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11:05:19
导语:在大学自我评价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011-03
一、研究意义
教师自我评价重视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反思,在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过程中,使教师得到各方面的提高。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评研究不仅对完善教师评价有效的评价制度有帮助,而且有利于教师自评研究直面教学课堂,通过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自评,对教师自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帮助。
教育法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机构。教学评价在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中,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可是,现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创新与交往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重视教材的灌输,把教师作为中心,缺乏一定的思维开放性和教法灵活性,等等现象,都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二、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
教师的自我评价是以评价的主体为界而划分出来的,指被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在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主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出评价,并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
1.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对自身的重要性
教师自身的发展应源于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以及对其不断反思。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反省和成长。通过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参考,让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行为和学生的表现以及对课堂的成败进行理性的分析,在不断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使教师的发展。这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对学生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全面的师资保障。学生就像一面镜子,学生可以反映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不良的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在影响教师的同时,对培养学生成才也会带来极其直接的隐患。
三、现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目的的认识
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目的持有正确的认识。很多教师会敷衍了事。应该知道,开展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是希望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只有教师自身明确了这一目的,才会正确对待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
2.教师自评知识的限制
教师课堂自我评价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评价知识和技能。为了顺利进行自评,教师应该掌握自评方法、原则等的知识。否则在评价中教师就不会提供有效的合理的评价结果。于是就必须提高教师关于自评的知识水平。
3.教师忽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理性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存在
现阶段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教师所考虑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少及程度,关注的是单位时间内所规定教材讲授任务的完成状况。我国教学论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而且仅作为一个认知过程来认识。 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忽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理性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存在,是不明智的。
4.学校并没有形成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制度
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明确的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标准,没有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制度化、规范化,在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校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管理和引导作用。而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保障。
四、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1.学校要给教师必要的培训并引导教师明确评价的目的
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很多教师对评价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在评价的过程中碰壁是在所难免的。要让教师明白,开展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师自身的利益关系不大。教师一旦把自评结果与利益挂钩,那么在评价过程中,就会出现刻意隐瞒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方面,故意抬高自己,达不到教师自我评价的真正目的。所以,笔者认为学校有必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指导和培训。
2.教师积极收集自我评价的信息并及时使用评价结果
教师自我评价信息的来源不是单方面的,在自己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教师也要适当听取同事、领导的评价,其实,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过程,同事、领导和教育专家的观察记录都能从不同方面反应教师的工作情况,这些评价有时比教师自己的评价更加客观、准确,而且可以为教师提供大量可靠的信息,教师应该综合多方面的信息来评价自己的教学。
并且,教师应该重视并及时使用评价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总结策略和方法,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发挥自评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清楚地把握学生的态度,能够及时地调整教学保证教学效果。
3.教师应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
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情感十分重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大都具有各自的特征。而大学生相对成熟,在知识和能力上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观点,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极强的表现欲,希望能在实践中证实自己的能力。所以,课堂教学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拒绝照本宣科、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要讲求教学方法,要体现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与学生讲座相结合,使教与学双方真正沟通。要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动大脑思维,理解概念和技能。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时候,应十分关注学生态度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4.确立合理的课堂教学自评标准
制定课堂教学自评标准时,教师的意见也很重要。即使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育专家,他们有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基础,而且能够准确地判断出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提出的新需要,但教师的作用仍不容忽视。他们在教学工作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只因缺乏教育理论的知识而略显不足。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自评标准。教师自评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评价标准应该更多考虑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教师的教龄、学历、性别的差异,不能用同一把尺去衡量不同的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具有不同学科特色、适合于不同教师的评价标准。
总之,必须坚持进行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巨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使教师教学行为得以改进,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工作中,教师既不能盲目效仿同事,也不能迫于学校领导方面的压力敷衍了事。教师应该充分地正确认识到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意义,将其有效地进行下去,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之中。只有这样,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才会真正起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师生教学相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利波,杜学元.试论我国教师的自我评价[J].教师教育研究,2006,(4).
[3]装娣娜.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J].教育研究,1996,(3).
[4]范春林.教师自评怎样更有效[J].教师评价,2004,(6).
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心理学派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问题作过一些探讨。如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行为主义学派,把自主学习看成是学习与自我强化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相依关系,认为自主学习包含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三个子过程,并开发了一系列自我监控技术;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自主学习的机制,他们把自主学习分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子过程,强调自我效能和榜样示范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信息加工心理学则把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看作元认知,着力研究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主张通过学习策略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研究对我们探讨自主学习向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仅凭上述理论解释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齐莫曼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逐步建构起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自主学习理论,引起了教育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齐莫曼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在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把自己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者。在行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引起困惑的三大问题,即什么是自主学习、学习的自主性与动机和元认知的关系、自主学习技能是否可教,都己经得到初步回答。无疑,这些进展为自主学习的后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基本上仍处于初步阶段,有些基本问题如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有效的自主学习干预模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主要有华东师大邵瑞珍教授的“学与教”的实验、北京师大林崇德教授的“学习与发展”实验,以及一些地方开展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和学生学法和学习指导实验研究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主体教育思潮逐渐形成,在教育理论界及实践界的影响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教育实验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至此,人们开始关注什么是自主、自主性,探索自主学习的本质,及要达成学生怎样的变化发展、如何实现自主学习等等。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
虽然目前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不少,但自主学习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国内外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下过定义,如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rman)、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等。我国学者庞维国先生综合这些定义在《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一书(2003)中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自主学习下了定义:从横向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各个方面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地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其学习就是不自主的。从纵向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我们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是充分自主的。如果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完全依赖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则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很多研究者认为自主学习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即指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程度。
(3)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模式。
自主学习的定义可归结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三、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方法上,观点比较零散,现整理如下:
增强自主学习的内在要素,包括激发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发展迁移能力、提高元认知能力。创建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包括创设民主、坦诚的课堂,设置适当的教学形式,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实施合理的评价机制。(《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陈碧芬)
培养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异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的研究》,贺杰)
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反思,学会自我评价学习的能力。(《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徐军)
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重视课前预习,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浅议新课标下高一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马占军)
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五环节法:1.尝试性学习;2.课堂上反馈与评价;3.点拨性辅导;4.巩固性练习;5.全面性总结。(《浅议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王莉莉)
教师角色转换;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营造自主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主学习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张广节,张伟红)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
自主学习是历来就有的,从观念到理论再到实践,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由于知识爆炸、瞬息万变的今天,自主学习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新课程也明确提出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自主学习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其发展有三个阶段,而且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举出一些较为关键又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要经历一个从他控到自控的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他控、半自控和自控。第一阶段,由于学生知识以及认知能力的不足,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只能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积累知识,形成能力,进而开启自主学习的大门;第二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若独立面对学习任务,在多数情况下还是难以完成的。他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调控;第三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多数情况下,能独立、有效地学习,当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寻求帮助。其实不管是那一阶段的研究都还只是在萌芽阶段,所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很多,不仅有外部因素,如教师、家长、社会等软环境,实物模型、Internet网络、数学软件等硬环境,还有内部因素,如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学习动机以及原有认知水平等。
(三)理论层面上探讨高中数学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较多,但实践的验证较少。还需要提出更具有操作性的措施,通过与一线教师的合作,到高中数学课堂中实施,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理论,使得研究的可信度增强、具有更广的适应性。
(四)由于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具体,所以对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是粗略、模糊的,这还需要完善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碧芬. 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04
[2]贺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王莉莉.浅议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7.
[4]马占军.浅议新课标下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S1.
[5] 张广节,张伟红.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评价;反思性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1)12-0055-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1]教师自评问题由此开始引起学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关注。研究者纷纷撰文,既有肯定教师自我评价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2],也有系统性归纳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工具和方法的[3],还有对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运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的[4]。可以说,相关理论成果极其丰富。各地中小学也依据“新课改”要求进行教师评价改革,建立起教师自评制度。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开展教师自评活动仍存在着种种障碍,未能充分体现其自我督促、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作用。基于此,需要对教师自我评价的问题根源进行深入思考,以期能为有效地开展反思性自我评价活动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
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的,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参照教师专业评价标准,并结合个人特点反省自身的教育理念及行为,对教育全过程现实或潜在价值进行判断的活动。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释放教师主体性
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主张作为课程与教学情境中内部人员的教师,是教师评价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供外部人员评价的对象。它凸现了教师主体性的人文追求,体现了“自由解放”的理性觉悟。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对自己的形象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评价,随之产生满意或者不满的心理,进而可以产生一种自觉、主动的自我更新、发展的意识和愿望。通过自我反思,教师形成对教育现象及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身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此外,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立足于教师自身的发展特点,尊重教师个体间的差异,在评价过程中容许教师在能力特长、阶段目标、发展速率、发展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个体特点。自我评价的价值取向激励所有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速率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二)强调自我批判性
反思性自我评价的开展是基于这样的信念: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师要承认自己的教学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学行为可以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检讨得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种信念促使教师进行不断的自我评价,促使教师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自我剖析,向他人进行自我暴露,以此获得他人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它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的结果进行自我调节,总结自己教学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及时寻找弥补的措施、方案,并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提高。
(三)渗透教育全程性
传统的教师评价强调静止的、横断性的评价,而反思性自我评价则强调动态的、持续性评价。教育是日复一日的,教学内容是不断更新的,教育对象是时时变化的,因此反思性自我评价伴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反思性自我评价不仅贯穿教育教学的前后始终,而且具有无限循环性:观察评价―诊断问题―调整行为―再次观察评价―发现新的问题―新的行为调整[5]。每一次循环都意味着教师教育教学意识和行为的某种积极改变。经过不断的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激励,教师从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并会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进而形成反思性自我评价的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使自身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从反思性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可以看出,它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还处于探索和不成熟阶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潜在价值,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师“自评为主”难以立足
“新课改”提倡教师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突显了教师以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评价,以利于外界倾听教师的心声,尊重教师的个性化与独特性。然而,有关调查显示:在重视程度上,有一半教师认为校方不重视教师自我评价结果;在权重比例上,八成教师认为自我评价在教师评价中的比例值并不高,一般为10%―20%之间[6]。可见,教师自评为主并未切实落实下去。在我国中小学中,领导评价往往是教师评价体系的核心,领导决定着教师的评优、奖金和晋升。在一些私立学校,学校管理层甚至直接依据学生评价结果决定教师的去留。学校领导习惯于用同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去衡量、评价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教师自评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参考而已。“自评”结果不受校方重视,教师明白“自评”不过是走形式,教师评价实质上仍是以“他评为主”。
教师“自评为主”难以立足,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中小学依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教师管理。在这种单向、封闭的管理模式下,在学校领导观念里,教师是被管理者,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评价教师是领导在行使监督、控制教师的权力和工具,使得教师依附、服从于上级的管理。学校领导注重的是管理效率和效益,喜欢“大一统”的评价模式,容易忽视教师的个性和需求,忽视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也容易忽视对评价目的、评价意义以及价值取向的思考。而大多数教师长期工作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也习惯于被领导评价,不善于用自评和反思的结果向其他评价者阐述自己的见解,维护自己的权力,提出自己的主张,交流自己的思想,只能被动地接受他评的结果。可以说,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严重削弱了教师在自评中的主体地位,也挫伤了教师参与自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师“自评信度”难有保障
理论上,教师自评是最佳的教师评价方式,应该广受教师的欢迎和认同。因为教师本人是最清楚自己的工作背景和工作对象的,最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7]。特别是在教师有主动进行评价的自我需求时,教师自评往往能最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更能成为教师自主发展和改进的动力源泉。但应然与实然总存在差距,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希望谁来进行教师评价”选项上,教师选择“教师自我评价”的仅占3.3%;选择“校长评价”,“教研室或年级组长评价”的累积百分率为18%;选择“家长评价”的只占2.1%;选择“集中各方面的意见”的占了44%;选择由“学生评价”的占了23.4%[8]。统计结果既反映出教师们较反感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性评价,也反映出教师们并没有对“教师自评”有较高的认同感。在评价实践中,教师自评信度常常是难以保障的,既可能因为晕轮刻板效应的遮掩性、弥散性和定势性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误差[9],也可能会因为谦虚产生过低的自我评价,或受利益驱动有过高的自我评价,或避免冲突有不完全的自我评价[10]。教师不能保证“自评结果”是客观公正、毫无偏差的,因此宁可信任“他评”的权威性,等待他评一锤定音。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教师自评信度之所以难以保障,是由内外多重因素造成的。客观上讲,教师劳动本身极具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教师能够对自身劳动价值做出准确判断往往显得异常困难。在我国教师自评是新兴事物,其机制还不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尚未跟进。实践中,自我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自评方法不够多样,与其他评价也未有效整合,评价结果依然是带有“功利性”和“奖惩性”的。评价只重视教学业绩,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迟效性,忽视教师劳动特点和创新意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利益紧密相关,使得教师在自评时缩手缩脚,不能放开自我进行评价。而大多数教师也没有系统接受科学的评价知识培训和指导,无法把握评价的价值尺度,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造成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距,产生缺乏信度的自评结果。
(三)教师“自我反思”难成习惯
教师自评就是强调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这意味着教师自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反思过程,自我反思也是教师自评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教师自觉自评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那么,我国教师经过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是否已经习惯了教学反思?有关调查显示,只有30%的教师经常进行反思,而有64%的教师不经常反思,只有遭遇问题时才进行反思,还有6%的教师很少进行反思[11]。可见,大部分教师还没有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还未将“自我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对于自我反思,一部分教师常常是口头和形式上拥护,仅仅是用来应付检查而已,并没有深入体会到它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他们仍然喜欢用自己的“老一套”,迷信经验,不愿意接纳新观念、新思想,很少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笔者认为教师自我反思未形成习惯,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紧张的教学环境有密切关系。我国自古以来有“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教师以“知识传授者”自居,以“经验主义”教学。而当代倡导“新课改”,推崇教学反思,折射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既是“引导者”也是“研究者”。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经常会有意或无意地捍卫长期形成的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潜在信念。因此,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还未形成自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当今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班级容量大,工作时间长且在生活中还扮演着多种角色,教师身心疲备,经常处于“工作倦怠”状态。即使教师认同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一切阻碍了教师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
三、完善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机制的设想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展反思性自我评价还面临着种种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体制和思想根源。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关配套举措,以保证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有效顺利地推进。
(一)学校实行人本管理和领导带头自评以巩固教师主体地位
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师评价的主体,学校人本管理是关键。现代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人不仅是管理的对象,管理也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教师自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有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有必要将教师个性自评与学校常规发展计划相结合。学校在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充分考虑教师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的要求,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用一个尺度要求所有教师。重视每一位教师的自评,要将每一位教师获得成功和自信当作学校发展的重要职责,并创造一切条件来帮助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同时,学校要通过民主管理使教师能够共同协商、探讨学校未来发展计划,使教师的个人发展同学校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事实上,教师只有将自评和专业发展植根于真实的学校情境中,才能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和丰富的发展资源[12]。
而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反思性自我评价,学校领导带头自评是前提。奥斯特曼和考特凯姆的研究指出,如果在教师当中培育批判反思的精神,校长们公开宣布自己的错误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为重要[13]308。因此,学校领导应转变角色观念,把自己由居高临下的评判者、管理者转为真诚的引导者、合作者。领导应定期邀请教师座谈,实事求是地带头自评,及时听取教师们对自己的意见、建议,或设立匿名评价箱,让教师以匿名信件的方式把对领导的评价反馈给领导本人。同时,定期公开自评结果,做到有错必改、有误必纠,自觉地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当学校领导者能坦诚地做出自我评价、虚心地对待反馈意见时,教师的主体地位就自然得到了尊重,教师们自然会对教师自评肃然起敬,“自评为主”也就会自然地落实下去。
(二)创设和谐自评环境和提供专业培训指导以保障教师自评信度
为了保障教师自评信度,管理者需要创设和谐的评价环境。学校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冲淡评价的奖惩色彩,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体教师的成长。不应该把自我评价过程变成教师担惊受怕的过程(对教师的人格或个性构成威胁,担心和惧怕被人歧视或误解),而应该营造一种融洽平等、宽松合作的评价氛围。教师在宽松、合作的评价气氛中有了被信任的感觉,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能够把自我评价作为沟通与交流的媒介,这时才愿意主动真实地汇报自己的自评结果。当教师们对评价的态度变得豁达和开朗时,也就能以虚心的态度接受他人的评价,从而积极调整自己,改进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和缺点。
另外,保障教师自评信度也需要技术、方法的帮助。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是一项极具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对教师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演示让教师掌握自评的技巧,使自评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流于形式。同时,专家不仅要帮助教师掌握关于自评的技术和方法,也要引导教师从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层面进行深入反思,使其更新教育理念,帮助他们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十分有利于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增强反思效能感和建立反思管理制度以培育教师反思习惯
要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重点是增强教师的反思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自我效能感越强,越容易自觉克服困难,坚持某项活动,就越容易成功[14]。也就是说,如果能使教师充分认识和体会到自我反思具有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那么教师自然就会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纠正迷信经验的思想误区,而自我反思就会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因此,增强教师反思效能感,可通过增加教师反思的成功体验,培养教师对反思成败的正确归因,观察他人经验等途径实现[15]。
另外,教师要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需要有完善的反思管理制度作保障。马莱斯・霍顿认为,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行为,你不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改变,而应该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改变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结构上,从而使得这些结构创造出一系列不同的行为期望[13]309。这就启示我们:建立相应的反思管理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反思文化,进而促进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学校首先要切实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减少作业和试卷任务量,为教师留出反思时间,便于教师冷静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得失。其次,定期召开反思交流活动,利于教师收集和处理学校领导、同行、学生、家长各方面的评价信息,使得教师能够真实全面地认识自我。再次,加大图书馆等场所的建设力度,能够为教师提供足够的书籍、电脑、网络等,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展开阅读和科研,帮助教师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最后,创造各种条件扩大教师视野,给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听课、评课、外出学习的机会,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自身与外界同行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虚心学习对方经验,并进而改进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程变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2]王俭.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自我评价[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3]侯彩颖.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4]赵中建.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5]刘学惠.教学自我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6]陈芳.中学教师自我评价的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13.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8.
[8]史晓燕,赵华,张举胜.现行农村中学教师评价制度调查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09,(4).
[9]王桂亮.教育管理心理艺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0.
[10]孙德芳.教师自我评价的偏差与调控[J].教育科学研究,2003,(3).
[11]邵光华,顾泠沅.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3).
[12]孙艳平.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自我评价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8,(2).
[13][美]Stephen 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及分组以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我科实习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60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EBM组(n=30)和对照组(n=30)。EBM组接受EBM教学模式,其中男18名,女12名,年龄20~24岁;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男17名,女13名,年龄20~24岁。每位学员实习期为6w,由同一教学组老师任教。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EBM组教学步骤如下:(1)学员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病史、症状、个人史及家族史等,通过体格检查发现阳性体征,总结初步辅助检查结果,根据上述信息做出初步诊断。(2)要求学员通过查阅资料,寻找有关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预后的相关证据。(3)学生和带教老师共同讨论证据的可信度,对证据进行客观评价,确定最佳证据。然后根据最佳证据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确定进一步诊治方案。(4)将诊治方案应用于患者,观察患者疗效和预后,检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实用性。(5)如果在诊治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及时再次查找证据,寻求解决方案。对照组学员采用传统的老师带教方式,跟随带教老师问诊、体格检查、书写病程记录、查房等。
1.3观察指标和考核方法学员入科后采取统一的肿瘤学理论笔试,实习期结束后再次进行理论考试,总分为100分,由同一老师出题并阅卷。另外,在实习结束后,进行病例分析能力考核,即给出3个病例摘要,要求学生列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诊疗方案,满分为100分,采用笔试方法,由同一老师出题并阅卷。采用自制的学员自我评价问卷调查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同时采用自制教学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考试分数以x±s表示,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问卷调查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两组入科时理论考试成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习结束后,两组理论考试成绩均较入科时显著提高(P<0.01),但EBM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习后病例分析能力考核成绩,EBM组成绩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实习生自我评价实习结束后,所有学员接受教学自我评价问卷调查,EBM组所有学员及大部分对照组学员均掌握了肿瘤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预后,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两组学员均表示通过实习有助于今后工作和学习。而EBM组学员在提升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提高文献检索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3教学满意度所有学员在实习结束后均完成教学满意度不记名调查,结果发现,EBM组30名学员中,对教学满意者28人(93.3%),基本满意2人(6.7%),不满意0人;对照组30名学员中,对教学评价满意者22人(73.3%),基本满意5人(16.7%),不满意3人(10.0%)。EBM组对教学满意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χ2=4.3200,P<0.05)。
3讨论
对实习学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员跟随带教老师,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被动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尤其是肿瘤患者起病隐匿,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往往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带教老师往往感到不好教,学员也不掌握。EBM模式强调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思想和模式,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彻底改变目前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促使医学生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目前,国内有报道将EBM理念应用于肿瘤科的教学中,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参与意识、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增强临床实践能力。本研究将EBM教学模式应用于肿瘤科本科实习生,结果发现EBM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以及病例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了学员临床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助于学员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可见EBM教学模式在肿瘤科本科实习生中应用效果显著。
本研究采用的EBM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五步教学法,即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证据评价、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符合EBM思维方式。我们体会,采用EBM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亲身参与到诊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个病例。通过搜集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和前瞻性研究获得的证据,可以丰富临床经验,掌握文献检索方法,了解某种疾病的诊治进展,开阔了视野。值得一提的是,EBM组学员中有12名学员撰写了医学综述类或病例报告类论文。这在以往本科实习生中是少见的。
EBM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提供学员查阅文献的便利条件,我院为学员提供了便利的网络资源,开设了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库等中文免费全文链接,以及MEDLINE、PubMed等外文文献检索链接。其次要对证据的可信性和科学性进行判断和评价。所有证据应来源于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并且要注重研究的质量、设计、偏倚、样本、个数和结果是许多标准考虑的因素。此时,带教老师要协助学员对证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进行把关。另外,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要对出现的新问题再次寻找证据,用EBM的证据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寻找证据并进行总结,提高了学员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关键词:教师自主性 教学对话 反思 英语教师教育
英语教学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大学英语(包括公共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在经历了学习者因素诸多探讨(包括学习者自主)之后开始了对教师课堂作用的研究。如果说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包括公共英语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的自主性就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
教师自主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行使专业处理权,提高教学效能和追求专业发展的倾向,包括自主职业行为和自主职业发展。
1教师自主与学习者自主的关系
二语教育研究中,教师自主性被视为一种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发展的教师专业特质和能力(professional attribute),涉及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发展英语学习自主性的种种能力和态度,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要依靠教师提高英语学习的自主意识,获得教师对他们在英语学习的具体计划、实施和评估方面的指导,还要依赖教师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同时,教师自主的发展也离不开学习者自主。英语教师需要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计划、实施和评估方面,与学生展开协商,在协商过程中拓展能力和责任感,提高教学自主程度。
2.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形成的三个途径
鉴于英语学习者自主和英语教师自主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发展大学生英语学习自主能力应该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长期目标。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更加关注英语教师的哪些专业特质有利于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英语教师的作用被明确置于“教师自主性”的框架下进行讨论。基于上述讨论,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形成途径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1)教学对话(2)反思性实践;(3)英语教师教育。
2. 1教学对话
Crabbe(1995)指出,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每时每刻的课堂实践”是否真正鼓励学生决策,即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实施和自我评估。与Crabbe一样,Little (1995)认为发展英语学习者自主性的决定因素是“教学对话的本质”,即师生如何通过交流互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根据英语学习的本质—英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有效的“教学对话’能促进学生发展英语学习的自主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课程教与学的计划、实施和评估方面与学生进行具体的协商以培养学生对具体课程学习内容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做自我计划、自我实施和自我评估,并对学生的学习实施过程进行密切的监督和介人。随着师生“对话”的持续和深人,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能力就能得以培养、发展并不断提高。在这种环境下,教师通过不断的师生协商和协作,最大限度地把握和利用课堂的自主空间,从而提高教学自主的程度。
以英语写作课为例,倡导自主的教师与学生协商,就某一单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全班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的方式,如学习某种写作手法和范文,互评作文,课堂即席写作等活动,完成该单元学习任务。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组织、协助和总结的作用,学生自主体验英语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的建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对英语写作学习的具体计划、实施和评估,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构建起来。学生学会了具体学习内容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的初步能力之后,教师利用未学单元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训练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实践,以强化并评估学生的自我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教师自始至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中起着导师(facilitator )、顾问(counsellor)和资源(resource)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着自身自主的程度。
2. 2反思性实践
因为每一个语言课堂都是动态和变化的个例,而且每一个英语教师都是孤立的工作者,所以,自主的英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监控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反思自己在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英语教师把学生看作探索型伙伴,平等地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任务中,鼓励并协助他们自主地完成英语学习的建构过程。这样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就是英语教师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学生的反馈中不断地审视和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的结果。
教师的反思一般是通过写教学日志、回看课堂录像或听课堂录音、与同事交流、行动研究等手段进行。以英语写作课为例,结合Stanley提出的教师反思的五个步骤做一个详细说明:
(1)回顾;
(2)记住教学过程和某些重要细节,如某种写作手法的学习和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使用;
(3)思考所用的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交际理论)和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集体学习)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作用(包括学生课堂反应、反馈和自我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是否得以提高;
(4)用不同的理论框架(翻译法或PPP理念)重新建构写作教学过程,思考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如师生会不会回到传统的课堂教与学的模式和结果: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能否真正学会自主计划、实施和评估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否与学生自主模式下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差异?
(5)根据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分析结果决定下一个教学过程所要采取的措施。如果已采用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英语写作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当时机成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这种理论和方法框架下,采取力度更大、更多的措施推进学生自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如组织任务难度更大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指导学生对各单元写作模式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训练学生对阶段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等。
教师的反思流程如下:
关键词:英语写作;自主学习;元认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61—02
一、元认知与自主学习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提出元认知概念。此后,元认知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论述和阐述。研究的焦点是,元认知为静态概念,而认知过程则是动态的,其特征表现为对认知过程的积极监测和调控,监控并调节思维过程或控制自己的认知系统。元认知能力也是认知者对所认知活动的了解和对认知活动的控制或监测(Forrest—Pressley&Waller,1984:2)。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认知主体会对认知行为作出计划,监控并评估认知行为(Gourgey,2001:18)。借助元认知能力,认知者可界定认知任务或认知对象本身,选择最有效的任务完成策略,分配资源、学习时间,激活相关知识,关注认知任务的反馈情况,从而改进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认知行为。
20世纪60年代,教育界开展了对学习者终生学习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讨论,由此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80年代,随着元认知策略的广泛研究,自主学习受到更多的关注。Holec倡导语言教学自主学习,把autonomy诠释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并把该概念应用到第二语言教学领域。自主学习涉及学习者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确立可行的学习目标,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切实实施学习计划,发展学习技能和自我检查评估。相对其他外语教学方法而言,外语自主学习的效率更高,收获更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认可。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应在宏观教学目标调控下进行,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自身条件和需要独立地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和过程,从而完成具体学习目标。
二、专业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作为外语学习中的一项核心技能,英语写作一直是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其目的是增进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然而多年来,传统的写作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中心,课上大量讲解写作理论,分析、点评范文,讲解写作技巧,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写作结果,课下疲于批改大量的作业。学生写来写去还是不知道怎么提高,写作水平止步不前。结果是,教师虽然花费大量精力,但学生却收效甚微,听课没兴趣,写作没动力。写作课成为“教”和“学”共同的痛。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对英语写作的研究和改革越来越多。很多学者认识到,教师在关注教给学生“怎么写”的同时,更应该教给他们“如何写”,教给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提高写作水平之根本。
近年来,英语写作教学开始引起各方关注。不仅各高校英语专业都开设相关课程,而且很多学校的公共英语课也开设了专门的写作课程。很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致力于英语写作研究,比如,英语写作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影响英语写作因素的研究、英语写作评估和反馈的研究、英语写作中语篇和词汇研究、基于语料库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以及网络写作教学,等等。也有学者致力于英语写作的教学改革,尝试从新的角度提高英语写作的教学与学习。比如,清华大学杨永林教授根据多年教学积累所开设的“体验英语写作”,在清华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更多的重视并没有改变学生缺少兴趣、写作水平提高不大的现状。在各种考试中,写作仍是许多学生头疼的部分。因此,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促进写作的教学和学习。
三、利用元认知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监控。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写作受何种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指导学生对于写什么、怎么写、如何评、评什么等产生明晰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评价。从而形成有内在动机的、有计划、有监控、有评价的高效自主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1 把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研究证明,元认知能力对英语写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要方面。但是,元认知能力并不是学习者与生俱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并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高其学习策略应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如何“教”上,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授之以渔”。在元认知能力训练中,让学生增强对自己及他人的认知,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及教师所教内容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要增强对自己所学知识目标的认知,因为目标是前进的动力。只有对写作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学习者才能不断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不断自我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形成创造性学习。有了教师对元认知知识的不断强化与训练,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把元认知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写作学习中,一点一滴地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对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依据不同学习内容,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来分析学习任务,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并监督学习进程使其按计划进行,适时反思、调整、矫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生化学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自我监控”这一心理活动在学习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的核心是自我监控。所谓自我监控是监控主体和被监控对象为同一客观事物的监控,故又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调整、自律性管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调整自己的动机与行动,以达到所预定的模式或目标的自我实现过程,它是一种人格特质。自我监控学习,是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学习的目标,而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活动的对象,积极主动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化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为了确保化学学习的高效和成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化学学习活动作为意识对象,积极主动地自我检查和分析、主动纠正偏差、及时反馈信息,形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1.高中生化学自我监控能力的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化学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呈自然发展状态, 总体水平不高。(2)高中生化学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增长相应的提高,而是成负相关性。(3)高中生性别与化学自我监控学习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4)高中生化学学业成绩与化学自我监控学习能力有显著性差异。能力越强成绩越显著,说明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是影响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2.高中生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的意义
化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实质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意识,使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掌握矫正和控制化学学习活动过程的技能,形成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从而深刻领悟化学学习的真谛,形成较高的化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化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因素
根据班杜拉的交叉作用理论,学生的自我监控是个人、环境等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但这些因素在程度和时间上并不是均等作用的。在管理严格的学校中,学生的自我支配时间很少,自我监控活动可能受到限制,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只有在气氛宽松的学校里,个人或行为的因素才可能成为自我监控的主导因素。
1.个体因素
(1)自我功效感
自我功效感指学生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活动的自信程度,是影响自我调控的关键变量。自我功效感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自我功效感决定了个体对活动的选择。自我功效感高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较自信,更愿意选择适合自己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意味着对自己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自我功效感直接影响学生对特定活动的价值评定与行为反应倾向。自我功效感高的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活动的过程与后果,认为成功来自自己的努力与能力,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正视学习中的困难,不懈努力以保证活动成功。第三,自我功效感影响学生新行为的形成。自我功效感低的学生不愿尝试新的策略和技能,阻碍了他们自我监控与技能的充实,而自我功效感高的学生则乐于尝试新的方法,能不断丰富自我监控策略,提高自我监控水平。
(2)动机因素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都可以启动学生的自我监控,外在动机在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初期往往占据重要地位,但内在动机更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内在动机的学生通常能尽力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依靠他人帮助,常常倾向于尝试新任务和新方法,并以自己的内部标准来评判学习的成效,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外在评价为中心,而外在动机则更注重外在评价,易受外部因素控制,不是自我监控。
(3)认知因素
学生的认知因素是影响化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主要因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理论性知识、前提性知识、经验性知识,这些构成了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的前提条件。
化学理论性知识主要是指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基本知识、实验基础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化学认知结构中的“硬件”,是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
化学前提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学科思想、化学思维模式和化学策略性知识。在化学学科思想指导下,化学方法往往可以超越特定的化学情境,或者转换模式以适应情境。化学思维模式是对化学学习思维过程的程序化概括,它能规范学生的化学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化学策略性知识是指能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更好地解决化学问题的知识。
化学经验性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现有的日常生活常识和生活体验、化学程序性知识、化学情境性知识和化学评价性知识。现有日常生活常识和生活体验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直观的感受,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化学程序性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相应的规则,对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起到控制作用。化学问题的解决始于对问题情境的全面分析和透彻了解,化学情境性知识对学生的自我监控行为具有引导和支持作用。通过运用化学评价性知识,可以对学习计划的可行性、学习的效果等问题进行及时的评估,对自我监控行为起到监督、检查与调节的作用。
(4)归因的影响
当学生把学习的成功视为自己努力的结果时,将有助于提高其自信心与主动性,通过个人努力,通过时间安排、方法选择等调控手段,可改变学习进程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学生就更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
2.环境因素
(1)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集体心理倾向,综合反映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行为与情感体验。课堂气氛是教学能否促进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许多研究者和教师都十分强调良好课堂气氛在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开放课堂是一种相对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包括空间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堂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个别或小组教学。开放课堂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气氛,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进行评判性的学习,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发展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调节。
(2)同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同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它存在于学生之间,是以平等、互补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交往的重要意义随其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由于在学生交往中几乎不存在持续的、有意义的权威教导,所以学生交往的平等性使得交往双方都具有特别的吸引力。积极的同伴交往可以向学生提供实现自我监控的机会,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监控的榜样。他们自发地互相模仿交流,丰富了自己的自我监控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监控水平。
(3)教师的因素
“亲其师,信其道”,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更要能向学生展示自己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选择策略、改变策略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自我监控策略,克服所碰到的所有障碍以及还可能衍生出其他哪些问题,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控制所学的策略和明确需要运用策略的条件,逐渐掌握监控策略中所包含的全部心理技能,发展自身的自我监控能力。同时,学生也能从中获得较多的实际体验,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化学学习的全部过程,从而制订学习计划、正确使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效果及时反馈与总结,对学习过程的缺陷及时补充以及控制和调节,使自己的学习过程等方面的自我监控能力得到提高和改善。
(4)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进行自我监控的主体意识。现行化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由教与学共同组成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交流活动,如果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没有双边的共同活动,这个教学活动必然是失败的。因此,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必须既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不仅要参与问题的解决,更要参与问题的发现,特别是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思。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可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有机会主动地参与对化学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化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策略
1.在学习过程中多给学生自主活动、自我监控的机会
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实践活动。化学学习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必须寓于具体的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提高的机会。如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做钠与水的实验后,让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①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②钠为什么会熔成小球?③钠为什么会游动?④溶液为什么变红?⑤保存钠的无色溶液是不是水?……在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我观察到哪些现象?有些现象我为什么没有注意到?以后在观察物质性质的实验中应该怎么做?……并且趁热打铁补做“水上芭蕾”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相互讨论交流,教师及时点评,巩固所学知识并强化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某个专题或现象的讨论会、化学前沿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趣味性化学实验、化学学习经验交流会、“我身边的环保”等研究性学习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方面的训练。活动要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既能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又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教师在这些活动中要有意无意地点拨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如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组织了以“是否应该使用铝”为主题的辩论会,事先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正反两方学生课前先阅读教材,分工去图书馆或网上收集资料,再进行整理汇总。特邀同备课组的化学老师作为评委,组织辩论赛,当场录像。辩论会结束后对录像进行回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适时点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班上也掀起了学好化学的热潮。
2.加强知识的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生对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是以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专业术语,而且要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内化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发展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如在“铁铜”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同整理归纳出“铁三角”;在“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清楚不同价态硫(氮)物质之间的转化及条件,而且还能让学生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引导分析,逐步推进,让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正迁移能力,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如复分解反应的应用中有强酸制弱酸的规律,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高温)只能用吉布斯自由能来判断,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3.利用交流、评价和反馈等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自我监控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提高学习的信心;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信息反馈,强化自我反馈意识,提高自我反馈能力,如填写自我监控表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做个人学习情况小结等。教师应尽量创设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互动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其他学生所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将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转化为学生对自己的内部反馈,并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如指导学生对作业错误进行分析:错在哪?是知识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有哪些教训?如何改正?教师要在作业讲评和辅导中加以指点和评价。总之,为促进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保持,要提供一定量的练习与实践机会,并给予积极的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
总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合理运用自我监控,体会探索、创造的曲折、甘苦,掌握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学会学习化学的思想、方法,切实提高思维水平和自我监控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董奇, 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1): 10-13.
【关键词】妇产科学;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研究生教育;实践教学;医学教育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教学模式是21世纪医学教学发展的方向[1]。其核心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从而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自上世纪引入我国后,目前已深入到临床实践,在口腔科、外科、神经内科、儿科学、心内科等学科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均取得了一定成效[2-6]。妇产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本研究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产科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并通过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问卷调查评估其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5月就读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学习成绩相当的妇产科专业研究生16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人,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随机分为2人为单位的小组。两组带教老师无变动。所使用的教学材料、教学总时数相当。两组学生平均年龄和平均学习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2研究方法
(1)分组:将同年入学、学习成绩相当的妇产科专业研究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带教老师无变动;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随机分为2人为单位的小组。(2)实验组采取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寻找证据—评价证据—解答问题—后效评价;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进行床旁示范讲解—结合患者情况进行讨论—得出相关结论—教师总结。(3)评价及考核:以6个月为期,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包括理论考试、技能考核、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是否提高、文献检索能力是否提高、知识掌握是否加强、临床思维是否提高、创新能力是否提高)。
1.3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样本量<40),显著性水平为P<0.05。
2结果
2.1理论考核成绩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进行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2.9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临床技能考核成绩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技能考核平均成绩进行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1.9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显示在学习兴趣、文献检索能力、知识掌握、临床思维、创新能力各个方面,实验组学生的自我评价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P键词:任务驱动理论 金融实训教学 分析和研究
金融实训教学是金融专业学生一门实践课程,其是利用构建学生日后工作模式,来增加学生和日后工作联系性。增强学生额业务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保证学生具备良好实践能力,姑巩固金融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任务驱动理论下的金融模拟实训教学方案设计
对金融专业学生进行金融模拟实训教育具有实际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为了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金融模拟实训教学效果最大化,落实金融人才培养要求,为社会提供全面型人才,首先要对金融模拟培训实验进行教学方案构建。对于金融模拟实训教学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前期培训准备环节、实训进行环境、实训总结环境。其一,前期培训准备环节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建立合理化实训培训目标,建立在任务驱动实训教学理念基础上,教育工作人员,要依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接受理解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技能水平等等,把其和金融知识点整合,建立合理化教学方案,给出实训任务要求和教学计划。其二,在实训进行环境,教育工作人员,要注意改变传统教师主体的培训形式,把学生放在教学培训主导位置,培养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多进行观察和积累,和同学之前进行写作,注意实训工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其三,在金融实训总结环节,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把教和学进行结合。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站在自身角度进行总结,对不同实训环节和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找出自身实训教学弊端,完善自身实训教学不足环节。其次,教育工作者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依据自身实训的情况,发展自身金融知识掌握薄弱环节,提高自身实际操作嫩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任务驱动理论下,金融实训模拟教学具体实践
(一)任务驱动前期培训准备环节,增加教学目标设计合理性
在进行金融实训模拟教学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方法进行教学,首选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金融实训模拟教学进行时,首先要选择的实际培训企业,可以利用科目集合表格来进行实训,集合表格的内容构建包括金融账目、明细审核、编制条款、金融科目等等来进行表格的制作。其次,要对实训任务目标难易度进行构建,在进行金融实训教学活动时,可以把难易度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对于一级任务内容的构建,可以依据金融专业具体从业要求展开构建,把金融知识内容和企业业务涉及环节进行设计整合构建,让学生依据金融知识和日常积累经验,来完成教学要求,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类,第二类任务难度和第一类相比,稍有增加,业务数量稍有增多,具体提高性特点。对于这一类实训内容的构建,可以依据企业实际业务要求,选择具有难度的内容,类进行实训教学。学生则可以依据金融学习理论知识,结合自身经验,来完成教学要求。第三类,第三类实训教学内容具有延伸性特点。可以把金融企业经常出现的业务来进行任务的布置,学生可以利用金融知识,把金融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来完善第三类实训教学任务。其次,教育工作人员在进行教学目标构建活动时,要注意构建目标的合理性,保证其具有实际意义,符合当下金融企业发展要求和符合当下金融教学发展要求。
(二)任务驱动的实践环节
对于任务实践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其一,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角色的变化。首先,明确教育工作者是金融实训教学的购置者位置,把学生放在关键位置。在以往的实训教学活动中,教师把自身放在教学主要位置,教学较为单一,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在单一讲授知识,学生处在被动位置,进而实训教学效果较差。在任务驱动实训教学模式下,要求教育工作人员把学生放在教学关键位置,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扮演导演角色,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助,保证实训教学效果最大化。其二,教师要注意实训教学评判的合理性,建立合理化奖惩制度。对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实训教学,首先要在满足企业对人才要求下,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来提高企业发展长远目标。因此学生是面向企业工作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企业发展目标和企业经济效益要求,严格要求学生,增加评判的人性化,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提高学生实实践能力。其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利于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任务驱动实践活动中应关注问题
教师在利用任务驱动方法进行金融实训教学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要注意任务分组的合理化,保证每个组别人数在六个作用,其二,教师要注意任务内容的设计,要和金融专业知识解密结合,对于教学知识的构建,不仅要体现当下教学内容,也要涵盖以往教学重要知识点,增加知识关联性。其三,对于不同难以程度的任务,给予不同要求。对于第一类的任务,教育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简单的阐述和分析,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对于第二类任务,教师可以进行实际示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完成任务。对于第三类任务,教师可以增加讲解环节,对学生细致化指导。
三、结语
在金融实训教学活动中,利于任务驱动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创新了实训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训教学灵活性。建立在任务驱动实训教学基础上,进行金融实训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发生自身理论优势,把金融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互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利于在实训活动中,培养学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增加学生协作能力。利于任务驱动进行实训教学工作,提高了学生业务水平,利于学生在日后步入企业后,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