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八年级物理教学总结

时间:2022-05-02 10:00:23

导语:在八年级物理教学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八年级物理教学总结

第1篇

备课:首先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哪些地方要详讲,哪些地方可少讲,都要认真思考。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根据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除了在课堂上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外,还应该注意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等,以便更好的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课: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上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上课应力求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上课时,应根据课堂情况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做到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十分必要的。

物理教学中,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记忆,每讲完一章都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过关。在习题讲析中,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除此之外,每上完一节课都应进行反思,注意下次上课时修正不妥的地方。这样才能积累教学经验,教学水平才有改善和提高。

作业: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要结合知识考点进行练习。同时要求学生多看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讲完一章后都要对该章知识进行一次知识检测。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对后进生的辅导,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三、在自身素质方面

认真落实学校教务处的一些要求,多听课,通过听课可以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补充自己的不足,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平时多和其他老师交流,沟通,不断提高、完善自已。

四、加强反思

反思本学期来的工作,不足之外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于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在教学时,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和鼓励,并适当地讲一些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技巧与方法。

3、不能一味的指责学生,而应该多鼓励。

4、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反映,一旦发现学生有听不懂的,及时给予讲解。

第2篇

一、分化原因探究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形成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物理知识是由诸多概念和规律(定律)组成的。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建立都与生活、生产实际密不可分,都要借助观察和实验手段得以落实、深化。很多概念、规律既具体又抽象,更严密,逻辑性、实践性强。所有的规律都有其成立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明确或不具备,那么这些规律也就不成立了。同时与数学、语文知识的联系也很密切。可谓文、理两科特点融于一体、兼于一身。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但物理知识又有别于数学知识,它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如数学中的比例式a=c/b,可以说a与c成正比,与b成反比。但在物理中像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密度公式ρ=m/v,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等都不能按数学的思维去理解。再加上这次我们地区改革力度较大,物理用沪科版教材,也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

由于物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这就势必给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相应的困难。

2.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决定。年龄处于13~15岁左右的初中生思维水平较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以感知为主,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浅层认识。物理知识虽以“物”论“理”、以“物”喻“理”,这也正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但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理”都能通过“物”得以明示,有不少定律、定理是在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建立理想化模型分析、推理出来的,有相当的抽象性。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浮力产生原因的分析,能量守恒定律的总结等。在就是接触物理前,脑子里虽有一些前物理概念,但不少前物理概念既根深蒂固,又与科学的概念相去甚远。如“力是改变物理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科学的概念,与学生目睹的事实有冲突,全新的概念很难取代前概念。并且随着知识的加深,综合性加强,特别是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一些问题积累多、遗留大、基础差的学生就更感困难,从而使物理难学和分化似乎成为必然。

3.教师方面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也是导致物理难学,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⑴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价影响,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一切围绕“中招”转。考试评估要求高,而且难度大,特别是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如果不是面向全体,不能很好地把握难度,常使不少学生考得灰溜溜的,一蹶不振。严重影响今后的物理学习,八年级下学期的“分化”就突显出来。

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管教,不管“导”、不管“学”,教学两张皮现象严重。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即使是演示实验也仅停留在把实验作为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目标的简单层面上;不重视概念和规律形成过程的分析,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难以体现物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改理念,使本来生动活泼的物理变得“生吞活拨”。物理教学要么有“物”无“理”,要么有“理”无“物”。学生觉得物理真是“无理”,不是听不懂,就是兴趣衰减,或是高分低能。

二、防止分化的对策

1.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要发生变化,必须转变一个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把机会交给学生,把问题放给学生,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讨论探究,让学生教学生。教师起点拨指导调控的作用,这种角色的变化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方面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及新教材的内容意图。

做好思想工作,和谐师生关系是防止两极分化的前提。在物理学习中两极分化发生在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学难度比较大的八年级下期,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一阶段尤为重要,做好思想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成就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丝不苟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等,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2.突出学科特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产生于生产实验实践,也在实验实践中不断发展,物理学的全部科学知识和体系都离不开实验和实践。通过具体的物理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变化中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求实合作的科学精神,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思维品质。学生起初只所以喜欢物理,不单单是因为物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物理课上有很多实验,这是他们学习物理的直接兴趣,也是他们学好物理的思想基础。对此,我们时刻注意保护学生这种可贵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将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物理的持久动力,努力创造条件做好各种实验,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巨大的育人功能,发挥其综合效益,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以通过实验教学,落实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育人目标。

3.重视兴趣激发。

初中学生正处在物理启蒙阶段,他们最初对学习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抱有很大的信心,这正是学生学好物理、教师教好物理的有利因素和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著名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因此,我们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充分发挥物理科学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为基础,努力创设物理情境,并结合物理新课程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物理”,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触境生情。

具体过程是:①创设物理情境,降低教材难度,恰当运动激励机制,激发兴趣。②加强和改进实验,培养兴趣。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条件,力争做好每节课的实验。③联系生活实际,重视知识应用,巩固兴趣。④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制作和实验,发展兴趣。

4.抓习惯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非一时一地的物理学习行为可比。不仅可以使“尖子生”得到应有的培养,而且还可以使中、下等生在物理基础知识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一种省时、省力、快速、高效、科学的先进学习方法,也是防止两级分化的有效方法。

一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两不代替。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在每节课中至少要有一半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或自己阅读、钻研教材,或与同学交流、合作学习,认真做练习和核对答案,教师积极巡视课堂去指导优生,辅导学困生,促进中等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问题,做一些调查研究,以便在下课前几分钟指导学生做好小结。纠正学生的错误,解决疑难问题,使作题规范化,促进知识系统化,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二抓习惯养成。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观察动手的习惯;讨论质疑的习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独立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和及时复习认真处理作业的习惯等。习惯培养重点放在八年级阶段,特别是八年级上学期至关重要。我们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持之以恒,直至达到“习惯成自然”。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它不仅有助于形成学习物理的良好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发展智力和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变被动为主动。

5.加强学法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学是“教”和“学”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组成的统一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全部活动最终都要落脚到学生的“学”上。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自己如何教,更关心学生怎样学,给学生以正确方法的指导,突出“授人以渔”的方法。

近年来,我们物理教研组在学法研究和指导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方面总结出“五步程度阅读法”;对学生关心的怎样学好初中物理问题,总结出“学好物理六字诀”;就课堂听讲提出了“怎样听好物理课”的要求;以及学习物理的“五记”与“五忌”,“怎样进行章后小结”,“记笔记的诀巧”和在物理复习中“重方法,求效益”等等。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6.实施分层教学。

第3篇

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现就如何加大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力度,改进教师实验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技能,从而全面推动农村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1 切实加强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动手的机会,因此应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要上好演示实验课,首先不能打无准备之战。教师在自己的教案中要专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间,及学生有序观察时应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应对,及怎样引导学生由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而且教师要亲自预先做相关演示实验,以免在课堂上出差错,并要求学生观察时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只有成功的演示实验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实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教师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还可适当改进,对实验室没有的尽量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替代品,并鼓励学生寻找、自制或购买可替代的实验器材来做课本上没有危险的演示实验,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切实做好

学生分组实验 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本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探究的7要素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探索活动。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因班级较多,班级人数多,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学校教务处应将学生实验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对各班实验课要有具体时间安排,教师要将本班学生分为若干组,并设立小组长负责制,男女生要混合分组,强调人人动手,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并在历年教学中收到了较好效果。

另外有些学校因班级较多,实验室分配不过来,教师又要赶教学进度,可灵活机动地将某些分组实验在教室进行,例如八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将学生按要求分组,并要求各小组买来放大镜和蜡烛,借助课桌和手中刻度尺就在教室进行了分组实验,每组都测出了实验数据和写出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总结出了实验结论,并请部分小组进行实验展示和交流,出现问题的小组得到及时解决,这样大大节省了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验器材,课间还可进一步巩固和练习,效果确实不错,可供大家借鉴。

3 做好课外小实验 小制作 建立家

庭实验室 当前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后知识。这些小实验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因取材得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等特点,吸引着近年来中考命题者的眼球,而且它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八年级上的“自制潜望镜”、“利用水盆和平面镜探究光的色散”、“利用放大镜自制照机”、“纸盒烧开水”、八年级下的“利用漆包线和大铁钉自制电磁铁”、九年级利用“二力平衡巧找重心”、“自制重垂线”、“不倒翁”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展示,并对做得好的学生加以奖励。通过这些活动来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定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4 恰当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完善实

第4篇

在九年义务教育里面,物理课在八年级开设.物理课不但对知识进行介绍,重要的是希望学生经由系统学习,运用物理问题来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科学态度进行培养,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在八年级学习物理时,学生都是初次接触物理,初中物理教材里面的内容一般都容易理解,而且不缺乏趣味.因为初中物理里面的教材内容一般都处在很抽象的状态,因此很多教材单元有大部分都来源于生活、生产和科技活动,这些内容不但将一些物理学的材料引入,并且在生活里面有很多物理现象需要研究的材料.初中生都是年龄比较小,经验缺乏,接受能力也处于初级阶段,这些复杂的特征会使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物理教师需要对这些复杂现象之间的联系引起注意,这些联系其实就是单元需要学习的“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尤其是复杂现象里面的内部联系,需要学生将节点进行掌握,进行系统地学习,完整的知识结构都需要构造,这样学习的目标就能够实现.例如,在讲“物态变化”时,课本里面有着许多融化、凝固、升华等知识,这一系列都有着相应的规律.教师要将其中缘由进行联系,将他们的规律转换进行图例结合,如图,物质的形态在固、液、气之间转化,而且还存在融化、凝固和升华,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几类现象的联系进行总结,从而将单元的难点和要点进行深刻地掌握.

二、在定量计算里面推理节点

有着社会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只要提到计算方面的问题时都会避之不及,谈到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推断不够了解,这样学生肯定不容易将结果计算出来.这些推理的难点也将成为物理教学里面的一个“节点”.例如,在“机械做功”单元里面的难点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定义推理里面,初中学生数学能力不够,推理的过程通常比较烦琐,而且物理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数学基础,因而物理教师不能将该推理过程复杂化,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章节里面的内容.

三、实验单元中易错细节就是单元节点

第5篇

关键词:物理 实验 探究 评价 实践

实验探究学习评价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实践方式。

一、物理实验探究学习评价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多是以书面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手段。学生在书面解答“实验题”时可能得到好分数,但在真正进行实验探究时未必正确。若仅用书面考试评价实验探究学习,难以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某些能力素质,许多创造性的能力因素也将被忽略。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公认的、可靠的、可行的实验探究学习评价方法。因此,转变评价观念,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科学地进行实验探究学习评价是物理教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物理实验探究学习评价的教学实践

为了探索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学习评价的新方法,我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学习评价”的研究活动,我选取了八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外一个班为对照班。经过探索和实践,我们初步总结出了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学习评价的评价方法,并进行了成效分析和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实验探究学习评价”的界定是:采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实验探究学习的真实情况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反映和判断。总的来说,物理实验探究学习评价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在物理实验探究学习评价中,我们采用作品分析、评定量表、学生反思日记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作品分析

教师提供一项关于实验探究学习的作业任务,从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情况来分析评价其有关水平与能力。如图是在探究“高度对气体压强的影响”活动中学生自制的气压计。

2.评定量表

我们设计的评定量表着眼点是突出评价实验探究的过程,而不是脱离探究过程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我们主要从评价分类、要素、项目、内容、权重和分值对物理实验探究学习的探究性评价、理论性评价、操作性评价和实验品质评价进行量化。

3.学生反思日记

在实验探究学习结束之后,学生采用自己的反思日记进行反思,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的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重新去认识自己在实验探究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评价量表作为一种量化评价工具,使用简便是它突出的特点;而学生反思日记作为一种质性评价工具,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充分反思了自己的不同体验。这样就使评价量表较强的针对性、即时性、模糊性、临时性和学生反思日记强烈的情感性、交互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三、成效检验与分析

(一)成效检验

以下检验结果均使用SPSS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进行统计得出。

(1)样本检验

样本来源于我校的八年级学生,以八(8)班和八(7)班组成实验班和对照班,以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期末考试成绩为参照(注:市统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整理结果如表1:

差异检验P>0.05,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物理成绩没有差异,说明样本可用。

(2)成效检验

从2月至7月,对照班没有进行物理实验探究学习评价,实验班采取实验探究学习评价。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我们在研究中进行了变量控制。为了排除教师的主观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对照班为另一位物理教师。在研究条件和过程上,实验班教师和对照班教师在教学中都按照预定的实验教学程序进行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均使用同一教材,授课数完全相同,教学进度完全相同。进行实验探究学习评价一个学期后,以八年级第二学期物理期末考试成绩为参照(注:区统测),对实验班物理成绩进行了相关样本t检验。整理结果如表2:

相关性检验值小于0.001,说明实验班实验前后的成绩与物理实验探究评价有高度相关,相关样本t检验中P

(二)成效分析:

1.实验探究学习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评价一个学期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以下调查,如下表。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实验班学生对物理课和实验探究的兴趣远远比对照班的要高。同时,学生在学习反思日记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本次活动我认为自己最得意的表现是终于能够提出猜想与假设了”,“我应该多点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我发现物理实验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进行评价时,看到自己不断的进步,以及同学、老师所写的赞赏、鼓励性的评语,能够使他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2.关注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探究学习评价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关注了过程评价,令许多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并愉快地享受学习过程带给他们的乐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实验探究学习评价过程中,从以往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向现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移,这就要求学生要彻底改变被动接受知识、靠死记硬背过关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将评价过程变成一种民主参与和交往的过程。学生在自评、互评时进行对照和比较,既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起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作用。

由于物理实验探究学习评价研究的周期长,变量多,需要长时间和大面积的反复验证。因此,需要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以更全面、有效地描述学生的物理实验探究学习状况,发挥物理实验探究学习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物理课外活动的特点和作用

物理学科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内涵,它不仅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科知识的积累,还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需要适当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物理课外活动可以不受大纲的限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确定。

物理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想要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单靠作业练习是不够的。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外活动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小发明或小制作内容,如简易的照明电路的安装等的活动,以便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所学物理知识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产生求知欲望和满足感。再者,通过这样的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高效、有益的课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更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增强其探究学习的能力,也能培养他们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师在物理课外活动中的角色

在物理课外活动中,辅导教师往往没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们常在把学生引入到事前设定好的自己熟悉的轨道上后,对学生在活动中所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不闻不答,或敷衍了事。如学生不能随意使用设备仪器,不能随意行动。学生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在教师的监控下进行。实际上,这些做法是不妥的,教师应让学生大胆进行试验,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

我们应该明确物理课外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我们应当确保活动的开放性,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性格、兴趣等因素,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喜欢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活动中仅是一个引导者,应当注意为学生释疑解惑。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还应当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以提高他们在活动中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物理课外活动的实施

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形式。

1.科技小组

科技活动往往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一般学生都乐意参加,学生可以通过活动检验所学的知识、发展自己的的能力。具体形式如下:(1)模型小组。可以分为航模、车模小组。根据学生所处年龄段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如在车模制作中,就可以将学生按年级划分为七年级组、八年级组等。七年级组的,可以让其制作弹射车,而八、九年级组,则可要求他们制作牵引车。(2)摄影小组。参加对象主要是八年级以上的学生。学校可以将活动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操作配合讲解为主,以摄影知识和光学原理为主要内容。第二阶段则以摄影活动为主,对所拍摄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通过反复实践提高学生对摄影的认识和光影成像知识的理解。

2.竞赛集训小组

通常而言,参加物理知识竞赛集训的人员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目的是培训尖子生。日常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推荐与物理竞赛相关的书籍及学习方法。集训时,应根据小组实际情况进行授课,并适当地拓展延伸。

第7篇

【关键词】教材;牛D第一定律;比较;教学启示

一、中英教材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表述

1.中国教材(人教版)

以前和现在的人教版的初中教材,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表述均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英国教材

由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廖伯琴教授主译的英国中学主流教材《物理》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这样表述的:如果一个物体受力平衡(合外力为零),那么:若物体是静止的,它将保持静止状态;若物体是运动的,它将以原来的速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材理念的差异及教学效果的差别

1.中国教材(人教版)编写理念及教学效果

(1)教材编写理念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人实验与推理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推理、总结而得出的,尤其是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基础、结论与推理。因此,我国教材编写者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尽量还原当时的实验情境、结论与推理结果,以更好地落实《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2)教学效果

在我国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中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力,而实际生活中是找不到不受力物体的,而且牛顿第一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验证得出,因此学生自然而然会在心理有一种排斥和难以置信感,尽管我们老师会不断地强调不受力相当于受平衡力,但也显得苍白。还有就是定律中后面的结论: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到底是保持静止还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解释才能弄懂。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及听课经历发现,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这节内容时,教师通常要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读,或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读,以便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尽管如此,大多数学生还是不能正确理解。

2.英国教材编写理念及教学效果

(1)教材理念

英国主流教材编写者始终站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把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把枯燥无味的物理学变得精彩无比、美妙绝伦。因此,在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时尽可能让学生一看就明白,首先是成立条件上一目了然,不受力和受平衡力均适用牛顿第一定律;其次是结果上一目了然,即原来是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依然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会保持原来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因此,这样编写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便于学生学习。

(2)教学效果

笔者让一些学校的物理老师尝试用英国主流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表述方式进行教学,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以上述题目为例,大部分学生均能选出正确答案,错误率很低,原因在于英国教材中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非常清晰,即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将会以原来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可见,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述方式,产生的结果会不一样。

三、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1.规律描述应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物理是从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具有简单美。因此,教学时也应该力求简洁,做到简单高效,尤其是在描述物理规律时应言简意赅、一目了然。例《牛顿第一定律》可采用英国教材中的描述方式,让学生一看就懂。

2.牢固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

不可否认,教材是学科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制而成,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不同地区的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材的编写内容与顺序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牢固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材,而不要教教材,束缚于教材,例如:物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2节弹力中有个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与第3节重力中的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进行整合,合二为一,这样整合教材,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同时也达到了实验目的。

3.做到“深奥的知识浅显化”

在物理学中,总会一些知识比较抽象,令学生难以理解。如“比热容”这个物理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处理这个难点,我们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好“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这个实验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比热容”这个量的名称里面去理解,“比”就是“比较”的意思,“热”就是“吸热或放热”的意思,“容”就是“能力、本领”的意思,把这三个字的含义合起来,就是“比较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4.不断钻研,提升专业水平

只有学习,才会进步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看一些物理教学类的杂志,如《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师》、《物理教学》、《物理之友》等;也可以看看国外的教材,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教材,如美国、英国、荷兰等,了解异国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素材;还可以多听课学习、与同伴交流、研讨等,不断地向书籍与同行学习,潜心钻研,加强反思,持续积累,提升自我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我们物理教师要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不断学习与创新教学方式,努力做到“深奥知识浅显化、枯燥知识趣味化、学科知识生活化”。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八年级下册物理(义务教育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7∽17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策略

物理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将来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初中物理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摒弃旧思想,接受新观点,从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为贯彻落实课改理念,改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师要从“三个重视”出发,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能力。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种较理想的学习行为,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能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这种学习行为离不开兴趣、动机、毅力等因素的参与和支持。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空,并给予学习策略上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学会学习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其一,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一般性的学习策略,如制订学习计划、管理学习时间、控制学习过程中的情绪、评价学习结果,等等。其二,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机会,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譬如,笔者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天平。首先,进行问题引导,教师在学生学习前用多媒体呈现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天平的结构及各部分作用是什么?称量前怎样调节天平?称量时如何调节?对称量结果如何分析和计算?等等。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先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教材中关于天平如何使用的资料。然后对照观察,两人一架天平,按照教材中天平的结构介绍,对照实物认识每一个部件;并在教师引导下,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接着进行实践操作,学生用天平尝试称量身边小物件的质量。对学生的表现,笔者及时给予评价,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使用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在演示环节,笔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演示称量一个小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注意事项,其余学生认真观察。同时,师生互动,进行评价。学生演示完毕,笔者又进行一次规范的演示。本节课笔者以自主学习理念为指导,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经历了自主阅读、对照观察、交流讨论、实践操作、师生总结、学生演示、教师演示并总结的学习过程。

有效的自主学习,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承担更多学习责任,避免教师过多包办代替。另一方面,教师要转换角色,发挥组织者、指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要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强化自主学习行为,养成好学、爱学、会学的良好习惯。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授,物理方法教育一度被忽视,使之处于比较盲目和随意的状态。《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在学生建立物理概念、规律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所以,物理教师要尤其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借助方法的积累与运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一旦学生拥有了科学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就会不断学习和发现新的知识。笔者认为,在实施物理方法教育的过程中,可采取如下策略:一是在理解概念、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二是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科学方法;三是在介绍物理发展史时向学生展示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比如,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设计并实施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中;二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验证猜想,感悟如何进行猜想;三是有效引导,完善探究方案。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量研究电压和电流、电阻的关系。在小组研究的时候,要求组员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准备在全班交流。在学生动手之前,笔者启发学生思考首先要做什么工作(设计实验方案),在研究三个物理变量的关系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当学生说出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时,笔者要求学生具体说说具体内容。接着,笔者引导学生用该方法设计电路,进行实验操作,注意收集相关物理量的数据信息。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本节课是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笔者对控制变量法的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知识发展的程度。笔者在引出探究的课题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满足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愿望;然后在观察学生讨论、操作等活动表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本次实验情境思考控制变量法的含义、使用条件、在本实验中的具体表现,从而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把它确定为教学目标,在各教学环节中有意识、有步骤地进行渗透与归纳。

第9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实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八年级是物理学科学习的起步阶段,如何来引导学生开好这个头,使学生步入物理学习的正轨,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是物理科任教师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根据教学经验和对教学现状的思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教学活动。

一、了解学情,因材施教

八年级学生随意性大,自制力不强,还带有浓厚的少儿心理特征,又没有实验基础,普遍认为实验只是玩玩而已,实验课就很容易出现放鸭子的现象,演示实验抢着看热闹,学生实验较难组织开展,效果也不够理想。为此,我们一开始做演示实验时要采取边学边做实验的方法来上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去观察、去思考,通过观察、实践验证理论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而增加感性认识。在做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实验规则,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守则。

二、转变观念,调整教法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担心实验过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认为物理教学只要让学生会做题会考试就行了,即使有实验教学也基本以应试为基础,很少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在做演示实验时,往往能省则省,或者根据课本要求,通过演示某些实验,以讲解分析为主,使学生明白某些现象或掌握某些规律,为应试而做,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并无多大作用 。 我们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物理规律,在创造和成功中学习物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是表演者,学生是配角、是观众。这样的课堂很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我在课堂教学上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大胆的改革尝试。首先,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来唱主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不是大篇幅的去讲授,而是把大部分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去实践、去探究,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思考和探索,从而获取知识。

三、重在学法,培养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 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就会变成一项轻松愉快的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了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规范的演示实验。由于学生刚接触这门新课,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并且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如果教师刚开始所做的几个演示实验不够规范和标准,那么必然会影响以后学生实验的质量,一旦养成某些不良习惯,就难以纠正。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所以规范的演示实验是学生实验的良好开端,是做好学生实验的基础和前提。

(二)做好课前预习,提出大胆猜想。课前预习是学生实验必须要完成的一项课前学习任务,如果没有预习,学生进入实验室就会不知所措,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实验目标,一切都会显得被动和盲目,所以预习是保证学生进行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通过预习,学生对实验的步骤、方法、原理以及仪器的使用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从而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率。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大胆的假设和猜想,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可能有多种途径,要让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去操作、去验证,充分的去体验和感悟实验过程,在尝试操作和感悟中获得知识。

(三)初步了解和使用仪器。学生进入实验室后,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要做哪些实验,怎样做这些实验,要做到胸有成竹;其次是对实验仪器的了解和使用,要做到大体的了解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最后按实验步骤作初步的尝试实验,检查仪器性能是否正常,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如果时间充裕,可反复做实验,以便巩固和深化实验过程。(四)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而又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能。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给予关注和帮助,这些幼苗才会茁壮成长,创造之花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总结。学生要学好物理,必须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除了课堂上要认真做好物理实验之外,课外还要多做小实验、小制作,多做调查研究,使学生既学到物理知识,也学到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我相信,只要在物理教学中努力做好以上几方面,物理实验教学一定会更规范,一定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舞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