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毕淑敏散文

时间:2022-03-02 08:20:53

导语:在毕淑敏散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毕淑敏散文

第1篇

一、 塑造方法

毕淑敏散文中的好医生差不多有七八个,他们形象鲜明,各具魅力,“老医生”们的大义、豪迈,教授的严谨、磊落,小毕医生的尽职、勤奋,两位专家的医术和服务,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那么毕淑敏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方法来刻画他们可亲可敬的光辉形象的呢?

首先,作者善于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对事件、场景等进行客观冷静的叙述,对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进行准确的刻画,从正面来展示他们的形象特征。一方面,她把医生的日常工作写进作品,对他们工作中遇到的事件作完整而概括的叙述,记录他们在部队医院艰辛而充实的生活。如《针刺合谷穴》《第一次打针》等写小毕医生如何勤奋工作、不断进步的。另一方面,她对典型场景进行翔实的描绘,向读者展示医学知识和严密的逻辑,表现高原上医务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的圣洁的医心。如《呵护心灵》中小毕医生“琢磨”出一个笨法子做血清化验、医科大学的课堂上关于抗菌素的分歧,都清晰可见他们那群人在艰苦条件下,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其次,作者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用环境描写、旁观者的议论等从侧面来丰富人物的内涵,烘托人物的光辉形象。一方面,她用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来反衬部队医生们大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他们在缺氧酷寒的环境中,骑马巡回医疗,行走在国界线上,那种守护生命的豪情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另一方面,作者在散文中穿插了自己的议论和剖析,通过自己真实的心态、感受,以及对事件作理性剖析的文字,把人物托举到一个高度,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老医生殉身雪原之后,在追悼会上,“我才知道他的生辰,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老”,作者接着说,“满头灿然的白发,是昆仑山馈赠给他的不能拒绝的礼物”。夹叙夹议式的心灵感受,在毕淑敏的散文中经常见到。另外,《指纹状的菌群》《呵护心灵》等文中有不少剖析的文字,作者以丰富的人生经验引导读者去思考社会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优秀医生应该有的作风,娓娓地表达她的深刻的见解,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第三,作者用平易生动的叙述语言给读者美的享受和丰富的联想。一方面,大量的比喻,把作家的真知灼见和切身感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如手术前,手臂被刷得“像一根搓掉了皮,马上准备凉拌的生藕”,血肉之躯被联想成冰凉的物品,令人心痛。另一方面,夸张性的联想,造成特别强烈的表达效果。“瘦瘦的胳膊比红蓝铅笔粗不了多少”“脸色煞白,似乎骨髓给抽出来了”说的是病人的凄惨;“隔着荒原一般辽阔的办公桌”说的是医院等级的森严。

归纳起来,毕淑敏的散文简洁、随意、自然贴切。冷静的叙述和理性的分析恰到好处,不故作高深,不作琐碎的细致分析,点到为止。描写真切、生动,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内在的东西,有时寥寥数语,却令人过目难忘,显示出一个文学家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底。

二、形象意义

毕淑敏用深情朴素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组光彩照人的优秀医生的形象。他们大义、慈悲,严谨、敬业,有菩萨的心、救世的手,是一群真正的白衣天使。那么,作者写出这样一组人物有怎样的感情寄托和现实意义呢?

首先,毕淑敏描绘的医生形象是其自我经历的再现。其一,她对生活战斗的地方,深切缅怀。毕淑敏从17岁至28岁是在部队医院度过的。她坦言:“成就我的事业,奠定我人生价值的是西部的高原,是她给了我刻骨铭心的印记。”在这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10年里,老军医们给了她绝对重要的影响。他们并肩奋斗的身影矗立在她的心里。那些记忆在她的血液里游走,拒绝融化,“假如不告诉别人,我对不起冰雪下长卧不起的英魂”。于是她听从心灵的呼唤,开始尝试写作,写他们的大义奉献以及对自己的影响。其二,记录自己身体和心灵的足迹。当她还是个17岁的少女时,命运把她安排到海拔5 000米的藏北高原。那里是生命的禁地,作为5名女兵中的一员,她有过恐惧、痛苦、绝望,也有过成功的喜悦和挑战极限后的豪迈,她用军人的坚强和医生的忠诚演绎了10年青春的岁月,领悟到庄严、崇高、圣洁、伟大的内涵,这是她“西部生活的价值”。对这10年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进行真实的书写,对自我价值进行认定,也是作者创作的另一个原动力。其三,对引导自己成长的贵人唱出心中的爱和感激。当初,毕淑敏是被动地开始学医的,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军医,首先有赖于自己的勤奋,同时离不开军医们的提携和教导。教她打针的胡护士,给她授课的教授,在天葬台上教她解剖的老军医们,都是她生命中的贵人。即使是那个消毒不认真引起事故的女同学,还有刁钻的牙痛病人,也给了她人生的教益和磨炼,这些都是她进步的阶梯。“热爱曾经有过的生活”的毕淑敏多次流露出对他们的感激。如“第一次打针的教训真是刻骨铭心”“一段非常凝重宝贵的教诲”“我对解剖课简直刻骨铭心”。毕淑敏在部队的11年,辛苦着也快乐着,她热爱那一段生活,所以总是不断地回忆起部队的生活和军医的形象。在她所写的医生类的散文中,军医的形象占了大半。这些回忆都以“我”的经历和感受贯穿始终,是她对自己生活轨迹的真实记录,是身体力行之后,灵魂对自身的深情回望。

第二,毕淑敏借助医生形象来提醒众人凝视崇高,歌颂真善美。一方面,医生所从事的救死扶伤的事业的崇高,以及医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力量令作者仰视。医生是胸怀大爱的人,他把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责任,用高科技手段为社会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是与鲜血和生命相关联的宝贵的东西。选择了这一行就选择了艰辛和责任,也就选择了高尚无私。作家对好医生的深情赞颂是对生活中真善美本质的挖掘,用它来“照亮世界的阴暗”。另一方面,一代代医生用悲壮的探索,书写了人类的不屈和崇高,作家对他们的深情凝视是对人类精神中最本质的力量的挖掘。他们的前路没有尽头,他们攀登的路上风险重重。责任是重大的,职业道德是严酷的,况且,生命的规律是不可战胜的,所有的努力最终都会败给死神,但是他们像勇敢的夸父,为了追赶光明渴死累死无怨无悔,像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明知不可为而为,显示了人类精神中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毕淑敏用这些崇高坚强的东西来激活大众久已疲惫的神经,可以烛照人类精神前进的方向。由于对医生职业的好感,对人类精神的关注,毕淑敏选择了医生这个写作题材,用满腔的热情歌颂了他们的奉献和对科学的追求,歌颂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通过对这些崇高人群的深情凝望,体现作者的文学观、人生价值观,寄托她的精神追求――引导人向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第三,毕淑敏通过描绘医生形象引起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呼唤悲悯、温情和对人的关怀。一方面,由爱衍生出她对某些社会问题以及某些人群的关注。病人是绝对的弱势群体,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爱。如他们身体有病,需要科技之光的照耀。脸色苍白戴着帽子的癌症患者把女医生当做上帝,然而她不是,男妇产科专家也不是。又如他们在重重的压力下已经不堪一击,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体恤和照顾。另一方面,医生是个艰辛的行业,需要整个社会认可他们的辛苦劳动和人生价值。如医生的职业有特殊的风险和压力,他们脑力体力双重付出,“高强度的生死搏斗”耗的是“心血”。男妇产科医生说,他不接受病人的礼品,但“需要病人对花费在他身上的心血和劳动,予以理解和敬重”。当毕淑敏和男性一样履行对国家的义务,跟男性一样努力工作,取得了同样的成就甚至更高的成就时,她却要背负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在21世纪的今天,女性在各个领域顽强拼搏,家庭事业的重担一个也不舍得放弃,如何来评判和选择,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2篇

这真实生活里经历的一切,被毕淑敏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但这篇小说的写作和出版却足足用了8年。这期间,许多和毕淑敏同往非典前线的作家们都交出了自己的作品,但她却迟迟没有动笔。病毒和人类之间的战争,成为了她这8年来的写作主题。用毕淑敏的话说,“我没有一天忘记过这些病毒。”

罗纬芝—毕淑敏笔下前往病毒一线的作家,《花冠病毒》中的女主角,成为了这次灾难的见证人。面对病毒,她身上先是被赋予了观察者的勇气和理性,而后也加入了染病者的疯狂和反思。而《花冠病毒》给人留下强烈印象的,还有几位殉道者般的人物。医生于增风以身试毒,把病毒传下来诱惑后来者中毒,以延续他未尽的对病毒的研究。科学家袁再春出面扛起抗病毒灾难总指挥的重担,最后心力交瘁自杀。这些人物身上的戏剧性,实际上均来自毕淑敏的亲身经历。在毕淑敏从医的数十年中,她发现许多医生身上都掺杂着殉道者般的性格。“一个非常有名的医生曾经告诉我,手术台上,自己就是一个英勇而又嗜血的船长,在血泊里横行。”毕淑敏把医生的这种超乎常人想象的执着,注入到小说里,打造出了面对病毒呈现出各种不同精神面貌的人物。

从《红处方》中的戒毒、《女心理师》中的心理咨询、《血玲珑》中的骨髓移植和生命伦理、《预约死亡》中的临终关怀,再到如今《花冠病毒》中心理能量的提出,毕淑敏的小说中几乎从未脱离过“医学”这个主命题。和她一样对医学有着相同痴迷的,还有美国的神经病学专家奥利弗·萨克斯,他曾经把很多脑神经病人的临床案例,写成一个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触动人心。这两人虽同为医生作家,他们的作品却反映出两人不一样的观察角度。奥利弗·萨克斯是在以作者的身份实现医生的职责,而毕淑敏却恰恰相反,以医生的身份实现作者的职责。

“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个世界不是种满鲜花,就是荆棘遍布。世界一定是好坏参半的,有光明就会有阴影,有善良就会有邪恶,有顺利就会有挫折,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花冠病毒》中记录的是一次大规模的病毒袭击,实际上也预演了末日的极端戏码。前所未有的袭击,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甚至能从已经经历过的SARS、汶川地震等灾难中找到同样的感受。如果末日到来,我们该怎么办?这是《花冠病毒》中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一场人类与病毒的大战不可避免,在研发出特效药之前,人类是否只能是坐以待毙的旁观者?在《花冠病毒》中,毕淑敏提出了“心理能量”的说法。

在毕淑敏看来,成为人类战胜负面情绪关键所在的“心理能量”,其实并非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对他人、包括大自然的善意和体恤。“心理能量”帮助人们重新建筑内心架构。“当你遭遇灾难的时候,勇气和韧性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虽然这是一部半虚构的小说,但你同样可以将其看作是一本末日教科书。从现在起积极的建构自己的心理能量,也许就能让你从容的应对末日到来的恐惧。这正是《花冠病毒》要告诉你的。

对话毕淑敏

“人”是医学与文学的公约数

记者:现在很多作家都是医学出身,譬如你和冯唐。在你看来,医学和文学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

毕淑敏:医学研究的是活生生的人,文学描写的对象,同样也是人。就研究对象来说,人,就是医学与文学的公约数。另一方面,医学研究的是人生理上的问题,而文学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内心和外部表现。生理意义上的人、社会意义上的人,加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

记者:本身的医生职业对写作有影响吗?

毕淑敏:作为一个医生,我在写作中会偏向实地考察,会比较理性地写作。但同时,这个身份也给我带来了弊端—长时间受到严谨的训练,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我无法带着狂热的想象去写作。

记者:你在书的序言里提到了自己去看极光的事。向往极光的人,大都是憧憬着冒险。你在骨子里头是否也有着这种冒险的因子?

毕淑敏:看极光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我身边的亲戚朋友们都挺难理解我的。这么大年纪不说,我平时看上去也不像是很疯狂、爱冒险的人,怎么会产生要想去看极光的想法呢?但这个愿望是我的动力。我看到极光的那一刻,真的很兴奋—整个天空都是绿色的光芒,非常壮观。所有人在那一瞬间,都变成了孩童,在雪地里乱蹦乱跳。

记者:在你看来,幸福是什么?

毕淑敏:我认为幸福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有人认为吃得很好就是快乐,有人认为赌博赢大钱就是快乐,其实这些都是无意义的快乐。

第3篇

《花冠病毒》讲述20NN年一种可怕的瘟疫病毒――“花冠”突然袭击燕市,人类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通过组合自我心理能量,与病毒血战的故事。小说直面末日话题,告诉人们,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面前,只有依靠心理能量,依靠必胜的信念,才能顺利渡过难关。会上,毕淑敏首次与大家分享了她在非典一线采访的亲身经历,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才使她萌生写作《花冠病毒》的念头,时隔八年后,《花冠病毒》终于成功出版。《花冠病毒》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在《花冠病毒》这部虚构小说中,对抗花冠病毒的武器,毕淑敏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是“元素”,一个是心理能量。元素只是一种虚构的药,现实中尚不可行。对于普通人来讲,心理能量是最好的武器。

在书中,还有毕淑敏亲自为读者挑选的一个特别小礼物,最终选定“心情卡”随书附赠。这种“心情卡”可根据体温和生物电流的数据变化,测试此时的心情。提到“心情卡”的作用,毕淑敏表明:“本书如果真是边测心情边阅读,大部分章节会让人忧虑和紧张。结尾处,应该是平和安宁的。此卡只是提示读者朋友注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玮婕)

北京文汇天下致力于打造“心灵自助”品牌

本刊讯(记者韩阳)1月10日,北京文汇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北京举办《肯定――我是美好的》新书,以及“全媒体多渠道新模式”出版创新营销模式推荐会。此次会议是文汇天下联合国内多家机构跨界合作,打造国内“心灵自助”第一品牌――“闻道”系列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

北京文汇天下文化公司的负责人朱玉梅表示,国内心灵读物早先也有出版机构涉猎,然而就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想一朝一夕改变自我的精神状态,解决心灵问题,如果没有恰当的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实举步维艰。所以,他们基于国际视野,引入了“心灵自助”这个概念,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以“心灵自助”为核心的文化品牌一“闻道”。而作为“闻道”系列“心灵自助”类图书的开山之作,选择西方“自助运动”的缔造者露易丝‘海的《肯定――我是美好的》,是因为此书集其一生经验和智慧,创造了科学、严谨、系统而且简便易学的方法一一使用“肯定句”来帮助人们改善心理问题、获得自我成长。

华裔时尚设计师出版小说鼓励癌症患友

本刊讯在2012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说《神狱》引起众多媒体和读者的关注,作者孤帆-Galo的经历和现场的感人场面让在场的记者和读者为之动容。孤帆・Galo,旅欧著名华裔时尚设计师,他将东西方艺术融合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设计风格。在国外,他的作品被多明戈、莱昂内尔。里奇等国际巨星和皇室等政界要人采用,成为国际时尚界少有的华人设计大师。在国内,众多大牌明星都争相请孤帆・Galo设计,国际钢琴大师郎朗多年来参加的国内外重大活动的服装和舞台造型一直都是由孤帆-Galo设计制作。孤帆Galo将自己的经历改编创作出小说《神狱》,把自己身边的朋友浓缩成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读者可以从小说中察觉到孤帆・Galo对生命、爱情和友情的渴望和珍惜,他要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告诉人们病魔并不可怕,只要有追求,有希望寄托,有孜孜不倦的奋斗,病魔缠身的身体依然能绽放出生命的光辉。

(菲菲)

安意如:新作《日月》远胜于我所有成名作

本刊讯

第4篇

2010年10月,新书尚未上市,文艺社就已经成立了以谢不周为组长,营销部人员和编辑组成的营销小组,笔者作为营销的策划、执行者之一,有幸参与其中。我们对图书的内容定位、外观设计、营销策略等进行了细致讨论,并制作了详尽的营销方案。从2010年12月底新书首发至2011年的7月,营销小组有条不紊地持续开展了时间跨度为8个月的宣传营销活动,目前营销活动仍在继续。

数字首发属创举,在线阅读成潮流

手机、平板电脑、MP4、电子书阅读器等新媒介新技术的使用与流行,都将人们的阅读引领到了一个新阶段――数字阅读。作为传统出版社,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蓝色天堂》的数字首发、手机在线阅读推广,便是适应趋势、抓住机遇的表现。

2010年12月25日,与中国电信天翼合作,在广州北京路联合书店举办新书《蓝色天堂》首发暨作者见面会活动。会现场,毕老师与大家分享了旅行中的各种趣事,讲述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世界,改变自己,同时现场教大家使用手机登陆天翼阅读平台免费阅读《蓝色天堂》。《蓝色天堂》成为中南传媒第一本数字和纸质互动发行的新书。其后又与天闻数媒合作,在中国移动阅读基地、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手机终端平台,推出在线阅读。并在移动业务中植入毕老师新书讯息,通过手机这一强大中介,实现与读者亲密接触。

网络宣传是主打,微博营销成亮点

网络宣传是目前影响面广、见效快、互动性强、费用低的宣传方式。所以,我们选择了以网络宣传为主体,突出微博营销,使《蓝色天堂》的宣传营销极具信息时代新特色。一方面,我们与腾讯、新浪读书频道合作,开辟了“蓝色天堂”专题页面,运用微博与读者互动,700多万毕老师微博听众,随时在线关注新书花絮和相关活动。2011年2月22日,毕老师做客新浪《微访谈・微博读书会》,和众网友一起探讨“行在心里,心在路上”,为大家讲述环球的感悟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毕老师“祝福所有朋友们,能够背起行囊,在某个清晨出发,去看壮丽山河、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养分,你会觉得天空高远、心胸开阔”。微访谈过程中,我们邀请网友参与毕淑敏《微访谈》投票大调查:“如果给你40万去旅行”,300多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5位优秀的提问者获得了新书。

利用文艺社积累的网络媒体资源,我们在40多家门户网络、地方主流网站新闻报道、阅读推荐、连载上百次,百度“毕淑敏 蓝色天堂”可搜索到相关结果约27700个。榕树下、网易、中工网等网络媒体专访毕老师,进行网络视频直播。在毕老师的粉丝聚集的“毕淑敏吧”,我们滚动新书上市信息,预告新书内容和毕老师行程。新书上市后,组织湖南师大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撰写读后感、精彩书摘、发表主题帖,使《蓝色天堂》成为“毕淑敏”吧的热门词眼和强档图书。

以目标读者为营销对象,传统媒体持续发力

《蓝色天堂》一书的目标读者,以大中学生、公务员、女性职场白领、旅游爱好者为主。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群,我们选择了不同的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而宣传形式主要有评论、人物专访、新闻、书摘等,软文与硬广告相结合。如与《都市主妇》《精品购物指南》等达成联盟,进行联合宣传,针对的是女性小资读者群;在《校园尚》《花溪》等刊物进行新书精彩选摘,在北京电视台青少年频道《书香北京》栏目做专题节目,考虑的更多是大中学生读者群;在《新民周刊》《东方文化周刊》等高端文化生活刊物进行专栏推荐和作者访谈,针对的是商务精英阶层;在《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党报党刊发表书评、新闻,主要面向公务员群体;在《环球游报》《青岛画报》等旅游休闲刊物刊登人物故事、图片等,吸引了一大批喜欢旅行的朋友关注环球游和《蓝色天堂》。

《蓝色天堂》的营销宣传,一波接一波,引发了媒体的持续报道。2011年上半年共发表报道200多次。其中,专访20多篇,重点报道30多次,报纸和网络连载20多次。北京卫视《书香北京》、河北卫视《读书》特别为新书制作专题节目,北京文艺广播为《蓝色天堂》制作了广播朗读,安排在黄金档播出。媒体持续有节奏的报道,既有力促进了图书销售,同时使图书在读者群中口口相传,树立起口碑。

活动与阅读结合,好玩又有效

活动营销,成为越来越多图书推广的选择,《蓝色天堂》也不例外。为了进一步拉近毕老师与读者的距离,以奖励为触点,营销小组与腾讯读书频道合作,策划开展了 “蓝色心灵之旅”票选活动,将有奖、征文、购书读书、评奖几个环节整合为一条龙。广大网友与毕老师同写“#旅行的意义#”微博,5位神秘评委投票选出10条最精彩的“#旅行的意义#”的微博,毕老师在其腾讯微博(t.省略/bishumin)上这10条微博,按每条微博被转播的次数排名,评出一等奖,获免费环球游船票。随后,在公证处的见证下,抽出二三等奖各一名,获五折、八折船票一张,50名幸运网友获得毕老师亲笔签名书。此次活动,网友参与、转发和评论活跃,总转发数几十万次,评论上千条,网友纷纷发私信表示感谢和对毕老师的祝福。

2011年1月9日下午4点,毕淑敏新书《蓝色天堂》腾讯网友见面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腾讯读书演播厅举行。50名读者报名参加,每人向毕老师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和毕老师留影纪念。1月22日,湖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北京图书大厦,举办幸福的智慧――毕淑敏《蓝色天堂》图书签售活动。毕老师携自己的这部幸福的智慧散文到场与读者朋友互动交流,并为现场购书读者签名留念。这两次活动,营销小组在百度毕淑敏贴吧、豆瓣、微博、人人网等通道提前预告,见面会后应读者们的呼声组建了两个毕淑敏读者QQ群,和读者朋友沟通毕老师的最新动态和《蓝色天堂》的阅读心得。

在《蓝色天堂》热销之际,湖南文艺出版社联手京东启动了“微博有奖征文活动”,以 #蓝色天堂+蓝色天堂书里船票典藏号# 为开头,针对毕淑敏《蓝色天堂》,撰写微博发表书评(必须为原创)。优秀征文作者,“空中水滴”等读者 4人,交通食宿全免,与毕淑敏同游青岛(4月15日-17日),共进晚餐,交流人生和读书心得。此次活动,92人参与,发起讨论40多个,微博转发上千次。活动进一步拉动了图书在网店的销售,《蓝色天堂》连续两个月位居京东文学畅销书TOP5,并位居散文类排行榜第二名,年度文学书排行榜第七名。

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毕老师与读者的互动,制造了有趣味的文化新闻事件,使环球游、心灵幸福等观念深入人心,引起社会共鸣。同时,我们将这些活动及时反馈给媒体,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力刺激了读者购买。

“四个轮子一起转”,全程营销见成效

第5篇

在主流文学界,毕淑敏的写作风格,有极高的辨识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能够在初读的一分钟之内看见她留下的“水印”,无论情节如何,结构如何,她的个人特色,永远清晰地留在那里,同样的事物,她会用一种特别的视角去观察,用特别的语言去表达,变形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特色,喜欢的,觉得特别,不喜欢的,受不了。

特别是在小说中,这样的特点格外明显。她是在用写小说的态度来写小说,能够创造出很多离奇的情节和细节,并且热衷把细节描述得与众不同。同时,她又是在用写散文的态度写小说,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是同样的风格,她的风格,就像同一个人的分身。

至于褒贬,我是不会做的,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同一作品,说它好,很多特点就能成为好的例证,说它不好,这些特点便是罪证。不像科学数据那么严谨,文学上的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唯有读者的阅读体验,才是最重要而且独一无二的。她怎样写,写了什么,最终还是归结到我看见了什么。

回到这次读后感的主角,《女心理师》是毕淑敏以第四个身份参与写作的结果,她是一个作家,同时是个女性,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她获得了第四个身份,心理咨询师,从此之后,作品中就增加了新的成分。

2007年本书出版的时候,似乎恰好和余华的某作品同一档期,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但销量还是不错的。可能与它的出版方式有关,记得第一次买回这本书,读完才惊讶地发现,这是半本有木有!所有的故事都是伏线,都没有结局,且听下回分解,用说书的行话说就是留了一个大扣子有木有!带着某种“坑爹啊”的心情,我不得不毫不犹豫地等着买第二部。

除掉这个小插曲不谈,我是欣赏这部小说的。手法上没有什么可评价的,叙述运用得已经很熟练了。

略有不足的是第二部看到半本的时候,作者还没有甩包袱我就猜出了隐情。(这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关键是书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既荒谬又写实,既残酷又温暖,各不相同的故事,差别很大,却能产生整体感。小说之所以给人如此的体验,不在于作者写的多好,而在于写的是什么。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明晰条理的,意识层面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如果向深处探寻,其中的滋味,并不能那么轻易得到,小说中仅仅是稍微深入,加以修饰,就足以触动读者了。

第6篇

一、巧用比喻摹形象

我们写作文不一定要全部“实话实说”,但一定要“借物妙说”。借物妙说可变陌生为熟悉,可化生动为形象,可使抽象为具体。比喻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引发人去联想。如毕淑敏的美文《阅读是一种孤独》中,短短1700多字,竟有20多个比喻句。示例一:“头脑需嗷嗷待哺,像荒原上觅食的狼”一句,把“阅读者”比作“狼”,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阅读者的如饥似渴。示例二:“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此句用的是暗喻,连用三个喻体来比喻“好的书”,且喻体之间无一顿号,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有一气呵成之感。又如孩子,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也运用了不少比喻,如“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把”打人“比作”重体力活儿“,用了灰色的幽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打孩子时心里的凝重和辛酸――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里,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我“对真爱和溺爱的痛苦抉择。

二、借用排比增语势

恰当地运用排比,不仅能使句式整齐而庄雅,语势流畅而逼人,而且会使文章底蕴丰富,霸气十足。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兼格形式,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大大增添了作文语言的气势。

三、善用夸张壮意境

作文时,为了突出形象、渲染气氛,往往使用夸张手法,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或特征。如,化妆品广告语”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就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巧妙地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文学作品中夸张的运用更是广泛,如”他一年四季不说八句话“”他酒还没沾唇,人早就醉了“”那时冬天也一日两顿稀,喝那一吹三尺浪,一吸九条沟的稀饭,一年下来,人都矮了半截“等。夸张手法的使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拟人拟物显生动

运用拟人手法,不仅会使事物的形象鲜明,更能使人倍感亲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散文家许俊文先生的《故乡的风》中的一节: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第7篇

我掉进了她的心旷神怡的香味里。允吸着,陶醉着,完完全全沉溺了进去。闭上眼,那一缕馨香便更加浓郁起来,就像被拥入花的海洋里。和煦的阳光暖暖地驻足在身上,亲吻着我的每一寸肌肤。五月的微风轻轻拂着我的脸。手里捧着的一本《风不能被阳光打败》。“先前说,今天阳光很好,但是风很大。今后说,今天阳光很好,同时风很大。”一样的句子,只是变换了两个关联词,却让后者拥有一个更客观更积极的态度。也证明了此句的奥妙。才让我感受到了阳光与风并存的惬意。

是您,吕老师,让我从消极的恶性循环中走了出来。您替我消除了“风”带来的忧患,让我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郁郁寡欢中振作起来。还记得吗?当时的方老师走了,您接替了我们的语文课。我与方老师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因为她的离去,我很失落。你却在《心灵对话》中用温存幽默的话语开导着我,并在我的一句“方老师,您走了,我的不解与疑惑该向谁倾诉”旁回复道:“没事,还有我呢。”让我又从阴云覆盖的天空中看到了几缕阳光。但我依然无法释怀对方老师的念想与不舍。您爱笑的眼睛和温和的性情却给我莫大的安慰。后来,您送给我这一本《风不能被阳光打败》让我豁达乐观起来。毕淑敏奶奶简单而蕴含丰富哲理的散文篇里,承载着多少我因解开疑团后的欢乐。

谢谢您,吕老师。加减乘除,算不尽您对我的谆谆教诲,诗词歌赋,颂不尽我对您的无限崇敬。

第8篇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旷野与城市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旷野与城市毕淑敏

(1)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2)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3)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血缘的兄长。

(4)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5)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的;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6)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7)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8)我以为这凄壮的一暮,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是文明的痕迹,以致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9)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流光溢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的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10)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选自《毕淑敏散文精选》)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不超过50字)(4分)

答:

2.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对第(3)段加点词语的理解。

(4分)

答:

3.第(7)段作者引用登山报道的事例,有何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4分)

4.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4分)

答:

答案:

1.【答案】告诉人们城市不能战胜旷野,在建造城市时,保护好旷野。

恰当处理好建造城市和保护旷野的关系。【评分】4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

【评分】4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成功登上珠穆拉玛峰、拥有先进的通讯手段的勇敢者象征“城市”;

遭遇的暴风雪象征“旷野”。作者引用这一事例,用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城市不能战胜旷野。【评分】4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①生动、形象。

第9篇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一些低耗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

首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学生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这种认识只有融入到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才能形成新的认识体系,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认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认知结构,通俗说来,就是学生的旧有知识经验对新知识的认知产生的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必须先摸清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知识底蕴,以便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的发展,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得到新的发展。

其次,尊重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促使学生快速掌握语文学习和运用的技巧。

语文教学所依据的材料是人们思维的结果,思维有规律,它的产品自然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律。许多前卫的教育者们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要“随文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知识学什么知识,至于它和前后课文、整个单元、整本教材有什么逻辑上的关系,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更别说把它放到“语文学科”这个系统中了。这样学习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残损凌乱,无法建立起知识的网络。

所以我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还是应该先在极短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语文自身固有的规律性知识,宁可先有“模式”再谈创新,也不要让学生从虚无走向虚无。以散文教学为例。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好散文。怎么学散文才能让学生最经济最便捷地读懂、领悟呢?与其“随文学习”,不如先继承传统的“景――情――理”的思路模式,让学生先掌握一般散文的思维流程,顺着这个骨架,再让学生欣赏作者如何“追求情理意趣的交相辉映”,如何“执着于文化底蕴与哲理思辨的融通与渗透”,如何真挚坦然地书写自己对人生自然的思索感悟,然后辅之以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如此,对学生快速掌握散文学习的技巧会更有帮助,学生在进行散文写作时若还没有创新的能力,至少有个保底的思路,不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再次,建立大语文学习观,拓宽学生学语文的途径。

一、在学习其它科目的同时学习语文。

语文学习决不仅是“语文课”自己的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提醒我们:语文学习要更好地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服务,其他学科的学习必须依靠规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学习其他科目所运用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学习语文会产生极大的帮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存,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在生活中学语文。

语文学习如果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学会与生活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以学习生活中的语言为例。生活语言是活的语言,表现力极强,往往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人物形象,如一老人站在火车道旁,对着疾驰而过的火车惊叹道:“乖乖,这家伙睡着还跑得这么快,站起来不跑得更快!”老人的这一句话,“惊叹”出了他的人生经历。再如,一女儿早晨赖床,妈妈催她快起来,女儿说:“别吵,人家正生病呢!”少顷,妈妈很轻柔地问女儿:“生出来了吗?”母女关系的融洽,妈妈生性的幽默不必絮叨。

诸如此类的生活片段,学生如果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巧于联想,敏于运用,何愁写不出生活气息浓厚,人物形象鲜活,语言表达不出生动的文章?

最后,大胆运用多媒体,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生活情景搬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实景中学习语文,可以免去板书、口授、笔录的时间,加大教学的容量,加快教学的节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使用恰当,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