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理半期总结

时间:2022-01-29 20:32:49

导语:在地理半期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半期总结

第1篇

首先,让学生了解我们学校,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在新生入学初期(从8月31日至9月10日前后),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第一,新生入学报名、入学考试及分班等;第二,介绍我自己、介绍我们学校以及学校的校纪校规;第三,新生入学教育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讲解与测试。

其次,制定一个比较完备而又切实可行的班规。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从本学期开始,我就已经意识到班规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所以,经过十几天的不懈努力,一个全新的班规于9月14日正式诞生了,并于9月15日正式开始执行。新的班规包括学习、纪律、卫生、两操、生活和其他等六大板块,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同时结合了本班实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这个班规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再次,选举产生了班委会。开学初期,我和黄主任就班级管理方面进行了交流,他跟我讲了一些班级管理的心得。我们班组建班委会也是参考了他的“用多数人管理少数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思想进行的。我们班的班委会包括班干部、科代表、小组长、室长和团支部书记五个方面,参与班级管理的人数达到40人以上,保证了大多数人在班级管理中都有事情干。一方面,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还是多重视他的,另一方面,当他担任班干部之后,自己有事情做了,也就不会给班上惹事了。在半期过后,我对班委干部做出了一些调整,换掉了那些不称职的班干部,调整了一些不适合在那个岗位上管理的班干部。经过这次比较大的调整过后,新一届班委会更具有活力与生命力,相信他们可以把班上管理好的。

第四,划分了学习小组。学习小组,顾名思义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但我们班划分的学习小组除了学习功能之外,还包括纪律、卫生等方面,是集学习、纪律和卫生等多方面于一体的。不过在前半期,我们班学习小组的学习功能没有发挥出来。所以,半期考试过后,我又划分了一次学习小组,并着手强化学习功能,以提高班上的整体成绩。

第五,为全班学生制定了一份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兼顾了各学科的学习时间规划,并亲自监督执行。在开学初期,我就制定了一份学习时间规划,起初贯彻得还不错,但是由于那份规划还不完善,到后来逐渐成为一纸空文,班上的成绩也不是很好。半期考试过后,针对前半期出现的问题以及这次半期考试暴露出来的弊端,结合学生实际,我又为班上制定了一个时间规划,并且督促班干部和科代表认真贯彻执行。早上7:15-7:30和下午18:05-18:20都学习政治、历史、地理和生物,中午13:00-13:20学习语文、数学和英语。针对班上英语考得不理想的情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第一,改变以前学生晚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写、写中读,充分利用晚读的时间;第二,在班上划定一个区域为“英语角(English Corner)”,专门提供英语学习方法,英语故事,西方文化以及优秀的英语作文等方面的资料;第三,每周利用一节自习课的时间专门学习英语,由我负责监督。

第六,组织学生布置教室。如何把教室布置好?如何让学生感觉到在这个班上学习就好像在一个温馨的家里学习一样?如何让教室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从开学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所以,我做的第一步就是打破以前的教室布置格局,把以前的标语、画像、名言甚至校训全部清除,然后再根据我的思路慢慢的让教室发生变化,直到第十二周,我才最终完成了对教室的设计。我们班的教室布置基本是以对联的形式呈现的,主要营造学生好学、惜时、克服懒惰、注重仪表、坚持不懈、积极向上以及团结的品质。

第七,强化常规管理。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非常重视常规管理的问题。一方面向学生不断传达学校的相关制度,让学生了解后自觉地遵守,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也不时地到达第一线监督学生。在卫生上,在开学初期的一个月里,我不断到男生寝室、女生寝室、工地和教室,监督学生按照我的要求打扫卫生。在纪律上,午自习、晚读、晚自习和就寝后,我也不断到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习习惯和就寝习惯。在文娱上,一方面我亲自指导学生唱歌时要做到大声、整齐以及站姿端正,另一方面在每周星期三教歌的时候,我亲自教班上同学唱励志歌曲。在两操、校牌及团队徽佩戴上,我严格示范,严格要求。

第八,加强与各科老师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生活。在与老师的沟通方面,在上半学期我做得并不好,在下半学期我着手改变以前的态度与方式,通过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共同把我们班建设好。在与学生的沟通方面,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生活,帮助学生,关心学生,从而增进师生感情。

最后,不断反思与总结。我是一个善于反思与总结的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有不少体会。我曾经担任过初2013届6班的班主任,在那一年里,我有很多的不足:工作态度不端正、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恰当、处理学生违纪的方式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不不合理,最重要的是当时我不善于学习。在今年班主任工作中,我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督促学生打扫办公室不力、没有有效的对班干部进行培养、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不严格等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改正我自身的缺点,让自己不断成长。

第2篇

期中考试总结1

一、试卷分析

试卷难易程度适中,知识面覆盖较全,分布到位并非常仔细,把握每个单元的英语知识分轻重的对我所学进行了考核,尤其在试题内容中采取了灵活变化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不仅仅是单调考知识内容,而是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考试情况分析

经分析,得分较好的是单词拼写题,失分较多的是阅读理解题和完形填空题,还有作文写作也失分较多.

 

三、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从这次考试情况来看,在对翻译和作文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个别语法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尤其是个别题目反复做过几次也没能把握好,阅读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弱,也与平时的不够重视和练习较少有关,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在接下来的下半学期要采取的措施有:

 

1、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增加学习的积极性还是至关重要.

2、在以巩固基础知识为前提的基础上多注重运用能力的训练和练习,尽量做到"学以致用".

3、充分利用周天晚的30分钟时间加强查英语词典的训练和每天30分钟英语文章的背诵练习.

4、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运用语言进行创造的能力.

期中考试是对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xxx行的一次检测和总结,其意义在于查漏补缺和总结进龋在考试结束以后分数和名次都可以遗忘,但认真细致的总结却是不可忽略的.考后总结主要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找出成绩与目标的距离.很多进入新高一的同学都给自己制定了目标,考试之后,首先要看看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达到了,总结一下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同时考虑自己的目标是否订的过低而缺乏挑战性.若达到不了,就应该格外反思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态度与方法等等,同时反省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否脱离了实际.

2、分析各科强弱的总体形势.即哪科考的好,哪科考的不好,目的是认清自己在不同科目上的强势和劣势.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考试分数做一个简单的排序,而是要以确实分析为基础,做出具有可行性的指导分析.比如对于一位数学基础非常好的同学来说,分数虽然不低但是考试时时间较紧或者在最后的难题上出现了技术性失分,就要认真考虑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是否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并及时地做出调整改进,吃老本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3、总结学习方法的得失.高中阶段有不同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具体每科还有不同于其它科目的方法.初中的学习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强调思维的规则性和良好的记忆力;高中阶段则进入提高阶段,强调思维的发散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学习方法不可避免的会有所转变.考试一旦失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自己在该科的学习方法上是否存在缺陷,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成绩十分理想,也应该找出原因所在以便今后"发扬光大".

4、整理薄弱的知识点.各学科的内容都是由具体知识点构成的整体,每个知识点的缺失都会影响总体成绩.期中考试就是帮助进行整理的最好途径之一.考试进行之后,对试卷中耗时较多的题、摇摆不定的题、做错的题均做出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原因所在,是公式掌握不牢,是该记住的没有记住,是解题方法没有掌握,还是思考方式运用不够熟练?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学习.

老师考试后常说,无论成绩好坏,提高才是目的.期中考试之后,认真进行总结的这一步的意义一点都不低于考试本身.

期中考试总结2

  初一得上半期已经结束了,我基本上适应了初中的生活,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我的成绩不大理想,我对我失利的原因做了以下的总结:

 

  语文:在课外阅读题中我对文章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失了分。在作文方面,我由于太过紧张导致思路不通所以扣了7分,这也是我语文成绩成为落下总成绩的主要科目。

 

  数学:我不够仔细,本来不应该错的题却错了,而且检查也不够仔细,没有发现,所以我应该深刻的反省自己。

 

  英语:和数学一样,也是不够仔细。而且对一道题目的理解不够深,所以在这道题目上丢了两分,使原本应该的满分的英语,却没有达到自我理想的标准。

 

  政史地生:上课时我注意力不够集中,在复习时也不够全面,导致地理和生物拉下了很多的分数。这也是我应该反省的地方。

 

  对于期中的失利我应该深刻的反省,所以我对下半期的学习作了以下几点要求

 

  1:语文应该增加阅读量,要透彻的分析文章中段落、句子和词语的意义。要仔细的找到古诗词中与现代汉字的意义不同的地方并加以深刻的记忆。

 

  2:数学应该多做难度深的题目,以便拓展我的思维 ,并要养成一种细心的习惯。并模仿老师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

 

  3:英语要锻炼自己的'语感,并且多阅读英语的文章这样才能提高我对英语语法知识的了解,并灵活的运用

 

  4:政史地生: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并做好预习。这些科目并不是所谓的“豆芽科”我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学习、了解这些科目的奥秘。

 

  最后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后半期更加努力、勤奋的学习。期中的失利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能从中找到自己失利的原因,我就一定能在期末考试中大放光彩、

 

期中考试总结3

  学习是一个不断总结的漫长过程,因此对于高中二年级学习的每一次阶段性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这次考试有喜也有忧,喜在这里就不多说了,针对“忧”,我对每门科做了一些简单的总结。

 

  语文,出人意料的课外文言文作为题目,可以知道光注重课本是不行的,应在“以本为本”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这是有必要的。另一问题是素材积累与语言综合应用的匮泛,我想这与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的习惯和态度是分不开的,应多积累,多总结,多运用,针对语文的这些不足,自己在下学期应加以解决。

 

  数学,所有的题型都见过的,但有的会做,有的却不会,为什么呢?,我想这与数学学习的两大要点是分不开的:“多练”,"多想".所谓多练就是巩固基础,适当延伸,勤加练习,这些方面体现了自己缺少练,所谓多想就是多总结多回想,总结这一类题型的常用方法与技巧,回想这一题的解题思路等。可见对于这方面我是比较欠缺的。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贵在持之以恒。

 

  英语:从初中以来,英语的不足主要就在于听力与完型这两部分,但却一直没有引以为戒,导致影响不断加深,因此我想应做到以下几点:1.对于语法,应日积月累;2.平时要训练听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听课文听力,同时也应多读以加深印象;3.阅读与完型也是在与平时的训练和不断积累技巧与经验;4.多预习、复习、总结、积累。

 

  物理:有的人说这次物理很难,有的人却说很简单,的确卷子很简单,但有人却没考好,我想一定主要是考试心态的影响,例如某某,他做的物理题可以说是很多了,我和他补课知道。一些难题他基本都会,但这次考得却不太理想,我认为应该是考试心态的影响,做物理是一门来不得半点马虎的过程,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制胜,因此要切记勿马虎,同时考试心态要平稳,我的不住在这次考试中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可能是幸运吧,但对于一些易错题,我想还是应该多反思反思的。我想物理的学习正如x老师所说的:“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当天的知识当天消化!”

 

  化学:初中时化学很好,但进入高中却不理想,这与我对化学学习态度有关。一开始以为化学基础好就行了,但却应知道:高中的化学知识点是很多的,大部分是从来没有接触到的。因此自己对于化学的学习态度就可以体现在化学考试上。 生物:从这次考试中的题目不难发现,对于平常最容易忽略的知识点,考试加以了扩展与延伸,这反映了生物学习不能只是注重点,对于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都应该理解运用。

 

  政史地:这3门我想放在一起一块说,因为这3门的学习方法是很相似的。所谓文科就是要背,这一观点太不全面了。我想在背的基础上要学会理解与应用,例如地理考试,它不可能全考你知识点,而是用知识点去解决与运用,因此对于这3门课是不能忽视的,一定要平时花时间去学习与记忆,否则最后的考试就会吃亏。

 

第3篇

关键词:地理科学;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78

0 引言

地理教育对于增强人们的基本素养有重要作用,地理师范教育更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改变及时变革。通过对河南部分高等师范院校调研以及相关文献整理,发现现有的培训策略与制度未能适应基础地理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着未来地理教育的质量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地理高等师范院校如何转变旧的教育培训理念、改变不实用的地理课程结构与培养机制,提升地理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值得深究。

1 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的策略与制度的研究综述

地理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实行,需要现有的地理师范培训体制给予后续的地理教育人才支持。而现有的地理科学专业师范教育却未能与之适应,培养效率低下,毕业生教学能力与基础教育事业要求严重不符。故应该对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训机制进行策略与制度改革。

2 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制度与改革调查研究

2.1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针对南阳师范学院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以及河南省另外两所开设地理师范专业类院校的大三在校生。通过问卷发放的形式,共发放180份,有效问卷共147份,有效率81.7%。其中调研对象男女性别比为1∶3.45。

2.2 学校培养机制调研

此次调查问卷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题目结合的办法,根据实地调研情况进行编写,共21道。围绕着地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情况和教学能力现状、高校地理师范生课程设置、现有培养制度执行度、反馈突出问题展开调查。

2.2.1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课外教学实践情况调研

147人中仅有22人有过从事家教或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仅占总比人数的14.97%。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第一,缺乏与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实训体系。第二,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监管评价机制。第三,配套教学实践资源匮乏。第四,教育实践设置不合理大学将教学校内见习与校外实习集中安排在大四上半期,很多毕业生面临升学、就职压力,缺乏精力进行教育实践。

2.2.2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调研

通过对基本现状的调查,及数据赋值处理,地理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自我认同度最低,经过系统的培训,教学能力有一定提升,但同未来的职业需求相差甚远。

2.2.3 课程体系调研

通过问卷数据整理,师范生对于开展教学方法策略、中小学管理(班主任课)、现代教育理念课的期望度最高,地理教学论的数据统计最低。应考虑增设相应必修与选修课程,将考试与考察结合。

地理师范培养课程体系整体得分中等偏下,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未满足教学需要。二是课程安排僵化。三是教学重理论,教学实践类科目安排相对较少,成效地低下。

2.2.4 地理师范教学培训制度成效分析

通过数据处理得,经过地理师范体制培养,师范生的知识与技能有了一定提高。但教学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或制约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

该模块是对当前地理培训机制成效评价,在提升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对从事中学地理教学作用、对推行新课改的作用三项均有较为明显提升,但其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得分最低总体仅为0.67,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2.2.5 调研反馈问题汇总

如表4,该项为不定项选择题,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实训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更新与所讲知识与实际教学工作不符。要加强师范生实训,实践机会与条件的欠缺严重束缚了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发展。

3 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对策研究

3.1 地理师范教学实践模式改革

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来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机会。如将大三年级下学期才集中安排的微格教学实践安排到每个学年的考核测评上,并对毕业生做好毕业意向统计工作,有效的安排他们的校外见习时间,我国华东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中建议为师范生提供“双导师”,即由在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担任师范生的另一名导师。高校在地理师范生培养中,可以借鉴“双导师”制度并将实践教学切实落到实处。

3.2 地理师范课程体系改革

地理师范生教育类课程的安排,应由浅入深。当地理师范生在大一年级时,主要学习地理基本素养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大二年级,适当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的比例,主要是通过教学技能培训课程,将实践教学的训练、考核综合起来。大学三年级,主要课程为地理教学论和微格讲说课,方式有仿真课堂、微格教学等。大学四年级,适当减缩理论课程教学,增开教育见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实习成绩不合格,针对不合格课程重点培训。

3.3 地理师范学位体制改革

在地理师范生学位体制改革中将教育实习、教学技能的成绩同毕业联系在一起。毕业证书的审核应有两个环节构成,首先要求专业考试通过,然后要求教学技能考试通过。在教学技能考试中,包含普通话水平测试、三版教学、课件制作、课堂管理等,通过者方可毕业;否则则要求重新考试,直至考核通过。

3.4 地理师范评价监管体系改革

改变单一评判机制,实行多层级复合评定,突出实训过程的参与度,强调结论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的综合。加强师范生教学活动的审核评审,建立贯穿实践活动全过程的监管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将教育见习、实习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地理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学技能与经验,与地理师范职业化教育形成衔接。

3.5 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式

要改变传统僵化的培养理念,革新固化的师范生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启发诱导、合作探究、案例教学等对地理师范生进行培训。提升师范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积极的引导其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师范生思考并发表自身的见解,最后教师给予点评并进行总结。

3.6 完善制度保障

地理师范生培养策略与制度改革需要相应政策支持。第一,政府颁布鼓励政策,支持地理师范院校和相关教学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协作。第二,加大对地理师范生培养的经费支持。可以联合成立专项教育培训规划指导机构,为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相应的指导。

3.7 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地理师范教育提供技术支持

可借用大数据来进行技术支持。第一,支持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动态评估、实时反馈教学问题到最优培训模型的构建。第二,建立并管理地理师范生成长档案,并对采集的教育教学信息进行清理、存储及管理、分析、解读、应用。使大数据在地理教育领域中的获得广阔的应用空间。

地理师范教育的改革是推进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后续动力,应不断创新并丰富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策略与方法、使现有地理师范生教育教学培训与体制策略走向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孟令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办培训策略研究――基于教师教育一体化视野[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3.

[2]刘呈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广西师大、华东师大和西南大学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3]余新武,吴琴,等.新课改视角下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由一堂精彩的培训课说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3,(3):119123.

[4]胡选萍,陈文强等.新课程背景下高校师范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重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5759.

第4篇

    首先,继续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时抓住学生点滴的情绪变化,及时解决问题。八年级,部分学生思想复杂、情绪不稳定,特别是个别学生萌生“反叛”心理,常常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再需要条条框框的约束,因而在思想上有了很多的麻痹、松懈。针对这个特点,适时地在学期开始之际,召开班会,重新让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体会遵守规范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给学生以深刻的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抓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不完成作业等行为,让同学进行“换位”思考,并进行积极教育,让学生在反省中受教育,得真知,约束自己,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尽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谈心,从而及时解决问题。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将情绪正常的宣泄,尽可能的调整他们的心态,积极的投身于班级共建中。

    其次,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要有良好的班风、学风。在平常的工作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当班级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在学校活动中得了名次,就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和学生一起庆贺。当班级出现问题,学生犯了错误,就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不足,一起加油鼓劲,争取下次赶上来。

本学期要进行生物、地理中考,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双A,班级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力气开展“一帮一”互帮互学活动。学习中,好生带差生;纪律上互相提醒,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既能在班干部的常规管理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又能使同学之间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在班级中形成团结友爱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

结合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指导学生在教室里创设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学习环境,设立“拼搏场”、“荣誉榜”、“学问角”等园地,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着同学们求知、上进。良好的班风、学风获得了校领导的好评,学校组织全校语文、英语老师及部分学生到班级来观摩早读课,学习我们是怎样开展齐读、自读活动,如何落实早读效率。

    第三,重视选拔培养班干部,充分发挥班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首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再权衡选择出品学兼优、有责任心、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要大胆工作,并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班干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对班委会的工作经常检查,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把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

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一方面从他们身上了解到更多班的动态,让他们总结每星期班级好、不好的方面及下星期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第四,注意经常保持和家长的有效联系。因为教育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学期班级工作中,比以往更多的联系家长,一旦学生有违纪行为和学习问题,第一时间通知他们。注意尊重家长,经常与家长沟通并对家长提出建设性的要求,指导家长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对后进生家长指出孩子的长处,给家长以信心。

    第五,与任课教师团结协作,共同战斗。班级是一个整体,各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只有充分调动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班主任工作才能全面完成。尊重课任老师意见,积极配合各学科教师管理好学生,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用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积极的向各位教师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经验,并及时妥善地解决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矛盾,反馈学生对课任教师的建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5篇

[关键词]东山客家 民间故事 族群关系

[中图分类号]D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81-02

前言

17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后半期,被认为是客家民系向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客家人大量迁入赣南、粤西、台湾、四川等地。客家迁徙落业与当地其他族群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但肇始了学界对于客家的研究,也成为人类学、移民史、经济史等学科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之一。但是,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对四川客家在落业定居中与周围族群的关系问题却一直关注得比较少,只有陈世松先生做过相关研究。陈先生认为,与赣、粤、台等地客家人与其他族群围绕定居问题都发生过一系列无法回避的武装斗争现象不同,客家人进入四川后并未发生过土客械斗不断的族群冲突,大体上都呈现出一片相对和缓的景象。那么,具体来看四川客家与周围族群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乡村社会里,一般劳动者保存和传递历史信息,口头传说往往是最重要的途径。这些口头传说反映的是老百姓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并不一定符合学者和知识分子探究的历史事实,但它是乡村百姓的群体意识,是作为普通的乡土知识而存在并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和情感……民间故事往往是普通百姓用来传递历史、解释历史的工具。下面本文就将结合在成都东山地区流传的一些民间故事对客家人与湖广人的族群关系进行一些浅显的探查。

成都东山地区主要是指成都以东偏北,相对高差不超过50米的一大片丘陵地带,这里居住的人大部分是清代时从广东、江西、福建、湖广等迁居而来,其中以客家人最多,湖广人其次。根据四川客家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这一区域涉及26个乡镇,共有人口708920人,其中客家人470104人,占人口总数的66%。客家人与湖广人的关系是此区域内最主要的族群关系。

一、民间故事

2006年出版的《龙泉驿民间文学故事365》是龙泉驿区文体局组织相关人员从所属辖区的各乡镇中采集的一些民间故事集成,其中,洛带一节里收录了几条客家风俗传说,现选摘如下:

住山不住坝:湖广人和客家人来到四川后,被允许自由圈占土地。于是大家都争着去占领平坝坝,湖广人长得高高大大,十分霸道,就要打广东人。一个老年客家阿公赶紧出来拦住,他跟客家人说:“你们不要跟他们歪人争,我们早先住海边,未必还没有被洪水淹够?让他们住在平坝,淹死他们。我们去圈高地,不会遭水淹,又不怕他们肇事。”这样,客家人就都集中住到山上和高的地方了。

没有文字:湖广姑娘的哥哥赶场回来后,听说妹妹被客家人欺负了,非常气愤。于是想出了一条毒计——偷客家人的文字书。他先偷偷摸摸地学会客家话,然后就装成客家人混上山去,说自己是山那边的孤儿,客家首领见他确实老实,就给他落了户。他上山半年多,打听到文字书搁在首领的后屋,就趁天黑,用药熏了守门人把文字书偷走了。从此,客家人就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了。

只说客家话:从前,有个客家小伙子偷偷学会了湖广话,就去勾引湖广人的姑娘。结果被姑娘的父亲看到了,就跑过去把小伙子抓住,吊在树上打。小伙子抵不住,只好说出自己是山上的客家人。姑娘的父亲马上派人上山,要客家首领带一百挑桃子、苹果、梨子来换人。客家首领晓得这件事后,只好让人担着东西下山把人换回来。小伙子晓得自己犯了死罪,向祖宗磕了一个头,然后跳崖死了。随后,首领喊大家跪在祖宗灵牌前,高声说:“从今天起,客家人只说客家话,哪个说了湖广话就是背叛祖宗。”从此,客家人世世代代都只说客家话了。

不跟湖广人通婚:从前,湖广首领的女儿嫁给了客家首领的儿子。客家首领做生日,来了很多道贺的人。新媳妇帮着端茶,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跤,盘子打碎了,茶泼了一地。首领说这不吉利,就莽起骂新媳妇,儿子看阿爸生气了,就去打媳妇。媳妇觉得没脸见人,跑到后山吊死了。湖广首领听说自己的女儿被逼死了,带上一队人,拿着棍棒来问罪。客家首领晓得湖广人多,赶紧去报官。官府也怕湖广人,就判客家人由湖广人随便处罚。湖广首领喊人把客家首领的衣服,捆在木桩上,然后一手拿钻子,一手拿黄豆,朝客家首领身上钻一个洞,按一颗黄豆进去。湖广首领按完一包黄豆后,才得意地走了。客家首领叫大家跪在祖宗灵牌前,说:“湖广人心太毒了!从今天起,客家人不准跟湖广人打亲家。”说完就断了气。从那时起,客家人就再也不跟湖广人通婚了。

从上述几个故事来看,客家人落居浅山丘陵是因为湖广人太霸道,抢了条件更好的平坝地;客家人只剩语言没有文字是因为湖广人太阴险,偷走了客家人的文字书;客家人不讲湖广话是因为学了湖广话却招了杀身之祸;客家人不跟湖广人通婚是因为湖广人心太毒。

虽然故事有明显的夸张、不实之处,比如说客家人入川前住海边,客家人有自己的文字书等,但另一方面故事也反映了一些史实。比如,在东山地区,因为其移民入川的时间要比湖广人晚,大多集中在清乾隆朝,因此错过了“插占”好田好地的最佳时期,所以客家人多居于山区;客家人一直被湖广人蔑称为“土广东”,这种现象直至本世纪才开始有所改变;客家话被蔑称为“土广东话”,客家人在外都讲湖广话(四川官话)而羞于说客家话;而就通婚而言,过去东山地区一直流行客家人之间相互通婚,基本上不予非客家联姻。

二、结语

这些附着于乡土、流传于民间的口传故事虽然名不见经传,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查东山地区族群关系的途径。故事反映了两个族群间的彼此定义和相互关系。双方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都不甚美好,二者关系更是不甚友好。但双方比邻而居,即便双方之间发生了人命官司、首领被折磨致死的严重事件,但两个族群却都还是保持克制,而以进一步明确划分族群界限、疏离二者距离为处理方式,矛盾和冲突从未演变至群体武装斗争,谁也没有打破二者在此区域内的共生共处。因此,我们可以总结说,在东山地区,客家与湖广两大族群一方面互相否定、界限分明,另一方面又世代相邻、和平共处。对于这样一种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原因:

其一,从历史背景看,明末清初的四川社会地旷人稀,明代孑遗大多不存,政府召民入川,“各省贫民携妻子入属垦荒者,准其入籍”。在这样一个土著不存、移民五方杂处的历史环境中,移民抢占土著既得利益的情况就较少发生。涉及到的族群关系更多是移民与移民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清代入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都是作为清代新移民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的。

其二,理论界普遍认为,族群间的矛盾冲突大多根源于二者对于资源的竞争。从土地资源的占有看,移民大潮开始后,川西平原北、西、南面的好田好土很快被先行到达的湖广人捷足先登,剩下的东山所属的这一片次等田土成为后继入川的客家移民的必然选择。这一区域,土壤贫瘠,黏性强,透气性差,严重缺水,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而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却与客家人的原籍地(粤东、赣南)的情况较为相似,所以他们的一些传统如聚族而居、擅长旱地耕作等正好与此空间条件相契合。所以在这一区域,同为移民的客家人与湖广人并不存在针锋相对的土地之争。

综合来看,虽然相邻而居,各种摩擦矛盾时有发生,但因为不牵涉最根本的政治、经济利益,所以四川客家与周围族群,至少在成都东山地区,客家人与湖广人之间保持了一种彼此否定却又和平共处的族群关系。

【参考文献】

[1]陈世松主编.四川客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

[2]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体育局编.龙泉驿民间文学故事365[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10.

[3]马戎.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2001.5.

第6篇

1 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例如,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打瞌睡、开小差,有的学生上课玩游戏、发短信,有的学生做怪相、哗众取宠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必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进一步还会造成整个班级学习纪律的涣散。为此,一个切实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学生入学一开始,就应当制定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即教室常规。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在制定教室常规时,务必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规则的意义,它是为了维护学生们自己的学习利益;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执行起来是否有困难,比如可以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来制定,这样的教室常规才不致流于形式。

2 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制定了基本的教室常规以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步骤得以实施,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优异的成绩呢?答案是显然的。因为上述因素仅仅是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还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2.1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是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毕竟,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此,教师应当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地位,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学业水平;平时应主动和学生交流、谈心,听取他们的各种想法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期望。例如,在刚开学初始阶段,收集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和对自我的期望;半期或期末考试后,布置学生写试卷分析和自我总结等。事实上,通过收集学生对“我心目中的数学老师”的描述,我了解到学生普遍喜欢知识渊博,讲课生动形象,富有激情和幽默感,平易近人,能和学生交朋友的老师;而不喜欢老师抽烟,衣着不整,无精打采,处事不公正,体罚学生。

部分优生还具体提出老师应当多讲学习方法,典型题目以及解题技巧,平时还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以锻炼思维等;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希望老师讲课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讲基础题目,甚至要求尽可能减少作业和考试等。通过这样一些做法,教师可以提取出很多有用的信息,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业程度的教学目标。

2.2 建立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满足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心理期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容性,相互产生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学生尊重、喜欢教师,主动接受老师的指导,接纳各项教学措施;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展开。

学生的群体,不论是正式的班集体、团队组织,还是非正式的友伴群体,同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优秀的班集体,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群体规范,有较强的凝聚力,可以为课堂教学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而对于学风不浓、学生问题行为较多的班集体,教师则应当采取控制性的管理,培养学生骨干,逐渐引导班集体的群体行为形成规范,同时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2.3 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保持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的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一名优秀教师每节课都应当追求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组织策略,以下一些具体方式可供参考:

2.3.1 紧扣教学内容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艺术,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激发兴趣等。例如,复习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为新内容的学习作准备;随堂提问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紧跟老师的讲授,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思考;小结性提问可以训练学生自己去整理已学习过的知识,归纳、提炼一些方法和技巧,等等。

2.3.2 指定学生板演题目。数学课上,课堂练习必不可少。此时指定个别学生上台板演习题,同时要求台下的学生演算完后检查黑板上答案的对错,然后由老师评定。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还能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规范的订正,一举多得。

第7篇

关键词:新交互时代“多维”可持续

一、新交互时代语境中包装设计的解析

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众文化逐渐取代精英文化成为时代主流,文化地理需重新绘制,大众性、娱乐性、商业性为人们所接受。对包装艺术与审美传统阵营的冲击,也带来了众多批评,批评之声得到重新审视,新交互时代中的大众审美文化正在告别沙龙,并催生了一种感性的、多元的、生活的新包装文化观念。

(一)新交互时代语境的多元性

新交互时代就其概念而言在跨地域、跨文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类在社会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又因为人类地域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新交互时代语境的多元文化。在新交互时代下,大众文化消解理性,实现感性的扩张。人文价值的凸显主要体现在传播方式的变迁上,传统意义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人了一种无需借助文字,而仅凭视听感官就能建构审美意象的异维空间。它是一种人类本能的调动和设计的人性化体现。基于这个层面可以认为大众文化对感性的强调是符合审美的实际情况的,也可以说这是新交互时代的多元性最直接的体现。

(二)包装设计“多维”的特征

“多维”包装设计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怎样理解“多维”呢?“多维”的主题就是要突破以往的设计观念,它的价值在于其功能从引导消费、评价、欣赏、升华到改变使用方式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也对逐渐成熟的、前沿性的市场有准确的把握和成熟的操作能力,其社会性的意义变为最大的课题,并显示设计者的责任和义务。从“多维”包装设计的层面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多维”包装设计的理论结构传达着最新设计观念,毋庸置疑,“多维”包装设计具有走在包装设计的前沿、主导未来发展潮流的时代意义。传统文化的追寻、人性化设计、生态设计的趋势使包装设计超越了其原始的“容纳”、“装饰”之意,使包装的形式与功能、材料与工艺等诸多方面都面临新的考验,在不同层面上共同构成了“多维”包装设计的整体。

二、新交互时代包装设计“多维”语言的理念构筑

设计的核心是文化理念的传承与超越,包装形象是设计文化活动的重要部分,它体现了人类心智的积极创造性,在当今数字科技和多元新交互时代中,将传统的文化思想、人文精神与现代设计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价值,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一)体现具有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理念

现代包装设计理念基于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形成的心理观念,以及众多设计文化构成要素的复合整体。新交互时代下,生产力大大提高,文化思想的不断进步,包装设计文化的冲击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审美取向、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等方面。包装形象在“多维”理念的构筑下,其视觉设计作为文化的媒介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神、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倾向、道德伦理、民俗风尚、心理倾向和社会价值观等。包装文化以追求效益、功能、美化、传达信息为目标,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成果,也是多种科学综合的结果,它同时融合了人、物、环境的因素,尤其是包装材料、造型、色彩、插图文字的结合,充分体现出器物形象。包装设计是人类历史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成果体现,人类利用这一成果创造出“多维”的行为模式。

(二)尊重社会心理的“多维”包装设计理念

现代设计思想的发展使“多维”包装设计有了新空间,不拘泥于设计艺术形式,而是注重社会心理的包装设计理念。对此,应广泛开拓设计思维,确立现代化包装设计的正确观念,树立符合时代需求和地域需求的设计思想,使设计理念遵从社会规范,符合社会伦理,合乎流行心理,最终建立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消费观。

社会规范是一种文化规范,包装设计必须遵从于文化并受时代精神的影响。包装设计观念是接受文化思想和社会规范影响的,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带来了今天大众消费生活的新需求。人们的文化水平、价值观念已产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作为社会主要消费群体中的青年,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的消费需求。从物质到精神,文化性的软消费不断提升,日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现在我们已进人了新交互时代。而这个时代更加讲究质量、情趣和品位,这些都要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和文化的限制。

为了能吸引特定的消费群体,在进行商品包装时,必须要有多维情感诉求的参与,从而使消费者产生预期购买的行为。可以根据消费者心理的差异性来制定销售包装的推销策略,国外流行的“无障碍”包装,本来是为高龄老人等目标人群开发的。这正是准确运用流行喜欢你理的体现。

(三)符合新交互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不断诞生并被利用,包装材料从天然发展到合成,从单一发展到复合,材料的互相渗透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它代表的是一个新时代的文化信息,一种新生力量在生活中的体现,使包装文化的美感具有了时代感、流行性和普及性。

1.低碳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低碳“多维”包装,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倡导低碳包装是促使建立和完善资源的回收再生,减少对生态的污染和破坏,减少资源的消耗,做到以人为本。低碳的设计理念是当下的流行趋势。从自然的角度出发,顺从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视觉上、情感上引导人们回归自然,深入发掘自然的本质之美,并在包装设计中获得的自然之美充分凸显出来。设计文化开始由硬向软转变,由有形向无形转变,更强调的是人性化服务、便捷的交流,这也就达到了“多维”包装设计的趋势。

2.民族工艺的整合与开发

在包装设计中常用花好月圆、松鹤延年、龙凤呈祥、岁寒三友、狮子滚绣球等有形的东西来表示一种无形的含义,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古朴典雅之感。民族工艺逐渐的被高科技所代替,但对包装设计的重视与重新利用更能体现民族性。传统与现代结合,准确、快速地传达包装信息,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多维”包装。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成果,把新材料、新工艺,融合进来开创多功能的新结构、新形态,以符合当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

三、新交互时代语境下包装设计“多维”理念的形成原因

“多维”在已成为大设计文化中最重要的思考方式,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都在相互碰撞、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国际大融合的背景下,造就了不同的设计风格,形成包装设计文化的多元性。

(一)文化的融合以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需求

东西方文化进一步融合,传统地方性文化再次受到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来源于西方社会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物化”和“异化”的反思。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有形的物质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来获取,但对于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民间祭祀、民间歌舞、民间口传文学、民间的各种劳动知识、生产技艺等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的需求,才是所需之“多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求不仅仅是目的,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让其继续存在并服务于社会所需,才是新时期包装设计理念的需求。

(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包装设计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有不同的语言、道德、习惯、思维、价值及审美。当今现实则是各地域毫无屏障,在保留自我文化的同时找到了在时代上的共同观念与语言。各地域都有自己的文化,我国历史文脉深厚,这是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我们要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促使它自身进行更新与发展,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与精华,自觉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新工艺、新体验,更是新理念的构成来源。

(三)“多维”包装设计思潮的兴起

第8篇

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从刚来的一个未出校园的大学生到已具备基本职业素养的银行实习生,期间经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同时对银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对银行认识

银行是中国首批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1988年8月26日开业,注册资本39.99亿元,总行设在福建省福州市。

开业以来,银行始终坚持以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客户发展为己任,以建设一流现代商业银行为目标,改革创新,奋力开拓,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渐成长为中国金融业的一支有益力量。

(一)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截止xxxx年末,银行资产总额2600亿元,比年初增长46%;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77亿元,比年初增长43%;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69亿元,比年初增长58%;按照五级分类法,不良贷款比率2.49%,资产质量在国内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实现税前利润16.33亿元,同比增长77%。根据2003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全球银行1000强最新排名,按照总资产银行列第273位,跻身全球银行300强。

(二)服务网络日益健全

目前,银行已在全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设立了260多个分支机构,推出了面向全国的网上银行“在线兴业”,开通了全国统一的客户服务热线“95561”,并与全球550多家银行建立了行关系,基本形成了虚实结合、辐射全国、衔接境内外的服务网络。

(三)业务创新积极推进

银行始终紧跟市场变化,坚持传统服务与新兴业务并重,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基本形成同业、公司、零售、资金市场四大板块、品种齐全、技术含量较高的金融产品序列。

银行始终紧跟市场变化,坚持传统服务与新兴业务并重,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基本形成同业、公司、零售、资金市场四大板块、品种齐全、技术含量较高的金融产品序列。

(四)科技建设成效显著

银行始终重视加强金融科技建设,在国内银行中率先实现了全行数据大集中,并不断在生产系统、安全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硬件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是目前国内银行中唯一一家具备全年365天、7Ⅹ24小时不间断服务能力和远程灾难备份能力的银行。

(五)人才队伍精干高效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银行初步集聚并培养起一支精干高效、专业优良、团结敬业的金融精英团队。截止2003年末,全行员工总数6250人,其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4%。

银行从创业之初到现在,一直在用自己的奋斗在书写着传奇。期间银行资产总额、贷款余额年均增长接近40%,存款余额年均增长超过50%,资本净额年均增长接近30%。短短20年间,银行的营业网点从最初的1个发展到400多个,员工队伍从最初的68名发展到12000多名,资产总额从最初的6亿多元发展到9000多亿元,资本净额从最初的3亿多元发展到500多亿元,年实现净利润从最初的几百万元发展到100多亿元,发展速度之快,经营业绩之好,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都属难能可贵!

二、实习的过程内容

银行分行我实习的岗位是客户经理,主要工作是处理房贷按揭合同,同时协助大堂经理中午轮流值班。因为是服务窗口,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本行的形象,所以工作中都要求必须是职业装,这也是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另外由于工作主要处理房贷按揭合同,因此工作中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和放松。如果合同出错后续工作是很麻烦和棘手的,正是这样的工作环境迫使我自己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在工作中认真认真再认真,严格按照行里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来进行实际操作。

在正式学习银行业务前,我在实习指导老师代媛媛姐姐的指导下首先学习客户经理必需的基本知识:

(一)零售信贷业务基本制度。

(二)零售信贷业务产品。

按贷款用途:个人一手住房贷款、个人二手住房贷款、员工住房贷款、个人一手商用房贷款、个人二手商用房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车库(位)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

按担保方式划分:个人定期存单质押贷款、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个人理财产品受益权质押贷款、个人信托产品受益权贷款。

(三)分行零售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1.放款审查岗审查贷款合同。

2抵押登记岗办理抵押登记手续。

3放款审查岗进行放款审查。

4会计柜台进行发放贷款操作。

5档案管理入库。

由于自己以前从来没有实习过类似客户经理的岗位经验,加上对工作的陌生。在实习的一二天犯了不少的错误,给同事带来了不少麻烦。蓝老师这位做事及认真,总是以严谨的态度去面对工作的部门老总让我学到了职场的第一课“态度决定一切”。在下午的例会中蓝老师严厉的批评我们这批实习生,要求我们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使得自己或多或少有些自由散漫并带有一些浮躁的情绪。很高兴能够遇见蓝总这样一位严师,他教会了我们对待工作应有的态度,更让我明白了年轻人应该具有开拓未来的事业心。

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和总结,虽然不及老师他们,但比刚进来的时候好多了。对自己从处理的房贷按揭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整个业务流程如下:

放款审查岗审查贷款合同——抵押登记岗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放款审查岗进行放款审查——会计柜台进行发放贷款操作——档案管理入库

实习的前期阶段负责合同的抄写包括借款合同、抵押合同。抄合同听起来很简单很轻松,但实际操作却没有那么的简单。由于文件的重要性,因此工作中我以零失误率来要求自己。特别是在连续工作几小时后,必须克服注意力不集中,保持敏捷而有清醒的头脑。正是这个前期阶段的训练使得我养成耐心细致的良好工作习惯,为后续阶段的工作打下基础。

进入实习的后半期由于对零售贷款业务流程比较熟悉,因此我从事了关于对房贷合同的前期审查以及后期处理。

(一)借款人(含配偶和共同借款人)需提供的基本资料:

1、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有效身份证件包含身份证、护照、军官证、回乡证、港澳台往来通行证、公安部门开具的身份证遗失证明等。

2、如借款人提供的证件为身份证或公安部开具的身份证遗失证明,需提供户口本原件或有效居住证明原件及其复印件。

3、收入证明:收入证明有多种形式,如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工资单、个人收入调节税税单、工资存折、股权分红税单、租赁收入等合法有效收入。

4、借款人的婚姻状况证明;借款人婚姻状况为已婚的,原则上要求提供结婚证(复印件);婚姻状况为未婚的,需提供未婚证明(原件)或未婚声明(原件);婚姻状况为离婚的,需提供离婚证(复印件)。未婚证明由户口所在地民政部门婚姻科出具,结婚证或离婚证遗失可同样处理,无法提供未婚证明的,应要求其提供未婚声明。

5、有保证人的,需提供保证人的基础资料。

(二)查询所提供的资料是否真实、完整、有效;完成对有效的合同进行系统的录入。同样系统录入也是也是需要耐心的工作,一步到位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对处理完毕,确实无误的合同报送放款审查岗进行放款审查,审查合格通过以后到会计柜台进行发放贷款操作。

三、实习收获与感悟

银行的1个月的实习使我从客观上对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使自己更加充分地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这段时间里,我像一个真正的员工去对待工作,感觉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学生了,每天早上7点起床,然后像个上班族一样上班。实习过程中遵守该行的各项制度,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一个月的实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对银行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期间的实习收获总的来讲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直接参与银行零售业务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

(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前辈们的教诲使我的人生增加了一笔财富。

同时在这期间的空闲时间里,我发现银行有很多金融、证券方面的杂志、期刊和报纸,于是,利用这个契机一有空闲的时间我就埋在这些资料中,从这里面我也学到了许多当前的金融状况,银行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有用知识。

通过这次实习中,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优点和不足:优点是(1)发现自己在与人沟通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特别是我对与人沟通方面的工作有极大的兴趣;(2)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够吃苦耐劳的人,能从一天的辛苦工作中找到乐趣。不足之处有:(1)与真正的社会大家庭接触较少,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2)自信心不够充分,有时会产生打退堂鼓的念头。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这次的实习使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几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打开了视野,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习是我们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一次尝试。

四、致谢

衷心感谢银行分行给我提供这次的实习机会,让我在实践中得到了成长与锻炼。感谢蓝总的谆谆教诲,你的谈话使我认识到身为年轻人的我还有不少缺点与不足。你对我们严厉要求的同时对我们生活也关怀备至,在了解到我们实习补贴的情况下决定部门单独增加补贴。同时你的鼓励更加坚定了我的事业心,希望自己不辜负你的教导,学有所用。谢谢张科长在这段时间的关照。你总是那么风趣幽默,虽然我们不是一个工作区域,但你有空时总不忘过来看看我们这几个实习生。你似乎总是很忙,常见你在大厅里忙着忙那,同时你的年轻与有为让我很羡慕,给我树立了一个奋斗的目标。

第9篇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抚顺、困境、空间重构

1.问题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难题

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矿竭城衰、转型举步维艰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类似的城市发展困境,如生态环境破坏、接续产业缺乏、失业比例高等。其中,抚顺是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对抚顺城市问题、产业发展与空间重构等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抚顺和其他同类城市的困境突围与城市再生。

抚顺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市域总面积约11272平方公里,2010年市区户籍人口为138.4万人(抚顺市统计局, 2011)。抚顺素有“煤都”之称,它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当时国家投资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8个安排在这里,数量名列全国第四。抚顺拥有共和国的7个“第一”,即第一吨成品油、第一吨铝、第一吨镁、第一吨硅、第一吨钛、第一吨特种钢和第一台挖掘机。1960年代大庆油田的开发,更是大大促进了抚顺石油化工产业的崛起。由于抚顺的煤炭、冶炼、化工、石油、电力、有色金属等产业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共和国的动力燃料炉”。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资源渐趋枯竭,抚顺由盛转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陷入低谷。在全国其它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反衬之下,抚顺在全国城市中的相对地位日益下降。

2.抚顺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

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抚顺正处在大量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集中涌现的时期,“作为一个曾经不断创造辉煌的特大城市,现在要同时面对如此之多的城市危机却乏力解决,这在城市发展中是非常罕见的(周干峙,2006)”。

2.1.安全困境: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城市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近百年的资源开采行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抚顺的城市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抚顺地质灾害危害要素之全、对城市自身及其下游城市造成的灾难隐患之深在全国都属罕见。在抚顺,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既有井工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区,又有露天开采形成的矿坑,还有采煤废弃物排放舍场,即“一区两坑三场”。此外,地质灾害的潜在危机还包括频繁的地壳断层活动,以及地表下沉、滑坡、地裂缝、矿震、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等现象。

抚顺的采矿区位于城市中心地带附件,且处于横贯城区的浑河的上游,距浑河最近处仅1000米。一旦该地发生矿区灾害,由此引发的矿难和各种次生灾害将对城市、河流及其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具体来看,抚顺的煤炭开采主要由西露天矿、老虎台矿、东露天矿、胜利矿与龙凤矿组成,后两者目前已经闭矿。西露天矿经过百余年的开采形成了一个占地面积10.87平方公里,深400余米,总体积达17亿立方米的“亚洲第一大露天矿坑”。矿坑的北帮地段已经涉及到抚顺城市建成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地区的安危,区内约有4753户人家、15897人、108家企业需要分期分批实施搬迁(中国科学院地理所,2007)。此外,由老虎台、龙凤两个地下采煤区形成的地面沉陷,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演变与发展,也形成了面积达18.4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其中非稳定沉陷区面积8.77平方公里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2007)。由于非稳定沉陷区经常发生大面积的土地快速下沉,形成水域或者污水塘,导致该地区的部分居住点因地面不均匀沉陷和地下水浮出而形成居住“孤岛”,岛上的居民必须身穿水裤、划着木板方能进出家门(徐瑞春,2007)。

2.2. 居住困境:居住条件恶劣、规模庞大的棚户区

抚顺城区自建国以来形成了规模庞大、居住条件极为恶劣的棚户区,其居住主体为矿区职工家庭。截至2004年底,抚顺城区共有各类棚户区55片,房屋建筑面积318.03万平方米,居住有9.56万户人家共31.82万人,占城区总人口的22.72%。这些棚户区具有如下显著特征:矿区棚户区所占比重大,55片棚户区中有32片是矿区棚户区,占总量的72%;棚户区全部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土地附加值低,大多不具备市场化运作条件;房屋破损严重,多数房屋的建筑年限超过50年;住房拥挤不堪,搭建现象普遍,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中国科学院地理所,2007);基础设施匮乏,几乎没有道路、照明、自来水、排水、供暖等基本设施;生态环境恶劣,矸石山产生的有害气体严重危害着居民的生命健康;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城市赤贫人群,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下岗职工多、就业的少”,“低保户多、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少”,“因生活困难离婚的多、家庭稳定的少”。

2.3. 就业困境:下岗居民再就业问题严峻

抚顺是“因煤而兴”的城市,百年来一直是产煤大市。然而1970年代以后,抚顺的煤炭产量开始逐年下降, 2010年的原煤产量仅为485.9万吨(抚顺市统计局, 2011),不及历史最高年产量的30%。煤炭资源趋于枯竭,接替产业尚未发展壮大,无法吸纳煤炭工业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造成了抚顺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长达十年的高失业率。1990年代中期以减员增效为导向的国有企业改革,使原来沉淀在抚顺国有企业的大量冗员显性化,引发了之后的大规模职工下岗。1995年,抚顺市的单位从业人员数为82.3万人,到2000年则减少了一半,其中企业单位的从业人员由71.3万人减少到31.3万人,约40万人失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就业问题给抚顺带来的危害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减少社会消费品和资本品的产出;二是导致劳动力素质的退化;三是拉大居民收入差距,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四是可能形成失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2.4.生态困境:城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由于历史原因,抚顺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科学发展理念。由采煤所造成的粉尘污染、土壤破坏和放射性污染等,给城市环境和生态恢复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抚顺由煤炭开采所破坏的城区土地面积高达49.5平方公里,其规模几乎可以容纳一个50万人口的大城市。这49.5平方公里的被破坏土地在空间上与城市建成区甚至城市中心区紧密相连,使城市安全、市民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等受到了极大威胁。与此同时,抚顺市区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名列全国113 个大气污染重点控制城市名单之中。空气污染的核心问题是高浓度颗粒物造成的环境TSP超标。2003年,抚顺市区总悬浮颗粒物最高日均值为0.618mg/ m3 ,超标1.1倍;市区自然降尘月均值23.6t/km2•月,超过省定标准2.0倍 (北京市气象中心,2007)。

3.城市困境的形成原因剖析

城市问题可分为“显性”和“隐形”两类(邹德慈,2006),抚顺面临的城市安全威胁、棚户区改造、职工下岗、生态环境恶化等困境是城市深层次隐性问题的重要表征。总结起来,造成抚顺城市发展进退维谷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3.1.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区域发展失衡

我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早,在“一五”期间就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然而,由于1960年代的中苏关系恶化,出于备战和国家安全考虑,东北经济渐次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倾向。受区位条件所限,东北地区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不及东南沿海和京津冀等地区。在这些地区的“截流”影响下,东北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内,既缺乏国家政策和财政扶持的“内部造血”,又缺乏外来投资的“外部输血”,地域发展优势不明显。以投资水平来看,2003年全国投资率高达47.7%,而抚顺当年投资率仅仅为这一水平的一半(北京大学,2007)。1990年代后半期以来,抚顺的城市财政收入日渐萎缩,而财政负担却飞速增长,财政缺口逐年扩大。对抚顺这样以国企为主的“政府主导”型区域而言,政府投资对于引导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资金约束,政府无法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这也使得抚顺的投资环境品质偏弱,降低了城市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

3.2.国家经济体制转轨下的制度困局

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使东北地区长期以来赖以发展的制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且需要比其他地区承受更多的转制成本。计划经济为东北地区留下了相当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压力比其他地区要大的得多。企业转型引发的诸多变数,使得东北地区在很长时间里无法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大政府、小市场”又使得东北地区在培育市场机制方面陷入了阶段性的恶性循环。体制转轨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淘汰的边缘。以制造业为例,抚顺从事制造业的职工人数占单位总职工人数的38.5%,为所有行业之首。制造业也因此成为抚顺下岗职工的主要来源,2004年抚顺市制造业的离岗职工占制造业职工总数的53.8%、全市离岗职工总量的46.9%。全市有规模以上制造业297家,其中亏损115家,占总量的38.7%(抚顺市统计局等,2005)。

3.3.效率导向的国企改革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各类城市社会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采取了产权改革、内部管理创新以及产业重组等多方面措施,每一次的改革重组都必然涉及到人员尤其是大量国有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1990年代中期推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了大量下岗职工的出现,原有的国有制造业、采掘业、商业批发零售业等以效率为导向的改革,在一定时期内给抚顺的就业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压力。大量劳动力闲置归家引起的生活缺乏保障、社会潜在不满、社区安全隐患等民生问题一度十分严峻。

3.4.不可持续的资源开发模式与特殊的矿城关系

“煤都”的辉煌造成了抚顺目前严重的地质灾害困扰与城市生态环境破坏,其原因在于城市长期以来不可持续的资源开发模式与特殊的煤城关系。一方面,

粗放的“重开采、轻治理”的资源开发,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长期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及时治理,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地表塌陷等,引起城市地下水和空气的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抚顺的矿城关系属于“矿城一体型”,采矿业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矿设市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普遍特征,从煤炭开采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矿城分离型,城市相对远离煤炭开采区,如鸡西、双鸭山等;另一类为矿城一体型,城市和矿区紧密布局在一起,如抚顺、阜新、鹤岗等。抚顺市“城在煤上,煤在城下”,随着1990年代后期 “限采资源”的日渐枯竭,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空间矛盾日益显化。目前,抚顺的“资源枯竭”其实是矿城建设历史造成的开采范围“枯竭”。截至2007年,西露天矿尚有煤地质储量1.44亿吨,油母页岩富矿地质储量9.42亿吨,但限界内(允许开采范围)仅有煤炭可开采储量1890万吨,油母页岩富矿地质可开采储量4050万吨,总体允许开采量只占矿产资源储量的6.5%。

4.结论:走出困境与城市转型途径

抚顺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其遭遇煤炭资源枯竭问题的同时,城市主导产业转型艰难。回顾抚顺市“十一五”期间在转型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不难发现:抚顺市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沈抚一体同城化发展战略、棚户区改造等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与投资扶持,积极推动城市空间重构和主导产业转型,使得城市财政收入迅速增加。目前,抚顺市已经逐步迎来了走出城市低谷的曙光。为了进一步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抚顺的城市规划建设需要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相对封闭的自身发展转向积极的区域合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城市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自2006年辽宁省提出“沈抚一体同城化发展战略”的五年来,抚顺在区域交通、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等方面积极与区域周边城市开展合作,尤其是与沈阳的全方位对接,从而大大提升了抚顺的区域竞争力和自身产业发展水平。从区域层面探索抚顺的城市出路,已经成为抚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