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3 12:36:53
导语:在冶金工程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冶金工程 工艺类课程 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43-02
工艺类课程是冶金工程专业的一类很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冶金工程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冶金工程素质为目的的一类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并重。长期以来,其传统的考试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闭卷考试,以笔试来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考试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应该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格局,推动冶金工程专业工艺类课程整个教学环节的改革。
1 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端
冶金工艺类课程往往会涉及到很多专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还会有一系列冶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在这类课程教授与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在所选教科书的基础上再阅读大量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和书籍,才能做到对冶金工程的真正掌握和理解。然而传统的考试内容仅仅局限于所指定的教科书,考试重点较为雷同,考试题型相对固定(名词解释、简单题、问答题),学生知识面难以扩展,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门课程只读一本教科书,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的课程。
传统的考试方式仅仅采用闭卷笔试,它只注重了笔试答题的技能和对对所教授理论知识的熟记,而忽略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法检验和衡量学生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涉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考试方式将在冶金工艺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重视理论轻视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错误导向。
传统的考试方式“一卷定终身”,只用最后的考试成绩评定教与学的质量与效果,没有其它的辅助考核方式。因此,一些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考试前突出背重点、押考题,蒙混过关,更不要说积极进行课外学习了。
2 考试改革思路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于这一宗旨,冶金工程专业工艺类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思路为[1]:从重视理论考试转向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并重,从重知识考核转向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并重。
3 主要改革的方法
3.1 将平时成绩纳入期末课程成绩的评定
冶金工程专业工艺类课程通常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开课,而这个时候的学生通常忙于准备考研和找工作,因此,部分学生存在上课不认真听讲、旷课、缺课等问题。为了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实行不定期、不定时的抽查点名,将出勤率和上课表现纳入平时成绩部分。
在多媒体教学的今天,学生做课堂笔记的越来越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名言正好验证了记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并将课堂笔记在期终考试结束的时候与考试试卷一起交与老师,也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将平时成绩纳入期末课程成绩的评定,占期末课程成绩的20%。这种过程性的考核方式使期末考试成绩部分地贯穿到工艺课教学的每一节课中,促进了学习风气的好转。
3.2 降低闭卷考试在期末课程成绩中的比重
对于工艺类课程的理论部分仍然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试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所指定的教科书,内容覆盖面进一步宽广化,题目类型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名词解释、简答题和问答题,又有一定数量的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还在试卷中设计了一定量的综合型题目。闭卷考试成绩只占期末课程成绩的50%,改变了过去“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格局。
3.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也是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冶金工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一个升华过程。目前,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验平台建设滞后,实验教学模式落后,实习基地数量较少,实践考核方式落后,导致学生忽视实践过程环节,而仅注重编写实践报告。为此,科学建设实验平台,最大程度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平台;充分发挥冶金行业办学的优势,与地方钢铁企业建立密切的、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稳定并扩大实习基地的数量,形成稳定的实践基地。在实践过程中改变过去以班级为单位的方式,实行4~6个同学为一个小组的模式,不同分工、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一个实践环节。实践结束后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份完整的、内容充实的实践报告。
实践教学成绩由实践表现、岗位口试、实践日记和实践报告四部分成绩组成。实践表现主要考查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迟到、早退和实践的认真程度,占实践教学成绩的20%。岗位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应知应会,占实践教学成绩的20%。实践日记要求学生记录实践操作过程,记录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其占实践教学成绩的25%。实践报告要求用文字、图标、数据形式对实践教学进行描述和表达,考查学生对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冶金工艺过程的理解、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对问题语言文字表达的能量,占实践教学成绩的35%。实践教学成绩纳入期末课程成绩的评定,占期末课程成绩的30%。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强化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冶金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和专业素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冶金工程专业工艺类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全方位的考试方式,改变过去单纯的笔试、闭卷考试的方式,以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为原则,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施理论+能力+过程的考试模式。这不仅能够科学地考查学生对所学冶金工艺类课程和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贾俐俐,孔凡新.工艺类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2,2(4):66-68.
[2] 姜乃力,孙永平.大学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及模式改革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1(6):56-58.
[摘要] 通过对冶金工程专业的“传递过程原理”和“冶金设备”等专业课程的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实施新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并建立起独立的考核方式。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程自主学习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关键词] 课程;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互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49?03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6-26
[基金项目] 中南大学2013 年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计划(中大教字[2013]54 号)
[作者简介] 何静(1962-),女,湖南株洲人,中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湿法冶金,稀散金属提取,高等教育改革.
一、传统冶金工程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教学信息量大、老师讲解透彻、课堂秩序好等优点,但其缺点在以下三方面十分突出。
(一)课堂教学形式简单
首先,课堂上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以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师生比例太大,常常是一个教师要面对100 多位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教学中无法顾及到每位学生[1]。长此以往师生间缺乏交流,教师不能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学习情况,而学生也会认为老师不够关心自己,这样也就造成了学生不爱上课,迟到、翘课等现象时常发生,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学生的学习则变成了以应付考试为目标,从而不能做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工程实践性教学薄弱
冶金工程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与工程并重的学科。工程实践是冶金工程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等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的能力以及自主思考、独立动手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完善专业知识构架,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许多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存在不完善之处,其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基础实践多;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安排给学生的创新时间少,没有做到理论实践两手抓;师资队伍偏向学术性等。
(三)考核方式欠完善
有人说过“考核方式不改变,素质教学无法开展。”如今我国教育考核方式的不完善体现在两个方面:① 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考核。在大部分高校中,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一般来自所教班级最终的考试成绩、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大纲要求、重点突出、系统性强,讲授是否熟练、思路清晰、表达准确,课件是否合理、制作精良、有吸引力,学生的到课率以及课堂秩序性等方面。这种考核束缚了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创新,也成了教学改革的拦路虎。② 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大多学校采用的都是平时成绩和终考成绩的综合测评,期终考试占了很大一部分。表面看上去,有平时表现,有考试成绩,是一个很科学的考核方式。其实不然,这种考核方式中很少有明确的规定平时成绩如何评定,大多数老师依旧按期终考试的成绩给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与平时表现并无直接挂钩。这种考核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考定乾坤。这样导致了学生以最终考试为学习目的,应试性太强,学习知识也不全面,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提高的问题。
二、冶金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笔者参与了湖南省精品课程“冶金设备学”建设和中南大学“传递过程原理”精品示范课堂的教学。在对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相关班级的教学过程中,从三个方面尝试教学改革,以寻找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1)优化师生比,采取团队互促学习。课改课堂以“小班制”上课,师生比降为4∶30,使教师能"更好更全面地"照顾到所有学生。采取团队分组学习的方式,每组7 人左右,并配有一位指导老师和助理研究生。在团队组建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成绩优异与基础较差的学生组队共同学习,鼓励学生骄而不傲恐后争先,互相帮助同勉共进。
(2)摒弃“一言堂”,改进师生互动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思想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充分、自由、自主和全面的发展。
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由主讲变为主导。拿出总课时数的15~25%用于学生课程讲解、提问、老师点评等,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学习资源,整理笔记、拓展知识、观察现象,在课堂上由学生来讲解和解释课程中的一些原理在生活、实际工艺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例如“传递过程原理”中引入了同学们生活中关注却不知何解的问题:像足球中的“香蕉球”“火车为什么能吸人”,等等,形象生动地解释了运动流体流动与能量守恒之间的关系;例如“冶金设备”中结合认识实习的现场实感以及专业课程的知识背景,通过铝酸钠溶液蒸发结晶获取氢氧化铝的生产工艺,掌握了“单效”与“多效”蒸发的原理,“浓缩结晶”与“冷冻结晶”的区别。如此等等,改变了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加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能激发同学对各类问题的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思维得以提升。
(3)学生的认知及成果。笔者在进行上述教改后,对冶金工程专业的152 名学生了进行了一系列问卷调查,得到表1 和表2 结果。其中,全程参与课改的学生达89 人,其余学生则参加了部分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
由表1 发现,学生更认同改革后教学方式,超过九成的学生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设置,五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学习效果更好。从表2 可以看出,绝大部份学生认为改革后的互动课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课本知识到相关课外知识,学生都能主动去学习,极大地扩大了其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二)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
在课程学习中注重课堂内外培养相结合,采用实用专题案例分析的学习方式,紧密结合学科特色,从开课前就启动了贯穿整个课程的专题案例研究。在该环节中,要求学生在老师和助研的指导下完成案例选题、研究方案制订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研讨和总结,并且在课程教学结束后采取文档报告和ppt 演示、答辩的形式验收学生专题学习的成果。在案例分析报告的整理过程中,通过实地调研能够让学生切实了解行业现状,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同时,报告演示及答辩也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学术思维以及辩识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针对这一环节是否取得成效,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了图1 结果。
从图1 中我们能清楚的看出,在调查的152 名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五个方面都有提高。因此,加强实践性的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独立考核方式的必要性
课改中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有异于其他课程。对于学生,其学习成绩评定包括三种形式:平时成绩、机考和笔试,明确成绩的评判标准。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权重,强化平时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平时成绩由占总成绩的30%提高到45%,其中师生互动课堂15%、课堂出勤、作业练习和实验15%、大型专题案例分析15%。降低了期末笔试成绩的比例,由原来70%降为30%,考试内容以理论计算、实际应用和案列分析的主观题为主,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加了机考方式,成绩占总成绩的25%,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概念、经典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其较完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基础水平。通过核方式的改变,使得学生课外学习热情更高涨,兴趣更浓厚,平时的表现更佳,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灵活运用知识而学习。
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也有了重新界定。主要考核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执行,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更多地利用心理学原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促进师生的互动等。这科学直观地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对老师的评价更为客观和准确。通过对学生以及常年从事冶金教学工作的15名教师进行调查统计,师生对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看法如图2 所示。
图2 显示,接近90%的学生满意改革后新的考核方式,由图(A)和(B)可知,64%的学生和93%的教师非常赞同及满意这种考核方法,仅有一名教师认为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并不是十分有效。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也从学生口中得知,考核方式的改变彻底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看法,他们从只看重最终考试变得注重平时学习和能力的展示、培养。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知识,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几点思考
(1)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改革的重头戏。通过互动课堂,师生得到了良好的知识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由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时不能营造出课堂的严肃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权衡好教学自由与严肃的尺度,只有创造一个好的、有序的教学环境才能确保教学有序的进行,达到更好的学习的目的。
(2)课程考核模式多样化。课程考核是任何教育、培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校冶金工程课程考核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平时考核比重,进行方式多样化的考核;二是改革课程考核内容,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知识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充分认识到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专题案例分析、专业实习等环节的教学提了高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动手的能力,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完善专业知识构架,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结语
当今是我国冶金工业急需突破的阶段,需要大量冶金工程方面优秀的人才。课程改革的良好推进是人才输送质量的保障。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建立独立的考核方式、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课程改革有着巨大的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具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如今我们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初见成效,我们应遵循科学的理论,脚踏实地,认真做事,贯彻实施好改革的方针,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及完善添上精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作者:徐征 陈利生 余宇楠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冶金工程 专业英语
[论文摘要] 编写适应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特点的教材是培养学生专业外语综合能力的基础。教材必须反映出专业英语交叉学科的特点,符合冶金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学生应用的需要。
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外语能力的要求,开展冶金工程专业为了达到英语教学的需要,必须编写适应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特点的专业英语教材。
一、教材必须反映英语教学的共性以公共英语的思路编写突出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进行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的训练。必须转变以往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重阅读、重翻译的思路;把专业英语按照公共英语的教学思路来进行编写,从词汇、句法、文法三个方面入手,利用专业英语的教材,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明确专业英语教学的定位——特殊范围内的英语教学的两层含义。首先,是英语教学;其次是介绍的内容是有关冶金工程的内容英语教学。即英语教学是共性,专业英语教学是个性。教材的构成应用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正文、词汇表、词汇练习、句法练习、翻译、应用文训练等。
二、教材必须反映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冶金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要反映出冶金基本单元操作,冶金过程中所涉及到其它学科的知识——如环保、经济指标评价、冶金过程的发展历史、冶金设备、典型金属的冶金原理及提取工艺和流程。紧紧抓住专业词汇的学习、训练这条主线,使学生能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建立起用专业英语这一工具进行专业沟通的能力。
三、教材必须适应高职院校特点,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材必须适应高职院校宽口径,重能力培养的特点,从“大冶金”的思路出发,教学内容要根据市场对冶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冶金技术发展的趋势来进行编写。做到“一进一退”来编写教材。“一进”是指教材应延伸到采矿、选矿部分,了解采矿、选矿的基础知识。“一退”是指还冶金工程材料科学分支的本来面目,介绍物理冶金及新材料研究与应用的相关内容。使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了解冶金技术的新进展及采选矿基础知识、材料科学的最新动态,拓宽知识面。
四、教材必须适应学生需要,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及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教材应突出对学生专业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即突出应用之训练及常用交流方式的介绍。
按照先读后写,先听后说的思路来进行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由学习模仿——应用的模式来重点培养以下几项能力——撰写英文摘要、写推荐信、求职信、会议常用发言、模拟求职对话。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是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能从冶金专业外语的学习中获益,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五、教材内容必须适中,符合高职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
根据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应该在12~15单元,每单元可由A、B、C、D四篇文章组成,其中A、B两篇文章可作为精读材料;C、D两篇作为补充的阅读材料。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又可使学生有一定地自主学习的余地。使课堂的精讲多练与学生课余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形成冶金专业英语教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只要把握好专业英语,专业与英语交叉的特点,根据高职教育要才培养模式,反映学生的实际需求,内容适中;就能更好地适应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栾国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教学探讨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1).
[2]韩红.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8,(29).
[3]胡仲禹.浅谈化学类专业英语的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5,(2).
[4]孙涛,张莹.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
[5]张世云.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框架构想[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工程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00-03
创新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关系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我国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基础发展和经济积累后,必然进入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复合型创新人才”[1]。冶金专业是典型的工程特色专业,既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又要特别重视工程应用型创新创业复合人才的培养。当前,江苏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由侧重工程研究型人才培养(重点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正向冶金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转变。研究型工程人才包括重点本科(本一)和研究生培养,而侧重工程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冶金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并正在筹建江苏大学连云港学院和江苏大学连云港工程研究院,侧重工程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这样一个专业发展趋势背景及社会需求下,冶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内容和模式都急需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调整,以满足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江苏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为适应社会对培养多元化创新人才的需求,该专业在侧重工程应用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教学改革,这涉及到为加强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在基础理论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方向课程体系配置以及专业实践教学等方面应该采取的必要性调整和创新探索实践,为冶金工程专业及相近似的工科特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基础理论创新教学改革
基础理论是工程创新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思想,才能在工程应用方面实现工程创新,因此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不断引入基础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从而实现创新性的基础理论教学,这是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基础。在大专业教育背景下,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既要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不断拓宽基础理论的范畴,又要根据学科发展方向,不断更新基础理论,特别是容易衍生创新方向的交叉学科领域基础理论,因此,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中心是拓宽基础、注重创新。此外,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所属行业发展需要及时代的特点,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所以说,基础理论创新教学建设和改革是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拓延发展的动态过程[2]。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实现专业基础理论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建立一支引领或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并能够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方法、新方向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专业教师不能仅拘泥于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而是要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学生们只有了解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才能居于学科前沿,利用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实现创新。江苏大学将《冶金物理化学》等课程定为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成立这些课程的教学研究团队,课程组全部老师不仅全面掌握课程的理论体系,而且对该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方向都有很好的洞察和建树,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穿插融合到教学内容当中,使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紧随该专业科学发展的前沿,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中设置创新研究新成果知识模块,系统地传授在某一领域或方向上最新的科研成果[3]。
二、技能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改革
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按专业理论模块,开设了技能训练性、理论综合性、理论创新性和开放性四个不同层次的实验。
1.技能训练性实验。开展技能训练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重要物理量的测试方法,如高温仪器的使用、热电偶测温及校正等,为开展高层次的实验打下基础。
2.理论综合性实验。将专业基础理论经并行交叉渗透或纵向贯穿连接融合成综合性理论,开展综合性实验。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实验时应融合多方面的冶金理论,组成严密、科学的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子项目的细节又要各有侧重,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和创新能力。目前,江苏大学冶金专业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包括冶金渣性能、冶金动力学、火法还原冶金、湿法冶金、金属熔体性能研究等5项综合性实验。
3.理论创新性实验。理论创新性实验主要利用专业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及大学生科研立项、实践创新训练等项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个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最终研究成果以撰写可以公开或申请专利等为预期目标,这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存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也使学生掌握了数据分析、规律总结及文献撰写方面的能力。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技能训练性、理论综合性、理论创新性和开放性创新研究的多元、多层次、逐层深入的实验教学不仅夯实并拓宽了学生的基础理论,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研究的思路与能力。
三、专业实习、工程实践训练方面的教学改革
冶金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教学主要包括由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到对口的工矿企业开展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开放式的就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行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的动力。对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都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培训人员带队,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必须不断拓展实习基地,尽量安排学生到一流的企业去学习;同时,也必须培养和锻炼一支创新能力强、知识丰富且工作认真负责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打好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基础。对于毕业实习和开放式的就业实习,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结合国家、省以及校级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有针对性的利用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及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开展工程实践训练。对于工程实践训练,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为契机,不断开拓新的、技术水平一流的产学研基地并加深与基地的全方位合作,给学生提供开展工程实践训练及创新研究的空间。目前,江苏大学的冶金工程专业已经有沙钢、宝钢、武钢、南钢、张铜高新、等产学研基地十余所,这些基地都是冶金行业一流的企业,涵盖了冶金学科的主要方向,学生在这些基地开展实习和工程实践训练,将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锻炼了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目前,江苏大学冶金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相关企业的高度认可,连续五年保持100%的就业率。
四、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新举措
自2009届入学的学生起,新制订的专业培养计划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获得2个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后才能顺利毕业,这是重视和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的一项新措施和硬性指标,受到学校专业老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专业教师通过研讨和论证,制订了学生获得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的途径和管理认定办法。学生获得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的途径包括:(1)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比如挑战杯、星光杯、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计划等;(2)学生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申请大学生科研立项等项目,需要参加实验并完成项目研究报告等环节,其成果以或申请专利发明为主要验收指标;(3)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学生通过到工矿企业进行为期15天以上的工程实践,提交工程实践创新报告并通过答辩,具有创新思想的成果可以认定为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的指导教师落实则通过师生双选结合,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完成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过程中的指导工作。目前已经落实了09和10两届学生,学生的科研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热情明显改善,学生在撰写科研项目申请报告、实验研究及报告等过程中,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实施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是促使学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新举措。
为适应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要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本文以江苏大学冶金专业为例,阐述了重点工科院校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进行的教学理念、方法调整和新的举措。特别是在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及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构成并在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邵辉,龚方红,徐萍,葛秀坤,赵庆贤,蒋必彪.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09):88-89.
[2]王宏明,李桂荣.“冶金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8,(05):31-35.
[3]王宏明,李桂荣.科研实践和工程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冶金教育,2009,(06):14-16.
关键词: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72-02
课程是教学之本,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要而又基本的教学建设,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因此应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商科院校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出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具有商科院校特色和相对优势的金融工程人才。为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设计适合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体系。
一、美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课程设置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了解国外名校金融工程课程设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比较和借鉴,是摆在我国金融工程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作为金融工程学科的发源地,其金融工程学的研究水平在世界首屈一指,而其金融工程专业的教育水准也是世界上公认第一。美国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主要放在硕士层面进行培养,并且主要设置在工程学院、数学院或商学院。美国金融工程专业排名前20的学校,只有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Hass商学院,并且Hass商学院是美国唯一一个在商学院主持下提供的金融工程学位计划的学院。而Hass商学院授予毕业生的金融工程文学硕士学位(Master’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与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和芝加哥大学授予的数理金融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Mathematics)相比,文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更偏重于实际的运用,对理论的要求偏低,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Hass商学院金融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比如公司金融、金融机构讨论、金融创新成败案例、应用金融设计等课程均为较实用的课程,而这些实用类课程的设置将会使其培养的学生更易适应将来的工作。也许学生并没有掌握数学或者统计学的高深课程,但是由于学校的课程强调了如金融机构讨论、公司金融、资本与货币市场、动态资产管理等职业导向型课程,并且强调了案例教学,所以学生毕业后还是可以较好地适应在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
美国Hass商学院对案例教学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因为案例教学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对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而案例教学这一点在国内的金融工程教育别薄弱,这可能和我国金融工程实际应用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滞后有关。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实际运用将大大增加,这为我们发展金融工程案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高校应该根据我国的金融工程实际运用的发展状况随时更新和完善案例,增加案例教学课程的比重,使学生能更好地通过案例教学来提高其对金融工程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
我国金融工程学科建设开展较晚,无论从学生素质还是师资状况来看想迅速在理论研究上获得突破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商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法,强调职业导向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而课程设置侧重于实际运用,开设比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而对于我国目前银行业仍然是金融体系主体这一国情,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信贷管理、投资银行管理等相关课程,另外还应辅之以保险、税收、金融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这样所培养的学生在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二、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商科院校通常具有非常浓厚的商科学术氛围和商学院氛围,因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参照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Haas商学院MFE项目的课程设置,应侧重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1.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原则
从金融工程的内涵来看,其理论基础在于经济学和金融学,因此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含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并且由于金融工程具有工程化、应用性特点,我们在开设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并不是单纯为了理论传授或学术研究目的,而是服务于金融工程的应用性,因此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在实践上的应用性。也就是说,其课程设置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放在首位。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则
技术创新问题是工程教育界研究和讨论的“永恒课题”。创新是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体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的关键。金融创新是金融工程的灵魂,它包括各种创新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解决金融问题的各种创造性方案的配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金融工程人才,是金融工程专业重要使命。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虽然金融工程是以数理模型为工具的,但不能把它单纯地看成是数学游戏,学校可以开设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减少课内时相应增加课外时;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设计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让学生能自由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发展,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设置提高类课程。
3.“博”与“专”相结合原则
由于金融工程具有交叉性学科特点,其所涉猎的范围极为广泛,包含了经济学、金融学、数学、工程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理论。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包括其所涉及的所有学科。但是由于金融工程涉及面太广,我们要想在四年本科阶段对其所涉学科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还应结合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即侧重某一个培养目标,从而体现“专”的特性。比如,可多开设一些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
三、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根据当前已有的教学实践和上述课程设置原则,笔者认为,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模块的课程:一是理论基础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二是专业模块,该模块课程的内容应包含金融工程原理、金融市场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三是计算机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四是数学与统计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2.课程设置方案
由上述课程设置基本框架,我们提出了以下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案,(见表1)该课程设置方案充分体现了前面所述的三个原则:突出应用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则和博与专相结合原则,并突出了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和独立性,为商科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特色的金融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平,程鹏.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4-76.
[2] 唐菁菁,谭春枝.美国金融工程课程设置比较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9,(1):53-56.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优化
现代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项目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加之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工程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院校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应重视实验教学环节,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目前,实验教学环节通常包括四种形式:①课程实验,如项目管理课程实验等;②课程设计,如项目管理规划大作业等;③现场实习,如工程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④校内仿真实验,如沙盘推演等。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河北省内外42所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情况的调研、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设计实训效果不理想
一是专业工具软件和机房等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导致设计难以使用软件处理数据,指导教师只能缩减课程设计内容,设计规模与实际工程有差距;二是成绩考核主要依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或报告,缺少对学生兴趣和参与性的培养及设计过程的动态监控,这就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先拖后抄”,投入精力不够,减弱了课程设计的实训效果。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调研表明,70%左右的学校校外固定实习基地建设数量偏少,每年组织实习时,都要由指导老师靠个人社会关系联系实习单位,导致现场实习组织难度大、实习效果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校外实习实施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交通、食宿费用上涨很快,实习经费不足;②施工生产现场条件复杂,学生安全难保证;③工程建设周期很长,而教学计划内的实习时间有限,一般学生在现场实习过程中,通常只能接触工程建设的某一阶段,或是项目管理某一方面的工作,不能将各种专业课程知识系统化并有效地应用。
3.专业软件建设资金不足
调研显示,有60%以上的学校存在软件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某些学校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另一方面,某些课程相关软件市场价格较高、升级周期短,费用高,造成软件建设资金相对不足。另外,有些专业软件的利用率不高,也使得软件购买的性价比较低。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一些专业软件,如房屋建筑工程计价软件,绝大多数软件公司很重视从学校入手进行潜在市场的开拓,一般能够给出一个低于商用价格的优惠价,但是这一价格还是高于一般高校的承受能力。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优化对策
1.开展与专业软件公司的全方位合作
高校可尝试与专业课程软件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具体操作要点有:①软件公司以优惠价格或免费提供给学校,学校通过安排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②学校老师结合教学与科研成果,对行业需求热点或某些软件功能需求进行分析,有效指引软件公司研发或与软件公司合作进行二次开发;③软件公司可通过举办软件应用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算量大赛、项目管理沙盘对抗大赛等。
2.提高软件采购资金利用率
当前,各种专业软件更新非常快,学校往往在批准初次购买资金后,很难再给予定期的软件升级费用。因此,在引进专业软件时必须和软件公司谈判,尽量争取最长的免费升级时间,以保证软件的及时更新、持续可用。
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应考虑提高软件利用率,如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可列为《建筑工程估价》课程的实验项目,又可作为建筑工程估价大作业和毕业设计的工具软件,还可以作为造价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软件。另外,不同专业、不同二级单位之间可以共享软件,比如工程管理、土木工程专业可以共享工程造价计价软件和实验室。
3.动态控制课程设计全过程
课程设计的组织实施应强化从指导书编制、设计指导到成绩评定的全过程控制。如石家庄铁道学院建筑工程估价大作业、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采用过程控制方法,虽然增加了指导老师工作量,但体现了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校生普遍觉得把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学通了、会用了。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85%以上的学生反映大作业实习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能够直接指导实践工作。
4.建立协议实习基地
现场实习基地可通过和学校的主要用人单位联系,建立固定实习基地,每年实习前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的有代表性的项目,尽量节约使用经费。如石家庄铁道学院积极加强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等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了多个协议实习基地。学生参加施工现场实习前,应事先进行安全教育,进入现场前还应接受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来转移安全风险。
5.加快校内仿真实验室建设
建立校内仿真实验室可以将一部分现场实习转变为在校内实验室实现,如可以将瓷砖墙面、玻璃幕墙等外墙装修施工工艺和工程构造制作成实验室展板,既节约实习经费,又丰富实验内容。仿真模拟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短时间内对项目管理全过程或是工程造价管理系统过程的体验,克服现场实习的不均衡性。如石家庄铁道学院2008年引入了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课程,教师只作为仿真施工项目管理的引导者和讲评者,由学生组建的团队独立借助沙盘进行施工项目管理模拟推演。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仿真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现场气氛热烈、开放,并且能够把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合同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等专业课程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
6.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学习或社会服务,如辅导学生参加算量软件比赛、参加实际工程的投标文件编制等。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增加其社会实践经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优化应基于资源的高效使用,强化实验教学全过程对工程管理人才基础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反复训练,以推动新形势下应用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验教学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专业认证;学生;职业能力;改进
作者简介:靳遵龙(1973-),男,河南淮阳人,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副教授;王珂(1970-),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04710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0440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03-02
近年来,工程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保障和提高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强化行业需求对工程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为了配合国家工程师制度改革,实施注册工程师制度,尽快实现工程专业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教育部于2006 年3月正式成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及其秘书处和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至此,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启动。首批试点专业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每个试点专业选择两所试点高校。
2007年专业认证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试点专业的认证过程中,在结合我国工程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和借鉴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熟经验。同时,为了规范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教育部办公厅于2007年8月印发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强调在教育部领导下负责组织开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但是,鉴于认证本身的属性,并为了确保专业认证的客观性,专业认证应当由第三方认证机构执行。相关部门于2013年组建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备委员会并设置秘书处,最终将成立独立法人社团组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备委员会的设立以及伴随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我国即将加入《华盛顿协议》,所有这些必将为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赋予新的内涵。
专业认证对于促进和保障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专业认证是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契机。通过专业认证可以重新审视办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达到以认证促建设的目的。以下就专业认证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以学生职业能力为考查核心的专业认证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于2012年7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新标准以“学生”为首要内容,而不再是以“专业目标”为首要内容。新标准强调所设置的工程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强调认证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达成程度。
新标准以考查学生能力的达成度为基本核心,彰显“以人为本”。新标准要求认证专业毕业生具有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新标准中的“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以及专业补充标准等因素均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其总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认证体系
二、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认证既是过程,又是结论。[1]一方面,它促进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它对过去的教学质量进行总结并进行评判。专业认证特别强调持续改进机制,它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契机。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工程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任。[2]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对学生工程能力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大学工程教育不能随着企业需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必将日益突出。认真研究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下提出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1.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
毫无疑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其次才是开展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功能。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高校更加注重科研的投入,在评价体系上体现研究职能的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较高。多数高校在管理上与二级院系签订目标管理任务书,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科研经费到账。这种情况导致二级院系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倾注在科学研究上,而弱化了本科教学。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科研经费与科研成果更具有吸引力,而且在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中对科研成果的高要求导致高水平师资为本科生授课率降低。
教学与科研本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有些高校提出“以教学促进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然而,由于更多的师资力量从事科研工作,或者教师的更多精力倾注于科研工作,而无暇顾及本科教学。“用科研反哺教学”也便成了一句空话。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过去“象牙塔”式的大学转变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2.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传统的中国本科工程教育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较为单一封闭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3]该种培养模式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专业口径狭窄,培养过程和培养规格过于单调,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解决本科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然而,所谓的教学改革成果较少付诸于教学实践,较多将“教学改革成果”装裱于墙上。教学改革的口号提了一大堆,挖空心思提出的改革模式名称鲜亮,唯恐被人称之为“落入俗套”。教学改革陷入抽象的、空洞的、口号式的自我标榜,学生很少从教学改革中受益。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推行“学分制”。学分制旨在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增加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远未实现这一主旨。培养方案的设计过于呆板,选修课程结构不够丰满,各种课程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对接。学制仍然是刚性学制。有些跨院系的课程不能相互认可,为学生们的选课带来障碍,不能够真正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本科生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学分制仍然更多地停留在书面上、制度上。
三、持续改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若干措施
1.引导大学重新合理定位,回寻大学精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大学之大,在于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学校发展的“根”。只有根植于肥沃的土壤,一所大学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引导学校回归大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回归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最终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也只有在大学精神的指引下,本科教育才能突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藩篱。着眼未来,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放在学校的战略高地上,致力于开拓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各个高校应在基于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大学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己任,而创造精神恰恰是学生能力的核心属性。从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来看,大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本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只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的平衡被打破。当前的任务是制订相应的挽救措施,尽力保持两者的平衡,在大学精神的指引下使本科教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
2.促进教学改革真正付诸于实践教学
为了解决本科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然而,大多数教学改革举措流于形式,很少付诸于真正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改革陷入抽象的、空洞的、口号式的自我标榜,学生很少从教学改革中受益。
教学改革相应的举措及教学改革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关键在于如何将好的教学改革思路真真正正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践?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推行“学分制”。能否真实地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增加时间弹性及选课弹性,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们跨专业选课,将本、硕、博三个阶段的课程融为一体,成绩相互认可,可以让学生们先进行选课,然后根据学生们的选课情况进行排课,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可以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充分调动最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自觉性,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教师的授课积极性。
对于一直强调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可以聘请相关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导师队伍,指导学生在入学过渡阶段的选课及学业规划、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阶段掌握知识的侧重点以及就业阶段如何择业等,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导师制示意图
借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夯实教学基础、健立健全规章制度、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专业认证被认为是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催化剂。[5]
(下转第6页)
(上接第4页)
需要认证的专业应当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对照认证普通标准及专业标准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从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情况、产学研结合、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进行重新理顺, 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6]同时,应当以专业认证为契机,通过开展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摸底调查, 加强对与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研究, 结合相关产业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研究修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淑芳,余立新.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促进专业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09,(5):25-28.
[2]付景川,姚岚.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0,(6):77-81.
[3]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71-85.
[4]李一冉.大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暨南大学金融学即金融工程方向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再学习能力,掌握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和统计分析能力。
该学校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再学习能力,掌握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和统计分析能力,能在国内外金融企业从事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业务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运筹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财政学、金融市场学、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概率论、博弈论、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该学校专业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来源:文章屋网 )
文章先对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金融工程发展特点和学科特性,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讨,提出了实际有效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金融工程学自产生以来,迅速应用到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1-2]。但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不完善,人才培养缺乏成功模式和经验,国内迫切找到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
1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自2002年教育部批准部分高校设立金融工程学科以来,一批高校被获批设置金融工程本科专业。但是国内开设金融工程学专业的院校仍不足百所,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类型的高校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不同院系,大多高校设置在金融学院或者管理学院,也有的设在数学学院、工程管理学院等。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更具学校自身情况而定。目前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没有标准模式,很多学校就照搬国外培养模式,即采用金融应用型模式、工程研发型模式或数理研究型模式[3]。
2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它培养出的金融工程人才必须具备全面的理论功底、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活跃的创新思维和快速学习能力。实践中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与完善。
2.1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不完整,定位不清晰目前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形成体系,只是按专业单独设立培养目标,很少考虑学校自身特点和理念,没有融合市场经济对金融工程专业需求。对专业人才定位层次不清,人才知识结构不完善,多数院校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脱离学生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状况。忽略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但实际培养中落实较难。
2.2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通常要求过高,脱离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片面的最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往往失去了学校自身特色和地方经济特点,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知识广而不精,实践动手能力差,金融事务工作经验不足,缺乏预测与把握市场经济变化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基本上处于知其然而不能用的尴尬境地。
2.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国内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数是参考国外学校课程模式,对相关课程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添加,但是金工程专业发展经验少,应用型高校自身的师资不足,致使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种类少且范围比较狭窄,课程之间衔接性不足。另外,部分应用型高校在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缺少灵活性,没有结合学生培养去向去适当调整课程,进行统一标准。
2.4金融工程专业教材建设落后优秀的人才培养受很多因素决定,其中优秀教材使用是重要因素。金融工程刚引入国内之初,适合教学的教材很少,除了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外,很多有能力的高校都自编教材。但总体看来,优秀教材偏少,教材存在重复抄袭现象或简单雷同的问题。
2.5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教学实践形式化金融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广泛且学科交叉较多,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教育背景和很强的综合知识体系。然而目前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教学人员急缺。同时我国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大都设在文科类学院,而文科类学院的教师大多是数理基础欠缺;也有部分高校理科类学院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它们的教师数理基础好,可经济金融知识却没有一点基础,很难胜任金融工程专业教学。
3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人才是搞好金融市场的之源,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决定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长期稳定。应用型高校肩负着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重要使命,但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解决。
3.1构建总分-阶段式培养目标体系,明确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金融工程是作为一个应用性、创造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纵向层次性,同时注重横向全面性[4]。首先,建立总分式人才培养目标架构,总的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分目标要体现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学校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形成各校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其次,建立阶段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于本硕博不同阶段金融工程人才培养要有层次性,同时注重目标的连续性。让学生在本科四年形成相对完整知识体系架构,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通才型应用型人才;同时,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也要有阶段性,通过目标阶段化,是学生能够更清楚自己每个学段的任务。
3.2加强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应用型高校在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共性原则,夯实学生金融工程专业基本知识与加强技能训练。同时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地方经济需求,根据学生自己兴趣,导向性地培养学生在理论研究、金融事务服务、投资理财规划、风险管理技术,产品设计研发、数据收集处理及模型构建等方面,选择其一或二方面重点培养,做好做精,培养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专才。
3.3完善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强化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应用型院校金融工程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培养服务型与应用型人才目标为前提,逐步分层设计和制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满足系统性和灵活性,注重公共必修、专业必修和专业辅修及其他素质教育相结合。在专业课程设置保持较高的系统性前提下,要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保持一致,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适当删减课程或增减课时或增加新的课程,以适应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设置体现服务社会经济功效。但是必须注意不能随意改变课程,要有一定的调查研究和专家评估,更不能依据教师而改变课程设置。另外,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培养目标阶段性上,对于不同阶段要合理调配不同课程组合,以供不同程度的和要求的学生选择,根据导向性就业去向去自主学习必要课程。
3.4加快建设金融工程专业教材体系,打造适合课程教学的精品教材金融工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懂得多专业的基础课程,需要精心挑选适当教材。首先,要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工程专业教材体系,建立不同专业课程的教材库,提供适合教学的公共基础课教材、专业课教材、专业选修教材等,并经常性更新教材库。其次,要加快引进国外优秀教材速度,注重原版教材使用,同时组织精通外文的金融专家翻译高质量的国外金融工程专业教材;另一方面,鼓励国内专家编写适合于国内金融工程专业教学的精品教材,使教材更加贴近专业培养目标及学校特色。最后,要学会充分高效利用教材,组织教研活动进行教材筛选与教学内容取舍,经过不断地研讨,最终根据自己学校专业特点编写相关教材。
3.5加强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院系联合培养金融工程学科的交叉性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的难度,不仅对学习的素质提出要求,更是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挑战,要培养出高水平的金融工程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学与实践,更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加强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充分调动本校师资力量,采取各院系联合培养,强调各学科教师之间的配合,一门课程配备多名教师进行综合教学,解决暂时性的师资短缺问题;其次,要加强学校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外出专业进修、读博及参与企业的培训等,建立起适合于本校学科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最后,要力所能及的引进金融工程专业海外人才,提升教师队伍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葛和平,李晓庆等.高等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4(31):182-184.
[2]孙茂辉.国内金融工程发展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J].当代经济,2012(3):96-98.
[3]谭春枝,龚雪.科学构建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