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2 17:52:42
导语:在初中英语重点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 英语 语境教学
语境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运用语言时的具体环境,可以指文章的上下文和口语表达中的前言后语,还可以指交流过程中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多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话题、谈话者的身份、地位、谈吐、文化背景、交际方式等。因而,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境无处不在,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忽略了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人们的言语交流就无法顺畅实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学英语、说英语的语言环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境实践内容是以教材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适当向课外延伸,就能使学生把一种情景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运用到另一语境之中,从而培养语言应变能力。笔者就此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1.课堂教学时的语境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用全英文式的课堂用语来组织教学。英语作为一种交流信息的工具, 中国学生之所以学起来困难, 主要是因为缺乏运用的环境, 不像婴儿学习母语, 生活在所学的语言环境中, 直接接触信息源。根据教材内容, 我们把语境实践课分为室内语境实践课和室外语境实践课, 两种教学互含互补。恰到好处地使用简单易懂的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激发学生模仿教师用英语组织语言的欲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全英文式”,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用语。特别是在面对新生时,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然后再逐步加大难度,将学过的单词、短语、句型等循序渐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大多数学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全英文式”的教学模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辅以眼神、手势、动作、表情、以旧内容替新内容等形式来做适当的解释说明,但尽量要避免用汉语解释。
2.渗透活动, 延伸语境。我们在语境教学实践中, 界定知识主题, 寻找渗透点,实现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 界定能力主题, 利用切合点, 实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界定情感主题, 培植生长点,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鲜明个性。如在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中, 按照“室内与室外并重, 课内与课外并举”的基本要求, 尝试推行了多项教学活动, 初步形成了英语语境实践教学由室内向室外延伸、课内向课外发展、单学科向多学科渗透的发展格局, 确保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 使他们“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因此, 我们将语境教学的范围更多地定位于课内外衔接、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模式, 组织了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沙龙、英语演讲、英语课本剧、故事会、英语手抄报、英语磁带作业、英语卡片的手工制作等多项活动。尤其是《学英语》报赏析栏目的开播, 不但丰富了广播内容, 也优化了学校英语橱窗的创办质量, 使其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几年来, 笔者一直坚持“办好一份英语手抄报”“抓好节日英语活动课”“设立校园英语广播站”“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等一系列活动, 拓展语言实践的空间, 丰富语言实践活动的内容, 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使学生在互动交际的实践活动中, 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课前热身, 营造氛围。课前五分钟的英语歌曲接唱、问候、轮流值日报告、对话、表演、游戏、单词接龙、传话竞赛、猜谜语等, 都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这些热身活动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营造一种英语氛围, 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其内容一般在上一节英语课结束时,教师根据所教内容进行布置。学生自由结合,联系生活, 充分准备。如: 学过“im' s FamilyTree”师就布置学生第二天介绍自己的FamilyTree。诸如自我介绍、介绍别人、请求、提供帮助、问路、在车站等。没有考虑语境的作用,结果学生常常记住了句型和意义,但不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也仅对句型进行讲解和练习,没有让语境产生效果,这种训练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口语上教师应首先讲解基本句型,然后对基本句型进行操练,接下来设计语境让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基本句型运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重点语法:频率副词 询问别人做某事的频繁程度 Unit 2 What's the matter?重点语法:询问别人如何感觉 了解一些常见病的英文名称 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重点语法:用现在进行时态表示一般将来时态 强调某个动作已经计划好即将按照计划去执行
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重点语法:询问别人做某事的方式 用 How 引导特殊疑问句 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重点语法:询问并请求某人做某事 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重点语法:在两件或多件事物中进行比较 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级
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重点语法:询问做某事的过程用 how 引导特殊疑问句 分步回答用 first(首先), next(接着), then(然后), finally(最后) 等时间副词引导从句。
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重点语法:一般过去时态 Unit 9 When was he born?重点语法:一般过去时态 谈论人物
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重点语法:一般将来时态 do/does 的两种一般将来时态形式:will do;be going to do
关键词 初中 英语教材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初中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普遍问题
(1)基础英语知识体现不足。目前大部分初中英语教材在进行编写时,往往过于注重强调格局的系统性,强调让学生在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中学习知识,忽略了基本语言知识如单词、语法、句式等的讲授。
(2)对以往教材的成功经验吸取不足。新课改以来,各种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时并没有对以往英语教材在编写中的成功经验加以重视,出现了一种一味强调创新理念和形式的现象。诚然,创新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式有利于新形势下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但是也应该看到以往教材的成功之处并且加以吸收利用。
(3)以往的英语教材存在以老师教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主导性不强、为了学习而学习的问题,而且旧的英语教材中,语言比较缺少生活化,显得比较生硬,对于语法的讲解教条化,不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等。以上这些都是新课改以后对传统英语教材批评的方面。然而,我们还应该考虑,作为基础性教育的初中英语课程,与真实的口头交际是存在区别的,地道的英语也不可能完全贴合中国人的实际生活。
(4)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教材,在呈现的内容上减少了基本知识的含量,更多的是通俗化、卡通化的插图等。重视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好的,但是不能忽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能够本末倒置。
2 初中英语教材构建知识体系概述
英语教材编制人员在对教材进行编制时,首先要细致化和具体化地分析初中英语课程所学内容,确定出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时所要教授的知识点。然后,根据这些知识要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最后,以教材内容作为依据,确定教师应该运用何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总的来说,教材编写人员的工作所涉及的就是教材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应从课程目标、编写理论、基本知识、方法理论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考虑。一般情况下,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完成听、说、读、写这些基本任务所要运用的基本方法理论,这两方面的内容是每一本英语教材都应该体现和具备的最基本的东西。对于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中的各个重要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是教材编写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完成的主要工作,与此同时,编写人员也不能忽视构建教材知识体系中其他更深层次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相关政策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等,还要综合考虑学生总体情况以及个体差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以及最新的教研成果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对影响教材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虑,才能构建出越来越完整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初中英语知识体系。
一般来讲,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比较开放的,这是因为英语的教学应该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在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发展情况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英语教材在进行知识体系构建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变化不断对体系内的组成要素进行调整和排列。另外,英语的教学是整个学校课程教学总体的一部分,英语的学习同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都同样涉及到了认知、理解、记忆等等的活动,而且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掌握这一门语言,不光需要学习语言知识,其他科目的某些内容对与学习英语也是有所帮助的。所以在构建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时,还需要考虑这方面的特性。
3 初中英语教材进行知识体系构建的做法思考
3.1 核心基础知识的分类 (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44页)
在研究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构建时,由于英语课程的内容与英语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内容是相对应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初中英语课程所要教授的内容细化分解为核心的基础知识,基础性知识由于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工具性以及人文性两大类。基础英语知识的工具性表现在英语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作为个体进行思考的工具;另外,英语也是个人为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或者职业技能所需要掌握的工具性知识;同时,英语也是人们在学习其他学科时需要掌握的一门语言;所以,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都是具备工具性质的。人文性基础知识则包括情感以及文化上的比较和认同、价值观的比较等等。
3.2 教材内容的有效体现
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呈现形式主要包括了主题板块、课文和课堂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
英语教材分主题板块的理念是从国外兴起的,在教材中,每一个板块都有一个主题来进行区分,比如有语法知识、口语表达、听力练习等等不同的主题。目前我国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英语教材的编写也是按照主题板块的形式来进行的,比如人教版的初中二年级英语下册教材,分为了“天气”、“度假”、“流行文化”等几个主题,这种呈现方式使英语课本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练习题在设计时应该考虑联系的密度以及强度,以达到最好的练习效果。
3.3 重视和明确教材目标
作为教师实施教学以及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资源,教材在设计知识体系的时候必须把确立教材目标作为首要考虑条件。教材的目标指的是该教材在编写时所预定的学生在学习后应该达到的目标。教材的目标对于教材在选取教学素材、组织教材结构、教材内容的体现等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目前来讲,大部分的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时往往忽略了这一重要内容,只是在前言等内容中大概地说“本教材目标为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读写能力”等,有的甚至不提教学目标,这样在编写时,就会由于目标不明确导致内容杂乱、方法不明等情况发生。英语的教学涉及了社会需求、语言政策、教师以及学生等多方面的内容,只有重视和明确教材目标,才能够在选择素材和组织内容等时候不至于失去章法,不同的教材目标也能够使人对不同的英语教材进行比较。因此,不能忽视教材目标,更不能将教材目标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相混淆。
关键词: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理论基础;错位衔接;逆向衔接
作者简介:代晓容(1978-),女,四川眉山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科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高职教育管理;何静(1971-),女,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立法研究”(编号:2015SDJK001),主持人:王川;广东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中高本衔接的探索与实践”(编号:粤教规函[2015]9号),主持人:孟源北。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0-0043-06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落实“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重要指示,必须大力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紧密衔接,既要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高层次教育需求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近几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背景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就在此背景下产生,是许多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在探索的教育实践。
一、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理论基础
对中高本衔接的理性实践进行理论基础探讨,可以提高实践的有效性。哲学的价值论可以讨论衔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以从职业带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等角度来思考中高本衔接的认识论,即如何衔接的问题。尽管很多学者对理论抱着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但是不可否认理论具有对事物普遍的解释意义,可以用来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来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1]。
(一)中高职衔接的价值论
价值概念本质上是以人及其所涉及的关系为中心的。价值概念体现了与人相关的特征,我们只有在与人的关系中才能理解和使用这个概念[2]。作为客体的中高职衔接与作为中高职教育价值主体的人构成了一对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范畴。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就是中高职衔接的价值论。价值论讨论的是事物存在的合法性证明,其中包括内在本体价值和外在工具价值[3]。中高职衔接的内在本体价值在于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外在工具价值在于构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多元立交人才培养体系,使职业教育成为有吸引力的教育类型。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积累了关于各行各业的职业活动经验,形成了丰富的职业文化。传统普通教育的内容承载不了生活世界的所有智慧。尤其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尽可能地从各种可能的维度和方式来认识生活和社会活动。所有的社会活动和个体生活经验,都可以形成并拥有属于自身的意义范畴和话语体系。这些信息和价值无法通过单一、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学科知识来传承。所以,随着社会结构的丰富和活动的细化,教育活动的分化也是必然现象。在古代社会,职业教育被极其忽视,甚至还不属于教育的范畴。当今社会,一方面由于对个体发展权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已然成为政府和公众关心的教育主题,甚至与普通教育有了平等的对话权。2014年开始的600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中已有130多所高校提出试点申请,甚至“211”、“985”名校也可以转型,这是最好的例证。当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教育类型时,追求自身独立的结构体系便成为理所当然。比如当前正建设得如火如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是追求横向上的普职沟通,另一方面就是追求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研究生的纵向衔接,从而构建职业教育的自身体系。这不但有利于职教学生的个体教育选择权的公平性,也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这正是中高职衔接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过程中,中高职衔接是构建体系的基础,可以说它的衔接效果决定了整个职教体系的稳定性和质量。如果说现代职教体系是纵横贯通的立交桥,那么中高职的衔接就是这座桥梁的桥墩。
(二)中高职衔接的职业带理论支撑
职业带理论(Occupational spectrum)是西方国家用来表示工业职业领域中,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规格特点、动态演变及相应教育等关系的人才结构理论。H・W・French的《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几个问题》一书,以工业领域为例,按照职业性质、工作对象和管理范围,将技术人才划分为技术工人(Craftsman)、技术员(Technician)和工程师(Engineer)三个系列。三个系列在本专业职业领域有其相应的工作岗位、职责和任务,每个系列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结构的要求有差别:技术工人侧重于操作技能,工程师主要是理论知识,而技术员则在技能操作和理论方面均有一定的要求(见图1)[4]。
职业带是一个既分区域又连续的职业分布模型。图1中的斜线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了一个比重划分:上方表示操作技能,下方表示理论知识。分布带中的职业种类所占的知识和技能的比重显示:技术工人对操作技能所占比重要求高,对理论知识所占比重小;工程师对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要求高,对操作技能所占比重要求低;居于这两种人才类型之间的技术员,则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有比较高的比重要求。
关于现代社会人才类型和结构的划分,一直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通过职业带理论来划分社会的职业人才类型还不够精准。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科技社会,跨界合作成为时代要求,各类职业人才的内涵不断交叉渗透,表现在职业带上就是对知识和技能要求的重叠区域不断增加。虽然职业带理论还需要不断完善,但它按照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所需比重来把人才进行分类,尤其是在基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广泛调查和分析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和理论总结,这点是迄今为止得到广泛认同的。从借鉴理论来服务于职业教育研究的角度,职业带理论还是比较合理的人才分类理论,有利于实现教育实践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这一逻辑关系是肯定存在的。
职业带理论不仅仅限于对技术型人才的分类,其核心的设计思路是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个维度,将人才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这点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可以借此理论来区分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异同;其次,可以明确中职与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区分。此理论中的三个系列思想支持了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甚至到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层级划分,有利于明确各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利于明确中职和高职教育阶段的层级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更有助于解决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性。中高职衔接的可能性就在于两个教育阶段的内在发展性,从技术工人到技术员甚至再到工程师,这其中的发展逻辑是两个教育阶段在衔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尤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招生制度等方面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三)中高职衔接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早已证明人类学习的层次性,是指学习经过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心理学家把这种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的规律称为学习的准备性原则,即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对新学习的准备性。学习的准备性原则认为:人的认知学习呈等级性或累积性规律,即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或技能是学习高级知识和技能的先决条件[5]。同样,职业能力的获得也需要经过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中职培养的技术工人在知识结构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是进一步提升的必要准备。尽管目前中职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相比,其理论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可能不如后者。但是他们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比高中毕业强,并且多数学生对未来同一个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的理解也更成熟。这是他们今后在高职阶段获得快速提升和发展的良好优势。
另外,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心理学基础。该理论认为,学生从事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认知结构,学生学习就是一个同化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它既是新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也是新知识被保持的心理机制[6]。人在理解新事物时,会运用已有的图式去同化它,从而达到认识的平衡。中职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比较早,对高职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容易运用已有的心理图式去同化新知识和能力。也可以说中职生的职业性特点比普通高中毕业生强,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时,更容易从职业要求的角度去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路径
中高本一体化框架下的衔接首先包括学制衔接,即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三个学段的学生在升学通道上的上中下衔接,还包括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衔接、课程体系的延续性衔接。一体化框架是指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上实现系统化设计,即从个体发展、职业成长和岗位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既考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又体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层次阶段性。这种一体化框架的设计为进一步实现学制上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奠定坚实基础,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和质量保障。
(一)学制衔接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是指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职毕业生通过高职招生考试入学高职,高职毕业生通过转段选拔考核入学本科院校进行学习。目前正在进行的中职-高职-本科衔接试点在学制上一般包括三种模式:首先是中职与高职衔接,即中高职“3+2”培养模式;其次是高职与本科衔接,包括高职-本科“3+2”培养模式和高本协同的“2+2”培养模式。中职高职衔接是指高职与对口中职建立联系,选取对应专业,采用五年一体化的“3+2”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展开教学,即学生先在中职学习三年、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后参加高职院校转段选拔考试,通过后在高职继续学年,并取得相应的专科毕业证书。高职-本科“3+2”培养模式是指采用高职学习三年、本科学习两年的“3+2”培养模式,即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的第六学期参加对口本科院校组织的高职升为本科的转段选拔考核,达到要求者将进入本科院校继续2年的本科阶段学习,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可获得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不合格者则在完成高职阶段的学习后毕业就业。高本协同的“2+2”培养模式是高职本科协同培养,以本科高校的名义,通过普通高考招收学生,学制四年,本科与高职院校分段培养。高职与试点本科院校按照协同培养的原则,通过实施“2+2”培养模式,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即本科院校的大三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年,符合相关条件和要求的学生,可获得试点本科高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7]。
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以操作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所以职业教育体系长期以来都是到专科层次就截止了。初等职教、中等职教到高等职教是职业教育的全部内容,绝大多数职教学生几乎没有升学的机会和意识。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始要求职业教育重心上移,中等职业学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升学和为高一级职业院校输送合格新生时,中职学校职教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培养目标衔接
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的方向性指引,决定了不同学段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要求。这个三个方面的准确定位,有助于实现职教体系内不同学段培养目标之间的合理定位和分层,避免各学段培养目标重叠或断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当前在实践层面,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各自设定,三个学段一般没有进行整体设计,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容易出现断层或重叠的情况。职业教育是针对工作过程体系和职业岗位的教育类型,需要对社会的各产业、行业和企业培养不同的技能操作性、技术技能型以及设计创新复合型人才。中职主要培养中初级技术技能人才,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则培养专家级的技术技能人才[8]。培养目标应该体现职业岗位的低中高层次,更应包含职业的发展阶段和路径。在目前中高本一体化框架衔接实践中,合作院校通过举行职业能力分析会,从职业发展的岗位要求出发,分别定位三个学段不同的培养目标,既明确区分出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不同层次,又做到在系统思维下的一体化设计。三个层次的明确定位,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制度保障的可能性。
(三)课程衔接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核心内容是课程衔接。开发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是设计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在设计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时,要遵循人才系统培养规律、职业成长的发展规律,充分运用系统本身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关联性,以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来确定课程体系,从而确保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框架下学生培养和发展的教育要求,实现培养目标。
目前开展试点专业的课程开发一般会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从而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通过对相应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得出该职业不同阶段和水平的岗位能力,再根据岗位能力转换并开发出相应学段的专业课程。或者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形成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再列举、分析和归纳不同职业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转换出不同学段的专业课程体系。由此得到的课程是从职业岗位要求的角度,形成从中级到高级的系统化课程,该课程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层次性。
三、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特点及建议
广东省目前多数的中职、高职和本科之间衔接存在一些共性特点,比如在升学通道上的错位衔接和高职本科之间资源共享性的双向衔接。产生这些共性特点的原因一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规律制约与路径借鉴,二是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践特征和政策导向。笔者对此衔接进行了一些思考,相应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特点
1.升学通道的错位衔接。对衔接路径的选择一直是个难点问题,无论是中职与高职的“3+2”分段衔接或“一体化无缝衔接”,还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3+2”分段衔接,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等三方,都存在着各自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流程或实习实训程序的“错位”情况,即没有办法也不可能“无缝”“平滑”“一体化”地衔接。目前中高职衔接的自主招生考试,重点是关注中职生的专业技能掌握和职业发展潜能,考试形式虽然是笔试与面试结合,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还是略显薄弱,即使进入高职学习,与通过普通高考招生入学的其他学生比较,在继续深造方面,即进一步升入理论学习占较大比重的本科学习阶段,可持续发展性略逊一筹。相对而言,通过普通高考入学的高职生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有比较大的学习潜力,能够比较顺利地通过专升本转段考核,并很快适应和胜任本科阶段学习任务。
经过对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衔接、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的实践探索,笔者发现当前完全的一体化无缝衔接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无论何种专业,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就业方向、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和实验实习等方面的平滑过渡和无缝衔接都很难一一对位。其原因一是三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同,二是衔接的“节点”即入学考试存在着政策上的障碍,三是每个阶段毕业生的升学或就业的意愿千差万别,很难保证一个中职生“衔接”进入高职后,又能够平滑地“衔接”进入本科。实践中更多的现象是要么中高职衔接,要么高职本科衔接。现实的这种衔接模式是一种错位衔接,即在中职-高职-本科三个学段的学制上分为两段,即中高职衔接和高职-本科衔接,而不是从中职升入高职再升入本科。其中,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主要是面向就业进行培养,进行高职-本科衔接的生源是通过高考普通招生。一体化框架下的错位衔接是当前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现实路径。
在高等教育招生入学政策没有突破性改革之时,两个入学资格“节点”,即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和专升本考试是“一体化无缝衔接”绕不过去的现实问题,无论中职学校毕业生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如果不经过入学考试,现行政策是不允许的。这就造成了这种衔接的错位性特点,其本质在于中高职衔接与本科无关,学生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高职本科的衔接仅仅是从高职开始,和中职无关。在学制上的错位衔接,决定了中职学生要想升本会很困难。也就是说,从教育制度上来说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由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的升学通道,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生涯发展的可能性。
2.资源共享的逆向衔接。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职―应用型本科“3+2”培养模式和“2+2”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和本科院校进行衔接的两种模式,可以称为双向衔接。其中,第一种“3+2”是一种正向衔接,即高职学生升入本科学习,是高职的个别专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口专业进行向上的衔接。另一种是逆向衔接,即学生完成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后进入高职学习。这是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协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2+2”模式,又可以称为“一体贯通式衔接”,指以本科院校的名义,通过普通高考招收学生,学制为四年[7],学生入学前两年在本科院校学习,从第三学年开始到高职院校继续学年,毕业时获得本科院校的学士学位。
这种形式是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协同培养,是从本科到高职的逆向衔接,目的是实现高职与本科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这种逆向衔接打破了原来思维中的定势,即只能向高一级学校衔接的认知,高层次学校可以向低层次学校衔接,只不过这种衔接的重点更集中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方面。
就高职本科协同培养的衔接特点而言,由于本科教学导向是知识的基础性和能力的普适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往往或多或少容易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忽视,这对于职业院校培养生产过程中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有较大影响。采取本科院校大三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年时间,毕业时获得原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则是一个新的尝试。这两种通道都是为了整合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既有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作用。这里要明确双向衔接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既独立又能够良好衔接。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错位性和双向性特点见图2。
(二)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思考
1.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升学通道。现在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其目的是搭建中高职衔接、普职沟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其中的中高职衔接不仅包括了中职与高职的衔接,还应包括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因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所有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需求,满足各层次各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建立从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甚至到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体系。要拓宽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尤其是中职生的发展空间,应该尽可能实行中职毕业可以升入高职,经过高职学习还可以再升入本科学习的贯通培养制度。
现阶段的中职升入高职后没有合理通道升入本科的状况需要改变。首先是高职针对从中职升入高职的生源培养目标,既要面向职业岗位,培养职业技能,还要考虑学生的再教育潜力的开发,为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学习奠定课程、学习能力的基础。其次是改革本科院校的招生制度,放宽招生渠道,对于没有直接合作关系的高职毕业生也给予入学考试机会,建立常规的面向所有高职毕业生的招生录取制度,从而真正实现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的全方位、一体化的有机衔接。
2.巩固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协同培养的合作基础。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高职-应用型本科的两种衔接对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各自的吸引力略有差异。因为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人才的利益基础各自不同。在正向衔接中,一般一所本科院校面对多数高职院校试点合作,其招生规模有所限制,所以高职院校提供的生源要面临竞争,高职毕业生要升入本科院校需要经过本科院校的转段考核,并且有一定的淘汰率。逆向衔接中,本科自己招生,高职只是提供后面两年的教育资源,毕业生属于本科院校的人才输出。这样导致高职院校的动力不足,容易产生为人作嫁衣的不平衡感。所以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双方都有合作需要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双方之间协同培养的合作利益进行平衡,合理关照双方的利益诉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应用型本科要真正转型为职业教育,包括培养模式、招生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的改变。本科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当考虑针对不同生源的教学要求。针对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的学生和高职毕业生设计个性化、差异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另外,合作院校应具有开放、长远的合作视野。无论是“3+2”还是“2+2”模式,合作的目的是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为了创新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的合作经验,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笔者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总结目前正普遍探索的中高职衔接这一热点和难点问题。有人曾将职业教育研究的内容“有什么用”分为“求真(理论功用)、求善和求用(实践功用)”三种[9]。本文就是在“求用”上试图为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建构与中高职衔接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视角。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18.
[2]潘自勉.在价值与规范之间[J].哲学研究,2005(1):88-92.
[3]徐宏伟.我国职业教育哲学研究:意义、问题与应然进路[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70-74.
[4]肖凤翔,董显辉.系统论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10-15.
[5]黄波,于淼,黄贤树.职业带理论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3-27.
[6]明洁.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对基础教育概念教学的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25-26.
[7]何静.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设计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9):3-8.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综观当前初中英语单元复习课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对单元复习课重视不够,加之缺乏有效的复习方法,从而导致课堂复习效率低。因此,在初中英语单元复习课中,笔者试图借助思维导图开展复习教学,引导学生梳理每一单元的重点知识,建构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结构,这样在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的结构图的指引下,学生可以轻松把握整个单元的脉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复习效果。
如在复习八年级下册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的相关知识点时,笔者围绕“talk about consequences(谈论因果关系)”这个话题将本单元的重难点知识分成四个模块,并在每个知识模块中列出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通过pair work 的方式进行句型练习活动引起学生的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单元里的单词、短语以及if 引导的条件句和一般将来时的用法。以下是复习Unit5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
专题复习作为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围绕某个专题进行复习,它是在一轮复习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知识回归与整合,以强化知识的交叉渗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掌握知识。在专题复习课中,借助思维导图开展复习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炼出各分类复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最后复习的时候,各类重点一目了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渠道,实现自我建构知识网络,优化复习课课堂教学。
以词汇专题复习为例,在复习单词take ,cost , pay 和 spend 的用法和区别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对这些表示相同含义的单词的用法进行回顾和总结:take后面常跟双宾语,常见于“ It takes sb.+时间+to do sth.”结构中表示 “做某事花了某人多少时间”;cost的主语是物或某种活动, 常见用法是: sth.+cost (sb.) +金钱,表示“某物花了(某人)多少钱”;pay的常见用法是:sb. pay +金钱+ for sth. 表示“付钱买……”;spend的主语必须是人,常用于以下结构:(1)spend time /money on sth.“在……上花费时间(金钱)”;(2)spend time /money (in) doing sth. “花费时间(金钱)做某事”。然后给出与之相应的例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词汇分析、辨别,帮助学生透彻地了解并掌握其用法,在头脑中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脉络,构建思维导图,以便考试时能够准确、快速地提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以下是take/cost/spend 和 pay 用法区别的思维导图。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综合复习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课 初中英语 教学有效性
英语作为一种在全球广泛应用的语种,不仅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其他的学科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更是一门具有思维性、人文性的学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英语核心素质的好坏。现如今,通过微课教学的方式发展初中英语素质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不仅提高了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而且避免了教师与学生在时间空间中产生的不必要消耗。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视频,时长在四分钟到十分钟之间,通过微视频、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的方式提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微课的定义与价值
微课又称“微课程”,是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将教学重点、疑点、难点及考点等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展开的在线视频教学资源。这种课程模式能抓住课程的重点,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传统教学相比,微课教学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教学内容少,教学时间短,短时间内即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其次,知识点突出,便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某种语法发音技巧,示范性强,不用担心遗漏某些重要的知识点。通常微课的主题都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讲解,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练习,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针对学习能力与接收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进行反复的观看,使学生重复思考,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再次,教学方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信息量大。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通过微课的制作和资源共享,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
二、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首先,师生交流共同学习。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堂讲授的内容增多,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会觉得跟不上进度。为避免两极分化,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互动的方式可以采用课堂讨论以及课后辅导两种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其中课堂讨论就是在微课中设计讨论话题,如不同的场景下应该使用的语法,让学生针对性地进行讨论,教师在背后充当组织者和领导者。课后辅导主要是指教师需要针对课堂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制作出微课课件,上传到班级电脑或者资源群中,让学生自主下载,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某个特定时间发生的:He suddenly fell ill yesterday.(昨天他突然生病了。)或者在口语中,一般过去时往往显示委婉客气:Might I come and see you tonight?(我想今晚来看你,好吗?)让学生自己寻找,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应用以上语法,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愉快地掌握知识的用法。最后,教师要联合家长监督学生学习。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学习与家长合作的方式,达到监督学生有效学习的效果。教师将最近时间段内主要的知识点进行辩题设计,通过微课件、微视频等文件形式共享到邮箱或者云盘内,让家长能够下载这些试题,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监督学生完成,对于一些将英语课文背诵、单词拼写、复述课文等诸如此类的软性作业,课堂上教师无法一一进行全面的检查,可以让家长通过录制微视频的方式反馈给老师,让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口语等练习情况作出评价,给予修正。
三、微课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事项
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与素养,不仅学生,教师也需要在学习中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必不可少且必须过硬的条件。在知识不断更新、信息迅速传播的大数据时代,“一朝学成,终生受用”的思想早已无法立足。为此,要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培养,首先要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入手,加强教师的敬业精神,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也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学生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通过特殊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同时激发学生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欲望,以适应未来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交流的需要。明确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原有目的的基础上赋予的对教学创新方面的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从实际出发,借助充满思考,探索与合作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以外的东西,如创新意识,自信心,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等。
四、结语
将微课这一新兴课程资源引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及多媒体网络,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而且能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初中英语课程有机结合,从而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知识点多、难点多、覆盖知识点广等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知识的记忆等,为学生营造轻松、兴趣的学习氛围,这对强化初中英语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结合近年来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看,微课初中英语教学这种学习模式值得广泛应用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乔智伟.小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的探索与研究[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
一、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对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初中英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对英语词汇、句型的讲授以及学生听、说、读、写、练能力的培养,初中英语为日后英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差、反感背诵英文词汇、英语成绩较差等等。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的问题。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出现,使得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利用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辅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是我国初中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中,能够有效启发初中体育特长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是促进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成绩进步的有效手段。
二、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优点
1.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当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初中体育特长生对英语的学习情趣。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主动的去思考,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英语知识的局面,显著提高了初中体育特长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2.提高教学效果。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当中,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英语技法,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学案导学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有一个比较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在课堂上,要修学生记录学习的所有英语教学内容。在课后需要对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行为,可以逐渐加深初中体育特长生对英语技法的认知,加深记忆。
3.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案导学教学方法非常重视对于教案自己学案的设计工作,所以英语教师应该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转变。因此英语教师的备课内容有过去的知识点准备,转变为不仅仅备知识点,还需要对方法、过程等相关方面备好课,这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要求。另外,初中英语教师还应该具有一些未成年人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知识,更好的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主学习能力决定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实施的效果。学案导学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的空间,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有正面影响。但是对于那些自学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虽然教师会做出具体的讲解,但是他们由于缺少自学能力,也不见得会掌握知识点。这就造成学生成绩好的更好,坏的更坏,朝着极端化的两个方向发展。
2.发言过于集中。学案导学教学方法能够使语言表?_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而其他学生则更多的是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即使是总结发言,也依然是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那些学生。因此得到锻炼的总是那些少数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听众,无法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3.课堂秩序混乱。由于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使用小组合作模式,会造成课堂秩序比较混乱,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四、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实现本校化发展。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作用的充分发挥,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依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学案和教案的编写,包括初中体育特长生的身心特点、初中体育特长生的年龄特点、初中体育特长生的专业特点等等,注重对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有效解决,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与其他优秀教学方式相结合,综合使用。
2.引导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第一,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对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对初中体育特长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于初中体育特长生的自学能力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本身自学能力就比较薄弱,尤其是初中体育特长生更加活泼好动,因此初中英语教师主导非常重要。初中英语教师可以使用学案中的自学提供,利用指引、设置疑问、启发以及评价等诸多方法,帮助初中体育特长生翻阅教材以及思考提供方向。
3.学案导学教学方法要分层教学。我国初中体育特长生的知识水平具有差异、身体素质具有不同,对于英语学习的能力具有差异,所以想要良好的发挥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作用,就必须要对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层次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学案当中的问题,应该设计的具有梯度性,使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初中体育特长生由浅入深、逐渐深入的对英语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不断引导初中体育特长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此外,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够充分启发初中体育特长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能够提高初中体育特长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使得英语成绩普通的学生具有学习的动力,使得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感受到挑战的压力,帮助那些英语成绩不好的初中体育特长生也能够获得鼓励。
4.处理好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关系。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实施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鼓励每个人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使得人人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在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成绩优异学生和成绩落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适得其反,获得相反的效果,使得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更好,成绩落后的学生成绩更差。所以,第一,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鼓励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勇敢的去尝试,即使是失败了也是没有关系的。第二,在小组内部,初中英语教师安排成绩优异的学生做示范,同时帮助后进生学习,在英语教师的鼓励下,和优等生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英语的学习。第三,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学习指导的过程当中,应该将学习成绩差的初中体育特长生作为重点指导对象,对他们的身体情况和思想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帮助初中体育特长生找到容易出现的错误,同时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辅助初中体育特长生解决学习当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最后,使用异质分组的方式,保证小组和小组之间最大程度的实现均衡。
5.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构建一套规则,由于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会使得课堂教学氛围空前的活跃,在激发初中体育特长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给英语教师维持课堂的教学秩序带来了难题,这非常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氛围看起来非常活跃,其实非常混乱的情况。因此需要初中英语教师构建一个既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又能够使得英语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教学常规,同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变成初中体育特长生的一种课堂习惯。
6.合理控制英语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就当前的初中英语教育情况而言,一节英语课的时间是45分钟,想要在这45分钟里,实现初中体育特长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以及探索学习的时间,再加上英语练习的时间,可以说时间是非常的紧迫的。此外,由于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预习内容比较多,也占用了初中?w育特长生大量的课下时间,这也就在所难免的会减少初中体育特长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增加了初中体育特长生的课余负担。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对英语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关键词】学生差异 初中英语 分层作业 策略
初中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能力、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和学前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教师应该对产生差异性的因素进行准确的分析,并且寻找出如何科学有效的对差异较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方法。现有的学模式和单一作业形式,无法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从而无法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因此,教师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上着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和布置课后作业,将学生之间的差距降低到最小程度。
一、对初中学生实行英语分层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与此同时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进行掌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工作,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更好地提高英语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学家教授华国栋曾经说过,目前,在我国推行差异化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习的学生,使其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最有效的教育,实现本质上的教育平等。与此同时,初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性对教学工作带来的困难,应该积极的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应当将课后的作业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设计出一套对差异性教学工作的检验体系。由此可见,教师们如何在课堂和课后作业布置方面,对初中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合理的设计可以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的知识点,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内容,这样一来,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后给与一定程度的奖励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分级研究和分析,设计一套具有特点的作业形式,使得作业布置在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出分层作业的策略
1.将课程进行分块融合。教师应该将原本45分钟的课堂分为两个阶段,前30-35分钟对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学习,后10到15分钟教师可以采用练习或者测试的方式对本节课所教授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根据本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参考中考实际要求进行现场提问或者笔试作答,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比如,老师在开始课程前,可以设计一套“练习卷”并将这一学其所要学习的内容结合到设计中。练习卷中的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分块放置到其中,让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中更好的巩固需要掌握的英语知识,也让老师设计作业的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2.教师及时的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我国学生在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水平以及学前教育等方面都存在这较大的差异,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而分层作业发挥效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在完成作业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或者巩固练习。
3.精讲重点内容联动精练分块作业。为了让作业分块得到更好的落实,就必须对课堂时间进行科学的分段,课上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完成课学作业。在讲解重点及难点的内容时,一定要精细,突出重点,并且把握好节奏。在课堂上进行作业的分块练习时要注意精编精选,不仅要让重点内容得到突出,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为了就是归纳重点知识时更加方便。课堂所要教授给学生的内容重点要真正做到“精讲”,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精练”的分块作业,这样才能让预期的效果得到保证。
4.分层作业应该对基础知识和拓展教学内容进行兼顾。分层作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与此同时,在课后加强记忆练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课本的听读练习、口头对话和单词默写方面。教师应该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课本以外的知识进行兼顾,比如,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作为一星作业,所有的学生必须完成;将课本以外的一些相关知识点作为二星作业,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完成;对于英语基础差但是在英语学习的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可以选择完成三星作业,从而使得学生自身的学习优势大大发挥。比如教师在对八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抄写单词、词组、短语和课文听读模仿等内容作为一星作业;将阅读课外小短文等内容作为二星作业;将模仿电影对白或者其他内容作为三星作业。由此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作业形式的选择,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分层分块作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不断的发展学生的特长,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实现作业效能的目的。对作业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一、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二)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价值
从人文视角的来看,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形态下,任何人类动因的概念都是由文化建构形成。每一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故而在语言习惯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不同主体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都会按照自身所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去解读对方的话语,如此便会得出偏差的认知,最终导致沟通障碍。可见,跨文化交际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在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变得更加出众。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初中英语教学中,虽然教师也会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但是目前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观念不足、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积累与完整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单一、内容单薄等,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观念不足
初中生具有中考压力,课时安排非常紧凑,教学任务艰巨,因此分配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非常繁杂的,尤其是英语词汇教学和语法知识占据了英语课堂的大部分,在考试中所占比重也非常大,教师很少能够将时间过多地分配到跨文化交际教学上,二者间的平衡难以把握。因此,教师常常会更多地关注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积累与完整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多元且丰富的,而不是碎片化的。因此跨文化交际教学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当前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多数是碎片化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会将其简要地介绍给学生,而背后的原因、表现出来的差异则没有系统地进行传授,也没有让学生课后自己进行探索。如此,学生所习得的文化知识是碎片化的,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也是较少的,同时由于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不完善,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相结合,影响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单一,内容单薄
跨文化交际是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衍生的语言学习技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涵盖了众多的语言学与文化学的内容,如果仅限于课堂内,甚至仅限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模式非常单一,内容比较单薄,多数限于教材中涉及的文化知识,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
为了更好地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英语教师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变,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注重积累,帮助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借助互联网拓展跨文化交际知识与资源,丰富学生认知。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并在日常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巩固,通过在教学环节当中向学生讲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等内容,使学生形成对英美文化的有效了解与认知。同时,教师应当系统地为学生讲解英语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英语语言基础,以此来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水平得到提高,并且让学生得以养成良好的交流素养。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教学真正在初中英语课程当中得到贯彻,结合自身的经验,笔者认为应当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应当注重对自身英语课程教学观念的主动转变,使学生不再将英语知识的学习视为记忆单词和背诵语法,而是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深入领会这些词汇和语法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教师应当在这一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文化洞察力。针对学生英语知识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教师应当让其意识到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并非仅仅是为了取得理想的分数,而是能够让自身具备卓越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第二,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加以全面发掘,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跨文化语言交流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更为深入地实现对英语文化的领悟和洞见。第三,教师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锐度,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注重积累,帮助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当下的英语教科书来看,尽管内容较为丰富,不过教科书当中的知识量较大,知识较为分散,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多数英语教科书未能重视对文化背景的体现,这会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受到影响,仅仅将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视为一种工具。鉴于此,教师不能满足于常规的课堂教学,而是应当立足于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的目的,让学生注重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持续积累,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和布置优秀的、适合这个年龄段阅读的英语素材,比如英文书籍、英文报纸、英文杂志等,以此来使学生比较两种文化间的异同,帮助学生积淀足够的英语文化知识,并且使学生的英语语感在这一过程当中得到强化,进而实现语言迁移。第二,针对课内较为简单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进行课后延展。举例而言,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问候”这部分知识内容时,考虑到教科书当中的知识点较为简单且易于掌握,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外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中国人问候的话语和形式,翻译成英语。另外可以要求学生在下课之后借助互联网或者书籍,去搜集英语问候句型。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表演,两个小组相继表演,其中一个小组运用中国人常用的问候语,另一个小组运用西方人常用的问候语,这样不但让学生积累了英语知识,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第三,为学生推荐一些英文动画片、电影、纪录片等。比如《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料理鼠王》《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美丽人生》等等,因为这些英文原版影视资源中是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的呈现,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熏陶。
(三)借助互联网拓展跨文化交际知识与资源,丰富学生认知
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仅仅凭借课内所学、教材中的内容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应当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借助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授课和教学,以此来达到构建高效初中英语课堂的目的。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对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的反复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资源,并通过班级微信群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即便在课上对某一知识点学习不够透彻,亦可以借助微课资源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这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亦有着显著的帮助。当然,由于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各类英语学习APP、网站等层出不穷,其中有一些比较好的英语学习资源,涵盖了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以及西方文化、历史等,可以供学生课后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进行学习。比如英语趣配音、沪江英语、英语流利说等,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海量的英语学习资源,涵盖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给学生获取跨文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尝试利用新资源辅助课堂教学。
四、结语
受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体现到语言上就是跨文化交际。在使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双方国家的风俗、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就会有失分寸,造成相互间的误解。因此英语教学不能仅仅是英语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价值,简要探讨了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展开了论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本文所作出的论述仅仅是基于笔者教学经验的一己之见,更多的教学策略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孙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策略[J].校园英语,2020(46).
[2]廖小琴.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新东方英语•中学生,2018(5).
[3]张可.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英语画刊(高级版),2020(20).