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低碳经济论文

时间:2022-05-14 20:48:42

导语:在低碳经济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低碳经济论文

第1篇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B.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58-61.

[2]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6):1-5.

[3]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44-47.

[4]陈海嵩。日本新能源开发政策及立法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4):36-39.

[5]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85-91.

[6]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求是,2009(23):50-52.

[7]金雪梅。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及借鉴[J].科技和产业,2009,9(1):99-102.

[8]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0):30-31.

[9]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10]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0-26.

[11]肖歆。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J].经济师,2009(9):56-57.

[12]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10-14.

[13]田庆立。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举措及对中国的启示[J].消费导刊,2009(12):23.

[14]郭万达,郑宇劼。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4):5-9.

[15]庄贵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8-12.

[16]黄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导向及启示[J].环境经济,2009(11):176-179.

[17]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23-27.

[18]任奔,凌芳。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济与启示[J].上海节能,2009(4):10-14.

[19]吕耀东。日本主办八国峰会的战略意图[J].了望,2008(27):55.

[20]井志忠,陈立欣。日本的节能措施、成效与启示[J].日本学论坛,2008(4):15-22.

[21]杨杰,杨书臣。近年来日本节能新进展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8(2):26-30.

[22]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值得关注的日本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目标和技术路线[J].中国经贸导刊,2008(14):30-32.

[23]杨书臣。日本节能减排的特点举措及存在的问题[J].日本学刊,2008(1):15-25.

[24]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2008,18(3):14-19.

[25]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26]姚良军,孙成永。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7(11):58-60.

[27]刘孟修。中日双边环境合作之初探[J].亚太研究通讯,2008(3):107-112.

[28]潘家华,陈迎,庄贵阳,吴向阳。英国低碳发展的激励措施及其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6(18):51-52.

[29]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17-20.

[30]唐丁丁。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J].世界环境,2009(5):62-64.

[31]陈柳钦。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83-89.

[32]周鹏,B.W.Ang,周德群。基于指数分解分析的宏观能源效率评价[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5):5-8.

[33]王玲(摘译)。日本减排二氧化碳的举措[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2(4):53.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生态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叶耀丹.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3]陆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责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5]朴光诛等.环境法与环境执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3

[6]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9

[7]党国英.制度、环境与人类文明一关于环境文明的观察与思考[N].新京报.2005-2-13

[8]张婷婷.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需求及政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2

[9]秦书生.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绿色技术[J].科技与经济.2010(3):82-85

[10]陈池波.论生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7-102

[11]张首先.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J].理论与现代化.2010(1):23-26

[1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3]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14]马仁忠.地理环境对种族、民族特征的影响[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15]冒佩华.王宝珠.市场制度与生态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4(8):37-43.

[16]方世南.王建润.李安林.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循环社会[J].研究.2009(3):64-68

[17]齐力.梅林海.环境管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研究[J].生态经济.2008(12):129-131.

[18]张瑞.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探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9

[19]吴瑾菁.祝黄河.“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与现实.2013(1):157-162.

参考文献

[1]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邹农检.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出版社.1998

[4]史作民.陈涛.城市化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6(1):35-41

[5]刘耀彬.陈斐.周杰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及其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8(1):122-128

[6]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607-616

[7]沈建法.城市化与人口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8-10

[9]张恒义.刘卫东.林育欣.等.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学报.2009(5):2738-2748

第2篇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具有优势的自然资源。

(一)森林和草原资源

目前我国森林和草原资源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草原资源的集中区,少数民族地区草原面积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4%,其中可利用的草原面积达32亿亩,占全国的95%。①

(二)矿产资源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民族地区重要的优势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民族地区拥有的稀土、钾盐、镁、铬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云母、盐矿资源储量占全国80%以上,汞、锡、锰、石棉、砷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煤、铜、铅、锌、锑矿等资源储量也占到全国的35%以上。例如,有丰富的铬铁矿,甘肃有丰富的镍、铜、锌,贵州的汞,云南有丰富的锡、磷、铜、铅、锌,青海有丰富的钾、铝、石棉,新疆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等,这些都是经济发展需要的宝贵财富。②

(三)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中草药资源、农作物资源及动物资源等。我国民族地区的生物资源具有种类繁多、地域性显著、特有性突出、资源丰富等特点,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资料表明,藏野驴、羚羊的种群数量大大减少,赛加羚羊、野马等野生动物资源几近绝迹。⑦

(四)水资源污染和短缺

民族地区由于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等的排放,使得民族地区水资源受到污染,造成民族地区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水资源污染以及植被枯死、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等生态恶化问题。另外,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水生态平衡失调问题。新疆、宁夏等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自然降雨量小,常年缺水。近些年来,由于生态破坏,民族地区江河断流、湖泊枯竭等现象频繁出现。

二、民族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⑧

(一)经济落后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虽然持续增长,但从民族地区人均GDP来看,经济差距还很大,并且我国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距呈扩大趋势,经济落后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经济发展普遍相对落后,使民族地区成为贫困人口集中地区。其中青海贫困发生率为10.9%;内蒙古、贵州、云南、甘肃4个省份贫困发生率在5%-10%之间,⑩并且贫困与环境紧密相连,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民族地区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和山区,使得民族地区收入增长缓慢,生活贫困;另一方面,贫困又加剧了生态恶化,贫困人口为了生存,又不断向赖以生存的土地索取,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

(二)民族地区生产方式不合理

民族地区基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的阶段。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生产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如煤炭、电力、天然气、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盐化工和磷化工等产业大都是污染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加之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限制,使得民族地区生态日趋恶化。另外一个原因是民族地区粗放型生产方式,使得资源利用率低,严重浪费了资源。的过程。

三、民族地区应把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相结合

(一)民族地区应大力发展优势低碳产业

民族地区要分析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优势低碳产业,改变民族地区作为原料供给地的现状,发展具有优势的矿产品的精深加工、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水能资源有序开发、中医药业等产业,提高其附加值,打造优势低碳产业价值链,发挥优势低碳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取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目标。

1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农畜产品优势,如新疆长绒棉、牦牛肉和青稞酒、宁夏枸杞、内蒙古的牛羊肉和奶制品,以及民族地区特有优质粮油和无公害蔬菜等,这些资源优势与其他发达地区的产品相比,具有一定地域垄断性,避开了在传统工业产品上的激烈竞争,从而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以及较高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通过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并逐步将其培育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改变一直以来民族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局面,发挥农畜产品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

2矿产品加工产业

民族地区要发挥矿产资源优势,要鼓励和引导民族地区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加快建设冶炼基地,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准入条件和相关规划,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另外,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钒、钛、金、银等伴生贵重金属的综合回收、稀土单一金属的分离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3旅游产业

旅游业不但污染少,而且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要突出民族地区旅游业特色。民族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广西有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四川拥有举世闻名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三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蜀南竹海等九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贵州有奇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气候条件;云南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有独特的高原风光和藏族文化等。各民族地区应该发挥各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另外,民族地区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客源互送。如云南、四川共同打造香格里拉品牌,共同把泸沽湖打造成国际旅游精品名牌旅游区,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路线等。各个省区在发展各自有特色的旅游业的同时,应加强区域的合作,并且要注重旅游商品系列化的开发,在旅游产业化链条上做文章。生产能反映民族地区景点特色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商品,如藏刀、特色食品、民族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

4中医药产业

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的药品深加工能力有限,许多名贵药材都是以原料的形式被沿海及内地的一些药品加工企业廉价收购,民族地区并没有从卖药材方面得到更多的实惠,却成为沿海地区药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因此,民族地区要加强药材资源基地建设,并以企业为主体,逐步建立中药研究开发体系,鼓励企业开发以中药资源为原料的中药产品,另外还应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加强名牌产品宣传,扩大产品的知名度。

(二)出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结合的配套措施

1鼓励技术创新

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结合,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而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相关的技术还很薄弱,这也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在污染治理与预防、节能减排技术上,都有着较为先进的技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会对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的自主研发能力,鼓励民族地区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开发与推广,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2政府引导

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和生产落后,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与技术,对于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低碳产业,各地政府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引导,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专项基金、推广先进技术等,在政策上形成有效的工业节能降耗激励约束机制,并完善有利于工业节能的财税、金融、价格、准入等政策措施,为这些优势资源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民族地区优势低碳产业的形成,必将使民族地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第3篇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的概念: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货币计量作为计量单位,记录核算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家在整治环境污染的中发生的成本费用,环境的维护和开发时对企业和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与报告。环境会计把自然环境的内容纳入其中,将会计实务与环境科学相结合为决策者进行经济及环境决策提供大量有用信息。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的关系

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低碳经济是目标,绿色会计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趋势。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没有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加以体现,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社会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显著,不解决这两个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体,会阻碍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各项制度不完善,绿色会计总体建设比较薄弱,核算难度比较大,目前绿色会计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实务操作性差

自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法规,但是,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很难自觉地转化为行动。

(二)绿色会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低碳经济条件下绿色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没有开设关于绿色会计的培训,导致企业中专业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企业实施低碳经济会计核算的主要障碍。在我国各大高校也没有开设绿色会计相关的课程,社会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专业技能相对也比较单一。绿色会计的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

(三)缺少环保意识,对绿色会计认识不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意识决定行为,我国大多数企业认为保护环境是建立在大众的共同努力之下的,它是全民的义务,它不是某个企业的义务,它更应该是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主要责任。目前,有许多企业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肆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四)经济利益与环保支出之间存在矛盾

在企业建设中资金的缺乏,科技投入与经济产出之间的矛盾是出现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面对环境治理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普通的中小企业本着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很难在资金的短缺的情况下增加环境治理成本。

(五)绿色会计实施理论不完善

在我国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尚不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也致使我国政府机构对企业单位监管不够,政府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管理松散等问题。

三、大力推行绿色会计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提高财务实践可操作性

法律具有强制性,法的效力高于一切。国家应将绿色会计合法化,制定适合绿色会计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工作,直至向全国进行推广。

(二)培养绿色会计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绿色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一门新学科,会计人员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练悉掌握专业知识以外的多方面知识,如:法律、环保、科技等。只有具备了相关方面知识,才能在绿色会计核算中快速识别哪些是环境成本,哪些是低碳成本,帮助企业寻找降低环境成本的控制要点。社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恶劣环境。

(三)加强绿色会计文化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低碳经济条件下实施绿色会计需要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起到带头作用,协调好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工作,使他们增强环保意识。

(四)政府对中小型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和有效监督

由于中小型企业在实施绿色会计中存在资金短缺、技术手段落后等困难,国家可以适当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如:补贴,退税,贷款发放等,来调动企业在绿色会计实施中的积极性。

(五)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强制执行

国家的政府监管部门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可通过立法以规范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对披露绿色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宣传,政府对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还要增强监督。同时,企业也要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增设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项目。

四、结语

第4篇

1.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价值诠释。

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的价值有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之分。其显性价值是指在考虑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文化产业在合理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业内企业的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资本结构等因素,把其预期自由现金流量按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假设企业风险适中,并永续存在,那么决定文化产业价值的核心就是产业内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预期自由现金流量取决于文化企业自身合法经营获得的利润以及投融资增减的资金。其具有隐性价值,是由于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担当道德机构角色,体现了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它们引领舆论导向,倡导并践行低碳,不但有利于低碳经济下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了获利能力。该隐性价值的存在是文化产业的文化特质决定的,它是潜在的,不可定量度量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共同构筑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文化产业的显性价值是其在外界环境约束下合法经营的直接结果,而隐性价值是其反作用于外界环境,强化低碳的社会影响力,间接获得的。隐性价值的存在促使其显性价值的提高,显性价值提高后又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印证隐性价值的彰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低碳经济的涵义及文化产业低碳发展的内容。

在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能够低碳发展主要取决于正确的环保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树立环保价值观是文化产业低碳发展的首要任务。价值观是人们对某类事物的基本看法和观念。它规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舍和价值追求,同时还包含着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低碳经济不但给产业发展带来碳排放的约束,同时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使用碳金融的机遇。文化产业如何决策、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等都体现其价值观念。其次,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虽然文化产业总产值不断飙升,但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却存在文化含量缺失的情况。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必然存在资金瓶颈,借助资本市场的文化企业越来越多。很多做大做强的文化企业在发展中逐渐偏离主业,近几年不乏有多角化经营到房地产业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只有通过创新,努力打造文化主业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产业长久发展和低碳化带来的社会效益。

二、二者的互动关系

1.低碳经济能提高文化产业的运行效率。

首先,低碳经济条件下产业内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树立长期观念。低碳经济对文化企业碳排放量有约束,根据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碳排放权应当作为资产来管理,属于无形资产范畴。一个企业在追求利润时必然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为提升企业价值,必须重视碳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发展。作为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然而对碳资产投资回报并不能凭借短期的效益,比如低碳技术的改造,低碳技术的创新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利润,而潜在利润现实化是需要长期的投资,其结果必将是丰厚的回报。并且企业改变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低碳经济促使产业内企业更新风险管理理念。低碳经济要求文化产业低碳发展,需要对碳资产进行投资,那么风险也会随之而来。创新风险管理理念,树立碳风险管理有助于文化企业长期发展。如果企业被社会公众在碳资产管理等方面出现问题,将在市场上遭受消费者歧视。并且企业是否履行其社会责任对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有所作为,也对企业商誉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低碳与金融行业相结合创新出碳金融,为文化企业投融资带来方便,同时也可以优化配置碳排放量的分配。但投融资风险无处不在,这需要企业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树立低碳风险理念。第三,低碳经济促使产业内企业丰富其预算管理体系。碳预算是管理的延伸,是在文化企业低碳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测与决策,对企业生产活动以及日常活动的碳排放、能源消耗进行计划和规划,使企业碳排放量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运行。并且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低碳预算是其内部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该预算的实施需要全体员工参与,有必要把低碳预算纳入到全面预算范畴之内。

2.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的价值提升促进这一经济模式的推广。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左右舆论导向,可以宣传一种价值观,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这也是文化产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方面。产业内有些企业率先实施低碳发展,并以该产业为标杆,利用其媒介的作用,不但可以让低碳深入人心,而且可以左右人们的行为,让这一种经济模式得到人们的认同并相互监督履行。

三、低碳经济下促进文化产业的价值提升路径

1.打破区域划分促进大型综合文化集团形成。

利用低碳约束,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实现文化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型综合性文化集团。虽然当前各大城市群抱团发展,但不同城市群间的地域划分仍是文化企业大发展的阻碍。如果能够打破文化企业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有序竞争的文化大市场,统一市场监管,必然为文化企业抓住低碳化的机遇快速发展扫清障碍。

2.不断完善碳资产信息的披露制度。

由于我国低碳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没有对碳信息披露的严格规定,使得资本市场不能对碳信息进行定价,造成了投资者投资的盲目,从而可能影响企业的价值。虽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能一蹴而就,但我国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碳信息披露体系,通过对外披露督促企业管理者按照低碳发展思路管理企业。

3.提高人们低碳意识并借助资本市场和舆论效应约束文化企业行为。

第5篇

1.1人地矛盾突出库区目前人口约2540万,农耕地195588hm2,人均耕地0.05公顷,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053公顷警戒线,农业沿袭传统“粮猪型”二元结构运行,产业空心化,农业比较利益低,80%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缺劳力,土地撂荒面积扩大,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40元,人均粮食354kg,人民生活贫困。

1.2地形崎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条件差三峡库区大部县属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贫困落后县,地质灾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库区重庆段地质灾害总数有755处,总体积约12.59亿m3,从70年代起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伏旱频率高,大部分地区频率≧60%。政府对农业固定资产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水利年久失修,农田保灌面积仅占31.96%,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1.3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库区由于植被稀少,大片的荒山没有绿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km2,土壤侵蚀模数3775.59t/km2•a,每年进入库区泥沙达1.4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减少变薄,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粮食生产。

1.4水土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近年来沿江县市采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因此,乡镇企业星罗棋布,聚集中心城镇,2013年城镇人口已超过51%。每年库区生活垃圾约380万t,工业固体废物3000多万t排入江河,常在库区回水区形成污染带。在农业上每年每公顷耕地施化肥、农药(折纯)720kg和2.72kg,致使水土受重金属Cu、Cr、Pd、Zn、Hg的污染,河水水质恶化,鱼类种群减少。据在云阳澎溪河采水样测定,亚硝酸盐氨30㎎/l,水土污染后,土地生产力下降,食品不安全,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2、三峡库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农业模式根据库区立体气候的特点,提出以下四种发展模式

2.1山地丘陵区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库区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5.7%,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的立体气候,农业生产模式应分层布局多样发展。平坝浅丘陵区,土地资源不足,但质量高,是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为保证库区2000多万人有粮食吃,要建设基本农田,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测土配方施肥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在丘陵低山缓坡地带,温、光、水条件好,因地制宜种植柑桔、蚕桑、油桐、李桃等经济林木,并推行农林复合(Agroforestry)经营,实行林粮间作、果粮间作、林药间作,林下还可围网养鸡养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高山地带,气候寒冷,水土流失严重,应建设水源涵养林用材林,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粮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2生态养殖模式库区溪河纵横,水域辽阔,为鱼类生物提供了良好栖息条件,应大力发展草鱼、鲤鱼、鲫鱼。库区还有86617hm2稻田,在水源条件好的地方,推行稻田养鱼,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促水稻增产。

2.3发展城郊观光旅游农业三峡库区历史森林文化景观有1000多处,巫山的小三峡、奉节的白帝城、云阳的张飞庙和龙缸、忠县的石宝寨、丰都的鬼城、涪陵的白鹤梁等等,在全国都颇有名气,要精心策化,发展乡村旅游,建立农家乐,吸引人们参观,增加经济收入。

2.4发展庭院经济模式库区农民居住分散,每户村宅占地约0.03hm2,土地肥沃,便于管理。应充分利用这些闲散土地发展种养殖业和加工业,形成不同类型的村镇庭院经济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蔬菜园、畜禽园、花卉园,为城市提供无污染绿色生态食品,既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2]。

3、推行绿色低碳经济农业的对策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C02释放O2,根据科学研究估计,我国农作物与草本植物每年要吸收115万吨C02释放80万吨O2[3],因此实行科学管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减少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粪便排放,实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对改善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实行新能源发展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着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高能耗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为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淘汰高能耗企业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创新,实施新的新能源战略。首先要减少烧煤发电,积极利用水资源、天然气资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来发展新的能源,减少石油高碳能消耗,实行清洁生产,特别要加强林业建设,绿化荒山,减少碳的排放,这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农业的关键所在,应普遍推行。

3.2推行免耕,减少化肥用量根据资料介绍,我国土壤含碳量约为18.57万t(土壤平均深度0.88m),是植被碳库容量的30倍[1]。因为农耕地有着巨大固碳潜力,通过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传统翻犁方式为免耕,能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免耕还减少农机械使用,减少化肥量的使用,间接减少农碳的排放,能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3.3实行稻田水旱轮作,减少CH4的排放种植水稻是CH4的排放源,库区有86000多公顷稻田,应通过改制,实行水旱轮作,这是因为稻田CH4排放通量比冬水田低50%以上。各地应根据水源气候条件,可推行稻麦轮作,稻菜(油菜)轮作,稻薯(马铃薯)轮作。这种耕作制度能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既能增加粮食产量,又能减少CH4的排放。

3.4推广沼气净化池,发展农村新能源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上,适宜沼气发酵。目前农村约有50%的农作物秸杆被烧掉和沤火灰,释放大量CO2和烟尘,污染了环境,污染了空气,增加了雾霾天数。今后应推行秸杆过腹还田,以人畜粪尿为有机原料,大为发展沼气净化池,使农村粪便得以科学处理,既增加了农村新能源,又改善了生活环境。

3.5发展高效生态循农业库区温、光、水资源充足,建设节能日光温室设施农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温室采取微滴灌技术和反光幕补光技术,发展高附加值的蔬菜和名贵中药材,如在棚内种三季蔬菜,番茄、花菜等,也可种黄连、天麻、半夏等各种名贵药材,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

第6篇

随着低碳经济的出现,低碳建筑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结合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我们不难得出低碳建筑的基本内涵是指在整个建筑项目的始终,都要坚持高效利用材料、设备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要特别强调一点,那就是应该注意降低建筑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贯穿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也就是从项目规划设计开始,到项目的最终拆除,都要秉持低碳建筑理念。同时还需要指出,低碳建筑的推行不要把眼光只停留在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还应该对建筑物的使用方式进行规范,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督促使用者采用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我国建筑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与当前提倡的低碳发展理念是不符的,作为支柱性的建筑产业,在低碳发展背景之下,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主要体现在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从微观层面上讲,建筑的材料节能效果差;建筑设计不合理,未将节能指标涵盖其中或者节能指标过少;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等,这些都造成了能源的较大浪费,需要建筑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付出较大努力,下工夫加以解决。从宏观层面上讲,首先对建筑的发展理念带来冲击,这一点是无疑的,因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必然会带来理念上的更新;其次,对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带来冲击,以往粗放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低碳发展需求,今后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之内,实现“三低”目标;再次,对建筑行业标准带来了冲击,之前制定的建筑行业标准将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考虑较少,致使行业标准不适应低碳发展模式。当然,低碳发展理念对建筑行业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几个方面,总之一句话低碳经济对建筑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2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对策

低碳经济已经到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处理好建筑行业与低碳发展的关系,事关建筑行业的发展前途,在充分了解低碳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应该努力实现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具体来说,建筑行业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

第一,创新思维和观念,在建筑理念上下工夫。在之前古典主义建筑观以及现代建筑观的基础上积极倡导生态、环保、绿色的低碳建筑观,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倡导集约型设计,避免铺张浪费,追求简约、朴实的设计艺术;倡导效率设计,在建筑空间设计的时候要注重提高结构设计材料的有效利用率,即通过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争取降低对材料的消耗;倡导循环性设计,就是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考虑将来建筑拆除或者修整的时候材料能否用于他处等。

第二,提高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规范技术标准体系。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达到节能目标,这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因为建筑节能技术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特别强,它涉及多门学科、多个产业,需要的专业知识也非常之多(包括城乡规划、建筑学、设备、机电、材料、环境、经济管理、生态等方面)。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首先确定目标,明确对哪一方面的技术进行规范,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具体来说,建筑节能技术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围护结构,主要是墙体、门窗及屋面;二是建筑设备,主要是指水电暖;三是新能源利用技术,主要是指风能、地热、太阳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通过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等手段对建筑节能技术进行创新与提高。

第三,实施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在建筑的全过程实现节能。节能的思想应该贯穿于建筑项目的始终,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结束,每个阶段的管理都应该将节能融入其中。在项目立项阶段,聘请专业人员根据节能目标、项目所处的环境对项目进行前期设计,尽量选择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手段,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各种技术指标进行控制,以供建筑设计规划参考。在项目设计阶段,要根据前期的立项设计,围绕节能目标,对建筑的围护结构进行确定,对建筑设备进行系统、规范、科学的设计。在项目施工阶段,要严把质量关,根据节能技术要求,对施工方案进行客观合理的编制与实施。在投入使用阶段,一是定期对建筑主体及设备进行检修,保证其功能的发挥;二是对使用者进行引导,倡导其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在建筑的销毁和拆除阶段,也应该本着节能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可以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回收,投入到下一次的建筑使用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第7篇

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低碳经济模式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和其它社会要素发展的发展还不具备完全兼容性,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深入农村,仔细分析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解决措施,下文中将详细论述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农业经济生产理念和发展模式落后于整体社会经济建设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低碳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中形成的新模式,并没有深入实践当中。受农村区域信息获取速度、知识普及度的影响,人们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了解甚少。另外,由于低碳经济投入度高、经济收益获取周期时间长,人们对其接受度也比较低。因为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人们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习惯于依赖化肥、农药等加快农作物生长,长此以往,造成农田土壤可耕种质量严重下滑,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

(二)科技创新性差且没有科学技术作指导

在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转变阶段,受科学技术支持度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影响,缺乏核心性科技发展元素,很难将其转化为生态经济模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诸如:农村耕地质量问题、农田水利设施问题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都是阻碍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的影响因素。所以,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含量,创新技术手段,才可以有效的加快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速度。

(三)当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我国在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同时,造成的农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农业环境被污染,不仅会阻碍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会降低农民收益。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改善,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同时,调查资料显示,造成农业污染的因素很多,如:养殖业污染、农业种植污染以及农业废弃物污染等。其中,农业种植业污染最严重,主要有:化肥、农药污染、秸秆污染等;养殖业污染主要为:水污染和水资源富营养化。在国际贸易农产品出口过程中,鱼药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造成的水产品污染已成为影响出口关键因素。(四)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劳动素质不高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整体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农业生产不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作重要支撑,学生在专业填写的时候很少选择农业,然而实际为,农业部门需要大量的对口人才加入。尤其是在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急需转变的背景下,需要大量的专业性农业专家参与。但当前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大部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整体农业从业队伍人员素质偏下,这种情况,对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压力的驱动因素分析

1.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度的提高

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危害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据美国气象局调查资料显示,在相同气候条件因素下,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最为严重的是农业。而农业生产所释放以CO2为主温室气体约占全球人为因素所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农业生产所用的有机化肥数量过多、农业废弃物燃烧过于严重;一方面是农业耕地致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所致。而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前者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后者加快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为确保低碳经济理念下,实现农业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协调性,必须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我国对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度的提高

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发展由高碳经济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低碳经济建设理念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愈加重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间发展的协调性。参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的相关规定,农业在生产过程中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开展以防治水土污染为重点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依法调整部分污染严重难以投入农业生产活动的耕地,提高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水平,做好农作物秸秆焚烧利用工作,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用水,有效解决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脏、乱问题。由此可见,国家对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

(二)现代农业科技因素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低碳理念的引导下,国家大力研发各类与农业生产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农村沼气工程,它以秸秆、生活类垃圾等为原料,在减少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又能够减少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量;秸秆还田技术,它既能够培育地力,改善土质的酸碱平衡,又能够作为动物饲料、肥料等使用。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既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低碳式发展,又能够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农业协调发展的推动因素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农业产生过程中的各经济主体为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总值,不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致使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而在低碳经济发展视角下,为确保现代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则需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经济主体,按照各自生产机制的特点,将各组成部分联系在一起,促使它们协调运转。

(四)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激励机制推动因素分析

1.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政府参照农业经济生产总值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采取的推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需遵低能耗、低碳化及低污染的原则,借助市场与行政调控手段,再结合农业生态保护成本及其服务价值,来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制约机制

第一,建立以农业废弃物排放为主的税收制度,加大政府财政生态补偿力度,采取“以能代赈”的措施,大力研发风能、沼气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撑;第二,征收农业碳排放税。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期目标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短期目标是增加低碳类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筹集更多的环保资金。

三、提高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措施

(一)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革新农业经济生产机制

农村之所以不断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究其原因为,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体制过于落后于时展步伐。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大低碳经济发展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低碳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用意,确保低碳经济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另外,改革农业经济生产体制,需要在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发展机制,制定有效措施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减缓农业经济生产环境污染问题

缓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明确我国所追求的GDP增长应当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而不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持续化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低污染、低能耗、低投入、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其次,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引领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发挥其引领作用,做到收入产出的最大化,加快经济产业的转变步伐。

(三)选择综合化农业发展道路,逐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作为农业经济生产发展大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急需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化、机械化、低碳化、循环化的综合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依照资源化、持续化、减量化的原则,选择正确的生产技术,全方位、多层次的增加农业经济生产收入,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效益的整合利用。

(四)加大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力度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生产发展的整体水平差,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偏低,人作为主导其它事物发展的主观因素,影响事物发展的各方面,只有作为劳动主体人的素质提升了,才可以从根源上革新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所以,我国若想成为农业经济生产大国,就必须造就一批有知识、有素质、有技术、有能力的专业化团队。另外,还需不断开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额度,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适当培训,调动其农业生产积极性。

(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体系

促进低碳区域农业资源整合的有效办法是建立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借助区域政府间的行政调控手段,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建立起有序的低碳农产品市场机制,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认证标准、低碳产品检测标准及农业生产标准等,在确保各方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区域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其具体措施为:第一,建立低碳农产品品牌市场,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低碳农产品;第二,政府加大农产品企业扶持力度,紧抓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外向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提高农产品市场增值的同时,实现农业经济的节能减排;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公开推广低碳农产品信息;第四,不断完善农业劳动生产制度体系,确保低碳农业经济生产的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农业生产发展的科学角度来重新审视农业经济生产的相关制度,争取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制度,谁污染谁治理,鼓励农村企业发展低碳融资。

(六)不断革新农业生产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逐步改善传统形式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科学合理的使用施药数量,降低对农业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料,如:动物粪便、生物肥以及又复合有机肥等,加快生物型农药研究力度,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降低害虫灾害,可选择抗病植株的方式降低农药使用频率。另外,大力发展可循环性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

(七)建立低碳农业生产技术试点基地

第8篇

但在推进低碳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技术开发不足。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为代价生产的低碳产品,多出口到别国。由于技术开发不足,成本偏高,民众自身对于清洁能源却往往消费不起。二是企业的技术吸收和利用能力有限,自主创新能力弱,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传播,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是科技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相比其他发达地区支持力度不够,尤其对企业投入力度不大;四是企业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保定市毗邻京津,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这也是地理位置的劣势。

二、科技进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低碳建设的产业体系

以“保定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深化和加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优化保定市能源结构。进一步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节能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可再生新能源的利用作为重点,加强技术研发和生产水平,发挥风电、光电、节电、储电等产业集聚效应,完善低碳建设的产业体系。研发保定新能源汽车,以长城、中兴、长安为龙头,研发新能源小型车技术,推广节能减排理念,建成新能源汽车基地。

(二)加强低碳技术研发

大力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市场,加大对资源再利用技术、生物技术、节能建筑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力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与国外企业、银行或国内大集团的合作与交流,对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引进技术本土化和再创新进程,进一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通过激励手段,加大对低碳企业资金扶持力度,以税收、财政贴息优惠和科技投入风险基金等方式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更多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尤其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低碳环保企业重点支持,争取资金,搭建低碳建设融资平台,为低碳产品的开发和低碳技术的推广提供资金保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吸引外商投资,拓宽低碳建设资金渠道。

(四)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第9篇

1.1低碳经济的发展简介

在社会工业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下,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比如,目前世界都在关注的温室效应问题,正在逐渐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为了降低环境、社会、经济等元素之间的矛盾,使人类社会可以不断的发展下去,低碳经济的理念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受到了世界的认同,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对能源、制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调整经济产业的格局,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目的[1]。当前,包括美国、英国、意大利在内的很多细分国家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从2010年开始,我国也在逐步对一些政策进行探索,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的问题存在。

1.2建筑行业的发展背景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在低碳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建筑行业在低碳发展方面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些生态纳米、铝合金等新型建筑材料、新技术、新的管理模式在建筑中相继出现,有效的解决了建筑的污染问题和消耗问题,从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还需要更进一步的采取一系列的环保安全和节能安全措施,来更进一步对低碳经济的核心要求进行落实。

1.3市政工程施工时的挑战和要求

对于市政工程来说,需要面度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和要求:(1)在管理方面要提高对低碳概念的重视度,对相关的计策进行落实和要求。(2)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查看技术材料、能源消耗、技术方面是否适用[2]。(3)要可以接受社会群体、主管部门等多个部门的检验,不管是工程效益,还是工程成本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说对市政工程的施工开展有直接的影响。

2低碳经济下市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市政工程的环境很复杂,有比较多的受众群体,工程量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在这些特点的影响下,使得在施工过程中,很难真正意义的对低碳理念进行落实,总的来说,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2.1能耗形式

能耗形式指得是油类、电能、水能等可以直接转化成施工所需能源的物质消耗,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注意进行水能和电能的节约,随意对柴油机、汽油机等机械设备进行使用,出现的无功消耗引起的大气污染。此外,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设计问题也会使工程量提高,施工程序复杂,导致各个施工阶段资源浪费严重[3]。而且,如果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素质,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2.2施工过程造成的浪费

施工浪费指的是施工过程中,使用质量较差、工具陈旧、污染严重、能耗量大的施工设备,使用了一些过时的技术,对节能减排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后续问题也比较多。比如,在进行地下管线安装时,由于使用了过时的技术,会使管线中断,造成下水道渗漏和堵塞的情况出现。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环境意识淡薄,常常会出现噪声扰民、随意丢弃垃圾、尘雾气味稀释排放不正确等。

2.3选择建筑材料

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一般很容易走入以下两个误区:(1)在工具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下,无法对低碳材料进行运用。(2)由于资金方面的因素,选择了比低碳材料质量较次、价格便宜的材料进行施工。这两种施工中,都没有使用低碳材料,阻止了低碳材料市场的发展。

3市政工程低碳经济在施工中的运用

3.1工程简介

某地区市政工程是在建设过程中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进行建造的,工程位于闹市地区,车辆和行人都比较多,排水渠的结构边和建筑物的距离为7.3m,总建设长度为1000m,项目对低碳技术和低碳设备都进行了运用,经鉴定项目的节能效率为45%,现对该工程低碳经济的施工理念的运用进行研究。

3.2低碳经济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

3.2.1树立良好的低碳设计理念

在设计市政工程项目时,项目的建设是主要环节,所以,按照低碳理念进行项目设计就变得至关重要。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影响下,施工单位营造了良好的低碳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意识进行提高,树立良好的低碳建设目标,将低碳文化在企业的每一个方面都体现出来,做到了在保护环境前提下进行发展建设,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3.2.2大力推行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指的是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施工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节省施工资源,实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保护环境的目的,作为建筑生命周期中一个关键环节,在施工过程中,绿色施工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节能减排和节省建筑资源的主要环节,在本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进行了控制,禁止使用工作效率低、施工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设备进行施工,为了降低扬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用封闭施工的方法进行施工,对工地的清洁性、噪音的污染以及运输的清洁性进行了控制,根据具体的施工环境和气候情况,对资源和能源进行节约,使用环保的施工工艺,来降低填料废弃物的数量,通过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第一生产线的相关设备、机械等进行科学的调配和使用[4]。为了不出现机械设备带病作业的情况出现,使施工机械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施工状态下,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过施工以上措施,有效的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工程的能耗和物耗,降低市政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2.3使用低碳化的施工技术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想要达到低碳经济消耗,使用低碳化的施工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毫不夸张的说,低碳技术是低碳工程建设的重点,只有对低碳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才可以根本意义的降低企业发展和企业环境污染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本工程在进行施工时,对水资源再生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等技术进行了充分运用,使用低碳建材进行施工,使用了新工艺、新材料对原有材料进行取代,对传统的技术进行改造和革新,为了可以动态、实时的对既有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进行控制,建立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检测系统,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升能源生产效率的目的,而且可以有效的对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物进行转化利用,达到治理环境的目的,为市政工程项目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

3.2.4树立材料和成本的控制观念

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安排财务部门进行项目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和核算工作,对所有开销进行造册保存,对施工的消耗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跟进和了解。此外,施工单位还专门建立了负责工具、材料采购工作的部门,所有材料的特点、型号、使用都要进行登记记录,并向财务申报。安排专门的后勤部门进行施工阶段材料和资源的管理,为了对成本控制,避免出现材料浪费的情况,需要得到材料取用的批准后,才可以使用材料。于此同时,还对低碳理念进行了宣传,不仅对低碳概念进行了推广,而且也使施工质量得到了提升。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