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21:19:22
导语:在厨房发言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学;质量提高
现如今,社会的需求不仅仅要要我们的学生掌握扎实的技能、良好的知识水平,还要求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据统计,现在在校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不高,这与初中阶段就忽视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学校应该加强学生体育锻炼、重视体育课程。下面我就谈谈对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初中体育教学所面对的问题
如今的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对课程的改革。原来的课程内容单调,就是让学生做做操,跑跑步,学生和教师都不能进入状态。甚至有的时候就是自由活动课,这需要我们更加认真的对待。
在心理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初中生要面临“中考”战场的洗礼,知道分数的重要性与残酷性,所以在心里上,都会更加看重文化课而可以忽略体育课。加上现在各个学校之间以升学率做为比较学校强弱的砝码,所以占用体育课的情况十分严重。
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从学生的心理方面着手。初中学生存在很多不安和脆弱心理,而且忽视体育课的重要性,觉得体育课上不上都行,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改变:
(1)要围绕教材对学生提出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施教。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能完成课堂任务的前提下,多安排一些有乐趣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对于一些不好动的女生,可以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
(2)让学生“看到”体育锻炼的好处。在现阶段,学生身强体壮,青春就是资本,如果我们跟学生说体育锻炼好处,学生肯定听不进去。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让学生“看”到体育锻炼的好处。以自己为实例,让学生看到体育教师健美的一面,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体育锻炼也是一种时尚。
(3)我们应该大力进行体育研究性学习,尽最大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们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采用提问的方式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对于这种形式我们可以对要点进行逐个启发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深入了解,绝对不能操之过急。在提问过程中还应该积极肯定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继而可以合理的完成动作,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教学质量不自觉的就提高上去了。在提问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否则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严重的负担,因而,选择一些比较新颖有趣,较强诱导作用教学手段进行诱导从而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提高教学的效果。再次,教师们要正确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心理因素,具体做法在于,课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犯的错误选用一些简单的,学生能够做到的动作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会动作的信心和迫切感,在上课期间,教师应该尽量用轻松,优美,准确的动作为学生进行示范,这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避免许多因为心理因素而照成的错误动作,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保护与帮助,增强学生的安全感,继而避免因为恐惧心理而照成的错误动作,把伤害事故的发生降到最低。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的动作时也要循循善诱讲清楚道理,学生一旦练习失败也要对学生进行热情的鼓励和耐心的帮助,这样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再次进行尝试的勇气以及改正错误的信心。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如各种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教师应鼓励、诱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方法对问题反复地进行研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自我超越,实现自我创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教师应让每个中学生都明白学习的目的,以及老师和家长的希望。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那么就可以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如此。只有学生有了日积月累的自我超越的意识和行为,就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自我超越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随着课堂上学生对体育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对体育兴趣的不断增深,求知欲会越来越强,想象力也会越来越丰富。这时教师就成了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要不遗余力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甚至学会在课外的学习,进一步使学生实现更大的超越。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是方向,改变教育观念是关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未来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三、初中体育教育课堂改革所取得的明显实效分析
目前,由于升学压力,不少教师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因此,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第一,对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例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二,对实验教学加强探索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探索性实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物理规律。
例如:课本安排有一个验证“玻马定律”的分组实验,我将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讲到“气体的等温变化――玻马定律”时,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用实验来探索出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从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三个状态参量出发,思考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先研究温度不变(即等温)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然后列出提供的实验仪器,要学生考虑怎样利用这些仪器来探索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实验方案,以及在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是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和体积成反比的关系”。将教材安排的两个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里完成,既提高了效率,也利用探索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第三,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
教材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换句话说,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例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运动”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力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由于想象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第四,要重视实验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基本功是指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的基本理论是:(1)认识实验的作用,通过实验是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实验的原理;(2)能分析实验误差。实验的基本方法是:(1)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步骤,能设计表格、整理实验数据、画出图线,得出结论;(2)会利用实验方法(例如:替代法、比较法、半偏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准确的测量。实验的基本技能是:(1)能正确、熟练按操作规程使用的物理仪器;(2)能仔细观察,认真读数、记数、整理数据,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3)能排除在实验出现简单故障;(4)能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
实验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在高一阶段,认真做好课本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及课外实验来培养和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课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内容和难度与竞赛实验相差太大,认为它们对竞赛帮助不大。但我觉得这些实验对于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安装简单的收音机”和“利用双缝干涉测定光波的波长”这两个分组实验,据实验室老师反映这两个实验在普通班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做了。我安排了学生做这两个实验,实验效果十分良好。
第五,要注意对实验进行归类,使学生应用更加灵活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研究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84-01
数学是严谨而抽象的,想象力不仅适用于语文学科,同样适用于数学科目。当前中学只是规定了宏观方向的教学目标。但是通往终点的路上是比较漫长的。数学老师很少为学生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的目标。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陷入迷茫状态。而且,逻辑思维只作为数学学习中的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用实践应用。课本、黑板等传统方式已不能新课改的需求。现阶段,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带来的便捷条件,不断的变换课堂形式,以帮助学生能够具体的认识到抽象的内容。同时,情境创建和情感教学也应该加大对初中课堂的投入比例。使课堂教学能够突破现状向高效前进。
一、现存在于初中数学科目课堂的问题
1、教学主体处于过渡期
新课改下,中学都已经意识到了学生在教学方面的重要位置。其在接下来开展的教学活动当中,将主置逐渐由教师向着学生过渡。虽然,中学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措施,但是以往的形式在国内的根基很深。要想改变当前所处的形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要想实现教学主体转变彻底完成,各中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教育理念、管理、教师、学生等方面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2、数学老师没有为学生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承上启下是初中数学的宏观方向的大目标。但这一目标过于泛范,而且过于模糊。在完成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之中,中学数学科目教师没有将这一目标微分化。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制定多个明确的阶段性的小目标。这样会使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产生迷茫现象。很容易致使学生丧失对于数学科目学习的自信心。归根究底,都是对于数学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学习数学缺乏正确的方法。
3、理论与实践占比不均
现阶段,中学在传授数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占比不均[1]。这样导致学生掌握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将理论用到现实中的能力。长时间的不均衡的教育下,学生们就会像《三国演义》当中的马谡一样,只能纸上谈兵。对社会建设、创新等方面不能做出较为突出的贡献。这样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发展。
二、教师应采取何种方式创建效率高的课堂
1、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腾出较大的空间
如今,电子信息在世界各领域盛行[2]。电脑以及网络也给学生们创建了更加有利的学习条件。数学也不再只局限在课堂当中。教师应该正确指引学生利用网络,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加强其自主学习的理念。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为学生利用网络完全自主学习腾出较大的空间。例如,利用网络寻找国外名校中学数学科目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提升兴趣。
2、充分应用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的实用对象也可以是初中生[3]。教师要用真挚情感了解初中生内心所想。站在朋友的立场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朋友、亲人的角度与初中生沟通交流。让初中生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重视。这样柔性的教学手段能够收获显著的成果。当学生真心的接纳数学教师的同时,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数学这一科目。只有接受、认同才能够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3、教师要多创建情境课堂
情境课堂同样适合数学教学。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身边道具设计与所学内容相关联的情境课堂。初中生刚刚深入了解数学,必然会对其内容的抽象、课堂的枯燥产生一定的厌学现象。这个时候,教师们开展情境教学,有效的将知识导入进去,肯定会在愉快轻松的环境氛围当中完成教学任务。
4、适当使用分组教学
教师还可以采用适当分组教学。让数学成绩较好和较差的学生组合。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同龄人之间很容易产生共鸣。这样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弥补一个教师同时带几十个学生精力不够的缺陷。同时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更加能够帮助学生们增加学习的动力。间接的使课堂效率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新课改以来,初中数学学科已经做出了改变。针对改变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现阶段,中学数学正在从枯燥向充满趣味的课堂过渡。这其中不乏多媒体的运用。数学仍然是中学教学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数学是理性思维和实践应用的基础。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情感、情境等方式,将其引入初中数学科目的课堂。用情境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内心的想法,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才能够创建中学数学科目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郑银萍.应用“慧学云”平台开展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8:30-32.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69-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动态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认真观察与主动思考,总结出一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出发,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在对在学生技能目标的培养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这对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
一、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化学领域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高中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索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探究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能起到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作用,更能够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这也是新课标下化学实验教学的更高目标。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最直接的感知。实验效果使物质特性呈现得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化学的基础规律
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应注重基础方法的夯实,在掌握化学规律的前提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教学目的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引导学生将解题方法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提高解题的效率进而提高综合能力。比如常用的解题方法:守恒法、特殊值法、讨论法、平均值法、虚拟法、关系式法、奇偶数法、设一法、和量法、差量法和估算法等。同时要对一些基本化学反应做到心中有数,比如风化、催化、歧化、酸化、钝化、硬水软化、水化、硬化、皂化、老化、硫化、裂化、酯化和硝化等。另外还要掌握一些特别的反应规律,比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2、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培养动手及参与探究的意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化学实验中的主角,他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其中课堂上让学生大胆的动手做演示实验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前提是课前在老师指导下反复练习,确保实验成功。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课堂气氛变得宽松、活跃,学生观察实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也关心着同伴实验成功与否,哪些学生能荣幸上台演示。教师可根据实验类型与难度挑选学生,既可以作为对学习上有明显进步学生的奖励。也可以作为成绩欠佳而动手能力较强学生的鼓励;更可以推选优秀学生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此方法的优点是比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尤其是后进生,当他们被鼓舞、被信任,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时,他们才有更大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学得更好。事实上多数的教师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来做,如盐溶液的酸碱性、金属与酸或碱的反应、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等。
3、提倡学生大胆置疑,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解除心中的迷惑,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大胆置疑,让他们多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自己感到怀疑或者焦虑的时候,教师应该让他们通过提出问题的办法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再对它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带着问题和对新知识的渴求进入探究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特别是对于那些教材中具有验证性质的实验,我们如果能够改编为探究性实验,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探究情境。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教材内容,特别是一些化学性质相对比较复杂的物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他们在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为学生设置科学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合理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他们探究心理的引导下,自己设计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4、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实现最优化实验教学
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既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又使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实验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例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内容讲授,让学生从微观本质理解原电池的形成,利用投影给出原电池实验要求、观察步骤,指导学生实验,并利用微机模拟原电池所形成的闭合回路,通过电子转移的流动过程和声响,及两极不同颜色的Zn2+离解、H+析出标示出内外电路所构成的闭合回路,使学生认识原电池本质;最后利用录像播放不同新型原电池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最终形成对原电池比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计算机辅助教学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信息的收集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实验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不要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而将做实验变为讲实验,将观察实验现象变为讲解实验,而是要充分利用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0021-01
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参与性、情感性等特征,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习得知识,能够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在高中地理课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高中地理教育这个场域之内,立足于地理学科和教材,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来开展教学。在此,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开展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
一、介绍地理知识的人文背景
地理知识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积淀,其所承载和包含的思想、内容、方法等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理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对人类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地理知识的人文背景,指出教材知识点的来源,分析其发展与演变,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的博大精深。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容时,笔者为学生们介绍了伽利略的生平,特别是他证明地球自转的过程。在教学“美洲”的内容时,笔者为学生介绍了美洲的起源,讲述了哥伦布的航海故事。这样教学,能增加地理教学的趣味性,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地理知识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地理知识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地理模型、地理挂图等,比较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地理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以增加教学的感染力和形象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学生带入体验式的教学情境中。笔者常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在电子白板上可以进行书写,可以运行应用程序,还可以对相关的文件进行编辑、注释等。笔者经常为学生播放包含地理知识的纪录片(如《美丽的中国》)、电影(如《2012世界末日》、《后天》)、视频等,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地理体验。例如,播放电影《2012世界末日》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电影中的情节进行气候分析,还专门对地震波进行了探讨,给学生带来了别样的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构课堂,增强主体体验
学生是地理课堂的主体,为了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开展“学生讲堂”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做“小老师”,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体验和理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章节作为“学生讲堂”的讲授内容,如城市化、商业区等。例如,笔者教学有关“时区”的内容时,让学生课前先做准备,上课时由学生上台授课。为了上好课,学生们多方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对课本知识进行了深入的预习,有的学生甚至设计了非常精彩的导语。由于是学生授课,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活跃。学生讲授完毕后,笔者再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教学,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积极的体验,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回归生活,服务现实
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因此,开展地理体验式教学要注意回归生活,使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是为现实服务的,是有实际用途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笔者在教学有关地理布局的内容时,有学生反映布局的内容比较难理解(如车站、化工厂、绿化带等区位的具体设置)。于是。笔者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对本城区的实际用地进行实地考察。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相关地图,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考察本城区的布局,并分析其布局的合理之处和应改进之处,最后提出新的城区发展方案。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出了多种有建设性的城区发展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课本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得到了现实的印证,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用地理知识服务现实的成就感和喜悦,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做到了学以致用。
本文在阐述高职院校《构成基础学》课程定位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正确把握的教材框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构成基础学》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的衔接方向等问题,以期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构成基础学;课程地位;教学方法;衔接方向
就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艺术专业教育来看,具有其本身定位的特殊性。首先不同于本科式的教育,侧重于专业理论性研究;其次不同于技工学校的技术工人式培养,仅限于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就其具有的这种特殊性,本文根据构成基础学课程的教育方法研究进行探讨,结合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部分改革思路和个人教学中的实践认识,重点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以下研究剖析。
一、构成基础学课程定位
构成基础学归属于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范围,也是所有艺术类专业的必修课。那么学生在进入学习构成之前,就有必要将前修课程打好基础。前修课程主要包括:素描与色彩。素描课程的开设主要培养学生认识形体及塑造形体的基本能力。色彩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学生认识色彩,同时能够感知色彩带给人们的心理效应及视觉观感。构成基础学是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组合而成,其三个部分之间一定是相互关联、相互铺垫的。
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学习构成基础学?”作为老师我们换个角度不难理解,其实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构成基础学的学习目的是什么?那么就这个问题,我们来谈谈关于构成基础学的学习目的,首先人类有其本能对图形、图案、色彩、空间的生理性反应。例如一个人置身于黑夜空旷的原野中,其内心会产生恐惧及不可驾驭的感受,如果在开灯的房间内可以明显感觉到情绪稳定,但是再次置身于狭小的空间里则会明确地感受到压抑的情绪。所以学习构成基础学主要在于开发学生对图形、图案、色彩以及空间的潜在能力为之后从事设计工作,能更好地把握人类的认知、接纳及抗拒的极限。同时也将学生在之前学习中的素描与色彩,这些具象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复杂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在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构成基础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理论讲授、实践创作、作品分析、作品考核。在这样的安排中,各环节之间相互穿插,注重于实践创作课的比重较大。因此,对于整体的构成基础学来讲,注重的并非最终的结果而是训练的过程,因为构成基础学主要是在训练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构成基础学较之后开设的专业课程就成为一个必要的基础,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对图形、色彩、空间的认识及应用。
二、构成基础学在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构成基础学的教材框架
目前在各类高职院校的常用教材中和专业书店里,常可以看到《构成基础学》、《三大构成》等相关种类繁多的构成类书籍。但从整体的教材框架入手构成基础学教材的基本框架大致分为:第一部分提出构成、认识构成、掌握构成的基本理论、基本目标及要求;第二部分以“造型要素”为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及掌握构成的基本要素;第三部分以“形式要素”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对构成基础的学习及作品的制作,了解认知美学艺术中的形式美要素;第四部分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综合训练,将之前所讲授的理论性知识用于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最后通过作品实物来体现构成的应用。整体教材框架中突出了构成基础学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构成的过程中对艺术的感性与理性的体验与认知。
2、构成基础学的教学目标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构成基础学课程设立了以下几个主要目标:首先,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人们经常提到的构思,让老师与课本成为引导启发学生构思的工具,不去程式性的限制学生的构思,所谓设计无极限只有在学生不断变化的新颖构思中才能赋予设计新的生命力。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也就是设计人的感受对设计所投入的情感。每件作品都是设计者的一次情感表达,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是需要设计者的仔细衡量才可定论,最终通过实物作品得以体现的。再次,注重开发学生在设计作品中所采用的表现技法、技巧。构成基础学的课程中有大量的学生作品实例,学生进行再开发、再创造的过程中,使新的技法不断更新繁衍下去。
学习构成基础学最重要的环节在于训练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逻辑思维的培养尤为关键。我们要通过逻辑的分类手段把元素尽可能组合、排列出来。而这种能力仅凭灵感是无法达到的,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将过去的形象思维方式向逻辑思维方式转换,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作品样式更新颖、造型更可靠。构成基础学的核心在于运用科学的创造性思维和抽象的艺术表达方式,体现设计的新理念和创造性思维。所以,最终通过对构成基础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构成基础的形式美感,从而达到向多方面结构的研究,最终可以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为之后从事设计实践奠定更加稳固的基础。
3、构成基础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感受出这样一组词语 “体验——感受——实验”。探析教学必定要从两方面入手,即“教”与“学”的关系。老师的教授要规范,在艺术类学科中,教师必须在基础理论知识之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艺术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发挥想象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所以要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将理论的观点运用并融入设计实践之中。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所谓体验,艺术讲求神韵、感悟。而这些都源于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体会、感受,所以学习艺术设计的方式,应从学生本身的体验入手。体验过后再讲感受,学生可通过观看经典作品讲出感受,自己感受到设计人要表达的意图与情感。与设计人产生共鸣,从而更进一步的去认识、体味设计作品。然后让学生去实验,这个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在整个构成的学习过程中,这一阶段尤为重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感受应用于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得到印证。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注重于学生自我思维意识的发展,避免 “模板式”的设计人员产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影像资料,对设计作品进行剖析,更加直观的演示给学生看。长此以往学生更容易对所学知识更好把握,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起来,同时也建立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构成基础学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的衔接方向
最初的构成基础学是作为设计类的基础课来学习,而后就要面临在专业课程中的运用与开发。而设计类的专业方向较多,所以在构成基础课程当中就应该尝试有倾向性的练习。以常见的平面设计类专业为例,构成基础学在平面构成中就要解决掉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将图形图案语言情感在平面构成中加以练习。其次在色彩构成时要将色彩情感作为重要的练习课题,让学生在色彩构成结束时已经对于色彩情感表达有着明确的方向及心理感受。再结合学院所开设的动漫设计专业为例,在专业核心课的衔接方向上有3D的动画角色设计,这样的专业核心课程将原先的平面结构转换到具有一定的立体结构。所以,立体构成的课程开设,在培养学生的多向立体思维模式中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构成基础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总结教学的方方面面,时刻观察学生的课堂反映及教学动态,才能够帮助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创造出更优秀的构思和作品。
【参考文献】
王守宜,宋永胜.构成基础学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关键词:变压器试验;温度湿度;电压;故障处理
中图分类号:u22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9-0080-02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对电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对电能的运用。电能用量的增加也使得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形时有发生,而故障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绝缘缺陷。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变压器绝缘问题提供了很多的监测方法,但这些实验有时并不能准确的将变压器的绝缘特性反应出来。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实验人员在进行试验时忽视了一些小细节,这些小细节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继而使研究人员得出错误的结论。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一部分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供一些针对这些因素的解决措施,使电能的安全性得到提升。
1 电力系统中变压器高压试验进行的原理
数据显示,近几年来,电力系统在运行中常发生的故障多数是由绝缘缺陷导致,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电力企业的高效发展都需要我们在绝缘缺陷的问题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绝缘缺陷进行检验进而避免产生更多的电力故障。进行绝缘缺陷的检验,主要通过高压试验来实现,高压试验一方面能保证电力变压器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电力设备的绝缘性能。高压试验变压器是针对高压设备进行试验的专用仪器。电气设备使用前的这种高压试验可以检验出电气设备是否良好,这样可以避免有缺陷的设备在生产中进行使用。为避免电力变压器遭到破坏,在充分考虑电力变压器的安全性的条件下,主要通过局部的试验、局部的放电来进行。试验对环境有一定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环境的温度和环境的湿度两方面,通常情况下,高压试验都是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进行,以避免外界因素的影响。
试验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室的温度最高不能超过四十度,最低不能低于零下二十度。实验室内的空气湿度要根据室内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整,对室内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物质都要进行清理。另外,要对实验室内的保护电阻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电压升高带来不良影响,保证实验室的散热。在进行变压器的高压试验时要客观选择试验方法。试验前要对设备进行严格检验,确保进行连接的各部分安全良好,且将试验用的控制箱的调压器指数调到零。在电力变压器接通了电源后,缓慢的进行升压工作,在升压时密切关注仪表上的情况,密切关注变压器的运行情况。在试验结束后,仍要将试验的控制箱调到零,并将所有的连线全部解开。
2 高压试验中的影响因素
2.1 绝缘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于很多变压器的绝缘电阻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们对于温度的变化都很敏感,它们通常情况下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微观层面的分析上,科学家们给出了解释,一方面,一定环境条件下,温度升高会加速绝缘介质中离子和分子的运动,从而使绝缘电阻降低。另一方面,温度的不断升高,会促使绝缘层中的水溶解掉电阻中含有的杂质,进而使绝缘电阻值的下降速度加快。绝缘电阻的表面杂物的多少与绝缘电阻阻值的下降程度成正比。由此可得出,变压器的绝缘吸收比是受温度影响的。正常情况下,温度越高,受潮的绝缘的吸收比便会降低;而干燥的绝缘的吸收比则恰恰相反,但当温度在30?~40?时,吸收比会达到极限,然后会开始下降。
2.2 升压速度对测量泄露电流的影响
理论上,泄露电流与升压的速度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它只是变压器特有的一个特征,但是用微安表读取出来的是一个含有吸收电流的合成的非真实的泄露电流,得到的就会是与泄露电流的数值偏差较大的数值,从这方面讲,升压速度会对得到的读数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较大容量的变压器的吸收力会更加强,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测量的过程中对时间进行严格控制,熟练运用测量技巧,耐心进行数据测量,这样才能得出相对真实、准确的泄露电流量。
2.3 电压的极性对测量泄露电流的影响
通常来说,变压器的绝缘受潮是从外壳开始;电渗现象说明,在电场作用下,变压器绝缘的水分会呈现正电荷,而当给电压器的绕组添加正极电压时,绝缘中的水分子就会受到排斥力而被排除,然后会逐渐向变压器外部渗透,变压器的内部则会出现随着水分子含量减少,泄露电流减少的情况;相反,当给变压器的绕阻施加的是负极电压时,变压器内的水分子便会逐渐被吸收,并逐渐向变压器绕组方向移动,最后会渗透过绝缘表层,使场强高的区域中水分子不断增加,变压器内部的泄露电流也逐渐增大。
2.4 变压器中的铁芯接地会对试验产生的影响
在进行变压器试验时铁芯必须接地。如果铁芯没有接地或铁芯接地效果不够理想,都会导致测量出的变压器绝缘层的电阻数增加、tgd增加、吸收比下降等结果。这是因为如果铁芯没有接地或接地程度不理想时,就会使铁芯对下夹件的电容减小,然后会增加其抗容,结交流电压的时候,这一部分相对的就承受较高的电压,且如果铁芯与下夹件间的纸板厚度不超过五毫米,这部分就会在电压过高情况下放电,使实测结果发生偏差;在进行绝缘电阻的测量时,正常情况下绕组与铁芯之间的等值电路变为与外壳、铁芯绕组和铁芯间的串联的等值电路,这会使绝缘电阻进一步明显上升;另外,当绕组对铁芯的电容变成了铁芯与外壳、绕组与铁芯这两个电容的串联电路,会使这条支路的电容值明显减小、吸收比明显下降。
3 电力变压器故障与处理简述
一般电力变压器设备在运行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变压器的高压显示仪表出现异常,在对其外部检查时虽然能够正常进行电压的输出,而且电表与线路的连接也没有表现出异常,但显示仪却不能对试验过程中升高的电压数值进行准确检测。一方面检查变压器控制箱内的控制回路,推断出故障原因是否存在于变压器内部,变压器通常情况下会由三个同心原边线圈、高压输出线圈及仪表专用的线圈组成,将变压器拆开检查发现,内部的仪表专用线圈存在过热现象,由此判断出是仪表专用线圈的烧毁导致了故障。另一方面对仪表专用线圈的检查发现,仪表所使用的导线线芯横截面面积太小,负载能力差,而导致升压途中电流泄露较大,所以是仪表专用线圈被烧毁,影响了试验结果。
通过上述的试验与分析,要想解决故障就要更换仪表线圈。而仪表线圈的变压器最里层,因此在更换对仪表线圈时,要选择干净整洁的实验室,依次将线圈拆开再一一装好。然后进行烧制、浸漆、干燥与装配步骤,最后修好仪表。
4 结 语
在高压试验中要重视细小环节,要关注环境湿度、温度、电荷及高压连线等方面的影响。这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影响数据的原因,熟知试验方法,进行精确的测量来保证试验设备的正常运行,进一步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及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王楠.电力变压器状态维修决策方法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9,(4).
一、师生齐动手演示地理模型,提高效率
地理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地理教学艺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突破常规,不断地突破自己,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地理教学风格。而成熟的地理教学风格的最重要标志、最本质的特色是它的独特性。独特是风格的生命,而这种独特性充分展示了教师的创造才能和智慧。如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一般老师都是按课本顺序讲解,那就是先讲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意义,再讲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意义,如此按部就班,没有新意。如果教师打破课本顺序,在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演示地球公转,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与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放在一起演示和比较,让学生一起演示,让他们自己分析对比得出结论,那么教师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善用课堂教学中的出错现象,提高学生注意力
地理课堂教学上的错误,生成于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中,教师和学生对它的处理,往往停留在找错、纠错和改错的简单层面上,往往忽视了它的其他作用。实际上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值得教师珍惜并努力探索它的多种功能。如高中学生在学习“热力环流”知识,特别是热力环流的方向,以及近地面冷热变化后垂直方向上气压高低的比较,学生总有问题出现。为此,可在学生的“错”上做文章。教学采用“三步法”:第一步,运用简单的flas边演绎边讲解;第二步,设定近地面“热――冷――热”三点,由学生画图完成: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气流流动方向和等压线的弯曲状况,然后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找出典型错误,由师生共同予以纠正;第三步,通过变式图设疑,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难点,还通过思维变通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可以采用“故缪法”,即教师在教学中故意出现自我混淆的教学错误,引发学生根据“生活体验”或其他知识储备提出质疑:通过辨认和引导,强化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运用有关地球表面某点冬至日、春秋分日和夏至日太阳升落轨迹图设疑的问题,学生总是在细节上认识模糊而导致出错。通过示意图设疑,故意出错,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关注细节和联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讲练结合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创新,重视研究,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地理教学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展示教学结果。在地理教学和实践中,应该处理好强度和适度的关系,让学生训练思维和总结经验,从而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一些典型的例题,来进行思维方法的提炼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一些切实可行又高效的思维方法:(1)问题的归类。首先应仔细阅读该题的试题要求,以明确该题的考点和问题的意图,比如该题是考查工业区位还是其他区位的问题;(2)区位的展示。比如该题考查的是工业区位问题,那么我们则要充分展示出工业区位的诸多因素,如原材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等;(3)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试题的要求,我们要进行全面而又客观地分析、评价,还应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进一步深层次地分析,提炼出关键的信息、突出主导的因素、掌握动态的因素。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方式与答题方法的归纳总结,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巩固自身掌握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为学生今后能够充分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灵活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实,影音播放、动画模拟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在教学中可借助地理模型、地球仪、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尤其可借助投影、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扣住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地理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世界自然带分布规律”时,师生共绘“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边讲边引导读图,设疑问难:低纬度或高纬度地区为何纬度地带性明显?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为何在南半球相同纬度没有分布?属何种分布规律?中纬地区为何经度地带性明显?热带雨林带为何在大陆东岸向高纬延伸?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鼓励并引导学生多看书、多构思、多画图,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逻辑性;抽象
引言: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内容更多,难度更大,能力要求更高,灵活性更强。一些初中物理学得很不错的同学,到高中后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很多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砸”,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初高中物理的差别,找到学习物理的方法,才实现初、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衔接,学好高中物理。
1.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区别
1.1 高中物理以变化的物理过程为主。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不同,初中物理大多讨论确定的状态,变化少。而高中物理则以变化的物理过程为主。这就要求在学习高中物理时要适应这种变化,学会对变化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
1.2 高中物理更抽象。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
1.3 高中物理内容深度与广度增加。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1.4 高中物理更具有逻辑性。初中课程的问题多是单因素的归因的逻辑关系;高中课程的问题的归因则是多因素的复杂逻辑关系,且是以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分析问题时还需较多使用假设、判断的推理逻辑手段。同时,初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对运用数学工具的要求不高,主要使用算术、代数方法;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使用数学工具提高到了需大量使用代数、函数、三角函数、图像、向量(即矢量)运算、极值等方法的综合应用上。
2.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2.1关注新旧知识同化。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无论是教材理解方面、思维活动方面、研究物理的方法方面、完成作业应用的手段方面等,与初中阶段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梯度。仔细捉摸高中课程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课程曾研究过的相关问题,在语言、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顺利地达到知识的迁移,减少高中物理学习的困难。
2.2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高中课程的知识呈现多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特点,在学习中,应注意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快速形成抽象思维习惯,形成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早入高中课程学习的门道。例如:高一年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对加速度概念的确定,要分析此运动现象的特点(轨迹是直线,速度均匀变化),寻找速度变化量,寻找速度变化有快慢的规律,归纳出a=Δv/t的物理意义。然后再总结“a”的定义的要素,充分理解“a”的意义。实现从现象特点规律“知识点”的抽象概括。
2.3 重视物理研究能力。高中物理课程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要能够从演示实验的观察中,学会研究,尤其要学会对有形的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思维,并能归纳结论,形成研究习惯,培养研究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在课堂演示中,要充当研究者,从实验读取数据绘制图形寻找物理量的数学关系得出公式的程序实施过程中,把研究的任务交给自己,老师只是“引路人”,让自己来完成研究,得出结果。从研究中产生兴趣,形成研究习惯,训练研究能力。同时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4 提高分析问题能力。高中学生,尤其是刚进高一的学生,不会做题目的现象较为突出。认真做习题积极思考,上好习题课是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习题课中应该着重听思路、听方法。要懂得做题的思维过程是─―寻找问题现象、分析问题特点、归纳已知条件、确定所用知识、建立解题模型(方程或图形等)、完成具体运算。要明白解题的根据是什么?怎样联想?如何推算?要知道什么是归纳和演绎?如何进行判断等分析方法,要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以实现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所以,要抓住错误不放。发现错误是我们进步、提高的起点,许多错误是由于没有真正理解概念、规律造成的,找到错误的根源就使我们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提高一步,这是根本上的提高,极为有用。
2.5 提高自学能力。要加强阅读训练,学会阅读,阅读教材时注意去寻找每章每节的知识点,注意寻找定律的成立条件、要素、结果等内容,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对课本阅读过程中要进行理解、有创见的,会灵活运用的现象。及时纠正死记硬背的现象,学会读书,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2.6 正确处理好练习题。有不少同学把提物理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搞题海战术。这是不妥当的,“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目的要达到。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学过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尢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主要针对的知识点,选用哪些物理规律,是否还有别的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要考虑把它们联系起来,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3.结语
总而言之,学习物理主要是要理解,不要认为听老师讲解就会懂得物理,只有反复思考、不断探索问题的实质,才能真正懂得物理。同时要对自己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对物理科的兴趣,掌握了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特点,经过自己不断的探索,一定会把高中学物理学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