式

3.1实行分层式培训

在组织本校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资格上综合考虑了我校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任教的条件、教师的影响力等因素?作出了两个层面培训方案。一是初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普通的新学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比如?近几年已培训过如何启动应用程序、如何浏览“因特网”、学习字处理软件、文档的编辑与美化(艺术字、剪贴画)、文档的打印、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内容。二是高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接受过初级培训?操作较好和学科能力强的教师?培养信息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种培训具有很强的鼓励性和探究性?其目的是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骨千?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2使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根据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有着朝气蓬勃、年富力强?并且基本掌握了常规教学手段的特点。但形势的发展?迫使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只停留在传统的槽臼里。要适应当今培养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在教师培训中采用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取得了好的效果。针对我校信息化环境的基本情况?只有在学校才能有设备进行培训和练习。所以我们常年安排在学生课间活动一个小时的固定期间内进行集中培训?讲解操作技能并辅以理论的学习?平常课余随时开放学校教师电子备课室机房?供学校教师巩固与练习使用?并辅导答疑。

3.3信息技术培训采用考评方式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学校长期的工作?在每一个培训阶段完成后对受培训教师进行考核与评分是必不可少的。考核是为了了解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是否掌握了培训内容?评分是为了教师之间存在竞争意识?能够有一定的压力去学习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在考核与评分中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完善培训计划?使受培训者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弥补、改进?使之更能适用于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