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2 12:45:31
导语:在大学生早餐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军校学员;地方大学生;营养;差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国家的食物生产、供应以及价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和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发生变化。军校学员与地方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两个特殊群体,不仅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更是国家未来发展,完成新时期历史使命的栋梁之才。由此可知,强健的体魄对于这两个特殊群体而言尤为重要。但是,身体素质与其本人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对这两个特殊群体进行对比,简单阐述二者在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上的差异及原因。
一、军校学员与地方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差异
我国关于地方大学生营养方面的报告已经有很多,同时关于军校学员营养方面的调查也不少。总结最近几年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调查,结果显示:军校学员与地方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普遍缺乏,不同专业的学员及学生,其营养知识得分也不一样。其中医学类专业学员及学生较其他学科类学员及学生的营养知识得分高;男生的营养知识得分低于女生;低年级学员及学生营养知识得分低于高年级学员及学生;农村来的学员及学生营养知识得分低于城市或县城来的学员及学生。
由此看来,二者在营养知识得分上的差异非常小,其最大区别在于获取营养知识的手段与途径。军校学员除了平时的正常学习以外,还有繁重的训练任务,所剩的空暇时间较地方大学生少,加之军校的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格,军校学员可接触网络及其他资源信息渠道的时间与灵活度远远低于地方大学生。因此,军校学员更多的是通过报刊杂志来获取营养知识,而地方大学生可以有多种途径,例如电脑、手机上网查询营养知识,听营养讲座,咨询营养师等。
二、军校学员与地方大学生的营养态度差异
从近年来的调查报告中得知,无论是军校学员或者地方大学生,营养态度普遍较好,90%以上的人关注饮食健康,持积极的营养态度。此外,由于学校教育和集体生活使大家对营养态度方面的学习与实践趋于一致,所以在生源上、年级上、性别上、军校学员在营养态度方面不存在很大差别,地方大学生亦如此。
但是军校学员平时对于饮食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营养知识的关注度都不及地方大学生高,这可能是由军校学员的生活作息制度所致,在繁重的训练任务与学习任务并存的条件下,军校学员关注营养知识的时间相对而言就会减少,从而导致他们对于饮食重视程度不够。其中有不少学员任务只要饮食的量能够保证日常的训练、学习即可,这也是认识上一个严重的误区。
此外,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大比例的人主观希望通过一些措施来加强自身的营养健康知识。例如军校学员希望通过报刊杂志来获取营养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多配发一些关于营养健康知识的图书来提高学员的营养知识,以便更进一步地提高学员的整体营养水平,更好地保证日常学习及训练。其次,地方大学生在获取营养知识方面的主观要求就更不用说了,与军校学员相比则更加容易得到满足。
三、军校学员与地方大学生的饮食行为差异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人是注重日常饮食健康的,但仍有一部分人存在不健康的饮食行为,而且食物消费和饮食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营养过剩和营养搭配不合理。
首先,从早餐情况来看,95%以上的军校学员能够保证每天吃早餐,而只有83.1%的地方大学生坚持每天吃早餐。二者的差异主要是在于就餐制度,前者得益于严格的部队管理和集体的就餐制度。其次,从饮食结构在主副食的搭配上来看,军校学员的膳食结构更加合理,因为考虑到学员的训练及学习需求,军校食堂的营养供给量更加充足,饮食更具保障性。但是在水果和蛋奶的摄入上,地方大学生的摄入量较军校学员要高。第三,在饮食习惯上,军校学员的饮食习惯更加健康。不少地方大学生喜欢吃零食、吃夜宵,食堂没有饭了就吃泡面,还有些女生为了减肥节食甚至绝食等。因此,在地方大学里,学生的肠胃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胆道疾病的发生率较军校学员高。因此,地方大学生由于作息不规律,有晚睡晚起的习惯,晚间喜欢加餐,由此导致的肥胖症也高于军校学员。总而言之,地方大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在整体上稍弱于军校学员,尤其是女生差异就更加明显了。
综上所述,军校学员和地方大学生在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前者的情况较后者好,尤其是在营养行为上,这种差异性更加显著。归根到底,这种差异与二者的生活制度以及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即便二者在营养知识与态度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由于生活制度与环境的影响,使得二者的营养行为有了较大差异。
因此,我们要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现况和存在的问题,重视营养的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在学校中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帮助学员及地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态度。只有在全面掌握营养知识,懂得膳食平衡,合理进餐,营养摄入与消耗的平衡才能形成积极的营养态度,使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能使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因为,关注和改善军校学员和地方大学生的营养健康,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乃至是社会的经济、科学、文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毕慧,李云.重庆某军校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2).
[2]马玉萍,丁萍,王兴泰,颜云龙.某军校学员营养知识态度与行为和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3]潘子儒.大学生营养状况评价与营养知识_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6).
[关键词] 大学生 膳食调查 营养评价
大学生处于青年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其机体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脑力和体力活动比较多[1],合理的膳食结构、充足的营养来源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保证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次调查旨在了解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膳食营养现状,为以后改善学生膳食结构提供科学的依据。在2007年4月-2011年3月对辽阳职业技术学院427名大学生的膳食情况以及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膳食结果及营养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学生近年来饮食发展趋势。
1.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连续5年对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食品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的方法,05级37人、06级84人,07级102人,08级95人,09级109人,共5个年级427名学生(19—22岁)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58人,女生369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定量食物摄入频率调查表和24小时回顾调查表,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学生自行填写,共获得完整资料427份,其中男生的58份,女生的269份。
1.3 膳食评价
按照《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3]和《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计算出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各类营养素平均摄入量、能量来源比例,蛋白来源构成及三餐提供能量的比例。参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DRIs)[4] 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CBDP) [5]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1.4 统计分析
资料用营养博士配餐软件录入和整理,统计分析。
2.结果
2.1 膳食调查
2.1.1 膳食结构
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CBDP)每日推荐量[5]。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女生每日摄入的蛋类、鱼虾摄人量符合或接近CBDP推荐量,畜禽肉、油脂、豆类等摄人量超过CBDP推荐量,蔬菜、水果、奶类、摄人量低于CBDP推荐量。(见表1)
2.1.2 营养素摄入量
学生各类营养素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表(DRIs) [6]做比较。从表2中可以看出,男、女生膳食不够均衡,钙和铁的摄入量严重不足,维生素A、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低于DRIs。(见表2)
2.1.3 膳食中热能来源及营养素分布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食物来源分布不合理,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过低,而脂肪供能过高,男生和女生的差异不大。(见表3)
2.1.4 三餐能量分配比例(详见表4)
3.讨论
3.1 调整膳食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男、女学生膳食结果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谷类摄入不足,该校学生只满足DRIs的最低值。二是果蔬类摄入不足,,该校学生并未达到每人每天400~500 g,每周摄入平均2.3次,直接引起学生维生素C摄入不足。三是乳制品摄入不足,该校学生平均每周摄入2.68次,平均每次摄入200ml左右,平均钙摄入量不足。四是肉油过量,特别是畜禽肉类。
3.2 热能营养物质分配不合理
根据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和生理需求[7],总能量的55%-65%来自于碳水化合物,10%-15%来自于蛋白质,20%-30%来自于脂肪。该校学生碳水化合物的量47.38%、脂肪33.48%、蛋白质19.19%,和建议值相距甚远。
3.3 部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
调查发现,学生的维生素A、维生素C摄入不足,钙和铁的摄入严重不足。这一情况与学生中动物性食物摄入偏高,而豆类、奶类及果蔬类食品摄入不足的膳食结构密切相关。
3.4 三餐分配基本合理,女生零食过量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吃早餐率较一些地区要高很多[8],就本地区而言也相对较高。但是部分女学生(15.91%)的零食摄入频率过高,像饼干、薯片等高热能低营养食物每周摄入超过2次,每次约100g,易造成虚弱型体质。
3.5 五年来该校大学生饮食发展趋势
分别对05级至09级五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摄取谷类食物的量在降低,相应的摄取肉类食物的量和次数都在增加。对于果蔬基本没有变化。奶类食物的摄取在不断提高,但任然处于较低摄入量范围。
3.6 加强宣传,提高学生营养素质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营养知识相对匮乏。有些学生盲目减肥是本次调查能量摄入量不够的主要原因,特别发现部分同学以不吃谷类食品来降低每天的能量摄入,所以出现了较为少见的B组维生素的不足。今后应致力向学生宣传合力营养和平衡膳食,引导其对合理膳食的重视,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38.
[2]张芝芬,华金中,陈志健.绍兴市两所中学学生膳食营养调查及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292-2294.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人民出版社,2008:67-73.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46-148.
[5]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2-1266.
[6]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4-210.
关键词:早期儒家;生死观;生死教育;作用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频繁发生,随之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我国高校的生死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生死教育应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高校的生死教育国内外发展状况迥异,国外比较发达,国内相对薄弱,国内仅有一些医学专业开展死亡教育课程,还未曾普及。在目前的环境下可以从传统儒家的生死观入手,在高校生死教育过程中儒家的生死观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死亡价值观,促进进取心的形成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死亡价值取向,就一般人而言逐利是人生的目标,早期儒家有着更高层次的死亡价值取向。孔子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孔子的眼里死亡要以道德品质、国家利益为取向,为了成就“仁”德,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值得。这种愿为实现道德品质而死的观点亦为后儒所接受,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孟子看来,为取得“义”,舍弃生命也值得。荀子也认识到君子会为“义”死,他说:“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畏患而不避义死”是说君子虽畏惧祸乱但不会回避为义而死的壮举。荀子的这种“不避义死”的思想与孔子“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说一脉相承。早期儒家这种死亡价值观对后世影响深远,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复兴、民族独立及自身追求的道德品质的实现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时至今日这种观念在民众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进取心的行成。目前自杀已经成为国内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业、感情、就业等方面压力大等。可以说多数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死亡价值观,他们对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将自己的生死与所追求的价值观念正确结合起来。有些大学生仅仅因为情感、学业上的挫折就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令人惋惜。在高校开展生死教育的过程中借鉴早期儒家的生死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价值观,使他们将个人的追求与人生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认识到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或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惜牺牲性命才值得,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尽量减少大学生自杀的可能性。
二、端正生死态度,珍惜生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面对生死,人们总会有个态度,一般来说“贵生恶死”是人们对生死的基本态度。早期儒家认识到人是天地间最尊贵的生灵,《孝经・圣治》说:“天地之性(生),人为贵。”可见天地之间唯有人的生命是最尊贵的。荀子又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荀子又指出人的生命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人拥有道德品质。同时早期儒家认识到生与死是一个自然过程,死亡无可避免,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生”的方面。《论语・先进》上记载子路与孔子这样一段对话:“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邢疏曰:“鬼神及死事难明又语之无益,故不答也。”由邢疏可知,“死”之事难以明了,论之无益,故孔子很少谈论死亡问题。早期儒家认为死及死后世界不可认知,应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生”的层面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诚如子贡说的那样:“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对待生死,要认识到生死是自然规律,要珍爱生命,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同时大学生也应该谨慎对待死亡,认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不必太过在意,克服对死亡带来的恐惧心理,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一思想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树立对生死的正确认识。
三、提升身体素质,有利于身心健康
早期儒学十分注重对生命的保养,提及一些切实可行的养生之术。孔子认识到若使生命延续下去需要对血气加以节制,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虽然认识到养生需要对血气加以节制,但孔子对养血气的具体方法并未深入探讨,郭店儒简则在此基础上将儒家的养生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唐虞之道》说:“节乎脂肤血气之情,养性命之正,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1](P.157)本句是说根据体内血气运行的实际情况,保养生命(通过模仿动物的各种动作或类似舞蹈的动作导引体内的血气,使其通畅不壅塞)达到本应长寿的状况,使生命得以延续下去避免夭亡的危险,保养生命而不至于受到伤害。[2]荀子亦提及养气,他说:“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彭祖长寿的原因在于他善于导引血气。荀子认识到养气的方式有二:导引血气及以礼治血气。仅就延长寿命而言,导引血气的效果要优于以礼治气。荀子认为“治气养心之术”[3]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以“礼”治血气。总之,随着儒学的发展,儒者们更侧重心理及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养生,郭店儒简中还被推崇的“导引血气”说在孟子、荀子那里则不被重视甚被忽略,而养心说则被发扬光大,成为儒家养生说的一大特色。孟子指出:“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认识到人心喜爱以礼义为代表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对人心而言如同肉对口腹一样应该愉快地接受,这体现出孟子以道德品质养心的思想倾向。荀子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荀子主张通过守“诚”之道来养心。至于守“诚”的具体方式,荀子认为应该用“仁”与“义”,他指出只要能够诚心坚守仁爱,仁爱一定会显现于外,使人改过迁善;诚心坚守义,事情就会有条理且容易,能够改变人的恶行。
养心在完善人的道德生命的同时亦会促进身体健康。早期儒学认识到有德之人本应长寿,《论语・雍也》载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虽然认识到有德之人会长寿,但其中的原因未能言明,对此邢说:“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考。”邢指出有仁德的人本性安静,能节制自身不正常的欲望因此能够长寿。董仲舒又云:“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董仲舒指出具有仁德之人会内心清净、平和,不贪婪,以此养生则多会长寿。早期儒学主张以道德品质养心,养心在使内心产生道德品质的同时亦能节制人的欲望进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大学生们的体质却在下降。有报道指出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缓慢下降。据《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的专题报告显示,65.68%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7.57%的大学生不吃早餐,15.44%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要荤素搭配。又据学者针对国内高校大学生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发现:“多数大学生有身体和精神疲劳感、运动不足感和生活压力感……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吃早餐、不喝牛奶,有挑食习惯;大学生吸烟率和饮酒率均低于前人的研究结果。”[3]相较于身体层面的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关注。大学阶段正是人的心理成熟期,由于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值得关注。甚至有人因为心理压力大而自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通过进行早期儒家养生观念的教育,可以使得大学生身体层面的养生(例如通过各种体育锻炼)与心里层面的养心(例如通过各种恰当的心理引导)结合起来,在提高体质的同时积极促进心理健康,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四、掌握自己的命运,正视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
命运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体,对人的生死穷达有着重要影响。鉴于此,孔子指出君子应该知命,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如何才能“知命”孔子却未曾提及。命运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常人无法掌控。人虽不能掌控命运,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在命运面前无所事事,相反却能不断完善内在的道德品质,体认“人道”,正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孟子提出“正命”与“立命”说,他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认为生死由命运决定,这种客观力量人不能左右,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是“知命”。人应当“尽其修身之道而死亡”即在道德实践中死去,这正是由“知命”而达“知行”,可称之为“正命”。孟子又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人在命运面前能做到的只能是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待际遇的来临,这才是正确对待命运的方式。死于岩墙之下或桎梏之刑则未能“尽道而死”,不是正确对待命运的方式。荀子也曾提及“知命”与“知行”问题,他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知荀子认识到知命的人不会怨天,无论身处何种际遇都不应放弃修身(对道德品质的践行),修身过程中即便不能“遇命”也不应埋怨。荀子的“知命者不怨天”与郭店儒简的由“知命”而达“知行”以及孟子的“正命”、“立命”说是一致的。对命运的深刻认知使得早期儒学对人生有着更加准确的把握,如果际遇未到也不会怨天尤人,身处困境亦能安贫乐道;一旦际遇来临,则会把握机会从而飞黄腾达。
大学生要认识到命运具有必然性,非人力所能改变。命运又具有偶然性,在命运面前,人虽无能为力,但不能听之任之,要把握命运,认识命运,做命运的主人,诚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知识改变命运”,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在追求自己的理想过程中去造就属于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的生命增加一笔浓厚的色彩。
总之,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早期儒家的生死观在当代高校的生死教育过程中仍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早期儒家的生死观可以帮助当今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念,克服他们的人生中的生死烦恼,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关键词] 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高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89?03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在高校管理者组织实施下,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活动。[1]高校学生工作要研究新问题新情况,厘清“如何培养大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的根本任务,践行“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校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性人才,为我国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需要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者来研究解决。
一、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教育环境的变化
第一,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1999年以前,我国实行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模式,高考录取率只有不到10%,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才能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深造。1999年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满足社会大众文化需求,教育改革拉开序幕,高校开始扩招,招生数量每年都大幅度增长。1999年招生数量只有106万,截至2011年大学生的招生数量达到675万,增长了6倍多,入学率达到了72.3%,高等教育真正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扩招,促进了地方高校快速发展,但是地方高校软硬件配套设施严重落后,学生管理队伍配备不足,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显著的压力。
第二,国家就业政策的根本性改革。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就业主要是统包统分,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表现为计划经济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就业分配制度的矛盾日益明显。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就业政策开始由供需见面逐渐步入了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90年代末就业政策正式进入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200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2]。地方高校主要培养实用性人才,面对国家就业分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和挑战。
第三,网络媒体蓬勃发展带来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出现了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产生了短信、微博、飞信、校内BBS论坛等新媒体,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现在高校基本都覆盖了互联网,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浏览最新的科技资讯和时事政策。网络新媒体信息良莠不齐,积极和负面新闻充斥着网络媒体,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剧烈对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经受着新的冲击。地方高校如何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接受新文化成果,自觉摒弃低级落后思想,如何积极占领新媒体阵地的制高点,利用网络、新媒体等信息化新技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管理是新的挑战。
第四,大学生个性特点显著变化。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在家长百般宠爱和呵护下成长,是一群活跃的青年群体。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关注自身利益,但是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追求多元;他们在顺境中成长,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差,做事眼高手低;他们自主意识强烈,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协作交流意识较差,不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精神,而且兴趣广泛,喜欢追求时尚,但是自控能力差,容易迷失自我。应该来说这批90后大学生具有时代的鲜明特征,表现形式多样,个性差异明显,给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学风现状明显滑坡
学风现状是评价一个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高校学生工作和学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当前,地方高校在大众化教育的扩招背景下,学生数量突飞猛进,学生质量却在不断下滑,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都较差,给学风建设带来了冲击。具体表现为地方高校大学生越来越不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无用论观点日益泛滥;晨读、晚自习现状堪忧,课余时间教室里主动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谈恋爱、上网吧、搞聚会等现象风靡,班级的不及格率、不及格门次等指标显著增加,有的学生几个学期下来不及格门次竟然达到20学分以上,面临降级退学的危险。高校学生工作如何紧密结合学风建设任务,已经凸显紧迫性。
(二)纪律诚信观念淡漠
纪律观念和道德素养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内容。按照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地方高校学生工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学生文明守则、课堂考勤办法、奖学金评定条例、贫困生资助条例、宿舍管理规定、纪律处分条例等,应该说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网络媒体蓬勃发展,价值观取向模糊,地方高校学生对是非判断不清,学生违纪现象日趋增多,经常看到学生不经请假擅自旷课,学生拿着早餐进教室上课,有恋爱学生在公开场合过分亲昵,甚至还有学生打架事件等,明显违反学生管理规定的现象。在诚信缺失方面,有家庭条件尚好的学生领取贫困资助,有贫困学生贷款还款违约,有学生不好好准备复习而作弊。地方高校学生纪律诚信观念淡漠,有必要加强教育管理。
(三)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在发生着变化,高校在做好教育管理的同时,越来越突出服务引导的理念,钢性管理逐步向柔性管理服务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特点。但是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部门,还难于摆脱行政管理的属性,工作中主要体现以行政管理来约束学生。当今90后大学生有很强的维权意识,他们认为高校求学是享受教育消费,倾向于获得更好的服务。在校园内,宿舍后勤条件不好他们要维权,食堂质量不好他们要维权,学校的规章制度中碰到一些不人性化的条款他们要维权,发生突发事件要维权。高校学生工作中,越来越体现出法律意识重要性,学生工作要按照教育法规来处理,要正视学生的诉求,这也强化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复杂性。
(四)急功近利状况明显
当前,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急功近利的现象,也不断地影响着高校。90后学生非常注重自身发展,个人主义倾向明显,为了达到目的会想尽办法,尤其在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更倾向于抓住重点去充实自己。学生急功近利突出表现在入党方面:有些大学生为了入党,积极争取担任职务,为团委、学生会和班级做好各项工作。但是一旦入党以后,有的同学就会放弃所有工作,而关注自身发展。另外,有的学生只顾自己学习,不关注集体,徘徊在集体之外,只追求个人发展。还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找老师划重点,只为通过考试,而不是真知求学,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全面素质大学生培养。
(五)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有研究显示,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超过15%[3,4],其比例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水平。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在不断增加,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议。“90后大学生”有其特殊心理品质,他们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长中受到很大的关爱,但是他们依赖心理严重、耐挫折能力弱、自控能力差、适应能力不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大学生管理中,笔者发现有较多同学滥用网络而成瘾,学习难于为继;有学生恋爱受挫,一蹶不振;有学生交流协作能力差,人际交流有障碍。大多数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求助心理咨询机构,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帮助,同时他们也是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隐患。这些情况要求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思考
(一)以机制建设为龙头,加强学生工作体系建设
当前,地方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工作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出现,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给学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配备辅导员,严格公开选拔高校学生工作人员,通过全面考核任用的机制,保障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要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制度建设,要制定高校学生工作条例,明确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职责要求,明确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待遇报酬,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第三,要加大对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注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有计划有层次选送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提高学历、参加各类管理培训、设立专项课题、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此外,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程、心理健康关爱工程、创业就业扶持工程等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建设,拓展地方高校学生工作各项平台建设,构建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新体系。
(二)以校园学风建设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培育
学风状况是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学风清正,学术纯粹”的高校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地方高校学风状况堪忧,面临的学风建设任务非常紧迫。首先,要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学风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交流会等,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工作部门和专业教师要精心组织策划,如学风竞赛月、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专家科技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活动,推进学风建设上水平。此外,要加大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把加强实践育人作为学风建设新的突破口,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健全体现地方高校特色与实践、展现大学生风采与风貌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共同推进学风建设。
(三)以典型示范引领为突破,加强校园宣传舆论导向
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新问题不断出现,如何抓住重点积极引导才是关键。地方高校不乏有各类优秀人才和各种典型事迹,学生工作部门要重视对优秀群体和优秀事迹的关注和宣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素材加以宣传。要运用新科技成果,建立高校学生工作网站、学生工作杂志、学生工作微博等新媒体,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把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典型通过新媒体扩大宣传效果。要加大学生优秀学生的评比表彰力度,全面公平公开公正地组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学干部等学生优秀荣誉的评选,组织优秀学生报告会交流会等活动,在学生中树立典型示范作用。地方高校还应该关注科技创新的学术进展、励志成才创业队伍推进以及精神文明典型事迹等,要通过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和文化育人的作用,有效把控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育人舆论导向。
(四)以管理理念转变为契机,树立全方位服务理念
高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管理理念的转变。要在强化教育管理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不断提高“以人为本,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学校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遵循“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理念,以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为目标,提高服务大学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善育人方法,发挥服务育人的新功能。地方高校要将思想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大力实施大学生关爱工程,要深入大学生的教学课堂和日常生活,了解大学生的各方面困难,在贫困助学、创业就业、心理健康指导等各个方面主动出击,建设好高校大学生服务体系,寻找服务学生的切入点,主动作为,有针对性地服务大学生。要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充分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宪玲,吴海涛,黄宏伟.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0(8):39-40.
[2] 李先锋.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前沿,2010,269(15):115-118.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理念;运动处方;处方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105-04
Abstract: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teaching teaches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can solv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 problem, enables the teaching to have the sense of purpose, little detours “humanist”, “health first” the teaching idea penetration in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teaching throughout, can train the student well “the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is needs to coordinate individual the movement condition to carry on the trimming, therefore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teaching wants certainly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rains the student “the innovation to be independent” ability, like this can enhance the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the quality, the promotion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 idea; exercise prescription; prescription teaching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的需求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要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由于学生身体素质、体质、技术和心理水平的差异,采用统一模式教学,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运动处方教学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健身科学化的保障。运动处方教学中所体现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新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其功能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在运动处方中应用高校体育教育新理念,能拓宽体育教学视野,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
1 运动处方与运动处方教学
1.1 运动处方
“处方”一词在医学上指的是医师给病人开的药方,不同的病或同一种病而程度不同就不能使用同一处方。同样,要科学地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预防或治疗疾病,也必须“对症下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生理学家科波维奇提出了运动处方的概念,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卫生组织使用了这一术语,从而使“运动处方”的使用在国际上得到确认。1993年刘纪清教授编写了《实用运动处方》,详细介绍了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和方法。严格地讲,运动处方是个体化的锻炼方案,每个人都不相同。但在实际体育锻炼中,基本情况接近的人群可以参考使用同样的运动处方,同时在实践中再不断进行调整、充实,以适应自己的具体情况。运动处方是与个人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锻炼而制定的锻炼计划。它用于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运动,其制定原则是由较高强度、较短时间转变为较低强度、较长时间,因此更容易被锻炼者接受并坚持。
1.2 运动处方教学
运动处方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制定的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自我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不苛求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精确掌握,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目标[1]。运动处方教学与常规体育课教学效果不同,它是一种可以切实锻炼身体和培养锻炼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运动处方作为主要手段去完成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体育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实施的教学过程。因为运动处方教学能解决众多与体质发展相关的问题,所以成为促使体育教学取得较好成效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避免学生健身的盲目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运动处方的使用是灵活方便的,可以在课上也可在课下实施,可以在校内也可在课外实施,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2 高校体育教育新理念对运动处方教学的指导意义
2.1 可以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健身观
熬夜上网、饮食不规律、考试前天天泡图书馆……这是当代不少大学生的生活状态。2008年10月,在广州闭幕的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一个名为《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家的关注。这份调查报告显示,6568%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757%的大学生不吃早餐,1544%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要荤素。当今大学生存在种种不健康行为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生理处于不稳定时期,自制力较差,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运动处方教学是体育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要求和目的,按其年龄、性别、运动爱好、个性特点、运动锻炼经历、身体状况等,用处方的形式来选择和确定运动种类、内容、方法、方式、运动强度等相关运动知识的教学,以及让学生学会在饮食、营养和心理层面的注意事项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体育教育的现代化、个性化、民主化、社会化发展,以个体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真正体现了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与时俱进”、“创新自主”等新理念。处方教学把人文情怀和人性关爱浓缩在一张张运动处方和日常体育运动健身中,向人们传递着科学的体育运动健身观。
2.2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运动处方以生理学为理论依据,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具有科学性、灵活性、针对性强,便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等特点。
按照运动处方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克服体育锻炼的盲目性、随着性,达到有效地增进健康的目的。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体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第一、自主创新等。随着高考学生年龄的放开,一些高龄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对大学体育教育也是一种冲击。原因在于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学生都要做到区别对待。这对于整体学生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的大学体育教育是个非常大的难题,但这也正是以个体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的体育运动处方的优势。进行处方教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自己身体素质的优势和劣势,知道哪些项目自己可以做,哪些项目不可以做,避免不必要的运动伤害,同时可以让他们灵活安排时间,根据个体的运动、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需要,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些方面的锻炼。这样既发挥了特长,也提高了兴趣,张扬了个性,达到身体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运动处方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是对大学体育教育的一种补充。它不仅能有效利用仅有的课堂时间,还可按事先制定的方案锻炼身体。运动处方的灵活操作性使这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充分调动其自觉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加锻炼时间,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格,使他们终身受益。
2.3 给高校学生提供更科学的锻炼依据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轨,不利于终身健身教育的发展[2]。而处方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项目的运动处方和简单制定运动处方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此外,处方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改变了传统的以运动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法。它确立了现代体育科学方法,是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法,步骤是健康诊断一一体力测定一一研究锻炼目标一一制定运动处方一一实施校内、外炼。可见,处方教学可以使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练时之所以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还是缺乏一种可以依据的、科学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锻练大纲。那么制定一种内容详尽、而且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体育锻练运动处方,势必能给学生从事体育锻练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提高学生科学健身的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师资力量和学生人数的配备比例还不够合理,在课外体育锻练时安排较多的教师去指导学生体育锻练是不现实的。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得到比较系统、科学的指导,那么在学生从事体育锻练时,处方教学将能为他们更好的从事课外体育锻练提供了明确的目标。练习方法、锻练注意事项及各种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可以成为学生课外体育锻练的有效依据,同时也是教师间接指导和督促学生课外体育锻练的有效手段。因为“运动处方”教学是在对学生身体测评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锻炼者提供的量化指导方案。所以,运动处方教学不单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高校学生科学健身的依据。
2.4 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针对我国目前学生体质欠佳状况以及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以精细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积极引进处方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更好的效果。因为受场地、器材、经费等条件的影响较小的运动处方教学,可以合理安排技术教学内容与运动处方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卫生知识等主要目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老师在对学生的运动处方进行微调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体育运动接受与运用情况反馈的最直观、最真实的过程。学生按照运动处方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克服体育锻炼的盲目性、随意性,达到有效地增进健康的目的。这样就使体育教育对学生更有针对性,不会偏离了方向,从而起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3 高校教学新理念在体育运动处方中的具体体现
3.1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青少年的体育发展需求是大学体育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运动处方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两者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处方教学所体现的“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可以从处方教学的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是技术―人体―技术,人体处于从属地位,再加上个体差异等原因,结果经常给学生造成“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久而久之,再大的兴趣爱好也会消逝殆尽了。而处方教学实现了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运动教学向全面发展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健身育人教学的转变。它的整个实施阶段体现了“人体―运动―人体”的反复循环、不断提高过程[3]。教师每次重点辅导一个“个体”或充当技术顾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各尽所能,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受益,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能力的发展。可见,运动处方教学能充分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观念。
“运动处方”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为改善、完善身体某一部分或某一些器官的功能或调剂心理障碍而实施的有针对性的系列练习方法。它的应用呈现出强度和缓、身心全面、质量精细的特点,它的实施照顾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即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发展。通过锻炼解除心理压力,提高对现代生活的适应能力等,成为运动处方的新内涵。对于经常处于焦虑的学生可选择趣味性强、不受身体条件限制、具有广泛适应性和普及性、促进心境愉悦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跳绳;孤僻、怪僻的学生选择集体活动游戏更好,如篮球、排球等;急躁、易怒的学生可选择愉悦身心、调整情绪、舒展精神的项目,如轻松和缓的健美操、舞蹈、太极等;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可选择技术难度低、重复次数多的项目,如游戏、跑步等,而优柔寡断的学生可选择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徘徊都将延误良机,遭到失败。处方教学可以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不同的运动手段、不同的运动量、不同的运动强度和难度进行锻炼,如基本体操、艺术体操、团体操等项目对神经系统作用效应大,但对心肺功能作用小;而游泳、中长跑等项目对心肺功能效应大,对神经系统作用小。学生针对自身状况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可以更容易达到锻炼目的。
可见,无论从运动处方的制定,还是实施过程,都可以看到运动处方教学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3.2 体现了“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运动处方的制订是因人而异的,要求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内容,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要按质、按量认真完成各项练习。维持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以达到全面身心健康的目的。在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时,要求严格遵循各项规定和要求,以确保安全。此外,再好的运动处方,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或人的一生,一个安全有效的处方应该是自己制定的,而且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一般情况下,坚持锻炼8周就能收到较好锻炼效果;若再按原处方规定的运动负荷锻炼,则效果不大,此时,就需对运动处方进行调整。从这些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可以看出“健康第一”是贯穿于处方教学的始终的。
从教学过程来看,处方教学不再过分地强调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过分地追求提高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而是注重科学锻炼的方法,关注传授那些在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能终身有用的锻炼内容与方法。注意融合各种有关知识,把生理的、心理的卫生保健知识和社会环境、营养学等有关知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可见,处方教学体现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的教学理念,是使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的最佳平台。
3.3 体现了“终身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终身体育(Lifelongphysicalculture)是由终身教育思想演变而来,它是指终身进行身心锻炼接受体育教育和指导。终身体育可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个阶段[4]。而学校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基地。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过分注意教师会什么,而没有注意学生的需要和情绪、兴趣。所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终身体育意识淡薄。高校学习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 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 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能否体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是值得关注的。
众所周知,运动健身效果的积累和显现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锻炼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容易给机体带来损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锻炼目标,然后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实现。运动处方在人们的体育运动中起到了科学锻炼、强身健体作用,它不仅是科学的、专业的、开放的、可持续性的,同时,也是简单易行的、实用的、经济的和高效的。因此,运动处方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把这种自主体育意识变成一种自觉习惯行为,在实际运动中不断充实、调整,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目标和需求推进,让每个学生的体育潜能和才华都能够得到挖掘和展现。通过运动处方教学学生能找到一把终身体育健康体育发展的钥匙,学会根据运动处方为他们提供体育锻炼的时间,运动负荷和运动方式的具体内容,并且根据锻炼的效果不断地修改,不间断地自主地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终身受益,并使体育成为贯穿一生的生活内容。 “体育是一种习惯,不是仪式,体育在体育课中,更在生活中[5]。”所以,运动处方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能使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
3.4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3.4.1运动处方教学本身就是高校体育改革与时俱进的产物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的需求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将与时俱进,运动处方教学的产生顺应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它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能在对学生身体测评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锻炼者提供的量化指导方案。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避免学生健身的盲目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运动处方引进教学,结合学生身体素质、体质、心理水平进行教学改革,建立“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正确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终身体育思想而搭建的一个平台,它的产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3.4.2 运动处方内容的制定要体现出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在处方教学的体现是: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机体的状态随时进行相应的改进。运动处方制定出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要设一个“观察期”, 然后设一个“调整期”。最后在以后的一个时期,相对固定进行实施。但即使在相对固定的时期,对运动处方也要根据锻炼后的效果不断进行调整,力争使运动处方的内容与机体状态保持最佳配合。如锻炼一段时间后,学生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水平有所提高,此时机体对原有的运动刺激已经适应,就要加大运动量或改变运动方式,否则锻炼效果就不明显。相反,如果实施了最初制定的运动处方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常出现疲劳,或出现运动性疾病的症状,就需要修改运动处方的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减少运动量(一般是降低运动强度或缩短运动时间),或改变运动项目,必要时停止运动,重新评价学生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
运动处方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主体创造力的能量是巨大的,也就决定了体育运动处方教学中诸多具体表现是难以预测的。如学生在运动时的主观感觉(包括:运动心情、不良感觉、睡眠、食欲、排汗量等)会随着运动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时就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客观检查(包括:脉搏、体重、运动效果等),以便更好地调整运动处方教学内容,达到适合个体的最佳运动量和锻炼效果。所以,运动处方教学必须与学生机体状态同步,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5 体现了“创新自主”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要提高与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准,单靠每周二学时的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高校体育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形成了一个共识。运动处方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锻炼,在实际的锻炼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评定、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它是学生自主构建课程模式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起着促进和激励作用,是学生进行自主评价的主要方式。处方教学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学会制定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掌握运动处方和进行自我锻炼,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能力,并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运动处方对于学生来说,实质上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一种有效方法。运动处方教学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独立思考,查阅有关的资料,以及和同学们交流等学习方式,自己制订适合自身实际的锻炼处方,然后交给教师检查,修改以后进行实施。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学会了进行自我锻炼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明白: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探索是学习者整个心灵和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学会创新自主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学会制定处方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才能达到处方教学的最终目的。因为,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重新组合并加以运用创造的能力,才是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真正目标,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所崇尚的创新自主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凌月红体育健康教育与运动处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胡飞,袁健论处方教学对大学生终身健身教育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
421-422
[3] 张新安等,论高校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科学性[J]体育学刊,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