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信用社调查报告

时间:2022-02-13 14:31:47

导语:在农村信用社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信用社调查报告

第1篇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现状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现状

1. 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审计工作呈现蓬勃发展,总体以真实性、合规性、风险性为审计主要目标。近年来更加注重审计项目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审计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关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审计范围、人员配备和审计独立性等方面受制于体制建设,其职能作用尚待进一步开发。总之,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对于深化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确保农村信用社经营稳健发展,意义十分巨大。

2.制约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因素。

(1)体制建设落后。绝大多数基层单位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但是审计部门以及人员的考核仍然与本单位经营业绩和业务发展息息相关,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虽然在很多基层单位正在努力探索给予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单独的考核办法,甚至给予审计部门一定的“特权”,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其内部控制程序。主要原因是审计人员均是由从事本单位其他岗位的人员转化而来,其人员关系往来、人情脉络熟络,即便在工作上独立,情理上也难以保持其独立性。

(2)审计方法落后。随着科技化、信息化首都不断的渗透到农村信用社的各个领域,农村信用社已逐步入全面的信息化。但是内部审计工作仍然采取现场审计为主,审计多采取内从纸介质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档案资料中获取数据和信息的方式。审计抽样过于片面,概括性不清,得出数据不够严谨。

(3)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是部门审计人员基层锻炼时间短,对业务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而且缺乏必要的计算机、法律知识。二是培训跟不上业务发展,从上到下采取分任务的方式开展审计项目,而不是采取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特别是项目任务重时就会忽略了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一些审计人员盲目上岗,审计效果差。三是业务部门重管理轻指导。基层单位业务部室因日常工作量较大,较少深入基层信用社调研、只是简单的定制度、发文件,事后落实情况较少问津。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开展情况

1.尚未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该工作仍然处于探索和试水阶段。虽然从上级决策者来看,农村信用社内部对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开展工作十分重视,并且组织了部分审计骨干从事该工作的研究,并针对农村信用社内部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实验,包括不断规范审计工作流程并实施内部审计报告审核制度,虽然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存在本质差距,但并没有组织建设者们的热情。

2.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标准难统一。

农村信用社是一个极其附在的金融体系,从省联社到县(市)级联社都存在独立的法人,并且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如果采取统一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标准不尽合理。尽管省级联社内部审计部门对县(市)级联社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尽可能的统一标准,但如果地区发展不平衡或者省级联社本身制定的标准存在内容不全面、评估不科学的漏洞,那么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3.软件设施见识尚不够完善。

一方面缺乏人才,农村信用社的定位是面向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这就决定了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人才战略是适应农村市场的相对“低端”的人才类型,而这一类人虽然能够在农村市场风声水起,但对于具有国际范儿偏“洋火”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接受起来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另一方面是信息化建设落后,农村信用社经历了长期的复杂的改革和发展才取得今天的成就,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很多方面仍然非常落后,其中信息化建设就是其中一个方面,直接表现就是,绝大多数客户经理甚至是中层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非常有限,这就导致了许多好的软件不能推广、推广了的项目不能好好利用,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被动性。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存在的难点及对策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存在的难点

1.内部意识方面。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难以保持独立性,农村信用社较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未转变,不能将审计部门作为独立行使职责的部门,而是视作本单位设置的附属部门,单位的管理人员长期的重经营轻管理,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业务增长和效益推进上,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丝毫不在意。而被审计单位更是得过且过,采取一切应对手段甚至动用人情关系公关,丝毫认识不到审计质量评估的重要意义,暮光短浅,只顾当时利益。

2.外部环境方面。

一方面缺乏长期开展的动力,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目前在我国没有强制性要求开展,企业只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性开展,多数企业开展项目前首先论证成本,而作为业务发展并不是很超前且创新性不够强大的农村信用社来说更加缺乏推动力。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做为金融企业,不仅对股东和职工负责,更重要的是要为地方经济发展负责,为整个社会的金融认知和金融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各基层单位一边绞尽脑汁制定对策在激烈金融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又一边制定这沉重的任务指标使全体员工在压力中艰难跋涉,所有的经历全部用在发展业务和收益上,很难拿出十足的经历发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项目。

(二)解决内部审计质量评估问题的对策

对农村信用社基层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估,建议采用内部自我评估方式,即由省级联社内部审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辖属范围内所有基层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1.大力宣传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作用及优点。

农村信用社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监督审计职能,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好的防范业务风险。二是更好的整合审计资源,加强审计成果的合理运用。基于以上两点,由省级联社集中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一方面省级联社在开展外部质量评估中会积累丰富的经验,有能力对各基层单位开展强有效果的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估。另一方面目前各基层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采用外部评估方式的条件并不成熟,盲目使用外部评估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运用省级联社开展的相对“外部”的评估方式,给予适当的缓冲时间,更有利于其向外部评估方式顺利过渡。

第2篇

一、台帐设置及使用不规范,未能明确反映借款人有关情况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没有设置台帐或台帐与借据不符。

对支农再贷款台帐登记、发放和归还情况,只是逐户登记金额和日期,未能真实反映出各个借款人的详细使用状况。

整改情况:要求各信用社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操作,利用每月1号会计例会时间,加强对再贷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统一的帐务处理方法,明确反映借款人再贷款的使用及归还情况,真实反映再贷款的使用进度,达到支农再贷款帐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存在贷款用于非农业,贷户身份为非农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投向非农业,此类现象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再贷款应集中用于发放农户贷款,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合理资金需求”的要求。

整改情况:接到《通报》以后,联社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的信用社,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及问题的信用社在200x年12月底之前整改完毕,并给予了通报批评。对问题较为突出的顺店社,要求该社尽快出台整改意见报联社计划信贷科,联社将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并监督整改,确保支农再贷款投向的合规性。

三、贷款存在逾期,致使支农再贷款形成风险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部分贷款存在逾期现象,个别信用社为完成年度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在支农再贷款方面疏于管理,使部分贷款没有换据或没有及时收回。

整改情况:对贷款出现逾期的现象,已专项向领导作出了汇报,现已协调资产科出台了以下意见:一是对200x年以来新发放形成不良的贷款必须收回,否则按照禹农信联〔200x〕142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二是要对2006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到期必须收回,发现1笔形成不良的,信用社主任就地免职。三是对于账面中隐含的大量不良贷款,要求各信用社必须迅速行动,该换据的换据,该的,争取在年底前解决这部分问题。

四、对再贷款发放使用中存在垒大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在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为逃避监督,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把大额贷款化整为零垒大户,增加了支农再贷款的风险。

整改情况: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以前年度信息系统不对称及监督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今后,联社业务科将严格把关,审查一笔贷款,先通过“信贷咨询系统”查询把关,无质疑的,再建议审批备案。对一户多笔、垒大户等以逃避联社审批为目的发放的贷款,联社业务科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将积极协调稽核部门进行后续稽核,凡出现此类情况的信用社,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并督促整改。

五、贷款发放手续不完善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发放支农款时手续不规范。

如借款合同中还款计划没有正常登记,缺乏对贷户的还款约束;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借款用途与调查报告用途不符;借据与合同要素不全等。

第3篇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投向非农业,此类现象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再贷款应集中用于发放农户贷款,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合理资金需求”的要求。

整改情况:接到《通报》以后,联社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的信用社,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及问题的信用社在200X年12月底之前整改完毕,并给予了通报批评。对问题较为突出的顺店社,要求该社尽快出台整改意见报联社计划信贷科,联社将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并监督整改,确保支农再贷款投向的合规性。

二、台帐设置及使用不规范,未能明确反映借款人有关情况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没有设置台帐或台帐与借据不符。

对支农再贷款台帐登记、发放和归还情况,只是逐户登记金额和日期,未能真实反映出各个借款人的详细使用状况。

整改情况:要求各信用社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操作,利用每月1号会计例会时间,加强对再贷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统一的帐务处理方法,明确反映借款人再贷款的使用及归还情况,真实反映再贷款的使用进度,达到支农再贷款帐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贷款存在逾期,致使支农再贷款形成风险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部分贷款存在逾期现象,个别信用社为完成年度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在支农再贷款方面疏于管理,使部分贷款没有换据或没有及时收回。

整改情况:对贷款出现逾期的现象,已专项向领导作出了汇报,现已协调资产科出台了以下意见:一是对200X年以来新发放形成不良的贷款必须收回,否则按照**农信联〔200X〕142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二是要对**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到期必须收回,发现1笔形成不良的,信用社主任就地免职。三是对于账面中隐含的大量不良贷款,要求各信用社必须迅速行动,该换据的换据,该的,争取在年底前解决这部分问题。

四、对再贷款发放使用中存在垒大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在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为逃避监督,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把大额贷款化整为零垒大户,增加了支农再贷款的风险。

整改情况: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以前年度信息系统不对称及监督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今后,联社业务科将严格把关,审查一笔贷款,先通过“信贷咨询系统”查询把关,无质疑的,再建议审批备案。对一户多笔、垒大户等以逃避联社审批为目的发放的贷款,联社业务科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将积极协调稽核部门进行后续稽核,凡出现此类情况的信用社,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并督促整改。

五、贷款发放手续不完善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发放支农款时手续不规范。

如借款合同中还款计划没有正常登记,缺乏对贷户的还款约束;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借款用途与调查报告用途不符;借据与合同要素不全等。

第4篇

关键词:妇女 小额担保贷款

一、引言

小额贷款制度是指向分散的低收入人群提供数额较小的贷款额度的持续金融信贷服务,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2009年,我国了《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促进了乡镇妇女创业增收,对解决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继续的探索与努力。

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实证研究

(一)需求情况

1、群众认识

这个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基层实施者的认识不足,他们未能从解决妇女发展问题、提高妇女生活水平、发展乡镇经济和稳定乡镇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作用。面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她们害怕风险、工作消极、操作简单。第二,乡镇妇女的认识不足:一是认为有贷款影响自己的声誉。二是认为小额贷款是扶贫款、救济款,人人有份,甚至认为可以不还。

2、需求特点

(1)贷款需求旺盛。总共195位妇女申请贷款,79%的贷款妇女申请贴息贷款8万元及以上。

(2)贷款对象主要是低文化水平的农村中年妇女。

(3)借款用途倾向于非农业,传统农业仅占占40%。

(4)对于借款程序和方式,乡镇妇女希望尽可能地简便、灵活。

(二)供给状况

底洞镇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发放主体是底洞镇农村信用社,截至2012年末,底洞镇农村信用社全年累计发放贷款493万。

1、农业信用社供给的有利条件

第一、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垄断地位。第二、农村信用社在组织机构与业务经营方面具有信息和交易成本上的优势。第三、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社会资源中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2、农业信用社供给的不利因素

第一、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不足,农村资金逐步流入城市。

第二、农村信用社放贷工作效率低,业务人员的素质与数量均偏低。

第三、农村信用社担保手段单一,信用社本次采用的担保方式均为保证。

三、对策

(一)政策层面的建议

1、完善贷款制度的设计

第一,明确贷款对象是有还款能力的劳动者,而非“赤贫"阶层。第二、明确适用范围为生产类用途。第三、增加对贷款者进行技能培训的硬性规定,提高其生产技能。

2、增加开办贷款的金融机构,促进小额贷款业务的竞争

使用单一的金融机构会造成业务量过重、办理质量低下等问题。而增加办理机构不仅可以缓解这些问题,还可以避免近年来加大乡镇网点布点的各大银行的战略重心向城市转移,有效的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3、政府应该加强引导与监督,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

妇女小额贷款实施中,政府除了应协助金融机构的调查摸底和跟踪监督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农村培育金融服务需求、创造制度条件与优化金融环境。

(二)实施阶段的建议

1、切实根据妇女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贷款模式

在小额贷款的担保模式上应采用灵活有效、多样化的方式,运用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与联保贷款。实施以联保为主,各种担保方式共同发展的局面;针对不同贷款项目确定不同的贷款额度和期限,如农业的成本高、周期长等特点,应采用贷款高额度和长期限的方式。

2、基层政府引导妇女小额贷款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

妇女小额贷款,虽然为乡镇妇女提供了各种发展机会,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无可厚非的。更何况作为传统工业镇的底洞镇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方针,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其之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地方特色,底洞镇的蚕桑、烤烟和肉牛可以与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结合在一起,得以进一步发展。在乡镇妇女致富的同时,改变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和谐,达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灿贞.国农村小额贷款制度研究[D]:青岛大学,2009

[2]曹媛媛.小额信贷对贫困妇女脱贫的影响及风险规避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杨扬.合水县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情况调查[J].金融实务,2012,7:56-57

[4]金海龙.长春市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调查报告[J].经济论坛,2011,11:129

[5]傅颖,刘钟钦,陈立双.“2010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论坛一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2012,1:102-103

[6]李文政.唐羽.国内外小额信贷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理论探讨,2008,8:87-88

[7]满新英.小额贷款在城市扶贫中的应用研究――天津、济南小额贷款实施效果分析[D]:山东大学,2005

[8]胡利峰.河北省农户小额贷款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第5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农村信用社 影响及对策 

利率市场化主要是指,利率的决策权不在单单依靠银行与政府进行调控,而是由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管理。金融机构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资金情况以及市场资金动向,对利率水平自行进行调节。农村信用社是市场中的一个金融组织机构,因此利率的市场化对其组织结构与发展空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对其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本文将针对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产生的影响进行剖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 

一、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一)存款利率收窄的影响 

在利率市场化之前的时期,各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都是由国家央行统一规定的,所以存贷的利差较高且较为稳定,这也是各金融机构的主要收益来源。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但是在资产实力与抗风险的能力方面却较其他金融机构弱得多。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过程中,存贷款的利率也会不断的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存贷款的利差也将逐渐减少。然而对于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收益的农村信用社而言,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具调查显示,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利差已经占到总收益的90%左右,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造成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的问题,因此使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经营成本上升的影响 

随着2015年“两会”的召开,相应的利率市场化配套措施不断的被提出,市场化改革进程速度加快。而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已经在会上表示,存款保险制度出台的条件已经成熟,并在2015年下半年相应的保险制度已经颁布与实行。而该项制度的出台会直接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本的上升,为其经营状况带来困难与挑战。作为中小型金融机构中的一员,农村信用社因为客户较少且分散,存贷款金额小等因素,导致其所要缴纳的存款保险金额反而增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就缩减了利润。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使存款保险金的缴纳具有了强制性,因此不管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水平如何,都要进行相应费用的缴纳。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利差已经减少,在加上还要承担存款的保险费用,为其经营成本带来极大的影响。 

(三)同行业竞争加剧 

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由高速发展模式向平稳发展模式转变,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对传统的金融机构的经营生产模式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为了在新经济形式下获得更大的发展与生存空间,各金融机构之间也各展其能,进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国家经营的大型银行以及大型的股份制银行,利用自身资金庞大、信誉度高以及金融产品多等优势,进行激烈的利率价格战。而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较弱且风险的承受力又比较低,并且在经营成本上还较其他金融机构要高,所以在同行业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优质客户以及存款较多的用户就会及时向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转移,进而面临经营生产困境。 

二、农村信用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策略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 

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先后经历了合作社管理、人民公社管理、农行管理以及人行管理以及政府管理等多个阶段,期间体制建设也一直发生着变化。国家一直关注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建设,并在2003年时,开始对各地的农村信用社进行试点改革。并成立了省级的联社对其进行管理与指导工作。并在2015年提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文件中重点提出对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与管理水平要加以提升。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农村信用社要紧紧依靠省联社作为发展平台,以县级法人地位为基础,通过进行股权纽带来实现联合银行的建设,以提升自身的抗风险和资金能力。 

(二)加快业务转型步伐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农村信用社面临经营发展危机的一大因素,就是其产业模式过于单一,只依靠存贷款利率这一种形式获得经营利润。因此为应对新经济形式下的市场环境,农村信用社要加快业务的转型步伐,使经营范围逐渐多元化、扩大化。可以不断增加中间业务的利润收益,通过拓展理财、等各类中间业务,实现业务收入的多元化。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积极调整自身的存款结构,实现资金议价能力的提升,资金的来源渠道也会变得更加广泛,能够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要牢牢抓住中小微型企业以及“三农”客户,将资金投向多渠道方向发展,提升自身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提升产品创新能力 

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农村信用社还应积极面向社会中的客户进行调研活动。并且要在对金融产品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将利率市场化中的优势结合到自身的经营中,并且对市场的细分力度进行加强,有针对性的开发出符合自身市场定位的金融产品。在新产品开发之后,农村信用社还要对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力度,将客户的范围扩至最大,以增强自身的持久竞争能力。除此之外,还要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及时有效的进行金融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打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还要将银行卡功能进行拓宽,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业务服务水平进行提升,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四)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所以在利率市场化的新经济形式下,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发展挑战。利率市场化导致了利率的波动幅度与频率变大,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加。因此,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学习先进利率风险管理经验,在内部建立专门的风险防控组织,以应对利率风险。同时要在组织内部建立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并将利率风险的计量、结构、处理和识别等全部纳入其中进行管理。并且要依据市场变化规律与农村信用社的实际经营情况,建立相应的数据风险模型与防范工具。以便在发生利率风险发生之前可以对其进行有效预测,进而及时制定出措施进行预防。受历史发展条件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是极为缺失的,所以为了更好的应对利率化市场带来的影响,还必须要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增强自身的抗击风险能力与发展实力。 

(五)努力寻求政策扶持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不仅要面临着经济收益减少,经营成本增加的问题,还要承担着惠农利农的重任,为其带来了极大的经营负担和竞争压力。因此农村信用社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所在地区发展情况,及时的将自身的困难向政府相关机构以及银监部门和人民银行及时的进行反映,以获得存款准备金监管准入以及存款保险金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支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面临着经营成本上升,收益降低以及同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使其生存发展陷入一定的困境中。但是利率市场化是当今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因此农村信用社应积极迎接挑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拓宽经营渠道,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与优化,寻求在利率市场化经济形式下的新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振宇.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风险、机遇与应对措施[J].金融经济,2013,22:36-39 

[2]张超,曾令华.论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与对策[N].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29-32 

[3]汤顺心,马金贵,冶玉秀.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分析——以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为例[J].青海金融,2014,04:16-18 

第6篇

XX年我继续负责综合监管的全面工作。为充分调动该股职员的整体工作积极性,实行规范化管理,,年初我就安排对综合监管人员进行重新组合,做到岗位到人,责任分工明确的工作管理体系,经常参加综合监管每周定期召开科务会,安排布置的各岗位工作,及时沟通情况。通过上述举措,XX年综合金融监管工作又有新起色,内控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较好地解决了人员不稳定的问题。另外,我与监管股负责人按《金融监管责任制》和行内制定的《量化细化实施细责》,把每一个被监管专业、每一项监管责任真正分解落实到人。按时完成了监管责任的分解落实工作,从而明确了监管人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做到了:人员落实、制度落实、责责落实、任务落实、检查落实。认真按季进行考核,将每个人员岗位责任与目标化管理结合,充分发挥了金融监管各岗位人员的职能作用。

一、银行监管与合作监管

1、组织监管人员认真学习各项政策规定和监管实务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今年以来,我们监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人员开展了业务学习和实际检查技能的培训,积极树立新的监管理念,将各项政策规定和实务操作的要点融入在具体的工作中,从XX年起,我行银行业监管人员的培训重点从行政监管转向对银行业机构的非现场分析和预警上,监管人员必须作到对政策规定熟、实际现场检查技能高、非现场分析到位,围绕上述三个方面,我行监管人员在参加中心支行培训的同时,督促监管人员自学有关监管业务知识,在一定的时期内迅速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认真贯彻和落实银行业监管现场会精神,加快监管电子化的步伐

按照XX年10月银行业现场会的要求,认真组织了监管人员对银行业监管文档、非现场监测数据系统、金融行政监管子系统等应用程序进行了逐项落实,切实保证了监管实务操作与计算机应用的全面落实。我行监管部门从XX年起严格按照电子化监管的要求,认真贯彻监管电子化和文本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落实监管实务操作在计算机中的应用,保证了中心支行与我行之间的监管信息与实务操作的沟通,通过监管电子化的建设,切实提高了监管的各项基础工作水平。

3、继续严格加强对银行业行政监管、确保监管的合规性

(1)、XX年,对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工作,一是严格执行了任职前考试、谈话制度,分别对3名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任职前的考试、谈话,同时完成了对2名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二是在XX年9月组织完成了辖内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期间的考试及年度考核工作,并将考试及考核结果装入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档案存档。

(2)加强对机构准入和退出的监管,在积极支持银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全年完成了银行机构退出4家、迁址1家、降格2家。

各家商业银行的机构撤并要在积极支持机构改革和调整的同时,按照机构撤并规定的要求作好审批工作,保证了银行业机构撤并所申报的资料完整、审批材料的合规,在一季度对XX年机构和人员上报的材料进行一次复审,凡不符合规定或要素不全的一律在一季度末之前进行了纠正,复审结果于XX年2月20日前上报到银行科。

真做好金融机构年检工作。按照呼盟中心支行的要求,我们早在XX年4月就开展了对银行业机构的年检工作,依照上年年检各项要求履行了手续,年检中没有走过场,现场检查面达100%。年检报告于6月20日前上报了银行科。

4、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制,切实履行了监管职责。2月底前,按照人行呼伦贝尔市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呼伦贝尔市中心支行合作金融监管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和办法,完成了支行与农村信用社联社签定监管责任状、支行主管行长与监管股长签定监管责任状和监管股长与监管员签定监管责任状,制定了监管a、b制,明确了监管职责、责任和目标,使各项监管责任制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5、采取签定监管责任状和按月对新增贷款合规性进检查等措施,督促辖内农村信用社进一步端正服务方向,加大支农力度,全面推动农户小额联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控制和压缩大额贷款的发放。全年我支行克服了全国普遍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利用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手段对辖内4家农村信用社当年新增贷款的合规性进行按月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联社和各社,并督促其及时改正。通过检查,辖内4家农村信用社当年新增贷款的50%以上投放于农牧业,投向总体上达到合规,但部分农村信用社存在当年新增贷款的大部分发放给国有企事业单位、发放垒大户大额单户贷款和贷款抵押担保手续不合规等情况。

6、高度重视清收不良贷款工作,进一步化解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今伊始,我支行把督促辖内农村信用社加强对沉欠贷款的清收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风险贷款和呆滞、呆帐贷款的清收力度,进一步落实去年年底支行监管部门和联社共同制定的责任清收和岗位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当做首要工作来抓,截止11月末,我支行辖内4家农村信用社共收回风险贷款1,472万元,占全部风险贷款66.4%,取得较好的成效。

三、货币信贷与统计

一年来,我组织带领综合监管全体职工,对辖区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实行严格的监管,按月对信贷资产质量、缴存准备金进行监控,为及时掌握辖内金融机构贷款投向,为货币监管提供依据,我们按月对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资金状况进行简析,按季进行综合分析。全年共上报经济金融形势分析12份,信贷资产质量分析三期;动态反应12期,调查报告12期,,按月及时上报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报告及表12期。全年按时完成了利率管理现场检查、金融统计执法检查和信贷咨询系统登录情况检查工作,使我辖区违规问题明显减少。为支持信用社和地方经济,共为信用社申请再贷款2800万元(50为头寸贷款),至12月15日已收回1860万。此外,我还积极组织调查研究和信息调研工作,一年来由我审稿把关共向上级行上报“地区金融发展状况调查、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情况调查、地区助学贷款情况调查、生态环境趋势调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损失率情况调查、中间业务调查、房地产业务发展情况调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情况调查、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等12项指令性调查任务。

三、取得的成绩及收获

第7篇

关键词: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4-0030-03

一、山西省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现状

(一)以信用为基础的农村信贷产品蓬勃发展

1.依托信用卡开办的农村小额信贷创新产品,主要是“农户通”和“商户通”。“农户通”在临汾市尧都区联社、曲沃县联社试点;“商户通”在候马市联社进行试点。这两种业务都是农户(商户)在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利用临汾市尧都区信用社发行的“天河卡”结算方式,随用随借、随有随还、一次授信、循环使用。对于使用“农户通”的农户,一般生产、生活授信额度为3万元(含)以下;农户种植、养殖、加工、运输,且初具规模的授信额度在10万元以下。“商户通” 授信贷款的用途为商业批发、零售,餐饮、加工等项目的流动资金,授信额度在5万-30万元之间。

2.“小额信贷一卡通”模式。“一卡通”是由长治市农村信用社在辖区开办的,通过对授权授信户的评选,确定授信额度和发放“农户贷款便捷卡”。持卡农户在有资金需要时,就可凭卡到信用社办理核定限额内的贷款。它有效地解决了农户贷款中担保难、抵押难、手续繁、审批环节多等问题,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3.“五新”贷款模式。大同市农村信用联社推出的信贷产品。一是农户“新家园”住房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向借款农户发放的用于购建自用住房并按借款合同归还贷款本息的贷款。二是农户“新起点”创业贷款,它是对农户开办小型个体私营企业、联营小型开放项目、经商、农产品加工、菜园子工程等的贷款。三是农户“新生活”生产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对用于农业生产发展中购买农机具的开发配套、农产品深加工、贮藏的中小型设备的购进等农户、联合户生产项目的质押、抵押、担保贷款。四是中小企业“新通道”融资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对优秀客户遇特殊情况后建立的“特事特办”快速审批机制。五是生源地“新梦想”助学贷款,是指信用社发放的用于借款人本人或其直系亲属、法定被监护人接受非义务教育学习,用以帮助受教育人完成学业的助学贷款。

4.现金流保障贷款。现金流保障贷款是指在掌握企业真实现金流的基础上核清其利润率,根据现金流(主要指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及占比较大的其他收入)核定贷款额度,按照生产经营周期确定贷款期限和还款计划,并依托基本账户进行客户现金流管理,主要靠预期现金流来归还贷款本息的贷款。主要由山西省农业银行在全省推行。

(二)以担保为基础的农村信贷产品正在兴起

1.“公司+农户”模式。这种模式是众多涉农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一种支农信贷方式,也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养殖贷款担保难的问题,节省了农户贷款闲置时的利息支出,扩大了农户养殖规模,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有公司担保转移了农户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信用社的贷款质量有了保证。

2.“订单农业+信贷”模式。订单农业是指农产品订购合同、协议,也叫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签约的一方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包括经纪人和运销户,另一方为农民或农民群体代表。订单农业具有市场性、契约性、预期性、风险性的特点。目前,长治黎城县和潞城市两家农村信用社开展这项业务。

3.“仓单质押贷款”模式。临汾候马市联社借助山西方略保税物流中心有限公司这一平台开展了仓单质押贷款。它是信用社与出质人、保管人签订合作协议,以保管人填发给出质人的存货仓单为质押,为贷款人办理的短期银行信用业务。这里所指的短期信用业务包括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及保函等短期信贷品种。

4.农户联保透支业务。农户联保透支业务是农行忻州分行推出的新的信贷品种,解决临时性的流动资金需求,期限60天,不得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其联保方式是:按照行业类型组成联保小组,农户户数一般不超过10户,不低于5户。联保小组每次发生透支户为1户,其余为联保户,联保户不得交叉。其透支限额的规定为:根据每个行业特点以及联保户的还款能力确定,单户最高限额为5万元。透支范围是:在农村从事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个体商业等。

5.原材料保有量+个人房地产捆绑抵押担保模式。这种模式是农业银行忻州分行推出的以定襄法兰企业试点的信贷创新品种。针对法兰企业大部分位于农村,征用集体土地不能抵押,而采用库存原材料抵押的实际,为防范信贷风险,在出贷方式上,由企业库存原材料做抵押的同时,将企业法人代表及其他股东的个人房产一起进行捆绑抵押。

6.其他担保模式。主要有:运城市农发行推出的林权质押担保模式;忻州农业发展银行开办了五台山旅游景区收费权质押贷款;山西省农业银行推行的采矿权抵押贷款方式等。这些担保模式运用范围还比较狭窄,但极大地丰富了山西省农村金融创新产品。

(三)保险与信贷相结合的农村信贷产品正式起步

1.“安贷宝”。山西省农村信用联社与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合作的新业务品种。它是为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农户、企业主,以及消费、助学、创业等贷款借款人提供的同步意外伤害保险。如果借款人不幸发生意外,贷款由保险公司偿还,免除或减轻家人的还贷负担。其具体做法是:借款人按贷款额的2.8-3.5‰的比例入保,农村信用社按保费的8-12%收取手续费,借款人在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就可直接办投保手续。

2.“汇农通”、“创业通”、“宏业通”。这三项业务都是以信用评定为基础,通过信用+保险(或联保、抵押,或担保)的形式,通过对信贷产品的分割、流程细化等综合管理手段降低违约风险的支农信贷品种,一般采取“分级授信、审贷分离、扩张制约、余额控制”的方法。现正在晋中市农村信用社试点。

(四)针对弱势群体开发的小额信贷项目

1.“四位一体”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模式。为了推动生源地农村贫困生助学贷款的开展,运城市农村信用社从2006年6月份起,创造性地实施了提供助学贷款、发动爱心捐助、重点帮扶脱贫、扶助勤工俭学“四位一体”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圆梦工程”。其主要产品有:“助学贷款+项目帮扶”,对家庭贫困但有劳力的,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还进行项目帮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对所有贫困大学生,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还为其联系勤工俭学岗位,引导学子靠自己的劳动来完成学业。

2.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运城市农村信用社与市人民银行、劳动局、财政局、财信信用担保公司等部门联系,并与有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累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贷款1483万元,由财政部门给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贴息,信用社提供优惠利率,财信信用担保公司向联社交存担保基金为贷款提供担保,解决下岗失业人员担保难问题,同时下岗失业人员贷款全部集中到各县级联社营业部专人办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难点和问题

(一)与信贷创新产品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措施尚不匹配

一是信贷产品创新的硬件建设落后,电子化程度较低。虽然部分农村信用社推出了信用卡业务,但是全省金融机构POS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覆盖率较低,远不能满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阻碍了部分农村信贷产品的开发。二是结算体系不健全。目前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农信社较少,小额支付系统在农村的运用范围较窄。三是农村推广抵押贷款难度较大,主要是抵押物处置变现较难,如林权抵押贷款,如需变现,除取得采伐权以外,每年也只能采伐抵押林的20%,还必须补种,影响林权质押业务的开展。四是政策扶持机制不灵活,如民族贸易贷款贴息扶持政策只针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农村信用社和已开始商业化运作的农业发展银行却不能享受此项优惠政策,影响其放贷积极性。五是农村产权不明现象普遍,农民房屋无房产证,土地不能转让,不能作贷款担保条件,担保物范围狭窄。

(二)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影响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进一步拓展

一是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缺乏信用观念,贷款之初就根本没打算还款,往往把政府贴息的信用社贷款看作是一种扶贫救济,或者是计划安排。在这种思想主导下,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个别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行政化干预过多,导致部分企业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三是企业和个人征信管理系统不完备。2006年3月企业征信系统升级后,部分县的系统出现异常,无法运行,目前全省仅有三分之一的县能正常报送。个人征信系统2004年开始推广,由于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个人户数多,手工录入工作太大等原因,至目前只有临汾的个人数据通过接口软件直接上报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制约了信贷产品创新的开展

由于没有明确的承贷主体,涉农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农村基础设施如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等进行信贷投入,在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往往形成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真空,许多好的农业项目由于没有基础设施的支撑不得不放弃。此外,目前国家在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的同时,相应的财政、税收、资金支持等配套扶持政策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受到了制约。

(四)农村金融机构人员素质较低,难以推动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建立意识好、敏感性强、具备专业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是信贷产品创新的前提和保障,目前,与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相关的业务人员素质偏低,尤其是缺乏即有实际操作经验,又通晓金融创新理论,熟悉国际先进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基层涉农金融机构对创新人才的开发、培训投入力度不足,进一步制约了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的开展。

三、政策建议

(一)继续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增加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

各级金融机构要逐步完善针对农村经济的贷款管理机制,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市场准入标准,扩大授权额度,下放授信权限,调动基层行的积极性。完善风险评价体系,创新业务流程,简化审批环节,建立绿色通道,强化约束激励机制。针对农村经济特点,扩大农村动产和不动产物权抵押担保贷款范围,开发银团贷款业务,创新适合农村经济实体的融资产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大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及时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的缺失。

(二)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培育农民诚实守信观念

一是加强农村金融信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范围扩大到全省农村地区。二是培育农村信用意识,使农民恪守“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道德准则。改善司法环境,以法维护信用社的正当权益。实行“以正面引导为主,宣传与制裁并重”的方针,对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简化手续、额度放宽、服务优先、利率优惠;对有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实行通报、停贷等联手制裁措施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

要大力宣传金融市场知识,推荐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加市场融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支持和帮助山西省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或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农村地区证券和农产品期货业务。

(四)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和谐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各项内控制度,更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从根本上增强农村信用社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三农”的实力。二是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功能,鼓励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回流农村,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支持农业银行改革,增强其对农村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四继续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支持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储、加工、流通资金供应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商业性贷款业务;国家开发银行也要积极运用开发性金融产品,采取“以市带县”、“以县带镇”等模式,加大对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瓶颈领域的贷款支持力度。五是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建设,引导其依照当地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供求关系,合理确定贷款利率,以灵活的管理模式,一流的服务质量,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六是加快农业保险和农村担保机制的建设步伐,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通过财政补贴等政策优惠,鼓励其拓展农业险种,拓宽保险渠道,建立和完善农村担保机制,保障“三农”经济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2]谢平、徐忠、程恩江、沈明高:《建立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框架――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研究》,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报告,2005年4月。

[3]郝压明、张荣乐:“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市场视角下的思考与选择”,《管理现代化》,2005年第3期。

[4]中国人民银行岳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基于信贷资金供需模型框架下的农村金融环境研究》。

第8篇

(一)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评价

1.非政府机构主导阶段小额信贷可持续性评价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资产质量不容乐观。对159个重点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小额贷款组织小额信贷的不良率很高,由1999年的15.53%大幅增至2002年的27.25%,并且增速加快,形势不容乐观。二是贷款成本普遍偏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2004年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99―2002年,各非政府组织年度平均贷款成本率分别为13%、10%、10%和12%,平均亏损额在10000-30000元之间。而按照一般规律,贷款成本率低于l0%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使得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面临较为严重的亏损。在目前我国300家左右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中,能正常运行的不到1/5,真正能达到操作可持续的机构屈指可数,达到财务可持续的机构更是微乎其微,不少小额信贷机构面临严重挑战,贷款资本金不断缩减,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外来资金支持,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将在未来三、四年内陷入困境,最终停止运行(程恩江、徐忠,2006)。

2.金融机构有限介入小额信贷可持续性评价

这一阶段小额信贷可持续性仍然不容乐观,以扶贫贷款为例:据中国农业银行统计,截止2002年底,全行扶贫信贷资金的不良贷款率高达38%,其中发放到户的扶贫贷款不良比率更高达60%。而到了2004年6月末,农行381亿元的扶贫贴息贷款余额中,贷款不良率上升到70%。对岳阳扶贫贷款的调查显示:截止2006年12月31日,该行全部扶贫贷款余额为26993万元,按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26243万元,占比97%;按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26178万元,占比97%,扶贫贷款基本上全部成了呆账。

另外,在这一阶段开展的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也呈现较大的地区差异,有些地方开展得好,而有些开展得并不成功,如岳阳下岗失业小额贷款,由于市级财政300万元担保资金以及贴息资金没有到位,主办银行于2005年初基本上停止了该项业务,至2006年6月末,全市各金融机构共有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余额934万元,比年初减少了1794万元,贷款覆盖面由年初的2323人下降到531人。助学贷款也由于居高不下的违约率同样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困境。来自岳阳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上半年,岳阳辖内国家助学贷款全部或部分还贷的仅为1513人,而未清偿人数为3053人,违约率高达55.4%,主办银行岳阳市工商银行两度遭遇其省分行停牌的尴尬。

综上,我们可以认为这一阶段小额信贷处于较低的可持续发展层次,其中扶贫贷款更是处于最低层次的可持续水平。

3.农信社主导阶段小额信贷可持续性评价

近些年来,中国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不断恶化,出现了高额的不良贷款和严重的亏损,“如果核照严格的贷款分类,在亚洲金融风波之后的两三年内,农村信用社总体不良资产比例最高曾经达到50%左右。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整体,其净值是一个严重的负数,这个负值是过去农村信用社账面资本金的两三倍(周小川,2004)。在这种严重负净值和高比例不良资产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缺乏持续为农业服务的能力,对各种补贴和捐赠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实际上,在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按照2002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实际资不抵债额的50%计算,中央支持的款项就达到了1600亿元以上。来自岳阳辖内各信用社的调查也表明,农信社可持续经营状况不佳。农信社改革前的2002年末,岳阳各农信社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为58.71%;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为-24.2%;经营利润总体亏损达4736万元。这些数据显示:无论从哪个角度,农信社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困境。农信社作为一个总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资产注入,并未实现财务可持续,更未达到机构可持续。

4.探索阶段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由于这一阶段小额信贷还处于试点阶段,运作时间还不长,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时间检验。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仍然可能对其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一是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目前一些贷款公司和非政府组织都还不能吸收公众存款,除自有资金外,几乎没有其他形式的资金介入。二是规模偏少。如目前试点的几家小额信贷公司中,四川全力小额信贷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山西晋源泰公司1600万元,日升隆公司注册资本1700万元,这无疑对小额信贷通过财务杠杆提高收益形成了限制,不利于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二、制约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1.政策性限制使小额信贷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从决策层到各级政府,就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往往关注不够,这种理念表现在政策上,就形成了对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限制:一是利率高低的限制。二是资金来源的限制。三是合法身份的限制。比如对第一类试验项目,长期发展的合法性问题没得到解决。这使得这类小额信贷机构在开展业务时产生较大的盲目性,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未来也缺乏明确的预期,因而也就没有长远的规划,缺乏创新的动力。

2.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使小额信贷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是不能有效抵制普遍存在的政府干预。与国外小额信贷组织不一样,我国地方政府的作用相当强,加之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使得小额信贷机构很难拒绝和抵制来自地方政府的种种不正当和不合理的干预,形成对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致命伤害。

二是权责不清导致的内部管理失控。如政府扶贫小额信贷在体制上存在明显的体制性弊端,两者的责、权、利关系模糊不清或不对称,且难以监控,政府部门和农行金融业务部门间存在明显的“两张皮”现象,在工作中相互指责的情况时有发生,协调成本相当大,其最终结果是谁也不负责任,扶贫贷款在绝大多数地区转变为“扶贫拨款”,扶贫小额信贷陷入严重不可持续的境地。

三是我国一些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带有典型的人治,构成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隐患。一些小额信贷机构之所以运作成功是建立在个人威望和道德素质基础上,一旦这些关键人员离开或者犯错误,这些小额信贷机构往往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同时,一些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小额信贷组织在发展初期,由于规模相对较小,凭个人能力还可应付,但随着规模的扩大,一些深层次问题可能暴露出来。

3.成本补偿机制的缺乏使小额信贷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撑

小额信贷自身的特殊性决定它必然承担更多的成本。这些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用风险造成的贷款损失成本。当前,在农村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赖债、逃债思想较严重,并且往往容易形成连锁反应。据对岳阳平江梅仙信用社的调查,去年新放小额农贷952笔367万元,到期归还贷款本息的廖廖无几,进一步调查显示,这种现象在该县其它许多乡镇同样存在。二是市场风险造成的贷款损失成本。由于小额农贷的借款主体大部分是弱势群体,且小额农贷以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为主,承受风险损失能力有限,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对生产造成的影响必然有一部分会转化为信贷资金风险。三是从小额信贷自身的操作成本。小额信贷具有点多、面广、线长、量小的特点,其工作人员要频繁的上山下乡进行调查、催款、放款等工作,有的还要承担一部分技术培训等非金融服务。以上这些原因决定了小额信贷高成本特征,但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健全、合理、科学的风险补偿机制,这些成本大部分由小额信贷组织自身承担,形成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4.规模(业务)偏少使小额信贷机构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临界点”

国际经验表明,小额信贷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从理论上讲,小额信贷总是存在一定的固定成本,比如工作人员的工资、场地的租用成本、注册资金的机会成本等,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水平,小额信贷机构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2004年一份调查报告提供了进一步证据:贷款规模超过500万元的小额信贷机构经营绩效普遍优于500万元以下小额信贷机构。但由于受到诸多政策限制和体制制约,使得我国部分小额信贷机构规模过少,特别是我国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其规模普遍偏少,客户数量一般在几百户到几千户之间,超过5000户的很少,这样必然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三、促进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增加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良性的竞争局面可以对现有小额信贷机构形成生存压力,促使其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积极创新。

――要降低小额信贷准入门槛。在政策上降低小额信贷准入的标准,比如降低对资本金的要求、降低对法人资格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设立不同的准入标准和监管标准等。

――充分发挥微观主体自下而上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允许在不吸收公众存款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各微观主体放开手脚,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多种形式小额信贷组织。

――积极引导现有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小额信贷领域。首先,邮政储蓄银行、农发行可以进入以三农为对象的小额信贷领域,与现有的农信社形成竞争;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引导进入小企业、微小企业、城市自我雇佣者领域,相互形成竞争。

2.多种途径提高小额信贷收益,提高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提高小额信贷的利率水平,提高其贷款收益。目前我国应该尽可能提高小额信贷利率上限,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比如小额信贷市场形成较为充分的竞争格局),实现利率市场化。

――充分发挥非市场机制的正向激励功能,提高其预期收益。有关部门要建立一套合适的评估指标来评价小额信贷扶贫效果,使捐助资金流向那些扶贫效果突出的小额信贷机构,使这些小额信贷机构逐步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重发挥政策的正面导向功能,提高其隐性收益。监管当局应该制定适当的制度,使那些经营效果好,具有较为良好内部治理结构并显示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小额信贷机构,允许其吸收一定比例的公众存款或者批发贷款,如果继续有较好的表现,可以逐步允许其扩大吸收存款比率和范围,直至最后向商业化小额信贷金融机构转型。

3.多种途径降低小额信贷成本,减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阻力。

――政府要在优化信用环境上下功夫,降低小额信贷组织的预期成本。

――政府要提供一些准公共品,外化一部分小额信贷的操作成本。这些准公共品主要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培训、信息传播等,比如政府可以将与小额信贷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

――政府要努力完善小额信贷风险分散机制,降低小额信贷贷款损失成本。这些风险分散机制包括建立担保基金,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各级政府可以从扶贫款中或者国家救灾款中拿出一部分建立担保基金。

第9篇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现状

农村信用社是立足于农村,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合作性金融机构。受历史和地域因素影响,农信社信贷管理的现状并不乐观。下面就结合我县农村信用社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谈谈信贷管理现状。

(1)信贷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薄弱

信贷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贷款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简称贷款“三查”),和信贷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等。

信贷“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从贷前调查来看,信贷员的调查报告所反应的情况不够真实、全面。有的信贷员把贷前调查当作一种形式走过场,不知道贷前调查从何入手,没能多人组成信贷小组深入借款人经营现场展开调查。

信贷档案管理不规范。信贷档案是在信贷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资料,是贯穿整个信贷过程始终的信息资源,是信贷管理的重要工具。建立健全信贷档案对农村信用社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贷款质量,减少贷款损失,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然而有的信用社并没有重视信贷档案管理工作,存在档案资料不齐、手续不完善、信息反应失真、没有明确专人管理、信贷档案丢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贷款的规范管理。

(2)部分信贷人员观念陈旧落后

长期以来,许多信贷从业人员在贷款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落后的思维定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认为没有到期的贷款就是正常贷款。农村信用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实行的是“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管理模式。受其影响,很多人认为没有到期的贷款就是正常贷款,只注重对逾期贷款的管理,放松了对正常贷款的日常管理,往往是在贷款出了问题才引起足够的重视,形成了“亡羊补牢”的不利局面。

对贷款的调查主要侧重于抵押物是否充足,而对第一还款来源是否充足认识不到位。很多信贷员将企业的利润视为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借款人能否按时足额偿还贷款主要取决于借款人是否有充足的现金,而不是利润的多少。

(3)贷款五级分类不规范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同意,在全国银行业中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农村信用社也在近几年内建立了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目前农信社是贷款五级分类和四级分类双轨运行阶段,从五级分类工作运行管理情况来看,五级分类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没有充分认识风险分类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逾两呆”分类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对五级分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把五级分类同风险防范、改善信贷质量和提高自身效益联系起来,只是把它看成是一项简单的统计工作。

五级分类偏离度高,分类不准确。五级分类是一套动态的、综合的信贷风险分类方法,要想准确分类就必须对借款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还要充分理解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和分类标准。否则就会出现分类偏离度高、分类不准确的现象。

五级分类分类管理不到位。农信社对五级分类的操作人员的管理和绩效考核不到位,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造成分类从员敷衍了事,时常出现错误,有的干脆不进行动态调整。

二、对规范信贷秩序的几点对策

规范信贷秩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建立高效、安全、健康的信贷秩序,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强化风险意识,严把贷款审查关

对操作风险的审查。贷款操作风险是指由贷款人自身素质、业务技能和贷款操作方式不当而形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时时刻刻存在于信贷业务中。审查人员要以《贷款通则》和上级部门制定的贷款实施方案为指导,对贷款办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查,及时发现由于人员渎职、系统失灵、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和流程不合规而可能引发的风险,确保贷款不出现操作风险。

对政策性风险的审查。政策性风险是指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从而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风险。

对借款人自身经营状况风险的审查。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信贷资金的安全。审查人员要审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市场状况,以及其主要股东和经营管理者的诚信状况,防范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

对贷款担保风险审查。审查人员要审查第二还款来源实现的可能性,审查保证人的保证主体资格和担保代偿能力,以及抵押、质押的合法性、充分性和可实现性。

(2)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

一是大力构建学习平台,将健康的信贷文化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通过人这一特殊载体进行有效传导和贯彻;二是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根据新时期信贷工作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让信贷人员针对性的不断"充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三是通过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公开招聘、选拔信贷人员和加大培训力度等措施,把优秀的人才放在信贷岗位上;四是建立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通过科学设置评定信贷人员等级、建立科学的信贷考核目标体系和信贷考核的激励机制,让信贷人员的工作实绩得到高额回报和实现个人价值,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推行客户经理制

客户经理制是现代化商业银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在农村信用社推行客户经理制是转变经营观念、开拓业务领域的有益尝试。主动了解和熟知客户需求,选择适合的信贷营销方式,这是客户经理与传统信贷员的区别所在。作为客户经理要熟悉并掌握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掌握客户存、贷款变化趋势及时为客户提供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金融服务。建立客户经理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根据客户需要逐步扩大客户经理的配备范围。首先为优质客户配备客户经理。针对公司类项目贷款和大额贷款应以县级联社为单位,建立并推行客户经理制度,由客户经理负责公司类项目贷款的营销与管理。随着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大,再逐步推广客户经理配备范围。

根据客户类别和规模合理设置客户经理。信用社要根据不同客户类型和客户规模,设置不同级别客户经理,并建立客户经理经营主责任人制度和经营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无论岗位如何调动,客户经理经营责任都将终身追究。

(4)规范贷款五级分类制度

提高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认识。贷款五级分类法对构建良好的信贷秩序,防范信贷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就是为了彻底认清贷款质量和风险程度,及时发现贷款发放、管理、催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善信贷管理,防范和化解资产风险,提高银行经营水平。

适时调整分类结果,降低分类偏离度。要把五级分类工作日常化,提高五级分类的时效性。要把因分类不准确,导致偏离度过高纳入考核办法,对贷款偏离度过高的信用社予以风险提示和后续监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